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谁动了他们的奶酪
冬天已经来了,不知道春天还会远吗?
这个冬天似乎颇不宁静,十八大过后,众多高官在这个冬季颇有些“高处不胜寒”的感觉。新一届中央领导反腐倡廉行动如飓风袭来,直击省部级、副厅级乃至中央十八大候补委员级的高官,几天内高官的频频落马,这种飓风之“寒”,不同于季节带来的自然寒冷,而是让党和人民群众由衷地感到心寒!
看着报道中这些落马高官成长简历,他们每个人也曾是从基层踏踏实实一步步干到今天这个位置的,其中他们个人付出多少努力姑且不说,仅从这么多年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曾对这些人的成长付出的心血和投入,是何其壮观的一笔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这些资源不知能救助多少名艾滋病患者?这些资源不知又可以为贫困山区捐建多少所希望学校?这些落马高官曾经风花雪月奢侈使用的房产、地产不知又可以解决多少户因买不起房,老少几代蜗居生活在一起的窘境?这些人豪门玉宴挥霍浪费的金钱,不知又可以补贴多少社会孤寡老人和失学儿童?是谁动了我们国家曾经赋予这些人用以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民的“奶酪”?是谁动了这些人曾经用以承诺“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关系民生的“奶酪”?答案是肯定的:是党的纯洁性和自我完善性动了他们的“奶酪”;是群众公正的良心和社会正义动了他们的“奶酪”;是他们自己腐化变质的党性原则动了他们的“奶酪”;是中国“依法治国”的决心,动了他们的“奶酪”。
奶酪是香甜的,得到时不易,但要让这块奶酪长期保持不变质、不腐坏也许会更难!这不仅需要了解奶酪最初形成的材质,更要掌握好如何让已经拥有的奶酪长保鲜美甘甜的方法和规则。由此笔者联想到我们的干部廉洁从业管理工作。
一个党员干部能干事、敢干事、愿干事,工作热情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能、敢、愿的前提是要为民干好事、干正事、干实事、干干净净干事和干干干净净的事。一个党员一面旗帜,群众是跟着旗帜的方向在行动;一个干部一个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前所未有的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一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期召开的审议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分析研究2013年经济会议上所说的一样: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作风如何,对党风政风乃至整个社会风气具有重要影响,抓作风建设首先要从中央政治局做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以良好党风带动政风民风。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手莫伸,伸手必被捉!谁非法动了党和国家为人民谋取幸福所创造的“奶酪”,谁的“奶酪”也必将被党和人民动掉;谁不懂珍惜党和人民赋予用来“执政为民,立党为公”真心为民的“奶酪”,谁赖以生存的奶酪就必然会变质、必然会腐坏、必然会被党和人民所清除。党员干部只有懂得珍惜自己的“奶酪”,才不会想着去伸手掠取国家和人民的“奶酪”,也才不会被党纪国法动了自己的“奶酪”!一个人得到你不该得到的,必然会失去你不该失去的。(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这个寒冷的冬季,党的十八大为中国制度自信、法律自信、人民自信点燃了反腐倡廉的熊熊烈火,极大地温暖着社会现实的炎凉,温暖着亿万国民的心。
冬天已经来了,相信春天也不会远了。
——书于2012年12月6日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有感于干部廉洁从业管理工作
二 : 寸步难行的变革:王安石变法动了谁的奶酪
当初,在神宗赵顼即位之前,整个帝国上至王公大臣,下至中小地主,要求改革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可是,当神宗真的任用王安石推行改革时,这些人却又大多变换立场,出尔反尔,竭力反对和阻挠改革。改革竟然会遭遇到如此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这是神宗所始料未及的。
