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构建和谐社会论文-95马克思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论文

发布时间:2017-10-02 所属栏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一 : 95马克思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论文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试卷(作业)封面

(2014至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

题 目 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的价值

科 目 马克思主义

姓 名 刘胜友 (201421141101)

专 业 民族传统体育

入学年月 2014年9月

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的价值

刘胜友

(西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摘要:马克思的理论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宗旨,和谐是马克思追求的目标。和谐社会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终极目标。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扬弃了人的自我异化的基础上的实现人与自然界、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它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一种后政治的社会形态。马克思的和谐社会思想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价值目标和根本指导思想。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当代价值

1、前言

社会和谐发展是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保证,和谐社会思想是我们党对马克思思想认识上的进一步提高,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设想。虽然马克思从来没有提出“和谐”之词,但是他在科学社会主义的论述中及其专著中却渗透了许多非常丰富的和谐社会思想及构想,马克思眼中的未来社会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和谐的关系。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为我们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与指导作用。

2、和谐社会

2.1和谐社会就是要使组成社会的各要素和谐相处,相互关系和谐,社会资源兼容共生。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和谐社会的主体,离开了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就无从谈起。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既要靠法制,也要靠道德。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必须把思想道德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弘扬社会正气,培育高尚情操,化解各种矛盾,形成融洽友爱的人际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秩序。“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和谐社会应当给各类人谋取一定的物质利益,提供生存与发展的条件,从而把各类社会资源联合起来,形成合力。和谐社会应当是各类社会资源互相促进而又互相制衡的经纬交织的公民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形成和谐的社会结构,包括:社会结构合理;人们行为规范;管理有序和有效。 2.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理论指导.在实践的基础上加强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研究并用以指导我们的工作,同时注意加强对我国历史上和国外关于社会建设理论的研究,吸收和借鉴其积极成果,努力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对于深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规律性的认识,完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着重从社会学的视角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与思想资源进行探讨.

2.3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只有共产主义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这些重要思想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具有纲领性的指导意义。和谐社会与人的发展人的和谐,就是冷静与热情同在,就是刚柔相济,德威并存,就是身心俱健,活力四射。社会的和谐,就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进步,就是各地区、各区域共同发展,就是每一项事业可持续发展。让人和社会都和谐,让社会与人齐发展。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一分子。团结、互助、友爱是人生必不可少的道德品质,只有拥有这种优秀的品质,我们才能有机结合起来,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2.4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既符合马克思

主义基本原理,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在批判和继承空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其次,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和谐社会思想的科学设想是自由人联合体;马克思、恩格斯和谐社会思想的重要特征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辩证和谐关系;第四,马克思、恩格斯和谐社会思想实现的重要条件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国际形势继续处于深刻复杂的变化之中。我国的改革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同时又必须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在这样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我们要有力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必须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这是我们集中全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

2.6构建未来和谐社会的历史前提是发展社会生产力。马克思主义最注重生产力,把它看作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没有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就不可能最终消灭资本主义,也就不可能建设和谐社会。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并不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基础上的,而是建立在封建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的,当代中国要赶超资本主义就必须努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断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曾经指出贫穷和发展太慢都不是社会主义,目前社会的各种不和谐因素,都与落后的生产力相关。只有拥有超过发达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力,才能赶超资本主义,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牢固的物质基础。

3、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的产生过程

3.1马克思的“和谐社会”思想产生于对资本主义的激烈批判之中。一方面,马克思批判、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这其中有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设计的“和谐社会”、“和谐制度”的思想;有美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1824年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进行共产主义试验中“新和谐公社”的思想;也有德国空想社会主义者魏特林1842年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著作中,将资本主义称作“病态社会”,将社会主义称作“和谐与自由”的社会的思想。这些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和谐”思想为马克思的“和谐社会”思想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来源。另一方面,马克思通过分析和批判欧洲工业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非人性化现象,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出现工人劳动的异化现象。

4、怎样构建和谐社会

4.1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着眼于妥善处理人的社会关系。马克思认为“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

4.1.1社会关系是人的本体存在方式,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系的总和”。

4.1.2所谓社会和谐,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也包括社会各系统、各阶层之间的和谐,归根

到底就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因此,要巩固和发展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努力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主义新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在马克思来,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结成的客观关系即物质利益关系最终决定着人们的思想动机,以及在思想动机支配下的社活动。“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的利益有关。”

4.1.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际关系更多的体现为利益关系。因此,要强化执政党的社会整合功能,妥善协调和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利益,最大限度地整合不同利益群体。要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同时还要准确把握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和规律,提高防范和处理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水平,高度重视各种矛盾纠纷的调处工作,不断巩固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把矛盾纠纷的化解工作纳入法制轨道,引导人们在法律范围内解决矛盾纠纷,保持社会稳定与和谐。

4.2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着眼于妥善处理人的社会关系。

4.2.1社会关系是人的本体存在方式,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系的总和”。

4.2.2所谓社会和谐,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也包括社会各系统、各阶层之间的和谐,归根到底就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因此,要巩固和发展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努力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主义新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在马克思来,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结成的客观关系即物质利益关系最终决定着人们的思想动机,以及在思想动机支配下的社活动。“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的利益有关。”

