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初一历史上册全套课件-仪器分析课件(史上最全)

发布时间:2018-02-18 所属栏目:初一历史教案

一 : 仪器分析课件(史上最全)

仪器分析
-多媒体课件

王 长 发 编 写、制 作

第一章





Introduction
? 分析化学的发展和仪器分析的产生 ? 仪器分析的历史发展概况 ? 近期重大突破与发明

? 仪器分析的分类
? 仪器分析的应用领域

? 发展趋势展望
? 学习方法给语

Analytical chemistry is a scientific discipline that develops and applies methods, instruments and strategies t o obtain in fo rmation on the composition and nature of matter in space and time . .

分析化学(分析学)是一门自然 科学。它致力于建立和应用各种方法、 仪器和战略以获得有关物质在一定时 间或空间内的组成、结构和能态的信 息。
这是一个高度概括的定义。它包括了任务、 手段、目标和适用面;但不涉及分析化学的具体 内涵。

分析化学的地位

分析化学的发展和仪器分析的产生
什么是仪器分析? 一般的说,仪器分析是指采用比较复杂 或特殊的仪器设备,通过测量物质的某些 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的参数及其变化来获 取物质的化学组成、成分含量及化学结构 等信息的一类方法。 这些方法一般都有独立的方法原理及理 论基础。

仪器分析的产生
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必然, 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
理论
对象 (问题) 生产 科学 技术

技术

仪器分析的历史发展概况

仪器分析的三次巨大变革
? 分析天平的发明

? 溶液理论的建立(四大平衡的立)
? 这是第一次革命

第二次巨大变革
?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科学技术 ? 物理学和电子技术的发展为仪器分析奠定了基


核磁共振(NMR),B loch F ,PurcellE M。 极谱,Heyrovsky J。 气相色谱,Martin A T P ,Synge R L M

第三次变革
?计算机的发明

尤其微型计算的发展, 给仪器分析带来 全新的 革命。

分析仪器

分 析 仪 器 与 计 算 机

热、光、电新技术
操作 分 析 对 象 控制

新型材料、电子器件
信息 数 据 处 理
方法

信号 实 施 检 测
数据库

描述 报 告 结 果
判断

人工智能
专家系统

最优化技术 自动化技术

多媒体计算机

新近重大突破和发明
?飞秒光谱法
?原子吸收的重大突破

?库仑阵列电极
?多道毛细管电泳

飞秒相干光谱法
Femtosecond spectroscopy
Ahmed H. Zewail 教授1946 年出生于埃及,1967毕业于埃 及亚历山大大学,获学士学位, 1969年在该校获得硕士学位, 同年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化 学系攻读博士学位,1974年获 博士学位。现为加州理工学院 化学物理系和物理系教授。 1999年Ahmed H. Zewail 教授 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表彰他 在飞秒化学领域的杰出贡献。 采用超短脉冲激光以飞秒的时 间尺度实时观察分子运动并目 击分子的诞生, 给化学和相关 学科带

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Ahmed.H.Zewail 1999 年化学Nobel奖得者

连续光源原子吸收仪(ContrAA,德国)

连 续 光 源 原 子 吸 收 光 谱 仪
2004 年4 月,德 国耶拿分析仪器股份 公司(Analytik Jena AG)成功地设计和生 产出了连光源原子吸 收光谱仪contrAA ,世 界第一台商品化连续 光源原子吸收诞生了!

高聚焦短弧氙灯

库仑阵列电极(CoulArray)

它是穿透式多孔石 墨碳电极有多个串联在 一起,作液相色谱电化 学检测器的工作电极使 用,定量基础是库仑定 律。

多毛细管电泳装置示意图

仪器分析的分类
质谱分析法 电化学分析法 光分析法

仪器分析
色谱分析法
分析仪器联用技术 热分析法

1.光分析方法
紫外可见法
原子吸收法

分子光谱
原子光谱

红外法

光分析法
原子发射法
荧光法 核磁法

2. 电分析化学方法
电导分析法 电位分析法 电解分析法

电化学分析法
电泳分析法 极谱与伏安分析法 库仑分析法

3. 色谱分析法
超临界色谱法 薄层色谱法

气相色谱法

色谱分析法
液相色谱法 电色谱法
激光色谱法

4. 其它仪器分析方法
① 质谱, ② 热分析,③ 放 射分析
热分析法 质谱分析法

联用技术

其他分析法

仪器分析应用领域
社会:体育(兴奋剂)、生活产品质量(鱼新鲜度、食 品添加剂、农药残留量)、环境质量(污染实时检 测)、法庭化学(DNA技术,物证) 化学:新化合物的结构表征;分子层次上的分析方法; 生命科学:DNA测序;活体检测; 环境科学:环境监测;污染物分析; 材料科学:新材料,结构与性能; 药物:天然药物的有效成分与结构,构效关系研究; 外层空间探索:微型、高效、自动、智能化仪器研制。

仪器分析的特点
1. 2. 3. 4. 5. 灵敏度高,检出限低。 选择性好。 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快,易于实现自动化。 相对误差一般较大。 价格一般来说比较昂贵。

仪器分析发展趋势展望
科学仪器的创新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 重要内容。发展科学仪器应当视为国家战略。分 析仪器是科学仪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仪器工 业是高技术信息产业。分析仪器的发展是现代科 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推动力之一。 分析仪器的主要应用领域正向生物医学领域转 移.分析仪器本身将不断微型化、智能化.但人 类向时间和空间的两个极限挑战所需的高级精密 仪器也不容忽视.生命过程、生产、科研和社会 活动大量需要的将是在线、非侵入、非损坏、原 位、实时、多维分析仪器。

分析仪器是人们感觉器官的延伸
它所测量或所获取的主要是物质的质和 量的信息。以一切可能的(化学的、物理的、 生物医学的、数学的等等)方

法和技术,利 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物质属性,对一切需要加 以表征、鉴别或测定的物质组分(包括无机 和有机组分)及其形态、状态(以及能态)、 结构、分布(时、空)等进行表征、鉴别和 测定,以求对样品所代表的问题有一个基本 的了解。这是当今分析科学也是分析仪器发 展所面临的任务。

分析仪器的微型化和智能化
随着分子计算机、DNA计算机、光子 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等的不断推出,计算 机也将越来越微型化。计算机(电脑)与 人脑的结合将不再是一个梦、带有植入式 电脑的人的智能将大大超过不带电脑的 “自然人”。

分析仪器的大众化、个性化和日 用品化,贵重仪器的网络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网络化,大 型实验室的数量将减少,但其资源(特 别是其精密贵重仪器)将得到更充分的 发挥。因为它可以面向全世界为所有 “网民”服务,实际上,现在就已有人 在建立利用全球主要实验室资源的“网 络实验室”了。

建立和发展虚拟仪器概念
由电子测量仪器新发展中出现的虚拟仪器概念已 经逐步被更多领域所接受,对实现“柔性”分析检测系 统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利用现有的计算机,加上适当 设计的仪器硬件和专门的应用软件,构成虚拟仪器,使 其既具有传统仪器的基本功能、又能由用户根据自己的 需求变化随时定义,实现多种多样的应用要求.虚拟仪 器不但灵活可变、功能强大,而且作用方便,便于技术 升级更新,价格也低廉(尤其仪器系统的使用维护费用 低)。

仪器==AD/ DA+ CPU十软件
观念更新应该努力汲取新思想并动手实践。谁醒悟得 早、动手得快,谁就会当排头兵占尽天机、抢占市场。 “软件就是仪器”预示了全新的分析仪器科技和产业的 发展潮流,将会迅速改变世界分析仪器行业面貌的!

分析仪器的主要应用领域正向着 生物医学领域转移
分析仪器在保障人类健康生活、监控病人 病情、预防灾害发生等方面也都起着重大的 作用。

没有新型DNA分析仪的进一步发 展,人类也很难在防病、治病特 别是在防治癌症和各种遗传病方 面对现有基因图谱加以利用。

生物芯片

化学计量学

微型化 新技术 自动化 新原理 新仪器

生物分析 环境分析

在线分析
原位分析 实时分析 活体分析 接口 分离技术 仪器和计算机 教育 定性 传感器 固定化

过程分析

分析化学 主要发展趋向

表面分析

大分子表征
化学图象 无损分析 单细胞分析

联用技术 其它科技领域

单分子单聚集体分析

我们要努力啊!
我国分析仪器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取得了 不少成绩,两弹一星的成功,就是我国科学家在 仪器研制方

面具有很高水平的最好说明。中国科 学家聪明、勤奋、爱祖国、爱科学,数十年如一 日默默奉献者大有人在。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又 不能不遗憾地看到,直到最近,国产仪器所占市 场的份额仍只有1/5左右,出口创汇甚微,具有 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分析仪器很少。高档仪器则 几乎完全被外国垄断。迄今我国分析仪器与国外 的差距还很大,而且还有扩大的趋势,一是领导 者(特别是高级领导者)的观念要转变,一定要 树立科学仪器(包括分析仪器)的创新是知识创 新的前提和基础的牢固思想,把发展国产仪器作 为国家战略。


二 : 初一历史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

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www.61k.com]培养学生的读

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

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

(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学法]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 板书设计: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元谋猿人:最早、170万年 二、北京人:时间:70---20万年

生活方式:群居生活 发展水平:用天然火

三、山顶洞人:时间:1.8万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授课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女娲造人的民间故事,询问学生:谁能讲一讲民间故事女娲造人的传说,以此导入。可问学生:西方人类起源的传说。 一、 我国最早的人类

元谋人 距今170万年 中国最早的人类

阅读教材第一段,同学们得到了哪些历史信息?材料中提到了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证据?

鼓动学生争先回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集体回答还是单人回答。 简单介绍考古的一些知识,如化石、定年方法等。 二、 北京人

发现时间:1929年

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

生存年代:20—70万年

体貌特征:手脚分工明显、残留猿的某些特征 生活状况:群居生活

生产水平: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

展示北京人头部复原图和思考题:读课文找一找北京人发现的时间、地点、生存年代、体貌特征。

学生共同回答时间、地点、年代,分组讨论根据头部复原图得出的体貌特征。 展示北京人生活想象图和阅读要求:北京人过怎样的生活?为什么?要求学生分组讨论。

展示问题: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提示可以按时间顺序,也可以按衣、食、住、行的顺序。

问题: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 问:读第5页小字,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展示: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 三、 山顶洞人: 时间:1.8万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读第5页最后一段,找出山顶洞人的生存年代和体貌特征。学生回答。

展示:山顶洞人的头部复原图和北京人的头部复原图,比较两种居民的差别。 读第6页第一、二段,多媒体展示:山顶洞人的生活复原图及其使用的骨针和装饰品。分析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学生回答。

展示问题:动脑筋,海蚶是生活在海里的。在山顶洞人人的洞穴中发现海蚶壳说明了什么问题?你是怎样看的?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展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以此为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在展示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共同回答。

展示:设计的练习题,可以采取分组抢答的形式。 作业布置

完成本课填图练习册 教学后记

初一历史上册 初一历史上册全册教案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

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

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www.61k.com)

2、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

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教法、学法] 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考古新发现图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二、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

一现象?

三、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2、 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四、作业

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说、历史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

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农村感受一下农民耕作的苦与乐。 附:板书设计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

3、农业:半坡居民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半坡居民会制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时间---距今四五千年

2、地点---山东大汶口

3、在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作业布置

完成本课填图练习册

教学后记

初一历史上册 初一历史上册全册教案

第3课 华夏之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生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快速阅读历史知识的能力及归纳概括的能力等。[www.61k.com]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方法:采用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帝对人类的贡献;夏朝的建立

难点:为什么说黄帝是“人文初祖”?“禅让制”的含义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历史的民族,我们向来有炎黄子孙的称谓,那么你们知道我们的祖先是哪些人吗?我们为什么称他为“人文之祖”?

让学生在回顾上节课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思考教师导入时提出的问题。 讲授新课

一、炎黄战蚩尤 出示问题:

1、“涿鹿之战”是怎么回事? 2、华夏祖是怎样形成的?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简要的总结。教师出示孙中山的一段话要求学生齐声朗读,并有其中内容过渡到下一目

二、黄帝----“人文初祖”

观察教材中的插图《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提出设问:“后人为什么称黄帝是‘人文初祖’ ?

