61阅读

经典美文诵读篇目-16诵读经典美文

发布时间:2018-01-08 所属栏目:家庭教育

一 : 16诵读经典美文

“诵读经典美文”须搞好“三个结合”

我 参加“诵读经典美文,创编校本课程”课题研究已经三年了。我班

学生也从一年级读到了三年级。三年来,我组织学生诵读了《弟子规》、《三字

经》、《百家 姓》、《声律启蒙》“唐诗三百首”《昆虫记》等中外经典名著。在诵读实践活动中,我发现,搞好“三个结合”,能更好地增强诵读经典美文的

学习效果,增强经 典美文的教育意义。

一、“诵读经典美文”与学校德育教育相结合。

中 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国学经典是古老文化的精华,是中国

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也是我们应该生生不息传播的瑰宝。大力

弘扬祖国优秀 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熏陶,营造书香校园,提高学生的文

化和道德素质,让孩子们从小就开始广读博览,日积月累地增长语言文化知识,潜移默化地形成优良 的道德思想,并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促进学生可持续发

展。

实 施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以来,我班通过诵读课、主题班会,组织学生收集、

阅读、讲述古今名人在治国、修身等方面的故事,把国学启蒙与道德教育结合起

来,积极营 造“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环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行

为习惯,使孩子们在日常学习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幼小心灵里埋下经典国

学的种子。让学生 在特定的氛围中去思考、感悟、理解,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我,从而懂得既要学好知识,又要学会做人的道理。

有学者认为学习经典,小学重在“背诵”、中学侧重“读讲”、大学着眼“运

用”。但我们认为也不是绝对如此。小学生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边学边用。下

面以引导学生学习《弟子规》为例,谈一点体会。

首 先,我要求自己做到“身体力行”,这样才有说服力。以前上课,我的

讲台很凌乱,“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现在我要“见己恶,即内

省”了。过去 上课累了,喜欢靠一靠讲桌,现在我时刻记住“步从容,立端正”。以前批评学生我喜欢大声训斥他们,现在改成“怡吾色,柔吾声”。 每 天早读

课前,我带学生齐诵一段选自《弟子规》里的文段——“朝起早,夜眠迟。老易

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 俱

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然后,老师和学生一道“正衣冠”——

系好红领巾,拉好外套拉链,端正坐好,开始早读。

在 我一言一行的影响下,学生也在慢慢改变。在教学“入则孝”章节时,

引导学生自觉尽孝,告诉他们孝敬长辈不需要等长大,现在就可以以各种方式回

报父母的养育 之恩。例如,在家里给劳累的父母端茶送水、捶背、盛饭、摆收

碗筷、打扫卫生??在读经课上,我让孩子们谈“身体力行”带来的收获和快乐,大家都很兴奋。有 的说摆收碗筷时父母笑了;有的说当家里来客人,向客人鞠

躬问好时,客人笑得弯了腰;有的说舅妈夸我爱劳动了;有的说我做到了“邪僻

事,绝勿问”等等。从家 长喜悦的脸上也能看到孩子们可喜的变化,这是发自

内心的质变,是国学经典教学实效性最有力的体现。

我 还把《弟子规》的内容运用到教学语言上。教学“若衣服,若饮食,不

如人,勿生戚”时,我又引导孩子们结合平时的表现谈看法,谈打算,把勤俭朴

素的美德教育 再一次悄悄地刻在学生心间。学生屡犯错误时,我会告诉他“德

有伤,贻新羞,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个别学生不小心讲脏话时,我劝他“奸巧语, 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学生在家不听父母教导,我要

其做到“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学生外出要求其做到“出必告,反必面”。对只爱听别人 赞美,当别人说到自己缺点就生气的孩子,我就说: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当个别孩子作业不工整时,我批上“学

