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董鄂妃简介-董鄂妃:董鄂妃-简介,董鄂妃-人物年表

发布时间:2017-09-21 所属栏目:文化研究

一 : 董鄂妃:董鄂妃-简介,董鄂妃-人物年表

清世祖孝献皇后。清世祖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皇后(1640-1660年),又称“董鄂妃”,栋鄂氏,又作董鄂氏,世祖福临之妻,内大臣鄂硕之女,抚远大将军费扬古之姊。18岁入宫。世祖眷之特厚,宠冠后宫。顺治十三年(1656年)八月,立为贤妃。十二月,进为皇贵妃,行册立礼,破格颁诏大赦天下,其父亦进为三等伯。次年,生皇四子,仅三月夭折,未命名,谥和硕荣亲王。

美人无泪董鄂妃_董鄂妃 -简单介绍

(www.61k.com]清世祖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皇后(1640-1660年),又叫“董鄂妃”,栋鄂氏,又作董鄂氏,世祖福临之妻,内大臣鄂硕之女,抚远大将军费扬古之姊。18岁入宫。世祖眷之特厚,宠冠后宫。顺治十三年(1656年)八月,立为贤妃。十二月,进为皇贵妃,行册立礼,破格颁诏大赦天下,其父亦进为三等伯。次年,生皇四子,仅三月夭折,未命名,谥和硕荣亲王。

顺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卒。世祖哀痛至极,亲制行状悼念。追谥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康熙二年(1663年)六月,合葬孝陵(清东陵)。

美人无泪董鄂妃_董鄂妃 -人物年表

崇德四年(1638年)董鄂氏生,属正白旗。

顺治十三年三月初六(1656年3月31日)前锋统领鄂硕擢为内大臣

八月廿二日(1656年10月14日)董鄂氏被立为贤妃,时年十八。

九月廿八日拟晋封董鄂氏为皇贵妃。

十二月初六(1657年1月19日)行皇贵妃册封礼。

顺治十四年正月(1657年)封鄂硕三等伯。九月鄂硕卒。

十月初七丑时(1657年11月12日)荣亲王生。(董鄂氏生荣亲王为难产,病或从此生。荣亲王出生前不久,福临认识了憨璞聪禅师,并曾在11月9日召憨璞聪禅师入宫。)

十月初八福临朱谕礼部为“第一子”议行典礼。初九日。初七日恭惟皇第一子生,本月初九日告祭。十一日。帝生第一子之喜,诸王、贝勒、贝子、公及首辅大臣等,俱上马匹、缎帛以贺。二十六日。恭遇皇第一子诞生,颁行诏书礼仪第三天,遣官告祭圜丘、方泽、太庙、社稷礼成。

同月追赠鄂硕为侯。冬太后病。满朝为皇子出家于闵忠寺以祈寿,又为太后患疹以祈安。(十二月廿八日(1658年1月31日)太后病愈。)

正月廿四日(1658年2月25日)荣亲王卒。

二月皇后病。因董鄂氏兄卒,少弟费扬古袭爵,年十四。悼妃卒。

三月廿五日(1658年4月27日)复进皇后中宫笺奏。三月廿七日(1658年4月29日)追封皇四子和硕荣亲王。八月廿七日(1658年9月24日)葬荣亲王于黄花山。

顺治十六年十一月初九至十二月十二日(1659年12月22日-1660年1月23日)福临进行了一次多重目的的长途行猎,其中似曾与董鄂氏共奉太后赴汤泉。

顺治十七年春(1660年)永寿宫病。(章乃炜先生以为或即废后。)

八月十九日(1660年9月23日)董鄂氏薨逝。

八月廿一日追封董鄂氏为皇后。

八月廿六日行追封礼。

九月因董鄂氏追封为皇后,晋封其伯父鄂硕一等阿思哈尼哈番。

十一月福临以董鄂氏的遗愿,下令停止下年秋决。

康熙二年六月初六壬寅(1663年7月10日),董鄂氏与福临同葬清孝陵。

美人无泪董鄂妃_董鄂妃 -大事记

宠冠后宫

顺治先后册立两位皇后。一位是他妈妈的侄女博尔济吉特氏,由多尔衮做主定婚、聘娶。顺治亲政,册为皇后。二人性格不合,顺治废掉皇后,降为侧妃。另一位是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顺治十一年(1654年)五月,年十四,聘为妃。六月,册为皇后。她不久又受到顺治帝的责斥。但这位皇后能委屈圆通,又有太后呵护,才没有被废掉。

董鄂妃在顺治十三年(1656年)八月二十五日被册为“贤妃”,仅一月有余,顺治以“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为理由,晋封她为皇贵妃。这样的升迁速度,历史上十分罕见。十二月初六日,顺治帝还为董鄂妃举行了十分隆重的册妃典礼,并按照册封皇后的大礼颁恩诏大赦天下。在有清一代近300年的历史上,因为册立皇贵妃而大赦天下的,这是绝无仅有的一次。这一年顺治19岁,董鄂妃18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保存了册立董鄂妃为皇贵妃的《诏书》。按常规,皇帝只有在册立皇后的大礼上,才会颁布诏书公告天下。董鄂妃享受到这种特殊礼遇,表明她得到了顺治不同寻常的宠爱。

“朕第一子”

1657年,董鄂妃生下皇四子,顺治欣喜若狂,颁诏天下“此乃朕第一子”为此祭告天地,接受群臣朝贺。举行颁布皇第一子诞生诏书的隆重庆典。对这个孩子的待遇如同嫡出,大有册封太子之意,皇四子出生时顺治颁行天下的诏书: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自古帝王继统立极,抚有四海,必永绵历祚,垂裕无疆。是以衍庆发祥,聿隆胤嗣。朕以凉德缵承大宝,十有四年。兹荷皇天眷佑,祖考贻庥,于今年十月初七日,第一子生,系皇贵妃出。上副圣母慈育之心,下慰臣民爱戴之悃,特颁肆赦,用广仁恩。

然而这个孩子生下不到3个月就夭折了,顺治下令追封其为和硕荣亲王,为他修建了高规模园寝,并亲笔写下《皇清和硕荣亲王圹志》,抒发对皇四子的宠爱和痛惜之情。

香消玉殒

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一代名妃、绝代佳人董鄂妃香消玉殒,病逝于东六宫之一的承乾宫,年仅22岁。据福临说,董鄂妃崩时“言动不乱,端坐呼佛号,嘘气而死。薨后数日,颜貌安整,俨如平时”。 爱子爱妃的接连逝去,使福临的精神几乎崩溃。

董鄂妃崩后第三天,即八月二十一日,福临谕礼部:“皇贵妃董鄂氏于八月十九日薨逝,奉圣母皇太后谕旨:‘皇贵妃佐理内政有年,淑德彰闻,宫闱式化。倏尔薨逝,予心深为痛悼,宜追封为皇后,以示褒崇。’朕仰承慈谕,特用追封,加之谥号,谥曰‘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其应行典礼,尔部详察,速议具奏。”在礼臣们拟议谥号时,“先拟四字,不允。至六字、八字、十字而止,犹以无‘天’‘圣’二字为歉”。福临为什么以无“天”“圣”二字为歉呢?因为清代谥法,皇后谥号的最后四字为“×天×圣”,“天”代表先帝,“圣”代表嗣帝,表示该皇后与先帝和嗣帝的关系。如孝庄文皇后在太宗时“赞助内政,既越有年”,以后又辅佐顺、康二帝。所以她的谥号最后四字为“翊天启圣”。而董鄂妃谥号的最后四字为“温惠端敬”四字,明显比有“天”“圣”二字的皇后低了一等,所以福临感到内疚。

顺治帝命令上至亲王,下至四品官,公主、命妇齐集哭临,不哀者议处,幸亏皇太后“力解乃已”。顺治欲将太监、宫女30名悉行赐死,“免得皇妃在其他世界中缺乏服侍者”,后被劝阻。

安葬

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二十七日,董鄂妃的梓宫从皇宫奉移到景山观德殿暂安,抬梓宫的都是满洲八旗二、三品大臣。这在有清一代,不仅皇贵妃丧事中绝无仅有,就是皇帝、皇后丧事中也未见过。