4.2.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际关系更多的体现为利益关系。因此,要强化执政党的社会整合功能,妥善协调和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利益,最大限度地整合不同利益群体。要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同时还要准确把握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和规律,提高防范和处理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水平,高度重视各种矛盾纠纷的调处工作,不断巩固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把矛盾纠纷的化解工作纳入法制轨道,引导人们在法律范围内解决矛盾纠纷,保持社会稳定与和谐。

4.3发展社会生产力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4.3.1马克思认为,无论是扬弃了人的自我异化,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界、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还是一种社会形态从一种地域性或民族性的存在,到一种世界历史性的存在,都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的生产和再生产,生产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东西”

4.3.2也就是说,生产力是社会变迁最终的决定性力量,社会的发展进步可以从历史的和现实的生产力状况中找到最终的原因。马克思说;“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即在个人的独创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的惟一的社会中,这种发展正是取决于个人间的联系,而这种个人间的联系则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即经济前提、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必要的团结一致以及在现有生产力基础上的个人的共同活动方式。”

4.3.3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在资本主义还尚未充分发展起来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必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方面也必将存在着大量的矛盾,但最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将贯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决定了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尤其要注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满足广大人民

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5、结束语

构建未来和谐社会的实现路径是坚持无产阶级政党领导。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严重不和谐的现实及原因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构建未来和谐社会的基本路径: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逐步废除资产阶级私有制和固定化的社会分工,建立新型的社会生产关系。这些思想对于当代中国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这就是: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一方面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努力增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另一方面要坚持走群众路线,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和谐的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95马克思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论文_和谐社会论文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5]李连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研究[M].广东经济出版社

[6]隋思.关于“和谐”理念的实践性思考[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7]贾建芳.和谐社会思想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

[8]陈成文.建设更加和谐的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9]周志山.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论纲[J].学术研究2005年第4期

[10]石岩.论马克思的社会和谐发展观[J]西安行政学院学报,2006

The Marx harmonious society thought value

Liu Sheng-you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sports institute , gansu lanzhou 730000)

Abstract:Marx's theory to realize communism for the purpose of harmony is the pursuit of the goal of Marx. The harmonious society is the human eternal pursuit,but also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huma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ultimate goal.Marx believe that communism is true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e, man and man and abandon the people based on the self alienation,which is based on the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people as the fundamental purpose of social forms a post politics. Marx's thought of harmonious society is our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the ultimatevalue goal and the essential guiding ideology.

Keywords:Marx's thought of harmonious society; contemporary value;

二 : 构建和谐社会作文

和谐,是我们生存的共鸣,是人类生存的共鸣,更是万物生存的共鸣。如果没有了和谐,那么世界上所有的人类,甚至是事物都无法生存。其实在自然界中,到处都绽放着和谐带来的光彩:因为有了天空的呵护,鸟儿才能自由地翱翔;因为有了大地的滋润,树木才能快乐地成长;更是因为有了和谐的气息,人类才能在这个世界上更好的生存。只要你对人好一点,宽容一点,友善一点,你一定会发现,其实和谐就在你的身边。

我曾经去乡下旅游,居然看到了这样的一幕:在一个很贫穷的小农村,那里的人都没有钱,只能靠种田来维持生活,但是那里的人都互相帮助,生活得很开心。其中有一位老奶奶突然发病,她的邻居发现了,就马上把她送到附近的小诊所,这才救了老奶奶的一条命,可她的邻居却花光了他所有的积蓄。这是什么?这就是和谐,他们互相帮助,这才使他们的生活过得那么快乐,那么幸福!

和谐之美在于互相帮助。因为拥有互相帮助的爱心才有和谐。爱心是人类情感中的种子,她能在人类的心灵这片净土上扎根发芽,再爱的保护下茁壮的成长。爱心是多么伟大的,她能够熄灭怒火,她能感化邪恶播散善良,她能够无私奉献,从不计较。她让我们享受阳光一般的温暖。雨珠一般的滋润——爱心之和谐,竟妙不可言。和谐不是强行的,而是顺其自然的。不和谐的生活不会产生共鸣,无法演奏生活美好的乐章!和谐不是停滞,也不是凝固的,而是一种积极的前进的状态。让我们一起构建和谐社会,使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和谐的气息的社会,充满和谐的气息的世界中,使我们生活得更加快乐,更加幸福吧!

构建和谐社会

——观《篮球公园》有感

什么是和谐社会?就是要让每一个市民安居乐业的生活,走向和平、民主。这个结论的得出,得归功于电影《篮球公园》。

今年暑假,我看了《篮球公园》,它讲述的故事既让人伤感,又让人高兴。张小山和他的两个伙伴是个忠实的篮球迷,在他们的生活中,除了吃饭、上课和睡觉,就是打篮球啦。可突然有一天,张小山他们打篮球时,三个“黄毛”走过来,一举占领了篮球场。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黄毛”他们原来的篮球场被拆了,要修成一座商业楼。张小山他们没有篮球打了,十分沮丧。然而,一位大哥哥出现在了他们面前,他就是“兰屿工程”(就是那座商业楼)的项目负责人。看到小山他们的痛楚,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他就回办公室细想了一下,征求了前辈和老板的意见,决定在商业楼的最顶楼,修建一个业余的篮球场。可他把他的意见给小山他们说时,又得到了张小山的误会,市民也不太同意这种想法。第一种方案失败了。可他并没有放弃,为了市民们的生活,而又可以不用花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大胆的决定:放弃“兰屿工程”,把空地修筑成“篮球公园”,安上篮球场,摆上健身器材,在地下也可以修一个停车场。他原本以为,自己的想法会得到上面的制裁,还写了辞职信。然而,上峰不但没有批评,还给予了肯定,让市民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了。

