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谈谈采集文章时变相采集
做流量站的朋友大多数的人应该都有采集的经历,你是不是从别人的站列表第一页采集到末页呢,然后换个分类或者换个网站继续采集?这样是不是感觉太笼统了?其实采集也是需要技巧的。
我们采集的时候最好不要全站采集,也不要列表一到列表尾页的采集,我们只要采集有质量的文章。
第一,推荐采集网站里的热门文章,一般每个分类旁边都会有本类热门文章,我们以这个热门文章为列表,这样的文章都是多人观注。
第二,采集该网站里的推荐文章,这样的文章很多情况下都是网站首发原创的,所以这样的文章我们更应该采集,同样以推荐文章为列表进行采集。
第三,采集关键字,比如采集在要采集的网站上搜索一个关键字,以这个搜索页为列表进行采集!这样我们采集的文章就是和原来网站打乱的了。是不是与原来我们从一到十的采集好点呢?而且这样采集的还可以更方便的方便分类哦。
最后,我们应该在网站程序的模板上加些代码,比如在文章内容前面加此文章属于某某分类,由某某站提供。此文章的地址等等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与采集的网站内容有少许的区别。这样搜索引擎才不会太反感!我的站http://www.awxsw.com/欢迎各位做友情连接,只要百度收录正常的同类网站即可!
二 : 文章有文采
有文采的文章 文章有文采
有文采的文章 文章有文采
有文采的文章 文章有文采
有文采的文章 文章有文采
有文采的文章 文章有文采
有文采的文章 文章有文采
有文采的文章 文章有文采
有文采的文章 文章有文采
有文采的文章 文章有文采
有文采的文章 文章有文采
有文采的文章 文章有文采
有文采的文章 文章有文采
有文采的文章 文章有文采
三 : 如何使文章有文采
现在学生的作文,能认认真真的写,耐心细致地修改的不多。基本上是敷衍了事,一挥而就,很少在写完后去斟酌、推敲。所以,虽然读了好几年书,但是,文章写来写去却没有多少进展。我们不仅要问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读秦汉时的文章,读唐诗、宋词、元曲、读明清小说……觉得写得好的不得了,好的了不得!赞赏之余不禁想:怎么前人这么有水平?这么聪明!现在的人怎么写不出那么好的文章了?是现在的人不如前人聪明吗?当然不是,我觉得关键是对写文章的态度有问题。不同的写作态度,直接影响到文章质量的好坏。古代把“文章”写做“彣彰”,本意是文采的意思,“彣彰”二字的偏旁三撇表示有光彩。“文”的本意是人形,但不是一般的人形,而是加以彩绘,装饰的人形,所以,“文”字有彩画装饰之意;“章”的本意是雕出文彩、花纹的玉器。所以,“章”字有光彩、彰明之意。从“文”“章”二字的本意来看,所谓文章,就必须具有文采。有文采的语言,表现在写人时,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让人如见其行;论理时,条分缕析,鞭辟入里,给人一种内在的逻辑力量。说明时,则不蔓不枝,条理清晰;写景时,绘声绘色,使人如临其境;抒情时,则豪情满怀,以情感人……
因此,如何提高写作水平,使文章有文采,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意炼字、炼词
[www.61k.com]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为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刘勰认为,人们进行写文章,是由一个个的文字组成句子,再把句子组成章节,然后由章节组成一篇文章。所以,要全篇光彩,必须各个章节没有毛病;要各个章节都明丽,必须所有的句子没有缺点;要所有的句子都优美,必须用字严谨而不随便。既然文章是由字词组成,我们必须对字词给予足够的重视。用活一个字往往就可以使文章“文”起来。宋代洪迈在《荣斋续笔》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王安石曾写《泊船瓜洲》一诗: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首诗新颖别致,情思宛然,尤其善于炼字,讲求修辞。诗中的“绿”字用得巧妙,自古以来广为称道。据南宋洪迈(《容斋随笔》续笔卷八)记载,王安石先后用了“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字,最后才选定这个“绿”字。成为精心修改诗作的一段佳话。那么,这个“绿”字究竟好在哪呢?原来这个“绿”字是一个表颜色的形容词,用在诗中变成了使动用法的动词,有色彩感和动态感,给人以视觉上的形象美。“绿”不仅表明“绿色”,还有“吹绿了”的意思,将春风拟人化,更增添了动态美。仿佛春风到后江南水乡立刻就出现了垂柳飘丝、芳草如茵、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景象,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大家看,一个“绿“字用得是何等神妙?钱秉镫也说过:“‘句工只在一字之间’,‘若是乎一字之恰好之难也!’‘一字之难’,寻思一字救文章之‘贫’。”说明前人十分重视文章的炼字炼词。因此,才有曹丕“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之语,同学们若能学习前人这种“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苦吟》)的炼字炼词精神,还怕写不好文章么?