教师引导学生相互交谈,要求各组推选回答。

三、尧、舜、禹的“禅让

出示问题:你能说说尧、舜、禹的故事吗?除了课本上的外你还知道哪些? 你能根据课本内容说说“禅让”的含义吗? 教师设问:“谈一谈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联盟首领?”教师简要总结说明 举出实例说明(德才兼备,以身作则,没有特权,是社会的公仆。大禹治水的故事)。 认识“黄帝像”,对“黄帝”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阅读教材中的小字内容小组

讨论“涿鹿之战”的双方、过程及其结果;在此基础上思考华夏祖的形成。

各个小组根据《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及其课本中的文字内容,小组相互合作 各个小组推选代表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或文学作品中搜集到的材料相互交流,相互讲述,增强历史课堂的趣味性。

课堂小结: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点出只因为炎黄对中华文明的演进作出了重大贡献,所以我们称他为 “人文之祖。

课外作业:从你得到的寻找历史的途径中选择一个最有趣的事例,讲给同学听。

让学生自我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及其所得看书整理笔记。

1、 P16页的练一练

2、 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建立的时间( )名称( )思考回答

记录在预习本上要求:课后通过查找有关的资料,精心筛选、整理,记忆,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

板书设计:

尧舜禹

炎黄战蚩尤

初一历史上册 初一历史上册全册教案

初一历史上册 初一历史上册全册教案

初一历史上册 初一历史上册全册教案

初一历史上册 初一历史上册全册教案

禅让制

初一历史上册 初一历史上册全册教案

黄帝的贡献

初一历史上册 初一历史上册全册教案

人文初祖 夏朝

作业布置

完成本课填图练习册

教学后记

初一历史上册 初一历史上册全册教案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

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www.61k.com)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分析得出结论: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

民的反抗,最终推翻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

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教学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类

[教学难点] 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 地图册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前面学习了原始社会的有关内容,到原始社会末期,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从此奴隶制在我国建立。” 2、学习新课

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对夏、商、西周三朝的内容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再通过填充历史再现表格从整体上有一个脉络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 2、都城:阳城 3、建立人:禹

4、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5、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 2、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暴君),酷刑“炮烙”

3、周武王继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了国人暴动,赶走了周厉王,公

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3、课堂小结:对本节课内容作一个概括总结。

4、开发思维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引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就“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人民的反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先分组讨论。同学们还可绘制漫画,讲故事,写诗以及一切可以表现自己观点的形式都可以用来为自己服务,在形式问题上可以大胆探索,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5、自我测验

利用选择题和材料题两种题型对学生的掌握情况作一个了解。所以,选择题主要是

基础知识的再现,材料题是一个知识拓展题。向学生提供了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处境,加深对讨论问题的理解。这部分采用抢答的方式,使学生有兴趣参与进来,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附:板书设计

一、夏朝

1、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 2、都城:阳城 3、建立人:禹

4、地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5、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6、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

2、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

3、周武王继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了国人暴动,赶走了周厉王,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作业布置

完成本课填图练习册

教学后记

初一历史上册 初一历史上册全册教案

第5课 灿 烂 的 青 铜 文 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

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www.61k.com]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

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2、过程与方法: (1) 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动手上网查资料,搜集史料,

体会夏 商周青铜文明的辉煌。

(2) 通过合作讨论,得出正确结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

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正确人生观。

二 重点和难点: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是全课的重点子目。

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这一概念是本课的难点问题。 三 教法和学法: 1 启发式教学

2自学探究式学法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具] 地图册 四 教学设计

1 导入新课:

出示一组“三星堆”文化图片,进而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商周时期青铜文明的基本概况。 2出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的图片供学生讨论,了解夏商周青铜器的高超技艺,运用物理和化学知识分析青铜器的制作成分和制作工艺。并要求学生用橡皮泥或胶泥制作一种器皿,引出夏商周陶瓷,玉器制造业也很兴盛,体会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艰辛,通过实践提高感性认识。

3 以“同学们日常生活中常吃什么”?导出夏商周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情况,得出当时的农牧业已相当发达的结论,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作“青铜文明”。

4 设置二个动脑筋题:

(1)组织学生讨论:“谈谈你所认识的青铜文化”,全面了解青铜文化,认识是农业,手工业,

畜牧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夏商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2)提出“你认为谁是辉煌灿烂青铜文化的创造者?”问题,供学生讨论,明确青铜文明代

表夏商西周高度奴隶制文明。

5 教学小结:要求学生自行设计本节课的知识结构,体现知识的整体性。

6 课堂验收:摘星星专栏,以多种方式使学生掌握本课知识重点。为进一步发散学生的思维,提出问题“你认为我国是世界文明故国吗?”学生大体了解什么是文明古国,并和其他世界文明古国横相联系,增强民族自豪感。

附:板书设计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出现青铜器;

2、到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

著名的有司母戊鼎----至今发现的最大青铜器和四羊方尊

3、 “三星堆”文化。

作业布置

完成本课填图练习册

教学后记

初一历史上册 初一历史上册全册教案

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掌握春秋时期的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晋楚争霸与城濮大战,了解南

方的吴越争霸,掌握战国的形成过程、名称、方位及长平之战的影响。[www.61k.com] 2、能力要求:通过比较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所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历史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建立霸业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明确的追

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兴人是兴国的关键。

[重点和难点] 重点:齐、晋称霸。

难点: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等表述中,

就隐含着历史走向统一趋势的意思,要指导学生分析理解。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 地图册 [教学过程]

1、导入:谁能说说看,为什么称山东称为齐鲁大地?齐国古都出现在哪一历史时期? 提问:东周从何时开始,它分为哪两个历史时期?为什么取名春秋战国? (明确春秋战国是两个历史时期) 一、春秋争霸

(一)第一霸主齐桓公

出示史料: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 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阅读材料回答:

1、春秋时期为什么出现诸侯争霸的局面?

2、春秋时期出现了哪些主要霸主?最早称霸中原的是谁?,

3、假如你是齐桓公,应该怎样作才能成就霸业?请同学们充当谋士,为齐桓公献计献策。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

1. 齐国东方,盛产鱼盐。出示春秋形式图,显示齐国的位置。

2. 任用管仲,改革内政。(插入" 管仲与齐桓公图",问:你知道管仲与齐桓公的故事吗?

谈谈你对齐桓公的看法.) 3. "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尊王攘夷"的含义是什么?

过渡:齐桓公以后即起参与争霸的是晋国和楚国。晋楚数次联合盟国在中原地区的对决,先后持续百余年,是春秋时代最壮观的景象。 (二)、晋楚争霸

1、这两国争霸的情况怎样?哪位同学能说说看?

2、奠定晋文公成为霸主的战役是什么? 3、为什么本处于劣势的晋军能取得胜利?

4、想一想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今天有哪些历史启迪? 5、除了中原各国的争霸,还有南方的哪些国家也加入了争霸战争? 6、你听说过卧薪尝胆的故事吗?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春秋时期的两百多年间,诸候们打了四百多场大战。到春秋末期 ,初期的一百多个诸候国锐减到二十几个了。到战国时期主要只有七雄,这说明了什么?(出示春秋战国形势图。此题有些难度,可对照地图,学生讨论,然后回答。) 二、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形成七雄并立的局面,出示战国七雄示意图,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地理位置,说出有什么特点?(教师总结口诀:"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这七雄中,哪些国家变化最大?谁能指图说说看?

1、 战国时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引出军事家孙膑庞涓,学生了解桂陵、马陵之战。 2、 请大家想一想,身处这样一个环境中,一个国家怎样才能避免被消灭的厄运呢?

3、 如果你是当时的预言家,请你预测战国时期的走向是什么?哪国最有能力主宰历史? 4、战国七雄的局面是怎样被打破的?长平之战中秦取胜的原因是? 三、课堂小节:历史歌谣,

春秋诸侯齐首霸,尊王攘夷管助他,晋楚争霸在中原,此时旧制如碎瓦。 战国七雄并立打,桂棱马棱留史话。长平战后秦无敌,秦扫六合统天下 附:板书设计 一、春秋争霸:

1、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2、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3、著名的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4、葵丘会盟,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5、城濮大战:公元前7世纪晋楚双方在城濮大战,晋胜,楚败。 二、战国七雄:

1、战国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2、韩、赵、魏三分晋国,后来田氏建立齐国。 3、列举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4、这个时期的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5、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赵国战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作业布置

完成本课填图练习册 教学后记

初一历史上册 初一历史上册全册教案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在掌握和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商鞅变法的

成败,以掌握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www.61k.com)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解决”历史问题,再实践前人的创新过程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 [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本课难点: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法学法]分组导学,学生自学探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 [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书籍、报刊、网站等,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学生的准备情况以便能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的资料作出评价、指导。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春秋战国时代也是一个大变革时代,让我们了解当时的改革是怎样推动社会进步的.

二、 展现大变革的时代背景

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提高。奴隶生产积极性不高。 2.奴隶主大量开垦私田,改变剥削方式,成为新兴地主。 3.统治者统治面临危机。[“公田不治”诸侯争霸]

三、讨论问题:假如你是当时的统治者,怎样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通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要变法改革。

四、指出当时各国都进行了变法,提问最彻底的变法在哪国?引出秦国商鞅变法。 二组同学介绍商鞅。

商鞅最主要的功绩是变法.,那么变法的具体情况怎样? 讨论:假如你是商鞅,你会采取什么措施? 学生讨论,制定变法措施。 商鞅变法内容。

1、背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奴隶主将新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这些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们成为农民。

2、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3、变法的内容,课本把它归纳成为三条。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C;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4、变法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讨论问题: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引导学生总结出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五 、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附:板书设计 一、农业的进步:

1、春秋时期,铁器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上开始使用。 2、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3、秦国李冰在岷江修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二、商鞅变法:

1、背景:生产力的发展。

2、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3、变法的内容: 土地私有;奖励耕战;建立县制。

4、变法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

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作业布置

完成本课填图练习册

教学后记

初一历史上册 初一历史上册全册教案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夏朝和商朝的历法、战国的

24节气;知道扁鹊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编钟。(www.61k.com] 过程与能力:通过分析史料和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资料的能力,培养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

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学习“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重点与难点]

本课重点是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本课难点是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相关春秋战国古代文字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同学每天都在读书、写字,要接触大量的文字,文字帮助我们记事、传达信息、获取

信息,文字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祖先在文字没产生之前是如何记事、传达信息的呢?”(学生能说出结绳记事、刻符号等等) [教学过程]

一:文字的演变

1、先展示各种文字—--陶器刻符、甲骨文、金文、竹简、帛书(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 2、关于这些文字,你想知道些什么呢?你对哪种文字最感兴趣呢? (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 3、甲骨文:商朝的文字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称为“甲骨文”。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

来的,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

4、小结:随着书写工具的变化,字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展示(甲骨文、金文、大篆、

小篆、隶书、书法条幅,学生感受书法艺术美,陶冶了情操,同时对文字字体演变有了简

要的了解)。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字字体在进行不断的演变,向着简明、快捷的方向发展。

汉字形声表意,历经千年而不衰,成为维持和联结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希望同学们热爱我们的汉字,并写好汉字好吗? 二、 向学生展示网上的资料) (1)什么叫历法?

(2)夏朝的历法的发明、商朝历法的特点、战国24节气 从生活入手,让学生了解历法和

24节气,并让学生深入思考他们的作用。让学生课下继续搜集24节气的谚语。 三、 扁鹊

⑴名医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

⑵补充扁鹊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四、 屈原

诗歌赏析,体会屈原的思想感情,并从中受到启迪。

(说明:《离骚》是屈原被流放后用诗歌形式写成的自叙传,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

表达了崇高炽热的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激情。同时通过阅读和分析《离骚》,教育学生认识学习两千多年前的屈原忧国忧民、高洁耿介的崇高品德和为追求理想顽强奋斗的精神。) 五、 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 提供一些资料供学生了解。

六、整合知识:纲要知识图(可让学生自己画,小组互相交流)

七、总结认识:(总结出今天的收获,并引导学生继续探究)

1、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你还有哪些想进一步了解?你打算怎样继续去了解呢? 2、 对于这些知识,你还能用其他形式表现出来吗? 3、 约定:把自己探究的成果互相交流和展示。 附:板书设计

1、商朝的文字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称为“甲骨文”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3、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

4、历法产生于夏朝,完善于商朝,战国时测出24节气。

5、名医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

6、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称为“楚辞”。 7、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 作业布置

完成本课填图练习册

教学后记

初一历史上册 初一历史上册全册教案

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孔子及其“仁”学说。[www.61k.com)孔子在教育和文化上的贡献。老子和他的辩证思想。战国时期

的诸子百家: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

2、能力目标:

指导学生比较诸子百家各自的主张,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 [重点、难点] 孔子和百家争鸣 [教法、学法]

由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而后质疑,教师给与点拨。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山东被誉为“一山一水一圣人”。“一山”是指泰山。“一水”指黄河。同学们,这“一圣人”指谁?(学生回答出孔子,从而导入课文) 1、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板书) 1)、 思想:

(指导学生看孔子像及其学说)回答:孔子是个怎样的人?他有何学说? (学生回答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仁”的学说. 2)、 教育:

(指导学生阅读53页第二自然节)提出: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A 兴办私学,广收门徒。

B 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C 教育学生学习态度老实,要谦虚好学。 D 时常复习所学知识,“温故而知新”。 3)、

文化: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回答由孔子主持编定了哪几部著作?孔子的言行被弟子编成了什么书?(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诗经》《尚书》《春秋》《论语》

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对

后世影响巨大,被誉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与孔子同一时期还出现了另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是谁呢?(学生回答出:老子) 2、思想家老子:(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老子插图及说明文字,了解老子生平)

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它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他认为,一切事

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 3、百家争鸣:(板书)

(列表让学生看书来回答表内内容,也可先问学生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是什么,最后拿

出事先准备的表格来总结。)

初一历史上册 初一历史上册全册教案

(之后,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一派的学说对战国时期的封建统治者最有用?)

三、小结:

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主要历史条件 是什么?”

四、作业: 课本57页填表题 附:板书设计

一、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老子,著有《道德经》朴素辨证法的思想。 二、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贡献: 1、思想上他提出“仁”的学说。 2、对教育的贡献: 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 B: “温故知新” C:学习的态度要老实 3、他编订了《春秋》

4、孔子的弟子编写的记录孔子言行的书叫《论语》 三、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四、儒家学派---战国时期:是孟子,他反对战争,提出“春秋无义战”,实行“仁政” 五、法家---代表人是战国的韩非,主张A:实行法制;B: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

建国家。著作是《韩非子》 六、兵家---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孙武著有《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还提出了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七、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子,他提出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教学后记

初一历史上册 初一历史上册全册教案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10课“秦王扫六合”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秦灭六国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www.61k.com] 2、能力培养:能够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面貌。 3、情感态度: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二、文化方面:1、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 三、思想: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可收藏有关医学、占卜、种植的书,其它一律烧毁,又把暗中诽谤他的儒生全部活埋,这就是“焚书坑儒”。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

四、修筑长城和开发边疆:

1)秦朝统一后,派将军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 [教学难点]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概念的理解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 地图册、我国秦汉时期相关资料 [教学设计]

一、复习提问上节内容:百家争鸣中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是什么

二、导入:出示长城图片,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并引发思考。 三、讲授新课: 提问:

1、荆轲刺秦王没有成功,自己反被杀害,也没有阻止秦国攻取燕国。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

2、为什么由秦国完成了统一? 3、秦王是怎样完成统一的?

4、秦统一是好事还是坏事?你对荆轲刺秦王有没有新的认识?

