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7-10-11 所属栏目:散文家

一 :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哈尔滨市第五中学 姓名:郭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感知《再别康桥》意境美 。(www.61k.com)

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2、 过程和方法:解决重点方法:从诗歌的意象角度入手,鉴赏诗歌。

突破难点方法: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联

系古典诗歌中有关送别诗的意象选择加以比较。突显作者意象

选择的独特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感悟、体验的能力,以及对文学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重点: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和意境特点。

难点:选择意象的独特性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插入相关图片和音乐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创设课堂教学的情境

[学情分析]

作为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开始,第一单元选编了一些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读过不少新诗,但是这一阶段才识文学鉴赏的开始。学生初步涉足文学鉴赏,有必要教给学生一些诗歌鉴赏的基础知识和常用方法,但这不是最终的学习目标。我们应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作为最终目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经》《楚辞》流传千古,唐诗宋词,名家辈出。从五四到现在,新诗也走过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 可是有人却说,中国现当代诗坛只有一个半诗人。尽管这种评价太偏激了,却也可以看出着一个半诗人在中国诗坛的分量。他们是谁呢?一个是徐志摩,半个是何其芳。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徐志摩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配乐朗读,打开学生想象空间,进入诗歌的意境中

1、首先老师来为大家朗诵这首诗。 (教师配乐朗诵)

2、学生配乐朗读

3、每一首好诗都能引起读者不同的共鸣,你读了这首诗有什么感受呢?请同学们谈一谈。

4、几个同学从不同的角度谈感受,打开了我们的想象空间。少年情怀总是诗,同学们青春的感受就是最美丽的画卷。诗人笔下的康桥是不是象大家想象得如此美丽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康桥和作者徐志摩。

三、康桥与诗人的关系,并出示教学目标 (投影出示康桥图片)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1

再别康桥 教案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作者的图片

再别康桥 教案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 教案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 教案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 教案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康桥图片

再别康桥 教案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这里就是康桥,今天读作剑桥,闻名世界的英国剑桥大学就在这里。[www.61k.com)在康桥,他陶醉于如诗如画的美景中,正是康河的粼粼水波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在康桥,他接受了“爱、自由和美”的个性主义熏陶,正是“爱、自由和美”的康桥理想给了他人生的追求。

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徐志摩以一首纯美的《再别康桥》,拉开了我们想象的帷幕,更让我们领略到了诗歌语言的魅力。我们今天就通过赏 2

再别康桥 教案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析诗歌语言来品味蕴涵在诗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www.61k.com](设计意图: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让学生从音乐这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并且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四、整体鉴赏《再别康桥》。(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一)诗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情感的,先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

本文在景物描写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景物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金柳。柳,是一种很美的植物,而且在中国人眼中,柳与离别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西安有个地方叫灞桥,是古代送别的地方,伤心不过灞桥柳。柳树是中国传统诗词中离别的象征。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斯,雨雪霏霏。”《诗经·小雅》

提问:

为什么不说杨柳,绿柳而要说金柳?

既与夕阳相映,(落日熔金,但是水里可能是金色的,给柳树披金似乎没见到过)金又是最富贵的一种颜色。这里的柳已经不是普通柳树了,而是代表着整个康桥,作者对康桥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选择了柳树最美的时刻来加以描绘,还把柳树比喻作新娘,连影子都是灿烂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时刻,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提问:

作者是怎样描写青荇?

作者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 “招摇”:常含贬义,常与“过市”连用;另有“逍遥”一义。用“逍遥”写水草,显现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这种“自在逍遥”的安闲,本是写人之词,用来写水草,又更显生动、形象。

“油油的”“招摇”:“油油”是光润的样子,水流的样子,和悦的样子。用它修饰“招摇”,不但增强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还使我们想起了水草得以“招摇”的河水: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些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自在安闲。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

扩展:再别康桥教案 / 再别康桥 / 再别康桥ppt

提问:

青荇:但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

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表现了水草的快活与轻松。这种水草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也是诗人无拘无束的生命追求与美的精神的吐露和象征。

潭水:榆荫下的那一清泉叫拜伦潭,杰出的浪漫主义大诗人拜伦就在这里绽放理想。年轻的徐志摩也就在这里成为拜伦思想的追随者和崇拜者。他那对“爱、自由和美”的追求不正象天上的虹霓一般美丽,沉淀在潭水中,幻化成彩虹似的梦。作者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

和同学们一起饱含深情地朗读前四节

3

再别康桥 教案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接下来在第5、6节,诗人接着梦的出现,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抒写梦的追寻与离别的静默。[www.61k.com)借用“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只长篙”,“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三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康桥的美景挑逗起诗人想在康河里“寻梦”“放歌”的强烈冲动。

提问:

但在青草更青处,诗人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那又是为什么呢?

注意结合婚姻生活

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1920年,24岁的徐志摩来到康桥,度过了他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岁月。 在康桥,他有过与秀外慧中、一代才女林徽音的美丽爱情,因此而萌发了汩汩诗情;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林徽音的相关图片

再别康桥 教案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 教案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爱情在康桥回忆中复活,诗人几乎要泛舟河上,去追逐那些个愉快的日子,然而, “此情可待成追忆”,片刻的遐想更激起了诗人的苦涩与怅惘。诗人不得不离开了,他不愿惊醒一切,他要把这座感情的伊甸园永远地臧在心底,永远不去破坏它的美好与宁静。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了一起。而此时此刻的静默与无言,正是一曲深情的别离歌,是对康桥最美的告别。“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浓缩成了古诗中独特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给人一种潇洒与深沉相结合的美。

第7节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诗歌的结尾,为了强化“再别”的感情色彩,诗人又回到了开头的告别。与第一节诗相比,传达出了更深的情感意义——“不带走一片云彩”是诗人在经历了康河的漫溯后产生的灵性,使其对康桥的爱和眷恋化成的一个洒 4

再别康桥 教案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脱的意象,一个极富动态感的姿态,给全诗平添了几分诗意,增强了几分飘逸与潇洒,并在出人意外的奇想中,透出了诗人独特的个性美。[www.61k.com)全诗也由此完成了一个美丽的圆形抒情结构。

师生一起朗读第5、6、7节

提问:

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提问:

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

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讨论这些景物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明确: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

提问:

本来很一般的景物为什么会在诗人的眼里变得如此美好?