董鄂妃的梓宫移到景山以后,福临为她举办了大规模的水陆道场,有108名僧人诵经。整天铙钹喧天,烧纸施食,香烟燎绕,纸灰飞扬,经声不断。在“三七”日(第二十一天),将董鄂妃的尸体连同梓宫一同火化,由溪森秉炬举火。一起烧掉的还有两座装饰得富丽堂皇的宫殿,连同里面的珍贵陈设。火化后,将骨灰装入“宝宫”(骨灰罐)。

十月初八日,皇帝第五次亲临寿椿殿。

顺治驾崩后,尸体被火化,于康熙二年与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康熙帝生母)、孝献皇后董鄂氏合葬入清东陵中的孝陵。

美人无泪董鄂妃_董鄂妃 -身世之迷

关于秦晓婉

秦淮名妓董小宛说。《清宫演义》、《清宫十三朝》等小说,均将孝献皇后董鄂妃说成是秦淮名妓董小宛。简要情节是:清军统帅洪承畴本是好色之徒,早闻“秦淮八艳”(马湘兰、卞玉京、李香君、柳如是、董小宛、顾眉生、寇白门、陈圆圆)之名,尤慕董小宛。洪在攻占江南时,果然生获董小宛,藏之府中,企图霸占,无奈小宛誓死不从。洪无计可施,最后不得已,于顺治二年(1645)将小宛献入皇宫,遂成为顺治帝宠妃。也有说小宛是豫亲王多铎俘获,送入宫中的。

董小宛,历史上确有其人,名白,字青莲,生于明朝天启四年(1624),秦淮名妓。崇祯十五年(1642),19岁的董小宛从良,嫁给了比她大14岁的著名的“四公子”(方以智、陈贞慧、侯方域、冒襄)之一的冒襄为妾。二人感情真挚,相敬如宾。战乱中,夫妻二人颠沛流离,相依为命达9年之久。董小宛终因劳瘁过度,于顺治八年(1651)正月初二日病死,时年28岁,葬于如皋昌氏的影梅庵。

历史上倒是确实有董鄂妃这个人,只不过不是董小宛。历史上的董鄂妃出身于满洲世族之家,是内大臣鄂硕之女。她十八岁之际,以德选入掖廷,备受皇帝宠爱。顺治十四年,董鄂妃诞下皇四子。次年正月此子不幸夭折,董鄂氏伤心欲绝,染病不起,于顺治十七年八月病逝,年仅22岁。顺治痛心疾首下令“辍朝五日,传谕,亲王以下,满汉四品官员以上,公主、王妃以下命妇等人,全部聚集到景运门哭丧,移送梓宫之际,这些人又必须随同护送。顺治自己也亲自穿了十二天的丧服,朝廷官员和命妇们要为此穿丧服二十七天。百日祭奠之时,又是诸王以下、文武官员以上、公主王妃以下、各官命妇以上,全部齐集举哀。”顺治还破例追封董鄂氏为皇后,并加谥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敬皇后”。亲自撰写“董鄂妃行状”的祭文,命大学士金之俊题写《孝献皇后传》。可见董鄂妃其实就是顺治皇帝的1个宠妃。并非是董小宛,而且也不是被孝庄设计害死的。事实上,董鄂妃是因为自己的孩子夭折,悲伤过度而成疾病而死。历史上的董鄂妃与董小宛因该不是1个人,两人只不过由于各种历史的巧合才被后人演绎成1个人罢了。

原是襄亲王福晋

襄亲王福晋说,现在也有许多著述和影视剧,认为董鄂妃原是襄亲王的福晋,后被顺治帝纳入宫中,成为宠妃。襄亲王,博穆博果尔,清太宗皇太极的十一子,生于崇德六年(1641)十二月二十日申时,其生母是皇太极并建五宫中的麟趾宫贵妃博尔济吉特氏,顺治十二年(1655)二月二十一日册封为和硕襄亲王,翌年七月初三日己刻卒,年仅16岁。

顺治帝幼年即位,妈妈孝庄文皇后对他管教极严,加之朝廷大权长期由叔父多尔衮掌管,形成了暴躁、猜忌的性格。孝庄文皇后出于政治顺治皇帝册立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诏书上的考虑,将自己的侄女、蒙古科尔沁部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之女立为皇后。这位小皇后从小娇生惯养,尖酸刻薄,并不能体谅顺治帝的苦衷,常常与顺治帝发生口角,小两口的感情并不和谐。因此,顺治帝觉得事事皆不顺心,内心很是苦闷。清初有命妇轮番入侍后妃的制度,董鄂氏经常到后宫入侍,这便给顺治帝与董鄂氏的相识相恋提供了机会。董鄂氏的美貌和才情深深地吸引了这位多情的少年天子的心,而董鄂氏的丈夫常年出兵打仗,闺中寂寞,也对顺治帝产生了好感。2个情谊相投的人迅速坠入了情网。《汤若望传》中有一段汤若望的回忆:

顺治皇帝对于一位满籍军人之夫人,起了1种火热爱恋。当这一位军人因此申斥他的夫人时,他竟被对于他这申斥有所闻知的天子亲手打了1个极怪异的耳掴。这位军人于是乃怨愤致死,或许竟是自杀而死。皇帝遂即将这位军人的未亡人收入宫中,封为贵妃。这位贵妃于一千六百六十年产一子,是皇帝要规定他为将来的皇太子的。但是数星期后,这位皇子竟而去世,而其母于其后不久亦薨逝。皇帝陡为哀痛孝康章皇后(康熙生母)像所致,竟致寻死觅活,不顾一切。

这位皇子是皇几子,生母是谁?汤若望没有明说。福临共有八个皇子,除玄烨外,在七个皇子中,皇二子福全、皇五子常宁、皇六子奇授、皇七子隆禧、皇八子永干等5人皆卒于康熙朝,勿庸考虑。这样只剩下皇长子钮钮和皇四子。钮钮生于顺治八年(1651)十一月初一日,殇于顺治九年(1652)正月三十日,只活了89天,生母是庶妃巴氏。此子虽也是早殇,但不是殇于顺治晚年,而且他的生母是庶妃巴氏,未封过贵妃,因此,钮钮和巴氏不可能是汤若望所说的皇子和那位贵妃。现在只剩下皇四子。该子生于顺治十四年(1657)十月初七日,殇于顺治十五年(1658)正月二十四日,生母是皇贵妃董鄂氏,即后来的孝献皇后。董鄂氏死于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由此看来,汤若望所说的只能是皇四子和皇贵妃董鄂氏。但这里有2个出入,一是皇四子生年是公元1657年,而汤若望所说是1660年;二是皇四子生母是皇贵妃,而不是贵妃。

美人无泪董鄂妃_董鄂妃 -相关影视作品

《康熙情锁金殿》翁虹饰董鄂妃

《庄妃轶事》高建华饰董鄂妃

《孝庄秘史》舒畅饰董鄂妃(董鄂·宛如)(成年)

《孝庄秘史》杨紫饰董鄂妃(少年)

《康熙王朝》博弘饰董鄂妃

《少年天子之顺治王朝》霍思燕饰董鄂妃

《少年康熙》韩晓饰董鄂妃

《紫禁惊雷》朱璇饰董鄂妃(董鄂·紫薇)

《深宫谍影》袁心冉饰董鄂妃

《美人无泪》张雪迎饰董鄂妃(董鄂·宛宁)

二 : 鄂姓:鄂姓-简介,鄂姓-鄂姓溯源

鄂姓是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名列第272位。出自姞姓,以国名为姓。黄帝的姞姓子孙封在鄂国(今河南省南阳市北),夏商时为诸侯国。商末,鄂侯在朝中为大臣,与西伯姬昌、九侯并列为三公。商纣看中了九侯的女儿,娶为妃子。但九侯的女儿性情端庄,不愿陪伴纣王作那些荒淫无耻的勾当,纣王一怒之下,杀死了九侯父女,还把九侯做成肉酱。鄂侯见九侯死得冤枉,便同纣王拒理力争,结果也被杀死。后来鄂侯的子孙后代以国名为姓,称为鄂姓。

