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琵琶行白居易-琵琶行白居易

发布时间:2017-09-05 所属栏目:幼儿读物

一 : 琵琶行白居易

琵 琶 行 白居易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顺畅地诵读全诗并当堂背诵第二节;
2.品味诗中音乐描写声情并茂的艺术特色,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
3、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
教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琴曲《高山流水》的传说。言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方鼓琴,志在泰山,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如泰山;志在流水,子期曰:洋洋乎若流水,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一曲《高山流水》,传诵着俞伯牙和钟子期知音的千古佳话。的确,有美妙的音乐,还要有善听的耳朵,白居易所作的《琵琶行》再次演绎了一曲知音的绝唱。有联为证:(浔阳楼楹联)
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勾)留江上别离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看看一代大诗人是如何与一位沦落天涯的歌女达到感情上的共鸣的。
二、整体把握:
课前大家已做过初步的预习,下面我们再来欣赏配乐诗朗诵,体会琵琶曲中美妙的意境,品味弹者与听者缠绵凄恻的情愫。听后要请同学概述故事内容,各段大意。(校正几个字音)
明确:《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各段内容梗概:
送客闻琴 倾听弹奏 听诉身世 自伤迁谪 重闻湿衫
三、三次闻琴的赏析
诗中有几次写到琵琶女的弹奏?3次。
第一次弹奏,(第1段),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文中没有直接写弹奏的内容,大家猜猜,她弹奏的乐曲是怎样的感情基调?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忘归客不发
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一枝一叶总关情",风寒月冷,在这样萧瑟的深秋的月光下,琵琶女独守空船,弹奏的想必是比较哀伤悲凉的音乐,唯此才能使既遭贬谪又与友人离别的诗人被触动。板书:一闻琵琶情相触
第二次弹奏(第2段)作者受到触动后,急忙邀相见,又是添酒又是回灯,尽情地饱了一会耳福,这是作品中最具体直接的一次描绘,请一位同学将这段课文朗读一遍。
文中有这样的句子:"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琵琶女在如泣如诉的乐曲中,寄托的是怎样的心事呢?她的演奏与她的生活经历有什么关系呢?请大家反复朗读这段中的音乐描写,思考这一个问题,并在文中找一找,第三段琵琶女的自述身世与第二段弹奏有哪些相照应的地方?找出相对应的句子。可以前后4人讨论,派代表发言。
琵琶女在如泣如诉的乐曲

中,寄托的是怎样的心事?她的演奏曲调与她的生活经历有什么关系?请找出第三段琵琶女的自述身世与第二段乐曲旋律相照应的句子。
学生讨论后各抒己见。
教师小结: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这一部分我们且称之为前奏曲,它交代了琵琶女的出场(千古名句,情态逼真,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弹奏的曲目,调弦定音,动作娴熟,声情并茂,技艺高超。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孤单凄凉的琵琶女,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接下来这些乐曲旋律的变化,请同学们来给它们命名。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第二部分欢乐曲: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那时的她风华正茂,名噪京华,灯红酒绿,醉酒欢歌。此时的旋律清脆圆润、轻快舒徐。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比喻给人以珠圆玉润之感,仿佛再现当时的盈盈笑语。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第三部分沉思曲:好景不长,时光不再,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可谓肝肠寸断。此时的旋律也变得"冷涩""凝绝",直至"暂歇",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呜。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第四部分悲愤曲: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高亢激越的旋律,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强烈抗争!大型琵琶曲《十面埋伏》可以给你这种心灵的震撼。
音乐节奏、旋律、感情色彩的变化,作者主要通过比喻来表现,用各种具体形象的声音来比拟那一种抽象的乐器演奏,使人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尤其是琵琶女在乐曲的演奏中渗透着自己对命运的深深思索和强烈哀怨,故而能够让天涯孤旅的人达到心灵相通,产生强烈的共鸣。以至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板书:声 情
二闻琵琶情相通
齐读第二段。
第三

