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来往:阿里生态之外的社交狙击手
i天下网商注:防御是最好的进攻,定性为阿里社交战略性防御产品,强调纯粹为用户社交需求而生的来往依然被视为微信又一挑战者。加上阿里集团军的作战优势,甫一公开亮相的来往已经被外界下意识认定承载着能否在阿里电商生态之外开疆破土之命。
文/天下网商 潘红英
9月23日,承载着阿里巴巴走出电商,进军移动和社交的来往公开亮相。在这场发布会现场,阿里巴巴集团CEO陆兆禧仍然作为来往最忠实粉丝之一为其站台。而最为熟悉该产品的来往负责人邹孟睿站到前台,就来往的产品功能以及设计思路做相关说明。
一众记者期待的陆兆禧关于“阿里为什么走出电商进军移动和社交”演讲中并没有出现来往的战略规划以及竞争对手分析等内容。在媒体自由提问环节,陆兆禧对此做了一下说明,互联网产品从来不是自上而下规划而来,也不是自上而下指挥而成,为用户需求而生,也为用户需求而长。
在发布会正式开始之前,所有参会媒体已经均可加入“我要问来往”的来往大群,陆兆禧和邹孟睿也早早加入,关于来往种种在群内答疑解惑。在发布会现场,与其说是媒体见面会,不如说是来往体验分享会。
陆兆禧一再强调,对于来往,谈商业模式、战略规划都为时过早,不过从发布会现场能够透露的种种信息来看,来往背后考量仍然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无强关系链无私密社交
在关于来往产品介绍中,邹孟睿多次强调来往的私密性设计,这一用户体验的优先级别也较高。
在好友添加上,来往收窄了用户添加新好友的方式,只删选了三种最为安全性的方式,一是在来往上搜索,二是手机通讯录,三是面对面才能使用的“咻一咻”或者扫码方式。
在隐私保护上,用户可选择开启来往的“阅后即焚“功能。一旦涉及不想为第三人所知的私密信息,好友在接受到该用户发送的阅后即焚消息之后,即可自动删除且不可恢复,服务器上也会随之删除。
在来往接下来的版本中,还会推出关于用户隐私保护更多应用场景下的功能,比如私密相册设置,屏幕锁定及保护功能,对用户评论信息可自主决定是否公开分享等等功能。
可以说,来往将安全私密作为挑战微信的主打核心也是有备而来,而现有版本微信的私密安全隐患正在为外界所诟病。
无强关系链无私密性,之所以强调私密性,来往作为一款主打熟人关系的社交产品,强关系链的建立自然是其主要任务。
免费、免费、免费
来往在后续版本很快可以实现VOIP免费通信功能,用户可以用来往账号直接通话。
与电信联手的易信传说中VOIP服务在上线之后没有出现,也从侧面说明网络通话落地之难。来往高调宣布这一功能,显然还是有备而来,与通信运营商的合作埋下伏笔。
基于阿里集团已有的云端服务能力,注册来往账号的用户还可以获得免费阿里云盘的服务,这也是其他IM产品都没有提供的增值服务。
另外,针对贴图表情,来往宣布永久免费,预计到今年年底之前会推出240套免费贴图表情。
在接下来的版本当中,来往还会添加公众账号功能,与微信现在对公众账号的封杀不同,来往对基于用户需求的公众账号抱持欢迎态度。另外,对于微信植入游戏保持黏性的做法,邹孟睿称来往不会碰游戏。
互联网产品生存规则就是免费,PC互联网如此,移动互联网依然如此吗?