鲁迅先生是杰出的语言大师,他非常重视炼字炼词,常在一些关键词语上狠下功夫,易一字就使文章增光添彩,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文章别具情致,意境深远。大家都熟悉的小说《孔乙己》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学习借鉴的诸多范例:
⑴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疤了!”
例⑴中的“添上”说明孔乙己由于偷窃,经常被打得鼻青眼肿,满脸伤痕,而且是旧伤疤没好又添新伤痕,拿孔乙己的伤疤来取笑,就是拿孔乙己的不幸和痛苦来取乐。作者勾画出这些人麻木不仁穷极无聊的嘴脸,笑声里蕴蓄着一股悲凉的意味。
⑵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⑶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
这里的“排”和“摸”都是写孔乙己付钱时的动作,但他们所含有的信息量不同。以前,孔乙己帮人抄抄写写,换来的钱不管怎么说还可以付酒钱,但这钱是来之不易的,鲁迅用“排”刻画了他对钱的珍惜,又表现出对酒店卖买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此时的孔乙己还未到穷愁潦倒的地步。“排”字唯妙唯俏地描绘出他傲然自得,炫耀有几文钱而耻以短衣帮为伍的情态。后来,他被丁举人打折了腿,不能帮人抄写了,失去了经济来源,还欠酒店十九个钱。这次喝酒也不能付现钱,所以搜遍全身,才能“摸”出四文钱,可见孔乙己这时的钱是少之又少。一个“摸”字预示了他最悲惨的遭遇即将到来,由“排”到“摸”,前后照映,可见,“摸”字力透纸背,写尽人生苦况。
⑷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手慢慢走去了。”
他被打断了腿,蜕变成四足爬行的“动物”,照理说,四肢着地应是“爬”字,可是作者偏偏着一“走”字,而且一再强调孔乙己是这样“走”的。可见,其间蕴蓄着作者多么深广的忧愤和不平啊。作者不忍心改“走”为“爬”,孔乙己毕竟也是人啊,可现实又不能不令人瞠目结舌:他确确实实沦为了四足爬行的“动物”,似“走”实“爬”,这种矛盾而复杂的心态从两个“走”字中充分流露出来。通过对“添上”、“排”、“摸”、“走”的分析,这篇小说遣词炼字的精湛艺术确实令人拍案叫绝。
刘勰【文心雕龙】炼字篇云:“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一字非少,相避为难也”。苏东坡亦尝云:“诗赋以一字见工拙”。皇甫汸亦云:“语欲妥贴,故字必推敲。盖一字之瑕,足以为玷;片语之累,并弃其余。此刘勰所谓‘改章难于造篇,易字艰于代句’也”。清人沈德潜《说诗晬 语》云:“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他们都在阐言炼字之重要。大抵诗文草创之后,仍须不断修饰润色,反覆求工,方能成佳作。
中国古代文人的人生理想模式是所谓的“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其中“立言”就是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浓缩在传世之作中以求得“永生”,因此创作态度大多十分严肃。如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表面似乎是纯客观的记录,其实选词炼句,十分谨严,一字之中常“寓褒贬,别善恶”,后世称之为具有“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以动词选用为例:“杀、弑”,“盟、会、遇”,“卒、薨、崩”,各组近义词含义皆有细微差别,用以区分同一行为中不同的社会内涵及作者评价。如宣公二年“晋赵盾弑其君夷皋”一句,臣子杀国君故用“弑”,而晋灵公(名夷皋)不行君道故直书其名。《春秋》是春秋时期儒家政治思想的具体体现,强调天下一统、社会稳定,反对诸侯僭礼越位与兼并战争,但书中并不直言,而是把价值判断寓于看似平淡的语句之中。如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一句,只有六个字,反映的是这样一件大事:鲁隐公元年,郑国君之弟共叔段,谋划夺取哥哥郑庄公的君位,庄公发现后,巧施心计,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段,诱使共叔段得寸进尺,愈加骄横,然后在鄢这个地方打败了共叔段,使他“出奔”。正如《左传》所说:“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不言出奔,难之也。”可见,用什么字、不用什么字,都是经过反复推敲、严格划定的。
