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打造超级IP 你真悟错了道!
这是一个人人都在离不开IP的时代,从动漫、影视、游戏、图书到体育、明星,甚至网红、主题公园和玩偶,IP成了无孔不入的存在,资本追逐、人们“爱戴”、品牌商趋之若鹜,可谓是热的发紫!但同样都是在经营IP,有人欢喜有人忧,喜的如好莱坞迪士尼,一直是动漫影视IP界的巨头。自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米老鼠唐老鸭,到现在老少通杀的《钢铁侠》《冰雪奇缘》等,迪士尼乐园更是IP商业运作的经典。而更多的是或作先烈,或成炮灰,在IP运作或借势上陷入死胡同。那具体如何理解IP,又该如何玩好IP,响铃也说说自己的看法。
同样在玩IP,差距可不止一点点大
我们暂且举例IP衍生商业变现,众所周知,迪士尼是极具品牌张力的IP元素,无论是人物还是故事,总有说不尽的趣味谈资,道不完的娱乐触点。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迪士尼全球有3000多家授权商,销售超过10万种与迪士尼卡通形象有关的产品。其中上海迪士尼乐园为例,据数娱梦工厂数据,从2015 年起至 2016 年 3 月期间,已经至少超过 21 个中国品牌及上市公司主动抱上迪士尼大腿,如华为荣耀的儿童手表大打迪士尼牌;小天鹅在洗衣机产品上使用相关迪士尼、漫威及星战原型;阿里数娱推出了一款互联网电视盒子——“迪士尼视界”等等。连百事公司也成为了上海迪士尼度假区的首要饮品供应商之一,这标志着百事公司30年后重返迪士尼。腾讯新闻、阿里旅游等媒体还报道,6月16日上海迪士尼开园首日一帅小伙为圆女友童话梦手握
Darry Ring求婚钻戒和一大束气球吊起“房子”,模仿《飞屋环游记》浪漫求婚(响铃对这一安排只能鼓掌)。
而国内呢,成功者可谓凤毛麟角,《花千骨》已是成功中的旗帜,带动了小骨手机,赵丽颖同款、《花千骨》同名游戏等相关产品的兴起,而失败者如仙剑奇侠传官方手游在上线不足一月就衰退到冰点,中国第一部改编强IP动画玄幻大戏《秦时明月》电视剧版错失口碑豆瓣评分4.6,收视率上也极其惨淡。。。。。。诸如此类举不胜举。
那同样在玩IP,为什么差距就这么大呢?
搞超级IP,你或许真悟错了道
如果把经营IP看做是在开火车,那以影视娱乐为首的IP内容板块就是火车头,以IP内容为牵引和驱动,用电影、电视、音乐、游戏等大众化的衍生品的爆发力来引爆IP价值,国内有华谊兄弟等,国外如迪士尼等。但今天响铃要说,多数人错误地理解了IP和IP运作。
一、成功的超级IP运作不一定是IP内容的成功,而是踩准了点
很多人把影视、游戏等IP衍生品的成功归结于原IP内容好,如电影《哈利波特》系列的成功是因为J·K·罗琳的原著《哈利·波特》好。如果按照这个逻辑,《西游记》和孙悟空的成功就一定会保证其他衍生影视作品成功,可到今天,源自《西游记》的影视剧总数超过100部,却只有《大圣归来》、《西游降魔篇》等少数作品叫好又叫座。(尽管这些影视IP热播热映,但其衍生的游戏也还是少人问津)
所以一次成功的IP运营绝不止是IP本身质量过硬(当然这是必要条件),更多是踩对了点,这首先是时间点,如电影《同桌的你》是在即将要毕业的4月底上映;迪士尼那场求婚是在上海迪士尼开园的当日,迪士尼官方刚好邀请了众多媒体。其次是情感、社会环境、科技发明趋势等节点,比如小说《三体》改编成电影被寄予厚望是因为科技进步让人们对另一个世界前所未有的好奇。
二、超级IP内容只是表象,人格化才是内核
如今无论是行业巨头、还是中小创业者,亦或是投机分子追IP,都是跟着内容跑。殊不知影视、游戏、小说、动漫、体育甚至明星、网红都只是IP的内容呈现形式,而这只是表象,IP人格化才是核心,这包括三大部分。
1、呈现需场景化。 IP基于人们使用现场所遇到的痛点转变为呈现方式,并通过内容落地,《同桌的你》这个IP其实是我们对青春怀念的表达,歌曲和电影再现的都是校园场景。上海迪士尼也是一个很好的场景展现,对于绝大部分女孩子来讲,在迪士尼是一个梦幻的求婚场地,迪士尼相关元素和Darry Ring的呈现才不会突兀。
