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C2C的危机会不会成就B2C
目前的在线购物分为以淘宝为代表的C2C(Customer to Customer)与以京东、新蛋为代表的B2C(Business to Customer)两种模式。
以在线购物为代表的新型商业模式正在宣告“宅经济”的到来。不得不承认,直接与消费者接触的B2C和C2C在线购物模式正在悄悄改变 大家的日常生活。只要你会上网,足不出户,就可以方便地进行在线交易。随着在线购物这种模式越来越为大家所接受,整个市场的成交额也是逐年上升,但是随之而来问题就是市场的不规范导致用户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水货、假货、评价门、欺诈等事件时有发生,并且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C2C模式的分散特性正让它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在线购物,消费者受到空间限制而不能切身接触感受到产品;由此要购买不能不能亲眼看见的商品,就需要消费者对卖家有很高的“信任度”。在这种时候B2C被重新提上议事日程,B2C可以很好解决现在C2C带来的问题,由于是有正规许可的商家在提供商品售卖服务,所以包括服务和产品质量都可以得到很好的保证。甚至就连淘宝都构建了自己的B2C(淘宝商城),似乎B2C即将成为主流。
客观地说,现有C2C交易机制出现的问题会导致一部分消费者选择更加安全的B2C,B2C就相当于网络化的国美、苏宁,他们负责向厂家采购商品,然后通过自己的平台进行销售,统一进行配送,有完善的售后服务机制。但是B2C也面临着一个很大的问题,他们的商品价格会大幅高于C2C,对价格极其敏感的中国消费者来说很可能会成为选择的最后标杆,另外C2C的灵活性与商品种类的繁多也是B2C所不能做到的。
如果有一天互联网出现像国美苏宁一类的B2C平台,那么他们的巨大采购量完全可以压低产品价格,同时也可以向厂家征收上架费。但是看起来在现阶段,B2C远远不是那么美好,另外也有大量的实体店通过淘宝的C2C模式来进行销售,他们算是游离于B2C与C2C的边缘,不论是相对于纯粹的个人卖家还是纯粹的B2C,他们都会更具备优势。
无论是B2C和C2C,都需要去完善自身机制和上下游产业链,很长一段时间内B2C还会市场的主流;市场后续发展,我们拭目以待。
原载自XJP的碎碎念:http://www.xjp.cc/2009/05/20/c2c-achievements-crisis-would-b2c/
二 : 移动医疗:B2C与C2C 谁更有潜力?
海通证券医药研究团队上个月发表了一篇名为《移动医疗商业模式探讨:基于平台的B2C模式将会占主导》的文章。(www.61k.com)他们认为:基于平台的B2C模式将会在移动医疗商业模式中占据主导地位,B2C模式中的B端(医疗企业)在移动医疗时代会有很大的发展机会,而C2C模式中的C端则被市场高估了。虽然早就写了此文,但是恰逢他们新财富评选,所以延后发表。现在Dr.2就该篇文章提出的几个主要观点来发表一些不同的意见。
B2C中的B端不会有很大机会
我主要想驳斥的一点是B端医药企业怎么走,都不会在移动行业有很大机会,只能作为一个生态分布而已。从宏观上来说,其实我想提一个问题。为什么美国这么多大型的移动医疗企业,没有一家是由大型医药企业投资或者控股的?是洋鬼子傻吗?因为这中间存在着一个基本的甲方乙方问题,还有竞合的问题需要研究人员理解。
从微观上来说,就像宝莱特收购了一个婴儿可穿戴的体温计,然后卖得一团糟,就能够表示他强势进入了移动医疗行业了吗?这就好比一个搞煤矿的煤老板赚了几十亿,然后他花了一千万入股了某房地产,那你就能说他进入了房地产行业吗?对于医药企业来说,如果不是坚定推广和协同的话,那对整体业务发展毫无任何意义。而且这样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去进入移动医疗行业,不仅不会增加企业的发展机会,相反的,还会为企业增加非常多的成本。
商业模式左右互搏
