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探讨生命科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发布时间:2017-08-04 所属栏目: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一 : 探讨生命科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临近毕业了,大家的论文写好了吗,下文是生命科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20世纪后叶生命科学各领域取得的巨大进展,特别是分子生物学的突破性成就,使生命科学在自然科学中的位置起了革命性的变化。勿庸置疑,在下一世纪生命科学将继续蓬勃发展,生命科学对自然科学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决不亚于19世纪与20世纪上半期的物理学。过去生物科学曾得益于引人物理学、化学与数学等学科的概念、方法与技术而得到长足的发展,未来生命科学将以特有的方式向自然科学的其它学科进行积极的反馈与报答。当21世纪逼近的时候,一些有远见的科学家、思想家与政治家将日益严重的诸多人类社会问题(如人口、地球环境、食物、资源与健康等)的解决,寄希望于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进步。

一、生命科学将成为21世纪自然

科学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键学科本世纪50年代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发现,随后遗传信息传递“中心法则”的确立与dna重组技术的建立使生命科学的面貌起了根本性的变化。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的结合将用10一15年测定出人类基因组30亿个碱基对的遗传密码的全部序列。人体细胞约有10万个基因,迄今仅弄清楚不到5%,今后将要继续发现与阐明大量新的重要基因,诸如控制记忆与行为的基因,控制细胞衰老与程序性死亡的基因,新的癌基因与抑癌基因,以及与大量疾病有关的基因。将利用这些成果去为人类健康服务。

70年代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以基因工程为代表的生物工程的出现,生物技术通过对基因链的精确切割与有目的再组合,使有目的改良生物的性状与品质成为可能。迄今生物工程所取得的成就已在生产上显示出诱人的前景,尽管还存在有不少争议的问题,但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世纪的新兴产业。

发育生物学将要快速兴起,它将要回答无数科学家一百多年来孜孜以求而未解决的重大课题:一个受精卵通过细胞分裂与分化如何发育成为结构与功能无比复杂的个体,阐明在个体发育中时空上有条不紊的程序控制机理,从而为人类彻底控制动植物生长发育创造条件。rna分子既有遗传信息功能又有酶功能的发现,为数十年踏步不前的难题“生命如何起源?”的解决提供了新的契机。人们在下一个世纪还要试图在实验室人工合成生命体。人们已有可能利用生物技术将保存在特殊环境中的古生物或冻干的尸体的dna扩增,揭示其遗·传密码,建立已绝灭生物的基因库,研究生物的进化与分类问题。

神经科学的崛起预示着生命科学又一个高峰的来临。脑是含有101’细胞的非常复杂的高级结构体系,下一个世纪初从分子到行为水平的各个层次对脑功能的研究都将有重大突破,在阐明学习、记忆、思维、行为与感情机理方面也将有重大进展。脑机能在理论上的进展将会促进新一代智能计算机的研制。

生态学可能是最直接为人类生存环境服务并对国民经济持续与协调发展起重要作用的科学。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当前生物科学最紧迫的任务之一。很多生物在没有被人类认识以前就消亡,这对人类无疑是一种灾难。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以及控制有害生物蔓延的研究成果将指导人类遵循自然规律积极保护自己生存的环境,否则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都要受到难以挽回的影响。

21世纪人口增长与粮食(食物)增长的关系仍然是困扰人类进步最严重的社会问题。加速高效农牧业的发展与控制人口的增长是保证人类社会进步与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面临21世纪的生命科学将做出决定性的贡献.

