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微博微信之后,社会化营销的下一个趋势是什么?
2009年微博诞生,中国的Web2.0时代开始拉开序幕,2011年微博营销开始发酵,并在随后的一两年内火爆异常,成为中国社会化营销的鼻祖(当然论坛时代就有论坛营销,但其普及度远不及微博),“那时去甲方提案,不谈一下微博营销,你都不好意思说再见。”这也是当时微博营销概念火热的一个体现。
事情的转折点可能发生在2012年,这一年8月微信公众平台上线,随后微信营销逆势而起,并逐渐盖过了微博营销的风头。大概在2013年,所谓「双微运营」(微博和微信运营)成为了中国社会化营销的标配,大部分社会化营销都围绕微博、微信及其形成的KOL生态进行,这种情况持续了多年。
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中国的社交网络开始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的特点,在不到5年的时间内,相继诞生了陌陌、知乎、秒拍、映客直播等社交属性的应用,它们共同构成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的新生态。
移动互联网时代,双微运营面临挑战
来到2017年,中国社交媒体生态依然在不断演进,消费者可能对某一两款应用依赖性更大(比如微信),但更多的可能是他们在不同时间段使用不同的应用,今天一个使用社交媒体的人,他的一天可能是这样的:
在一天内,人们的时间被不同的APP切割成碎片。在这种社交媒体的生态下,社会化营销的局势显然与之前大为不同,所谓用户在哪,营销就出现在哪。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的大部分注意力已经集中在智能手机上,而更大部分是集中在上述那些社交网络上。
在这种环境下,如果社交媒体运营依然固守「双微运营」的策略,显然存在巨大的弊端。
1.覆盖面有限
从覆盖面来说,双微合并用户虽然已超10亿,但它们并不能占领用户的全部时间,在碎片化媒体时代,用户还有很大的时间段在使用其他应用。
就像上图显示的,他可能上午上班路上使用网易云音乐,下班回家的路上看今日头条等等,因此依然会错过大部分双微渠道上的信息。品牌方只盯准双微渠道,已不能覆盖更大面积的精准人群。
2.内容形式受限
中国的社交网络环境可能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环境,这个环境是不断进化的,2011年微博营销,2013年微信营销,2016年直播营销,2017年短视频营销……
面对复杂变化的社交媒体环境,品牌方需要主动求变,丰富自己的内容和创意,与时俱进。
3.圈层传播受限
双微固然在现今覆盖了最主要的互联网用户,但不同圈层的用户对它们的依赖程度并不尽相同,就如网上流传的中文互联网舆论的平行宇宙一图中所显示的。
如果品牌方所针对的目标人群是高学历的文艺小众人群,那利用双微这样的大众社交媒体平台做传播可能并不合适。
社会化营销的下一个趋势:全社交平台营销
在碎片化的今天,品牌方需要面对社交媒体的新形势作出改变,一方面从双微运营的局限中走出来,另一方面探索并紧跟社会化营销的新趋势,「全社交平台营销」正基于此而提出。
在国外随着Instagram, Snapchat等新兴社交媒体的崛起,大部分品牌都在考虑多平台的社会化营销策略,总体来讲基本上形成了基于Blog, Facebook, Twitter, YouTube, Instagram,Snapchat这六大平台的营销,它们共同承担了品牌长文章、短文章、图片、短视频、长视频的内容传播任务。
