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二年级下学期教学反思-牛津英语一年级第二学期Unit2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8-04-21 所属栏目:教学反思

一 : 牛津英语一年级第二学期Unit2教学反思

        本单元围绕small animal主题,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会句型 I see... ,并用英语描述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力。
       首先,我通过提问帮助孩子复习以前学过的内容,让学生在唱唱跳跳中进入主题。并使用各种小动物的玩具,引起孩子们的注意,激发他们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让他们在边看、边做、边说中熟悉和操练新的词汇,这样既让学生对小动物的感情得到了释放,又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能力。我还利用编谜语、猜谜语、编儿歌及“猜猜什么动物不见了”的小游戏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第二,我把各种可爱的动物玩具分发给各小组,通过小组竞赛的形式鼓励学生描述小动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运用学过的语言说说自己喜爱的动物。他们通过互相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最终组织成一段精彩的话语。让孩子参与到活动中,给每个学生练习的机会,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合作精神。
        第三,我通过出示挂图,从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让学生尝试有条理地编故事,培养学生说一段话的能力。
        英语教学教的不仅是语言,还应通过英语这个工具去增加知识,拓展能力。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自始自终以学生为主体,创造了宽松、活跃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发展个性,开发其潜能。

二 : 06年第二学期教师论文教学反思总编辑(06年7月)

时间:2009-4-8 17:11:31 作者:Null 来源:Null 浏览次数:4206

“探究”与“接受”

——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并蒂莲”

语文组 何如

基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满堂灌”式的让学生进行“接受性学习”,出现了教师教学方法一成不变,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的一系列弊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要在教学特别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更多的渗透“探究性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方式理念提倡全新的学生观,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因此,“课堂小组交流实践”课应运而生,课堂小话剧、小品表演、配乐朗诵、歌舞、辩论、手工制作等都成为课堂实践活动的表现手法。各式各样的实践活动对达成课堂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经常可以发现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为活动而活动,为表现而活动,把语文课上成表演课……

一系列的现象让我们开始意识到在教学实践中,“探究性学习”固然有其先进之处,但传统的“接受性学习”也还不能完全抛弃。如何让两者相辅相成,成为美丽的“并蒂莲”!我觉得我们先应认识到以下两点:

一、新课程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并不意味着只有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或合作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我们不能简单地肯定一种学习而否定另一种学习,更不能武断地下结论说所有有效的学习都是自主学习或是其它某种类型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并不存在固定不变的唯一有效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年龄越小,他(她)已有的知识经验越少,学习过程中对新知识理解的余地越小,那么探究性学习的比重就越小,其学习中机械的成分就越多。

二、接受学习不等于被动学习,探究学习也不等于主动学习。对教育实践而言,存在一个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问题。学生学习的过程还应该是一个在主动性基础上由他主学习不断向自主学习转化的过程。强调探究学习是针对过去被动接受的学习而言的,旨在通过让学生亲历并体验探究过程,使他们能在深入思考和交流讨论中获得感悟与深入理解,但它并不排斥探究以外的学习方式。在教育实践中应强调合作与独立并重,合作应以独立为基础,既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的技能技巧,又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这两个问题其实向我们揭示了“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两者在教学中的运用并不矛盾,“接受性学习”是相对于学生对未接触知识与经验的习得而言的;而探究性学习则是相对于学生对已习得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思考、拓展和实践的能力而言,这是构成语文知识学习、积累和运用必不可少的两个过程。如何让两者有效结合,凸现语文课的教学本真?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 先“接受”后“探究”,循序渐进学习未知知识。

这个做法尤其适用于小学低年级阶段。小学一、二年级最初的拼音、识字教学,因为拼音、汉字都是孩子从未接触的知识,如果没有老师向学生传授一些认读识记的巧妙方法,势必造成识记困难。

如我在二年级教学“球”字的时候,发现无论我怎么说,班里总有孩子要漏写最后一点。而当我把它编成“老王踢球,左两下,右两下,最后还一下。”这样一段有趣的字谜后,全班几乎没有人再写错。接着,我又教给他们其它一些认字方法,在学习其它字的时候,我便适时的采用“悄悄话”或“接力赛”等小组交流的探究学习方式识字,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新点子呈出不穷,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 “接受”与“探究”互为补充,错落有致学习陌生知识。

当学生遇到与现实生活距离较远,感到陌生的一类语文知识时,就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授予学生,再结合“探究性学习”让学生领悟贯通。

如我曾经听过一节上得很成功的《日月潭》教学研究课,该老师先让学生自由读从而对课文有个大概了解后,让学生自由提问题,不少学生提了相同的一个题目:“这个潭为什么叫日月潭,它是什么样的?”(即使课文对“日月潭”描写得再优美,对善于用“形象思维”的小学生留下的印象依然模糊)。在了解了学生的想法后,老师立即出示有关“日月潭”的风光图片,再配上自己的伴读……当老师朗读声音刚结束,不少孩子就已按捺不住,争先恐后想回答刚才的题目。顺着这个题目的回答,老师又顺势进行更深一层的拓展提问,让学生自主探究,一节课下来显得环环相扣,异彩分呈。

(三)“探究交流”为主,“接受引导”为辅,逐层深入解决问题。

说到底,一节语文课主导者还是语文老师,如果没有语文老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正确引导,将问题不断向理解课文深层含义的方面靠近,单靠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很容易让知识点涣散,得不偿失。

曾听过一个名师上小学五年级下册的《草船借箭》这一课,他在课前先让学生通过阅读《三国演义》从而对《草船借箭》这篇课文的最主要人物——诸葛亮的身份、为人等有所了解后,在一开始上课时,就直接让学生来谈自己对诸葛亮的看法,很快得出“计谋最多”的评价。接下来,老师很快又形成另一问题:“你觉得课文哪些地方体现诸葛亮计谋最多,找出来读一读?随后从这个大问题入手,引出一系列与理解课文有密切关系的小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做到了在同一时间,既有师生互动后,教师总结并提供给学生思考的问题,又有在问题提出来后,生生互动的自主探究性学习交流,让“接受”、“探究”不知不觉水乳交融。

(四) 先“探究”后“接受”,斟情酌句朗读各类课文。

在倡导学生形成个性化阅读的今天,大部分语文课文仍然以“有感情朗读课文”这样比较模糊又看似统一的的学习目标要求学生。怎样定义“有感情”让不少语文老师感到迷惑?其实这正是将“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整合的有利时机,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具体的情节内容,先让学生利用已习得的经验去感悟朗读,然后同学之间针对该次朗读进行交流评价,最终形成大家接受的一定的朗读感情基准范围,围绕此范围,让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快乐朗读训练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触摸春天》时,仅有学生们对春天的一点细微的了解和感觉显然是不够的,还要让学生们回到课文中去,一段一段地去细细体会一个细心的盲女孩怎样用美丽的爱心去触摸春天的美好心灵体验,这给人一种多么细腻柔美、爱意浓浓的感觉。于是怎样读出这种感觉,便成了朗读这篇课文的一个感情基准。教师可以在这个感情基准范围内,让学生自由感悟、评价,最后形成最接近于表达该情感的朗读方式,只求接近,不求统一。再如二年级下册的《雷雨》这篇课文,其朗读情感、语音语调无非从感悟课文描写的“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三部分的天气、景物特点等入手,营造出雷雨给人一种“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壮美感受。

这是我反思新一轮语文课改更倾向于“探究性学习”方式所产生的弊端后,对怎样使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与创新的“探究性学习”方式之间相辅相成,共同促进语文教学实践真真切切落到实处的一些思考。新一轮语文课改仍在承前启后地探索、前进,我相信在新旧语文教学理念和方式的不断磨合中,“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这两朵并蒂莲会把我们的语文教学之路装扮得更美丽、更辉煌!

——此文获2006年深圳市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一等奖

让孩子在语文课中体验创新的快乐

语文组 李健儿

人们都说,孩子就是天生的幻想家。童年是充满想象和幻想的时代,孩子们的想象总能给人以美妙神奇的感觉。儿童的想象是不能以合理来衡量的,而是在于他们敢不敢去想象。语文课堂教学是儿童心灵成长的反映,它是童眼观察世界、童心感悟世界、童言描绘世界的自然产物。语文课堂教学也应该是自由的、宽泛的,是没有什么规矩可言的,是一个灵动的,充满激情的世界。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体验创新的快乐呢?

一、构建和谐的课堂,激发创造的勇气

教师转变观念。“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严师出高徒”等所谓的教学方法和经验随时代的发展已暴露出他们严重的不足。单纯强调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权威以及呆板的课堂纪律已严重忽视学生的个性、自我探索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现代的课堂教学更需要教师放下架子,平等的看待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尊重和信任,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合作的伙伴关系。其实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要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营造一个充满友爱和温情的班集体,让学生明白老师也不是无所不知的,他们才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想法。在这种“心理安全”、“心理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轻装上阵,彻底地放飞自己的思维,解放自己的行为,积极地投入一种自主的学习状态。

二、保护好奇心,培养创新意识

富于好奇心是孩子的一大心里特征。因为他们阅历少,知识经验贫乏,对接触到的周围新鲜事物,总爱刨根问底,“星星为什么会眨眼睛?”为什么会下雨?“山里有没有住着神仙?”“我是从哪里来的?”等许多问题。这表明孩子已经有了活跃的思维。教师就要把孩子的这份好奇心留住,让他多问几个为什么,老师要善于从学生的问题中发现价值,并引导学生加以观察和思考。观察是人们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事物的一种过程,是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主要途径。敏锐的、精细的观察是发明创造的基点。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力的途径很多:可以是观察课文的一幅插图,可以是观察一个动物,一种植物,也可以去观察自然、观察生活:如带领小朋友去找春天,找秋天,又如学了《阳光》这一课,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去观察一下阳光还能在哪里干什么,小朋友会找到许多创造性的答案:阳光像只调皮的孩子在森林跟动物做游戏,阳光像影子似的,跟着小蜜蜂在花丛中捉迷藏……在这种创造性的探索中享到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三、创设质疑情境,培养学生创新的冲动

质疑求异是创新开始,学生有疑问,这就是求知欲和好奇心的流露,它将推动学生不断思考、探索,从而有所创新,创造性思维由此而产生。老师在教学中应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动他们的思维。如在教学《称象》这一课,我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提问: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结果小朋友都争着问,问题有:象这么大怎么称啊?谁称象?后来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吗?这些问题都很有价值,放在课前质疑,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除了在初次接触教材是鼓励学生提问外,也可以在深入学习教材时诱发学生提问,或在教学结束前留出适当时间让学生质疑,使学生有创新的冲动,在想创新的冲动中有更多的创新成果。

四、创设想象情境,启发学生富于想象

创造离不开想象,创造必须以想象为基础。所谓想象,并不是胡思乱想,而是对过去经验和已有记忆表象的加工改造,构成新意象或观念的心理过程。想象可以帮助学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是局限,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教材,因此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的训练,努力让学生的想象调动起来。另外,还要鼓励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推理,使自己的想象有一定的依据,并能从“已然”推出“未然”。对于课文改写、续写,其实就是运用这种思维推理。学生必须根据课文中已提供的某些材料,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来预言将会发生的一切。这是迈向“创造”的第一步。如教学《雪孩子》一课后,我让学生讨论“雪孩子还会回来吗?”这是孩子们最想知道的问题,但是老师不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想“雪化成水、水蒸发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这个课件,以培养孩子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最后再能过演示课件“云变成雨和云变成雪的过程”,让孩子们体会去了学习的乐趣、成长的快乐。“雪孩子回来以后,你会对它说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来说,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有创意的表达。

五、引导学生善于集智所长,大胆创新

小学生具有好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更有利于思维的活跃。最常见的是小组讨论:如学了《乌鸦喝水》之后,我问学生,聪明的乌鸦想出办法喝到了水,那么,除了放小石子使水升高可以喝到水,还有什么办法能喝到“水不多,瓶口又小”条件下的水呢?于是大家积极讨论,相互争辩,情绪非常高涨,在大家的合作交流中,孩子们纷纷各抒己见,得到了好多颇有创见性的答案,有的说,把瓶口打破;有的说,把大象找来,叫它把瓶子用长鼻子卷起来,倒进乌鸦嘴里;有的说,把树叶卷成吸管……当然有的答案挺离奇,但只要说的在理,我都表示赞同。另外同学之间的动手操作,做实验等,让学生在合作中,动手动脑,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也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办法。

想象力是孩子的活力,是孩子的生命。想象力在孩子的世界里,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孩子没有了想象力,就失去了孩子的特征,就失去了自己的“童话”,孩子没有了自己的“童话”,就失去了创造力。想象能力的培养虽说是多方面的,但最关键的是教育,语文教学又是教育的主阵地。我们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这个主阵地,因势利导,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因素,激发学生创新热情,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体验创新的快乐。

——此文获2006年深圳市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三等奖

朗读能力培养点滴

语文组 黄家平

《课标》中对朗读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正确”与“流利”的朗读易检测也好指导,而有感情地朗读,难度就较大。这就得经过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文字训练,才能达到培养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一、 朗读指导多样性。

朗读形式的多样,对于提高朗读训练的效率有较大的影响。

1、范读。老师的范读,对学生是一种朗读的信息暗示。在学习前的范读,是对朗读的感知;学习中的范读是对朗读的感悟;学习后的范读是对朗读的欣赏。因为在听范读时,学生在自觉或不自觉中进行模仿、借鉴,这样对学生的朗读水平的提高帮助较大。

2、 评读。学生读一段或一篇课文后,其他的学生进行评读,如那儿读得最好,哪儿读得有问题,这种形式不仅让读的学生是一种训练,而且听的学生也从中受益。

3. 赛读。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进行朗读比赛。在读中赛,在赛中读,激发

学生的朗读欲望。

4. 分角色法读。对一些 叙事的课文,情趣较浓的内容,争取“角色朗读”朗读中配

以动作、表情,让学生入境,深入体会。

5. 配乐读。借助电教媒体,对重点段落在理解的基础上,再配上点音乐,创设一种氛围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验。