达斡尔族姓氏_鄂姓 -简单介绍

[www.61k.com]鄂姓为中文姓氏之一,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272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

达斡尔族姓氏_鄂姓 -鄂姓溯源

源于姞姓

出自黄帝姞姓子孙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在远古时期,即有黄帝的姞姓子孙分封居于鄂地(今河南南阳北部),夏、商时期为皆诸侯方国,侯爵,因称鄂侯。为有别于春秋时期晋国的鄂邑(今山西乡宁),史家称其为“西鄂”。殷商王朝末年,西鄂侯在朝中势力很大,世为重臣,与西伯侯姬昌、九侯等并列为商王朝的三公,其在史籍《史记·殷本纪》中有记载:“纣以西伯昌、九侯(鬼侯)、鄂侯为三公。”当时,荒淫暴虐的商纣王看中了九侯的女儿,强娶为妃子。但九侯为人正直,女儿也性情端庄,根本就不愿意陪伴纣王作那些无耻荒淫的勾当,纣王在恼怒之下杀死了九侯父女,还把九侯的尸体剁成醢糜(肉沫),烹制成肉饼,分赏给在朝中臣子和在肉丘酒池中嬉戏游乐的人们吃。

西鄂侯见到九侯死得冤枉凄惨,便昂然进谏,与纣王拒理力争,结果也被残暴的纣王杀害,其尸还被纣王下令制成胾脯(肉干)。商王朝的人民为三公之中的二公连续惨死而悲痛叹息,对纣王的残暴而愤怒不满。

九侯、西鄂侯的惨死,是西伯侯姬昌下决心筹划灭商的主要动力。

在西鄂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国名称为姓氏者,称鄂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姞姓鄂氏族人皆尊奉西鄂侯为得姓始祖,正确姓氏读音作è(ㄜˋ)。

源于姬姓

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顷父之子嘉父叛逃之地,属于以地名为氏。

据史籍《名贤姓氏言行类稿》的记载,在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姬顷父之子姬嘉父叛晋,奔至鄂邑(今山西乡宁),自称鄂侯。这在史籍《左传》有记载:周桓王姬林二年(晋庄伯姬翼六年,公元前718年),晋国的“翼九宗、五正、顷父之子嘉父逆晋侯于随,纳诸鄂,晋人谓之鄂侯。”

当时,姬嘉父不满晋庄伯之政,在随国与翼九宗、五正等人一起反叛了晋国,而后奔至鄂地立足,自称鄂侯。这导致了晋国一时之内乱,公子骄乘机将晋庄伯赶下台,自立为晋国君主,是为晋哀侯。此后,晋国人都称姬嘉父为“鄂侯”。

在姬嘉父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其自封之爵号为姓氏者,称鄂氏;也以其地名为姓氏者,称嘉氏,皆世代相传至今。一部分姬姓鄂氏族人尊奉姬嘉父为得姓始祖,正确姓氏读音作è(ㄜˋ),后与晋哀侯一系合谱。

源于姬姓

出自春秋时期晋哀侯姬光的原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春秋时期,晋哀侯姬光(姬骄,公元前717~前709年在位)在为公子时,曾被封居于鄂邑(今山西乡宁)。

周桓王姬林十年(晋哀侯八年,公元前710年),晋国军队侵占陉庭之田(今山西翼城),陉庭向晋曲沃武公姬称求援,晋曲沃武公率兵进入陉庭,联合陉庭的武装力量同晋国对抗。第二年(公元前709年)春天,彼此间展开一场大战。晋曲沃武公亲乘战车,以大将韩万驭车、梁弘为助手,一举战败了晋国王室军队,直追到汾河边上,俘虏了晋哀侯。

晋哀侯做了俘虏后,晋国人当即扶立他的儿子姬缗为晋国新君,史称“晋小子侯”。曲沃武公见到所俘虏的晋哀侯已经失去要挟晋国王室的作用,就下令手下大夫韩万把晋哀侯杀掉了。

在晋哀侯的支庶子孙中,有以先祖原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鄂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鄂氏正宗。

姬姓鄂氏族人大多尊奉晋哀侯姬光为得姓始祖,正确的姓氏读音作è(ㄜˋ)。

源于芈姓

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君主熊渠给二子熊挚红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史记·楚世家》中的记载,在西周晚期周夷王姬燮执政时期(公元前894~前879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885~前878年在位),周王室已经很衰弱,诸侯们或不朝,或相伐,乱成一片。而此时的荆国君主熊渠则力持政通,积极发展经济、军事,甚得江汉间民和,使荆国势力逐渐强大起来。不久,熊渠为了扩张势力,兴兵伐庸国(今湖北竹山一带)、杨粤国(散布在古扬州的越族),一直攻击到鄂地(鄂州,今湖北武昌),使荆国势力牢牢控制了江汉平原。之后熊渠声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于是自称荆王,并封其长子熊康为句王(今湖北江陵),次子熊红为鄂王,三子熊执为越章王(今安徽淮南)。

熊渠是古荆国第1个、也是西周时期第1个敢于自己称王的诸侯国君主,他将荆国势力一直扩展到长江南岸和中下游地区,为后世灿烂的荆楚文化构建了基本框架,为以后楚国雄霸南方,问鼎中原,并最终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有别于春秋时期晋国的鄂邑,后来史家称荆国之鄂地为“东鄂”。这在史籍《史记·楚世家》中也有着明确记载:“渠中子红为鄂王。<九州岛记>曰:鄂,今武昌。<舆地记>曰:今鄂州武昌,楚之东鄂也。”

在楚国君主熊渠的二儿子熊挚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封国名称为姓氏,称鄂氏,世代相传至今,正确姓氏读音作è(ㄜˋ)。

源于巴郡蛮

出自汉、唐时期古巴国巴郡蛮,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战国末期至先秦时期,著名的西南地区巴郡蛮族七姓中就有鄂氏。所谓巴郡蛮七姓,就是秦、汉时期称之为板楯蛮七姓的南方少数民族,汉史中称之为“賨”,其姓氏皆属于汉化姓氏。

巴郡蛮长于狩猎,勇敢善战。在秦昭襄王赢稷执政时期(公元前307~前251年在位),原居于旬阳(今陕西安康)廪君蛮的一支白虎蛮族不满秦国的统治而起兵造反,巴郡蛮曾协助秦昭襄王镇压了这次叛乱,征战立功,首领归义宗邑候。

按当时七姓部族势力的大小,分别为罗氏、朴氏、督氏(度氏)、鄂氏、夕氏、袭氏、樊氏,显见鄂氏一族的势力处于中溜地位,其族在后世成为壮族鄂氏族人的先民,详实情况,还有待进1步考证。

賨族鄂氏的正确姓氏读音作è(ㄜˋ)。

源于姜姓

出自南宋时期民族英雄岳飞,属于以先祖爵号为氏。岳氏,出自远古东夷部落首领、圣贤伯夷的后代。伯夷是炎帝的后裔,是炎帝神农氏之裔共工氏的侄孙,曾担任过颛顼帝的大祭司,后因祭祀天神的缘故,产生了“太岳”这一官职,伯夷为第一任太岳。

太岳,即华山,因炎帝之裔崇拜天神,以为山高接天能通天神,而华山在其眼中为第一高峰、山神,故称之为太岳。此后,伯夷所统领的东夷部落就称太岳部。他们每迁一地,都不忘崇拜山岳的传统,于是以其4个儿子就以太岳部为中心,分别掌管东南西北4个方向的山峦,称“四岳”,负责四方神山的祭祀,以后演变成为官职,由部落首领担任,掌管四方诸侯。

四岳都是伯夷的子孙,他们协助尧帝治理部落联盟,担任秩宗,主次尊卑及郊庙祭典,典三礼,很有政绩,并拒绝了尧帝的美意,不肯接受帝位的禅让,而是让位给了舜,之后还积极帮助大禹治水,功绩卓著,在原始的禅让制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后裔子孙皆称岳氏。