次弹奏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主要以乐曲的直接描写和听者的反应来体现音乐的特点,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诗人为什么会如此失态,在一个素不相识的歌女面前"泪湿青衫"?
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所以乐声更凄悲;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所以泪湿青衫。两人感情更加相通,达到了相融。
板书:三闻琵琶情相融
小结:全篇写音乐三个回合:一闻乐,闻声不见人,情相触;再闻乐,见人再闻声,情相通;三闻乐,知人重闻声,情相融。琵琶声中塑造出诗人自身横遭贬谪、抑郁寡欢的形象,琵琶女漂流沦落、凄苦哀怨的形象;正是由于二者有因社会不公造成的相似的境遇,(京倡--商妇 京官--谪官),同是天涯沦落人,所以在感情上能达到共鸣,能够惺惺相惜。板书:
四、熟读成诵
朗读时要把握诗歌的节奏,人物的感情,读出它的起伏变化。自由练习,指名朗读,老师范读,自由朗读,指名背诵。
五、赏析《琵琶行》中音乐描写的艺术特色
齐背课文第二段导入。
上节课我们欣赏到了课文中精彩的音乐描写,那么,《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有什么独特之处呢?《琵琶行》不仅仅停留在声音及其效果的描绘上,更重要地是体现人物的感情,琵琶女的身世飘零之感,作者的怀才不遇、社会不公之感。它描绘声音的美妙有这么几个特点: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呜。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比喻摹声,富于美感
未成曲调先有情 似诉平生不得志
说尽心中无限事 别有幽愁暗恨生
满座重闻皆掩泣 江州司马青衫湿
主客交流,富于情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枫叶荻花秋瑟瑟 别时茫茫江浸月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风物烘托,情景交融
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奖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

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正是由于声、情、景的相互融合,使《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成为千古绝唱。有人评价:
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白居易《琵琶行》
韩愈《听颖师弹琴》
李贺《李凭箜篌引》
六、赏析《琵琶行》中的月亮描写
文中的景物描写极好地烘托了环境、人物心情,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其中,月亮的描写占有很大比重。请大家找出文中的几处月亮描写,分析其特点和作用。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月"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意象,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很多诗句都赋予"月"动人的情思,《琵琶行》中的月,是心的坦露、情的流泻。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是诗人江畔送客之景,诗人左迁江洲,心情郁闷,秋江送客,"醉不成欢",而月笼大江,清光一片,映衬出诗人送别友人黯然神伤的心境。
琵琶女不同凡响的弹奏,声惊四座,"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江心秋月似也在聆听美妙的乐曲,映衬出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诗人此时也陶醉其中。同时,空明澄澈的江心,也让作者陷入了对身世家国的沉思之中。在这"江心秋月白"的氛围中,读者仿佛听到诗人面对一轮秋月的叹息声。此处"秋月"烘托了人物的心境。
琵琶女年长色衰,孤苦伶仃,沦落天涯,"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这里秋深月冷,月照离人,映衬出歌女漂泊无依、凄楚寂寞的心境。
而"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这一笔,凸现琵琶女昔日的风华得意。昔盛今衰,两相比照,包蕴着诗人对琵琶女命运的无限感喟。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面对春花秋月,却是孑然一身,于此读者不难体味到诗人慨叹年华虚掷,情绪低沉却又无可奈何的心境。
诗人所绘的"秋月"都是清冷、孤寂的。这正与可以用"凄凄"("凄凄不似向前声")二字概括的《琵琶行》的感情基调相切合,"秋月"正好既为"天涯沦落人"的人生遭遇提供了一个共同的背景,也是触发诗人情感、拓展诗歌意境的不可缺少的意象,点染出凄惨悲凉的氛围

,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中国诗人对月亮可谓有化不开的情节,文学作品中"月"的形象可谓情态万千,举不胜举。请大家试举一些例子,并稍作分析。
海上升明月 天涯共此时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多情只有中庭月 犹为离人照落花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 晓风残月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
当时明月在 应照彩云归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月亮实在太多情,它身上寄托了中国诗人太多的情感与思索,它的清辉光照了几千年的文学史,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月亮要比外国的圆啊!
三、解读《琵琶行》的思想意义
古人有的责备白居易不该于谪居中夜入离妇之船,认为有违礼法。你怎样看待?
诗中的琵琶女是端庄矜持的,诗人是正直善良的,他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情感上是相通的他们的萍水相逢与交往并无任何低俗的用意。白居易能冲破封建的等级观念,平等地看待一个地位卑微的琵琶女,将自己的仕途坎坷同她的昔为倡家女、今为商人妇的遭遇作类比,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我国古代诗人虽有自比美人芳草的传统,但大都比的是纯洁的少女或者高尚的贵妇,自比歌伎是较少见的。
一个是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艺伎,一个是被压抑的知识分子,虽地位悬隔,在这风清月白的环境下自然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和交流,成为知音,二者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压抑人才、不容贤能的黑暗,也揭示了古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蕴含着许多能使人从悲哀中品出甘美的人生哲理,已超越时代、阶级的局限,成为后世饱经忧患的人邂逅时的共同心声。
正是如此,《琵琶行》才具有了非同一般的思想价值,能在文学史上光耀千秋,二者的知音故事也传为千古佳话。
四、《琵琶行》的姊妹篇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可见这两篇作品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它代表了白诗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
希望大家课后阅读《长恨歌》,进一步了解白居易的诗歌艺术特殊,以及他对民生的关注。


