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阳光雨露润无声雪莲花开春满山

发布时间:2017-12-05 所属栏目:工作报告

一 : 阳光雨露润无声雪莲花开春满山

阳光雨露润无声雪莲花开春满山

  1955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年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新疆一代代各族儿女艰苦奋斗,发扬爱国、感恩、勤劳、互助、开放、进取的“新疆精神”,与全国人民携手奋进,和衷共济,创造出新疆历史上一个充满朝气与活力的新时代。

  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民生改善、环境优美、边防巩固……如今的天山南北,正撩开丝路古道的神秘面纱,在世人面前展现出越来越美丽的风采。共和国六分之一的大地上,一幅幅壮阔画卷不断绘就。

  从今天开始,新华社将开辟“新疆60年”栏目,陆续播发系列展现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稿件,真实记录和展示社会主义新疆发展进步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

  天山雪莲,生于天山,傲于天山。拥有雪莲般坚韧与自信的天山南北各族居民,在祖国大家庭的关爱下,共同书写巨变新貌,谱写出一首首动听的追梦、圆梦之歌。

  倾听,那一首首追梦之歌

  刚刚步入而立之年的伊明江·买买提,出生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一个维吾尔族家庭。18岁前,家境贫寒的他在喀什地区偏僻的农村完成了小学至高中学业,随后10年又在北京读完本科和博士。现在,他作为特殊引进人才,正在自治区团委的工作岗位上追逐着人生梦想。

  “要是没有遇上国家好政策,我可能读不了大学,更无法想象会到北京学习。而如果没有自己的努力,我也不会有这样的好机会。”忆及过去,伊明江·买买提有说不完的话。

  新疆聚居着47个民族,其中世居民族13个。截至2013年末,新疆总人口2264.30万人,少数民族约占60%。

  新中国成立以来,尽管与内地省区市有发展差距,但新疆始终与祖国的整体发展进步合拍而行,众多少数民族踏着祖国发展进步的步伐,在“追梦—圆梦”的历程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政策倾斜、全面援疆、定点帮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以来,国家对新疆的政策倾斜几乎囊括了各族居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中央和兄弟省市的支持、帮扶力度进一步加大,新疆各个少数民族迎来了追梦、圆梦的重要机遇期。

  教育、就业、人才是新疆少数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指针。目前,新疆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自治区GDP的比例达到6.7%,南疆四地州已经实现14年免费义务教育。

  在新疆,少数民族干部有36万人,占干部总数的50.3%;少数民族专业人才26万人,占全区人才总数的56%。2009年至2014年,新疆新招录少数民族公务员占招录总数的比例从29.9%提高到42.1%,各民族平等的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得到保障。

  2014年,全国已有45个城市的93所学校承办新疆高中班,大多数学生毕业后返回新疆,成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维护者、建设者和见证者。

  “新疆是我的故乡,毕业后我想回去工作,参与和见证她的改变。”明年七月,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国际新闻专业学习的哈萨克族姑娘古丽娜·赛尔江将完成学业。作为一名国家公派出国学习的研究生,勤奋努力的她和众多学业有成的人才一样成为家庭的骄傲、新疆的骄傲。

  寻觅,那一个个变化足迹

  今年62岁的买买江·卡斯木穿着朴素,实在看不出是个拥有千万资产的老板。2008年,他筹集1000多万元,将位于和田地区皮山县的麻糖小作坊变成一间300多平方米的工厂,并注册了商标“爱利稀帕”,办理食品生产许可QS标志。

  2011年,和田—喀什—乌鲁木齐列车开通后,他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新的产品营销方式:不时乘坐列车往返皮山县与乌鲁木齐之间,热情地向往来旅客推销自己厂里生产的麻糖。如此独特的体验式营销让他新增了不少客户。

  通汽车、通火车,乘飞机、坐高铁……曾经几代新疆人的梦想,如今正在逐一实现,并成为60年来新疆巨变的重要符号。就在过去的短短5年时间里,新疆铁路已实现由“内燃时代”“普速时代”向“电气化时代”和“高铁时代”的跨越。

  2009年至2014年,新疆生产总值翻了一番多,由4277亿元提高到92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2258元提高到2216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3883元提高到8296元,大多数指标都是5年前的两三倍。

  从闭塞贫困的边陲末梢,到繁荣发展的开放前沿,再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在新疆的各个角落,都可以寻觅到改革发展的印记,新疆广大少数民族群众正在分享发展、改革带来的红利。

  “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和新疆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借助新疆快速发展提供的机遇和平台,塔吉克族民营企业家马依尔江经营的新疆中帕投资控股集团业务范围已涵盖进出口贸易、房地产、石油及其化工产品等多个领域。尽管已“功成名就”,马依尔江仍在孜孜不倦地努力,将生意做向了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点染,那一幅幅多彩画卷

