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参加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意义在于[]①可以学到很多在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②可以把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同

发布时间:2017-12-24 所属栏目: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一 : 参加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意义在于[]①可以学到很多在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②可以把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同

参加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意义在于
[ ]
①可以学到很多在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②可以把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同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加深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
③可以培养和锻炼我们的实践能力
④可以加深我们对社会的了解,培养我们的社会责任感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同步题

D


考点:

考点名称:学会学习

为什么说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北师大版)
①要奉献社会,就要具备良好的素质和较强的能力。
②对我们来说,只有好好学习,才能具备报国之才。
③我们还不能为社会直接创造价值,我们只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就能使自己成文未来的有用之才。

学习是生活的重要内容:(粤教版)
①学习是个人经过练习,由不会到会,由不能到能得过程;
②学习是人类的基本活动;
③学习是个人成长的需要;
④学习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
⑤学习是将来参加建设祖国建设的需要。

初中学习生活有哪些新特点:(人教版)
我们不仅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且可以运用已经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学习一些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学习的理由:(北师大版)
学校是知识的殿堂,进步的阶梯,

;通过学习,发现和培养自己的潜能;接受义务教育,是公民法定的权利和义务。
学校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活动。
学校学习的特点(粤教版):
①学习内容:系统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
②学习方式: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
③学习时间:相对集中;
④学习目标:为未来服务社会做准备。

良好学习习惯的表现:
粤教版:
①有目标,有计划;
②能够集中精神,排除干扰;
③不依赖他人,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④爱动脑筋,爱观察,爱提问;
⑤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⑥经常使用工具书、参考书;
⑦喜欢阅读,适当上网,拓宽知识面;经常与同学讨论问题;
⑧今日事,今日毕。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粤教版):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从制订具体、明确、可行的计划开始。
教科版:
①一心向学的习惯;
②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
③定时定量的学习习惯;
④ 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
⑤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⑥讲究学习卫生的习惯;
⑦勤奋刻苦、持之以恒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造就成功(教科版):确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固然重要,但执行计划更加重要。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苏教版:
①有科学合理的计划,并能持之以恒
②学习有主动性,无需家长或老师督促
③作息有规律,早起早睡,不打疲劳战
④按时完成作业,不拖拉。
⑤采用五段学习法:即预习、听课、复习、作业、总结

终身学习的五大习惯(粤教版):
①主动学习的习惯;
②不断探索的习惯;
③自我更新的习惯;
④学以致用的习惯;
⑤科学管理知识和处理信息的习惯。

不良学习习惯的表现
(粤教版):
①学习时间不固定,边吃边读,边玩边读;
②上课开小差,精神不集中;
③课后不复习,学习不自觉;
④爱面子,不懂不会也不问;
⑤做作业前不看书,做作业不相信自己总要找人对答案才放心;
⑥作业本、作业本、考试卷发到手,看看分数就扔到一边看,不认真分析、检查;
⑦平时不复习,考前开夜车;等等。

新的学习方式有(苏教版):
自主学习:
①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它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是一种高品质的学习。
②自主学习使我们能够不唯书、不唯上,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从而能够使我们成为一个独特的自我。
合作学习:
①合作学习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它中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慧和长处,将这些智慧和长处集中起来,我们就能够更好地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探究学习
是相对接受学习而言的,它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主体性和开放性。他要求:
①要善于发现问题。因为问题是探究学习的先导,它既是探究学习的资源,也是探究学习的推动力。
②要尝试解决问题。因为在生活中,我们只勤于思考、乐于探究,才能解决问题,取得成功。

学习中的苦与乐(人教版):
①学习是一个探究和发现的过程,需要克服困难,刻苦努力。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发现自身的潜能,获得一种超越自己的快乐。
②失学是痛苦的,享有学习的权利和机会是快乐的。

娱乐和休闲的作用:(教科版)
文明高雅的娱乐和休闲可以对我们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它不仅可以使我们劳逸结合,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发展我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培养我们高雅的情趣,促进我们的全面发展。
玩的原则(教科版):玩得健康,玩得节制,玩得节俭,玩得有个性。

怎样学习(北师大版):
A、习需要正确的态度
①学习态度往往决定学习的效果;
②学习态度与学习兴趣密切相关。有了学习兴趣,就会有积极的学习态度;
③学习态度也决定学习目的。
B、确的学习目的是促使我们勤奋学习的根本动力。把个人的发展与祖国的强大、人类的幸福结合起来,将会使我们的学习变得更有动力。

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原因及办法:
A、原因:
①有利于节省时间,提高效益,使我们学得更快,更多,更好;
②好习惯是力量的源泉,是学习的润滑剂;
③好习惯能使我们终身受益。

B、习习惯对学习的重要影响(粤教版):学习习惯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学习行为方式。学习习惯有良好与不良之分。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获取优良的学习成绩,塑造健康人格,使人受益终生。不良的学习习惯不仅会造成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效果不佳,严重者还可能产生厌学,荒废学业,导致可能会助长生活中的消极因素,贻害无穷。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苏教版):从日常生活中小事做起,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制定计划,付之实际行动,要持之以恒,学会约束自己并做好自我检查,及时调整。具体要做到:

珍惜时间,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教科版):
①珍惜时间就是要珍惜每一个今天。时间是无偿的,一个人拥有了生命就拥有了时间;时间是无价的,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也换不来已经逝去的时间;时间是公正的,每个人所拥有的一天都是24小时。
②珍惜时间首先体现为合理安排时间:a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不仅能节约时间,更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时间安排得越科学,可供我们支配的时间就越多,我们就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去做自己想做的事。b安排时间要分出轻重缓急,排好先后顺序。c安排学习时间要结合学习计划和学习任务,并考虑自己的各种实际情况。
③珍惜时间也体现在善于有效利用零星的时间。

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教科版):学习是一个主动地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地发现知识、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过程。自主学习要求我们能自觉地、独立地制定学习计划,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逐步做到不依赖父母和老师的监督和管理。
兼顾全面基础与学科行长(不能有偏科思想)(教科版):中学时期是为各方面素质发展打基础的时期,系统的中学课程可以为我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宽厚、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应该在全面地学习和掌握各个学科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兴趣或特长,不偏科。若出现偏科的现象,应努力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鼓励自己去改变这种现状,对自己不喜欢的科目也尽可能予以全面地学习和掌握。

从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学习(教科版):
①“有字之书”:学校里读的书;“无字之书”: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同等重要。
②参加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学到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也可以把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同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加深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很好地培养和锻炼我们的实践能力,加深我们对社会的了解,培养我们的社会责任感。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劳逸结合(教科版):
①在紧张的学习过程中,注意劳逸结合,适当地安排娱乐和休息,使身体和大脑得到休息和调剂,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②在紧张地学习一段时间后,适时地放松一下,使大脑神经得到调节,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总之,劳逸结合可以使我们的学习生活保持合理的节奏,让我们轻松愉快、精神焕发,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C、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强调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爱因斯坦公式(教科版):W=X+Y+Z W代表成功,X代表勤奋,Y代表方法,Z代表不浪费时间、少说废话。由此可见,好的学习方法以及勤奋、惜时等,是成功的重要保证。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不断学习,积极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学习方法的重要性(粤教版):
①掌握学习方法,可以节省学习时间和提高学习效率;
②掌握学习方法,可以提升自信心;
③学习方法不管是在现在还是在未来都很重要。
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粤教版):在我们的学习中,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学习方法。每个人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学习方法都会有所不同。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不能照搬别人的方法,而应根据自己的性格特征、思维特点去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就是所谓“学习有法,学无定法,贵在得法”。只有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如何找到自身的学习方法(北师大版):
①只有不断摸索尝试,努力学习借鉴的过程中,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是自己的学习更愉快,更有效率。
②要结合老师的教学实际,与老师共同探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正确的学习方法(粤教版):
①做好学习计划,科学安排学习时间;
②集中注意力;③培养记忆力;
④学会收集、整理、运用信息;
④善于运用互联网进行学习。
科学的学习方法(苏教版):五段学习法:即预习、听课、复习、作业、总结

做学习的管理者——学会学习
人教版:
掌握并正确运用学习的有效方法和策略。①学会自主学习。作为初中生,应学会逐步摆脱对父母和老师的依赖,否则就不能独立的承担学习的任务。②提高学习效率。只有把握好学习过程中每个环节的质量(课前认真预习,上课时专心听讲,课后及时复习),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学习效率。③科学安排时间。初中学习的科目增多,难度加深,如果对学习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我们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结合老师的教学实际,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粤教版: ①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②自主参与学习活动;③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科版:
①学会珍惜时间,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②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学习;
③要兼顾全面基础与学科特长,不偏科;
④学会从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学习;
⑤懂得科学用脑,劳逸结合;
⑥要明确学习目的,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⑦要学会竞争与合作。在学习中,既要善于竞争,又要善于合作。
北师大版:
① 端正学习态度,调动学习动机,做好努力学习、克服学习困难的心理准备;
② 加强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学会自主学习;
③ 了解学习和认知规律,提高学习效率;
④ 科学安排时间,养成好习惯,持之以恒。
鲁人版:
① 转变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② 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
③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勤学好问、专心致志、严格执行学习计划、认真思考、劳逸结合等)

二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名词解释 简答 论述

共产党宣言的内容?

简述社会主义认识的三次飞跃

科学社会主义历史上的三次飞跃(空想——科学,科学——实践,一国——多国)

比较苏俄初期先后实施的“军事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 结合苏联解体说说如何理解对待马克思主义

苏联军事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转变为我们提供哪些启示?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基石的原因 社会主义的主要历史贡献是什么

试举例说明马克思恩格斯对待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态度 新时代应该如何树立什么样的新观念

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基本经验。

如何理解改革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要性?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认识和体会

中国建国以后中共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理论前提是什么? 2社会主义由空想转变为科学的两大理论基石是什么? 3列宁提出的“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与意义是什么? 4为什么说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客观要求? 5简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

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分析苏东剧变的原因,执政的共产党应从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2试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论述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

1.如何看待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和历史局限性? 2.如何看待《共产党宣言》所阐述的科学社会主义原理? 3.如何正确认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4如何正确评价马克思和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学说?

5相对落后的国家走向社会主义道路后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

6毛泽东在成功的探索了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义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后,为什么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却犯了严重的错误?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及基本内容是什么?时代意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容

8当代资本主义有哪些新发展新变化?怎样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新变化?

10如何评价苏联社会主义传统模式的功过是非?

11怎样看待80年代和90年代的社会主义运动?20世纪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经验

12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13怎样看待未来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和趋势? 14《共产党宣言》的现实意义

1.怎样理解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3.试述空想社会主义发展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4.《共产党宣言》主要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哪些基本理论? 5.试述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8.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10.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独创性贡献有哪些?

11.邓小平理论在哪些方面对科学社会主义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13.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

14.如何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所发生的新变化? 17.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在新世纪的机遇与挑战?

2、《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3、在《共产党宣言》是怎样描写资产阶级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为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

4、试比较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简要说明为什么我们在建国初选择了计划经济体制?

5、简述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7、怎样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8、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谁胜谁负的斗争,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解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阶级斗争,还是长期的、曲折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的理解。

6.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原理

7.中国共产党在50年代中期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取得哪些成果。

8.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性质、目标和基本内容是什么? 9.“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主张和观点。

1.不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基本经验教训。 5. 如何认识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6. 试述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基本特征与本质。

7. 如何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

5. 社会主义的主要历史贡献是什么 6.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基本经验和基本教训 7. 当今时代,科学社会主义主要面临哪两大挑战

8. 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有那些宝贵的经验和应当吸取的教训

10. 如何认识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共产党宣言的内容?

1. 科学的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

2. 深刻地阐明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无产阶级解放的根本道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成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和共产主义的建设者,

要实现这一历史使命必须用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政治统治,这时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根本道路。

3. 对无产阶级解放的前景做了精辟的概括,宣言预言,阶级差别消灭,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将采取自由人联合体的形式组织起来。

4. 系统的制定了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宣言从理论上阐明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基本纲领和策略原则。

简述社会主义认识的三次飞跃

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次飞跃:马克思恩格斯把空想社会主义变成科学社会主义。他们于19世纪40年代在参加工人运动、阶级斗争实践和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二次飞跃:社会主义在落后国家首先建立,形成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因此,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是以十月革命后在苏联一国建成社会主义为标志的。

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三次飞跃:通过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探索各具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三次飞跃是社会主义各国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

科学社会主义历史上的三次飞跃(空想——科学,科学——实践,一国——多国)

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在参加工人运动和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在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完成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成果,批判了它的唯心史观和不切实际的空想,这种有批判性的继承和创新正是与时俱进的重要表现。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社会制度的实践,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始于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传播,完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的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列宁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俄国实践,发展了马克思的国家与革命的学说,揭示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的具体实践和时代发展相结合,科学回答了一系列新课题,在无产阶级政党、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民主殖民地问题、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等问题上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论断,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列宁主义阶段。此后,斯大林坚持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实际,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在这段时间里,无论苏联、中国还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都从本国实际出发,用实际行动对科学社会主义进行了新的诠释。

第三次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由一种模式的实践到具有国家民族特色的多种模式实践,社会主义在改革中发展完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始于20世纪50年代,目前仍处于飞跃之中,其最明显的标志是中国改革取得初步成功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第三次历史飞跃时期,时代主题已经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国际间激烈的经济较量,实质上是各国间综合国力的较量,表现为世界范围内高科技的竞争。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由于邓小平能够敏锐把握时代变化,站在时代的高度,以世界的眼光来观察和思考中国问题;根据中国国情,抓住时代发展带来的机遇、回应时代发展提出的挑战。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了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纲领,并在许多方面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这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苏联军事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转变为我们提供哪些启示?

战时共产主义在一定方面最大限度地集中了人力、物力、财力保证战争的胜利,但同时抑制了人们生产的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列宁采取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实质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基础上允许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存在,这实际上是列宁在苏俄恢复资本主义。 所以发展社会主义不应该局限在某一模式中,要突破旧有的经济制度。

根据本国国情制定适合本国的计划,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把市场与计划相结合,明确看到社会发展水平,不能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经济发展规律,保障人民的利益。

借鉴别国的经验完善本国经济模式。不应该固定坚持某一种政策应该根据国情改变而改变政策。

比较苏俄初期先后实施的“军事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

1).所谓军事共产主义,也称战时共产主义,指的是1918-1920年苏维埃俄国在反对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所实行的一些非常的、临时性的政策,一度被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当成落后国家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措施。 这些政策和措施就是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人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初探索,其内容主要有:实行余粮征集制,即按规定的价格征收农民的一切余粮,加强粮食垄断,禁止私人买卖;全部工业和商业不论大中小一律都收归国有,国家对生产和产品分配实行严格监督;禁止日用必需品的私人贸易,实行主要消费品的配售制度;根据“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实行一切阶级的义务劳动制。总之,“这种政策主要是采用经济以外的、带有某种军事性的手段,不是通过市场,而是在市场以外来建立城乡之间直接的产品交换,这种政策的目的是组织产品分配以保证对前线革命军队和后方工人的供应。”

2)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是:允许多种经济成份长期并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扩大和增强社会主义经济成份的领导作用;通过国家资本主义来利用、限制资本主义经济成份;通过合作制将广大小生产者引上社会主义道路上来;通过商品流通来加强工农联盟。一句话,就是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主要通过经济的办法使社会主义经济成份战胜资本主义经济成份。

3)区别:军事共产主义模式是通过兵营式的官僚主义方式“自上而下地”建立社会主义,完全忽略世界资本主义的经验。而新经济政策的模式则要求仔细研究和利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有益经验的前提下,在广泛自治的基础上“自下而上地”建立社会主义。军事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最大的不同是:前者想越过资本主义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后者则是通过利用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渐进地发展。 结合苏联解体说说如何理解对待马克思主义

1、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事业在发展进程中遭受的巨大挫折,它发生的原因一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施和平演变的战略,二是国家的改革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放弃了四个坚持。加上长期经济体制僵化,民主集中制受到损害,法制不健全,监督不力,思想僵化保守,党的执政能力下降,党群关系恶化,对外推行霸权主义等造成的结果。

2、因此,必须正确理解和对待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既坚持又发展,既继承又创新。坚定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一定要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对我们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重大问题给予符合实际的科学回答。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的运用,也应适应历史条件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 3、苏联的解体正是由于为背了马克思主意最根本的原则,没有抓住社会的主要矛盾,忽视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片面的发展军事和科技,而没有把目光投向经济建设中去,从思想上来说其实是大国沙文主义在作祟,苏联成立后只是空喊口号,并没有对党内国内的封建思想进行清理(马克思之所以说俄国是帝国主义中最薄弱的一环,就是因为沙俄国内的思想主流其实还是封建思想,没有经历过启蒙运动,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就国家),从而使各种封建思想残余比如个人崇拜遗留下来。此外民族问题的失败处理也使得苏联国内民族对立。

4、综上,苏联解体正是因为没有真正理解“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忽略了对国民思想层面的改造,使得苏联成了空有社会主义国家壳子,并最终倒塌。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基石的原因

首先,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唯物史观把社会主义的实现建立在历史必然性基础上。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人们,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必然被更高级的社会制度,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所代替。 唯物史观进一步指出,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内部的主要矛盾表现为阶级矛盾,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必然结果,而不是象空想社会主义者那样,拒绝一切政治行动,反对阶级斗争。 唯物史观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资本主义社会的灭亡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新社会的胜利,只能依靠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首创精神,而绝不能只依靠几个脱离群众的“天才人物”的个人奋斗。