口诀记忆:公元前221,秦灭六国有大功。都城设在咸阳城,中华民族得安宁。 讨论:秦朝如何巩固它的统一的?(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

联想:通过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 教学探究:师生讨论如何评价秦始皇?(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讨论,注意学生的知识面,不要过深) 自由空间:秦始皇的政策措施中,有那些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参考答案:

赢政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专制集权:

一、政治上——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A赢政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 一切大权。B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

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同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

C: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划分为36郡(后来增加到40郡),郡下设县。郡县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2)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以上是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 板书设计:

一、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都:咸阳。 二、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 1、政治上;

2、文化方面; 3、思想方面;

4、修筑长城和开发边疆 作业布置

完成本课填图练习册

教学后记

初一历史上册 初一历史上册全册教案

第11课 “伐无道,诛暴秦”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www.61k.com)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三、过程和方法

本课使用谈话法,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养分析问题,概括问题能力,巧妙设问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讨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重点和难点]

重点: 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意义。

难点: 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教法和学法] 讲述法、讲解法、讨论法,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具] 地图册、我国秦汉时期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1、 导入:根据课本中的歌谣“阿房,阿房,亡始皇”导入新课 2、 教学过程

一、秦朝灭亡的原因

1、繁重的徭役 秦朝的徭役非常繁重。

2、刑法残酷 秦朝刑法非常残酷,刑罚的种类繁多。

3、秦二世 秦二世(前230-前207),即胡亥,秦始皇少子,秦朝第二代皇帝,更加残暴,他统治时期政治十分黑暗。 二、陈胜、吴广起义

公元前209年,九百多个穷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他们走到大泽乡,遇上大雨,不能按期到达,按秦法误期者要被处斩,陈胜吴广号召起义,农民战争爆发。之后,在陈建立政权。

三、陈胜派主力军向咸阳进攻 陈胜建立张楚政权后,率军绕过荥阳,突入关中,直逼咸阳。 四、农民起义推翻秦朝陈胜,吴广起义以后,项羽和刘邦领导的农民军继续战斗,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与此同时,刘邦率军直逼咸阳,秦朝灭亡。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练一练 最后推翻秦朝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C刘邦领导的农民军 活动与探究 查找成语故事:

这课书的内容涉及的成语故事很多,大家查找一下(包括课本、成语词典和课外读物),看谁找到的多。 “指鹿为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破釜沉舟”“约法三章”“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楚河汉界”“四面楚歌”“霸王别姬”。 5、小结

通过学习秦朝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的灭亡,使学生了解了秦朝灭亡的原因,并学会了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人物,也使学生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6、布置作业 秦朝灭亡的原因? 作业布置

完成本课填图练习册

教学后记

初一历史上册 初一历史上册全册教案

第12课 大统一的汉朝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www.61k.com]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汉武帝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 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 地图册 [授课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汉朝是谁建立的?汉代作皇帝时间最长的是谁? 3、讲授新课:

一、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2、文景之治: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在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汉朝出现过第一个盛世局面。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1、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

2、汉武帝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中央统一铸造发行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3、为巩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其它各家思想都予以排斥。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4、军事上: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胜利,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总之,汉武帝在位时,西汉出现了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得到巩固和加强。 三、东汉的统治

1、公元9年王莽夺权,西汉灭亡;

2、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建立东汉,都:洛阳。经过刘秀改革,使社会安定,经济状况好转,历史上把这个时期的统治称为“光武中兴”。 四、材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这一主张是谁提出的?是什么学派的代表人? 答:是董仲舒提出的,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 2)这一主张是什么意思?

答: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其它各家思想都予以排斥。 3)该朝代的统治者是谁?接受这一主张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答:是为了巩固中央集权。

4)实行这一方针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答: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 4、小结。展示课件“知识点汇萃”

5、课堂讨论:文帝、景帝、武帝-----你最佩服谁?从其身上你得到了哪些教育或者启示?。 附:板书设计

一、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2、文景之治: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汉朝出现过第一个盛世局面。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1、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中央统铸五铢钱,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3、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4、军事上: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胜利,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总之,汉武帝在位时,西汉出现了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得到巩固和加强。 三、东汉的统治

1、公元9年王莽夺权,西汉灭亡;

2、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建立东汉,都:洛阳。 作业布置

完成本课填图练习册

教学后记

初一历史上册 初一历史上册全册教案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选教)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为我国两汉盛世奠定基础。(www.61k.com)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使学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2 过程与方法

教学中用谈话法,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养分析 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3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期,这和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是分不开的。 [重点和难点]

重点:“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

难点: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

1.教师可以导入框中的歌谣导入新课。

2.讲述农耕技术的改进时,可分为三个方面讲解: 一、农业成就:

1、汉武帝和东汉明帝时,两次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 二、丝织业:汉朝丝织品已使用提花机。

三、冶铁: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利鼓风冶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对于这些,学生由于接触太少,不易理解,教师可借助挂图或模型进行讲解,增强直观性,启发学生的想像力。 3、经济措施:

a、汉武帝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中央统一铸造发行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b、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称为东西二京,商业区叫“市”。关于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重点介绍汉武帝时将地方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关于两汉商业的繁荣情况,可将重点放在介绍长安、洛阳的繁盛,包括城市的规模、布局、商业活动等方面。可结合本课的活动与探究进行讲解。

4.讲完全课,教师可对农业、手工业、商业三者间的关系,让学生动手制作图表展示。对两汉经济繁荣原因的分析。对于程度较好班级,可鼓励学生自由讨论回答,对于程度较差的班级,教师应提示、启发,引导其回答,最后进行小结。

5、作业:课后习题 附:板书设计

一、农业成就:

1、汉武帝和东汉明帝时,两次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 二、丝织业:汉朝使用提花机。

三冶铁:杜诗发明水排,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四、经济措施:

1、汉武帝将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统铸五铢钱,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2、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称为东西二京,商业区叫“市”。

作业布置

完成本课填图练习册

教学后记

初一历史上册 初一历史上册全册教案

第14课秦汉王朝与匈奴的和战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匈奴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www.61k.com]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2 过程与方法

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养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重点和难点] 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的事例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 地图 [授课过程]

1.教师可以导入框中的歌谣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 一、匈奴

1、匈奴的首领称为“单于”

2、秦末汉初,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 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胜利。

公元前1世纪匈奴分裂,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汉元帝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

三、韩邪单于和昭君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东汉时,匈奴分为南北两部,东汉明帝派窦固、窦宪攻击匈奴,取得胜利。 3、小结:列举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的事例 1)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2)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胜利; 3)公元前1世纪匈奴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

4)汉元帝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5)东汉明帝时,派窦固、窦宪攻击匈奴,取得胜利。 作业:举例说明两汉与匈奴的关系。 附:板书设计

一、匈奴

1、匈奴的首领称为“单于”

2、秦末汉初,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

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 三、昭君出塞:公元前1世纪,汉元帝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 四、东汉明帝派窦固、窦宪攻击匈奴,取得胜利。 五、列举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的事例 作业布置

完成本课填图练习册

教学后记

初一历史上册 初一历史上册全册教案

第15课 两汉经营西域和丝绸之路

[知识与能力]

掌握教材中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性。(www.61k.com]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两汉经营西域

[难点] 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块学习第17课两汉经营西域和丝绸之路 3、讲授新课: 一、张骞出使西域:

1、西汉时期,人们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

二、丝绸之路: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三、班超经营西域:

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4、小结。展示课件“知识点汇萃” 5 、课后习题

附:板书设计 一、张骞出使西域:

1、西域: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称为。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

的开始。

二、丝绸之路:

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三、班超经营西域:

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作业布置

完成本课填图练习册

教学后记

初一历史上册 初一历史上册全册教案

第16课 "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纸的发明和改进、华佗和张仲景的成就,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www.61k.com)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纸的发明对人类文明史做出哪些贡献?”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秦汉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和非凡的创造力。

(四)教材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1)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2)地动仪

2、难点:涉及到科技名词和物理学原理,而初一学生没有学习物理,对于利用物体惯性来对地震波进行远距离测量的原理难以理解,因此是本课的难点。 3、解决办法

(1)这一课的重点问题学生比较熟悉,可学生熟悉的只是一些零碎的知识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形成完整的概念。

(2)采用直观教学法,利用幻灯、挂图等帮助学生理解有关内容。

(3)地动仪的构造原理和一些专门的科技名词,以教师讲述为主,但必须做到概念准确。 (4) 用归纳法,让学生多做、多读、多讲,最后在教师的帮助下,概括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纸、竹简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一起读本课的引言,然后教师概述)我们已经学过的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方面的情况,这个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正是文化大发展的有利条件。从18、19课,我们都来学习秦汉时期的文化。

2讲授新课

(提问)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 (板书)(一)、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1、

从竹简到纸的发明

前面我们讲过甲骨文。后来人们又把文字写在竹木简、帛上。帛是丝织品,比竹木简轻得多,可又太贵了。使学生了解纸的发明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接着出示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1)纸是怎样发明的?

2)纸的出现对人类有哪些贡献?。

(板书)2蔡伦改进造纸术

公元105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后来为了纪念蔡伦的功绩,人们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 接着又让学生思考第2个思考题:造纸术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请同学们回答后教师归纳): 造纸术是由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到世界各地,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播,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板书)(二)、《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时期,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有很多数学成就在当时世界上是先进的。并且传到了十几个国家被当作教科书。 (板书)(三)、地动仪

请同学们思考:在发生地震时,我们怎样才能感知?

东汉科学家张衡又发明了地动仪。

(板书)(四)、华佗和张仲景

首先向学生点出:中国医药学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独具特色,而且有着悠久的历史。秦汉时期,中国有很多著名医学家,其中成就最突出、影响最大的是张仲景和华佗。 华佗:“麻沸散”--世界最早的麻醉药剂,“五禽戏” “ 医圣”张仲景(东汉)著有《伤寒杂病论》,在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

五、课堂小结

秦汉时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使得这一时期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化成为可能,这是秦汉人民留给后人的一笔珍贵遗产,也是我国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 附:板书设计

一、造纸术:

1、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 2、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称“蔡侯纸”

二、《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的一部数学著作。 三、医学成就:

1、华佗:“麻沸散”--世界最早的麻醉药剂,“五禽戏” 2、“ 医圣”张仲景(东汉)著有《伤寒杂病论》,在书中全面

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 张衡(东汉)地动仪:世界上最早的测定地震的议器 教学后记

初一历史上册 初一历史上册全册教案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够知道《史记》的作者、体裁和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www.61k.com]通过学习,

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借助实例,分析佛教、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司马迁与《史记》学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和严谨治

学的品格。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佛教的传入、司马迁和《史记》 2、难点:宗教的本质及其复杂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

教法:问题导学法;学法:识图学习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 四、教学手段:

《佛教传入路线图》等图片资料、专题网站学习。 五、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你听说过“佛陀入梦”和“白马驮经”的故事吗?让我们在故事的交流中走进那段历史吧,由此引入教学。 教材分析: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是秦汉文化史中思想史的重要内容。在宗教知识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 1、“佛教的传入”: ⑴“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在古代印度创立的。佛教是经丝绸之路传入的。 ⑵“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第一、识读插图《白马寺》:学习方式:问题识图与阅读。通过多媒体展示交流相关的图片、图画和视频资料;演出课本剧,等等。使学生了解:“汉明帝派人到印度取经求佛”是佛教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重要事件。白马寺被誉为“中国第一佛寺”。 第二、“佛教宣传的基本思想”:

讨论:佛教为什么能够进入思想相对封闭的中国?本质是什么?

佛教宣扬忍耐顺从的消极的人生观,在当时对于维护社会秩序比较有利,符合统治阶级的愿望。因此,封建统治者大力提倡和扶植佛教。极度的社会苦难,使广大民众方面看不到解脱的希望,只能追求根本不存在的所谓来世的幸福。所以,佛教对于广大民众也产生了吸引力。所以,佛教的本质是麻痹广大民众的精神鸦片。 ⑶“佛教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作分层学习)

A级:知道佛教的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B级:举出一两个典型事例,如著名的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说明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2、“道教的兴起”:

了解思想源泉主要是黄老学说和巫术,兴起于东汉时期唯一植根于中国本土的民族宗教。

二、司马迁和《史记》: 1、补偿教学:教师进行史书体例解说,帮助了解纪传体与编年体、通史与断代史的含义。 2、活动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司马迁的生平材料;查找教材及相关书籍中有关《史记》的材料。

3、讨论交流:⑴司马迁撰写《史记》是由哪些因素促成的?我们应该学习他怎样的治学和治史态度?⑵《史记》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为什么?!其重要价值的在哪里?

学生分小组进行问题讨论,形成初步认识;每一小组派出代表发言,其余同学补充,进行观点交流,形成共同认识:

4、观点认识:

⑴我们应该学习司马迁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和严谨治学的品格。 ⑵《史记》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结论: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与史学著作。

四、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

1、学生解说:介绍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情况。说明它的发现轰动了全国,引起了世界的瞩目,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学生自己交流世界七大奇迹的资料。) 2、资料展示:展示秦始皇陵兵马俑,使学生感受到地下军阵的壮观,并通过语言描述出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巩固小节:

对教材中的动脑筋问题:刘邦夫人逃入尼姑庵躲避战乱的故事,引导学生通过历史时间作辨析:

刘邦夫人逃入尼姑庵躲避战乱:约在秦末农民起义时,

(前209年——前202年);尼姑庵的出现:最早应在张骞通西域后(约前138年——前119年)二者相距近1个世纪,是电视剧编导人员弄错了。 附:板书设计 一、佛教的传入:

1、佛教发源于古印度,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

2、东汉明帝派人到西域求佛经,并在洛阳建成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白马寺。

二、道教的出现:道教源于中国,在东汉时兴起。 三、王充《论衡》:王充批判迷信鬼神的思想说,世界上根本没有鬼神存在。 四、司马迁与《史记》:

《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创立了纪传体的体例; 教学后记

初一历史上册 初一历史上册全册教案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8课 三国鼎立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www.61k.com]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

[难点] 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 地图册、官渡、赤壁之战相关多媒体、三国鼎立图 [授课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三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分立似的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三国。今天我们共同讨论这课的内容。

3、讲述新课:

三国鼎立是哪三国?同学们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请翻翻课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 220年 曹丕建魏,都:洛阳;

221年 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 222年 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播放多媒体《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是非成败转头空,转头之间或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

这两大战役都有曹操这个主角,大概同学们对曹操也很有兴趣,先从课文中找出这两个战役的年代。(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呢?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评论,我们先说说官渡之战。 (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准备,后由学生发言,讲述故事。)

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边的赤壁与曹操对垒。请大家先谈一下在这一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弱点在哪里?赤壁之战经过、结果又如何?

