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钱财的来和去

发布时间:2017-10-04 所属栏目:以前的中国

一 : 钱财的来和去

商品社会,一切向钱看。社会上流传一句话:“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由此可见钱财的重要性了,有钱的人开宝马,住别墅,包二奶,养小三,耀武扬威,为所欲为,以丑为美,以恶为能,拼命消耗自己的福报,拼命造业,正如无量寿经所讲“赖其前世,福德营护,今世为恶,福德尽灭,诸恶绕归”俗话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灾殃,自己作恶不但自受惩罚,而且上令祖上蒙羞,下殃及子孙,祸害无穷啊!

而那些没有钱的人,不懂得富贵荣华本是前世所修,今生贫穷是吝啬所致,要想改变命运,就得立刻去修布施之因.可怜他们不懂因果,于是千方百计,坑蒙拐骗,绞尽脑汁,强取豪夺,偷窃,诈骗,无所不为,不惜以身试法,可怜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命里无时求也求不到,最终还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既然世间万物不离因果,于是似有所悟的人们开始行动起来。。。。。。

有的人省吃俭用,救济贫穷,资助落后山区的孩子,本是出于善心善愿,可往往结果却事与愿违,自己不但未能转运,相反有的还得了重病。于是人们感叹:“好人没好报啊”为什么会这样呢?还是他不懂因果,他的善心善愿也不究竟圆满,因为他只是拿钱救别人一时之急,却不能让他们永远离苦,只有让他们明白因果,从根本上去修去改,才会真正的改变命运。而且穷人没钱吃不上鱼翅燕窝,反倒不与众生结冤仇,有什么不好呢?那个被他资助的大学生,只是学术上知识和别人相比,略胜一筹,如果不能提高品德修养,有才无德,谁敢保证将来他不会危害社会?如果真是这样,今天的资助反倒变成了助纣为虐!

还有的人走进寺院,都说佛门好修福,舍一得万报。于是非常舍得花钱。今年的初一,有人为了烧头柱香,抢好彩头,不惜花二三十万,真是一掷千金,以这样的贪心修福报,真不知将来会在哪一道享用?

佛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所谓方寸,就是我们的心。有一颗纯净纯善的心,有一颗慈悲的心,有一颗念念觉悟的心,离相不着相,无为而为,那才是真修行,有了这样的智慧,印经刻碟,购买净空老法师的法宝流通,自然也会变得从容自在,乐此不疲了!(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二 : 中国培训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文/风青杨

提到中国的培训业(我指的是企业管理培训),我想首先得要感谢一个人,尽管今天他在培训界有争议。而且在业界的地位己经非昔日可比;但我想,对于启动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让更多的人在培训行业就业或成名,他是功不可末的。这个人就是陈安之;不要感到不安,关于对成功学的看法,我在后面的篇幅会有关于我的理解。但就事论事,陈安之先生把美国培训界的成功模式引入到中国,成功的帮助了多少人我们暂且不论,有一点贡献很明显,今天培训界的大佬级人物,很多都是从安之机构出来的。

本篇文章分三个部分,也就是题目提到的,中国培训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如果有些观点与您的观点不有一致的地方,请谅解我的观点,就像我同意你不同意我的观点一样:

第一、中国培训业的过去——西部大冒险

之所以用西部大冒险,是因为刚开始,企业培训是一个新名词,在没有正式进入中国之前,甚至培训师都不算是一个正式的职业。我们的企业家就这样靠自己的经验摸爬滚打,所以西部大冒险是对淘金者或牛仔的一种考验,这里究竟有没有市场?如果有市场应该怎么做?我总结了一下,第一阶段有以下几个特点

1.低端市场开拓。

最开始从梦工厂到后来的安之机构,到后来从安之机构出来的聚成的几个创始人一起做聚成,也就是2003年。这段时间做的一开始,大疗分都是渴望成功的年轻人,后来渐渐的有一些企业主管和中层干部也到聚成办卡学习,并逐渐有一些中小企业老板开始了解和参与培训。但总体来说,培训的受众不是社会的中上层。这和当年毛泽东打游击从农村包围城市的理念竟出奇的一致,只不过主席是从农村到城市,这里是从低端向高层。

还是要感谢一下陈安之先生,很多人说他把安东尼罗宾的那一套搬到中国来,对他的成就不以为然,也很幸灾乐祸的认为安之机构和陈安之本人今天的处境觉得正常。我本人不喜欢也不讨厌成功学,所以没有任何主观立场。只是觉得今天在培训业有饭吃的朋友们,摸一摸自己的良心,如果没有陈安之培养和启蒙的这种学习与培训的意识和市场,哪来的培训这碗饭吃,又哪里来的聚成,包括今天很多培训业界的大佬,要么听过陈安之的课,要么干脆就是从安之机构出来的,今天思八达的刘一秒、盛世合兴的周嵘、孙晓歧是从安之出来的,包括现在聚成的几位股东或者称之创始人。聚成的董事长也坦言自己是听了一堂陈安之的课才有了创业冲动。另外讲感恩的L老师,讲国学应用的z老师,讲领袖风采的Y老师,应该都是听过他的课的。如果大家有补充的我再修改,我知道的就这些。

之所以说要感恩,是因为中国人有句话叫吃水不忘挖井人。今天的这片蓝天让这么多人飞翔,还是要感谢陈安之先生,这与大家喜不喜欢成功学没有关系。因为那是一门课程,这是一个行业,并且未来这个行业将会出更多的优秀人才,也将更加繁荣!