其次,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其存在、发展、灭亡的规律。

科学社会主义不仅提出来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也找到了其灭亡的经济根源及其埋葬力量,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要把争取无产阶级自身和整个人类的解放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主要历史贡献是什么

社会主义实践为人类的发展进程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1.实现了国家主权、民族平等和社会公正,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逐步提高。2.以实现大多数人民的共同利益为标,实现国际社会政治、经济的平等交往。由于社会主义的出现,阻止了资本主义所主导的全球化进程,有力地打击了国际垄断资本统治秩序。第三世界的发展,以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而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3.社会主义的出现,为解决人类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找到了一条根本出路。

试举例说明马克思恩格斯对待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态度

①“科学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他们当作科学来对待。”马克思恩格斯始终以严肃的科学态度对待科学社会主义,总是随社会发展和自己认识水平的深化而不断丰富、完善和修正自己的理论。

②马克思恩格斯不惟我独尊,用宗派主义态度对待别人,包括资产阶级的学者。

③马克思强调自己的理论不是教条,而应该是方法。使用时应该实事求是的考虑实际出发点,而不应该照搬结论。

④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但是达到共产主义的方法则需要各国无产阶级根据本国具体情况,独立自主的探索本国道路,制定自己方针。

新时代应该如何树立什么样的新观念

1人类社会正面临科学技术全面加速发展时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并没有使资本主义摆脱必然灭亡的命运。2经过全世界人民的斗争,新的世界战争并非不可避免。3和平与发展取代战争与革命,成为当代世界的两个主题。4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实现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5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搞好本国建设、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制度的吸引力6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处理好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这决定世界社会主义命运的重大问题。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处于并存、共处、竞争和斗争新时代。7共产党要善于联合各社会主义政党,尤其是民主社会主义政党,实行多党合作,结成广泛统一战线

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1科学社会主义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为理论基础,使之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之上;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的正确途径,即无产阶级革命;正确地指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的主体力量是广大无产阶级。

2空想社会主义看不到社会发展规律,或者即使看到有某种规律,却不能上升到唯物史观的高度,在理论上陷入唯心史观;主张通过社会改良或教育来实现社会主义理想;主张依靠个人,特别是杰出个人来实现社会主义理想,体现为英雄史观。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基本经验。

① 坚定不移地坚持共产党的领导② 坚持不懈地搞好党的理论、政治、组织、思想和作风建设。③ 始终如一地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④ 毫不动摇地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⑤ 努力探索反映时代特点、适合本国国情和具体历史条件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⑥ 善于把握时机,勇于在历史转折关头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新的阶段。

如何理解改革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社会之所以能够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是因为具有调整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动力机制——改革。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表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必由之路。

一,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必然性

1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内在要求。2“经常变化和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特征。3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4社会主义是各具特色的。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具体实现形式、运行方式方面存在着矛盾,不适应的一面。为了把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从一个发展阶段推向另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就需要通过不断改革旧的体制,适时地调整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使之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社会主义具有优越性的根本原因,就是社会主义通过改革,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从总体上适应社会化大生产中先进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要求。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年轻的社会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完善的必然要求。各国的发展具有不同的经济、政治、文化特点,通过改革,完善各国发展。改革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反映,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必然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二,理论创新是社会主义发展和改革的先导

1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2突破传统的苏联社会主义理论概念 3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发展要结合各国的具体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与时俱进,用科学的思想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照搬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违背了事物发展的规律,不利于本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要冲破苏联模式的影响,走上特色化的道路,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实现。全面、准确的把握马克思理论体系,用发展的眼光、科学社会主义的普遍原理指导社会主义的改革进程。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认识和体会

一、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振兴中国

作为我们党的行动纲领,作为全体人民的理想信念,作为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在这里,社会主义是共同规律和本质特征,中国特色是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中国的具体表现。 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发展社会主义,在理论上没有既定的答案可供参考,在实践上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它作为一个历史性课题摆在了所有社会主义者面前。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我们党积极探索和研究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课题,取得了丰硕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衰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利弊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与矛盾,都作了全面分析和科学概括,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历史阶段、根本任务、内在动力、外部条件、战略步骤、政治保证、领导核心和奋斗目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成功地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形成和完善同步发展的。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顺利地实现了现代化建设前两步战略目标,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力。29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以上的增长速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226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2000多美元。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0万亿元,居世界第四位;对外贸易总额17607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外汇储备超过1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不断完善,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制度方面的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基层民主不断扩大,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了尊重和保障。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我们在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卓有成效,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逐步加强,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得到迅速发展;我们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的劳动关系,推动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维护了社会公平和正义,形成了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 实践雄辩地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振兴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条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康庄大道。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将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胜利前进,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然后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胜利之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它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体现了社会主义主体的广泛性,因而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和凝聚力,在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中有着广泛的共识,能够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种利益的一致性维系于我们的共同理想、共同目标、共同事业。这个共同理想、共同目标、共同事业是由社会主义根本经济制度和根本政治制度决定的,也是由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决定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在本世纪头20年,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为这个共同理想、共同目标而奋斗,就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这个共同理想、共同目标、共同事业集中了我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是保证广大人民在政治上和道义上团结一致,克服艰难险阻,赢得更大胜利的强大精神支柱。离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失去了赖以维系的根基,广大人民的团结奋斗就失去了赖以维系的纽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体人民的事业,只有把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紧密团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下,我们才能顺利达到预期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有巨大的包容性和感召力。在经济上,我们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在政治上,我们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各阶层、各民族、各党派参政议政、表达诉求开辟了畅通的渠道。在文化上,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保证了社会和谐稳定,促进了国家长治久安。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我们的理想将更加坚实可靠,我们的目标将更加切实可行,我们的事业将更加兴旺发达。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我们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把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都凝聚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来;必然要求我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努力营造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使一切创造愿望都得到尊重、创造活动都得到支持、创造才能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都得到肯定,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必然要求我们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不断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使人民逐步过上更加殷实宽裕的小康生活,享有更加合理的膳食、宽敞的住房、方便的医疗、良好的教育、充分的就业、安全的环境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巨大的包容性之所在,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巨大的感召力之所在。

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事业发展的美好前景,极大地增强了中华儿女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亲和力与凝聚力。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从历史比较和国际观察中,人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图大业。

三、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正处于关键时期。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能否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决定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这就要求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进程,我们党在实践上的每一个重大发展,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工作上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都是与坚持解放思想分不开的。按照解放思想的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精神,善于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根据社会发展变化的实际,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坚决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方式方法,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不断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使命。

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在内的各项改革,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一次新的伟大革命,是社会主义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内在要求,其根本目的是在各方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具体制度,不断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适应,促进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协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活力。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积极吸取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为我所用,既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条件,也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的基本前提。事实充分说明,改

三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1.图书信息,科学社会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是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在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引人研究生课堂,进一步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而编写的。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_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图书信息

书 名: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作 者:万长松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2月

ISBN: 9787118066975

开本: 16开

定价: 25.00 元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_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内容简单介绍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是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在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全面贯彻党的17大精神,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引人研究生课堂,进1步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而编写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以教育部制订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学基本要求》为基本规范和依据,以“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为主线,在编写过程中着力解决研究生们普遍关心的“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如何认识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斗争带来的影响”等重大理论问题和社会现实问题。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包括导论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社会主义从单一模式到多种模式理论与实践的飞跃,毛泽东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发展,新世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发展与新变化,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并存与竞争,当代社会主义的主要流派等九章内容。为了便于研究生自学和拓展知识面,加深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学基本要求》所规定的内容进行了局部调整、扩展和充实;同时还注意吸纳我国当前政治理论界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注意借鉴其他教材中的一些有价值的观点。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可作为普通高校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也适合各级各类院校教师和理论工作者用于教学研究参考书。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_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图书目录

导论

第一编 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与现实

第一章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第二章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第三章 社会主义从单一模式到多种模式理论与实践的飞跃

第二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第四章 毛泽东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第六章 新世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

第七章 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发展与新变化

第八章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并存与竞争

第九章 当代社会主义的主要流派

参考文献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_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图书信息

作者:岳川夫,沈济时主编

ISBN:10位[7301126786]13位[9787301126783]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9-1

定价:¥39.00元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_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内容提要

本教材依照教育部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编写而成,内容包括: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与实验,科学社会主义创立,列宁、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斯大林创造的社会主义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内容,在教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部分,体现我党的理论创新精神,特别是中共16大以来,我党在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的理论与体制的重大突破上都有一定程度的阐述,体现了教材的时代性。同时还注意吸纳我国目前政治理论界的一些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借鉴其他教材中的一些有价值的观点。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_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目录

导论

第一节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第二节科学社会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科学

第三节学习与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专题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验

第一节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第二节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

第三节19世纪的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第二专题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第一节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第二节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思想

第三专题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第一节列宁对实现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

第二节列宁对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

第四专题斯大林创造的社会主义模式

第一节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

第二节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

第三节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评价

第五专题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第一节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实践

第三节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

第六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第一节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

第二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第三节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四节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第七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上)

第一节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第二节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第三节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第八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下)

第一节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构建

第二节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观

第九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征

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第十专题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外交

第一节新中国对外战略的确立与探索

第二节新中国对外战略的调整与成熟

第三节中国和平发展的新道路

第十一专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思潮

第一节欧洲共产主义

第二节民主社会主义

第三节生态社会主义

第四节市场社会主义

第十二专题亚非拉国家的社会主义

第一节越南、老挝的社会主义

第二节朝鲜、古巴的社会主义

第三节亚非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社会主义

第十三专题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的命运

第一节科学社会主义面临的新时代

第二节科学社会主义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第三节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总趋势

后记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_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3.图书信息

作 者

: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 组编

出 版 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9-1

页 数: 207

I S B N : 9787040150117内容简单介绍

本书在时代发愉的大背景下,描述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历史命运,阐明科学社会主义实事求是的精髓、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主要成果及其深刻内涵,分析苏联模式的衰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发展这2个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民展的最基本、最重要的事实。本书以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为主线,以邓小平理论和“3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总结社会主义的经验和教训,立足现实,反思历史,展望未来;论述邓小平理论和“3个代表”得要思想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而以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目录

第一章 社会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第一节 空想社会主义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一、16、17世纪对理想社会制度的空想描写

二、18世纪的直接共产主义理论

三、19世纪初的3大空想社会主义

第二节 一业革命与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一、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

二、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第三节 科学社会主义是人类文明发展大道上的产物

一、唯物史观的建构与科学社会主义第一块基石的奠定

二、剩余价值学的创立与社会主义的经济论证

第四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

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二、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

三、社会主义的价值目的与制度特征

四、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社会

第五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一、以资本主义新变化的研究和思

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策略的发展

三、唯物史观的发展和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思考

第二章 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

第一节 资本主义大动乱与社会主义的胜利进军

一、第二次技术革命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资本主义世界性的危机和社会主义的凯歌行进

第二节社会主义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俄国首先胜利的理论和实践

一、社会主义在俄国首先胜利的社会历史条件

二、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重大创新

三、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第三节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初探索

一、从国家生产和国家分配到新经济政策

二、加强执政党建设和政权建设的新思想

三、对社会主义看法的要本改变

第四节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理论和实践

一、20世纪20年代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争论

二、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作用和严重弊端

第五节 社会主义在鐕国的胜利

一、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进

第三章 社会主义在当代的新发展

第一节 时代的发展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衰败

一、战后科技革命的兴起和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二、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用其受挫

三、苏联东欧剧变及其教训

第二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起的背景

二、拨乱反正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的开辟

三、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轮廓的初步形成

四、改革的深化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第三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一、共产党执政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革与发展

二、非执政的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探索

三、其他社会主义流派

结束语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四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名词解释 简答 论述

共产党宣言的内容?

简述社会主义认识的三次飞跃

科学社会主义历史上的三次飞跃(空想——科学,科学——实践,一国——多国)

比较苏俄初期先后实施的“军事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www.61k.com) 结合苏联解体说说如何理解对待马克思主义

苏联军事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转变为我们提供哪些启示?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基石的原因 社会主义的主要历史贡献是什么

试举例说明马克思恩格斯对待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态度 新时代应该如何树立什么样的新观念

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基本经验。

如何理解改革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要性?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认识和体会

中国建国以后中共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理论前提是什么? 2社会主义由空想转变为科学的两大理论基石是什么? 3列宁提出的“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与意义是什么? 4为什么说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客观要求? 5简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

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分析苏东剧变的原因,执政的共产党应从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2试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论述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

1.如何看待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和历史局限性? 2.如何看待《共产党宣言》所阐述的科学社会主义原理? 3.如何正确认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4如何正确评价马克思和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学说?

5相对落后的国家走向社会主义道路后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

6毛泽东在成功的探索了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义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后,为什么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却犯了严重的错误?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及基本内容是什么?时代意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容

8当代资本主义有哪些新发展新变化?怎样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新变化?

10如何评价苏联社会主义传统模式的功过是非?

11怎样看待80年代和90年代的社会主义运动?20世纪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经验

12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13怎样看待未来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和趋势? 14《共产党宣言》的现实意义

1.怎样理解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3.试述空想社会主义发展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4.《共产党宣言》主要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哪些基本理论? 5.试述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8.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10.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独创性贡献有哪些?

11.邓小平理论在哪些方面对科学社会主义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13.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

14.如何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所发生的新变化? 17.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在新世纪的机遇与挑战?

2、《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3、在《共产党宣言》是怎样描写资产阶级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为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

4、试比较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简要说明为什么我们在建国初选择了计划经济体制?

5、简述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7、怎样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8、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谁胜谁负的斗争,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解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阶级斗争,还是长期的、曲折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的理解。

6.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原理

7.中国共产党在50年代中期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取得哪些成果。

8.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性质、目标和基本内容是什么? 9.“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主张和观点。

1.不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基本经验教训。 5. 如何认识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6. 试述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基本特征与本质。

7. 如何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

5. 社会主义的主要历史贡献是什么 6.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基本经验和基本教训 7. 当今时代,科学社会主义主要面临哪两大挑战

8. 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有那些宝贵的经验和应当吸取的教训

10. 如何认识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共产党宣言的内容?

1. 科学的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www.61k.com)

2. 深刻地阐明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无产阶级解放的根本道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成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和共产主义的建设者,

要实现这一历史使命必须用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政治统治,这时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根本道路。

3. 对无产阶级解放的前景做了精辟的概括,宣言预言,阶级差别消灭,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将采取自由人联合体的形式组织起来。

4. 系统的制定了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宣言从理论上阐明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基本纲领和策略原则。

简述社会主义认识的三次飞跃

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次飞跃:马克思恩格斯把空想社会主义变成科学社会主义。他们于19世纪40年代在参加工人运动、阶级斗争实践和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二次飞跃:社会主义在落后国家首先建立,形成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因此,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是以十月革命后在苏联一国建成社会主义为标志的。

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三次飞跃:通过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探索各具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三次飞跃是社会主义各国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

科学社会主义历史上的三次飞跃(空想——科学,科学——实践,一国——多国)

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在参加工人运动和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在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完成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成果,批判了它的唯心史观和不切实际的空想,这种有批判性的继承和创新正是与时俱进的重要表现。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社会制度的实践,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始于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传播,完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的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列宁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俄国实践,发展了马克思的国家与革命的学说,揭示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的具体实践和时代发展相结合,科学回答了一系列新课题,在无产阶级政党、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民主殖民地问题、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等问题上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论断,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列宁主义阶段。此后,斯大林坚持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实际,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在这段时间里,无论苏联、中国还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都从本国实际出发,用实际行动对科学社会主义进行了新的诠释。

第三次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由一种模式的实践到具有国家民族特色的多种模式实践,社会主义在改革中发展完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始于20世纪50年代,目前仍处于飞跃之中,其最明显的标志是中国改革取得初步成功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第三次历史飞跃时期,时代主题已经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国际间激烈的经济较量,实质上是各国间综合国力的较量,表现为世界范围内高科技的竞争。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由于邓小平能够敏锐把握时代变化,站在时代的高度,以世界的眼光来观察和思考中国问题;根据中国国情,抓住时代发展带来的机遇、回应时代发展提出的挑战。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了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纲领,并在许多方面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这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苏联军事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转变为我们提供哪些启示?

