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老子简介-老子简介

发布时间:2018-01-16 所属栏目:老子集注pdf

一 : 老子简介


经文概述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著作。又称《老子》,被道教作为重要经典收入道藏。共81章,分上、下篇。现在通行本上篇言道,下篇言德。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本,上篇为“德篇”,下篇为“道篇”。《道德经》成书于战国前期,关于《道德经》一书的作者,学术界争论较大。韩非认为是老聃,司马迁指出也可能是太史儋,但后来很少有人从后说。学

术界一般认为老子就是老聃。现存《老子》的版本,以帛书甲、乙本为最早。此外,还有许多版本流传 。据统计,石刻14种,以唐太宗时虞世南校写的石刻《老子》为最古,唐中宗景龙二年(708)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次之。唐写本《老子》残卷,散见于各地保存的敦煌经卷中,为数颇多。木刻以宋刊《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为早,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初编有影印本。明《正统道藏》搜集《道德经》本文及汉、魏、唐、宋、金、元、明注本,总计有41种之多。历代解老、释老者不下千百家,其中最著名的有:战国末的韩非《解老》、《喻老》;汉代河上公《老子章句》;魏晋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何晏《老子道德论》;唐代强思齐《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宋代道士陈景元《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王安石《老子注》(已佚);明代焦竑《老子翼》;清代毕沅《老子道德经考异》;近现代有朱谦之《老子校释》、高亨《老子正诂》、任继愈《老子今译》等。《老子》对后世影响深远,以它为主,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和儒家对立的道家学派。在国际上被译成多种文字。






作者简介:老 子

中国先秦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考证关于老子的姓字,历来说法不一。《庄子》称他为老聃,书中的内篇《德充符》,外篇《天地》、《天运》、《田子方》、《知北游》等都把老子视为前辈,这是战国中晚期道家学派笔下的老子。秦汉之际成书的《礼记》中《曾子问》篇也把老子视为与孔子同时代的知礼守礼的长者。《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大体上把老子描写为道家,其中搀入老莱子和太史儋两个名字。也有学者认为可能“老”是老子的姓或氏,其名为聃,故称老聃。但其他一些学者对《老子》一书是否为老聃所作也有疑问。当今学术界不少人认为老子其人可能生活于春秋末年,《老子》一书却是战国时期的作品。但探讨老子哲学,只能以《老子》一书为依据。

哲学思想:道

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认为一切由道生出。关于道,《老子》有多种解释。①道的特征是“无状之状,无象之象”。《老子》第二十一章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第十四章又说:“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恍。”②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③道是无。第四十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在这里生于“无”即是生于“道”,“道”就是“无”。

朴素辩证法思想

老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不居的。他观察到天地间万物万事存在着互相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例如有无、刚柔、强弱、祸福、兴废等等,它们都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结的。所以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还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表明了对立面双方的同一性。老子还认识到对立面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向相反的一面转化,他说:“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老子承认转化,但强调“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在军事战略战术的运用方面也很突出。在战术上,他主张“以奇用兵”,还要注意“将欲弱之,以固强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在战略上,他提出“柔弱胜刚强”的指导思想,他说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但攻坚的力量莫过于它。这种战略思想有防止盲目骄傲的一面,但也具有极大的片面性。

认识论

老子否认人的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他还宣扬“涤除玄览”的直观方法,教人们洗心内照。他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反对启迪民智,要人们做到“绝圣弃智”,“绝学无忧”。他认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因此,主张“常使民无知无欲”。

社会历史观

老子主张“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他向往结绳记事的原始社会,认为在这种社会中人民会“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表现出复古倒退的消极思想。

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老子首先提出了“道”这一最高的哲学概念,以“道”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本原,对于历代的思想家曾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战国末年的韩非,利用并改造了老子关于“道”的学说,认为“道”是万事万物的总法则。战国时期形成到汉初盛行的道家学派的黄老之学,也利用老子的“道”缔造自己的学说体系。将“道”和法家思想直接联系起来。导源于老子的黄老自然主义对无神论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东汉唯物主义者王充著《论衡》,亦取道家自然之说。

东汉时,道教形成,五斗米道规定信徒诵习《老子》五千文。道教发挥《老子》原有长生久视之说,河上公《老子章句》着重宣扬“自然长生之道”。《老子想尔注》亦言“不知长生之道,身皆尸行耳”。练形长生,成为道教哲学的中心思想。魏晋玄学盛行时,《老子》为三玄之一,何晏作《道德论》,王弼撰《老子注》,发挥唯心主义本体论。

魏晋以后,引道入儒,儒、道合流,老子思想对后世儒家特别是革新派改良派如王安石、魏源、严复等产生一定影响。2000多年来,对老子哲学历代有各种各样的解说和注评,有的接近原著本义,有的不拘原著,肆意发挥。老子哲学作为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遗产,它在哲学、政治、人生诸方面,都曾发生过积极的或消极的重大影响。

附:《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老子,隐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二 : 老子简介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生活于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他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一本叫《道德经》的著作,他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但有关老子本人的记载留下得不多,这就给后人创造了一个巨大的想像空间,有人把他神化,有人认为他就是太上老君,有关老子的传说不胜枚举,种种的遐想赋予了老子太多的神秘色彩,那么老子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老子作为道教的开山鼻祖,被尊称为太上老君,这位神话般的人物,具有和其他圣人不一样的名字,老子,他不同于常人的称谓也许只有在神话传说中才能解释得清。

神话传说给予了老子很多神秘的味道,这是一种后人对前人和圣人的敬仰。那么,真实的老子是什么样的呢?