2、内容人格化后还需要表达人格化。人格化是IP连接的核心,IP连接的关键在于能否人格化呈现,也就是内容人格化并表达人格化,这是超级IP无限拓展和产业表达的基础。小女娃喜欢看《白雪公主》是因为崇尚善良和漂亮,而白雪公主这个角色则是善良和漂亮的人格化内容,电影《白雪公主》则是善良的人格化表达。
3、人格化成功后的结果是自带势能,即拥有流量和粉丝。《飞屋环游记》之所以成为千万少女的最爱,是因为它述说的浪漫爱情、幸福婚姻吸引着女孩子们。这个IP贩卖的是爱和浪漫,所以才具有连接粉丝集聚流量的能力。超级IP自带流量,且是连接的自然结果。
三、超级IP不是简单的符号,应该具备四大属性
很多人把IP看做是一个超级符号,看到金箍棒就想起孙悟空,看到盾牌就是美国队长。但这还只是皮毛,吴声说,超级IP生存法则是以IP为中心形成“亚文化”,而响铃认为,超级IP绝不止是超级符号,至少包括四个特性。
1、强视觉辨识力,如VI视觉元素或仪式感或故事性等。
刚说的金箍棒、盾牌,还有哈利波特的扫帚、蝙蝠侠的飞天服以及清宫、唐服、星际等都是VI视觉,这是最直观感受的层面。
《蝙蝠侠》《美国队长》《007》《琅琊榜》都是在讲述“超级英雄”的故事,《花千骨》运用的是“灵魂伴侣”的故事引擎,且这个故事还得有文化内核,日本动漫作品在中国获得了巨大成功,但未能像漫威系列那样风靡全球,就因为日本和中国文化同源且这种文化与价值观的表达只局限在中日。
2、强分享连接感,表现为:用户参与;乐意分享;兴趣社交等。
二次元里叫同人文化,好的IP一定是能引发用户参与,让接受者乐意主动分享的,真正的IP刚开始是半成品,在与用户交互中逐渐丰富内涵并扩散,其实就是种子用户因为喜爱主动聚集形成兴趣社交并主动传播。超级IP是抵达铁杆用户的连接器,经营IP应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传统的“以产品为中心”“以IP内容为中心”的经营逻辑,只有在受众心中产生情感共鸣,并乐于分享这种共鸣,才是一个好的,长久的IP。
3、价值沉淀性,表现为:有温度有营养,历史感不是快餐式消费。
这首先是有时间沉淀的,要知道国外美国队长诞生于1941年;钢铁侠诞生于1963年,而国内的《屌丝男士》、《西游降魔篇》等影视剧IP的生命周期很短,尽管播出时收视率和关注度很高,但当影视剧收官以后,用户注意力就瞬间转移,相关衍生品如游戏推广就难上加难,IP运作绝不是快餐短暂式消费。
其次是有情感沉淀的,有温度有营养,这是IP人格化的必然结果。爱情、亲情、正义、尊严等都能推动IP深入人心,如《蝙蝠侠》中的民间正义,《超能陆战队》中的宣扬的亲情,DarryRing代表的唯一真爱与承诺,这些内核是可以跨越文化、地域和时代的,是可以被沉淀下来形成亚文化效应的。
4、强附着力,表现为:相互吸引,能引爆流行。
这一是IP“信息内在质量”具有附着力,或容易被接受,或容易被记忆、行动和分享,《银河战士》、《古墓丽影》、《大富翁》等在全球拥有大量受众,它们本身就是一个增加信息附着力的好途径。
二是能激发流行感,既有传播广度,又有传播深度,甚至引发主动搜索,IP的附着力取决于IP与受众之间关联程度的高低和IP价值大小,关联度高、价值大的IP具有更强的附着力,成为流行的引爆点。例如《武媚娘传奇》是一部电视剧,它的话题度、流行度、点赞和吐槽以及对IP内容的经营都成为了一种流行。
四、IP的真正价值不应该是流量价值,而是信息价值。
商业拥抱IP觊觎的是IP的流量入口价值,他们垂涎IP就是因为其在流量入口和商业变现上有更大想象空间。而响铃认为IP的真正价值在信息价值,流量变现价值要建立在信息价值基础之上。
信息价值表现在一是知识,本质是帮人们省时间;二是娱乐,它的本质是帮人们花时间。