顺应生命科学迅速发展的形势,发达国家政府及一些国际组织先后提出了“国际地圈及生物圈计划”、“人类基因组作图与测序计划”、“脑的十年”及“生物多样性利用与保护研究”等投资巨大的生命科学研究计划。其中仅“人类基因组作图与测序计划”一项预算就高达30亿美元。美国对生命科学的基础研究极为重视,科研经费的资助明显倾斜。1992年美国财政预算中科学研究与发展经费为576亿美元,其中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占90亿美元。nih的投资主要用于生物和医学的基础研究,另外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农业部、环保局和航空航天局(nasa)的经费也有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大量份额。

由于生命科学的发展,人才的需求量激增,近年除越来越多的物理学家、化学家与技术科学人员被吸引到生物学研究领域外,在发达国家学习生命科学、农、林与医的青年学生增加很快,以美国为例,近年统计48万博士学位获得者中,学生命科学的占51%。优秀青年科学家流向生命科学前沿,在我国与其它国家也是很明显的。这是21世纪生命科学欣欣向荣的动力与源泉,我们不仅要洞察这种趋势,更要十分珍惜这种千载难逢的机遇。

二、高等学校的生物科学教学必须适应21世纪生命科学科技人才的需求

我国是否能在世纪交接的年代不失时机地将生命科学迅速推向前进,并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将是“科技兴国”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的具体体现。生物科学的使命要依托全民族生物科学知识的普及与提高和高级生物科学人才的培养。建立起一支庞大的、高素质的生物科学科技队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环节。“科技兴国,教育为本”,高等学校生物学教育是发展生命科学与培养人才的基地,这在国际上已成共识。反观目前我国高校生物学教学中面临的诸多严重问题,与当前生物科学发展的形势极不相称,提高与改善高等学校生物科学的教学以适应21世纪生命科学科技人才的需求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改革教学内容,跟上学科的发展

生物科学的迅速发展,使旧的生物系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已不能适应需要。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自1992年起,我国各高等学校的生物系普遍开设了6+l模式的专业必修课程,即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或植物生理学。这种模式在目前可能是合理的,但这种模式不是唯一的模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式.正如前面所说的,生物学科正在起着革命性变化,还需要不断研究学科的发展,改革我们的教学内容。我们认为一些迅速崛起与快速发展的学科,诸如神经科学、发育生物学等是否会演变成高校生命科学教学的基础课?分子生物学是否应成为一门独立的基础课,它是否已具备了自己的学科体系?与国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极为密切的生态学正在更新自己的概念与内容,是否也应成为一门基础课?这些都是致力于生物学教学的专家十分关注的事。面向21世纪的生命科学、必然是各学科相互渗透与相互交融的“大生物学’时代。曾经在引导一代青年入门起重要作用的普通生物学是应恢复其昔日应有的位置,使其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generalbiology.”新的问题与矛盾必然又会产生,知识积累是无穷的,学时却是有限的、怎么办?是延长学习年限,还是改革教学内容?我认为主要应选择后者。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知识结构也应有所变化。譬如植物学与植物生理学是否可合并为一门课—植物科学,将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揉在一起讲授,岂非符合当今生命科学的特点,动物学与动物生理学是否也可这样考虑?当然这样对教师的要求更高,难度更大。教学改革总是要在克服困难中前进的。我认为要十分重视生命科学重要学科的发展与学科的建设。80年代我国有远见的生物学家把分子生物学(包括分子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神经生物学与生态学列为当前生物科学的四大基础学科,无疑是正确地反映了现代生命科学的总趋势。遗传学(主要是分子遗传学)不仅是20世纪下半叶生物科学的带头学科,在今后多年还将保持其在生命科学中的核心作用.

有些科学家早就预测到,由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的结合,必然促进发育生物学的蓬勃发展,从而提出发育生物学将成为21世纪生命科学的“新主人”,这种预测已逐渐变为现实。

1.分子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本质与规律的科学。核酸与蛋白质(有人认为还有糖)是生命的最基本物质,因此核酸与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研究今后仍然是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几乎一切生命活动都要依靠蛋白质(包括酶)来进行.蛋白质分子结构与功能的研究除了要阐明由氨基酸形成的并有一定顺序的肤链结构外,今后将特别重视肚链折叠成的特定的三维空间结构,因为蛋白质生物功能与它的空间构型关系极为密切。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与传递执行者,遗传信息由dna~rna~蛋白质的表达过程,称为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是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研究的核心。其基本问题已比较清楚,当前研究的重点是:(l)约经10一15年,人类基因组30亿个碱基对全序列(遗传密码)可以测出,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2)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过程在各层次上调节的研究仍然是今后相当一段时间的任务。

