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7-08-25 所属栏目: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

一 :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教学反思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这一阅读课文的教学,我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

1、利用网络直观的动物世界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2、在老师引导下进行文本学习,让学生利用相关信息在网络互动中合作学习,读懂一组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了解了生物共栖的原因及有趣的现象。

  这一环节的教学,我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如:引导学生在读----想-----找------标-------演等形式了解金黄鼠与百舌鸟共栖部分的内容);利用网络互动的优势,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和同学探讨,学生的参与度明显提高,起到了互帮互补的效果。特别是将自己当作其中的一种动物,介绍自己和好朋友的共栖,同学们争相表演,既提高了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充分地体会、表达了共栖之“趣”。

3、在读懂以上“范例”,的基础上,我又利用网络的丰富资源,让他们在网络中有目标地自主阅读相关内容,并按要求进行汇报。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兴致极高,他们又了解到了许多生物共栖现象及其他生物趣闻,并争相将自己网络阅读所得告诉大家,体验到了探索的成功与趣味。这样就很好地利用文本、拓展文本,将文本与网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进行了语言训练,又充分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探索兴趣,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

二 : 《有趣的发现》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知识铺垫。
   1、小朋友,在我们地球上生存着许许多多的昆虫,它们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瞧(出示昆虫图),老师这儿就有许多,认识他们吗?
   2、指名学生说。
   3、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些昆虫有一些相同之处。
   4、是啊,这些昆虫有的翅膀特别大,有的翅膀特别小,还有的没有翅膀。(教师用笔圈出同类,并分别标上“翅膀大”“翅膀小”“没翅膀”)
二、揭示课题,引发疑问。
   1、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去读1个与昆虫有关的小故事,名字就叫——
    (出示课题:有趣的发现)
   2、指名读题,注意轻声“的”。
   3、读了题目在你脑中是否出现了一些小问号呢?
   4、学生质疑:(谁发现?在哪发现?发现什么?怎样发现?……)教师相机板书。
三、初读课文。
  1、自由轻声练读课文。要求:(1)标好小节号。(2)读准生字字音。(3)读通课文中的长句子。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词。(出示下列词语)
  有趣 达尔文 小岛 昆虫 翅膀
  观察 比较  因为 生存 研究 重要
  指名带读,正音后,再指名带读,开火车读。
  (2)去拼音后,指名带读这些词语,开火车读。
  (3)问: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出示第3自然段,重点指导读第二至第四句。
  (4)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评议。
  3、范读课文。
四、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读一读,巩固生字的字音。
  2、你是怎么样记住每个生字的?指导分析生字的结构和偏旁。
  上下结构——容、易、究。
  左右结构——较、研。
  半包围结构——达、存。
  3、指导书写:你在字形上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4、你能给这些生字组词或用它来说一句话吗?
  5、集体书空这些生字。
  6、学生描红。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上完成《习字册》。
  2、课后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入题

1、揭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7、有趣的发现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写了谁获得了有趣的发现吗?指名说。

二、指导学文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师:达尔文到海洋中的1个小岛上去考察,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呢?请小朋友快速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划出相关的句子。

2、小朋友自由朗读思考,师巡视指导。
3、交流:

<根据回答出示句子>: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感到很奇怪。

①谁再读?达尔文看到了几种昆虫?指名说。

②奇怪什么意思?你觉得奇怪在哪儿呢?(看图:从哪里看出达尔文很奇怪呢?)

③质疑:是啊,读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为什么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昆虫呢?真是奇怪!

④你觉得应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谁来读?小朋友一齐来用动作演示读一下。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A、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将达尔文找到的答案用你喜欢的符号划出来。

2、交流:达尔文找到的答案究竟是什么呢?指名读。

①引读:(出示课件)原来 ……指名读。

②其实在很久很久以前,岛上的昆虫各种各样,有(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③可因为岛上:(出示句子)岛上经常刮大风。

听风声,用语言描述,想象刮大风时的情景,树叶会怎样?海上的风浪呢?一般的昆虫呢?在这种情况下,你怕吗?读好“经常”。

③(出示课件)句二: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翅膀的昆虫,它们怕吗?你从哪句看出来的?读给大家听。

你想它们会被风刮到海里去吗?能生活下来吗?风来了,想想它们可能生活在哪里?(草丛、泥土、石缝)读好“不大可能”。像小蚂蚁、小螳螂多幸运,为它们感到高兴吗?你觉得应怎样读?评议。动作演示读。

( 同法学习句3和句4。)