知识价值简单的说就是帮用户做筛选,人们认可IP,IP就帮助人们过滤。高晓松、罗辑思维这样的明星IP就是在不断创造知识并让读者省下做筛选的时间,专心学习。所以IP的知识价值就是标签,是推荐机制,是内容质量的保证。而IP的娱乐信息价值则是让人感到放松并愉悦,并且让人们愿意为此花掉时间,比如响铃看《万万没想到》是因为搞笑,看《变形金刚》《钢铁侠》是因为刺激,看《冰雪奇缘》是因为浪漫,未来哪个IP占用用户的碎片化时间越多,谁就更容易获得了“流量入口”。
所以真正运营好IP就是使之高效知识化和高效娱乐化,在此基础上才可能获得流量入口,进而转化为商业价值。IP运营就是完成人与IP的连接,让人们节省时间并消费时间,影视、游戏等内容只是表象、流量只是结果,人格化才是内核。
借势还是运作超级IP,这些真应该学会
如果这些理解了,那无论是运作IP,还是借势IP,都得从长计议,响铃认为这二点得注意。
一、理清边界,“门当户对”是因,“水乳交融”是果
边界就是哪些能做,哪些不合适做,运作IP要看IP本身气质和目标消费者是否匹配,借势IP要看IP与自身品牌调性是否一致。
门当户对是看是否实力相当、调性匹配、产品具有共通性。若一个煤矿老板说要拍动画片怎么听都觉得滑稽,上海迪士尼乐园要找合作方,选择百事可乐、康师傅这样的快消品品牌,肯定比电器、金融等其他行业品牌更加合适。
确定边界是战略问题,抢夺IP则是战术问题。尤其是在超级IP的捆绑上,“首次效应”的威力毋庸置疑,但若气质不符,超级IP有多强,释放的负面效应就会有多大。
二、注意传播自下而上,而不是从上到下
成功的IP应该具有可持续性,成熟的IP也应该是先从半成品再通过粉丝参与丰富其内涵后再完成价值转化,所以无论是运作IP还是借势IP,请善待粉丝,粉丝经济不容小觑,真爱粉丝才是自己的“4A公司”。IP扩散不应该从上到下,而应该鼓励粉丝、引导粉丝从小而上。只有小女孩天天拿着自己喜爱的芭比娃娃和水晶鞋到处炫耀,《冰雪奇缘》这个IP才在释放价值。粉丝因为爱才会分享,因为认同一生只爱一人的价值观,才会选择DarryRing钻戒,才会去演绎《飞屋环游记》的桥段,才会选择在迪士尼乐园求婚。
IP借势和运作都不无需复杂化,并应避免过度商业化,只要创造一个独一无二的定位或者内涵,留出粉丝自发参与的空间,这事就成功了一半。
总之,经营IP是件由内而外的事情,别看表象,我们得回归人性,看人的需求,完成人格化的演绎。
脑力手艺人曾响铃 微信号:xiangling0815 重点关注SaaS/智能硬件/互联网金融/O2O/新媒体运营等
二 : 都说你打错了
这个周末参加了公司组织的通讯员培训班。某节课上,讲台上的老师讲得正酣,我的手机突然震动了起来。一看,一个陌生的手机号,来电通显示是凉山的号码。心里有些疑惑,但还是接了起来。电话那头是一个男人,声音并不熟悉。“喂,是XX吗?”由于教室里扩音器音量开得较大,我没听清他说的名字,就问到:“你哪位?找谁?”对方说到:“是玉儿嘛?(似乎是这个音)我是你幺爸。”听到这我就知道对方打错了,便告诉他打错了。没想到对方不依不饶:“打错了?不可能,就是这个号码!”同时还追问到:“说我打错了,那你是谁?”听到这我觉得有些好笑,都告诉你打错了,说我是谁有关系吗?况且我根本不认识你。我耐着性子再次重申,你打错了。对方的确是个很执着的人,一口咬定自己不会打错,固执的问我到底是谁,一副不得到我名字不罢休的阵仗。我也没心情陪他表演“我是谁”了,直接挂了机。突然想到,这些年还接到不少打错了的电话,有的可真是印象深刻。你是谁一天晚上接到的一个陌生号码,一个男人打来的,接通就问你是谁。我心里好气又好笑,你打电话来还问对方是谁,你随便拨号码打着玩儿的啊?我回话道:“你找谁啊?”对方还是就三个字:“你是谁?”我有些毛了:“你打电话来怎么还问我是谁?有你这么打电话的吗?”对方这才说到:“我手机上有这个号码,但是我不认识,就打过来问问。”末了还不忘再问一句“你是谁”。被他这么一说我也有点吃不准了,会不会是某个许久不见的同学或者朋友啊,不过我可不能先告诉了我的名字,得防着点儿。就这样,两个人在电话里“你是谁”的来回问,谁都不肯先说自己的名字。几个回合之后,估计对方抗不住了,说出了自己的名字。我一听,还好,不认识,给他说了一声后才放心挂了机。现在想起来觉得有些可笑,两个人对着电话,别的不说,就问“你是谁”。