为什么B端的大型制药企业不会在移动医疗有大的发展呢?这些传统医药企业不可否认在不管是渠道还是资金、产业链都具有非常强的优势,但是不少优势的东西在进入新的行业后就变成劣势了,因为商业模式根本就不同,而基因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结局。国内医药企业的移动医疗布局核心还是为了营销的,也就是重点之一是 e-Marketing。
在此先要跟大家介绍一下e-Tool和e-Marketing的概念。下图是前礼来制药的市场副总监王珏在2012年发表过的一次公开演讲中提出的。
海通制药的这篇文章认为很多国内巨头已经开始布局移动医疗,传统医药企业也都开始在移动端发力。
但是这些企业所谓的移动医疗发展还停留在所谓的e-Tool阶段,通常就是设置一个部门和团队,然后由一个产品经理负责一些移动医疗项目。这些项目是他们传统线下产业的补充,并没有充分开发网络的特有功能,而且通常只是他们整体市场发展计划中的一部分,有了是锦上添花,没有了的话,对自己的主营业务也不会有太多的影响。
但是e-Marketing不是传统Marketing的补充,而是传统Marketing的颠覆,也不仅仅是一个e-Tool,而是一种全新的营销模式。传统企业是希望利用e-Tool去补充产品,而真正的e-Marketing则是一个反向颠覆的过程,一旦补充传统的e-Tool模式和以颠覆为名的 e-Marketing模式一起存在的话,那这两种商业模式会天生的进行自我摩擦,最终导致企业左右为难。
就比如瑞星和江明做收费杀毒,那免费的只能由360来做,他们不能再做。为什么?瑞星和江明也曾经考虑去做免费,但那已经收费的人群怎么办?这两种商业模式会进行左右互博,没人能够把所有模式的生意全都做了!
大型医药企业想要进入移动医疗行业,如果他自建团队,那么行业内没有其它公司和平台会跟他合作,因为是由他控股的,所以这就相当于把自己的后路堵死了。如果进行了大规模投入,但是又只能为他自己服务,那可能会导致成本失控,最终影响员工KPI考核和企业绩效。而如果对移动医疗项目的投入不够,那在市场上自由竞争又必然是死路一条,还有什么意义呢?这实际上还是由基因决定的。
所以Dr.2根本不看好所谓的B端大型医药企业反向去做移动医疗。举个例子,沃尔玛如果反向去做电商,那他也绝对不可能超过亚马逊和ebay。那是不是只要沃尔玛收购了亚马逊和ebay他就能变成世界巨无霸了?行业生态告诉我们——不可能。这就是为什么不可能是苏宁成为淘宝,而只能是淘宝成为淘宝!关于药企或药店做电商,不可能成为行业第一,而第一只能属于第三方的观点,已经在Dr.2之前的《处方药网售带来的生态变化》里阐述过了,不再谈了。从宏观上来说,历次技术变革或者政策改革,原来最强的一定是受损方,没有悬念,如果不换汤不换药,那国家还改什么?所以强调他们原有基础的强大,然后未来还会更好是一个标准的懒汉逻辑,事实可能恰恰相反!
C2C发展潜力很大
海通证券的研报将移动电商拿出来举例。他说:对照互联网及电商的发展历程,对移动医疗的启示或许已经在其中了。我们先直接给出结论:移动医疗时代,基于平台的B2C模式将会占据主导。
首先一点,医疗行业是一个非标的行业,而药品是可以标准化的。但是医疗服务与药品具有天生的不同于其他产品和服务的特质。除此之外,医疗服务还有半径的问题,而电商天然是去半径的,因此拿平台电商和移动医疗来类比本身就是不恰当的。
海通:为何基于平台的C2C模式难以长期胜出?主要原因是医疗行业壁垒较高、产业链较长,个体医生的行医方式难以提供全产业链、安全和高效的服务。市场高估了C2C模式中的作为C端的医生集合体的重要性。
研报中认为基于平台C2C模式难以长期胜出,但是我认为C端其实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移动医疗的核心之一就是医生,随着处方药网售和医生自由执业的开放,越来越多的医生会成为个体的形式,未来医生不再仅仅会集结成为一个群体。而且,商业模式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在实际演进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情况发生。商业也模式也没有什么谁比谁好,很多人总想找到个“大杀器”一招吃遍天下,这也是很多投资者会出现的问题。
第一、谁告诉你全产业链的服务就一定更好更高效?事实上这往往意味着成本更高,价格更高。千百万的独立淘宝小卖家同样创造了不比平台上大商家总和差的业绩和服务,不要低估人的主观能动性爆发带来的巨大潜力!