不敬,心先病” ??令 人惊喜的是,孩子们发现老师用《弟子规》内容与他们

对话时,全都活跃开了。一天我正在讲课,有两男生在下面窃窃私语,我就严肃

地讲:“话说多!”全班同学 脱口而出:“不如少!”那两个正在交谈的男孩

子嘎然而止,满脸愧色地坐直。下课了,我在教室里批改作业,一女孩帮我整理

桌面,笑着说:“冷老师,列典籍, 有定处。”我感到很不好意思,立即收拾

讲台,谁知忙中易错,把作业本撒了一地。围观的另一孩子马上说:“冷老师,事勿忙,忙多错”,又听到有人说:“宽转 弯,勿触棱”。当学完课文《丑小

鸭》一文时,我请孩子们谈谈感想,一个孩子脱口而出“勿自报,勿自弃,圣与

贤,可驯致”,多好的引用啊!此时此刻,我心里 有说不出的激动,孩子们终

于将《弟子规》落实到日常生活中了!国学经典走进了孩子的心灵。

二、“诵读经典美文”与语文教学工作相结合。

语文教学如果充分利用经典含蓄蕴藉、内容丰富、短小精悍、易抄易记等特

点,采用多侧面联系、多渠道贯通,使其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就可以更好地发

挥经典在教学中的作用。那么,经典如何同语文教学结合,又怎样发挥其作用呢?

一、造成气氛,激发兴趣

课前2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在轻松愉快没有压力的氛围下进行读经,不仅有

利于学生积累知识,且书声琅琅,情绪昂扬,造成了课堂上应有的文学气氛,有

利于集中注意力,上好语文课。同时,多次这样训练,潜移默化、熏陶感染,可

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例如,学习《游子吟》,抄录孟郊的《列女操》一诗,指导朗诵,引起学习欲望。学习《早发白帝城》,抄录背诵李白的其它诗

篇,体味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使学生对课文的更加喜爱。

二、补充课文,加深理解

利用经典同课文在内容上的联系,适时引入教学环节,作为课文的补充,以

利于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装满昆虫的口袋》,将法布尔的经典著作《昆虫

记》推荐给学生,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昆虫世界的奥秘,学习作者善于观察,善于

思考,献身科学,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

三、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

念中国诗词,能让学生感受文字的节奏,音乐性和灵敏度,这真是人生的一

大享受。好文章诵读得多,灵巧的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口诵心维,不知不觉,变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 我布置学生写《我爱校园的绿

树》,练习用比喻写景状物,描写校园里的柳树、腊梅、银杏、爬山虎等,诵读

贺知章的《柳枝词》,使学生回忆、观察垂柳的情景,体会"万条垂下绿丝绦"

的意境,借以描写垂柳的情态。

四、陶冶情操,端正品行。

背 诵最有价值的经典,儿童心性纯净,常常耳濡目染于圣贤光明正大的智

慧思想之中,从而潜移默化其气质。经典的价值将随伴其人生经验的成长而吐露

芬芳,绽放光 明,能扶持他克服人生的逆境难题。长期的诵读薰习,还可提高

阅读古文的能力,在中华文化的智慧宝藏中畅游,必可陶冶性灵,开阔心胸,端

正品行。

五、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

许 多诗词歌赋反映了我国民俗节日的来历及有关情景。民俗节日,我们向

学生介绍有关的诗词,吟咏背诵,借以了解民俗节日的情况,以增长知识,开阔

视野。农历九 月九日重阳节,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有关习俗:登高、赏

菊、饮酒、插茱萸等;吟诵毛主席的词《采桑子·重阳》和王维的诗《九月九日

忆山东兄弟》。清明 之前,向学生介绍清明的来历,诵读杜牧的诗《清明》。

其他如端午节、元宵节等均向学生推荐有关的诗词歌赋,并背诵、赏析。

在浩瀚的语文知识中,各方面的内容都因其内在的联系而互相影响、相辅相

成。教学中,教师只要深入钻研教材,科学安排教学环节,适时、恰当地借用经

典,有机地同课文、写作和学生的生活结合,就可以多方面发挥其特长,为语文

教学服务。

三、“诵读经典美文”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经典美文”的诵读时间主要在家里。在诵读活动中,我们十分提倡“亲子

诵(阅)读”。

亲子诵读,就是父母和子女共同进行的诵读活动。

众 多的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对阅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阅读过程进行了系统

分析,并充分考察影响读写能力获得的有关因素后认为,亲子阅读能够极大地帮

助儿童获 得阅读理解必须的解码技能,扩大书面词汇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孩子的词汇量少,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也较低,在阅读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

