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读书改变命运
读书改变命运,智慧点亮人生
----三期数学班读书交流会
1、宣布《读书改变命运,智慧点亮人生》三期数学班读书交流会现在开始。
2、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读书是人们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人生奋斗的航灯,是文化传承的通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者,这种特殊的职业就决定了教师必须把读书作为一生中的头等大事,作为一名教师,在一定意义上说,读书就意味着教育。在理论学习的这一个月中,我们一直与好书相伴。在书籍的熏陶下,我们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思想得到了洗礼。下面我们就以论坛的形式,与大家分享一下这一阶段的读书感悟。
3、我们数学班一共选了两本书进行精读。一本是教师的20项修炼。另一本是教育的思考与言说。
4、《教师的二十项修炼》一书是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元祥老师用10年时间才写完的一本书。这本书共包含三篇:一、修炼教师形象;二、精炼教师生活;三、锤炼教师专业。下面我们就分头来谈一谈。
5、读书过程中摘录的名言警句。
6、总结一:《教师的二十项修练》是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读”的好书。这本书有太多的细节、太多的感动、太多的魅力、太多的艺术,需要我们去追逐、去领会、去反思、去品悟。
二、
1、开始:我们精读的另一本书是郑金洲老师的《教育的思考与言说》,本书共收录了的17篇演讲,涉及教育实践与理论,作者将分成5个组成部分:聚焦课堂、关注教师、走近学校、宏观视野、理论导向。下面大家可以谈一谈读完此书后的感受。
2、总结:
三、
1、开始:高效的数学课堂,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师一直追求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但是,什么样的课堂的高效的数学课堂,怎样创建一个高效的数学课堂,我们的心中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刘加霞老师的《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是我们的专业课必读书目之一。我想读完此书,大家对高效的数学课堂一定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结尾:
二 : 谁谋杀了“读书改变命运”
几年前,在一个学术研讨会上,我听一个博士生用自己做例子,讲解“读书是怎样改变命运的”。她罗列了同一个祖辈下包含十几个子辈和孙辈的家族树。家族树上,除了她自己通过读书成为博士以外,其余孙辈或务农或打工,都未能脱离祖辈原本所处的阶层。
后来,我就再没有这位女博士的音讯了,不知她是否已经顺利毕业,也不知道她能否在千军万马中成功找到合适的工作。又假如她幸运胜出,成为高校教师,她是否像很多年轻学者一样,经常感慨高校“青椒”(青年教师)收入太低、工作压力大的“悲惨”境况?她是否又会时常陷入愧疚,因为她无力回报在经济上支撑了她十年大学求学路的家人?
这是一个真理容易崩塌、信念总是动摇的时代,“读书改变命运”就是其中一个受害者。随之倒下的是“知识就是财富”“书中自有黄金屋”等风行一时的教育励志口号。取而代之的是“一毕业就失业”“科研穷三代,读博毁一生”“高中生拖累全家,大学生拖垮全家”等令人沮丧的说法。
一个曾经振奋人心的信念倒下了,问题是:谁是凶手?
我最近看了一部名为《读书致贫》的纪录片,是《为什么贫穷》系列公益纪录片中的一部,由丹麦的一个公益组织拍摄,旨在唤起人们对贫困问题的关注。《读书致贫》是关于中国的故事,讲述了一个贫困家庭的女学生在高考前后的纠结;一个从独立学院毕业的大学生艰难的求职经历;一个私立学院的“讲师”四处宣讲,“忽悠”低分学生到这个学费高昂、教学水平低劣的学院读书。
这部纪录片令我震惊的是,在一些情况下,教育不仅无法助人脱贫,反而使人更贫困了。穷人不是教育恩惠的对象,反而成了教育产业捕食的猎物。用纪录片中那位“讲师”的话说就是,他们学校一般只挑偏远地区消息闭塞的地方宣讲招生,因为这些学生不像城市里的学生,没什么见识,根本没办法识破这些骗局,不知道一旦进了这些学校,面临的将是什么局面。
教育是每个国家最重要的公共产品之一。对公共产品的依赖程度,穷困阶层比富贵阶层更高,因为富人更有能力自寻出路。公共产品存在缺失的地方,穷人更可能成为受害者。例如,食品安全也是一个基本的公共产品,但是现在,农村地区假冒伪劣产品横行,监管疲弱,农民或许可以用较低价格买到商品,但可能要付出更高的医药成本去治疗伪劣产品导致的健康问题。一个国家至少应该确保穷人能够在同等成本下享有同等的公共服务,假如穷人因此需要付出更大代价,或是根本就被拒之门外,那么一定是有关政策出了问题。
在教育方面,穷困人群几乎在每个关卡上都被抛弃了。同样是义务教育,城乡的教育质量差距越来越大。同样是天资聪颖的学生,如果家庭条件不好,就注定了在将来的求学道路上,会比其他人更为艰难——他们需要更高的成绩才能进入同样层次的大学;假如他们成绩一般,则可能要支付更高的学费进入那些教育水准非常可疑的学校。等他们毕业时,还要背着沉重的经济和情感债务,在熙熙攘攘的职场上负重前行。
命运总是不公平的,教育应有的目标便在于减缓乃至纠正不公平的命运给人们造成的冲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度相信“读书改变命运”。当教育本身成为不公平的根源之时,这个信念便不再被坚信,久而久之,整个社会都可能是受害者。
三 : 由读书改变命运说开去
由读书改变命运说开去
在新学年开学第一天,我们既要关注城里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关注城里爸爸妈妈们的不易,也要把目光投向广阔的农村大学生和他们的父母亲。“好不容易跳出去了,怎么又回来了,读书还有用吗?”不少村民发出这样的疑问。读书改变命运,曾经是农村寒门子弟坚守的信条,可如今,这一信条正受到很大的挑战与质疑。