到了两宋的时候,岳氏族人中出了一位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岳飞,公元1103~1142年,字鹏举,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人(今河南安阳汤阴菜园镇程岗村),是著名的战略家、军事家、抗金名将,家喻户晓。

南宋高宗赵构绍兴十一年(金熙宗完颜·曷刺马即完颜亶皇统二年,公元1142年)农历12月29日,当朝宰相秦桧在宋高宗的授意下,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及其长子岳云一并害死于都城临安大理寺狱中的风波亭(今浙江杭州钱溏门)。

当时,岳飞的五子岳震年仅七岁,与弟岳霆同时居江西九江庐山下沙河家中,父兄遇害的噩耗传来,家人闻变拥其兄弟二人过长江,改姓鄂氏,潜于鄂东寻阳大河之滨(今湖北黄冈黄梅),后迁聂家大湾。

二十年后的宋绍兴三十二年(宋孝宗赵慎元年,公元1162年),宋孝宗继位后为平复民心,下诏为岳飞昭雪、复官。到了南宋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宋孝宗追赐岳飞谥号为“武穆”。

南宋宁宗赵扩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宋宁宗面对残破山河,追悔当年先皇由于迫害岳飞,造成了如今偏安江南之黯局,遂再次下诏,追封岳飞为“鄂王”。

到了南宋理宗赵昀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宋理宗改岳飞谥号为“忠武”,赐太师。“忠武”,是南宋时期朝廷对武将封赐级别最高的谥号,是所有武将终生追求的目标。

其时,落居在鄂东寻阳地区(今湖北黄冈黄梅)的岳氏族人中,有改以鄂王岳飞的爵号为姓氏者,继续称鄂氏,以永远悼念先祖鄂王岳飞;而大多数族人则恢复岳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姜姓鄂东黄梅鄂氏与豫北汤阴岳氏同宗同源,皆尊奉伯夷为血缘远祖,岳飞为得姓始祖,正确的姓氏读音作è(ㄜˋ)。

源于蒙古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八旗满洲氏族通谱》、《黑龙江志稿》的记载:

⑴.蒙古族的鄂恩济特氏,世居巴林(今黑龙江伯力、俄罗斯哈布罗夫斯克)、卦尔察(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乌苏里斯克)。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EngiteHala。清朝中叶以后有冠汉姓为鄂氏者。

⑵.蒙古族的鄂济特氏,世居巴林(今黑龙江伯力、俄罗斯哈布罗夫斯克)。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EGitHala。清朝中叶以后有冠汉姓为鄂氏者。

⑶.蒙古族的鄂礼克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ErikHala。清朝中叶以后有冠汉姓为鄂氏者。

⑷.蒙古族的鄂拉本氏,世居巴颜鄂隆(今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ErabenHala。清朝中叶以后有冠汉姓为鄂氏者

⑸.蒙古族的鄂拉坤氏,世居巴颜鄂隆(今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ElakunHala。清朝中叶以后有冠汉姓为鄂氏者。

⑹.蒙古族的鄂密特氏,世居锡喇塔拉(今甘肃张掖市永固镇一带)、上都河(今内蒙多伦上都河流域)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EmitHala。清朝中叶以后有冠汉姓为鄂氏者。

⑺.蒙古族的鄂谟克氏,世居巴颜和罗(今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EmokHala。清朝中叶以后有冠汉姓为鄂氏、张氏者。

⑻.蒙古族的鄂秦氏,世居叶赫(今吉林省叶赫河、伊通河、伊丹河、东辽河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EcinHala。改汉字单姓为鄂氏、秦氏等。

⑼.蒙古鄂里木苏氏,源出蒙古旧巴尔虎部落,世居巴尔古(今俄罗斯贝加尔湖东)。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ErimusuHala。清朝中叶以后有冠汉姓为鄂氏者。

蒙古族族鄂氏正确的姓氏读音皆作è(ㄜˋ)。

源于鄂温克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鄂温克族的阿噜氏,世居索伦(今黑龙江嫩江以西广大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AruHala。清朝中叶以后有冠汉姓为鄂氏、郭氏者。

鄂温克族鄂氏的正确姓氏读音作è(ㄜˋ)。

源于满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八旗通志》、《黑龙江志稿》记载:

⑴.满族鄂通氏,亦称鄂屯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奥屯氏(奥敦氏),满语为EtungHala,汉义“强盛”,世居鄂通(今黑龙江鹤岗梧桐河流域),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鄂氏、曹氏等。

⑵.满族鄂岳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斡准部,以部为氏,满语为EyoHala,汉义“地窖”,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哈达(今辽宁开原)、锡伯里城(今地待考),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鄂氏、赵氏、陶氏等。

⑶.满族鄂绰罗氏,亦称鄂尔绰络氏,满语为EcoloHala,世居瓦尔喀(今俄罗斯滨海地区)、苏完(今吉林双阳)、卦尔察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鄂氏、荣氏等。

⑷.满族鄂济哩氏,满语为EgiriHala,世居卦尔察(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乌苏里斯克),所冠汉姓即为鄂氏。

⑸.满族鄂索罗氏,亦称额素礼氏、鄂索啰氏,满语为EsoloHala,世居启尔萨(今吉林永吉启尔撒河)、吉林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鄂氏。

⑹.满族鄂尔格氏,亦称厄尔葛氏、额尔德氏,以地为姓,满语为ErgeHala,汉义“清早”,世居黑龙江鄂尔格村(今黑龙江北岸流域),后多冠汉姓为鄂氏、乔氏等。

⑺.满族鄂谟拖氏,亦称鄂穆它氏,满语为EmotoHala,世居尼马察(今俄罗斯乌苏里斯克)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鄂氏。

⑻.满族鄂木绰氏,亦称鄂穆绰氏,满语为EmucoHala,世居瓦尔喀佛讷赫村(今黑龙江宁安)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鄂氏、罗氏等。

⑼.满族董鄂氏,亦称栋鄂氏、东古氏、东果氏、东峨氏、董额氏、董古氏,满语为DonggoHala,源出冬古河之名,后为部落名,最后成为姓氏。冬古河之名,最早见于明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明廷敕谕建州左卫都督凡察“安插尔等于三土河及婆猪江迤西冬古河两界间同李满住居处”的敕文中。冬古河即今天桓仁满族自治县境内的大雅河上游支流黛龙江。董鄂氏人先人,原居图们江上的瓦尔喀(今吉林珲春),其族源出自是北宋宗室赵氏的后裔。金国时期时被掳至北境,以“久处变为土著成了女真人”,随建州左卫西迁而到达明廷为之规定的范围之内。在冬古河上定居,遂以地为姓,称栋鄂氏。随着人口每每繁衍,而自成一部,称董鄂部。董鄂部属于建州女真,是建州左卫的1个部,后来成为著名建州五部中的的强部。清朝中叶以后多称鄂氏、董氏、栋氏等。

⑽.满族张佳氏,亦称章佳氏、张家氏、斋佳氏,属于海西女真,以地为氏,满语为JanggiyaHala,世居长白山俄穆和都鲁、费雅郎阿(今辽宁新宾)、马尔墩(今辽宁新宾上夹马尔敦村)、章佳(今辽宁新宾老城东北章京河畔)、宜汉阿拉(今辽宁新宾)、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等地,蒙古族世居扎鲁特(今内蒙古扎鲁特旗)、归化城、土默特。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张氏、尹氏、章氏、杭氏、车氏、英氏、宁氏、桂氏、那氏、鄂氏等。其鄂氏鼻祖为满清著名诗人、军事家张佳·鄂穆图(章佳·鄂穆图)。