对于盈利模式的回复,邹孟睿称,来往当下最重要的任务是如何从现有的百万用户快速实现滚动到千万用户再到亿级用户的滚动,阿里集团对来往暂无战略规划也无盈利模式时间表。
集团军作战
“市场不可能只有一款IM产品”,陆兆禧在发布会现场提到的这一句被外界解读为,来往已经作为阿里集团核心级项目,也会集中阿里集团优势来应对IM市场的竞争。
在发布会上,陆兆禧还提到,在今年上半年,阿里集团已经完成旗下所有业务产品用户的统一,只要是阿里集团用户,在来往上就不用重新注册一次,可以用淘宝账户直接登录。
这意味着,来往,一直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阿里旗下一系列生活服务应用会接入到来往平台,比如扫码工具一淘火眼、淘宝本地生活生活服务淘点点、支付工具支付宝等APP。在保证移动社交基本需求之外,来往将围绕社交和生活的应用场景,向外界开放接入更多服务。
在过去两年的孵化阶段,仅仅出于行政管理上的方便,来往曾被划分在不同事业部旗下,直到如今成立独立事业部,但负责人一直直接向陆兆禧汇报,社交产品的方向也一直未变。
9月10日,阿里最新一次的组织架构和业务板块调整,把包括来往在内的无线业务集体升级,并把来往和旺信合并成立网络通讯事业部,由陆兆禧亲自挂帅,在具体管理架构上已经快速完成了调整并做好准备。
可以说,这一拆分仍然在继续延续整个阿里集团之前把淘宝一拆三、阿里集团一拆七、一拆25个事业部的节奏。越来越扁平化的事业部架构,这一点在阿里应对移动互联网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陆兆禧称阿里一直都擅长做关系,也有服务数亿用户的经验和累积。来往也不仅仅只是个移动端产品,而是可以把社交、生活和消费等不同应用场景链接起来的平台,这个平台会依托于整个阿里庞大的用户基数以及用户数已达到亿级的手机淘宝和旺信用户之间的互动需求,打造出新的无线应用场景。
简而言之就是,阿里希望借助无线帮助阿里从电子商务跳出,从社交、生活、消费三大块而进入到整个互联网。
如今这三块的无线端产品已经基本浮出水面,满足社交需求的来往、满足本地生活的淘点点以及满足消费需求的手机淘宝、旺信等等。
具体到社交产品上面,除了专打熟人关系的自有孵化业务来往,专做买卖关系的旺信,阿里还通过投资陌陌,布局陌生人关系,入股新浪微博,布局泛社交关系。
如今移动互联网竞争格局如何,移动APP应用用户下载量是最直观的参考之一。在2012年的一份移动APP应用用户下载量排行中,腾讯以旗下手机QQ和微信占据两席,而手机淘宝、支付宝、新浪微博、UC浏览器等阿里嫡出以及投资占据多个席位,其中手机淘宝在2013年上半年新增激活用户1.02亿,累积用户数达到3亿,旺信现在有二千万用户、一淘火眼、千牛等移动互联网产品用户量仍在积聚之中。
另外,阿里巴巴已经开始在移动互联网上下游进行产业链布局,阿里妈妈将推出“无线联盟”来大力扶持和鼓励基于淘宝APP应用的开发,以开放模式整合国内众多移动开发者资源。
如今业界已经开始将移动互联网形容为如《三体》中描述的暗黑森林,然而要彻底重构玩家们的起始战略几乎是不可能的,第一个临界点也是无法追溯的。包括阿里在内的BAT三巨头都已经凭借各自建立起的生态优势,在生态之外速度卡位集结。
二 : 电商巨头们的艺术品电商之路,走的还顺利吗?