第二、所谓个体医生如何如何,这完全是分析师在家里静态地考虑问题,他们是以目前的私人医生或私营医院为蓝本,去考虑未来的。请认真思考:什么样的医生会出来自由执业?就像你们投资机构里什么样的人会出来单飞?随着生态演进,市场自由竞争和博弈,一定是自己有把握,有才华同时对现实不满的这批人才会出来,那么你可以低估他们对整个行业生态的影响吗还是低估他们的水平?
第三、所谓网络C2C平台,问诊医生不可能提供更好的服务。你们都是在以目前十分有限的所见所闻,去考虑未来的变化,借用李彦宏的一句话,千万不要低估技术进步对行业的影响。比如各种辅助检查的发明对整个医疗体系,医患沟通和诊断治疗的巨大推动,连流程都会变化。比如你所谓的问诊不可靠,那么如果未来随着技术和带宽提升,是以视频为核心取代目前的文字图片和语音呢?听诊可以用蓝牙可穿戴设备实现,辅助检查可以由第三方实现,同时患者所有的电子健康档案都在云端呢?
再举一个极端的例子,你们可能知道达芬奇机器人吧,这种手术机器人实际上是机械臂在操作,而手术医生在旁边对着屏幕,摸着感应臂在进行操作,并不直接接触患者。如果带宽和技术足够先进的话,医生甚至可以在万里之外对着屏幕,操作感应臂,远程手术了!那么请问,如果连最复杂的手术都可以远程非接触式进行,还有什么所谓其他的东西,是不能替代或部分替代的呢?所以“刻舟求剑”式的“坐井观天”是目前分析师普遍存在的问题!
商业模式从来都很清晰
海通:当前纯粹的移动医疗公司大部分都在烧钱阶段,商业模式不清!
一直以来好几年了,很多人会空谈和展望,替别人忧虑,其实移动医疗的商业模式从来都很清晰,从来就没有不清晰过,莫非我们这些运动员都是傻子,你们这些在看台上的观众都是聪明人?
很多行业大佬也会说自己的商业模式不清晰,因为他们是既得利益者,营收已经几千万至上亿了,还在那里虚伪不堪,糊弄而已;而在行业中苦苦挣扎的很多创业者也会说不清楚商业模式是什么,为什么?他需要为自己的失败寻找一个借口。
就好比证券公司自己的商业模式说出来一钱不值,就是低买高卖,向卖方发报告,然后进行基金佣金分仓,毫无创新可言!但是行业内证券公司那么多,谁能拿到就是谁的本事,谁的资本实力最厚,融资融券业务最强就是谁的。所以不管移动医疗还是其他的行业,这世界根本不可能单纯靠什么模式取胜,就看谁能做到,做得更好,谁的实力更强,仅此而已!何况在技术面前,一切商业模式都是纸老虎,其实美团是个技术公司,滴滴和快的都是技术公司,小米也是个标准的技术公司,尤其当做大之后,马上会陷入专利壁垒和专利竞争里面去,互联网思维使不上劲哎。所以能拼命地推和抄袭互联网思维的公司多了去了,壮烈死去的那些都是,如果看不明白他们的技术基因,天天强调他们是靠模式取胜的人,还可以再多学习一会。
(未经允许文章不可盗用,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Dr.2,愿意与Dr.2交流的请加微信号:2823095726)
本话题在雪球有19条讨论,点击查看。
雪球是一个投资者的社交网络,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
点击下载雪球手机客户端http://xueqiu.com/xz
三 : B2C会远超越C2C的几点原因分析
我一直看好B2C,不太看好C2C。我不会高谈阔论,简单解释下我的观点,都是基于基本的逻辑。1. 交易的源头
交易的本质就是买和卖。最源头的两个角色是:消费者、生产商。当然,在消费者和生产商之间往往还有一个重要角色:经销商。
有些生产商自产自销。有些生产商只生产,然后由经销商销售出去。完全可以有更多的企业级商家进入电子商务领域。可以减少中间没必要的经销环节,降低成本。
2. 信用度
信用度是影响交易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淘宝上那么多卖家拼命刷信用度就是这个原因。
在买同一个商品时,面对着企业级卖家和个人卖家,消费者会更信赖哪个?尤其淘宝上的信用度也不一定那么靠谱,而且近万元就可以刷个皇冠了。
当然,我不是说个人卖家一定没有企业及商家的信用度高,具体要看商家人品了。在这只是谈下消费者的最直观印象。