明确:

因为这些景物上寄予着作者对于康桥的无限留恋。柳草本无情,有情的是诗人,当它们变为诗人笔下的形象时,也就饱含了诗人的情感。这时候,我们就称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为意象。如果没有负载这种情感,就只能称物象了。而这首诗是通过一组意象来表现作者情感的,那么它所烘托出的那种气氛,那种艺术境界,我们就称之为意境。

物象--------意象--------意境

此时的作者即将远离这个让自己魂牵梦系的康桥,诗人的对康桥的依恋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配乐朗读全文,形成整体认识,感受意境美!

五、小结本文。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种鉴赏诗歌的方法。

5

再别康桥 教案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听雨

蒋 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www.61k.com)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 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扩展:再别康桥教案 / 再别康桥 / 再别康桥ppt

1、这首词写了人生的三个阶段,分别指出各阶段的特点。少年时的欢乐甜蜜,无忧无虑;壮年时飘零异乡,情绪悲凉;而今鬓发斑白,愁苦满怀。 2上阕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心理感受?

少年:歌楼、红烛、罗帐 情感体验:温柔缱绻、欢乐甜蜜

壮年:客舟、江阔云低、断雁、西风 情感体验:漂泊不定、孤单寂寞、凄苦难耐

3简要分析“听雨”这一意象在词中的作用!

“听雨”是全词的线索,他将三幅不同的画面衔接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三次听雨代表了人生的三种境界,使这首词容纳了丰富的思想和感情内涵!

七、作业。

1、 背诵课文。

2、 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6

再别康桥 教案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 教案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 教案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哈尔滨市第五中学

语文组 郭强

2008年12月

7

扩展:再别康桥教案 / 再别康桥 / 再别康桥ppt

二 : 再别康桥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

再别康桥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

必修二 第二单元

第5课  再别康桥

【学习目标】

1.了解徐志摩的生平事迹,主要作品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了解新诗的有关文学常识及特点

2.反复诵读,合作探究,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3.体会诗人对自然的爱,对自由的追求,对美的体悟,培养自己热爱自然,珍惜生活的高尚情操

预 习 案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

1.借助预习案对相关的文学常识有一个了解,通过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对本诗的思想感情有一个初步的把握2.通过“整体感知”扫清对诗歌文本的理解障碍,并对诗歌有一个整体认识3.通过参考课下注释,完成“预习自测”扫清文字障碍4.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填到后面“我的疑问”处以便向老师请教或扎起学习小组内讨论解决5.限时15分钟,高质量完成

Ⅰ.教材助读

一、走进作者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先后到美国、英国留学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历任《诗刊》增刊、《新月》月刊等主编我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是新月派代表诗人1921—1922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徐志摩短促一生正值中国最黑暗的时代,但在动荡和变革的岁月中,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爱、自由、美”的追求与渴望,辛勤笔耕,著作颇丰,影响深远,被人们誉为“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人”代表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

二、了解背景

1928年秋,徐志摩重到英国,本诗记下了诗人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曾在19211922在英国留学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于是,他一个人就在他七八年前曾经生活过的每一块地方、每一个角落,静静地散起步来,那过去的一幕幕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比较忙,又赶着到达廷顿庄去会见另一位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的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运康轿的切身感受,也就是这首《再别康桥》

三、文体知识

现代诗:二十世纪上半叶以前的诗歌称为“中国现代诗歌”,也叫“白话诗”,是诗歌的一种,与古典诗歌相对主要流派为新月派、九叶派、朦胧派现代诗的主流是新诗

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形式上采用白话,自由体,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内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

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等他们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提出了着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四、整体感知

1、诵读指导

     现代诗格律不像古典诗那样严,句数,字数,平仄,句子长短等,均可以依表情达意的需要“自由”确定但毕竟是诗,不是散文,同样要讲究意境,韵律,语节等朗读时,要深入意境,因境抒情,把握节奏,读出现代诗的“精神与形体的调和美”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2、课文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是一种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Ⅱ.预习自测

【学习建议】基础知识是构建语文大厦的基石,同学们要认真完成,巩固落实,不留遗漏

1.请关注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青荇(   ) 浮藻 (   )沉淀 (   ) 长篙(   ) 漫溯 (   )似的(   )

2.请关注下面加点字的字形,并在空白处抄写一遍

榆阴        斑斓        笙箫  

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作别:告别

B.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招摇: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

C.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彩虹似的梦:暗指诗人往日的美好理想

D.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漫溯:随意地逆流而上

3.B(“招摇”意为“摇动、摇摆”的意思)

4.下列各项中,诗歌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B.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C.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D.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4.B(应为“在我的心头/荡漾”)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承者未见有能望其项背的

B.诗人在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展纸执笔,信手拈来,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C.他完全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漫(www.61k.com)步于康桥,举步维艰,写下了这首诗