多研究与熟悉别人炼词造句的成果,经常推敲揣摩,也是提高文学鉴赏水平与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
二、用字要准确、用词要生动
用字准确、用词生动,就能把事物的形神和作者的情感巧妙的表现出来,达到写人,呼之欲出;写物,状态逼真;写事,活灵活现;写景,历历在目;写情,淋漓尽致。这样就会使读者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真切感受。反之,词不达意则言不达意,言不达意则不能准确地表达中心思想,使读者犹陷云里雾里,不辨东西南北,不知所云。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茅盾曾说:“从事写作,第一个条件当然是要善于用字(词)。思想、情绪、形象,都要靠确当(准确而恰当)的字(词)来表达和描写,用错了字(词),便会‘辞不达意’,乃至与本意相反。”好多学生的日常作文,语言既不准确,也不通畅,文字干瘪,搭配不当,语病很多。要使用字准确,用词生动,主要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丰富词汇,准确选用。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对他的学生说过这样一段话:
不论一个作家所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只有一个词可供他使用,用一个动词要使对象生动,一个形容词使对象的性质鲜明。因此就得去寻找,直到找到了这个词,这个动词和形容词,而决不要满足于“差不多”,决不要利用蒙混的手法,不要利用语言上的戏法来避免上述的困难。(莫泊桑《论小说》)
这段话明确告诉我们,要使语言准确,必须找到唯一的那个词,这种寻找不是轻而易举的,首先我们要掌握丰富的词汇。如果我们头脑中词汇贫乏,挑选的余地就小,就难以找到那个词。第二,要善于分辨词义的细微差别。有些同义词或者近义词,常可以相互通用,但仔细斟酌,还是有所区别的。比如 “优良”、“优秀”和“优异”都表示“好,使人满意的”,但在达到的程度上“优秀”高于“优良”,“优异”又高于“优秀”。“毁坏”比“损坏”的性质严重,“缺点”比“错误”的分量轻。比如“改善”可以和“生活、条件、关系、待遇”等词搭配,“改进”则只能和“方法、工作”等词搭配。近义词之间的差别也可以表现在非理性意义即附加色彩上。其中有些近义词的差别主要表现为感情色彩不同。比如“教师”是中性的,“教书匠”则是贬义的。“行为”和“行径”都是“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的意思,但前者既可以用来指好的活动,也可以用来指坏的活动,而后者只用来指坏的活动,是贬义的。也有些近义词的差别主要表现为语体色彩的不同。比如“爸爸”和“父亲”理性意义相同,但前者常用于日常交谈,带有口语色彩,后者则一般用于书面写作,带有书面语色彩。“聪明”和“聪颖”都指“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但前者是通用词,后者则带有书面语色彩。还有些近义词的差别主要表现为形象色彩的不同。比如“狮子狗”和“哈巴狗”指同一种狗,但前者能使人联想到长着长毛的狮子的形象。近义词在附加色彩上的差异会影响这些词的运用领域。比如当人们要以褒扬、赞许的态度去谈论某一事物时,就会选用褒义词;当人们要以贬斥、厌恶的态度去谈论某一事物时,就会选用贬义词。
同义词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意义、色彩和用法三个方面,对同义词的分析也就可以从这三个方面进行。从意义上看,同义词的差别主要表现在:
(1)意义的轻重。例如“忽视”和“无视”都表示没把什么事放在眼里或心上,但“忽视”强调忽略、疏忽,语意较轻,“无视”则强调漠视、不认真负责地对待,语意较重。
(2)范围的大小。例如“局势”和“形势”都表示事物发展的状况,但“局势”主要用在政治、军事等领域,范围略狭,而“形势”基本没有上述限制,范围较宽。从色彩上看,同义词的差别主要表现在:①感情色彩不同。例如“奴才”和“奴仆”,都指供主人驱使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但“奴才”有鄙夷的感情色彩,“奴仆”没有这种色彩。②形象色彩不同。例如“鄙弃”和“唾弃”,都表示看不起、厌恶,但“唾弃”有以吐唾沫表示鄙视的形象色彩,“鄙弃”则不具这种形象色彩。
(3)语体色彩不同。例如“转眼”和“旋踵”,都表示极短的时间,但“旋踵”因只用于书面语而有书面语语体色彩,“转眼”因既可用于书面语也可用于口语而没有特殊的语体色彩。从用法上看,同义词的差别主要表现在搭配对象的不同上。例如“感觉”和“觉得”都表示感官对外界发生某种反应,但“感觉”后可加补语成分“到”,“觉得”不能有这样的用法。
天津市特级教师及树楠充分运用联想的原理,进行词语教学。他称之为“滚雪球”和“串糖堆”。比如,学习“涌现”一词时,将过去学过的“出现”“表现”“体现”“呈现”“浮现”“展现”等词义相近的词,拿来比较,真正弄清其相同与不同之处,仔细品味其用法。这就是“滚雪球”。还可以就描写景物、气候、服饰、神态等有关语词,用“串糖堆”的办法,进行分门别类的积累、整理。如描写“笑”的词语就有:苦笑、傻笑、假笑、陪笑、冷笑、暗笑、狂笑、奸笑、狞笑,哈哈笑、嘻嘻笑、扑哧一笑、咯咯笑、嫣然一笑,莞尔一笑、哑然失笑、会心微笑、相视而笑、付之一笑、仰天大笑、皮笑肉不笑等。无论是“滚雪球”,还是“串糖堆”,除了能分门别类地积累词汇外,也是运用联想法对学生进行的思维广阔性的训练。
老舍先生在《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一文中对此就有很精辟的论述:“比方写一个长辈看到自己的一个晚辈有出息,当了干部回家来了,他拍着晚辈的肩说‘小伙子,“搞”得不错啊!’这地方我就用‘搞’,若不相信,你试用‘做’,用‘干’,准保没有用‘搞’字恰当、亲切。假如是一个长辈夸奖他的侄子说‘这小伙子,做事认真。’在这里我就用‘做’字,你总不能说‘这小伙子“搞”事认真’。要是看见一个小伙子在那里劳动得非常卖力气,我就写‘这小伙子,真认真干。’这里就用上了‘干’字。像这三个字:‘搞’、‘干’、‘做’,都是现成的,并不谁比谁更通俗,只看你把它搁在哪里最恰当、最合适就是了。”关于文学写作中选择使用词语和句子的道理,说的其实就是这样的一些内容。
因此,对写作中的词句使用比较全面的要求是上面说的第三种意见,即写作中使用的词句既要“美”又要“准确”。或者说“美”得要“准确”,即所谓“添一分嫌肥,减一分嫌瘦”;“准确”得也要“美”,即所谓“淡妆浓抹总相宜”。真正好的文学作品,甚至就是一篇普通的文字,都必须选择“恰到好处”的词句。而这种“美”和“准确”又往往是不露斧凿的,看似漫不经心、平淡无奇,却又意蕴深远、回味无穷,因此更是选择词句的极高境界。这样的例子众口皆碑:例如李白的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几近平常口语,却又字字珠玑。《红楼梦》写林黛玉临死前只说了一声“宝玉,你好……”,这话虽然极其平常,但在此情此景却只有这样说才切合黛玉的身份和她与宝玉的微妙关系,也只有这样说才能表达黛玉最强烈的感情和包含最丰富的意义;“好”字后面要说什么呢?或许是“你好无良心”,“你好糊涂”,“你好冤枉”等等,总之,这时的黛玉既有对宝玉的爱,也有对宝玉的怨和恨;既有对自己过去痴情的悔恨,更有对宝钗在爱情上的胜利所产生的嫉妒和隐痛。对“好……”信息的理解过程,本身就是对美的欣赏过程。如果改用别的任何一句话,都显然不如这句话余音绕梁、意蕴无穷。像这样的一些词句,当然就不仅是“准确”的,也是“美”的,似乎可以用一个“妙”字概括。