2.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

任何行业受惠的,往往是最先进入这个行业的人,尤其是中国这个喜欢自立门户单干的国家。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掌门人,陈安之先生成功的富起来了,当年几千人的会场,每人几千员。在今天看起来仍然是一个不可愈越的高度。但是安之机构没有给经销商或代理商留足够的利润空间,让合作的人挣不到更多的钱,而且机构内只培养一个讲师,那就是陈安之。这直接导致了,很多优秀的人才发展遇到瓶颈,然后自立门户。陈[www.61k.com)安之是第一个富起来的人。

之后从安之机构出来或者学习过的聚成的创始人,用学习卡的模式,把更多的课程,更多的老师,更多的企业整合在一起,做更大的市场,所以创造了奇迹,用不到四年的时间做到六个亿。这是先富起来的第二批人。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阶段除了公司挣到钱,很多讲师也风起云涌,例如前面提到的几位老师,都是这阶段起家的,刚进入有一个好处是,讲师少,而且还不好找,所以只要是讲师就值钱,只要你能讲就有钱赚,所以这个时间当讲师应该说机遇大于能力。

在这里我谈一下我对成功学的看法,因为这将直接影响现在培训业的现状,很多人跟我说,成功学让你信心满满,但是却没有最实用的方法,这就像一个人身上有无穷的力量,但是没有一个沙袋可以供他打拳一样。在我看来成功学的优势在于受众广、接受快、影响力大。起码在现场你是感觉你是收获很多的,当然也有很多人离开现场一冷静,又发现一无所获。所以后来的聚成的课程把课程越做越系统,越分越细。这是必然的。

第二阶段、现在——三国鼎立

当培训的市场越来越大,大家需要真东西的时候,就到了第二阶段,这个时候涌现出来很多成功的公司,做得比较大的如聚成、影响力、思八达等等。从安之机构一家独大,到大家一起分亨培训这块蛋糕,有几点值得大家关注。

1.分裂

三国演义里说,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没有错。中国人历来喜欢自立门户,开宗立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让培训市场竟争激烈一点,最终能让市场和客户更满意,做更好的课程和产品。这是一件好事。

这里有代表性的事件就是,聚成的董事之一周嵘先生和袁丽军先生从聚成出来,加盟到影响力,组成盛世影响力公司,后来又因为经营理念等种种原因,分家成为影响力和盛世合兴两家公司。这样就形成了三家比较有代表性和市场份额比较大的公司:聚成、影响力、盛世合兴。最后这一家知名度现在还不广,但业内人士应该都是知道的,也有二十多家分公司。

聚成两字,是聚天下英才,成千秋伟业。当年我成立自己的公司汇赢天下时,汇赢两字也源自于此。汇天下英才,赢千秋伟业。但聚散本是无常事。一方面中国人的性格骨子里,不像西方人或日本人那样适合共谋大事,因为每个人都很重视自己的观念。长期共事太难了,你会发现,共患难是可以的,但是一旦公司发展快了,如何分钱这就是一个大问题,这将是中国的企业发展状大的一个重大问题。

另一方面,很多培训界的同行,也意识到需要有几家大的公司展开竟争,这样能更好的服务于培训学员。也能让培训完离忽悠,真正的落地,给企业带来业绩或效果。

2.平台

刚开始的培训业更像是一个工厂,自己的产品自己卖,一方面因为当时没有更多的讲师资源,现在很多企业家也出来做培训了,像马云、俞敏洪、严介和等等。另一方面,大家都不懂讲师是什么的时候,可以内部制造。所以从安之机构只有一个讲师,到聚成自己生产讲师。聚成最开始的讲师都是源自于企业内部,自己制造的。做的好的销售人员,给一个讲义和课件就可以开始登台,因为客户需求量太大了。但是这样有一个问题就是,这种讲师只有形而没有神。因为年龄、阅历、经验都不足以支撑他所讲的内容。

当来越多的客户和同行发现这个问题时,聚成公司也开始内外并举了。同时,当前两年公开课越来越难的时候,培训公司的功能从销售者和生产者集于一生,到不生产,只做好销售。到现在,只做邀约,做平台,经历了三个阶段。

我们看一下世界上最大的超市家乐福和沃尔玛,最大的家电销售国美和苏宁。我们就知道平台是什么意思,国美本身不生产任何产品,但是所有的电器都可以在他的卖场里卖。甚至促销员都是厂家的。培训公司也是如此。