D.夕阳下流淌的康河,波光潋滟,栩栩如生,河畔的金柳姿态婀娜如妩媚的新娘,动人心弦

5.A(B项“信手拈来”指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能得心应手地运用词汇和选用材料,而此处应指思路畅通C项“举步维艰”形容行动困难或生活艰难,与语境不符D项“栩栩如生”形容生动逼真,与语境不符)

【我的疑问】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Ⅲ.信息链接

一、关于意境

意是主观思想感情;境是诗内描写的客观景物意境,是人物的主观思想情感和客观景物完美的融合,且形成一副具有个性色彩的艺术画面,既称为有意境当然我们欣赏徐志摩的诗和欣赏别的诗一样,需要调动对生活的积累,需要调动我们对知识的积累 

二、徐志摩的爱情与死亡

徐志摩(1896—1931),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三、徐志摩经典语录

1、有时,我们挣扎着喝完一杯苦味的咖啡,直到最后一口才尝到杯底甜蜜的糖味这就是生活,加了糖,只是未被搅动激活起来

2、我将于茫茫人海寻找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3、爱是两个人的事,如果你还执着着,纠缠着,原地打滚痛苦的爱着时过境迁之后,你会发现,是自己挖了个坑,下面埋葬的全部都是青春

4、生命薄弱的时候,一封信都不易产出,愈是知心的朋友,信愈不易写

5、越走越浅的是爱情;越走越急的是岁月,越走越慢的是希望;越走越多的是年龄,越走越少的是时间;越走越长的是远方,越走越短的是人生;越走越远的是梦想,越走越近的是坟墓;越走越深的是亲情,越走越明白的是道路,越走越糊涂的是方向

6、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

 

探 究 案

 

 

Ⅰ.质疑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1. 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分别有什么作用?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A、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第7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B、 第一节:借代 ;  第二节:暗喻; 第三节:拟人; 第四节:移就、夸张 ;第五节:照应开头;  第六节:暗喻、拟人、移情 ;   第八节:重叠复唱 

C、寄托情感寻求解脱的诗歌有个共同的抒情特点,其抒情结构大体表现为:“物我相对”→“物我相融”→“物我相对”读者在诗的开头往往能看到一个清晰的抒情主体,因某种现实原因而面对着一个或物象或情境的客体然后,因出神于这些物象或情境,使抒情主体融于客体中,或神与物游,或物我皆忘当神游或忘我到达极致后,不能继续维持这种物我和谐时,抒情主体会幡然回到与客体的相对之中这种抒情结构常常被诗人用来表达失意之后的虚幻寄托、抑郁萦怀的短暂解脱  

D、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探究点二】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 建筑美 具体说说诗歌是如何体现这三美的? 

1、形式:四行一节     错落排列    字数相近    回环呼应——建筑美  

明确: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2、语言:节奏感    旋律美  弹跳性——音乐美  

明确: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6.7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如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3、意境:金柳    新娘    招摇   彩虹似的梦——绘画美  

明确: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跌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一起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探究点三】从诗歌的情感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名篇之一,多年来被人们所欣赏,试从中举例简析诗歌融情于景的特点

如“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既是写景,又是写意,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迷离恍惚,色彩斑斓清泉潭底的浮藻间荡漾着染有晚霞的榆树的倒影,美丽得如同幻觉,使诗人遥想当年的欢乐这些美丽的、斑驳的颜色和水草,仿佛是当年欢乐和理想的沉淀,像梦一样遥远,可它又在眼前诗歌景中有情、音调柔美,被人称道

点拨:解答此题,要把景物描绘的内容写出来,同时把寄寓的情道出来

 

Ⅱ.文本拓展

纪念徐志摩去世四周年

林徽因

今天是你走脱这世界的四周年!朋友,我们这次拿什么来纪念你?前两次的用香花感伤地围上你的照片,抑住嗓子底下叹息和悲哽,朋友和朋友无聊地对望着,完成一种纪念的形式,俨然是愚蠢的失败因为那时那种近于伤感,而又不够宗教庄严的举动,除却点明了你和我们中间的距离,生和死的间隔外,实在没有别的成效;几乎完全不能达到任何真实纪念的意义
去年今日我意外地由浙南路过你的家乡,在昏沉的夜色里我独立火车门外,凝望着那幽暗的站台,默默地回忆许多不相连续的过往残片,直到生和死间居然幻成一片模糊,人生和火车似的蜿蜒一串疑问在苍茫间奔驰我想起你的:

火车禽住轨,在黑夜里奔

过山,过水,过……

如果那时候我的眼泪曾不自主地溢出睫外,我知道你定会原谅我的你应当相信我不会向悲哀投降,什么时候我都相信倔强的忠于生的,即使人生如你底下所说:

就凭那精窄的两道,算是轨,

驮着这份重,梦一般的累坠!

就在那时候我记得火车慢慢地由站台拖出,一程一程地前进,我也随着酸怆的诗意,那“车的呻吟”,“过荒野,过池塘,……过噤口的村庄”到了第二站————我的一半家乡

今年又轮到今天这一个日子!世界仍旧一团糟,多少地方是黑云布满着粗筋络往理想的反面猛进,我并不在瞎说,当我写:

信仰只一细炷香,

那点子亮再经不起西风

沙沙的隔着梧桐树吹朋友,你自己说,如果是你现在坐在我这位子上,迎着这一窗太阳:眼看着菊花影在墙上描画作态;手臂下倚着两叠今早的报纸;耳朵里不时隐隐地听着朝阳门外“打靶”的枪弹声;意识的,潜意识的,要明白这生和死的谜,你又该写成怎样一首诗来,纪念一个死别的朋友?

