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在线阅读书库-在线书库分类查阅大全

发布时间:2017-10-19 所属栏目:图书在线阅读

一 : 在线书库分类查阅大全

二 : 在线阅读书库大全

在线阅读书库大全





→现代文学

→古典文学

→人物传记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穆斯林的葬礼

边城

浮生六记

白先勇作品集

巴金作品选

平凡的世界

李敖作品集

白鹿原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道德经

山海经

史记

太平广记

古文观止

梦溪笔谈  三字经  菜根谭  黄帝内经

增广贤文

毛泽东传

蒋介石传

红墙内外

慈禧太后私生活实录

曾国藩之野焚

中国历代名女--名妓卷

拿破仑传

从乞丐到元首

康熙大帝

纪晓岚全传

→网络小说

→经济管理

→侦探小说

缥缈之旅

光之子

小兵传奇

悟空传

风雨同舟之纵横天下

第五项修炼

蓝海战略

谁动了我的奶饹

水煮三国

49万养大一个孩子

你为什么是穷人

工作向左,生活向右

致加西亚的信

做最好的自己

思考与致富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阿嘉莎·克里斯蒂作品选

赤川次郎作品选

斯佳丽汀疑案

望远镜中的女人

女房东

探长与女郎

希区柯克悬念故事集

那小子真帅

伊甸樱桃

紫川

空速星痕

中国式离婚

梦里花落至多少

达芬奇密码

会有天使替我爱你

名 家 文 集

→外国文学

→诗词歌赋

→武侠小说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源氏物语

堂吉柯德

百年孤独

瓦尔登湖

静静的顿河

安徒生童作品集

第二十二条军规

热爱生命

达芬奇密码

鲁宾逊漂流记

海子诗集

西川诗集

舒婷诗集

全唐诗

诗经

乐府诗集

唐诗三百首

杜甫诗全集

李清照词集

孔雀东南飞

欧阳修词集

柳永词集

七剑下天山

射雕英雄传

天龙八部

天涯明月刀

剑花烟雨江南

楚留香

陆小凤

寻秦记

神雕侠侣

大唐双龙传

柳残阳小说集

蜀山剑侠传

→自然人文

→军事

→学术论文

金赛性学报告

寻找一条河

水晶头骨之谜

世界经典电影荟萃

时间简史

物种起源  昆虫记

寻找食人部落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被毁灭的城市

远东朝鲜战争

东北抗联征战实录

新四军征战实录

缅北会战

八路军120师征战实录

朝鲜战争中的中美枪械

亮剑

中国狙击手在朝鲜

中国监狱看押兵

简议刘勰修辞美学观

训诂学性质研究述评

从音乐立场看「敬拜赞美」

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的审美悖论

超验的艺术──谈莫札特的音乐

浅谈如何提高团队凝聚力

人力资源会计确认问题的探讨

试析新经济时代的企业财务管理

论对证券市场的适度监管

鲁迅对孔子及其美学思想的评说

鲁迅文集

川端康成文集

村上春树文集

莎士比亚全集

安徒生童作品集

三毛作品集

罗兰文集

丰子恺文集

路遥文集

钱钟书文集

王小波文集

沈从文文集

汪增祺文集

贾平凹文集

李碧华文集

林语堂文集

老舍作品集

张爱玲文集

朱自清散文全集

余光中文集

王朔文集

余秋雨文集

梁实秋文集

池莉文集  史铁生文集

苏童文集

安妮宝贝作品集   琼瑶小说

席娟

岑凯伦

梁凤仪

→哲学

→宗教

→历史

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

偶像的黄昏

幸福之路

忏悔录  静心:狂喜的艺术

全球通史

上下五千年

高卢战记

万历十五年

历史的经验

清史稿

大唐西域记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五灯会元

三国志

敦煌

宋代宫闱史

辽史

中国历代纪年表

外国文学经典文集

 

阿甘正传

欧文·华莱士系列作品

莎士比亚全集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静静的顿河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绞刑架下的报告

本性

第二十二条军规

简爱

百年孤独

川端康成文集

白鲸

热爱生命

村上春树文集

老人与海

廊桥遗梦

莫泊桑小说集

我是猫 夏目漱石

三四郎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印加宝藏

与狼共舞

第二性

全球通史

堂吉柯德

博尔赫斯作品集

瓦尔登湖

达芬奇密码 (推荐)

橙色女孩

数字城堡

天使与魔鬼

断背山

骗局

神圣的欢爱

菊花香

肖申克的救赎

鲁宾逊漂流记

普罗旺斯的一年

诺贝尔的囚徒

唯一生还者

马可波罗游记

最后的圣殿骑士

宫本武藏

追风筝的人

失乐园

失落

外国文学中篇小说作品

阿甘正传

安徒生童作品集

爱神无顾

北极冰下

本性

冰处女

百年孤独

柏拉图的梦

被禁止的基督

出清存货

草仔茶

搭车游戏

二军师

残丑

黄沙

火星运河

看不见的珍藏

简爱

积雪消融

教父

老人与海

廊桥遗梦

泪壶

劳驾,快点!



莫泊桑小说集

米嘉之恋

牧童与牧女

美食

柠檬

年轻的英国人

苹果熟了的时候

贫穷的人们

棋逢对手

清水塘

热爱生命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首领

桑西一家1599

伤痕

手指

兔子

威克菲尔德

往事连篇

外套

晚菊

瓦妮娜·瓦尼尼

吻公主

我们上都市去

猩猩的悲剧

永远占有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与狼共舞

茵梦湖

月光小巷

印加宝藏

追忆似水年华

终极证人



007系列小说

马里奥·普佐系列小说

内尔森·德米勒系列小说

孔萨利克小说

罗宾·科克系列小说

欧文·华莱士系列作品

约翰·格里森姆系列小说

三 : 《晋书》在线阅读

晋书 《晋书》在线阅读

晋书

晋书 《晋书》在线阅读《晋书》书影

《晋书》共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记载了从司马懿开始到晋恭帝元熙二年为止,包括西晋和东晋的历史,并用“载记”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国割据政权的兴亡。

基本概况

《晋书》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傅七十卷,载纪三十卷。晋书 《晋书》在线阅读晋书封面

《晋书》为二十四史之一,编者共二十一人。其中监修三人为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天文、律历、五行等三志的作者为李淳风;拟订修史体例为敬播;其他十六人为令狐德棻、来济、陆元仕、刘子翼、卢承基、李义府、薛元超、上官仪、崔行功、辛丘驭、刘胤之、杨仁卿、李延寿、张文恭、李安期和李怀俨。

作者简介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唐朝初年名相。名乔,字玄龄,以字行。唐代齐州临淄(今山东济南)人,房彦谦之子。

房玄龄18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房玄龄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后,为秦王参谋划策,典管书记,是秦王得力的谋士之一。唐武德九年(626年),他参与玄武门之变,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房玄龄为中书令;贞观三年(629年)二月为尚书左仆射;贞观十一年(656年)封梁国公;贞观十六年(642年)七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龄病逝。

唐高宗永徽三年,玄龄次子遗爱与其妻高阳公主被指谋反,遗爱被处死,公主赐自尽,诸子被发配流放到岭表。玄龄嗣子遗直也被连累,被贬为铜陵尉。因房玄龄善谋但有些优柔寡断,而杜如晦处事果断不善谋略,因此人称“房谋杜断”。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