看到最后,我真为那位负责人而感动,他为了让市民有更多的活动场所,让市民安定的生活,不惜几千万的投资,不顾被“炒鱿鱼”的危险,仍坚持自己的看法,把市民的意见采纳,得到了更多人的拥护。

由此我想到了我小区门前的南湖公园。那里原来是一潭又脏又臭的南湖,湖上飘着垃圾和青苔。不少市民提出了意见。于是,今年年初,一个把南湖填成一个公园的计划便诞生了。……直到今年暑假开始时,南湖就从一个让人嫌弃的湖,变成了一座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鸟语花香的大公园——南湖公园。附近的居民都为这一工程建设的成功露出了微笑,大家在八月一日南湖公园向大众开放之际,都与家人同来,一同庆祝这美好的时刻。当区领导宣布时,我们这些看惯了南湖肮脏的人都感到激动万分。我做了公园的环保志愿者,我想,这么美丽的公园,一定需要大家来维护。公园开放后,大家有的在清晨围着公园跑步,在空地上打羽毛球,有的在空闲的时候和家人坐在公园的一个小亭子里聊天,还有的老爷爷老太太们,在傍晚的时候到中间的平地上跳舞,锻炼身体……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说不出的喜悦。我也时常到那儿去跑步、跳绳,大家的兴致让整个公园,整个社区,都变得更加和谐了。如果还是原来的南湖,人们根本就不会有这么多的活动场所,还是现在好,有了南湖公园,人们就可以更方便的锻炼、休闲啦!

这部电影使我懂得了许多许多,恐怕讲个一天一夜也讲不完。干一件重要的事,既要讲经济效益,又要讲社会效益,这样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国家才能蓬勃向上的发展。我将来,一定要事事考虑周全,才能下结论,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和谐、安定!

用爱心去构建和谐社会

和谐,人类共同追求的东西,充满着协调与完美。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我们生活在一个需要爱心的世界里。花开,有绿叶扶持;月缺,有群星做伴;日出,有湖水梳妆。天地万物都懂得关爱,更何况我们呢?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是人们的期盼和追求。和谐社会需要爱心,美好生活需要互助,良好人际需要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而和谐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是关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相互友爱,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爱是人类最朴素最珍贵的情感,是和谐社会必须具备的润滑剂。因为爱心,流浪的人们才能重返家园;因为爱心,疲惫的灵魂才能活力如初。“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对于我们,也许仅仅是少买一点零食,少买几件饰品,就可以让一个孩子享受到知识和爱的雨露。当我们寄去一份爱,看着自己的爱化为孩子脸上欣喜的笑容时;当我们的绵薄之力,却可以改变一个孩子乃至一个家庭的命运时,那是多么的快乐!爱心,就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分外感受到人间的温暖;爱心,就是一泓出现在沙漠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

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是充满爱心,撒播温馨的社会,不用刻意营造,完全如一道浑然天成的风景。爱心无价,和谐的社会需要用“爱”来铺就。总有人会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而陷入困境,需要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帮助。伸出我们爱心的双手,让无助的眼神看到希望的目光,让身处黑暗的人感受到光明的存在,让悲伤的人得到温暖的援助。或许有的家庭还不能解决温饱问题,或许有的孩子还上不了学。不少家庭都经不起疾病和灾害的打击,刚刚越过温饱线的人们,很容易因灾返贫、因病返贫。在同一片蓝天下,这些需要救助的人们同你我一样,向往在彼此关爱的和谐社会中,过上平安幸福的生活。这时,爱心,是能鼓起他们生命风帆的激励;爱心,是雪中送炭式的资助;爱心,是抚慰他们受伤心灵时的微笑。社会不能没有关爱,倘若没有了爱心,就如同一台生锈的机器,给人一种冷冰冰,硬梆梆,到处卡壳的感觉,毫无和谐可言。

其实也不单单是对弱势群体要播撒爱心。当前我们面临的诸如污染严重、土地流失、环境恶化等等问题,倘若人人都能奉献一份无私的爱,像爱护自己的家庭和亲人一样爱护土地、环境和生态,又何至于到今天这样的程度?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从心灵内部迸发而出,能让我们发挥出无穷的智慧和活力;爱,是一根强大的支柱,无论面临怎样的困境,都能催生我们的顽强的斗志和毅力。