此时,我却是完全的一个糊涂!习惯上我说,每桩事都像是造物的意旨,归根都是运命,但我明知道每桩事都有我们自己的影子在里面烙印着!我也知道每一个日子是多少机缘巧合凑拢来拼成的图案,但我也疑问其间的摆布谁是主宰据我看来:死是悲剧的一章,生则更是一场悲剧的主干!我们这一群剧中的角色自身性格与性格矛盾;理智与情感两不相容;理想与现实当面冲突;侧面或反面激成悲哀日子一天一天向前转,昨日和昨日堆垒起来混成一片不可避脱的背景,做成我们周遭的墙壁或气氲,那么结实又那么缥缈,使我们每一人站在每一天的每一个时候里都是那么主要,又是那么渺小无能为!此刻我几乎找不出一句话来说,因为,真的,我只是个完全的糊涂;感到生和死一样的不可解,不可懂

但是我却要告诉你,虽然四年了你脱离去我们这共同活动的世界,本身停掉参加牵引事体变迁的主力,可是谁也不能否认,你仍立在我们烟涛渺茫的背景里,间接地是一种力量,尤其是在文艺创造的努力和信仰方面间接地你任凭自然的音韵,颜色,不时的风轻月白,人的无定律的一切情感,悠断悠续地仍然在我们中间继续着生,仍然与我们共同交织着这生的纠纷,继续着生的理想你并不离我们太远你的身影永远挂在这里那里,同你生前一样的飘忽,爱在人家不经意时莅止,带来勇气的笑声也总是那么嘹亮,还有,还有经过你热情或焦心苦吟的那些诗,一首一首仍串着许多人的心旋转

…………

我认为我们这写诗的动机既如前面所说那么简单愚诚;因在某一时,或某一刻敏锐地接触到生活上的锋芒,或偶然地触遇到理想峰巅上云彩星霞,不由得不在我们所习惯的语言中,编缀出一两串近于音乐的句子来,慰藉自己,解放自己,去追求超实际的真实,读诗者的反应一定有一大半也和我们这写诗的一样诚实天真,仅想在我们句子中间由音乐性的愉悦,接触到一些生活的底蕴渗合着美丽的憧憬;把我们的情绪给他们的情绪搭起一座浮桥;把我们的灵感,给他们生活添些新鲜;把我们的痛苦伤心再揉成他们自己忧郁的安慰!

我们的作品会不会再长存下去,就看它们会不会活在那一些我们从来不认识的人,我们作品的读者,散在各时、各处互相不认识的孤单的人的心里的,这种事它自己有自己的定律,并不需要我们的关心的你的诗据我所知道的,它们仍旧在这里浮沉流落,你的影子也就浓淡参差地系在那些诗句中,另一端印在许多不相识人的心里朋友,你不要过于看轻这种间接的生存,许多热情的人他们会为着你的存在,而加增了生的意识的伤心的仅是那些你最亲热的朋友们和同兴趣的努力者,你不在他们中间的事实,将要永远是个不能填补的空虚……

(民国)二十四年十一月十九日,北平

Ⅲ.当堂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青荇(xìnɡ)    长篙(hāo)     漫溯(sù)   

B.笙箫(shēnɡ)    撑开(chēnɡ)    哀怨(āi)

C.寂寥(jì)       彷徨(pánɡ)     河畔(bàn)  

D.凄婉(wǎn)      斑斓(luán)     浮藻(zǎo)

1.B(A.篙读“ɡāo” C.畔读“pàn” D.斓读“lán ”)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轻手蹑脚  水波荡漾  飘浮         B.柔声细语  波光艳影  破锭

C.力挽狂澜  招摇过市  回溯         D.悄无生息  沉默寡言  沉淀

2.C(A项中“飘”应为“漂”,B项中“锭”应为“绽”,D项中“生”应为“声”)

 

3.仔细体味“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所蕴含的情感及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                                                                                                       

3.答案:诗歌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流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托出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使人产生无限的想象和联想

 

4.第二至四节,诗人用“金柳”“艳影”“青荇”与“榆阴下的一潭”“彩虹似的梦”等一系列色彩鲜明的意象描绘康河的美景,抒发之情

4.答案:眷恋

 

5.第三节中“招摇”一词好在哪里?

答:                                                                                         

5.答案:“招摇”一词增强了水草的自由自在感,而且使我们想起了水草得以“招摇”的河;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有光润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自在安闲这个词渗透了作者强烈的情感体验,物我融为一体

 

6.第三节中写道:“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作者为什么会这么说?这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体验?

答:                                                                                         

6.答案:徐志摩选择这样的词语,创造这样的境象,全是为情驱使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的情绪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我的收获】反思静悟

 

 

 

 

训练 案

【能力提升】

一、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10~12题

我不知道风——

徐志摩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负心,我的伤悲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1.这首诗在语言形式上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1.答案:诗共6节,每节的前3句相同,辗转反复,余音袅袅这种刻意经营的旋律组合,渲染了诗中“梦”的氛围,也给吟唱者添上几分“梦”态

 

2.通读全诗,你觉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绪?

答:                                                                                            

2.答案: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一种既甜美又忧伤的情绪

 

3.“甜美是梦里的光辉”“黯淡是梦里的光辉”,这两句与《再别康桥》中的哪个句子比较相像?说说你的理由

答:                                                                                           

3.答案:这两句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比较相像这四个语句都采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本体都是抽象的情绪,“甜美”“黯淡”“悄悄”“沉默”等;喻体都是具体可感的事物,“梦里的光辉”“别离的笙箫”“今晚的康桥”等

 

4.请仿照下面一节诗歌格式,在二、三节空线处续写诗句

   在你步入青年、踏上人生旅途的时候,

你是只求风和日丽、一帆风顺,

还是不畏艰险、准备走曲折之路?