褚遂良

褚遂良(596年~659年),字登善。唐朝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政治家、书法家,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父褚亮,秦王李世民文学馆十八学士之一。官至通直散骑常侍。

褚遂良在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与长孙无忌同受太宗遗诏辅政。唐高宗欲立武则天为皇后,褚遂良与长孙无忌坚决反对。武后即位后,遭贬斥而死。

许敬宗

许敬宗(592年~672年),字延族。杭州新城人。生于隋文帝开皇十二年,其父许善心,为隋礼部侍郎。敬宗性轻傲,善属文,少有文名。隋时官直谒者台奏通事舍人事。江都之变,许善心为宇文化及所杀。依瓦岗军李密为记室。瓦岗军失败后降唐,初为秦王府学士,贞观中,任著作郎,兼修国史。不久贬洪州司马,累迁至检校中书侍郎。复修史,迁太子右庶子。高宗即位,擢礼部尚书,与李义府等阿附武皇后,助她逐褚遂良,杀长孙无忌、上官仪。历侍中、中书令,显庆四年(659年),洛阳人李奉节状告太子洗马韦季方和监察御使李巢朋比为奸,唐高宗派许敬宗审理此案。龙朔二年(662年)任右相,加光禄大夫。三年(663年),拜太子少师。卒于唐高宗咸亨三年,年八十一岁卒,谥曰恭。编纂《文馆词林》。

李淳风

李淳风(602年~670年),唐朝初年岐州雍(今陕西省凤翔县)人。唐朝政治人物、天文学家和数学家。是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科学家。李淳风父亲李播是隋高唐尉,后为道士,道号黄冠子,著有《天文大象赋》。李淳风早年学道于天台山,通晓天文星象,最早是隋炀帝的司监官。唐初,指出《戊寅元历》的错误,麟德二年(665年),改用李淳风的《麟德历》。

李淳风在贞观十五年(641年)任太史丞,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任太史令,奉诏注释《算经十书》。唐高宗时,李淳风以刘焯的《皇极历》为据,编成《麟德历》。又有《推背图》、世界最早的气象学专著《乙已占》。

敬播

敬播,唐初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

有一则典故“只问刀子”就是讲敬播的:唐时,崔行功与敬播行路,敬播腰佩着棕榈木柄的刀子,走得较慢。崔行功问:“这是什么木?”敬播说:“棕榈木”崔行功说:“我只问刀子,不是问谁佩的。”(意为嘲讥敬播像木头一样。)

令狐德棻

令狐德棻,唐初著名史学家,曾主编过《周书》,并负责具体指导《梁书》、《陈书》、《北齐书》、《隋书》编写中的协调工作。

令狐德棻是宜州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他于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出生于名声显赫的士族之家。青年时代便以博学多才而知名当世。隋朝末年他被任命为药城长,因世道混乱没去就职。反隋义军兴起之时,他在李渊从弟手下任记室参军。李渊入关后,他担任大丞相府记室。高祖称帝,任他为起居舍人,又升为秘书丞。唐太宗贞观年间,他任过礼部侍郎,兼修国史,后转任太子右庶子,受废太子李承乾牵连,他被免职。后被召回参加修《晋书》工作。书成后升为秘书少监,以后又任过礼部侍郎兼弘文馆学士、太常卿、国子祭酒、崇贤馆学士等职,并被进爵为公。年近80岁致仕之时,加金紫光禄大夫。高宗乾封元年(666年)逝世,年84岁。

令狐德棻的一生为史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是初唐史学的第一要人。在唐朝初建时期,针对丧乱之后书籍严重缺乏的情况,他向高祖建议购求天下遗书,统一组织抄写。这一建议得到高祖批准,使数十年间,群书毕备,为唐代文化的繁荣,提供了良好条件。唐初史学堪称繁荣,这个繁荣局面,发端于令狐德棻修撰前代所缺各史的建议。

武德五年(622年)令狐德棻向高祖进言,提出近代以来各朝正史大多缺略,现在应该趁周、隋等朝灭亡未久,材料还好收集,抓紧修出这些朝的史书,以备鉴戒。他的建议得到唐统治者的重视,高祖下达了著名的《命萧瑀等修六代史诏》,做出了由萧瑀等人修魏史,陈叔达、令狐德棻等人修周史,封德彝等人修隋史,崔善为等人修梁史,裴矩、魏征等人修北齐史,窦琎、姚思廉等人修陈史的安排。可惜这次修史工作没有取得什么成果。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重提修史之事,下诏由房玄龄和魏征任总监修,由诸大臣分别撰写梁、陈、齐、周、隋五代史,其中周史的修撰由令狐德棻和岑文本负责,令狐德棻还负责对五代史作总的协调工作。《周书》的修撰工作后来又加入了一个助手崔仁师,但是岑文本只是写了全书的史论,崔仁师也只是协助令狐德棻工作而已,全书的修撰工作基本上是令狐德棻一人完成的,贞观十年(637年),《周书》与其他各史全部完成。令狐德棻由于修史有功,得到了赐绢400匹的赏赐。贞观二十年(646年),唐太宗又做出重修《晋书》的决定,并组成了一个由20余人组成的写作班子,令狐德棻和敬播担任着实际主编之职,全书的体例均由他们二人裁定。令狐德棻参加编修的著作还有《艺文类聚》、《氏族志》、《五代史志》、《新礼》、《太宗实录》、《高宗实录》、《唐律令》等。此外《北史》和《南史》两部重要史著,也是经他之手推荐行世的。

来济

来济(610年~662年),字不详,扬州江都人。生于隋炀帝大业六年,卒于唐高宗龙朔二年,年五十三岁。

陆元仕

陆元仕,资料不详。

刘子翼

刘子翼,字小心,常州晋陵人。生年不详,卒于唐高宗永徽初。

卢承基

卢承基,资料不详。

李义府

李义府(614年~666年),字不详,瀛州饶阳人。生于隋炀帝大业十年,卒于唐高宗乾封元年,年五十三岁。太宗时,以为监察御史,诏侍晋王。王为太子,除舍人,崇贤馆直学士。

李义府出身微贱,虽官居右相不得人士流。因此,其曾奏请重修《氏族志》,主张不论门第,凡得五品官以上者皆人士流,并收天下旧志焚之。

李义府颇具文才,太宗时曾受诏与他人共修《晋书》。高宗时又3次受诏监修国史。当时,和太子司仪郎来济俱以文翰见重,时称来李。著有《古今诏集》100卷、《李义府集》40卷传于世,又着《宦游记》20卷,未完成即亡。李义府虽有文才,但为人狡诈,因他善于吹拍武则天,对人笑里藏刀,以柔害物,故时人称之为“李猫”。

薛元超

薛元超,唐蒲州汾阳(今山西万荣县西南)人,生于武德四年(621年),卒于弘道元年(683年)。

薛元超祖父薛道衡仕隋,官至内史诗郎,父薛收,唐初曾为秦王李世民的记室参军,颇受崇重,但不幸早逝。那时,薛元超仅三岁,幼年的薛元超生活是孤独的。薛元超9岁得袭父爵,及年长,好学善于文辞,很得唐太宗的器重,并令他尚唐太宗故弟巢王李元吉女和静县主为妻。这时,薛元超也已不断迁升至太子舍人,参与《晋书》的修撰。