也不明白我的号码怎么就上了他的手机。高原来电电话响了,一看,“西藏那曲”。不是吧,难道说我认识的哪位跑到那边发财去了?接通电话,“!@#¥%……”浑厚的男中音,就是一句都听不懂。“请问你找谁?”我只得用普通话问答,也不知对方能听懂不。又是一句“@#¥%……&*”之后,对方挂了电话。这个电话也跑得太偏了吧。快来电话接通后对方语速如机关枪开火:“喂你在哪儿啊咋还不来啊人都到齐了就等你了在XX酒店XX包间搞快哈就等你了。”说完不等我说话,电话就挂了。看来这位可能是饿慌了,不过好歹你得先拨对号码啊。看来你还得继续等了。正写着,电话响了,一个凉山的座机。接通一听,唉,又是那位“幺爸”打来的。“打错了?不可能,就是这个号码!”“说我打错了,那你是谁?”……囧三 : 关于O2O:你们都错了
从去年到现在,O2O已经从概念慢慢转到实践了。不仅有传统品牌商的实操,阿里、京东等巨头也高调喊出“O2O”的动作。为什么说O2O本质上是一种经营模式?传统企业玩法和互联网巨头又有什么不同?
文/王泽旭
O2O不是14年才崛起的一种模式,三四年前很多人已经开始在实践它,但是那时候是基于模式的一种实践,为了O2O而O2O,那么从去年年底到今年,百度、阿里、腾讯、或者京东都在玩O2O。他们是为了经营而O2O,而不是为了模式。为什么呢?
因为电商用户的增长率在下降,增速也在下降,所以说线上红利趋于饱和。也许还有局部的红海、蓝海或者市场,但是不足以成为规模、成为体系。
那人们为什么玩O2O?就像饭店参加团购,是为了增加销售额,但其实也是为了分摊它的边际成本。那我们看几个巨头,还是那句话,线上相对饱和。那么他们怎么办,只能往线下走,往线下走,对于阿里和京东来说,最好的模式不是自己在线下开店,或者大规模的投入资金等等,另外时间也不允许。只有利用自己在线上的优势去去扩张线下,收编线下的、整合线下的资源,为线下带来互联网红利,同时为自己跑马圈地。增加自己的收入来源,提高了自己客户的稳定性并且给了用户便利。同时化解了线上与线下的冲突。合作共赢。这是我们讲线上的企业为什么要做O2O。
而线下的企业为什么要做O2O,在过去几年中,如果O2O只是两个O来看,其实中国大部分的企业已经都是O2O了,但为什么过去几年中没有一个成熟的O2O模式呢?或者没有一个成熟的O2O企业,或者案例来说服我们呢?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了解到O2O的精髓,O2O的精髓对于一个企业来讲:成本、效率、便利、协同,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同时为服务消费者提供了便利,然后在企业的经营内部产生了协同,而这些必须是在利用IT、利用数据、利用团队协作达到。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个企业做成了O2O。其实O2O已经来了,不管企业是迎合它,还是避开它,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企业经营过程中需要什么,需不需要O2O,如果说你活的很好,你的经营很完美,你就不需要O2O,所以迎合它也好,躲避它也好,这个都不存在问题。
上面我们讲O2O怎么来的,线下怎么做,线上怎么做,企业应该怎么做,另外呢,O2O我们讲一个很中庸的话题,可做可不做,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做法。不需要生硬的给自己套O2O的标签,不同的企业应有不同的做法。
那我们先看品牌商,如果它是一个全国性的品牌,我们也看到比如说绫致这样的企业,业内传出新闻,它66家店与腾讯内测,几个月时间卖了1000万,这是一条正道。没有问题,但前提是它是一个全国性的企业,它也是一个有实力的企业,它可以形成联动,不是所有的品牌商都可以这么玩的。这样全国性的品牌适合公司战略级的玩O2O,自上而下的把门店通过微信、APP、互联网的方式和线上打通,那这种打通其实是给消费者提供了便利和更多的选择。同时激活了它的库存,然后线上线下的利益也在这里达到了平衡,线上的订单业绩可以给他店里面去,这就不存在谁抢谁定订单的问题,因为这是大品牌。