作为国家管理图书的官吏,老子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典籍,在他管理图书的若***年中,周王室日渐衰弱,老子决定离开东周,他的这一决定诞生了我国最早的哲学著作,却也暴露了老子自相矛盾的问题,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中说“言者不如知者默”,也就是说有智慧的人,必定是沉默寡言的,老子主张大智慧的人不说话,不写文章,可是为什么老子自己却写了五千言的《道德经》,这不是拿己之矛攻己之盾吗?究竟是老子愚蠢还是另有智慧?

走出函谷关的老子,除了给人们留下一部《道德经》外,再也没有任何别的信息,直到现在,老子晚年究竟去了哪里,最后死在哪里,都是一个历史之谜。而他的《道德经》也像一部谜书一样,让后人有说不尽的话语空间,《道德经》所阐述的道的精要人们未必全部理解。

《道德经》不过五千言,却涵盖了很多妙义,告诉我们许多法则。几千年前过去了,老子和他的《道德经》一直活跃在我们身边,有关老子的话题一直研究不完,解释不尽,老子研究几乎成了一个世界性的公共话题。

(全文)

老子和我们现代生活有关吗?老子他在哪儿呢?这个问题我曾经做了一个测试,我到苏州玄妙观,碰到三个天真活泼的孩子,一看太可爱了,我就测试一下。我说你们知道老子吗?他们说知道。当中一个男孩说了,他说老子就是我爸。还有一个男孩他说,老子不就是玄妙观当中的那个塑像吗?那个道士塑像吗?我会心一笑,一个小女孩嫣然一笑,她说不不不,“老子”是一本书,我爸的书桌上就有这本书。我笑了,老子不就是和我们三个现代孩子生活在一起嘛,而且这三个孩子心目当中有三个不同的老子。一,老子是我爸,二,老子是那个道士的塑像,三,老子是一本书。老子真的就在我们生活中,只不过我们和老子的那种接触,有时候零距离的接触,所以已经化到我们的血液当中去了,距离是零,所以我们反而觉察不到了。

我们在座的有的同志喜欢打太极拳,早晨到公园里面打太极拳,看到人家的动作软绵绵的,但是太极高手,一推手,可以把一个大汉掀翻在地。什么原理?老子说的,柔弱胜刚强。你看看,有的人喜欢下围棋,有的人喜欢练书法,书法家和围棋高手经常说一句话,叫知白守黑,谁说的?老子说的。什么叫知白守黑?写书法,黑的地方是字,白的地方也是字,写书法的人这么看。真正懂书法的人他眼睛一看,黑的地方是字,白的地方也是字,所以叫你守住黑要知道白,这样就达到一种高级层次。我看下围棋的也是,要知白守黑,这是什么道理?这就是立足一处,眼观全局,这是何等的境界。所以老子的智慧,熔化在你我中间,熔化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行动当中,理念当中,大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小到我们公园里打拳、下围棋都是这种,老子的智慧。

同志们如果到福建去,有个叫清源山,清源山有个老君岩,有个老子的石刻雕像,非常有名,有名在什么地方?这个雕像非常大,而且这个雕像非常卡通,怎么卡通法?就是他的两个耳朵特别大,同志们想一想,为什么老子的耳朵特别大呢?为什么?因为老子叫李耳,姓李,所以他的耳朵上必有特征,他的耳朵特别大。同志们我们来看一个汉字,圣人的圣,这是简化字,如果我们还原成繁体字的话,左边是一个耳朵的耳,圣人就和耳朵有关系。如果同志们对文字感兴趣,不仅是看简化字,而且看繁体字,再去看一个甲骨文更有意思了,在甲骨文上你看到什么呢?下面一个人,上面一个大耳朵,人上面一个大耳朵,这就是圣人的圣,在甲骨文当中,这个“圣”字还有个写法,一个人头上一个大耳朵,然后一个“口”,什么意思?就是古人把圣人的观念,看作不仅这个人的听力好,口才好,所以一个耳朵一个口,那么同志想想看,到后来慢慢演变了,这个人的听力又好,口才又好,这就引申到无所不通,无所不晓,无所不明,就变成了圣人了。所以圣人跟耳朵有关,老子就是个圣人,那么我们要问了,老子是不是真的耳朵很大呢?中国的文化不得了,不仅有动人的民间故事,而且有生动的神话,还有美妙的仙话。

老子的妈妈把老子生下来了,一看这个孩子很奇怪,怎么他的耳朵特别大,他老爸一看,这孩子的耳朵太大了,夫妻俩一商量,这个孩子给他起个什么名字?姓李叫李耳,今天我们现代人哪有给儿子起耳朵,脚什么的,没有的,都起个文绉绉的名字。因为古人很天真,这叫童心,这是人类的童年,所以很有意思,给儿子叫个李耳。所以同志们今后去看雕塑,去看画像,雕塑家雕塑的老子,或者画家画个老子,你看他耳朵特别大,这是一个特征,那么现在我们又一个问题来了。李耳,我懂了,老子叫李耳,请问为什么叫老子呢?同志们想想看,孔子因为他姓孔,叫孔子。孟子因为他姓孟,尊称他所以叫孟子。韩非子他姓韩,所以叫韩非子。荀子他姓荀所以叫做荀子。他姓李呀,为什么不叫李子要叫老子?问题来了,中国的文化太有意思了,为什么叫老子呢?据说这个孩子生下来爹妈一看,不仅耳朵大,而且好奇怪,他的眉毛是白的,他已经有胡须,也是白的,你看看生出来的儿子,眉毛是白的,还有胡须是白的,所以叫老子了。

