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浅析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浅析:本地人才站 夹缝中的生存之道

发布时间:2017-08-09 所属栏目:日本文化

一 : 浅析:本地人才站 夹缝中的生存之道

  写这篇文章,主要是因为我自己在做的人才网,实际动手做起来,真的太难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中国网民每年都在逐步增加。根据CNNIC 2014年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可以明晰的看到每年的网民增加情况,截止2013年12月,我过的网民规模达6.18亿,较比去年共计新增网民5358人。和2012年底提升了3.7个百分点。

  

 

  网络的普及,也让网络招聘变的热门。足不出户找工作。

  但是问题也就来了,早起互联网的领跑者,占领了绝大部分市场。个人站长做人才网站,变得更加艰难。

  用百度搜索查了“人才”“招聘”两个关键词。搜集了些“大佬”级别的网站。分别为:

  智联、51job、百伯(百度的东西)、列聘、易登、中华招聘以及分类信息的58和赶集。

  这些招聘网站大家都比较熟悉,这些网站基本在互联网上站稳了脚,有些事因为有强力的后台。所以这些网站是不差钱的,他们花大资金来做推广,树立品牌,抢占全国市场。那么我们这些个人站长如何才能在这些“大佬”下面生存?

  我看过一些关于运营本地人才网站的文章,大多数都说利用SEO优化来让排名排在首页。这只是其中的一点,光排名上了首页,排在第一,对于人才网站,仅仅只起到一个辅助作用。

  我们知道,利用百度搜索进你网站的人,90%都是求职者。求职者来到你的网站,发现没有想要找的职位,没有中意的企业,他会毫不犹豫的关闭了你的网站。

  一、人人都求职心切 人才网不能少了数据!

  每一个求职者,他们都急切的想要找到好的工作。因为要生活!因为拖一天就少赚一天的钱。

  在这个大数据的时代,一个网站没多少有用的数据。摆在面前的就是灭亡。

  人才网站上要些什么数据?

  1>面向企业

  企业是网站的主要收入来源,企业访问你的网站,为的就是人力资源。他们可以在众多简历中找到合适的人才,然后联系面试。

  2>面向求职者

  求职者需要职位,企业发布的招聘信息,职位列表,能让求职者自信挑选与自己合适的职位。

  试想一下,人才网上,没有职位。访客怎么留?

  二、重要的线上、线下推广

  线上推广:结合当下热门的社交工具,腾讯微博、新浪微博、公众微信等等。给人才网站做好线上推广以及体验。

  最突出的就是:线下推广!

  比如:某一个时间段在某个地点发传单。

  与本地企业、商户做到合作等

  对于一个本地的人才网站,线下推广是至关重要的。

  三、网站的效果和质量 是存活的关键

  你可以没有流量,你的排名可以不在首页,但是网站的本身是给用户带来效果。根据一、二两点。做好推广,你有求职者,你有企业发布职位。 求职者能在你网站上找到工作,公司能在你网站上招到人,这就是效果。

  就像这么多年来,本地就有很多线下招聘公司,他们没有接触互联网一样发展的很好。

  原因就在于,他们这么多年积累的人力资源、人才简历。 与企业长期合作。他们掌握了一手数据,而企业也乐意去他们那里寻找人才。因为有实际效果,能找到工作或能招到人。

  效果比什么都重要!!

  本文由www.a0816.com(绵阳人才网)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二 : 浅析书法的“神韵”与“精气神”

摘 要:近年来,书法的神韵研究得到广泛重视,同时书法的神韵问题是书法艺术中非常重要的问题,历经各朝代的演变,该问题常使人们感到十分神秘和玄虚,本文试对其进行分析,作进一步探索。本文系统的阐述了书法的神韵特征