众所周知,读书改变命运,正受到现实的挑战,许多农村子弟放弃高考,而其他的向上通道也越来越窄。学费贵、就业难,令“读书无用论”又开始在不少农村抬头。资源不均衡,竞争不公平,农村寒门子弟,向上攀爬改变命运真的不容易。上了四年大学花了几万元,到头来找过工作还没有着落,让这些寒门子弟们透着浓浓的辛酸与无奈。一个农村穷孩子学习刻苦、成绩优异、中考分数达到了市几所著名高中的录取分数线,然而,高昂的择校费注定了他与那些超级中学无缘了。
然而勤奋苦学几年毕业后,在投了一堆简历之后,垂头丧气的只能暂时回家待业。几年过去了工作依旧没有着落。然而一些越小的地方越是有一层牢牢的关系网,像农村穷孩子这样没什么背景的,能找到一份工作,已经是万幸了。
可是最让寒门子弟过意不去的是年老的父母还为自己的工作操了不少心。花了好几万元上了四年的大学,到头来找工作还要依靠父母托关系,然而这些话又透着现实与无奈。这些穷孩子能上大学当然还算是幸运的,像这些没有上大学或是放弃高考的穷孩子就必须得去选择另一条路,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拿着一个月辛辛苦苦挣来微薄一千多元。
繁重的工作,微薄的工资,残酷的现实让这个曾经叛逆的少年开始后悔自己当初退学的决定,但是日渐老迈的父母已无法挑起供他们上学的重担,就这样他们度过本该灿烂的青春岁月。这只是我国农村寒门子弟向上攀爬以改变命运的剪集。面对资源不均衡,竞争不公平,他们的向上之路走得真不容易。(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村里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学费越来越贵,但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也越来越多。”这是农民们普遍的感受。高学费让不少贫困家庭陷入了“债务危机”。但还是有很多百姓认为“除了读书没有别的出路”,但就业难也让他们心生疑惑。
“好不容易跳出去了,怎么又回来了?读书还有用吗?”看到村里在家待业的大学生,不少村民发出这样的疑问。教育“高投入、低产出”,读书改变命运这条路越来越窄,也越来越崎岖。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农村寒门子弟,只有考入一线名校,这条路才会相对平坦。
而教育资源不均衡,名目繁多的加分,高考内容的能力化导向等,都让农村寒门学子输在教育之路的起跑线上,考上一线名校自然也越来越难。根据刚刚公布的“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调研结果,我国重点大学里的农村学生比例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不断下滑,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越来越多农村寒门子弟放弃高考。2009年,全国84万应届毕业生退出高考,导致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考生总量首次出现下降。2010年946万高考考生中,弃考人数接近100万,除了21.1%的考生选择出国,另外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农村的考生,他们多数选择读职校学技术或者直接打工。
学费这么贵,找工作这么难,对于那些不太会读书的农村穷孩子来说,还不如早点去工作。4年时间可以积累多少工作经验啊!农村寒门子弟,由于没有接受很好的教育,所从事的大多都是传统意义上并不体面的工作,多数过得并不如意。
“一等人爱国孝顺,两件事耕田读书”。多年来,对于期望跳出农门改变命运的农村寒门子弟来说,除了高考,当兵也是一条重要出路。可是2年义务兵当完,又不得不复员重新择业,“龙门”没跃成,反而又回到了当兵前的起点。出路本来就不多,又没有一条是平川坦途。200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篇调查报告显示,当前农村人改变现状越来越困难,农村穷孩子“跃龙门”的机会越来越少。农村的穷孩子们“放弃了高考,但没放弃人生”。因为他们知道想在城市立足太难了,尽管现在过得并不如意,可贵的是,他们心里还有梦想。
8月29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提出,要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人数。这是通过教育公平、起点公平,让更多农村孩子改变命运的一项重要举措。资料显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农村孩子上重点高校的比例在大幅度下滑。改变农村和农村孩子的命运,教育是重要手段。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与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比,广大中西部农村的孩子,目前至少有两个因素制约着他们上重点高校。其一,农村儿童缺少父母之爱。全国妇联2013年一份调查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超过6000万,占农村儿童的37.7%;6岁至11岁和12岁至14岁的留守儿童在校比例分别为96.49%和96.07%;城乡流动儿童规模为3581万。为了生活,农村的中青年男女需要四处奔波。长年累月,留守儿童与父母见不了几次面、说不上几句话,缺少了父母关爱,很多留守儿童不仅在智力开发、心理健康方面暴露出诸多问题,人身安全也常常得不到保障。其二,农村教育资源短缺日趋严峻。如媒体所言,上不了重点高中,怎么上得了重点高校?以此类推:上不了重点初中,怎么上得了重点高中?上不了好的小学,怎么上得了好的初中?现在,城里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比拼了,很多农村儿童连幼儿园是什么样都不知道。一方面,农村教师流失严重;另一方面,很多师范类毕业生又不愿去农村任教,比如,重庆市2012年仅不到六分之一的教师扎根在边远农村。本就贫乏、脆弱的农村教育更是雪上加霜。
摆在教育部门面前的“开学第一课”,应当是更积极地促进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全力缩小城乡差别。
本文标题:读书改变命运-读书改变命运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