唐高宗即位以后,薛元超迁转绐事中。给事中为谏官,任内他多次上书指陈时政得失,受到唐高宗的称赞和采纳。不久,他又转迁中书舍人,并加授弘文馆学士,兼修国史。

永徽五年(654年),薛元超因母丧去职。第二年,他被起用为黄门侍郎,兼太子左庶子,任内曾引荐寒士任希、高智周、郭正一、王义方、孟利贞等10余人,都是一时人选,颇为人们所称道。之后,他出任为饶州刺史。

上元元年(674年),薛元超遇赦还归京师,拜正谏大夫。上元三年(676年)又迁升小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当时,唐高宗常到骊山温泉一带狩猎,届时各蕃国酋长持弓箭跟从的很多,薛元超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于是上疏切谏。唐高宗接受了他的谏劝。这一时期,薛元超很为唐高宗所宠信,经常被召入宫中参加唐高宗与诸王的私宴。唐高宗还很推重薛元超的文学和理政之才,有一次他骨对薛元超说;“长得卿在中书,固不藉多人也。”之后不久,唐尚宗就拜薛元超为中书令(宰相),兼左庶子。

弘道元年(683年),薛元超因病致仕,朝廷特加授金紫光禄大夫,当年冬他就去世了,终年62岁,他死后,朝廷赠光禄大夫,秦州都督,陪葬乾陵。

上官仪

上官仪(约608年~664年)字游韶,陕州陕县(今河南三门峡陕县)人,家于江都。贞观初,擢进士第,召授弘文馆直学士,迁秘书郎。他常参加宫中宴会,又曾参预《晋书》的编撰工作。唐太宗每属文,遣仪视稿,私宴未尝不预。唐高宗即位,上官仪为秘书少监,进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上官仪刚直肯谏,因建议高宗废武则天,遭武氏嫉恨。麟德元年(664年),被告与废太子梁王李忠通谋,上官仪及其子上官庭芝同时被处死,籍没其家,其孙女上官婉儿后为唐中宗李显妃嫔。唐中宗李显即位时,才得平冤,被追赠为中书令、秦州都督、楚国公、以国礼改葬。肖像列入凌烟阁,牌号是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兼弘文馆学士、楚国公。

上官仪长于南方寺院中,受南朝文化的熏陶和宫体诗影响,"文并绮艳"。仪擅五言,格律工整,内容多为应制奉命之作,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形式上追求程式化。辞藻华丽,绮错婉媚。因其位显,时人多仿效,世称上官体。他又归纳六朝以后诗歌的对偶方法,提出六对、八对之说,代表了当时宫廷诗人的形式主义倾向,但对律诗的定型有促进作用。《入朝洛堤步月》是上官体较好的代表作。而《八咏应制》则是典型的宫体诗。《全唐诗》录其诗1卷。 是初唐宫廷作家,齐梁余风的代表诗人。

崔行功

崔行功,恒州井陉人,北齐巨鹿太守伯让之曾孙。伯让法家由博陵(今定县)迁移井陉。行功自幼聪颖好学,少时表现出非凡的文才。中书郎唐俭喜欢他的文学才能,遂将女儿嫁给他。行功跟随唐俭前后征讨,军中所有檄文、奏章都出自行功之手。到高宗时,行功的官职逐步升到吏部郎中,因他长于综合上报各类春意和善于辞令,还曾兼任通事舍人,在皇帝身边负责上传下达,代表皇帝慰劳有功人员,向皇帝举荐人才等。又因他能写善辩,思路敏捷,还曾兼任内供奉之职,在宫内周旋左右,办理具体事宜。因唐俭“款兵误国”,行功受株连被免职,贬这游安县令。后又奉诏回朝,命为司文郎中,为皇帝起草文件、诏书,当时朝廷的重要文章,多出自行功和兰台侍郎李怀俨之手。后行功与怀俨受命校理四部群书,行功仍专知御集。迁兰台侍郎。咸亨中,官名复旧,改为秘书少监。上元元年(公元674年)行功博学多识,一生留下不少著作。据《唐书.艺文志》记载,他除参与四部群书、《晋书》的校理、编写工作外,还与人合作撰写了《文思博要》十二卷。他的著作有《崔行功集》六十卷,医学著作《崔氏纂要方》十卷、《千金秘要备极方》一卷(见《宋书.艺文志》)

辛丘驭

辛丘驭,资料不详。

刘胤之

刘胤之,字不详,徐州彭城人,刘帏之之孙。生卒年均不详,约隋末唐初间前后在世。少有学业,与隋信都丞孙万寿、宗正卿李百药为忘年友。

杨仁卿

杨仁卿,资料不详。

李延寿

李延寿,唐代史学家。安阳市人。贞观年间,做过太子典膳丞、崇贤馆学士,后任御史台主簿,官至符玺郎,兼修国史。他曾参加过官修的《隋书》、《五代史志》(即《经籍志》)、《晋书》及当朝国史的修撰,还独力撰成《南史》、《北史》和《太宗政典》(已佚)。《南史》和《北史》所依据的历史文献,主要是宋、齐、梁、陈、魏、齐、周、隋八代“正史”,但并未拘泥于此,另外还参考了各种“杂史”千余卷。从搜集史料到完成,用了长达30年的时间。“二史”后来被列入“二十四史”中,在我国史学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张文恭

