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电子商务的现状与未来-半支烟:从凡客、24券看电商的未来

发布时间:2017-10-30 所属栏目:公司现状与展望未来

一 : 半支烟:从凡客、24券看电商的未来

  电商一个很火爆也很潮流的行业,各类电商云集互联网,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火了这么几年。然而今年电商却不断的传出负面消息,从团购纷纷倒闭,到呼哈网被员工讨薪而黑掉网站,再到服装业电商老大凡客元老离职并且传出资金断链的消息,可以说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24券最近的消息真的是太多了,拖欠员工工资,拖欠商户货款,全国多数分站被迫关闭,成都分站据付货款涉嫌无证经营等等,并且对于此次24券的大规模拖欠货款业内人士并不吃惊,因为24券资金断链的消息在业内已经传播了很久。究其原因无非就是过度的烧钱,资金的断链让其膨胀的外表不能得到充实而关门。

  24券倒闭的消息还未结束却传来了呼哈网被黑,原因为拖欠员工工资。网站被黑当天,黑客将呼哈网创始人连庭凯的照片贴在官网,并写道“连庭凯欠公司全体员工保险、住房公积金半年之久,并拖欠工资,现在不见其人”。这段文字署名为“WOOHA全体员工”。据业内知情人透露,目前呼哈网90%员工已离职,公司内部业务几乎停滞。

  

 

  就在呼哈网和24券的风声还未过去的时候,且传来了凡客元老离职、IPO延后以及资金断链的消息。凡客大家耳熟能详,服装电商老大,广告无处不在可以说是老幼皆知。昨日有网友爆料凡客诚品死库存十几亿、人员工资每年至少5亿元、四年累计亏空可能超20亿元。凡客表示纯属谣传,但是无风不起浪,我相信网友的爆料绝非空穴来风,顶多就是有些出入罢了。暂且抛开资金问题,那么元老离职和IPO延后两项就足以说明凡客存在严重问题。

  电商被看作一个揽钱的行业,或许确实揽了不少钱,然而支出大于收入,再多的收入也填补不了这个无底的亏空黑洞。24券一再表示资金充足,得到了融资,既然这样的话为什么要拖欠员工工资和商户货款呢?谣言不攻自破!呼哈网创始人连庭凯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十分愤怒”,并称公司董事会以“公司未来更好的发展壮大”为由,在今年11月6日强行要求他“让位”于现任CEO颜静怡,并注销了他以CEO身份注册的公司邮箱、要求辞去公司董事长及法定代表人的职务。面对董事会的做法,作为创始人的连庭凯一度感到非常不理解,但考虑到“希望公司更专业的管理运营,能将自己的‘孩子’养大,做强”,也就忍气吞声了下来。好一个忍气吞声,好一个希望将自己的“孩子”养大,做强。90%的员工已经离职,怎么做大做强,倘若不是资金断链又怎会拖欠员工工资而招致网站被黑,连庭凯真的“好傻好天真”!再说凡客,陈年一再表示自己并没有走PPG的老路,但是他只是变着法的走着PPG的滑铁卢。PPG盲目投放电视媒体广告,导致实际营收远低于目标营收而资金断链垮台,陈年聪明了换了策略走互联网广告路线,但是有限的互联网广告在电商的高温烧烤下也日益昂贵了起来,粗枝大叶的投放广告并没有在PPG跌倒的地方顺利挺过。就算凡客收支平衡,那么元老离职作何解释。就算收支平衡,那也应该是直奔IPO的大道,但是凡客却未能在计划的时间内提交IPO招股书,种种迹象表明凡客病了,并且病得不轻!

  电商的标志性企业纷纷报出种种问题,难道电商的寒冬真的来了么?我并不认为是电商的寒冬来了,按理说我国网民直线上涨,网上支付乃至手机支付人数大幅提升,为何电商企业纷纷垮台的垮台,裁员的裁员,就连京东和当当也找着借口做促销。这不由得让我想起来《让子弹飞》当中的一句台词“步子大了容易扯着蛋”,话糙理不糙,想想电商的这些事其实也就是这个理。盲目的追求销售业绩而忽略了销售成本,一味的扩大资金的投入而并不核算营收是否正常,销量上去了,销售成本也上去了,拆了东墙补西墙于事无补,夹杂中间大量的损耗,财政赤字立马体现出来。做生意的都知道资金就是命脉,然而这些电商一味的烧钱难道不心疼么,如果你说不心疼那是因为钱不是你的,他们也疼,而且比别人更疼,但是他们必须这么做,烧钱、烧钱、还是烧钱。当钱烧够了之后直接来个IPO,得到大量资金注入,拿钱走人。可是他们过高的估计了回报的利润而忽略了资金断链的风险,所以弊端一下败露。马云说过“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后天的美好是用今天和明天的残酷堆积起来的,是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而他们却以为加快步伐后天就能早点到来,结果造成了现在这个偷鸡不成蚀把米的尴尬境地。

  所以,在我看来电商未必就是死命的烧钱,疯狂的降价。烧钱只能加快资金断链,降价也只能陷入一圈又一圈的漩涡。要想做好电商,扎稳脚步,一步一个脚印慢慢的来,否则步子大了真的会扯着蛋!

  本文作者半支烟,本文仅系作者自己观点,如有异议请直接与本人联系,如需转载请注明版权,未经允许严禁对本文进行删改,侵权必究!

二 : 管中窥豹 – 从草榴看论坛的现状与未来

[核心提示]随着微博、SNS 的崛起和壮大,曾经火爆一时的论坛开始走下坡路。传统的论坛是否真的已经开始衰落?但我们也看到一些垂直类型的社区(如草榴)不但不显颓势,还是继续受到用户的拥护。论坛该往何处走?

随着微博、SNS 社交网络的崛起和壮大,曾经火爆一时的论坛开始呈现颓势。CNNIC 刚刚发布的《第 30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目前 BBS 论坛的用户数约为 1.56 亿人,虽然相比之前两次报告,用户数有止损回升,但对于已经诞生十多年的 BBS 论坛来说,其与新生的微博和社交网站的差距却在继续扩大。传统的 BBS 论坛是否真的已经开始衰落?

管中窥豹 – 从草榴看论坛的现状与未来_草榴社区邀请码

但与此相对的是,我们发现一些垂直领域的论坛社区却似乎没有受到类似的影响,依然火爆异常,著名的成人论坛网站?- 草榴就是其中之一。虽然饱受政府打击色情内容的冲击、服务器机房遭受大火破坏,但其对用户的吸引力依旧不减。数据显示,目前草榴的会员数已经超过 20 万(在服务器大火事件后,社区曾经短暂开放注册,两天内注册会员超过13万,总版主被迫关闭开放注册),平均每个用户的逗留时间达到了 10 分钟(与此相比,天涯、猫扑的用户停留时间不到一半),单日最高发帖量达到了 98617 贴,这对于一个在国内无法正常访问的网站来说,是相当惊人的数字。在论坛普遍开始走下坡路的今天,草榴何以继续受到用户的拥护?