现在的培训公司做的比如总裁集中营吧,讲师不是本公司的,一般都是外面请的,客户只做邀约,不到现场之前只收一些成本的费用。重要的是让你到现场,听不同的老师和不同的课程,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客户有的自己选择不同培训产品的权利,同时能通过现场感受老师的课程和风格决定自己适用于哪类课程。这就像是一个超市,你可以自由选择你想要的商品,这比之前第一阶段,就像是粮票时代要强多了,那时就这个课,有课你就来听,一方面老师和课程分类少,另一方面听课的机会少,你听什么都会有收获。

但是还是和超市有一点不同的地方,就是进超市是不要门票的,但是现在这种培训大部分还是有一些门票,可能就是场地成本和其它一些基本费用。培训公司也不指望靠这些赢利。这也不是我要说的重点。重点是,进超市不会强制你买东西,但是一些培训公司为了提高成交率,会做销讲或者叫说明会。表面上看,销讲是不影响你做购买决定的,但是销讲会让你在特定的场合,特定的条件,特定的氛围下做出一些出场后你会后悔的决定。也就是说,还是有一定的强制性,这些成交的方法是一环接一环的,本质上培训公司这样做也没有错,因为他们要提高业绩和成交率,看过《公司的力量》这本书或纪录片的朋友就知道,公司是要服务于股东利益的。但是同样要让顾客利益最大化。

很多客户当时会做出一个购买的决定,培训公司短期的利益得到保障,因为公司也要生存,一家培训公司开起来到关闭几个月的时间很正常。但是,从需求的角度来看。更像是满足了培训公司的利益需求,而不是客户培训的需求。因为正像我前面说了,客户学员不是做了全面的评估做的决定,大部分人是因为现场特定的氛围,和成交的话术所造成的。要知道,消费者是理性的。用克林顿的一句话说:你可能以在部分时间期骗所有人,也可以在所有时间期骗部分人,但是你不可能在所有时间期骗所有人。

这个成交的环节,不是出自己客户角度的考虑,而是因为培训公司的成功欲望。所以,现在这种集中赢的模式也越来越难以打动学员了。因为有一些公司过于急功近利,而完成把他做成成交环节了。这样做的直接结果就是,像当初做公开课一样,越听人越少。从长远看,不利于培训业的发展。

3.网络在线视频培训网站的繁荣

最开始做网络在线教育的可能是时代光华,后来有越来越多优秀的在线培训的网站出现:像总裁网、中华讲师网、企管天下、前沿讲座、赢家大讲堂等等。

网络在线教育的最大优势在于传播面广,不受地域限制。你能上网就能购买不同老师的视频。同时学员如果听第一节不感兴趣,不用往下听了,但是在现场听老师讲,内训有纪律,公开课交了那么多钱不能走,同时他的体验成本比较低。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受到企业会员的认可。但是他也有不足的地方,就是无法现场互动和感受老师的人格魅力,这样学习的效果就要打个折扣。当然你对这个老师特别感兴趣,每句话都很用心。特别是以前听过这个老师的课,内心又特别认可的话,区别就要小一些。

有些网站做了很长时间,课程体系与师资力量还是比较强的,这样也给企业或学员选择老师提供了一个平台。比如总裁网。

4、更多优秀讲师的涌现

一方面,更多的企业实战家进入到培训平台。这些老师做过企业,而且企业做的很大,管理经验丰富,应该说最有发言权。也很受广大学员的欢迎。比如前面提到的太平洋董事局的严介和、阿里巴巴的马云、新东方的俞敏洪、慧聪网的郭凡生等等。

但另一方面,这些企业家做培训也有很多方面让一些学员不满意,比如演讲技巧方面不如职业讲师,从语言表达说普通话(如严先生),到课程体系,到讲课技巧等,我们说肚子里有货很重要,但是能不能让别人学到更重要。同时企业家自己的工作比较重,时间比较紧,所以能用于讲课和研发课程的时间相对就少。这样就让课程大打折扣。同时他们出场的费用和听课的票价也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所以难以普及。

另外还有一些学者型的讲师如易中天、于丹也进入了培训领域。他们的知名度比较高,所以推广起来比较容易。这样拓展了培训的课程领域和体系,像亲子教育,养生,家族文化等课程也越来越丰富和多了起来。这也是培训市场更繁荣的一个特征。也让更多口才好或在某个领域有独特实力的老师加入。

第三阶段、未来——咨询顾问专家的时代

我个人一直是做营销的,所以大胆在这里预测一下。营销的发展是不断满足客户需求的过程,谁能最大程度的满足客户需求,谁就能赢得将来的市场。

今天我们的培训人,只是帮助客户提供了一些培训产品,而当客户学员对培训产品不太了解的时候,往往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必竟买一个产品不像是买了一颗白菜,课程比白菜要贵很多。而且你要放下手上的工作在那里听两三天,如果选择失误,不光是钱的损失,时间也是很大的代价。