⑾.满族富察氏,满语为FucaHala,是以地命名的姓氏,其氏族甚繁,散处于沙济、叶赫……长白山及各地方。富察氏先世旺吉努,满洲镶黄旗人,世居沙济地方,后金初年率族众投归,清太祖努尔哈赤将族众编为半个佐领,由其统领。远在金、元时期,富察氏的氏族姓氏为蒲察氏,并为金国时期的女真大姓,亦是金国时期的望族。蒲察氏原始居住地在黑龙江中下游地区,在随着历史上女真人的数次大规模迁徙而逐步南迁,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其迁徙途中遗留下多处氏族居住过的遗址,在宗族谱书中所记注的费要和屯即“蜚悠城”即是其中的一处(今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在明朝中期以前,富察氏的先人在迁徙中,曾经居住在今日吉林省伊通县境内的阿什河、斡泯河流域。后有锡伯族、蒙古族引为姓氏者,蒲察氏在金国时期曾冠汉姓为李氏。清朝中叶以后,富察氏大多冠汉姓为富氏、傅氏、察氏、全氏、鄂氏等。其鄂氏鼻祖为满清初期著名将领、江宁将军鄂克逊。

⑿.满族西林觉罗氏,满语为SiringioloHala,是女真觉罗氏大家族的一支,世居佛阿拉城(今辽宁新宾永陵镇)、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洪纳河郭罗萨哈察(今黑龙江漠河)、库伦达布堪外阐(今俄罗斯库尔河上游)、尼马察(今黑龙江穆棱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汪秦(今吉林汪清)、扎库木(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下营子)、长白山区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冠有汉姓赵氏、罗氏、石氏、鄂氏等。其鄂氏鼻祖为满清早期著名军机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兼守太傅西林觉罗·鄂尔泰。

满族鄂氏的正确姓氏读音皆作ào(ㄠˋ),不读è(ㄜˋ)。

源于达斡尔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黑龙江志稿》记载:

⑴.达斡尔族鄂嫩氏,满语为EnunHala,其分支有阿谢金氏(AxieginHala)、鄂斯尔氏(EsurhuHala),世居雅克萨城、阿萨津城、额苏里城(皆今黑龙江呼玛西北部黑龙江北岸),所冠汉姓即为鄂氏。

⑵.达斡尔族额诺氏,亦称鄂嫩氏、鄂内氏、斡难氏,世居黑龙江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Eno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鄂氏、敖氏、吴氏等。

⑶.达斡尔族鄂尔特氏,亦称鄂尔克特氏、额尔德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黑龙江地区。后有蒙古族、满族引为姓氏者,蒙语为?????,满语为Erket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鄂氏、傅氏等。

⑷.达斡尔的鄂济氏,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乌喇(今吉林永吉)、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松花江与黑龙江沿岸。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WegiHala,汉义“森林”。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鄂氏、敖氏、陈氏、黄氏等。

⑸.达斡尔族鄂苏尔瑚氏,亦称鄂斯尔,世居木鲁(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苏赫基诺一带)、索伦(今黑龙江嫩江以西广大地区)、卓秦(今黑龙江宁安)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Esurhu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鄂氏、何氏等。

⑹.达斡尔族鄂拉氏,亦称敖拉氏,世居乌拉(今吉林永吉)、黑龙江北岸等地。后有鄂温克族、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alaroraHala。清朝中叶以后有冠汉姓为鄂氏、张氏者。

达斡尔族鄂氏的正确姓氏读音作è(ㄜˋ)。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裕固族、土族、土家族、苗族、白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鄂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鄂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1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得姓始祖

西鄂侯、姬嘉父(晋鄂侯)、姬光(晋哀侯)、鄂王(熊挚)、鄂王(岳飞)、张佳·鄂穆图、富察·鄂克逊、西林觉罗·鄂尔泰。

达斡尔族姓氏_鄂姓 -各支始祖

岳 飞:公元1103~1142年,字鹏举,著名战略家、军事家、民族英雄、抗金名将。岳飞在军事方面的才能被誉为宋、辽、金、西夏时期最为杰出的军事统帅、连结河朔之谋的缔造者,是两宋以来最年轻的建节封侯者,南宋中兴四将之首(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北宋崇宁二年出生于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人(今河南安阳汤阴菜园镇程岗村),南宋绍兴十一年农历12月29日,宰相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及长子岳云毒死于临安大理寺狱中的风波亭,南宋绍兴三十二年诏复官,南宋淳熙五年赐岳飞谥曰“武穆”,南宋嘉定四年追封“鄂王”。南宋宝庆元年改岳飞谥号为“忠武”,赐太师。岳飞被害时,其五子岳震年仅七岁,与弟岳霆时居江西九江庐山下沙河家中,父兄遇害的噩耗传来,家人闻变拥其兄弟二人过长江,改姓鄂氏,潜于鄂东寻阳大河之滨(今湖北黄冈黄梅),后迁聂家大湾(今湖北武汉黄陂区六指镇)。湖北鄂氏尊岳飞、岳震、岳霆为始祖。

资料有待补充。

达斡尔族姓氏_鄂姓 -迁徙分布

鄂氏是1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四百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二百六十六位,在宋版《百家姓》中则排序为第二百七十二位门阀,多以为郡望。

鄂氏最早出自姞姓,得姓于商末周初,是以国号为姓的氏。有学者认为鄂氏应当出于春秋时期,根据史籍《名贤姓氏言行类稿》上记载,鄂氏出于晋鄂侯,他的子孙以爵号为姓。而史籍《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国熊渠的第二个儿子红被封为鄂王,他的后代就以先祖爵号“鄂”为姓氏。史籍《姓氏考略》上则说,楚王的弟弟鄂君被封于武昌东鄂,子孙就以国为氏,称为鄂氏。

“鄂”是湖北省的简称,在春秋时期属于楚国的领土,称为鄂邑,隋、唐两朝并被置为鄂州。古代的鄂州就是今湖北省的武汉市武昌地区,包括今武昌区、洪山区、青山区。南宋初期,民族英雄岳飞被宋高宗及宰相秦桧谋杀,其后岳飞之子岳震与弟岳霆改姓鄂氏,潜于鄂东寻阳大河之滨(今湖北黄冈黄梅),后迁鄂州黄陂(今湖北武汉黄陂区六指镇),建聂家大湾,由此鄂州成为全国鄂氏族人的发祥地与望族居郡。

后世的历史过程中,又有许多些少数民族在明、清时期汉化为鄂氏。

今河北省的张家口市、廊坊市永清县、秦皇岛市昌黎县,河南省的郑州市、南阳市桐柏县、内乡县、安阳市汤阴县、信阳市息县,山东省的济宁市鱼台县,甘肃省的张掖市,湖北省的武汉市、黄冈市黄梅县、罗田县,云南省的丽江市,贵州省的望谟县、都匀市,福建省的福州市、龙岩市连城县、长汀县、泉州市,广东省的广州市,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辽宁省的沈阳市、大连市、庄河市、抚顺市山城子、丹东市凤城市、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葫芦岛市、锦州市北镇市,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北京市的密云县,天津市的宝坻县,重庆市的奉节县,台湾省的台中市等地,均有鄂氏族人分布。

达斡尔族姓氏_鄂姓 -郡望堂号

郡望

武昌郡:春秋时期属于楚国的领土,称为鄂邑,隋、唐两朝并被置为鄂州。三国时期曹魏、孙吴两国各置江夏郡。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三国吴孙权分江夏、豫章、庐陵三郡之地,设置武昌郡,治所在武昌(今湖北鄂城)不久改名江夏郡。曹魏时期江夏郡的治所在上昶(今湖北云梦)。晋朝灭孙吴后,还治旧地,晋朝太康初年又改为武昌郡,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长江以南,嘉鱼、咸宁、通山等县以东和江西九江、瑞县等市县地。南北朝时期宋国移治到夏口(今湖北武昌)辖区缩为今武汉及其附近一带。治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

博陵郡:东汉朝本初元年(丙戌,公元146年)置县,治所在博陵(今河北蠡县)。东汉建安末期改为博陵郡。三国时期曹魏正始三年(壬戌,公元242年)重新改为博陆县。西晋时期改置为博陵国,治所在安平(今河北安平),其时辖地在瀛州、深州境,即今河北安平、深县、饶阳、安国等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北魏又改为博陵郡。隋、唐两朝时期有定州博陵郡,但并非晋朝时期的博陵旧地,而是在今河北定县一带地区。

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①郡、国名,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曾改称辽东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国末期,其地归入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辽都卫,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从明朝天启元年~崇祯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间,全境为后金(清)所并。③军镇名,明朝“九边”之一,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朝隆庆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朝末期废黜。④地区名,泛指辽河以东地区。

堂号

武昌堂:以望立堂,亦称鄂州堂、江夏堂、上昶堂。

辽东堂:以望立堂,亦称扶余堂、襄平堂、辽阳堂、凌东堂.