管中窥豹 – 从草榴看论坛的现状与未来_草榴社区邀请码

论坛有什么问题?

如何提高用户交流质量?

对于常常逛论坛的人来说,相信对很多需要回帖、甚至收费才能查看内容、下载资源的帖子相当头疼。一方面,我们理解这是为了鼓励用户进行更多的互动,真正能够针对主题展开讨论、丰富社区内容和营造氛围的激励措施,让用户不会仅仅看了内容、拿了资源就走人(这种现象相当常见,我们经常看到一个发资源的帖子有数百个查看或下载,回复却寥寥无几的情况)。但从用户的角度来说,如果一个用户真正想对某个主题进行讨论,他一定不是会冲着回帖的积分、资源的下载而来,因此这一激励措施对他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对于更多的人来说,他们可能的确没有什么想法可以发表,强制回复的措施让很多帖子里充满了诸如“感谢楼主”、“支持”、“顶”这样的水贴,虽然不能说它们毫无意义,但论坛的过度水化却让很多有价值的回复被淹没在大海里。

管中窥豹 – 从草榴看论坛的现状与未来_草榴社区邀请码

对于这个问题,草榴的解决方案是不仅不需要回贴就可以查看帖子的全部内容和进行下载,甚至用户都不需要有注册账号。这种开放的姿态是非常需要勇气的,其风险包括但不限于:1)用户拿走资源,没有人奉献内容,造成社区活跃度不足;2)恶意的竞争对手将其资源抓取后自建一个社区,对原社区的用户分流… 理论上,这种做法对于缓解论坛过度水化是有效的,但也许因为用户的习惯问题,草榴上的水贴问题虽然相对其他论坛小了很多,但依然存在。

草榴的做法是从制度上进行调整,而对于像 XDA-Developer 等论坛则采用技术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下载、查看内容同样不需要回复,但如果只是觉得某个帖子说的不错,想表达赞同,则有专门的感谢和分享按钮(国内许多优秀的论坛也采用了这个方式),从而尽量避免类似的感谢贴的泛滥。

对于恶意的广告或是水贴,目前大多数论坛的处理方式都是由版主手动进行删除,但其实这方面论坛何尝不能尝试引入 UGC 的模式,通过用户的投票将不好的内容进行隐藏。

总而言之,增加有意义帖子的可见度,这才是鼓励讨论的最佳方式,毕竟讨论不是为了获得感谢,而是为了思维的交流和碰撞。

如何方便用户查找和发现内容?

对于普通用户来说,传统论坛在搜索话题、发现新内容的体验并不友好,在传统的大门户论坛尤其如此。打开某个分论坛后,只能按时间顺序查看帖子,而帖子的标题或摘要却往往无法告诉我们有用的信息;搜索某个关键词后,匹配结果往往多到无法选择(更不用说很多论坛搜索还要收费);由于搜索不便,某些主题总会被重复讨论;界面内充斥着各种广告横幅… 论坛自诞生以来的信息组织和呈现方式就没有进行过任何更改,也难怪在社交网络、社会化问答的时代显得如此的落后。

针对这个问题,草榴同样采用制度的形式来进行规范,首页去掉一切干扰元素(甚至没有广告),保证了干净清爽,同时规定了帖子该以什么样的形式来发表(参考下图)。在统一的风格下,让全站的信息在原本老旧的论坛架构下达到尽可能的清晰。

管中窥豹 – 从草榴看论坛的现状与未来_草榴社区邀请码

如果所有论坛都能这样严格执行规定的话,那也许论坛这种社区形式会有用很多。但大多数时候,用户并不会那么听话,那么从技术上能否解决这个问题呢?让我们对比一下传统论坛与社交网络,在传统论坛上,所有用户打开网站看到的都是同样的内容,没有任何定制性,往往有大量的无关信息干扰(当然,现在很多论坛也已经有提供收藏功能,但这一功能的重要性往往并没有体现出来);而在社交网络上,用户看到的是自己选择关注的内容,针对性非常高,但也存在信息多样化不足、单向视角强化的危险。如果论坛能够适当引入关注和个性化的元素,为用户呈现更有针对性的内容,也许是一个好的解决方法。

此外,在论坛以主题为核心的前提下引入标签系统,对于论坛的内容组织也是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知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然,如何进行更好的搜索也是一个值得深究的地方。

管中窥豹 – 从草榴看论坛的现状与未来_草榴社区邀请码

用户的扩展与控制

对于大多数社区来说,用户数量的增长都是其追求的目标,如何吸引更多的用户加入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但在这同时如何能够维持社区的质量,这是一个非常微妙的问题。用户增长固然是好事,但许多早期优秀的社区随着用户的增长和扩展,常常发生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而长期的优质用户的流失是一个论坛、一个社区不可承受的痛。

对于论坛来说,最重要的资本就是其最初的一批用户,正是他们塑造了整个社区的氛围,而论坛形式本身其实并不重要。在最理想的情景下,优秀的管理者与靠谱的初始会员可以广泛带动其他会员的参与,打造良好的讨论氛围和内容。用口碑来吸引新用户的加入,用论坛的氛围来磨合新的用户,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但这无论对老用户、还是新用户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最后一定会与用户扩展的目标产生冲突。是妥协用户质量,还是控制用户规模?许多论坛选择了前者,结果是大量不符合定位的用户的涌入将论坛彻底搅乱,最终导致社区的崩溃。对于今天一个论坛的管理者而言,微博和 SNS 的崛起已经注定大众话题已经永远的离开了论坛这个平台,眼前唯一可以持续的道路是打造一个精品的垂直化社区,而这也是目前大多数依然成功论坛的共同特征。成功并不是由用户的数量决定的,一个可持续的小型社区同样也可以成功,因此在选择天使用户时、在添加新用户时,进行适当的限制措施是完全可行的,应该说也是非常有必要的。纵观草榴论坛、远景论坛、许多知名的 HD、PD 资源下载论坛,都采用了新会员的邀请制,通过会员的推荐进行扩展。(对于草榴来说,其会员的特权包括下载加速、搜索、影视库、发帖回帖、邀请会员等功能。由于邀请码少,草榴社区邀请码甚至成为了一条产业链。)

这种古典的俱乐部邀请制度虽然古老,但在今天却依然有效,以至于许多新产品在早期发布时都采用了这种方式来进行产品的测试和口碑塑造(但如果是一个面向大众的产品,这种方[www.61k.com]式即使早期可以使用,但个人觉得不宜持续太久,因为在这个新东西层出不群的年代,长期封闭的产品一般会很快从公众的视野里消失)。