易理解的词汇和 句子,而此时孩子怀着听故事的轻松、好奇心情在参与阅读,

对于不理解的情节和概念会马上提出疑问,家长结合孩子日常生活经验给予及时

解答,长此以往,孩子 不但积累了许多词汇,还学会了如何运用词汇,也不知

不觉提高了对语言的理解能力。

亲子阅读在家长和孩子之间创设了一种愉快、友好的沟通氛围,增加了两辈

人的亲密感。尤其是随着孩子识字量的增加和理解能力的提高,所选择的书籍范

围越来越广,涉及的知识也超越了孩子独自阅读的难度,使阅读活动更具有挑战

性,不断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研究中,我们发现,“亲子诵读”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 先,保证孩子的读书时间。每天应尽可能地安排一段相对固定的时间陪

孩子阅读。第二,为孩子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阅读是一种求知行为,也是一种

享受,为孩子 提供一个宽松、自由、安静的阅读环境,会使孩子很快建立良好

的阅读习惯。当然,家长爱读书、常读书,在家庭中为孩子营造读书的氛围,会

让孩子对阅读更充满 向往。在茶几上、餐桌旁、床头柜上以及卫生间等地方,

都放上孩子可读的书籍,只要一有时间,他们就忘我的读起来。忘了吃饭、睡觉

是常有的事。同时,家长可 以常常带孩子去书店或图书馆,让孩子感受阅读的

魅力。第三,让孩子感受读书的乐趣。家长应常常与孩子在一起交流读书的方法

和心得,鼓励孩子把书中的故事情 节或具体内容复述出来,把自己的看法和观

点讲出来,然后大家一起分析、讨论。这样,孩子的阅读兴趣就可能变得更加浓

厚,同时孩子的阅读水平也将逐步提高。 并倡议家长们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撰写

“读后感”,表达自己的感受。“最是书香能致远,阅读之乐乐无穷”,让我们

和孩子共同领略读书的乐趣。

归结起来,教师要指导家长做好以下几点:

(1)为孩子的诵读营造一个轻松而舒适的环境。最好创造家庭里每一个人 人都在诵读的环境, 让孩子浸濡其中,自然会乐意亲近经典。

(2)不求理解,只求熟读,只奖励,不强迫。孩子只要反复念, 自然就能背诵下来。反对强制,反对把经典诵读当成一门功课

来进行。 (3)要持之以恒,避免出现三分钟热度,避免有尝试的心态。

(4)教孩子读书,坚持一个原则:不要跳章、不要跳节,尽管一 路读下去。不要以成人对经典难易的看法来衡量课程的深浅, 儿童的学习潜能和吸收力是成人无法想象的。

讲方法,求实效,让“经典美文”走进学生的心灵

我校“诵读经典美文,创编校本课程”课题研究开展已经近三年了。我班学生也从一年级读到了三年级。三年来,我组织学生诵读了《三字经》、《百家

姓》、“唐诗三百首”、 《弟子规》等国学经典。

下面以引导学生学习《弟子规》为例,谈两点体会。

一 、以读为核心,结合多种方法,让孩子走进“经典”的世界

(1) 读。诵读是核心。开始,孩子们对《弟子规》很好奇,每周一的“读经课”上都能兴致勃勃地朗读。小学生处在记忆力最好时期,不久,大家会背一部分了,还认识 了不少汉字。可是,这种单一的学习面临新的问题:当“新鲜劲”一过,有些孩子在诵读时像小和尚念经似的,有口无心。加之一些文言词语晦涩难懂,孩子们明显 有了厌倦情绪。怎样才能让他们自主地学习《弟子规》呢?根据孩子们的年龄心理特征,我改变了教学方式。读经课上,“喻教于乐”。老师领读,学生个人领读, 小组领读,男女分开读,开火车接龙读,比赛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并用。背诵时也变换着花样激发孩子的兴趣,如指名背,齐背,男女对背,开火车接龙背,摆擂台赛 背,师生对背,配乐背等等。孩子们表现欲很强,常常争先恐后地表现自己。我也不断地用各种方式鼓励他们,给孩子一个笑容,伸一个大拇指,一句“你能行”, 一朵小红花,甚至是老师的一个不经意的抚摸,都能让孩子们陶醉不已,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同时,老师适时地将信息技术与读经课程加以整合,让教学手段更丰 富,以迎合孩子的口味。在讲解《弟子规》时,结合内容我用许多中华美德故事来感化他们,如《孔子拜师》,《孔融让梨》,《孟母三迁》,《黄香温席》,《铁 棒磨成针》等等,我将这些曲折动人的故事用flash动画播放出来,孩子们喜闻乐见,又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孩子们读经的兴趣渐渐变浓了,《弟子规》大家都背得滚瓜烂熟。

