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变化-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国有企业的变化

发布时间:2018-02-24 所属栏目:作文

一 :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国有企业的变化

如题,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国有企业的变化

(犇_嫑)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国有企业的变化

二 :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巨大变化

三 : 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发生的重要事情有那些?

li25210893级被浏览167次2013.04.17

检举

主要是指1978年--2008年的大事,关于改革开放三十年的。。



lushousxu

采纳率:58%4级2013.04.17

检举

1、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这次全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工作重点转移的决策,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取得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最重要成果;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提出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重要任务;审查和解决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开始了系统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会议还提出要正确对待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全会作出的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中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深圳开发区。   2、1979年 设立经济特区   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8月13日,国务院颁发《关于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增加外汇收入若干问题的规定》,主要内容是扩大地方和企业的外贸权限,鼓励增加出口,办好出口特区。1980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福建两省会议纪要》,正式将“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改革开放之初,在缺少对外经济交往经验、国内法律体系不健全的形势下,设立经济特区为国内的进一步改革和开放、扩大对外经济交流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3、1982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目前农村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1983年中央下发文件,指出联产承包制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1991年11月25日—29日举行的中共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决定》提出把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我国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基本制度长期稳定下来,并不断充实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第一步,突破了“一大二公”、“大锅饭”的旧体制。而且,随着承包制的推行,个人付出与收入挂勾,使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大增,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80年代,一些地区逐渐取消食品的凭票供应。   4、1984年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提出   1984年10月20日,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一致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进一步贯彻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是当前我国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决定》认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决定》明确了改革的基本目标和各项要求,为打破计划经济体制创造了条件。   5、1986年 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革启动   1986年12月5日,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若干规定》。《规定》提出全民所有制小型企业可积极试行租赁、承包经营。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要实行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各地可以选择少数有条件的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进行股份制试点。《规定》的出台是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步骤,对于进一步简政放权,改善企业外部条件,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促进企业内部机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6、1987年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提出   1987年10月25日—11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赵紫阳作《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报告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定了到下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十三大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的继续、丰富和发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   7、1988年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   1988年9月5日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198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指出,现代科学技术是新的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和决定性的因素,全党必须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同时规定了当前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决定》从宏观上制定了科学技术必须为振兴经济服务、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开拓技术市场等方针和政策,促进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揭开了文革后国家全面科技体制改革的序幕。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和最先实施内容,这一改革政策的颁布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和科技的结合以及由此而生的中国多领域跨越式进步。   “倒爷”这个90年代在中国流行的名词退出历史舞台。   8、1992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   1992年10月12日—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江泽民作《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报告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的实践经验,决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写进党章。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是十多年来党进行理论探索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之一,也是社会主义认识史上一次历史性的飞跃。   9、1993年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993年11月11日—14日,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举行。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要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10、1993年 进行分税制改革   1993年12月15日,国务院作出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我国于1994年进行了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从1995年开始又对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进行了改革,逐步建立了较为规范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加之2002年的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我国基本上建立起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财政体制框架。这是我国建国以来政府间财政关系方面涉及范围最广、调整力度最强、影响最为深远的重大制度创新。   11、1993年 提出金融体制改革目标   1993年12月25日,国务院作出《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在国务院领导下,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建立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竞争、严格管理的金融市场体系。通过金融体制改革,确立中国人民银行作为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体系;实行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分离的金融组织体系;从1994年起实行汇率并轨。1995年八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中国人民银行法》。从1996年12月1日起,我国实现了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   12、1994年 外贸体制综合配套改革   1994年1月11日,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我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统一政策、开放经营、平等竞争、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建立适应国际经济通行规则的运行机制。1996年4月1日,我国对4000多种商品进口关税进行大幅度削减,关税总水平降至23%。   房改不到10年,部分城市楼价翻了10翻。   13、1992、1994年 医疗、住房市场化改革施行   1985年,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之下,医疗卫生系统也开启了改革的历程。医改的核心思路是:放权让利,扩大医院自主权。医改的政府态度是:给政策不给钱。其政策为药品可加价15%,以弥补政府投入之不足。上世纪90年代,医改再掀波澜。1992年9月,卫生部根据国务院意见,提出医院要“以工助医”、“以副补主”。 2000年,改革逐渐向纵深发展,触及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等深层次问题。2000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八部委的《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俗称医改“十四条”;2001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四部委的《关于农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在这一过程中,医改的矛盾与困惑日益增多,随着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不断下降,到2002年已经下降到15.2%,而这些卫生费用主要来自地方财政,于是产权改革、“国退民进”的呼声日益高涨;2004年底全国有近百亿元民营和外资介入中国的近百家医院的改制工作;到2005年,中国医疗产业的总市场价值达到6400亿元。   1994年7月18日,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其中包括把住房实物福利分配的方式改变为以按劳分配为主的货币工资分配方式、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等。《决定》的出台,开启了城镇住房商品化的大门,标志着我国全面推进住房市场化改革的确立,其最大意义在于稳步推进公有住房的出售,通过向城镇职工出售原公有住房,逐步完成了我国住房私有化的进程。   1998年7月3日,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正是由于此文件废除了住房实物分配的制度,为商品房的发展扫清了“竞争对手”,从而确立了商品房的市场主体地位。2003年8月12日,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2007年8月7日,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将调控方向由调市场转向调保障,首次明确廉租房取代经济适用房,作为住房保障体系的中心。   14、1995年 提出“两个根本性转变”目标   1995年9月25日—28日,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举行。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建议》提出,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两个根本性转变,是我们党在深入探索和全面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标志着我国经济建设将朝着深化体制改革、提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15、1996年 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1996年12月1日,中国开始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款,实行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提前达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款的要求,标志着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16、1997年 “十五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997年9月12日-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系统、完整地提出并论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个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对于动员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具有重大意义。   17、1999年 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9年3月5日—15日,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30年来,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及相关政策的制定经历了一个从探索到完善的过程。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经过全面修改的宪法,确认了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提出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1988年,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增加了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的内容。党的十四大决定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1997年,党的十五大将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框架内,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肯定。   18、1999年 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   1999年3月22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十条意见。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有利于培育全国统一市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扩大国内需求,为国民经济增长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持久的推动力量;有利于改善全国的生态状况,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具有重大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意义。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其第143个成员。图为2001年11月11日,中国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签字仪式上举杯庆贺。 新华社发   19、2001年 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第四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法律文件,它标志着经过15年的艰苦努力,我国终于成为世贸组织新成员。世贸组织成员在乌拉圭回合作出的所有承诺都是中方的权利,中国将享受多边贸易体系多年来促进贸易自由化的成果,享受多边的、稳定的、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中国享受的权利有助于中国商品进入国际市场。但入世也给中国政府和企业带来挑战,对政府加快转换职能,依法行政,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加快结构调整,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出了新要求。   20、2002年 “十六大”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六大立足于我国已经解决温饱、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构想,即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经过这一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提出这一奋斗目标完全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为这一目标而奋斗也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准备物质和精神条件。   21、2003年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提出   2003年9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提出了振兴东北的指导思想、原则、任务和政策措施。2003年9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指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是十六大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着眼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各地区、各部门都要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长远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企业技术改造,走出一条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的新路子。   22、2004年 推进资本市场发展的“国九条”颁布   2004年1月31日,《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明确指出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对我国实现本世纪头20年国民经济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23、2004年 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于2004年8月26日和9月21日成立。两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整体改制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24、2004年 保护私有财产入宪   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第四次宪法修正案,“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等内容写入宪法。它适应了保护私有财产的客观需要,扩大了私有财产的保护范围,进一步完善了私有财产保护制度。加强对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的保护,有利于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推进依法治国;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80年代的中国农村。   25、2005年 农业税条例废止   2005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关于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的决定》,新中国实施了近50年的农业税条例被依法废止,一个在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税种宣告终结。自2004年开始,国务院就实行了减征或免征农业税的惠农政策。2005年岁末,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依法废止农业税条例,使免除农业税的惠农政策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九亿中国农民彻底告别了缴纳农业税的历史。废止农业税条例,使解决“三农”问题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26、2005年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2005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不但惠及亿万农民、而且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是我们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担负和完成的一项重要使命。   股权分置改革后,中国股市走出了一轮史无前历的大牛市。   27、2005年 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启动   经过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2005年4月29日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宣布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股权分置改革启动一年后,中国资本市场在股权分置改革、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发展壮大机构投资者以及健全和完善市场法制等五个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或阶段性成果。股权分置改革后,发行管理制度可以更加突出对股票发行的市场价格约束和投资者约束。   28、2006年 作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决定   2006年10月8日-11日举行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   29、2007年 《物权法》出台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于2007年3月16日由十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物权法分5编19章247条,内容非常丰富。它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一部基本法律,关系着坚持和完善国家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物权法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30、2007年 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这是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作出的科学定位,也是党的十七大的一个重要历史贡献。

