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李开复是干什么的-李开复:谷歌当年什么也没给我

发布时间:2017-10-20 所属栏目:科技

一 : 李开复:谷歌当年什么也没给我

  李开复更忙了。

  9月26日凌晨1点到重庆,上午拜访重庆市官员,下午接受本报记者专访,同日深夜则奔赴上海——这位前谷歌大中华区总裁,如今的创新工场当家人,去为刚出版的自传《世界因你不同》签名售书。

  李开复“节约”了。去上海,因为花自己的钱,连酒店都不住,凌晨1点返回北京。“再也没有龙虾和鲍鱼了,也没有五星级宾馆了……”他说,每花一分钱,都要想着是不是花的自己的钱。

  “累吗?”

  他眼神闪过一丝疲惫,随即目光坚定地摇摇头:“这是我自己的选择。一片树林里分出了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人生的道路。”

  偌大的会议室里,飘荡着李开复和本报记者的声音。少顷,我们同时陷入了短暂沉默,将目光投向了窗外——从金源大饭店33层向下看,是城市的人流如织和繁华下的孤独。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沉默故事。李开复,亦逃不脱自己的沉默故事。

  事实上,从下午4点到5点半——我得到了无数可以理清症结的答案,把那些问题理清楚,李开复和谷歌中国,甚至和中国政府,微软、苹果、SGI等跨国巨头的过去与纠结就会一目了然。

  李开复说他理清了自己的未来,他新打造的创新工场,核心就是帮助年轻人创业。问题是,这位中国科技界曾经最具声望的职业经理人,真的理清了自己内心的矛盾吗?他的内心,又是怎样的真实世界?

  李开复式走出谷歌

  离职前的很长一段时间,李开复睡得并不踏实,焦虑总是扰动他的睡梦。离职后,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但他说自己睡得格外安稳。

  9月4日,李开复宣布离职,9月7日,李唯一一部自传出版,开篇就是他从谷歌离职的选择。同时,他宣布创办创新工场。

  “创新工场就像是一个黄埔军校,帮助中国青年成功创业。”李开复形容说,“那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实在太令人振奋的工作。”

  这个“黄埔军校”有着一支超级明星团队。美国中经合集团董事长刘宇环、柳传志、郭台铭、俞敏洪和YouTube创始人陈士骏等人均是该团队股东。

  “创新工场在未来五年将投入8亿元人民币,在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等领域帮助年轻人创业。”李开复说,公司每年会筛选20个组建项目,PK出5个项目,成立子公司,一年之后独立运营直到上市。

  这延续了他过去职场之外的事业——10年来,他做了至少300场大学演讲,在“我学网”上为50万个注册用户释疑解惑,为中国的大学生写了7封公开信,成了大学生们激情崇拜的“青年导师”。

  然而,一切真正纠结的问题还是,李开复为何会离开谷歌?为何毅然舍弃谷歌的光环和高薪厚禄?毕竟,谷歌中国是他一手创立的,而且前路仍然崎岖。

  涉黄门、逃税门、市场业绩不达标、与中国政府及总部矛盾重重……无数的离职传言版本,哪一个版本更接近于事实真相?

  李开复微笑着说是自己想要离开谷歌了,“我在一年前的8月就有了创业的想法,今年6月份我生病躺在床上的时候,想到生老病死,于是大彻大悟,决心创业。”而用他新书的一句话说,就是:“Follow my heart(追随我心)。”

  谁也不会怀疑挂在李开复脸上的是衷心的微笑,但笑容背后,是李开复在跨国公司夹缝中生存的无奈。

  四年来,李开复的谷歌之路,走得颇为坎坷。从2006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四年时间,谷歌都未能解决水土不服的问题。

  今年3月,在谷歌推出音乐产品的新闻发布会上,李开复兴奋地称,这意味着谷歌总部对中国的放权。同时,李收到了总部派发的未来四年期权——每年可以获得千万美元的收益。那时的他志得意满,但人算不如天算,8月涉黄事件让谷歌再次陷入了泥沼之中。

  目前,在中国搜索引擎市场,百度市场份额是70%左右,而谷歌则是30%。理论上,谷歌可以大幅提升自己的市场份额,但现实中已经变得困难。

  搜索引擎技术已逐渐成熟,网民搜索习惯已逐渐养成,只要百度不犯下致命错误,让谷歌靠搜索质量的改进而将百度甩在身后已经不太现实。这意味着,留在谷歌,接下来的四年,李开复的腾挪空间已大大缩小。

  “我不想再管人,也不想再被人管了。”李开复说。知情人士对记者称,过去四年间,虽然李开复是谷歌中国“一把手”,但却要忍受来自总部无休止的遥控。

  李开复在微软的经历亦如是。“观众看到的结局是完美无缺的平静,但整个过程却是一波三折,只有亲身经历才知玄机重重,每一步都如同在刀刃上跳舞。”

  除了渴望“自由”,对于48岁的李开复来说,他还有一个命运需要去突破:自己这一生,是不是只能在IT圈子里面兜兜转转?

  在李之前,杜家滨、孙振耀、陈永正、唐骏,这些名噪一时的IT职业经理人,最终选择离开了IT圈子。现在,20年来先后服务于苹果、SGI、微软、谷歌的李开复,也要走上一条完全不同的路——创业。

  无论如何,这都是一条大胆而有趣的道路。更重要的是,他终于可以释放压抑的自我了。

  对话

  谷歌当年什么都没给我

  电脑报:相比离职前,现在睡得好吗?