张文恭,资料不详。

李安期

李安期(?年~约670年),字不详,定州安平人,李百药之子。生年不详,约卒于唐高宗咸亨初年。

李怀俨

李怀俨,资料不详。

全书篇目

帝纪

帝纪第一 宣帝

帝纪第二 景帝 文帝

帝纪第三 武帝

帝纪第四 惠帝

帝纪第五 怀帝 愍帝

帝纪第六 元帝明帝

帝纪第七 成帝 康帝

帝纪第八 穆帝哀帝海西公

帝纪第九 简文帝 孝武帝

帝纪第十 安帝恭帝



志第一 天文上

志第二 天文中

志第三 天文下

志第四地理上

志第五 地理下

志第六 律历上

志第七 律历中

志第八 律历下

志第九 礼上

志第十礼中

志第十一 礼下

志第十二 乐上

志第十三 乐下

志第十四 职官

志第十五舆服

志第十六食货

志第十七五行上

志第十八 五行中

志第十九 五行下

志第二十刑法

列传

列传第一 后妃上

列传第二 后妃下

列传第三王祥石苞等

列传第四羊祜杜预

列传第五裴秀陈骞

列传第六卫瓘张华

列传第七 宗室

列传第八 宣五王平原王干琅邪王胄等

列传第九王沈荀顗荀勖等

列传第十贾充郭彰杨骏

列传第十一魏舒李憙刘寔高光

列传第十二王浑王浚唐彬

列传第十三山涛王戎郭舒等

列传第十四郑袤李胤卢钦等

列传第十五刘毅程卫和峤武陔任恺等

列传第十六 刘颂李重

列传第十七傅玄

列传第十八向雄段灼阎缵

列传第十九阮籍等

列传第二十曹志庾峻郭象庾纯秦秀

列传第二十一皇甫谧挚虞束皙王接

列传第二十二 郤诜阮种华谭袁甫

列传第二十三愍怀太子

列传第二十四陆机

列传第二十五夏侯湛潘岳张载等

列传第二十六江统孙楚等

列传第二十七罗宪滕修马隆胡奋陶璜等

列传第二十八周处周访等

列传第二十九 汝南文成王亮楚隐王玮等

列传第三十解系孙旗孟观牵秀缪播等

列传第三十一周浚成公简苟曦华轶刘乔等

列传第三十二刘琨祖逖等

列传第三十三邵续李矩段匹磾魏浚

列传第三十四 武十三王 元四王 简文三子

列传第三十五王导等

列传第三十六刘弘陶侃

列传第三十七温峤郗鉴等

列传第三十八顾荣纪瞻贺循杨方薛兼

列传第三十九刘隗刁协戴若思等

列传第四十应詹甘卓邓骞卞壸等

列传第四十一孙惠熊远王鉴陈頵高嵩

列传第四十二郭璞葛洪

列传第四十三 庾亮等

列传第四十四 桓彝等

列传第四十五王湛等

列传第四十六王舒王廙等

列传第四十七陆晔何充褚翜蔡谟诸葛恢等

列传第四十八孔愉等

列传第四十九谢尚谢安等

列传第五十王羲之王献之等

列传第五十一王逊蔡豹羊鉴刘胤 桓宣等

列传第五十二陈寿王长文虞溥司马彪等

列传第五十三顾和袁瑰等

列传第五十四王恭庾楷刘牢之殷仲堪等

列传第五十五 刘毅诸葛长民何无忌檀凭之等

列传第五十六张轨等

列传第五十七 凉武昭王

列传第五十八孝友

列传第五十九 忠义

列传第六十良吏

列传第六十一儒林

列传第六十二文苑

列传第六十三外戚

列传第六十四 隐逸

列传第六十五 艺术

列传第六十六列女

列传第六十七四夷

列传第六十八王敦桓温

列传第六十九桓玄卞范之殷仲文

列传第七十王弥张昌陈敏王如杜曾等

载记

载记第一刘元海

载记第二刘聪

载记第三刘曜

载记第四石勒上

载记第五 石勒下

载记第六石季龙上

载记第七石季龙下

载记第八慕容廆

载记第九慕容皝

载记第十慕容俊

载记第十一慕容暐慕容恪阳骛皇甫真

载记第十二苻洪苻健苻生苻雄王堕

载记第十三苻坚上

载记第十四 苻坚下

载记第十五苻丕苻登

载记第十六姚弋仲姚襄姚苌

载记第十七姚兴上

载记第十八 姚兴下

载记第十九姚泓

载记第二十李特李流

载记第二十一李雄李班李期李寿李势

载记第二十二吕光吕纂吕隆

载记第二十三慕容垂

载记第二十四慕容宝盛熙云

载记第二十五乞伏国仁乞伏乾归炽磐冯跋

载记第二十六秃发乌孤利鹿孤 傉檀

载记第二十七慕容德

载记第二十八慕容超

载记第二十九沮渠蒙逊

载记第三十赫连勃勃

晋书特点

《晋书》里面所讲的火地晋卦,跟《周易》里的火地晋卦不一样。

说起《晋书》,就会使人想到唐太宗在《修<晋书>诏》里讲的一句名言:“大矣哉,盖史籍之为用也!”(《唐大诏令集》卷81,《全唐文》卷8)意思是说,史书的作用大得很啊!唐太宗历来很重视修史,今存“二十五史”,其中就有六部史书是在唐太宗时期修成的。他的这篇诏书,就是指示皇家史馆重写一部《晋书》。

李世民统治时代所修的前代史书,在晋书之外,还有梁、陈、北齐、周、隋五代史,何以李世民偏要选择晋书来写史论呢?这主要因为西晋是个统一的王朝,它结束了三国时期几十年的分裂局面。然而它的统一又是短暂的,不久就发生了中原地区的大混战,此后便形成了东晋和十六国、南朝和北朝的长期对立。李世民作为统一的唐朝的创业之君,很想对于晋朝的治乱兴亡进行一番探索,作为借鉴。正由于这个缘故,所以把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懿和完成统一事业的司马炎当做主要研究对象(关于陆机、王羲之的史论,主要着眼于他们的文学艺术成就,属于另一种情况,姑置不论)。宣帝(司马懿)、武帝(司马炎)二纪的史论,虽然比较笼统,没有触及晋朝治乱兴衰的实质,但它指出司马炎“居治而忘危”,“不知处广以思狭”,“以新集易动之基,而无久安难拔之虑”,这些评论总算是看到了一些现象。

晋书的修撰,从贞观二十年(公元六四六年)开始,二十二年(公元六四八年)成书,历时不到三年。参加编写的前后二十一人,其中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三人为监修,其余十八人是令狐德棻、敬播、来济、陆元仕、刘子翼、卢承基、李淳风、李义府、薛元超、上官仪、崔行功、辛丘驭、刘胤之、杨仁卿、李延寿、张文恭、李安期和李怀俨。天文、律历、五行三志,出自李淳风之手;修史体例,是敬播拟订的,没有流传下来。由于李世民(唐太宗)曾给宣帝(司马懿)、武帝(司马炎)一纪及陆机、王羲之两传写了四篇史论,所以又题“御撰”。

《晋书》同二十五史中的其他各史相比,有两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作者的众多。《晋书》作者共二十一人,而且都留下了姓名,这在历代皇朝修史工作中是不多见的。

有这样一支作者队伍,是《晋书》之所以能够超过以往各家晋史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个特点是体例的创新。上面讲到,《晋书》有“载记”三十卷。载记是记述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的政权即“十六国”史事的形式,这是《晋书》在纪传体史书体例上的一个创造。早先,东汉班固曾经写过载记,但并不是用来记少数民族政权的史事,也没有把它作为一部史书的组成部分。《晋书·载记》作为全书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丰富了纪传体史书的体例,而且对于表现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历史面貌有深远的意义。

《晋书》问世后,“言晋史者,皆弃其旧本,兢从新撰”,说明它在当时和后世都受到人们的重视。当然,《晋书》也有明显的缺点,这突出地表现在它记述了一些神怪故事和小说材料,而这些是不应当被当作历史来看待的。我们在阅读《晋书》的时候,必须注意到这一点。

晋书优点

《晋书》体例比较完备,使它能容纳较多的历史内容,而无繁杂纷乱之感。《晋书》的帝纪按时间顺序排列史事,交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全书的总纲。在帝纪中首先列宣、景、文三纪,追述晋武帝祖父司马懿、伯父司马师、父亲司马昭开创晋国基业的过程,使晋史的历史渊源清晰明了,是很得史法的。书志部分记载典章制度,编排得类别清楚,叙事详明,可以给人以较完备的历史知识。列传记载人物,编次以时代为序,以类别为辅,所立类传或合传眉目清楚,各类人员大都分配合理,使西晋近800历史人物分门别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构成晋代历史活动的图卷。书中的载记专写与晋对峙的十六国历史,在史书写法上是善于出新的。载记之体略同于《史记》中的世家,但世家记诸侯国历史,反映的是先秦贵族社会国家紧密联系的特点。载记的名目来自《东观汉纪》,可《东观汉纪》用载记记载平林、新市及公孙述的事迹,不过是作为列传的补充。