战时共产主义在一定方面最大限度地集中了人力、物力、财力保证战争的胜利,但同时抑制了人们生产的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列宁采取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实质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基础上允许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存在,这实际上是列宁在苏俄恢复资本主义。 所以发展社会主义不应该局限在某一模式中,要突破旧有的经济制度。

根据本国国情制定适合本国的计划,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把市场与计划相结合,明确看到社会发展水平,不能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经济发展规律,保障人民的利益。

借鉴别国的经验完善本国经济模式。不应该固定坚持某一种政策应该根据国情改变而改变政策。

比较苏俄初期先后实施的“军事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

1).所谓军事共产主义,也称战时共产主义,指的是1918-1920年苏维埃俄国在反对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所实行的一些非常的、临时性的政策,一度被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当成落后国家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措施。 这些政策和措施就是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人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初探索,其内容主要有:实行余粮征集制,即按规定的价格征收农民的一切余粮,加强粮食垄断,禁止私人买卖;全部工业和商业不论大中小一律都收归国有,国家对生产和产品分配实行严格监督;禁止日用必需品的私人贸易,实行主要消费品的配售制度;根据“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实行一切阶级的义务劳动制。总之,“这种政策主要是采用经济以外的、带有某种军事性的手段,不是通过市场,而是在市场以外来建立城乡之间直接的产品交换,这种政策的目的是组织产品分配以保证对前线革命军队和后方工人的供应。”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是:允许多种经济成份长期并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扩大和增强社会主义经济成份的领导作用;通过国家资本主义来利用、限制资本主义经济成份;通过合作制将广大小生产者引上社会主义道路上来;通过商品流通来加强工农联盟。[www.61k.com]一句话,就是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主要通过经济的办法使社会主义经济成份战胜资本主义经济成份。

3)区别:军事共产主义模式是通过兵营式的官僚主义方式“自上而下地”建立社会主义,完全忽略世界资本主义的经验。而新经济政策的模式则要求仔细研究和利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有益经验的前提下,在广泛自治的基础上“自下而上地”建立社会主义。军事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最大的不同是:前者想越过资本主义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后者则是通过利用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渐进地发展。 结合苏联解体说说如何理解对待马克思主义

1、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事业在发展进程中遭受的巨大挫折,它发生的原因一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施和平演变的战略,二是国家的改革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放弃了四个坚持。加上长期经济体制僵化,民主集中制受到损害,法制不健全,监督不力,思想僵化保守,党的执政能力下降,党群关系恶化,对外推行霸权主义等造成的结果。

2、因此,必须正确理解和对待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既坚持又发展,既继承又创新。坚定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一定要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对我们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重大问题给予符合实际的科学回答。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的运用,也应适应历史条件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 3、苏联的解体正是由于为背了马克思主意最根本的原则,没有抓住社会的主要矛盾,忽视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片面的发展军事和科技,而没有把目光投向经济建设中去,从思想上来说其实是大国沙文主义在作祟,苏联成立后只是空喊口号,并没有对党内国内的封建思想进行清理(马克思之所以说俄国是帝国主义中最薄弱的一环,就是因为沙俄国内的思想主流其实还是封建思想,没有经历过启蒙运动,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就国家),从而使各种封建思想残余比如个人崇拜遗留下来。此外民族问题的失败处理也使得苏联国内民族对立。

4、综上,苏联解体正是因为没有真正理解“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忽略了对国民思想层面的改造,使得苏联成了空有社会主义国家壳子,并最终倒塌。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基石的原因

首先,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唯物史观把社会主义的实现建立在历史必然性基础上。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人们,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必然被更高级的社会制度,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所代替。 唯物史观进一步指出,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内部的主要矛盾表现为阶级矛盾,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必然结果,而不是象空想社会主义者那样,拒绝一切政治行动,反对阶级斗争。 唯物史观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资本主义社会的灭亡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新社会的胜利,只能依靠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首创精神,而绝不能只依靠几个脱离群众的“天才人物”的个人奋斗。

其次,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其存在、发展、灭亡的规律。

科学社会主义不仅提出来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也找到了其灭亡的经济根源及其埋葬力量,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要把争取无产阶级自身和整个人类的解放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主要历史贡献是什么

社会主义实践为人类的发展进程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1.实现了国家主权、民族平等和社会公正,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逐步提高。2.以实现大多数人民的共同利益为标,实现国际社会政治、经济的平等交往。由于社会主义的出现,阻止了资本主义所主导的全球化进程,有力地打击了国际垄断资本统治秩序。第三世界的发展,以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而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3.社会主义的出现,为解决人类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找到了一条根本出路。

试举例说明马克思恩格斯对待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态度

①“科学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他们当作科学来对待。”马克思恩格斯始终以严肃的科学态度对待科学社会主义,总是随社会发展和自己认识水平的深化而不断丰富、完善和修正自己的理论。

②马克思恩格斯不惟我独尊,用宗派主义态度对待别人,包括资产阶级的学者。

③马克思强调自己的理论不是教条,而应该是方法。使用时应该实事求是的考虑实际出发点,而不应该照搬结论。

④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但是达到共产主义的方法则需要各国无产阶级根据本国具体情况,独立自主的探索本国道路,制定自己方针。

新时代应该如何树立什么样的新观念

1人类社会正面临科学技术全面加速发展时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并没有使资本主义摆脱必然灭亡的命运。2经过全世界人民的斗争,新的世界战争并非不可避免。3和平与发展取代战争与革命,成为当代世界的两个主题。4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实现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5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搞好本国建设、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制度的吸引力6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处理好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这决定世界社会主义命运的重大问题。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处于并存、共处、竞争和斗争新时代。7共产党要善于联合各社会主义政党,尤其是民主社会主义政党,实行多党合作,结成广泛统一战线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1科学社会主义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为理论基础,使之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之上;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的正确途径,即无产阶级革命;正确地指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的主体力量是广大无产阶级。(www.61k.com)

2空想社会主义看不到社会发展规律,或者即使看到有某种规律,却不能上升到唯物史观的高度,在理论上陷入唯心史观;主张通过社会改良或教育来实现社会主义理想;主张依靠个人,特别是杰出个人来实现社会主义理想,体现为英雄史观。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基本经验。

① 坚定不移地坚持共产党的领导② 坚持不懈地搞好党的理论、政治、组织、思想和作风建设。③ 始终如一地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④ 毫不动摇地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⑤ 努力探索反映时代特点、适合本国国情和具体历史条件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⑥ 善于把握时机,勇于在历史转折关头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新的阶段。

如何理解改革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社会之所以能够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是因为具有调整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动力机制——改革。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表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必由之路。

一,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必然性

1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内在要求。2“经常变化和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特征。3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4社会主义是各具特色的。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具体实现形式、运行方式方面存在着矛盾,不适应的一面。为了把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从一个发展阶段推向另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就需要通过不断改革旧的体制,适时地调整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使之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社会主义具有优越性的根本原因,就是社会主义通过改革,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从总体上适应社会化大生产中先进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要求。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年轻的社会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完善的必然要求。各国的发展具有不同的经济、政治、文化特点,通过改革,完善各国发展。改革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反映,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必然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二,理论创新是社会主义发展和改革的先导

1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2突破传统的苏联社会主义理论概念 3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发展要结合各国的具体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与时俱进,用科学的思想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照搬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违背了事物发展的规律,不利于本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要冲破苏联模式的影响,走上特色化的道路,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实现。全面、准确的把握马克思理论体系,用发展的眼光、科学社会主义的普遍原理指导社会主义的改革进程。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认识和体会

一、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振兴中国

作为我们党的行动纲领,作为全体人民的理想信念,作为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在这里,社会主义是共同规律和本质特征,中国特色是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中国的具体表现。 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发展社会主义,在理论上没有既定的答案可供参考,在实践上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它作为一个历史性课题摆在了所有社会主义者面前。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我们党积极探索和研究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课题,取得了丰硕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衰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利弊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与矛盾,都作了全面分析和科学概括,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历史阶段、根本任务、内在动力、外部条件、战略步骤、政治保证、领导核心和奋斗目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成功地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形成和完善同步发展的。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顺利地实现了现代化建设前两步战略目标,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力。29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以上的增长速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226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2000多美元。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0万亿元,居世界第四位;对外贸易总额17607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外汇储备超过1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不断完善,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制度方面的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基层民主不断扩大,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了尊重和保障。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我们在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卓有成效,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逐步加强,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得到迅速发展;我们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的劳动关系,推动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维护了社会公平和正义,形成了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 实践雄辩地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振兴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条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康庄大道。[www.61k.com]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将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胜利前进,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然后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胜利之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它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体现了社会主义主体的广泛性,因而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和凝聚力,在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中有着广泛的共识,能够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种利益的一致性维系于我们的共同理想、共同目标、共同事业。这个共同理想、共同目标、共同事业是由社会主义根本经济制度和根本政治制度决定的,也是由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决定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在本世纪头20年,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为这个共同理想、共同目标而奋斗,就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这个共同理想、共同目标、共同事业集中了我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是保证广大人民在政治上和道义上团结一致,克服艰难险阻,赢得更大胜利的强大精神支柱。离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失去了赖以维系的根基,广大人民的团结奋斗就失去了赖以维系的纽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体人民的事业,只有把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紧密团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下,我们才能顺利达到预期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有巨大的包容性和感召力。在经济上,我们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在政治上,我们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各阶层、各民族、各党派参政议政、表达诉求开辟了畅通的渠道。在文化上,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保证了社会和谐稳定,促进了国家长治久安。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我们的理想将更加坚实可靠,我们的目标将更加切实可行,我们的事业将更加兴旺发达。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我们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把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都凝聚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来;必然要求我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努力营造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使一切创造愿望都得到尊重、创造活动都得到支持、创造才能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都得到肯定,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必然要求我们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不断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使人民逐步过上更加殷实宽裕的小康生活,享有更加合理的膳食、宽敞的住房、方便的医疗、良好的教育、充分的就业、安全的环境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巨大的包容性之所在,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巨大的感召力之所在。

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事业发展的美好前景,极大地增强了中华儿女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亲和力与凝聚力。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从历史比较和国际观察中,人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图大业。

三、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正处于关键时期。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能否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决定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这就要求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进程,我们党在实践上的每一个重大发展,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工作上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都是与坚持解放思想分不开的。按照解放思想的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精神,善于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根据社会发展变化的实际,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坚决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方式方法,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不断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使命。

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在内的各项改革,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一次新的伟大革命,是社会主义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内在要求,其根本目的是在各方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具体制度,不断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适应,促进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协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活力。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积极吸取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为我所用,既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条件,也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的基本前提。事实充分说明,改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www.61k.com]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发展的内涵深刻,外延广泛,首当其冲是经济发展,这是其他方面发展的基础。因此,对于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既要坚持统一论,又要坚持重点论。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财富的创造始终是发展的核心,离开物质财富的增长,其他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目标就很难实现。和谐社会是人类几千年来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把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要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统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统筹东部、中部和西部发展,统筹人口增长、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统筹先富群体、后富群体和未富群体的利益诉求,把发展的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上,是社会和谐的本质规定,也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之所在,必须坚定不移地为之奋斗。经过改革开放29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经济增长速度居世界首位,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前列,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按照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我们已经实现了头两步战略目标,并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立了坚实的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发展阶段。只要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就一定能排除各种干扰,经受各种考验,胜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中国建国以后中共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1、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人的探索(1956―1976):力图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毛泽东发表<<十大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召开“八大”,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在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上和社会主义建设重点等方面,积累了一系列成功的经验,对“左”倾错误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纠正。在正确方针的指引下,取得辉煌成就。①1956,《论十大关系》 ②1956,中共八大 ③1957,《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整风运动 ④1957,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⑤1958,三面“红旗” ⑥1959, “反右倾” 斗争 ⑦1960,“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⑧1962年,七千人大会 ⑨1966―1976,十年“文革” ⑩外交战线和民族问题

2、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1977、1978)①当时党的领导人继续犯“左”的错误:政治上仍“以阶级斗争为纲”;经济上又急于求成;集中表现为提出并坚持“两个凡是”②邓小平的重新整顿(科学教育文化事业、国民经济)③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3、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人的探索(1978―1989):“文革’’结束以后,进行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十一届三十全会以后,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实行改革开放,进行农村、城市及其他领域的改革,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的新局面。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枣邓小平理论。这一时期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时期,也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

4、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人的探索(1989―2002):坚持邓小平理论,进行了更大规模的改革开放,开始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转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大大提高。这一时期,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十条基本经验。

4、胡锦涛为核心的第四代领导人的探索(2003至今)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1、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理论前提是什么?

历史条件:19世纪40年代诞生的科学社会主义是西欧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物质生产、阶级斗争和思想文化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思想领域实行伟大变革的结果。

理论前提: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物质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三大理论成果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基础,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2、 社会主义由空想转变为科学的两大理论基石是什么?

1)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物质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2)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三大理论成果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基础,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3、 列宁提出的“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与意义是什么?

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为:(一)在农业方面,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的余粮归农属自己支配,有限度地允许农民租佃土地和雇佣劳工;(二)在工业方面,多种经济成分群英会存,由全面没收私人资本转为实行国家资本主义,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两种形式,还允许部分地恢复小型私人企业;(三)在流通方面,由最初实行的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分配。

意义是开始从国情出发,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和发展工农业之间的经济联系,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以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4、 为什么说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客观要求?

(1)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www.61k.com)

(2)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的,存在于一切事物及其全部发展过程中。

(3) 辩证法认为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矛盾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特殊性表现出来,它要

求在承认矛盾普遍性的前提下着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

毛泽东同志首先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是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前进的。而邓小平同志则从发展和解放生产力的高度,正确区分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具体制度,提出改革开放的总方针,从而丰富和发展了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1)

2)

3) 发展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提出改革是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 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为实现工作重点转移奠定了理论基础 发展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提出政治体制改革和建设民主政治的必要性

5、 简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经过数十年的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既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又有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只有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制度各司其职,有机协调,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1、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分析苏东剧变的原因,执政的共产党应从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后,西方敌对势力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灭亡论”。实际上,苏东剧变的根本原因在于苏欧、东欧国家的执政党背离,并最终抛弃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改革开放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新世纪,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使我们党面临严峻挑战和崭新课题。面对这些挑战和课题,我们党站在历史发展和时代要求的高度,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新的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根据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坚持和发展的有机统一。

2、 试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论述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

毛泽东思想与“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二者是一脉相承的。这里的“脉”指的是二者都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具有一致的理论品质、理论素养和理论风格,简要说就是相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里的“承”指的是二者在实践思想基础上是相承继、相延续的。何以如此?我们可以从“脉”和“承”两个方面来阐释理由。

首先,我们从“脉”的角度来看。第一,毛泽东思想与“理论体系”在实事求是根本观点上是高度一致的。第二,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是实事求是思想的深化和发展,本质上统一于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与“理论体系”在这个根本观点上也是高度一致的。

其次,我们从“承”的角度来看。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理论体系”的独立国家主权前提。第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奠定了“理论体系”的基本政治制度基础和物质基础。第三,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的宝贵经验是“理论体系”形成的一个思想源泉。

1.如何看待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和历史局限性?

积极贡献:①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揭露和批判,提供了研究资本主义早期发迹史的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也提供了启发工人阶级觉悟的极为珍贵的思想材料。②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包含着趋向历史唯物主义的合理因素和许多精辟的思想及论证。③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历史体现了社会主义思想与时俱进的品格。④揭示和论证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

历史局限性:①否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崇拜幸运的偶然性,宣扬天才论和英雄史观。②空想社会主义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力量,因而始终没能找到改造现代社会的物质力量。③空想社会主义者离开阶级斗争去设计、谈论和实践社会主义,他们的设想便成空话,他们的实践活动也充满幼稚的思想。④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基础是理论原性,他们的社会主义是从道德情感出发的社会主义。缺乏科学性。⑤空想社会主义“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⑥空想社会主义有许多消极的成分:如保留奴隶与奴隶劳动、殖民地、宗教神秘主义因素、劳动偏见、政治极端主义和最高领导人职务终身制等。

2.如何看待《共产党宣言》所阐述的科学社会主义原理?

《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原理是: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历史才能得到说明。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个历史包括一系列发展阶段,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摆脱任何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划分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资产阶级的剥削统治下解放出来。[www.61k.com] 《宣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分析阶级和阶级斗争,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过程,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使命。《宣言》公开宣布必须用革命的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表述了以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宣言》还指出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必须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逐步地进行巨大的社会改造,进而达到消灭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宣言》批判当时各种反动的社会主义思潮,对“空想的批判的社会主义”作了科学的分析和评价。《宣言》阐述作为无产阶级先进队伍的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斗争策略,指出为党的最近目的而奋斗与争取实现共产主义终极目的之间的联系。《宣言》最后庄严宣告:“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并发出国际主义的战斗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3.如何正确认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认清与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首先要注意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以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是理解和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和依据.人类社会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进化和发展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过程,其目标是人的解放.这一进化与发展必须经过工人阶级自觉的、长期的斗争才能实现,无产阶级要推动人类社会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进化和发展,其自身必须要有成熟政党的正确领导,必须掌握国家政权,这些都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4如何正确评价马克思和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学说?