  李开复:过去半个月,我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但我感觉睡得很踏实。我做出了人生又一个重要选择,尽管前面充满了悬念,但是我依然相信内心的声音。

  电脑报:你做了20年的职业经理人,现在却要创业,还要去教创业者做出成功的公司,有没有担心过创业失败?

  李开复:严格上来说,我也不是第一次创业了。1998年创办微软亚洲研究院、2006年创办谷歌中国,都是相当于创业。所以创业我还是有很多经验的。

  电脑报:但这与你在微软、谷歌的创业不太一样吧?那是“大树”,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

  李开复(略显激动地打断,双手摊开):有什么不一样?微软、谷歌当年给了我什么?当年什么都没给我。无论是创立微软亚洲研究院,还是创办谷歌中国,当时都可以说是一穷二白,从无到有,都是我一手操办起来的。他们什么都没给我。

  电脑报:什么都没有给你?品牌、资金算不算?

  李开复:品牌?过去10年来,我个人品牌已经做得相当成功了。资金?创新工场从8月份开始筹备,不到一个月时间就融资上亿元,资金也不缺乏。这次创业,和过去没什么两样,最大区别是,我不会再有老板了。

  电脑报:离开谷歌,有没有遗憾留下?

  李开复:没有遗憾留下。谷歌中国已经相对平稳了,谷歌地图、谷歌音乐、谷歌搜索等等已经逐渐赢得中国用户的信任,借用洪波评论的话:“谷歌在中国已经成为打不败的公司”。

  电脑报:你说对谷歌没有任何遗憾了,那么在离开谷歌的时候,有多少快乐和眷恋?

  李开复:前几天我回谷歌参加了一场离职欢送会,那让我很快乐、很感动、很放松。如果非要说谷歌中国有什么变化让我不再眷恋了,那就是它变大了。说到快乐,我发现自己永远在创业时最有激情最快乐,1998年创办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时候,2006年创办谷歌中国的时候,都是我兴奋度最高的时候。

  电脑报:在谷歌4年,与美国总部沟通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李开复:与总部沟通是最大的困难之一。虽然埃里克和我认识有10年了,私人关系也不错,但埃里克不可能因为私人关系来给我放权,谷歌中国也不是一个独立公司,比如总部说任何时候能用总部技术,就必须用总部技术。当然,最重要的是谷歌中国要做出一定成果,这会让我们在总部有相当的信誉和话语权。

  创新工场不会服务外国公司

  电脑报:过去10年,你为何要不遗余力地打造一个“青年导师”的形象和个人品牌?为什么要游走于职业经理人和导师这双重身份之间?

  李开复:因为我与中国大学生有着千丝万缕割不断的情感。中国的大学生是非常优秀的,但我却越来越多地感受到他们内心的困惑。面对着望子成龙的父母、应试教育体制束缚下的学校和老师、急功近利的社会心态,这些都让他们很多人在路途中陷于迷失,我有义务有责任去帮助他们。

  电脑报:创新工场与风险投资最大的区别在于什么?采访你之前,一个大学生打电话告诉我,他有很好的创业计划书,希望得到你的投资。

  李开复:你可以回去直接告诉他,我们不做创业上的直接投资。这也是我们与风险投资的最大区别。我们不接受投资项目,只接受他们的想法来投奔我们。创新工场会从这些团队中挑出最优秀的人,再分团队对不同项目进行研发和市场运营。这套机制的核心,是降低创业的门槛,但提升创业成功率。

  电脑报:但创业不是一个人的事情。马云、马化腾、李彦宏都有自己的左膀右臂,你的左膀右臂在哪里?

  李开复:目前人才的确是我们最大的难题,员工人数并不多(目前只有7人),也欢迎有识之士加入,我们计划是最终组建110人的团队,这需要时间。

  电脑报:有没有可能从别的公司挖人,谷歌员工有没有可能加入?

  李开复:如果他有能力,愿意过来一起创业,我拥抱欢迎。我离职时,有很多谷歌员工想跟我一起走,我拒绝了——除了我原来的秘书跟我一起走了,因为他们在谷歌的待遇效益更好。

  电脑报:柳传志、郭台铭、俞敏洪等都以公司股权的方式进行了投资,他们对你有没有具体的盈利指标?

  李开复:没有任何指标,盈利目前不是我们的目标。郭台铭、柳传志他们的投资,一是缘于我们长期接触中建立的良好关系;二是他们对于创新工场这个全新模式的乐观看待。我和他们几乎是见面讲完框架后就握手了。

  电脑报:最近几年,陈永正、唐骏、叶莺等人,在IT界为更多人熟悉后选择了转身IT。现在,你也选择了转身,你认为自己还是一个IT人吗?

  李开复:别人的转身我不好评论,我觉得我现在是一个转型中的IT人。以前我拘泥于硬件、软件、互联网,属于纯粹的传统IT。但现在是拥抱IT转型,对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非常看好,这也是创新工场在未来帮助年轻人创业的主要方向。

  我们不会服务于外国公司,我希望对中国IT转型有所贡献,你看现在中国CPU领域没有英特尔,软件领域没有微软,信息技术领域没有IBM,我们希望通过创新工场,也有这种公司的萌芽和诞生。

  电脑报:这真是一个伟大的目标和设想。那么,对谷歌中国未来之路,你如何看待?