《晋书》采用世家之体而取载记之名,用高于列传的规格完整记述了各族政权在中原割据兴灭的始末,给各割据政权以适当的历史地位,较好解决了中原皇朝与各族政权并载一史的难题,这一作法大得历代史家赞赏。载记中对十六国政权只称“僭伪”,不辨华夷,体现了唐朝统治者华夷一体,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思想,这更是我们今天阅读《晋书》时要特别注意的。晋代史事错综复杂,比两汉史都要难写一些,《晋书》用四种体裁相互配合,较好解决了这一难题。

《晋书》还有内容充实,文字简练的长处。晋代的社会矛盾尖锐复杂,有地主阶级与农民的矛盾,有胡、汉的民族矛盾,有儒、道、释的矛盾,还有君臣矛盾、抗战派与清谈派的矛盾等等。《晋书》中,提供了很多这些矛盾斗争的情况及文献材料。如孙恩、卢循、张昌、王如等传,反映了当时的农民起义情况;《江统传》载《徙戎论》,《温峤传》载《奏军国要务七条》,提供了胡汉斗争的材料;《郭璞传》载《刑狱疏》,《李重传》载《论九品中正制》,《傅玄传》载兴学校、劝农功诸疏,提供了研究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情况的材料;《裴頠传》载《崇有论》,《阮瞻传》载《无鬼论》等都是重要的思想文献。此外如《束皙传》记载《汲冢书》的发现经过,《裴秀传》记载《禹贡地域图》的制图六法,《卫恒传》记载论书法源流的《书势》一篇,都是极珍贵的史料。唐修《晋书》距离晋亡已200多年,在记事上有条件改变以往史书诬罔不实的缺点。

书中除因袭旧文外,很少有撰者曲意回护的内容。书中在很多纪传中揭露了统治阶级贪婪、腐朽、骄奢淫逸的本性和残害民众的罪行,具有鉴戒意味。《晋书》作者,多是文学大家,因而《晋书》叙事往往能做到简明扼要,有时还有生动、精彩之笔。书中的载记写得疏密相间,首尾照应,颇有些章法。如《苻坚》两卷绘声绘色,颇见功力。列传中也往往能表达出历史人物的情态,读起来有点味道。

《晋书》的十志有:《天文志》、《地理志》、《律历志》、《礼志》、《乐志》、《职官志》、《舆服志》、《食货志》、《五行志》、《刑法志》。从名目上看与《五代史志》大同小异,相差的只是加上了《舆服志》而去掉了《经籍志》。因为《隋志》与《晋志》多出于相同作者之手,修撰时间又很接近,所以在内容上有一些重复的地方。但《晋书》十志上承两汉、下启南北朝,还是具有相当高的价值的。它的类目比较齐全,反映的社会典章制度内容比较全面。《食货志》和《刑法志》叙事包罗东汉,可补《后汉书》之不足。《地理志》对研究魏晋之际行政区划变更,州县制的变迁,都很有作用。《晋书》十志,多出于学有所长的专家之手,内容比较精当。《天文志》、《律历志》、《五行志》为著名科学家李淳风所修,一直为世所称,其中《天文》、《律历》二志尤为精审。《天文志》记载了汉魏以来天文学的三大流派;盖天说、宣夜说和浑天说,并对浑天说作了肯定;《律历志》记载魏晋时期几种历法,保存了科技史的重要材料,具有重要价值。

晋书缺点

其一:记述荒诞

《晋书》继承了前代晋史著作的缺点,记述了大量的神怪故事,《搜神录》、《幽明录》中一些荒诞之谈也加以收录。

其二:史料取舍不够严谨

据历史学者考察,在修撰《晋书》时期,所能见到晋代文献很多,除各专史外,还有大量的诏令、仪注、起居注以及文集。但《晋书》的编撰者主要只采用臧荣绪的晋书作为蓝本,并兼采笔记小说的记载,稍加增饰。对于其他各家的晋史和有关史料,虽曾参考,但却没有充分利用。因此唐代成书之后,即受到当代人的指实,认为它“好采诡谬碎事,以广异闻;又所评论,竞为绮艳,不求笃实”。刘知几在《史通》里也批评它不重视史料的甄别去取,只追求文字的华丽。清人张熷在《读史举正》举出《晋书》谬误达450多条。钱大昕批评《晋书》“涉笔便误”。

编撰史料

在唐人修晋书以前“据晋、宋等书列传所载,诸家为晋书者无虑数十种”。其中到唐初时能为世人所见尚有19种。刘知几《史通古今正史》篇云:“皇家贞观中有诏,以前后晋史十有八家,制作虽多,未能尽善,乃敕史官更加篆录,采正典与杂说数十余部,兼引伪史十六国书,为纪十,志二十,列传七十,载记三十,并序例目录,合为百三十二卷。自是言晋史者,皆弃其旧本,竞从新撰者焉。”

18家晋书(即十八家晋史)之名由此而立,但唐初所存的晋朝史书实际为19家,其中用编年体撰写的有11家,它们是(一)陆机《晋记》4卷、(二)干宝《晋纪》23卷、(三)曹嘉之《晋记》10卷、(四)习凿齿《汉晋阳秋》47卷、(五)邓粲《晋纪》11卷、(六)孙盛《晋阳秋》32卷、(七)刘谦之《晋记》23卷、(八)王韶之《晋记》10卷、(九)徐广《晋纪》45卷、(十)檀道鸾《续晋阳秋》20卷、(十一)郭季产《续晋记》5卷。用纪传体撰写的有8家,它们是:(十二)王隐《晋书》93卷、(十三)虞预《晋书》44卷、(十四)朱凤《晋书》14卷、(十五)何法盛《晋中兴书》78卷、(十六)谢灵运《晋书》36卷、(十七)萧子云《晋书》102卷、(十八)萧子显《晋史草》30卷、(十九)臧荣绪《晋书》110卷。这19家中包括西晋和东晋全部史实的仅臧荣绪一家。臧荣绪的《晋书》乃唐初以前唯一完整的一个本子,因而唐初所修撰的《晋书》主要以臧氏之书为蓝本,并通称为《新晋书》,以区别于臧氏之《旧晋书》。自臧氏之书亡佚,《新晋书》才独居《晋书》之名。《史通》在上面所引的那段话之前原有一句,“齐隐士东莞臧荣绪又集东、西二史,合成一书”,所以后面才说,“自是言晋史者,皆弃其旧本,竞从新撰者焉”。于此可知唐初所称的18家晋书是指臧荣绪《晋书》以外的诸家史书而言:《史通》的话是依据贞观中的诏书而说的,所以较为简略,从唐初各家流传的情况和修撰《晋书》的过程看,这样理解是无可怀疑的。除上述19国外,还有4家纪传体晋书,它们是:(廿)谢沉《晋书》(卷数不明)、(廿一)郑忠《晋书》7卷、(廿二)沈约《晋书》110卷、(廿三)庾铣《东晋新书》7卷。上述23家晋书各有不少缺憾,诸如有的属于未完成的史稿,如谢灵运、沈约、萧子显等所撰;有的受客观条件所限,很难做到载录完全,成为晋朝的通史;臧荣绪《晋书》虽说志传俱备,较为完整,但与东晋一代并立甚至比东晋更久的十六国史又未能录入其中。在这种情况下,唐太宗于贞观十八年(664年),敕令房玄龄、褚遂良等重撰《晋书》,贞观二十年书成,凡130卷。到安史之乱发生时,作为“御史”晋书编写时的主要蓝本臧荣绪所撰《晋书》已下落不明,其余的22家晋史书也皆散佚。