区域性的品牌,没有那样全国性的扩张实力,就应该在这个区域内利用自己在区域的成熟度,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附加值的服务,让消费者更具有粘性,因为你做的是区域市场。失掉这个区域等同于失掉了整个市场。
最近有消息说,某酒类B2C正式进军O2O。5年花费数亿元才做到现在。而今仅仅用了20天的时间,做个简单的APP,就号称进军O2O。企业要根据自己的身份、自己的的基因,去找适合自己的O2O方式,而不是为了O2O而O2O,更不是为了借O2O之势去做一锤子买卖。
还有一些呢?我们看京东玩O2O,为的就是一个战略布局,京东自己开一万家便利店,不是不可能,而是不够快,同时无法做到这样的管理,人员扩张,跟不上。虽然大家玩的是O2O,但是大家玩的还是互联网速度,互联网思维,那么京东的O2O其实相当于把它的平台延伸到了线下,它做订单分流,给线下利益,满足自己的分成利益,佣金利益。
阿里巴巴玩O2O也是这样的,线上能丰富扩张的商家,基本上已经饱和,格局已定,那它要渗透到线下去,怎么办呢?只能联合线下的连锁商场,超市等等,它的本地生活服务平台未来跟它的线上全部打通以后,那将是一个不可估量的市场。说来说去,任何一个o2o公司都有自己的目的。阿里和京东的目的是布局,是在互联网红利快结束的时候,快速布局线下,迎来自己的第二春。
(i天下网商注:王泽旭对京东、阿里O2O的论述,和前几天张波在《天网天天评》中的观点不谋而合——京东的O2O战略无疑是最明白O2O趋势必定形成“群鱼吃独鱼”社会化大生态,而不是目前BAT巨头在传统“入口论”基础上继续推演到的“快鱼吃慢鱼”生态链,所以他的O2O战略模式可以用“强化优势、合纵连横”八个字来形容,从这点上来讲,他比目前BAT巨头们走的更深刻!)
还有一些O2O是做的还不错,至少方向可以。比如麦当劳、肯德基。他们从来没讲过自己是O2O,但是他们真的把O2O作为了一种经营手段,互联网信息化工具去使用,他们可以线上下单线下配送,他们可以精准到门店,他们可以用电话、APP、线上……最大程度满足消费者的通道需求和便利需求,所以他们配送是加配送费的,但是消费者也愿意,为什么?因为他们实实在在为消费者提供了便利。还有中酒网和中酒连锁,线上加线下,无线加PC,还有400电购。光有这些不够,它还有套非常完整的O2O系统,耗时半年开发完成,满足了“一时达”,满足了消费者的“及时性需求”。没有系统支持的O2O将寸步难行。
互联网的历史上,或者电子商务的历史上,出现了很多模式,从一开始的门户,到聊天软件、到搜索工具、到游戏,再到SNS,电商火爆后,又从B2C、到团购到社会化SNS,到品牌电商、淘品牌,直到现在的O2O。互联网的模式永远在演变,但是为什么部分企业成功了,很多企业没有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企业不按照自己的节奏走,不按照市场的节奏走,而是“见利忘义”,应和模式,不停的在追着模式走。
典型如凡客,一开始是个B2C,后面是个品牌,再后来扩品类成了百货,再后面又做开放平台,它一直再迎合趋势,一大圈弯路后,到头来它又回归到品牌。他是凡客,它今时今日还有雷军再给他一把柴,一把火,让它继续去寻找自己的品牌出路,它还有缓和的生存的余地。但是大多数的企业没有这样的土豪背景,没有这样的硬实力背景,一味的迎合模式,不要说迎合3次,即使迎合一次、两次,这种迎合,表面上看在跟着趋势走,但其实是忘了自己的初衷,改变了自己公司的战略,所以必败。
四 : 万达的电商野心、战略和打法你们其实都猜错了
i黑马:这是万达集团下半年要全力做的八件事中的其中一件。王健林说:到2020年,万达要形成不动产、文化旅游、金融、零售、电商五大业务板块。前4个板块基本靠谱,现在就看电商,做好了,万达就是5大支柱产业。那么,这个被王健林寄予厚望、被外界普遍关注的万达电商下半年怎么打?有四点你不得不看!