  李开复:我已经不是一个谷歌人了。我对谷歌中国的未来无法给予评论,这个问题你更应该去问谷歌。

二 : 李开复:谷歌当年什么也没给我

李开复更忙了。

9月26日凌晨1点到重庆,上午拜访重庆市官员,下午接受本报记者专访,同日深夜则奔赴上海——这位前谷歌大中华区总裁,如今的创新工场当家人,去为刚出版的自传《世界因你不同》签名售书。

李开复“节约”了。去上海,因为花自己的钱,连酒店都不住,凌晨1点返回北京。“再也没有龙虾和鲍鱼了,也没有五星级宾馆了……”他说,每花一分钱,都要想着是不是花的自己的钱。

“累吗?”

他眼神闪过一丝疲惫,随即目光坚定地摇摇头:“这是我自己的选择。一片树林里分出了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人生的道路。”

偌大的会议室里,飘荡着李开复和本报记者的声音。少顷,我们同时陷入了短暂沉默,将目光投向了窗外——从金源大饭店33层向下看,是城市的人流如织和繁华下的孤独。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沉默故事。李开复,亦逃不脱自己的沉默故事。

事实上,从下午4点到5点半——我得到了无数可以理清症结的答案,把那些问题理清楚,李开复和谷歌中国,甚至和中国政府,微软、苹果、SGI等跨国巨头的过去与纠结就会一目了然。

李开复说他理清了自己的未来,他新打造的创新工场,核心就是帮助年轻人创业。问题是,这位中国科技界曾经最具声望的职业经理人,真的理清了自己内心的矛盾吗?他的内心,又是怎样的真实世界?

李开复式走出谷歌

离职前的很长一段时间,李开复睡得并不踏实,焦虑总是扰动他的睡梦。离职后,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但他说自己睡得格外安稳。

9月4日,李开复宣布离职,9月7日,李唯一一部自传出版,开篇就是他从谷歌离职的选择。同时,他宣布创办创新工场。

“创新工场就像是一个黄埔军校,帮助中国青年成功创业。”李开复形容说,“那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实在太令人振奋的工作。”

这个“黄埔军校”有着一支超级明星团队。美国中经合集团董事长刘宇环、柳传志、郭台铭、俞敏洪和YouTube创始人陈士骏等人均是该团队股东。

“创新工场在未来五年将投入8亿元人民币,在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等领域帮助年轻人创业。”李开复说,公司每年会筛选20个组建项目,PK出5个项目,成立子公司,一年之后独立运营直到上市。

这延续了他过去职场之外的事业——10年来,他做了至少300场大学演讲,在“我学网”上为50万个注册用户释疑解惑,为中国的大学生写了7封公开信,成了大学生们激情崇拜的“青年导师”。

然而,一切真正纠结的问题还是,李开复为何会离开谷歌?为何毅然舍弃谷歌的光环和高薪厚禄?毕竟,谷歌中国是他一手创立的,而且前路仍然崎岖。

涉黄门、逃税门、市场业绩不达标、与中国政府及总部矛盾重重……无数的离职传言版本,哪一个版本更接近于事实真相?

李开复微笑着说是自己想要离开谷歌了,“我在一年前的8月就有了创业的想法,今年6月份我生病躺在床上的时候,想到生老病死,于是大彻大悟,决心创业。”而用他新书的一句话说,就是:“Follow my heart(追随我心)。”

谁也不会怀疑挂在李开复脸上的是衷心的微笑,但笑容背后,是李开复在跨国公司夹缝中生存的无奈。

四年来,李开复的谷歌之路,走得颇为坎坷。从2006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四年时间,谷歌都未能解决水土不服的问题。

今年3月,在谷歌推出音乐产品的新闻发布会上,李开复兴奋地称,这意味着谷歌总部对中国的放权。同时,李收到了总部派发的未来四年期权——每年可以获得千万美元的收益。那时的他志得意满,但人算不如天算,8月涉黄事件让谷歌再次陷入了泥沼之中。

目前,在中国搜索引擎市场,百度市场份额是70%左右,而谷歌则是30%。理论上,谷歌可以大幅提升自己的市场份额,但现实中已经变得困难。

搜索引擎技术已逐渐成熟,网民搜索习惯已逐渐养成,只要百度不犯下致命错误,让谷歌靠搜索质量的改进而将百度甩在身后已经不太现实。这意味着,留在谷歌,接下来的四年,李开复的腾挪空间已大大缩小。

“我不想再管人,也不想再被人管了。”李开复说。知情人士对记者称,过去四年间,虽然李开复是谷歌中国“一把手”,但却要忍受来自总部无休止的遥控。

李开复在微软的经历亦如是。“观众看到的结局是完美无缺的平静,但整个过程却是一波三折,只有亲身经历才知玄机重重,每一步都如同在刀刃上跳舞。”

除了渴望“自由”,对于48岁的李开复来说,他还有一个命运需要去突破:自己这一生,是不是只能在IT圈子里面兜兜转转?

在李之前,杜家滨、孙振耀、陈永正、唐骏,这些名噪一时的IT职业经理人,最终选择离开了IT圈子。现在,20年来先后服务于苹果、SGI、微软、谷歌的李开复,也要走上一条完全不同的路——创业。

无论如何,这都是一条大胆而有趣的道路。更重要的是,他终于可以释放压抑的自我了。

对话

谷歌当年什么都没给我

电脑报:相比离职前,现在睡得好吗?