所以,只有听过不少课的,对培训产品比较了解的客户学员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购买适合自己的课程。而更多的人刚开始都要交一不低的学费。这样就让培训邀约越来越难,因为大家心里都没底,自己能不能找到自己想要的课程,第一次能够因为免费听课而心动,但是去了才知道,不掏钱的可能性也是比较小的,必竟天下有免费的晚餐。

我认为,未来的培训行业,一定是以满足客户学员的需要为基础,最大程度的减少因客户不专业而带来的损失和失误。如果学员要听好几次课才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是不是当你打官司时先要跟律师学几年,或者看病时先要抱着医学书啃几个月才去治病。这样耽误工夫。

一定有一个趋势,就是每一个咨询顾问都会变成专家,对课程了解,同时对不同老师的风格也了解,最关键的是知道这个企业现在遇到的问题需要什么样的课程。这样就能大大减少学员选择的时间成本,同时学员也能要到自己最想要的课程。现在的咨询顾问更多的是一个电话销售的角色,就是要不断的把客户带到现场来,剩下的成交的事情交给公司和老师。这个工作的技术含量不高,但是压力相当大。所以流失率非常高。

如果将来有一天,每一个咨询顾问,都变成一个医生,变成一个专家。企业在他这里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东西,而现在的培训公司,更多的只是利用了自己对行业的了解,对讲师资源的控制,做差额利润。这样咨询顾问价值没有最大化,培训公司与客户学员的利益也没有最大化。

3.未来的老师——本土化、实战在技巧结合

今年很多老师的课程体系都是来自国外的,比如营销的不论是顾问式销售,品牌营销。还是亲子教育,还是人力资源系统。都大部分是国外热了拿到中国来。除了养生是国产的以外。因为这是中华文化遗产。

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像曾仕强教授这样的老师,讲中国式的东西。同时也不再简单的把西方的管理方法直接搬过来,因为好多方法在中国水土不服,像麦肯锡这么牛的世界五百强,很多方法在中国也不灵。所以这是一个趋势。

刚开始的老师重技巧,现在开始重实战,将来的老师一定是需要实战与技巧相结合,因为实战的人有东西不会讲,有技巧的老师会讲没功力。未来讲师不是一个混饭吃的行业,一定会有更为严格的标准和尺度,这把尺应该是在广大消费者手中。

己经深夜了,今天是冬至。很多人发来短信问候。写这篇文章不是批评谁,只是让更从业内外的人士多一些清醒。祝愿我们培训行业的天空越来越蓝,因为这种一个出人才、产人才、用人才的领域。就像郭德纲相声中说的那样,我爱大清国,我爱相声,我怕这门艺术完了。不可否认的是,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所热爱的这个行业越来越好,不希望被其它行业的人所垢病。

上面的观点如果有与您不同的地方,您不一定要认可,我们怀着一样的心情,就像季羡林先生说的一样,爱国的方式有很多种,赞美他是一种爱国,批评他也是一种爱国。我们只是爱的方式不一样而己,但我们都一样希望教育产业报国,成就人生,成就梦想。

三 : 刘植荣:英联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英联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作者:刘植荣

刘植荣:英联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2012年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登基60周年,英国及其他英联邦(www.61k.com]国家举行了各种庆祝活动。本文简要回顾英联邦的过去,认识其目前的状况,展望其未来的发展。

英国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逐步确立了海上霸权地位。在1652—1674年的三次英荷战争,以及1756—1763年的“七年战争”中,英国分别打败荷兰和法国后,开始在世界范围疯狂掠夺殖民地。大英帝国19世纪初达到鼎盛,人口约4—5亿,占当时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领土约3367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二十四个时区均有大英帝国的领土,号称“日不落帝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经济高速增长,为武力争霸世界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维持这么大的帝国,需要在各殖民地供养强大的军队,防止其他列强争夺殖民地,镇压殖民地人民的反抗。1861年,英国政治家索尔兹伯里侯爵(后来曾任首相)就认为每年花费150万英镑保卫殖民地得不偿失:“仅仅是给我们的士兵提供一些军事驻地,好让自己沉溺在‘日不落帝国’的自满情绪中。”

1884年,英国政治家罗斯伯里伯爵(后来曾任首相)针对当时许多殖民地处于事实上的自制地位这一事实,建议用英联邦(Commonwealth of Nations)这个概念替换大英帝国。1931年12月11日,英国议会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案》,赋予大英帝国海外领地与英国平等的法律地位,这标志着英联邦正式成立。

目前,英联邦共有5四个成员国,其中斐济于2006年12月8日因军事政变被暂停了成员国资格。英联邦成员国分布在有人居住的6大洲,共有21亿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英联邦领土总面积为315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1%。

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后,香港不再是英联邦成员,但香港仍可参加英联邦的一些活动,如英联邦法律协会,英联邦议会联盟,英联邦大学协会,英联邦法律咨询协会等。

一些英联邦成员国对英联邦居民给予各种优先权和特殊权益,英国等几个英联邦国家还给定居在自己国家的英联邦其他成员居民选举权。英联邦居民在没有自己国家外交代表机构的国家可到英国领事馆寻求领事帮助。