运营为王

当然,对于草榴来说,强大的运营也是其长盛不衰的原因。处于国外的特点决定了其在一些社会敏感的热点事件上,其相比国内网站有自己的优势,草榴社区的宗旨是:凡年满18岁人士,在遵守版规前提下,可自由发布言论,畅所欲言,社区遵循世界人权宣言第十九条内容。无论是曾经的温州动车事件,还是前不久的什邡事件,草榴“技术讨论区”获得了比国内更深入的讨论。特别在温州动车事件中,在官方一再阻挠媒体采访的时候,草榴网友在论坛上大量上传事件的详尽图文报道,在网友中激发了强烈的共鸣,不少网友在帖子里用草榴用户最熟悉的“1024”术语进行回复和支持。

虽然不能说是官方的运营,但这一事件吸引了大量新用户的到来。虽然这些话题与其中心话题并无太大关联,但由于言论的自由,在社会热点问题上更大尺度的交流,对于草榴这样面向普罗大众刚性需求的社区来说,起到了聚集更多的眼球的积极作用,当然,在这点上国内社区完全无力学习。但如何针对自己的目标用户选择相对应的运营方式这一思路却是值得学习的,毕竟对于一个社区来说,运营在通常情况下还是具有重要的意义(豆瓣也许是少有的例外)。

管中窥豹 – 从草榴看论坛的现状与未来_草榴社区邀请码

在微博和 SNS 的冲击下,论坛真的毫无还手之力吗?目前来说并非如此,相比新的社区形式,社区的重心在话题,而微博、SNS 的重心在关系,我们之所以看到论坛的热度下降,正是因为之前论坛的关系层开始向微博、SNS 上转移;但对论坛来说,其传统的两个支柱分别是社交和资源,虽然社交的元素已经被分流,但资源类的东西在目前来说依然很难在微博、SNS 上被重现(很难想象在社交网络上针对某个视频进行交流、针对某个技术问题进行探讨),因此我们也见到目前依然热门的论坛大多以资源分享、深度话题讨论为主。此外,论坛发布内容的表现形式更全面、阅读门槛低,而且源于其公共的特性,所有人可以看到所有内容,更便于用户发现内容,而微博用户看到的只是其关注的内容;虽然论坛在内容更新速度和互动性方面不及微薄,但相比信息量庞大、不断刷新的微薄时间线,论坛却更容易给人消化的空间。

毋庸置疑的是,论坛这种形式已经非常古老,虽然目前仍然有一些优势,但随着微博、 SNS 的日益发展,替代性功能的不断增加,论坛也面临这继续被边缘化的危险。草榴的成功在更大程度上来源于其成人内容的定位,这决定了其拥有资本进行各种制度上的限制,虽然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在旧有论坛体系下的最优化效果,但其毕竟是一个特殊案例。在更广泛的领域中,我们是应该抛弃论坛,在微博和 SNS 上进行更多的探索,还是从新的社区模式中学习经验,改造衰老的论坛形式呢?两个方向都应该有人尝试。但一点是肯定的,论坛即使未来存活下去,其形态也将和现在有巨大的不同。

引用知乎的一句评论:“论坛的进化,可以向两个榜样学习:Twitter和豆瓣。”(题外话:知乎也许正可以归属于一种新形态的论坛?)

原文地址:http://www.geekpark.net/read/view/161344

三 : 中国网球的现状与未来

中国网球的现状与未来 前言

现代网球运动一般包括室内网球和室外网球两种形式。运动最早起源于12至13世纪法国传教士在教堂回廊里用手掌击球的一种游戏。后来成为宫廷里的一种室内消遣娱乐活动。也有人认为,网球运动的起源应追溯到“百年战争”(1337年~1453年英法两国战争)以前在法国民间流传的一种名叫海欧·德·巴乌麦的球类游戏。据说这种游戏是两个人进行的,每人各执一个球拍,球场的周围筑有围墙,球撞到墙上后被弹回去,而后过网。因此,无论从使用的场地和器具上,还是从进行游戏的方法上,它与现代网球运动都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它看作是网球运动的原初形态。网球的直径在6.541和6.858公分之间。起初的网球,只是两个半球填充草、树叶或头发等制成的,后来随着网球的不断发展,球的制作也越来越讲究。到了14世纪中叶,法国的一位诗人把这种球类游戏介绍到法国宫廷中,作为皇室贵族男女的消遣。

网球运动在1885年前后传入中国。最早是在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外国传教士和商人之间开始打网球,后来一些教会学校逐渐开展起网球运动,1898年在上海圣约翰书院举行斯坦豪斯杯赛,是中国网球史上最早的校内比赛。1906年,北京汇文学校、协和书院、清华学校之间,上海圣约翰大学、南洋公学、沪江大学、以及南京、广州、香港的一些学校开始举行校际网球赛,促进了网球运动在中国的传播。

从2004到2014,中国网球走过一个相当辉煌的十年,黄金一代的中国女网以自己的努力与坚持为我们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惊喜。可是,历史的年轮周而复始,循环相承,辉煌绽放过后必定暗淡凋落,随着孙晋芳卸任网管中心主任,下一个十年,已经面临严重人才断档的中国网球应该怎么走,跳脱体制的“单飞”是否仍是迈向职业化的唯一出路,依托体制的年轻一代为何保障越好出成绩越难,已经成为我们必须要好好思考的现实问题。 马伟开,先后担任彭帅与郑赛赛的教练。2005年,一直以职业化观念培养彭帅的他把当时只有18岁的弟子带到了排名No.31的高度。作为国内唯一一位深谙世界网球圈游戏规则的教练,马伟开对中国网球在这十年间所取得的成功与存在的问题都有着洞察力十足的认识,在他看来,要想在未来继续走好,我们还需要更多大智慧的引导。

主题

一座金灿灿的法网大满贯单打冠军奖杯,给李娜带来的是赶超“中国偶像”姚明刘翔的巨大影响力,以及将近两亿元人民币的真金白银。她的成功让无数人满怀憧憬,

似乎中国网球的春天已在一夜间到来。WTA官网更撰文称,李娜夺冠“可以让中国增加三亿网球人口”。

但当热潮退去之后,现状并非如此乐观。仅凭借一个强势的李娜,还不足以让这项源自欧洲的主流运动在中国产生剧烈“质变”。 现状一:后继乏人 缺乏自信

在29岁的李娜法网捧杯、25岁的彭帅和28岁的郑洁在温网创下个人最佳战绩时,中国网球仍面临后继乏人的尴尬现状。

国家队的几位“小花”与以上四人相比,实力和战绩上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虽然22岁的张帅已能进入大满贯正赛,但在WTA最新的世界排名上,百位之内的只有这四位中国选手。曾被寄予厚望的韩馨蕴和鲁晶晶排在150名开外,其他队员只能在200名之外徘徊。反之,俄罗斯女网“红粉军团”在世界前十中占了16席。目前的世界第一沃兹尼亚奇还是一名稚气十足的“90后”。

中国男网则长期处于亚洲二流水准,大多选手只能混迹于ITF卫星赛。

究其原因,年轻队员缺少比赛经验是关键。前网管中心副主任高沈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要想让中国的网球有新的发展,就一定要借鉴李娜这一批队员成功的经验,就是在合适的时候要让他们“走出去,真正与国际接轨”,要让“他们的翅膀硬起来”。

