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第十章激素调节 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7-10-14 所属栏目:数学教案

一 : 第十章激素调节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垂体、甲状腺、胰岛的位置和功能,以及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作用;理解内分泌腺、激素和体液调节的概念。

2.利用临床观察法,通过激素分泌异常引起的病症,归纳出相应激素的生理功能,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

3.通过含碘盐与地方性甲状腺肿、呆小症发病关系的教学,批判贩卖不含碘私盐的不道德行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我国首先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实例,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内分泌腺的概念;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的生理功能为本节的重点。

2.激素调节学生比较生疏,难以理解,成为本节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可利用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分泌异常的临床症状,通过照片、挂图或录像材料等感性知识入手,用反证法进行分析,学生通过讨论归纳出这些激素的生理功能。

教学准备

内、外分泌腺结构图。人体主要内分泌腺的剪贴图或复合胶片。甲状腺功能失调症的照片或挂图。正常人、侏儒症、巨人症患者的比较图,肢端肥大症患者的照片。

演示实验“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所需材料设备。

参考课时

本节的参考授课时数为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上一章学习了神经调节。人体的正常代谢,各器官系统之间的协调,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整体并与外界环境相适应,这些都主要是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来实现的。

现在全体同学来做一个实验。大家可以通过神经系统来控制自己的呼吸快慢和深浅,是否可以自由控制,同学们体验之后答案是肯定的。但你是否可以通过神经系统的控制,使自己连续做深呼吸,你能连续不断一直做下去吗?到了一定程度你有什么感觉?是否有再不想深呼吸,甚至想停一会儿的感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由于连续的深呼吸,血液的成分发生了变化,其中的二氧化碳大大减少,可见血液的这种变化对人体的生命活动也起到了调节作用。

(一)体液调节

化学物质通过体液(血浆、组织液、淋巴等)的运输而对人体生理活动进行的调节,叫做体液调节。这些化学物质除二氧化碳以外还有内分泌系统的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它们都会通过血液的运输,刺激神经系统的相应中枢,从而对人体的生理活动起到调节作用。

(二)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

讨论:

1.举例说明过去学习过哪些腺体?

2.唾液腺、汗腺等腺体通过什么途径把分泌物分泌出去?

因为这些腺体的分泌物都可以通过对外的导管排出腺体,所以叫做外分泌腺。

展示人体主要内分泌腺的挂图,介绍垂体、甲状腺、胸腺、胰腺(内有胰岛)和性腺(男性的睾丸和女性的卵巢)等,主要认识这些内分泌腺的形态和位置,并指出由这些内分泌腺构成了人体内分泌系统。

内分泌腺均没有对外开放的导管,它们的组织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其分泌物进入血液,运输到身体各部位,因此称之为内分泌腺。

利用挂图或课本P.101的图解,先明确垂体、甲状腺和胰岛的解剖位置,特别是胰岛,应利用胰脏的显微结构图,使学生看到许多分散在胰脏组织中的一堆堆结构,好像海洋中分散的小岛,这就是胰岛。再利用录像片的相应材料,对这几种内分泌腺的功能做一个初步的感性了解。

垂体分泌的几种促激素,可以调节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如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发育,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能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调节性激素的分泌等。

讨论:以上一段内容,除了说明垂体的重要性以外,还说明了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得出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内分泌腺之间也并不是彼此孤立的结论。

(三)激素

结合学生的感性知识,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理解激素的概念。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身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它们在血液中的含量极少,但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活动,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1.生长激素:

让学生回忆刚刚学过的内分泌腺的知识,结合看过的录像材料,概括出: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有调节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

教师采用临床观察法,利用教材P.102的一组照片或相应挂图,组织学生讨论:侏儒症和巨人症的主要症状和病因,从反面推理,说明生长激素的生理功能是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

讨论:(1)成年人为什么不再继续长高?(启发学生回忆骨的生长原理)。

(2)若由于某种原因,一位成年人的生长激素分泌过多,他还能长高吗?

同学们共同看书P.102图IV-100,这位成年人患者从1941年到1956年的15年中,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身体虽不能长高,不会患巨人症,但由于短骨的生长,造成鼻子高大、下颌前突的面容,此外还有手掌变大、手指变粗等症状,叫做肢端肥大症,从而逐渐丧失了劳动能力。

小结:内分泌腺、激素的概念。生长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

作业 :了解你所在的小区或学校,有没有生长激素分泌异常的病人,在与他们相处时,你应怎样去关心他们?