④句三:翅膀大的昆虫又是怎样的呢?指名说。像蝴蝶,也比较幸运,它们也不容易被淹死,为什么呢?引读这句话。谁再读?评议。翅膀大的昆虫真勇敢!(强调翅膀大,力气大)

⑤句四:有1类昆虫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它们是……引读:可怜的是……

1种昆虫的消失经历了很长很长的时间,所以书上说——逐渐消失

是呀,它们可怜就可怜在长了翅膀,偏偏翅膀又长得小,所以它们只能灭亡。让我们再读读这句话,来表达我们的同情。

3、角色演示读。刚才我们学习了不同翅膀的昆虫情况,现在让我们亲自来到这个小岛上,体会体会做昆虫的感觉好吗?分小组,(大翅膀、小翅膀、没翅膀)听!大风来啦,你挥动你的翅膀感觉一下――你怕吗?(指名接着说。)

4、齐读这几句。

5、师小结:(我们从达尔文的发现中看出:只有适应自然环境的生物,才能生存下来。
B、渡:那达尔文是怎样找到这些答案的呢?你从哪句看出来的,指名回答。

1、<根据回答出示句子比较>:

达尔文捉来(许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

达尔文捉来昆虫,观察比较,找到了答案。
2、谁再读?你觉得哪个句子好?为什么?

3、交流:

从“许多、反复、终于”这些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指导朗读:在这样的1个很长又很难的过程中,达尔文找到了答案,他的心情怎么样?很高兴,那我们读之际心情应该怎样?

5、齐读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6、师:从这里你能看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渡:达尔文通过仔细观察,认真研究,终于明白了“只有适应岛上环境的昆虫才能生存下来。”这就是达尔文最有趣最有意义的发现。

1、引读这一自然段: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后来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教师小结;达尔文进行历时五年的环球考察,正是许多像这样的发[www.61k.com)现,才使他反复研究思考,发现了生物进化的奥秘。所以说这个有趣的发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再读。

三、总结延伸:
希望我们像达尔文一样,平时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动脑的好习惯。其实,很多科学家小时候都有这样的好习惯,看,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1个。出示故事。牛顿是世界上非常有名的科学家。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有趣的发现》类似于一篇科学小短文,告诉孩子们只有适合岛上环境的昆虫才能生存下去,课文的重难点就是第三自然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按预定的教学程序1步1步实施,在理解课文第三自然段时,采用了“创设情境,理解词句”的方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为了能让学生在有效的活动中更好地理解3种昆虫在大风来临时的表现,我先播放刮大风的声音,然后描述:小朋友们,现在大风来临了,你是哪种昆虫?当刮大风时,你在干什么呢?孩子们纷纷动了起来,有的变成了大翅膀的蝴蝶,大风来临时在奋力地向前飞着;有的是小蚂蚁,大风一刮,就躲到了石头后面;还有的变成了小翅膀的蜻蜓,大风刮起来了,因为力气小挡不住大风便被吹落到海里去了……

表演完后,我让孩子们大胆地说:“小朋友们,现在你们都是一只只可爱的昆虫,刚才在大风来临时,你们正在做什么呢?”孩子们情绪高涨,有的说:“我是一只可爱的蝴蝶,大风吹起来了,我张大翅膀使劲飞,结果勇敢的我活了下来。”有的说:“我是一只小小的蚂蚁,大风吹来了,我一下子就躲在岩石后面,凤就吹不到我身上了!”说完还得意地学着蚂蚁的样子爬了几下。这时1个同学垂头丧气地站来起来,他伤心地说:“我是一只小翅膀的昆虫,大风吹来了,我的力气小,顶不住,被海风刮到海里去了淹死了。”说完还做了个倒地的动作,那滑稽的样子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这样的课堂,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课文重难点在学生的表演练说过程中迎刃而解了。