相对国外的社交媒体环境,国内的社交媒体环境进化更快,也更复杂,但总体来讲也并未脱出长文章,短文章,图片,问答,短视频,长视频,直播这几种主要形式。
中国的全平台营销主要基于这些形式,形成了由微博、微信公众平台、优酷、今日头条、秒拍、知乎、豆瓣、网易云音乐、贴吧、直播(花椒,映客,一直播)等,再加上自己所处领域的垂直平台,形成的矩阵。
当然由于中国社交媒体环境的复杂化,并不是所有品牌都要兼顾所有社交媒体,而是要根据品牌的调性和需求寻找适合的社交媒体。
如果一个社交网站是一个城市,那么这些城市的公民的身份,特点,爱好都有所不同,不同的品牌就需要针对的自己的需求到合适的“城市”进行宣传。如果给这些平台一些关键词和标签,展示在我们面前大概是这样的。(由于双微已经比较了解,因此不再分析)
从上图可以习得,如果你的品牌调性偏文艺,就可以考虑豆瓣作为传播平台,比如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在豆瓣同城页的广告就比较恰到好处。
如果你的品牌调性偏技术,内容也非常专业,就可以考虑知乎作为传播平台。
比如西门子一篇关于风力发电机的内容,在知乎上获得了接近500个赞和100多个评论,而同样的内容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只获得了4000多阅读和20多个赞。对于这种非常专业的内容,显然知乎人比微信人更感兴趣。
各平台除了自身内容上的性质外,它们的内容形式和覆盖圈层也不同。
关于前者,前文已经说过,不同平台可以展示的形式不同。关于后者,虽然双微用户数最多,但他们覆盖的是大众圈层,涉及到某个相对精准的圈层,它们也并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像上面西门子的例子。
相对于双微运营,全社交平台营销策略的好处显而易见:
覆盖面更广泛,全社交平台营销可以在信息碎片化的今天,覆盖更广泛的渠道,增加用户在不同时间段与品牌的接触点。
形式更加多样,全社交平台营销的形式不仅有文字,还有图片,问答,长短视频等,可以使得品牌的内容形式更加丰富。
覆盖圈层更加精准,全社交平台营销可以让内容得到更相关人群的关注,从而影响这些人成为潜在消费者。
以特斯拉为例
我在特斯拉时感受最深的是,特斯拉很少运用各种广告创意技法做营销。在国内,很多时候我们所做的也只是把好产品展示出来让用户知道、看到、试驾,然后凭借用户口碑自发传播。
当然不做广告不代表特斯拉不希望让用户了解产品,因为不做广告,它就更需要充分挖掘社交网络的力量。
特斯拉的社交媒体平台至少开通了Twitter,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Snapchat,加上官网Blog,构成了特斯拉的全平台营销体系,发布的内容以产品相关内容居多,辅以部分车主故事。虽然以产品内容为主要传播内容,但因为实行了全平台策略,所传播内容的势能非常强大。
2016年10月19日,特斯拉发布了全自动驾驶硬件,做了一次“没有付费广告的Campaign”。特斯拉率先在官方网站上发布博客,随后在Twitter, Facebook, Google+, Vimeo, Instagram发布了相关视频内容,视频主要是为了展示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场景。结果是,这个视频在全平台获得了上百万的播放量和几十万的互动量,并引发了大面积的用户自发传播。
如何做好全社交平台营销
1. 品牌定位
全社交平台营销策略的第一步是品牌对于自身的定位,只有确定了品牌自身的定位和在消费者中的位置,才能据此选择合适的营销平台。