总结:臧荣绪《晋书》110卷为旧晋书,而现行《晋书》实为新晋书,添加《十六国春秋》等十六国历史编入“载记”条目。

后世的辑录:清人汤球、黄奭辑有唐代以前的诸家晋史和十六国书。1937年,商务印书馆根据《史学丛书》本将汤球的《九家旧晋书辑本》、《晋纪辑本》、《汉晋春秋辑本》、《晋阳秋辑本》、《十六国春秋辑补》、《三十国春秋辑本》等排印出版,收入《丛书集成》初编。新出版的《众家编年体晋史》一书也有较多收录。[1]

正统意识

《十六国春秋》和《三十国春秋》为《晋书·载记》提供基本史料之外,也启发了《晋书·载记》的正统观。一方面,《十六国春秋》和《三十国春秋》皆以东晋为正统;另一方面,二书都对十六国的地位有所认同,前者不废其年号,后者称僭主为王。《晋书·载记》虽未沿袭后两条书法,但对十六国历史的认同,是有二书之影响在内的。

后世对《晋书》正统观的评价:《晋书》以前凉张氏、西凉李氏为列传,其理据颇为可疑;但它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正统与僭伪的界限,或者说,打破了正史与伪史的界限。析言之,本纪、列传与载记的区分,是正史与伪史的区分;浑言之,本纪、列传与载记合一,又共同成就了《晋书》这部正史。“载记”之体确实蕴涵着褒贬并存的复杂性。尤其是《张轨传》与《凉武昭王传》,以“伪”入“正”,可以说是伪史的“僭越”。

陈寅恪(què)先生曰:“唐以前诸家《晋书》,可称美备。而太宗复修之者,其故安在?昔汉世古文经学者于《左氏春秋》中窜入‘汉承尧后’之文,唐代重修《晋书》特取张轨为同类陪宾,不以前凉西凉列于载记,而与捌柒《凉武昭王传》中亦窜入‘士业子重耳脱身奔于江左,仕于宋,后归为恒农太守’一节,皆藉此以欺天下后世。夫刘汉经师,李唐帝室,人殊代隔,迥不相关。而其择术用心,遥遥符应,有如是者,岂不异哉!”唐前所修《晋书》,相传有十八家,而唐修《晋书》之后,“言晋史者,皆弃其旧本,竟从新撰”。可以说,“兼引伪史十六国书”是唐修《晋书》与前代《晋书》的最大不同,而不仅仅限于以前凉、西凉入列传之一端。

补表补志

万斯同:《两晋诸帝系统图》;《晋诸王世表》

秦锡田:《补晋宗室王侯表》。收录有爵可考之宗室,以封国为纲,凡徙封本国者皆列入,较万表详细周密。

万斯同:《晋功臣世表》;《晋将相大臣年表》;《东晋将相大臣年表》

秦锡田:《补晋异姓封爵表》。

秦锡圭:《补晋执政表》。补订周济《晋略》之执政表,较万氏将相大①李培栋:《晋书研究》,景蜀慧、郑小容:《晋书的修撰及成书时间》(《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20辑)及赵俊:《唐修晋书时间考》(《史学史研究》1984年第3期)三文不约而同地考定为贞观二十年至二十二年。  臣年表为周密。

万斯同:《晋方镇年表》;《东晋方镇年表》。

秦锡圭:《补晋方镇年表》。

吴廷燮:《晋方镇年表》;吴廷燮,《东晋万镇年表》。吴氏两表皆远较万表秦表为详细周密。  万斯同:《晋僭伪诸国世表》;《晋僭伪诸国年表》。

秦锡田:《补晋僭国年表》。

张愉曾:《十六国年表》。 万、秦、张三表皆按年以各国政权为纲。

沈维贤:《晋五胡表》,以民族为纲。

万斯同:《伪汉将相大臣年表》;《伪成将相大臣年表》;《伪赵将相大臣年表》;《伪燕将相大臣年表》;《伪秦将相大臣年表》;《伪后秦将相大臣年表》;《伪后燕将相大臣年表》;《伪南燕将相大臣年表》。

练恕:《西秦百官表》。

缪荃孙(1844—1919):《后凉百官表》;《南凉百官表》;《西凉百官表》;《北凉西官表》;《夏百官表》;《北燕百官表》。

卢文弨(1717—1796):《晋书天文志校正》;《晋书礼志校正》。

毕沅(1730—1797):《晋书地理志新补正》。《晋书·地理志》详于西晋之初,而又不以武帝时郡县为断限。惠帝时记述己略,东晋尤为疏漏。毕氏补漏订讹凡数百条。

方恺:《新校晋书地理志》。

洪亮吉:《东晋疆域志》。分别叙述实州郡县、实州侨郡中侨州郡县,清晰有用;《十六国疆域志》。

钱仪吉(1783—1850):《补普兵志》。

丁国钧:《补晋书艺文志》。

文廷式(1856—1904):《补晋书艺文志》。

秦荣光:《补晋书艺文志》。收录石刻一百三种,为其他补志所无。

吴士鉴:《补晋书经籍志》。

黄逢元:《补晋书艺文志》。以上补志五家,互有详略异同,大致以文氏吴氏书为较详备。

著作注解

主要是《晋书斠注》一百三十卷,清季民国人吴士鉴、刘承干合注。

四库提要

《晋书》·一百三十卷(内府刊本)

唐房乔等奉敕撰。刘知几《史通·外篇》谓贞观中诏,前后《晋史》十八家,未能尽善,敕史官更加纂撰。自是,言《晋史》者皆弃其旧本,竞从新撰。然唐人如李善注《文选》,徐坚编《初学记》,白居易编《六帖》,于王隐、虞预、朱凤、何法盛、谢灵运、臧荣绪、沈约之书,与夫徐广、干宝、邓粲、王韶、曹嘉之、刘谦之之纪,孙盛之《晋阳秋》、习凿齿之《汉晋阳秋》、檀道鸾之《续晋阳秋》,并见征引。是旧本实未尝弃。毋乃书成之日即有不惬于众论者乎。考书中惟《陆机》、《王羲之》两传其论皆称“制曰”,盖出于太宗之御撰。夫典午一朝,政事之得失,人材之良楛,不知凡几,而九重掞藻,宣王言以彰特笔者,仅一工文之士衡,一善书之逸少。则全书宗旨,大概可知。其所褒贬,略实行而奖浮华。其所采择,忽正典而取小说。波靡不返,有自来矣。即如《文选注·马汧督诔》引臧荣绪、王隐书,称马汧立功孤城,死于非罪,后加赠祭。而《晋书》不为立传,亦不附见于《周处》、《孟观》等传。又《太平御览》引王隐书云:“武帝欲以郭琦为佐著作郎,问尚书郭彰。彰憎琦不附己,答以不识。上曰:‘若如卿言,乌丸家儿能事卿,即堪郎也。’及赵王伦篡位,又欲用琦。琦曰:‘我已为武帝吏,不能复为今世吏。终于家。’”琦盖始终亮节之士也。而《晋书》亦削而不载。其所载者大抵弘奖风流,以资谈柄。取刘义庆《世说新语》与刘孝标所注一一互勘,几于全部收入。是直稗官之体,安得目曰史传乎?黄朝英《缃素杂记》诋其引《世说》“和峤峨峨如千丈松,礧砢多节目”,既载入《和峤传》中,又以峤字相同,并载入《温峤传》中。颠倒舛迕,竟不及检,犹其枝叶之病,非其根本之病也。正史之中,惟此书及《宋史》后人纷纷改撰,其亦有由矣。特以十八家之书并亡,考晋事者舍此无由,故历代存之不废耳。《音义》三卷,唐何超撰,超字令升,自称东京人。杨齐宣为之序。其审音辨字,颇有发明,旧本所载,今仍附见于末焉。清末专治《晋书》者尚有数人。

