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伯仁因我而死-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发布时间:2018-01-29 所属栏目:不杀伯仁

一 :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晋室重臣王敦起兵作乱,其弟王导及家族受牵连,为了请罪一大早王导带着王氏子弟跪在宫殿门前等候皇上发落。这时周顗进宫,王导希望周顗能替他说些好话,便小声对他说:“伯仁(周顗的字),我全家100多口,就靠你了。”结果周顗当没听见,昂首走进宫去。周见到皇帝,说王导是个忠诚的臣子,说尽了好话,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周喜欢喝酒,在宫里喝醉了才出来。这时王导仍然在宫门口等着,又叫周,周没搭理他。一边走还一边嘀咕:“今年杀叛军贼子,换个个斗大金印带在身上(系肘,应该是说放到衣袖里,古人的长袖里一般有个兜,用来装东西)。”出去后到了家,又连忙写了一篇奏折,词语恳切,替王导他们求情。王导不知道(周顗)是救自己,反而非常恨他。

后来王敦总揽朝政,询问王导:“周顗和戴若思是南北两大才子,应该做三司(司空、司马、司寇)这样的大官,没有什么可以疑虑的。”王导不回答。又问:“如果不做三司,那应该可以做尚书令、尚书仆射吧?”王导还不说话。王敦便说:“如果不配为官,那就杀了他。”王导还是沉默。

后来王导在整理中书省文件时,才发现周顗极力为他辩白的奏章。周顗一直在维护他,只是不在他面前表示出来而已。想到自己不负责的沉默,一股强烈的负罪感涌上心头,他回家后对家人说:“我虽然没有直接杀死伯仁,可伯仁却是因我的不作为而死。幽冥之中,我对不起这个良友呀!”(译文来自百度)

出自《资治通鉴》,伯仁本来好心帮助了王导但是没有说出来,可是王导不知道伯仁在救自己,所以非常恨伯仁。最后伯仁却同样因为王导的沉默而死。

他们两人的错误好像都是因为沉默。

我觉得自己像王导。我一直恨我那位最好的朋友。因为他曾经也像伯仁一样因为我做出牺牲但是不告诉我,而这却成为我们关系决裂的导火索,以至于现在连话都不能说一句。

记得那时我们正因为信任危机吵了一架处于冷战中,他本来就是个沉默的人,吵完一直没和我说话。就在这个背景下,他因为我做了一件事,我什(www.61k.com)么都不知道,真的是什么都不知道。可是那件事没办好。而结果有消息提醒我,是因为他我才干不成。事情很小,但是那时我们的关系很紧张,而我又很看重他,非常信任他,我们俩之间发生再小的事,对我来说都像针扎一样难受,而且那时他已经知道我很喜欢他了。

我想不通,我最信任的朋友怎么会干这种事,按理说以他的人品是绝对不会干的,可“事实”摆在我眼前。这种矛盾每天都在折磨我。难道我被朋友背叛了?我又不敢问他为什么,我怕他真会说他是故意的,那太伤人了。我试过给他发消息但是我还是没提那件事,可他还是没理我。我为他的冷漠哭了很久,然后我二十几天没有找他说话,人也瘦了两斤。

后来我又没忍住找他说话,不过他的语气很冷,直到后来把话说开了才知道不是他的错。这都是一场误会。不过我们的关系也回不到以前了,而且就算知道不是他的错,我还是恨他的沉默,我对他有一股怨气,又不忍对他发火。

后来又因为我的不甘心,从那以后我和他说话语气也很刻薄了,而他见我越刻薄就越不和我说话。虽然我还是非常爱他,但是我见他为了他女友伤心我就非常恨,我就对他冷嘲热讽。可是我就算恨他,我又见不得他伤心,心里竟然想帮他和他女友和好,我竟然能忍着嫉妒不断劝他和他女友和好,我当时真是被爱恨同时折磨得要疯了。。。。

可是他不领情,也不能理解我虽然恨他,但是真的想他好好过日子的心情。

这时的他就像王导,也很恨我。然后他也开始讽刺起我了。我们两人嘴都很毒,都毫不留情。结果是我们都累了,两人都受了很重的伤。

最后我们都沉默了,然后我们俩都永远不想再见到对方,虽然我们都是“为了对方好”。

伯仁自以为做了对的事,为了王导好,可是却招来王导的怨恨。而王导因为伯仁自以为是的沉默,害死了伯仁。

伯仁有错,错在沉默,错在高傲。伯仁救了王导,却不屑和王导说话。而王导也有错,错在沉默,错在不作为。虽然怨恨伯仁,但是没有想让伯仁死,可是他在王敦询问的时候保持了沉默,这让王导失去了挚友。