社会革命的根源和条件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是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革命的根源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当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旧的上层建筑维护旧的经济基础,阻挠社会前进时,必然引起各种社会矛盾特别是阶级矛盾的尖锐化,导致社会革命的发生。社会革命的爆发和胜利需要具备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社会革命的客观条件是: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所导致的全国性危机,由此造成的革命形势。主观条件包括:革命阶级的觉悟和组织程度的大大提高,形成革命的领导核心,能够发动足以摧毁反动统治的强大的革命力量。

社会革命的历史作用

社会革命是新旧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是社会运动借以为自己开辟道路并摧毁僵化的垂死的政治形式的工具。革命的历史作用在于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解放社会生产力。革命可以激发人民群众的革命意识、革命热情和创造才能,鼓舞他们投身于创造历史的伟大事业。马克思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最广泛、最彻底的革命。它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和阶级差别,最终过渡到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

5相对落后的国家走向社会主义道路后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

历史发展进程的现实恰恰是:绝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并不是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而是在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中生长出来的。事实印证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东方非资本主义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走向社会主义的设想。 第一,不能离开本国国情,不能离开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更不能教条式地照抄照搬,这样是搞不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第二,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必须牢记。邓小平说,建设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第三,只有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长期性,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才能深刻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在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我们一定要反对社会主义建设“速成论”,同时也要反对社会主义建设“渺茫论”,还要反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过时论”。

“速成论”就是否认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长期性,否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认为社会主义很快就可以建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可以很快就过去。“速成论”的思想根子在于脱离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脱离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落后、市场经济不发达的具体情况。因此,必须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有足够认识,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邓小平提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正是基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认识而提出来的。坚持“速成论”,就会犯革命的“急性病”,就会犯“文化大革命”以及“文化大革命”之前所犯的“左”的错误。

“渺茫论”是从右的方面否定社会主义,它与“速成论”是双生子。“渺茫论”认为社会主义没有希望,对社会主义丧失信心。“渺茫论”的思想根子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过时论”,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过时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过时了。批判“渺茫论”,回答“过时论”所提出的问题,关键是要回答资本主义为什么还没有灭亡这个问题。事实表明,即使到今天,我们也不能说资本主义没有生命了。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在某种程度上还能适应其生产力的发展,还有一定的生命力。

6毛泽东在成功的探索了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义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后,为什么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却犯了严重的错误?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犯过严重的错误。在50年代末错误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派运动、反右倾斗争、在60年代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发动了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以致60年代中期发动了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文化大革命运动,并延续十年。(www.61k.com] 这些错误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当然,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人也做过一些调整和改正的措施,社会主义建设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的。

这些错误的性质都是“左”倾错误。即在政治思想上超越客观,脱离社会现实条件,陷入空想、盲动和冒险的倾向。“左”倾思想表现为急于求成,主观地夸大革命力量,在革命和建设中采取盲动的冒险的行动;或者在革命组织内部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采取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政策。

犯这些错误的根本原因是“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主要原因是中国共产党缺乏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指导;经济建设急于求成,缺乏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正确认识;脱离实际,没有正确认识国情,没有从实际出发,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精神。还有就是个人崇拜思想严重,党内政治生活不正常,没有贯彻民主制度,造成毛泽东的错误没有得到有效地制约和及时的纠正。 一、 毛泽东率先提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历史任务,而且从经济、政治、科学文化等各个方面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全方位的初步探索,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观点。在毛泽东的倡导和带领下,中国共产党内掀起了一股调查研究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总结自己的经验、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的热潮,并在中共八大前后及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取得一系列初步的但却是重要的理论成果。

二、这一探索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1、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摆脱苏联模式,独立自主地去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开端。2、这一探索中形成的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以新的内容丰富了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的毛泽东思想宝库,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3、这一探索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形成的邓小平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材料,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三、这一探索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历史局限:1、这一探索从总体上说,还没有摆脱苏联模式。2、探索中所取得的一些正确的理论成果.,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能在实践中坚持下去,有时还出现了严重的背离。3、这一探索中存在着的错误倾向逐步发展,最后导致“文化大革命”这样长时间的全局性的“左”倾错误的发生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及基本内容是什么?

1、精神实质: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时代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新时代新形态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基本内容:(一)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二)提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三)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四)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五)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六)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七)提出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理论(八)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九)提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理论。(十)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十一)提出社会主义和平发展理论(十二)提出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的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十三)提出“一国两制”和祖国和平统一理论。(十四)提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技术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劳动力素质也有了相当提高。但总的来看,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变革,面对日益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面对以创新和技术升级为主要特征的激烈国际竞争,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已经日益成为发展的瓶颈制约。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十一五”时期引导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迫切需要,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迫切需要。

“十一五”时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主要体现在:一是国外技术储备急于获得新市场,这为我们发挥后发优势,进行必要的技术引进和主动选择创造了条件,使我国的自主创新有可能站在较高的起点上,并支付较低的成本;二是国内人才和科技储备已有相当基础,企业的研发能力有了明显增强,这得益于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三是巨大的内需市场将提供创新的广阔空间;四是我国公共财政实力大大增强;五是激励创新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建立,对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加大,按要素参与分配已成为重要的分配原则,国家在税收、折旧、财政和投资等方面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正在形成。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和路径。要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形成创新的重要基础和科技竞争力的主要源泉。要大力加强集成创新能力,形成单项相关技术的集成创新优势,努力实现关键领域的整体突破。要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充分利用全球科技存量,形成后发优势加快发展。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确立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作用,加快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实现新技术的产业化。要发挥政府的战略导向、综合协调和服务功能,创造更好的创新环境。强有力的创新激励体系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性制度保障,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激励体制框架,建立和完善创业风险投资,增强税收制度对创新的激励作用,努力吸引集聚高层次创新领军人才,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强大的动力来源。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重要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纲领,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目标。(www.61k.com]科学社会主义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要在中国搞社会主义,只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是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主观臆想,也不是什么人强加于我们的,而是历史的选择,是近百年来中国社会发展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斗和艰辛探索而取得的伟大成果。经过建国五十多年来的建设和改革,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理论,以及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这是我们党和人民的最为宝贵的财富,我们应该加倍珍惜。胡锦涛总书记结合新的形势,再次强调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指明了我们继续前进的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指导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强大的思想武器。经过实践中的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已经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整体,它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本质和规律,并以此为理论根据阐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纲领、基本路线和基本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就是因为它正确,它反映了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真理。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特色。所以,我们要永远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远高举这面旗帜不动摇。

8当代资本主义有哪些新发展新变化?怎样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新变化?

1)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的表现:

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所有制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就是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法人资本所有制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发展的新形式。它体现了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资本主义所有制经过这些形式的演变,资本占有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 第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工人阶级反抗力量的不断壮大,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开始采取一些缓和劳资关系的激励制度,促使工人自觉地服从资本家的意志。这些制度主要有:职工参与决策制度;终身雇佣制度;职工持股计划;社会福利制度。当代西方国家在分配领域的这些变化,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对于其分配关系的新调整,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由此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第三,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在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是:传统的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很大变化;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实现了从传统劳动方式向现代劳动方式的转变。 第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加强。它与市场机制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在经济调节机制变化的同时,经济危机形态也发生了变化,金融危机对整个经济危机的影响加强。 第五,政治制度的变化。主要表现是: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成为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中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

(2)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主要有: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把资本主义的部分变化夸大为资本主义的质的根本变化的认识是片面的,也是不科学的;完全否定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意义,否认当代资本主义已经在许多方面不同于传统的资本主义的观点也是不可取的 10如何评价苏联社会主义传统模式的功过是非?

一、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特点:其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其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其三,严格统一的思想意识形态和严密的社会舆论控制,理论主张和学术观点的取舍,均受官方意志裁定

二、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成就:重大的历史成就:第一,巩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化的新路,第一次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第二,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促进了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三、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失败原因及教训:苏联剧变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既有外因也有内因;既有近因又有远因;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既有经济因素也有政治因素。1、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三个根本原因1)是原有苏联模式积弊太深。2) 是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改革路线。3) 是西方从外部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历史教训:1)社会主义改革与建设必须有科学的指导思想,坚持正确的路线和方针。2)社会主义改革与建设必须注重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的改善,使人民从切身利益中体会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3)社会主义改革与建设关键是要抓好党的建设,巩固党的阶级基础与社会基础,从而获得人民群众的真正拥护。4)社会主义改革与建设的整个历史过程,都必须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斗争,积极抵御来自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 11怎样看待80年代和90年代的社会主义运动?

20世纪社会主义国民建设的成就和贡献、特别是建国60周年的祖国发展蒸蒸日上,成就辉煌,伟大成就充分表明: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原理是颠扑不破的真理;——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共产党除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利益;——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www.61k.com)——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是一致的。——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是高度统一的。——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就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不忘曾经的耻辱,爱自己的国家、爱自己的民族,爱中国共产党,爱社会主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人为善,团结互助,就是爱国。因为中国走的是社会主义,爱岗敬业我们是中国人,为捍卫祖国的尊严奉献自己一切,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

20世纪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经验:

1、马克思主义从本质上阐述了人类社会关系发展中的根本性规律,说明了人类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政治、历史以及社会制度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它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基础和总体纲领,它深入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未来的发展走向,是一个纲领性的指导思想原则,也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本身教给我们的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可以让我们凭借这些方法更深入和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世界。马克思主义只有在政治活动中,与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结合以后,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政治影响力。

3、马克思主义作为开放式的无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指导思想,本身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基础和理论体系,对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都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4、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如此崇高的历史地位,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的,它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完全正确的,它鲜明的政治立场和价值目标同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5、个别国家社会主义事业的暂时受挫并不等于马克思主义的失败,有些是人类实践本身难以避免的曲折,有些则是偏离甚至背叛马克思主义的恶果。我们坚信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可以预言,颠扑不破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依然是21世纪人们开辟正义事业的强大思想武器。

6、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苏东巨变以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开始进入低潮。面对一些人的恐慌和倒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斩钉截铁地说:“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他大声向全世界宣称:“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12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苏联解体的原因:外因: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内因:远因----苏联自2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体制弊端和政策失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的矛盾。主要有政治上高度个人集权,领导终身制和干部委任制,高度中央集权制代替了联盟制。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机构重叠,效率低下,民主法制不健全,还常遭践踏和破坏。经济高度集中,用行政命令方法管理经济,以粗放的计划经济数量指标为重点,排斥市场调节,长期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片面发展重工业,工农业生产效益和科技成果利用率低下。在思想意识形态方面形而上学、教条主义、封建主义、实用主义、对内大俄罗斯民族主义、对外大党大国主义极其严重。戈尔巴乔夫改革促使各种矛盾激化并直接导致苏联解体;以人道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改变了苏联共产党的性质;取消苏共法定的领导地位;在体制方面引进了西方议会制总统制多党制;在经济方面要求实行私有化和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诱发了政治、经济、民族矛盾。

2)苏联解体的教训:(1)改革要在执政党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进行,必须不断改进完善党的领导,在改革中制定正确方针路线;(2)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3)从实际出发,立足国情,探索社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小步徘徊,坐失良机;(4)警惕“左”和两种错误倾向

13怎样看待未来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和趋势?

马克思主义是照耀21世纪人类前行的灯塔。经济全球化和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新的科技革命,正在加剧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在一段时日内,可以使得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基本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另一方面,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加剧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随着这一矛盾的进一步加剧,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垄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西方发达国家与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矛盾,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以及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等世界性难题,也将进一步趋向激化。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的进一步强化,只会使这些矛盾与难题进一步加剧。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揭示了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经济全球化和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必然造成富国、富人愈来愈富,穷国、穷人愈来愈穷这一状况的加剧,就必然壮大由先进理论武装的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队伍,而资本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则是可想而知的了。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上说,经济全球化和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不但不是距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越来越远,而恰恰相反,应是日趋接近。当然,谁也不否认,这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其中还可能有较大甚至更大的曲折。

21世纪社会主义必将再度蓬勃发展。经济全球化与高新科技革命,加速资本主义为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替代的历史进程。这是目前社会主义思潮在全球范围内开始复兴的历史依据,是21世纪社会主义必将再度蓬勃发展的历史依据。

目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不仅顶住了苏东剧变的巨大冲击,而且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 人类社会从来都是在曲折中螺旋式向前发展的。同有着几百年历史的较为成熟的资本主义制度相比,社会主义制度仍处于艰辛的成长过程之中。社会主义是迄今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为止人类历史上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斗争——失败——再斗争,高潮——低潮——更高潮,这是社会主义全球化实现对资本主义全球化替代的必经历程。[www.61k.com)

虽然实现社会主义全球化对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最终替代有一段十分艰辛而又较长远的路要走,但从一定意义上讲,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已经开始走出低谷,并逐步走向复兴。我们对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必胜的信念和坚强的决心。

14《共产党宣言》的现实意义

(一)《宣言》发展的历史经验对于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学科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宣言》问世以后,马克思恩格斯以毕生精力来发展和完善它的基本精神和原理。他们始终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严格地审视《宣言》做出的各种论断,坚持正确的、纠正错误的、放弃过时的、完善不足的、增加新鲜的,保持了《宣言》的生机和活力。这表明: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2004年,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标志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进入了又一个黄金时期。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也不例外。繁荣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既是学科自身发展建设的内在要求,又是当代我国社会政治实践发展的迫切需要。它应当充分继承和发扬《宣言》发展历程中的优秀经验。主要表现在:首先,要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与时俱进的品质。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繁荣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继承和发扬与时俱进的品质,就是要实现时代性、规律性和创造性的有机统一。体现学科发展的时代性。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学科。因此,它的发展必须与时代同步。在当代,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发展的时代性,就是要密切地关注时代政治的发展变化,包括当代世界政治发生的重大变化,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发生的重大变化,广大干部群众的政治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政治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等等。同时,更要从理论上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理论课题。当前,主要是回答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四个如何认识”的问题。把握学科发展的规律性。事物都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在一定意义上,事物发展水平的高低,归根结底体现在是否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运用这些规律。这一点,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发展也不例外。自《宣言》发表以来的一百多年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不断发展和完善。究其原因,最根本就是始终把握住了学科的发展脉搏,遵循了学科的发展规律。当前,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发展的规律性,简言之,就是要坚持科学性、系统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科学性主要从学科内容而言,它要求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科学合理地坚持和运用其基本观点、方法和原理;既不搞僵化、又不搞背离,既要灵活运用、又要原则坚持。系统性主要从学科体系而言,它要求必须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该学科的发展,不仅要站在整体和全局的高度来把握,而且还要注意其内部各要素结构之间的组织、协调和优应脱离这一优良传统。第二,学科的建设发展必须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所谓“两手抓”,简单地说,就是一手抓学科的硬件建设,一手抓学科的软件建设。前者主要包括学科体系、内容、方法等方面,后者则主要表现在学风建设上。所谓“两手都要硬”,就是要两者兼顾,不能顾此失彼。这就要求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不仅要重视学科的硬件建设,而且还要强调学科的软件建设。如果说坚持与时俱进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硬件建设提出的原则要求,那么理论联系实际就主要是从软件建设方面提出的原则要求。坚持这一原则,需要从三个方面加以着手:第一,要全面深入地学习学科的基本理论。理论学习至关重要,它是正确地实现联系实际的必要前提。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不仅要学习该学科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观点和方法。第二,要准确把握与学科发展相关的各种实际。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是前提,实际是基础。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必须要注意考察学科自身的发展现状以及当代世界和中国的政治实践活动。离开学科自身发展现状这个实际,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就将成为无源之水;离开当代世界和中国的政治实践活动的实际,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就只能纸上谈兵。因此,必须准确地把握这些实际,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发展提供依据。第三,要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理论与实际的妥善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终目的。那么,就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而言,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解决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自身如何发展创新问题,以及如何用政治学基本理论解答政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等等。

(二)《宣言》蕴涵的阶级分析方法对于认识和处理当代我国社会和政治领域中的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方法。“所谓阶级分析方法,是根据人们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占有关系,来确定人们不同的政治态度和立场,并以此来认识社会冲突根源的理论方法。”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曾采用这一方法,深刻地分析了当时社会各阶级的状况,得出了“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其余的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没落和灭亡”的科学论断,从而为无产阶级指明了革命前进的道路和方向。同时,他们还针对当时各种政治势力假借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潮之名而纷纷粉墨登场的复杂情况,以阶级分析方法为武器,深刻地揭示了这些思潮的反动面目和虚伪本质,进一步划清了马克思主义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界限,更加坚定了广大无产者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这表明:阶级分析方法具有很强的实践功能,对于认识和分析现实的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阶级观对于认识和处理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复杂局面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如社会阶层结构发生分化、各种利益矛盾错综复杂、群众性突发事件时有发生等。这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等都构成了巨大挑战。而要恰当地应对这些挑战,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大力促进社会和谐,迫切地要求党和政府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措施予以应对。然而,前提必须是正确的判断、分析这些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认识武器。在它的指导下,党和政府才能够正确地认识社会阶层结构发生分化的实质及影响,才能够科学地分析各种利益矛盾背后的阶级阶层因素,才能够明确地判断各类突发性事件的性质,从而为正确地应对这些复杂局面提供可靠的依据,避免因盲目处置而出现可能的负面社会效应。其次,阶级分析方法对于正确认识和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分析当代各种社会思潮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www.61k.com)当今时代,社会思潮十分活跃。从思潮的内容上讲,呈现出多样的形态:正确的与错误的彼此交织,积极的与消极的相互激荡。从思潮的性质看,呈现出多元的格局:既有占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也有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想,还有一些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既有社会主义的主流思想,又有资本主义的错误思想和腐朽观念,还有封建主义思想的残余。但是由于现代思潮本身的迷惑性、隐蔽性、复杂性,增加了人们分析和辨别的难度。因此,人们迫切需要以科学的方法来加以鉴别。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为人们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武器,其作用主要有二:第一,助于人们拨开各种思潮的朦胧面纱,揭示出其本质、特征及影响,从而帮助他们形成对待各种思潮的正确态度和增强抵御不良思潮影响的能力;第二,人们在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认识各种社会思潮的同时,也更加系统地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有助于深化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学习。

1.怎样理解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关系来看,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的必然归宿。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是从不同方面给科学社会主义作论证的。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没有政治经济学中剩余价值学说,固然不能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但是如果没有科学社会主义,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的伟大作用就得不到体现,哲学、政治经济学的论证就得不到落实。只有坚持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才能成为变革现实的物质力量;?从理论对实际的指导意义上看,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科学,它比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更直接、全面地指导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运动。它是行动的马克思主义,他的作用是直接指导无产阶级和建设的实践活动,它为各国无产阶级提供正确的理论纲领和战略策略原则,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行动的指南和胜利的旗帜。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从客观实际中抽引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证明的科学。既然客观实际在一刻不停地变化发展着,那么,马克思主义就必然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把科学性和革命性内在地不可分割地结合起来的革命科学,一种把冷静分析客观形势和演进的客观进程同坚决承认广大群众的革命毅力、革命创造性和革命首创精神出色地结合起来的革命科学。?马克思主义是向人类文明成果开放的思想体系。

3.试述空想社会主义发展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①空想社会主义未能揭示雇佣劳动的本质,因而无法论证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客观规律。②空想社会主义未能发现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因,不了解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而找不到变革资本主义的正确途径。③空想社会主义未能找到改造现实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因此,空想社会主义只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当特定历史条件不复存在的时候,它本身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必然被科学社会主义所代替。?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条件:①社会历史条件:产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生产的社会化加剧,与此同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开始了,无产阶级在斗争实践中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以便找到反抗资产阶级的有效途径,实现其自身的解放。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这种社会历史条件下,深入工人运动实践,把社会主义置身于现实的基础上,解决了空想社会主义提出来却无法解决的历史性课题,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为工人运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②思想条件: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是“现代社会主义”发展的两个互相衔接的阶段。两者都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阶级冲突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前者是它的起初的、不成熟的、不完备的表现形式。后者是它的成熟的、完备的、科学的表现形式。前者是后者的直接思想来源。③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4.《共产党宣言》主要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哪些基本理论?