【板书设计 】

激素调节

(一)体液调节:

化学物质通过体液的运输而对人体生理活动进行的调节,叫做体液调节。

(二)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

垂体、甲状腺、胸腺、胰岛和性腺。

(三)激素:

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身体有特殊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1.生长激素:

分泌异常导致的疾病:侏儒症、巨人症和肢端肥大症。

主要生理功能: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

第二课时:

2.甲状腺激素:

通过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的临床症状归纳出甲状腺激素的主要生理功能。

结合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患者的照片、挂图或录像材料,在师生共同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甲状腺功能亢进,激素分泌过多所引起的主要症状:

(l)新陈代谢过于旺盛,特别是体内物质分解过快,患者食量虽很大,却身体消瘦。

(2)患者神经系统兴奋性过高,情绪易激动、脾气很大、难以入眠、呼吸和心跳加快。多数还可表现眼球突出的特征。

甲状腺功能不足,激素分泌过少,在成年人患者主要症状:

(1)新陈代谢缓慢,体态臃肿(水肿)、心跳减慢、怕冷、皮肤干燥粗糙等。

(2)性情淡漠,甚至智力减退。

幼儿时期甲状腺分泌不足,就会引起呆小症。其主要表现是:身材矮小、智力低下、语言不清、面容丑陋、鼻宽舌大、生殖器官发育受阻滞等。

经过学生讨论,概括出正确结论,甲状腺激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1)促进新陈代谢,特别是有机物的分解。

(2)促进生长发育。

(3)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在内陆地区,由于土壤、饮水和食物中缺碘,而碘又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以致体内甲状腺激素合成受阻,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病),结合照片或录像讲述其主要症状:脖子肿大、影响呼吸,劳动时出现心跳气短等,病人的新陈代谢和神经系统表现正常。

据调查表明,在缺碘地区呆小症患者也比其他地区要多,请学生分析讨论其中原因。借此不仅巩固了甲状腺激素生理功能的知识,也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分析、综合等能力。

讨论:

(1)为什么要打击贩卖“私盐”的盐贩子?

我国大部分地区是缺碘的环境,政府推广加碘盐,在防治地方性甲状腺肿及呆小症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而“私盐”往往是不加碘的,这对病区人民的危害是很大的。

(2)经常食用海带等海产品有什么好处?

海带含有大量碘,可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呆小症。

3.胰岛素:

课前可进行一些调查,哪位同学的亲属中有糖尿病患者,如果有,可让他向同学介绍糖尿病的主要症状及如何治疗的简单常识。

糖尿病人的主要症状可概括为“三多一少”,食量大、老口渴而大量饮水、尿量大增,而且尿中带有大量葡萄糖。所谓一少是指体重大量减少。重病患者每天都要注射胰岛素才能正常生活。

讨论:胰岛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大家一起看课本P.103,用教材进行小结。

胰岛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调节糖代谢,它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糖尿病人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所以严重的糖尿病人每天都要注射胰岛素制剂。

小结: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的生理功能。

作业 :比较诛儒症和呆小症的症状有什么主要的区别?

【板书设计 】

2.甲状腺激素:

(1)甲状腺功能亢进,激素分泌过多。

(2)甲状腺功能不足,激素分泌过少。

(3)呆小症。

(4)地方性甲状腺肿。

甲状腺激素的主要生理功能:

(1)促进新陈代谢。

(2)促进生长发育。

(3)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3.胰岛素:

调节糖代谢,促进血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分解,降低血糖浓度。

小资料

1.巨人症:

生长激素是由脑垂体前叶的一种嗜酸性细胞中分泌出来的,起着促进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人在青春期之前,如果垂体前叶嗜酸性细胞增生或嗜酸性细胞腺瘤等原因,使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就可出现食欲过旺、生长迅速、个体过大、臂力过人、性欲过强的五过现象,成为巨人症患者。当生长发育高峰一过、各器官的功能便开始逐渐衰退,出现精神不振、肌肉松弛、四肢无力、性欲减退等,对疾病抵抗力下降,往往因病天折。一般巨人症患者的寿命都不长。

在1964年湖南省沅江县出生了一个叫曾金莲的女孩儿,因脑下垂体前叶细胞腺瘤,使地患上了巨人症,5到14岁期间,身高增长最迅速,1978年初中毕业时,身高达2.27米,体重135千克,一顿饭要吃0.8~1千克大米,每年民政局免费供她500千克稻谷,一两套衣服,并免费医疗。但不久她患了糖尿病,在1982年不幸去世,当时她还不满19岁,身高2.40米。

2.糖尿病:

血糖的含量是在早晨空腹时测定,正常值为80~120毫克/100毫升血液。当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不超过160毫克/100毫升时,原尿中的葡萄糖能被肾小管完全重吸收。当超过这个水平时,便吸收不完全,多余的糖从尿液中被排出,称为糖尿。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所引起的糖代谢紊乱的一种代谢疾病。常见的有青年型糖尿病,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年,由于胰岛细胞功能衰退导致血液中胰岛素含量不足所致。另一种叫成年型糖尿病,多发生在中年以后,往往是由于抗胰岛素物质(如胰岛素抗体、生长激素、糖皮质固醇等)增多,而使含量虽正常的胰岛素不能发生作用所致。主要症状可概括为“三多一少”,即多吃、多喝、多尿和体重减少。糖尿病人由于葡萄糖利用率下降,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就由分解脂肪、甚至蛋白质来补充,造成人体严重消瘦。而脂肪的过多氧化分解,产生的代谢产物酮体集聚过多又会引起中毒。由于尿中含糖量过高,水分重吸收受阻,引起多尿,多尿又引起多喝水。糖的大量排出和体内脂肪以及蛋白质的分解,打破了机体的代谢平衡,引起食欲大增。

糖尿病患者常并发皮肤疖、痛和皮肤搔痒及白内障等病。

3.尿糖测试:

选用医用尿糖试纸,操作很简单,按说明书操作就可以,这里不详细介绍了。

先用配制好的0.5%和1%的葡萄糖溶液及蒸馏水进行测试,让学生看颜色反应的不同。再用学生自己的尿液样品测试,最后用比色板确定尿糖的含量,一般用“十”号的多少表示。

二 : 第二章 平面向量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

必修4第二章平面向量
内容:《平面向量》
课型:新授课

第二部分 教学设计
2.1 平面向量的概念及其线性运算
授课人:苏仕剑
【学习目标】
1、理解平面向量和向量相等的含义,理解向量的几何表示;
2、掌握向量加、减法的运算,并理解其几何意义;
3、掌握向量数乘的运算,并理解其几何意义,以及两个向量共线的含义;
4、了解向量线性运算的性质及其几何意义。
【学习要点】
1、向量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零向量,记作 ;长度为______的向量叫做单位向量;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的向量叫做平行向量。
规定: 与______向量平行;长度_______且方向_______的向量叫做相等向量;平行向量也叫______向量。
2、向量加法
求两个向量和的运算,叫做向量的加法,向量加法有___________法则与______________法则。
3、向量减法
向量 加上 的相反向量叫做 与 的差,记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求两个向量差的运算,叫做向量的减法。
4、实数与向量的积
实数 与向量 的积是一个_______,记作________,其模及方向与____的值密切相关。
5、两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
向量 与非零向量 共线的充要条件是有且只有一个实数 ,使得__________。
【典型例题】

例1 在四边形ABCD中, 等于 ( )
A、 B、 C、 D、
例2 若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和BD相交于O,且 , ,则 、 表示向量 为 ( )
A、 + B、 — C、— + D、— —
例3 设 、 是两个不共线的向量,则向量 与向量 共线的充要条件是 ( )
A、 0 B、 C、 1 D、 2
例4 下列命题中:
(1) = , = 则 =
(2)| |=| |是 =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3) = 的充要条件是
(4) = ( )的充要条件是 =
其中真命题的有__________________。
例5 如图5-1-1,以向量 ,
为边作平行四边形AOBD,又 ,
,用 、 表示 、 和 。
图5-1-1
【课堂练习】
1、 ( )
A、 B、 C、 D、
2、“两向量相等”是“两向量共线”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3、 已知四边形ABCD是菱形,点P在对角线AC上(不包括端点A、C),则 等于 ( )
A、
B、
C、
D、
4、若| |=1,| |=2, =且 ,则向量 与 的夹角为( )
A、300 B、600 C、1200 D、1500
【课堂反思】

2.2 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授课人:陈银辉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其意义、掌握平面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其坐标表示;理解用坐标表示的平面向量共线的条件。
2、能力目标:会用坐标表示平面向量的加、减与数乘运算;
3、情感目标:通过对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来理解坐标,实现从图形到坐标的转换过程,锻炼学生的转化能力。
【学习过程】
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如果 、 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 的向量,那么对这一平面内的任一向量 ,有且只有一对实数 、 使 ,其中不共线的向量 、 叫做表示这一平面内所有向量的一组 。
2、平面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坐标表示
把一个向量分解为两个互相 的向量,叫做把向量正交分解。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分别取与 轴、 轴正方向相同的两个 向量 、 作为基底,对任一向量 ,有且只有一对实数 、 使得 ,则实数对( , )叫做向量 的直角坐标,记作 = ,其中 、 分别叫做 在 轴、 轴上的坐标, 叫做向量 的 表示。相等向量其坐标 ,坐标相同的向量是 向量。
3、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1)若 = , = ,则 =
(2)若A ,B ,则
(3)若 =( , ),则
4、平面向量共线的坐标表示
若 = , = , 则 // 的充要条件是
5、若 ,其中 ,则有:


【典型例题】
例1 设 、 分别为与 轴、 轴正方向相同的两个单位向量,若 则向量 的坐标是( )
A、(2,3) B、(3,2) C、(—2,—3) D、(—3,—2)
例2 已知向量 ,且 // 则 等于( )
A、 B、— C、 D、—
分析 同共线向量的充要条件易得答案。
例3 若已知 、 是平面上的一组基底,则下列各组向量中不能作为基底的一组是 ( )
A、 与— B、3 与2 C、 + 与 — D、 与2
例4 已知 当实数 取何值时, +2 与2 —4 平行?

【课堂练习】
1、已知 =(1,2), =(—2,3)若 且
则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点A( ,1)、B(0,0)、C( ,0),设∠BAC的平分线AE与BC相交于E,那么有 其中 等于( )
A、2 B、 C、—3 D、
3、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坐标原点,已知两点A 若点C满足 ,其中 、 且 + 则点C的轨迹方程为 ( )
A、 B、
C、 D、
4、已知A(—2,4)、B(3,—1)、C(—3,—4)且 , 求点M、N的坐标及向量 的坐标。
【课堂反思】

2.3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运算
授课人:曾俊杰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向量数量积的定义与性质;
(2)理解一个向量在另一个向量上的投影的定义;
(3)掌握向量数量积的运算律;
(4)理解两个向量的夹角定义;
2.过程与方法:
(1)能用投影的定义求一个向量在另一个向量上的投影;
(2)能区别数乘向量与向量的数量积;
(3)掌握两向量垂直、平行和反向时的数量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向量的数量积及它的几何意义;
(2)使学生体会周围事物周期变化的奥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培养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学习过程】
1、请写出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公式:
(1)若 = , = ,则 =
(2)若A ,B ,则
(3)若 =( , ),则
2、平面向量共线的坐标表示
若 = , = , 则 // 的充要条件是

3、两个非零向量夹角的概念
已知非零向量 与 ,作 = , = ,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 与 的夹角.
4、我们知道,如果一个物体在力F(与水平方向成θ角)的作用下产生位移s,那么力F所做的功W=

5、数量积的概念:
(1)两个非零向量 、 ,过O作 = , = ,则∠AOB叫做向量 与 的夹角,显然,夹角
(2)若 与 的夹角为90 ,则称 与 垂直,记作 ⊥
(3) 、 是两个非零向量,它们的夹角为 ,则 叫做 与 的数量积(或内积),记作 • 。
即 • =| |•| |•cos
规定 • =0,显然,数量积的公式与物理学中力所做功的运算密切相关。
特别提醒:
(1)(0≤θ≤π).并规定 与任何向量的数量积为0
(2)两个向量的数量积的性质:
设 、 为两个非零向量,
1)   = 0
2)当 与 同向时, = | || |;当 与 反向时, = | || |
特别的 = | |2或.
3)cos = ;
4)| | ≤ | || |

6、“投影”的概念:如图

定义: _____ _______叫做向量b在a方向上的投影
特别提醒:
投影也是一个数量,不是向量;当为锐角时投影为正值;当为钝角时投影为负值;当为直角时投影为0;当 = 0时投影为 |b|;当 = 180时投影为 |b|

3、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运算律
交换律: =______
数乘结合律: =_________=__________
分配律: =_____________

【典型例题】
例1 边长为 的正三角形ABC中,设 , , 则
=


例2 已知△ABC中, , , , ABC的面积 ,且| |=3,| |=5,则 与 的夹角为
例3 已知 =(1,2), =(6,—8)则 在 上的投影为


【课堂练习】
1、已知 、 均为单位向量,它们的夹角为 那么 =

2、已知单位向量 与 的夹角为 ,且 , ,求 及 与 的夹角 。
3、若 , ,且向量 与 垂直,则一定有( )
A、 B、 C、 D、 且
4、设 是任意的非零平面向量,且它们相互不共线,下列命题


③ 不与 垂直

其中正确的有(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5、已知平面上三点A、B、C满足 ,则
的值等于____ ______
【课后反思】