  肥沃的文化土壤、丰厚的文化积淀,造就了新疆各族居民独特的气质。长期以来,各个少数民族在守望传统文化之时,不忘积极与现代文明拥抱。

  在新疆各地一些大型书店,维吾尔、哈萨克等多个少数民族语言的图书总是吸引不少读者。目前,新疆13个世居民族使用10种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新疆人民广播电台使用五种语言(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语)广播,新疆电视台、《新疆日报》使用四种语言(维吾尔、汉、哈萨克、柯尔克孜语)进行节目播出和报纸发行。

  自治区教育厅介绍,目前,在新疆各类教育中,均有多种少数民族语言的教学。其中基础教育阶段采用了维吾尔、汉、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锡伯、俄罗斯等7语言进行教学。

  在迈向现代化的道路上,新疆坚持在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一体多元、融合开放、具有新疆特色的现代文化,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挖掘和弘扬,焕发出勃勃生机。

  伴随着穿越时空的维吾尔音乐,新疆艺术学院舞蹈系老师古丽米娜·麦麦提在《中国好舞蹈》一舞成名;哈萨克族歌手塔斯肯在《中国好声音》将天籁之音带给全国观众;在《中国成语大全》节目中,哈萨克族小伙子达吾力江·叶尔哈力克与自来上海复旦大学的女孩李凡上演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成语盛宴……

  这些来自新疆的选手,选取新疆少数民族艺术元素作为基调,但在制作手法、表演方式等方面增添了更多流行元素,从而使具有新疆艺术底色的作品更有市场和生命力。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业界人士分析,表面上看,这是新疆文艺工作者的艺术创作思路打开了,实际上是心更加开放包容了。

二 :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几经风雨,几度寒暑,求学路上老师伴着我们成长。当我们沐浴着知识的滋养,穿过几番求知的迷茫,当我们走进知识的广[www.61k.com)阔殿堂,蓦然回首,仿佛依然清晰可见那些在三尺讲台上呕心沥血的老师们。

又一个教师节来到,细细算来,我们也在求学路上走了十多载。重新拾起过去的回忆,记录下那些对老师的爱与尊敬,千言万语,萦绕耳际……从稚嫩童年的牙牙学语,老师便成了伴随我们成长的一缕阳光。当我们调皮追跑着的时候,是老师在不辞辛苦地奔走着嘱咐我们小心;当我们年幼无知犯错误的时候,是老师在忍着那份怜惜而对我们严厉地教导;当我们学到了知识取得了成绩的时候,是老师在一旁因为着我们的收获而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春华秋实,这如慈母严父般的爱撒播在每一个做学生的心间,温暖如此,历久弥新。

在我的印象中,老师的爱总是默默无言的。正如彝良“9·7”地震中也涌现了这样一些无私伟大的老师。9月7日中午11点40分,彝良县荞山乡中心则麦小学六年级代课教师张太强正在上课,突然,教室一阵摇晃,“地震了”,他的第一反应是像这样强的地震房子肯定会受损,得赶紧让学生撤离。张太强于是赶紧站了起来,有序地指挥学生们疏散。此时,张太强接到了家里的电话,地震中,家里的房子倒塌,妻子被砸受伤了,需要救治。灾难面前,一边是自己的亲人,一边是自己的学生,你选择先救谁呢?当张太强看到自己班里几十双小眼睛因刚才经历的地震情景而惊恐地看着他时,他心里一下有一种责任感涌上了心头,他打电话给妻子,嘱咐她自己先忍一忍,到安全的地方等他回家。接着,他护着孩子们等待学校的通知。他等孩子们都安全到家才放心回家。

“我是一个农村的代课教师,22年来,我教过的学生也有很多了,我热爱我的学生。”张太强说。即使自己的工资不多,但他从来没有为此而感到不开心过。于他而言,只要能给学生上课,他就满足了。“在地震中,我能够尽我所能保护学生不受伤害,这是我作为一个教师的职责和骄傲。”就是这样一位平凡的代课教师,在灾难临头时带给我们大爱无言的感动。

也同样是在这次地震中,彝良县角奎镇发达中心完小云落小学唯一的一名代课老师朱银全,也用无私的爱书写了感人的篇章。朱银全从他当老师到地震发生,只有短短7天,因为之前的代课老师走了,而他又不忍心眼睁睁看着村里太小的孩子,由于山路太远无法去上学,就这样,朱银全当起了村里22个孩子的老师。没想到仅仅过了一周,地震发生了。“看教室塌了,我就慌了,不知道该怎么办,就跑着喊人。”他声嘶力竭地喊叫着、奔跑着,用手刨、用锄头挖,却依然迟了。三名孩子停止了呼吸,另外4名受伤的孩子,被立刻送到了医院。所幸这4个孩子没有大碍,目前其中2人已经出院。如今回想起来,朱银全说那一刻已铭刻在他的人生轨迹之中,无法拭去。大爱无言,朱老师就是这样用教博大无私的爱心书写着一曲朴实无华的动人乐章。