2.细胞生物学

细胞是一切生命活动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科学,细胞的结构、细胞代谢、细胞遗传、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细胞信息的传递与细胞的通讯等是细胞生物学主要研究内容。虽然今后细胞生物学研究的内容是全方位的,但概括起来可能是两个基本点:一是基因与基因产物如何控制细胞的重要生命活动,如生长、增殖、分化与衰老等,在此要涉及到一个全新的问题,细胞内外信号如何传递;二是基因产物—蛋白质分子如何构建与装配成细胞的结构,并行使细胞的有序的生命活动。

3.遗传学

遗传学比分子生物学更具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但现代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是不可分割、相互交叉的两个学科,且很难划然分开。有些著名的遗传学家把遗传学概括称为基因学,因为现代遗传学主要是研究生物体遗传信息传递与表达的科学。基因携带的信息是由基因的结构所决定,信息的表达是由基因的功能实现的,因此遗传学研究的是基因的结构与功能。从遗传学的角度看,所有生命现象的机制,追根究底都会与基因的结构与功能相关。因此遗传学在今后较长时间仍然是生命科学的核心科学。

有人估计人体细胞内约有10万个基因,迄今弄清楚的不到5%,所以与重要生命活动有关与疾病有关的新基因的发现与阐明将是今后几十年的重要任务。

4.发育生物学

由于近几十年分子生物学、遗传学与细胞生物学所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与知识的积累,已为解决这一重大课题创造了条件,也是今后发育生物学学科应运而飞速发展的原因。发育生物学当今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细胞的基因如何按一定的时空关系选择性地表达专一性的蛋白质,从而控制细胞的分化与个体发育。阐明基因在多层次水平上控制胚胎的发育就不仅是涉及到个别基因的问题,而是一系列调节基因在时空上的联系与配合,从而支配发育的程序。虽然这是难度极大的课题,但近年已有所突破,并初见端倪。估计今后发育生物学将沿着这条道路深人下去,并可望取得丰硕的成果。

上文是生命科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二 : 改革开放必要性

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根本方针。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我国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影响。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改革是全面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前提下,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以适应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必须围绕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把改革开放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通过深化改革,解决体制转变中的深层次矛盾和关键问题;通过扩大开放,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新时期30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增强的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坚持和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体现和主要内容。一方面,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确保了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确保了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的轨道上实行改革开放,就是对原来僵化、缺乏活力的旧体制进行全面的变革,使之更加符合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更加符合我国国情,更加符合现阶段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从而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增强社会主义的吸引力。

浅谈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根本的原因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我们正是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的引领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 革、勇于创新,才取得了今日的辉煌。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30年的改革开放,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实践证明, 市场化改革,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国际意义。

一、改革开放是振兴中华民族的正确选择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正反经验,以民为本创新,找到了一条振兴中华的道路,那就是改革开放,走中国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的道路。改革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迅速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30年 第 5 页

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来,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居世界第 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变化之大,举世瞩目。实践证明,实施市场化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发展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之所以产生如此巨大的效果,是由市场经济的“人民性”决定的。市场经济是亿万人自主参加生产、直接参与交换、自由选择消费方式的经 济,在改革的各个阶段,人民从解决近期利益出发,根据现实生活的需要,自觉或不自觉地推进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经济转轨过程中,由于没有现成模式可以照 搬,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可以说,在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基础上进行总结和制度化,是中国市场经济不断前进的基本范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 辆“车”,不可能靠少数人闭门来造,只有党群一心才能造出来。

市场经济在带来生产力极大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矛盾:市场经济追求利润的原则冲击着传统道德,城市化带来了人口的大流动,工业化带来了环境问题,体制 转轨也导致社会保障制度急待健全,以及利益群体的社会分化,等等。面对这些问题,出现了对市场化改革方向的争论。有人认为,问题全是由市场化改革带来的, 市场化改革会剥夺工农群众的利益,造就为富不仁阶层。这种观点显然过于偏激。市场化改革的目的是要提高社会财富,使全体人民过上好生活。改革解决了老百姓 的温饱问题,今后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体制,全面地解决好民生问题,但退回去是没有出路的。大家应该达成一个共识:承认市场经济的人民性。具体来讲,就是要保 护人民的利益,防止少数人把全民的财产化为己有,反对把权力转化为资本,防止把市场经济变成权力经济,要使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大众能够共享改革开放成 果。