?科学地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深刻的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和阶级特性使它能够成为资本主义的制度的掘墓人和共产主义的建设者。?论证了无产阶级解放的道路。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根本道路。?系统的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为了实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必须建立“更加强大,更加坚固,更有威力”的无产阶级政党。

5.试述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分别从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四个角度揭示了这一规律。?关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理论。工人阶级是最有前途、最革命的阶级,他们承担着推翻资本主义旧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世界、解放全人类的伟大历史使命。无论革命或者建设都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关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是两个根本不同的社会形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必须经过一个特殊的革命转变时期,对整个社会进行革命改造,才能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建立真正的共产主义社会。?关于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的科学论断及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

8.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之所以要进行改革,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改革从本质上来说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规律的要求。?改革是现实社会主义发展的迫切需要。原始体制的弊端:①它与国际环境的变化不相适应;②它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变化的需要;③它不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的要求;④它不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www.61k.com)高度集中体制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改革,社会主义就难以继续发展。?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要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就必须不断地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一系列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方面,使社会主义制度走向成熟和完善。

10.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独创性贡献有哪些?

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具有多方面独创性的内容。主要是:?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主要包括:①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②关于中国资产阶级的分析和统一战线政策;③关于中国武装斗争的特点和作用;④关于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⑤关于中国革命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建国初期,提出采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提出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等。?关于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在革命军队建设上,毛泽东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的思想、党对军队实行绝对领导的原则以及政治工作是人民军队的生命线的思想等;在军事战略上,毛泽东提出以人民军队为骨干,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建立农村根据地,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他把马列主义战略和策略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造了一整套适合中国情况的无产阶级的战略和策略原则。?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他强调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革命工作要积极负责,要艰苦奋斗和不怕牺牲.(6)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提出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经常注意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他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即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

11.邓小平理论在哪些方面对科学社会主义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至少要经历上百年的时间,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市场机制是社会化生产中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一个伟大创举。?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论。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是一场革命,社会主义社会是在改革中不断前进的社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强调社会主义建设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强调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强调要用教育和法律手段来解决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不良倾向和现象;强调要继承和发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党的优良传统,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反对封建主义残余影响,抑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6)“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论。“一国两制”就是在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而在香港、澳门、台湾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13.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

?社会生产力有了新的巨大的发展;?生产关系实现了从一般垄断到国家垄断的转变;?上层建筑的相应调整使资本主义政治统治形式更加完善;?社会阶级结构发生深刻变化;?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6)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

14.如何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所发生的新变化?

?实事求是地肯定资本主义在当代的新变化。由于新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和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以及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资本国际循环的形成,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较过去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世界性视角剖析资本主义的新变化。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一个对立的二元结构,即以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以大多数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为“外围”;②当代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获取,大量地来自资本国际循环过程的“中心”与“外围”之间的不平等交换;③“中心”与“外围”之间的不平等交换是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资本与劳动对立的具体表现。?辩证地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当代资本主义虽然面貌全非,但本质依旧。我们在观察和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时候,既要看到它发生深刻变化的一面,又要看到它没有变化的一面。资本主义进行自我调节的最后限度,就是不能改变资本主义的根本制度,因而也就不能改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没有改变其必然灭亡的命运。①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仍然是私有制经济;②资本剥削现象依然存在,两极分化现象严重;③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阶级仍然是资本家阶级;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规律仍然发生作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频频爆发,并由此引发了各种社会矛盾;⑤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显示了社会主义在全世界最终胜利的客观历史趋势。总之,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一方面进一步增强了它的生存能力,另一方面又给它带来了更多、更强烈的自我否定因素。我们应当实事求是地、辩证地、发展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坚信资本主义终究要被更高级的社会制度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

17.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在新世纪的机遇与挑战?

?新科技革命的挑战:①科技革命对社会主义的挑战最直接的就是生产力发展的挑战;②科技革命的挑战不仅仅是生产力的挑战,而是全方位的挑战;③科技成果的应用问题也是社会主义历史责任的挑战。挑战也是机遇:①科技革命为我们提供的良好发展机遇,面对科学技术的新问题,发达国家在其发明创造的过程中必然要付出更大的探索代价,而后来者则可以减少这种付出,少走弯路,从而拉近与发达国家的距离;②科学技术是个创新的事业,我们虽然难以在短期内全面赶超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但在某些方面却完全可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能走在前面;③社会主义可以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团结协作,合力攻关,取得一些常规发展难以实现的突破。[www.61k.com)?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全球化带来了不同政治理念、文化思潮的碰撞与整合,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经济形态,不同的思想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都将在全球化的大潮中经受冲击和考验,进而决定着自己的历史命运。虽然全球化为发达国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为落后国家提供了快速发展的历史契机,但社会主义不能走孤立发展的道路,而应积极面对全球化,相信在全球化发展的舞台上,社会主义将更显生机和活力。?两种社会制度并存与竞争的挑战:在和平和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使社会主义面临怎样和平共处与如何防止和平演变的严峻挑战。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会永远和平共处下去,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优劣,要看谁更快更好的发展和利用了生产力。?民主社会主义的挑战:当代世界,民主社会主义的新发展也对科学社会主义提出了新的挑战。民主社会主义企求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框架内,通过利用和改善议会民主和政党政治对资本主义制度实现逐步的改良。在资本主义世界,民主社会主义的影响日益超过科学社会主义。

2、《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1)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决定社会政治精神面貌,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无产阶级只有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和压迫,使整个人类获得解放才能最后解放自己。

3、在《共产党宣言》是怎样描写资产阶级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为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

“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的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得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得自由。总而言之,它用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的剥削。”

“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它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劳动者。” “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以上是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丑恶嘴脸的刻画。

4、试比较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简要说明为什么我们在建国初选择了计划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是指政府通过它的资源所有权和实施经济政策的权力作出生产和分配的所有重大决策的经济管理方式。 计划经济包括计划生产和平均分配两个环节,因此计划经济是指按计划生产消费品并对它平均分配的经济形式。计划生产是指政府根据国家资源的多少、人口的数量、生产力的大小等情况,合理地安排生产,该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平均分配是指相对的平均分配,绝对平均是做不到的。平均分配有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两种原则。

市场经济是指由个人和私人企业决定生产和消费的经济制度,它由价格、市场、盈亏、刺激与奖励的机制解决经济问题。在市场经济体制中虽然它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效率和积极性,但是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市场所无法解决的社会经济问题,诸如由于存在垄断、信息不对称和污染等外部性问题所引致的市场不灵;带来的难以接受的收入和财富的不平等问题;以及在宏观经济问题上难以控制的商业周期影响问题等等。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是各有优缺的经济制度,国家对于选择什么样的体制来主导经济是需要从客观国情出发的。

建国初期是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时期,我国的客观国情是:工农业生产萎缩,全国交通不发达,物资奇缺,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我国的工业基础本来就极为薄弱,帝国主义又进行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因此我们需要尽快恢复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尽快发展国防事业,建立独立的国民经济。要达到这个目的,在客观上需要实行高度的计划经济来调配资源,以保证重工业/国防工业等战略行业的优先发展。计划经济在实行恢复和发展经济中是起了重要作用的。

5、简述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科学发展观就是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党的执政理念的一次重要升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重要性]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党的执政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党的执政理念发展和进步的水平。它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总结发展的经验教训,总结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而逐步形成的。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也就会引导和推动着发展的实践朝着一定的方向前进。因此,发展观对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全局性和根本性的作用。

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1)贯彻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党的十六大所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具体体现和必然要求。(2)贯彻科学发展观,是稳妥应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有利于审时度势、妥善解决和处理诸多矛盾和问题。(3)贯彻科学发展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党的执政理念的一次重要升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7、怎样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1848 年 2月,马克思思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的结论,即“两个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必然”。(www.61k.com]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提出了“两个决不会”,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我认为“两个决不会”是对“两个必然”的重要补充。 “两个必然”理论和“两个决不会”理论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两个必然”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阶级方面的表现—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和斗争— 的分析,最终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结论;“两个决不会”则是从生产力的角度,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最终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程度,因此两者都以唯物史观作为基础。同时我们不能棍淆“两个必然”理论和“两个决不会”理论,二者之间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区别。一 方 面,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必然”是从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即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及其在阶级关系上的表现—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的角度,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发展趋势;而“两个决不会”则是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对“两个必然”作了重要的补充。另 一 方面,从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来看,“两个必然”是从客观的角度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客观规律;而“两个决不会”则是从人的主观方面强调了对客观规律认识的重要性。通过以上分析可以使我们认识到;(1)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必然”—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的实现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暴力革命固然是实现“两个必然”的重要手段,但却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一定的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不可能创造出社会主义,甚至也不可能有无产阶级革命。(2)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决不会”中强调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中的发展,离开了矛盾就谈不上发展;这对矛盾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因此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是在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中发展的。当然,至于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表现形式,则会由于时代的不同、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民族特点的不同、阶级状况的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的形式,所以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决不会”没有否定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作用。(3)“两个决不会”和“两个必然”不是一种相互对立和否定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尤其是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发展规律。

8、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谁胜谁负的斗争,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解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阶级斗争,还是长期的、曲折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的理解。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是人类进步的社会历史产物,是当代最主要的两种价值观,也是当代最基本的两种社会制度。两种价值观和两种社会制度发生、发展的历史清楚地表明:第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是人类进步的社会历史产物。它们几乎同时产生,又同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第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对立,集中体现在生产关系上:一个要维护私有制,一个要消灭私有制。第三,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扬弃。它反对剥削,但继承人类一切美好的价值追求:自由、民主、人权、平等。第四,当代社会可以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运动中找到存在的意义:在资本主义国家里,资产阶级占据社会的统治地位,而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广大劳动群众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第五,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社会生产力相对发达的条件下,资本主义表现出存在的合理性;在社会生产力相对不发达的条件下,社会主义也表现出存在的必要性及其理想的价值。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日益显现出比较优势,现代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也不得不借鉴和吸收社会主义的营养。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总是在相互比较中存在、在对立统一中发展。而先进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总要取代落后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会共存于人类社会。它们之间既对抗又传承。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运动虽然错综复杂,但两者的共存占现实主导地位。它们的存在都是现实的,都有其合理因素。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都还远远没有达到人们期望的那种高度

6.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原理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无产阶级肩负着根本变革资本主义旧制度.建立共产主义新制度的伟大历史使命。无产阶级要同其他劳动者结成联盟,建立统一战线。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团结斗争,互相支援。创立共产主义的正党,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加强党的自身建设。通过暴力的或和平的各种革命形式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要有一个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过渡时期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依靠无产阶级政权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履行和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在过渡时期结束后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大力发展社会经济文化,消灭阶级,国家逐步消亡,商品.货币和市场均不存在,但还有旧社会的各种痕迹,只能实行按劳分配。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简略高度发展,才有条件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才能彻底消灭阶级差别.城乡差别.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使社会成员得到全面的发展,共产主义是“自由人的联合体”。

7.中国共产党在50年代中期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取得哪些成果。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毛泽东在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曾经取得重大的理论成果。主要内容有: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关于对资产阶级进行赎买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和平履行的理论;关于通过互助合作把个体农民引上集体化道路的理论;关于从中国实际出发,实行工业化的理论;关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关于意识形态领域内贯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理论;关于执政党要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和防止蜕化变质的理论;等等。

8.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性质、目标和基本内容是什么?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改革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www.61k.com)改革任务:改革两个不适应。在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还要改革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目的: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体制。改革基本内容:1.建立和发展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2.全民所有制企业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扩大企业的自主权。3.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重视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管理以经济手段为主。4.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主要是:1.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这是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和建设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2.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自治制度。政治体制改革的总方向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3.改进国家政权和行政管理机构,国家权力实行合理配置,扩大地方和基层权力。4.健全法制,依法治国。5.按照民主.平等.公开.竞争的原则改革干部人事制度。

9.“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主张和观点。

答:(一)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主张:社会主义民主本质论:主张实现自由.平等.公道.正义。多元指导思想论:马克斯主义不能作为唯一指导思想。超阶级国家观:国家是全体人民的国家,并不是只为某一阶级服务的。议会道路论:议会的和平选举,反对通过暴力夺取政权多党制理论:社会该由多党相互竞争。全民性政党理论:党是全体人民的党,不是哪一阶级的。人本主义人性论:人权要成为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现代资本主义理论:传统意义上的工人阶级的数量.创造的财富都是少数的,中产阶级是新兴阶级。第三条道路:既反对19世纪的自由资本主义,也反对苏联模式,应是两者之间。

政策主张:政治:平等普选制,平等普选权,保障人权,多党制,自由民主;经济:主张福利国家;思想文化:信仰自由,政府大力动摇教育和科学事业;国际关系:南北对活,东西缓和;

1.不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基本经验教训。

答:社会主义不是从天而降的空中楼阁,而是在原有社会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这样,经济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不可避免地会表现出特殊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社会主义首先在落后国家取得胜利,这不仅是历史发展的巨大飞跃,同时使我们面临着巨大的历史矛盾。不发达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后,国内普遍面临的一个状况是封建主义在各方面的影响。表现在经济上,由于商品经济不发达,生产的商品化程度低,因而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仍占相当大的比重,大量的小生产和小私有制经济成为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表现在政治上,个人集权制.终身制.等级制.家长制等流毒未肃清,缺乏近代民主的传统。表现在文化上思想上,文化专制主义的自由主义两个极端思想的影响深远,干扰着社会主义文学的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这种状况就形成了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发展状况之间的矛盾。代表社会化大生产发展要求的工人阶级和个体小生产之间的矛盾,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的本性和落后的封闭的自然经济或半自然经济之间的矛盾,以及高度民主的要求同经济文化落后.缺乏民主传统之间的矛盾。这样就要求社会主义国家和党的领导能够正确对待封建主义,正确对待资本主义,以及正确认识社会发展阶段,处理好发展社会主义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关系。我们从后面对于苏联.中国以及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分析中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国家的党的领导人对于不发达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中的特殊矛盾,对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同封建主义.同资本主义.以及同共产主义的关系,有一个认识过程。除了国内面临的特殊环境外,落后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在国际上还面临特殊环境和特殊矛盾。首先,面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以至地理上的包围,要处理好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十分艰巨.复杂。既要防备.对付帝国主义的武装入侵,又要防备,对付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还要善于在同帝国主义和平共处中发展多种联系并利用其内部矛盾。其次,要大力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和民族独立国家反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斗争,同被压迫民族结成广泛持久的联盟,在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以至军事上给予必要的援助。最后,当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到十几国之后,社会主义国家还面临着如何处理好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既要按照国际主义原则加强互助合作,又要坚持各国完全平等.独立自主,反对大国主义和各种形式的民族主义。落后国家道德实现社会主义,由于面临上述复杂.不利的国内,国际环境和矛盾,加上社会主义是人类有史以来崭新的事业。没有前人的直接经验可以借鉴,把产生于先进国家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运用于本国的落后实际是一项十分艰难的事情。所以社会主义国家在前进过程中难免都有过不同程度的失误,走过曲折的道路。许多社会主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犯过教条主义.个人崇拜.阶级斗争扩大化.个人专断等错误;在经济上生产效益不高,浪费大,日用品供应少,人民生活改善慢;在政治上民主不充分,权力过分集中,人民难以充分当家作主。社会主义国家出现这些弊端和失误,并不是由于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优越,或者说在经济相对落后国家无法建设社会主义,最根本的原因是人们不善于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运用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实际,没有掌握好经济落后国家的领导者,从主观指导上,往往照搬马克思恩格斯根据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状况对社会主义所作的预测,在思想上犯了教条主义和“左”的错误,甚至扭曲了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国家在前进中所犯的这些错误,可以说带有时代特点和国情特点。我们不要苛求前人,重要的是要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提高对不发达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特殊规律的认识。