博陵堂:以望立堂,亦称安平堂。汉朝时沛人鄂秋,从汉高祖定诸侯有功,得爵关内侯,封地在博陵。后来在汉高祖大封功臣之际,一时位次不好决定。鄂秋说:萧何是万世功,应居第一。这意见很称刘邦心意,因此封鄂秋为安平侯,博陵从此称“安平”。鄂秋的子孙后代嫡支堂号称安平堂,庶支堂号称博陵堂。

进贤堂:资料有待补充。

怀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达斡尔族姓氏_鄂姓 -家谱文献

鄂氏六修家乘,(清)耿荣安编辑,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无锡市新建档案馆。

鄂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谱牒文化研究委员会会长朱炳国处。

满族栋鄂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手写本。现被收藏在吉林师范大学图书馆八旗谱牒馆。

达斡尔族姓氏_鄂姓 -字辈排行

广西壮族鄂氏字辈:“松培忠诚意志祝新邦”。

湖北武汉鄂氏字辈:“纪志茂学德胜天开运”。

江苏泰兴鄂氏字辈:“凤熙文子士世惟正大光明忠厚传家”。

辽宁庄河鄂氏字辈:“程洪福广俊文明继仕新庆忠兆宪德永喜庆长春”。

资料有待补充。

达斡尔族姓氏_鄂姓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源自鄂国;望出武昌:全联典指鄂氏的源流和郡望。

功膺上赏;系出侯封:上联典指西汉初期的鄂秋,以谒者随刘邦平定诸侯有功。分封功臣时,他向汉高祖刘邦建议:“楚汉对峙时,萧何固守汉中,立下万世之功,应该是第一功臣。”汉高祖说:“你能举荐贤人,就当受上赏。萧何虽然功高,有了你就更贤明了。”于是,封他为安平侯。下联典指鄂氏来源于商代鄂侯,当时,他与鬼侯、文王并称为“纣之三公”。

六言通用联

满洲文学先导;汉朝开国功臣:上联典指清朝大学士鄂穆图,崇德举人,尝燕马通读书,好为诗,开满洲文学之先,有《北海集》。下联典指汉朝安平侯鄂秋,刘邦立国封功臣,鄂秋位置未定,他不思高官厚禄,首举萧何有万世之功,当封第一。刘邦听其言,又封鄂秋为安平侯。

七言通用联

受汉祖进贤之赏;表关中给饷之功:全联典指汉朝时期的鄂秋,以萧何常守关中,转给馈饷,曰:“此万世之功也。”当第一。高祖曰:”进贤受上赏,何功虽高,得鄂益明。”

八言以上通用联

公正超人,汉帝加封而不靳;业绩在世,萧相得言以益明:全联典指汉朝安平侯鄂秋事典。

达斡尔族姓氏_鄂姓 -鄂姓名人

鄂千秋:(公元?~前190年待考),沛人(今江苏沛县)。著名汉朝开国功臣。刘邦立国后嘉奖功臣,鄂千秋不思高官厚禄,首举萧何有万世之功,当封第一。刘邦听其言后很高兴,说道:”进贤受上赏,何功虽高,得鄂益明。”于是封鄂千秋为安平侯。

鄂穆图:(公元?~1662年待考),满族,字麟阁,号遇羲,张佳氏;长尼和乐人。著名清朝大学士,满族鄂氏鼻祖之一。鄂穆图是后金崇德初年的秀才,后中举人。他为皇太极讲译书史。清顺治初年,授秘书院侍读,奉命编纂清太祖、清太宗两朝实录。又译著有满文《通鉴》、《诗经》、《尚书》等。鄂穆图通兵法韬略,奉命随多铎等进攻关中、江南、福建、湖广,出谋画策颇多。以功授宏文院侍读学士,迁中和殿大学士礼部侍郎。在清顺治末年,他随清军进攻云南,在班师途中病逝。鄂穆图好为诗,开满洲文学之先,著有《北海集》传世。

鄂克逊:(公元1641~1729年),满族,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著名清朝大臣、将领,满族鄂氏、傅氏鼻祖之一。其父鄂通武,事清世祖。康熙时期征俄罗斯有战功,超授骑都尉,授拜他喇布勒哈番。后来鄂克逊袭职,率军讨吴三桂,功勋殊烈,累加世职三等轻车都尉,授江宁将军。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鄂克逊病逝,终年八十八岁,谥号“武襄”。

鄂尔泰:(公元1677~1745年),满族,字毅庵,西林觉罗氏;满洲镶蓝旗人。著名清朝大臣,满族鄂氏鼻祖之一。西林觉罗·鄂尔泰先人投归努尔哈赤,为世管佐领。爷爷图彦突官户部郎中,爸爸鄂拜为国子祭酒。鄂尔泰一生最主要的政绩,就是在西南地区搞改土归流。

鄂恒:(生卒年待考),满族,字松亭,伊尔根觉罗氏。著名清朝官吏。清朝时期官至陕西知府,著有《求是山房集》。

鄂栋臣:(1939~),江西广丰人。著名大地测量学家。

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现任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主任。

从1984年10月起参加中国首南极考察队开始,先后五次远征南极科考,四次赴北极并曾到达北极点考察。1991年起兼任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主任。

曾任中国南、北极考察队副队长、党委副书记等职,是全国唯一同时参加过“四首次”者:参加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建立长城站、参加中国首次东南极考察队建立中山站、参加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赴北冰洋考察、首次中国北极黄河站科学考察。

主持负责中国十七年南、北测绘科学考察和测绘科研攻关项目。

1986年7月~1999年7月,担任了十四年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

鄂莫岚: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极地研究专家。

鄂俊泰:辽宁沈阳人。著名公路工程专家。

鄂基瑞:安徽和县人。著名现代文学研究专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鄂华男:(1932~),湖北荆门人。著名现代作家。在南开中学念书时就开始发表作品。

1953年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1956年后以《自由神的眼泪》系列国际题材小说驰名文坛。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正式成为专业作家。现为吉林省文联副主席,一级作家。是第四届全国文联委员,第四、五届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第五、六、七届吉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

鄂锁令:(1934~),达翰尔族;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基础教育家。1958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数学系。现任齐齐哈尔市三十七中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鄂允文:(1934~),满族,原名鄂元骧;北京人。著名现代影视剧作家。

鄂梅莲:(1950~),女,达斡尔族;内蒙古莫力达瓦旗人。著名舞蹈艺术家。

1968年毕业于内蒙古艺术学校舞蹈科。内蒙古舞协会员,兴安盟中级艺术系列评审委员会委员。兴安盟歌舞团教研室主任、三级编导。

1988年参加了内蒙古文化厅文艺于校联合举办全区舞蹈编导教研班,并创作了舞蹈作品。1989年参加国防科工委平台基地文艺汇演。

1990年在兴安盟文化处举办的首届全盟乌兰牧骑舞蹈培训班,主要担任讲授舞蹈编导课。同年参加内蒙古舞蹈比赛,1991参加国防科工委平台基地文艺汇演,1992年参加北京国防科工委录像文艺比赛,1994年参加了文化部少数民族文化司、内蒙古文化厅联合举办的内蒙古自治区舞蹈编导培训班。1994年参加沈阳铁路局文艺汇演。

近年来创作了数十部舞蹈作品,有群舞《草原情》、《美酒哈达献亲人》、《军人的风采》、《欢乐的牧场》、《神圣的炮手》等作品。

多年来创编大量作品,如《欢庆》、《天使的祝愿》、《蒙古人》、《烛光里的母亲》等二十余部作品,同时还担任舞蹈教学工作。

鄂竟平:(1956~),河北乐亭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副部长。

197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3年2月参加工作,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水工专业大学毕业,教授级高工。