2.符合实际,入情入理。有些语句,看着似乎通顺、流畅,从“语法”上看也没有什么毛病,但不符合实际,不合乎情理。所以不准确。例如:“小蜜蜂嗡嗡地哼着愉快的曲调,一会儿从粉红的桃花飞到黄灿灿的菊花上,一会儿又从菊花飞向洁白的梅花”。“桃花”在春天开放,“菊花”在秋天开放,“梅花”在冬末春初开放,小蜜蜂怎么能“一会儿”从桃花飞到菊花上?“一会儿”又从菊花飞向梅花?这很明显不符合实际,也不合情理。又如:“要想取得优异的成绩,必须付出劳动。”这个句子会使人产生误解,以为似乎只要付出一点劳动,就可以取得优异的成绩。如果在“劳动”前加上“艰辛的”三个字,就符合实际,合乎情理了。
3.前后协调,合乎逻辑。语言是否准确,是否前后协调,与是否合乎逻辑有密切的关系。例①如有篇作文这样写:“绚丽的朝霞染红了半边天,万里长空没有一丝云彩”。这句话没有语病,但它不符合实际,不合乎逻辑。难道“朝霞”就不是“云彩”了吗?例②经过刻苦努力,他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各门功课平均都在90分以上的好成绩。究竟是“平均”在90分以上,还是“都”在90分以上?“平均”与“都”连用自相矛盾,应根据实际情况删除其中的一个。例③“我们的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作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增强使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本句在概念使用上有多处不合逻辑,“杂志”就是“报刊”,因此“报刊”和“杂志”不能并列,应改为“报纸、杂志”或“报纸、刊物”;再则“报刊、杂志”本身也是“出版物”,它们之间不能并列,应在“出版物”前加“其他”。从逻辑上说,本句犯了种概念和属概念并列的错误。再如:当地造纸厂偷排未经处理的废水,严重污染环境,导致鱼虾绝迹,各种水生作物大量减产和绝产。此句中,“绝产”程度重于“减产”,“和”字表并列,所以“减产和绝产”不能连用,此句可改为“导致各种水生作物大量减产、鱼虾绝迹”。
锤炼字词这种基本功不是一两天就能练好的。但是,只要我们思想上重视,有练好的决心,再掌握一些锤炼语言的方法和技巧,就一定会形成这种能力。
三、语言要简洁有力
简洁有力是要求文字简省,即用量少的语言符号,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做到言简而意明,文约而事丰。这个“简”,不是简单地指字数少,它是我国古代文论中所崇尚的一种很高境界。清代刘大櫆有一个精辟的阐述:“凡文笔老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味淡则简,气蕴则简,品贵则简,神远而含藏不尽则简,故简为文章尽境。”(《论文偶记》)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很赞赏前人的一则纪事:“《春秋经》曰:‘陨石于宋,五。’夫闻之陨,视之石,数之五,加以一字太详,减其一字太略,求诸折中,简要合理,此为省字也。”(《史通?叙事》)纪事颇简要,评述也是很精当的。
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而不同的句式,又一定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这些,大家是不难理解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行文过程中,头脑里就要有“一样话、百样说”的意识;要通过精心推敲、选择句式,锤炼句子,把语言写得更加准确具体、生动形象,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要讲求句式变化,打破作文时用陈述句“一统天下”的局面,使语言活泼,增添文采,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为中心服务,为更细腻地表现事物特点、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服务。