6. 个别读与集体读相结合。在理解课文前个别读,其他同学思考,在理解课文后,全班齐读,就会造声势,烘托气氛之妙处。

二、 朗读指导的技巧性。

所谓“入情”是表情朗读,要求朗读所表现出文章的感情基调,其训练重点是朗读技巧的综合运用。

1、 停顿。朗读中的停顿与语法停顿或语意停顿两种。语法停顿要求学生知道各种标点符号所表示的不同时间的停顿,在朗读中教师应先让学生掌握没有标点符号的一句话之间连接短语结构的短暂停顿,让学生根据语句内容或说话人的意图感悟,作适当的强调停顿。

2、 重音。一句话的表意重点在朗读上作重音的处理,加以强调。一句话中的那个词语是重音,是由文章的思想内容决定的。

3、 语调。语调的高低、升降、曲直、是表达语句感悟的一种朗读技巧,每个语音在时间、地点、条件下都具有特定的意义。因此就必然有特定的语调。不同的语调能表达出人的悲哀、苦恼、温和、愤怒、着急、踌躇等情绪,朗读时,教师启发学生品味语言中所蕴涵的意义和情绪色彩,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

4、 速度。有的文章应当读得慢些,有的则读得快些。有的文章快、慢相间,参差变化,有的则逐渐加快或逐渐放慢,快慢速度的变化和文章的思想感情是相吻合的。

三、 朗读评价的情趣性。

《课标》中,对朗读评价有这样的一段话,“争加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注重学生个性差异,体现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很显然,朗读评价的目的在于体现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体验,正视他们的差异,尊重他们在读时的独特体验,允许理解的多元性。

我们在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中,主张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多一些指导,少一些评判,多一些情趣,少一些指责。在肯定优点的同时,指出不足,这样才能较好地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自主学习浅探

语文组 涂文华

《新课程标准》指出自主学习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它把学生作为主动的求知者,在学习中培养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探求,主动运用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就培养能力而言,自主学习是发展潜能的桥梁;从教育实践来说,自主学习也是当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习能力呢?我认为最主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就根本谈不上“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只有当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才可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轻松起来。因此教师就要着力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创设情景,轻松学习

多媒体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多媒体课件演示教学生动、直观,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注意力常常被生动形象的画面所吸引,而且通过良好的视觉效果以充分发挥其丰富的想象力、语言组织能力。从而轻松地将画面的内容转化为文字,无须教师讲解,只要稍加点拨即可。

例如:应用多媒体进行诗词教学,教师先将每一句诗词分别配上与诗词意义相匹配的画面供学生尽情欣赏,然后再给学生提供一个施展自己才能的广阔的发言舞台,给足学生交流的时间,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自由讨论,组织语言来描绘这些精彩的画面,再适时地出示诗词,诗意也就迎刃而解了。最后再合理地采用一些激励性的挑战游戏来赞扬、鼓励一些学生的独特看法,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课堂交流积极性,让学生主动说话、获得知识的阵地,而且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

还可以变换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陶罐和铁罐》一课时,我让学生相互交流,总结出陶罐和铁罐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然后通过自己的认识分角色进行表演,使课堂气氛进一步升华。这时,一个同学突发奇想说:“老师,我们可以把这篇文章的内容通过漫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他这个建议马上得到了大家一致的附和,因此一节语文课马上转化为一节生动形象的美术课了,学生的兴趣高涨,一幅幅精彩的画面把陶罐和铁罐的不同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充分展示了学生的独特见解。通过绘画,激发了兴趣,活跃了思维,开启了想象,学生学习课文自主性更强了。

二、开展一些学习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生有争强好胜的特点,竞赛时往往处于紧张、兴奋的心理状态,能有效地进行知识的传递和吸收。分组讨论问题开展比赛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以四人为一组,每学一课都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采用快速抢答的形式来学习。并且一月为一个时段,获胜组均能得到奖励。于是,大家情绪高涨,越比越放得开。再者多使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给学生以鼓励,以信心。例如:在上<<五彩池>>一课,要求学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绘出五彩池那神话般的美丽景色,当学生说的不够完整时,我会说“听到你描述的五彩池,为什么我的脑海里还没有那些五彩的画面呀?”当一个同学说的有进步时,我会说“在我眼前不仅出现了大大小小的五颜六色的水池而且我还知道五彩池变化的原因了”。当一个同学说得很完整时,我会说:“哇!我真的看到了像瑶池那样神奇的五彩池了”。在这种形象生动的语言激励下,每个学生都学得趣味盎然,参与热情十分高。解决了新课标中的不是教师如何来教,而是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达到了自主教学的完美组合。

综上所述,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教学的一个方向,是新课程标准真正进入课堂的一把标尺。我们的课堂只有充满乐趣,才会吸引学生,使其积极主动的学习;我们的课堂只有在教师精妙的引探导学下,才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习能力才会有所提高。

在练习中合作,提高认字效率

语文组 李健儿

新课标规定:“低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识字量占小学阶段的二分之一以上,这么大的识字量,如果不讲究方法,必然会增加学生负担,因此,在识字教学方面一定要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识字教学是多层、多因素的系统工程,课程标准在识字、写字方面,实行“认写分开”,“认”是先决条件,是基础,“写”是必要过程,是“认”的延续与发展。要求认识的字,只要求认识——在本课认识,放到其他语言环境中也认识。汉字变化微妙,常出现形近字、音近字,在学习过程中,常出现学生在此课文中认读时书声琅琅,而在其他语言环境中常出现张冠李戴。如何解决这认字囫囵吞枣的现象呢?

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每学完一个单元,进行一次单元集中认字练习:把一个单元要认的字,把读音相近似、字形相近似的字词放到一块,要求学生在字词的上方补充声母或韵母和声调。通过练习,能让学生更好地区分生字,最重要的是学生在练习中合作从而提高认字能力。

一、 自觉完成,初步辨认。

发下练习卷后,让学生盖上书,凭自己的记忆辨认生字,并独立填补声母或韵母和声调,如遇到遗忘的、不确定的把它空缺。学生通过脑海的回想,再现知识。

二、合作批改,提高认字效果。

儿童的心理特征表现之一是喜欢模仿,常常将教师作为自己心目中的楷模和表率加以仿效。我利用这一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的“小老师”效能,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合作批改,提高认字效率,汲取知识。

1、合作批查,加深辨别。我把智力相当的同位或前后位结成一对合作伙伴,把自己做好的练习互相交换,小老师批查。无论自己对练习的生词过关与否,都必须打开书本《生字表一》对应的单元,仔细对照查找对方的错误,并认真打上符号:在不会做、漏做的音节旁边打“?”,做错的音节的生字下划“——”。通过互相对照批查,生字再次在学生头脑中复现,对照正误辨析,从而加深生字在脑袋中的印象。

2、调控合作,培养态度。小老师之间的批查,往往因为年龄小,应变能力不强,掌握批改准则不一,而出现舛误,常因书写潦草、批查马虎而改错争论得小脸通红,这时就得发挥教师的调控作用。当一对小伙伴批查完毕,交换审阅后,再一块到老师跟前把关打分,对小老师的批查有什么异议才提出来,由老师调节:

错多少个用数字写在左上方,对方改错多少用数字加圈写上。审阅自己的练习是让学生再一次记忆生字,而老师的审核能平息纷争、给予肯定,更重要的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会改错?是因为你书写不认真,严格来说这是错误,以后要注意书写,你应该谢谢对方的细心批改,对你负责;为什么会改错?是因为你不专心,对别人不负责任其实是不对自己负责,因为对方下次也这样给批查,你不过关心的知识误以为掌握了,吃亏的是自己,要学会换位去处理问题。通过调控,指导学生养成认真书写、细心观看的学习态度。

3、督促更正,辨认清晰。学生给老师审校后,回到座位,自己在错的上方(练习已留三行距)把音节抄两遍,要求第一次抄正确,第二次把它记下来。改错对方的哪个生字也得在自己的练习本上抄两遍,因为自己不认识才改错,应该改正;因为自己对别人不负责就是对自己不负责,更应该改正。同伴更正后,再次交换审查,确定正确后在对方的练习本上方签名,增添责任感。学生的错误很多是共性的,同伴间的督促改正能把容易错的字再次深化记忆,能更清晰地辨认。

4、合作认读,巩固辨识。音节和字形在脑子里加强联系,能读正确吗?为了强化记忆,要求学生更正后,同伴看着练习各读一次,一人读,一人听,读错了小老师及时更正,不会读的字请小老师指教,看哪个小老师的耳朵最灵,读音正确性最多,同伴之间自选一个奖小红花。通过小红花的激励作用,便于工作,学生读得特别专心,听得认真,再一次把生字的音和形结合起来,巩固辨认,从而提高辨别能力。整个练习完成快的同学,可以选去当后进生的小老师,去给他们带读,同样又可获一朵小红花,这发挥了小老师的工作热忱,又体现了当小老师的成就感,更发扬了合作学习的互助功能。

学生在练习中合作,在合作中学习,生字在脑际中反复地出现,不断加深记忆。经过训练,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的认读更准确、更流畅,大大提高了阅读的兴趣和质量,从而提高了认字效率。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更改的文法,并鼓励迁移到平时自己的作业检查中,形成较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检查习惯。

小学数学教学要重视“质疑”

数学组 郑开美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由此可见,“质疑”应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

一、创设质疑氛围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但是,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是串讲串问,牵着学生走。要将“质疑”引入课堂,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明确提问是学生的权利。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在质疑问难时,往往不能提到点子上、关键处。这时,老师应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如果遇到学生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可有意识地与学生互换角色,提出重点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解答,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

二、教给方法,让学生有“疑”可质

从心理学角度说,好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求知欲的表现。教师要利用儿童这份天性,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可是让学生这样想:概念:为什么这样表述?能否增加或删改一些文字词?在概念内涵的挖掘、外延的拓展上质疑。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引导学生对分数含义的关键词质疑,如“为什么单位‘1’的‘1’字要加引号?”计算: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在“理”字上下功夫质疑,例如,在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56.28÷0.6时,可质疑“为什么一定要把除数转化成整数,而不把被除数化为整数?”应用题:列式的依据是什么?老师要逐步引导学生逐步由“多而杂”变为“少而精”,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有所发现,逐渐学会质疑。

三、明确目的,处理质疑、释疑的关系

学生发现,提出了问题,怎样解决?这是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如果将学生的质疑置之不理,将压抑学生的积极性,释疑的方法不妥,也将影响质疑问难的作用,面对学生的质疑,老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如果把问题交给学生处理,老师组织,得出正确结论必然会产生更深刻的效果。

三、发挥主导作用,做好质疑

要使学生做到非“疑”不质,是“难”才问,老师要注意以下控制

时间控制。首先要把握质疑的时机;其次,质疑时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三是准许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

对象控制。质疑要面向全体学生,“好、中、差”兼顾,尤其要鼓励差生质疑。

范围控制。要保证质疑问难的质量,既要拓宽内容、范围,又要进行范围控制,让学生的思考集中在要学的知识点上。

小 学 英 语 词 汇 教 学 初 探

语文组 朱平霞

词汇是语言的基石。掌握词汇量的多少是衡量一个人英语学习得好坏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小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最感头痛的就是记单词,这就要求每一位英语教师必须非常重视词汇教学。在十几年的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我逐渐形成了英语词汇教学“四步曲”,即感性认识教学、理性认识教学、强化性教学和巩固性教学。

一、 感性认识教学

通过孩子们的视觉、听觉、动觉等感觉器官接收最直接的知识信号进行教学,包括直观感知教学法,借助动作、表情教学法和认读教学法三种。

1、 直观感知教学法。这是最古老、最基本的词汇教学法之一,主要是通过听觉与视觉相结合,物音相结合进行教学,像学说话的小孩一样,大人指着物件教其音、认其物。如教学vase一词,边出示花瓶边示范其读音,让学生仔细观察老师的口形,认真听清该词的读音后模仿跟读。不便带入教室或一时找不到的物件,可用图片或模型代替,如教学交通工具plane一词,可用一架小模型“飞机”进行教学,这一教法的特点是通过中文释义的中间环节,直接进行物、音教学,使学生对学过的单词能“见物忆词”、“遇词思物”,这样,不仅能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而且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 借助动作、表情教学法。这是最普遍采用的单词教学法,主要用于动词、形容词的教学。如教学形容词hungry,老师先做饥饿状,边表意边读该词和简单的句子:Hungry. I’m hungry. 然后让学生跟着模仿、学词。又如动词jump(跳跃),边做跳跃动作边说:Jump. I can jump. I’m jumping. 其效果远比让学生反复念 hungry、jump几十遍要强得多。

3、 认读教学法,也称“摄影法”。学生学习单词,毕竟不同于三岁小孩学说话,“会听”、“会说”只是学习单词的一部分,他们还必须能够利用学过的单词进行读写、交际。这就必须认识单词的字母符号形式。而通过“视觉摄影”把单词的“形”印在脑海里,是认识单词最有用的方法。如教学colour(颜色)一词,只有反复地看着该词读其者,下次再遇到该词,你才能认其形、读其音。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增强记忆效果,教学时尽量以游戏形式进行练习,使学生学在其中、玩在其中、乐在其中,从而使学生在愉快教学中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 理性认识教学

理解是学习和记忆的基础,理解记忆的效果远比机械记忆要好得多。常用的有以下三种形式:

1、 音形结合法。任何一个英语单词都是形、音、义的结合物。音是读音形式,形是书写形式。只有把音形结合起来,才能比较牢固地记住单词。因此,当学生经过感知认识单词后,进行单词“形”的教学是不可缺少的。这里的“形”不是“大概词形”,而是具体的、准确的书写形式,才能使学生学习单词达到更深的层次。教学时,一般是从熟词中的元音字母读音开始,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熟词的读音,发挥其“积极迁移”作用来学习生词的读音,从类比联系中学习生词的读音。如教学生词tree前,先复习bee、see、three等熟词,这些词中的字母组合ee发[i:],从而引导学生拼读生词。这样,学生学习单词,不仅音形结合较快记住,而且还可以逐渐掌握发音规则。

