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西游记》心理分析(三):孙悟空的防御模式
文:李菊红丨 壹心理专栏·听花有声
随着孙悟空的不断成长,他的防御也在一天天的形成并加强。犹如小孩子,在孩童时代,没有任何防御,以本真示人,但随着年龄的长大,会遭遇挫折和创伤,在现实的磨炼过程中,不断形成并加强自己的防御,以保护自己更好的生存。
孙悟空学有所成,在众人面前显摆自己的神通时,须菩提祖师教导孙悟空说:“口开神气散,舌动是非生。别人见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祸,却要传他;若不传他,必然加害于你,你之性命又不可保。”祖师提醒孙悟空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但对孙悟空来说,可能只是停留在道理层次,并没有切身的体会。
但是,当他回到花果山,听得鹤唳猿啼,得知花果山众儿孙遭到混世魔王的欺虐。他将进行的防御,将要和混世魔王进行对决,且看两人的装扮。
孙悟空:没甚么器械,光着个头,穿一领红色衣,勒一条黄绦,足下踏一对乌靴,不僧不俗,非道非仙,赤手空拳。
混世魔王:头戴乌金盔,映日光明;身挂皂罗袍,迎风飘荡。下穿着黑铁甲,紧勒皮条;足踏着花褶靴,雄如上将。腰广十围,身高三丈,手执一口刀,锋刃多明亮,磊落凶模样。
表面看上去,实力悬殊,悟空明显占劣势,但是悟空出神入化,把貌似强大的混世魔王打了个落花流水。
从此,孙悟的开始加强防御,操演武艺,教小猴砍竹为标,削木为刀。而且,防御日益加强,觉得竹竿木刀,不能对敌,须得锋利剑戟方可,于是使用神通,念动咒语,把傲来国的兵器搬到花果山。
但对于孙悟空自己来说,他还没有找到称心如意的防御武器,于是他径入东海龙宫,找到了大禹治水时,定江海浅深的一个定子,是一块神铁,这块神铁遇到悟空时,霞光艳艳,瑞气腾腾,和悟空相感应。这神铁其他人扛不走,抬不动。龙王只得让悟空亲自去拿,此宝有二丈多长,斗来粗细;被悟空挝他一把,意思嫌大,他就小了许多;再教小些,他又小了许多;再教小些,他又小了许多;急对天光看处,上有一行字,乃‘如意金箍棒,一万三千五百斤。’他将那宝贝颠在手中,叫:“小!小!小!”即时就小做一个绣花针儿相似,可以塞在耳朵里面藏下。
孙悟空找到“如意金箍棒”象征着他有了成熟的防御模式,金箍棒能大能小,象征着孙悟空的应对外界人事时能屈能伸;金箍棒一万三千五百斤,象征它蕴藏着巨大的威力;一行“如意金箍”的字,象征这种防御模式是最适合孙悟空的,健康的防御模式。棍棒不同于刀剑,它更温和,更内敛。
至此,孙悟空从手无寸铁,到用竹竿木刀,再到刀枪剑戟,直至拿到称心如意的金箍棒,他的防御力量越来越强,防御模式越来越成熟。
更多文章在听花有声心理圈:http://www.61k.comsite/99814128/
听花有声: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北京林业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生,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壹心理专栏作者,用心理学的视角分析历史人物,电影电视剧人物,小说人物……
预约咨询(点击预约)
二 : 《西游记》主人公孙悟空性格分析
《西游记》主人公孙悟空的性格分析
摘要:本文以电视剧《西游记》主人公孙悟空的个性分析为线索,深刻分析孙悟空性格中
儒家文化思想、道家文化思想、禅家文化思想的各种体现以及这三种文化思想在孙悟空做人形式,做事方式和对理想信仰的影响。
关键词:孙悟空 儒家 道家 禅家
电视剧《西游记》为多数观众所喜爱,孙悟空一生降妖除魔,帮助师傅唐僧前往西天取经,一路上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孙悟空勇猛顽强、智慧过人、高超的法技为大多数中国人所关注。此剧也深刻的反映了人们对邪恶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和平环境的向往。正是拥有积极向上的思想和精彩的故事情节使得它久看不厌、经久不衰,接连几次重拍,无数次在各大电视台掀起播放高潮。
电视剧《西游记》主要以孙悟空的无理、野蛮、狂妄性格的改变和帮助师傅降妖除魔,前往西天取经一路上的经过为主要内容,剧中用大量的篇幅讲述了唐僧区西天取经的艰难,在路上孙悟空一次又一次的被师傅赶出师,但却仍然保持着对师傅无限的忠耿,最终回到师傅身边,这一方面有观音菩萨对他的引导、点悟,更主要的是孙悟空本人重新做人的信心。后天的教育、名人的指点也要通过个人内心的思想才能起作用。唐僧师徒四人一路上不怕艰难困苦、勇往直前、团结协作对崇高理想的不懈追求也是后人学习的榜样。
一 《西游记》主人公孙悟空的性格特点
孙悟空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他的出生就给人无数的悬念,也暗示了他的与众不同。压得性格就像他的出生地一样顽强、倔强、不怕艰难险阻。他的这种性格在他闹天宫、闯地府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他一出生就无父无母,甚至连自己从哪里来都不知道,长的又与众不同,受到众人的排斥,这些都是他产生倔强性格的缘由。他尊敬老师,对教过他的老师无论任何时候都谦让三分。他蛮横、不讲理,只要是他看不顺眼的事或是看到得罪过他的人,他最终都要给人家点颜色看看,让众人都知道他孙悟空事不好惹的。而对个人得失却又是那样的大度,从不计较功臣名利,对官职、吃喝、女人更是毫不看重。