李开复:过去半个月,我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但我感觉睡得很踏实。我做出了人生又一个重要选择,尽管前面充满了悬念,但是我依然相信内心的声音。

电脑报:你做了20年的职业经理人,现在却要创业,还要去教创业者做出成功的公司,有没有担心过创业失败?

李开复:严格上来说,我也不是第一次创业了。1998年创办微软亚洲研究院、2006年创办谷歌中国,都是相当于创业。所以创业我还是有很多经验的。

电脑报:但这与你在微软、谷歌的创业不太一样吧?那是“大树”,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

李开复(略显激动地打断,双手摊开):有什么不一样?微软、谷歌当年给了我什么?当年什么都没给我。无论是创立微软亚洲研究院,还是创办谷歌中国,当时都可以说是一穷二白,从无到有,都是我一手操办起来的。他们什么都没给我。

电脑报:什么都没有给你?品牌、资金算不算?

李开复:品牌?过去10年来,我个人品牌已经做得相当成功了。资金?创新工场从8月份开始筹备,不到一个月时间就融资上亿元,资金也不缺乏。这次创业,和过去没什么两样,最大区别是,我不会再有老板了。

电脑报:离开谷歌,有没有遗憾留下?

李开复:没有遗憾留下。谷歌中国已经相对平稳了,谷歌地图、谷歌音乐、谷歌搜索等等已经逐渐赢得中国用户的信任,借用洪波评论的话:“谷歌在中国已经成为打不败的公司”。

电脑报:你说对谷歌没有任何遗憾了,那么在离开谷歌的时候,有多少快乐和眷恋?

李开复:前几天我回谷歌参加了一场离职欢送会,那让我很快乐、很感动、很放松。如果非要说谷歌中国有什么变化让我不再眷恋了,那就是它变大了。说到快乐,我发现自己永远在创业时最有激情最快乐,1998年创办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时候,2006年创办谷歌中国的时候,都是我兴奋度最高的时候。

电脑报:在谷歌4年,与美国总部沟通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李开复:与总部沟通是最大的困难之一。虽然埃里克和我认识有10年了,私人关系也不错,但埃里克不可能因为私人关系来给我放权,谷歌中国也不是一个独立公司,比如总部说任何时候能用总部技术,就必须用总部技术。当然,最重要的是谷歌中国要做出一定成果,这会让我们在总部有相当的信誉和话语权。

创新工场不会服务外国公司

电脑报:过去10年,你为何要不遗余力地打造一个“青年导师”的形象和个人品牌?为什么要游走于职业经理人和导师这双重身份之间?

李开复:因为我与中国大学生有着千丝万缕割不断的情感。中国的大学生是非常优秀的,但我却越来越多地感受到他们内心的困惑。面对着望子成龙的父母、应试教育体制束缚下的学校和老师、急功近利的社会心态,这些都让他们很多人在路途中陷于迷失,我有义务有责任去帮助他们。

电脑报:创新工场与风险投资最大的区别在于什么?采访你之前,一个大学生打电话告诉我,他有很好的创业计划书,希望得到你的投资。

李开复:你可以回去直接告诉他,我们不做创业上的直接投资。这也是我们与风险投资的最大区别。我们不接受投资项目,只接受他们的想法来投奔我们。创新工场会从这些团队中挑出最优秀的人,再分团队对不同项目进行研发和市场运营。这套机制的核心,是降低创业的门槛,但提升创业成功率。

电脑报:但创业不是一个人的事情。马云、马化腾、李彦宏都有自己的左膀右臂,你的左膀右臂在哪里?

李开复:目前人才的确是我们最大的难题,员工人数并不多(目前只有7人),也欢迎有识之士加入,我们计划是最终组建110人的团队,这需要时间。

电脑报:有没有可能从别的公司挖人,谷歌员工有没有可能加入?

李开复:如果他有能力,愿意过来一起创业,我拥抱欢迎。我离职时,有很多谷歌员工想跟我一起走,我拒绝了——除了我原来的秘书跟我一起走了,因为他们在谷歌的待遇效益更好。

电脑报:柳传志、郭台铭、俞敏洪等都以公司股权的方式进行了投资,他们对你有没有具体的盈利指标?

李开复:没有任何指标,盈利目前不是我们的目标。郭台铭、柳传志他们的投资,一是缘于我们长期接触中建立的良好关系;二是他们对于创新工场这个全新模式的乐观看待。我和他们几乎是见面讲完框架后就握手了。

电脑报:最近几年,陈永正、唐骏、叶莺等人,在IT界为更多人熟悉后选择了转身IT。现在,你也选择了转身,你认为自己还是一个IT人吗?

李开复:别人的转身我不好评论,我觉得我现在是一个转型中的IT人。以前我拘泥于硬件、软件、互联网,属于纯粹的传统IT。但现在是拥抱IT转型,对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非常看好,这也是创新工场在未来帮助年轻人创业的主要方向。

我们不会服务于外国公司,我希望对中国IT转型有所贡献,你看现在中国CPU领域没有英特尔,软件领域没有微软,信息技术领域没有IBM,我们希望通过创新工场,也有这种公司的萌芽和诞生。

电脑报:这真是一个伟大的目标和设想。那么,对谷歌中国未来之路,你如何看待?