还有我刚才讲了,有民间故事,有神话传说,有仙话,《史记正义》当中,他就有浪漫的说法,说什么呢?李母怀胎八十一栽,逍遥李树下,割左腋而生,很浪漫。老子的妈妈怀胎了,怀得好大很大,怀胎了多少,八十一年。这个婴儿在他的腹中八十一年,那天快要生了,他妈妈就来到李树下,八十一年的孩子怎么生法呢?她就割开自己的左腋,小孩子哇哇地生下来,你看看这不叫老子吗?他在妈妈那里已经八十一年了,生下来已经有八十一岁了。当然这是民间传说,这是神话,这是仙话,那么历史学家写的老子,应该怎么样呢?那么我们看看司马迁,司马迁这位大历史学家,花了18年的心血,写了52万字6千五百个字,给中国的哲学之父、智慧之父,写评传的话,很可怜,只写了450多个字。你看看,这么大的一部《史记》就写了450多个字,这么一个大的哲学家,为什么?没有办法,材料没有,材料不够,所以他很严谨。他怎么写的?他一开头写了27个字,他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这27个字就介绍了他的籍贯,他的姓氏,他这样说,老子这个人啊,是楚国苦县,县名叫苦,曲仁里的人。他说姓李,名字叫耳,他的字叫聃,他的工作单位在周朝的守藏室之史,什么意思?就是周朝的皇家的国家的图书馆馆长,用今天我们学者的话来讲,就是收藏图书、保管图书的这样一个官员。那么有的学者说,他是国家图书馆馆长。那么照我的看法呢,还不仅是一个图书馆的馆长,他这个地方应该不仅有图书,而且有文物档案,而且有其他的东西,这就好像我们现在的国家图书馆还有国家博物馆,国家档案馆。我想这些东西结合在一起管理的这么一个馆长,这样一来,如果我们深层思考的话,我们就发现一个秘密,为什么他写了五千多个字?就成了中国的一大智慧经典?成了世界上的一大智慧,就五千来个字,为什么他有这么大的学问?为什么他的思想这么深刻?从他的职业上,从他的工作岗位上,我们可以找其中的秘密。你想想看,他做国家图书馆的馆长,做档案馆的馆长,做博物馆的馆长。一、他看到的东西远远不是我们一般人所能看到的,他看到的图书、看到的档案、看到的文物,当然大大超过一般人,一般人看不到。所以他不仅看到大量的东西,而且看到许多秘密的东西,甚至机密的东西。第二,我们可以想想看,他既然是那个时候国家图书馆的馆长,当时的一般人不能到那里去查图书的。你想想看,到他那里的人,必然是高层次的文化人,高层次的学者,他碰到的就是这些高层次的文化人,高层次的学者,经常进行交流,我们有句话,听人家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当然他的知识在无形当中丰富起来了。第三个,他这个职位在京城,他这个职位靠近王朝,是政权的中心。你想想看,他不仅能够知道大量的历史信息,而且能够和当时的皇朝的政权的核心,频繁接触,也就是他能够获取大量的王朝的时代信息。再加上老子的天分很聪明,悟性极高,你想想看,有这么的智慧,有这么的素质,又处在这么优越的条件下,当然灵性焕发,就会诞生中国的哲学之父和智慧之父,所以他是有来龙去脉的。

老子原来做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守藏者室也,后来又看王朝衰败得太厉害了。不想做了,不想做他就出走了,他要到哪里去呀,他要到秦国去,他要到西域去,要到秦国去,要到西域去。必定经过一个关口,叫函谷关,为什么叫函谷关呢?两面两山,对峙,中间一道又深又险的小路。所以这条路就像一个“函”字里一样,所以叫做函谷关,必定要经过这个关口。这一天,守关的长官是叫关令尹喜,又叫令尹喜,守关的长官,那天他到城头上了望,一看不得了,空中飘过来一团紫气,一团紫气冉冉而来。关令尹很厉害,他眼睛一看说今天很妙,今天将会有圣人到来,然后他在关上远望,看见一个人,骑著一匹青牛慢慢来了,再一看牛背上的那个人,风度非凡。远得看不出,近的一看,这不就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吗?高兴得不得了,老子来了,你看紫气飘来,老子来到。然后把他问他,你到哪里去?我要到秦国去,西域去,我呆不住了。

不能,你要走的话,你非答应我个条件。老子说,答应你什么条件?他说,你看你这么一个大思想家,哲学家,你不给我们留一点著作,留一点文字下来。老子说不不不,不留。老子他不愿意留的,不留不留。关长嫣然一笑,你不留也好,我不给你签护照,不给你签证,不能过我的关,你非得留一点。所以这是个麻烦的事情,所以老子给他缠得没有办法,所以老子写下了这部天下奇书,叫《道德经》。老子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呢?刚才我讲了,第一,你不写这个书,他不给你签证,不给你护照上签字,你不能出关,所以要出关得写。第二,关令尹一番话,老子很有触动,我一肚子学问,一肚子智慧,我为什么不做点好事,给后人留点遗产呢?那不就浪费掉了吗?第三,写著作也要有知音,关令尹就是个学术非常高,修养非常高的人。关令尹学识非常高,同志们想想看,飘过一段云气来,就知道贵人来了,我们也不知道叫紫气,也不叫紫气东来,也不叫贵人来。当然这尽管是传说,但是,关令尹是个非常有学问的人。这样一来,我碰到一个知音,我写出来的东西有人赏识,所以有这么几个原因,最后老子决定写了,所以老子花了好几天,写完了。一看,五千多个字,一分八十一章,分成为上下两篇。一篇叫《道经》,一篇叫《德经》,合起来叫《道德经》,我们简称为《老子》。写完以后,关令尹一看高兴得不得了,了不得,太美了。诗一样的语言,深刻的含义,太美妙了。关令尹笑了,他说老子,我这个关长不做了,我要跟你一起出走了。据说后来他这个关长不做了,跟老子一起去西域去。后来人们还看到他们两个人一起在流沙里面走。两个人都有学问,都是大学问家,而且都是长寿。