5. 如何认识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共产党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的创造主体,也是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如何实践:?必须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落实到维护稳定的各项工作中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以马义毛思为指导的新民主义文化;坚持以马毛邓为代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www.61k.com]

6. 试述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基本特征与本质。

① 苏东巨变以后,资本主义全球化主导全球。② 全球化是指货物(或商品)与资本的越境流动,经过了跨国化、局部国际化&全球化阶段。③ 全球化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但同时也包括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全球化。④ 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其原动力是新科技革命,主动力是生产力革命。⑤ 全球化同时带来很多负面恶果,如犯罪全球化、污染全球化、犯罪全球化等。本质:资本主义全球化主流是把资本主义剥削与压迫制度推广到全球。不少发展中国家认为全球化实质是西方文明主导的现代化。

7. 如何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

① 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仍然是私有制经济。因此其基本矛盾仍然存在。② 资本剥削现象依然存在,两极分化现象严重。③ 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阶级依然是资本家阶级。④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依然发生作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依然频频爆发,并引起各种社会矛盾。⑤ 当然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显示了社会主义在全世界最终胜利的客观历史趋势。8.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基本经验。① 坚定不移地坚持共产党的领导② 坚持不懈地搞好党的理论、政治、组织、思想和作风建设。③ 始终如一地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④ 毫不动摇地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⑤ 努力探索反映时代特点、适合本国国情和具体历史条件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⑥ 善于把握时机,勇于在历史转折关头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新的阶段。

5. 社会主义的主要历史贡献是什么

社会主义实践为人类的发展进程作出了历史性贡献:1.实现了国家主权、民族平等和社会公正,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逐步提高。2.以实现大多数人民的共同利益为标,实现国际社会政治、经济的平等交往。由于社会主义的出现,阻止了资本主义所主导的全球化进程,有力地打击了国际垄断资本统治秩序。第三世界的发展,以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而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3.社会主义的出现,为解决人类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找到了一条根本出路。

6.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基本经验和基本教训

20世纪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是: 1.各国革命和建设都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本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为动力,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 3.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实行对外开放,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4.把共产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核心。4.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确保无产阶级政党的核心地位,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社会主义国家防腐拒变的根本保证;

基本教训: 1.社会主义国家把“计划经济”和“国有经济”看作是发展国家实力的唯一手段,是片面的2.认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正确的,是科学的,结果,整个社会主义运动再也无法发现马克思的理论中可能存在的错误,沿着错误的道路越走越远,发展经济的努力受到严重挫折. 3.极端的“阶级斗争”思想和实践也使人民及其知识分子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和能力受到严重打击,

7. 当今时代,科学社会主义主要面临哪两大挑战

1、发达资本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挑战; 2、民主社会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对挑战;

其一,是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挑战。为此,要了解三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腐朽、垂死的资本主义还能带头掀起第三次科技革命?二是当代资本主义究竞发展到了什么样的新阶段?三是为什么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竞争不过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其二,民主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挑战。为此,也要了解三个问题:一是为什么民主社会主义的影响越来越超过科学社会主义?二是应当怎样看待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及其走势?三是苏联东欧各国的共产党为什么大都社会民主党化,并从科学社会主义转向民主社会主义?

8. 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有那些宝贵的经验和应当吸取的教训

第一,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反对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别国经验的教条主义。第二,必须尊重科学知识,遵守客观规律,反对主观主义的唯意志论。第三,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反对急于求成和急于过渡的冒进思想。第四,必须大力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防止权力过分集中和滥用。

10. 如何认识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共产党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的创造主体,也是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三个代表是决定社会性质的。有符合三个代表的党,不仅可以保证公有制真正落实,甚至也可以使其他形式所有制,包括集体所有制、私人所有制都改变性质来为全体人民服务。如何实践:1.必须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落实到维护稳定的各项工作中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2.坚持以马义毛思为指导的新民主义文化;坚持以马毛邓为代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3.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五 : 科学社会主义答案整理

1.如何认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

科学社会主义的学科性质

(1) 科学社会主义是时代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产生具有时代性。产生于资本主义由发展到成熟阶段,由于社会化大生产和劳资矛盾,使之具备了阶级基础,迫切需要科学理论指导。

发展具有时代性。随着历史的进步,不断丰富发展,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

理论具有科学性。由空想到科学,在实践中丰富,在实践中完善。

(2) 科学社会主义是普遍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科学社会主义具有普遍指导的意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但是,由于各国国情不同,不能按照统一的模式搞革命和搞建设,必须把科学社会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国家化、民族化,创立具有国家、民族特色的革命道路和建设道路。

(3) 科学社会主义是实践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科学社会主义是在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实践中产生的,是指导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实践的,不与实践结合就没有生命力。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源于实践,也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4) 科学社会主义是阶级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阶级性:在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中产生,为无产阶级解放运动服务。

开放性: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博采众长,与时俱进的开放的科学。

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

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研究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性质条件一般目的等三个方面:

第一,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性质,具有不同于历史上其他阶级革命运动的特点。在研究这一斗争时,必须注意研究“三性”。

阶级性。为大多数人谋利益,既符合无产阶级的利益,也符合全人类的利益。

阶段性。其斗争在发展的各个阶段,也有部分质的区别。应注意划分不同的性质,确定不同阶段的任务。

特殊性。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国际性的,但各国的历史条件不同,必须从本国的实际出发。

第二,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条件,是指无产阶级为完成自已的历史使命所必须具备的各种条件。它包括:

客观条件: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和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造成了社会主义代 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主观条件:无产阶级形成阶级、组织革命政党、取得社会权力的状况(国内条件);各国无产阶级联合的状况(国际条件)。

第三,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一般目的,包括它的最近目的最终目的

最近目的: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通过阶级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夺取政权,建立无 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

最终目的: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建立共产主义制度,这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归宿点和终结点,也是无产阶级斗争性质的集中表现

(或参考教材P2到P3相关论述)

2、如何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及其理论成果?

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次历史性飞跃的发展进程,形成了三种理论形态。

(1)19世纪40年代后半期至90年代,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形成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相当严谨和系统的学说,具有科学性和开放性。它不仅提出了未来社会的设想,而且解决了一系列的理论问题,其中主要有:一是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二是正确指出了实现这一客观规律的途径、力量和策略原则。(参考课本P6第二段)

(2)20世纪初到50年代末,社会主义理论变为制度,社会主义从一国的实践发展为多国的实践,并形成了社会主义苏联模式。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这一理论成果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列宁,斯大林,毛泽东。

列宁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主要有:一是创立了帝国主义理论,提出社会主义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内取胜的理论,领导了俄国无产阶级和人民取得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二是探索了经济和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如建立、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使苏维埃政权在帝国主义的包围之中得以巩固,其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并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实践积累经验。(课本P7第三段)

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问题还是坚持和发展列宁的思想。最突出的是把列宁提出的电气化计划付诸实践,提出并实现过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以及文化建设。但他的理论与实践,有不少是与马克思的基本思想相背离的,如阶级斗争扩大化,搞个人崇拜等。(课本P7第四段)

毛泽东思想(P7最后一段)

(3)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社会主义从苏联模式(单一模式)向现代模式(多种模式)转变。第三次历史飞跃的理论成果实是,在中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具体表现见课本P9第二段)

3、 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意义和方法

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意义:

1) 学习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青年学生认真学习和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及其实践经验,通晓实现社会主义的一般规律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规律,在总体上把握社会主义的发展态势,不仅是个人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思想基础,而且能够在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下,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自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

2) 学习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全面的认识当代资本主义

我们碧血认真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全面了解和深入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的实际,才能全面的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

3)学习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深化对当代社会主义的认识,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我们必须加强学习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并以此为武器来分析这些新情况、信问题和新挑战,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方法:

1) 理论联系时间的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就是在学习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必须联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是我们学习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总原则,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

2) 历史分析的方法

这种方法就是要求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运动、制度进行分析时,将其放在当时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分析其产生、演变的必然性,揭示并展示其合理性,进而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事业是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推进的。

3) 全面分析的方法

全面分析方法就是再把科学社会主义总体过程作为研究对象时,要求我们把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连接在一起,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历史运动来看待。

4.如何评价空想社会主义,它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评价:

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先驱,对于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意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都是给予充分肯定的。这种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

第一,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揭露与批判,为后人提供了研究资本主义早期发迹史的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也提供了启发工人阶级的极为宝贵的思想材料。

第二,空想社会注意者在分析和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史的过程中,在猜测和论证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的过程中,萌发了许多进步的、引导人类历史发展方向的思想。

但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充分肯定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贡献的同时,也指出了它的历史局限性,这些局限性主要包括:

1)空想社会主义否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崇拜幸运的偶然性,宣扬天才论和英雄史观。2)空想社会主义者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力量,因而始终没能找到改造现代社会的物质力量。3)空想社会主义者离开阶级斗争去设计、谈论和实践社会主义,他们的设想便不能不是空话,他们的实践活动也不能不充满幼稚的幻想。4)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基础是理性原则,他们的社会主义是从道德情感出发的社会主义。5)空想社会主义不是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

空想社会主义虽然是空想的、无法实现的东西,但它是早期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现代无产阶级先驱者思想的理论表现。在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中,已经包含着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萌芽,这些萌芽思想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的和直接的思想材料。

区别:

空想社会主义是站在唯心主义的立场上,从抽象的人性出发,把资本主义看作是违背人的理性的表现,认为共产主义就是人的理性的千年王国的实现;在实现共产主义的方法上,认为就是从人们头脑中重新发明一套原则,取代资本主义现实中的原则,也就是说,空想社会主义仅仅是一种对资本主义的价值批判,对共产主义的形而上学理想。科学社会主义则是从“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是从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出发,从分析资本主义现实的经济运动过程的内在矛盾出发,揭示资本主义发展的未来趋势,根据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现实力量的对比和当时国内外的复杂形势,制定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斗争的路线、方针和策略,也就是说,科学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进行科学批判的结果,是建立在客观事实之上的科学结论。

5.集合实际谈谈对“两个必然”“两个绝不会”原理的理解(重点)

“两个必然”是指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提出来的,后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提出了“两个决不会”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有着内在的联系,应该结合起来加以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后者将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它告诫我们,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在这个条件具备之前决不会成为现实。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要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就必须对我们所处时代的性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所指出“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这个总趋势,是当今时代的特征,也是当今社会发展沿边过程中最本质的东西。

任何事物的性质,都是由其内部存在的矛盾及其运动所决定的。时代的问题恐怕也是如此。在当今一球两制的前提下,我们必须对这个问题有深刻的认识。

其一,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工人阶级同统治阶级即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决定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走向灭亡。当代资本主义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统治阶级采取的适当调整其社会内部矛盾的措施,社会生产力还在继续发展,社会矛盾也呈现出了许多新特点、新情况。但是从本质上说,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基本矛盾并没有缓和而是日益尖锐,只不过在形式上表现得更为复杂罢了。

其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也没有解决。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往往把内部不能解决的基本矛盾转嫁到发展中国家。也就是说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之所以还在发展,还有相当的潜力,恰恰就是剥削和掠夺发展中国家的结果。南北矛盾日趋尖锐,至今也没有缓和的迹象。

其三,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内部之间也有矛盾。在共同对付社会主义,在渗透瓦解社会主义这一点上,他们协作配合是相当好的。但是,它们在在利益分配上,在利害关系上也是矛盾重重。美日矛盾、美德矛盾、美和西欧的矛盾,尽管矛盾的形式多种多样,不断变化,但也没有缓和,同样是日益尖锐复杂。

其四,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它是前面几种矛盾的交汇点--表现得尤为尖锐,始终不可调和。

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充分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一切有益的东西,为社会主义所用。这一点丝毫也不能动摇。但是,利用与反利用,控制与反控制,是任何时候都存在着的尖锐斗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从来没有放弃对社会主义实行“和平演变”的战略。苏联瓦解,东欧演变,它们更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这是不争的客观事实。我们要尽力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经验的同时,也要努力加强自身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建设,抵御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的渗透,同时加强对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宣传,让世界更加的了解我国的发展状况,也让我们自己对社会主义,对共产主义更见坚定信念,毫不动摇的走下去!

6.谈谈恩格斯晚年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

在1883 年马克思逝世之际,步入晚年的恩格斯正处在一个以“ 电” 的发现和成功运用为代表的“ 第二次工业革命”刚刚开始的阶段。新的“ 工业革命” 在它的一开始, 就表现出了与“ 第一次工业革命”完全不同的态势,它不仅给资本主义带来了新的发展,同时, 也给资本主义社会带来了许多新的变化、 新的情况、 新的特点。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不仅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迅速的提高,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同时,也使得资本主义社会开始从“ 轻工业时代” 走向“ 重工业时代” 。2.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在给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带来新的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资本主义开始从“ 自由竞争阶段” 走向“ 垄断阶段”。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不仅导致资本主义开始走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也导致了新老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相对平衡的发展态势。

恩格斯以新的哲学世界观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为指导,对新的“ 工业革命” 的意义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研究和总结。

1. 恩格斯首先通过对于“ 第二次工业革命” 的兴起和发展的分析,揭示了“ 新的工业革命” 所具有的时代性、历史性意义。

2. 恩格斯通过对于“ 第二次工业革命” 的兴起和发展的分析, 具体揭示了它对于资本家阶级的意义。

3. 恩格斯通过对于“ 第二次工业革命” 的兴起和发展的分析, 揭示了新的工业革命对于“ 无产阶级解放条件”以及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意义。

7、列宁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做出了哪些贡献?(重点)

列宁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贡献

①把发展生产力和现代化大生产放在首位。列宁认为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搞好经济建设,创造出比资本主义跟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②通过合作社的形式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列宁提出实现合作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逐步前进;必须坚持自愿的原则和典型示范的方法,必须在农民中进行“一场文化革命”等思想。

③实行统一的经济计划同充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相结合。利用商业和市场来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是列宁对社会主义与商业密切关系的新认识,为探索经济文化较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做出了重大理论贡献。

④正确认识和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国家资本主义,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2)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贡献

①以改革国家机关为重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②从改组工农检察院入手,加强和完善人民检察制度。列宁认为,无产阶级政权的根基在于人民群众,必须加强群众的参与权和监督权。

此外,列宁还提出通过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和加强文化建设提高人民文化素质,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创造条件;发挥工会参与国民经济的管理;坚持民主平等的原则等社会主义民主思想。

(3)关于执政党的建设的贡献

①反对官僚主义,密切党群关系。

②充分发扬党内民主,践行民主集中制。

③坚持集体领导,保证党的团结和统一。列宁十分重视集体领导,重大问题必定由集体决策。

综上所述,列宁极大地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宝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8、如何评价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理论变成了现实,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震撼了世界,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其历史意义是长存的。

第一,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俄国历史----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纪元。这是世界历史上工人和农民联合取得的第一次胜利的革命,是以往任何一次革命都无法与其相比的。她是无产阶级联合其他劳动人民建立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工农当家作主的,体现社会公平和平等的新社会制度为目的的全新的革命。十月革命的胜利,完成了俄国民主革命的任务,解决了各国社会发展出现的最尖锐和突出的矛盾,挽救了面临崩溃的俄国,使俄国的劳动人民翻身得解放,称为国家的主人。

第二,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世界历史----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代。这是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运用于俄国具体情况的一次成功实践,使科学社会主义变成了活生生的社会制度。她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里打开了一个无法弥合的缺口,并向世人宣战: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并不是永恒的、神圣不可侵犯的,资本主义可以被社会主义所代替。从而,验证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并向世人展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条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9、 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转变为我们提供了那些启示?

(1)P60最后一段,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意义

(2)P63第三行开始,俄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它必须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从而过渡到社会主义。

10、试述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特征、历史成就和主要弊端?(重点)

特征:1、政治方面的表现

2、经济方面的表现

3、思想方面的表现

(详细见P73--75)

历史成就:1、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和农业机械化

2、提高了民众的文化教育水平

3、确保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详细见P72)

主要弊端:P87-88(改革失败的原因--共4点)

11赫鲁晓夫改革给我们的启示?