 

在你路途坦荡、志得意满的时候,

  你是、,

  还是、?

 

在你功成名就、有口皆碑的时候,

  你是、,

  还是、?

4.答案:沾沾自喜 飘然而行 还是谦虚谨慎 为而不争   居功自傲 就此止步 甩掉包袱 再立新功

 

二、读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完成1~4题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1.作者以凉风吹拂下的颤动的水莲花作比,是为了突出其的风致,进而刻画女郎的神态

2.“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一句中,“蜜甜”和“忧愁”矛盾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3.最后,诗人用“沙扬娜拉”(日语,意谓“再见”)作结,有何作用?

4.今天,我们感受了徐志摩的离情别绪,其实,离别是没有时空界限的,它会超越历史,不觉来到我们身边月假结束,要与父母告别;高中毕业,要与同学分别;出差在外,要与亲人离别你最喜欢怎样的告别情感和告别方式?让我们把动人的离别留下来,一起分享好吗?不少于200字

【答案】

1.柔媚  欲言又止、含羞带笑、娴静与纯美

2.不矛盾女郎处在将要分别、不忍分别、又只好分别的复杂的情绪交织之中,她不能一味沉默,只好把万千浓情蜜意化做一声声的“珍重”,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爱慕敬仰之意;诗人与这位温柔多情的日本女郎在交往中已经结下了真挚的友谊,即将分别,顿生“忧愁”

3.用“沙扬娜拉”作结,不仅点题,而且把女郎的声声嘱咐,殷殷叮咛的眷恋心情,传达出来,这是深情的呼唤,也是美好的祝愿

4.略

 

 

 

 

三 : 《再别康桥》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2、 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3、 当堂背诵全诗。

二、 教学重难点

1、 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教学的重点;

2、 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 教学设想

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

四、 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语

1.“这座桥,风景秀丽,闻名遐迩;这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这首诗,清新空灵,载誉中华。你想欣赏这座桥,走进这个人,感受这首诗吗?” 首先让我们先来认识这位具有浪漫情怀的现代派诗人。

2、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二、 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理想的主义者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林语堂评价他是“奇才”与“情才”。他的新诗有着特有的飞动飘逸的艺术风格,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和品格同样收到同仁、朋友、学生的赞赏和爱戴,他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的确是一语中的。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的充满着诗人气质的作家,徐志摩短暂的人生的旅途中既表现出这位旷世奇才的天真和浪漫,同时亦流露出这位生活在乌托邦之国中的理想主义者的幼稚和可笑。当然若是论徐志摩的散文深义,它恐怕既无鲁迅之深刻尖锐及宏阔感,郁达夫之练达及沧桑感,但就其抒情性特征则是任何一位现代散文家不可比拟的,它的散文始终充溢着饱满的激情,哪怕是颓废,读来亦痛快淋漓,决无缠绵有泥淖之感。 他爱做梦,梦是唯美的,又是飘摇的,她会很跳跃,如美丽的天使与你玩捉迷藏,会时不时俯下微笑着的脸膛,然后又迅即离去,却留下一绢幽幽灵动的轻纱。

志摩就是个寻梦、追梦的孩子,他在重逢林徽因时曾伤感的说:一生中有太多的梦从指缝中溜走了,也许就只能用诗来网住梦的残影。

三、 简要情况-康桥情结),由此引出对《再别康桥》的示范朗诵。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1922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过了半年的正式学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1928年8月第三次来到英国,11月16日快要归国的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的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三、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先让学生读,再用范读,学生能找出差距

四、《再别康桥》是诗人1928年第三次漫游欧洲,再回母校,故地重游时所作的,所以这个题目中有一个“再”字;那么,从这个“别”字,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啊?离别(学生答)对,它是一首离别诗。

1.正音,正字

河畔(pàn) 青荇(xìng) 长蒿(gāo) 漫溯(sù)笙箫(xiāo) 载①zǎi②zài载歌载舞 装载 登载 斑斓(澜、阑)

2.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重音,朗读时力求做到抑扬顿挫、身临其境、声情并茂,朗读时语调要柔和、舒缓。

五、意象的含义和作用

“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一份哀伤。《再别康桥》的基调是否依然如此呢?它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同学们,读过这首诗后,你感觉到通常离别诗的那种沉重和压抑了吗?如果没有,它又带给了你一种怎样的感觉呢?

明确:这首诗歌没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悲痛压抑,给我们带来的是清新飘逸、空灵自然的感觉。

这首诗之所以给我们带来这样的感觉,不得不归功于诗人所选择的抒情对象。我们都知道,诗歌是以形象来反映世界的,准确地说,诗歌是以意象来反映诗人眼中和心中的世界的。所以说,有诗歌的地方就一定有意象,诗歌是离不开“意象”的,那么,什么叫意象呢?一支蜡烛,它是一个物质存在,它是一个意象吗?(学生答)不是,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蜡烛却可以称之为意象,为什么?因为“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蜡烛寄托了诗人的感情,这里的蜡烛已经不是纯粹的客观物象了。古人常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于海”(《文心雕龙•神思》),因此,所谓意象就是写入作品中的物和情的结合而形成的意境,意境=物+情,意象是客观物象和主观情理的融合。清代的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说,作品中的“物”都是带有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所以,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就可以从诗中的“景”、“物”入手,从意象入手,去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即“旨”。物→情→旨

同学们,《再别康桥》中有那些意象呢?这些意象又蕴涵了诗人怎样的情思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诵读全诗。

同学们,读过这首诗后,大家觉得这首诗歌的意象有哪些呢?