以下为王健林口述:
1、所有网上资源全部给电商公司。
这不是要求,而是纪律,今后不允许各系统单独搞电商,资源要集中,所有网上资源统一划给电商公司。七、八年前,集团就发过文件,不允许各系统跟银行发联名银行卡,现在看基本管住了。为什么这么做?我当时就想,等万达足够壮大,或者我们投资了一家银行,就可以由这家银行和我们统一发卡。我给电商公司提一点要求,现在就要琢磨创新一种更便捷、更快速、更有用的“一卡通”。什么叫有用,就是要比用别的卡更有好处,这张卡在全国万达广场、酒店、度假区消费,购房都能通用,消费还有折扣、积分、抽奖、增值服务等等,这本身就是很大的一块业务。
再过几年,万达有近200家万达广场,100多家酒店,加上8至10家开业的度假区,每年几十亿人次客流,这些消费者都是我们的客户,可以发上亿张卡,这是巨大的资源和优势。
2、看到万达电商的物理形象。
要尽快把万达电商推向市场,要让大家看到万达电商的物理形象。现在一说淘宝,大家都知道就是网上卖东西,一说腾讯就知道微信,一说百度就是搜索,万达电商要在一两年左右,让大家一说万达电商,就立刻联想到是真正的O2O。万达电子商务模式的物理形象要尽快展示出来,要回答万达电商是什么。
3、找到盈利模式。
万达做任何事情,最终都要追求盈利,不会光为了名声和脸面好看。电商如果十年八年都不能盈利,那万达也许就不搞了。尽管有人说亏损照样可以上市,像脸谱亏损也上市,但那是特殊情况,万达电商一定要做到盈利。我们已经决定,将联合中国最大的几家电商成立万达电商,他们来参股,首期投资50亿元。现在有的是企业愿意投资,除了确定的这几家企业外,还有很多企业排队,愿意出高价参股,但我们决定先把万达电商做起来再说。
万达电商的核心工作是用3年左右时间找到盈利模式,即使不盈利,也要让我看到盈利方向。万达今年线下消费人群将突破15亿人次,数学模型测算,到2020年,万达线下消费人群将超过50亿人次,如果每人每年在万达消费12次,就是4亿多人。2020年中国城市人口如按8亿计算,意味着一半中国城市人口都是万达的消费者。这么大的消费人群如何转化为盈利,这是万达电商要认真思考的。
4、放手让电商发展。
从我到总裁到分管副总裁,大家一定不要用万达传统的管理思维管电商,不能用房地产思维模式来思考电商发展,要给电商创新、决策、财务的自主权,会后尽快把管理制度定出来。但放手并不意味着放任,还要强有力的监督。电商要有考核目标,包括全年目标、半年目标,集团按目标考核,如果一两次完不成目标,就要调整思路;连续完不成,就要调整人,万达事业从不等人。我花这么长时间讲电商,而且去年年会就要求所有高管要有互联网思维、电商思维,可以看出我对万达电商的期待。
到2020年,万达要形成不动产、文化旅游、金融、零售、电商五大业务板块。目前看,万达不动产今年就可能成为世界最大,客气点说是最大之一,明年毫无疑问就是世界最大;文化旅游很快就可以做到世界级;万达金融也能做到优秀;万达零售不仅是万达百货,将来不排除通过并购整合做大。前4个板块基本靠谱,现在就看电商,做好了,万达就是5大支柱产业。
本文标题:都说你打错了-打造超级IP 你真悟错了道!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