从2013年夏天开始,我国的苏宁、国美、淘宝等电商巨头纷纷高调宣布进入艺术品电商领域,对一年至少2000亿人民币的艺术市场垂涎欲滴。如今一年都过去了,他们的发展如何呢?我们仅以苏宁、国美、淘宝为例,一一做以分析。
现状
如今的苏宁艺术品平台,实际上只是苏宁易购旗下的拍卖频道,其平台上的拍卖品是由另外一个公司提供代运营的,只算是合营,苏宁本身没有一个独立的平台。我们在苏宁易购的网站首页很难找到进入频道链接,这个拍卖频道也形同虚设,估计这个频道已经变成了一个被丢弃的孩子。
“国之美”是国美旗下的艺术品电商平台,多数艺术品是明码实价交易,艺术品种类也较少,以传统国画和书法艺术为主。从本质上看,国之美更像是一个大的画廊网站,自身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品在线交易生态体系。
淘宝拍卖会是淘宝重金打造的在线拍卖平台,其中以司法拍卖和珍品拍卖为主。据近日参加淘宝拍卖商家见面会的商家反映,淘宝拍卖会Q1的交易额已经过100亿了,依托淘宝庞大的流量,这个成绩自然无可厚非。不过,司法拍卖是由全国各法院和淘宝网合作处置涉诉资产的平台,占有先天优势,在这个交易额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大,而艺术品交易的份额则相形见绌了。
分析
我国艺术品电商已有上千家,但真正盈利并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只是少数,它们在艺术品市场上所占份额并不大。据中国拍卖行业协会日前发布的《2013拍卖业蓝皮书》显示,2013年中国拍卖业年拍卖成交金额首次突破7000亿元,其中,文物艺术品拍卖成交额达313.83亿元,网络拍卖所占的比例则微乎其微,但这也意味着中国艺术品电商的发展还处于初始阶段,发展空间巨大。
然而,这些电商巨头无论从资金实力上、还是运营能力上都是实力雄厚非同一般,可是为什么迟迟还撬不动传统艺术品市场的杠杆呢?艺术市场到底有什么样的潜规则呢?
艺术市场并没有一个深不可测的潜规则,也没有一个无法撬动的杠杆,只是一时他们还没有找到发力的支点而已。
第一,艺术品不是一般的商品,甚至比奢侈品还要高端,因为艺术品具有不可复制性,无法批量生产,相比一般的商品时物质属性,艺术品更具有一种精神属性在其中。现在的电商大多忽略了艺术品的精神属性,企图靠电商平台的流量优势介入艺术品平台,缺少了对艺术品受众群体的熏陶和培养,而普通大众大多还没有形成消费艺术品的习惯,很难直购买艺术品。
第二,提到当当呢,首先想到的是卖书的,提到国美呢,首先想到的是卖电器的,提到淘宝呢,买便宜货的地方,这些就是这些电商平台营造出来的一种交易场景,或者可以叫交易氛围,也可以称之为一种基因属性。这些都是和艺术品交易是不怎么协调的。我们看线下的拍卖会,从收到拍卖名录、研究名录、去看预展、现场拍卖、成交都等有了一定的规则和秩序,已经在广大收藏家中形成了一定的心理习惯,这是拍卖会在我国发展二十多年来已经形成的一种购买体验。包括淘宝在内的电商企业,他们进军艺术品电商却鲜有考虑到这些,妄图直接以在线拍卖形式占有线下拍卖的份额,这不太现实。没有一个艺术品在线交易秩序和场景,艺术品在线交易如何进行?