沉默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矛盾只会在沉默中累积放大。最好的办法是在矛盾最开始的时候双方都能积极沟通。

可惜我因为害怕面对打击,没有直接向他问为什么,结果默默吃了二十几天的苦,而他本人一点都不知道。

不过沟通也要讲技巧,一要冷静,不能听到对方一点刻薄话就沉不住气的反击。我和他就是这样,都沉不住气,可是我们不管谁赢了,我们都输掉了友情,永远都不能见面。二要明白对方为什么会刻薄,找出刻薄的真正原因,及时安抚对方,除非双方都不想坚持这份感情了。三要承认对方正确的观点,不能一概否定对方。先找自身的原因,有则改之。而对方的缺点也要很快指出来,不要隐忍,否则就是纵容对方。但是语气要温和。

二 :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这话出自哪,是什么意思的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这话出自哪,是什么意思的


据《晋书》载:晋元帝在建康(现在的南京)即位后,丞相王导的堂兄王敦任“镇东大将军”,掌握征讨之权,颇有功劳,声望很高。后来,元帝有些猜忌他,想加以制约,他就从荆州起兵,以诛刘隗为名,进攻建康(参看“城狐社鼠”)。王敦的军队一直打到了石头(属现在的南京,在当时建康的西边)。元帝害怕起来,只得要求和解。王敦杀了一批和他作对的宦臣,仍回湖北。

当时,有个名叫周?的,字伯仁(参看“唐突西施”),王敦不了解他的为人,曾问王导:“周?是咱们的敌人还是朋友?”王导也不太了解,没有肯定答复,就把周?也杀了。事后,王导才知道,周?曾经救过他的命。因为王敦起兵,进攻首都,在元帝看来当然是叛变的行为,身为丞相的王导既是王敦的党,怎能不被怀疑。幸亏周?上书元帝竭力替王导说话,才得不予追究。这件事,王导当初并不知道,等他知道的时候,周?已经被杀。因此,他不禁大哭,十分悔恨地说道:“我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虽然没有直接杀人,但是,对于被杀的人应负一定责任,因而心中不安。就往往引用这句话:“我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尤其是“伯仁由我而死”这一句便流传为成语,或简作“伯仁由我”。

三 : 世说新语-周伯仁与王导-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17)

一般人认为魏晋只有"竹林七贤"和陶渊明有名,有道,其实魏晋士大夫中气质超过他们的人,有的是。
1.文人士大夫惺惺相惜
魏晋南北朝世家门第的学术官僚,形成知识分子读书人的士大夫集团。这种风气,从魏、晋开始,直到南北朝的两三百年时期,并无一个有力者毅然出来鼎革这种时代的弊病。也正如曹魏时代的阮籍所感叹的“时无英雄,徒使竖子成名”的情况。
其原因,是由于传布学术知识的书本,都靠手写传抄的私家藏书,并不普及。文化教育并不发达,政府与社会,都没有设立学校的风气。尤其是一般社会,丧失了自古以来“文武合一”教育子弟的精神;一般上层社会,也只以读书成名,便算是品行端正的标准。因此而使学术知识,大都出于世家权门,形成门第、宗族的士大夫群的权威集团,左右把持皇室的政权,牢不可破。
此时正当史称“五胡乱华”的崛起和西晋皇室的没落,由群臣拥立司马懿的曾孙司马睿南渡称帝(晋元帝),从此定都建康(南京),就为东晋的开始。但司马睿和他的儿子司马绍(晋明帝),虽然南渡以后,先后两朝称帝,事实上也等于是傀儡皇室,父子皇帝只有八九年时间,都在忧患之中死去。
后来真正东晋王朝,虽然再经九个皇帝,共有一百零四年的时间,但政权仍然操纵在王、谢等势族手中,前如王敦、王导,后如谢安、谢玄等王、谢权门,都是籍籍有名的“世家望族”的子弟出身。坐以论道,谈玄说妙,大多是文(学)哲(学)不分的高手。世说新语-周伯仁与王导-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17)