二 : 琵琶行白居易

琵 琶 行 白居易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顺畅地诵读全诗并当堂背诵第二节; 2.品味诗中音乐描写声情并茂的艺术特色,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www.61k.com]3、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 教时安排:四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激趣导入 琴曲《高山流水》的传说。言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方鼓琴,志在泰山,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如泰山;志在流水,子期曰:洋洋乎若流水,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一曲《高山流水》,传诵着俞伯牙和钟子期知音的千古佳话。的确,有美妙的音乐,还要有善听的耳朵,白居易所作的《琵琶行》再次演绎了一曲知音的绝唱。有联为证:(浔阳楼楹联)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勾)留江上别离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看看一代大诗人是如何与一位沦落天涯的歌女达到感情上的共鸣的。二、整体把握: 课前大家已做过初步的预习,下面我们再来欣赏配乐诗朗诵,体会琵琶曲中美妙的意境,品味弹者与听者缠绵凄恻的情愫。听后要请同学概述故事内容,各段大意。(校正几个字音)明确:《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各段内容梗概:送客闻琴 倾听弹奏 听诉身世 自伤迁谪 重闻湿衫三、三次闻琴的赏析诗中有几次写到琵琶女的弹奏?3次。第一次弹奏,(第1段),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文中没有直接写弹奏的内容,大家猜猜,她弹奏的乐曲是怎样的感情基调?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忘归客不发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一枝一叶总关情",风寒月冷,在这样萧瑟的深秋的月光下,琵琶女独守空船,弹奏的想必是比较哀伤悲凉的音乐,唯此才能使既遭贬谪又与友人离别的诗人被触动。板书:一闻琵琶情相触第二次弹奏(第2段)作者受到触动后,急忙邀相见,又是添酒又是回灯,尽情地饱了一会耳福,这是作品中最具体直接的一次描绘,请一位同学将这段课文朗读一遍。文中有这样的句子:"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琵琶女在如泣如诉的乐曲中,寄托的是怎样的心事呢?她的演奏与她的生活经历有什么关系呢?请大家反复朗读这段中的音乐描写,思考这一个问题,并在文中找一找,第三段琵琶女的自述身世与第二段弹奏有哪些相照应的地方?找出相对应的句子。可以前后4人讨论,派代表发言。琵琶女在如泣如诉的乐曲

白居易的琵琶行 琵琶行白居易

中,寄托的是怎样的心事?她的演奏曲调与她的生活经历有什么关系?请找出第三段琵琶女的自述身世与第二段乐曲旋律相照应的句子。[www.61k.com)学生讨论后各抒己见。教师小结: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这一部分我们且称之为前奏曲,它交代了琵琶女的出场(千古名句,情态逼真,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弹奏的曲目,调弦定音,动作娴熟,声情并茂,技艺高超。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孤单凄凉的琵琶女,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接下来这些乐曲旋律的变化,请同学们来给它们命名。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第二部分欢乐曲: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那时的她风华正茂,名噪京华,灯红酒绿,醉酒欢歌。此时的旋律清脆圆润、轻快舒徐。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比喻给人以珠圆玉润之感,仿佛再现当时的盈盈笑语。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第三部分沉思曲:好景不长,时光不再,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可谓肝肠寸断。此时的旋律也变得"冷涩""凝绝",直至"暂歇",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呜。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第四部分悲愤曲: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高亢激越的旋律,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强烈抗争!大型琵琶曲《十面埋伏》可以给你这种心灵的震撼。音乐节奏、旋律、感情色彩的变化,作者主要通过比喻来表现,用各种具体形象的声音来比拟那一种抽象的乐器演奏,使人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尤其是琵琶女在乐曲的演奏中渗透着自己对命运的深深思索和强烈哀怨,故而能够让天涯孤旅的人达到心灵相通,产生强烈的共鸣。以至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板书:声 情二闻琵琶情相通齐读第二段。第三

白居易的琵琶行 琵琶行白居易

次弹奏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www.61k.com)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主要以乐曲的直接描写和听者的反应来体现音乐的特点,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诗人为什么会如此失态,在一个素不相识的歌女面前"泪湿青衫"?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所以乐声更凄悲;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所以泪湿青衫。两人感情更加相通,达到了相融。 板书:三闻琵琶情相融 小结:全篇写音乐三个回合:一闻乐,闻声不见人,情相触;再闻乐,见人再闻声,情相通;三闻乐,知人重闻声,情相融。琵琶声中塑造出诗人自身横遭贬谪、抑郁寡欢的形象,琵琶女漂流沦落、凄苦哀怨的形象;正是由于二者有因社会不公造成的相似的境遇,(京倡--商妇 京官--谪官),同是天涯沦落人,所以在感情上能达到共鸣,能够惺惺相惜。板书:四、熟读成诵朗读时要把握诗歌的节奏,人物的感情,读出它的起伏变化。自由练习,指名朗读,老师范读,自由朗读,指名背诵。 五、赏析《琵琶行》中音乐描写的艺术特色齐背课文第二段导入。上节课我们欣赏到了课文中精彩的音乐描写,那么,《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有什么独特之处呢?《琵琶行》不仅仅停留在声音及其效果的描绘上,更重要地是体现人物的感情,琵琶女的身世飘零之感,作者的怀才不遇、社会不公之感。它描绘声音的美妙有这么几个特点: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呜。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比喻摹声,富于美感未成曲调先有情 似诉平生不得志 说尽心中无限事 别有幽愁暗恨生 满座重闻皆掩泣 江州司马青衫湿主客交流,富于情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枫叶荻花秋瑟瑟 别时茫茫江浸月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风物烘托,情景交融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奖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白居易的琵琶行 琵琶行白居易