由于排名不够,年轻选手们只能参加低级别的区域性比赛,没有资格参加高规格的WTA巡回赛。这就形成了一个怪圈:队员缺少与世界顶尖选手过招的机会,无法尽快成长。但是打不出好成绩,又冲不进顶尖的职业比赛。

李娜曾说,缺少自信是年轻选手“出不来”的根本原因。由于缺乏大赛经验,“小花”们一碰到高手就会退缩,在困难面前没有强大的心理支撑。归根结底,自信只能通过更多高质量的比赛去积累和获取。

现状二:培养模式遇金钱“瓶颈”

在中国网球人才培养的问题上,近邻俄罗斯女子网球的经验令人眼前一亮。从上世纪90年代起,俄罗斯陆续有大批选手去往海外训练比赛,整体水平的提高换来的是占据女子网坛半壁江山的风光。

俄罗斯网球杂志记者安德里?罗曼柳科曾表示:“5至16岁是网球运动的黄金时期,这阶段俄罗斯的球员就前往欧洲或美国训练,教练也都是一对一的辅导。 ”他介绍说,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俄罗斯经济的发展,很多人也看到了网球的市场价值,选择前往高水平国家发展训练,国家对网球运动的控制也放松了。

但这个看似理想的培养模式,却远非中国的一般家庭能够承担。国家网球队女队主教练蒋伟宏在接受采访时给出了一组数据:“在中国培养一个职业网球选手的底价是上百万人民币。从1997年进入国家队到1999年成为职业网球选手,李娜用了3年,合每年30多万元。如今,她在国外有3块训练地:马拉喀什、什切青、内乌姆;还请迈克尔莫滕森当自己教练,这个费用应该也不会少于30万元。”他直言道:“现在大家看到的只是李娜不断在刷新纪录、制造奇迹、大把赚钱,但谁曾算过,李娜为成就今天,所付出的努力和代价。” 李娜出生在湖北的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刚学网球时才6岁。当时,李娜父母一个月的工资加在一起还不到百元,当时汉口青少年宫租借网球场地的价格是1小时5元钱,一个月下来,光场地费的支出就是二三十元,占到了整个家庭收入的三分之一。换言之,李娜要是出生在今天,在展露出天赋之前恐怕就会被“埋没”。 更关键的是,这还是一项“没钱打不了,但有钱也不一定能打好”的运动。在技术的反复练习和掌握上,网球也非常困难。门槛同样很高。一名选手训练十年,没有七八百万甚至千万元的投入,很难打出成绩。上海网球协会副秘书长李耀表示:“没有10万美元一年,不可能打下去??别看有些选手很风光,但职业比赛的开销吓死人,出去随便转一圈,二三十万美元就没了。”

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成才率低,这是网球选手成才难的“规律”。

体制外的国家荣耀仍然大于个人荣耀

“孙主任是100%对中国网球做出了很大贡献的人。无论是李娜、郑洁还是彭帅、晏紫,正是她的努力给了这一批球员非常非常大的空间和帮助,在举国体制的大环境下,她做的许多决定也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决定得了的。”

在马伟开看来,所谓体制外与体制内的千差万别,比如自组团队,自主训练参赛,经济上自负盈亏等等,其实只是外界解读的比较,从职业角度来看,两种模式的最终目的并没有什么不同,“我们都是在寻找最有利的方法去帮助选手。”在美国的职业网球圈打拼30年,马伟开以自己看到、听到的体会给出见解:国家的荣耀永远大于个人的荣耀,他说现在的年轻人或许会对此嗤之以鼻,但这种观念不只在中国,在全世界任何地方都是不容

质疑的。“当然,职业网球圈是有一定游戏规则的,怎么做好二者之间的平衡,就要看双方的智慧来做决定。”

体制外的成功模式不适用每一个人

“今天我帮彭帅做了决定,结果走得很好,但这并不表示这个决定也适合赛赛,适合其他选手。”与孙晋芳一直以来所持的观点相同,马伟开也认为不是所有人都必须要选择相同的道路去走。“现在李娜打出来了,所有人都说要照搬,可是即便你一模一样去走,可能机会确实是大一点,但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走得下来的。”

如果只是模仿,人的性格不一样,你照葫芦画瓢,最后也只能画出一个大概。李娜的成功在于她敢于做出改变,郑洁的成功在于她为每一分都拼,没有运动员自己练就的这些内在修养,光是相同的外部环境显然是不够的。

体制内保障更好,但运动员反而少了渴望

现在的中国女网只有李娜、郑洁、彭帅、张帅四人是自主训练参赛,自负盈亏,郑赛赛情况稍有特殊,训练和比赛由马伟开负责,但同时她也会获得来自天津队的一定帮助。除此之外,段莹莹、周弈妙、韩馨蕴,包括男网双子星张择与吴迪,则全部是依附在各自省队的统一管理下安排训练和比赛。从两个不同阵营运动员所取得的成绩来说,体制内的小花小草显然无法跟老大姐们相比较,多年下来没有突飞猛进不说,排名与进取心还在倒退。

“我甚至会觉得说,也许网管中心对年轻的这一拨做得太多了。”其实马伟开的观察不无道理,作为体制内的运动员,小花小草们出外打比赛,办签证,买机票,订旅馆,甚至包括吃饭都有人专门叮嘱,照顾,可是他们的训练热情表现在哪里?与国外同龄人对抗时的竞争力表现在哪里?对比赛获胜志在必多的信念又表现在哪里?对这个问题,孙晋芳曾在2010年美网比赛时痛批年轻一代的运动员不懂得珍惜,“她们现在所拥有的训练和后勤保障条件比郑洁、李娜当年不知道要强多少,但却一直没能培养起艰苦拼搏的作风,实在令人难以满意。”

“每天练球八个小时,这不是牺牲,也不是付出,这是作为运动员最基本的要求。”马伟开意味深长的表示,“你认真练技术,认真练体能,出去打比赛跟全世界一样训练八个小时的人相比竞争力表现在什么地方,我认为这个问题是许多中国选手没有考虑过的。”接触过许多不同文化背景的球员,马伟开直言让自己感到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们在比赛中破釜沉舟的斗志。“你打比赛,对面的球员是从东欧过来的,输了以后没饭吃,睡觉只能睡在车子里,你怎么跟人家拼。打一场球说我压力好大,你有什么压力啊,是输了球被关起来吗?是不给饭吃吗?是家里穷到没饭吃吗?只不过是被教练说一说而已,说完还要问你晚上想吃什么。你怎么跟人竞争,不可能。”

中国网球的未来发展需要更多的大智慧

作为传统网球强国,美国、法国、西班牙、澳大利亚这些国家的网球协会都制定得有适用于本国青少年培养与资助的可持续计划,所以一直以来,这些国家从不用担心一两位明星球员的退役会突然带来后辈人才的严重断档。

但即使是已经有了一套相当成熟的发展体系,这些国家的网球协会仍然会根据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观念变化来不断调整具体实施的政策。“USTA(美国网协)每隔两三年就会调整自己的人才培养计划,比方说在选材上,他会评估名单中的运动员是否取得了足够的进步,是面临被替换还是保留在资助名单中。”说到这儿,马伟开不无感慨的表示,“相比起来,网管中心的态度就要软太多了,提供那么好的保障,而且他们的态度是积极帮助选手。” 可是,随着时代发展所带来的观念改变,尤其是年轻人一旦在社会财富迅速增长的大环境中迷失自我,失去了像老大姐们在成长过程中对于打好自己网球的“渴望”时,体制内的保障是否也应该顺应潮流做出调整?