由东晋开始,士大夫们的文人学术官僚集团的风气,一直沿袭到南朝各代(宋、齐、梁、陈)和隋朝,俨然犹如牢不可破的堡垒,虽然是当时一代当国的帝王,也是对此无能为力,只好向这种现实低头将就。
2.周伯仁是当时的名士-道家处人风范
周伯仁也是老庄哲学高手,善饮酒,为人大度。其在关键时刻拯救了江东管仲王导。其至死也未坦露救王导,也是体现了老庄哲学那种“功成名退,死死如归”的做人原则。
任诞第28 则记周伯仁喝酒“尝经三日不醒。时人谓之三日仆射”(25)有人讥周仆射:与亲友言戏,秽杂无检节①。周曰:“吾若万里长江,何能不千里一曲②!”【注释】①周仆射:周伯仁,任尚书左仆射,享有崇高声望。纵酒放荡,蔑视礼法,常醉酒失态。②“吾若”句:这里以长江的弯曲比喻自己行为的偏差。【译文】 有人指责尚书左仆射周周伯仁:和亲友言谈玩笑,粗野驳杂,失于检点节制,周周伯仁说:“我好比万里长江,怎么能一泻千里也不拐一个弯儿!”(28)周伯仁风德雅重,深达危乱①。过江积年,恒大饮酒,尝经三同不醒。时人谓之三日仆射。【注释】①周伯仁:参看前文第25则注①。据记载,他过江后经常喝醉,只有他姐姐死时醒酒三天,他姑姑死时,醒酒三天。所以下文说:“三日不醒”,其中“不”字疑衍。【译文】周伯仁风格德行高尚庄重,深知国家的危乱。过江以后,连年经常豪饮,曾经一连三天不醒。当时的人把他叫做三日仆射。
3.周伯仁与王导都是以国家为重,关系很好:只有“空”(这里空空洞洞)才能容人世说新语-周伯仁与王导-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17)


第18则记“王丞相枕周伯仁膝,指其腹曰:卿此中何所有?答曰:此中空洞无物,然容卿辈数百人”。问的人借开玩笑讥周腹中空无所有,回答的人就借“空洞无物”表明自己胸怀宽阔,大肚能容,这种回答就很有韵味
(14)王公与朝士共饮酒①,举琉璃碗谓伯仁曰:“此碗腹殊空,谓之宝器,何邪②?”答曰:“此碗英英③,诚为清彻,所以为宝耳。”【注释】①朝士:周代官名,后泛称朝廷官吏。②“此碗”句:王导以碗比喻伯仁,嘲笑他无能,腹中空洞无物。③英英:明亮的样子。【译文】王导和朝廷的官员一道饮酒,他举起琉璃碗对周伯仁说:“这个碗腹内空空,还称它是宝器,为什么呢?”周伯仁回答说:“这个碗亮晶晶的,确实晶莹澄澈,这就是成为宝器的原因啊。”(17)明帝问周伯仁:“真长何如人?”答曰:“故是千斤辖特①。”王公笑其言。伯仁曰:“不如卷角牸,有盘辟之好②。”【注释】①辖(jiè)特:阉割过的公牛。指能任重致远。②“不如”句:这是嘲笑王导的,暗示王导是卷角柠,嘲笑他老年无所作为,但能让骑牛的人满意。卷角牸,指卷角母牛。牛老了就卷角,不能快走。盘辟,盘旋进退。【译文】晋明帝问周伯仁:“真长是怎么样的人?”周伯仁回答说:“自然是个千斤重的阉牛。”王导嘲笑他说的活。周伯仁说:“当然比不上卷角老母牛,能好好地盘旋进退。”
(18)王丞相枕周伯仁膝,指其腹曰:“卿此中何所有?”答曰:“此中空洞无物,然容卿辈数百人。”【译文】丞相王导枕着周伯仁的膝,用手指着他的肚子说:“你这里有什么东西?”周伯仁回答说:“这里空空洞洞,没有东西,可是能容纳下几百个像你这样的人
4,关键时刻经受住考验:才是名士!
晋室重臣荆州将军王敦起兵作乱,其堂弟王导及家族受牵连,为了请罪一大早王导带着王氏子弟跪在宫殿门前等候皇上发落。 这时周顗进宫,王导希望周顗能替他说些好话,便小声对他说:“伯仁(周顗的字),我全家100多口,就靠你了。”
结果周顗当没听见,昂首走进宫去。周见到皇帝,说王导是个忠诚的臣子,(www.61k.com)说尽了好话,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周喜欢喝酒,在宫里喝醉了才出来。这时王导仍然在宫门口等着,又称周,周没搭理他。一边走还一边嘀咕:“今年杀叛军贼子,换个个斗大金印带在身上(系肘,应该是说放到衣袖里,古人的长袖里一般有个兜,用来装东西)。”
【注:在这种形势下,周顗这种做法是最理智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救王导一家。】
出去后到了家,又连忙写了一篇奏折,词语恳切,替王导他们求情。
王导不知道(周顗)是救自己,反而非常恨他。(救人者反而不表功!)
后来王敦领兵成功进入南京,总揽朝政,询问王导:“周顗和戴若思是南北两大才子,应该做三司(司空、司马、司寇)这样的大官,没有什么可以疑虑的。”
王导不回答。又问:“如果不做三司,那应该可以做尚书令、尚书仆射吧?”
王导还不说话。王敦便说:“如果不配为官,那就杀了他。”王导还是沉默。
后来王导在整理中书省文件时,才发现周顗极力为他辩白的奏章。周顗一直在维护他,只是不在他面前表示出来而已。
想到自己不负责的沉默,一股强烈的负罪感涌上心头,他回家后对家人说:“我虽然没有直接杀死伯仁,可伯仁却是因我的不作为而死。幽冥之中,我对不起这个良友呀
世说新语-周伯仁与王导-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17)