很 多同志认为,小学生“读经”只需“不求甚解”,会读会背了,长大了自然就领悟了。但我发现,很多孩子,背得快忘得也快。二年级背过的《三字经》,过了一个 暑假就基本还给老师和书本了!反思经典诵读教学,我认为仅仅围绕读下工夫似乎是不够的。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学生个体有很大差异。而且,很多孩 子求知欲很强,并不满足于仅仅会读会背。因此,除了“读”以外,我还尝试以下一些手段,让学生学得更好,印象更深刻。

(2)问。国学经典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学生肯定有不懂之处。我有意发动学生去问,鼓励能力强的孩子解决疑难问题。在校问老师,问同学;在家问父母,问家人;在社会,问他人,问身边的每一个人。只有虚心请教,才会长见识。

(3)查。查阅资料也是学经典的重要方法。看教材,找注释;查字典、查词典;更快捷、更方便的莫过于通过电脑上网查阅了,“国学经典”的知识在网上也能“信手查来”。查阅同时做好查阅笔记。

(4)写。“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古代的私塾教育,先生也是结合教读,自读,研读,抄写,默写于一体的。我要求学生,学一段,抄一段,能力强的可以默写。工工整整,既练了字,又加深了印象。孩子们看着自己抄好的作品,一副爱不释手的表情。

老子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才会学得实实在在,才会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全方位的锻炼,知识与能力才会共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才会大举提升,受益终生。

二 、联系实际,引领生活,让“经典”走进孩子的心灵

中 国古代教育,都非常强调“做人”的教育,在知识教育里都渗透着做人的道理,贯彻着为人处世的准则。在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意思是说,一个人小时候养成的习惯是非常稳固的,终生都会起作用的。知 识需要道德的引导,良好品格的养成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如何将“经典美文”融入孩子们的心灵,使他们的文化修养得到升华,在圣贤们的点 点滴滴影响下,让孩子们的心灵变得更加纯洁向善,从而真正提高诵读活动的实效性,是我们教师应当关注的。

16诵读经典美文_美文诵读

的 确,表面上看,我们所进行的《弟子规》教育学习似乎很有成效。但仔细观察,一些孩子在行为习惯上仍然我行我素,内在气质变化不大。《弟子规》是学完了,但 不能把它落实到实际生活、学习中。如果不能力行,背完《弟子规》,读了“千古美文”,离做“少年君子” 似乎还很遥远。《弟子规》不是说“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吗?这几句经典的话给我很大的启示。我立即调整教学思路,把“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放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学生展开道德认识与行为习惯相结合的教育。

首 先,我要求自己做到“身体力行”,这样才有说服力。以前上课,我的讲台很凌乱,“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现在我要“见己恶,即内省”了。过去 上课累了,喜欢靠一靠讲桌,现在我时刻记住“步从容,立端正”。以前批评学生我喜欢大声训斥他们,现在改成“怡吾色,柔吾声”。 每 天早读课前,我带学生齐诵一段选自《弟子规》里的文段——“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 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然后,老师和学生一道“正衣冠”——系好红领巾,拉好外套拉链,端正坐好,开始早读。

在 我一言一行的影响下,学生也在慢慢改变。在教学“入则孝”章节时,引导学生自觉尽孝,告诉他们孝敬长辈不需要等长大,现在就可以以各种方式回报父母的养育 之恩。例如,在家里给劳累的父母端茶送水、捶背、盛饭、摆收碗筷、打扫卫生??在读经课上,我让孩子们谈“身体力行”带来的收获和快乐,大家都很兴奋。有 的说摆收碗筷时父母笑了;有的说当家里来客人,向客人鞠躬问好时,客人笑得弯了腰;有的说舅妈夸我爱劳动了;有的说我做到了“邪僻事,绝勿问”等等。从家 长喜悦的脸上也能看到孩子们可喜的变化,这是发自内心的质变,是国学经典教学实效性最有力的体现。