“没有说得那么容易。”对于记者提出的疑问,马伟开思考几秒后缓缓答道。“毕竟中国有自己的国情,美国的那一套不是照搬过来就一定行得通的,我们也只能是希望未来有更多体现大智慧的政策出台来解决问题。”

总结

展望:拓展培养人才途径 举国体制“保驾护航”

在谈到中国网球未来的发展时,网球中心主任孙晋芳表示:网球比赛在西方有悠久的传统,对运动员的体能和才智要求十分全面。中国网球运动员作为一个整体,要想在世界网坛占一席之地,还要做出更多努力。培养优秀的网球运动员,就要让“中国选手从青少年开始不断参加国际赛事”。

以此为中心,中国网球发展前景也变得逐渐清晰起来。首先,除去国家培养的体制内运动员外,还出现了个人和公司出资培养人才的多元途径。据官方统计,中国网球人口已突破千万大关,球场更是每年以12%的速度增长。中国网球的巨大金字塔塔基已在形成巩固。

其次,尽管中国网球人才的培养还不能靠个人或俱乐部投入来实现,但近年来年轻选手已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参加高级别的赛事。例如每年一次的中网公开赛外卡、中国网协和澳网合作拿到的参赛外卡等。尽管一两次机会在成才路上只是点点“星星之火”,但若是抓住机会创造佳绩,有助于年轻选手建立自信、加速成长。 2009年的中网,持外卡参赛的张帅爆冷战胜了当时排名世界第一的萨芬娜,

成为了她职业生涯中的一个转折点。此后,张帅排名一路上涨,自信提升的她也在WTA赛场赢得了不少胜利。

此外,对于外界议论纷纷的“金花单飞”改革,网球中心主任孙晋芳给予了正面的评价:“我经常对运动员们说,你们飞出去以后我的压力非常大。你们是一个试验田,发展好了,说明我们的改革政策是对的,所以你们一定要走好。回过头来讲,我们现在这条改革的道路是走对了、成功了,对中国体育确实起到了非常大的示范作用。”

她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现在的体制改革中会受到很多制约。如何完善改革、构筑青少年培训、怎样出现更多的“李娜”和“郑洁”来为国争光?孙晋芳称,希望她们的突破引起更多的社会关注、政府更大的投入,让更多的青少年走到网球场来——这才是“最终的目的”。

尽管前路漫漫,但李娜在法网夺冠后的感言已为中国网球的现状和未来做出了注脚。“获得这个冠军,我不知道能为中国网球做出多少贡献。但对于很多喜欢网球的年轻人来说,能坚定他们走下去的信念,总有一天会比我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 王桂忠.体育旅游资源分类与资源可更新性探讨[J].体育科学,2003(4):12~15.

[2] 黄燕飞.我国体育旅游发展前景初探[J].体育文史,2001(2):l8~l9.

[3] 柳佰力,尧燕.体育与旅游结合的机制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3):l2~l5.

[4] 陈涛.体育旅游探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0(4):37~40.

[5] 段超.土家族文化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6] 刘勇.体育市场营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 7 ] 曹灵 ,李明. 我国大中小学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一体化 培养模式研究[J ] .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1 , (8) 1

[ 8 ] 张军平. 湖北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现状及对策研 究[J ] . 武汉体育

学院学报 ,2006 , (6) .

[ 9 ] 杜伟. 体教结合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现状与对策[J ] . 体 育与科学 ,2006 ,

(2) .

[ 10 ] 李相如. 中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发展现状与管理机 制研究[J ] . 体育

科学 ,2006 , (6) .

[ 11 ] 徐持忍. 上海市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及对 策[J ] . 上海体育

学院学报 ,2006 , (4) .

[ 12 ] 沈建青 ,戴镇德 ,吴鸿. 上海市青少年业余训练可持 续发展的对策[J ] . 体育科研 ,2003 , (6) 1

四 : 中国B2C电子商务的现在与未来

一、我国B2C电子商务发展遭遇四大瓶颈!而传统企业大规模介入电子商务领域是突破这四大瓶颈的最佳办法。

诚信无保障、服务不完善、供应链短小,物流系统未优化是当今中国B2C电子商务发展的四大瓶颈。而传统企业大规模介入B2C电子商务领域是解决B2C电子商务发展瓶颈最佳办法。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是诚信无保证、服务不完善、供应链短小,物流系统未优化等一系列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严重阻碍了中国B2C电子商务进一步发展。

目前除了行业领先的若干家大的B2C网上商城(当当、卓越、携程、e龙、北斗手机网等),绝大部分B2C网上商店都是没有实体店面、没有品牌优势、没有资金实力的小企业,诚信度成为最大的发展瓶颈。而C2C则借由支付宝和贝宝(paypal)等第三方支付手段的出现,在淘宝和易趣的平台上,以迂回的方式缓解了部分诚信问题;

其次,在供应链方面,B2C商家所提供的产品类别和品种远远低于C2C所提供的,本该有的优势却变为了劣势;

第三,绝大部分B2C商家都没有与第三方物流建立完善长期的合作关系,缺乏规模优势,无法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本该比起C2C应成为优势的物流效率和物流成本没有体现出来,有时还因为企业自身的问题,变为了劣势;

在服务品质方面,本该也是B2C领先于C2C,但现实中这一点也没有体现出来。

一切的一切归结于,本该由传统零售业承担的B2C电子商务市场,现在却由纯网络电商公司和能称得上是电子商务农贸市场的C2C平台的个人卖家霸占。

而如果B2C 电子商务领域里是由卓越当当和淘宝担当起主要角色,那么无论是品牌、诚信、物流配送、供应链整合、售后服务、区域采购等问题将永远无法解决。

行业资深人士王雷也指出,中国的B2C乃至于整个的网络购物,真正要发展壮大,必须让传统企业大规模进入,才能解决B2C发展的四个障碍。

二、卓越当当模式、淘宝模式、实体延伸至网络模式(传统企业触网),三种B2C电子商务模式将同台竞技。

1. 由纯网络运营向多品类及线下渠道资源建设发展——卓越当当模式

卓越、当当起源于纯网络型网上商城,现在都不约而同的开始拓展线下的供应及配送渠道。

卓越、当当,作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纯网络起家的B2C网上商城,他们在B2C电子商务领域走先一步,但他们并没有获得太大的优势。一方面是亏损的传言,另一方面两公司不约而同从精品销售思路转变到现在猛增产品品种以及线下仓库规模的事实,除实体店面外,他们在物流、仓储等传统零售行业的流通环节中投入的人力、财力都在不断的增大。也许他们都在多年的网商历程中发现飘荡在空中的纯互联网B2C模式并没有太大的生存优势的而且遇到了