英国女王为英联邦元首,但不行驶任何权力,只象征英联邦国家的自由结合。目前,伊丽莎白二世是十六个英联邦成员国的国家元首,3三个成员国已实现了共和制,其他五个国家虽实行君主制,但有自己的国家元首。共和制是英联邦成员国的未来趋势,现在执政的澳大利亚工党一直努力实现共和制,以总统代替英国女王作为国家元首,但在1999年针对实行共和制的全民公决中没有通过。

英联邦是个松散的组织,常设机构是设在伦敦的英联邦秘书处,秘书处组织英联邦首脑会议、部长会议、以及各种咨询和技术研讨会议,促进成员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为成员国的社会与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援助。秘书长由英联邦首脑会议选出,每届任期4年,不得超过两届。

英联邦成立几十年来一直没有着明确的目标,直到1971年发表的《新加坡宣言》才首次清晰地勾勒出英联邦的目标: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代议制民主和个人自由,追求平等权利,反对种族主义,与贫穷、愚昧和疾病作斗争,实行自由贸易。后来又增加了保护环境可持续性发展等目标。

现在,英联邦逐步形成了各成员国认同的基本价值观和原则,强调全球经济发展、世界和平与秩序对人类安全与繁荣至关重要,要求在法治下实现个人自由和所有公民的权利平等,确认公民个人有参与其所在社会民主政治生活的不可让渡的权利,反对任何形式的种族歧视和压迫,坚持人的尊严与平等原则,消除成员国生活标准不平等现象,确保建立1个更加强劲、可持续和均衡的全球经济体系,让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成员国及其国民,在成员国推行人权与法治。

近些年来,英联邦也不断遭到批评,认为它在捍卫核心价值观方面缺乏力度。在2011年澳大利亚英联邦首脑会议上提出1个报告,该报告认为英联邦背离了自己的宗旨,应该建立谴责成员国侵犯人权和民主准则的机制,并要求4一个成员国承认同性恋婚姻合法,禁止包办婚姻。但由于各国文化与传统的差异,这也很难达成共识。有人提出,英联邦不是政府首脑的私人俱乐部,它属于各成员国的全体公民。

虽然英联邦仍有殖民主义的影子,如承认英国女王为英联邦元首,要求申请加入英联邦的国家必须曾是英国殖民地,英语是官方语言,但一些非英国前殖民地国家也出于某种利益考虑申请加入英联邦。1956年苏伊士危机期间,法国总理居伊·摩勒向英国首相安东尼·艾登提议法国加入英联邦的建议。艾登没有采纳这个提议。于是,法国才在1957年与西德、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签订《罗马条约》成立欧共体,就是欧盟的前身。

法国作为非英国前殖民地国家提出加入英联邦,确实让人感到吃惊。但后来,英联邦已向非英国前殖民地国家敞开了大门。1995年,曾是葡萄牙殖民地的莫桑比克加入英联邦;2009年,曾先后是比利时和德国殖民地的卢旺达加入英联邦。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任何单个国家都无法应对世界经济的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国际合作已成为国家发展的大趋势。英联邦作为1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际组织,自然吸引了不少国家申请加入。目前,苏丹、阿尔及利亚、马达加斯加、南苏丹、索马里兰和也门六国都提出了加入英联邦的申请,其中马达加斯加和阿尔及利亚从来没成为过英国的殖民地后与其他英联邦成员国有过宪法上的联系。

可以预见,为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形势的需要,英联邦的殖民色彩会越来越淡化,由于非英国前殖民地成员国数量的增加,以后不会再要求英语必须是成员国的官方语言,甚至会取消各成员国必须承认英国女王为英联邦元首的规定。(本文发《新金融观察》2012-01-23第037页)

刘植荣:英联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理财安全是关键】如何安全挑选高收益的理财产品
【身价计算器】只要坚持理财,10年后我的身价将暴涨到无法相信!
【从工薪到富翁】比银行利息高30倍神秘理财方法
【比银行利息高30倍】投资1万元年收益1200的理财方法

四 : 刘夙:中国植物分类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上)

刘夙:中国植物分类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上)