云彩,金柳,青荇,水草,清潭,星辉

这短短的一首诗中就有这么多意象,这些意象都浸染了诗人怎样的情思呢?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分析一下这首诗歌。

六、具体分析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仔细观察第一节,大家发现第一节有什么特点啊?

短短的四行诗中就有三个“轻轻的”,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调,短短的四句诗映照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夕阳晚照的黄昏。诗的开头有意连用了三个“轻轻的”,一下子就突出地表现了诗人对康桥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云彩”也就是本诗的第一个意象,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另外,诗人连康桥上空的一朵浮云都要告别,可见他对康桥的不舍和眷恋。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夕阳西下,却又彩乡辉煌,真是让人目眩神迷。这一节的意象是“金柳”,“柳”不是一般的意象,古代的离别诗中经常出现“柳”这一意象,因“柳”与“留”谐音,通常用来表达惜别之情。可见,以“柳”为意象,还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举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渭城朝雨(氵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诗人运用暗喻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新娘”既娇羞默默,又光彩照人,诗人眼中的康河,就象是他心中的新娘,神秘、华美,撩拔着诗人的情感,吸引着诗人渐渐的走进康河,走进自然。本节诗虽然是写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却浸透了诗人无限的欢喜和如痴如狂的爱。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一尘不染的康河,自由欢快的水草,让诗人心甘情愿和康河融为一体。只做一条水草,就心満意足,其乐无穷。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一节哪个词用的好啊?

“招摇”、“油油”(学生回答)

明确:“招摇”:常含贬义,常与“过市”连用;另有“逍遥”一义。用“逍遥”写水草,显现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这种“自在逍遥”的安闲,本是写人之词,用来写水草,又更显生动、形象。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油油”是光润的样子,水流的样子,和悦的样子。用它修饰“招摇”,不但增强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还使我们想起了水草得以“招摇”的河水: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些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自在安闲。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而这美景全赖诗人的“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文心雕龙·情采》说:“情者,文之经。”据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作者后面所说的这句诗深刻的含义和诗人强烈的情感体验。徐志摩选择这样的词语,创造这样的意境,全是为情驱使。在这首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在第二节时,诗人将“河畔的金柳”比作“夕阳中的新娘”,使用了暗喻的手法,在第四节中,也有一个暗喻,有人能告诉我吗?

将“榆阴下的一潭”比作了“天上的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其中“榆阴下的一潭”是指“拜伦潭”,相传拜伦曾在康河游玩。大家应该有这样的体验,夏天走在绿荫大道上,阳光从枝叶的缝隙中倾泄而下,星星点点,丝丝缕缕,如同幻境,而当它照到水面上,因为反射和折射,就会五彩斑斓,恰似天上的彩虹。何况康桥是诗人曾经游学的地方,这里有着诗人逝去的年华,有着诗人曾经的梦想,还有着他那欲说还休的爱情,“那榆阴下的一潭”可不就是诗人彩虹似的梦吗?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诗人接着梦的出现,进入了另外一个意境,抒写梦的追寻,这时,诗人对康桥迷恋的感情达到了高潮。

同学们,从第二节到第五节,诗人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从第二节的视金柳为新娘,写出对康桥的无限欢喜和眷恋,到第三节愿做一条水草和康河柔波融为一体,写诗人对康桥的永久爱恋,再到第四节的诗人心中的梦,最后,第五节寻梦,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四节诗写出诗人对康桥情感的步步升腾。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萧;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在这一节诗人的思路急转,由幻想回到现实。想到今晚就要和康桥离别,不禁离情别绪涌上心头。消失的梦已经无法追回了,他已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地吹奏别离的笙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就连夏虫似乎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也为他保持沉默。往日欢愉的康桥,今晚也无语,一切的一切都为诗人的离去而归于寂然。“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将诗人静思默想的心境推向了极致。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一节与开头回环呼应,它和第一节诗在重复中又有变化。开头“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结句变成“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轻轻是无声,悄悄是无声加无言,无言是内心的感受,情感的内涵更多。悄悄的来时,欣喜兴奋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是压抑的喜悦;悄悄的走时,悲伤难过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是压抑的哀伤。感情的两个极致并列在一起,诗人内心的感受,需要我们自己去慢慢领会。诗的第一节,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理智的告别,淡淡的忧伤;诗的最后一节,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挥一挥衣袖,动作比轻轻的招手有力,可却是不带走一片云彩。云彩,本来就不可能带走,把不可能的事偏说成可能,语言的不合常情,恰恰最能表达诗人的感情。康桥是诗人生活的梦,爱情的梦,艺术的梦,诗人像呵护自己的情人一样,不忍心打扰她,同时诗人也清楚,康桥带走了诗人的一切,也带走了诗人的灵魂。诗人对真善美的追求,诗人曾经的梦想,这美好的一切,永远地留在了康桥。

总之,《再别康桥》打动我们的是诗人内心流淌出来的真情。艺术家只要有一颗坦露的赤子之心,他的作品就是有思想性的,就不是矫揉造作的形式堆砌起来的浮华与空洞。我们喜爱徐志摩,喜爱康桥,是因为我们同样慨叹美好的情感、美好的追求的消逝,同样留恋、难舍生活中曾经有过的纯真的、纯粹的梦。

七、探究欣赏——欣赏“三美”

这首诗,让人感到很美,大致说说你觉得美在哪里?

整齐交错——建筑美 爽口悦耳——音乐美 秀丽迷人——绘画美

(一)音乐美

诗歌的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有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轻轻”“悄悄”等叠字的仿佛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节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C.回环复沓。首节与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这样,通篇章节错落有致,诵读时,自然会有 一种旋律感。

(二)建筑美

通过诵读,我们从听觉上已深深感受到了本诗音韵之谐和,节奏之明晰,感到了音乐的美感,那么我们再看看诗的外形,谈谈诗行的排列有何特点?