2. 选择适合的平台
上文说中国的社交媒体环境多变而复杂,并不是每一个品牌都适合运营所有平台。品牌定位不同,可选择的平台也不尽相同。
高端品牌可能不适合在相对低端的平台做营销,专业度高的品牌可能不适合在大众型的平台做营销。具体在某一次Campaign或内容的营销上,也可以根据内容的性质选择不同的平台。
另外,根据品牌不同的营销目的,平台选择同样有差异,有些平台更适合品牌传播,有些平台更适合销售转化。
3. 与时俱进,合适的内容配比
在社交媒体环境进化的今天,以静止的思维来看社交媒体营销是不对的,也是陈旧的。企业需要在发现更新更好的营销方式时积极拥抱(并不是鼓励无脑跟进,要根据品牌定位来看),比如面对直播崛起的环境,汽车品牌进行合适的直播尝试就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比如对于一些B2B企业,以合适的策略跟进和运营知乎机构账号也是一个好的选择。
同时,各平台的内容数量也并非一成不变,比如微博兴盛的年代,品牌运营微博的标配是每天4-5条,而在今天的社交媒体环境下,对于微博平台来说已经没有必要再维持那个数量,而可以适当将经历分配给知乎,秒拍这样的平台。
4. 选择合适的营销工具
品牌有了清楚的定位,制作了好的创意,选择了合适的平台发出,通常还需要媒介配合,双微时代的KOL策略是一种选择,但移动互联网时代,精准营销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各平台的原生广告配合内容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它们可以帮助品牌筛选并影响更精准的潜在用户。
社会化营销在中国的时间不超过10年,但其剧烈变化却可能是传统营销在过去几十年都没有过的,2017年的社交媒体环境与2013年相比已显著不同,面对时刻在变的社交媒体环境,品牌方同样应该以变化的态度来迎接。
“全社交平台运营”策略就是我们提出的解决之道。
作者微信公众账号:寻空对的营销启示录
二 : 最后之博
看不破,功名的争夺。逃不脱,累世的枷锁。
过往 淡漠,最难忘的,是我们埋头苦拼的生活。
门第虽伸缩,兄弟情不薄。
岁月悠悠流过,四四的艰苦拼搏,早已逃脱。
轻叹曾经淡泊,如今一地的堕落,心寒你我。
年少的气魄,丢在四四的角落。(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学习的繁琐,我们无处闪躲。随现实漂泊,在人潮中失落。
梦与现实交错,努力受尽了折磨。
付出过,或许没结果,或许难过,仍要坚持内心的执著。
梦想的王国,在困难之中降落。我拒绝沉默,在风雨之中嘶吼。
燃烧的怒火,冲破,做最后之博。庸俗的啰嗦,挣脱,追超越自我。
虚浮的生活,振作,做最后之博。怒放的心窝,撕破,这一纸懦弱。
四四兄弟,最后之博,别让机会错过。
三 : 微信小店之后,下一个爆发的会是什么?
不久前,微信官方发布的微信小店消息瞬间在圈子里炸开了锅,一时间令许多人悲喜交集。作为创新信息技术的代表作品,微信构建的社交网络、商业网络、物联网的融合体,连接人、物、资讯和商业的连接能力逐渐增强。在越来越透明的商业化背后,微信的价值不断被挖掘,继微信小店之后,下一个爆发的将会是什么?
微商圈会横空出世吗?
如果说微信小店继承的是移动端的“小而美”特性,那么微商圈继承的就是PC端的“大而全”。 虽然很多互联网研究者鼓吹“小而美”为商业世界的新未来,但是却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平台语境。苹果、老人手机的“小而美”堪称行业典范,但是他们都集中在电子设备领域。对于微信的移动电商,这种“小而美”的商业模式正的适合吗?