(先观看多媒体诗词“大江东去??”,后由学生发言) 接下来我们一块了解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4、小结。展示课件“知识点汇萃” 5、课堂讨论:戏曲中的曹操与历史中的曹操区别。播放多媒体资料,戏曲资料并展开讨论。 最后由教师小结,指出如何评价曹操。

(对于曹操的一生的评价是一个1000多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曹操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他爱惜人才,他从下层选拔,从敌方争取;他还重视文化,他本身也是一位大诗人,他统一北方,功劳是不可低估的。有人把他说成乱臣贼子,是不对的,谁有本事谁就应当称帝,罗贯中以汉朝为正统,在《三国演义》影响下,曹操就成了舞台上的白脸奸臣,这是不公平的。)

附:板书设计 一、官渡之战 200年 袁绍与曹操 二、赤壁之战

?08年 孙权刘备联军与曹操

三、三国鼎立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 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 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作业布置

完成本课填图练丠册

教奦后记

初一历史上册 初一历史上册全册教案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佟学生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www.61k.com]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Y重点和难点] 重点:“淝水之戈”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 法] 讨论法、问题导学法

[学 法] 引导学生理清本课的基本线索。 [课时] 1设时 [诺型] 新授课

[教具] 地图?“淝水之战”

[教学设计]: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三国建立的基本情况

{导?新课:

回顾上课的内容,想一想:三国鼎立局面能否长久?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3讲授新课:

?、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

既然三国不能长久,那是怎样结束的? (学生读书思考并回答)

说一说,西晋是如何建立的?这个政权存在的时间长吗? 想一想:为什么西晋是个短命王朝? (学生讨论,引出少数民族内迁) 分析:民族内迁的意义。 (课外延伸) 二:淝水之战

用成语故事“草木皆兵”引出“淝水之战”。

学生读书回答:这场战役的交战双方、各自拥有的兵力、最后的结果 如何?战后南北双方状况如何?引出东晋、南朝的建立。

动脑筋:苻坚拥有八十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根据你的所见所闻,你认为中国今天的南方和北方哪个地区经济更发达?

南方是不是自古以来就是比北方发达呢?看一下古代南方经济的发展情况。出示材料(材料一:见课本提示框。材料二,见诺本P129。)

动脑筋:《宋书》里描写的南朝时的江南与司马迁描述的江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怷的结果?

引出江南地区开发的有利条?(地理条件、政治条件)和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 4、全课小结:指孼动手学生整理本课的历史线索。

5、作业设置:想一想,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能得到开发? 6、活动与探究:

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的哪几次战争相似?这些战争所取得的经验、教训,对现代战争是否有借鉴意??为什么?

附:板乢设计

一、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都:建康

二、从420年到589年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这些朝代都在建康,历史上总称“南朝”。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原因:A:北方人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

B:南北人民共同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了许多良田

作业布置

完成本课填图练习册

教学后记

初一历史上册 初一历史上册全册教案

第20课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

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www.61k.com] 2、过程与方法: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

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历史价值观。 [重点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方法] 讨论-引导-活动探究法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具] 地图册、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关多媒体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公元420年开始,我国南方经历了哪几个朝代?都城在哪?历史上总称什么? 2.导入新课

北魏统治北方时期,民族融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其原因是什么呢?历史上著名的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今天这节课就要解答这些问题。 3、探讨新课: 提问:淝水之战以后,北方处于什么状态? 设问:结束北方混乱局面的是哪一政权呢?

(学生答)正是鲜卑拓跋部建立起来的北魏政权。

一、你知道吗,北方是怎样统一和融合的?

下面大家阅读课文,分组解决以下问题,并且每个学习小组还可以围绕主题提出你们更感兴趣的问题来共同探讨解决?(时间五分钟)

鲜卑族是如何兴起的?北魏政权是何是建立的?北魏是怎样统一北方的?是在何时?结合课文的图文资料谈一谈这种变化对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哪些影响和冲击。 二、北魏政权为什么要迁都呢?

想一想孝文帝的大臣们会同意迁都吗?假如不同意,动动脑筋想一想孝文帝会用什么理由来说服的大臣?北魏政权迁都洛阳后,你以旅游者的身份谈一谈哪里都发生了那些巨大的变化?

三、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A:政府规定,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严禁贪污;

B: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C: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并要求鲜卑人采用汉姓、学说汉话、改穿汉服,提倡同

汉族通婚。

意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今天我们回头看一看,在我国56个民族中,还有没有鲜卑族呢?他到哪里去了?为什么鲜卑族不见了?对此大家思考一下,孝文帝的改革给我们今天的生活和改革留下了什么启示和感慨?

4、学习小节:北魏统一北方后,在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孝文帝顺应这一趋势,在其统治区域内进行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过程,进一步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

5、课后作业

1、 北魏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 ] A.羯 B.鲜卑 C.氐 D.匈奴

2、北魏孝文帝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

3、想想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出现过哪几次统一局面? 六、活动与探究

阅读教材中的自由阅读卡,找一找: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还有哪些?写一份微型历史专题报告。 附:板书设计 一、北方的统一和融合 1、北魏建立 2、统一北方 3、融合的概况 二、迁都洛阳: 1、迁都的原因 2、迁都的作用 三、孝文帝改革 1、历史背景 2、主要措施 3、历史作用 四、北朝的形成 作业布置

完成本课填图练习册

教学后记

初一历史上册 初一历史上册全册教案

第21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说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地理.农学三方面的科技成就。(www.61k.com]培养学生

的综合归纳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本课始终贯穿学生的探究小组合作学习,以诱思教学为主线。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刻苦钻研是成功的秘诀,培养学生的创新

思维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祖冲之和圆周率”是本课的重点。

圆周率及推算涉及复杂的数学概念和方法,是本课的难点。

[教法和学法] 教法采用讲述法与诱思法相结合。学法:合作探究讨论法。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具] 地图册 [教学设计]

1、导入:教师可生动介绍引言中关于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和太阳系中有一颗小行星均以

祖冲之命名的令中国人深感骄傲的事实(板书课题)

2、讲授新课: 一、 祖冲之与圆周率

教师安排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以小组为单位概括归纳祖冲之的主要成就及著作,并找出他在数学方面的最主要成就。教师重点讲解祖冲之在数学方面特别是在推算圆周率方面的突出成就: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以后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一千年。结合教材,让学生思考讨论祖冲之最值得学习的地方是什么。

二、 郦道元和《水经注》

教师在讲述时应具体说明:大约在汉魏的时候,我国出现一部以全国水道为纲的地理著作《水经》。郦道元撰写一部综合性的地理专著。

这部巨著对后世有广泛的影响。它不仅受到后世地理学家的重视,也为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农田水利学家、文学家所重视。 三 、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教师先简介贾思勰的生平事迹,再让学生阅读课文,概括《齐民要术》的内容及评价。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说《齐民要术》是一部承上启下的农学著作?”

要求学生结合教材正文与小字进行回答。 3、小结:提出两个问题

(1)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几位杰出的科学家? (2)他们有哪些突出的成就? 引导学生讨论回答并制成如下表格

初一历史上册 初一历史上册全册教案

附:板书设计

一、祖冲之: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比欧洲

早1000多年,著有《缀术》。

二、地理学:郦道元著有《水经注》

三、农学:贾思勰《齐民要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教学后记

初一历史上册 初一历史上册全册教案

第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佛教的盛行和《神灭论》;云冈石窟和

龙门石窟。[www.61k.com)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综合能力。 2、过程与方法:注重探究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石窟艺术是我国文化的精华,其成就值得中华民族自豪,从而加

深对祖国的热爱。 [重点与难点]

重点: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难点:书法、绘画艺术。 [课时]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具] 地图册、“祖冲之和圆周率”相关多媒体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也必然要反映到人们的思想中来,艺术家用他们的所长反映着那段历史、记录着那段历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魏晋南北朝的艺术成就。 2、讲授新课

(板书)一、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

王羲之,是东晋时最著名的书法家,也是我国历史上书法艺坛的巨星,后世称为“书圣”。人们赞美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书法代表作有《兰亭序》。《兰亭序》人称天下第一行书。

自古书画不分家,魏晋南北时期书法艺术百花争艳,绘画艺术上也是俊才辈出,最著名的当推东晋的顾恺之。至今留传下来的只有摹本《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列女图》三件。

顾恺之的作品在绘画技巧上主要是运用流畅绵长的线条塑造人物形象。古人形容他的线条如春蚕吐丝,人物栩栩如生,布局严密。 (板书)二、佛教的盛行和《神灭论》 (学生带问题阅读课文后回答) ①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的原因是什么? ②

佛教的盛行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佛教自西汉末年开始由古印度传入我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盛行。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长期战乱和各族统治者的残暴而使许多人寻求精神寄托。

范缜,我国古代伟大的唯物论思想家。508年,范缜写出《神灭论》,范缜《神灭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学生看书回答)

《神灭论》的主要观点是:人的精神和肉体是互相结合着的。有了肉体,才有精神;肉体

死亡了,精神也随之消失。《神灭论》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板书)三、辉煌的石窟艺术

石窟艺术包含石雕、壁画和塑像,它起源于古印度,随佛教传入我国。南北朝时最著名的是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是中国和印度佛教艺术的融合,是中外艺术结合的结晶,是举世瞩目的艺术宝库,都是世界著名文化遗产。 四、小结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大发展时期,成就辉煌。这些文化成就在我国文化艺术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五、组织学生讨论

如果你是一名文物保护专家,你打算如何使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永葆艺术魅力。 六、作业:课后习题

附:板书设计

一、思想:范缜著有《神灭论》

二、书法艺术:

“书圣”王羲之《兰亭序》“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三、绘画艺术:东晋 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四、 石窟艺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教学后记

三 : 川教版初中历史全册教学课件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一学习主题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 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主题活动一 创办“历史角”
第二学习主题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4课 夏朝和商朝
第5课 西周的兴亡
第6课 春秋争霸
第7课 战国争雄
第8课 商鞅变法
第三学习主题 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9课 秦朝的统一
第10课 秦末农民起义
第11课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第12课 张骞通西域
第13课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主题活动二 我评秦始皇和汉武帝
第四学习主题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4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第15课 南方的初步开发
第16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主题活动三 三国—南北朝历史综合学习
第五学习主题 中国古代文化(上)
第17课 青铜工艺的杰出成就
第18课 卓越的工程
第19课 科学技术的重大成果
第20课 汉字的演变
第21课 活跃的学术思想
第22课 文学、史学与宗教
第23课 多姿多彩的艺术
附录(一)朝代简表(上)
附录(二)中国古代历史大事年表(上)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六学习主题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 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
第2课 走向全盛的唐朝
第3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第4课 唐朝的民族关系
第5课 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主题活动四 历史遗址考察
第七学习主题 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第6课 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第7课 南方经济的发展
第8课 宋代的社会生活
第9课 成吉思汗与忽必烈
第八学习主题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10课 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
第11课 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第12课 明清时期的反侵略斗争
第13课 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
第14课 封建帝国的危机
主题活动五 演讲会
第九学习主题 中国古代文化(下)
第15课 印刷术、指南针与火药
第16课 建筑奇观
第17课 科技巨著与史学巨著
第18课 唐诗与宋词
第19课 明清小说
第20课 石窟艺术宝库
第21课 书法与绘画
主题活动六 走近印刷术
主题活动七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欣赏会
附录(一)朝代简表(下)
附录(二)中国古代大事年表(下)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一学习主题 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第1课 鸦片战争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3课 左宗棠收复新疆和甲午中日战争
第4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主题活动一 列强侵华史综合学习
第二学习主题 近代化的起步
第5课 洋务运动
第6课 戊戌变法
第7课 辛亥革命
第8课 新文化运动
第三学习主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9课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第10课 国民革命运动
第11课 人民军队的建立
第12课 红军长征
主题活动二 红军长征故事会
第四学习主题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3课 抗日救亡运动
第14课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15课 国共合作抗日
第16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主题活动三 抗日救亡歌曲演唱比赛
第五学习主题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17课 全面内战的爆发
第18课 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崩溃
第六学习主题 经济和社会生活
第19课 近代民族工业
第20课 近代社会生活
第七学习主题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第21课 教育和科学技术
第22课 思想文化
附录一简明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附录二历史学习资源分类推荐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一学习主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第2课 新中国政权的巩固
第二学习主题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3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4课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第5课 艰苦创业的民族脊梁
第6课 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内乱
第三学习主题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第8课 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第9课 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
第10课 世界经济的奇迹
第11课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第12课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第四学习主题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3课 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第14课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第五学习主题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第15课 建设现代化的人民军队
第16课 朋友遍天下
第六学习主题 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17课 摘取科学技术的明珠
第18课 教育和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第19课 百花争艳的文艺园地
第七学习主题 社会生活
第20课 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
第21课 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世界古代史
第一学习主题 史前时期的人类
第1课 人类的形成与文明的曙光
第二学习主题 古代亚非文明
第2课 上古亚非文明
第3课 中古日本与阿拉伯国家
第三学习主题 古代欧洲文明
第4课 古代希腊
第5课 古代罗马
第6课 中古时代的欧洲
第四学习主题 古代文明的交融
第7课 古代东方与西方的战争
第8课 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第五学习主题 古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第9课 古代的文字与文学
第10课 古代科学技术与造型艺术
第11课 古代宗教
世界近代史(上)
第一学习主题 欧美国家的巨变与殖民扩张
第12课 文艺复兴与新航路的开辟
第13课 英国的新生
第14课 美国的独立
第15课 法国大革命
第16课 殖民扩张与反殖民斗争
第二学习主题 工业革命
第1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1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学习主题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
第19课 美国南北战争
第20课 俄国农奴制的废除
第21课 日本明治维新
第四学习主题 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22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23课 巴黎公社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世界近代史(下)
第五学习主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1课 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
第2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后果
主题活动三 辩论会:我看萨拉热窝事件
第六学习主题 近代科学与思想文化
第3课 自然科学的革命
第4课 思想和文学艺术成就
世界现代史
第一学习主题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5课 伟大的十月革命
第6课 苏联的建设成就与体制弊端
第二学习主题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
第7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第8课 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第9课 德意日的法西斯化
第三学习主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0课 大战的爆发和初期阶段
第11课 战争的扩大和转折
第12课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第四学习主题 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崩溃
第13课 “冷战”局面的形成
第14课 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
第15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第五学习主题 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第16课 亚洲民族国家的兴起和发展
第17课 非洲独立浪潮和拉丁美洲国家维护主权的斗争
第六学习主题 当代世界格局的演变
第18课 经济全球化的趋向
第19课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七学习主题 现代科技与文化
第20课 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21课 现代文学艺术成就

七年级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川教版历史课程网 川教版初中历史全册教学课件下载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川教版历史课程网 川教版初中历史全册教学课件下载