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

共七节,四行一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每句字数6—8字,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美学家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则是凝固的音乐。读着本诗,一种流动的建筑美和凝固的音乐美,令你心境摇摇,美不胜受。

(三)绘画美

1. 读了很多遍课文 ,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有什么印象?

美丽,可以说是风光如画。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是不是可以称得上“诗中有画”。

2. 这首诗是通过一组意象来表现作者情感的,那么它所烘托出的那种气氛,那种艺术境界,我们就称之为意境。这首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意象?

(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潭水,长篙,星辉)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它们都已超越了它们的自然属性,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恋情。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意象。

八、比较阅读

1.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

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维《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思考:《再》这首诗跟古代的离别诗词,在离别的对象、氛围、意象的选择上有什么不一样?特点: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①一般别离的诗,告别的是人,而此诗不是,告别的是康桥,作别的是西天的云彩,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②一般别离的诗,告别时会有千言万语的嘱托与叮咛,或牵手顿足,或肝肠寸断;而此诗却从“轻轻、悄悄、沉默”渲染出了一个只着色不摹声的寂静环境,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③独具特色的意象选取。没有告别送行的人,以及车水马龙,有的只是云彩,金柳,青荇,星辉等自然景物,给人回归自然,融合自然的感觉。

3.与其他送别诗相比较,本诗情感上有何不同? 大家看过柳永《雨霖铃》这首词吗?“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种离别的气氛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沉重)就是词中所说的“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如柳宗元有《别舍弟宗一》:“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都是两眼泪汪汪的离情别绪,但徐志摩的这首诗呢?大家读了有没有这种沉重之感?我们可以看到这首诗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所以说本诗营造的气氛轻松。

4.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徐志摩

现实(1) —— 云彩 ——— 离 愁

金柳

幻想(2-5) —— 水草 ——— 恋恋不舍

清潭

星辉

现实(6-7)— 由幻想到现实 —— 离 情

呼应开头

四 : 再别康桥教案PPT

一、再别康桥——教材分析:

《再别康桥》是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的一首现代诗歌,这首诗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是二十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抒发了诗人对康桥的无限依恋之情。(www.61k.com]作为高中阶段文学鉴赏的开始,学习这首诗歌对以后文学的鉴赏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同时,也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体验诗人内心的丰富情感,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再别康桥——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徐志摩及诗歌写作背景。

(2)品味诗歌的意象、意境。

(3)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体会与欣赏诗歌中意境的能力。

(4)带领学生共同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三、再别康桥——教学重点与难点

《 再别康桥》是一首现代诗歌,语言魅力、写作特色是我们不可忽视的,诗歌中诗人要表达离别之情,学生更应该体会。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品味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意象,感受诗文意境。

四、再别康桥——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1.朗读法

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的言语魅力,体会诗人融入诗中的细腻情感。

2.联想法

通过联想法,让学生想象出《再别康桥》的情景画面,让自己融入其中更好的体会诗歌内容。

3.鉴赏法

领导学生品味鉴赏诗歌的言语特色、写作手法、体会诗人的内心情感。

(二)学法

1.朗诵法

通过学生自己朗诵,依据自己的理解品味诗歌。

2.讨论法

前后座位分成一个小组,让同学们自由讨论,同学之间说一下自己对该诗歌的理解,并探讨不明白的地方。

(一)走进徐志摩

徐志摩(1897.1.15-1931.11.19),原名章垿(xù),字槱(yǒu)森,后改字志摩,浙江海宁人,中国著名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亦是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的表兄。徐志摩出生于富裕家庭,并曾留学英国。一生追求“真”、“自由”与“美”(胡适语),这为他带来了不少创作灵感,亦断送了他的一生。徐志摩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代表作品《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

(二)写作背景

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署名徐志摩。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上海。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时间比较紧急,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个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三)《再别康桥》原文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甘心做一条水草!

----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1.注释

⑴青荇(xìng):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略呈圆形,浮在水面,根生在水底,花黄色。

⑵招摇:这里有“逍遥”之意。

⑶篙(gāo):用竹竿或杉木等制成的撑船工具。

⑷溯(sù):逆着水流的方向走。

2.诗歌鉴赏

同学们,通过读《再别康桥》这首诗歌,根据对它的理解,你们认为它可以分为几部分?

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

同学们,《再别康桥》是哪种类型的诗,诗人所要表达的是什么呢?下面呢,再细读诗歌,想一下这两个问题。

《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其抒发的情感有三: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下面呢,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整首诗的内容与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第1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一小节写的正是诗人再次离开

康桥时对那里一切事物的告别,含着淡淡的哀愁与忧伤,奠定全诗的基调。

第2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这节中,通过把夕阳下的杨柳比作美丽的新娘,暗含了诗人对康桥景物的喜爱与赞美。

同学们,这一节中的“柳”,是现实中的柳树吗?在这里它还暗含着其他的意思吗?

是的,在古代人们所说的“柳”,除了现实中的柳树之外呢,它还有一种意思“留”,古代文人送行时,总是“折柳相送”,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在《再别康桥》中,“柳”也蕴含着诗人的惜别之意;“波光里的艳影”这里所说的何止是波光

中的景物的倒影呢,那里所包含的是诗人在康桥生活过的点点滴滴,在内心挥之不去。

第3节:“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甘心做一条水草!”突出了康河的明静和自由自在的状况,自由、美,给人一种舒畅的感觉。

第4节:“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一节是个转折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清泉里的虹固然美妙却容易破碎,正如人的理想。诗人理想破灭,心底不免有丝丝的哀愁。

第5节:“寻梦?”诗人所寻得是什么梦呢?