拿微信小店来说,目前,微信开放给商家其实只是很基础的添加商品、商品管理、订单管理、货架管理、维权等功能,对于一些精品店和有特别需求的商家是难以满足的。即使未来微信能够在功能上和淘宝相媲美,但面对800多万的淘宝卖家,一套基础的模板是难以承载的。
笔者猜测微信此次推出微信小店主要有这几个目的:一是满足小商家的基本需求;二是整合商家资源,为下一步搜索引流做准备;三是希望自己尽可能牢牢控制住商家,不希望第三方掌握过多丰富的数据;四是继续培养用户的微信支付习惯,打造一个移动电商生态圈。
诚然,微信小店满足了一部分小型商家的需求,但对于那些有一定规模的品牌卖家和综合性商户这就显得有些落伍了,微商圈会横空出世吗?虽然,这仅是一个遐想,但是笔者认为这并非不可能。
尚待挖掘的金矿
尽管微信表现出的商业价值与日俱增,但是对其具体的盈利模式大都数都是张口仰望。微信小店表现出的价值也仅仅是沧海一粟,微商圈聚集下的社群品牌才可能是未来。
首先,微商圈聚集了一批高端商户,这些商户在线下本身就积累了一定量的粉丝。基于对品牌的认可,消费者如果一旦对品牌产生了依赖感,就不会轻易离开,如果在线上再推一些优惠活动或给客户发放一些会员卡,很可能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这种涵盖广场、商贸城、综合性商厦的商圈给人一种非常信任和高大上的感觉。虽然微信小店给大家带来了便利,但是在便捷的背后背负的却是一种深沉的信任感。微信小店聚合的大部分是从淘宝上转过来的卖家,而这些卖家其中不乏一些以次充好者,当这部分卖家充斥在微信上势必会对用户购物体验带来影响。
再次,移动社交加上口碑营销的效应在社群电商里是最理想的商业形态。商圈聚集的是一群熟悉的陌生人,他们每天或许擦肩而过或许隐身在彼此的朋友圈。如果将这些人重新组合起来,将会形成巨大的口碑效益。
目前,微商圈还处于蓝海,即便有些远见者看到了商机,也不过是在边缘徘徊,并没有深入其中探索商圈中的深层价值。
未来,发展微商圈一举多得
微信小店的上线对于第三方来说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影响,但像口袋通、微客来这些深入做ERP和CRM的几乎没什么影响。而对于第三方,微信官方的态度也一直很明确:“微信对待第三方开发者一直持支持、开放的态度。”发展微商圈从“微信,第三方,用户”来看是个一举得多的事,站在微信的角度,微商圈有利于加强用户体验,提高用户的黏性;从第三方来看,这更加体现了第三方的技术开发和服务能力;而对于用户,不仅提高了平台的活跃度还增进了用户之间的情感。在这个商圈里,随着微信的深入发展,各种形态规则也将一一建立起来。
【作者:褚伟 微信号:oneisall2014】
感谢网友褚伟的投稿
四 : 如果微博出现在微信之后
请先把你心中升腾起来的“历史没有如果”这种念头放一下,这篇文章其实谈的是一个“需求”问题。假设两个微都有刚需,那么,究竟哪个刚需更刚一些?
微博主要解决的一个需求是信息获取方式。新浪以海量快速出道,到了微博时代改为“短平快”。信息变得更短更容易接受,依靠一键转发传播速度也大大加快。虽然可以继续诟病这种快餐式的信息接受文化,但抛开价值判断,不得不承认的是:快餐式信息接受——包括制造——在时下这个社会,属于主流。
对于名人这个群体,微博更是提供了一种发声的工具——不发声,名人就慢慢不是名人了,因为消失在公众视野中了。不过,发声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有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成文的逻辑能力。博客也是一种发声工具,但博客的普及程度远远比不上微博的,虽然不乏很多名人开设博客,但打开张起就没怎么正经活跃过,因为它对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能力要求太高了。而且,在博客中名人总是不太好意思全文拷贝别人的,但在微博上,拷贝一下也没什么严重后果,稍有良心的拷贝之余加个@***,还说得过去。更有良心的,不拷贝而改为点击一下转发,也算是一种发声。
所以,微博作为一种互联网工具,解决了大众和名人在信息传受两端上的需求(当然,大众也要发声,名人也要看八卦),这种短平快的解决方式,中国互联网内,有没有敌手?再往外拓展一下,在中国境内如此短平快地制造获取信息的方式(不仅仅包括互联网),有没有敌手?
我搜肠刮肚了半天,真心没找到。
没找到的话,那就意味着:这个刚需不仅刚且独家。
微信这个应用,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我们一个一个来说。
第一个姑且称为“通讯”,主体为文字和语音,也有视频通话功能。可一对一,也可组群,但群的人数不会太大(一般为40人)。主要解决的需求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属于社交工具。自打有人类以来,就有各种社交的方式,有了数字互联网以后,远程社交变得极为普遍——唔,等一下,不是有了数字互联网以后,电话你忘记了吗?