关键词:书法;神韵;特征
一、书法神与韵释义
“神”就是精神。由于魏晋时期对玄学的兴趣,文人纵谈玄理,思考宇宙和人生奥秘,为此对“神”的含义变得尤其宽泛和深化,主要包含以下几层含义。按“神”字之本义,原指上帝天神。《说文》言:“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从示:申声”。神的概念其渊源很早,原始人类因出于对自然力的不解、迷惑、崇拜,遂产生“神”创造和主宰万物的思想,这在世界不同民族都有类似情况。这是神的最初含义。在西周末到春秋时期的两种学说的兴起,动摇了“神”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一是春秋时期的道家学说。“神”被认为是道所生成,神即是道。认为道是一切事物的原始本体,天地万物皆是道所生成的。《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鬼神也不例外,皆是道所生成。这是神的第二种含义。二是“元气”论学说。元气论者认为宇宙万物的生成、发展、变化皆是由最原始的物质“气”,即“元气”所构成和发生作用的,我们的先人很早就感觉到世界上充满空气,进而认为天地万物产生之前,先已有气,天地万物都是由气聚而成的。认为人是由气聚而生,散则死。气被看成最原始的极细微的物质之元,这种气被称为元气。这种元气论学说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古人认为天地万物乃至生命,都是由气构成,而人的精神,认为是一种特殊之物,也是由气构成的。不过这种构成精神的气,比构成形体的气要精致得多。精神既然是一种气,于是人们就又称精神为气或神气,于是便以神气来概指人的精神。即使是神也是由元气构成的,所以“神”也被解释为是一种气。这种气取代的神的人格意义,是神的第三种含义。
另外,神无形象,栖于万物形体之中,主宰万物,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神体现着事物的本质规律。所以魏晋时期的书法理论中“神”的概念内涵体现在以上这几个方面。韵的含义。韵旧作“颧”,最初来自古代一种陶器的名称,这种器物能发出一种悦耳的声响,后来人们就把能产生出那种美好和谐的声音衍化为“韵”。《说文?新附》云:“颧,和也。从音,员声。”(以下颧皆从简作韵―与均同)《说文》:“均,平偏也。从土从匀,匀亦声。”均本指土地平广之意,引申为均匀、谐调、调节、统一等义。后指声音的前后相应相和所构成的风调,即韵调,引申指事物的风度意态。
韵字最早是被东汉文学家蔡岂用在《琴赋》一文中:“繁弦既抑,雅韵乃扬”。刘姗曾说“同声相应谓之韵”。而韵在渗入中国书画领域时,则突破了单纯与声音相关的界限,它包容了更加广泛、深邃的审美鉴赏内涵。东晋顾恺之最先主张重“神”,倡“神韵”。魏晋人很注重自身的神韵,同时也很重视书法的神韵,象“书圣”王羲之就是如此,其作品就极富神韵,几乎成为千古不可逾越的典范。
神与韵是紧密联系的,又是可以分割的。“神韵”概念的产生与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学,特别是传统的东方哲学有密切的关系。早在西周时代,先人们在研究宇宙人和事时就开始从“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方面进行探索,并将两者相联相贯,把事物分为有形体和超越形体两部分,从而达到对事物有更深刻的理解。魏晋时期受“玄学”风气影响,把“形而下”方面称为“形体”、“形骸”、“形质”等,“形而上”方面则称为“神韵”或“神气”等。书法作品中神韵与形体相对而言,形体具体指书法的点画、笔法及墨色、结构、章法等与此有关的法则技巧。
书法神韵的内涵可以说是包含了艺术家的精神和精神所能认识领悟的全部范围。作为书法作品的神韵,其既体现外在客体世界的领悟,同时也体现作者自身的神韵,因此,书法之神是书法家赋予书法作品客体与主体的双重神韵的合一,也就是作品中所有的精神内涵。相对来说,书法的“形质”也就是其“艺术的形质”,它是神韵的载体,也是以点画、字形构成的负载神韵内容的特殊语言,也体现着书法艺术与文字的不同本质。文字并不负载神韵内涵,文字仅是语言的记录,文字若具备神韵便变成书法艺术。由此看来神韵的内涵是极其深广的。
二、神韵之载体
现代艺术理论把艺术作品分形式与内容两方面来认识。书法作品的形成是文字与艺术的统一,可称为书写艺术的文字或文字书写的艺术,故书法作品的形成可分为实用的语言文字形式与审美的书写艺术形式两个方面。作为文字形式的内容,即作品文字所表达的含义;作为艺术形式的内容则正是神韵。书法的艺术形式是书写的点画、字形、结构、章法等具[www.61k.com]体的方面,其艺术内容则是神采、韵味、情感、意境等非具体的方面。书法的艺术形式与艺术内容是不可分离的,形式与内容(形质与神韵)是同一实体的两个方面,只是由于人们感知的层次不同而加以分别的。同一艺术作品,感官(视觉、听觉、触觉等)所涉及到的就是形式,神情所涉及到的就是内容,即神韵。书法作品传神达意必须依托作品形体,所以必须掌握练习、形式技能的法则,否则谈神韵纯属空穴来风。清?宋曹《书法约言》对此详细论述过,大意是欲传神韵,既要人法,又要出法;既要合法,又要离法。这样才能超脱感观知觉阶段而进人神会领悟阶段,若停留于感官知觉阶段则离神韵甚远,所以,写书法欲求神韵必须以纯厚的基本功为基础,才能体悟深、造境高。观赏者感受的神韵是从作品中获得的,而作品中的精神意味又是作者赋予其中的。所以说,作者通过赋予作品中的某些精神意味,之后由观赏者从作品中感受到这些精神意味,这就是书法理论中所谓的神韵。
三、感受神韵
中国古典哲学的最高境界是“至静至虚”、“天人合一”。人们在欣赏书法作品时,不仅要领略它的笔墨、内容和意境,还要从作品的神韵中得到审美享受和心理满足。传达精神情致是艺术的最大特长。观赏者通过直觉形象作品,便可以感受到与作者内心相似的精神感触。人们对艺术作品的感知和认识有深浅高低之分,所以要求书写者和观赏者不要使自己的认识停留在感官层次,即只知其点画、笔触、字形的状貌,而认为应该使自己的认识深入到神会领悟的层次,即领略心会其作品的精神本质。停留感官层次的书写者即是字匠,其字不可能有丰富的神韵内涵。书写者若能真正深人到神会领悟层次,则自然透过感官层次,包融了感官层次又超越了感官层次,作品便能充分地传达神韵境界了。
总之,书法的神韵追求的是无穷之意味,注重含蓄不尽的表达方式。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讲究的是无法说明,若可以说明便不是神韵了。
参考文献:
[1]李泽厚、刘纲纪. 中国美学史( 魏晋南北朝编) [M].合肥: 安徽文艺出版社,2009.92.
[2]潘运告. 清前期书论[M]. 长沙: 湖南美术出版社,2012. 170.
[3]苏珊?朗格. 艺术问题. ( 滕守尧等译) [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55.
作者简介:黄立成(1967-),男,漳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与艺术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书法和平面设计。

三 : 秦国方士徐福是不是日本的神武天皇(图)

文章摘自《这才是日本史》 作者:何畏岩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日本神武天皇画像

证据还是不充分

徐福是不是日本的神武天皇?这个问题争论了几百年,至今仍未有定论。

上个世纪50年代,香港学者卫挺生的著作《徐福入日本建国考》提出了徐福与神武天皇的十大相似之处,认为徐福就是日本的神武天皇,引起了较大的轰动。至今,很多中国人,甚至很多日本人都受这种说法影响。日本裕仁天皇的弟弟就曾经据此公开承认徐福是日本的神武天皇。

认为徐福就是日本神武天皇的观点还缺乏有力的证据作为支撑,这些观点都建立在推测的基础上,包括卫挺生的观点也是如此。卫挺生的观点存在论据不充分的问题,很多说法显得牵强,其论据本身的真实性都值得怀疑,更不用说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论点了。

因此在考古学取得重大突破,发掘出强有力的文物证据前,不可能形成定论。

但是,根据合理的推测,徐福就是神武天皇还是很有可能的,即使徐福不是神武天皇,徐福东渡也极有可能到达了日本。还有就是许多人认为徐福就是神武天皇,并据此引申出日本人就是中国人后裔的结论,自豪感油然而生。