面对发展与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充满了协调与统筹的思路,是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强有力的思想保障。科学发展观不仅是统筹解决各种矛盾使经济健康发展的纲领性指导方针,也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伟大指南。经济发展中提出的种种问 题,根本的解决就是要靠统筹改进制度,靠改革开放来保证。在这个意义上,科学发展观是振兴中华正确道路的延伸。

二、改革开放为社会主义理论增加了崭新的内容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人类历史上的创举,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创举。18世纪及19世纪初期,工业化发展很快,但资本对劳动处于优越的不平等地 位,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为反对剥削和保护劳工利益,产生了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一批社会主义思想家。此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社会主义国 家纷纷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社会主义理论增添了新的证据。但正如西方学者形容的,以公平为旗帜的社会主义大船,方向明确,但动力不足;资本 主义这只旧船,虽然方向不明,动力却比较足。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后,人们发现,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超过了社会主义国家。此时,社会主 义要继续前进,就需要改革,需要有新的思想武器。

当中国人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很多人表示怀疑。一位日本的中国问题专家曾明确表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相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死路一条。这种观点有 相当的代表性。我们必须承认,在多年的宣传中,什么是社会主义和什么是市场经济确实被公式化了,对此必须有新的解读。

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她不仅来自理想主义,也来自现实生活;不仅来自中国近代历史的社会选择,也来自对当代社会的比较研究。我们运用现代市场 经济的理论和实践,改革了传统的只讲阶级斗争的社会主义;我们运用近百年来社会主义运动的正反两方面经验,丰富了社会主义;我们运用社会主义对劳动者的关 心,对 第 6 页

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集体意识的重视,对公平的追求,对社会福利的强调,改革了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使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古典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之所以 能与“社会主义”联姻,是因为我们要的社会主义不是那种只讲集权、不讲分散,只讲计划、不讲市场,只讲生产、不讲消费,只讲精神、不讲物质,只讲阶级、不 讲全民的传统的社会主义。改革的成果为社会主义增添了新的时代精神和丰富内涵,世界范围的现代化大潮为市场经济带来了一种文化意义上的飞跃。通过社会主义 与市场经济的双向改造,即现代市场经济对传统社会主义的改造,现代社会主义对古典市场经济的改造,我们得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一种经济基础形态--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

现代的市场经济与现代的社会主义具有了内在的一致性。现代条件下的市场化改革,已促成了多种形式公有制新基础的形成,即劳动者获得了实际的而非名义的财产 权利,在自主劳动的基础上自愿而非强迫的产销联合;也促成了社会主义公平原则的传承,即坚持现代市场经济规则,平等竞争,国民待遇,反对行政性垄断等。市 场经济发展得越充分,就越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的过程,就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只有改革开 放才能发展社会主义”的深刻内涵。

三、改革开放为我国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改革和发展模式

邓小平在谈到中国经济改革的意义时曾说过:“我们的改革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范围内也是一种试验,我们相信会成功。如果成功了,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 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从目前不少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改革实践看,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成功经验正逐渐成为一种改革和发展的模式,并 被越来越多的转型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接受.这是中国对世界的巨大贡献。

事实上,国内外对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解是存在争议的。一种普遍的理解是认为渐进式是中国改革最重要的特征。难道问题只如此简单吗?中国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具有 众多基本特征,构成了中国经济改革的特色和模式,主要有: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方向,以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为战略, 以渐进与激进结合而渐进为主为步伐,以破旧与立新动态磨合、增量改革与存量改革同时进行为方式,以价格改革与国有企业改革为关键,且以从农村和沿海起步为 突破点,等等。