部分内容

建兴初元帝命为镇东军谘祭酒。谭博学多通在府无事乃著书三十卷名曰《辨道》上笺进之帝亲自览焉。转丞相军谘祭酒领郡大中正。谭荐干宝、范珧於朝乃上笺求退曰:“谭闻霸主远听以求才为务;僚属量身以审已为分。故疏广告老汉宣不违其志;干木偃息文侯就式其庐。谭无古人之贤窃有怀远之慕。自登清显出入二载执笔无赞事之功拾遗无补阙之绩;过在纳言於举善;狂寇未宾复乏谋策。年向七十志力日衰素飧无劳实宜辞退。谨奉还所假左丞相军谘祭酒版。”不听。

休矣时英茂哉俊哲庶罩网以远笼岂徒射钩与斩袂!或脱梏而缨蕤或后至而先列采殊才於岩陆拔翘彦於无际。思留侯之神遇振高浪以荡秽;想孔明於草庐运玄筹之罔滞;洪操?而慷慨起三军以激锐。咏群豪之高轨嘉关张之飘杰誓报曹而归刘何义勇之超世!据断桥而横矛亦雄姿之壮发。辉辉南珍英英周鲁挺奇荆吴昭文烈武建策乌林龙骧江浦。摧堂堂之劲阵郁风翔而云举绍樊韩之远踪侔徽猷於召武非刘孙之鸿度孰能臻兹大祜!信乾坤之相成庶物希风而润雨。

瞿硎先生者不得姓名亦不知何许人也。太和末常居宣城郡界文脊山中山有瞿硎因以为名焉。大司马桓温尝往造之。既至见先生被鹿裘坐于石室神无忤色温及僚佐数十人皆莫测之乃命伏滔为之铭赞。竟卒於山中。

台产字国俊上洛人汉侍中崇之后也。少专京氏《易》善图谶、秘纬、天文、洛书、风角、星算、六日六分之学尤善望气、占候、推步之术。隐居商洛南山兼善经学?情教授不交当世。刘曜时灾异特甚命公卿各举博识直言之士一人。其大司空刘均举产。曜亲临东堂遣中黄门策问之产极言其故。曜见而嘉之引见访以政事。产流涕?欷具陈灾变之祸政化之阙辞甚恳至。曜改容礼之署为博士祭酒、谏议大夫领太史令。至明年而其言皆验曜弥重之转大中大夫岁中三迁。历位尚书、光禄大夫、太子少师位特进金章紫绶爵关中侯。

长子华早卒。次恭在列传。恭弟爽字季明强正有志力历给事黄门侍郎、侍中。孝武帝崩王国宝夜欲开门入为遗诏爽距之曰:“大行晏驾皇太子未至敢入者斩!”乃止。爽尝与会稽王道子饮道子醉呼爽为小子爽曰:“亡祖长史与简文皇帝为布衣之交。亡姑、亡姊伉俪二宫何小子之有!”及国宝执权免爽官。后兄恭再起事并以爽为宁朔将军参预军事。恭败被诛。

五年春正月辛卯大赦。戊戌以抚军将军刘毅为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辅国将军何无忌镇南将军。庚戌寻阳地震。二月慕容超将慕容兴宗寇宿豫阳平太守刘千载、南阳太守赵元并为贼所执。三月乙亥大雪平地数尺。车骑将军刘裕帅师伐慕容超。夏六月景寅震于太庙。刘裕大破慕容超于临朐。秋七月姚兴将乞伏乾归僭称西秦王於苑川。九月戊辰离班弑高云云将冯跋攻班杀之。跋僭即王位仍号燕。冬十月魏清河王绍弑其主?。

哀帝以天文失度欲依《尚书》洪祀之制於太极前殿亲执虔肃冀以免咎使太常集博士草其制。上疏谏曰:

议奏元帝犹欲从展所上。大将军王敦以为:“百姓习俗日久忽复肉刑必骇远近。且逆寇未殄不宜有惨酷之声以闻天下。”於是乃止。

乔字弘祖历尚书郎、散骑侍郎。帝既召乔不得深疑苞反。及苞至有惭色谓之曰“卿子几破卿门”。苞遂废之终身不听仕。又以有秽行徙顿丘与弟崇同被害。二子超、熙亡走得免。成都王颖之起义也以超为折⒊将军讨孙秀以功封侯。又为振武将军征荆州贼李辰。颖与长沙王?相攻超常为前锋迁中护军。陈??等挟惠帝北伐超走还邺。颖使超距帝於荡阴王师败绩超逼帝幸邺宫。会王浚攻颖於邺颖以超为右将军以距浚大败而归。从驾之洛阳西迁长安。河间王?以超领北中郎将使与颖共距东海王越。超於荥阳募兵右将军王阐与典兵中郎赵则并受超节度为豫州刺史刘乔继援。范阳王?逆击斩超而熙得走免。永嘉中为太傅越参军。

赞曰:安西英爽才兼辩博。宣力方镇流声台阁。太保沉浮旷若虚舟。任高百辟情惟一丘。琰邈忠壮奕万虚放。为龙[1]

《晋书》在线阅读

晋书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唐房玄龄等撰。它的叙事从司马懿开始,到刘裕取代东晋为止,记载了西晋和东晋封建王朝的兴亡史,并用「载记」形式,兼叙了割据政权「十六国」的事蹟。

晋书的修撰,从贞观二十年(公元六四六年)开始,二十二年(公元六四八年)成书,历时不到三年。参加编写的前后二十一人,其中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三人为监修,其余十八人是令狐德棻、敬播、来济、陆元仕、刘子翼、卢承基、李淳风、李义府、薛元超、上官仪、崔行功、辛丘驭、刘胤之、杨仁卿、李延寿、张文恭、李安期和李怀俨。天文、律历、五行三志,出自李淳风之手;修史体例,是敬播擬订的,没有流传下来。由於李世民(唐太宗)曾给宣帝(司马懿)、武帝(司马炎)一纪及陆机、王羲之两传写了四篇史论,所以又题「御撰」。