一直在说,微信在革运营商的命,但这话反过来看就是:运营商依然是微信的重要竞争对手,而且还不是小个的。试想一下,拿起手机和人沟通,首选是什么?不至于出现有了微信,连电话都不要了吧。微信对于电话的最大优势在于省钱,故而在需要漫游的时候,微信强于电话。但如果不需要漫游,只是打个本地电话,微信未必全面取代了电话功能。这个意义上讲,微信有可能成为资费下调的重要因素,嗯,垫脚石。
我现在还鲜有看到有人名片上印自己的微信号的,因为总感觉微信是一个私人社交圈,而非公务性质的商务圈。我也曾经问过一些朋友link不link公司同事——特别是上司——的微信,得到的回答几乎清一色的是“no”。原因很多,其中一条是:微信有朋友圈功能。
这就是微信的第二个功能,姑且称之为“不可转发的评论可见性受限的微博”。朋友圈的传播力度是非常小的,基本上用于显摆和吐槽。微博上显摆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关注,吐槽有可能会得罪不必要的人,朋友圈就比较适合做这个事。不过,无论是显摆还是吐槽,都不太适合被上司看到,故而成了不加上司(或者加了赶紧block之)的理由。反过来,看上司或同事的朋友圈,也没啥特别意思,何必加之?
朋友圈其实是一个很鸡肋的功能——用鸡肋这个词的原因在于,它有用,但用处不大。大体的情况是这样的:一开始我显摆我儿子的照片,招来热烈的捧场:好可爱的小男孩。显摆多了,捧场就少了。如果我时时显摆,未免招人厌:你丫用你那个小破孩刷我屏是伐?
朋友圈很难形成微博控那般的感觉,因为它其实上头没啥新鲜事,转来转去就是一帮狐朋狗友的东西。由于纯发文字这个功能如彩蛋般隐藏很深,看来看去就是发的人自得其乐自以为很漂亮的照片。这让一个用户“控”起来的刺激太小,沉溺度不会像微博那么高,我甚至主观武断比糗事百科更少控感。
从人际传播到小群体传播,然后进入大众传播层面:公众账号。近来吹捧公众账号的人和文章都不少,但在我看来,它没那么…唔,值得吹捧。
这玩意儿最大的问题就是“麻烦”。功能设计上的麻烦就不多讲了,未来总可以改进(比如每次登录都要输入验证码,搞一篇东西没有在线保存功能,一个手背就得重头来过,诸如此类),核心在于:维护一个公众账号比维护一个微博账号麻烦多了:你总得长篇大论啊。一个名人在微博上唠叨一句:今儿北京天气真好啊,附张蓝天白云的小米照片,引来滚滚评论加转发,你放微信公众账号上试试?(被人转了说不定自己也不晓得,缺少成就感啊缺少成就感)
说公众账号好的人,一般都是喜欢码两个字的。微博上那种短平快让码字者很不爽:小样啥都内涵没有居然搞来那么多粉丝。公众账号让码字者再一次有了用武之地,同样的,对于很多媒体而言(尤其网媒),微博不能全方位展示出它们的才艺,公众账号无疑多了一个选择。
但是,很遗憾,公众账号解决了一个长篇大论的问题,但没有解决传播力的问题。无论是单篇文章,还是单个公众账号,它的传播速度远远小于一条长微博和一个微博账号。这一点在微信上几乎是不可能更改的,因为转发到朋友圈以后,朋友圈相对小众的特性,使得这篇文章/账号的传播速度不可能快。请注意,微博上的互粉和微信上的互相连接,它们的机制完全不同。前者属于二次确认机制,后者只要一次确认:我接受你link我必然等于我link你,而再跑朋友圈里去设置权限这一步,显然过于麻烦了点。
微信里的公众账号就好像google reader里的一个个rss源:都是信息孤岛。限于微信所谓熟人社交的机制,它根本上无法做到互联互通。青龙老贼写了一篇公众账号是个半成品的文章,我倒是认为,就让它这么半吊子下去吧,拼命往下做,会离微信的本意越来越远。微信的大众传播功能,本来就是个bonus,不能当成主业来做的。