特别要提到的一个特征是,我国的市场化改革,一直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线,再围绕这个主线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通过 渐次建立商品市场、要素市场,逐步建立起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1994年开始,着手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的政府经济管理体制。在接下来的几年 中,围绕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大力推进了财税、金融、价格管理、外汇管理、政府机构等方面的改革,初步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宏观调控体制框 架。

这种改革模式与东亚发展模式有相同之处。世界银行《东亚经济奇迹》调研报告总结东亚国家发展的共同经验,提出了几条值得人们研究的规律:一是政府高质量与 集权倾向,二是强有力的经济官僚,三是倾听技术精英和私营部门领袖的意见。不论是否承认东亚模式,政治上的集权和经济上的市场化,确是东亚发展较快的几个 国家与地区曾有过或正存在的重要特征。在经济起飞阶段,政治上及经济决策上是集权的,政府在经济起飞中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表现在宏观管理和调控上的干预 程度是相对强的。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导,并不是否认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它只是认为,已有过的政治体制改革举措是在经济体制改革所涉及的一些方面展开的,是经济体制改 革所必须的。但在经济体制改革难以深入的地方,我们都看到了加大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力度的重要性。解放思想,深化和完善市场化改革,必然会推动政治体制改革 的大步前进。

四、改革开放为构建和谐世界做出了贡献

和谐是个了不起的观念,提出和谐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伟大战 第 7 页

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略。世界和谐的基础是各国自身的和谐。中国主张和谐世界,首先是从构建国内和 谐社会开始的。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理解,生产关系不断适应发展着的生产力,并互相促进,才谈得上社会和谐。经过改革开放,我国的生产力有了大发展,已创 造了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但生产关系如何适应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上层建筑如何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还是一个重大的需要解决的问题。今天,各种社会矛盾凸 显,政府管理体制和方式负有缓解这些社会矛盾的责任。“和谐社会”的提出,非常及时,非常必要。和谐就是要关注社会公平,让各个社会群体都能共享经济增长 的成果。“和谐社会”既关心和支持困难群体,也鼓励投资和发展;既在法律框架内保护工人利益,也要让资本所有者有信心、有动力继续投资扩大生产;既主张 “为富要仁”,同时鼓励“处贫思变”,达致“贫富和谐”;既主张人尽其力、财尽其用,又主张适度调控收入差距,实现致富帮贫。“和谐”是处理矛盾的一种思 路,利益均衡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和谐世界还包括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处理。2005年4月22日,胡锦涛主席在参加雅加达亚非峰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亚非国家应“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这是 “和谐世界”理念第一次出现在国际舞台。同年7月,“和谐世界”被写入《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和谐世界”这个充满东方智慧的名词所描 绘的国际关系的理想状态,正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理解和赞同。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中国的富裕和强大有利于整个世界的稳定和进步,其市场经济制度的选择,加快 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曾因经济制度不同引起的冲突和对抗也因之大为减少。30年来,由于改革开放,我们与世界的交往达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 度,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成功正在为构建和谐世界做出贡献。

第 8 页

三 : 改革开放必要性

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根本方针。[www.61k.com)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我国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影响。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改革是全面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前提下,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以适应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必须围绕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把改革开放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通过深化改革,解决体制转变中的深层次矛盾和关键问题;通过扩大开放,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新时期30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增强的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坚持和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体现和主要内容。一方面,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确保了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确保了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的轨道上实行改革开放,就是对原来僵化、缺乏活力的旧体制进行全面的变革,使之更加符合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更加符合我国国情,更加符合现阶段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从而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增强社会主义的吸引力。

浅谈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根本的原因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我们正是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的引领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 革、勇于创新,才取得了今日的辉煌。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30年的改革开放,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实践证明, 市场化改革,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国际意义。

一、改革开放是振兴中华民族的正确选择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正反经验,以民为本创新,找到了一条振兴中华的道路,那就是改革开放,走中国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的道路。改革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迅速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30年 第 5 页