三 :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
课文《有趣的发现》讲述了生物学者达尔文对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的昆虫的观察,发现只有适应自然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道理,在有趣发现中渗透科学思想的教育。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注意利用情境教学法,鼓励质疑.
在揭示课题时,我首先引导学生读好“有趣”,接着就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读了课题,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哪些小问号呢?学生就能提出如“这个发现是谁发现的呢?这是什么发现呢?问什么说是有趣的发现呢?……带着这样的疑问去自由朗读课文,学生这很快使学生进入了课堂学习的氛围。
  课文的第一节介绍了科学家达尔文,我在请学生读课文之后相互讨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科学家?“著名”还可以换什么词?如“闻名”、“有名”、“举世闻名”等词语,这样教育学生要注意词语的积累。在学生交流反馈之后,我又接着这样问:你想了解达尔文的哪些内容呢?为什么说达尔文是为著名的科学家?他是怎么会成为著名科学家的呢?这样的提问,会唤起学生对科学家达尔文的好奇,使得学生急切地想了解达尔文。最后进行说话训练:达尔文是(             )。
  带着这样的情感,学生再读课文第二节。于是我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世界,让孩子们真正走进课堂,把自己化作课文内容的一分子,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想象自己处于现场,我与科学家达尔文一起观察事物:如果是你,看到这样的现象,会想到什么呀?进而进行句式训练:达尔文发现岛上只有(              )的和(            )的昆虫,却没有(                )的昆虫,感到很奇怪。从而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整个教学情境的铺设由始而终,激发学生兴趣,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使学生从自主参与学习中主动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道德观分析课文能力。用“想——说——做”深化学生对语文的理解,突出教学重点。在这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教学是那样的自然而活泼。我想,在这样的课堂中,当学生完全进入角色的时候,他们应该都能体会到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为科学家的精神所感动。但本节课中,我觉得朗读训练得不够扎实。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
 《有趣的发现》一文要求复述,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样的训练。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使这项训练有个良好的开端,应该做好铺垫工作。
    第一,让学生通过读书对每自然段的内容有个整体把握。抓好纲目,做到纲举目张。所以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书讨论,引导归纳大意。如《有趣的发现》这一课中,我引导学生归纳出如下课文各小节的大意:
                                  1、达尔文是英国著名的科学家。
                                  2、达尔文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3、达尔文通过研究发现了规律。
                                  4、达尔文这一发现的重要意义。
    第二,给学生以方法。复述可以通过抓关键词回顾各部分内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一些重点词语,做上标记,教师板书。同样在这一课中,重点段第三段共有四句话,用总分的形式介绍了达尔文的发现的答案。要逐句引导学生读懂,理出线索:
                                  翅膀    刮大风      结果
                                  没有的   不会飞     不大可能淹死
                                  特大的   能顶住     能生存下来
                                  小的    顶不住     逐渐消失
 重点部分进行梳理之后,加上第一自然段的“著名”、最后一自然段的“非常重要”这两个词语,学生会由这些词语勾起对课文内容的回忆,教师示范后学生会“遵路识斯真”,通过第一次的良好开端逐步学会复述的方法。我想,在随后的第六单元16《孔繁森》一课中,也要求复述课文,只要引导学生回忆第七课的复述方法,相信学生能按照老师给的提纲和关键词进行正确复述,语文学习能力也就会逐步得到提高。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
《有趣的发现》这篇课文记叙了生物学家达尔文发现在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只有两种昆虫:一种翅膀特别大,另一种是没有翅膀或翅膀残缺的。科学家为了解开其中的迷,经过艰苦的科学研究,最后终于找到了答案。
    刚刚走进文本,我有点无所适从。因为我发现课文语言朴实 ,条理清晰,不适合有感情地朗读 ,也从中找不到创新点,这样怎么能参加赛讲呢?经过几天的研究,我决定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上,于平实中见扎实。
    今天终于讲完了这节课,自我感觉教学效果还不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在品析词句中感悟文章的内涵。
    回顾整节课,我处处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通过换词的方法帮学生理解了“著名”一词,学生说出了“有名、出名”,我再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用哪个词好?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课文用词的准确,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引导学生发现这个有趣的现象时,我也抓住了“要么……要么……”一词,学生用它练习说话,在具体的语境中明白了“要么”连在一起用,表示在两种情况中选择其中的一个,为下面感受“奇怪”做了铺垫。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对“反复、许多、终于”等重点词的理解,也让学生知道了达尔文寻找答案历尽艰辛。课文对奇怪现象产生的原因的分析,用了三个因果关系的句子,如果把这个直接告诉学生,二年级的孩子一定不容易理解。所以我问“文中用哪个词语把原因和结果连起来了?”刚开始学生还不懂,但是在我的引导下,第三个关联词语学生一下子就说出来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想学生一定会有所收获,对他们今后的阅读理解也会有一定的帮助。
    二、在指导点拨中发挥教师的作用。
    备课中,学生每一内容的学习,我都做了精心的预设,所以在课堂上,我能在学生遇着困惑时及时点拨;学到知识时及时总结提升,使学生加深认识。在理解“达尔文找来许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这句话时,我先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句子的意思:你从哪个词中知道了什么?学生抓住“许多、反复、终于”等词语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这时我再总结:“短短的一句话,却告诉了我们达尔文寻找答案的艰辛历程。”这样使学生既学到了阅读方法,又体会了句子的内涵。
但是,讲完课,我也发现了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教学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前半节课比较松散,到最后草草收兵。在备课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种奇怪现象产生的原因”这一环节,我是预设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说,再找二、三个学生来说,可是由于时间关系,我只让一名学生说了一下,没有体现训练过程。最后的“齐读全文,深入体会”这一内容也临时取消。
    另外,在课堂上,总感觉自己知识底蕴不够深厚,对课堂的驾驭不是游刃有余,这需要我多学习,多读书,不断充实自己。
    总之,一节课下来,有收获的喜悦,也有不足的思考。不管怎样,这些都是我今后研究的财富,我会把它们珍藏起来,并时时翻阅。