2、 句中识义法。马克思在学习外语的感受中说过:When people are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they should not translate everything into their own language.(当人们在学习一门外语时,不应把一切都翻译成本族语。)现代外语教学几乎达到了共识,教学外语时,应尽量避免母语的干扰。否则,不但学得迟缓,难于学以致用,而且生硬的翻译往往使原文失去应有的韵味。而对于教学英语单词,除了前面介绍的直观感知,动作、表情示义外,那就是在句中、语境中体会其含义,尤其是那些用法较灵活或一词多义的单词。如have一词,首先作为“(某人)有(某物)”此义出现,后又出现“上(…课)、吃(…餐)”等义。同一词在不同的语句、不同的场合中,有完全不同的含义,且其用法也相差甚远。因此,有不少学生总是在其义与用法上出错。如错句:What time have you breakfast? Have you English every day? 等。要使学生比较准确地掌握这些词的含义与用法,教师必须有目的地把它们放在语句中操练,让学生在句中识义。

3、 交际法。交际法大体分为课堂拟景教学和实景交际教学。其中实景交际教学只能在特定场合可以做到,教师除了带学生走出教室到真实场合指导学生进行交际性练习外,还可以作为布置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课外完成。

这里主要谈谈课堂拟景教学。此法是在教室里布置相应景物(可实物,可模具),使学生进入“角色”进行会话性练习,从会话语句、情景中掌握单词。例如教学第五册第八课的单词water、soup、rice、vegetables和breakfast、lunch、dinner,可以把相应的水、汤、米饭、蔬菜和以前学过的milk(牛奶)、bread(面包)各带少许到教室里,另带一把教学时钟备用。教师先把时间调到seven o’clock(七点),边示范吃早餐,边说:It’s seven o’clock. I’m having breakfast. I want some milk and bread. 然后示范吃午餐、晚餐。在示范说句过程中,有目的地把生词多重复几次,以便加深学生对生词的印象,还可以邀请孩子们“进餐”练习。这样,孩子们不但兴致高昂,全情投入,而且学到的知识牢固,便于应用。

三、 强化性教学

要使学生把单词的音、形、义和用法掌握得清楚、熟练,少不了强化性的练习。特别是读音不规则,书写形式较难记清或容易混淆的单词,更需要反复的强化性练习。强化性练习方式很多,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听写;比较,包括同音、近音比较,形近比较,同义、近义比较,反义比较等;填字谜;重新组合单词;快速分辨练习等。

四、 巩固性教学(即重现)

根据一些英语专家实验证明:英语单词一旦记住,若三周时间不复习,所记的单词就模模糊糊,所剩无几。所以对学过的单词必须有重现的机会。通过重现,不断地把要掌握的单词在头脑中印下深深的“痕迹”,直到牢记。这里我要提出两点注意的问题:1、不要千篇一律、单调乏味地孤立单词认读重现,尽可能在文句或交际中重现。2、合理掌握重现时间的间隔,因为遗忘与记忆的实验证明:学到的知识,太长时间以后才进行重现,达不到重现的目的。

以上各环节相互渗透、相互完善,层层深入,它们无非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使小学生掌握大量单词的音、形、义,并能加以灵活运用。

大 拇 指 竖 起 来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探索

英语组 罗 志 芳

刚接手五(1)班时,心情就象是一团火,遇上了一块寒冰。

学生的基础差到,全班一起努力,也写不出几个正确的单词。他们一张嘴,读出和说出的英语句子,很奇怪,我一点也听不懂,几乎全是错的,没有一个学生是完全正确标准的发音。第一次摸底考试,全班36人,只有9人及格,而试题正是他们上学期考过,讲过的。他们的学习的习惯也不好,大部分的同学都没有磁带,也没有认真听磁带的习惯,交上来的作业,大部分的学生书写是凌乱的,有的连26个字母都不会写,更别说抄写课文。他们上英语课就象听天书一样,因此经常有同学上课不听讲,讲小话,做小动作,玩东西。上这样的课是令师生都痛苦的事,他们很少有成功的经历,也没有自信心想要学好,更没有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我面对这种困境,急也是没用,要想克服这些困难,只能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来想办法,他们的成绩虽差,但他们也爱玩游戏, 爱比赛,也有强烈的上进心, 于是我制定了一个大拇指升级计划,想通过积极的评价手段,让学生们在获得大拇指的快乐中,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不断的进步中,体会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成就感。为了启动它,开学不久我为全班每名学生都买了一个英语作业本,作为通过一级大拇指的奖品,我期望他们能有一个新的开始, 并对他们充满了信心,鼓励他们去赢得他们的第一个大拇指。只要他们上课能认真学习、能自己举手答对问题,在听写或考试时成绩优秀或进步大,作业书写优秀,就可以获得一个大拇指印章,收集到十个大拇指,就可以升级为一级大拇指,在每个星期四发给真正的大拇指贴纸,光荣的贴在荣誉榜上。也曾在家长会上告诉家长,让家长时常看看大拇指的数量,并鼓励孩子努力争取多得。有了老师和家长的鼓励,同学间的互相竞争,学生们上课的习惯逐渐好了很多。特别是五年级,我对50分以下学习不好的同学特别偏爱,只要能回答对一个就会给一个大拇指,而50分以上的同学,要答对三个才能有一个。这让后进生也有了动力和信心,对成绩好的学生要求高了,他们要想达到也需要努力。因此课堂纪律逐渐变得好起来,为了得到一个大拇指,他们忘记了自卑和贪玩,纷纷大胆的举手回答问题。一堂课上完,学生们轻松学得了知识,获得了看得见的表扬---几个大拇指印章,我也为他们的进步。随着学生书上的大拇指越来越多,榜上的大拇指也多了起来,终于有一天连最差的学生余冬也获得了一级大拇指,这需要十个大拇指印章,才能换来。全班同学都自发的为他们的进步鼓起掌来。那一刻我也很感动,因为没想到连26个字母不会的学生也会升级为一级大拇指。

学生们的好习惯一天天在养成,上课认真了,提醒纪律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发言越来越积极了,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了,书写好的越来越多了。看到他们从开始的不知所措,混日子过,到现在每天一点进步,快乐的学下去。我认为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尽管他们的成绩还是不好,但我相信只要他们有了这份自信,他们的成绩一定会慢慢好起来的。

教 学 心 得 浅 谈

英语组 李惠惠

学生既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对象,又是我们的工作伙伴。能够让孩子们感知老师对他们关爱,理解我们的工作,以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形成“我能,我要学习”的目的,这需教育工作者有极大的付出和努力。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执教三年的点点滴滴让我深深体会到有效的教育管理和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一、利用“节节高评价卡”调控课堂纪律和改变学生们行为习惯。

年初刚接手一、二年级三个班时,发现80%的学生学习意识普遍淡薄,自觉性不高,上课秩序混乱,作业完成不及时,书写不规范,做事拖拉、散漫。如果按平常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常规,工作是难以开展的。因此抓好课堂常规是搞好教学的第一步。为了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到“静、正、集、思”,即要保持安静,坐姿端正、精神集中、勤思好学。我发给每位学生配置了一张《节节高评价卡》,并要求他们粘贴切在英语课本的封面的内页,此卡分类记载了学生每节课的课堂表现、爱护书籍及学习效果等情况。

1.在课堂上,我通常采用小组间的比赛或男女生之间的比较等不同的评价方式调控课堂纪律,然后根据各组的表现和学习效果两方面结果,给优秀组的学生评价卡“课堂表现”一栏中给予奖励标记。

2.为了让学生们养成井然有序的做事方式,我要求学生从爱护自己的英语课本和作业本做起,每周一由英语科代表负责进行检查,课本和作业本保护较好的学生,在其评价卡“爱护书籍”一栏中给予奖励标记。

3.学习英语在于勤读、勤记,评价卡“学习成果”记录栏有助于检测学生的背书情况。

日积月累,每月和期末分别给予各方面取得明显进步的学生表彰。经过一学期的控制和调整,三个班级学生的学习风气和行为习惯得到较好的转变,更重要地是培养了学生们的团结合作的集体意识。

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从课堂向实际生活延伸。

在备好课的基础上,把课上好,是对已备的课的检验,也是有助于自己提高教学经验。面对80%基础较差的学生,需从基础抓起。开学第一个月,我从单词的字母拼读着手、到看图理解句子再到口语交际,最后到单词和句子的规范抄写,循序渐进地训练。经过一个月的努力,学生们对英语产生了较浓的兴趣,英语教学走上正轨。之后,为了扩大了学生们的词汇量和提高句子的运用能力。我将教学的内容进行了整合,将新、旧的知识结合起来,以新带旧进行系统学习,并将教学内容从课本知识向实际生活延伸。

我认为“玩中求学”的教育方法是课本知识和实际生活相互融合的切入点。著名的心理学家洛克曾说过:教导儿童的主要技能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变成一种游戏。所以玩中求学的“玩”应定义为: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玩。“玩中求学”要玩得新、活、实。“新”就是新颖,“活”就是活络,“实”就是有效。小孩子的好奇心十分强,喜欢新鲜的东西,而陈旧的方法只能使他们昏昏欲睡。如果我们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精心设计巧妙的教法,加强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则可引入他们的兴趣,还能使他们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

因此我在教学中不断地“开窗”换气,尝试新的方法。例如,在授一年级第二册Unit8《children’s Day》 B部分对话时,我创设了一个小型超市,通过选物、推销、买卖的三步曲,将第一、二册Can I help you? Yes. Here you are. Thank you. What’s this? It’s a ….It’s colour(size).What do you like? I like the….和What do you want? I want a…等多课句型进行整合。在模拟购物环境中,刚开始部分学生表达不够熟练,甚至有错,但我并没有直接指出,而是通过全班同学整体评价指出不足,然后请其它同学进行表演。模拟购物,使操练方式从呆板和机械向生动和自主的方式转变,学生们不仅复习了不同的颜色、大小、喜好等单词和句子,而且有效地掌握了欲购动机和买卖过程等交际用语。

课堂教学要走进生活,是英语得以实践运用的过程。例如在授二年级Unit6 《My room》时,在学生掌握了房间内家私的简单描述后,然后要求他们课后观察身边的建筑或亲朋好友的家,让他们各自画一张画,并在画中介绍建筑物的具体位置和内部摆设等情况。在第二次上课时,请一些学生扮演拍卖师,对自己的画中的建筑进行描述、推销和竞拍。有趣而有意的活动,不仅让学生们掌握了家具的颜色、大小等句子,而且进一步的掌握了方位介词的用法。

“路漫漫其修远兮”,教育实践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形成和发展的,它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教学经验,更需要我们大胆地尝试和更新。坚信通过教学工作者们长期的工作实践和不断地提升理论,教育之花定将绽放得更加美丽。

关于小学科学课程中探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

松坪二小 李远军

知识经济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教育也同样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在知识经济时代,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人的专用名词,而是指那些不会学习、不懂发明、不会创造的人。教育传承人类文化的功能更多地为信息技术所取代,教育的根本定义和价值在于塑造学生具有健康向上、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格;在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课程改革中,学习方式的改革----探究性学习的任务摆在了每位教学活动参与者的面前。

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教育的宗旨在于形成人的良好素质,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养,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内在的统一。科学课程是以探究为基础,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课堂教学是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主阵地,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技能的养成。因此,如何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技能的教学方式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一、探究性学习符合小学科学课程的需要

1、“探究性学习”是满足儿童求知欲的重要手段。

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并焕发出内在的生命活力。探究也是人生主要乐趣之一,可以给儿童带来乐趣。例如《蚯蚓》一课,当我用刀子把蚯蚓切成两段后,蚯蚓依然能完好的钻进土壤里,我便及时的告诉学生,经我这一切后,这条蚯蚓便会变成两条蚯蚓。此时,学生对蚯蚓这情况非常好奇,我便及时的为学生提供蚯蚓,让学生用他喜欢的方法去研究蚯蚓的其他特征。如果学生曾经有过沉醉于探究之中的经历、体验和印象深刻的回忆,那么,学生就更可能在现在和将来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更好地享受探究这一人生乐趣,更敏锐地发现生活的美好,更充分地感受和珍爱生命之美,更深刻地体味人生的真谛和存在的价值。一个懂得和感受过探究的幸福,有过探究中的高峰体验的人,无论在日常生活及旅游休闲中,还是在工作中,都会获得与众不同的发现和惊喜,解读出富有个性魅力的独特意义。

2“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第斯多惠就曾说过,要给予儿童真知,更要引导他们主动寻求真知。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或信息,对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亦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通过亲身探究获得的知识是儿童自己主动建构起来的,是儿童真正理解、真正相信的,是真正属于儿童的。而且,实验已经证明,对于有些概念来说,除非亲历探究过程来自主动建构,否则儿童无法真正理解;只有通过亲身探究和实践,这些知识才在儿童心中真正获得新生和意义,获得“深层理解”。比如:在有效利用资源,杜绝浪费,废物再利用的教学中,学生就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生活中的可以再回收利用的废物,并让儿童自己动手把废物制作成小的工艺品。这样既可以满足儿童的求知欲又可以让儿童去亲身探究和实践。

3、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教学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任务,不仅要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感悟一些浅近的科学道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体会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这些直接经验的取得,必须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已有知识的积累才能获得。实践证明:通过探究性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还能

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养成实事求是、认真细致、独立自主、不怕困难、与人合作的科学态度以及开拓进取、勤于思考、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

探究性学习与一般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比较,探究性学习更具有开放性。从课题的选择方面看,它不拘泥于书本中的一般学科性问题,而是把视野放得更宽,更接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从教学形式方面看,探究性学习体现出最大的时空开放性,它不局限于课堂40分钟,而是让学生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充分利用图书馆、信息网络技术、调查、访问等手段,最大限度地去搜集资料与信息,把课内与课外、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有机地联系起来。从问题的提出和结果来看,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随机通识的学习,它允许不同的学生按自己的理解以及自己熟悉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允许不同的学生按各自的能力和所掌握的资料以及各自的思维方式去得出不同的结论,而不是追求结论的唯一性和标准化。这种开放性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品质。