这种想法毫无意义,而且有些想当然了。民族的划分应该是以文化认同感为标准,而不是以其最初的族群来划分。

我们假定徐福就是神武天皇,实际上到了日本后,徐福就已经不是咱中国人了。徐福在日本没有使用中国的文字和语言,没有传承中国的文化。他实际上代表的是大陆文化与日本本土的绳纹文化融合后的一种新的文化,也就是日本文化。

古代的日本本身就是一个移民国家,来自中国、朝鲜,还有南方的印尼等岛国的移民与原住民相融合,逐步形成了真正意义的日本民族。而且这个过程,早在徐福东渡之前便已开始进行了,徐福及其部下不过也就是这移民大军中的一员而已。对于这些移民,日本还有个专有词汇——归化人。所以,就算徐福是神武天皇,我们也大可不必生出虚妄的自豪感。

方士中的“战斗机”

我们已经分析了徐福是神武天皇在逻辑上的可能性,分析结果仅供参考,本人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徐福这个人,是秦始皇时候的一个方士。方士是什么东西呢?方士实际上是以追求长生不老为终极目的专业技术工种,就是所谓的神仙家。

历史上的方士,让人成仙的没有一个,但吃了方士的丹药到地狱免费旅游参观的倒是有一长串。

徐福就是这类特种技术人才中的佼佼者,卓越的炼丹专家,方士中的战斗机。

在被秦始皇招为大秦帝国政府雇员之前,徐福已具有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他周游全国各地,主要工作是做化学试验——炼丹,并寻找从天上下凡考察的滞留神仙以便进行学术讨论。闲暇时间他就给人看看病、驱驱鬼(一般来说,那时的方士大都懂得一些原始的医学、化学知识。方士的方,本意也含有技术的意思在里面)赚点生活费,长期持之以恒地忽悠大秦帝国人民群众。一来二去,徐福名声大了,就被秦始皇招募当了政府雇员——专职寻访神仙,以求取长生不老药。

秦始皇大笔一挥,给徐福划拨了大量的工作经费。徐福领了工作经费,很高兴,不怕风高浪急,到海上去找长生不老药去了,这一去就是好几年。

秦始皇信奉的是分散投资的理念,他从不把鸡蛋全放在一个篮子里。像徐福那样的求药专项工作组,同时间组建了十几个。但是,工作组虽多,却都不管用,好几年过去了,花费了大量的钱财,却没有一个能找到仙药。

秦始皇生气了,后果很严重,那是要掉脑袋的。甚至掉脑袋都是轻的,严重一点,直接活埋、车裂。于是,很多工作组组长被直接送到地府跟阎王喝茶去了。因此有的工作组长害怕了,干脆贪污了工作经费,跑路了。

于是,秦始皇更生气了。

这个时候,徐福回来汇报工作了,主要原因应该是工作经费用完了,希望追加预算。

应该说,徐福这个时候回来是有一定风险的。始皇心情很不好,一不高兴了,直接把徐福拿去解剖——车裂的可能性很大。但是徐福义无反顾地回来了,应该说他很有准备。因为据说他见到了神仙,同时他还有一个梦想,一个伟大的梦想。

徐福说,老大啊,求药工作进展顺利,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我已经到了蓬莱仙山,见到了神仙。不过神仙说,长生不老药属于处方药,现在处方药管制非常严格,长生不老药不太好弄到,价格很高。你们送的礼太轻,不能给你,下次来的时候,带点贵重的东西来,我就把长生不老药给你。

那神仙要什么呢?老秦龙颜大悦。

要童男童女、各工种专业技术人才(百工),还有农作物的种子(这神仙要的也怪)。

好,给,统统给。秦始皇果断决策,当即拍板,追加工作经费。

于是,徐福再次获得了巨额工作经费,征召了三千童男童女和百工,还有千余精锐配备强弓劲弩的甲士随行,携带各种作物种子以及其他物资,共计六千余人,组成了庞大的蓬莱仙山考察团,出海考察求药去了。

徐福很贪婪,也很聪明,很有胆识,深谙富贵险中求的道理。在谋取巨大利益的同时,为自己的后路做了精心部署,不愧为方士中的“战斗机”。

他可能早就明白了,寻访仙药的事儿基本上都是扯淡,忽悠秦始皇的工作不可能一直做下去,秦始皇也不会愿意永远做方士的自动提款机,一个不留神,说不定把命丢了。之前那些掉脑袋的同行就是例子,这事儿要适可而止。

来见秦始皇之前,徐福应该已经有了周密的计划,利用秦始皇急于求药的心理,大胆地编造了见到了神仙的鬼话,再次骗到了巨额的工作经费后,就可以准备实施跑路计划了。

事实上,他假托神仙之名要的东西,非常值得玩味。

童男童女、百工、五谷种子,这完全是在做殖民海外的准备。徐福的胆识和野心实在是超过了一般的方士。除了钱财,还要当王,即使是在海外蛮荒的小王。这样,不仅可以保住性命,还可以拥有富贵。

他打算跑到哪里去呢?距离近了,不行;大秦国内,不行。在这些地方都容易被追杀。

那么,只有海外,秦始皇的怒火会被茫茫大海阻隔,山高水长皇帝远,逍遥过一生。日本无疑是个好的去处。

实际上,徐福在第一次出海的时候,工作应该很认真,也抱有很大希望,是真心想找到仙药,于是他大胆地一路远航,到了日本。了解了日本的风土人情后,看到了土著社会的落后,估计也认识到了这绝对不是什么仙山,寻找到仙药的可能性那是微乎其微。

徐福深深地失望了,同时也陷入了深深的恐惧中。

找不到长生不老药,这可不是闹着玩的。秦始皇,那可是有名的暴君,杀个人跟玩儿似的。

他不得不为自己的后路考虑。

于是,他有了一个大胆的计划,既可保住性命,说不定还会成为一方之王,即使是蛮夷小王,也好过去和阎王喝茶下棋。

这不是没有可能。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就已经记载了倭国的大体地理位置,而且中日民间的交流实际上一直存在,尤其是沿海地区渔民,很有可能有人到过或者听说过倭国。徐福是齐地琅琊(今江苏赣榆)人,距离大海不远,很可能早就听说倭国的传说并认为那可能就是蓬莱仙山。出海的时候,也极有可能在沿海渔民的帮助下,找到日本列岛的具体位置。