2.4 平面向量的应用
授课人:刘晓聪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经历用向量方法解决某些简单的平面几何问题、力学 问题与其他一些实际问题的 过程,体会向量是一种处理几何问题、物理问题等的工具,发展运算能力
2.运用向量的有关知识对物理中的问题进行相关分析和计算,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例题,研究利用向量知识解决物理中有关“速度的合成与分解”等问题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应用向量知识处理平面几何问题、力学问题与其它一些实际问题是一种行 之有效的工具;和同学一起总结方法,巩固强化.[来源:学科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问题和情境的设置,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同学们对用向量研究几何以及其它学科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提高学生迁移知 识的能力、运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过程】
请认真思考后,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
(1)若 四点共线,则向量 ( )
(2)若向量 ,则 四点共线( )
(3)若 ,则向量 ( )
(4)只要向量 满足 ,就有 ( )
2、提问:
(1)两个非零向量平行的充要条件是什么?(你能写出几种表达形式)


(2)两个非零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是什么?(你能写出几种表达形式)


【典型例题】
例1 已知⊿ABC中,∠BAC=60o,AB=4,AC=3,求BC长.

变式 已知⊿ABC中,∠BAC=60o,AB=4,AC=3,点D在线段BC
上,且BD=2DC求AD长.

例2 如图,已知Rt⊿OAB中,∠AOB=90o,OA=3,OB=2,M在OB上,且OM=1,N在OA上,且ON=1,P为AM与BN的交点,求∠MPN.
【课堂练习】
⊿ABC中,AD,BE是中线,AD,BE相交于点G
(1)求证:AG=2GD
(2)若F为AB中点,求证G、F、C三点共线.

三 :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1.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2.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2.朗读、背诵课文。

3.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了解作品。

1.激趣导入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其中有人说到“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找智慧。”那么同学们,最完整的保存孔子的智慧的书,你们知道是哪一部吗?对,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论语十则》

2.了解孔子和《论语》相关知识。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智慧的语言。

二、诵读感知

1.范读:学生听朗读录音,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点击播放课文录音)

2.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1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a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 不知为(w?i)不知 是知(zhì)也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停顿间隔。

三、合作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1.教学第一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子曰”:子,古代用作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这里可译为先生、老师,指孔子孔子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学了、学过,后面省略了学的内容;而,顺接连词;时,按时,时时;习,温习、实习;之,代学习的内容。学了(什么),按时温习它,不也愉快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朋友。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共同学习、研讨问题),不也快乐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别人;知,了解;而,转折连词;愠,恼恨、怨恨;君子,这里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别人不了解(我),可是我却不恼恨(他),不也是有修养的人吗?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包含三层意思: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一层表明了既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既讲了学习方法,也讲了学习态度。

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一层表明了学须有友。《礼记·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远千里而来,研究学问,析疑解惑,有利于学业进步,自然成为乐事。这一层讲的是朋友间虚心互学的学习态度问题。

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层直接表明了个人修养的问题,其实也表明了学习态度的问题。《论语·宪问》篇孔子说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可以帮助体会这一层的含意。这一层含蓄地表明了学习要有不求人知、全在进德修业的正确态度。

孔子讲的学习,包括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诗、书。既要学书本知识,又要实习各种技能,还要跟德育结合。

2.教学第二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的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 2

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表明了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修养。

3.教学第三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温习;故,旧的(知识);而,顺接连词;以,把,后面省略了代词“之”;为,作为、当作。复习旧知识,能够领悟新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这一则表明了“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语言虽简,含意却很丰富。这里的“知新”,包含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得到新的体会,即认识的加深;第二是领悟到新的内容,即知识的扩大。这里的“温故”自然也不只是重复阅读,而是在不断复习的过程中,思考探究,获得新体会,掌握新知识。这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

4.教学第四则。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顺接连词;思,思考;则,就;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只是读书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苦思苦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这见解是很精辟的。

5.学习第五则。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

这一则是讨论正确的学习态度:要老实谦虚,不要不懂装懂。

四、拓展体验:

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五、课外延伸

1.(必做题)从问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2.(选做题)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读书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第二课时

3

教学内容

1.继续学习后五则。

2.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3.拓展延伸,练习巩固。

教学设计

一、课文导入

背诵检查,提问前五则哪些是有关学习态度,哪些是有关学习方法,哪些是思想修养。我们这一节课继续学习后五则。

二、合作探究学习后五则

6.教学第六、第七则。

①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②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贤:贤人 齐:相同 焉:语气词 自省:自我反省

翻译:

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出示课件16) 翻译: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以上两则讲述正确的学习态度: 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总之,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改正不足。