《唐宋八大家丛话》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天欧阳修和朋友出游,看见一匹奔马踩死了一条狗,于是大家分别拟句描写。有个朋友写道:“劣马正飞奔,黄犬卧通途。马从犬身践,犬死在通衢。”欧阳修说:“字太多,又重复。在二十个字中,有两个‘马’字,三个‘犬’字,通衢、通途也重复了。”另一个朋友写的句子是:“有犬卧通衢,逸马蹄而死之。”欧阳修认为还是太啰嗦,于是提笔在句子前后圈掉了几个字,只存“逸马”二字,然后再加上四个字:“逸马杀犬于道。”(《丛话》记述这件事时用的句子是“有奔马毙犬于道”)。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里也记载了一个差不多的故事:穆修、张景两个人一起上朝,路上看见有一匹马狂奔过来,踩死了一只黄狗。两个人就分别把这件事记下来。穆修写的是“马逸,有黄犬遇蹄而毙”。张景写的是“有犬死奔马之下”。沈括自己也写了一句“适有奔马践死一犬”。
对《丛话》和《笔谈》记载这件事无非是想说明欧阳修的句子最短,或者沈括本人的句子最恰当。其实句子的长短要看表达的需要。这些不同的句子说的都是同一件事情,有的长,有的短,有的是以“马”作主语,有的先说“犬”。对“逸马杀犬”的说法就有了以下六种写法:
①劣马正飞奔,黄犬卧通途。马从犬身践,犬死在通衢。”
②有犬卧通衢,逸马蹄而死之。
③逸马杀犬于道。
④马逸,有黄犬遇蹄而毙。
⑤有犬死奔马之下。
⑥适有奔马践死一犬。
究竟哪一句更好,就要看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和目的:如果只要求简明扼要,这六句都有“逸马杀犬”这个基本信息,都好。如果只求把话说清楚,记述有条不紊,做到“文约而事丰”,那么,欧阳修“逸马杀犬于道”是最好的句子。如果要具体描述事情的全过程,那么,“有犬卧通衢,逸马蹄而死之”就是佳句。
如果作者善于提炼精粹的词语,善于熔炼含蓄的语句,就能使文章以少胜多,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四、语言要有色彩
让语言丰富多彩,这和我们的词汇量有很大的关系,而扩大词汇量的重要途径不是背书,而是读书,特别是读诗歌散文。刘勰说:“文乏异采,碌碌丽辞,则昏睡耳目”。意思是说:文章缺乏特殊的文采,写得平平常常,就必将使人读之昏昏欲睡。
让语言富有色彩,这是修辞的主要作用。有一些修辞格,对于语言的生动化有很大的帮助:比喻、比拟、移就、通感、排比、对偶。我们只要多读一些作品,就会清楚地发现这一点。这些修辞,领会起来都不困难,但是真的落实到写作中,却有一定的难度。这种难度,缘于我们平时没有自觉使用这些修辞格的意识,我觉得我们在读一些短篇的文学作品的时候,应该多留意其中那些能打动我们的句子是用什么修辞格写出来的,在平常的练笔过程中,我们也应当随时地将这些修辞格融入到作品中去,在练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修辞格运用的成功与失败之处,时间长了,带有这些修辞格的句子就会不知不觉地在你的笔端流淌出来了。于是语言的色彩也就会越来越绚丽了。
李白在写《清平调》时,为了表现贵妃的美貌,用了这样的句子: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将贵妃的衣裳比作云,将其相貌比作花,加上对偶修辞的音律效果,让读者读来感觉异常美好。而我们在作品中写到人的相貌时,总是用一些类似于:大大的眼睛,弯弯的眉毛,白皙的皮肤,乌黑的长发,红红的嘴唇,高高的鼻梁,甜甜的微笑,于是让人感到,所有作品中美丽的人都是一样的。大家都这样写,就没有一点意思了。
下面我们来体会一下例句运用修辞的妙处:
1.辞格连用的句式。如: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打浪纹线的句子,是一组连续用喻的句子,句中用了八个比喻来描绘云的姿态,这样的句子全面地、多角度地、多方位地描绘事物,给读者一种淋漓尽致的、美不胜收的感觉。?
2.表达生动的句式。如: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上面有两个由“看吧”引领的句子,表达生动,我们姑且把它们叫作“‘看’字句”。这种句式妙在一个“看”字,“看吧”充满了感情。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它表现着作者的的喜悦、赞美、惊叹、敬佩……之情;“看吧”充满了友情。作者轻轻的呼告,撩拨着读者的心扉,牵引着读者的视线,让读者带着亲近的感情,去欣赏所面对的事物。?