赫鲁晓夫改革特点及影响
1、农业: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施收购制,增加农民收入;开垦荒地,开展的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2、工业: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通过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积极影响: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了一定成效。
消极影响:1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2提出的战略目标超越实际;3没有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

尽管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

(一) 积极的一面
(1)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客观上打破了对斯大林的迷信,也冲破教条主义的禁锢,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政治上平反冤假错案,为迫害者恢复名誉,为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2) 解决粮食问题,具有相当的现实性,符合苏联社会需要,农业改革上削减农业税等措施具有历史进步性。在工业方面,他采取了一些下放权力、精简管理机构的措施,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留下宝贵的经验。
(3)苏联的改革促进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一些国家经济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社会主义国家走向比较现实的世界政治立场,各国开始承认建设社会主义可有多种模式,有利社会主义的发展。


(二)消极的一面
(1) 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其改革缺乏理性思考,随意性强,在作法上急于求成,忽视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其改革措施大多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未能深入到这一体制模式的根基,因此无法与旧模式决裂,也无法防止斯大林现象的复活,经过一阵局部的改革,最终仍然维持了传统体制。

(2)赫鲁晓夫作为斯大林时代的人,受思想水平所限,对个人崇拜的揭露和批判较为肤浅,未从制度上究其根源。对集权化的领导体制缺乏分析,其更多的是批判斯大林个人品德的过错,而使其批判不彻底。这种做法造成人们思想上的混乱。此外,在东西方冷战的格局下,过度否定斯大林在客观也加剧了西方反苏反共的恶浪。

赫鲁晓夫改革给我们的启示

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对苏联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首创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之先河。赫鲁晓夫改革开放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第一例改革,其所取得的经验教训为后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启示。从这个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改革开放理论实践对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有着重要的历史启示和借鉴作用:

赫鲁晓夫公开批判斯大林、推翻冤假错案、进行思想“解冻”的做法对我国彻底否定“文革”,正确评价毛泽东,平反冤假错案,掀起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启示;

赫鲁晓夫改革开放命题提出的伟大创举激励着我们,促使我国正式提出改革开放的概念并对其进行科学界定;

赫鲁晓夫改革开放以农业为突破口的选择,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农业率先提供了有益的历史经验;

赫鲁晓夫经济体制改革的局限性促使我国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根本变革,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赫鲁晓夫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实践,也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提供了历史的经验教训。

赫鲁晓夫的非斯化和中国的非毛化,虽然为改革打开了思想禁锢,但却未能深刻反思产生斯大林和毛泽东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原因,没有对产生专制主义的土壤进行彻底清理。特别是赫鲁晓夫,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揭露和批判斯大林的罪行,而却认识不到产生斯大林主义的根源。可悲的是,赫鲁晓夫的改革事业正是被复活了的斯大林主义所埋葬。水泥能够封住装有尸体的棺材,但却封不住他那幽灵般的思想。

赫鲁晓夫没有涉及到政治体制改革,正是官僚体制和它所产生的腐败引起了人民群众的不满,从而阻碍了改革的进程。历史事实证明,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否则,就不可能取得改革的成功。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前提条件,就是人民成为改革的受益者。人民在改革中得到权力,人民在改革中得到实惠。只有如此,改革才能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选择。
我们反思中国和世界历史,就是要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赫鲁晓夫的悲剧纵然有他个人的和时代的因素,但改革的路径将他引进改革的死胡同,却也是悲剧产生的重要原因。

12.试述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教训?(重点)

答:失败的原因:(课本第87页)

1. 原有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积弊太深;

2. 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领导人错误的改革路线;

3. 民族问题因素成为毁灭联盟的火药桶;

4. 西方和平演变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历史教训:(课本第88页)

1. 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必须彻底改革,但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2. 执政的共产党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3.应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始终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积极探索主流意识形态引领途径。

13、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历程?

 1956-1966这10年中,党的工作在指导方针上有过严重失误,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1957年的经济工作,是建国以来效果最好的年份之一。这一年在全党开展整风运动,发动群众向中国共产党提出批评建议,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正常步骤。但是反右派斗争被严重地扩大化了,把一批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党内干部错划为“右派分子”,造成了不幸的后果。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及其基本点,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基本情况认识不足,更由于毛泽东、中央和地方不少领导人急于求成,没有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试点,就提出后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由于“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加上当时的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中国国民经济在1959年到1961年发生严重困难,国家和人民遭到重大损失。
1960年冬,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且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1962年1月召开的有七千人参加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由于这些经济和政治的措施,从1962年到1966年国民经济得到了比较顺利的恢复和发展。
 但是,“左”倾错误在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上并未得到彻底纠正,而在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还有发展。在对待知识分子问题、教育科学文化问题上发生了愈来愈严重的“左”的偏差,并且在后来发展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不过,这些错误当时还没有达到支配全局的程度。
由于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主要注意力从1960年冬以后一直是在贯彻执行调整经济的正确方针,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地重新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宣布: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整个国民经济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要努力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个号召由于“文化大革命”而没有得到实行。
这十年中的一切成就,是在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集体领导下取得的,这个期间工作中的错误,责任同样也在中共中央的领导集体。毛泽东负有主要责任,但也不能把所有错误归咎于毛泽东个人。这个期间,毛泽东在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理论和实践上的错误发展得越来越严重,他的个人专断作风逐步损害党的民主集中制,个人崇拜现象逐步发展。中共中央未能及时纠正这些错误。林彪、江青、康生这些野心家又别有用心地利用和助长了这些错误。这就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14.毛、邓、江、胡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理论贡献

毛:第一,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思想;第二,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和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第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两阶段”思想;第四,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体制的思想;第五,关于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思想;第六,关于社会主义文化体制的思想,毛泽东关于要破除对苏联经验的迷信,走自己的路,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思想,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起着思想解放的作用。毛泽东关于商品生产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必经阶段的理论,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产生了积极作用。

邓: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对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做出了重要的实践探索和理论贡献。一、以“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从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二、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革命精神,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不动摇;三、“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以精神文明建设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保驾护航。

江:一 、“三 个 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抢二、 江泽民对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忠诚实践与理论贡状,1.丰 富 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客观依据2.提 出 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新命题,提升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理念3.以建 立 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4.提 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三大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进一步深化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5.“ 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对建党理论有重大发展规律的认识目标.在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上取得了新突破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与中国发生的厉史性巨变,.经济高 速增长,综合国力提高2.人 民 生 活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3.社会 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4.在 对 外 开放中走向世界

胡:一明确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明确了“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的奋斗目标,三: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第四大成果:明确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总书记在继承邓小平和江泽民党建思想的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执政党建设理念作出了新的探索和阐释,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总书记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联系起来,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执政党建设的具体内涵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新思想、新论断

15.简述越共“革新社会主义”的主要理论与政策

答:(一)主要理论

1.经过20余年革新开发的伟大实践,越南逐渐摸索出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并且对社会主义理论有了新的认识,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2.1986年越共宣布实行革新的同时,强调越南还处于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即还没有建成或还没有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属于社会主义范畴。这个阶段要继续完成民族民主革命尚未完成的任务,为继续迈向社会主义创造、准备必要的条件,主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成熟程度。

3.越共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有六大特征:(1)劳动人民当家作主;(2)有一个在现代生产力和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高度发展的经济;(3)有先进的文化,浓厚的民族特色;(4)人们从被压迫、被剥削、不公平下解放出来,各尽所能,按劳享受,生活温饱,自由幸福,人人有条件全面发展;(5)国内各民族平等、团结和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与世界各国人民有友谊和合作关系。P116

(二)主要政策

1.(1)1986年12月召开的具有重要意义的越共六大,认真反省了过去的错误。大会认为,越共过去犯的主要是超越阶段的错误,确定越南尚处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级阶段。决定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全面推进革新事业,实行社会主义定向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商品经济。

(2)1991年越共七大进一步明确了革新的内容、性质和方向,提出越南实行国家管理下的市场经济体制。

(3)1996年越共八大再次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坚持革新开发,建立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路线。

2.20多年来,越南社会主义的全面革新涉及范围很广,其基本举措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内容:

(1)农业革新是改革的突破口。

(2)把国营企业推向市场,大力发展私营企业。

(3)实现了对国民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

(4)从1986年底开始,越南着手革新外贸体制,加强对外贸易,积极促进出口,在1992年外贸第一次出现顺差。P113-115

16、如何认识当今越老古朝各国对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探索?

这是涉及第六专题——越、老、朝、古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材P111——P134。

1. 越南的社会主义革新(P113——P116)

2. 老挝的社会主义革新(P118——P121)

3.朝鲜“主体思想”下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P123——P125)

4.古巴稳步改革的社会主义道路,苏联巨变以后的“稳步改革开放”政策(P128——P130)

注意:简单的介绍一下各国的新探索之后,教材每个部分的后面都有一些评论,再结合自己掌握的一些常识和相关知识,就可以写出一些对各国新探索的认识。

17.越、老、朝、古四国社会主义改革的经验对我国有哪些启示?

答:在世纪之交,我们对当代社会主义国家改革进行比较分析,可以从中得出如下经验教训和启示:

第一,改革必须结合本国实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越、老、朝、古在改革的指导思想上,都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统一了全党思想,反对苏东国家倡导的指导思想多元化。四国都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和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反对苏东国家所倡导的政治多元化、多党制和西方式的议会民主。

第二,必须继续推进改革,只有改革才能促进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南、老挝、古巴、朝鲜都在经济、政治及其他各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政治经济社会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在调整中发展,在改革中前进,这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中国应认清这一历史发展趋势,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从而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第三,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根据本国实际进行不同的探索。世界社会主义历史证明,“一条道路、一个中心、一种模式”是行不通的,各国的革命和建设主要靠本国的党和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社会主义国家在过去的实践中,曾饱尝苏联僵化模式的苦果,盲目照搬一种模式,不仅导致经济发展停滞不前,而且还有亡党亡国的危险。苏东剧变,其教训是极其深刻的。社会主义改革也是一场革命,其实质是要解放思想,要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本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四,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和建设,必须始终以发展生产力和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解决政治与经济、精神与物质、公平与效率、计划与市场等问题。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苏联模式中,过分突出政治、精神的重要性,而把经济建设放在次要地位,过分强调社会公平,政府计划包揽一切,而忽视效率和市场的调节作用。这种片面性在现存社会主义国家中还没有完全被克服,有的甚至更严重。如朝鲜将“主体思想”、人的主体性作为主宰一切的力量,把政治和军事因素放在首位;古巴仍把公平分配和社会福利作为政府职能包揽下来,类似病人家属陪床都由国家开支的福利制度,其实并没有真正体现社会公平。事实证明,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不再适应现实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必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计划与市场、公平与效率问题,从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第五,认真吸取历史教训,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继续推进民主化进程,正确处理改革与稳定、民主与法制之间的关系问题。要发展就必须对过去的体制进行改革,就必须对外开放。在改革中,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采取既能推进改革发展,又能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措施,使改革、发展与稳定并行不悖,同步进行。如古巴推行“稳步改革开放政策”,稳中求进,稳定是改革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社会主义民主本质上是人民当家作主,共产党执政,就是要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和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越、古、老、朝四国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民主化进程,如老挝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实现国会议员的群众直接选举;越工则把社会主义集体当家作主看成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本质,主张在社会生活领域实现民主化等。同时,社会主义民主是同社会主义法制相结合的,民主应制度化、法律化,执政党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宪法和法律,并自觉地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内在要求,也关系到社会主义生死存亡,对此不能掉以轻心。

第六,从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大局出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以及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关系。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虽有矛盾、对立和斗争,但基于和平共处基础上的竞争与合作已成为“一球两制”关系的主流,竞争的内涵已变为科技和经济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超越意识形态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也成为共识。时代主题的新变化,要求社会主义国家抛弃传统观念,从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大局出发,主动改善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认真引进、吸收和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几百年发展历程中积累起来的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我所用,取长补短,以较快的发展速度迅速赶上并超过资本主义国家,这是社会主义本质和优越性的根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如越南对美国奉行“促发展,防演变”的政策。而古巴则奉行积极的多元化的外交政策,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击破了美国的封锁,而且结识了许多新朋友,这些国家在古巴的直接投资,大大促进了古巴经济的增长。这是古巴走出困境不可忽缺的外部力量。

18、如何看待当代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与实践?(重点)

1. 民主社会主义起源于欧洲19世纪早期工人运动中的社会主义政治思潮中的一个流派,是一个"伸缩性名称"。从历史演变看,西方的社会民主党已经由初始的资本主义的反叛者演变为资本主义的改良者,再变为资本主义的共生者。作为一种改良主义的政治思想体系,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两者间有原则性的区别。民主社会主义既取得了一些很大的历史成就,也存在者曲解和歪曲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以及经常背叛自己高谈的主张的灰色记录。

2.民主社会主义,又称社会民主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它是各国社会党(包括社会民主党、工党等)基本理论和政策的概括,是社会党国际及其成员党奉行的改良主义思想体系的总称。民主社会主义经历了一个十分复杂的嬗变过程。马克思恩格斯生前认为社会民主主义是一个“伸缩性名称”

3.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五大原则性区别:作为一种改良主义的政治思想体系,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两者间有原则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指导思想、追求的目标、依靠的社会力量、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和方法、作为其载体的党的性质和作用五个方面。其一,指导思想不同。科学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唯一的指导思想,反对指导思想多元化。相反,民主社会主义否认马克思主义是唯一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主张世界观的多元性和社会主义论证的多元性。其二,追求的目标不同。科学社会主义坚持用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并认为实现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目标。民主社会主义反对为社会主义设定任何终极目标,而只抽象地设定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自由、公正、互助,已经回避其先辈们曾经高扬的社会主义旗帜。其三,依靠的社会力量不同。科学社会主义不仅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而且指出了实现这一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力量--现代无产阶级。民主社会主义虽然也起源于工人运动,但在后来的发展中却与工人运动日渐疏远,转而向全社会,特别是向力量日益壮大的新中产阶级寻求支持。其四,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和方法不同。科学社会主义主张通过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用革命方式,即彻底变革社会的方式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民主社会主义主张通过和平的、民主的、改良的道路走向社会主义,因而反对暴力革命,反对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反对无产阶级专政,革命的锋芒日渐弱化和消失,甚至反对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不仅甘心当“资本主义病榻前的医生”,而且强调对资本主义的驯服。其五,作为其载体的党的性质和作用不同。作为科学社会主义载体的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由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具有统一的意志和严格的组织纪律,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4.正确评价民主社会主义的历史功过。民主社会主义取得了一些很大的历史成就。西方社会党无论是上台执政还是在野,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有很多建树和成效,在西方社会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改变了早期资本主义的野蛮面貌,推动了社会主义因素在资本主义国家内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潮在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和兴起。(1)推动西、北欧国家普遍建立起“福利国家” (2)为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某些可资借鉴的经验(3)民主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民主问题、所有制和发展模式问题、公平公正和福利国家、和平安全观、全球治理战略等问题也有一些突破性发挥和延伸性理解、务实性解释和探索,也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5.作为改良主义的民主社会主义也有很多缺陷和灰色记录。第一,曲解和歪曲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第二,“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道路具有若干不确定性。第三,一些民主社会主义者和政党经常背叛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自己高谈的和平主张。一旦要它们在非常时期选择在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维护狭隘的民族利益之间作出选择,它们往往会选择后者。

6.总之,整个20世纪的历史发展表明,在政治光谱上,社会民主主义具有双重属性,可以说是左翼的右翼、右翼的左翼,也就是说,在国际工人运动的光谱上,相对于共产党,它是右翼;而在各国政党政治的光谱上,相对于资产阶级政党,它又属于左翼的范围。社会民主主义尽管有向资产阶级新保守主义妥协的问题,但仍然是它的对立面。

19.试述冷战后国外共产党的新变化

苏东剧变及世界形势的变化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跌入低谷,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奉行科学社会主义的共产党产生的冲击是巨大的,但也是短暂的。当今欧美地区的共产党经过转折和调整,不断反省和积蓄力量,仍然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同时强调民主、自由、正义、人道等价值取向。

法国、西班牙、希腊、葡萄牙、德国、意大利六个西欧国家的共产党认真总结苏东剧变的教训,探索发达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法国共产党对革命的目标、发展道路、斗争方式、党的群众基础、党的组织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初步遏制了苏东剧变的冲击波。法共在进行组织调整的同时,也对原来的理论观点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法共认为,新共产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文明、更人道的社会,以建立一个人人自由平等,相互合作,尊重个人能力和个人发展的社会为目标。法共主张把民主扩大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要使公民享有比代议制民主大得多的权利。

美国共产党趁左翼力量壮大之际,决定拓展工人阶级和阶级联合,把更多的受压迫的人们团结起来。2001年5月美共对党章进行了修改,以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具有广泛人民基础的“群众性政党”为建党方针,以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为奋斗目标。美共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新的阐述,指出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核心和本质特征。2005年7月,提出新党纲确定“权利法案社会主义”,指出美共无论是开展民主斗争还是阶级斗争,都高举民主旗帜,为维护和扩大广大人民的权利而斗争。

苏东剧变后,苏东地区的国家纷纷转向资本主义,导致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但是,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和运动并没有消失。主要共产党出现分化与重组,并不断迭起,一些新兴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政党仍然坚持社会主义理想与价值观,对社会主义进行新的探索,对本国的社会政治生活发挥影响。

苏联地区各国共产党对苏联过去的社会主义进行了反思,对未来社会主义开展了新探索。摩尔多瓦共产党曾经通过合法斗争、民主选举上台执政。摩共是在承认多党制和私有化,接受剧变后的社会现实的前提下,按照竞选承诺去实现执政理念的。

东欧地区上台执政的社会民主党人,虽然曾经是共产党人,但是已经转变为社会民主主义者,其纲领主张同西欧北欧的社会民主党没有多大区别,放弃共产主义的纲领主张而趋同于右翼政党的主张。各国共产党人在困难的条件下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对未来社会主义的设想比较模糊,很难与民主社会主义的纲领主张划清界限。

广大的亚非拉地区,活跃着共产党人的新探索。其中日共在务实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大踏步前进,印共和尼共实现了从僵化向进化的转型。日本共产党为了开创新局面,迎接新挑战,不断完善自身组织建设,加强变革意识,为争取广大国民的支持,进行不间断的努力和求索,近年来推行务实求变的政策:第一,避免生存危机,顺应时代潮流走务实路线。第二,客观对待苏东剧变,面向未来目标更加明确。印度的四个共产党采取建立广泛的人民统一战线,争取联合执政的新方针,不过还是任重道远。尼泊尔共产党经过分化与进化后,有两个共产党组织。

20.试述全球化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关系。(专题八P179)