7.学习后三则,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b.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从字面和深层含义两个层面探究本句的含义。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翻译)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本则讨论思想品德修养:“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人们要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终身。

[探究第二句]

4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学生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理解:讨论思想品德修养。处于浊世,君子能洁身自好。

哲理:经历磨难,培养意志,成就大事。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师小结:

这两句谈修身做人的道理:

讨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忠”和“恕”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正面要求;“恕”的要求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反面要求。其中都包含了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的思想。

三、探究十则如何分为三类: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

求知态度: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习方法: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传不习乎?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修身做人:(出示课件25)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③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⑤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语言积累。

(一)成语归纳

①温故而知新:温习已学过的东西,又有新的体会。

②见贤思齐: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

③任重道远:负担沉重,路程遥远。

④死而后已:到死为止。

5

⑤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一起行走的几个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要的,不要施加到别人身上。

(二)重点文言实词

不亦说乎。

吾日三省吾身。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而殆。

士不可以不弘毅。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一词多义

1.大家到文中找到有“为”的句子并和第五课中出现的相比较。 为人谋而不忠乎。为,替。

项为之强。为,因为。 为之怡然称快。为,因为。

以丛草为林??。为,作为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被。

可以为师矣。为,做。

知之为知之??为,是。

仁以为己任。为,作为。

前三句中的为字读wai,后面的读w?i。

2.可以:

可以为师矣。可以:可以凭借。

士不可以不弘毅 可以:能够

3.知

人不知而不愠。知:了解。

是知也。知:通“智”,聪明智慧

温故而知新。知:领悟,知道。 知之为知之知:知道

4.“而”的用法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

死而后已。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这六句中的“而”表承接。不译,或译为“然后”

人不知而不愠。

为人谋而不忠乎??

6

学而不思则罔??

这三句中的“而”表转折。可译为“却”或“可是”、“但是”

任重而道远表并列。 “而且”、“并且”

5.“之”的用法

学而时习之。

诲女知之乎。

择其善者而从之??

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这四句中的“之”是代词。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句中的是助词,不翻译。

(四)通假字

不亦说乎:通“悦”,高兴

诲女知之乎:通“汝”,你

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

五、拓展练习

请根据以下的环境或画面,从课文找出相对应的格言

根据提示回答:

1.看图回答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与“梅花香自苦寒来”以及“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意境相同的: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与本文哪一则内容相似?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听故事,说格言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六、教师小结

《论语》,流传2500多年,影响世代中国人,它的经典语句,每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从 7

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成为最畅销的经典解读。大家可以课后阅读《于丹〈论语〉心得》,来更好的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背诵课文。

七、作业布置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8

四 : 人教版七(上)语文《〈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该文章转自[中学语文在线-免费资源站]: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用时】三课时

【预习作业】诵读课文,生字注音,依据注释,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则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yì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则》。

二、作家、作品简介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他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三、初读前三则,扫除语言障碍

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说(yuè邑)乎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

1.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四、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则

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时:按时; 说:愉快、高兴; 朋:志同道合的人; 知:了解; 愠:发怒、生气;

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按时练习,不是很喜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生气,不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4.朗读、背诵。

第二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三:多次; 省:反省; 为:替、帮; 谋考虑事情; 忠:尽心竭力;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习:温习。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否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过呢?”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讨论思想品德修养。

4.朗读、背诵。

第三则子曰:“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有:同“又”。(2)立:站得住的意思。(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详解孔子说:“我童年学习,到了十五岁时立下了求学的志向,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可以在社会上立身了。四十岁时学问上的问题都能清楚明白,立身处事有坚定的原则,不会被外界左右。五十岁时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给予我的使命职责和命运。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能够分辨是非,听到逆耳话能够理解他人,对各种人的各种话都能分辨取舍。七十岁时我的心灵和行为都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地,行随心至,从不越过仁的规范。”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拓展:“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十为耄耋之年”常用来指代年龄。

4.朗读、背诵。

【作业布置】

复习、背诵前三则。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教学步骤】

一、学生默写《论语》第一、二、三则

二、初读第四至第八则,扫除语言障碍

罔(wǎng)殆(dài)箪:(dān)曲肱(gōng)

1.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三、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第四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故:学过的知识; 知新: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可:可以; 以凭借; 为:做。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4.朗读、背诵。

第五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有害。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和思考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4.朗读、背诵。