巨大的发展瓶颈。

2. 不涉及物流和商业运营,只提供第三方支付平台和信息流等中介服务的网络中介商——淘宝模式

淘宝,起源是个人二手业务交易的平台提供商,后来发展成主要提供个人交易中介服务的免费交易服务平台提供商,现正拓展B2C模式交易中介服务。

众所周知,目前淘宝上的卖家绝大部分都是一些无营业执照的个人经营者,他们通过向上游厂商或批发商分散采购产品进行零售赚取差价。淘宝所充当的角色就是为个人的买家和卖家提供一个交易平台,就买家和卖家的身份以及交易性质来看,淘宝有点类似一个农贸市场,目前淘宝免费为无证经营的淘宝卖家提供B2C性质的地摊网店。无营业执照就是C,C2C名副其实。

现在淘宝高调进军B2C,但无论从经营的规模还是从可见的商业模式来看,淘宝只是邀请部分的生产厂商上到淘宝的平台进行网上销售。淘宝本身的角色并没有太大的改变。虽然2006年淘宝做到169亿的交易额,成绩斐然。但07年或者是08年,就算交易额增大几倍,那还依然是平台上的交易额,而不能称为淘宝商城的销售额,这是核心。

3. 以国美、沃尔玛、家乐福为代表——实体经营延伸至网络的电子商务模式——传统企业触网模式

国美、苏宁、沃尔玛、家乐福都是拥有实体商城和网点的传统零售业里的大人物。类似这类传统企业进军电子商务领域,开设网上商城,他们的模式与早年诞生于互联网本身的B2C网上商城卓越、当当、亚马逊有着本质的区别。

传统企业触网模式有两大明显特征:

1) 先有线下成熟的运营的实体商城、仓储系统、供应链体系、物流配送体系,后有网上商城,充分利用实体商城的渠道网点、既有的仓储系统、供应链体系以及物流配送体系发展网上商城业务。传统零售企业开设的网上商城,其运营都基于线下实体商城,早期来说,传统企业开设的网上商城更像是在互联网上开设的一家分店,是线下业务在网络里的延伸。

2) 先有品牌和众多的顾客,然后通过实业、品牌及线下核心顾客的基础逐步拓展网上的业务和顾客群体。比起线下商城的商业地产开发、固定资产投资和建设等投入的巨额费用,纯网络型网上商城的初期投入成本相对较低,但为了解决品牌诚信问题,他们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金钱。

◆由实体经营延伸到网络的B2C电子商务模式更稳健、更强壮、更有竞争力,占据绝对优势

在已有线下业务运营的前提下,传统零售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在人力、物力、财力三方面都有实业支持。传统零售企业进军B2C电子商务是传统企业基于现有业务模式的一个延伸,有线下业务、品牌、渠道、顾客等多方面资源的支持,这种电子商务模式更稳健,相对于纯网

络型电子商务企业更有竞争力。

三、实体延伸至网络的电子商务模式有四大核心优势

1、商品品类优势:

传统零售企业在商品品类及货源供应方面拥有相当的优势,尤其是大型连锁卖场,由于覆盖面广,规模大,其商品品类数量和品质方面都更有保障,而且其中大部分都是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商品。

对于中小型零售企业来说,他们的区域优势则更为突出,通过区域采购,能以较优的价格,区域性的供货渠道获得独特产品的经营权。

传统零售企业的商品品类优势是纯网络型B2C企业无可比拟的。更丰富的商品品类和更有保障的商品品质,能为网络购物人群提供丰富的商品选择,加快促进B2C电子商务的发展。

2、价格成本优势:

规模采购和高效的商品流通周转是零售商获得供应商较高折扣的最重要因素。传统企业通过这两点能在与上游供应商的谈判过程中获得更大的议价权力,甚至直接获得商品销售的定价权。而在这方面纯网络型B2C无法与传统企业相比。

3、渠道网点优势:

以大型连锁零售企业来说,由于其网点布局面广,供应链管理较成熟,仓储及配送体系也相对完善,而且这些资源都是既有的。充分发挥这些优势以后,能为众多网络购物人群提供高效低成本的物流配送服务。

类似当当卓越,他们要从零开始的集中建设大型仓库和物流配送体系,无疑是直接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相比较。优劣对比一目了然。

4、品牌及顾客群体优势:

传统零售企业从事实业运营,从资金规模、品牌诚信、社会知名度方面拥有先天的优势。而且通过较长时间的运营和会员管理运作,积累了大量的会员数据,这些数据对拓展网上商城核心用户帮助巨大,而当这些区域性的或者是全国性的零售企业品牌进入电子商务领域,他们的推广和渗透都拥有强大的线下品牌支持。相对而言,更容易突破诚信障碍,获得高速发展。

四、传统企业的介入为我国B2C电子商务带来三方面的影响

1. 纯网络型B2C企业对传统商务精髓了解欠缺,遭遇传统零售企业的巨大挑战

传统零售企业由于多年的商业运营积累,对商业运营的精髓了解透彻。对于如何提升单店的销售额,如何通过折扣、折上折、现金券、返现、运营积分、捆绑销售等销售和促销手段提高顾客的消费频次和客单价,他们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他们的进入能对现有的网上商城销售运营模式带来巨大的影响。

丰富的商务运营经验,是纯网络型B2C企业最欠缺的。无论是从技术架构还是经营理念,纯网络型B2C企业都未能把传统商业精髓体现出来,也正因为这一点,传统企业的大规模进入能帮助我国B2C突破发展瓶颈,促进我B2C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

2. 传统零售企业能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改变现有网络购物模式

传统零售企业尤其是区域性的零售企业,掌握大量的当地资源,为顾客提供除商品销售以外的更多增值服务,而纯网络型网上商城无法拥有相关资源,而就目前的资源状况而言也无法为顾客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这是网络型电子商务企业短期内无法掌控的资源。

3. 传统零售业业态丰富,对B2C电子商务带来创新和革命

无论是超市模式或者是专卖模式、传统零售企业是根据商品特性、消费人群喜好、供应链实际情况等多方面进行考量,并经过反复的市场验证后做的一个选择。07年以后超大型购物中心的发展速度减缓,大百货则发展速度提升,这些现象都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

随着零售企业与电子商务的融合,各种业态的零售企业发挥各自的优势,为B2C电子商务带来形式丰富的电子商务化的零售业态,定然为B2C电子商务带来更多的创新和革命,将各种业态的特点和优势在网络平台上发挥出来。