徐福回到中国后,就去见秦始皇。结果,他成功了,一个伟大的计划得以实施,他的名字也将因此永载史册。

准备工作完成后,徐福船队出海了。目标——日本。

徐福站在船头,劲吹的海风中,白须飞舞,回望逐渐消失在视野里的大陆,心中不免惆怅。

别了,故土,我将远行,不再回来,世间再无秦人徐福,空留几许传说供后人追想。

大浪滚滚,长帆济海,徐福又有几许激动。我,从此将翻开历史新的一页,我将成为忽悠日本的第一人,我将是世界级的方士,方士中的战斗机,我就是传奇。

啊,日本,我来了,我看见了,我听见了,我征服了。

神一般的存在

徐福应该首先在北九州登陆,因为这是距离中国大陆最近的地方,也是中日交流的传统登陆点。徐福及其率领的队伍,在这个时期的日本,无疑是一股极其强大的、无可匹敌的力量。先进的生产技术,跨时代的先进武器,训练有素的军队使得这个时候的徐福对于日本土著人来说,无疑是神一般的存在。阻挡在他面前的一切敌对势力,都将被碾碎、压扁,化为灰烬。

徐福首先以北九州为基地开始殖民。这个时候,他最大的敌人不是土著,而是他的老领导——秦始皇。所以,他为了隐藏行踪,避免被秦始皇追杀,于是有意识地阻断自己的队伍与中国文化的联系,不使用汉语,不使用汉字,尽量融合原有土著部落,实现己方人员的日本本土化,一个新的民族逐渐产生了。与此同时,他所带来的先进文化也极大加快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

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进一步积蓄力量后,徐福开始了其统一日本的征战。日本原始的土著部落有的被完全消灭,有的被融合。最后,徐福在大和地区建都——秋津州。他用过的铜剑、铜镜和玉玦被尊为日本开国三神器,永久供奉。徐福升天后,他的后继者继承他未竟的事业,不屈不挠,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统一了整个日本列岛,于是大和王朝兴起。后来,大和王朝皇室写史书时,在徐福事迹的基础上渲染润色,增加诸多神秘色彩,徐福便成了日本的神武天皇。

不过,以上纯属个人推测。无有力依据支撑,只是据情理进行的可行性推断,仅供一笑,当不得真。

实际上,徐福倒不一定就是神武天皇。说是,确实证据不足,诸多推断也仅限于情理上的推测,同时有些理由也还显得牵强,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是徐福到了日本,应该有相当大的可能,也具备实际的可操作性。

下面列举一个比较有说服力的例子,也是最早记载徐福去向的史料,很有意思,也很可信,各位自行揣摩。

我国著名的史书《三国志》中白纸黑字地记载:黄龙二年,(孙权)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亶洲在海中,长老传言: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将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山及仙药,止此洲不还。世相承有数万家,其上人民,时有至会稽货布,会稽东县人海行,亦有遭风流移至亶洲者。所在绝远,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数千人还。

简单解释下,夷洲就是台湾,卫温到过台湾的事,想必大家在中学历史课本中都学过吧。而亶洲从地理位置分析,应该非日本列岛莫属。

有意思吧,仔细想想徐福到达日本的可能性。

徐福东渡日本是奉秦始皇之命开疆拓土



日本和歌山徐福公园的徐福像

大秦帝国通过连年的战争建立起来,战争带来的伤痛却不是短时期内可以愈合的,原来六国的贵族臣子还沉浸在旧日“占山为王”的自在美梦之中。然而转瞬之间,战火纷飞、铁骑横扫、江山易主、全国一统的现实,不是这些突然由天堂掉到人间的王孙公子们所能接受的。在他们力所能及之处,无时不在鼓动着不知就里的人民从事反秦事业,重入烽火狼烟之中。虽然秦始皇下令收缴天下之兵,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旦他们发动起人民,锄头、铜镐也一样可以挖掘大秦的坟墓。这样的形势,不是中央实行几个政策就可以解决的。只有将民心安定下来,才能让那些心怀叵测之人无计可施。

秦始皇出身贵族,自幼身边都是“出入有高官,往来无下层”,在赵国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带给他的更多是对自己遭遇的仇恨,而不是对生活在社会底层人民的同情。锦衣玉食的他与饥渴交加的底层人民生活在两个世界,所以他无法想像到那里的生活,因此,在他的脑海里,没有“怀柔”二字,先秦历史上也没有经验可循(以休养生息为主的安民政策是由社会底层出身的汉高祖刘邦最先实行的,其后的历代帝王方才有据可依)。但事关国家稳定,秦始皇在群臣的建议下,采用了巡游的方式来安抚民心。

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秦始皇首次出巡。他这次巡游,走的是西北方向,目的是追寻秦人先祖发达的足迹,向列祖列宗报告统一天下大业已经完成;同时,也是为了对原秦国属地的现状有个大概的认识,为都城所在地的防御工作做好准备。

他由咸阳出发,顺着渭河一直向西抵达雍城(现在的宝鸡)。雍城是秦国迁都咸阳以前的旧都,有孝公以前的王墓和宗庙。秦始皇在雍城告祖祭祀以后,继续沿渭水西去,来到陇西郡犬丘一带(现甘肃省天水地区),秦人的先祖曾经在这里放牧养马。以喜庆告慰牧马的先灵以后,秦始皇由陇西东归回到雍城,再北上进入汧水河谷地区,由汧水上游的回中(现陕西省陇县西北)越过陇山,进入北地郡,抵达泾水源头的鸡头山(现甘肃省平凉市西)。鸡头山这一带地方,是秦人被周王召唤、定居称秦的发祥之地,当然是秦始皇告祭先祖的必经之地。从地理上看,鸡头山是泾水的源头,秦始皇由鸡头山返回,沿泾水河谷东南去,再南下回到咸阳。