二、实施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的定位

1、 问题情境的创造者

创设情境是为儿童探究服务的,一要使儿童置身于情境中,有身临其境之感,以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求问题的兴趣;二是要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自行探索、自行解决问题。科学的发现始于问题。创设情境是为学生提出问题服务的,它只是探究活动的“引子”,问题是探究发现的起点,教会学生提出值得研究的问题后,师生共同筛选、整理提出本课要探索研究的问题。如《土壤的成分》一课,学生面对自己桌上的几种土壤,心里很快产生了许多“是什么”、“有什么”、“怎么样”的问题,教师不失时机地问道:“你今天想研究土壤哪一方面的问题?”时,学生提出了十多个问题:土壤是从哪儿来的?土壤有什么用?土壤有几种成分?土壤有几种颜色?为什么会颜色不同的?有多少动物生活在土壤里?有多少种土壤?土壤的主要成分是什么?……这些问题中有许多与本节课的内容无关或距离较远,若在传统的课堂上,学生头脑中的这些问号可能被视为“给老师添麻烦”,而且花时间给学生发问,似乎“不合算”。但在新课程的教学中,这正是教师引发学生进入探究性活动的最佳切入点,面对来源于学生中的大量问题,教师充分给予关注和肯定,在班级里营造出一种活跃的、自由的探究氛围,学生内心激起了科学探究的欲望,进而可促使学生形成科学情感和探究意识。教师的关键作用还表现在指导学生确定本课探究的问题,并帮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探究的问题上,以保证学生的探究活动既有趣又真正有所收获。

2、有结构材料的提供者

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有结构的探究材料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基础和关键,学生通过对材料的观察、摆弄和思考,才能形成完整形象,进而获取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研究材料的特点,选择那些与揭示科学概念有关的、能引起学生探究兴趣并与学生的探究能力相适应的材料。如《毛细现象》一课中为学生提供的材料,既有正面的又有反面的;有软的也有硬的;有光滑的也有粗糙的;既有空心的也有实心的;有单个的也有复合的。这些材料或明或暗,或正或反地隐含着毛细现象的本质特点及非本质特点,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这些材料就能自然地发现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引发思考、争辩,获取毛细现象的概念。在《摆的秘密》一课中,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摆各不相同,有的摆线长、摆锤重;有的摆线短、摆锤轻;有的摆线短、摆锤重。同时,所有摆的摆线长短可调、摆锤轻重可调。教师让学生一起在规定的时间数各组摆摆的次数,结果每个小组的摆摆的次数都不一样,这样学生就产生了解决问题的欲望。又由于每个摆的摆线、摆锤是可调的,学生经过观察、比较,就会发现各组摆摆的次数不一样的原因,进而推想、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设想。

3、探究活动的促进者

学生自行探究,获取知识的活动是在课堂内,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的有目的的研究。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服务员,教师要保证和促进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是探究活动的促进者。教师要帮助学生整理、归纳问题,提出研究的目标,起指导研究方向的作用。同时教师在学生探究时,应起穿针引线的作用,使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要注意观察学生是怎样研究的,了解研究情况,把握研究时间并及时调控进程,不时给学生以进一步发现的动力。比如。此时,教师灵活机智地把课堂学习与学习的探索欲望统一起来,使学生的探究行动得以持续展开。

4、良好氛围的创设者

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自行探究活动的需要,创设良好的氛围一是要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二是要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是这种学习环境的创设者和示范者。

首先教师要用自己的语言去影响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尤其是不同的意见,使他们真实地感受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相互间可以讨论,甚至无拘无束地争论。那么,带给学生的将是心灵上的安全感和师生间水乳交融的一种幸福感,这将是促进学生自行探究的最理想的人际环境,这一环境的创设者是教师,而且主动权在教师手上.例如:《我是怎样出生的》一课中,我们每个人都有疼爱自己的妈妈 ,我们也非常爱自己的妈妈,教师可以以一个学生朋友的角色向学生讲述自己在家是如何向妈妈表达情感和沟通的,以此来引导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有一个放松的心情,更真实的把跟妈妈了解的有关自己出生的情况,用讨论的形式互相有关自己出生的具体问题交流。

其次,学生自行探究是需要时间的,因此我们要把课堂中大部分时间留给他们,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活动,观察、实验、思考、分析和讨论,教师不要急躁,也不要催促甚至干预。对有失误的学生不指责、不批评,而应给予理解,给予点拔和适当引导。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更加活跃,探索的热情才会更加高涨。比如。这看似一个小节的处理,但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体现了教师实事求是的精神,体现了教学的民主,优化了学习环境,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索。

三、实施探究性学习重在培养科学方法

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科学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社会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能在生产实践中运用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那么,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哪些科学方法呢?主要是观察的方法、实验的方法、思维的方法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是培养科学方法的重要途径。

1、让学生自主探究,做知识和科学方法的积累

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能力。科学教科书在编排上体现了这一点,在低年级安排了专门培养学生观察方法、实验方法、思维方法的典型课。如:《你怎么知道》、《它有哪几部分》等内容都是训练学生观察方法的;《小电珠》、《浮和沉》等内容是训练学生实验方法的;《不同和相同》、《找共同特征》等内容是训练学生思维方法的。通过这些方法课的训练为学生进入中、高年级的自主探究做知识和技能的积累。

2、让学生自主探究,在同类内容的学习中寻找共同规律

在研究科学教科书时会发现,有许多教学内容的认知过程具有相似性,这种编排体例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锻炼的机会。在教学中重点与学生共同探究相似方法中的新知识,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究同类知识的其他方法。在这些内容中,有些教学环节很相似,如:《茎的共同特征》一课,首先共同观察竹子茎的特点,在掌握观察方法之后,再自行观察其他植物茎的特征,像这样的内容还有《它是什么》、《两栖动物》等课。

有些课与课的认知过程具有相似性,如:《水》、《空气》、《氧气》、(氧化碳)等课,在学生掌握探究的方法和途径后就可以自行探究其他类似的课,像这样的课也很多,如:《鸽子》、《鹰》、《鱼》、《花的构造》、《种子的构造》等课,在学习同类课型的内容时,让学生运用迁移的方法自行探究,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亲身感悟观察、积极动脑思考,从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训练与巩固。

3、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会科学地看问题和想问题

在《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自然课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的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学习的真正目的,不在于学会多少知识,而在于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告诫人们,思考“怎样解决问题”时,要经过五个步骤:在情境中感觉到要解决某种问题的暗示;明确要解决的疑问是什么;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推断所假设的内在含义;在行动中检验假设,从而解决疑难,取得直接经验。自然教材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正是体现这样的步骤,基本是按照“创设情境─出问题─思考分析─提出假设─进行探究─得出结论─实际应用”这种结构安排的。这种结构安排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用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掌握解决问题方法,让学生亲历探究的全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学习,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会认识并构建自己的新认识。

以上是自己根据多年来在教学实践中的认识,结合课改后对新的《科学课程标准》的学习与理解,对于新的科学教学模式以及“探究性学习”中有关问题的几点粗浅认识和看法。

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率的探索实践与思考

综合组 李振良

随着加强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美术课堂教学效率如何提高的方式方法的探索实践迫在眉睫。自己经过两年的探索实践,形成了一些适应自己学生的方式方法,有了一些体会,为了更好地完善我们的教学思路体系,谈一些做法和思考,来个抛砖引玉,求教于大方之家是我的最大愿望。

一、 明确目的,调整教法

明确目的是教学的首要条件。美术教育,特别是小学美术课不是培养画家、书法家为职能的,而应该是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进而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为目的的。美术课要明确其有两个效果:一是直接效果,即是通过一节课,学生掌握了课堂上要求掌握的知识;二是间接效果,即是课堂中的潜移默化的效果,这个效果更为重要。正如我国著名的艺术家丰子恺先生所说:“我教艺术课,主张不求直接效果,而重间接效果,不求学生能作直接有用之画,但求涵养其爱美之心,能用作画的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待人生。则生活美好、人世平和,此为艺术最效用。”所以教学方法一定要能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果只是强调直接效果,急功近利,那么课堂教学只求学生会按照教师所说所画去做去画,能画好或临摹好,就万事大吉,但这画、这书法却没有学生的个性,没有学生的灵气,即使有不错的人选,那也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这不符合素质教育的本质。为此我们首先是让美术老师统一认识、明确教育目的,进而重新调整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这是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率的第一步。。

二、 改变观念,提高课堂效率

想真正提高效率,功夫还在课堂上。为了做好这个工作,我们经常让美术老师每人设计一节课,然后互相观摩交流、取长补短,逐渐形成适应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这些方式方法有其共同的地方,即都要学生全员参与,并全身心的投入,做到真正启迪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创新能力的思维。我们也认识到了要允许个性差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意见,只要他们能说出理由来就行。我曾指导一节让学生画想象画“风”的课。这节课的思路是:(1)首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应该如何画,让学生畅所欲言,激发他们的兴趣,同时促使他们去思考、想象,为课堂绘画打实基础。然后老师提出问题:“风”我们能否看到它的形状?学生回答有两种:“可以”和“不可以”。老师分别请两种不同答案的同学说明原因。说可以的同学理由是:每当看到大树在摇动时,就是大风;当小草在轻轻飘动时,就是小风。说不可以的学生理由是:每当看到树和草的摇动,那只是风力的作用,并非看到风的形状。原来同学们是通过风作用于物体而感到风的“形状”的。最后老师给学生作出评价是两种答案都对。因为学生是从不同角度去考虑的,他们还不能确切的认识此类问题。他们的这两种想象力都值得表扬。因为这种想象力是创作画的关键。(2)、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把看不到的“风”画出来。有的同学马上绘画,有的同学还在沉思,还有的同学边想边画。最后画出来的有几十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其中有一幅画是:画面有一堵墙(实际为一个不标准的四方形),墙角下站着一个搓着双手的人。老师问这位同学为什么这样画?他回答说:“因为外面风大、冷,所以只能留在家里不出去。”这个答案你能说不对吗?其实艺术的本身是从生活中来的。还有一个同学只画了一株草,黄叶子都倒伏在地上,只伸出两片小芽。一问,他说是春风来了,小草发芽了。你说,这小孩动了脑筋没有?据说有一个平时从不动笔的学生,这次他交了一张画面只有一个简单的符号的“≈≈”,一问,他得意地说,这是波浪。他还说如果这样大的风浪,我爸就不准我去河里游泳了。无风不起浪,谁不知道?更绝的是一直在沉思的一位男生交了一张白卷,老师问他为什么不画?他回答说:“我画的是一丝儿风都没有的“风”,一切都没有动、没有变,所以就不用画了。”课堂上的这些例子,如果用旧的观念看这些学生,非臭骂其一通不可。但用新的教学思想看他们,难道不是可以看出他们思维的“新”、“奇”吗?不是可以看到我们的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吗?不是在创作一幅幅来自心灵感触的形象吗?从这节课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位美术老师要善于启发、鼓励学生要大胆去构思,大胆地表现他们认为可以表现的东西,我们教师不要一味地把现成的东西强加给他们,扼杀了他们心灵创新的最为宝贵的火花,要充分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让他们表现出自己内心世界所认可的东西,这样才是真正的美术课,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三、 加强学生对课外事物观察认识的指导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学生课堂上表现出来的灵感,很多是来自他们平时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平时多观察事物、关心生活、热爱生活,多留意自己身边的人和事,通过这样的积累,就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智力挖掘,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从而使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去感受美、认识美,进而用线条、色彩、形体、结构、空间等描绘语言去观察、认识、想象、创造美好的生活,达到了这样的目的,我们的美术课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就实现了我们进行美术教育的目的。

众所周知,美术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并不是三言两语可以上清楚的,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分析、总结、创新,虚心向同仁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共同开创美术教育创新能力的新天地。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广东教育出版社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二年级下册

<Senses> 教 学 案 例

英 语 组 李 惠 惠

【案例背景】

<Senses> 是一篇介绍感观动词在句型中运用的综合课程,本单元分6个部分对视、听、闻三个感观动词进行循序渐进地学习。本课对<Senses> A部分内容的学习,通过听、说、读、唱、玩、演等多种教学活动,让学生们掌握一些常见的4种交通工具单词 [train(火车)、plane(飞机)、ship(轮船)、lorry(卡车)]的认读,并将其与视觉动词see相合,通过句型‘What can you see? I can see….’进行综合运用。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充分施展自己的个性,在老师的指导下,将新旧知识综合运用,通过大量、反复的语音、词汇、句子的实践,使学生达到标准的读音、加快记忆词汇和灵活运用句型的效果,为此我对教材进行了剖析和处理。

【案例描述与效果分析】

一、 组织教学。

本环节分为两大部分,师生主动问候(Greeting to pupils) 和1分钟的热身运动( Warming –up),轻松、愉快的活动将学生们的心带入了40分钟课堂。

二、 复习相关知识。

通过出示图片、提问、对话、唱歌等形式对二年级上册已学的六种交通工具单词(a bus/minibus/school bus/bike/ taxi/car),和“What is it?”、“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两个句型相结合进行操练;接着以唱歌和跳舞形式对这些知识进行巩固;然后通过创设了红灯时十字路口的情景引出“What do you see?”、“what can you see?”的句型,让学生们用 “I can see …?”对上述单词再次进行了操练。

学生们积极的回答和精彩的表演,对将授的四种交通工具的新单词和视觉动词see的运用进行预热,同时进一步地激发了学生们的探知欲望。

三、 学习新知。

先声后像的多媒体运用,结合图片文字、肢体语言等多种教学手法逐步导入每一个新单词的学习,将新授单词与句型 ‘What can you see? I can see…’综合运用,形成词不离句,句不离词的形式,由整体到小组进行反复操练;然后以同桌为单位分发单词卡,要求每两位学生根据卡片的内容相互问答,自主学习。