改革开放意义 改革开放必要性

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来,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居世界第 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www.61k.com]变化之大,举世瞩目。实践证明,实施市场化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发展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之所以产生如此巨大的效果,是由市场经济的“人民性”决定的。市场经济是亿万人自主参加生产、直接参与交换、自由选择消费方式的经 济,在改革的各个阶段,人民从解决近期利益出发,根据现实生活的需要,自觉或不自觉地推进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经济转轨过程中,由于没有现成模式可以照 搬,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可以说,在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基础上进行总结和制度化,是中国市场经济不断前进的基本范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 辆“车”,不可能靠少数人闭门来造,只有党群一心才能造出来。

市场经济在带来生产力极大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矛盾:市场经济追求利润的原则冲击着传统道德,城市化带来了人口的大流动,工业化带来了环境问题,体制 转轨也导致社会保障制度急待健全,以及利益群体的社会分化,等等。面对这些问题,出现了对市场化改革方向的争论。有人认为,问题全是由市场化改革带来的, 市场化改革会剥夺工农群众的利益,造就为富不仁阶层。这种观点显然过于偏激。市场化改革的目的是要提高社会财富,使全体人民过上好生活。改革解决了老百姓 的温饱问题,今后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体制,全面地解决好民生问题,但退回去是没有出路的。大家应该达成一个共识:承认市场经济的人民性。具体来讲,就是要保 护人民的利益,防止少数人把全民的财产化为己有,反对把权力转化为资本,防止把市场经济变成权力经济,要使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大众能够共享改革开放成 果。

面对发展与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充满了协调与统筹的思路,是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强有力的思想保障。科学发展观不仅是统筹解决各种矛盾使经济健康发展的纲领性指导方针,也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伟大指南。经济发展中提出的种种问 题,根本的解决就是要靠统筹改进制度,靠改革开放来保证。在这个意义上,科学发展观是振兴中华正确道路的延伸。

二、改革开放为社会主义理论增加了崭新的内容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人类历史上的创举,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创举。18世纪及19世纪初期,工业化发展很快,但资本对劳动处于优越的不平等地 位,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为反对剥削和保护劳工利益,产生了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一批社会主义思想家。此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社会主义国 家纷纷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社会主义理论增添了新的证据。但正如西方学者形容的,以公平为旗帜的社会主义大船,方向明确,但动力不足;资本 主义这只旧船,虽然方向不明,动力却比较足。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后,人们发现,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超过了社会主义国家。此时,社会主 义要继续前进,就需要改革,需要有新的思想武器。

当中国人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很多人表示怀疑。一位日本的中国问题专家曾明确表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相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死路一条。这种观点有 相当的代表性。我们必须承认,在多年的宣传中,什么是社会主义和什么是市场经济确实被公式化了,对此必须有新的解读。

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她不仅来自理想主义,也来自现实生活;不仅来自中国近代历史的社会选择,也来自对当代社会的比较研究。我们运用现代市场 经济的理论和实践,改革了传统的只讲阶级斗争的社会主义;我们运用近百年来社会主义运动的正反两方面经验,丰富了社会主义;我们运用社会主义对劳动者的关 心,对 第 6 页

改革开放意义 改革开放必要性

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集体意识的重视,对公平的追求,对社会福利的强调,改革了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使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古典的市场经济。[www.61k.com)“市场经济”之所以 能与“社会主义”联姻,是因为我们要的社会主义不是那种只讲集权、不讲分散,只讲计划、不讲市场,只讲生产、不讲消费,只讲精神、不讲物质,只讲阶级、不 讲全民的传统的社会主义。改革的成果为社会主义增添了新的时代精神和丰富内涵,世界范围的现代化大潮为市场经济带来了一种文化意义上的飞跃。通过社会主义 与市场经济的双向改造,即现代市场经济对传统社会主义的改造,现代社会主义对古典市场经济的改造,我们得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一种经济基础形态--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

现代的市场经济与现代的社会主义具有了内在的一致性。现代条件下的市场化改革,已促成了多种形式公有制新基础的形成,即劳动者获得了实际的而非名义的财产 权利,在自主劳动的基础上自愿而非强迫的产销联合;也促成了社会主义公平原则的传承,即坚持现代市场经济规则,平等竞争,国民待遇,反对行政性垄断等。市 场经济发展得越充分,就越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的过程,就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只有改革开 放才能发展社会主义”的深刻内涵。