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www.61k.com]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正是由于声、情、景的相互融合,使《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成为千古绝唱。有人评价: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白居易《琵琶行》韩愈《听颖师弹琴》李贺《李凭箜篌引》六、赏析《琵琶行》中的月亮描写文中的景物描写极好地烘托了环境、人物心情,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其中,月亮的描写占有很大比重。请大家找出文中的几处月亮描写,分析其特点和作用。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月"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意象,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很多诗句都赋予"月"动人的情思,《琵琶行》中的月,是心的坦露、情的流泻。"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是诗人江畔送客之景,诗人左迁江洲,心情郁闷,秋江送客,"醉不成欢",而月笼大江,清光一片,映衬出诗人送别友人黯然神伤的心境。琵琶女不同凡响的弹奏,声惊四座,"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江心秋月似也在聆听美妙的乐曲,映衬出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诗人此时也陶醉其中。同时,空明澄澈的江心,也让作者陷入了对身世家国的沉思之中。在这"江心秋月白"的氛围中,读者仿佛听到诗人面对一轮秋月的叹息声。此处"秋月"烘托了人物的心境。琵琶女年长色衰,孤苦伶仃,沦落天涯,"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这里秋深月冷,月照离人,映衬出歌女漂泊无依、凄楚寂寞的心境。而"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这一笔,凸现琵琶女昔日的风华得意。昔盛今衰,两相比照,包蕴着诗人对琵琶女命运的无限感喟。"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面对春花秋月,却是孑然一身,于此读者不难体味到诗人慨叹年华虚掷,情绪低沉却又无可奈何的心境。诗人所绘的"秋月"都是清冷、孤寂的。这正与可以用"凄凄"("凄凄不似向前声")二字概括的《琵琶行》的感情基调相切合,"秋月"正好既为"天涯沦落人"的人生遭遇提供了一个共同的背景,也是触发诗人情感、拓展诗歌意境的不可缺少的意象,点染出凄惨悲凉的氛围

白居易的琵琶行 琵琶行白居易

,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www.61k.com]中国诗人对月亮可谓有化不开的情节,文学作品中"月"的形象可谓情态万千,举不胜举。请大家试举一些例子,并稍作分析。海上升明月 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多情只有中庭月 犹为离人照落花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晓风残月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当时明月在 应照彩云归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月亮实在太多情,它身上寄托了中国诗人太多的情感与思索,它的清辉光照了几千年的文学史,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月亮要比外国的圆啊!三、解读《琵琶行》的思想意义古人有的责备白居易不该于谪居中夜入离妇之船,认为有违礼法。你怎样看待?诗中的琵琶女是端庄矜持的,诗人是正直善良的,他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情感上是相通的他们的萍水相逢与交往并无任何低俗的用意。白居易能冲破封建的等级观念,平等地看待一个地位卑微的琵琶女,将自己的仕途坎坷同她的昔为倡家女、今为商人妇的遭遇作类比,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我国古代诗人虽有自比美人芳草的传统,但大都比的是纯洁的少女或者高尚的贵妇,自比歌伎是较少见的。一个是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艺伎,一个是被压抑的知识分子,虽地位悬隔,在这风清月白的环境下自然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和交流,成为知音,二者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压抑人才、不容贤能的黑暗,也揭示了古代妇女的悲惨命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蕴含着许多能使人从悲哀中品出甘美的人生哲理,已超越时代、阶级的局限,成为后世饱经忧患的人邂逅时的共同心声。 正是如此,《琵琶行》才具有了非同一般的思想价值,能在文学史上光耀千秋,二者的知音故事也传为千古佳话。四、《琵琶行》的姊妹篇"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可见这两篇作品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它代表了白诗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希望大家课后阅读《长恨歌》,进一步了解白居易的诗歌艺术特殊,以及他对民生的关注。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本文标题:琵琶行白居易-琵琶行白居易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70678.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