李开复:我已经不是一个谷歌人了。我对谷歌中国的未来无法给予评论,这个问题你更应该去问谷歌。

三 : 李开复:苹果、微软和谷歌的优点和弱点是什么?

苹果公司 微软公司 谷歌

本文转自台湾数位时代网站,是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的署名文章。

有人问我曾经在苹果、微软、Google 工作,这三家各有什么优势和值得钦佩和学习的地方?

我的回答:

苹果重视用户体验和美的设计,真正在乎细节,专注完美,近乎苛求。因此,苹果成为了少数用户真的用心爱的高科技公司。苹果有改变世界的精神,并且不屑于微创新,励志胆敢做出用户自己还不知道自己需要的产品。是这样才引领了不同产业(电脑、手机、音乐、软件商店等)的多次范式转移。

微软擅长于战略分析、商业模式,能够分析每个细分产业的发展和商机。另外微软有很强大的分工和当责精神,能够把一个很大的项目拆分成小块,由少数的明星人物领头,带着大团队分批执行。

Google 是技术驱动的科技平台,所以需要大批一流人才,“自己想怎么被管理就怎么管理这些天才”的精神招揽最棒的人。Google 的决策是科学化、网络化,参考真实数据后才做判断的。如果微软是航空母舰,Google 则是快艇,能利用小团队+实时回馈+主人翁感打造和创业公司一样快的产品更新和创新。

谈完了优点,苹果、微软、Google 各自有什么弱点和挑战?

一、苹果作为一个骨子里硬件的公司,一直没有抓到软件的核心。它认为软件的存在就是为了支持它的硬件,而这种思惟导致它一直没有做出能够和硬件独立的软件(我认为 iTunes 不能算)。这问题从我在的 1990 年就有,25 年没能改,以后估计也不会改。

另外,苹果对社交媒体是不参与的,在 FB、Twitter 上都几乎不介入。可能是它的秘密基因太强烈,所以骨子里否定这样的参与。但是在这个时代,不参与社交媒体是迂腐的,是会付出很大的代价的。还有,苹果文化一定的程度认为:“你能做我的员工,是你的荣幸。”因此员工福利方面,或者对职衔方面的“小气”,不如一些其他的顶尖公司。

最后,乔布斯过世已经三年半,苹果只出了一个崭新产品(iWatch),而且评语好坏皆有。所以苹果最大的挑战就是:没有了乔布斯,它还能创新吗?(注意这里不是说创新都来自乔布斯,而是他能够在上千的员工创新中,砍掉大部份,有眼光挑出支持那些能改变用户体验的)如果它不能在创新继续明显领跑全世界(又不能做 high margin 的软件),那么 Android 或小米带来的 95% 体验、50% 价钱,就要给它带来灾难了。这我在 90 年代的 Mac vs. PC 大战中深有体会,可能也会发生在手机上。

二、其实很多人已经不把微软看做一线公司了,这是因为它一直没有抓住最近发生的四大趋势(Internet、mobile、social、hardware / IoT)。在 Internet 方面,它投入了巨额,搜索引擎却依然遥遥落后,每年赔钱。在 mobile 方面,它明明曾经是唯一的 smart phone OS,却把市占率拱手让人。Social 方面除了投资 Facebook,没有任何成绩。Hardware 其实微软也是很早开始的部门(X Box),但是却没有抓到最近的机会。微软根深蒂固的问题在于:

公司思惟比较封闭(因为不在硅谷),对业界动荡体会不够深刻(因为错过了这四个趋势),固有的商业模式很难改变(例如 Windows 收费,当然这点最近有改),而改变这些公司文化是很难的。

微软的两大 business:Windows & Office,不但带来了创新者的窘境(旧 business 太大,成为包袱,不愿意去做新 business),而且却都面临这巨大的灾难,每年我们都看到灾难“快了”,但是都没有到来。它还能躲过多久呢?兴起的小的新的 business 做的不错,但是能足够快地成为新的支柱吗?

微软的产品模式是比较过时的(团队太巨大,工程师和架构师权力太大,产品经理相对弱势,对用户不够敏感,开发周期太长),在迅速网络时代,能有竞争力吗?

因为不被很多年轻人认为是一线公司,比较难得到顶尖人才。

三、Google 最大的挑战是它有“最容易作恶”的最大、最有价值的数据,却有“绝不作恶”的承诺。它能够束缚自己的手脚,不被大数据诱惑吗?如果别的公司都会动用,它能忍住不用吗?如果一旦用了,它的“不作恶”理想把自己放上了神坛,它会被攻击的更严重的(一个小小的“动用”,别的公司没事,Google 会被认为是违背了承诺和价值观)。我认为把自己放上神坛的公司使命是非常危险的。

Google 是个理想主义的公司,当它看到一件事是符合它的理想时,它不在乎外部因素。而且 Google 在创办人说了算的环境里,是比较固执任性的工程师文化:当我没有错时,我就要证明我对你错,绝不妥协。它和欧盟的僵局就是这么一个例子。