那么老子的《道德经》里面,到底讲了些什么智慧呢?我们翻开他的书,最先接触到的就是他的道,道路的道,最多接触的也是道。所以我们现代人如果是闻其道,得其道,行其道的话,那就能够把老子的智慧转化为我们的智慧,把古代人的大智慧转化成为我们现代人的智慧,这是一笔相当丰富的财富。

《老子》这个书当中,就五千多个字,讲到“道”的地方有七十多处。他是多么重视道,尽管道到底是什么?现在还有不断的争论,道到底是什么?但是有一个大家是共通的,道就是宇宙的本体,事物种种的玄妙,都是因为从道里边出来的。如果我们认识了道,知道了万物的玄妙,那你看我们活著是多么令人愉快的一个人生。那么道到底在哪里呢,道就在宇宙当中,就在茶杯里面,就在我的录音机里面,就在我的手表里面,天地当中。有道,一草一木有道,一器一皿当中有道。东郭子曾经问庄子,先生何为道?什么叫道?道在哪里?庄子嫣然一笑,无处不在,道在屎溺。这个话讲得很难听,道在哪里?道在屎溺,大便小便当中都有。我们乍一听,这个哲学家怎么讲得这么庸俗。不,深刻,无处不有。如果我们细细想想,难道大便小便当中没有道吗?医生拿你的大便小便一看,就看问题出来了,我们看清宫电影,太监老是拿著皇帝的大便要看,看看皇帝健康不健康,所以道在屎溺。多深刻,所以无处不在,所以《老子》是个智慧的书。他给人们诉说著道,辩论著道,就希望人们得道。如果你是搞政治的,你细细地读他的书,就可以学到好多的道。你搞经济的,你搞教育的,你要健身的,你要教育孩子等等,里面都充满著智慧的道,都能给你一种智慧的启迪。

今天,我们处在这么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老子离我们几千年了,老子就和我们在一起,就能够越过这个时代的鸿沟和我们沟通。

首先我们看宗教界人士非常喜欢老子,1788年,两百多年之前,一位天主教的教士,传教士,他就把《老子》这本书带到了欧洲。从此《老子》两百多年以前,开始了在欧洲的国外的蔓延。有一个罗马的天主教教士,他是第一个用拉丁文来翻译老子的。我们特别要提到日本,日本人研究老子很厉害,我到日本去,他们研究老子很厉害。日本上世纪有一个首屈一指的禅学大师叫铃木大拙。同志们可以看看他的名字,铃木。日本人的,大拙,谁的?《老子》里的。他特别喜欢这个词,叫大巧若拙。所以你看他的名字上有个大拙,他对老子太喜欢了。他怎么喜欢?名字上叫铃木大拙。而且他怎么样呢?老子最讲究无,老子他喜欢无。他往往就拿起毛笔来写一个“无”字,挥笔而成。在写“无”字当中,表示对“无”的深深智慧的悟。这个人很长寿,有近一百岁,九十几岁的时候,还有飞机到处飞来飞去,到处做学术报告,他的学生就问他,先生你怎么这么健康?这么长寿?他笑笑说这就是无为。宗教界的人士喜欢老子,文学家也喜欢老子。你看1891年俄国的托尔斯泰,这么大的文学家。当时有一个彼得堡的出版家,跟他谈话,就问,他说你是这么一位大的文学家,请问你受世界上的哪些作家思想家影响大?托尔斯泰说,他说我受中国的孔子孟子影响很大,受老子的影响巨大。文学家真会说话,一个叫很大,一个叫巨大,只差一个字,很大、巨大,你看不同的影响突现出来了。

哲学家也喜欢老子,世界的哲学家也喜欢老子。黑格尔这么一个大哲学家,他就说了,他是老子的哲学不得了,和希腊的哲学一起,作为世界哲学的源头,你看看得多高啊。当代还有一个大哲学家,叫海德格尔。他这个思想和西方的那个传统不一样,但他和我们老子的思想传统倒很合拍。老子说 “有无相生,老子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他看到老子这种思想很合拍,很感动。同志们,我们来举个例子,同学们看这个茶杯,茶杯里如果没有水。那么我们就要问大家了,茶杯里有东西吗?没有啊。我们的一般常识,老子来了不一样,老子说有。怎么没有?我看见有。大家不明白,这茶杯里明明是没有东西,怎么是有呢?老子说了,你倒上水不就有了吗?你装上盐不就有了吗?你放上糖不就有了吗?你放上其他东西不就有了吗?厉害,什么意思?正因为它是无,所以它能够有。同志们想想看,如果这是一个实心的东西,一个木疙瘩。你里面能放水吗?不能放水,同志们想想看,正因为我们的嘴巴是空的,是无,所以听完讲座,大家可以吃饭。饭可以进去呀,如果我们嘴巴是满的,是有的,怎么吃东西呀,所以这里有个大秘密,就是这个有。是隐蔽在这个无当中的,这就是哲学家的智慧和眼光。