本环节中,先声后像的多媒体运用,结合图片文字、肢体语言等多种教学手法是导入每一个新单词的学习的亮点;从整体操练到小组竞赛训练,不仅大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学习新知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其目的是锻炼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敢于探究的能力。但此次活动在时间安排上过于催促,效果甚微。主观原因有二:一学生间的互动意识和合作能力缺乏;二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薄弱。因此,我在今后的教学设计时应留给学生们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更须进一步侧重于学生在这方面的锻炼。

四、强化记忆。新授句型以快板的形式,配上韵律操有节奏地操练,带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强化了单词和句型记忆,同时也把课堂推上了小高潮,营造了热闹的气氛。

五、短休与调整。在优美的音乐中短休,调整了学生们精力,培养了学生们乐感的效果。

六、跟读课文。在观看生动的视屏图像、倾听语音对话的同时,学生们整体跟读,进一步地规范了词汇和句型的语音和语调。

七、游戏与问答。通过击鼓传花的形式,让学生们在玩中学;游戏之时,予以学生们自主的选择权,让他们轻松地选题和答题。

八、小结所学内容。多种形式呈现新知后,让学生们用完整的句子归纳所学知识,培养了学生们的归纳和总结能力。

九.课后巩固。布置家庭作业,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们对所学知识的听、说、读、写能力。

十.感受与奖励。为体现师生之间的平等性和互动性,我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更侧重了学生对本节课的感受,我最终以一句“Are you happy?”(您快乐吗?)的问句点题,并以奖励形式对本节课表现良好、能力提升的学生进行鼓励。达到了人性化、科学化教学的目的。

【学生小测反映了教学效果】

利用第二天下午十分钟时间对二(1)班同学进行了本课的测试,虽存在一定时间的滞后性,但也可客观真实地反映一些问题。测试的目的是:1.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学生的对新知的掌握程度;2.检测授课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程度、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和实际课堂教学的效果。本测试共有两类题型(详见附件一),第一类题型是图片与单词连线,共5题,每题10分,题型难度中等。通过看图形辨识单词,检测了学生们对单词的认识水平。第二类题型是选择字母完成单词填空。主要考查学生对单词拼写的记忆,共10题,每题5分,题型难度较大。具体测评结果如下表:

全班人数

参考

人数

总分

平均分

第一道题

失分人数

第二道题

失分人数

第一道题

答错分数

第二道题

答错分数

最低分

34人

31人

2700分

87.1分

9人

16人

200分

200分

40

最高分

优良率

合格率

100分

90-99分

80-89分

70-79分

60-69分

59-50分

100

77%

90%

12人

8人

4人

3人

1人

3人

测试结果说明本课教学吻合教学大纲要求,学生们的对新知的掌握较好,主要表现为对单词和句型的听、说、认读及理解等方面。但测试结果发现仍有部分学生对单词的记忆欠佳,单词的拼写须巩固,主要原因表现为:1.本课对单词的拼读操练不够扎实;2.学生对字母熟练程度不够;3.对单词的记忆未找到合理的方法。因此这有待于我在今后教学实践中对词汇记忆的不断探索,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发掘出更好更实用的方法。

【自我简评】

1.本节课,让我在实践充分中感受到了孩子们的求知欲望的渴切与执着,在我的引导的同时,是他们一步又一步调动了我的激情与活力,因为他们的感悟让我更加投入到教与学的互动环节中,真正实现了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

2.教学环节设计较为流畅,加上肢体语言和声音、图像等多元素的教学手段,不仅美化了课堂环境,同时也带动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加快新知的掌握,强化单词与句型的记忆。

3.本节课,让我受益非浅。A.能够让我更深入地了解教材,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教学;B.提高了自己对课堂教学的引导、协调和驾驭能力;C.课件的精心设计,提高了我的计算机的运用能力和审美能力;D.增强了心理承受能力。学会了自我小结,看到成绩,找出不足,敢于面对和纠正。

【360度反馈后的反思】

学生测试的结果以及老师们提出的宝贵建议,让我深刻领悟到许多值得借鉴和改正的方面: 1.对教材把握的深度;2.一节新课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3.课堂上对孩子们自主和拓展能力的培养;4.学生们对单词、句子语音语调的把握;5. 拼读单词的训练;5.学生口语的锻炼;6.模拟情景下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等多方面教学基本功都应须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一点一滴地积累,一步一步地总结。

在今后教学过程中,我将更进一步扎实教学,多为学生创造空间、时间,构建一个自主的平台,加强学生之间语言运用的自主能力和表达能力,力争把学生培养为有思想、有创新、有个性、有能力的新时代学生。

附件一:《教学测评卡》

Pupil’s Assessment Card (Unit4 Senses)

一、Look, read and match. (50分)

a ship

a lorry

a train

a car

a plane

二、Choose these letters .(50分)

1. t ain (1). r (2). c 2. pl ne (1). a (2). o

3. s ip (1). h (2). l 4. lor y (1). r (2) . p

5. c r (1). o (2). a 6. b ke (1). i (2). o

7. b s (1). u (2). i 8. min__bus (1). i (2). a

9. tax__ (1). e (2). i 10. scho l bus (1). o (2). r

《日月潭》教学反思

语文组 何木兰

《日月潭》是一篇写景类文章,作者以清晨和中午两个特写镜头展示了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宝岛台湾和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文章结构清晰,景美情浓,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观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本课的教学主要以朗读为主,教学时我让学生边读边想象描述的景物,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日月潭的美。

感想: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注意力不集中,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直观形象的情境教学能使学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障碍,获得感性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一)在直观情境中感悟词义:

首先我出示课件,展示了一个迷人的日月潭,学生在优美的音乐、美丽的画面中领略了大自然的美景,学习兴趣盎然。 如,“薄薄的”“隐隐约约”“清晰”“朦胧”这几个词语,我让学生通过看图感悟来理解。.

(二)利用贴图的的方式板书,让学生操作理解日月潭的由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在理解日月潭名字由来的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质疑: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有的学生问:“为什么叫日月潭?”有的学生说:“我想知道日月潭在哪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我先让学生通过阅读找答案,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给予补充,然后找学生贴出日潭与月潭的位置,这样既容易懂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感受日月潭不同时间的美:

我设想问学生:“你喜欢什么时候的日月潭?为什么?”同桌讨论后,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有的说:“清晨的时候景色很美丽,因为湖面上飘着薄薄地雾和点点灯光倒映在湖水中,给人一种隐隐约约的美。”有的说:“下雨的时候,日月潭周围一片朦胧,像仙境,很美。”在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学中,我不但注重自己对本课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感悟,而且关注学生在学习方法的提高,不失时机引导他们在平时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时,除了问老师和同学还可以查字典。

不足:在教学时,由于本人的心里刚开始有点紧张,忽略了学情,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有时没给予适当的评价,这是本堂课我认为最失败的地方,今后我一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多朗读,多学习,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来进一步提高对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培养。在本堂课中,我重复性的语言较多,今后我要多注意自己在课堂的语言表达,做到语言精练,让学生易懂。这些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数学组 张香连

<<圆柱的表面积>>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圆柱>>第二课时。通过本

节课的学习,主要达到以下目标:1、使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圆柱表面积的含义,

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和利用新学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求知识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 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出示课件(小猫推着圆柱体走过来了)同学们认真的看着屏幕.。这使学生对圆柱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他们很快就回忆起上课时所学内容——<<圆柱的认识>>,我抓住这点引导学生归纳:圆柱体有哪些特征?增强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抽象能力。陈炳伦同学争抢着答道:圆柱的两个底面是完全一样的圆,还有一个侧面,有无数条高,并且相等。说得非常完整! 有些同学因为没抢到还露出遗憾的表情呢。看到同学们积极热情的表现,借此 我激起同学们的探索精神,问:“同学们还想进一步研究圆柱吗?”“想!”“想研究什么呢?”

二、 让学生在操作、合作交流中探究,创设自主学习氛围。

1.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探索新知识(圆柱的表面积的含义)

同学们对进一步研究圆柱有着极大的兴趣,庄泽霞说:圆柱的表面积;黄巧玉说:圆柱的体积…同学们兴致勃勃。“这么多啊!”那老师给你们确定一个研究课题——圆柱的表面积。同学们很快回忆并说出所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含义。“圆柱的表面积包括哪几个面呢?”同学们拿着实物圆柱体研究起来。同学们看了看、摸了摸,我请林榕界同学到讲台前解释了圆柱的表面积含义。(2个底面积+侧面积)同学们表示同意!说得真好!

2.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获取新知(圆柱体的侧面积、表面积)

质疑:侧面积可是个曲面,应该怎么算?有什么好办法吗?

同学们沉入思考中,并跟同桌一边商量一边动手。很快就有同学找到了好办法,急着想介绍给其他同学呢。李庚俊说:做实验,沿着圆柱的高用剪刀剪开。同学们动起手来。这里同学们各有创见,有的同学剪成了长方形,有的同学剪成了正方形,有的同学剪成了平行四边形。我让吴贤慧展示了她所剪图形——长方形。同学们在操作中观察讨论得出:

圆柱的侧面积=展开所得的长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长=圆柱的底面周长

长方形的宽=圆柱的高

同学们自然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公式:

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这里我层层设疑,让学生主动去探索,通过自身实践获得新知,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同时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遗憾的是忽视了同学们活跃的思维空间,在实验后应让同学们展示并说一说:剪成的各种图形。拓展学生的思维!

三、应用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体验成功。

生活中的数学(求一个没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所用材料)同学们有很浓的兴趣,很快意识到这是求圆柱形水桶的表面积。同学们讨论得出:一个底面积+侧面积。通过学生之间的同桌合作交流、讨论,师生之间互动交流学习,实现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计算结果中同学们又学到了取近似值的另一种方法——“进一法”。通过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学会根据题中具体条件,自觉、灵活地运用数学方法,变换角度思考问题,发现新方法解决问题。

数学的应用(计算圆柱形的水池、圆柱形的通风管的表面积)通过圆柱在生活中的应用帮助学生正确运用圆柱侧面积公式计算,并掌握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让同学们深切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上完这堂课后,得到了多位领导和老师的指导。使我感觉到经过一节课的学习,我的学生和我共同得到了学习和提高。使我认识到在教学中我应更加重视创设情境,使课堂气氛生动有趣,充满生气,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主掌握知识,突破重点,同时结合适当的板书,强调解题格式,使学生学得既灵活又扎实。并对学生积极主动的表现给予肯定,让学生得到更有创造性的发展。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

数学组 张香连

《角的认识》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七单元P67<<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达到以下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2、通过“摸一摸”‘找一找’等活动,使学生直观认识角,并能比较角的大小;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互相合作的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

我直接出示学过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六边形、圆形。"同学们认识这些图形吗?"同学们争先恐后的说出了这些图形。接着拿出装着这些图形的小布袋,各小组摸出布袋里的圆形。同学们很快就摸出了。我紧接着问道:“你怎么摸得这么快啊?”卢炳辉说:“因为是圆的,弯的,跟其他的图形不同。”唐泽杰说:“因为圆形没有角,其他图形有角。”在这里同学们对角已经有了初步的意识。这个环节在创设的情境中,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复习学过的平面图形导入新课。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认图形、摸图形,使学生对角有了初步的感知。由旧知过渡到新知,在情境中较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动手操作、引导探究、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1.通过‘描角’‘画角’等操作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角的概念。

通过前面对角的感知,逐渐过渡到“画角”,使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到抽象过渡,完成了“物——形——初步认识”的过渡,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为了让学生掌握角的基本特征,,并用规范的语言表达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描角’‘画角’,让学生动手操作,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小组内的同学讨论交流出角的基本特征(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培养学生间的合作意识。

2.通过‘找一找’教室里的角,身体上的角,使学生对角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同学们,能在我们身边找到角吗?”同学们很快就找出了教室里的角。接着让学生正确完整的指认角(两条边和一个顶点)让学生得到充分的感性体验,经历角的特征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学生真实的体验加上教师巧妙的引导,让孩子们在自然而然中获得了知识。当同学们对角有了一个比较深的印象时,我神秘的告诉他们在我们的身体上也葳着“角的秘密”呢?同学们兴致高昂的都跑到讲台前来表演给我们看,有些非常有创造性。有的同学把手臂一弯就成了一个角,有的同学用两个手指也组成了一个角呢,还有的同学在小组内合作,两个同学的小脑袋碰到一块也成了一个角…制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了学生的课堂发现,学生的兴趣和意识大大增强.

3.通过欣赏有关‘角’的图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这里为了奖励同学们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我拿出了一些有角的美丽的图片,当同学们看到那一幅幅雄伟的世界建筑图片时,一个个都发出了惊叹的声音。使同学们在欣赏中感受到角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数学图形带来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并切实感受数学与自己学习生活的密切联系,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

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通过‘做一做’让学生初步体会角的大小与角的张口有关。

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我组织学生做活动角。每个同学拿两根硬纸条,用图钉钉在一起就成了一个活动角。同学们很小心的用图钉把两根硬纸条钉在一起,很快就完成了。制成角后还在不停的拉开合拢呢。在这里我还特意准备了长短不一的硬纸条,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做好了准备。这一操作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拉开和合拢角的两条边角的大小会发生变化,使学生懂得:角的张口越大角就越大。在‘做角’活动中我还特意安排了不同长短的硬纸条,同学们做出了边的长度不一样的角。同学们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得出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2.通过'比一比'的活动,让学生学会比较角的大小。

“你们小组内谁的角最大呢?谁的角最小呢?”同学们纷纷把自己的角的张口拉得更大。激起了同学们想‘比一比’的兴趣。于是在小组内出现了一轮热烈的讨论。我请两位同学拿出他们固定好的角到前面来,让学生通过观察直接判断角的大小,同学们能很快的正确判断。接着我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边的长短不一样的角,制造认知冲突,让同学们想办法比较两个大小不明显的角。使学生意识到比较角的大小是把两个活动角的顶点重合,把其中的一条边重合,再看另一条边在外面的角就大。同学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又使学生学到了比较方法。这一过程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强化了教学重点并突破了难点。

在整堂课中,我把教具和学具有机结合起来,共同促使对角的认识,根据活动内容的特点和意图选择合理的方式,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真正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理念。并通过多媒体的帮助(如:在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时,我还设计了三组角的大小比较的练习。特别是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我用动画演示更形象生动地说明两个角一样大。)通过个体的独立思考、小组的多次合作学习和交流,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学习和提高。

〈At the market〉教学设计与反思

英语组 蒋 璟

设计理念: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要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主体,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在轻松、民主、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进入教师给他们创设各种真实半真实的语言环境,并在参与趣味性、知识性强的各类教学活动中,进行语言学习和语言交流。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建立成就感和自信心,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本课讲授的是Unit 8 At the market第三学时的内容,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我力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活动手段,创设出丰富多彩的学习情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鼓励他们通过参与、体验、感悟、合作、实践等方式,引导他们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的快乐!