第六则子曰:“贤哉,回也!一箪(1)食,一瓢饮,在陋巷(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贤哉回也。”(《雍也》)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箪: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2)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3)乐:乐于学。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箪干粮,一瓢凉水,居住在简陋的巷子里,换了别人一定不堪忍受这种贫困忧苦的生活,但是颜回啊,从来不知因此而改变自己好学乐善的快乐。贤德啊,颜回!”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此章孔子回环曲折,一说两叹,高度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流传很广,几乎妇孺皆知。

4.朗读、背诵。

第七则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知:懂得、了解; 好:喜欢;乐:以……为乐。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里,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孔子正是这一点的身体力行者,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为明证。

4.朗读、背诵。

第八则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饭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

(2)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拓展:饭蔬饮水:后因以“饭蔬饮水”形容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

4.朗读、背诵。

【作业布置】

复习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理解并背诵第九至第十二则

【教学步骤】

一、学生默写《论语》第四至第八则

二、初读第九至第十二则,扫除语言障碍

博学而笃(dú)志

1.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三、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第九至第十二则

第九则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三人:几个人;善者:优点;从:跟随;不善者:缺点。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讲正确的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取长补短,弥补不足。

4.朗读、背诵。

第十则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斯:这;舍:舍弃。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孔子站在河边说:消失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它日夜不停息地向前流去。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孔子在河流的源头,抚今追昔、满怀感慨,自告且忠告所有决心开始“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立志“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就要像这江水一样,从“闻其道”的源头开始,后浪推前浪,生生不息、前赴后继,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无论条件恶劣还是优越,甚至出生入死,都要不断地“固守”,“承担”“圣人之道”之行直到最终成就“不愠的世界”而不退转。”这里必须明确,这话既是孔子自己的感慨,也是对所有有志于圣人之道的人的忠告和勉励。

故后人多用来指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的流逝,感慨人生世事变换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

4.朗读、背诵。

第十一则子曰:三军①可夺帅也,匹夫②不可夺志也” (《子罕》)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①三军:军队的通称。②匹夫:夫妇相匹配,分开说则叫匹夫匹妇,所以匹夫指男子汉。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一国的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可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却是不能强迫改变的。对于一个人来讲,他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任何人都无权侵犯。作为个人,他应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

4.朗读、背诵。

第十二则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博:广也。笃:厚也。志有两种解释:一,志同识,记忆在心;二,志向。在此,基于取其后者。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子夏说:“一个人心有远大理想就要有丰富的知识,要多多提出疑问,多多深入思考。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干扰,“仁”就在这当中了。”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里又提到孔子的教育方法问题。修德进学的门径:学欲广博,志欲坚定,外问于人,内思于心。

既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一个追求的中心,这就叫,‘博学而笃志”。

既要多问问题,又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空想,而要多想当前的事情,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情,这就叫“切问而近思。”

学习的关键在于自身的体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一定要从自身处去问,接近处去思。

4.朗读、背诵。

四、分类整理归纳

1.成语: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博学笃志、饭蔬饮水

2.十二则中,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方法?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态度?哪些语句是讲个人修养?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个人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作业布置

1.学习、背诵第九至第十二则

2.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教学后记

五 :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www.61k.com]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1.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2.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2.朗读、背诵课文。

3.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了解作品。

1.激趣导入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其中有人说到“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找智慧。”那么同学们,最完整的保存孔子的智慧的书,你们知道是哪一部吗?对,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论语十则》

2.了解孔子和《论语》相关知识。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智慧的语言。

二、诵读感知

1.范读:学生听朗读录音,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点击播放课文录音)

2.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1

论语十二章教案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a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 不知为(w?i)不知 是知(zhì)也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停顿间隔。(www.61k.com)

三、合作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1.教学第一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子曰”:子,古代用作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这里可译为先生、老师,指孔子孔子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学了、学过,后面省略了学的内容;而,顺接连词;时,按时,时时;习,温习、实习;之,代学习的内容。学了(什么),按时温习它,不也愉快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朋友。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共同学习、研讨问题),不也快乐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别人;知,了解;而,转折连词;愠,恼恨、怨恨;君子,这里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别人不了解(我),可是我却不恼恨(他),不也是有修养的人吗?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包含三层意思: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一层表明了既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既讲了学习方法,也讲了学习态度。

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一层表明了学须有友。《礼记·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远千里而来,研究学问,析疑解惑,有利于学业进步,自然成为乐事。这一层讲的是朋友间虚心互学的学习态度问题。

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层直接表明了个人修养的问题,其实也表明了学习态度的问题。《论语·宪问》篇孔子说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可以帮助体会这一层的含意。这一层含蓄地表明了学习要有不求人知、全在进德修业的正确态度。

孔子讲的学习,包括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诗、书。既要学书本知识,又要实习各种技能,还要跟德育结合。