所以这个“无”并不是真的“无”,而是有的“有”,这个“有”是隐蔽在里边的。同志们再想想看,我们墙上开一个窗,开一个洞,我们开这个洞以后,有没有,没有是空的,但是老子就发现这个智慧,无中有。如果我们整个房间一个窗子都没有,不闷死人吗?正因为无,开著窗洞,所以多舒服啊,空气流通,这不是有吗?这种思想给海德格尔一看,太吻合了,知音。所以他对老子那个思想,非常赞赏,非常合拍。他把老子的哲学开始用西方的文字来翻译了,经常琢磨。怎么把中国古典的话语用现代的西方的语言,不是马马虎虎翻过去了,他在办公室,他的书房里写了两句话,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就是谁能够解释一下,太深刻了。谁能够把一个浑浊的东西,乱糟糟的东西,我能够把它沉静下来,慢慢地沉静沉静下来。谁又能够把一个死水一团一样的东西,把它掀动起来,使它生动活泼,谁能?这是老子的话,太深刻了。同志们想想这些智慧,一个单位,一个企业乱糟糟的,我去了,你去了。记得老子这两句话,这么浑浊的一个单位,我去了以后,把它慢慢地沉静沉静沉静下来,搞得好好的,福利上去了,大家很高兴。但是高兴的话,大家懒惰了,享福了,谁又能够把这个平静的环境再掀起生命的波浪,使它永远朝气蓬勃。所以你看这个哲学家,看到老子这两句充满哲理的话,怎么能够不激动,不感动,不冲动。所以,老子不仅和我们同在,而且老子和世界的人们同在。这一讲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各位。

(来源:cctv-10《百家讲坛》栏目)

三 : 老子简介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生活于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他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一本叫《道德经》的著作,他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但有关老子本人的记载留下得不多,这就给后人创造了一个巨大的想像空间,有人把他神化,有人认为他就是太上老君,有关老子的传说不胜枚举,种种的遐想赋予了老子太多的神秘色彩,那么老子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老子作为道教的开山鼻祖,被尊称为太上老君,这位神话般的人物,具有和其他圣人不一样的名字,老子,他不同于常人的称谓也许只有在神话传说中才能解释得清。

  神话传说给予了老子很多神秘的味道,这是一种后人对前人和圣人的敬仰。那么,真实的老子是什么样的呢?

  作为国家管理图书的官吏,老子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典籍,在他管理图书的若***年中,周王室日渐衰弱,老子决定离开东周,他的这一决定诞生了我国最早的哲学著作,却也暴露了老子自相矛盾的问题,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中说“言者不如知者默”,也就是说有智慧的人,必定是沉默寡言的,老子主张大智慧的人不说话,不写文章,可是为什么老子自己却写了五千言的《道德经》,这不是拿己之矛攻己之盾吗?究竟是老子愚蠢还是另有智慧?

  走出函谷关的老子,除了给人们留下一部《道德经》外,再也没有任何别的信息,直到现在,老子晚年究竟去了哪里,最后死在哪里,都是一个历史之谜。而他的《道德经》也像一部谜书一样,让后人有说不尽的话语空间,《道德经》所阐述的道的精要人们未必全部理解。

  《道德经》不过五千言,却涵盖了很多妙义,告诉我们许多法则。几千年前过去了,老子和他的《道德经》一直活跃在我们身边,有关老子的话题一直研究不完,解释不尽,老子研究几乎成了一个世界性的公共话题。

  (全文)

  老子和我们现代生活有关吗?老子他在哪儿呢?这个问题我曾经做了一个测试,我到苏州玄妙观,碰到三个天真活泼的孩子,一看太可爱了,我就测试一下。我说你们知道老子吗?他们说知道。当中一个男孩说了,他说老子就是我爸。还有一个男孩他说,老子不就是玄妙观当中的那个塑像吗?那个道士塑像吗?我会心一笑,一个小女孩嫣然一笑,她说不不不,“老子”是一本书,我爸的书桌上就有这本书。我笑了,老子不就是和我们三个现代孩子生活在一起嘛,而且这三个孩子心目当中有三个不同的老子。一,老子是我爸,二,老子是那个道士的塑像,三,老子是一本书。老子真的就在我们生活中,只不过我们和老子的那种接触,有时候零距离的接触,所以已经化到我们的血液当中去了,距离是零,所以我们反而觉察不到了。

  我们在座的有的同志喜欢打太极拳,早晨到公园里面打太极拳,看到人家的动作软绵绵的,但是太极高手,一推手,可以把一个大汉掀翻在地。什么原理?老子说的,柔弱胜刚强。你看看,有的人喜欢下围棋,有的人喜欢练书法,书法家和围棋高手经常说一句话,叫知白守黑,谁说的?老子说的。什么叫知白守黑?写书法,黑的地方是字,白的地方也是字,写书法的人这么看。真正懂书法的人他眼睛一看,黑的地方是字,白的地方也是字,所以叫你守住黑要知道白,这样就达到一种高级层次。我看下围棋的也是,要知白守黑,这是什么道理?这就是立足一处,眼观全局,这是何等的境界。所以老子的智慧,熔化在你我中间,熔化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行动当中,理念当中,大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小到我们公园里打拳、下围棋都是这种,老子的智慧。

  同志们如果到福建去,有个叫清源山,清源山有个老君岩,有个老子的石刻雕像,非常有名,有名在什么地方?这个雕像非常大,而且这个雕像非常卡通,怎么卡通法?就是他的两个耳朵特别大,同志们想一想,为什么老子的耳朵特别大呢?为什么?因为老子叫李耳,姓李,所以他的耳朵上必有特征,他的耳朵特别大。同志们我们来看一个汉字,圣人的圣,这是简化字,如果我们还原成繁体字的话,左边是一个耳朵的耳,圣人就和耳朵有关系。如果同志们对文字感兴趣,不仅是看简化字,而且看繁体字,再去看一个甲骨文更有意思了,在甲骨文上你看到什么呢?下面一个人,上面一个大耳朵,人上面一个大耳朵,这就是圣人的圣,在甲骨文当中,这个“圣”字还有个写法,一个人头上一个大耳朵,然后一个“口”,什么意思?就是古人把圣人的观念,看作不仅这个人的听力好,口才好,所以一个耳朵一个口,那么同志想想看,到后来慢慢演变了,这个人的听力又好,口才又好,这就引申到无所不通,无所不晓,无所不明,就变成了圣人了。所以圣人跟耳朵有关,老子就是个圣人,那么我们要问了,老子是不是真的耳朵很大呢?中国的文化不得了,不仅有动人的民间故事,而且有生动的神话,还有美妙的仙话。