在归程途中,秦始皇发现渭水畔风景绝美,于是下令在渭水之南建筑信宫,后又改名为极庙,意为至高无上之宫殿。并由极庙挖通骊山到甘泉建前殿,再筑两边都有围墙的甬道直通咸阳,始皇车马在甬道内行驰,民众都无幸看到秦始皇的龙颜,这样也避免了始皇帝遭遇刺杀的可能。

在这次巡视后,始皇发现道路崎岖难行,于是下令建筑全国的驰道。所需人力除一般服劳力义务的民众外,更大量使用囚犯及原各国的战俘、贵族和工匠。

关于秦始皇修建驰道的根本原因,史家基本上认定为是为了顺利出巡,广播皇威。但秦始皇一生出巡过五次,只有这第一次出巡是巡游内陆,其余四次均是巡游海上,沿海路而行。也就是说,驰道建成后,始皇帝再没有利用驰道进行大规模的巡游活动,反而在南平百越、北击匈奴时,通过驰道进行大规模的运兵输粮等军事行动。因此,修建驰道并不像古代史学家所说的那么简单,这从驰道的修建范围就可以看出端倪。(秦驰道示意图)

驰道以咸阳为中心,东到燕(今河北、北京一带)、齐(山东半岛及沿海一带),南至吴、楚(今湖南湖北一带),北达九原(今内蒙自治区乌拉特旗),西到甘肃东部,南北东西,四面贯通,全长达数千公里。驰道宽广50步(约合今69米),路面用锤夯打,平坦坚实,道路两旁每隔三丈植树一棵。此外,在今四川、云南、贵州等偏僻地区的崇山峻岭之中,又修筑“五尺道”。这样的驰道布局很明显是为了适应这些地区战争的需要。

驰道的修筑,对于秦王朝控制全国,防守边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驰道,战时便于调兵、运粮,平时便于驿传,在为了军事需要的同时,也大大方便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按照史家的说法,秦始皇将统一天下的伟业,告祭了西方的列祖列宗后,登泰山封禅就成了他第二次出行的目的。古代中国,泰山是天下的圣山,登泰山封禅,是人世间伟业完成,告祭于天的大礼。

秦始皇二十八年,始皇帝一行由咸阳出发,出函谷关,经过洛阳、荥阳、大粱、定陶,抵达薛郡邹县的峄山(现山东邹县南),刻石颂功,着手封禅的准备。准备就绪后,秦始皇冒雨登泰山,行了封禅告天的大祭。(秦泰山刻石)

由泰山下来,秦始皇兴致勃勃,继续巡游之旅,从而我国古代史上第一次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航海活动开展开来。

他先到渤海湾的黄港、腄港(在今山东邹县境内),由此傍海东行到芝罘港(今山东烟台)、成山港(今山东半岛成山头),再南行到琅玡港(今山东胶南南境)。下令从内地向该地移民三万户,免税12年,鼓励移民定居以充实和扩建琅玡港口城市。秦始皇在此留住三个月,亲自布置建港工作。随后在琅玡建台立碑以颂功德,同时派遣方士徐福率船第一次出海远航。继而返回咸阳。

黄海的波涛,琅玡台的奇幻,给秦始皇带来了难以忘怀的欢愉。遥远而不可及的海上仙山,仙山上居住有不死的仙人,仙人们采食着不老的仙草,过着天长地久的生活,无忧无虑,无病无苦,何等迷人的极乐世界,能不心醉?回到咸阳不到一年,始皇帝再次踏上了东去的行程,开始第三次巡游,第二次巡海。

当巡游车队来到博浪沙(今河南原阳县南)时,原韩国贵族张良为报亡国之仇,令力士持铁椎暗中伏击,结果力士扔出的铁椎砸中了副车,秦始皇有惊无险。这个意外并没有使巡海的行动受挫,他依然继续前行,再次来到芝罘,在此刻石立碑,归途中重到琅玡港。

三十二年(前215),秦始皇第三次巡海。此次东巡至渤海北岸的碣石(今河北秦皇岛),刻石立碑,歌功颂德,并派遣燕人方士卢生出海,“求仙人不死之药”(《史记·秦始皇本纪》)。

三十七年(前210),秦始皇第四次巡海。他先南行巡视九嶷(今湖南宁远),然后顺江东下,过丹阳至钱塘(今杭州),登会稽山祭大禹陵,刻石立碑,其后傍海滨北上,第三次巡视琅玡港。在此命徐福再次率船出海。又北达成山港、芝罘港,继续沿海西行,至平原津(今山东平原),染病不起,回程途中于沙丘(今河北广宗西北)病逝。至此,“千古一帝”在巡海的归途上,走完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秦始皇称帝12年,其间四次巡海。史籍上称他是为了寻找海上神山和不老仙药,这种说法流传得相当广泛,至今还为多数人所接受。但这种言论却是错误的,当时的史学家(主要以司马迁为代表)因科技与知识水平的低下所限,搜集史料时困难重重,难免将一些流传于民间的传闻奇谈揉杂进去;而且,作为最有力的证据,即秦朝的奏折书议,也因秦二世三年(前207),西楚霸王项羽领兵进入咸阳大肆抢掠,焚烧咸阳宫,致使极富历史意义的文献资料流佚民间或化为灰烬了。这样,秦始皇真正的巡海目的也就难以知晓了。

现在再结合当时的环境、背景以及秦始皇巡游的路线来看,也许就能领悟到隐藏在帷幕之后的历史真相。

秦始皇第一次巡海是在秦始皇二十八年,也就是完成统一大业之后的第三年。此时统一政权初建,各项改革也初步实施,而对于各自为政数百年的原诸侯国领地,尤其是那些已经沦为落魄子弟的诸侯贵族来说,趁大秦羽翼未丰、立足未稳之际,再起刀戈,重燃战火,恢复其原来的地位,不算是一件难事。尤其是燕、齐、越三国,位于沿海,有交通海外的便利条件,又因距原秦国较远,是最后被平定的地区,因此,这三国是统一后最不稳定的多事地带,严重影响了中央集权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因此,秦始皇便在第一次巡海之时强制迁徙三国百姓至内地,并将内地的囚徒迁往此处屯戍,以防止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人由海路进入秦朝领土滋扰生事;秦始皇还要求以中原的风俗伦理准则来约束这些地区,以实现稳定海疆、实现真正的统一,达到加强国家中央集权的目的。