没有柔性的政府关系是危险的。Google 碰上的垄断问题,是有可能牵累整个公司的(微软就是为了处理垄断调查,最后公司疲累不堪,为了不触犯法律,谨慎到流程变缓)。另外,Google 自认为是个科技为核心的公司,所以希望不断地在各个领域带来颠覆。但是,在硅谷其实颠覆者都是小公司。所以 Google 会不会还没有颠覆别的领域,就被小公司颠覆了呢?从硅谷的发展,这是难避免的。最后,在非核心领域的产品,似乎总是碰到问题(当然,另外两家公司也是)。

其实,这些挑战大部份都是这些伟大公司成功的双刃剑的另一刃,或许是无法逆转的。另外,每个公司有它的 15 minutes of glory。现在,微软的 15 分钟已过,苹果、Google 的 15 分钟也所剩不多了。但是,伟大的公司,即便 15 分钟过了,它们对世界的贡献和在历史上的地位是会永存的,就像柯达、福特、HP、IBM 一样。

四 : 投资还分轮次?李开复已经不这么干了

  i黑马讯1月17日消息,为期三天的极客公园创新大会在北京召开,在最后一天,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出席,并与极客公园创始人张鹏展开对话。

  李开复透露,创新工场的新一轮募资即将结束,以后差不多有将近80亿人民币的基金。此前,创投界对于“创新工场”的印象是只投早期项目。不过当天李开复表示,“对特别棒的案子,无论是天使、A轮、B轮、C轮、快要上市的,我们认为自己很懂就投进去。”李开复认为不应该纠结于轮次,现在他们已经投资了一家接近IPO的企业。

  以下为对话实录:

  张鹏:这六年来,您观察到我们谈的极客这个概念在中国有什么变化?

  李开复:原来大家认为极客是做计算机出身的、编程人员、工程师型的、宅男型的,但是过去六年这个词在你们的努力下一定程度有很大的变化,我们投资的案子不见得是工程师,他们是一批相信科技的力量、相信应该更透明、相信年轻人的力量、相信自由的力量的人,这批人愿意冒险,相信未来会不一样,会更好。所以我觉得拥有这样一种理想的人都可以称为“极客”,早上的就是个老极客,过去的老板没有变成大富豪,没有只会出风头和土豪,他那么热爱技术。中国有这样的转变我们很欣慰,还有很多投资的领域不一定是工程师出身,有些传统行业的、服务业的都有极客精神,所以非常感动改变整个中国。

  张鹏:当年我们谈互联网的时候好像互联网是个小的行业,极客是个小的人群,极客变成了个精神。

  李开复:互联网当时是一种技术,我们是从事互联网行业的,现在互联网也接触了整个社会,过去互联网只在做一些工具型的产品或者APP,但是现在我们看到互联网将介入每一个硬件、每一种服务,介入衣、食、住、行、吃、喝、玩、乐、金融,所有领域都跟互联网连接在一起,有极客精神的人在经过互联网一起做有意义的事情。

  张鹏:开复老师,我现在想回到当年的时刻,当年微博的崛起是个大时代,几乎几个月时间里面发现整个社会的环境和大潮流就形成了。这个东西其实有的时候是创业者们必须要能识别的东西,当年在微博时代不管您个人还是创新工厂都准确的抓住这个潮流,什么东西让您看到这个潮流的诞生?是怎么产生这个过程?

  李开复:在09年、2010年我们做过一篇演讲,对移动互联网的预测,这里我不多讲细节,今天大家看起来觉得可能是很普通的事情,但是当时那些预测相当准确。为什么我们能够预测一些事情?预测未来没有很困难,有几个原因:

  第一个,历史在不断重复自己,PC时代发生的事情可以延伸到手机时代,这是PC时代的123,我们认为它在手机时代也会123,所以确实是这么发生的,所以历史确实会重复的。

  第二个,比较确定的是美国是引领世界的,大家为中国创新自豪,在座有很多很棒的中国公司崛起,但是硅谷的创新精神是世界第一的,我们要多研究硅谷,所以创新工厂作为第一个VC,在美国有比较大的团队,是为了彻底了解美国人的创新精神,和他们最新想的还没有上媒体的突破式的想法。

  第三个,我们要相信科技的力量,很多人说“今天BAT垄断了,都没有什么希望了”,但是我们看一下历史,不要只看过去的5 年,看10年、20年就会发现科技的力量比任何一个公司的垄断来得大。曾经有三大门户,今天有BAT,但是新的科技会给极客们、创业者们带来更大的机会。抱着这种精神深入研究每个行业、每个技术,我相信预测未来并不是那么困难。

  还有一点,今早上提到一句话是“最好预测未来的方法是创造未来”,所以很棒的预言者是卷起袖子动手,经过自己的执行力来了解科技、产品和用户,这样比预言家更有价值和意义。

  张鹏:您提到的趋势包括技术的力量,这次大会里大家谈论比较多的,而且感受到中国即将火热的很多技术的概念,比如VR,包括人工智能,包括人工智能结合的机器人,像自动驾驶也算是现在很热的概念,因为新造车运动也跟这个相关。我想听听,从您的角度来看这些大家炒得很热的技术是不是我们创业者应该关注的方向?

  李开复:我对于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所谓的人工智能是非常的看好,认为引爆点已经来到,因为大数据已经形成,而且算法经过多年的累积和迭代已经相当的成熟。我认为VR长期来讲可以改变世界,而且很多年轻人已经活在虚拟世界里面,我们真实世界已经是一种补充,所以必然性应该是毫无疑问。但是对技术障碍在短期两三年内会不会有突破可能会碰到阻碍和挑战,但是长期非常看好。

  张鹏:机器人和自动驾驶还是?