四 : 《有趣的发现》教学实录和反思

课文《有趣的发现》讲述了生物学者达尔文对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的昆虫的观察,发现只有适应自然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道理,在有趣发现中渗透科学思想的教育。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注意利用情境教学,取得了一定果。
一、习旧引新,迁情入境
新课我是这样导入的
师:前一阵,我们教室后面的小树上叶子一下子全没有了,我们班有不少小朋友都在看,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树上有许多毛毛虫在吃树叶。
师:哦,你们找到了树叶不见了的原因,这是你们的发现。
师:我们现在再去看这棵小树,又看见了什么?
生:树叶长出新芽了,虫子不见了。
师:这是你们的又一个发现。
(师板书——发现)
师:“发现”的意思就是——
生(抢着答):就是看见的意思。
师:对,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说的发现就是“发觉、看见”。我们对小树的观察。有了一个有趣的发现——原来是虫子吃掉了树叶。那么课文题目也是“有趣的发现”,课文里讲了怎样一个有趣的发现呢?究竟发现了什么?如何的有趣?请小朋友去读读课文。
(这一部分的设计简明扼要,在不知不觉中营造了一个似朋友般面对面交流的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用简短的过渡语导入本课的教学。)
二、创设情境,读中设境
课文的第一节介绍了科学家达尔文,我在请学生读课文之后相互讨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著名“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什么词?在学生交流反馈之后,我又接着这样问:为什么说达尔文是为著名的科学家?他是怎么会成为著名科学家的呢?这样的提问,会换起学生对科学家达尔文的好奇,使得学生急切地想了解达尔文。
带着这样的情感,学生再读课文第二节。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世界,让孩子们真正走进课堂,把自己化作课文内容的一分子,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想象自己处于现场,我与科学家达尔文一起观察事物。整个教学情境的铺设由始而终,激发学生兴趣,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使学生从自主参与学习中主动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道德观分析课文的能力。用“想——说——做”深化学生对语文的理解,突出教学重点。
在读了课文达尔文的发现之后,我让学生演一演达尔文,把那种“奇怪“的感觉说出来。由于学生非常投入: “奇怪,我在其它地方都能看到那种吃旁小的昆虫的,怎么会在这个岛上就看不见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从语气到表情,学生可以说表演得非常精彩。在此基础上,老师悄悄过渡:“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达尔文想不想弄明白啊?那他又是怎样做的呢?”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寻找答案。在这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教学是那样的自然而活泼。
三、拓宽语境,鼓励质疑
学生不敢质疑,主要有两种心理:一是自尊心理;二是紧张心理。因此,培养学生质疑意识,关键是消除这两种心理。教师要善于摆正与学生相对地位,鼓励学生大胆踊跃提出不同见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教学中提倡集思广益,广开言路,师生谈话轻松。教师的提问以启发式、商讨式为主,让学生觉得亲切自然,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谈、议自由,以开拓学生参与学习的空间,体现学习过程,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变语文教学课堂为思维与各类活动的天地。
如在学习课文第三节时,师问:你觉得达尔文找到答案容易吗?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到“许多”“反复”“终于”,可是赵子涵却把小手举得高高:“老师,我有补充!”他的小脸因为激动而涨得通红,“我觉得‘捉’‘观察’‘比较’这些词语也能体现出他的不容易来。比如观察,他必须有一定的目的去看这些昆虫才叫观察……”很显然,他已经完全置身其中,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了,或者在他的眼里,正向放电影一般出现着科学家忙碌的身影呢!“哗——”其他学生被他的回答感动了,于是更多的小手举起来了:“老师,我知道‘比较’就是把一样东西和另一样东西比。”“我现在知道为什么岛上只有两中昆虫了,我来读这一段”……
我想,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已经不再需要那样“努力”地对学生进行所谓的思想教育了,当学生完全进入角色的时候,他们应该都能体会到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为科学家的精神所感动。
虽然在上述操作中,还有很多细节的地方还不够尽善尽美,但我正在努力朝着语文教学新课改的目标前进着。

本文标题: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教学反思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71123.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