好了,现在到小结的时候了。微信这个产品,在各个方向上有没有替代品?我的答案是:有。通讯上,有一个电话/短信,外加腾讯自己的东东:手机QQ。朋友圈的对手是微博,公众账号?那就海了去了,从博客到网站,再到移动端的各种阅读客户端,当然也要包括大众点评那个东西。我老实讲一句,微信如果明儿忽然没了,我无论长期还是短期,都还活得挺好的。
我的结论就是:微信这个刚需有刚但不是那么刚,而且还不够独家。蹭蹭蹭的用户狂涨,一来是新鲜感,二来是QQ影响力——微信几乎没有注册的门槛,qq账号数都超过中国网民数了,但你得承认,微博有注册门槛的。三来在有些场合,它还是很方便的。
现在回到文头。假设好几年之前就有了微信,人们用着挺爽,一些腕儿也喜欢得瑟一下自己的公众账号,猛然间杀出一个微博,会怎么样?微信当头,微博是不是就没机会了?
我的推断是,恰恰相反,人们会觉得:这玩意更爽啊!弄个公众账号吭哧吭哧攒了几万个收听者,微博上哗啦啦地就是几万粉。而且还不用怎么挖空心思长篇大论,维护起来多容易啊!
归根到底,微信只是个功能,它有用(比如省了好多电话费),但仅此而已。微博除了有用(快餐式信息),还能满足情感需要,比如说,它可以用来装逼。不要小瞧装逼两个字,在凡伯伦的笔下,那叫“炫耀性消费”以及“炫耀性休闲”。我炫耀性消费是不可能了,但炫耀一把休闲还是可以的:在诸位下雨天蝇营狗苟于上班路上时,我能气定神闲地发一条微博:唉,今儿又睡到自然醒了,这习惯不好啊。商业社会,炫耀是非常重要的推动力,凡伯伦在《有闲阶级论》里早就论证过了。
抛开对社会的利弊,微博是有一定的颠覆性的,这不是说新浪搞这个是创新性破坏,而是微博这种介质的确树立起一个全新的信息传受方式。微信则偏向于一种mashup,将很多已有的功能整合起来,而不是创建了一种什么新的方式。
故而,微信的未来,应该强化它的功能性,切切实实地去解决日常生活问题,比如通讯。公众账号同样应该着力在这点上:比如银行卡查询,比如去小店吃饭能打个折,比如消费不爽了去投诉需求解决之道。媒体与传播的问题,不是微信应该着重去解决的。
后注1:本文所探讨的,是两个产品的基本逻辑问题,不太涉及到具体功能问题。比如说微博早期只能发一张照片,这种功能上的改进是有空间的。但基本逻辑一旦定型,很难更改。微博如果想要往社交工具上发展,产品逻辑已经把它框住了:很难。
后注2:有几个媒体约我写过关于微信商业模式的文章,我如果没记错的话,长篇大论写微信的东西,应该是去年9月发在纽约时报中文网上的“微信的进攻”。后来我就没怎么唠叨过这个产品。总体上我认为,微信的数据实在太少了(除了那个飞速增长的总用户数以及每日的活跃用户数),微博好歹你还能观察观察粉丝数什么的,微信几乎不可能。没有数据很难写什么东西。据说腾讯这个月会开一个发布会,有一些数据会公布,应该密切注意之。
五 : 微博热潮褪去后 下一代全民产品是什么
从2009年8月份新浪推出微博测试版至今,微博已经发展了两年多了,新浪和腾讯纷纷表示旗下微博产品已经达到2亿用户,如今是全民微博热的网络时代。微博凶猛的发展势头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互联网更新换代之快,当微博热潮褪去之后,下一款全民类型的产品会是什么呢?网络行业需要居安思危,提前做好准备,不然真会是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一、微博发展趋势放缓