3. 实力
做生意当然也要靠实力,财力、人力、物力等等。有实力才好去投入、运营、甚至过冬。而且大鱼吃小鱼的自然法则在商场中同样适用。
4. 大环境
原本已有不少著名B2C网站,不管到底是否已经盈利,更多的B2C网站也在崛起。
淘宝已由C2C慢慢向B2C转型,或者说是混杂型的了。个人卖家生存空间逐步缩小。
像出售商品需要这证那证的一些政策也在打压个人卖家的生存空间。
总之,个人认为B2C会远超越C2C,会成为含C类的电子商务的霸者。
四 : 创业者说:海淘B2C创业为何是伪命题
新浪科技 崔西
2014年跨境电商异常火热,不仅大电商平台京东、天猫等杀入,创业公司也层出不穷,比如洋码头、蜜芽宝贝、蜜淘等,均拿到数千万美元融资。
王扬是海淘创业大军的新玩家:2014年4月离开就职6年、上市在即的阿里巴巴,提前卖掉所有股份,7个月后推出街蜜海外购APP。
简单来说,街蜜APP是一个C2C代购平台,集中海外数百名实名认证买手进行扫货直播,在APP上完成交易及物流,看上去有点类似洋码头的“扫货神器APP”。
不过区别是,扫货神器热门品类主要是奢侈品,热门国家通常是欧洲、美国,日本等。而街蜜则把差异化定位在“非标品”和小众国家上,比如尼泊尔丝巾、土耳其挂毯等等,并试图构建社交功能。
街蜜APP与主流跨境电商B2C模式相差甚远,品类也不是抢手的奢侈品、奶粉纸尿裤、化妆品,是否真的具有存在价值?
王扬有套自己的思维逻辑,这得益于阿里6年轮岗制,让他深度参与淘宝、支付宝及聚划算多个项目运营,更加注重战略上的可持续性。
他看到的是,目前主流海淘B2C创业都是伪命题,未来95%跨境电商会死掉。是不是听上去很可怕?
电商巨头逼迫创业公司
王扬认为,电商在中国发展15年,最成功就是“爆款”概念,也就是通过供应链规模压低成本,以低价厮杀获取用户。
虽然海关优惠政策及跨境物流行业利好不断,刺激不少创业者涌入,但冷静下来就会发现,主流海淘模式是虚幻的商业逻辑,并未给创业公司带来机会,受益者反而是电商巨头。
首先是供应链。去年天猫、京东、亚马逊等都高调杀入海淘,聚美优品甚至迅速转型为跨境电商平台。对这些大公司而言,只是更换供应链,就能够引入自贸区品类并全部对接,切入海淘市场非常容易。
与此同时,这些公司通过大规模进货、采购,继续“爆款”策略拉低价格,并享受原有平台的流量转化优势,很快就能迅速做成规模,把刚起步的创业公司逼的无路可走。
尤其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海淘创业公司,如果每天订单不超过2000单,可以贴钱打价格战,但如果订单增长至10000单时,真正的竞争对手就会在前面等着他,意味着增速要超过聚美、京东甚至天猫才能取得胜利。
烧钱是电商标配行为,面对已上市融资的电商巨头,创业公司显然力不从心,就算某些方面能力比京东亚马逊强,但回归到跨境电商的本质传统贸易,谁有钱就能够获得更好的团队布局仓库、供应链和物流,创业公司还是拼不过电商巨头。
如果说B2C类跨境电商没有太多新意,“购物神器”这类C2C买手制APP,在模式上还是有所创新。但品类同质化,让这部分发展空间也不断被电商巨头吞噬。
比如这些买手制APP上,商品多以奢侈品箱包服饰为主。之所以能形成买卖交易,是因为即使加上代购费以后,这些价格依然比国内便宜很多。
但随着京东、聚美等在海外直接建仓,他们通过规模采购压低成本,有订单后再从国外仓库通过保税区发往国内,10%行邮税将比原有采购报关方式低很多,加上大规模的补贴及信誉背书,将导致代购买手的竞争优势不复存在。
与此同时,奢侈品代购还存在政策风险,之前奢侈品品牌商没有盯上代购这部分,是因为体量太小,但如果代购变成商业模式,则将面临被起诉的法律风险。
即使奢侈品品牌商认可电商与海淘模式,这部分市场也一定是京东、天猫国际或者亚马逊的,因为谁的价格及流量成本低,谁才能吃下这部分市场。
这种趋势同样适用于代购常见的母婴、护肤品及保健品等领域。所有这些品类95%都有比价需求,而所有拼比价的品类本质就是拼供应链。
基于以上分析,王扬认为,虽然B2C跨境电商行业会迅猛发展,但最终是巨头们的天下。
阿里式方法论创业
既然跨境电商创业这么难,王扬为何低价卖股份来趟浑水?