  老子的妈妈把老子生下来了,一看这个孩子很奇怪,怎么他的耳朵特别大,他老爸一看,这孩子的耳朵太大了,夫妻俩一商量,这个孩子给他起个什么名字?姓李叫李耳,今天我们现代人哪有给儿子起耳朵,脚什么的,没有的,都起个文绉绉的名字。因为古人很天真,这叫童心,这是人类的童年,所以很有意思,给儿子叫个李耳。所以同志们今后去看雕塑,去看画像,雕塑家雕塑的老子,或者画家画个老子,你看他耳朵特别大,这是一个特征,那么现在我们又一个问题来了。李耳,我懂了,老子叫李耳,请问为什么叫老子呢?同志们想想看,孔子因为他姓孔,叫孔子。孟子因为他姓孟,尊称他所以叫孟子。韩非子他姓韩,所以叫韩非子。荀子他姓荀所以叫做荀子。他姓李呀,为什么不叫李子要叫老子?问题来了,中国的文化太有意思了,为什么叫老子呢?据说这个孩子生下来爹妈一看,不仅耳朵大,而且好奇怪,他的眉毛是白的,他已经有胡须,也是白的,你看看生出来的儿子,眉毛是白的,还有胡须是白的,所以叫老子了。

  还有我刚才讲了,有民间故事,有神话传说,有仙话,《史记正义》当中,他就有浪漫的说法,说什么呢?李母怀胎八十一栽,逍遥李树下,割左腋而生,很浪漫。老子的妈妈怀胎了,怀得好大很大,怀胎了多少,八十一年。这个婴儿在他的腹中八十一年,那天快要生了,他妈妈就来到李树下,八十一年的孩子怎么生法呢?她就割开自己的左腋,小孩子哇哇地生下来,你看看这不叫老子吗?他在妈妈那里已经八十一年了,生下来已经有八十一岁了。当然这是民间传说,这是神话,这是仙话,那么历史学家写的老子,应该怎么样呢?那么我们看看司马迁,司马迁这位大历史学家,花了18年的心血,写了52万字6千五百个字,给中国的哲学之父、智慧之父,写评传的话,很可怜,只写了450多个字。你看看,这么大的一部《史记》就写了450多个字,这么一个大的哲学家,为什么?没有办法,材料没有,材料不够,所以他很严谨。他怎么写的?他一开头写了27个字,他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这27个字就介绍了他的籍贯,他的姓氏,他这样说,老子这个人啊,是楚国苦县,县名叫苦,曲仁里的人。他说姓李,名字叫耳,他的字叫聃,他的工作单位在周朝的守藏室之史,什么意思?就是周朝的皇家的国家的图书馆馆长,用今天我们学者的话来讲,就是收藏图书、保管图书的这样一个官员。那么有的学者说,他是国家图书馆馆长。那么照我的看法呢,还不仅是一个图书馆的馆长,他这个地方应该不仅有图书,而且有文物档案,而且有其他的东西,这就好像我们现在的国家图书馆还有国家博物馆,国家档案馆。我想这些东西结合在一起管理的这么一个馆长,这样一来,如果我们深层思考的话,我们就发现一个秘密,为什么他写了五千多个字?就成了中国的一大智慧经典?成了世界上的一大智慧,就五千来个字,为什么他有这么大的学问?为什么他的思想这么深刻?从他的职业上,从他的工作岗位上,我们可以找其中的秘密。你想想看,他做国家图书馆的馆长,做档案馆的馆长,做博物馆的馆长。一、他看到的东西远远不是我们一般人所能看到的,他看到的图书、看到的档案、看到的文物,当然大大超过一般人,一般人看不到。所以他不仅看到大量的东西,而且看到许多秘密的东西,甚至机密的东西。第二,我们可以想想看,他既然是那个时候国家图书馆的馆长,当时的一般人不能到那里去查图书的。你想想看,到他那里的人,必然是高层次的文化人,高层次的学者,他碰到的就是这些高层次的文化人,高层次的学者,经常进行交流,我们有句话,听人家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当然他的知识在无形当中丰富起来了。第三个,他这个职位在京城,他这个职位靠近王朝,是政权的中心。你想想看,他不仅能够知道大量的历史信息,而且能够和当时的皇朝的政权的核心,频繁接触,也就是他能够获取大量的王朝的时代信息。再加上老子的天分很聪明,悟性极高,你想想看,有这么的智慧,有这么的素质,又处在这么优越的条件下,当然灵性焕发,就会诞生中国的哲学之父和智慧之父,所以他是有来龙去脉的。

  老子原来做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守藏者室也,后来又看王朝衰败得太厉害了。不想做了,不想做他就出走了,他要到哪里去呀,他要到秦国去,他要到西域去,要到秦国去,要到西域去。必定经过一个关口,叫函谷关,为什么叫函谷关呢?两面两山,对峙,中间一道又深又险的小路。所以这条路就像一个“函”字里一样,所以叫做函谷关,必定要经过这个关口。这一天,守关的长官是叫关令尹喜,又叫令尹喜,守关的长官,那天他到城头上了望,一看不得了,空中飘过来一团紫气,一团紫气冉冉而来。关令尹很厉害,他眼睛一看说今天很妙,今天将会有圣人到来,然后他在关上远望,看见一个人,骑著一匹青牛慢慢来了,再一看牛背上的那个人,风度非凡。远得看不出,近的一看,这不就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吗?高兴得不得了,老子来了,你看紫气飘来,老子来到。然后把他问他,你到哪里去?我要到秦国去,西域去,我呆不住了。