2.教学第二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的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 2

论语十二章教案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www.61k.com)

这一则表明了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修养。

3.教学第三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温习;故,旧的(知识);而,顺接连词;以,把,后面省略了代词“之”;为,作为、当作。复习旧知识,能够领悟新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这一则表明了“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语言虽简,含意却很丰富。这里的“知新”,包含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得到新的体会,即认识的加深;第二是领悟到新的内容,即知识的扩大。这里的“温故”自然也不只是重复阅读,而是在不断复习的过程中,思考探究,获得新体会,掌握新知识。这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

4.教学第四则。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顺接连词;思,思考;则,就;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只是读书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苦思苦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这见解是很精辟的。

扩展:论语十二章板书设计 /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 / 论语十二章教案

5.学习第五则。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

这一则是讨论正确的学习态度:要老实谦虚,不要不懂装懂。

四、拓展体验:

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五、课外延伸

1.(必做题)从问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2.(选做题)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读书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第二课时

3

论语十二章教案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继续学习后五则。(www.61k.com)

2.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3.拓展延伸,练习巩固。

教学设计

一、课文导入

背诵检查,提问前五则哪些是有关学习态度,哪些是有关学习方法,哪些是思想修养。我们这一节课继续学习后五则。

二、合作探究学习后五则

6.教学第六、第七则。

①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②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贤:贤人 齐:相同 焉:语气词 自省:自我反省

翻译:

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出示课件16) 翻译: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以上两则讲述正确的学习态度: 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总之,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改正不足。

7.学习后三则,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b.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从字面和深层含义两个层面探究本句的含义。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翻译)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本则讨论思想品德修养:“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人们要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终身。

[探究第二句]

4

论语十二章教案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www.61k.com)”(《子罕》)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学生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理解:讨论思想品德修养。处于浊世,君子能洁身自好。

哲理:经历磨难,培养意志,成就大事。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师小结:

这两句谈修身做人的道理:

讨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忠”和“恕”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正面要求;“恕”的要求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反面要求。其中都包含了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的思想。

三、探究十则如何分为三类: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

求知态度: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习方法: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传不习乎?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修身做人:(出示课件25)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③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⑤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语言积累。

(一)成语归纳

①温故而知新:温习已学过的东西,又有新的体会。

②见贤思齐: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

③任重道远:负担沉重,路程遥远。

④死而后已:到死为止。

5

论语十二章教案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⑤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一起行走的几个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www.61k.com) 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要的,不要施加到别人身上。

(二)重点文言实词

不亦说乎。

吾日三省吾身。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而殆。

士不可以不弘毅。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一词多义

1.大家到文中找到有“为”的句子并和第五课中出现的相比较。 为人谋而不忠乎。为,替。

项为之强。为,因为。 为之怡然称快。为,因为。

以丛草为林??。为,作为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被。

可以为师矣。为,做。

知之为知之??为,是。

仁以为己任。为,作为。

前三句中的为字读wai,后面的读w?i。

2.可以:

扩展:论语十二章板书设计 /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 / 论语十二章教案

可以为师矣。可以:可以凭借。

士不可以不弘毅 可以:能够

3.知

人不知而不愠。知:了解。

是知也。知:通“智”,聪明智慧

温故而知新。知:领悟,知道。 知之为知之知:知道

4.“而”的用法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

死而后已。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这六句中的“而”表承接。不译,或译为“然后”

人不知而不愠。

为人谋而不忠乎??

6

论语十二章教案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学而不思则罔??

这三句中的“而”表转折。[www.61k.com)可译为“却”或“可是”、“但是”

任重而道远表并列。 “而且”、“并且”

5.“之”的用法

学而时习之。

诲女知之乎。

择其善者而从之??

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这四句中的“之”是代词。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句中的是助词,不翻译。

(四)通假字

不亦说乎:通“悦”,高兴

诲女知之乎:通“汝”,你

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

五、拓展练习

请根据以下的环境或画面,从课文找出相对应的格言

根据提示回答:

1.看图回答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与“梅花香自苦寒来”以及“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意境相同的: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与本文哪一则内容相似?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听故事,说格言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六、教师小结

《论语》,流传2500多年,影响世代中国人,它的经典语句,每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从 7

论语十二章教案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成为最畅销的经典解读。(www.61k.com)大家可以课后阅读《于丹〈论语〉心得》,来更好的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背诵课文。

七、作业布置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8

扩展:论语十二章板书设计 /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 / 论语十二章教案

本文标题: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第十章激素调节 教学设计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81211.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