他看到的是阿里没有做好的两个领域:移动社交电商和非标品。王扬好友做微信代购的小生意,则让他发现跨境电商是承载这些不错的平台,至少是未被开发的机会。
阿里巴巴一直非常关注社区化,王扬刚进淘宝时,豆瓣和大众点评刚开始火热,淘宝一直研究SNS构架进行社区化尝试,但一直没有成功。在移动端,阿里系热门产品几乎全是PC端复制,产品形态并没有创新。
归结原因,王扬认为阿里平台上1000多万卖家的“包袱”太重,如何给这些卖家引流的压力太大。
比如移动端用户逛的是碎片时间,搜索竞价排名体验并不好,但阿里不得不做,因为这样才能进行流量分配,如果不给卖家提供这样的搜索路径,卖家可能会出逃,这将动摇阿里根基。但受干预的商品浏览结果下,也很难形成基于信任和口碑的社交电商。
在品类方面,王扬则决定去切传统供应链碰不到的品类。
传统B2C行业大家都找最容易爆款的商品推首页,毕竟身上背负的是销售KPI,或者资金库存周转率。没人会采购100条尼泊尔丝巾去销售,即使这款产品真的不错。
这也意味着,虽然有这么多大的电商平台,但新品挖掘能力很差,于是生长出蘑菇街、美丽说这样的创新公司。在跨境电商领域,同样也存在新品发掘的市场。
围绕“社交电商”和“非标品”,王扬对街蜜产品做了以下设计:
品类上多是土耳其围巾、丹麦倒影杯、瑞典维生素软糖这样的小众产品,由认证买手提供代购服务。卖家买家使用统一版本APP,用户关系以好友关系为基础,可以看到好友最近推荐过的商品或者买家秀。
这看上去也跳不出之前说的困境,巨头进入怎么办?另一方面的忧虑是,小众产品有多大市场规模?与此同时,王扬不打算从交易中收费、或者是推搜索工具,如何解决盈利问题?
阿里式方法论此时体现出来,王扬的思路是把整个业务线拉长,在街蜜产品基础上,构建一个国际物流平台。
这种方法可以参考洋码头,其实洋码头最早是家转运公司贝海国际,从上面生长起来跨境B2C业务,在跨境物流行业混乱情况下,贝海能给洋码头认证买手较低价格,不仅降低洋码头物流成本,还能通过贝海的盈利服务形成闭环。
王扬并不打算成立物流公司,而计划像天猫那样推出一个物流平台,集合不同的转运公司,用统一品牌给用户提供服务,通过规模效应降低物流成本。
这个计划的背景是:传统货运公司如果包了一架飞机做转运,必须有量线路才能跑起来。而获取货物量需要做推广、去不同渠道扫货,导致转运价格比较高。而理论上,当王扬掌握流量、用户以及货品需求时,就可以将这些和货运公司绑在一起运营。
说到这里又要回到为何要做“非标”市场:只有一个国家订单量足够多时,才会有转运公司出现,目前美国是最成熟的市场,大概有300多家转运公司,但小国家甚至是欧美,转运公司并不发达,大部分都以邮政快递为主。
邮政快递痛点在于并不针对个人,首磅很贵续重便宜,所以这些国家买手会通过拼单发回国内,然后国内经过拆单、再次发送才能送到用户手里。不仅时间长,物流费用也比较高。
王扬希望通过整合,把这部分生意集中到自己的物流平台上。这样一来,低价特色商品、未开发潜力市场、以及全球性物流体系,就能够形成闭环。
这是一个看上去很不错的理论,但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王扬已经完成街蜜基础层——商品的构建,接下来计划推出物流平台“街蜜达APP”。街蜜从IDG那获得数百万美元A轮投资,而这笔资金将主要投入到物流平台的搭建中。
五 : 创业者说:海淘B2C创业为何是伪命题
新浪科技 崔西
2014年跨境电商异常火热,不仅大电商平台京东、天猫等杀入,创业公司也层出不穷,比如洋码头、蜜芽宝贝、蜜淘等,均拿到数千万美元融资。