  不能,你要走的话,你非答应我个条件。老子说,答应你什么条件?他说,你看你这么一个大思想家,哲学家,你不给我们留一点著作,留一点文字下来。老子说不不不,不留。老子他不愿意留的,不留不留。关长嫣然一笑,你不留也好,我不给你签护照,不给你签证,不能过我的关,你非得留一点。所以这是个麻烦的事情,所以老子给他缠得没有办法,所以老子写下了这部天下奇书,叫《道德经》。老子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呢?刚才我讲了,第一,你不写这个书,他不给你签证,不给你护照上签字,你不能出关,所以要出关得写。第二,关令尹一番话,老子很有触动,我一肚子学问,一肚子智慧,我为什么不做点好事,给后人留点遗产呢?那不就浪费掉了吗?第三,写著作也要有知音,关令尹就是个学术非常高,修养非常高的人。关令尹学识非常高,同志们想想看,飘过一段云气来,就知道贵人来了,我们也不知道叫紫气,也不叫紫气东来,也不叫贵人来。当然这尽管是传说,但是,关令尹是个非常有学问的人。这样一来,我碰到一个知音,我写出来的东西有人赏识,所以有这么几个原因,最后老子决定写了,所以老子花了好几天,写完了。一看,五千多个字,一分八十一章,分成为上下两篇。一篇叫《道经》,一篇叫《德经》,合起来叫《道德经》,我们简称为《老子》。写完以后,关令尹一看高兴得不得了,了不得,太美了。诗一样的语言,深刻的含义,太美妙了。关令尹笑了,他说老子,我这个关长不做了,我要跟你一起出走了。据说后来他这个关长不做了,跟老子一起去西域去。后来人们还看到他们两个人一起在流沙里面走。两个人都有学问,都是大学问家,而且都是长寿。

  那么老子的《道德经》里面,到底讲了些什么智慧呢?我们翻开他的书,最先接触到的就是他的道,道路的道,最多接触的也是道。所以我们现代人如果是闻其道,得其道,行其道的话,那就能够把老子的智慧转化为我们的智慧,把古代人的大智慧转化成为我们现代人的智慧,这是一笔相当丰富的财富。

  《老子》这个书当中,就五千多个字,讲到“道”的地方有七十多处。他是多么重视道,尽管道到底是什么?现在还有不断的争论,道到底是什么?但是有一个大家是共通的,道就是宇宙的本体,事物种种的玄妙,都是因为从道里边出来的。如果我们认识了道,知道了万物的玄妙,那你看我们活著是多么令人愉快的一个人生。那么道到底在哪里呢,道就在宇宙当中,就在茶杯里面,就在我的录音机里面,就在我的手表里面,天地当中。有道,一草一木有道,一器一皿当中有道。东郭子曾经问庄子,先生何为道?什么叫道?道在哪里?庄子嫣然一笑,无处不在,道在屎溺。这个话讲得很难听,道在哪里?道在屎溺,大便小便当中都有。我们乍一听,这个哲学家怎么讲得这么庸俗。不,深刻,无处不有。如果我们细细想想,难道大便小便当中没有道吗?医生拿你的大便小便一看,就看问题出来了,我们看清宫电影,太监老是拿著皇帝的大便要看,看看皇帝健康不健康,所以道在屎溺。多深刻,所以无处不在,所以《老子》是个智慧的书。他给人们诉说著道,辩论著道,就希望人们得道。如果你是搞政治的,你细细地读他的书,就可以学到好多的道。你搞经济的,你搞教育的,你要健身的,你要教育孩子等等,里面都充满著智慧的道,都能给你一种智慧的启迪。

  今天,我们处在这么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老子离我们几千年了,老子就和我们在一起,就能够越过这个时代的鸿沟和我们沟通。

  首先我们看宗教界人士非常喜欢老子,1788年,两百多年之前,一位天主教的教士,传教士,他就把《老子》这本书带到了欧洲。从此《老子》两百多年以前,开始了在欧洲的国外的蔓延。有一个罗马的天主教教士,他是第一个用拉丁文来翻译老子的。我们特别要提到日本,日本人研究老子很厉害,我到日本去,他们研究老子很厉害。日本上世纪有一个首屈一指的禅学大师叫铃木大拙。同志们可以看看他的名字,铃木。日本人的,大拙,谁的?《老子》里的。他特别喜欢这个词,叫大巧若拙。所以你看他的名字上有个大拙,他对老子太喜欢了。他怎么喜欢?名字上叫铃木大拙。而且他怎么样呢?老子最讲究无,老子他喜欢无。他往往就拿起毛笔来写一个“无”字,挥笔而成。在写“无”字当中,表示对“无”的深深智慧的悟。这个人很长寿,有近一百岁,九十几岁的时候,还有飞机到处飞来飞去,到处做学术报告,他的学生就问他,先生你怎么这么健康?这么长寿?他笑笑说这就是无为。宗教界的人士喜欢老子,文学家也喜欢老子。你看1891年俄国的托尔斯泰,这么大的文学家。当时有一个彼得堡的出版家,跟他谈话,就问,他说你是这么一位大的文学家,请问你受世界上的哪些作家思想家影响大?托尔斯泰说,他说我受中国的孔子孟子影响很大,受老子的影响巨大。文学家真会说话,一个叫很大,一个叫巨大,只差一个字,很大、巨大,你看不同的影响突现出来了。