3.突出重点的句式。如: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
这个句子重点突出了“称呼”,打浪纹号的部分就是其代表。作者在文段中对先生一口气使用了六个称谓。可以说,这是作者抒发感情的的特殊方式,是热爱之意尽情喷发的生动表现。六个称谓各有角度而又“一气呵成”,真可叫做激情澎湃。?
4.结构巧妙的句式。如: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这是一个美妙的句式,结构十分巧妙。“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像一条彩线,牵动了作者所要描写的景物。“不必说……也不必说……”是略写,是写“面”;“单是……就有……”是详写,是写“点”。这样点面结合地写,既省去了许多文字,又显得情趣盎然。?
5.组合精密的句式。如:孔子、司马迁、鲁迅之所以为千秋万代传诵,是因为他们为民族文化宝库增添了财富;屈原、岳飞、郑成功之所以载入史册,是因为他们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伟大的爱国精神;李自成、洪秀全、孙中山之所以名垂千古,是因为他们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蔡伦、祖冲之、毕升之所以永远为人们纪念,是因为他们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在科学技术领域留下的发明创造,使后人享用不尽。?这是一个组合十分精致的长句。从句子的类别看,这是一个并列关系的复句;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个议论句;从修辞方法看,这是一个排比、反复句;从论据的角度看,这是一个事实论证句;从在段中所起的作用看,这是一个支撑句。这个长句最为优美之处表现在两个地方。一是各个分句结构的整齐,每个分句的主语中都写了三个人,每个分句中都使用了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一是内容上高度的概括性。四个分句反复咏叹,从不同的角度鲜明地支撑着:凡是留下英名的人,总是创造了永存的事业。
当然,并不是必须用很多精彩绝伦的词汇和各种巧妙的修辞才能让作品的语言显得富有色彩,简洁朴素的语言也有着十分独特的魅力。大家知道:语言的风格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精确,有的模糊;有的简洁,有的丰繁;有的平实,有的华美;有的庄重,有的风趣等等。美的形式是不同的,“浓妆”和“素裹”都有自己的魅力。很多时候质朴的语言更容易将真挚的感情表述出来。此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五、要善于修改文章
修改,就是指修改文章的的错误、缺点,使之尽善尽美。修改是写作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是提高文章质量的有效措施。
鲁迅先生曾说过,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鲁迅的名篇《滕野先生》,修改的地方达170余处。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完成的。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是前后经过十二次的精心修改才完成的。美国小说家海明威的代表作《老人与海》修改了二百遍之多。由此可见,古今中外的作家作品都是经过反复推敲修改,才使作品臻于完善的。大作家都如此重视文章的修改,更不必说你我了。
文章大致可以从以下几项来进行修改:
1.全文的检查,段与段之间是否衔接,材料与主题是否一致等。
2.部分的检查,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重点是否突出等。
3.句子的检查,语句是否准确、用词是否生动,有没有做到表情达意。
4.字词的检查,包括是否有错别字,遣词造句准确与否等。
5.检查文章的书写格式是否符合要求等。
以上这五步的检查,把握了文章的全局与局部,经过总-分-总的修改步骤,基本上算是完成了文章的修改工作。因为对文章的修改所要求的层次不同,对于一般的大、中学生来说,主要是纠正文章中逻辑、语法的混乱,重复、罗嗦,辞不达意的毛病等。对要求较高的作者来说,则是对词句加工润色,提高语言的艺术性等。总之,文章不厌百回改,“善作不如善改”。通过反复推敲修改的文章,是经过“千锤百炼”的,这样的文章还会不出采么?更何况我们在修改文章中又提高了写作的技巧,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修改好一篇文章,比写好一篇文章更有价值!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如果你想写好文章,注意炼字炼词,做到用字准确 、用词生动,语言简洁有力,注重修辞和修改文章,多写多练,笔耕不辍,那么就一定能写出你理想中的、有文采的佳作来!
四 : 采集文章的优化办法
很多朋友喜欢采集文章,怎么在短时间内带来客观的流量~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