王扬是海淘创业大军的新玩家:2014年4月离开就职6年、上市在即的阿里巴巴,提前卖掉所有股份,7个月后推出街蜜海外购APP。
简单来说,街蜜APP是一个C2C代购平台,集中海外数百名实名认证买手进行扫货直播,在APP上完成交易及物流,看上去有点类似洋码头的“扫货神器APP”。
不过区别是,扫货神器热门品类主要是奢侈品,热门国家通常是欧洲、美国,日本等。而街蜜则把差异化定位在“非标品”和小众国家上,比如尼泊尔丝巾、土耳其挂毯等等,并试图构建社交功能。
街蜜APP与主流跨境电商B2C模式相差甚远,品类也不是抢手的奢侈品、奶粉纸尿裤、化妆品,是否真的具有存在价值?
王扬有套自己的思维逻辑,这得益于阿里6年轮岗制,让他深度参与淘宝、支付宝及聚划算多个项目运营,更加注重战略上的可持续性。
他看到的是,目前主流海淘B2C创业都是伪命题,未来95%跨境电商会死掉。是不是听上去很可怕?
电商巨头逼迫创业公司
王扬认为,电商在中国发展15年,最成功就是“爆款”概念,也就是通过供应链规模压低成本,以低价厮杀获取用户。
虽然海关优惠政策及跨境物流行业利好不断,刺激不少创业者涌入,但冷静下来就会发现,主流海淘模式是虚幻的商业逻辑,并未给创业公司带来机会,受益者反而是电商巨头。
首先是供应链。去年天猫、京东、亚马逊等都高调杀入海淘,聚美优品甚至迅速转型为跨境电商平台。对这些大公司而言,只是更换供应链,就能够引入自贸区品类并全部对接,切入海淘市场非常容易。
与此同时,这些公司通过大规模进货、采购,继续“爆款”策略拉低价格,并享受原有平台的流量转化优势,很快就能迅速做成规模,把刚起步的创业公司逼的无路可走。
尤其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海淘创业公司,如果每天订单不超过2000单,可以贴钱打价格战,但如果订单增长至10000单时,真正的竞争对手就会在前面等着他,意味着增速要超过聚美、京东甚至天猫才能取得胜利。
烧钱是电商标配行为,面对已上市融资的电商巨头,创业公司显然力不从心,就算某些方面能力比京东亚马逊强,但回归到跨境电商的本质传统贸易,谁有钱就能够获得更好的团队布局仓库、供应链和物流,创业公司还是拼不过电商巨头。
如果说B2C类跨境电商没有太多新意,“购物神器”这类C2C买手制APP,在模式上还是有所创新。但品类同质化,让这部分发展空间也不断被电商巨头吞噬。
比如这些买手制APP上,商品多以奢侈品箱包服饰为主。之所以能形成买卖交易,是因为即使加上代购费以后,这些价格依然比国内便宜很多。
但随着京东、聚美等在海外直接建仓,他们通过规模采购压低成本,有订单后再从国外仓库通过保税区发往国内,10%行邮税将比原有采购报关方式低很多,加上大规模的补贴及信誉背书,将导致代购买手的竞争优势不复存在。
与此同时,奢侈品代购还存在政策风险,之前奢侈品品牌商没有盯上代购这部分,是因为体量太小,但如果代购变成商业模式,则将面临被起诉的法律风险。
即使奢侈品品牌商认可电商与海淘模式,这部分市场也一定是京东、天猫国际或者亚马逊的,因为谁的价格及流量成本低,谁才能吃下这部分市场。
这种趋势同样适用于代购常见的母婴、护肤品及保健品等领域。所有这些品类95%都有比价需求,而所有拼比价的品类本质就是拼供应链。
基于以上分析,王扬认为,虽然B2C跨境电商行业会迅猛发展,但最终是巨头们的天下。
阿里式方法论创业
既然跨境电商创业这么难,王扬为何低价卖股份来趟浑水?