从史书上看,神宗赵顼这个人,能力一般般,魄力也不大,做事畏首畏尾,但相比较而言,理智还算健全,改革的意志也还非常坚定。
虽然对改革可能或必然会遭遇到的巨大压力无论在心理上还是在行动上都明显准备不足,但面对反对派咄咄逼人的汹汹气势,年轻的神宗皇帝在一开始头脑还算清醒,尽量站到王安石一边,竭力为新法的推行保驾护航。
熙宁二年六月,当御史中丞吕诲公然跳出来向王安石发难,历数他的十大罪状,意欲阻止改革时,神宗不仅当场为王安石辩护,而且事后还罢了吕诲的御史中丞,把他贬到邓州去了。随后,侍御史刘琦和监察御史里行钱顗以及殿中侍御史孙昌龄弹劾王安石,反对新法,神宗也都将他们贬职。
后来,在谏院任职的范纯仁上章弹劾王安石,指责王安石“掊克财利”,尽管范纯仁是范仲淹的儿子,神宗心有不忍,但还是将他贬出京城,出知河中府。御史中丞吕公著、参知政事赵忭、枢密副使吕公弼、御史程颢等因为反对新法也相继被罢黜朝廷。而王安石和他的“铁杆哥们”韩绛则被提拔为同平章事,成了真正的宰相,朝廷中的最高行政长官。
然而,令人感到颇为遗憾也颇为匪夷所思的是,作为改革的总后台,尽管神宗竭力为王安石撑腰,而王安石对于改革也可谓殚思竭虑、鞠躬尽瘁,且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但改革却始终步履蹒跚,寸步难行,经常会遭遇到坎坷乃至陷阱。
我们看神宗一朝的“熙宁变法”就正是这样。
有道是:“吹开青苔喝凉茶”。今天,在时间已经过去了900多年之后,倘若对这场曾一度沸沸扬扬但最终却前功尽弃无疾而终的变法尽量冷静客观地进行案例分析,那么,我们就会惊奇地发现,导致“熙宁变法”“非正常死亡”的其实并不是它自身染上了什么不治之症,而完全是由于外力的侵犯与伤害置他于死地的。
的确,仔细考量,我们会觉得,当年由神宗赵顼一手策划与推动的“熙宁变法”,无论它的改革初衷还是它的改革时机,都是再合适再正当不过的,纵然新法的某些具体内容或变法的制度设计有一些瑕疵,执行的某些具体程序或环节也难免存在些漏洞,但只要在变法过程中不断加以修改,加以完善,许多困难和问题还是可以克服可以解决的。
然而,就因为变法的内容在执行过程中被反对派别有用心地加以歪曲甚或篡改,由此使改革画虎类犬,面目全非,一场原本好端端的改革,虽然播下的是龙种,可是,到头来,收获到的却是跳蚤!
在这方面,不妨举一些实际的例子予以佐证。
就说“青苗法”吧。
北宋时,民间高利贷非常猖獗。那些放高利贷者,贷给穷人的利息,往往是本钱的两倍或三倍,以致造成许多下等户农夫破产。实施“青苗法”的本义,是为了实现国家与农民互惠互利。该法规定,如有需要,农民可在每年夏秋两收前,到当地官府借贷现钱(青苗钱)或粮谷,以补助耕作,收获了再附带一部分利息偿还官府,一来使资金周转困难的农户免受高利贷剥削,二来不致影响了农业生产,三来官府也可以收些利息来增加财政收入。
青苗法是“熙宁变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推行青苗法,王安石一开始很有信心,因为早在他任鄞县父母官时就试行过这一法律,效果很好。后来陕西转运使李参以及京东转运使王广渊不谋而合,先后在自己的辖区开展过“试点”,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为了慎重起见,在正式实施这项法律前,王安石又特意先在河北、京东、淮南三路再进行试点,待取得经验后,才正式推向全国。而且,在颁行之前,他还特别加上了“禁抑配”这一条款,即禁止强行摊派贷款。
但就是这样一部法律,在全国各地实施时却出现了截然相反的情况:有的地方严格按照朝廷的规定办事,执行得好,百姓得到实惠,对此法就非常拥护,老百姓就欢天喜地地歌颂朝廷。而在另外一些地方却出现了严重的偏差,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这些地方的官员或为了政绩工程,或为了从中渔利,甚或对新法原本就很抵触,于是便故意捣乱,不按规定办事,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想方设法多放贷款,多收利息,不惜层层下达指标,强行摊派贷款,特别是将贷款强行摊派给不需要贷款但有偿还能力的富户,而不愿贷给真正需要的贫农,由此引起了富户与贫农的共同反对。百姓对新法自然也就怨声载道。
据史料记载,虽然官方规定的利率半年是20%,但是地方官员们却常常私自提高利息到30%甚至更多。如在陕西,农民向官家借陈米一石,到还的时候是新的好小麦一石八斗七升五合,“所取利近一倍”。有的记载甚至说实际利率有达到原先设定的3至5倍的,比高利贷还要高许多。若光是私自提高利率倒也罢了,农民如果嫌利息太高,不去借就是了。但要命的是,地方官不仅擅自提高利率,而且还“抑配”,也就是强行摊派,分任务,下指标,逼迫百姓借钱。为了保证青苗钱的可回收性,新法原本规定“五户以上为一保”,商量好要借多少钱,大家互相担保。而到了执行过程中,竟变成了官府强令富户为各等级贫户提供担保,并向各等级民户摊派青苗钱。收钱时若贫户无力偿还就向富户索取,将贷款的风险转嫁给富户。