1973年2月,吉林省梨树县白山公社插队;1975年9月,吉林省水电学校学生;1977年8月,吉林省水利设计院干部;1979年9月,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水工专业学生。

1983年8月,先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电部、水利部办公厅部长秘书、计划司干部、计划司计划处副处长、计划司计划处处长、计划司副司长。

1993年6月,先后任海河水利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主任、党组书记。

1997年5月,任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

2001年5月,任水利部党组成员、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

2003年8月起,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副部长。

三 : 珍妃简介


珍妃简介

清光绪帝载湉妃——珍妃

公元一八九五年,一队日军绕道从山东的荣成湾登陆,占领了威海卫的南北两邦炮台,与此同时日本海军封锁了威海卫港口的海面,于是躲在威海卫的中国北洋舰队成为瓮中之鳖,全军覆灭,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的惨败告终。堂堂的天朝大国——中华,竟然被小小的东瀛倭寇打败,全国哗然,康有为与他的学生梁启超掀起“公车上书”,反对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的《马关条约》,主张变法维新。甲午战争的失败,也加剧了朝廷内部以光绪帝为首的帝党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之间的斗争。光绪帝大力支持康有为等人的维新运动,而光绪帝的宠妃珍贵妃也积极投身于变法活动中。

珍贵妃是满洲镶红旗人,祖父曾做过湖广总督,父亲长叙官居侍郎,大伯父长善是广州将军,珍贵妃自幼就和后来做了瑾贵妃的姐姐寄住在广州的大伯父家中,慕岭南风物,厌北地寒冬。广州是当时最大的对外开放口岸之一,新思潮不断涌现,后来与康有为一起发起组织强学会的文廷式,当时在广州正好做还是小姑娘的珍贵妃的老师,对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先是清穆宗同治皇帝驾崩时,因为没有子嗣,曾经面告军机大臣李鸿章,希望在自己死后由贝勒爷载澍入承大统,并口授遗诏,叫李鸿章记下来。可李鸿章写完遗诏后,先到储秀宫,急急地报告慈禧太后,把袖中藏着的遗诏也递给慈禧,慈禧勃然大怒,一把将同治的遗诏撕得粉碎,会同慈安太后紧急召开亲王大臣的议政大会,决定以醇亲王奕環的儿子,年仅四岁的载湉作为同治的继承人。醇亲王奕環是咸丰皇帝的七弟,为人懦弱,没有主见,他的妻子叶赫那拉氏便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如此,载湉就是慈禧丈夫咸丰的亲侄儿,也是她自己的亲外甥。弄这么一个小皇帝进宫,慈禧既可垂帘听政,还可以从小耳提面命地对皇帝教导,注入亲情,从而稳稳当当地把一个握有生杀予夺大权的皇帝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

同治帝是在一八七四年驾崩的,到一八九0年的时候,光绪帝已长大为人,应该娶妻生子了,而光绪一旦立后,就是他已完全成熟的标志,那么慈禧就必须把权力交给光绪,这对慈禧来讲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为光绪帝选好一个皇后,以便自己仍能控制光绪就成了慈禧的当务之急。在这方面她是有教训的,十几年前,为亲生儿子同治皇帝选后时,她本是属意瑜妃,可同治皇帝却偏偏把皇后的象征“镶玉如意”给了崇绮的女儿,以至于后来婆媳母子之间弄出许多十分不堪的事来。”因此这次为光绪择后,她老早就打定了主意,副都统桂祥是慈禧太后的亲弟弟,他的女儿静芬以内侄女的身份成为光绪的皇后,是亲上加亲的天作之合。更何况静芬还读书不多,识见有限,正好自己将来继续私心自用,揽权自恣,高下随心。

当时,王公大臣对慈禧的如意算盘都已有所耳闻,当时北京城里都已流传着讽刺慈禧为光绪选后的诗:

但冀门楣属外家,何尝钟鼓求佳偶。

本来王公大臣的女儿一旦选上后妃,不啻是含巢燕子飞上枝头而成凤凰,全家也可以跟着沾光不少,但这次慈禧下诏为光绪选后,一件挤破脑袋都要凑上一角儿的热门大事,却冷冷清清,只有五名少女应征。除了副都统桂祥的女儿静芬以外,就是江西巡抚德馨的两个女儿鸾、凤姐妹,和传郎长叙的女儿瑾、珍姐妹,很多合乎条件的人家把自己的女儿都藏起来,大家想尽管皇宫中有享不完的荣华富贵,那仪节繁复,起居都不自由也是十分麻烦的,更何况皇宫中还生活着一位老佛爷慈禧,稍不如意就有杀身之祸,而皇后又早已内定了呢?

选后的仪式是在太和殿进行的,慈禧太后端坐在上方,光绪皇帝一旁侍立,荣寿固伦公主等立在慈禧太后身后,慈禧的座前放有镶玉如意一柄,大红绣花荷包一对,选中为皇后的就授给如意,选为妃子就授给荷包。那五个备选少女在大殿上一字排开,桂祥的女儿静芬胖嘟嘟、矮墩墩,面貌倒还端正,比光绪大着两岁,被慈禧排在最左边,依次是德馨的两个女儿、和长叙的女儿瑾、珍两姐妹,德馨的两个女儿长得明艳照人,还有些妖饶的韵味。瑾、珍两姐妹同父异母,禀赋与模样完全不同,谨姐儿体腴而厚道,有“木头”的雅号,珍妹子聪明活泼,俏丽大方,是一个知书达礼,见过世面的旗下小姐。慈禧太后在座位上慢慢地开口说话了,意思是后妃的选择关系着大清的国脉民命,关系着皇帝的终身幸福,谁堪母仪天下,由皇帝自己决定吧!

光绪皇帝听慈禧这么说,拿着如意走到德馨的两个女儿跟前,意思是想从她们之中选择一人为皇后。就在这时,慈禧太后厉声喊了一声:“皇帝!”光绪自幼就被她的恶言厉色吓破了胆,此刻闻声愕然,仓皇之间又走近了瑾、珍两姐妹,慈禧太后满脸怒容,疾步向前,夺过如意,把它交到静芬的手中,同时以目示意把一对荷包交给了瑾、珍两姐妹,择后大典就这样完成。

光绪皇帝大婚后就要亲政,慈禧太后交出政权后必须要有个颐养天年的地方,准备皇帝大婚的事远不及安排慈禧颐养的地方来得重要,当时又恰好临近慈禧的七十大寿了,在醇亲王的主持下,不惜移用海军经费来修“颐和园”,在万寿山的顶上建佛香阁,俯临排云殿,松槐夹峙的千步廊。园中再建一人工湖,湖上有独特的十七孔桥,湖边有石舫,湖中还有洪钩状元出国带回来的两艘小火轮供慈禧游玩。本来园中还有一辆欧州人送的汽车,但慈禧坐了第一回后就打入了冷宫,因为慈禧坐车的时候,她发现司机居然坐在她的前面,这是她无法忍受的,在她潜意识中,她要么坐在最前面,要么就是高高在上。

光绪皇帝成婚后,特别喜欢珍贵妃,而温婉可人,善解人意的珍贵妃也颇得慈禧太后的欢心,慈禧经常要她帮自己批阅奏章,而珍贵妃为慈禧预测批答,也百无一失,慈禧听说珍贵妃的一手字写得很好,慈禧便常要她写一些福、禄、寿、喜的擘窠大字,作为慈禧赏赐大臣的礼物,珍贵妃心思乖巧,便模仿慈禧的笔意,更讨得慈禧的欢心,珍贵妃性喜丹青,慈禧还特地叫宫中的供奉缪素筠教她画花卉。这样大概过了一年,慈禧终于依依不舍地宣布结束垂帘听政,住到了颐和园。

慈禧太后天天在颐和园中,想尽各种花样玩乐,皇后妃嫔及公主福晋们经常前往园中向慈禧请安,陪伴慈禧,惟独难得看到珍贵妃在颐和园中出现。珍贵妃天天在皇宫和光绪呆在一起,全身心地投入参与国家大政的兴革废举。