  李开复:机器人我也是长期非常看好,短期我看好的更多是工业型的应用。因为这个领域它的成本还有技术的细节、消费者的期望值和心态可能需要尝试突破迭代,可能工业的环境用它去做一个工业的制造或者仓库的搬运,像亚马逊那类的应用能够非常好的让产品迭代做得更好。让这些有钱的大公司们作为第一批,当这些技术被磨练够以后就可以进入家庭,所以我是长期看好。但长期是两年半还是五年,这不太确定,这个蛮难预测的。但是可能大家特别期待的家庭机器人帮你做菜、烧饭、扫地可能还要再等一段时间,因为消费者的期望值是相当高的。

  还有自动驾驶,我表达一个特殊的观点,我比较看好中国。不是说技术领先美国,毫无疑问美国是领先中国的,但是中国在快速的超赶,因为有这么多大数据、这么多工程师,技术领域中国在快速成长。但是有一个和科技无关的重点,就是美国有强大的法律律师维权系统,所以自动驾驶它可以救10万个人,但是可能有1万个人因为它丧生,我这个数字可能不是科学的,是大约的估测。对人类是好的事情,但是在这个体系里面救的10万个人不会来感谢你,但是丧生的1万个人会把你告到死、告到破产。

  尤其像Google这样的公司,它有这么大的资产,它不能说服自己推自动驾驶,比如死50个人、70个人,每一个法律诉讼都看到它银行帐户有这么多钱,它很难决定怎么突破这个法律问题。中国在这方面有不同的法律系统,可以看到整体来说这个对中国或者对世界是件好事情,是会救更多的人,远远超过它伤害的人。也许我们可以找个特别的方式来做突破。所以可能因为法律运行机制,美国在这方面执行力有所欠缺。我们非常希望看到这方面的技术。

  对其他的技术,根据我多年累积的经验再分享两个事情,第一个事情是比尔·盖茨说:“我们对一些新的技术在2年太乐观,但是5年会太悲观”,比如说我们大家都讲物联网、IOT,但是实际上有很多标准的问题也许2年无法突破。刚才我讲的例子,VR也可能有这样的问题,但是长期会改变这个事情。第二个方面,创业一定有自然的方向走,不要去教育用户,我们可能都幻想作为VR或者AR,或者幻想出一些非常奇奇怪怪的应用,但是每一个技术都有它自然天然的应用,不需要教育市场的,所以创业不要让自己的人生变得那么痛苦,去做自然的事情,比如VR适合做什么?肯定是娱乐;比如机器学习适合做什么?肯定是广告、金融、保险、银行、券商嘛,这些一定是最容易去追随的;机器人,工业嘛,能够取代劳动力、工人、保安,大老板们买个机器人一年5万块钱,值得不值得用它增加或者替代我已有的劳动力。所以每个领域里面,作为创业者我们都应该想它自然的对象是谁,不要拍脑袋或者理想得太大了。如果用这个心态来做的话是有希望的,比如今天获奖的那个是家用机器人,它也是,但是切入非常强烈的需求,是对老人的关怀和老人远程视频的应用,还有对孩子的关怀,照顾你BABY的需求。所以你要有个强的刚需,这么走的话就会非常顺,不需要教育市场。

  张鹏:您说的是顺势而为,技术要在对应节点释放力量,不是让创业者一个人翘起一个星球,这个比较难。您这么多年见到这么多创业者,接触过很多成功的人,也接触过失败的创业者。六年过来,您对创业者应该有什么气质这件事怎么看?

  李开复:要把气质和能力分开,能力是对产业的深度理解、执行力和专注的能力,这些特别重要。我觉得气质就是像极客精神,对自由、创新、透明的追寻,对改变世界的渴望,对困难和未知的不担心,还有对理想的追寻,对改变世界的渴望,这些是我们想看到的气质。

  张鹏:能力在这个时代的要求和六年前有什么变化吗?

  李开复:创业者肯定要有这样的精神,但是能力来说可能更多元化。六年前我们往往认为一个很强的产品经理+一个技术人就够了,但是那个是做一个很大的APP够了,慢慢随着滚动可以做更好的设计、商业应用。但是现在创业大部分机会尤其让我们振奋的机会可能不见得只有APP,需要很多专业的人员。比如小鱼在家有特别懂视频会议的人,比如我们投资的很多其他公司,比如我们投资的商务的O2O的公司,我们投资了一家装饰公司,它对装修要特别懂。

  所以我们希望寻找有极客精神传统行业的专家,让他们主导创业。或者有极客精神的产品的人和懂得其他行业的,两者结合会更好。互联网所做的不仅是技术或者APP,它所接触到的是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应用,所以对垂直行业不是二十三五岁的产品经理能够有这种行业的认知和人脉的。

  张鹏:当年创新工场刚刚创立时候是很强的孵化机制,我记得有一张图,还有六个学生,这是当年创新工场孵化过的学生。这几年创新工厂也有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路径是什么?