互动百科:刘博士您好,非常欢迎您做客互动百科!我们非常想了解中国植物分类及命名的情况,请您为我们阐述一下植物分类和命名的基本的情况。
刘夙:分类应该说是人类的1种本能,事实上我们生活中到处也充满着分类,比如说这个屋子里面的东西,我们很自然的会把这4个橙色的东西称之为椅子,这就是分类,是把4个不同的个体归为1类。4个椅子中间这个东西又可归为另1类,叫做桌子。椅子和桌子又可以进1步归为1类叫做家具。所以事实上我们日常生活是离不开分类的。
  分类是人的1种本能,这也得到了进化心理学的证实。我们现在通过进化心理学研究发现,世界上所有的人群都有分类的能力,而且有的时候他们对于一些自然物的分类都是一样的,比如所有的生物都是先分为动物植物2大类。
  分类学之所以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还因为你只有在分类之后才能更方便的去了解生物体,特别是能够尽快的找到它,搜到它。这就像图书馆里面找一本书,如果你不把所有的书用1种专门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编号,你要在成千上万的书里面找一本书是很不容易的,正因为有这种分类编号方法我们找起来才会比较方便。
  命名是分类当中很重要的1个部分,因为命名等于给每1个个体命名,你有了1个合适的名字之后才能够比较好的去指代这个东西。有1个童话,有一只母鸡很想生一只黄色的小鸡,她生了一只黑色的小鸡就很不高兴,只是简单起名叫小黑,后来终于生了一只黄色的小鸡,她非常喜欢它,起了个名字,叫“毛茸茸的头光闪闪的眼睛红冠子尖嘴巴小宝贝娇娇”,1大串。有一天狐狸来叼走了小黑,她就喊:“大家快来啊,狐狸叼走了我家的小黑!”大家一听就明白了,很快来帮忙。有一天狐狸又来了,这回叼的是黄色的小鸡,她又喊:“大家快来,狐狸把我家毛茸茸的头光闪闪的眼睛……”还没等说完这一串名字狐狸已经走远了。所以这个名字要有简洁性。
  植物的学名还要符合一些科学标准,比如:2个东西不能叫同1个名字;这个名称必须在全世界都承认,不能说你这个地方用这个名字指代这个东西,在另外1个地方却用这个名字指代另外1个东西,这是不行的。不过虽然有很多规矩,植物的学名的构成还是很简单的,都是用双名法构成的。要理解双名法,最容易的办法就是把它比喻成姓名。双名法主要是针对物种而言的,它是说,1个物种的学名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属名,相当于姓,第二部分是种加词,相当于名,比如说银杏,它的学名是Ginkgobiloba,前面的Ginkgo是银杏属的属名,相当于姓,后面的biloba是种加词,就相当于名。

互动百科:中文有没有双名法?
刘夙:银杏这个中文名就不是双名法。这个名字本身指代的是这个种,如果要指代它的属,得加1个“属”字,变成“银杏属”。
  不过有的植物中文名和学名有对应关系,这时可以认为有1种模模糊糊的双名法。比如蒙古栎,属于栎属,“栎”字可以算是它的属名,“蒙古”即可算是它的种加词。只不过,属名在学名里是放在前面的,但是在这种中文命名里面就放在后面了。
  植物的分类和命名,最传统的办法就是出去采标本,当然采标本有一些标准,比如说草本要尽量采全株,就是整个植物,木本不好采全株,那就撇1个枝条,但是不管什么标本最好要带花带果。回来烘干,做成标本,标本上要注明采集人、采集地点、采集状况——比如是有花有果还是无花无果。做好的标本存放在标本馆以后,分类学家即可研究了。他们根据标本所显示的性状的差异,先进行鉴定,看看这个标本是不是符合已经命名物种的特征,如果符合的话,那就把它鉴定为已经命名的物种。如果不符合,是新物种,那就给它起1个新的名字。

互动百科:如果要起新名字的话,这个有什么依据呢?
刘夙:起新名字,首先看这个植物是属于什么属,一般情况下还是能把1个新的植物指定到1个已经命名的属,这样它的属名就定了,再给它起1个新的种加词就行了。也可能发现的植物太特殊,不能放在已有的任何1个属里面,我们就给它建立1个新属,这样连属名带种加词都要起新的。当然还有别的情况,不过上面这2种是最基本的情况:第1种是放到1个已知属里面,另外1个是起1个新属。属名和种加词在起的过程中都要遵守一些标准,不过任意性还是很大。

互动百科:我们国内的植物命名和国际上的植物命名都会用拉丁语吗?
刘夙:对,即使这名字是来自于其它语言,也要转换成拉丁语的形式。在国内命名也是这样,中国人发表的这些植物名称,学名也都是拉丁语。

互动百科:你们研究这个的都要懂一定的拉丁语吗?
刘夙:都得懂一定的,但是懂到什么程度差别很大,现在很多人做分类研究,自己不写拉丁描述,只好他请懂的人来写。但是现在懂拉丁语的人并不多。

互动百科:对这方面科研及从业人员要求会很高吗?
刘夙:
实际上分类学是1个要求非常高的学科,分类学家没有任何数据,他所有的数据都来自别的学科,宏观的形态数据是来自于植物形态学和解剖学,而这些往往是跟生态学研究有关。现在应用比较多的DNA序列,那是来自分子生物学,特别是生物信息学的数据。所以1个分类学家要想很好地进行分类的话,他必须了解各个学科的数据来源,这就要能够理解这些学科、这些数据,他还要学拉丁语。所以当1个分类学家并不容易。这就像是做一名翻译,要做得好,就[www.61k.com]要理解各方面的文化,各学科的词汇都得懂。