秦始皇所巡视的黄、芝罘、琅玡、碣石,都是燕、齐的重要港口。他多次到达,刻石立碑,一是为了“宣耀威德”,精神上对这些地区进行同化;二是加强此处的海防,控制渤海航线,以防止北方匈奴的沿海入侵,并为出兵征战开辟出一条运兵送粮的重要通道。另外,由于海路连接着海外国家,秦朝与之存在着必不可少的贸易往来,自然不能忽视。控制了海上航线,便可广泛地与外国展开贸易,使国家自身的经济从中受益;并且国内的贸易也可通过海路来加速交流,使南北的经济得到平衡的发展。

秦始皇生性阴鸷、多疑,他不放心将事务下派给地方官员去办理,只有亲自巡视方能安下心来,这一点可以从他每天要批阅几百斤的奏疏(秦时无纸。字用刀刻、笔写在竹片上串联起来,称为“简”)中看出来。所以秦始皇四次亲自巡海,其动机远不似史家所记的那么简单。(秦云梦睡虎地竹简)

如果说秦始皇的巡海过程并不是像史书上所记载的那样以寻仙求药为目的,那么留下了千年传奇的徐福东渡的目的,今天恐怕就要换个角度去看了!

秦始皇二十八年,始皇帝在第一次巡游海上时,曾派徐福出海远航。历史上都将这次远航看作是秦始皇派其出海寻仙,求长生不死之药。然而,当我们揭开了蒙在秦始皇巡海真正目的上的面纱之后,徐福东渡的目的也就该重新思考了。

徐福是战国时期齐国的方士。方士大多数来自于劳动人民当中,他们熟知人民的生产技术和实践经验,会一些炼丹术、医药术、占星术、航海术。由于齐国濒临大海,航海技术十分发达,是一个海上强国,所以来自齐国的方士对航海技术更为精通,故《史记》称:“燕、齐海上之方士,传其术不能……”意思就是说,这两个国家的那些“算命先生”,把航海技术全都垄断了,使得秦始皇需要进行航海活动时,不得不再去找这些从前的敌人。

据史籍记载,秦始皇首次东巡至琅玡山时,徐福带领一些人拜见秦始皇。上书称,海外有三座神山,名叫“蓬莱、方丈、瀛洲”,是神仙们居住的地方,如果去拜访他们,便可得到长生不死之药。

徐福打出“三神山”这个旗号是有原因的,《史记·封禅书》中说:“天下名山八,而五在中国,三在夷蛮。”这三座在夷蛮的山就是所谓的“三神山”,战国时期诸侯都对其向往不止,多次派方士前往。一心想要长生不老的秦始皇闻言极为高兴,对徐福的索要无有不允。于是徐福便带了数千名童男童女出海远航。(我国浙江岱山县的徐福雕像)

 

送走了徐福的秦始皇翘首以盼,深切地渴望徐福携带不老药归来,好让自己这个始皇帝能够永远地统治这片亘古未有的广阔疆土。然而过了数年,直到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徐福才两手空空地只身返回。秦始皇大怒。徐福谎称,自己已到了蓬莱,但是仙人们却嫌秦始皇送的礼物太薄了,不肯给药。秦始皇便问仙人还要什么,徐福又索要了3000童男童女,还有五谷的种子,数百名精通各种技艺的能工巧匠。秦始皇再一次满足了他的要求。

徐福又称,大海中常有鲛鱼出没,对海上航行来说非常危险,一定要派善于使用连弩的射手去才能排除来往的困难。秦始皇也答应了他。

满足了的徐福第二次出海,从此一去不返,再无音讯。秦始皇以为徐福被鲛鱼所害,便命令凡是下海的人都必须携带能够捕捉到大鱼的器具,自己则准备了连弩,等看见大鱼时便将其射杀,也是为了证明徐福所说的鲛鱼确有其事。秦始皇在巡游的过程中,沿海路由琅玡直到成山港,也没有见到一条大鱼;等到了芝罘,方看见有巨大的海鱼在附近海域出没。秦始皇亲手射死一条,至于是不是徐福所说的鲛鱼就无从得知了。

射死鲛鱼并不能换回秦始皇日思夜想的不死药。始皇帝无可奈何,悻悻而归。同年七月,病逝于沙丘平台。

从根据史籍记载所整理出来的关于徐福出海的资料中可以看出,徐福出海的目的是给秦始皇寻求长生不老之药。但事实并非如此!

徐福出海的目的并不是史书中记载的寻仙求药,而是一次秦始皇开疆拓土的探险行为。这么说的理由有以下几点:

其一,刚刚完成统一大业的秦始皇并不信鬼神。在琅玡所立的碑文中,秦始皇说:

古之帝者,地不过千里,诸侯各守其封域,或朝或否,相侵*,残伐不止,犹刻金石以自为纪。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假威鬼神,以欺远方,实不称名,故不久长。其身未殁,诸侯倍叛,法令不行。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群臣相与诵皇帝功德,刻于金石,以为表经。(《史记·秦始皇本纪》,原碑文现仅存九字)

 

也就是说,他不需要像三皇五帝那样去借助鬼神的声名来维系统治,认为以自己的治国方略,就可以令国家安定。如果秦始皇信奉鬼神,那么这些话他是不敢公然刻在石碑上的,因为在信奉鬼神的人心中,“苍天有眼”,若鬼神看到这些字,便会迁怒于自身。只有用秦始皇不信鬼神这一说法,才能对石碑上有如此字样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既然他不信鬼神,那么对于求长生不老,也属于无稽之谈了。至于他日后自称“真人”,祈求长生不老,则是随着年纪的增长以及对掌握权势的无限欲望而滋生出来的了。