四 : 国家改革后的变化

  每当那璀璨的阳光普照大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我都为自已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深深的自豪和骄傲!

  我们都知道,解放前中国深受着外国列强的欺侮和岐视,许多地方成了外国的殖民地,外国人在中国的街道上耀武扬威,他们的巡警可以毫无理由地叱责、欺侮中国人民。更可恶的是日本帝国主义在1931年开始大举侵略中国,但是顽强的中国人民没有被帝国主义的飞扬跋扈所吓倒,用他们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意志驱除了侵略者,唯护了我们国家的主权。终于,历尽艰难的中国人民迎来了那个最令人兴奋的时刻,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地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啦!”也是从那一刻起,我们伟大的祖国就开始强大了。

  令三钱归国,使我国成功地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又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如果说科技的发展令国人扬眉吐气,那么香港和澳门的相继回归就更加坚定了我们统一祖国的信念。回顾历史,我们伟大的祖国走过了无数的苍桑岁月,从1979年改革开放至今,我们整整走过了30年,这30年来,我们国家从一穷二白走向了繁荣富强,人民过上富裕祥和的生活,使我国真正的迈入世界强国之列。2008年在首都北京成功的举办了奥运会,一个崭新的中国不得不令世人刮目相看。特别是在2009年10月1日的时候,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她的60华诞,国庆大典上,当威武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列着整齐的方阵和一架架新式战机、一辆辆装甲车经过天安门的时候,每个中国人心中都升腾着无比的荣耀和自豪!

  啊!我的祖国,你是我的骄傲、我的自豪。我想对您说:我爱你,我的祖国!我会努力学习,为了你更美好的明天普写新篇章!

    初二:李睦

本文标题: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变化-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国有企业的变化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37216.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