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丧偶老人的心理特征-丧偶老人的心理如何调整

发布时间:2017-09-20 所属栏目:丧偶

一 : 丧偶老人的心理如何调整

61阅读/ www.61k.net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在经过了几十年的沟沟坎坎和磕磕绊绊,两个人正应心手相携,安度幸福晚年的时候,倘若有一方“先走一步”,必定会给另一方在精神上造成巨大的创伤,甚至会丧失继续生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据心理专家分析,丧偶老人的精神世界,往往要经历三个阶段:

自责。与老伴洒泪告别之后,总觉得对不起逝者,甚至认为对方死自己负有主要责任,于是精神恍惚,心理负担沉重,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在言行上还会出现一系列反常现象。

怀念。老伴逝世后,生者在剧烈的情感波涛稍稍平息之后,会进入一个深沉的回忆和思念阶段,在头脑中经常出现老伴的身影,时而感到失去他(她)之后,自己是多么的凄凉和孤寂。

恢复。在亲朋的关怀和帮助下,自己终于领悟了“生老病死乃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这个道理。于是,理智战胜了感情,身心渐渐恢复了常态,从而以坚强的毅力面对现实,又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为了能够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消除悲痛在心灵上造成的阴影,老伴过世后的当务之急,便是进行正确的心理调适。首先,欲使自己尽快地从悲痛的氛围中解脱出来,不妨通过各种方式尽情地宣泄一番,如在亲人挚友面前嚎啕大哭一场,也可将自己的眷恋怀念之情,用诗文、书信或日记等形式写出来,以抒发胸怀并作为永久的纪念。其次,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尽管宣泄对于维护身心健康有益,但是,无休止的悲哀必然造成人为的精神消耗。所以,过一段时间之后,要设法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可以到亲朋处小住一段时间,更重要的是走出斗室,多接触外面的世界,多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只要生活的视野开阔了,精神上的痛苦也就会随之淡化和消失。最后,所谓的“老两口到另一个世界再团聚”企盼,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罢了,是不可能实现的,对老伴最好的寄托和思念,应该是悟透人生的哲理,勇敢地挑起社会和家庭的重担,迎着火红的夕阳,坚强、乐观地生活下去。



二 : 奇数与偶数的特征

奇数和偶数 奇数与偶数的特征

奇数和偶数 奇数与偶数的特征

奇数和偶数 奇数与偶数的特征

奇数和偶数 奇数与偶数的特征

奇数和偶数 奇数与偶数的特征

奇数和偶数 奇数与偶数的特征

奇数和偶数 奇数与偶数的特征

奇数和偶数 奇数与偶数的特征

奇数和偶数 奇数与偶数的特征

奇数和偶数 奇数与偶数的特征

奇数和偶数 奇数与偶数的特征

奇数和偶数 奇数与偶数的特征

奇数和偶数 奇数与偶数的特征

奇数和偶数 奇数与偶数的特征

奇数和偶数 奇数与偶数的特征

奇数和偶数 奇数与偶数的特征

奇数和偶数 奇数与偶数的特征

奇数和偶数 奇数与偶数的特征

61阅读请您转载分享:

三 : 丧偶的老人要如何调节心理健康?

丧偶老人 丧偶的老人要如何调节心理健康?

“白头偕老”是对婚姻美满的祝福,但夫妻相伴终有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夫妻中总会有一人先辞世。鳏寡孤独反映出了老年人丧偶之后的寂寞、孤苦的心情。

在中国,老年人中绝大多数都是相濡以沫共同生活了几十年的老夫妻,共同的生活习惯、生活经历,把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老年丧偶,会对未亡人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冲击。他们会产生强烈的不稳定感。

这种消极心态常见的有:

过度悲伤型

失去亲人悲伤是正常的心理反应。但过度悲伤、长期悲伤,将悲伤作为一种稳定的心态持续一两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而不能自拔者,就成为一种不健康的病态心理了。

例如:有对老夫妻感情甚笃,不幸的是,丈夫在一次外出中意外身亡。妻子毫无思想准备,听说后悲伤得晕了过去,醒后哭得死去活来。丈夫的丧事办完了,妻子却长期沉浸在悲伤中不能解脱。身体很快就垮下来了,不久也离开了人世。

中医的“七情”学说认为,“悲伤肺”。老年人的机体功能本来就处于退行之中,老年人丧偶,过度悲伤可使老年人肺气郁闷,上焦不通。不但会降低老人适应生活的能力,还会使人体的代谢功能减低,免疫功能削弱,促使迅速衰老、疾病丛生,严重的会导致死亡。

怀念恋旧型

老年夫妻共同回忆过去的美好岁月,是老年爱情生活的调味剂。老年人丧偶会使未亡人强烈地感到死亡在不可抗拒地逼近。一些缺乏健康生死观的老年人感到无助、焦虑,缺乏生存的美好希望。这时,留恋追忆过去就会成为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

有一对七十多岁的老夫妻,丈夫身体不好,内外都非常依赖妻子。不幸的是,妻子患病先他而去。常年在生活中养成的对妻子的依赖性,在妻子去世之后马上转化为强烈地无助感和孤独感。悲伤之后,他感到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他变得感情脆弱,回忆过去成了他主要的生活内容。