其二,“三神山”确有其处,且像《史记》中所记的那样伫立于海外。蓬莱,并不是指今天的山东省蓬莱市,蓬莱市是当年汉武帝在此望见蓬莱山,因此修建的城市,以“蓬莱”为名。而“三神山”中所指的蓬莱,其实是今天的日本北九州。“方丈”,经近代史家考证,是今天韩国南海中的济州岛。瀛洲,即琉球,也就是今天的台湾岛。古人之所以将这三座岛看作所谓的“三神山”,是受当时的科技条件及知识程度所限得出的错误认识。

我们都知道,在海面上,由于光线的折射作用,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会出现“海市蜃楼”的奇观,当航海者在大海上看到原本处于远方的岛屿突然出现在天空上时,就会以为是仙人居住之处。李白有诗云:“海客谈瀛洲,烟波微茫信难求。”指的大概就是这一点了。明明就在咫尺眼前,却总也觅寻不到那渺茫的烟波,也难怪李白怀疑它的存在了。

其三,徐福一去经年,回来时两手空空,所带的数千人也不知下落,秦始皇也没问。然后又要了3000人,还有百谷之种、能工巧匠。仙人不食人间烟火,要这些何用?而秦始皇见此情形,问都没问,就答应了他。秦始皇是什么样的人,如此自相矛盾的说法岂能瞒过他?所以,徐福出海就不是寻仙求药那么简单了。

有了这三点,我们就可以看出,徐福出海的真正目的,是奉秦始皇之命开拓海疆的,也就是说这是一次大规模的皇家探险活动。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多次巡海,已足见其对海疆的重视。开拓海疆,再展国土,是秦始皇的宏愿。另外,《史记·封禅书》中写道,方士把“三神山”“争言之于齐、燕”君主,“历时百有余年”,而两国君主也“莫不得而心甘”,这其实也是一种对拓疆的渴望。只苦于当时某个国家势单力孤,无力组织大规模的探险队伍,只能派这些方士零星入海。这样,即使到达了“三神山”,也无力将其收入囊中。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实力倍增,自然有能力组织这场大规模的开拓行为。所以,刚刚完成统一大业后不久,秦始皇第一次巡海时便派徐福带人出海探险。而第二次,则给到达那里的徐福以百谷百工,再派数千人前往。实质上,已经属于一种由政府组织的大规模的移民活动,这在我国历史上属于首次。

而当徐福再去不归,秦始皇开拓海疆之梦为之中断,又怎能不让懊恼萦绕心头?《史记》说,秦始皇梦与海神战。占梦博士说,海神不得见,但可化为大鲛鱼现形。秦始皇命人在海上搜索不得,到芝罘后,还亲自射杀了一条大鱼,以泄心头之愤。由秦始皇这种大无畏的精神,足可见其主宰海洋欲望之强烈。

徐福究竟到了哪里呢?《秦始皇本纪》中没有说明,但在《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中所记载的淮南王刘安与谋士伍被的一次对话中透露出来:“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

这片“平原广泽”仙踪何处?历史上众说纷纭。今天的考古成果已经向人们揭开了这片尘已久的历史的中神秘面纱:徐福到达的地方是今天的日本列岛!

在中国的战国时期,日本还处于新石器时代的绳纹文化之中,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也就是说,尚处于原始氏族社会时期。但到了战末秦初,日本突然开始使用青铜和铁的生产工具,开始了农业生产,尤其是水稻种植技术毫无征兆地凭空出现。日本仿佛在很短的时间之内,便由新石器时代的绳纹文化过渡到早期铁器时代的弥生文化,而且与之前的绳纹文化没有什么传承关系。(日本绳纹文化的文物)

弥生文化起自公元前200多年,终至公元后300多年,这段时间正相当于中国的战国末年及秦汉时期,这与徐福出海的时间十分的吻合。

弥生文化的遗址里,还有铜剑、铜镜、铜铎的发现。铜铎以中央日本为多,铜剑、铜镜则以九州为多,后二者被推定与秦式青铜文化有关。日本学者认为,其原料来自中国,在日本再回炉铸成。日本学者八木奘三郎说,中国山东省有类似铜剑、铜镜的器物出土;梅原末治等人说,铜镜之见于日本,是意味着秦汉人的东渡,此外,还有中国古钱、古镜或秦式匕首的出土。这就从历史文物的证据上说明了徐福将秦朝的文明传到了日本。

如今在日本的徐福遗迹不下50处。清代驻日使馆参赞黄遵宪写有“避秦男女渡三千,海外蓬瀛别有天。镜玺永传笠缝殿,倘疑世系出神仙”一诗,并注“日本传国重器三:曰剑、曰镜、曰玺,皆秦制也”。

现在已经基本确定徐福是到了日本,那么他东渡的路线又是怎样的呢?据考证,徐福东渡日本的航路可能是从山东半岛出发,穿过渤海口,抵达辽东半岛,再沿朝鲜半岛附近海域抵达对马海峡,经冲绳岛入日本北九州。徐福率领庞大的船队,沿近海岸航行绕道而抵达日本表明,古代中国人近海远航的技术和知识已趋成熟。由于秦朝存在时间较短(15年),尚未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造船工技,因此可以推测出,徐福东渡所乘坐的船只是在战国时期的基础上,加大规模而制成的。

由于出海携带的人、物较多,我们可以想像出一幅几十艘巨大的海船扬起风帆、浩浩荡荡地向东驶去,一路破风斩浪,过险滩、越激流的宏伟画卷。在那个科技尚属低下的年代,先辈们以大无畏的精神与大海作着顽强的斗争,2000多年以降的今天,仍让人感到心潮澎湃,豪情万丈。

徐福东渡日本,竟促成了一代弥生文化的形成,使日本由蛮荒之地飞跃进了文明社会,这对于日本岛国来说,是一个无量的福荫。徐福的东渡,对中日文化交流起到了巨大的影响,这是当时以拓疆扩土为主愿的秦始皇也没有想到的。

至于紧随徐福之后出海的卢生,恐怕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只是他没有徐福那样聪明,在任务失败之后反而加罪于秦始皇,最后导致了“坑儒”的历史悲剧。

徐福东渡的目的是一个流传了2000多年的误会,而统一天下的秦始皇又何尝不是被人深深的误会着。那些自以为替天行道的刺客们和原来六国的贵族们,对秦始皇可谓是恨入骨髓。正面战场上他们对秦军的铁骑无能为力,但“敌后战场”上,他们所使用的一个个隐蔽的手段,却让始皇帝措手不及;而更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大秦帝国竟然毁在了他最为信任者的手中!