孟子说:“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 人类永远需要在互相帮助的氛围中进步和发展。爱作为人类一种美好的情感也不是嘴上说说而已的美好言辞,它应该是更加具体、直切地落实到日常生活的互相帮助的行为中去,去关爱每一个你所认识与不认识的人,同情他们,帮助他们擦干生活带给他们的眼泪。爱心就像阳光,需要照耀在大地上,才能真正地成为温暖人心的力量。“勿以善小而不为。”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的共同理想,每一个都献出点滴爱心就汇成一股暖流,让社会更加温暖,我们也就会更加靠近和谐社会的理想。德行善举是唯一不败的投资,但我们不是为了投资。因为我们每一个善举,都会闪烁着爱的光芒,充满着人间的真情。爱心缘于人的本质,善意折射出道德的高尚,让我们进一步唤醒心灵深处的美好和关爱,让我们在付出爱心的时候得到付出的欣慰,让那些受到帮助的人享受到爱的感动,每个人都是爱的付出者,每个人都是爱的受益者,施人以爱,赐人以福,最终爱心会回到我们身旁。

让我们用爱心去构建和谐社会,用爱心打造出一条条爱心链。握紧它,人们就有了攀援向上的呵护,就有了生活上风霜雨雪的遮蔽,就有了心头上的温暖与希冀。

诚实守信,构建和谐社会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发表了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胡锦涛总书记的这个重要讲话,概括精辟,内涵深邃,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实践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的导向,对于形成良好社会风气,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诚实守信不仅是我们必须严格遵守的一个原则,也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试金石。如果连这最基本的原则都做不到,那么相信他在道德上肯定是缺陷的。一个道德上有缺陷的人,是不会受别人欢迎的。“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是古代诚实守信信条的最好表现。

“我们中国人说话是算数的”,周恩来总理的话说出了我们民族的好品质,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诚实守信的民族。古时候,曾参杀猪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天,曾参的妻子要出门,儿子哭着要跟她一起去。曾妻哄儿子说:“你别去,也别哭,妈妈回来杀猪给你吃。”她从街上回来后,见曾参正在磨刀,准备杀猪,制止道:“我不过是哄孩子,何必当真呢?”曾参却说:“如果不杀猪,就是欺骗孩子,也就是教孩子撒谎。”曾参坚持把猪杀了。可见,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早已深入到我们的民族血液中。

在我们当今社会中,诚实守信的人和事更多。暑假里,小童帮妈妈卖西瓜。有个老板模样的人问:“你卖的瓜甜不甜?”小童如实回答:“叔叔,这瓜不很甜,因为今年夏天雨天多,光照少。”听了小童的回答,旁边的人都惊呆了,纷纷嘲笑小童,说:“王婆卖瓜还自卖自夸呢,哪有人说自家的瓜不很甜的?真傻!”听了小童的回答,老板模样的人很感动,他拍拍小童的肩膀说:“真是个诚实的孩子,你的瓜我全买了。”

在这个故事中,小童实话实说,反而赢得了老板的信任,可见诚实与信任是一棵并蒂莲,诚实是获得信任的前提,对人诚实自然会获得人们的信任,反之,对人不诚实就会产生信任危机,从而导致不堪设想的后果。在国外,每个人是有专门的信誉指数的,如果他的信誉指数很低,那么他就会很难活下去。“狼来了”的故事,在我们国家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它就是诚信与信任关系的最好证明。

综上所述,诚实守信,言行一致,是我们青少年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也是构造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我们要大力倡导诚实守信,并坚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让生活美丽起来,让社会和谐起来。

弘扬中华美德构建和谐社会

中华民族悠悠5000年的历史长河,闪耀着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创造的璀璨文明。中国向来以“礼仪之邦”的美誉着称于世。我们做为21世纪的少先队员,做为新世纪的接班人,应珍惜祖先们留给我们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继承祖先们的优良传统,让礼仪洋溢在书声琅琅的校园里,让礼仪永久地保存在中华大地。

现在,有许多同学追求名牌。高档。华丽的衣着。在我的班级里,就有许多同学穿着名牌的衣服向同学们炫耀,或对一些衣着不时尚的同学进行比较,以此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但我认为小学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快乐学习,而不是与同学进行一些攀比。我们小学生只要着装得体,符合学生身份就可以了,我们应用礼仪,知识来完善自己的形象,而不是用时尚,华丽的衣着来衡量自己的形象。

同学世朝夕相处的亲密伙伴,更是携手成长的友好同路人,我们对待同学,应该做到: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爱护。同学之间如果有矛盾,多进行自我反省,不要把错误推向别人。它就像润滑油,使粗糙的摩擦消迹。互相理解,宽容待人,才能使班级更团结,友谊更深厚。我们要对每一个同学都给予尊重,与周围的同学和睦相处。

让我们挑起传承礼仪的使命,无负于未来,无负于这教育我们的美丽校园,让我们为这“弘扬中华美德,构建和谐社会”,去追赶形象的春潮,沐浴礼仪的阳光吧!

增强防灾意识,构建和谐社会

2008年5月12号的汶川大地震是中华民族的伤痛,数以万计的同胞罹难,在哀伤之余,我们难道不能从中吸取些教训吗?