互动百科:那么我们新中国在植物分类和命名这一块都有什么成就呢?
刘夙:我觉得最大的成就是《中国植物志》的编纂,事实上这个工作应该说是主导了整个60年的植物分类和命名的过程。《中国植物志》的编纂工作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就有人提议了,但是你知道,那会儿因为客观原因,这个宏大的工程一直没有正式开始执行。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科教事业得到发展,这个时候编纂《中国植物志》的工作终于提上了日程,也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这个工作从五十年代初开始启动,但很快又遭到了一系列的麻烦,像三反五反运动、大跃进等。

互动百科:很可惜中间中断了一段时间。
刘夙:
我们可以看中国最主要的植物分类的刊物叫《植物分类学报》,它在三反五反和大跃进期间,都曾经中断出版,虽然说它的卷册号都是连着的,但是其出版周期在那段时间拉得非常长。大家都把功夫用到政治斗争上去了,没有安心从事学术。好不容易到了六十年代,大家都安下心来了,这时候《中国植物志》开始出版了,最早的三卷(册)就是这时候出版的。但是文革又开始了,这样就又停止了。直到文革结束之后,这才是真正的恢复了,而且开始以雨后春笋般的速度进行,一直用了二十多年——准确的说到了2004年——总算是出完了,历时45年之久。

互动百科:《中国植物志》之后还会继续再完善吗?
刘夙:
之后会再更新,在《中国植物志》还没有完全出版完成之际,被称为“第二版”的英文版《中国植物志》(FloraofChina)也开始出版了,现在还没有出齐。这套植物志严格地说跟中文的《中国植物志》没有关系,但习惯上被称为“第二版”,因为很多编写者还是原来中文版植物志的作者,只不过是根据这些年的研究成果又重新更新了一下。

互动百科:国外有植物志这种类型的书吗?
刘夙:
非常多。

互动百科:《中国植物志》主要是针对我们国家的植物的研究吗?
刘夙:是的。植物志是记载1个地区所有植物种类的书,《中国植物志》自然只会记载中国境内的植物。

互动百科:现在在国际上,包括在我们国内,在植物分类学这块都有哪些不同的地方,有没有一些差距?
刘夙:
这个正是我博士论文研究工作的一部分,要比较一下这六十年来中国和国际上植物分类学的发展分别经历了怎样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背景资料里面说的,在五十年代初水平应该说差不多,但是后来就越来越大。虽然我们到八十年代已经条件改善了,但是仍然不断地拉大。
  第1个原因当然是政治运动了,平白无故的耽误了差不多二十年。第二个原因:《中国植物志》的编纂是一件好事,因为它有助于我们摸清中国植物资源的家底,这个不光是对学术,对其它各个方面,不管是经济也好,环境也好,都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这个工作是非常有必要进行的。但是这个工作说到底,它是技术性的——就是说它更像1个技术工作。因为编纂《中国植物志》之际,虽然并没有着明确说明要用什么样的分类学方法,但是实际上大家心照不宣用的都是经典分类学方法,就是我前面说的,先出去采标本,采回来主要根据宏观的性状进行分类研究。基本上八十年代当时为了编纂《中国植物志》而培养的大批分类人才都是这样培养出来的,就是教他怎么采标本,怎么根据宏观形态进行分类,然后学点拉丁语。他们用的教材是一样的,连他们的博士硕士论文几乎都是一样的——如果硕士论文做的是1个科或者1个属的修订,那么博士论文就要做一小片地区的植物志的编纂——或者更专业一点说,叫区系研究。反过来,如果硕士做的是一小片地区的区系研究,博士就做1个科或者1个属的修订。这些人的培养过程几乎是一样的。很明显,这很像培养1个技术性人才,而不是要培养1个搞创新的科技人才,因为科技是要不断发展的,如果大家千篇一律都是这样培养,都是同样的方式,那肯定是会慢慢落后的。
  所以我说,当时编《中国植物志》对各方面都有很大贡献,但是在编的过程当中这种培养人才的模式不是1个培养科学创新人才的模式。所以在90年代初,当《中国植物志》的工作进行到末期之际,大家就开始意识到植物分类学培养人的方法有问题了。尤其是这时又引入了SCI评估体制,这就对植物分类学大为不利。因为分类学刊物的影响因子非常低。假如你做的是1个非常没有经济价值的植物,那么你做了半天最终也不会有几个人引用你的文章——除了分类学界会引用以外,生物学其它分支学科都不会引用你的文章。这样一来,很显然你这本刊物的影响因子就不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的文章质量差!
  所以SCI体制不宜评价分类学这个学科。但是引入这个机制以后,这个学科就受到了重创,这个机制引入以后,各个大学的分类学人才都凋零了,本来分类学人才在一些大学都有——比如北大也有,南大也有,而且北大南大曾经是分类学的2个重镇——但因为这个SCI的问题,学校觉得不能再设这个研究方向了,因为它严重拉学校科研水平的后腿,所以就纷纷裁撤掉了。

互动百科:当时学界有没有调整这些问题?
刘夙:
有些人就改变了研究方向;有的就离开了大学,到研究所工作;有的是已经职称拿到了,就退休了。但是他们退休以后,就彻底没有这方面的人才了。中国搞分类学的现在主要就只剩下几个研究所,1个是北京的中科院植物研究所,还有1个昆明植物研究所,还有1个广州的华南植物园,还有云南的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和武汉植物园。高校里面基本没有了,北大清华早就没有了,林大还有个别老师在做。