一、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孩子具有好奇、好活动、爱表现、善模仿等特点。他们对英语具有好奇心,对英语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很少有羞怯感,喜欢引起别人的注意。他们的听觉敏捷,模仿力和记忆力强,形象思维好。爱玩,爱唱,爱画,爱游戏,爱活动。

经过两年多的学习三年级的学生已具有英语的初步的听、说、读、写等技能,如能根据指令做事情, 能看图说出单词和短句,能用英语表达简单的情感和感觉,能根据表演猜意思,并能快速模仿节奏简单、明快的英文儿歌和小诗,并具有较浅的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在语言知识方面,学生已经了解英文简单的拼读规律,有两百左右的词汇量,能正确使用常用的简单句,能理解和表达一些话题如:数字、颜色、食品、玩具、文具、家具、交通工具和动植物等,具有一定的学习方法,英语的学习策略多用听、说、模仿等,但学习策略的自我调控能力欠缺。

二、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如何用英语购物.去市场购物是每个学生都经历过的事情,因此给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环境能够为他们提供更好的语言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任务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能正确地、自如地运用句型去市场购物.学生在本节课后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有:

1、复习和巩固表示蔬菜和水果的单词。

2、掌握询问价格的句型.

3、学会用所学语言开展讨论,参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情感和感觉的表达能力。

5、培养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意识。

本堂课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是:

1、重点单词: leafy vegetables, cabbages, beans, tomatoes, potatoes, onions的巩固,how much句型的学习。

2、重点句型:How much are the beans ?

They’re 3 yuan a kilo.

May I have 2 kilos, please?

3、难点:能够运用所学语言去市场询问价格并能买到自己想要的蔬菜和水果。

四、教学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准备采用“任务型”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设置一个真实的市场。小学英语教学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活动,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和学习环境,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而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的“任务型”的教学,以学生“能做某事”的方式设定教学目标要求,让学生通过参与、感知、实践、体验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1、利用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很快的融入教学中。

开课前,先用一首英语歌曲来复习数字,让学生边唱边动手数数,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真实的英语情景,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为本课的询问价格做下了铺垫。

2、每一个具体活动的名称、目的、步骤与方式。

Revision:通过出示图片,复习巩固上节课的单词(leafy vegetables, beans, tomatoes, potatoes, cabbages, onions),再通过一个摸袋子里的水果和蔬菜的游戏,进一步复习和巩固以前学过的有关水果和蔬菜的单词,并且通过学生的手将其一一拿出,摆放在讲台上,自然形成了一个市场。

Presentation:告诉学生这是我的市场,又很多新鲜的蔬菜和水果,然后问他们想不想买,如果想的话,必须知道怎样询问价格,从而引出句型(How much are the onions? They’re 2 yuan a kilo )。再用不同的蔬菜和水果来进一步熟悉这个句型。最后通过观看本课的动画让学生了解他们进行对话所要用的所有句子,再进行听读和跟读。

Practice: 通过刚才的听读和跟读,学生已经对进行对话所要用的句子有了一定的印象,这时,我便戴上事先准备好的围裙,扮成售货员,邀请学生到我的市场来购物,并将学生买的物品当作礼物送给他们。示范了以后,学生热情高涨,这时,我让他们把事先准备好的水果和蔬菜拿出来,这样,每一个小组就成了一个小市场,这样,就扩大了参与面,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到练习当中。最后,让每一个小组分别到前面表演。

Consolidation:通过做练习检测学生掌握本课句型的程度。

五、课后反思

英语新课标要求我们英语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质,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而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英语课堂不仅要让学生喜欢学习内容和方式,而且还能真正地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这是我一直以来思考、探索和解决的问题。我想本堂课的特色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活”和“新”。去市场购物是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情,物品的价格在数学课中也已经有过初步的认识,如何将购物用英语表现出来是本堂课的突破口。所以我以“摸水果猜名称”和“猜价格”为主题开展了我的教学,围绕这一主题我设计了去市场购物的真实场景,学生兴趣浓厚,积极参与,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并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而“新”则体现在重点句型的学习上,我采用chant方式实现由复习到新授的过渡,采用看动画的方式介绍新的句型,让学生轻轻松松地掌握了教学内容,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但本课在实际课堂操作中,仍有一些没有落实到位的地方,如在要求学生在掌握句型时,有点操之过急,导致有些学生还没有完全会说;此外,由于老师的激情不够,没有完全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课堂气氛不够热闹,因此没有完全实现学生由“不会”到“会”的过程。我想这是因为在“备学生”这一环节上还做得不充分,经验还不足,这有待在日后的课堂上磨练。

教学评价卡

一.选择适当的字母完成单词.

1 l____fy A ee B ea C ae

2 cabb__ge A a B e C o

3 tom__t__ A a..o B i…o C o..a

4 b___ns A ae B eo C ea

5 on__n A oi B io C oa

6 potato___ A es B s C se

二 选择填空.

1 What are these? ______ leafy vegetables.

A They’re B. It’s

2 _____ are the beans? They’re 3 yuan a kilo.

A How many B How much

3. May I _____ 1 kilo, please?

A have B has

4. I want 3 _____, please.

A kilo B kilos

国 土 面 积

数学组 李远军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8~9页“国土面积”。

【教学目标】

1、在描述数据的过程中,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

1、 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2、 体会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点】

1、 能正确、迅速的将多位数改

写成“万”或“亿”为单位的数。

【教具准备】

自制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说 明

一、 创设情境:

1、 出示:中国地图

问:请观察屏幕上的中国地图,谁能告诉大家,

全国陆地面积约多少平方千米吗?

2、 学生发言(逐步引出一些地区的面积。)

3、生读一读、写一写、想一想并说出数据的特点。

4、提出问题:数据太大,读、写都不方便,为了记录方便这些数据如何进行改写?平时大家在读书看报时见过什么样的写法?

5、 学生讨论并尝试自由改写:

可能学生会改写成以“百”、“千”、或“万”作单位,只要学生能改写得正确,教师都应充分地肯定。

5、学生活动与交流

 

二、整理数据,观察特点,发现整万数据改写的方法。

1、把学生改写的单位进行整理,改写成整万的数放在一起,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观察这些数据改写中的基本特点,从中发现改写的基本方法。)

2、学生思考,小组讨论

3、交流探索:万位后面的四个零可以用一个“万”字代替。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只要把后面的四个0去掉,加上一个万字就可以了。

4、问:“万”在这里是什么?(思考得出:万是记数单位)原来数字的单位是什么?你又发现了什么?

5、学生交流:数字太大需要改变单位,有助

于书写,简写“万”的时候,我们只要去掉后面四个零,然后在后面加个“万”字就行啦。

6、应用练习:把下列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2050000 800000 120000 9600000

7、学生独立完成

三、在整万数据改写的基础上发现整亿单位的改写方法

1、出示:1000000万

2、让学生读出这个数。

3、你有更好的办法处理这个数吗?

4、学生思考。

5、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先读出来,再改写。

6、小结整亿数据改写的方法: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熟,就要把末尾的8个0 去掉,添上一个“亿”单位就可以了。

四、实践练习

第9页“练一练”中第1题。数据单位的改写是实际生活中记录方便的需要,可以多选择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而不要将数据单位的改写成为单纯的为改写而改写的局面

让数据从生活当中来,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为什么要改写数。引出部分国土面积数据后,先让学生读一读。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分析来体会改写的方法。此时,只要学生能改写的正确,教师都应充分地给予肯定。

通过让学生观察和归纳整理出来的数据,感受其鲜明的特点,从而得出结论: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只要把后面的四个0去掉,加上一个“万”字就可以了。整个活动的设计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自主探索”为主。

 

让学生在掌握了以“万”为单位改写数字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发现整亿单位的改写方法,这对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容易办到的。这样的安排符号儿童的认知规律,同时,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有效的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练习本题时,先请学生说一说我国西部各省市的情况以及它们的地理位置,然后出示具体的各地区土地面积,在学生读一读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改写成以“万”作单位。收集一些西部地区的其他信息,以供学生间互相进行改写。

【专家评析】

本节课是在认识更大数的基础上,学习数据单位的改写,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李老师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特点:

① 在课程的引入环节,注重引导学生感受知识产生的过程和必要性;

② 在改写数据单位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

③ 通过对改写万、亿为单位数据方法的总结,体现了李老师注重对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在学习方法上有所收获和提高,学会学习,较好体现了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融合理念。

执教教师:深圳市南山区松坪二小 李远军

指导评析:深圳市南山区松坪二小 张 苹

森 林 面 积

数学组 李远军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0~11页“森林面积”。

【教学目标】

1、能按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比较熟练地写出一个数的近似数。

2、能在生活中找出一些精确数和近似数,使学生深切

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3、通过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知道保护森林资源和绿化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方法。

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具准备】

法国和我国的核电有关数据

【学具准备】

收集的有关数据

【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说 明

一、 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注意过没有,我们在听新闻、看电视时,会听到或看到很多数据,这些数据有些是精确数,有些是近似数。我记录了这样一条信息,请你们帮助我看看,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

出示:法国的核电站发展最快,有57座核电站,总装机容量约6200万千瓦。目前我国已有浙江秦山和深圳大亚湾核电站投入发电,今后我国还将建设4座核电站,到2010年使核电总量达到约2000万千瓦。

问:你是怎么区分的?

说明:6200万和2000万,这些数据在统计时都根据实际情况不同程度地舍弃了尾数。

二、 探究新知(在实际情境中引进数据,初步进行分类,发现特点)

1、教师引出一组关于森林面积的数据。学生观察特点进行分类。

2、这两类数据有什么特点?在生活中都有哪些作用?学生交流

3、针对特点进行定位:精确数、近似数

4、举例(举出生活中接触到的近似数)

5、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近似数是怎么得到的?

出示“说一说”

精确到千------以千为单位

精确到万------以万为单位

精确到亿------以亿为单位

精确到哪一位就看他的下一位按四舍五入法保留。

师:如果精确到千,就要把哪个数位后面的尾数省略?

师:比万大的数,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求近似数。

例:224318570米精确到千位

说明:精确到千位就是省略224318570的千位后面的尾数。然后以千米为单位。既约为224319千米。

问:省略千位后面的数,是根据百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的,省略万位后面的数,根据哪一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的?

(强调:只要根据要省略尾数的最高位,而不要管尾数的后几位是多少。)

问:224318570≈22432万中间为什么用约等号,而不用等号?

生讨论交流(因为这是四舍五入后的数,224318570不等于224320000

问:精确到亿位,应该把哪一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最后是多少亿公顷?

五、反馈训练

1、以万为单位写出下列各数的近似数

42356 316200 95123

2、下列各数近似到亿位

648202080 9423000000 1970128937

3、在近似到万位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迁移——近似到亿位

4、学生自主探索近似到亿位的近似数求法,

相同的是什么?不同的是什么?交流得出结论。

从常见数据中感受精确数和近似数的根本区别,让学生发现两种数的区分标准和特点。这对学生来说,应该能轻松的办到。

1、防止近似单位出错

2、重点让学生了解近似数根据需要来确定,不同情况下有不同情况的近似数

【专家评析】

这是一节学习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较大单位数近似值的课,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点:

1、 无论是发电量还是森林面积的改写,学习的始终都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 在学习求近似值的的过程中,教师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将近似值的求取与实际问题相联系,更好地体现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3、 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开发者。李老师引入法国核电站与我国(深圳、浙江)核电站发电量的比较,较好地开发了新鲜的课程资源,开阔了学生视野,体现了新课程注重学科综合的理念。

执教教师:深圳市南山区松坪小学 李远军

指导评析:深圳市南山区松坪小学 张 苹

——以上两篇教学设计被选编入南山区〈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一书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语文组 范 荣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10个生字和积累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文章的内容, 理解“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3、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了解德国人与众不同的种花习惯,懂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能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字词,特别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意思。

2. 通过理解词句来学习课文。

3. 读懂课文,明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懂得美好的东西要与大家一起分享,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 导入。

在这色彩斑斓的世界里,我们对自己祖国的锦绣河山、优秀文化会感到无比的自豪, 但对国外的风光和异域文化还不太了解,让我们随同作者一起到国外的一些地方去走一走看一看,今天我们去第一站——德国。(板书)

请同学们欣赏德国的部分风光片。

师:在德国,有迷人的蓝色多瑙河,有梦幻般的莱茵河畔,有神秘的黑森林…….这是一个极富魅力的国家,它的风景非常的优美,同时这个国家还有一道十分奇丽的景色,(板书)想知道是什么吗?请大家打开书150页,读一读,你就会明白的。

二、 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课文,寻找答案,这一道奇丽的景色是什么呢?

学生说然后板书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好,我们来齐读课题。

三、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或大声读或小声读或默读)要求:

1、 画出不理解的句子。

2、 作者在德国看到了怎么一种奇丽的景色?请画出相应的句子。

四、 汇报、交流

1、 谁来说说你不理解的句子?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归纳板书: 境界? 梦? 美丽?