五 : 本土买手店的现状与未来

买手店 本土买手店的现状与未来

三四年前,人们可能鲜少听到买手这个字,而今这个词却变得耳熟能详,买手店也进入了大众视野。(www.61k.com)

何谓买手店?它是指一个或者几个买手从世界各地搜集各种时尚品牌的商品,并汇聚在一家店面售卖,也叫多品牌集合店。本世纪初,香港买手店品牌I.T和连卡佛等买手制百货让内地人第一次知道了这一新鲜玩意儿,而今不仅是这些大型店铺,一些买手开设的、迎合小众审美的小型独立买手店在一线城市也已小有名气。

RET睿意德中国商业地产研究中心在2013年10月发布的《中国买手店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内地的买手店主要分布在华东、华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且对品牌有一定认知度的一线城市。而作为买手店大本营的上海,目前已有75家买手店,位居全国第一。其次是成都和广州,分别拥有21 家和13家。

事实上,2010年后新增买手店品牌数量是过去开店总和的4倍,其中本土买手店品牌已占据市场的半壁江山,一些活得还不错,比如洪晃创立的薄荷糯米葱(BNC)捧红了一系列本土设计师。这和2006年连卡佛在中国内地的惨淡关门形成了鲜明对比。

买手店 本土买手店的现状与未来

试水本土市场

2009年,位于北京五道营胡同的设计师品牌店栋梁首次开门迎客,正式开始售卖中国内地设计师的作品。栋梁主理人之一刘馨遐(Tasha Liu)回忆:“那时买手店不是很红火,上海的一些同行有的关门了,有些只有两三个品牌,因此当我们以国内设计师品牌买手店的姿态出现的时候,很多人觉得新鲜有趣。有很多媒体上门,我们也把一些设计师介绍给传统媒体,传统媒体通过自己的优势来推这些设计师,这就形成了一个小循环。”

大概在2005年左右,大牌在中国内地流行起来,消费者倾向于追求LOGO。2000年到2006年连卡佛在内地的失败就是因为消费者对那些叫不出名字的新设计师品牌不买账——在中国人刚开始接触奢侈品时,他们就是希望自己花大价钱买的衣服能让别人一眼看出来值这些钱,因此LV、Gucci等奢侈品牌更有市场。

刘馨遐记得,变化发生在2010年左右,她身边的朋友开始关注设计师品牌。由于社交媒体的发展,人们得以即时去关注和讨论时装周以及时尚资讯,甚至与设计师直接互动。

也就是在这一年,洪晃的薄荷糯米葱出现在北京的三里屯Village。有过做时尚杂志经验的她,发现中国设计师不缺乏报道,但与消费者是脱节的。抱着玩的心态,也为了给设计师一个展示衣服的平台,洪晃的店开起来了。

这两家店铺最初的顾客有着很大的相似性——意见领袖,“一小拨儿泛文化圈的人、文艺青年成为最初的购买者,他们也相当于个人媒体,起到媒介和引导的作用。” 刘馨遐说。

但更大的消费群体不是这些意见领袖,而是经济独立,月收入在一定的水平以上的中国中产阶级。

那些大型买手店也在盯着这群中产阶级,连卡佛卷土重来。它不仅重回当年上海的旧址,还扩大了经营规模。4层楼的庞大规模,占地1.4万平方米经营面积是此前的7倍。500多个采购品牌,使其成为全球最大旗舰店。国外知名买手店如巴黎老佛爷(Galeries Lafayette)重回北京,米兰精品店10 Corso Como也在上海、北京扎根。

相比这些精品百货,本土的小店们也会引入一些外国的小众品牌,而且都有明确的风格。小店的优势在于,他们能够熟悉常客的喜好,为他们定制化推荐,已经笼络了一批忠实的VIP,比如栋梁、空姐出身的龙霄创立的上海买手店Alter。

买手店的蜂拥到来,也表明消费者对于时尚品牌的消费趋于成熟。贝恩咨询公司在之前发布的奢侈品研究报告显示,在中国市场中,特别是北京和上海等一线城市的部分消费者日益成熟,他们对奢侈品的偏好出现转移,对于具有独特个性的品牌越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非大众奢侈品牌。这也是国内买手店东山再起的契机。

买手店 本土买手店的现状与未来

别样的消费体验

现进店的感觉与别处不同。比如栋梁的设计由设计师出身的合伙人南朗来操刀,通过一些木制的家具、地板,还有小物件的选择,搭配整体的黑白色系,营造简单温暖的气质。

对一家买手店来说,气质显得尤为重要,气质决定了什么样的客人会被吸引过来。气质通过店铺的陈列、细节和空间感去表达出的。“我们渴望做的是像清泉一样的感觉,是清新的,有质朴的那一面的。我们希望提供的东西是高质量的,并且能够体现我们的态度。” 刘馨遐说。

另一些作为后起之秀的买手店则另避蹊径地选择了主题路线,比如把北京店打造成传统中国古代药房、把上海店铺做成“墨”主题的TRIPLEMAJOR。

2014年5月开业的SANLIPOP请来曾获得日本JCD 设计大奖的建筑事务所ninkipen!所完成。店里有铺满纯白色鹅卵石的方形庭院,内场则以具有工业时代味道的钢和原木作为主要装饰,并设计了复古的咖啡吧台。

买手店 本土买手店的现状与未来

无论是哪种匠心设计,都剑指同一个目标:让客人停留的时间更长一点。SANLIPOP 会在圣诞节自制甜点邀请老客人来品尝,栋梁经常与艺术家合作展览,如“liang- 心”艺术摄影展。咖啡厅、书店、酒吧、艺术等多种形式都被买手店们尝试。

龙霄把自己的店做成成人游乐场式的风格,她告诉记者:“延长客户的时间当然会增加利润,这样会增加人流量,同时,客人在很放松的状态下导购,会去听设计师背后的故事,会去试用衣服,从而增加我们的营业额。”正如洪晃曾在一次采访中开玩笑地说道,他们的目标是贼不走空。无论是50还是5000,店主们都希望客人买走点儿什么。

除了设计,陈列也是影响客人停留的重要因素。国外的知名买手店对陈列都非常重视。首先会根据空间来设计和定制,除了材质、颜色,甚至细致到高度、长度,和承重的问题,店主会根据这样的信息去寻找合适的材质,有时要花掉比普通店铺高得多的成本。很多买手店都经常会换动陈列工具,让来的客人保持新鲜感。

栋梁每隔一个月,就会把产品所在的位置进行微调,每一个季度根据产品销售的情况,对产品做一些调整。

买手店 本土买手店的现状与未来

买买买并非易事

通常,买手的眼光决定着一家买手店的成败。如何挑选衣服?买手们多半会告诉你,要去挑选好卖的。所谓的好卖,就是适合你自己的客户和你所定位的市场。

对于栋梁来说,挑选品牌的工作主要由创始人南朗来负责,刘馨遐则来协助,他俩摸索出几条标准:品牌必须符合栋梁的气质,具体来说就是设计师的设计水准和风格的稳定性、作品的辨识度以及剪裁、面料的品质。从最初的十几个设计师,到现在栋梁已经和100 多个设计师品牌开始了合作。