这节诗是徐志摩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他在康桥生活了两年。他那时有自己的理想,生活是充实的,

对明天怀着希望。他用“一船星辉”来比喻那时的生活,带有象征的意味。

第6节:“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过去的已经成为历史,回到现实仍然是哀

伤,表现了徐志摩对康桥的情感,集中表现了离别的惆怅。

“夏虫也为我沉默”用拟人的手法,极致的表现了诗人对康桥的不舍;康桥也为自己沉默,何况是诗人自己呢,说沉默时感情最深。

第7节:““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云彩”有象征意味,代表彩虹似的梦,它倒映在水中,但并不带走,因此再别康桥不是和他母校告别,而是和给他一生带来最大变化的康桥文化的告别,是再别康桥理想。”

3.小结:

《再别康桥》,诗人用精练的文笔,将再别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对往事的回忆,对理想的破灭,对眼前的康桥的一切的留恋,字里行间透露着淡淡的哀伤。有人曾说过:“爱上一个人,恋上一座城。”徐志摩是因为一个人,一种理想爱上了这座城的一角

——康桥!

作者:我是王老师 微信号dahan775885(关注我微信,回复高一语文,免费获取高一语文习题集及解答,高一语文复习资料)

五 : 《再别康桥》教学反思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经过一周多的反复演练,加上同组老师的耐心指导,自己又详细地设计过渡语,觉得万无一失,做到了尽善尽美,但是讲完研究课后,我感慨良多,收获颇丰。 
一、自我反思 
在各种体裁作品的语文教学中,诗歌是相当有难度的,是一块硬骨头,十分难啃。我本着挑战自我的想法,依然选择了《再别康桥》这篇文质兼美的现代诗歌。 
首先要确定学习目标,这是一节课的终极目标,也是贯穿课堂的一条理念。诵读是学习诗歌最好的方式,而读出情感,读出意蕴,读出自己,就是更大的挑战了。因此,品味诗歌语言,进行诵读训练就理所当然地成为首要目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堂应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思路,特别是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不是机械死板的教条,去禁锢学生鲜活的思想。解剖诗歌,要在找出意象及其特点的前提下,描绘所营造的意境,从而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据于此,我就把"指出诗歌意象,描绘美妙的意境"以及"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难舍难分的无奈和感伤"作为学习目标。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之中,给予学生分析诗歌方法的引领和指导。 
情境导入是一种对学生春风化雨的熏陶和感染。于是我播放着优美的小提琴《月亮河》,再投出康桥的图片,很自然地将学生引入康桥的美妙意境。接着,我声情并茂的范读诗歌,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情感变化。徐志摩进行自我反思的时候说过一句话,他说:"我这一生的周折,大都寻得出感情上的线索。"所以对志摩作品的解读就要"知人论诗"。其中最能表达徐志摩的"康桥情结"的两句话是"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蜜甜的机会了。""我的眼是康桥叫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基础之后,我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诗。问题如下:1.请找出诗歌中的主要意象;2.说一说诗歌表达的情感;3.指出这首诗中的情绪高涨的一节诗。这几个问题很简单,学生基本上能说出来。 
有了这些铺垫,我针对第二节诗指导学生来品读赏析。首先提问学生读,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但是不够浓烈,表现得不够充分。于是,我找其他学生评价,并再次读这一节。最后我做出这样的指导:"荡漾"的意思:(水波)一起一伏的动。这里形容心情起伏,无法平静,写出作者的心动,但不是一下,是一层层的涟漪,一波波的荡开。声音要饱含热爱,蓄积在喉间,再轻声发出(重音轻读法);语速要慢;语调要有起伏,轻柔。然后我做了示范,再次让刚开始的同学读,明显有了很大的提高。只是情感还有待提高。于是,我指导学生从意象、修辞和情感三个方面来剖析这节诗。学生经过同桌之间的讨论,很快确定了答案:意象是金柳和艳影;修辞是比喻;情感是欢喜和眷恋。 
做了这样一个例子,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并指导学生自选诗节从意象、修辞和情感三个方面入手,以有情感的品读为突破口,达到吃透类似诗歌的目的。学生有了探究的方向和思路,因此探究的热情很高。当他们展示自己的成果时,我发现有差距的时候,就立即给予引导。事后考虑,当时有点太急了,应当先质疑,引起其他同学的思考,并由别的同学帮助他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彰显出整个课堂教学相长的和谐场景。也更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更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整体的提升。 
通过分析和诵读训练,学生体会到了诗歌营造的美妙意境。于是,我开始延伸迁移,指导学生从意象、修辞和情感三个方面,依据诗歌内容,选择其中一节,借助修辞手法,采撷主要意象,用自己的语言作画笔,把康桥优美的景色描绘下来。这个环节中,是对整个学习目标的检测,学生也充分发挥自己的文学才情。 

最后,让学生再次读诗,读出自己心中的康桥。接着我播放《人间四月天》的徐志摩的主演黄磊朗诵的《再别康桥》。让学生比较一下,各自的特点。 
二、评课情况 
只是展示学习目标,找一学生朗诵是不够的,应该给学生解释说明,或者让学生自己感悟两分钟。范读时,播放的背景音乐声音有点大,没有完全彰显出朗诵的魅力。延伸迁移部分,学生写的时间应适当延长一些。 
三、学生反馈 
通过这节课,学生掌握了诗歌欣赏的方法:从意象入手,借助修辞来分析意象的特点,并根据特点来理解其中的情感。同时,学生有了自己的"康桥"。
本文标题: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83396.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