如此一来,实施青苗法就成了官府辗转放高利贷,收取利息,盘剥百姓的苛政。而青苗法也自然就由良法蜕变成了一部让“天下汹汹”、“民怨沸腾”的“恶法”。
再说免役法。
免役法也称“募役法”、“雇役法”。在实施免役法之前,宋帝国实行的是差役法,也就相当于秦朝陈胜、吴广当年千里迢迢所服的徭役。据史料记载,宋代的差役,种类也实在太多,有保管公物之役,有督收赋税之役,有追捕盗贼之役,有传递命令之役,不胜枚举。大量繁重的差役使百姓东奔西走,苦不堪言,因此,早在宋初就有人深感“害农之弊,无甚差役之法”,要求改革。
熙宁四年(1071年),由王安石领导的“国家改革委员会”在汲取当时江浙数郡实行雇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免役法。该法制定后,采取先试点后推开的原则,先在开封府试行,然后推行到全国。其法规定,民户不再服原“衙前”等役,改为按户分等定下同数额,随同夏秋两税缴免役钱,穷苦下户免缴。官府雇人充役,按照执役的轻重给酬。
由此看来,免役法本身是非常不错的,用一句行话说就是非常符合实体公正以及民主平等的原则和精神。然而,就因为在北宋前期,一直存在着诸如官户、坊郭、寺观、女户等不承担差役的“特殊户籍”或者说特权阶层,而免役法则将许多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特殊户籍”逐渐纳入了“助役”者的行列,并依据其财产多寡而确定其相应的义务,使得原本拥有免役特权的大官僚大地主阶级也不得不交钱,由此动了那些特权阶层的“奶酪”,用前些年流行的话说就是损害了那些剥削阶级的利益,所以,这项法律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大打折扣,常被歪曲,屡遭反对派的抵触、责难与批判。最后,与其他新法一样,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是什么导致了“熙宁变法”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后人在讨论这一桩历史公案时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学者认为,是因为王安石的改革思想与改革实践太超前了,超越了当时的封建时代。如黄仁宇先生就曾说过:王安石与现代读者近,反与他同时代人物远。而李亚平先生在其《帝国政界往事——公元1127年实录·都是王安石惹的祸》一文中则说:“原因是,天还没亮,而王安石起得太早了。”
仔细想想,这种观点颇值得商榷,因为,事实上,在任何时代,改革者永远都是“独行侠”,都会是因兴利除弊而动了特权阶层与既得利益者的“奶酪”,因而毫无疑问会遭到这些社会“强势群体”群起围殴以致乱棍打死的“黑衣人”,不妨假设一下看,倘若说,900多年前,在北宋时代,王安石起得“太早了”,那么,等到今天,在时间过去了那么多年之后,如果再让他起床的话,应该说起得不早了吧?可是,假若现在——在一部分人已先富起来,那些特权阶层和既得利益者已经形成的情况下,让王安石出来再推行他的那一揽子改革,我敢肯定,在他的前面,照样会是“地雷阵”或是“万丈深渊”,在改革中他照样会碰得头破血流,而改革也照样会在一片威吓怒骂声中偃旗息鼓,无疾而终,最后照样摆脱不了失败的怪圈与宿命。
所以,问题的实质并不在于王安石起得早不早,改革是否超越了时代,关键也并不在于他的改革措施以及用人是否得当,并不在于他的性格是否固执己见,或者说是因为他不善于做“统战工作”,不会化敌为友,最广泛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以结成最为坚实牢固的改革同盟,而在于王安石没事找事,偏要去动那些几乎掌控社会各个领域巨大权益的特权阶层的“奶酪”,偏要去捅——除非改朝换代,否则,在人治社会里任何时代任何人都不能去捅也不敢去捅的“马蜂窝”!所以,王安石幸亏生在宋朝,如果是生在秦朝或唐朝,像他这么身在官场却不懂得明哲保身,偏要傻不拉几地触犯众怒,最后绝对不会只是被一群马蜂盯得鼻青脸肿了事,而很有可能会招来杀身之祸,像商鞅以及王叔文那样作法自毙,自寻死路。
这,也正是封建时代改革的不幸或曰悲剧之所在。
仔细想来,历史有时也真的是让人“读不懂”,百思而不得其解:古往今来,我们这个国家似乎总是这样,在平时的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人由于种种原因对社会现实不满,可是,当真的对这些社会现实进行改革时,他们又会对改革这一“新生事物”设置重重障碍,由此造成我国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历次大大小小的改革要么胎死腹中,要么过早夭折,几乎没有一次改革能最后杀出重围,喜奏凯歌,而那些改革者,像商鞅、王叔文、王安石,张居正,包括光绪皇帝,等等,最后一个个都下场凄凉,结局悲哀!