自然灾害不能阻止,但我们可以了解一些关于防灾减灾的的方法,当我们遇到灾难时运用这些方法就可以使我们少受伤害。

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气候脆弱区”之一,自然灾害频发、分布广、损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世纪的观测事实已表明,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频率与强度明显上升,直接危及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坚持“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

怎样能做到防灾减灾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①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加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作工作,加强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是提高防灾减灾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要依靠科技,提高防灾减灾的综合素质。通过加强防灾减灾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采用与推广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并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科技水平。

②政府与社会团体应组织和宣传灾害知识,培训灾害专业人员或志愿者。有关部门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过开展“防灾减灾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村庄”行动,使最基层的社区居民、广大中小学生、企业员工、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民、社会弱势群体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掌握基本的避灾、自救、互救技能,达到减灾目的。防灾减灾需要从娃娃抓起,把灾害、灾害应急知识纳入中小学教学内容。 有关部门应编写自然灾害防御宣传手册与宣传材料,广泛宣传与普及灾害知识、应急管理知识、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基层群众参与应急管理能力与自救能力。

甘肃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的省份,其几乎全处于地震带之中,因此受到地震灾害的影响最大。下面,我们就来说说关于地震的知识:

据调查,全国有许多地方发生大地震,如1514年云南大理大地震,1975年辽宁海城大地震,1605年海南琼州大地震,1786年四川康定南地地震,1976年唐山大地震……地震虽然破坏力强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地震前的预兆来预测地震,地震发生前,会有些预兆。比如马等牲畜会挣脱缰绳,并疯狂地往外跑;正在冬眠的蛇会涌出洞外;蜜蜂会惊飞、逃窜;狗会狂吠,还有一些家畜会出圈,到处窜跑;老鼠成群结队搬家……这些预兆可以让人们提前知道将发生地震。

如果发生地震时你在家里,必须马上钻到坚硬、并且没有倒塌的小房间中躲避,以免砸伤。还有,要贴着坚固的墙壁或在门口蹲着,在房子倒塌后,再求生,要避免被弄伤。如果在野外,一定要避开陡崖,防止掉下山。还有要预防山体滑坡,以免滑下去。如果在学校,一定要听从老师的指挥,躲到课桌下,注意保护头部,如果在上体育课,要避免高大的建筑物,不要被砸伤。如果在电影院,要躲在观看椅底下避震,要避开挂在天花板上的灯、空调的悬挂物,用东西保护头部,听从指挥人员指挥撤离现场。在商场发生了地震,要避开玻璃柜,避开货物、广告牌、灯等物品。如果在公共汽车内,要躲在椅子底下或蹲下,要稳住重心,扶好扶手。

如果不幸被压在废墟的底下,这时候,不能盲目乱动,要冷静,先把手抽出来,慢慢地挪动废墟,先保持呼吸顺畅,再想办法呼吸,喊救援人员来救你。

让我们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努力学习防灾减灾方法,让我们珍惜生命。让我们彻底贯彻科学发展观,做一个全面发展的新中国的接班人。希望明天的地球会更加光明,更加灿烂。

参与禁毒斗争构建和谐社会观后感

今天,各班都举行了班队会,看了班队会上的内容后,我受益匪浅。

或许,毒品对于一些吸毒人士感觉很好,他们吸的毒各种各样: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就因为吸毒品,目前全世界吸毒者人数达1.85亿,占15岁以上人口的4.2%,其中1亿5千万人吸食大麻,占世界人口的3%。每年有25万人因使用毒品死亡,约有1千万人因毒品而丧失劳动力。全国现有登记在册吸毒人员1335920人,全国登记在册的133.5万吸毒人员中,男性占84.6%,女性占15.4%。从年龄情况看,35岁以下人员占58.1%,35岁以下青少年为占吸毒人员总数的83%。

说起毒品的危害,那可是应有尽有:滥用毒品直接损害人的身心健康是极为明显的。吸毒不仅破坏人的正常生理机能和免疫功能,使吸毒者染上多种疾病(包括爱滋病),而且使人精神颓废、错乱,丧失人格尊严等。这些青年一旦染上毒瘾,在个人的行为上就会发生明显的改变,原本勤奋变得懒散,彬彬有礼变得孤僻自私、脾气暴躁、不关心他人。对学习兴趣减低,而对黑如金的鸦片、白如银的海洛因醉心如痴。他们沉溺于毒雾中消磨宝贵青春。总之,一旦一个孩子吸毒成瘾就会酿成一个家庭的不幸,甚至导致家破人亡。

有人说,吸毒有很多用处。然而,这一种想法是绝对错误的。恰恰相反,毒品不但不能治病、减肥和提高成绩,而且成瘾性强,戒断病状严重,复发率高,难以康复。损害大脑中枢神经,导致精神萎靡不振,记忆衰退,成绩下降

有很多人,吸毒上瘾,由于没钱,将家里东西变卖,连窗户上的钢条都被撬掉变卖。

那么,假如我们身边有吸毒人士,应该怎么办呢?其实,青少年染指毒品的主要原因有几点:1.对毒品的无知,好奇。2.受他人的不良影响。3.寻求刺激,追求不良时尚。4.不健康的逆反心理。面对这些,我们也可做出对应的措施:1.直截了当法。2.金蝉脱壳法。3.主动出击法。4.秘密报案法。5.及时告知师长法。另外,要少去娱乐场所,如:网吧,K厅。交朋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禁绝毒品,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禁毒工作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存亡。

广大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接班人,有责任、有义务自觉参与禁毒活动。让我们人人关注毒品问题,人人参与禁毒斗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吧!