第二自然段。

1、 谁来说说可以从课文的那个地方看出德国风景的奇特之处?学生回答,第二自然段相关的句子。课件展示相关的句子。

这就是我们这位同学说的奇丽之处?请大家看屏幕。

2 特别吗?哦,很特别,你是怎么理解这几句话的?

3 从这几句话中你还能读出什么?

4 “脊梁”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你能不能换个词语来说?

5、 德国人种花这么特别他们又这么爱花,你能用朗读表达出来吗?谁来试一试?

6、 读的怎么样,嗯,你能不能师范一下。

7、 下面我们分男女同学比赛,看谁读的好。谁先来,很好,女生,大家读的都很好(点名读并进行点评,再集体读)。

第三自然段。

1 、谁还可以从其他地方感受到风景的奇丽。

2 、嗯,你感受到了什么?美丽,你是从那个词语看处来的?“姹紫嫣红”和“花团锦簇”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先看一张图片大家再来说。

3 、从这些句子中你还能体会到了什么?

4 、你又是从那些词语看出来的? 说说你的理解。

4、花儿这么多,又这么美,你能把你的感悟用朗读表现出来吗?谁来试一下。5、读的怎么样?来听老师读一读好不好?

6、大家试着向老师这样读好吗?

7、大家读的真得很美,,谁能不能试着背诵这一段呢?

8、背得真好,大家掌声鼓励下。

六、下面大家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当你来到德国,漫步在花的海洋中,你一定会惊奇的发现,每一家都是这样的,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 ,走在街上的时候,

。 人人为我, 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 。

1、“耐人寻味”是什么意思?“颇耐人寻味”又是什么意思?

2、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是那种境界呢?注意:板书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2、为什么会让颇耐人寻味呢?

(学生回答)

是啊,自己种花给别人看,而自己又看别人种的花,当我们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们付出,互帮互助,共享生活的美丽,这种境界真是耐人寻味啊。 注意 :擦去问号!!

七、

1、 我们知道了为什么德国的这种境界耐人寻味,作者季爷爷在四五十年后又来到了德国,他又是什么感想呢?

请大家齐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季爷爷又一次来到德国的时候,看到这样美丽的花,他不禁由衷的感慨到:

多么奇丽的景色 多么奇特的民族 注意 :板书 。

2 、怎么理解“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却没有改变”?美丽还包括什么?板书“美丽”

3 、当作者漫步在异乡,置身于花的海洋,作者被深深的感动了,此时作者心中又一个美丽的梦,猜猜是什么呢?

(各民族都有自己优秀的文化,各国人民间可以取长补短)

(希望我们民族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希望祖国人民也能向德国人民那样,有奉献精神)

(希望我们民族也有这样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精神)

八、季爷爷在1980年的时候写下了这篇文章,20多年过去了,我们祖国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有没有发现自己身边也有“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事件。

你能举几个例子说说吗?

大家用自己明亮的眼睛发现了自己生活中的事情,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些事件:

展示课件。

九、 总结:今天我们走进了德国,感受到了异域他乡的奇丽景色,并且懂得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境界啊,于是季爷爷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他想到了自己的祖国,我们中国,当我们在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们付出,互帮互助,共享生活的美丽,每个人都奉献出一点爱,我们这个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的美好,这就是我们人生追求的一种最美好的境界。

十、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能用一句话来说说你的收获吗?谁来谈谈。

老师这里也有一些句子,我把它送给你们,希望你们也能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 没有我为人人,哪有人人为我?

• 一个不为别人奉献的人,也无权要求别人为他奉献。

• 种下爱,才能收获爱。

• 只要你有着一颗无私的心,一定会得到丰厚的爱。

——此教学设计的课获学校课堂教学研究课优秀奖

〈比和比例〉教学设计

数学组 申文兵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总复习。

教学目标:

1、 对比和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知识点的梳理,强化求比值、化简比、解比例。

2、 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对比和比例的现象和知识,培养数学情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数学意识。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掌握关于比和比例的一些实际运用和计算。

2、 能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建构起知识网络。

教具准备:

投影仪、课件。

课前准备:

把学生分成四大组,学生给自己组取名(如必胜队、友谊队等),把比和比例分成:“比和比例的意义”“比和比例的性质”“求比值和化简比”“比例尺”四大块,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复习巩固这四大块知识。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激起兴趣。

同学们喜欢看电视节目幸运52吗?今天我们就以这种分组竞赛的形式

来复习比和比例,让我们在这节课中来一个快乐大比拼,各组打个招呼吧!

二、 展开活动,自主复习。

为了在这次活动中玩出水平,赛出成绩,我们各小组都进行了认真的复习,你们有信心获胜吗?老师预祝你们问得巧妙,答得精彩!

1、 宣布比赛规则:

(1) 由第一队向其它队提问,答对了加两颗星,提问组得一颗星。

(2) 如果被提问的那个同学回答不出,可以向本组同学求援,求援机会

只有一次,如果本组同学答对了,则加一颗星,如回答不出,由其他小组抢答,答出则加一颗星。如果没人能够回答,提问组公布答案,如果答案正确,加一颗星,如果出题有误,则倒扣一颗星。

(3) 每组轮流提出问题,指名其它组同学回答。

2.你们明白了规则了吗,先请每组一个代表来抽取所研究的内容,并汇报每组所研究的内容各组进行交流讨论,并针对你们组的内容进行提出3、4个问题。

3、宣布活动开始。

根据学生的提问和答题,适当调节,并要求学生举例说明

4、学生提问结束。

(1)看看哪组得星最多,少的组也没关系,老师还有个加星题,得星少的队还有机会,答对了加一颗星,答错了扣一颗星。请看抢答题:

判断:

(1)圆柱的体积与圆锥体的比是3:1。(  )

(2)大牛头数和小牛头的比是4:5,表示大牛比小牛比少 。(   )

(3)1克药放入100克水中,药与药水的比是1:101(   )

(4)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也就是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7:6(  )

(5)含10%的盐水中,盐与盐水质量的比是1:11(  )

(6)实际距离与图上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

5、小结:通过刚才的比赛,让老师和你们大家一起对比和比例这部分知识认识更有条理,印象也更深刻了。你能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吗?我要来考考你们。

三、基本练习,适时巩固

1、根据右面的线段图,写出下面的比。

(1)甲数与乙数的比是_______

(2)乙数与甲数的比是_______

(3)甲数与甲乙两数和的比是_______

(4)乙数与甲乙两数和的比是_______

2、填空:

(1)(  )÷24= =24:( )=( )%

(2) :6的比值是(  )。如果前项乘上3,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该(   )。如果前项和后项都除以2,比值是(  )

(3)把(1吨):250千克)化成最简整数比是(  ):(  ),它的比值是(  )。

(4) 如果A×3=B×5,那么A:B=( ):( )

如果a:4= 0.2:7,那么a=( )

3、选择题:

(1)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要10天,乙队单独做要8天.甲队和乙队的工作效率比是(  )

A 10:8 B 5:4 C : D :

(2)在下面各比中,与 : 能组成比例的比是(    )

A 4:3 B 3:4 C :3 D :

4、(1)写出两个比值都是3的比,并组成比例。

(2)写出一个比例,使它两个内项的积是12。

5、学校操场长40米,宽30米,把它画在作业本上,应选择怎样的比例尺呢?应在图上画出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此教学设计参加南山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比赛获一等奖

〈认识角〉教学设计

数学组 张香莲

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 通过‘摸一摸’‘找一找’‘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直观认识角,能比较角的大小;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互相合作的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直观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难点:

比较角的大小

教具准备:

课件、长短不一的硬纸条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初步感知角

出示图形1。同学们认识这些图形吗?请一个同学说一说(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六边形,圆形)。老师在你们的小布袋里也装着同样的图形(每个同学课前先看一眼),不用眼睛看你们能很快从中摸出老师说的图形吗?(每个小组请摸出圆形)

你是怎么摸到圆形的?(提问一个学生)

2、指认角

这些图形的角在哪呢?你能指出来吗?(请一个学生)

二、 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可爱的角(板书课题:认识角)

1、描角

请每个同学从你们的小布袋里摸出一个有角的图形

你摸到了什么图形?摸到正方形的同学请坐端正举给老师看一看(长方形、三角形、六边形),小组内说一说所摸图形的角。

汇报:请四个同学指一指所摸图形的角在哪?有几个角?(正方形,四个角…)

请你用你所摸图形的角在纸上描出一个角(辅导个别不会描的同学)。

2、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在黑板上画一个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记作:∠1

顶点 读作:角1



小组内看一看所描的角:你们有什么发现吗?(尖尖的)

(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一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两条边。)

学生用尺子画角(两名学生板演),课件示范。

指认角的各部分名称;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角的读写法(记作、读作)

在所画角上写上名称;检查学生∠的写法,说一说

三、判断角(共六个解说两个)

1、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周围,还有很多物体的表面都能找到角,现在请同学把你看到的、找到的角和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比一比,谁找的角又对又多。

2、我们身体上也藏着角呢,请同学们找一找。可以一个人或两个同学合作。(表示三个)

3、欣赏。老师也找了一些有角的物体,同学们一起来欣赏

4、练习纸,你能很快用”﹚”标出图中的角吗?(展示两张,发现错误)

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比较角的大小

认识了角,发现了角,那同学们会作角吗?请每个同学用图钉把两根硬纸条制成一个活动的角。

老师拿着一个角问:这是一个角吗?是一个活动的角,会张大张小。你们的角可以变大一点吗?变小一点呢?(请一个同学说方法并演示:张开、合拢)

同学们一起把角变大变小。你发现什么?角的两条边张开的越大角就越大,张开的越小角就越小。

小组活动:你们组谁的角大一些,小组内比一比(巡视,发现同学们的比较方法)

汇报展示。

A、有哪个同学的角比他的角大一些?(请一个同学上前比一比)

B、有哪个同学的角比他的角小一些?(请一个同学上前比一比)

C、拿同学们做的两个大小一样的角比一比(边的长短不同)

比较方法:把两个角的顶点与顶点重合,一条边也重合,看另一条边在外面的就——大,在里面的就——小。发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2、练习:A、比一比(三组角)

B、比较2个大小不同三角板上的角(三个角的大小相同)

五、拓展

1、数一数图中有几个角?

 

2、三角形剪掉一个角是剩下2个角吗?

板书设计:

认识角



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顶点 1

边 角的张口越大角就越大。

记作:∠1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读作:角1

让学生的英语思维展翅飞翔

——Coming to school教学活动设计

松坪二小 朱平霞

[教学内容]

Coming to school的Part B是深圳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We love English》第三册第二课中的一个部分,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熟悉在日常生活中,到达一个目的地可以借助的各种交通工具和手段,并让学生想象:美丽的海滨城市深圳还有哪些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从而发展学生的英语思维,培养学生的交际运用能力。

[设计理念]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要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主体,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在轻松、民主、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进入教师给他们创设的各种真实半真实的语言环境,并在参与趣味性、知识性强的各类教学活动中,进行语言学习和语言交流,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英语思维,建立其成就感和自信心,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活动目标]

根据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运用形象直观、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手段,创设出丰富多彩的学习情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鼓励他们通过参与、体验、感悟、合作、实践等方式,引导他们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CD-Room, text cassette, powerpoints, word cards, pictures, etc.

[活动过程]

一、 以歌激趣,引生入课

伴随着一首轻快的英语歌曲How old are you? How old are you? I am seven. I am seven. How old are you? How old are you? I am eight. I am eight. 全体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与此同时,学生的心也立即回到课堂上来,老师一声亲切的问候“How are you?”,学生便兴致极高地投入到英语课堂学习中。

二、 示图问答,温故知新

大家都知道,学过的知识若不加以复习,是很容易被遗忘的。据此,我借助实物、图片,结合词卡,通过师生、生生互动问答,不仅让学生牢固地掌握了以前所学的句型,如What’s your name? My name’s … How are you? I’m fine, thank you. How old are you? I’m seven/eight. What can you see? I can see … 等等,而且使学生对以前所学的大量单词也得以重现,得以巩固,为顺利学习新课作好铺垫。

三、 巧设情景,拓开思维

利用图片与单词卡片以及多媒体教学设备,我运用形象直观、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教会了学生用 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 I come to school by car.表达自己是如何来学校的,如有的学生步行上学,有的学生踩自行车上学,有的学生乘坐小汽车、校车上学。当孩子们熟练掌握这一语言表述之后,我设计了游戏、对话、表演等活动,把他们分成几个学习活动小组,六人一组,进行游戏、表演、问答对话活动,鼓励他们在对话中去发现问题,展开想象,发散思维,并指导他们在对话中找到乐趣、学到知识。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本中所出现的各种交通工具,还学会了课本以外的几个新词,如motorbike,van,jeep和MRT,使学生的英语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交际运用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四、 以歌结尾,情趣升华

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 Come to school, Come to school, 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 By bus, bus, bus. 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 Come to school, Come to school, 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 I walk, walk, walk. 一首优美的旋律,又把所有的学生带进乐趣无穷的英语世界,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再次被激发,高声引吭,学生们充满激情的歌声久久地回荡在课室里。

三 : 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捐书活动》教学反思

《捐书活动》教学反思

——连加

在《捐书活动》一课中,教材创设了通过为贫困的学生捐书的情境使学生进入到具体的环境中,发展从表格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能结合具体情境,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探索;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并且会运用连加等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从学生生活实际引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

首先我通过课件展示捐书情况的统计表,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了探索新知识的条件,让学生参与到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去。并重点解决连加的问题:1、建设小学一共捐书多少本?首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基础去进行估算,再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探索多种算法,并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多种算法的交流、比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助于学生形成探索性学习方式,培养创新意识。然后让学生独立解决第二个连加的问题:民族小学一共捐书多少本?学生表现积极,教学效果很好。整节课的每个教学层次都有着明确的要求,既体现了课标的精神和教材的编排意图,又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其次,我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这节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和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还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献爱心的教育。