答: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向全球扩张有着密切的关系,全球化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全球化扩张同时进行的,全球化进程“就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并企图控制和统治全球的过程”。

(1)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在全球化时代,科技革命是全球化的根本动力,贸易全球化是全球化重要的外在表现形式,跨国公司成为全球化的主要载体,金融活动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有关国际组织日益健全、作用越来越大。

(2)伴随着全球化时代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力诸要素发生了质的飞跃,经济形态开始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

(3)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不断调整:从单纯的市场调节变为市场机制与国家调控相结合,普遍建立了宏观调控机制;国际资本有了迅速发展,集中表现为跨国公司的迅速扩大;加强和完善社会福利政策;实行“人民股东制”;实行“工人参与管理”制度。

(4)全球化时代,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上层建筑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并为其服务的,全球化时代其上层建筑发生了深刻变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出现了法制化的趋向;国家政党政治和政党格局更趋复杂,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出现了新的变革。

(5)由于全球化时代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以及生产力水平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资产阶级表现为多层次化,工人阶级表现为扩大化,新中间阶层的地位和作用在扩大。

21.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社会主义因素?(P165—P171)

答: (一)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社会主义因素增长的表现

1、资本主义国家国有经济与合作经济的增长

西欧各国国有经济的发展使生产资料的国家占有得到空前壮大,国有经济虽没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性质,但这种生产资料的国家占有的发展,使资本占有形式出现社会化的特点,而生产的社会化恰恰要求的就是资本的社会化,资本的进一步的高度社会化实际上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否定,其发展趋势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后终结;国有经济发展的同时,各种合作经济也涌现出来。合作经济不仅突破了资本主义传统模式,而且在其经济宗旨、管理方式和分配原则上,带有明显的社会主义经济因素,是资本主义制度向社会主义制度过渡的重要形式。

2、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福利的各项措施

以国家强制为特征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全面推行,已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特点。社会福利从零星的、权宜性措施发展为社会化的庞大体系,而且已从单纯的社会救济发展成公民的一种社会权利。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的广泛推行虽只是对其生产关系的绝不调整,但其所导致的使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公平、人民富裕方向的部分质变,无疑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社会主义因素的显现。

3、民主法治建设的积极因素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坚持资产阶级根本同治不变的前提下,对其上层建筑也进行了一些相应的调整,一些社会主义因素正在这些调整中产生和成长着。

第一,国家的法制化程度大大提高;

第二,公民的政治民主权利进一步扩大;

第三,政党政治的范围和基础更为广泛;

第四,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职能大大增强;

第五,资产阶级的民主形式进一步扩大。

4、三大差别在逐渐消失

战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其国家的政策调整,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的消失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初见端倪。新技术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及其经济结构的深刻变革,使农业实现了工业化和现代化,农业与工业只存在形式上的差别;以农业为依托的乡村也步入了现代化和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趋势日渐明显;随着电子计算机、数控机床和自动化技术的日益完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也正日趋缩小。

5、国民经济计划调节的推行使资本主义生产向“有政府状态”转化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从“无政府状态”到“有政府状态”的变化,表明社会主义因素已经出现。

(二)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社会主义因素增长的缘由

1、新科技革命的推动

首先,新科技革命通过在生产过程中与生产力诸要素,特别是与劳动者的结合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极大提高;

其次,新科技革命使扩大再生产的条件显著改善。

2、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是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关系社会化的最重要的标志。战后,西方国家借鉴社会主义的一些做法,进行了不断的自我调节,而且这种调节深入到经济、生产关系、政治、社会和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

3、工人阶级不懈奋斗的结果

随着工人整体素质的提高,反剥削、争民主的阶级意识的增强,工人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和争取自身权利不断地和资产阶级斗争,虽然这种斗争虽未能在西方噶大国家中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但却使资本主义的某些非根本性质有所改变,使一些社会主义因素产生。

4、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示范效应

尽管资本主义国家总是诋毁和攻击社会主义,但它们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中反观到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所具有的痛疾和弊端,同时也发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诸多优越之处,并从中吸取对其有用的部分。

22、如何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

解答:176页-178页。

(1)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依然存在(2)资本主义经济根基没有改变。(3)资本主义剥削性质没有改变。(4)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的基本原理的真理性并没有改变和过时。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新事物的产生都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恰恰表明了资本主义越是发展,越是为它自身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创造条件,正如大机器工业摧垮了封建主义一样。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更高发展也必然使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代替,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两个必然”实际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无法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得到根本解决的结果,因此,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始终取决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状况。其一,当代资本主义虽然通过自我调节来适应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但其繁荣的外表下却隐藏着深刻的危机。其二,现实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每一次自我调整,都使它所能容纳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的释放,而这又为社会主义的实现准备着物质条件。

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表明“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私有制关系的发展;相反,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而它一着手克服这种障碍,就使整个资产阶级陷入混乱,就使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胁。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既使资产阶级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但“这不过是资产阶级准备更全面更猛烈的危机的办法,不过是使防止危机的手段愈来愈少的办法。”最终,“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社会主义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产物,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能够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历史的发展最终必然要导致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

资本主义的最近历史依然不可否定存在三个重要的趋势:(1)总体增长率趋于缓慢;(2)垄断的躲过公司在世界范围内增多;(3)资本积累过程金融化。因此,从资本主义暂时的新变化来看,他并没有跳出马克思所言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规律。这些变化时限于表面,没有触及资本主义的核心。
无论当代资本主义出现了怎样的新变化,以及它对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多么消极的影响;无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时期有多曲折、多复杂,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不能改变的,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23、我们的时代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1)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时代主题是由一定历史阶段的世界基本矛盾决定的。“和平与发展”反映了当今时代的本质特征,体现了当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内容,是揭示世界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已成为时代的潮流。和平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南北问题。南北问题的核心是南方国家的发展问题。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各国的经济交往和联系向广度和深度拓展,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模式的国际间并存共处、共同发展已成为时代发展之必然。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2)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人类社会正进入一个以信息化为先导的科学技术全方位、加速度大发展的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技和生产力有了新的发展,以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和广泛使用为标志,人类社会科技的发展进入了电子信息时代。当前时代新的科技革命主要遍及六大自然领域: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理学和生物学,这些领域的科技发展是并驾齐驱的,科技的发展是后浪推前浪,一日千里,突飞猛进。这是一个科技革命全方位、加速度大发展的新时代,必然会使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国际关系、人际关系、生产关系、生活方式各方面发生及其重大的变化。正是这样的一个时代的到来,使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具有了许多新的特点,如社会生产进一步自动化、社会化、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趋势在增强,世界一体、天下一家、全球一村的进程在加快。新的科学技术发展为扬弃私有制、消除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创造了更充足的物质条件,但是也给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带了了一些新的问题,如新的科学技术发展对于“垄断资本主义”、“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等传统理论的挑战。

(3)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并存与竞争。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局势在逐步发生重大的变化。和平与发展取代战争与革命,成为世界的主题。当今世界仍然处于从资本主义向社会过渡的时代。两种社会制度已由冷战对峙开始转向和平共处、竞争和斗争。当前之所以开始进入这样的一个时代:一方面是由于新的科技革命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带头掀起进而波及其他国家,也包括社会主义国家,现在社会主义国家也在掀起新的科技革命;另一方面是展会几十年两种制度经过冷战、缓和的反复较量,可以明显看出,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世界社会主义不可能摧毁世界资本主义,而世界资本主义也不可能摧毁世界社会主义。所以,两种制度、两类国家都感到双方应当进入一个和平共处而且许多领域进行协作的时代。有的问题要协商对话达成协议,有的问题可以互相合作、共同发展。当然协作中还有斗争,还要在很多领域开展竞赛和竞争,竞赛是比先后,竞争是比优劣,优胜劣汰,社会主义有信心最终胜过资本主义。

24.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和当代任务为什么是统一的?

结合课本P187—191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1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许多的宝贵经验,面对当今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任务,我们必须加以总结和审视。回顾历史,放眼未来,我们必须把他们与当代任务统一在一起。因为:

(1)历史经验表明,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自身的建设,各国革命事业才能蓬勃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才会兴旺发达。因而,面对当代复杂的国际局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首要任务。

(2)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大力推进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也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

(3)结合各国国情,努力探索出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既是我们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同时也是各国解决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风险的必然选择。

25.如何认识世界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

马克思提出的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设想是共产主义社会或者自由人联合体,在时代发展和科学进步的基础上,自由人联合体的理解是:自由人联合体的价值目标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构成一个有机整体。(201页第二段1-5行)

通观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可以看到一个最基本的结论:共产主义运动的核心问题就是实现人的彻底解放,使人称为“完整的人”、“真正的人”、“自由的人”;共产主义社会本质上就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自由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自由有着鲜明的阶级性。他们批判资产阶级的个性、自由,并不是要否定一般的个性、自由,恰恰相反,是要通过社会革命,发展生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使个性获得真正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建立起真正的“自由人的联合体”,以代替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

  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本质的论述,围绕“自由的全面发展”,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1)生产力充分发展。

  (2)世界交往的普遍性。

(3)生产资料为社会所有。

(4)国家消亡。

  (5)人人受到充分教育。“

  (6)人、自然和社会高度和谐、协调发展。

首先,世界不断扩大的两极分化是决定世界社会主义前景光明的重要原因。资产阶级可以在扩大无产阶级相对贫困的前提下缓和无产阶级的绝对贫困,但它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两极分化。要从根本上消除两极分化,只有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本质就是要维护绝大多数人的利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目前资本主义内部矛盾及严重的两极分化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水平,揭露这种两极分化、反抗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呼声越来越高。

其次,全球性问题的凸显是决定世界社会主义前景光明的另一重要原因。与两极分化问题相比,全球性问题更加触及资本主义制度的灵魂。因为资本过度追求利润所引发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使得人类能否继续生存成为疑问。为了保证全人类的生存,为了人和环境免于成为资本无限增值的工具,人类必须从对物质财富的无限追求中解脱出来,改变一味追求物质财富、物质享受的价值取向,资本“驱使人们利用资本本身来消灭资本”,而这正是对资本主义真正的根本性的否定。这也正是世界社会主义前景光明之所在。

最后,日益突出的南北矛盾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二战后南北矛盾在全球范围的显现,使得以往在民族国家内部人与人之间进行的阶级划分开始扩大到国与国之间。南北方压迫和被压迫、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实质上成为一种阶级关系。它和100多年前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关系有着本质上的相似。战后以来,广大发展中国家在面临新老殖民主义威胁的情况下,有计划、有组织地联合起来,同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展开斗争,以争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实现共同繁荣。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内容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可以肯定,广大发展中国家所开展的争取大多数国家的利益,制约少数发达国家,以实现全人类共同发展的斗争,明显地具有世界社会主义性质。发展中国家的正义斗争每向前推进一步,则世界人民距实现社会主义就越近一步,也就越能显现世界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

虽然世界社会主义仍处于低谷,当代资本主义在全世界的发展和扩张,决不是对资本主义无限生命力的证明。相反,它使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基本矛盾在全球范围内不断积累和加深,历史的逻辑将再次证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大趋势不可逆转,世界社会主义的前景光明。

26、自由联合体:

自由联合体的价值目标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承载这一价值理想的制度是公有制和民主制的结合,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物质基础是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充分涌动的物质财富。也就是说,自由人联合体是一个自由、繁荣、公有与民主的世界,其中自由价值、经济丰裕、公有制度、民主制度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是“每个人的发展”,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尊重个人的权利、尊严和价值,维护平等反对特权,建立保障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制度。

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是人的“自由发展”,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创造条件,使人的个性、人格、创造性“不受阻碍地发展”。

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是人的“全面发展”,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努力促进人的个性、能力和知识的协调发展,同时保障人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和其他社会权利的充分实现。

共产主义的本质决定共产党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提供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保障,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奋斗。因此,判断一种理论和实践是否是马克思主义的,衡量的标准就是看其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根本价值观点。

特点:

(1)生产力充分发展。这是最基本的条件和特征。“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穿住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的观点,一点没有错。

(2)世界交往的普遍性。在马克思看来,民族和地域的局限是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一种束缚。“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生产力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就越是成为真正的世界历史。”只有使人成为“世界性的个人”,“单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同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人们的创造)的能力。”

(3)生产资料为社会所有。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人和生产资料的分离,消除一个或几个特殊阶级和阶层得政治统治、教育资源和精神产品的垄断,消灭旧的分工和城乡差别,铲除人的自我异化及人与自然的对立的根源,使人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4)国家消亡。国家作为一种对人实行统治的异己力量,在共产主义高度发展的时候将自行消亡,“那时,对人的统治将有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从而为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消除最后的障碍。

(5)人人受到充分教育。“最先进的工人完全了解,他们阶级的未来,从而也是人类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正在成长的工人一代的教育。”教育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人。

(6)人、自然和社会高度和谐、协调发展。马克思主义揭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社会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社会把人与人、人与自然联系起来,社会的性质和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样,一切人的真正自由的全面发展,不但是人与人的高度和谐,也必然使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也只有到这样的发展水平,才能最终建立起“自由人联合体”,人来才能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27、越、老、古、朝四国社会主义改革的特点(重点)

越南: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伴随着世界性的社会主义改革浪潮,越南也逐步开展了社会主义的革新开放,重点集中在经济体制改革上,其主要内容是,改变单一的公有制,发展非公有经济;改变计划经济,发展市场经济,同时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围绕经济体制改革,在政治与社会改革上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审慎的尝试。

成立中央理论委员会,推进社会主义革新开放的思想理论创新。

早在1996年,越共中央政治局就成立了越共中央理论委员会,加强对越南党和国家社会主义理论研究。越共中央理论委员会由越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担任主席,委员由分散在各级各部门中有一定学术造诣的中央委员和专家出任。理论委员会不仅参与指导全国的思想理论建设工作,同时直接承担重大研究课题,为中央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和理论支持。

面对现实,针对“四大危机”,推进革新开放。

相对而言,越南是在更加贫穷落后的基础上开始建设社会主义的。面对这种情况,如何总结过去,如何展望未来,就成为能否卓有成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改革的关键所在。越共近来对历史与现状表现出的大胆开放的唯物主义态度,令人瞩目。越南共产党认为越南党和国家正面临“四大危机”:即经济落后危机,国际竞争危机,党内腐败危机,和平演变危机。这种危机观并不导致悲观主义,他们强调,“危机并不一定垮台”。危机只能用社会主义改革来化解。只有“无原则的改革”,才会导致失败。越共认识到,革新开放之后的今天,越南已经出现了党内腐败的“严重化、普遍化”。越南共产党正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解决这个问题,重点是严惩党内高层的腐败现象。

尊重民意,顺乎潮流,务实图新,重在发展。

越南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突出了实践性和实用性。革新必须坚持社会主义,越共提出社会主义就是民富国强,民主平等的观点。这是一个人人都感到满意,都愿意为之奋斗的,合乎马克思主义和越南实际,极具亲和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观。这一社会主义观同时为越南的革新开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创造了广泛的现实可能性。

在改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的问题上,越共提出以发展替代“改造”的观点。认为过去对私营经济那种“改造”就是“取消”的观点应当废止,应当代之以发展私营经济的观点,“发展了也就改造了”。

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问题上,越共充分体现了时代精神,赋予民本主义思想新的含义,把阶级利益和民族利益,把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最大限度地结合起来,统一起来。在越南新近颁布的有关法规中,已将民主概括为:“民知、民论、民做、民察”;越共提出的“民主方针”是:“近民、解民、重民、有责于民”。

最近,越共还提出了“建设为人民、由人民、属人民的社会主义法权国家”的战略目标,憧憬了越南由“臣民社会”走向“公民社会”的光明未来。越共理论家们指出,民主与法制是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重视借鉴国外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和反腐倡廉的成功经验。

越南重视学习和借鉴外国的社会文明成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尤其是对于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治理腐败等方面的经验,非常重视,他们经常派人到中国考察访问,同中国理论家共同组织召开理论研讨会,并且在国家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中设立了专门研究中国的机构。

老挝社会主义革新的要点:
(1)明确提出坚持六项原则:

坚持社会主义;

坚持马列主义是党的思想基础;

党的领导是一切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坚持在集中原则的基础上发扬民主;

增强人民民主专政的力量;

坚持真正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结合。

(2)明确提出“革新开放”。

在农村普遍实行承包制;

在城市工厂企业实行经济核算制。

1990年又决定除国家骨干企业国有性质不变外,其他企业都可以通过承包、租让、合资等不同形式发展。

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成份、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组织形式并存的经济格局逐步形成。
(3)政治上提出反对自由化,加强党的建设,加大反腐败斗争力度,强调法制建设,精简国家机构。
古巴

(1)改革是拯救社会主义的唯一方法

(2)要坚持“三不放弃”。即不放弃革命原则;不放弃人民政权;不放弃为民造福的目标。

朝鲜

(1)对改革的认识 朝鲜没有把改革看作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和必由之路

(2)强调要坚持“四大第一主义”

高度发扬领袖第一主义”,金正日的领导是朝鲜永远胜利的旗帜;

“高举思想第一主义”,把金正日思想作为永远的指导方针;

“彻底体现军队第一主义”,要坚持先军政治,保证思想、政治制度和国家的稳定;

“繁荣和发展制度第一主义”,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本文标题: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参加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意义在于[]①可以学到很多在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②可以把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同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35455.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