八年级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川教版历史课程网 川教版初中历史全册教学课件下载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川教版历史课程网 川教版初中历史全册教学课件下载

九年级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川教版历史课程网 川教版初中历史全册教学课件下载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川教版历史课程网 川教版初中历史全册教学课件下载

附件

清朝历代皇帝列表查看>>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查看>>
世界历史大事年表(上)查看>>
世界历史大事年表(下)查看>>
中国历史朝代起止及都城简表查看>>

四 : 初一历史下册全套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www.61k.com)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等问题,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教材分析】

本课以“繁盛一时的隋朝”为主题讲述隋朝的历史。隋朝的特点是短暂而繁荣。“繁盛一时”四字高度概括了隋朝历史的特点,但由于课时的限制,本课实际上只讲了隋朝的“繁盛”;而“一时”,即二世而亡,只有留待下一课作为唐朝建立的背景去概述了。

教学重点为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本课的难点有二个:一是教材对隋初经济的繁荣写得比较概括,难以使学生感受和理解;二是对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导初一的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

【教学过程】

导入:从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灭亡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阶段,也是我国的历史上著名的隋唐盛世。

隋朝在我国历史上做出了哪些贡献?隋朝大运河通到哪里?隋朝为什么会成为繁荣一时的朝代?你知道隋炀帝这个人吗?应当怎样评论他?学习本课你将得到启示。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

略讲隋代周的过程:当时北周的小皇帝年仅八岁,被封为隋国公的杨坚手握军政大权,又是小皇帝的外祖父。隋朝建立的简况如下:

时间:581年 建立者:隋文帝杨坚 都城:长安

2、隋朝的统一

时间:589年

展现“北周与陈对峙→隋与陈对峙→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的演变图,帮助学生形成应有的空间观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隋朝统一全国的重大意义:结束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七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思考:联系南北朝历史的特点,想想为什么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后,隋朝能实现重新统一? 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

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

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二、“开皇之治”

出示两组数据:

(1)

初一历史教案 初一历史下册全套教案

(2)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贞观政要》

后来,唐朝建国20年时,隋朝的库藏还没有用尽。隋朝仓库的丰足在我国历史上是少见的。

初一历史教案 初一历史下册全套教案

从材料引导学生探究“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

可从课文中找,也可互相议论,大体上可归纳出两点: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www.61k.com]

结论: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运河

播放《隋朝大运河》录像,使学生对大运河有一定感性认识。

出示《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强调: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四五千里。隋朝的大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提问:“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看书、议论、作答,使学生对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得出结论:隋文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地有①游玩江都;②加强南北交通;③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古人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你能说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再想一想,大运河的开通有什么历史意义?

得出结论: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小结(略)

第2课 “贞观之治”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对于初中学,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然后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灭亡了”,使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一、唐朝的建立(略讲)

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时间:618年 开国皇帝:唐高祖 李渊都城:长安

初一历史教案 初一历史下册全套教案

出示《唐朝疆域图》,强调唐朝长安城的位置。[www.61k.com]

二、贞观之治

出示材料:

[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又谓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

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及从中可以得到的结论: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贞观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

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突出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三个人物,也可以让学生讲述有关魏征的小故事,加深印象,增强趣味性。)

1、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

3、崇尚节俭;

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强调)

展示武则天画像,边引导学生看图,边简介武则天经历。

重点介绍武则天的统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最后,引用郭沫若对其统治评价的话:“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讨论:谈谈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的看法。

小结:唐太宗、武则天都推行了比较开明的政治经济措施,促进唐朝的繁荣强盛,对他们的统治应给予肯定。

第3课 开元盛世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开元之治”、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

通过思考和概括开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利用实物模型、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对这一时期精美的丝织品和陶瓷工艺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材分析】

本课以“开元盛世”为主题,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叙述:首先介绍的是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开元年间出现了“开元之治”。其次,主要介绍了盛世经济的繁荣,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的成就。

“盛世经济的繁荣”一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本课的难点: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但是它们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而且,现在的学生对于农具的了解又极少,因此农业工具的改进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回顾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

一、开元之治

初一历史教案 初一历史下册全套教案

出示材料:

后人评论唐玄宗说:“玄宗少历民间,身经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www.61k.com]”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后来他是怎样做的呢?

这句话的意思是:唐玄宗年少的时候在民间,亲身经历了一些不得志的事和苦难,所以即位之初,深知人民的疾苦,能勤于政事。

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

(1)任用贤才(由学生讲“唐玄宗走马任姚崇”的故事)

(2)重视吏治

(3)崇尚节俭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通过图片说明唐朝农业生产情况)

(1)农耕技术的发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叶生产的发展

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3)农业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重点讲解)

出示“汉代牛耕图”和“唐代曲辕犁图”,提问:比较一下直辕犁和曲辕犁的不同、曲辕犁比直辕犁有了什么改进?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出曲辕犁的特点)

出示筒车图片,分析出筒车比以往灌溉工具先进的地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化解学习上的困难)

2、手工业

(1)丝织业

(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出示一些当时的丝织品和陶瓷的图片,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体会劳动创造了美,培养他们的历史情趣)

3、商业

(1)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2)长安城

出示唐朝长安城的平面图,让学生总结其城市布局特点:

①城市布局:

宫殿、衙署、坊、市分置,宫殿区位于全城北部中央;全城呈东西对称分布;全城街道整齐,树木成行。

②人口:百万人

③边疆各族和各国人士云集,商业繁盛。

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小结: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初一历史教案 初一历史下册全套教案

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www.61k.com]从而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教材分析】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大发展的时期,此时开创并完善的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影响至为深远;有的学者从“文化”的广义角度看待科举制度,认为科举制度是中华文化中“最显凸的创发”。本课按序介绍了五位隋唐帝王在科举制度形成和完善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第一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在隋朝产生的背景和创立的过程及作用,第二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在唐朝逐渐完善的过程,第三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对中国以及世界的影响。

【教学过程】

从当前的考试导入(侧重于考试的功能)

那么科举制究竟是怎样一回事,这是我们这节课的内容。

一、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了解科举制创立的背景: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州郡中正负责察访与之同籍的士人,了解其家世源流,整理其德才表现材料,并据此做出简短的总评语。“家世”也称“品”,本人才德谓之“状”,中正官注明士人“品状”后评定其等第。等第分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让学生探讨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弊病。

(1)官员大多只能从高门权贵中选拔,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为朝廷和国家出力。

(2)官员的选拔权力集中在地方权贵手中,不利于中央集权。

怎样解决这些弊病呢?利用考试选拔官员。

二、科举制的诞生与完善(学生列表归纳)

初一历史教案 初一历史下册全套教案

①隋文帝:隋文帝为了集中选士大权,采用考试的办法,以分科举人取代了魏晋以来九品官人的制度。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正月,诏举贤良。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七月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两科。

②隋炀帝: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定十科举人,包括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臂力骁壮等,其中文才秀美科,当即进士科。放宽了录取标准,把录取和任用权完全集中在中央,这便是我国历史上科举制度创立的开始。

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

提问:九品中正制与科举考试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九品中正制主要凭士子的名望和门弟。开科考试录取标准是士子的考试的成绩,注重的是考生的才学和能力。

③唐太宗:唐太宗时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唐太宗时扩充了国学的规模,还增加了考试的人数。例如,进士科考试,每年应试的人少则八九百人,多则一二千人,而其中能及第的不过十余人以至三十人左右,录取比例不过百分之一二。由于就举的人多,而录取的名额少,50岁能考中进士的人,还算是很年轻的了,仍被看作“少进士”,终身不第的人居多数。“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正因如此,进士及弟是一种很高的荣誉,人称“登龙门”。一旦考中就飞黄腾达,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初一历史教案 初一历史下册全套教案

④武则天:增加了考试科目。(www.61k.com)殿试:武则天在宫殿亲自面试考生。武举:考察武功和骑射。 ⑤唐玄宗:诗赋成为主面的考试内容。

三、科举制的影响

科举考试比以前的九品中正制有哪些进步?联系现在的考试制度,谈谈你对科举制的看法。(可以通过下面的问题提示学生思考)

①某单位招聘职员,有一百人要参加,而只能录取十个人,如果你是考官,你会考试哪些因素,进行哪些测试?――科举考试也是贯彻“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行竞争、择优取仕”的原则。让有真才实学的人可以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②如果没有考试,你会不会认真读书?――科举制把“读书-科举-做官”连为一体,所以要做官就得读书,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③如果你准备参加科举考试,得知唐玄宗规定诗赋作为今年考试的内容,你会怎么做?――科举制十分重视读书人的基本功,特别是书法和文采。读书人为了能取得好成绩,就得在这方面下功夫,所以科举制促进了文学艺术(特别是书法和文学)的发展。

总结: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出示两组材料:

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说过: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讨论:这里的考试制度指的是什么?从这两则材料能反映出什么问题?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吐蕃的社会发展及与唐朝的关系,了解回纥、粟末、南诏的社会生活及与唐朝的关系。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出现这种政策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各民族与唐朝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比较概括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和发展的;民族友好交流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这种关系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题是“隋唐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发展”。教材首先介绍吐蕃人的社会生活状况、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和亲、吐蕃赞普的上书,说明了吐蕃与唐朝“和同为一家”的密切关系。其次介绍了回纥、南诏等民族与唐朝的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的情况,说明唐朝民族交往的广泛性。

本课的重点,是吐蕃的发展及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

本课的难点,是唐朝对边疆各民族采取的比较开明的政策。唐太宗的“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的态度、唐朝与吐蕃的和亲、唐玄宗册封回纥、与南诏等少数民族首领的政策都是开明政策的体现。

【教学过程】

初一历史教案 初一历史下册全套教案

导入:历史上中原地区的许多统治者与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矛盾重重。(www.61k.com)但在唐朝初期,却有一位皇帝深深地赢得了北方各民族的拥戴。在这位皇帝生前,各族首领尊奉他为各族的领袖――“天可汗”,这位皇帝是谁?他为什么能获得各民族的尊重?

(通过上述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出要学习的新内容。)

(出示布达拉宫的图片)大家知道这座宫殿是为谁而建造的吗?――是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兴建的。

松赞干布是哪一个民族的领袖?――吐蕃

吐蕃是生活在哪个地区?是现在的哪个民族?

(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吐蕃的位置,并完成图表:在地图上填上唐朝前期边疆的少数民族) 填图时注意:

这些少数民族大都分布在哪些地区?

唐朝政府设置了哪些机构管辖这些少数民族?

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这些民族与唐朝的关系如何?

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1、吐蕃的风俗习惯

(出示有关藏族生活的图片,从中联想唐朝时吐蕃生活习俗的情况)

生活的地区:青藏高原一带。

生产:游牧为业,有的以农耕为生。

崇尚战功,以战死为荣。军法很严,战时前队皆死,后队方进。以战死为荣,几代都战死的有家被视为高门大族。

赞普――藏语,意为有权势的君王,沿用为吐蕃国王的专称。

2、文成公主入吐蕃

学生介绍松赞干布。

松赞干布,吐蕃王国的创建者,629年继位为赞普,当时年仅13岁。他父亲在权力争夺中被毒死。父王诸臣和母后诸族举兵公开叛乱。

学生思考并回答: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①维护了和平,增强了友谊

②密切了双方经济文化交流

3、金城公主入吐蕃

出示材料:

吐蕃赞普尺带珠丹给唐朝皇帝的书信: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思考:为什么吐蕃赞普要自称外甥,又说是先皇帝的舅宿亲?

因为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所以唐朝皇帝是他的岳父,他自称为外甥;而他的前辈松赞干布曾娶文公主,所以唐朝皇帝又是尺带珠丹的舅家。

讨论:联系当今的国际形势,谈谈唐蕃“和同为一家”对解决民族矛盾和冲突有什么借鉴作用?

初一历史教案 初一历史下册全套教案

初一历史教案 初一历史下册全套教案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友好往来、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www.61k.com) 通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特别是日本、新罗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启发学生思考唐朝与外国频繁友好往来的主要原因,和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通过讨论鉴真六次东渡和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体现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追求真知和奋斗的精神。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的对外友好交往,其中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是本课的重点。

本课的难点,在于理解封建时代的对外交往为何如此频繁?它与当今的开放有什么区别?

【教学过程】

导入:出示《西游记》剧照。

提问:吴承恩的《西游记》实际上是以哪一个历史故事为题材写成的?《西游记》以玄奘西游天竺取佛经的故事为题材写成的。

出示《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学生在地图上找到天竺的位置并填出唐朝时的主要外贸城市及与唐朝有往来的国家

一、对外友好往来

(通过填图让学生对唐朝对外往来有个粗略的了解,同时提高学生读图和填图能力)

根据《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学生讲解从哪些城市出发,经过哪些路线,到达哪些国家:从洛阳、长安出发向西通过丝绸之路,可以到达天竺、波斯、拂热、大食,向东可以到达新罗;从广州出发,走海路可以到达东南亚各国、天竺,最远可以到达波斯湾;从扬州出发可以到达日本。 由此可见,唐朝对外交往相当频繁,与唐朝有贸易往来的包括亚非欧七十多个国家。当时唐朝的都城长安,云集世界各国人士,成为世界性的大都市。

下面我们先来了解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的情况。

二、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

由学生列举唐朝与日本的来与往:

1、遣唐使(同来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

想一想:遣唐使来唐的主要使命是什么?从哪里可以反映出来?

――学习唐朝的文化。(从遣唐使的人员构成和遣唐使回国带回大量的书籍可以反映出来)

同时,使团对唐朝的赠品(珍珠、绢、琥珀、玛瑙),和唐朝的回礼(高级丝织品、瓷器、乐器、文化典籍),实际是两国之间的贸易。

2、鉴真东渡

播放《鉴真东渡》的录像。

鉴真的六次东渡,可以说是历尽磨难。第五次东渡时,鉴真刚出海就遇上了风暴,鉴真一行在海上漂流了14天,抵达海南岛。在这次东渡中,先后有36名中日人员牺牲,而鉴真本人也因病双目失明。

鉴真仍支持不懈,终于在753年,东渡成功。

(通过鉴真的感人经历,培养学生追求真知和奋斗的精神)

鉴真的六次东渡,传为中日交往的一段美谈。郭沫若称赞鉴真东渡:“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学生解释郭沫若赞美鉴真的诗句,并用事例说明。

初一历史教案 初一历史下册全套教案

舍己为人传道艺:鉴真把唐朝的建筑、医药等道艺传到了日本。[www.61k.com)在鉴真主持设计建造的日本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在唐招提寺内保存的鉴真坐像也被日本政府定为国宝。

日本政府为什么要把鉴真坐像定为国宝?