三 : 《谁动了我的奶酪》主要内容
谁动了我的奶酪》讲的是一个关于“变化”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一个迷宫中,有四个可爱的小生灵在迷宫中寻找他们的奶酪。故事里的“奶酪”是对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追求目标的一种比喻,它可以是一份工作,一种人际关系,可以是金钱,一幢豪宅,还可以是自由、健康、社会的认可和老板的赏识。它只是一种精神上的宁静,甚至还可以只是一项运动,如马术、高尔夫球等等。|||从前,在一个遥远的地方,住着四个小家伙。为了填饱肚子和享受乐趣,他们每天在不远处的一座奇妙的迷宫里跑来跑去,在哪里寻找一种叫做“奶酪”的黄橙橙、香喷喷的食物。有两个小家伙是老鼠,一个叫“嗅嗅”,临一个叫“匆匆”。另外两个家伙是小矮人,和老鼠一样大小,但和人一个模样,而且他们的行为也和我们今天的人类差不多。他俩的名字,一个叫“哼哼”,另一个叫“唧唧”。由于他们四个实在太小了,他们在干什么当然不太会引起旁人的注意。但如果你凑近去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令人惊奇不已的事情!两个小老鼠和两个小矮人每天都在迷宫中度过,在其中寻找他们各自喜欢的奶酪。嗅嗅、匆匆的大脑和其他啮齿类动物的差不多一样简单,但他们有很好的直觉。和别的老鼠一样,他们喜欢的是那种适合啃咬的、硬一点的奶酪。而那两个小矮人,哼哼和唧唧,则靠脑袋行事,他们的脑袋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信念和情感。他们要找的是一种带字母“C”的那奶酪。他们相信,这样的奶酪会给他们带来幸福。使他们成功。尽管小老鼠和小矮人的目标各不相同,但他们做的事情是差不多的。每天早上,他们会各自穿上运动服和慢跑鞋,离开他们的小房子,跑进迷宫寻找他们各自钟爱的奶酪。迷宫中有许多曲折的走廊和好像蜂窝的房间,其中的一些房间里藏着美味的奶酪,但更多的地方是黑暗的角落和隐藏的死胡同,任何人走进去都很容易迷路。同时,这座迷宫还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对那些找到出路的人,它能使他们享受到美好的生活。两个小老鼠,嗅嗅和匆匆,总是运用简单低效的反复尝试的办法找奶酪。他们跑进一条走廊,如果走廊的房间都是空的,他们就返回来,再去另一条走廊搜寻。没有奶酪的走廊都会记住。就这样,很快地他们从一个地方找到另一个地方。嗅嗅可以用他那了不起的鼻子嗅出奶酪大致的方向,匆匆则跑在前面开路。然而迷宫太大太复杂,如你所料,他们经常会迷路,离开正道走错了方向,有时甚至还会撞倒墙上。两个小矮人,哼哼和唧唧,则运用他们思考的能力,从过去的经验中学习。他们靠复杂的脑筋,搞出了一套复杂的寻找奶酪的方法。哼哼和唧唧的方法比他们的老鼠朋友要高效,因此他们走进死胡同和碰壁的情况要比小老鼠们烧得多。他们也为此而时常沾沾自喜很是得意,甚至有些看不起低智商的老鼠朋友。然而有时候,人类复杂的头脑所带来的复杂感情也会战胜他们的理性思维,使他们看问题的眼光变得暗淡起来。这也使得他们在迷宫里的生活更加复杂化,也更具有挑战性了。但不管怎样,这四个家伙嗅嗅和匆匆,哼哼和唧唧,都以他们各自不同的方式不懈的追寻着他们想要得到的东西。