文章摘自 《破译大秦帝国密码》 作者:秦风 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其三,徐福一去经年,回来时两手空空,所带的数千人也不知下落,秦始皇也没问。然后又要了3000人,还有百谷之种、能工巧匠。仙人不食人间烟火,要这些何用?而秦始皇见此情形,问都没问,就答应了他。秦始皇是什么样的人,如此自相矛盾的说法岂能瞒过他?所以,徐福出海就不是寻仙求药那么简单了。

有了这三点,我们就可以看出,徐福出海的真正目的,是奉秦始皇之命开拓海疆的,也就是说这是一次大规模的皇家探险活动。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多次巡海,已足见其对海疆的重视。开拓海疆,再展国土,是秦始皇的宏愿。另外,《史记·封禅书》中写道,方士把“三神山”“争言之于齐、燕”君主,“历时百有余年”,而两国君主也“莫不得而心甘”,这其实也是一种对拓疆的渴望。只苦于当时某个国家势单力孤,无力组织大规模的探险队伍,只能派这些方士零星入海。这样,即使到达了“三神山”,也无力将其收入囊中。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实力倍增,自然有能力组织这场大规模的开拓行为。所以,刚刚完成统一大业后不久,秦始皇第一次巡海时便派徐福带人出海探险。而第二次,则给到达那里的徐福以百谷百工,再派数千人前往。实质上,已经属于一种由政府组织的大规模的移民活动,这在我国历史上属于首次。

而当徐福再去不归,秦始皇开拓海疆之梦为之中断,又怎能不让懊恼萦绕心头?《史记》说,秦始皇梦与海神战。占梦博士说,海神不得见,但可化为大鲛鱼现形。秦始皇命人在海上搜索不得,到芝罘后,还亲自射杀了一条大鱼,以泄心头之愤。由秦始皇这种大无畏的精神,足可见其主宰海洋欲望之强烈。

徐福究竟到了哪里呢?《秦始皇本纪》中没有说明,但在《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中所记载的淮南王刘安与谋士伍被的一次对话中透露出来:“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

这片“平原广泽”仙踪何处?历史上众说纷纭。今天的考古成果已经向人们揭开了这片尘已久的历史的中神秘面纱:徐福到达的地方是今天的日本列岛!

在中国的战国时期,日本还处于新石器时代的绳纹文化之中,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也就是说,尚处于原始氏族社会时期。但到了战末秦初,日本突然开始使用青铜和铁的生产工具,开始了农业生产,尤其是水稻种植技术毫无征兆地凭空出现。日本仿佛在很短的时间之内,便由新石器时代的绳纹文化过渡到早期铁器时代的弥生文化,而且与之前的绳纹文化没有什么传承关系。(日本绳纹文化的文物)

弥生文化起自公元前200多年,终至公元后300多年,这段时间正相当于中国的战国末年及秦汉时期,这与徐福出海的时间十分的吻合。

弥生文化的遗址里,还有铜剑、铜镜、铜铎的发现。铜铎以中央日本为多,铜剑、铜镜则以九州为多,后二者被推定与秦式青铜文化有关。日本学者认为,其原料来自中国,在日本再回炉铸成。日本学者八木奘三郎说,中国山东省有类似铜剑、铜镜的器物出土;梅原末治等人说,铜镜之见于日本,是意味着秦汉人的东渡,此外,还有中国古钱、古镜或秦式匕首的出土。这就从历史文物的证据上说明了徐福将秦朝的文明传到了日本。

如今在日本的徐福遗迹不下50处。清代驻日使馆参赞黄遵宪写有“避秦男女渡三千,海外蓬瀛别有天。镜玺永传笠缝殿,倘疑世系出神仙”一诗,并注“日本传国重器三:曰剑、曰镜、曰玺,皆秦制也”。

现在已经基本确定徐福是到了日本,那么他东渡的路线又是怎样的呢?据考证,徐福东渡日本的航路可能是从山东半岛出发,穿过渤海口,抵达辽东半岛,再沿朝鲜半岛附近海域抵达对马海峡,经冲绳岛入日本北九州。徐福率领庞大的船队,沿近海岸航行绕道而抵达日本表明,古代中国人近海远航的技术和知识已趋成熟。由于秦朝存在时间较短(15年),尚未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造船工技,因此可以推测出,徐福东渡所乘坐的船只是在战国时期的基础上,加大规模而制成的。

由于出海携带的人、物较多,我们可以想像出一幅几十艘巨大的海船扬起风帆、浩浩荡荡地向东驶去,一路破风斩浪,过险滩、越激流的宏伟画卷。在那个科技尚属低下的年代,先辈们以大无畏的精神与大海作着顽强的斗争,2000多年以降的今天,仍让人感到心潮澎湃,豪情万丈。

徐福东渡日本,竟促成了一代弥生文化的形成,使日本由蛮荒之地飞跃进了文明社会,这对于日本岛国来说,是一个无量的福荫。徐福的东渡,对中日文化交流起到了巨大的影响,这是当时以拓疆扩土为主愿的秦始皇也没有想到的。

至于紧随徐福之后出海的卢生,恐怕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只是他没有徐福那样聪明,在任务失败之后反而加罪于秦始皇,最后导致了“坑儒”的历史悲剧。

徐福东渡的目的是一个流传了2000多年的误会,而统一天下的秦始皇又何尝不是被人深深的误会着。那些自以为替天行道的刺客们和原来六国的贵族们,对秦始皇可谓是恨入骨髓。正面战场上他们对秦军的铁骑无能为力,但“敌后战场”上,他们所使用的一个个隐蔽的手段,却让始皇帝措手不及;而更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大秦帝国竟然毁在了他最为信任者的手中!

文章摘自 《破译大秦帝国密码》 作者:秦风 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本文标题:浅析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浅析:本地人才站 夹缝中的生存之道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11080.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