唐代以前写成的晋史有二十多种,在唐初,除沈约、郑忠、庾铣三家晋书已亡佚外,其余都还存在,当时认为「制作虽多,未能尽善」,所以李世民才下诏重修。在修撰晋书时所能见到的晋代文献,除上述专史外,还有大量的诏令、仪注、起居注以及文集,可供採择的资料应当说是很丰富的。但此书的编撰者只用臧荣绪晋书作为蓝本,并兼採笔记小说的记载,稍加增饰。对於其他各家的晋史和有关史料,虽然也曾参考过,却没有充分利用和认页加以选择考核。因此成书之后,即受到当代人的指实,认为它「好採诡谬碎事,以广异闻;又所评论,竞为绮艳,不求笃实」。刘知几在史通里也批评它不重视史料的甄别去取,只追求文字的华丽。  李世民统治时代所修的前代史书,在晋书之外,还有梁、陈、北齐、周、隋五代史,何以李世民偏要选择晋书来写史论呢?这主要因为西晋是个统一的王朝,它结束了三国时期几十年的分裂局面。然而它的统一又是短暂的,不久就发生了中原地区的大混战,此后便形成了东晋和十六国、南朝和北朝的长期对立。李世民作为统一的唐朝的创业之君,很想对於晋朝的治乱兴亡进行一番探索,作为借鑑。正由於这个缘故,所以把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懿和完成统一事业的司马炎当作主要研究对象(关於陆机、王羲之的史论,主要着眼於他们的文学艺术成就,属於另一种情况,姑置不论)。宣帝(司马懿)、武帝(司马炎)二纪的史论,虽然比较笼统,没有触及晋朝治乱兴衰的实质,但它指出司马炎「居治而忘危」,「不知处广以思狭」,「以新集易动之基,而无久安难拔之虑」,这些评论总算是看到了一些现象。

由於晋书成於众手,从历史编纂学的角度来看,还存在不少问题,前后矛盾,失去照应,叙事错误、疏漏,指不胜屈。如冯紞传说「紞兄恢,自有传」,殷顗传说「弟仲文、叔献,别有传」,而实际上书中并没有冯恢传和殷叔献传。李重传说「重议之,见百官志」,其实本书没有百官志,只有职官志,其中不载李重奏议。司马彪传说「语在郊祀志」,实际上本书没有郊祀志,此事也不见於礼志。又如地理志仅详於西晋的情况,永嘉以后到东晋时代的建置和演变则非常简略,对於侨置郡县也不加区分,以致混淆不清。至於叙事中人名、地名、官职、时间、地点的错误和歧异就更多,一部分在※校勘记里已经指出,这里不再详举。虽然这部书是有缺点的,但由於唐代以前的诸家晋书已经失传,它还是我们今天研究两晋历史的一部主要参考书,包含了不少可供我们利用的资料。如东晋末年孙恩、卢循所领导的大规模农民起义,侭管作者有严重歪曲,史实也有遗漏,但本传中还是记述了起义的概况。对於晋朝统治者的贪鄙无恥,本书也有所揭露。如刘毅传,反映了开国皇帝的出卖官职。武帝纪和愍怀太子、何曾、任愷、会稽王道子等传,记载了从皇帝太子到大官僚的唯利是图,骄奢淫逸。在石崇传里,我们还可以看到身为荆州刺史的石崇竟公开抢劫,因而成为巨富,拥有水碓三十余区,家奴八百多人。在王戎传,可以看到「园田水碓,周徧天下」的大官僚王戎,仍然「积实聚钱,不知纪极,每自执牙筹,书夜算计,恒若不足」的贪婪醜態。文苑王沈传中的释时论和隐逸鲁褒传中的钱神论,则把当时统治阶级无耻鑽营、贪财好利的醜恶本性,作了淋漓尽致的讽刺和嘲弄。在志的部分,如食货志从三国时代叙起,大体弥补了三国志无志的缺憾;律历志所记几种历法,是我国科学史上的重要资料;因崔鸿的十六国春秋已经亡佚,三十卷载记成为了解十六国汉族、少数族之间的阶级斗争、民族斗争和民族融合的重要史料。

《晋书》

帝纪第一 宣帝帝纪第二 景帝文帝

帝纪第三 武帝帝纪第四 惠帝

帝纪第五 孝怀帝孝愍帝帝纪第六 元帝明帝

帝纪第七 成帝康帝帝纪第八 穆帝哀帝海西公

帝纪第九 简文帝孝武帝帝纪第十 安帝恭帝

志第一 天文上志第二 天文中

志第三 天文下志第四 地理上

志第五 地理下志第六 律历上

志第七 律历中志第八 律历下

志第九 礼上志第十 礼中

志第十一 礼下志第十二 乐上

志第十三 乐下志第十四 职官

志第十五 舆服志第十六 食货

志第十七 五行上志第十八 五行中

志第十九 五行下志第二十 刑法

列传第一列传第二

列传第三列传第四

列传第五列传第六

列传第七列传第八

列传第九列传第十

列传第十一列传第十二

列传第十三列传第十四

列传第十五列传第十六

列传第十七列传第十八

列传第十九列传第二十

列传第二十一列传第二十二

列传第二十三列传第二十四

列传第二十五列传第二十六

列传第二十七列传第二十八

列传第二十九列传第三十

列传第三十一列传第三十二

列传第三十三列传第三十四

列传第三十五列传第三十六

列传第三十七列传第三十八

列传第三十九列传第四十

列传第四十一列传第四十二

列传第四十三列传第四十四

列传第四十五列传第四十六

列传第四十七列传第四十八

列传第四十九列传第五十

列传第五十一列传第五十二

列传第五十三列传第五十四

列传第五十五列传第五十六

列传第五十七列传第五十八

列传第五十九 忠义列传第六十 良吏

列传第六十一 儒林列传第六十二 文苑

列传第六十三 外戚列传第六十四 隐逸

列传第六十五 艺术列传第六十六 列女

列传第六十七 四夷列传第六十八 王敦桓温

列传第六十九 桓玄卞范之段仲文列传第七十

载记第一载记第二 刘聪

载记第三 刘曜载记第四 石勒(上)

载记第五 石勒(下)载记第六 石季龙上

载记第七 石季龙下载记第八 慕容廆

载记第九 慕容皝载记第十 慕容俊

载记第十一 慕容慕容恪阳骛皇甫真载记第十二 苻洪苻健苻生苻雄王堕

载记第十三 苻坚(上)载记第十四 苻坚(下)(王猛苻融苻朗)

载记第十五 苻丕苻登载记第十六 姚弋仲姚襄姚苌

载记第十七 姚兴(上)载记第十八 姚兴(下)

载记第十九 姚泓载记第二十 李特李流

载记第二十一 李雄李班李期李寿李势载记第二十二 吕光吕纂吕隆

载记第二十三 慕容垂载记第二十四 慕容宝慕容盛慕容熙慕容云

载记第二十五载记第二十六

载记第二十七 慕容德载记第二十八 慕容超

载记第二十九 沮渠蒙逊载记第三十 赫连勃勃

晋书 《晋书》在线阅读
本文标题:在线阅读书库-在线书库分类查阅大全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79715.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