当 教学思路逐渐明朗清晰时,我又不失良机地把《弟子规》的内容运用到教学语言上。教学“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时,我又引导孩子们结合平时的表现 谈看法,谈打算,把勤俭朴素的美德教育再一次悄悄地刻在学生心间。学生屡犯错误时,我会告诉他“德有伤,贻新羞,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个别 学生不小心讲脏话时,我劝他“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学生在家不听父母教导,我要其做到“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

顺承,”学生外出要求其 做到“出必告,反必面”。对只爱听别人赞美,当别人说到自己缺点就生气的孩子,我就说:“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当个别孩子作业不工整时,我 批上“学不敬,心先病” ??令人惊喜的是,孩子们发现老师用《弟子规》内容与他们对话时,全都活 跃开了。一天我正在讲课,有两男生在下面窃窃私语,我就严肃地讲:“话说多!”全班同学脱口而出:“不如少!”那两个正在交谈的男孩子嘎然而止,满脸愧色 地坐直。下课了,我在教室里批改作业,一女孩帮我整理桌面,笑着说:“冷老师,列典籍,有定处。”我感到很不好意思,立即收拾讲台,谁知忙中易错,把作业 本撒了一地。围观的另一孩子马上说:“冷老师,事勿忙,忙多错”,又听到有人说:“宽转弯,勿触棱”。当学完课文《丑小鸭》一文时,我请孩子们谈谈感想, 一个孩子脱口而出“勿自报,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多好的引用啊!此时此刻,我心里有说不出的激动,孩子们终于将《弟子规》落实到日常生活中了!国学 经典走进了孩子的心灵。

我 想,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国学博大精深,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经典已成为世界文化舞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映射着中国文化的文学之美,而且蕴含着中华民 族的胸怀、风骨、智慧、情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人民的目光。只要我们加强研究,“诵读经典”一定会成为学生学习成长的有力翅膀。