第三,我国最早的本土当代艺术收藏家大多是白手起家的企业家、地产商或其他领域的成功者,他们是线下拍卖的忠实群体,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很难改变自身转战线上。但我们惊喜的看到,以70后、80后、90后等为代表的的年轻藏家已经进入了收藏领域。据艺术品保险公司Hiscox发布的2013年度报告,全球艺术品的网上销售额为8.7亿美元,不到全球艺术品交易总额560亿美元的2%,发展潜力巨大,其中72%艺术品在线零售的参与者是新藏家。不过,这些电商发展艺术品电商大多专注于拓展艺术品、艺术家,或者商家的资源,对这些新藏家的支持力度却少的可怜,不想方设法的留住这些“财神爷”,要知道这些新藏家才是所有艺术品电商孜孜以求的方向,才是艺术品电商的未来。
解决
那么,现有电商企业应该如何解决艺术品电商的困境呢?这里仅以淘宝拍卖会为例来说明下。另外,淘宝拍卖会旗下的司法拍卖不属于艺术品的范畴,暂不在研究之列。
如今淘宝拍卖会的思维框架只是单线条服务,从商家到平台再到客户,而没有涉及更深的点评、社交、圈子等多边社群平台机制。其中所涉及的交易评价体系只涉及到了商家和客户两极,对于艺术品交易的主体,包括艺术家和艺术品的评价体系都没有系统建设,而这些才是艺术品交易中的重要参考条件,不能不说是一个大遗憾了。但是,基于淘宝拍卖会这个大平台而言,很难对艺术品进行专项调整,建议淘宝考虑将艺术品作为一个单独的平台进行深度化、系统化拓展,其地位级别要和天猫一样,这样才能从一个单纯的交易渠道平台,向多边化的艺术品交易生态圈子转化。如此一来基于淘宝的流量端、支付宝的信用体系、以及生态化的艺术品交易平台,淘宝的艺术品电商之路才能占有绝对优势。
据统计,淘宝拍卖会依托淘宝的流量支持,日点击UV20万,搞大型活动时峰值能达到点击UV50万,这些数字对目前国内其他的艺术品电商而言,几乎无法超越。但是,淘宝始终难以摆脱“假货”的嫌疑,栖身于淘宝的淘宝拍卖会也难免罩在这个阴影里。不像天猫,是阿里巴巴着力打造的一个品牌商城,从根子上建立了天猫的品牌信誉度。倘若淘宝拍卖会不从这个根子上改变自己或者重塑自身的公信力,高端的艺术品断然不会大规模进入,有实力的艺术品收藏投资人士也不会选择这个渠道,那么到最后,淘宝拍卖会真的有可能成为了一个“淘宝”的拍卖会,将无法在高端艺术品电商领域有真正的作为,充其量也只能是个潘家园级别的“商城”,地摊货横行。
据《2012中国艺术品市场年度报告》显示,2012年度,一级市场包括画廊、艺术经纪、艺术博览会、以及现当代原创工艺美术品、艺术授权品、艺术复制品、艺术衍生品等成交额1280亿元,二级市场(艺术品拍卖)成交额442亿元,一级市场成交额远远高于二级市场。
目前,淘宝拍卖会主要是以艺术品交易的二级市场为主,即只采取了拍卖形式,以在线拍卖会的形式来拓展艺术品市场,但有诸多限制,第一,限制了艺术品交易的主体,必须由商家进行申请审批才能上线,所以上线的商家终归有限,第二,商家的数量也限制了平台提供艺术品的数量,不能提供大数量的艺术品以供选择,第三,平台的定位也直接导致平台交易艺术品的质量不高,从而导致了这个平台的信誉度和公信力慢慢降低,与高质量艺术品在线交易平台渐行渐远。
从艺术品鉴定、艺术品支付,艺术品保险、艺术品金融、艺术品仓储、艺术品物流等等,艺术品电商涉及到的生态产业链相当的庞大。另外,就艺术品本身而言,包括艺术原创品、艺术收藏品、艺术衍生品等大概几百个小分类,每一个分类都有数量不菲的收藏者,这些资源又该如何整合,纳入生态链?就目前淘宝拍卖会而言,他们力求全类目发展,用数据说话,挖掘增长比较厉害的类目,从平台受众喜好及时调整平台定位,这是大数据的套路。而对于整个艺术品在线交易生态圈的建立和梳理,尚未开始,也可能是心有余而立足。但是没有一个成熟的在线交易生态圈,淘宝拍卖会恐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摆脱不了“淘宝”的定位,和艺术市场的高品质发展不沾边了,那么只能算是一群“投机者”的游戏了。
本文标题:狙击手之胜利的艺术-来往:阿里生态之外的社交狙击手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