有时,买手还要去观察消费者的喜好、倾听市场的声音。

这时,店长的意见就颇为重要。店长对店铺的销售情况和客户的心理最为了解,有些买手店里,买手直接充当店长的角色,比如龙霄。龙霄观察到,自己的常客大多是富二代和阔太,因为欣赏龙霄本人时髦、街头的穿衣风格慕名而来,在社交媒体上晒图片成为龙霄的重头戏。

SANLIPOP在衣服之余也兜售家居产品,“我们选货的标准时,东西有意思,国内大多买不着,又能给生活带来很多设计感。”其品牌推广经理刘晓光说。

看似可以尽情买买买的买手工作事实上并不那么容易。

曾在Gucci等奢侈品品牌担任买手的朱寅君称,他一直处在空中飞人的状态,一般买手会通过人脉、网站、时装周找到些品牌资源,跟品牌谈判代理的事情,向品牌介绍自己店的规模、地址等基本信息。谈判是件很复杂的事,品牌会要求最低的订货量,欧洲品牌还要看买手的经验,他们不会把品牌交给没有经验的人去代理。

品牌还会查看买手店的资本,“账上可能要100万欧元的流动资本,有些大品牌还要看它的东西放在哪里卖,店的位置在哪里,在哪个CBD,店的面积,看店里面的其他,看你会在它旁边摆什么,比如tom brown不会让自己旁边摆美特斯邦威。” 朱寅君说。

买手店 本土买手店的现状与未来

开买手店一点都不浪漫

“ 开买手店一点都不浪漫!” 香港《Cosmopolitan》的前执行编辑王丽仪笑称。她曾在2005 年管理过一家精品买手店Libre, 这家店位于中环,光装修就花了300万港币,她遇到签订协议后突然要求增加双倍订货才给配货的品牌,以及引入过新晋设计师却无法获得市场接受的情况。

她的梦想之店到了2007年就开不下去了。“ 培育品牌的周期似乎很难把控,太新的品牌顾客不认可,若是等到大红大紫了,获得代理权的难度又非常大。她的买手店野心算是失败了。

朱寅君称,除选址、装修、人工等运营成本外,产品成本的确颇高,进一个季度的的货大概需要5-10万欧元,代理费对于不同的买手店都一视同仁,但有些特有品牌会给一些大的多品牌店其他的优惠,比如出钱做推广、卖不掉的东西下一季等额换货等。

买手店 本土买手店的现状与未来

买手店对于产品,一般采取寄售和买断代理两种模式。有的小型买手店为了销量,大多会选择买断经营,因此对于这些小店来说,留下尽可能少的库存最重要,他们经常在店里面做打折的活动。

买手店是把小品牌们带入新市场的平台,目的也是让他们被更多的消费者认识和接受。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些越来越成熟的品牌会开始倾向于收回代理权,或者至少他们会牵制买手店发展。

栋梁店内的寄售产品和代理产品维持在一定比例。“品牌的出走是很正常的,我们会面临一些设计师在很成熟的时候自己去开店,所以大型买手店的存在也给我们很好的借鉴,像I.T会帮助一些品牌开店。

等到那天到来,自然会有一种合适的,共存的方式。而且中国还有很多新兴的品牌在等待我们去发掘和推广,他们一直会很需要我们的。“刘馨遐说。

买手店 本土买手店的现状与未来

“要在内地开店,还是得找一些比较有知名度但是又没有独立门店的品牌,然后再搭配穿插一些小众的新设计师品牌。如果整个店铺都是时装人才认识的品牌,其余人群不认识的话,这样就会出事。”王丽仪说,在她看来精品店的顾客需要符合“有品位、认识时装和有钱”三个条件,这样的人在香港也只有一小撮,在内地就更少了。

而且相比意大利、日本和韩国这样面积比较小的国家,中国市场要复杂多了。这一点栋梁的刘馨遐就有很多经验可谈,从他们北京上海两家店的销售就可以看到一大堆差别。“在北京,导购做推荐的话,客人采纳建立的比例会更高一些。上海的消费者相对特别明白自己想要什么。” 客人选择的风格也会不太一样。在上海,贴身的、女性特质的东西会特别受欢迎,北方的话因为性格和身型,大版的,更有风格的,在北京会更受欢迎。

无论对于大牌还是买手店,不同城市之间的差异都是需要面对的问题。很多大牌会招收本地的导购,用很本地化的方式去跟消费者做销售。

买手店 本土买手店的现状与未来

依旧在摸索

如今,通过买手店的数量,你可以衡量出一个城市的时尚消费成熟度,但论及买手店的经营,无论是栋梁还是薄荷糯米葱,都仍在摸索。这个行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买手们能否真正了解消费者的口味,并且正确预测市场前景,同时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消费者的成熟度。

中国市场的消费者还未达到欧美和香港、日本的成熟度。

买手店在欧洲已有100多年的历史,那个时代出现了安特卫普六君子、山本耀司、川久保玲等设计大师,跟他们同时代的,同一种品味的人,首先嗅到了这种气息,愿意去做传达,买手帮设计师来售卖和包装, 设计师也需要成长和土壤, 买手成为最好的推手。

于是,在巴黎、米兰、东京这些最前卫的城市,买手们开设了能够与设计相辅相成的平台,然后逐渐成为潮流的聚集地和前卫的发声地。他们建造起了一种权威性和标准,这种社区又会吸引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同好的消费者。

买手店 本土买手店的现状与未来

比如上世纪末在巴黎开业的Colette ,700平方米的空间容纳了超过500个时尚品牌。比起许多品牌的旗舰店,它并不算大,但它却被看作是最能代表巴黎时尚的地方。

而1990年,VOGUE意大利版前主编Carla Sozzani在米兰Corso Como大街10号一间汽车库房里开出一家时装店的时候,大抵只是想把自己对黑白衣服的喜爱分享给同好。这家时装店随后扩张,变成了画廊、咖啡店、书店甚至是有3 间客房的精品酒店。这是买手店最标准的形式:按照创始人自己的喜好来打扮一家店,其品味就是吸引力的核心。

从销售形式来说,是各种品牌的代理,但无论卖什么,卖的都是创始人对品位的定义。

2005年左右,大牌在中国内地流行起来,消费者倾向于追求LOGO。2000年到2006年连卡佛在内地的失败就是因为消费者对那些叫不出名字的新设计师品牌不买账。

国外的知名买手店对陈列都非常重视。首先会根据空间来设计和定制,除了材质、颜色,甚至细致到高度、长度,和承重的问题,店主会根据这样的信息去寻找合适的材质,有时要花掉比普通店铺高得多的成本。

买手店是把小品牌们带入新市场的平台,目的也是让他们被更多的消费者认识和接受。

本文标题:电子商务的现状与未来-半支烟:从凡客、24券看电商的未来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81881.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