互动百科:那么国际上这个学科又是怎么发展的呢?
刘夙:国际上是这样,五十年代初之际,主流还是经典的分类方法,但是五十年代出现了一些新的思想,最先出现的是数量分类学,又称表征分类学,它的具体原理就不介绍了,只要知道是1种新的方法、要大量用到计算机进行处理就行了。到了60年代又有了分支分类学的新方法,从60年代开始,包括70年代,是国外分类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期,经典分类、数量分类还有分支分类可以说是三足鼎立,大家各自都认为自己的办法是最好的。但是进入八十年代之后,情况又逐渐发生转变。因为这个时候,分子生物学得到迅猛的发展,DNA测序技术在八十年代有非常明显的提高,这样就使得DNA的序列可以大量用于分类学研究,可以利用这个序列的相似程度判断物种的亲缘关系。先是在动物学界展开了分子生物学和分支分类的结合,称之为分子分支分类,到了九十年代植物学界也开始采用,这个时候大家就发现这个办法确实有效,一方面它有非常有说服力的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它的确解决了很多困扰了人们很长时间的难题。
我举1个动物学的例子,很长时间大家不知道大熊猫是熊科,还是浣熊科,还是自己成立1个科,三派观点争了许久,结果到了八十年代这个问题通过分子生物学解决了:大熊猫是熊科,所以现在基本上就没有人再持另外的观点了。现在分子分类在动物学里已经是压倒性的优势,在植物学界这种压倒性优势,在本世纪也已经取得了。有1个叫APG的,它是“被子植物系统发育小组”的英文缩写。他们先后发了3个系统,对被子植物的分类从分子分支的角度进行了新的探讨,第3个系统是今年刚发的。他们的系统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接受,与此同时,之前的那些旧的分类系统就越来越没人用了。所以说,进入新世纪以来,分支分类即可说是重新一统江湖了。在国外,基本上这60年可以这么说:是经历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样的过程。可是,当八十年代分子分支分类在动物学界几乎已经一统天下、植物学界也已经开始走上这条路之际,我们国内却都还在用经典的方法研究全国的植物。到九十年代分子分支在植物学界也一统天下之际,我们才刚刚引入表征分类、分支分类的分类方法,才刚刚开始展开这方向的争论。

互动百科:当时有出国考察跟国外的交流吗?
刘夙:有的,但是当时跟国外的植物园这样的机构交流时,主要还是分享经典分类的经验,和分子、表征这些的交流就很少,这些交流是九十年代才明显增加的。但是到了这个时候,要转型就很困难了,因为这个时候还出现了1种新的问题,就是你要从事这种分子分类研究需要一些大型仪器,包括冷冻标本的超低温冰箱,做DNA扩增的PCR仪等等。这些仪器都很贵。你要做经典分类的话很简单,主要就是1个出差费,还有1个维护标本馆的费用,加上购买文献的费用,这就完了,看标本主要是用肉眼,最多借助放大镜,所以这样就不需要花什么钱。但是你用分子做的话就要提DNA,要扩增……这一套操作下来花的钱就很可观了。所以到这时候,经费就成了1个问题。

互动百科:出现这种情况时国家是什么样的态度呢?
刘夙:我觉得,国家还是比较照顾的,因为我们这边起码还是出了几个有影响力的院士,而且不管是自然基金委还是掌管科研经费的其他部门里面,也有几个人是分类学的同情者。所以分类学不能说特别糟糕,没有到弹尽粮绝的程度,但是总体上是越来越差。而且很多人有1种误解,总觉得我们的国家地大物博,光研究我们国家的植物就研究不完,但是实际上根本不是这样,我们国家的维管植物种类占全世界的比例可能还不到十分之一,以前有点高估了,觉得有八分之一,现在看来有十分之一就不错了。这时候你要开展更多的研究,就需要更多的标本,特别是要有国外的标本。因为这种错误认识,加上经费不够,所以我们一直没有把钱花在送我们国家的研究人员出国采标本上。这种出国的考察在国外来说是非常正常的,英国、美国每年都会派出大量的考察队伍到像热带雨林这样人迹罕至的地方采集标本,他们每采一次回来都能够做出很多新的发现。但是我们的分类学家就是连中国的周边国家都没有钱去。这些年好一点,可以上缅甸、越南这样的地方。但是我们连日本的标本也不全,朝鲜的标本也不全,这些也都是离我们最近的国家。所以这个问题现在还是很严重的。

互动百科:我们希望有您这样的人才加入以后,参与这种情况以后,能引起国家的重视。
刘夙:我觉得我可能没有这个水平,因为我现在的研究方向是植物学文献和植物学史,成了冷眼看世界的史官的这样1个角色,那就很难影响到政策层面,你可以对这些事情置以褒贬,却没有力量去参与。

本文标题: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钱财的来和去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88933.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