提倡民主,构建和谐

提倡民主,构建和谐 李星慧 民主与和谐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是社会进步的阶梯。 ——题记 谈民主,论和谐。古往今来,这大概一直是领导者乃至每位公民都极为关心的问题,民主和谐是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提倡民主,构建和谐促进我国立足于世界之林。 我国著名的戊戌变法发起者梁启超先生曾说“民主制度,天下之公理”。说到民主,顾名思义是人民当家做主,也自然会提到国家性质,我国是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也就是说,人民有参与国家事务,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正是由于实行了民主,才是我国社会不断得到发展,文化不断繁荣,经济不断上升,更重要的是社会也不断趋向和谐化。 和谐社会一直是古今中外的热点话题。诗人雨果说“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 是冷酷的屠夫”我们以怎样的方式对待他,他就会用怎样的方式回报我们。因此和谐就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睦共处。和谐共处更重要的是需要全社会风雨同舟,齐心协力。在我看来,和谐社会包括人际关系和谐,语言和谐,行动和谐,和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真正的和谐并不容易,和谐体现民主,在民主制度的前提下彰显人们的诚实守信,公平正义,团结友爱,无私奉献。共同构建稳定有序的和谐社会,让社会从此充满活力,绽放和谐之花。 民主和和谐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至关重要。当然对于社会的每个家庭,学校的每个班级,甚至每个人来说也都是不可磨灭的。 一个和谐的家庭是民主的,一个优秀的班集体也无非是有一种民主的管理制度。“家和万事兴”正是民主和谐的最好见证 ,班级也一样,一个班级就好似一个大家庭,每位成员都和睦共处,共同为维护班集体荣誉而努力,形成良好的班风,自然会比避免“违背和谐”的事发生。大事小事都民主决定,共同商议,也自然不会发生对不公平的抱怨。每个人都以维护班级利益为主,一个人利益为辅的话,也就自[www.61k.com)然形成了有良好作风的优秀班级体。 当今的中国也一样,通过民主改革,组是我国各方面飞速发展,土地制度改革,农奴解放都是民主改革的主要内容。民主商议,民主决策,也是我国的国际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倡民主,构建和谐,总之,民主与和谐不可分,打造和谐其实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民主如帆,和谐如船,扬起民主的风帆,和谐永驻人间。我们崇尚民主,我们赞美和谐,就让我们一起努力,让世界共同唱响民主之歌,让和谐之音传遍世间每一个角落。

和谐社会

幸福的90后

我们是幸福的孩子 生在祖国强大的时期

我们是祖国的花朵 是建设祖国的生力军

在这成长的日子里 我们要好好学习

为了祖国繁荣昌盛 我们要继续努力 小作文结束

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谐,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每个人必须深刻的理解“和谐社会”四个字,为构建和谐社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和谐社会”是人们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其主要意思就是社会中的人都能讲社会道德的社会。这看起来很简单,而实际上很难。构建和谐社会的原因,就是在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需要人们有更高的道德素质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一方面来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而和谐社会正是牢牢扣住了当今时代的脉搏,是时代的精华。和谐社会有助于更好更快地发展经济,也有助于人们提高生活质量。另一方面来说,在全球化成为主要发展趋势的今天,我们每个人的一举一动将不仅仅在代表个人,而代表着我们的祖国。中国共产党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战略任务,顺应了民意,与发展经济相辅相成,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上文已经说到,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就是人们都能自觉地遵守社会道德与行为规范,这种现象古已有之。唐朝时路不拾遗的故事为人们所熟知,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当时的社会便可以算得上是“和谐社会”了。在今天,人人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却变得十分困难,原因之一就是经济利益已经成为许多人心中最主要的,这就使得人们往往追求可观的经济利益从而抛弃了自己的良心,突破了道德的底线。这种情况层出不穷。比如注水猪肉、假药、假奶粉等等。我们都应该对这种社会不良行为进行反思,提高自己的素质与意识。