表明这坐像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鉴真坐像是唐朝与日本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日本政府把它定为国宝,表示对鉴真的尊崇和对中日友谊的珍视。

“唐风洋溢奈良城”――说明通过日本与唐朝频繁的友好往来,唐朝文化对日本产生巨大的影响。

3、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学生列举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制度、建筑、钱币和文字、茶道、服装、坐姿。

例如在建筑方面:(出示日本平城京和唐长安城的对比图)两幅图有什么相似之处?说明唐朝文化对日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都有朱雀大街,把南城一分为二;都有西市、东市,商品贸易同居民区分开;都是街道布局整齐笔直如棋盘状;都有皇帝的宫殿并都在城北中央。

这说明日本建筑、城市建设与管理、经济制度、皇权思想等从里到外,都渗透着唐朝的制度文化,留下唐朝的影子。

总结:唐朝时,国力强盛、文化发达,日本与唐朝保持频繁的友好往来,积极地学习唐朝的文化,促进了其自身的发展。

下面我们来看看唐朝与新罗友好往来的情况。

三、唐朝与新罗的友好往来(略讲)

在地图上找到新罗的地理位置。

新罗就是今天的朝鲜半岛,新罗与中国毗邻,所以两者的贸易往来十分频繁。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的首位。新罗商人给唐朝带来牛、马、人参等,从唐朝带回丝绸、茶叶、瓷器、药材和书籍。 同时唐朝文化对新罗的影响也很深远。如韩国的国旗,韩国的国旗被称为太极旗,是以儒教及道教的思想为基础而绘制的;韩国的文字是在中文的基础上创造的。

刚才我们讲了日本、新罗在与唐朝密切的友好往来中,学习唐朝的文化,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同时,唐朝也不忘学习其它民族的先进文化,充实自己。

学生举例:朝鲜音乐传入中国;玄奘西游取经。

四、玄奘西游

学生自制课件,并根据课件讲解玄奘西游的经历。

玄奘取经回来后,还根据旅途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这本书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藉。后来,考古工作者就是根据《大唐西域记》的记载,找到了那烂陀寺的遗址。

小结:略

第7、8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赵州桥、雕板印刷术的发明、唐诗和杰出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唐代书法和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著名画家阎立本和吴道子、艺术宝库莫高窟、唐朝乐舞。 通过与其他其他类型桥梁进行对比,分析赵州桥在设计上的巧妙之处,培养学生对比分析的能力。 隋唐时期,文学艺术获得高度发展,尤其是诗歌、书法以及石窟艺术进入了我国的黄金时代,在我国及世界文学艺术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对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在文学艺术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的感知,使学生体会到,他们之所以能取得卓越的成就,一是来自于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民间疾苦的关心。

【教材分析】

初一历史教案 初一历史下册全套教案

唐诗和杰出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是本课的重点;本课的难点是李白、杜甫、白居易诗歌的特点。(www.61k.com]

【教学过程】

导入: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中国有辉煌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声望。隋唐时期,是古代中国历史发展的黄金时代,不仅政治、经济上达到鼎盛时期,文化上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下面我们先来看看隋唐在建筑业取得的成就。

一、兴盛的建筑业

出示《赵州桥图》,学生回答桥的名称、设计者、修建的时间。

1、隋朝李春设计建造赵州桥

赵州桥原名安济桥,位于今天河北赵县的?(xiao)河上,是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的。 (出示圆拱桥和多孔桥图)

学生对比三幅图,讲讲赵州桥在设计上有什么巧妙之处?

①修桥的目的是为了方便交通,多孔桥不利于船只通行。赵州桥采用平拱桥的形式,既方便船只通行,又方便车马、行人在桥上行走。

②赵州桥大拱两端各有两个小拱,既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自身重量对桥基的压力,遇到洪水,小拱还可起泄洪的作用,这样就减弱激流对桥身的冲击。

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我们的祖先从盖章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由学生来描述雕版印刷术的工作流程:把要印的文字反刻在一块木板上,让文字凸出,然后在字面上涂上墨,覆上纸,轻轻一刷,字迹就印在纸上成了正字了。(通过图片说明)

在隋唐时期,一些流通较大的书籍,如佛经、日历、诗集,已经雕刻出版。

(出示《金刚经》图片)

这本在敦煌莫高窟发现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刻印刷品。

《金刚经》的卷首是一幅如来向他的弟子传教的图画,画面精美、清晰。从这幅图可以说明当时雕版印刷术已经很成熟了。在《金刚经》末页,标有确切的日期“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也就是公元868年5月11日。《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并且标有确切日期的雕刻印刷品。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当时熟练的工匠,一天可印两千张。这对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光耀千古的诗坛

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流传下来的有两千多位诗人的近五万首诗歌。其中大家最熟悉的有哪些诗人?

介绍唐诗的三个代表性人物。

1、李白

简介李白并概括诗歌的特点:(可由学生介绍)李白,字太白。少年时喜好文学,熟读百家书籍。青年时代游历祖国名山大川,写下许多优秀的诗篇。四十岁时,经推荐,被唐玄宗召到长安,作为文学侍从,参加政府文件的起草工作。后因政治黑暗,李白愤而离开朝廷,继续游历各地,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李白一生爱酒,许多优秀的诗篇都是李白在酒席上写成的,所以有李白“斗酒诗百篇”。李白存诗九百多首,他的诗有的歌唱祖国山川的壮丽,有的抒写目睹国家浩劫的痛苦和恢复河山的壮志,有的表达他对人民命运的关心和同情。

从学生列举的李白的诗歌中,总结李白诗歌的特点:豪迈奔放,想象丰富。

2、杜甫

简介杜甫并概括诗歌的特点:杜甫,字子美。7岁开始写诗,15岁时他的诗文就引起洛阳名士的重视。20岁时,杜甫进行了10年的游历生活,扩展了视野,丰富了见识。公元736年,杜甫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当时李林甫当权,政治腐败,杜甫不幸落榜。安史之乱时,杜甫全家走在难民的行列

初一历史教案 初一历史下册全套教案

里,饱尝战乱之苦。(www.61k.com)杜甫存诗1400多首,他的诗记载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生活的困苦。反映了唐朝由强盛走向衰落的历史时代,被人们称为“诗史”。

从学生列举的杜甫的诗歌中,总结杜甫诗歌的特点:反映社会现实。

3、白居易

简介白居易并概括诗歌的特点:字乐天,五六开始作诗,他刻苦读书,以致口舌生疮。白居易年轻时,家里贫困,又逢战乱,他长期流浪,对人民的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的诗,通俗易懂。据说他写诗,常常先念给老婆婆听,修改到老婆婆听懂为止。

从学生列举的白居易的诗歌中,总结白居易诗歌的特点:通俗时易懂,反映社会现实。

四、灿烂夺目的书法和绘画(略讲)

1、书法

隋唐时期,我国书法艺术达到了高峰。

回忆“书圣”――王羲之。

列举这一时期出现了哪些大书法家及其代表作。

初一历史教案 初一历史下册全套教案

通过《唐代书法》的录像让学生了解唐代书法取得的成就。

四、绘画(略讲)

初一历史教案 初一历史下册全套教案

吴道子的画,神情生动,衣带飘飘若飞,人称“吴带当风”,由于吴道子在绘画上成就,被誉为“画圣”。 通过《唐代绘画》的录像让学生了解唐代绘画取得的成就。

五、世界艺术宝库莫高窟

石窟艺术在隋唐时期有了很大发展。代表性的是敦煌莫高窟,这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通过观看《莫高窟》的录像和相关的图片了解莫高窟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

六、盛大欢腾的乐舞

介绍《霓裳羽衣曲》

总结:

六、盛大欢腾的乐舞

著名的歌舞大曲有歌颂唐太宗的《秦王破阵乐》、唐太宗参与编创的《霓裳羽衣曲》。

总结(略)

第9课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把握民族政权并立这一特殊时代的基本脉络。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各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和战关系,认识到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正确认识澶渊之盟、宋金议和对民族和平与发展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民族战争,对战争性质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能用异族、侵略的说法,只能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更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教材分析】

初一历史教案 初一历史下册全套教案

本课内容从10世纪初契丹国建立到12世纪中叶宋金和议,大约二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政权关系相对比较复杂的历史时期。(www.61k.com)可分两个阶段去把握,第一个阶段: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时期;第二个阶段:金与南宋的对峙时期。

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是本课的重点。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

【教学过程】

导入:联系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分裂动荡,导入本课辽、宋、夏、金等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利用《辽、北宋、西夏形势图》,对这一时期总的形势有一个认识,让学生明确从本课开始,中国古代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其特点是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辽宋西夏的并立

1、契丹的兴起

(1)契丹的生活习俗:游牧为主,唐末开始逐渐有了农耕生活。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契丹族兴起和逐渐强大的原因,使学生明确接受汉族文化、重视农耕对于契丹族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意义。

(2)契丹国的建立

2、北宋的建立

(1)北宋的建立

北宋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但随之而来的是几个民族政权并存的局面,要认识到北宋政权并不是一个统一了全中国的王朝。

(2)杯酒释兵权:用设酒宴的方法解除了统兵大将的兵权。

3、西夏的建立

4、北宋与辽的和战

(1)宋初,对辽用兵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2)宋真宗时,辽宋澶渊之盟:辽撤兵,宋朝给辽岁币。

思考:我们应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但是,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5、北宋与西夏的和战

宋与西夏的和议:①元昊向宋称臣;②宋给西夏岁币;③双方在边界开放贸易。

二、金与南宋的对峙

1、金的建立

2、金灭辽和北宋

3、南宋的建立

4、岳飞抗金

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宋金战争的性质以及对岳飞抗金的评价:“岳家军打胜仗的原因是什么?”“在朝廷下令班师回朝时,如果你是岳飞你会怎么办?”“岳飞的事迹能够流传至今,这是为什么?”

5、绍兴和议

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河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利用地图让学生明确双方划定的分界线,古代历史上大多数南北分裂以淮河为界。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对峙”是什么意思?就是并存相对而立之意,双方敌对状态并未解除,只是没有大的战争,反映了宋金双方政治、军事力量基本处于均衡状态。

小结:

初一历史教案 初一历史下册全套教案

初一历史教案 初一历史下册全套教案

初一历史教案 初一历史下册全套教案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及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史实,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www.61k.com)

通过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自唐朝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南方商业的繁荣”是本课的重点。本课的难点是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辽、北宋、西夏、金、南宋的建立。

北宋与辽、西夏,南宋与金都发生过战争,战场主要在北方。这时,南方相对安定,在这种有利的环境下,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并逐渐超过了北方。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出示《耕获图》

指导学生看图,并回答:

仔细观察《耕获图》,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宋朝农业生产的情况。

①图画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

――这幅图反映了宋代南方地区田庄里的农民繁忙劳动的景象。图中的农民在从事犁地、车水、挑送、插秧、扬场、舂米、磨粉等劳动。

②种植的主要作物是什么?――稻谷

③插秧和扬场的场面同时出现,说明什么问题?

――证明宋代已有了双季稻了。

④为什么在宋朝时能够由一年一熟变为一年两熟?

新引进的品种占城稻耕作周期短;南方气候温暖。

总结南方农业的发展的表现:

1、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占城稻)

2、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产量的大幅提高(“苏湖熟、天下足”)

3、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棉花:从两广、福建到长江流域)

学生思考: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1、经济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

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气候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南方自然条件保持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战乱较少,为经济发展提供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初一历史教案 初一历史下册全套教案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思考“宋代南方手工业与前代相比有哪些发展?”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归纳:丝织业水平超过北方;棉织业首先在南方兴起并初步发展;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的重心,制瓷工艺取得新的突破;造船业发达,居世界首位。[www.61k.com)

1、丝织业水平的提高(蜀地、江浙)

2、棉织业的兴起(海南岛发展到东南沿海)

3、制瓷业的成就(哥窑的冰裂纹瓷器,瓷都:景德镇)

4、造船业的发展(广州、泉州)

(通过图片展示说明南方手工业的水平)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1、南方商业都市的发展(商业都市:开封、杭州)

强调杭州改为都城临安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了北宋时的开封。

2、海外贸易的发展

(1)外贸港口:广州、泉州;

(2)市舶司的设立

3、货币制度的变化(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已经超过了北方,对朝廷的财政收入起着重要作用,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最终完成。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进行归纳、总结,对历史发展的脉络形成较为完整的认识。

初一历史教案 初一历史下册全套教案

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朝社会生活大概的风貌,包括当时流行的穿着打扮、饮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交通旅行的条件;文化娱乐活动、节庆风俗等方面。

通过了解过去的社会生活史,提高认识和改进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了解历史上物质文化生活的条件和特点,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我们现在的物质文化生活,提高创造性地改进物质文化生活的能力。 通过对于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使学生对于历史有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物质生活方面,包括衣、食、住、行四项内容,一是精神生活方面,包括娱乐活动和节庆活动两项内容。

初一历史教案 初一历史下册全套教案

从教材叙述展开的程度来看,服饰和瓦子可以视为重点内容。[www.61k.com]同时,服饰问题涉及到国内各民族间在文化上和生活方式上的相互影响;瓦子属城市商业繁荣的问题,也可以视为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提问和引导学生回顾和概括已经学过的宋朝农业生产、手工业生产发展和商业发展的史实,导入本课的教学内容,阐释社会生产的进步促使人民的日常生活发生新的变化,使学生认识到宋朝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进步基础。

一、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

1、衣:小袖狭身的短衣;妇女缠足。

欣赏《清明上河图》等宋代的插图,描述画面中人物的服饰,或者通过不同的服饰分析人物的身份地位。

注意三个问题:

第一,宋朝服饰特点的历史变化,从王朝初年的简朴到王朝末年的奢侈,一方面表明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统治阶级的日渐腐朽。第二,宋代的服饰中明显地反映了少数民族的影响,朱熹说:“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领衫,靴鞋之类,先王冠服扫地尽矣。”这是长期以来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的结果,使学生认识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起到了丰富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作用。第三,在宋朝出现的缠足陋俗,说明当时统治阶级价值观念的腐朽和妇女地位的低下,引导学生批判性地认识这些历史现象。

2、食: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北宋肉食以羊肉为多,南宋吃鱼多;

导学生思考当时南北方饮食习俗的差异和少数民族对于中原地区饮食习惯的影响。

4、住:茅屋、瓦房、宅第。

展示各类住房的图片,要求学生指出宋代的民居有哪几类?各类的民居各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比较城市和乡村住房的不同,便于学生认识和比较。

4、行:牛车,驴车;乘轿,骑驴骡。

引导学生认识宋朝主要有哪几类交通工具,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在使用的交通工具方面有何差异?除了交通工具以外,宋朝时便利人们出门旅行的条件还有哪些?