四 : 半学期教学反思(二年级)

新的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已半学期了,经过半学期的艰苦历程,深受新课改的冼礼,在教材钻研、课堂教学、学生评价等领域都有着较大的收获。教师明显表现出关注学生,重视创设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和其他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民主平等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学习,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重视过程,重视引导求异思维,鼓励算法的多样性;注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等贯彻新理念的教学行为;一致希望能让学生以一种生动、活泼、有趣的方式来学习数学,让学生不费劲地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数学,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学生经过两个月的学习生活,多数同学已表现出对数学的一定兴趣,并已逐渐适应,形成初步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在教师引导下已逐渐懂得倾听他人发言,与同学合作交流等。
一、在教材探研方面
  新教材在编排体系上,知识结构上都发生重大变化,突出了知识的形式的探究过程,同时增加了大量的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与相互交流的机会,使枯燥乏味的数学变得既有趣又有用;它以实现儿童的发展为宗旨,为他们提供了大量的观察、猜想、思考、操作、验证、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
1.根据不同的数学知识,领略教材图例的含义,精心设计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在新教材的例题、"做一做"中,都有一些漂亮的插图,这些插图对我们教师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把握好这些插图的内容,领略插图的含义,根据插图组织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如:在"比一比"中的"做一做"里有5幅插图,我在教学中利用这些插图开展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的分组活动。在比长短中,我开展"谁的胳膊长"的趣味比赛活动,先分小组比出谁是小组中胳膊最长的同学,再组与组比较,比出谁是全班胳膊最长的同学。这项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小组里合作学习,使生与生之间有交流、讨论,在交互的教学活动中学会了新知,教师真正站到了教学活动组织者的位置。
在练习中也有一些有着指导意义的插图,这些插图也为我们设计教学活动提供参考。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加减法时,我们可发现练习里都有这样的题型与插图:让学生抽取0~10的11张数字卡片。要么用大数减小数(学减法),要么哪两个数想加得几(学加法)。受到教材插图启发,我让学生各自准备了自己的数学卡片袋,在巩固练习中开展分组比赛活动。这样学生自主活动始终贯穿于整个单元,学生在自主练习中巩固了新知。
2.发挥教材信息资源,创造性创设问题情境
低年级的小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而只是对数学活动本身感兴趣。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强大内驱力。教学活动中能否不断激发兴趣,使学生自始至终情绪高昂地主动参与学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新教材在教授的图例中有许多能解决问题的多个素材与信息,这就为我们教师提供了空间。如果能善于挖掘这些信息资源,创造性的创设问题情境,就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能力。如在"比一比"的新授课中,除了书本上列举的兔子与砖头、小猪与木头的比较外,还有萝卜与苹果、小猪与小鱼等多种有用信息,还可利用插图所提供的这些丰富信息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已获得的信息,让他们想一想:图中还有什么可以比。这样通过利用插图资源放开学生,让他们牵动探索,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多"与"少"的理解。
3.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的培养
数学概念是抽象的,而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能力较弱。本册教材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重视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在教学数的组成时,先让学生用小棒分一分,有几种分法?每种分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怎样把这几种分法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分出来呢?通过教师的层层引导,学生的实际操作,参与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也为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打下基础。
4.新教材更加注重思想品德的教育
学生到学校来除了学习知识、获取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的道理。新教材在编排上,注重知识与德育渗透,如:在"比一比"中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在"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讲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但多数教师对教材在编排上还持有一定的意见,如:有些地方衔接不当,知识跨度太大;个别题目图意不明,如,第33页第1题"连一连",第45页第1题3幅连续的图等;在第36页"可爱的企鹅"中唯一出现符号" ",显得突然,且给教学带来麻烦;没有更多地强调"数的组成",造成学生计算速度偏慢;有些内容对学生要求过高,有难度(如"连减");有的课时内容太多,完成有困难(如"操场上"),教材还有待于改进。
二、在课堂教学方面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导致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表现为以教为中心,以教案为本,学围绕着教,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课堂气氛较沉闷。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地学习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更重要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抓住学生活动的兴奋点,按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喜欢听的、喜欢看的实情、实物、实事入手,采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场景、比赛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兴趣,激发自主探索的欲望,发现问题,自主学习。
教学片断:分苹果(一)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吃水果吗?
师:黑板上有一堆苹果,你估算一下有多少个?再数一数。
(说明:磁性苹果教具,可操作)
师:把这堆苹果分成两堆,谁会分?还可以怎样分?(说明:老师这一问一下子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
这样让学生动手、动脑的学习,伴随学生自身的情感成为他们自主学习的需要。数学是充满乐趣的"学问",在情境中学数学,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贴近生活去学数学,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
2. 创造情境,营造与人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学会共同学习、生活,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合作精神是教学中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一环。在一年级课堂教学中,建立合作学习机制,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改变传统单一的交流形式,变"双向交流"为"多向交流",使学生感到自由、轻松,学生成为交流的主体。
教学片断:分苹果(二)
师:同学们都想分苹果,下面我们按小组进行分苹果比赛。(说明:教师说分苹果时,出示课题:分苹果)
教师提要求:
A. 每4个人一组(每组一捆"小棒")同学之间要合作,一个同学负责分,两个同学分别说怎样分两堆,一个负责记录。
B. 把10个苹果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
师:请同学们按小组汇报分的情况。
  (说明:每小组代表在黑板上演示分的情况,教师按学生分的顺序,在黑板上用数与形表示出来,展示学生的成果)
10 5  2  4  3  1 
5  8  6  7  9 
师:我们把10个苹果分成9和1,你想到什么算式?10分成8和2,你想到什么算式?
……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一说。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讨论,在讨论中,可以自己发表见解,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其他的同学,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如:上述学生在小组讨论时,有的学生说我想到了:9+l=10,10-9=1。马上有学生补充说:还有l+9=10、10-1=9;接着学生七嘴八舌地说想到:8+2=10,2+8=10……老师又接着问通过这些算式,你还想到什么算式?学生说:想到10+0=10,又有学生说,想到10-0=10,学生又说还有10-10=0,还有0+10=10。这种合作学习,增加了信息交流量,丰富了自己的见解。被同伴认可,一次认可就是一次成功。成功可使学生产生自信,学生获得自信,自我肯定等一系列的情感体验。这种良好的情感体验的不断实现,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内在学习动力。
3. 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发挥的前提,根据一年级学生正处于学习启蒙阶段的特点,我在教学时有意识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和培养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去发现问题。
教学片断:操场上(-)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吗?你最喜欢什么运动?
生:我喜欢羽毛球;我喜欢体操;我喜欢跑步;我喜欢足球;……
师:同学们的兴趣爱好真广泛,现在我们到操场上去看一看,这些同学在干什么?(出示场景图,并揭示课题:"操场上")
  师:根据这幅图,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①男生有( )人;②女生有( )人;③一共有( )人;④男生比女生多( )人;⑤女生比男生少( )人;⑥是女生多还是男生多?⑦带帽比不带帽的少( )人;⑧踢球的比不踢的多( )人?⑨跑的比没有跑的多( )人?……
没有牛顿对落地苹果观察和发现,如何产生"万有引力"定律,没有阿基米德在浴缸中洗澡的体验和发现,也不会有对"浮力"的认识。这些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去发现问题,提出他们想提的问题,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建构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同时也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
4. 以人的发展为本,给学生留下学习与探索的时空
阳光雨露禾苗壮。就像生命离不开水,离不开阳光和空气,学生的学习不能没有时间和空间。留足思维的时空,让学生自由发展,想像就能张开翅膀,在学习的蓝天翱翔。课堂教学不该由教师主宰,应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教师除给学生提供丰富、直观的背景材料,构建解决问题的模型,还要把学教学片断:操场上(二)
师:大家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你们会解答吗?你是怎样解答的?把你的方法在小组里跟同学说一说。
师:一共有( )人,这个问题,哪个小组来回答?
生:一共有10人。
师:你们是怎样想的?把你们的想法告诉大家。
生:我们这组是数出来的,先数男生,再数女生。
师:你们这组还有补充的吗?其他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我们这组是把男生的人数和女生的人数加起来的8+2=10。
(说明: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方法)
师:男生比女生多( )人,这个问题哪个小组来回答?
生:男生比女生多6人。
师:你们是怎样想的?能把你们的想法说给全班同学听吗?
(说明:这组同学回答后,鼓励其他组学生,还有不同想法吗?)
生:我们是一个男生对一个女生,剩下的就是多的。
生:从图中这两个男生和这两个女生一比,剩下就是6个男生。
(说明:学生在回答时,用手指着图比划着说)
生:我们是算出来的,男生有8人,女生有2人,8-2=6。
生:我们是比出来的,8比2多6个。
生:女生人数只有男生中的一部分,一看就知道男生比女生多6人。
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对知识而言,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交流,澄清的过程就是自己发现的过程。在教学中,把学习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乐趣,同学、教师成为交流学习的亲密伙伴,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小组合作、简单数据调查和游戏活动等多种形式,自主地积累知识,获得信息,解决问题,培养能力。
课堂教学改革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这是相当可喜的。但是,认真审视一下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有一些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1. 学习方式提倡"探究式",还要不要"接受式"
我们知道,学习方式的选择运用,要受到教学内容、学生水平、个性特点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让学生通过探究去解决,"探究式"适合智力好、主动性强的学生,而学生的智力发展、知识水平不平衡是客观现实,如果一味地追求"探究",就会严重脱离一些学生的实际,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学生个性不同,所以,"探究式"也好,"接受式"也罢,适合学生个体特点的学习方式才是最有效的。如果我们教师不顾实际,对于明明是简单而不需探究的,或者学生没有能力探究的那些知识,也去搞形式,追求探究的"时髦",那可能会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2. 教学注重"过程",还要不要"结果"
   教学"重在过程"也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是,随之而来,有一种声音似乎越来越流行,认为知识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我们应当做的是改变过去轻"过程"甚至无"过程"的现象,不仅使学生"孤零零地掌握、记忆、再现"知识,而且使学生弄清知识发生过程的"来龙去脉",促使学生深入地"理解、重构、质疑、批判"知识。"结果"与"过程"并非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统一的关系。
3. 追求"民主"、"开放",还要不要"秩序"、"规则"
   民主教学氛围的创设,是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精神的前提,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平等相处,有利于为学生创造一种心理放松、敢于质疑的空间,使学生真正享受生命成长的自由与快乐。但是,追求"民主"、"开放",许多教师又走入了一个两难境地。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但是学生一旦兴奋起来,争着发言,几乎吵做一团,不少学生为了凑热闹,只顾自我表现,根本不管他人(老师或同学)的意见。这时,教师如果板起面孔"管"一下,学生压制这样热烈的气氛,甚至会戴上教学"不民主"、"违背新课程的精神"的"帽子";如果听之任之,不予组织,教室里就会乱成"一锅粥",秩序混乱,效率低下,有时根本不能完成教学任务。
   我认为,教学的"民主"、"开放"是以课堂的"秩序"、"规则"为基础的,是离不开课堂管理的。没有有效的课堂管理,就不会有成功的课堂教学,要在"民主"、"开放"与"秩序"、"规则"之间寻找一个结合点。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知识、追求真理的朋友,还要与学生共同建立发言、讨论、争辩的新规则,养成尊重、理解他人,善于倾听、接纳他人意见的习惯,使课堂教学高效、有序地开展。
三、在评价方面
一年级数学课程学习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激励学生进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力求做到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突出评价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评价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学生的学习习惯、合作意识、数学反思能力、思维的条理性和创造性。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的评价,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着重体现评价内容的多维度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充分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开展学生的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基础,仍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同伴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来,使学生学会欣赏、学会互相学习;让家长也来关心学生的成长历程,并从有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给予恰当的评价。
1. 评价方式
  采取"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赠言"和"综合测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还伴有"作业评价",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前五项评价,平时可以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情况和教学内容的实际,在一个单元里有针对性地选测一至两项,其中"综合测试"几个单元检测一次,"作业分析"每周都开展。
2. 操作方法
(1)、自主评价、小组评价、老师评价和家长赠言见附表
(2)、综合测试
评价内容:将形成性评价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分单元综合测试和学期综合测试。单元综合测试结合各单元教学目标编拟,学期综合测试卷以本学期的教学目标为指导。
(3)、作业分析(作业进步榜) 
  评价内容:检查学生的学习习惯。按时完成作业、作业整洁美观、书写规范、作业正确程度等,也考查学生完成任务的意识和能力,结合平常批改作业的过程进行,用图案加语言的方式批改,每周评选一次。
   以上是我对新课程实验的一点肤浅认识、围绕新课程实验开展的一些教改尝试和经验体会以及听到的同行们的心声,若能多得到些前人实验后的帮助指点,得到他们的经验教训,我们的步伐会迈得更坚定,更能迈向成功。 习与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  

五 : 牛津英语二年级第一学期Unit8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教学要点是要让学生学会用句型“I like...  I don’t like...”来表达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颜色、食品、季节等,并初步掌握购物时的英语表达方法:I need...
    教授 I like...  I don’t like... 时应该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语言情境中,运用交际手段学习和掌握。如何设计和使用好这类教学活动,一直是老师所要思考的问题。本单元教案的设计力求体现牛津教材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收到了甚佳的效果。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不乏“购物”的体验。利用他们的生活经验,通过情景、师生交流和小组活动,让学生对所学语言产生亲切感,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我先以一个母亲的角色,通过带孩子去逛商场,激起他们主动获取相关信息的动机,接着以朋友的身份帮助学生轻松自然地学习语言,最后以为爷爷购买生日礼物为话题,鼓励有能力的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我在教学中既有课文内容,也有特定情景,还有自由模拟情景。三个场合的对话练习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学生的参与面很广,学习的任务也能较好地完成了。
本文标题:二年级下学期教学反思-牛津英语一年级第二学期Unit2教学反思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22731.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