同时,我们的社会中也出现了许多舍己为人、见义勇

构建和谐班集体的初探

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逐渐由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适应这一变化,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构建和谐社会关系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同时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构建和谐社会任重而道远,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推进的历史过程。这就要求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社会的每一个公民都要积极投身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之中。 和谐社会落实到学校层面,就体现在和谐校园、和谐学院、和谐班级。作为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云集的高校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当然责无旁贷,更应起到先锋和带头作用。我们要通过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班集体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本文拟就构建和谐班集体做一探讨。之所以这样做,主要考虑到班级是学校的基本教育单位,是学校的基石。构建和谐校园,它的重中之重是构建一个个和谐的班集体。我们要通过多种途径营造成团结向上的良好班集体,有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一、加强团支部和班委会的建设是构建和谐班集体的组织保证。 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理顺学生党支部与班级团组织的关系。学生党支部对本班共青团员组织实行领导,指导其开展工作,关心支持班委会工作,努力搞好班风、学风建设。另外团支部要负责团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全面负责团员教育、评议、推优工作,鼓励同学向党组织靠拢。班委会是班级管理的核心,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班委会要配合学校教务处和班主任,组织班级同学开展学习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教育等各种活动,促进班级同学在德、智、体等各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注重和谐班风建设,抓好组织纪律和集体活动,充分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争创“文明班级”;以学生为本,真正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和激励人,每个个体都各有千秋,各路“神仙”,各显其通,都应给予肯定,给予公正评价,要用人所长,容人所短,让长者更长,不削峰填谷。 班委会对班级实行民主管理,对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重大情况,都要及时通报。要明确决策机构的议事规则和程序,提升决策水准;鼓励全班同学畅所欲言,积极参与班级的决策。民主决策是各项工作成功的重要前提。班集体所做的一切决策,都要通过民主化和科学化的程序。要建立民意充分表达的渠道,使同学的意见和建议能够及时顺畅地传递到班委会和团总支。二、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组织制度为构建和谐班集体提供制度保证。 科学、民主、健全的班级管理制度是和谐班级的有力保证。因此,要把制度建设作为一项管理班级的根本措施来抓。建立或修改制度要广泛听证于班级所有成员的意见,把制度建立在广大成员认可、满意的基础之上,保证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要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搞下不为例。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还要建立互相沟通、交流的机制,做到有情况及时沟通,有矛盾及时化解。建立公正、公开、透明的管理机制,给予所有成员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大力营造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民主平等、团结尊重的班级环境。为了达到和谐,力争把最优质的资源用到人才队伍建设上来,从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全方位提升支持力度,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良性竞争、激励、监督保证等机制,建设一种宽松、协调、体恤、包容的和谐的班级气氛。三、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为构建和谐班集体营造舆论氛围。 在构建和谐班级过程中,通过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来增进同学之间的情意,增强对班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宿感。开展多样化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好各项活动,规划好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校传统活动,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教师节、艺术节等,发挥传统活动对学生发展教育的特殊功能;优化班级管理模式,精心设计教育方面的学校、班级主题活动,营造集体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风气,提高学生班集体生活质量;通过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培养同学之间的友情,进而转化为亲如一家的亲情,用情感来温暖每一位成员,增强每个同学爱班级的意识。四、妥善处理好各种关系为构建和谐班集体创设好外部条件。 在师生之间,要以平等、信任、理解的心态,相互尊重,从而营造的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进而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需要以人文关怀为切入点,充满人文关系的师生关系需要师生互相理解和尊重。教师要尊重和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个体价值和基本权利等,关心学生的生存和发展;同时学生也要尊敬教师、认同教师的工作,对教师常存感恩之心。改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教师应将人文观念贯穿于班级管理和教学的全过程。 同学之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时要热情交往,同时在交往的过程中,要互相理解尊重,大家的关系才能融洽。人与人的交往,最重要的就是真诚和善意,所以同学之间要以诚相待。 另外,在许多问题上同学间会有不同的见解,这就要求我们换位思考,能够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相互谅解,就不会导致敌意。总之,我们学生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具体的来处理与周围人的关系,力争使自己处于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中,从而更好的学习、生活。 在高低年级之间要积极进行交流沟通,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高低年级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帮助,从而增进班级之间的友谊;同时相邻班级搞好邻居关系,和谐相处,共同进步。这样,妥善处理好各种关系才能为构建和谐班集体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五、构建和谐班级文化为构建和谐班集体提供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 所谓和谐班级文化就是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为一体,反映着全班同学对班集体的总体认识,基本观念和理想追求。在班集体中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在全班同学中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不断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为构建和谐班集体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具体来看,通过和谐班级文化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因为和谐文化强调和而不同,以和为贵,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反对相互敌视,相互欺诈,相互对抗。有了这样的和谐理念就可以能够形成解决矛盾的新认识、处理同学关系的新方法,引导同学们用和谐的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内化为同学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班风。同时和谐班级文化可以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和谐始于内心,良好的心态,健全的人格是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和谐班级文化强调人的自身修养,自我完善,塑造健全人格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实现人的心理健康、心理和谐的文化源泉,必将有效调节人们的情感和心理,塑造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心态,进而成为班集体和谐的基本条件。 总之,在构建和谐班集体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原则,把我们的班级建设成一个优秀和谐的班集体。只有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才能让和谐来美化每个学生的心灵,让和谐来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 : 论构建和谐社会与中国梦

[提要] 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就必须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建立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关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公平合理地分担改革与发展的成本,使社会在合作与信任、各尽所能、充满创造活力、有效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中,实现稳定有序、和谐协调的发展。