当人看不到未来的希望时,死亡就会迅速逼近。因此,对过去的追忆和怀恋绝对不应成为自己勇敢生活的障碍。

后悔自责型

时常可以听到一些丧偶之人自责地讲这类的话,例如:“都怨我,当时如果我能及时注意,他(她)就不会走得这么快了。”把亲人的死归结为自己的责任。不过有的 人只是说说而已。但是,如果真的过敏地把那种自责与亲人的去世等同起来,使悲伤之情长期萦绕心头就成为问题了。

因为过去夫妻间的磕碰,妻子死后,他在悲伤之余产生了强烈的自责、罪恶感。他因为无法补偿过去,就用这种持续的悲伤不断地责备自己,以求得到良心上的安慰。

走出丧偶痛苦的方法有哪些呢:

一、对于丧偶老人,子女们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让老年人重新找到对生活的依恋,从而减轻其丧偶的痛苦。

二、避免自责

老年人丧偶后,常常会责备自己过去有很多地方对不住自己的老伴儿。这种自责、内疚的心理如果不能及时地调整好,就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常诱发其他疾病,导致早衰。

三、转移注意力

经常看到老伴的遗物,睹物恩人,会不断地强化思念之情,加深精神上的痛苦。因此,不妨把一些遗物暂时收起来,将注意力转移到现实和未来的生活中。

四、寻找新的生活方式

老伴离开以后,原来的一些生活方式被迫改变,老人很容易陷入孤独寂寞之中。因此,丧偶老人要积极地调整生活方式,培养兴趣爱好,老有所乐,减少对旧生活的眷恋。

五、正确对待丧偶的现实

应该认识到人的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失去了朝夕相处、休戚与共的老伴的确是一件让人痛心的事情,但是这又是无法避免的现实,要尽快地调整好心态,多保重身体,好好地生活下去。相信这也是老伴儿的心愿。

六、心理转移

当老人丧偶后,情绪极度悲伤时,可以选择大哭一场,也可以向别人倾诉,以便发泄心理上的消极情绪。倘若把忧伤深深地藏在心里,独自一个人冥思苦想,只会强化心理压抑,久而久之,容易引起身心疾病。

七、心理补偿

老人丧偶后,情绪极度悲伤时,可以看看配偶的照片,抚摸配偶所用过的东西,从而会回忆起夫妻以前相处时的美好时光,在一定程度上能使心理得到补偿,然而,积极的心理补偿莫过于选择理想的新伴侣,这样可以在生理上和心埋上都得到新的平衡,从而开拓新的生活。

八、心理升华

老人丧偶后为了减轻忧伤,最好把心理活动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这样,对于个人和社会也是有利的。

心理学家建议,老年人丧偶后切勿过度悲伤,这样会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也会使“老年人意识”更迅速地到来。为了尽快地从悲伤中解脱出来,应当积极地调整自己 的生活。可以做些大的变更来改变生活,重新振作自己。比如:旅游、改变居住环境、暂时与儿女同住、住到老年公寓、积极参加各种老年人社团的活动、发掘自己 的兴趣和爱好等。怀念逝者并不妨碍寻找新的人生伴侣,如果有条件,可以重新组织家庭。

四 : 关心丧偶老人的生活

一项统计资料表明,丧偶老人在自己配偶死亡后两年内的死亡率是一般老人的7倍,可见丧偶是导致老人提前死亡的重要因素。然而,丧偶老人若能平静地度过两年,其死亡率即趋同于一般老人。因此,如何帮助丧偶老人度过两年“难关”,对老人的健康长寿有重要意义。

配偶是生活上最亲密、感情上最融洽的伴侣。随着年寿增长,社交活动的减少,知心好友日趋稀少,老伴更是一日不可或缺。一旦有谁先逝而去,另一个往往痛不欲生,有的整日痛哭流涕,不愿与已去的老伴分离;有的悲痛郁闷,不思茶食,一味唉声叹气;有的则悲情难遏,迁怒于人,怪罪自己。此时,作为子女、亲友给老人以劝慰和开导,帮助老人消除忧伤、重振精神是十分必要的。但仅有这点还不够,还应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给老人创造一个自我妥善调适的生活环境。例如:重新布置居室。居室中的一景一物,时时勾起思念之情,尽快帮助老人摆脱旧日的恋念,重组新生活,适应新生活,是健康长寿的基本保证。为避免触景生情,防止忧伤心情的延续,可将老人居室布置作个调整,给老人以新的感觉。

鼓励老人扩大活动圈,与人多交往。子女可带着老人去旅游,去访亲探友;培养老人新的业余爱好,如养花、种草、集邮、喂养家禽等。还可指导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主动参与社会交际活动。若老人有再婚之念,应给予支持和帮助,使其余生之年重添乐趣,切勿用封建意识横加阻挠。

对于正在服药治疗疾病的老人,子女或亲友要及时提醒老人按时、按量服药,必要时还要请教医生,根据病情是否需要更改剂量。若老人居丧的抑郁情绪太强烈或太持久,甚至有明显的悲观厌世情绪时,应该请精神科医生给予必要的诊治,适当用些抗抑郁药,以调整他们的情绪,使之能安全度过居丧的反应期。

本文标题:丧偶老人的心理特征-丧偶老人的心理如何调整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72148.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