三、改革开放为我国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改革和发展模式

邓小平在谈到中国经济改革的意义时曾说过:“我们的改革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范围内也是一种试验,我们相信会成功。如果成功了,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 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从目前不少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改革实践看,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成功经验正逐渐成为一种改革和发展的模式,并 被越来越多的转型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接受.这是中国对世界的巨大贡献。

事实上,国内外对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解是存在争议的。一种普遍的理解是认为渐进式是中国改革最重要的特征。难道问题只如此简单吗?中国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具有 众多基本特征,构成了中国经济改革的特色和模式,主要有: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方向,以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为战略, 以渐进与激进结合而渐进为主为步伐,以破旧与立新动态磨合、增量改革与存量改革同时进行为方式,以价格改革与国有企业改革为关键,且以从农村和沿海起步为 突破点,等等。

特别要提到的一个特征是,我国的市场化改革,一直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线,再围绕这个主线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通过 渐次建立商品市场、要素市场,逐步建立起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1994年开始,着手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的政府经济管理体制。在接下来的几年 中,围绕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大力推进了财税、金融、价格管理、外汇管理、政府机构等方面的改革,初步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宏观调控体制框 架。

这种改革模式与东亚发展模式有相同之处。世界银行《东亚经济奇迹》调研报告总结东亚国家发展的共同经验,提出了几条值得人们研究的规律:一是政府高质量与 集权倾向,二是强有力的经济官僚,三是倾听技术精英和私营部门领袖的意见。不论是否承认东亚模式,政治上的集权和经济上的市场化,确是东亚发展较快的几个 国家与地区曾有过或正存在的重要特征。在经济起飞阶段,政治上及经济决策上是集权的,政府在经济起飞中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表现在宏观管理和调控上的干预 程度是相对强的。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导,并不是否认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它只是认为,已有过的政治体制改革举措是在经济体制改革所涉及的一些方面展开的,是经济体制改 革所必须的。但在经济体制改革难以深入的地方,我们都看到了加大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力度的重要性。解放思想,深化和完善市场化改革,必然会推动政治体制改革 的大步前进。

四、改革开放为构建和谐世界做出了贡献

和谐是个了不起的观念,提出和谐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伟大战 第 7 页

改革开放意义 改革开放必要性

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略。[www.61k.com]世界和谐的基础是各国自身的和谐。中国主张和谐世界,首先是从构建国内和 谐社会开始的。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理解,生产关系不断适应发展着的生产力,并互相促进,才谈得上社会和谐。经过改革开放,我国的生产力有了大发展,已创 造了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但生产关系如何适应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上层建筑如何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还是一个重大的需要解决的问题。今天,各种社会矛盾凸 显,政府管理体制和方式负有缓解这些社会矛盾的责任。“和谐社会”的提出,非常及时,非常必要。和谐就是要关注社会公平,让各个社会群体都能共享经济增长 的成果。“和谐社会”既关心和支持困难群体,也鼓励投资和发展;既在法律框架内保护工人利益,也要让资本所有者有信心、有动力继续投资扩大生产;既主张 “为富要仁”,同时鼓励“处贫思变”,达致“贫富和谐”;既主张人尽其力、财尽其用,又主张适度调控收入差距,实现致富帮贫。“和谐”是处理矛盾的一种思 路,利益均衡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和谐世界还包括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处理。2005年4月22日,胡锦涛主席在参加雅加达亚非峰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亚非国家应“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这是 “和谐世界”理念第一次出现在国际舞台。同年7月,“和谐世界”被写入《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和谐世界”这个充满东方智慧的名词所描 绘的国际关系的理想状态,正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理解和赞同。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中国的富裕和强大有利于整个世界的稳定和进步,其市场经济制度的选择,加快 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曾因经济制度不同引起的冲突和对抗也因之大为减少。30年来,由于改革开放,我们与世界的交往达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 度,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成功正在为构建和谐世界做出贡献。

第 8 页

本文标题: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探讨生命科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80534.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