他看到的是阿里没有做好的两个领域:移动社交电商和非标品。王扬好友做微信代购的小生意,则让他发现跨境电商是承载这些不错的平台,至少是未被开发的机会。
阿里巴巴一直非常关注社区化,王扬刚进淘宝时,豆瓣和大众点评刚开始火热,淘宝一直研究SNS构架进行社区化尝试,但一直没有成功。在移动端,阿里系热门产品几乎全是PC端复制,产品形态并没有创新。
归结原因,王扬认为阿里平台上1000多万卖家的“包袱”太重,如何给这些卖家引流的压力太大。
比如移动端用户逛的是碎片时间,搜索竞价排名体验并不好,但阿里不得不做,因为这样才能进行流量分配,如果不给卖家提供这样的搜索路径,卖家可能会出逃,这将动摇阿里根基。但受干预的商品浏览结果下,也很难形成基于信任和口碑的社交电商。
在品类方面,王扬则决定去切传统供应链碰不到的品类。
传统B2C行业大家都找最容易爆款的商品推首页,毕竟身上背负的是销售KPI,或者资金库存周转率。没人会采购100条尼泊尔丝巾去销售,即使这款产品真的不错。
这也意味着,虽然有这么多大的电商平台,但新品挖掘能力很差,于是生长出蘑菇街、美丽说这样的创新公司。在跨境电商领域,同样也存在新品发掘的市场。
围绕“社交电商”和“非标品”,王扬对街蜜产品做了以下设计:
品类上多是土耳其围巾、丹麦倒影杯、瑞典维生素软糖这样的小众产品,由认证买手提供代购服务。卖家买家使用统一版本APP,用户关系以好友关系为基础,可以看到好友最近推荐过的商品或者买家秀。
这看上去也跳不出之前说的困境,巨头进入怎么办?另一方面的忧虑是,小众产品有多大市场规模?与此同时,王扬不打算从交易中收费、或者是推搜索工具,如何解决盈利问题?
阿里式方法论此时体现出来,王扬的思路是把整个业务线拉长,在街蜜产品基础上,构建一个国际物流平台。
这种方法可以参考洋码头,其实洋码头最早是家转运公司贝海国际,从上面生长起来跨境B2C业务,在跨境物流行业混乱情况下,贝海能给洋码头认证买手较低价格,不仅降低洋码头物流成本,还能通过贝海的盈利服务形成闭环。
王扬并不打算成立物流公司,而计划像天猫那样推出一个物流平台,集合不同的转运公司,用统一品牌给用户提供服务,通过规模效应降低物流成本。
这个计划的背景是:传统货运公司如果包了一架飞机做转运,必须有量线路才能跑起来。而获取货物量需要做推广、去不同渠道扫货,导致转运价格比较高。而理论上,当王扬掌握流量、用户以及货品需求时,就可以将这些和货运公司绑在一起运营。
说到这里又要回到为何要做“非标”市场:只有一个国家订单量足够多时,才会有转运公司出现,目前美国是最成熟的市场,大概有300多家转运公司,但小国家甚至是欧美,转运公司并不发达,大部分都以邮政快递为主。
邮政快递痛点在于并不针对个人,首磅很贵续重便宜,所以这些国家买手会通过拼单发回国内,然后国内经过拆单、再次发送才能送到用户手里。不仅时间长,物流费用也比较高。
王扬希望通过整合,把这部分生意集中到自己的物流平台上。这样一来,低价特色商品、未开发潜力市场、以及全球性物流体系,就能够形成闭环。
这是一个看上去很不错的理论,但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王扬已经完成街蜜基础层——商品的构建,接下来计划推出物流平台“街蜜达APP”。街蜜从IDG那获得数百万美元A轮投资,而这笔资金将主要投入到物流平台的搭建中。
本文标题:淘宝是b2c还是c2c-C2C的危机会不会成就B2C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