  李开复:我们挺自豪的,这是我们校园招聘的海报,当年我们觉得找一个极客精神的创业者挺难的,还不如去找刚毕业的学生自己孵化。这是我们找到比较早的前六个,有三个是刚毕业的,三个是两年经验的,今天有五个已经是挺知名的CEO了,而且都是我们投资的。所以表示我们当时孵化模式并没有错误,也没有走偏,挑得人还是很牛的。但是整个环境变了,现在连续性创业者、有经验的创业者越来越多,所以我们创新工厂投资偏于A轮、B轮投资,我们大部分钱偏重在这些连续性的创业者,相对大体量的有经验的。我们所管理的钱越来越多也投在大项目里。但这丝毫不代表我们放弃对年轻创业者的爱护和培训,所以我们同时在做群英会,拉进徐小平等,大家有兴趣的话一定要到网站身去申请。

  我是导师之一。我们非常愿意找到这种有极客初心的创业者,如果时间不够我们就做批量的工艺辅导和帮助,我们希望同时做好标准,A轮左右投资人VC的工作,大家有项目也可以投给我们,另外我们也看到这些A轮的创业者越来越多趋向多元化、有传统经验、连续性创业者,尤其是那些高估值的越来越多是这样,但是我们也非常愿意帮助第一次创业的朋友们。

  张鹏:其实创新工场也对轮次不只是在A轮,因为有更大的资金量,有可能一追到底。

  李开复:对,我们这次募资即将结束以后差不多有将近80亿人民币的基金,有投了一个案子上亿的案子,有一些也是接近IPO的,比如美折是非常赚钱的公司,我们能够有幸介入。但是我们的模式不是任何阶段都投,我们认为资本结构从过去按照轮次,到现在发生了一些变化,除了有美元之外,还要与二级市场对接,这样能够更快达成产业加速。另外,由于没有太多人民币轮次的存在,我们希望把自己做成对某些行业和产业能够整轮理解。对特别棒的案子无论是天使、A轮、B轮、C轮、快要上市的,我们认为自己很懂就投进去。我们自我定位是希望成为我们投资的领域里面最懂行业、最懂产品、最懂技术的专家,那些希望我们投资的,不论轮次,都可以来找我们。

  张鹏:工场我们最早理解是在移动互联网浪潮里面投了很多位置鲜明的企业,那时候感觉工场好像倾向于移动互联网,包括工具型的、平台型的是工场非常关注的。最近两年投了很多跟文化创意领域相关的,这个变化挺有意思的,您讲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为什么文化创意领域工场这么看中?

  李开复:互联网精神接触到什么领域就会改变什么领域,六年前接触到移动领域,所以手机被它颠覆。这个是老的演讲稿,是第一次融资时候,左边是我们跟老外融资时候用的,他问内部孵化到底是什么东西,我们就拍脑袋出了一堆投资,左边是我们投资的,右边是成功的公司,这是我们的历史回顾,是拍脑袋拍出来的。

  回答你这个问题,互联网接触到什么行业,它就可能改变、颠覆这个行业,所以移动互联网工具型手机行业的改变已经发生、已经成熟。那么内容行业是我们认为在现在这个阶段是最好的行业,广告主也开始转移过来了。

  再下一步是我们认为年轻九零九五后这些成长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人,每天的日子过在虚拟世界的人开始用这些最新的内容和产品,所以暴走漫画等这些有年轻的力量进来。再下来是广告主和赞助会从传统渠道走进互联网渠道,比如奇葩说一年是好几亿的广告收入,这种节目会越来越多。再往下走,广告只是冰山一角,我们认为收入模式可以采取各种不同虚拟商品的模式,比如我们投资的akb48可能是女子偶像团体,但实际上它是巨大的虚拟游戏,上面有货币等等东西。这些是在内容行业会带来特别大的颠覆,而且它会产生特别大的价值,它和电子商务O2O不一样的是它全部是虚拟的,所以整个东西跑得会更快,我们现在特别看好这个领域。

  但这不是我们唯一看好的领域,我们还在不断研究互联网还会哪些领域,比如O2O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已经发生了,我们还在寻找有哪些点,比如基于互联网的教育,还有基于互联网和移动端的企业级应用也是很大的机会,还有基于互联网的B2B,包括交易的。大家看到的内容很多,每个人每天在上网看奇葩说等,但那只是我们六个领域其中之一,我们在不断研究互联网改变颠覆哪些领域,这些领域就是我们要深度介入,从天使轮一直投到它上市为止的。

  张鹏:知乎上有问题说:“2015年合并、并购非常频繁,回顾这一年,您如何总结这一年的变化?是不是资本寒冬来了?”开复老师怎么看这个问题?

  李开复:创业融资的难度肯定比一年前半年前难度大很多倍,如果从这个意义我们可以认为资本寒冬到来了,但是我喜欢用另外一个角度看它,今天中国互联网有七八亿用户在上面,每天用全世界最高的频率来使用手机。国内经过过去的砸钱,甚至有些泡沫产生,造成用户里有3.5亿左右能够直接支付,超越美国人民网上支付的使用,各大城市的人都用手机达到生活方式。刚才看到那么多VR、机器人技术的成熟,所以从市场、科技成熟度和互联网改变各行业的角度,从来没有看到比现在更乐观的时代,所以我觉得现在的创业应该是更美好的。

  但是如果你抱着是我怎么样搞一个商业计划忽悠投资人的钱,这个就不要做了。但是如果你抱着极客精神去捕捉市场的机会、去捕捉科技的成长,没有比这个时候更好的去创业。

本文标题:李开复是干什么的-李开复:谷歌当年什么也没给我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72844.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