最后,终于有一天,在某个走廊的尽头,在奶酪C站,他们都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奶酪。这里真是一个天堂,四个小家伙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无数各种各样的奶酪堆积如山,闪着诱人的光亮。四个小家伙呆了半晌,然后就疯了般地冲进奶酪堆,开始狂欢。从那以后,这四个家伙,小老鼠和小矮人,每天早上穿上他们的跑步装备后便毫不犹豫地直奔奶酪C站。不久,他们都建立了熟悉的路线,并形成了各自的生活习惯。嗅嗅和匆匆仍旧每天都起得很早,然后沿着相同的路线跑进迷宫中。当老鼠们到达目的地后,他们脱下自己的跑鞋,有条不紊地将两只鞋系在一起,挂在脖子上;以便需要的时候很快穿上。然后他们才开始尽情地享用奶酪。在开始一段时间里,哼哼和唧唧也是如此行事,每天早上赶到奶酪C站,按部就班的把鞋子挂在脖子上,享用在那里等着他们的美味佳肴。然而不久以后,小矮人们改变了他们的常规。哼哼和唧唧每天起得比老鼠们晚一些,懒懒地穿好运动服,然后信步走到奶酪C站。不管怎样,反正已经找到了奶酪。他们从没想过,奶酪是从哪里来的,是谁把他们放在那里的。他们只是理所当然地认为,奶酪总是会在那里的。每天,哼哼和唧唧到奶酪C站以后,就像回到自己的家一样,舒服的呆在哪里。他们脱下运动衣,把它们挂起来,甩掉脚上的鞋子,换上拖鞋。他们找到了奶酪,感觉实在是太惬意了。“真是太好了!”哼哼说:“这里有这么多奶酪,足够我们享用一辈子了。”小矮人们充满了幸福和成功的感觉,觉得从此可以无忧无虑了。不久,哼哼和唧唧更理所当然地认定,他们在奶酪C站发现的奶酪就是“他们自己的”奶酪了。这里的奶酪库存是如此的丰富,于是他们决定把家搬到各靠近奶酪C站的|||《谁动了我的奶酪?》(WhoMovedMyCheese?),生动的阐述了“变是唯一的不变”这一生活真谛,据说已经成为全世界最畅销的书。或许每一个人看完的感受都不一样,但千万不要说这个道理我懂,如果那样就说明你依然惧怕改变自己。作者斯宾塞·约翰逊博士是美国知名的思想先锋和畅销书作家,此外,他还是一位医生、心理问题专家,也是将深刻问题简单化的高手。在他清晰洞彻当代大众心理后,便在该书中制造了一面社会普遍需要的镜子———怎样处理和面对信息时代的变化和危机。本书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同学聚会”——讲述一群过去的同窗在一次聚会上讨论如何应对生活中的种种变化。第二部分是全书的核心——“谁动了我的奶酪”的故事。书中有4个“人物”——两只小老鼠嗅嗅、匆匆和两个小矮人哼哼,唧唧在故事中,你会发现,当面对变化时两个老鼠做得比两个小矮人要好,因为他们总是把事情简单化;而两个小矮人所具有的复杂的脑筋和人类的情感,却总是把事情变得复杂化。这并不是说老鼠比人更聪明,我们都知道人类更具智慧。但换个角度想,人类那些过于复杂的智慧和情感有时又何尝不是前进道路上的阻碍呢?当你观察故事中四个角色的行为时,你会发现,其实老鼠和小矮人代表我们自身的不同方面——简单的一面和复杂的一面。当事物发生变化时,或许简单行事会给我们带来许多的便利和益处。|||臭臭 本文标题:谁动了我的奶酪-谁动了他们的奶酪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