那时光绪皇帝虽然亲政,一切国家大事还是要秉承慈禧的意旨处理,虽然颇想振衰起蔽,有一番轰轰烈烈的作为,无奈宫内宫外扔处处受制于慈德,光绪仍然是一个傀儡,以光绪为首的帝党与以慈禧为首的后党斗争日益激烈。甲午之战,李鸿章渗淡经营十六年,原以为可以大展雄图的北洋舰队,居然不堪一击,向日本人以割地赔款引起全国有识之士的痛恨,对握有实权的慈禧更是恨之入骨。当时正逢慈禧七十大寿,南洋大臣,湖广总督在任所为她祝寿,席上辜游铭大唱“马桶歌”。

康有为的“公车上书”终于激起了光绪皇帝乾纲独断的悲愤壮志。珍贵妃尊敬的老师文廷式和康有为一起组织了强学会,珍贵妃全身心地投入到维新变法的活动中,在珍贵妃的影响下,光绪帝更坚定了他维新变革的决心,光绪帝在一八九七年第一次召见了康有为,康有为对光绪说:“瓜分豆剖,几可忧危;揭竿斩木,渐露机芽。”光绪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这一切都有人随时向颐和园中的慈禧报告,慈禧脸色一天天地难看起来,她暂时还不能把光绪帝怎样,就把一腔怒火集中在珍贵妃的身上。珍贵妃喜欢摄影,她曾和光绪互换衣履,拍成各种姿式的照片,她曾经僭越体制乘坐八人肩舆,这一切都成了珍贵妃的罪状。这天慈禧怒气冲冲地回到皇宫,把所有妃嫔一齐召来,把光绪也叫到跟前,将珍贵妃鞭答拷掠,慈禧甚至自己上前狠狠地打了珍贵妃两个耳光。光绪帝战慄地跪地求情,珍贵妃把眼泪默默地吞进嘴里。此后珍妃一再被贬降,杖责,禁锢。一八九八年九月二十一日,由于袁世凯的告密,慈禧勾结荣禄发动戊戌政变,将光绪帝囚禁在瀛台,宣布自己“亲政”。珍贵妃被关在北三所。

光绪二十六年夏天,八国联军侵华,扬言要慈禧太后交出政权。在八国联军逼近京城的时候,慈禧太后准备出逃,她把后妃都召集到宁寿宫,假惺惺地哭着说:“谁料到今天怎么弄到这样的地步,洋人进京,你们必遭毒手,为了保住清白,我们娘儿们只有跳井了。”说完盯着珍妃,叫她:“你先下去!”

可怜傻不啦叽的珍贵妃居然还说:“不如请老佛爷暂时离开京城,让我与皇上留下来与洋人办交涉,事情总会有转圜的余地!”

慈禧听了这话,气得脸色发青,霎时间从甲午到戊戌的一肚子怨气涌上心头。戊戌政变后,她想废光绪帝,却引来外国人的横加干涉没有废成。这次八国联军更是明目张胆地要自己让权给光绪,岂能把光绪帝单独留在京城,要死要走都一定要把光绪带在身边。慈禧听珍贵妃这么说,杀机立起,厉声说道:“把她扔到井中去!”光绪帝哀痛至极,跪地求情,慈禧更怒。太监二总管崔玉桂走到珍妃的身边,说道:“请主儿遵旨吧!”珍贵妃就此香消玉陨。

后来追悼珍妃的诗词不断出现,恽毓是这样写道:

金井一叶坠,凄凉瑶殿芳,残枝未零落,映日有辉光。沟水空流恨,霓裳枉断肠;何如泽畔草,犹得宿鸳鸯。

传说辛丑回銮后,慈禧曾打发人从井中把珍妃捞起来,尸首颜色如生,胭脂尚存,只是失去了扎腿的一根飘带。

也有人说,珍妃是慈禧偷偷的命人丢到井中的,光绪当时并不知道这件事情。

不管怎样,你到北京故宫游览,还可见到珍妃井,那井中已没有一滴水。珍妃的墓先是葬在西直门外,光绪死后,把她移葬崇陵,死后她和光绪天天守在一起。慈禧的墓后来被军阀盗掘,抛骨荒野,应该不会再去迫害珍妃了。

四 : 玉妃泉:玉妃泉-简介

玉妃泉位于四川省绵竹县城西7公里的鹿堂山,是酿造国内名酒——“剑南春”的主要水源之一。

玉妃_玉妃泉 -简单介绍

玉妃泉:玉妃泉-简介_玉妃
玉妃泉

玉妃泉位于四川省绵竹城西7公里的鹿堂山,是酿造国内名酒——“剑南春”的主要水源之一。相传鹿堂山为古蜀国王妃——玉妃出生地。玉妃生后其庶母将其弃之于山,有母鹿乳育,饮、沐古龙洞泉水,冰肌玉肤美而艳,蜀王开明纳为玉妃,泉因此得名。
玉妃泉受四川盆地西缘龙门山断裂带控制,出露于侏罗系灰质砾岩溶洞,即古龙洞。泉水自洞中潺潺流出,冬不竭,夏不盈。清冽味甘,晶莹纯净,温度稳定,水温及洞温常年分别保持在13℃和16℃,稳定日流量为1,154立方米,矿化度为0.16克/升,泉水含锶、钠,属低钠的锶HCO3-Ca型水。此外,泉水中还含有锌、锂、偏硅酸、二氧化碳、硒等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化学成分。据调查,泉区长寿者颇多。
玉妃泉水是酿酒的优质水源。玉妃泉域风光旖旎,林木葱郁,有不少名胜古迹点缀其间。其中除玉妃泉外,还有祥符寺、三溪寺、诸葛双忠祠、千古双鹿石刻及鹿堂寺等。它们相映成趣,形成1个令人神往的旅游区。

五 : 韩鄂简介


《四时纂要》

唐代分四时按月列举应做事项的月令式农书。五卷,内春令二卷,夏、秋、冬令各一卷。《新唐书·艺文志》题唐韩鄂撰。鄂事迹不详。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知道他是唐玄宗时宰相韩休之兄偲的玄孙。休卒于开元二十七年(739),下距唐亡178年,因此推测该书约成于唐末,或唐末至五代初。

《纂要》共六百九十九条,除占候、择吉、禳镇等杂有迷信色彩的事条外,其余事条约可分为五类:①农业生产,包括粮食、油料、纤维作物、蔬菜、染料作物及其采制、蚕桑、果树、竹木、茶、牧养、兽医方剂、养鱼、养蜂等;②农副产品加工和制造,包括沤麻、动植物纤维织造和染色、酿造、制饧、制乳、油脂加工、淀粉加工、动物胶、食物醃藏和贮存等;③器物修造,包括生产工具、武器、油衣及漆器,皮毛衣物、书画、笔墨、日杂器用、修葺墙屋等;④货殖经营,包括农副产品买卖、高利贷等;⑤医药卫生,包括药用植物栽培和收集,药剂、药物保藏,润肤等。第一类农业生产技术的内容所占比重最大,涉及农、林、牧、副、渔各个方面。这是自6世纪初《齐民要术》以后至12世纪初《陈旉农书》以前,六个世纪中仅见的一部记载详备的农书,也是研究唐至五代农业技术发展史和社会经济史的珍贵资料。

该书资料虽多采自《氾胜之书》、《四民月令》、《齐民要术》等书,但也有不少属于始见的记载。如种木棉法、种菌法、种茶法、枣例嫁接葡萄法、养蜂法等,都不见于前此农书。酿造技术方面,该书首次记载的干制“酱黄”法及酱油的加热减菌处理法,是生化工艺发展史上的一项重要资料。有关药用作物的栽培技术也是最早见之于该书。

《纂要》一书在中国早已佚失。1960年日本发现的1590年(明万历十八年)朝鲜刻本,是据北宋至道二年(996)刻本的传抄本重刻,是目前传世的一个早期刻本,1961年日本山本书店影印出版此本。1981年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缪启愉的《四时纂要校释》,即据日本影印朝鲜本整理而成。

本文标题:董鄂妃简介-董鄂妃:董鄂妃-简介,董鄂妃-人物年表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88280.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