《摘录于http://blog.cdjnjy.com/jdfxlcx/blog.aspx?TdirClassfiy=3201》

二 : 文言文阅读经典篇目《狼》全文赏析

文言文阅读 经典篇目《狼》全文赏析

接上文中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题 经典范例(一);
文言文阅读经典篇目《狼》——知识点剖析;
《狼》清蒲松龄[原文]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明崇祯十三年—清康熙五十四年),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文学家,小说家,山东省淄川县人。毕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8卷、491篇,约40余万字。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作品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文学中志怪传奇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情节幻异曲折,跌宕多变,文笔简练,叙次井然。《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评价过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阅读节奏划分]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kāo)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
一个屠户晚上回家,担子里的肉卖完了,只剩下骨头。半路上,两只狼紧随着他走了很远。屠户害怕,就拿起一块骨头投给它们。一只狼得到骨头停止了追赶,可是一只狼仍旧跟从。屠夫又拿起一块骨头扔给它,后头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来,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了上来。骨头已经没有了,两只狼还是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着屠户。 屠户感到非常困窘,担心被狼前后夹击。(屠户)看到田野中有个麦场,场主把柴草堆在其中,覆盖成小山似的。于是屠户跑过去倚靠在它的下面,卸下担子拿起刀。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文章赏析]《聊斋志异·狼》一共三则,本文节选自《聊斋志异·狼三》,是一个短小生动的故事,文中描绘了贪婪、凶残、狡诈的狼的形象,情节曲折紧张,波澜迭生。其寓含深刻,启示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而要像屠夫一样勇敢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会取得胜利。
[
文章行文和结构特色]1、结构严谨,情节曲折 故事仅二百余字,却言简意赅,层次井然,内容丰富。文章一开始简洁地叙述屠户了遇狼的情况。最初,屠户认为,如果满足狼的贪欲,便可脱险。在短暂的恐惧后,他采取了迁就的策略:“投以骨”。这使得两狼“缀行甚远”的情况有了变化:“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于是,他“复投之”以至到“骨已尽矣”而两狼“并驱如故”。此刻,屠户才意识到:面对凶惨的敌人,躲避不行,后退徒劳,唯一的出路是勇敢迎接挑战。在敏锐的观察后,他奔倚“积薪”之下,使对立双方陷入僵持。 读者的心情来不及放松,狼又耍起了新花招:一只狼竟自走了,另一只狼却悠闲地闭眼打盹。对这个细节,作者没有过多的说明,而让读者细细品味加以认识。屠户虽不清楚狼的花招,却抓住这个良好的时机,跃起而“毙之”。故事发展到达了高潮,狼的悠闲诱敌与屠户的暴起毙之也相映成趣。 最后,作者又借助屠户的警觉,点明了先前走开的那只狼的企图,故事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而两只狼也在这一个又一个的高潮中全被击毙。至到此时,作者才以画龙点睛之笔点出“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的道理。 2、文风干净利落、简洁生动 全文几乎都是记叙,炉火纯青的白描手法让我们叹为观止。 作者对两只狼并没有刻意地去描写,要如何让读者区别开它们是后面叙述中的一个难点。起初:“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作者用了两个“一”来代表两只不同的狼。紧接着,情势变化了,再用两个“一”就缺乏变化了:“前狼止而后狼又至”,作者改用位置来区别。再后来,骨头吃光了,两只狼仍继续跟着屠户,它们的位置就不值得交代了,作者就干脆含混起来:“两狼并驱如故”,而不再强调二者的区别了。接着,作者又有区别了:“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还是用两个“一”字,就轻而易举地把两只狼恰如其分地分别开来。  我们在阅读时,只要从中获取必要的信息,紧密联系上下文,那么想象出二者的不同,就容易了。这就是“精”的要义,其中有作家的独具匠心地写作安排——尽可能把与情节发展无关的细节省略掉,把动作和情景减少,以免干扰读者对情节因果链的注意,这是本文精练异常的原因之一。3、运用比喻和讽刺的手法,揭示深刻的主题看,狼是多么的贪婪:骨头吃完了,仍“并驱如故”紧跟屠户,当屠户进行防御时,它们还不甘心地“眈眈相向”。狼又是狡诈的:当屠户转入防御斗争时,一狼“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用(www.61k.com]“假寐”来蒙骗屠户;一狼假装“径去”,暗中打洞,“意将隧入以攻其后”。真是狡猾到了极点!但是,狼又是非常愚蠢的。“假寐”的狼,由于“目似瞑”,给屠户进攻的可乘之机;打洞的狼,由于“身已半入”,使屠户获得“自后断其股”的有利条件。
[
内容及写法理解]1、本文是一篇议论性的记叙文,我们可以结合记叙文阅读理解的知识来解答。文章的最后一段是议论性的话语,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就是本文的主旨句所在。
2、屠户的形象:机智、勇敢;
狼的形象:凶恶、贪婪、狡猾但又愚蠢 3、主旨:通过写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杀狼,告诉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我们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4、叙议结合的手法:议论在文中起到画龙点睛、提示文章主旨的作用。 5、翻译示例1)“其一/犬坐于前”中“犬”为“像狗一样”,作状语,非主语,准确翻译为“其中一条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所以节奏划分对于理解本文至关重要。如若节奏划分错误,则会产生误解,认为“其中一条狗对坐在前方”。简而言之,学习文言第一步应为节奏朗读,以初步感悟文意。2)“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一句的解释应该是“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止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却又跟上了”。这里的“前”“后”不是方位上的“前后”,而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和“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 6、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发:
能从文中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绝对不能对狼有半点怜悯之心。想一下,社会上像狼这样的人少吗?作者在故事结束时发表的议论,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对待狼一样的恶人,既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要善于做一个机智勇敢的人。不管恶人怎样狡诈,耍弄什么花招,文中两狼便是他们最终的下场。

三 : 经典美文诵读

《经典美文诵读》通讯报道

为了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弘扬民族文化,丰富和积累学生文学知识,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5月30日中午,石门镇中心小学举行“小学生经典美文诵读比赛”。

比赛中,选手们以或舒缓悠扬、或激昂高亢、或饱含深情的语调诵读了一篇篇经典美文诗文。表现形式多样:既有个人领读,又有集体诵读;既有配乐朗诵,又有诗组合。一篇篇经典名篇佳作,经过教师们的精心编排,学生吟诵、演绎得声情并茂,让师生们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也赢得了台下老师、同学的阵阵掌声。

这次经典诵读比赛是对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品读欣赏,是对民族文化瑰宝的传承。通过这次比赛,使学生们进一步提高了语言文字和文化功力,提升了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增强了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本文标题:经典美文诵读篇目-16诵读经典美文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47157.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