5.《易经》的数不可逃”

(33)王大将军既反,至石头,周伯仁往见之。谓周曰:“卿何以相负①?”对曰:“公戎车犯正,下官忝率六军,而王师不振,以此负公②。”
【译文】大将军王敦反叛以后,到了石头城,周伯仁去见他。王敦问周伯仁:“你为什么辜负我?”周伯仁回答说:“公举兵谋反,下官愧率六军出战,可是军队不能奋勇杀敌,因此才辜负了公。”
这就是中国士大夫精神,学《易经》的人,知道了凶事就不一定逃避,所谓数不可逃”。其实数也未尝不可逃,中国读书人养成了一种忠君爱国之心,你做反叛的事,我宁死也不逃
6.王导也是一位“知错就改”的名士
王姓能成为中国大姓,应该感谢他们的祖先山东琅琊王家。这个王导就是王羲之的叔叔。从东汉末年公元185年至唐朝中期(公元800年),山东琅琊王家这一支,跨度超过500年,历代人才辈出,成为最有名的世家门第。在公元2311年起的“五胡乱华”的年代,几十万汉族老百姓跟随王家迁移到中国南方,从而保存了中华民族之根。
陈寅恪:“王导之笼络江东士族,统一内部,结合南人北人两种实力以抵抗外侮,民族因得以独立,文化因得以续延。不谓民族之功臣,似非平情之论也。
陈先生的评价将王导的贡献列为民族之功臣的高度。

四 :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这一句话有何典故?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这一句话有何典故?


周?,字伯仁,?x汝南安成人。以下由?灼?勒f新語中的故事,?大家更了解周伯仁的??性?x表,以及他又是如何展現他不凡的生命霸?狻S然诘诹?t:「 王 大 ??? 起 事 , 丞 相 兄 弟 ? 闕 謝 。 周 侯 深 ?n 諸 王 , 始 入 , 甚 有 ?n 色 ; 丞 相 呼 周 侯 , 曰 : 『 百 口 委 卿 ! 』 周 直 過 不 ??; 既 入 , 苦 相 存 救 。 既 ? , 周 大 說 , ? 酒 ; 及 出 , 諸 王 故 在 門 , 周 曰 : 『 今 年 ??諸 賊 奴 , ? 取 金 印 如 斗 大 繫 肘 後 ! 』 大 ??? 至 石 頭 , ?? 丞 相 曰 : 『 周 侯 可 ??三 不 ? 』 丞 相 不 答 。 又 ?? : 『 可 ??尚 ??令 不 ? 』 又 不 ??。 因 云 : 『 如 此 , 唯 ? ??之 耳 !』 ??默 然 。 逮 周 侯 被 害 , 丞 相 後 知 周 侯 救己 , ?@ 曰 : 『 我 不 ??周 侯 , 周 侯 由 我 而 死 ;幽 冥 中 ? 此 人 ! 』 」以上就是「我雖不?⒉?剩???s因我而死。」的典故。由上我??可以看到皇帝的私心,和王?У幕谝猓??懿?实?椭?笥?s不說出?恚?梢哉f是?樯撇挥?酥??欢?灿锌赡苁撬??酒使自己?拭?2贿^周?他能使皇帝不?ⅲ?橛涯懿???P,都看到他的?明才智和?V大的心胸。

本文标题:伯仁因我而死-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17409.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