二、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

1、瓦子: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引导学生分析在瓦子里面都有哪些方面的活动?再加以概括,使学生认识在瓦子中有文艺、体育等娱乐活动,有商品、饮食等买卖交易活动,有服务类的活动等等,表现了大都市的繁华。

2、节日:春节、元宵、端午节、中秋节。

要求学生指出宋朝都有哪些重要的节庆活动?流传至今的重要传统节日有哪些在宋朝已经出现了?要求学生指出当时的人们是如何欢度这些节庆日的?哪些活动今天已经不多见了?哪些活动与今天还有类似之处?

教师最后阐述节庆活动是一个民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吸取传统节庆活动优秀的精华部分,丰富我们的生活。

第12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蒙古族的兴起、统一和元朝的建立过程,以及元朝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发展情况。

通过思考和概括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使学生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文天祥在反元斗争中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高尚的气节。

初一历史教案 初一历史下册全套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蒙古族的兴起及其所建立的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涉及元朝的政治史和经济史内容。[www.61k.com)

“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行省制度”及“民族融合”是本课的重点。其中“行省制度”又是本课的难点。另外,本课内容繁多,讲述时如何做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也是个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腾格尔的《蒙古人》。

由学生介绍蒙古族的情况:生活在蒙古高原,从事游牧,住在蒙古包里,吃羊肉、喝奶茶。

一、“一代天骄”统一蒙古

1、马背上的民族――蒙古

出示公元12世纪中国各政权形势图。

当时在中国有哪些政权:金、南宋、辽、西夏、吐蕃。

当时蒙古分为许多部落,各部落互相征伐。在《蒙古秘史》记载:“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

成吉思汗就是生活在这样的动乱岁月。

2、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看录像《成吉思汗》。

思考:铁木真面对逆境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被尊为成吉思汗?

铁木真童年时,父亲被杀,部族背弃了他,他自己也被仇敌追杀。面对这样的逆境,铁木真是怎样做的。

铁木真说过:“拼杀冲锋的时候,要像雄鹰一样;高兴的时候,要像三岁牛犊一般欢快;在明亮的白昼,要深沉细心;在黑暗的夜里,要有坚强的忍耐力。”重重的磨难没有把他打倒,反而磨练了他的意志。经过多年的征战,铁木真打败了周围的各部落,统一了蒙古草原。1206年,铁木真被推选为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

蒙古统一后,成吉思汗又发动了大规模的扩张战争。

出示《蒙古帝国形势图》。蒙古帝国形势图,讲解成吉思汗的扩张战争。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

1、元朝的建立

时间:1271年

都城:大都

开国皇帝:元世祖忽必烈

2、元朝灭南宋和文天祥抗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谁的诗?你能解释它的意思吗?

这是文天祥的诗。意思是,自古以来,人都不免一死,但死要死得有价值、有意义,名垂青史。(文天祥在反元斗争中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高尚的气节。)

三、元朝的政治与经济

1、元世祖恢复和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

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元世祖

从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世祖的经济政策与蒙古初入黄河流域时有何不同?

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元世祖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还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北方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联系前面学习的“江南经济的发展”,这时,元朝的经济重心在哪个地方?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国家主要的粮食供应来自南方,要运到北方,有哪些途径?

2、水路交通运输的发展

初一历史教案 初一历史下册全套教案

(1)漕运

对比隋大运河与元朝的运河,有什么不同?

元世祖开凿了两段新运河――会通河、通惠河,与原有运河连通,使粮船可以从杭州直通大都。[www.61k.com]

(2)海运

海运比漕运有哪些好处?

载重量大,费用便宜,所以粮食运输逐渐变成以海运为主。

3、繁华的大都

当时元朝的首都大都成为繁荣的大都市,以大都为中心,元朝的对外往来十分频繁。

4、频繁的中外往来

元朝时对外往来的一个著名使者就是马可波罗。(出示马可波罗旅行路线图)

5、行省制度的建立

蒙古帝国空前辽阔,为了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

学生根据《元朝的疆域图》,注意以下地区:

中央:中书省、宣政院

地方:行中书省

*宣政院负责管理西藏地区的行政事务。

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和澎湖列岛地区。

广州处于江西行省的管辖之下。

四、民族融合的发展

引导学生简要回忆汉以来,特别是三国以来我国民族融合的史实,以突出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和加强。关于民族融合的情况,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找出其四种表现。

1、汉族外迁边疆

2、边疆各族迁入中原、江南

3、契丹、女真同汉族融合

2、回族的形成

通过图片了解回族生活习俗(强调其是由多个民族融合而成,信仰伊斯兰教)

第13、14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清楚地掌握宋元时期灿烂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的基本概况,包括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由此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史学、宋词及杰出的词人、绘画及书法成就。

通过学习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史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科学技术和文化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以及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学习古代科学家勤于探索、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

通过了解《资治通鉴》的写作过程,及《资治通鉴》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题是宋元文化,而且是灿烂的宋元文化,可见宋元文化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它上承隋唐、下启明清,以自己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风格创造了中华文明史上又一个文化高峰。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与“宋词和杰出的词人”是本课的重点子目。

初一历史教案 初一历史下册全套教案

本课的难点,是在介绍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成就时,如何使学生逐步形成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看待文化现象的能力。(www.61k.com)

【教学过程】

导入:回忆隋唐时期雕版印刷的发展状况以及现存的雕版印刷品等相关知识。

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

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隋唐时期,我国人民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思考“雕版印刷的缺欠和不便之处”?

教师适当举例说明。如:宋太祖时由官方主持刻印《大藏经》,耗时12年、雕版13万块,印完后堆积如山的雕版派不上用场。另外,当时一个刻工一天只能刻四五十个字,一本六万字的书就需要三四年才能刻完。由学生通过示例归纳出结论,并切实感到改革雕版印刷术的必要。

(2)北宋时,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观察教材中毕升的画像,阅读小字部分,了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简要归纳出活字印刷中的四道工序:刻制单字、排版、印刷、拆版。

对比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不同,引导学生思考“活字印刷术发明的作用”。体会毕升的创“新”在哪里?突出两个“变”:变死字为活字,变死版为活版,既经济又省时。

结合地图了解活字印刷术在世界各地的传播。

指导学生观察插图,进一步了解活字印刷术在以后的不断改进和发展的状况(木活字、锡活字、铜活字以及套色印刷等)。并引导学生联想到今天,印刷业已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进入到“光与电”的时代。

(3)15世纪,欧洲出现活字印刷术,比中国晚约四百年。

概括活字印刷术发明和推广的情况。

2、指南针的应用

(1)战国时期,制成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

(出示《司南》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司南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根据磁石指南的原理制成的)培养学生观察、识图的能力。

(2)北宋,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3)南宋,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事业;

思考:罗盘针比司南有哪些进步?它是用什么方法制成的?这种导航仪器为什么会在北宋末年得到很快的应用?它的广泛应用对中国和世界有何作用?

(4)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3、火药的应用

(1)唐朝中期,已有火药配方的记载,

(2)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

(3)宋元,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4)13、14世纪,火药及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二、史学成就

《资治通鉴》取名的由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史学上的“两司马”

初一历史教案 初一历史下册全套教案

初一历史教案 初一历史下册全套教案

三、宋词

出示宋词的三个代表人物的作品,鉴赏并概括其特点:

初一历史教案 初一历史下册全套教案

初一历史教案 初一历史下册全套教案

四、元曲

(1)由杂剧和散曲组成。[www.61k.com]

(2)最优秀的剧作家:关汉卿,其代表作是《窦娥冤》。

学生讲述《窦娥冤》的故事情节。

五、绘画

(1)宋代绘画,突出表现在:山水画、花鸟画和风俗画的创作中。

(2)李公麟,人称“宋画第一”。

(3)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

讲述风俗画与《清明上河图》时,可指出风俗画通过表现城乡百姓的社会生活,展现具有鲜明民俗特色的时代风貌,折射出北宋经济的发展状况。《清明上河图》以浓厚的生活气息、精湛的笔墨及淳朴的艺术格调代表了宋代风俗画的突出成就。

(4)赵孟钴的画,人称“神品”

六、书法

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以及明成祖迁都北京、实行削藩、增设东厂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措施及特点。

通过联系以往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的措施与明朝的相关措施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教材分析】

本课的重点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明太祖通一系列措施加强君主集权,奠定了明朝君主专制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这些措施具有不同于前代的明显特点,如特务统治的出现、思想专制的强化等,其作用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

本课的难点是八股取士。这是明代科举考试的重大变化,是君权加强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体现。

【教学过程】

一、明朝的建立

时间:1368年

都城:应天

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1368年秋天,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二、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1、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

对比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与明朝的中央政权机构示意图,有什么变化?

初一历史教案 初一历史下册全套教案

――少了三省这一环节,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www.61k.com]

对比元朝的行省制度与明朝的三司,有什么不同?

――地方三司直属中央。

朱元璋为什么要取消三省,设立三司。

从中央到地方政权组织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谁的权力增强了?――皇帝

明朝时期,皇帝的权力空前加强。丞相被废除后,全国的重大政务都由皇帝亲自处理。明太祖平均每天要批阅奏章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忙得不可开交。

2、特务统治

朱元璋设立的特务机构:锦衣卫。

说明特务机构的功能在于监视官员、平民的活动及生活。

3、八股取士

朱元璋用什么方法选拔人才。

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应考的人不能有个人见解。文体要死板地分成八个部分,叫做“八股文”。

想想参加科举考试的人,他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升官发财。读书人为了参加科举考试,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文,不讲求实际学问。“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出示《举子看榜图》)

可以想象这些人当上官以后会是什么样子。

所以顾炎武说:“八股文的毁灭文化,等于秦始皇的焚书!八股文的败坏人才却比秦始皇在咸阳外郊坑儒还要厉害。”

想想朱元璋为什么要采取这样死板的考试方式。――加强思想控制

评价:明朝规定,科举专取“四书”“五经”命题,并以宋儒朱熹的《四书集注》为依据,不能随意发表自己的见解,所谓“代圣贤立言”。行文格式有严格规定,文章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体用排偶,谓之八股文。这种高压专制、严格控制的奴化训练对中国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但又是考试向标准化的重要发展。

思考:你认为明太祖朱元璋加强君权对当时的社会有何作用?”

经过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得出结论:“其作用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

三、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1、明太祖的分封藩王

2、建文帝削藩

3、靖难之役

简要介绍靖难之役的经过。

4、明成祖强化君权

(1)1421年,迁都北京

明成祖迁都北京的目的是什么?”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得出“此举意在加强边防,是有利于明朝统治的举措,也是充满勇气的行为”的结论。

(2)削藩政策;

(3)增设特务机构――东厂。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教学目标】

初一历史教案 初一历史下册全套教案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www.61k.com)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材分析】

本课重点是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标志着我国古代航海事业发展达到了顶峰,是我国古代经济发达的体现,同时也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学习这一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有重要作用。另外,郑和下西洋后,中国文化进一步影响到亚非地区,郑和远航架起了中国同亚非各国友谊的桥梁,在郑和船队到达的很多地方,都有纪念他的遗迹,影响至今,意义深远。

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教学过程】 一、郑和下西洋

1、郑和下西洋的概括

将郑和的航海与同一时期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作一简单比较,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郑和下西洋不仅时间早,而且航海规模之大、远航次数之多,以及涉及的地区范围之广,在世界航海史上都是空前的。

初一历史教案 初一历史下册全套教案

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学生讨论、归纳。

(1)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 (2)指南针的广泛使用;

(3)郑和个人气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明朝造船技术的发达。

3、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加强与海外的联系。 4、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初一历史教案 初一历史下册全套教案

观察《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4枚),请学生结合各枚邮票的内容,弄清各幅画面所反映的史实,概括一下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www.61k.com)

二、戚继光抗倭

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

1、倭寇骚扰中国沿海

2、戚继光抗倭

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可分组讨论后回答)

基本概括为四点:首先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心向背”;二是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三是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一种同仇敌忾的民族向心力;而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则无可争议地成为另一个原因。

小结:民族英雄戚继光在人民的支持下,肃清侵扰我国东南沿海的倭寇,这是历史上我国人民抵御外侮的第一次胜利,捍卫了中国的主权,保障了我国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学习这一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体会到“得道多助”、正义必定会战胜邪恶的道理。特别是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赢得了后世的尊敬,在民间具有强烈而深远的影响。在我国历史上,每当遭受外敌侵略之际,戚继光都会成为一面激励人民斗志的旗帜。)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出示闻一多的《七子之歌》歌词片段: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为什么澳门被称为“妈港”?

由学生在课上简要讲述葡萄牙殖民者是如何攫取在我国澳门居住权的。

1、16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侵略活动;

2、1533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3、1557年后,长期居住,但澳门主权属中国;

4、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

小结:明前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七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频繁,属于友好交往;明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然而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并在那里开始了殖民活动。后两者表现为冲突和战争。明代对外交往的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

第17课 君主集权的强化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清朝的建立及其对全国的统治,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清朝制造文字狱及其危害。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满洲兴起及清朝建立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分析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影响、清朝制造“文字狱”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文字狱”的社会危害,理解政策制定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道理。

【教学目标】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清朝的建立和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

初一历史教案 初一历史下册全套教案

本课的重点是君主集权的强化。(www.61k.com]教材从介绍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引出清朝君主集权强化这一主题。教材首先叙述清朝初期的制度――议政王大臣会议,说明当时君主的权力有限;然后介绍雍正建立军机处的目的和作用,说明君主集权的加强;最后叙述、分析了文字狱的出现及其影响,说明清朝是从政治、思想等多方面来强化君主集权制度。

课的难点是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作用。君主集权的强化一方面加强了君主的权力,有利于政治安定;另一方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教学过程】

导入:北京的中心有一处名闻世界的博物院,它叫什么?(故宫)它的原名叫什么?(紫禁城)它的用途是什么?(皇帝居住和办公的地方)在这里进行统治的最后一个王朝是什么王朝?(清朝)那么清朝是怎样建立的?清朝的皇帝是怎样进行统治的?