微博的快速兴起原因有很多,简单的说是符合了网络时代发展趋势应运而生的一款网络产品。对于新浪微博的成功已经有很多分析评论了,笔者就不再累述了。微博的产生使网民找到一个与名人群体近距离沟通的突破口,也使名人群体离普通网民的距离更近了。过去只能通过一些新闻杂志上才能看到自己感兴趣的名人的相关内容,相对来说面对的都是“死物”。而微博可以使网民接收到不被其它传播机构加工的信息,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接收被关注人的第一手信息。这是过去不曾有的情况,所以当微博有这样一种属性的时候,得到了广大网民的纷纷响应。
在长时间的微博狂欢之后,这种属性会渐渐失去魅力,忙碌的生活会使网民渐渐的减少关注那些名人动态,或者已经麻木了这种接收信息的方式。这个时候就表明微博的发展已经从上升期转为平稳期。从近期的数据上看,微博注册用户的增速已经放缓,网民平均微博在线时间也在减少。微博市场就那么大,发展势必会放缓。发展放缓不带表微博没有前景,微博的作用会从网络狂欢的工具沉淀为网络必须品。
二、微博成为下一个QQ
微博将有可能成为下一个QQ,不是说微博会成为取代QQ的IM工具,而是说微博会像今天QQ一样成为一款必不可少的网络应用。在烦乱的微博狂欢之后网民会渐渐回归理性,更合理的使用微博。QQ现在是一款必不可少的应用,在它上边关联着自己的亲人、友人与同事,网民可以通过QQ随时与他们亲友沟通,微博将会成为一款随时关注目标用户信息的工具。QQ主要是熟人之间的双向交流沟通,微博主要是名人信息的单向输出。两款不同的网络应用是相辅相成必不可少的。当微博从浮躁的娱乐性、炒作性渐渐沉淀下来后,成为像QQ一样拥有不可取代的作用的时候,才可以确切的说微博是一款成功的产品,而不是互联网发展中的昙花一现。
微博能不能打造出下一个企鹅帝国,现在不好判断,不过微博现在是非常有发展潜力的一款网络应用,这毋庸置疑。密切关注微博的发展方向,全民互联网的浪潮中,把握不好发展方向很容易瞬间就被网民抛弃,瞬息万变的互联网谁都有机会。
三、下一代全民产品会是什么
全民微博热的浪潮势必会褪去,那么下一款全民的网络产品会是什么呢?现在有很多企业开始布局轻博客市场,不过轻博客从操作上来讲比微博繁琐了很多,但是轻博客的建设理念是非常准确的。当网民把注意力从那些名人身上收回的时候,势必会再找一款能用来消遣的网络应用,这个应用就要从网民的兴趣着手了。
网络世界信息泛滥、资讯混杂,在这样的环境里网民更在意与自己相关的讯息,与自己相关的信息当中网民的兴趣是稳定的价值点。兴趣不会突然改变,而是长期稳定的存在的,所以下一款全民的网络产品应该更具个性化与聚合力,可以把有相同兴趣爱好的群体聚在一起分享彼此的想法。这种产品短时间内还不会出现,不过已经是一种趋势,名人不可能一直处在全民的关注的中心位置,关注自己身边事才是个性化的根源。
总结
新一代网民的创造力是不可估量的,由于网络时代信息量大,传播速率快,说不好哪一种观念瞬间就可以占据主流思想,但是归根结底还是要满足网民的胃口。现在的网络已经出现了全民智慧的情况,商家、企业不要想用手段欺骗消费者,全民智慧怎么可能永远不知道你们的小手段呢?网络时代得到网民的认可才是最重要的,为了让互联网有更好的发展,多为网民思考吧!
本文标题:微信微博之后是什么-微博微信之后,社会化营销的下一个趋势是什么?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