二 孙悟空性格中展现的儒家文化心理
儒家讲阳刚,雄强,文质彬彬。《西游记》中孙悟空一出生便是好强、倔强,他多次求艺,但最终都是由于他的好强、倔强、拿技法不做好事最终被赶出师,以致于各个师傅致死都不想见他,并叮嘱他不许说是谁的徒弟。孙悟空天生聪明,悟性非凡,以致于在学艺德过程中他是一点就通,而且再被赶出师门之后呀仍然可以凭借自己的天资而自学到许多高超的技法,并且他在取经的路途中还不断修炼,跟着师傅学做人的道理,从中他的性格也有了很大的转变。取经之前他待人毫无礼貌,在东海龙王那里他又是拔龙王胡子,又是跳蹲在龙王宝座上,毫无约束,毫无顾虑,而后来他跟随唐僧去西天的路上,唐僧教他做多的也就是做人。唐僧经常会对他说“休得无礼!”,慢慢地孙悟空的一言一行倒是有了很大的改变。跟人交谈之前也常常会向人行一个佛礼说“阿弥陀佛”,似乎有了些文质彬彬的特点。这些都是儒家所推崇的。孙悟空自从出生就十分好学,追求无限的技法,似乎他天生就有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决心,以致于在取经造福于人这件事上即使遇到任何困难他都从未想过退缩,而是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技法一次又一次的排除艰难险阻。《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本来就是一个倔强、蛮横的人,而自从被如来佛祖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孤独的生活,似乎也磨灭了他的许多倔强、蛮横的个性,后来在取经路上有无数次受到唐僧,观音菩萨的指点,从而使得儒家文质彬彬的做人之道在孙悟空的内心里有了萌芽。
三 孙悟空性格中展现的道家文化心理
道家讲究“无为而无不为”的朴素辨证哲理。“无不为”的思想贯穿《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一生。他一出生便是天不怕地不怕,人间的规矩,天宫的法规他都是毫不放在眼里。别人不敢做的他敢做,别人不敢说的他敢说,别人不敢想的他敢想。他大闹天宫、地府,称呼玉皇大帝为“皇帝老儿”,他扰乱天宫原秩序,撕毁地府文书,擅改生死册,大打东海龙王之子,得罪龙王,他敢在佛祖手上撒尿,敢私闯观音菩萨的修身之地,敢拔龙王的胡子,就是在五指山下他也没有停止反抗试图逃出五指山,他从来没有怕过谁。这都是他的“无不为”。在取经路上他的“无不为”受到唐僧的许多管制,但只要是他认为对的,哪怕师傅的极力反对,“无不为”的思想在他心里还是占主要地位。“三打白骨精”就是孙悟空“无不为”思想的极力体现。道家“无为”的思想在孙悟空身上也是有体现的。孙悟空对师傅唐僧非常忠耿,只要是师傅说的话他都极力听从,虽然有时不听师傅的话,但也都是为了唐僧的安危,师傅的安排他每次都照办不误,孙悟空的勤奋、大度无私也是人们喜欢他的一个方面。他从来不再师傅面前讨功论赏,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在唐僧眼里孙悟空是他最好的徒弟是不容说的,不仅技法高超,而且办事牢靠。
四 孙悟空性格中展现的禅家文化心理
禅家追求“空、静、淡”。“禅”即是佛的中心思想,禅意之内涵讲的就是一个“空”字,“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就是事物的外形,色即是有,“有即是空,空即使有”。孙悟空的出生便是空的产物,无父无母,他对佛对万事万物的悟性是非凡的。他做的每一件事都不会因为外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不在乎别人怎么认为,只要是他自己想做的,他便会排除一切杂念奋力去做,直到成功。从表面上看他对人间的认识是空的,他似乎没有常人的七情六欲,但实际上他对宇宙万物,他对天地又是十分了解的。孙悟空竭尽全力保护唐僧取经,但他从来不曾考虑自己的得失,淡泊名利,即使受到师傅的冤枉,对师傅的忠心也未曾改变,只是静静的走自己的路——保护唐僧抵达西天之路。
吴承恩笔下的孙悟空是儒、道、禅三家思想的统一产物,三家思想深深影响着孙悟空的为人处事。总之,孙悟空的性格,为人处事的变化是三家文化思想共同作用的结果。作者创造孙悟空这一勇敢顽强、聪明机智、正直无私、爱憎分明、坚韧不拔、积极进取、追求光明、乐观开朗、幽默诙谐,再加上神通广大、法力无边、除恶务尽,是妖必斗,斗则必胜的艺术形象,充分反映作者和当时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渴望,他们希望现实生活中也同样有一个这样的能人能把社会推向一个理想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李耳 《道德经》 西安三秦出版社 1995
2. 刘城准 《佛话经典》 湖南长沙出版社 1996
三 : 《西游记》人物分析:孙悟空
《西游记》人物分析:孙悟空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