  哲学家也喜欢老子,世界的哲学家也喜欢老子。黑格尔这么一个大哲学家,他就说了,他是老子的哲学不得了,和希腊的哲学一起,作为世界哲学的源头,你看看得多高啊。当代还有一个大哲学家,叫海德格尔。他这个思想和西方的那个传统不一样,但他和我们老子的思想传统倒很合拍。老子说 “有无相生,老子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他看到老子这种思想很合拍,很感动。同志们,我们来举个例子,同学们看这个茶杯,茶杯里如果没有水。那么我们就要问大家了,茶杯里有东西吗?没有啊。我们的一般常识,老子来了不一样,老子说有。怎么没有?我看见有。大家不明白,这茶杯里明明是没有东西,怎么是有呢?老子说了,你倒上水不就有了吗?你装上盐不就有了吗?你放上糖不就有了吗?你放上其他东西不就有了吗?厉害,什么意思?正因为它是无,所以它能够有。同志们想想看,如果这是一个实心的东西,一个木疙瘩。你里面能放水吗?不能放水,同志们想想看,正因为我们的嘴巴是空的,是无,所以听完讲座,大家可以吃饭。饭可以进去呀,如果我们嘴巴是满的,是有的,怎么吃东西呀,所以这里有个大秘密,就是这个有。是隐蔽在这个无当中的,这就是哲学家的智慧和眼光。

  所以这个“无”并不是真的“无”,而是有的“有”,这个“有”是隐蔽在里边的。同志们再想想看,我们墙上开一个窗,开一个洞,我们开这个洞以后,有没有,没有是空的,但是老子就发现这个智慧,无中有。如果我们整个房间一个窗子都没有,不闷死人吗?正因为无,开著窗洞,所以多舒服啊,空气流通,这不是有吗?这种思想给海德格尔一看,太吻合了,知音。所以他对老子那个思想,非常赞赏,非常合拍。他把老子的哲学开始用西方的文字来翻译了,经常琢磨。怎么把中国古典的话语用现代的西方的语言,不是马马虎虎翻过去了,他在办公室,他的书房里写了两句话,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就是谁能够解释一下,太深刻了。谁能够把一个浑浊的东西,乱糟糟的东西,我能够把它沉静下来,慢慢地沉静沉静下来。谁又能够把一个死水一团一样的东西,把它掀动起来,使它生动活泼,谁能?这是老子的话,太深刻了。同志们想想这些智慧,一个单位,一个企业乱糟糟的,我去了,你去了。记得老子这两句话,这么浑浊的一个单位,我去了以后,把它慢慢地沉静沉静沉静下来,搞得好好的,福利上去了,大家很高兴。但是高兴的话,大家懒惰了,享福了,谁又能够把这个平静的环境再掀起生命的波浪,使它永远朝气蓬勃。所以你看这个哲学家,看到老子这两句充满哲理的话,怎么能够不激动,不感动,不冲动。所以,老子不仅和我们同在,而且老子和世界的人们同在。这一讲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各位。

  (来源:cctv-10《百家讲坛》栏目)

四 : 《老子集注》:《老子集注》-简介,《老子集注》-概述

唐末五代,蜀地尚存较浓的重玄之风,但重玄派整体上已趋衰微。南宋时邵若愚、董思靖等解老,都明重玄之义,宋代道教一些《老子集注》中大量引重玄学说,此其遗风。

老子集注 《老子集注》:《老子集注》-简介,《老子集注》-概述
《老子集注》

老子集注_《老子集注》 -简单介绍

唐末五代,蜀地尚存较浓的重玄之风,但重玄派整体上已趋衰微。南宋时邵若愚、董思靖等解老,都明重玄之义,宋代道教一些《老子集注》中大量引重玄学说,此其遗风。

老子集注_《老子集注》 -概述

(www.61k.com)普遍认为《老子》是一部晦涩的书。理解这部困难的书的最好就是“逐字逐句”地去读它。也就是说,从基础的基础作起。人们指责,这种或许是愚蠢的方法在某种程度上简直就是在开玩笑。因为年代久远,令你百思不得其解的某个字、某个词或某句话可能根本就是后来的讹传而已!

但即使这样,也不能放弃这种方法。因为这是根据原著本身理解原著的必经之路。即使后来被证明这里言之凿凿的某个观点其实本来不是《老子》的原文,那也只好如此——人们不能因噎废食!虽然我认为,理解老子的精神远比就某个字的含义的理解更加重要;但前者只有建立在后者的基础上才是可靠的!

《老子》在理解上存在如下特别的困难:

断句

已经“死”的字或词,如“象帝”。当然,也许这不是什么词,但无论如何,这的确使准确的理解更加困难了。

歧义

即在这篇近乎是“解释”性质的文章中,作者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可能会和一些似乎已经普遍承认的观念产生冲突,在这种情况下,作者有理由坚持自己的看法,但并不一定就否定了其他不同的观点,总之,如果结合《老子》的全文来看,在很多方面存在不同见解是正常的;而相反的情况则不正常了。

不同的版本的字、句不同。我在这里参照了几个版本,选择了其中比较广泛流传的作为“正文”。如果读者对于某些字、句有不同的意见,完全可以一起讨论。至于什么是最终的结论,与理解《老子》一书精神相比倒是次要的事情。

尽管存在这些困难,但认为《老子》是绝对不可能被理解的观点也是过于偏激了。恰恰相反,《〈老子〉集注》这部书就致力于这样的努力,即通过概念的分析,比较满意地理解《老子》并不是如想象的那么难于达到。当然,这同样需要读者本身的思考才能作到。

《〈老子〉集注》对于理解《老子》,进而理解中国古典哲学能够有所裨益。

本文标题:老子简介-老子简介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22236.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