一、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略讲)

1、满洲的兴起

(1)明朝前期,女真属奴儿干都司管辖(出示《明朝疆域图》)

(2)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16年)

2、清朝的建立

建立时间:1636年

开国皇帝:清太宗皇太极

都城:盛京

3、山海关大战和清军入关

初一历史教案 初一历史下册全套教案

二、君主集权的强化

1、设立军机处(雍正帝时设立)

指导学生观看两组图片,并阅读有关图片的文字说明。一组图片包括乾清宫和乾清门外的军机处,另一组图片是沈阳故宫的大政殿和十王亭。文字说明指出了这几组建筑物的用途。在学生观看阅读的时候,可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说一说上述建筑不同布局的意图。(主要反映出皇帝与臣下的关系,沈阳故宫建筑突出了皇帝的中心位置和王公大臣的重要地位,说明王公大臣对皇帝的牵制作用;北京皇宫中乾清宫与军机处的建筑突出了皇帝的至高无上地位和大臣的低下地位,说明君主权力的加强)

在学生对上述内容认识后,引导学生讨论军机处的设立对于君主集权的作用问题。军机处的设立,君臣等级关系进一步分化(君:独断专行;臣:惟命是从)

2、文字狱

文字狱: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

文字狱往往是一些诗歌、文章中的文字引起的,清朝统治者为什么要小题大做,掀起文字狱?

通过引导学生的讨论,分析清朝制造文字狱的目的和危害。(可以从清朝之前的明朝以及满洲贵族统治者与汉族民众的矛盾等方面进行提示。在分析文字狱的影响时,鼓励学生从其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使人不敢过问政治等方面进行讨论。)

目的: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危害:

(1)造成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

初一历史教案 初一历史下册全套教案

(2)使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www.61k.com)

讨论: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

总结君主集权加强后,对解决当时清朝政治矛盾、减少官僚之间的扯皮、巩固清朝统治方面的作用;另外,君主集权加强后,对皇帝的独断专行、大臣的惟命是从、不利于正确决策等方面的弊端。

第18课 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领土台湾,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的简况。掌握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等史实。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有关台湾、黑龙江流域方面的知识进行回忆、梳理,培养学生纵向归纳、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本课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政府抗击沙俄侵略斗争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斗争都是维护我国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正义斗争;中华民族各族人民有着坚决反抗外敌侵略的光荣传统;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从而激发学生继承民族英雄的爱国主义传统,培养为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和民族利益英勇斗争的精神。

【教材分析】

郑成功收复台湾是本课的重点。

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是本课的又一重点。雅克萨之战是在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进行疯狂的领土扩张的形势下,中国军民为维护领土主权而进行的一场正义的自卫战争。战争的胜利,粉碎了沙俄妄图继续鲸吞我国领土的阴谋,迫使其通过谈判的方式,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同中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中俄《尼布楚条约》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第一,学生对中俄东段边界的具体界线难于掌握。第二,对中国让步(图中所示让出尼布楚)与平等协商的关系难于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联系学过的知识,想一想,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早在三国时期,孙权就曾派将军卫温等率万人多名官兵,乘船到达夷洲(今台湾)。

元朝政府设立澎湖巡检司,加强了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

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朝设立台湾府管理台湾。

一、郑成功收复台湾

1、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1624年)

2、郑成功收复台湾(1662年)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后来逐渐占领了整个台湾岛。1661年,郑成功率舰队抵台,在当地人民支持下,打败了荷兰殖民者。第二年初,荷兰殖民者签字投降,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斗争,在我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

3、清朝设置台湾府(1684年)

二、雅克萨之战

1、沙俄侵占雅克萨和尼布楚

2、雅克萨之战

3、中俄《尼布楚条约》(1689年)

(1)《尼布楚条约》是中俄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

初一历史教案 初一历史下册全套教案

(2)意义: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叶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www.61k.com] 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平等基础上谈判,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沙俄同意把侵入雅克萨的军队撤回本国,清朝同意把尼布楚一带原属中国的地方让给俄国。在准备谈判过程中,康熙帝曾指示中国的代表坚持收回包括尼布楚在内的被沙俄侵占的全部中国领土,说:“尼布潮(楚)、雅克萨、黑龙江上下及通此江之一河一溪,皆我所属之地,不可少弃之于鄂罗斯。”(《清圣祖实录》)由于当时出现了蒙古噶尔丹的严重威胁,康熙帝希望与沙俄迅速缔结和约,又指示可以把尼布楚让给俄国。清军在雅克萨之战中取得胜利,迫使沙俄政府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两国边界问题。这并不等于说《尼布楚条约》是中国用武力强加给俄国的不平等条约。因为第一,它是双方通过平等谈判,中国作了让步才签订的;第二,当时在沙俄占领的尼布楚城下谈判,根本不存在中国武力的威胁;第三,条约的内容基本上反映了两国政府的主张,并符合双方的利益。

分析:雅克萨之战是在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进行疯狂的领土扩张的形势下,中国军民为维护领土主权而进行的一场正义的自卫战争。战争的胜利,粉碎了沙俄妄图继续鲸吞我国领土的阴谋,迫使其通过谈判的方式,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同中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第19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知识:清政府册封达赖、班禅的制度并设置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管辖;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并设置伊犁将军,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蒙古族的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清朝的疆城。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会透过历史现象把握历史的本质特征和历史脉络的走向,注重把握清朝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平定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等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对巩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概括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各族人民在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土尔扈特部千里迢迢回归祖国,是值得我们歌颂的爱国主义行为。

【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它和第18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的内容密切相联,即清政府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进行斗争;对外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进一步巩固。本课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分三个方面分别叙述了清朝中央政府对达赖、班禅的册封以及驻藏大臣的设置,从而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等,使清朝中央加强对新疆等地区的统治;土尔扈特部的回归祖国,则进一步展现了祖国民族大家庭的凝聚力,同时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谱写了光辉的篇章。清朝前期的疆域,基本奠定了今天我国版图的基础。 “达赖、班禅和驻藏大臣”是本课的重点。

本课内容虽然主题明确,但因涉及多个少数民族,初一学生对少数民族的人名、地名、封号等较难掌握,同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的概念,学生也较难理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出示布达拉宫图片。复习唐朝与吐蕃“和同为一家”的情况。

一、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1、确立册封达赖、班禅的制度

西藏宗教主要是佛教。它有许多派,其中的黄教创始人是宗喀巴,他的弟子中最著名的是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他们是西藏佛教地位最高的两位领袖。

顺治帝赐予五世达赖以“达赖喇嘛”封号和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以“班禅额尔德尼”封号,并赐以册印。从此以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从而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初一历史教案 初一历史下册全套教案

2、设置驻藏大臣(雍正时)

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www.61k.com)(联系刚才学生复习唐朝与吐蕃的关系,元朝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一个行政区域,属宣政院管辖。这些史实,充分说明藏族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西藏地区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粉碎大、小和卓的叛乱

1、粉碎回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乾隆时期)

(1)回部。回部指居住在天山以南广大地区、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

(2)大小和卓的叛乱是回部上层的叛乱,他们分裂祖国,残害维族人民,激起当地人民的不满。

(3)清政府讨伐大小和卓叛乱,注意政策,得到维族人民支持,终于平定了叛乱。

2、设置伊犁将军(乾隆时期)

清政府在平叛后,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这就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三、土尔扈特重返祖国

播放《土尔扈特重返祖国》录像。

1、土尔扈特西迁伏尔加河下游(明末)

2、渥巴锡领导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1771年)

四、清朝的疆域

清朝前期的疆域

巴尔喀什湖

西伯利亚

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葱岭

太平洋

南海诸岛

台湾及其附属岛屿

喜马拉雅山

总结:

清政府巩固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设置伊犁将军

初一历史教案 初一历史下册全套教案

土尔扈特回归祖国

雅克萨之战

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清朝中央政府

确立册封达赖、班禅的制度

设置驻藏大臣

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朝设置台湾府

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明朝中后期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www.61k.com]使学生了解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通过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通过研读史料,从材料入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

通过分析、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提高学生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教材分析】

本课重点是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是中国渐渐落后于世界而被西方列强欺辱一百多年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生理解现实、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所以应重点掌握。

“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学生较难理解,为本课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出示明清时期从国外引进的农产品的图片,让学生讲出其名称。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

1、从国外引进的农产品

原产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甘薯,自明中期经菲律宾传入中国后,先在广东、福建种植,稍后传入周边省份。18世纪中期以前主要在南方传播,清嘉庆以后,已成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次,还应说明高产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引种推广的意义。甘薯“每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玉米“种一

初一历史教案 初一历史下册全套教案

收千,其利甚大”,马铃薯的产量也很高,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不仅可以缓解人口增长压力,还能促进粮食商品化和农民转入手工业生产。(www.61k.com]经济作物的引进,则能促进农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为手工业生产提供更多的原料。

2、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

出示三则材料:

自元代以来,松江逐渐发展成全国棉纺织业中心;当时流传“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浙江嘉善魏塘镇)纱”的民谣;

“数年来,肃宁(河北肃宁)一邑,所出布匹,足当吾松(指松江)十分之一矣”。――徐光启《农政全书》 山东邹县“鬻布于邻”。――吕坤《实政录风宪约》

学生从中得到结论:说明到明代,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3、丝织业的发展

(1)丝织业中心:苏州、南京

(2)丝织业的规模:南京的丝织业到清代已拥有三万多台织机。

4、制瓷业中心:景德镇

5、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1)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北京、南京

(学生回忆唐宋时期我国古代商业情况,以便对比了解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较前代的空前发展。)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直接导致工商业城镇兴起。(讲解《皇都积胜图》,以说明明清两代商业发展的盛况。)

(2)明清的商人以山西的晋商和皖南的徽商最为著名。

商人数量大大增多,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活跃的又一突出表现。他们拥有庞大资本,合伙经商,往往形成地域性的商业资本集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徽商、晋商”的小字,使学生了解他们的经营范围。应特别注意他们还有人投资于手工业生产,这是一种新趋向。)

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最早出现在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三、“闭关锁国”的政策

1、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1)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为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2)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3)为抵制国家的领土主权受西方殖民者的侵犯

(4)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2、“闭关锁国”的措施:

(1)清初的禁海政策: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贸易。

(2)清朝统一后的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前阶段: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的限制

后阶段:只开广州作为对外通商口岸,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3、“闭关锁国”的影响

学生讨论: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什么严重的后果?请联系当前对外开放的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闭关锁国政策的严重后果:

①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进而阻碍了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②限制中外文化交流,妨碍了中国掌握世界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使中国落伍了;③中国由于落后,最终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

想法”的思路大致是:①从“闭关锁国”政策中汲取教训;②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

初一历史教案 初一历史下册全套教案

第21、22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北京紫禁城、明长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www.61k.com]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明朝我国包括建筑在内的古典科技取得的杰出成就,仍居于世界先进水平,是人类科技百花园中的瑰宝。

通过选取对本课涉及的三位科学家事迹的介绍,探究他们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古典小说的创作到明清时期进入成熟阶段,四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的思想艺术特色,明清时期书法绘画的代表人物。

【教材分析】

本课的重点是北京紫禁城及李时珍和《本草纲目》;《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

本课的难点是包括建筑在内的科技成就所体现的时代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出示明北京城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雄伟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

1、明北京城

学生概括明北京城的特点。(指导学生归纳紫禁城内建筑特色和明朝北京城布局特点的基础上,认识到其中包含着皇权至上的建筑设计思想。)

2、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六千余公里。

二、古典科技巨著的涌现

初一历史教案 初一历史下册全套教案

品质。

如:李时珍救死扶伤的崇高医德,不盲从古训的创新勇气,刻苦钻研的坚强意志,广泛实地考察的科学方法,亲尝曼陀罗的献身精神,不耻下问的谦虚态度,二十七年成书的坚韧毅力等。宋应星对只知追求功名利禄者的蔑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精见卓识(《天工开物》书名就体现了这种认识)。徐光启利用外国传教士采用介绍西方科学知识笼络统治者以换取传教有利条件的做法,坚持从利国利民出发并一再敦促,终于使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答应先译《几何原本》一书(利玛窦口述,徐光启笔译)。

三、古典小说的高峰

学生概括古典小说的成就,并通过这些古典小说概括明清文化的时代特征。

初一历史教案 初一历史下册全套教案

初一历史教案 初一历史下册全套教案

初一历史教案 初一历史下册全套教案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着市民文学日趋成熟和繁荣,小说取代诗、词、散文而成为文学的主流。[www.61k.com]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者不仅着意于战争场景的描写,更精于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曹操等形象,生动地刻画了统治阶级自私、贪婪、奸诈、残暴的种种表现,而诸葛亮的形象,则成为民族智慧的象征。

施耐庵的《水浒传》是我国的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英雄传奇小说)。以“官逼民反”为主题,通过塑造的一百零八将形象,对农民起义的正义性和梁山英雄的抗暴除恶,作了充分肯定和热情颂扬。

在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中,吴承恩以虚幻的神话故事形式,寄寓了对现实社会的批判,着意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无所畏惧的叛逆形象孙悟空,并赋予他巨大的神威。

《红楼梦》是一部现实批判主义文学巨著,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一部古典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曹雪芹笔下的贾府既是历史的真实写照,又是封建社会的缩影。《红楼梦》的成就,在于它成功地塑造了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一对青年男女的叛逆形象。他们对功名利禄、封建礼教的轻蔑、讽刺和猛烈抨击,以及对个性解放和爱情的执着追求。同时,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糜烂、腐朽生活的无情揭露,全面展示了封建社会已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败没落的历史趋势。

四、戏剧的繁荣

1、明朝后期最负成名的戏剧家:汤显祖,其代表作为《牡丹亭》。

2、京剧的形成:在徽剧、汉调的基础上,融合吸收了其他剧种的曲调和表演方法,在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

五、书画的成就

1、书法:

董其昌:兼有“颜骨赵姿”之美。

2、绘画

山水、花鸟画居统治地位。

徐渭:善于泼墨

“扬州八怪”

本文标题:初一历史上册全套课件-仪器分析课件(史上最全)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34628.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