关键词:构建和谐社会;经济发展;协调关系;统筹兼顾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8月6日
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就必须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求建立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关系。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将物质财富的积累作为工作的中心,同时,又注意将全社会创造财富的过程纳入发展的轨道中来考虑,让发展的成果能够惠及全体人民。
(一)和谐社会是能够创造极为丰富的有机财富的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离开人的需要,为了发展而发展,甚至为了不切实际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而做出的一切努力,都是背道而驰的。
和谐社会财富的有机性有多种表现:一是社会财富构成要素的有机性。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和谐社会的财富不仅在构成要素之间是多元统一的,既表现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要素有机结构的协调统一,更表现为财富最终形态的协调统一,它能够满足人的物质、精神以及人的主体意识所需要的;二是表现为财富创造过程的有机性。在人类改造自然过程中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物质文明建设中,和谐社会要求人们在开发利用自然中,人们能更文明、更科学、更富有远见地对待自然,而不是短视地、粗暴地、盲目地将自然视作人可以任意掠夺的对象,人们只有自觉的实现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创造(www.61k.com)出符合人生存与价值的有机财富,才可能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创造财富过程中,始终把握住满足人们需要的这一目的;三是表现为人们财富支配方式的有机性。社会有机财富的极大丰富不仅与创造财富的过程及财富最终形态相关,同时也与人们支配财富的方式有关。它体现了财富分配制度的巨大改善,正是在财富的转移过程中,财富的有机性最终得以表现出来。在和谐社会里,财富在国家合理的财政政策的支配下,能够顺利地在全社会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和谐地变换形态,这是有机财富的一个显著特点。因而,它的目的是双重的,它具有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多向转移性,而不仅仅是少数人财富的原始积累的工具。
(二)和谐社会是不同利益群体能够合理分摊改革与发展成本的社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社会各项制度的改革,其目的是创造更富于人性、更适合于人类居住与生存的人文社会环境。目前,我们所力求“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政策取向,归根到底是重建统筹即坚持“五个统筹”。
首先,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它的核心是要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合理地解决城乡发展的社会成本的分摊。在我国长达半个世纪的城乡政策中,作为区域的广大乡村,与作为产业的农业以及作为居民身份的农民,始终扮演着为我国城市兴旺发展单向作贡献的角色,广大不发达地区的农村、农民始终游离在文明发展的轨道之外,农民并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国民待遇,这既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更受人们习惯思想观念的束缚,他们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等方面,过多地分担了改革与发展的成本,这是制约“三农”问题的关键。因而,统筹城乡发展,充分发挥城市文明在现代化建设中的辐射作用,加快我国居民户籍制度改革,让人们更自由地选择生活工作的居住地,这是符合世界进步潮流并解决城乡差别的大政策,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
其次,统筹区域同样是校正区域之间发展成本的整合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由于利益比较机制的作用,顺利地吸纳了中西部落后地区大量廉价的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中西部地区为东部地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然,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取向,在我国的改革开放中有着重大的进步意义,它通过非均衡发展的示范效应,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提供了良好的带动作用,也为中西部地区的改革发展培养了适合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各类管理人才,为今天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中部地区发展的大崛起,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作用。因而,统筹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通过东西互动、尤其是东部对中西部的智力、技术的反哺,减少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各种不必要的代价,是保证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所必需的。
再次,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本质上是协调社会经济不同部门之间所承担的发展成本,是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人除了实实在在的物质需要以外,他还有自身的诉求,有满足其精神需要的文化诉求,有进一步提升自身各种素质的要求,尤其是无论人的物质生活被提得多高,始终也无法代替他精神上对社会公平的诉求。因而,在加大经济发展的投入同时,我们必须考虑民主政治、科教文化、卫生事业的齐头并进,加大社会发展方面的投入,建构完善各种应对公共危机的应急机制,形成调节各种利益冲突的缓冲机制,以及表达各个利益群体愿望的政治协调机制,提高人民的物质与精神生活质量,让人民心和气顺,生活殷实。
第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除了当代人可能面临的环境困境外,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大国,人均资源有限,统筹人与自然的发展,实质是在代际之间合理地分摊社会发展的成本。我们坚持协调、持续的发展观,就必须把当代的发展可能造就下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生存环境的因素考虑在内,就必须摒弃大量消耗资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
最后,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始终不渝地坚持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统一,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由之路,也是全球化背景下所有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道路。要统筹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我国一方面要积极使经济运行适应国际市场的普遍规则,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国际市场规则的制定,使之与经济完全、发展利益相一致。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理顺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让创造财富的企业公平负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
(三)和谐社会是以信任与合作为基础的社会。从社会结构要素的协调到利益群体关系的协调,都少不了合作与信任。合作与信任是和谐社会的灵魂。
信任作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既有待于个体道德水平的提高,更有待于社会对信任制度安排的关注。信任一般来说是个体基于对他者行为的反应。在社会生活中,往往是一项政策的效应、一个轻率的行为、或一个不负责的承诺,都可能摧毁人们多年间形成的信任关系。在当代社会,政府与个人之间,消费者与厂商之间,人与人之间,由于信任的匮乏,极大地阻碍了大多数民众对发展的参与,助长了国民无责任化倾向,破坏了民族的凝聚力、认同感,对社会发展产生了致命的危害。因而,加大对信任的制度安排,包括对契约的强制履行,对组织机构或个人信任档案的建立,让诚实信用的民法通则,落实到人们的言行举止之中,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信任不仅仅是指向他者的义务,更应该成为所有人共同的义务。在一个和谐社会里,信任与合作使我们更容易认识到:我们生活在不是每个人相互为敌的共同体里,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各个不同群体的利益都应该受到尊重,否则,个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就会受到不可预见的损害。
总之,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全社会创造极为丰富的有机财富,突出人自身发展的地位,让全体人民共享社会进步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成果,公平合理地分担改革与发展的成本,使社会在合作与信任、各尽所能、充满创造活力、有效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中,实现稳定有序、和谐协调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海英.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J].价值工程,2011.
[2]陆剑杰.论“构建和谐社会”之道[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本文标题:构建和谐社会论文-95马克思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论文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91542.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