真爱无言,无言感动。灾难降临,身边依然有老师的守护,这又是一种怎样的感天动地的真情流露!这无一不让我们深深体会到“慈师真爱感动天地,圣母情怀流芳千古”的高尚情操。

我们都说,金色的九月是收获的时节。在这样一个难忘的金秋九月,他们的伟大事迹也让我们收获感动的同时,受到了精神的洗礼和情感的升华。教师生涯辛苦了几十载,我倒觉得他们这一辈子的每一天都是节日,他们在用自己的热情和汗水浇灌这份毕生的心血,无悔的奉献是他们为自己的生命谱写的赞歌。

在此,想对我们对成长路上的每一位老师,深怀敬意地在这里道一声:老师,您辛苦了!

三 : 《死亡诗社》: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摘 要] 美国电影《死亡诗社》是一部关于自由、生命、教育和传统的教育影片,主要讲述在威尔顿预备学校,一群中学生在基廷老师反传统的教育影响下,打破传统守旧思想和教育制度的束缚,学会生活、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学会尝试、活出自我的故事。本文通过对基廷老师几个教学场景分析,表现了基廷老师的独特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让我们深刻明白何为好的教育、何为好的教师。

[关键词] 《死亡诗社》;基廷;教育
《死亡诗社》又名《春风化雨》,这是一部关于青春成长的影片,被无数人称为教育经典。这部教育反思巨片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充满了张力的诗意和激情的同时,揭示了教育的真谛,让人们深深地感受到教育改革的步履维艰,但在充满激情的基廷老师身上却让我们看到教育的希望,明白了教育的另一条道路,“春风化雨”。
影片反映的是1959年美国贵族化的威尔顿预备学院的教育情况,它以75%高升学率、悠久历史、良好的声誉以及凝重的风格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尊敬。学院固定且单调,恪守传统、荣誉、纪律、卓越。这四大信条犹如四座大山压在学生心中,囚禁了他们的天性,私底下孩子们把它改成:虚伪、恐怖、颓废与污秽。同时,他们还把学院称之为“地狱”来表达他们内心的强烈不满。影片开场时庄严肃穆的开学典礼充分体现了这一“地狱”对学生强大的威慑力与禁锢力,它将每一名学生棱角磨化,变得循规蹈矩,加工成统一包装的合格产品。而新来的幽默睿智的基廷老师则成为这古板沉闷的威尔顿学院里的一束不合时宜的阳光。
基廷老师摒弃了刻板与教条,用独特的反传统的教育方式带领学生走向一条充满挑战和梦想的求知路。他教学生Carpe Dime,及时行乐,让生活与众不同;让学生撕掉教科书的导言,教育学生打破教条僵化的权威;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启发学生在操场上走出自己独特的步法;让他们在绿茵场上宣读自己的理想……可以说,影片中基廷老师是学生美好理想和残酷现实之间的纽带,他以诗歌、运动、音乐、热诚以及渊博的学识,开启了一颗颗懵懂的心灵。
影片中学生众多,个性鲜明。成绩优异、充满活力和激情、绝对理想主义的尼克;胆大妄为、古灵精怪的查理;内向自卑的托德;坠入爱河无力自拔的诺克斯;服从权威、明哲保身的卡梅隆……在新颖思想与传统教条发生冲突,在梦想与现实发生碰撞,这些学生慢慢发生了变化,他们重新组建了死亡诗社,查理完全放开了自我;尼克第一次违背父亲的意愿,去实现自己的演员梦;诺克斯勇敢地去追求他的爱情;连胆小的托德也找回了勇气。这群被禁锢压抑的学生在基廷的人格魅力感染下,明白了青春就应该肆意挥洒,生命就应该激情燃烧,梦想就应该自由放飞。
影片以尼克的自杀和基廷老师的被辞为结局,这无疑反映了在学校和家长这强大的传统旧势力面前勇于改革的教育者的势单力薄。虽然是一个沉郁的结局,但当基廷离开时,最为懦弱的托德勇敢地站到课桌上,大声说:“船长,我的船长!”……我们知道,基廷老师的教育是成功的,他教会了学生独立、自由、探索和热爱。
整部电影耐人寻味,它告诉我们何为好的教育、何为好的教师。影片中基廷老师的新颖独特的追求自由理想、张扬个性的教育观念发人深思,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的教育给人启迪。
一、学会生活
一位优秀的老师应该成为青春的领航人,引导孩子学会学习和生活,正确认识自己并思考人生。当有着温暖笑容的基廷老师第一次出现在我们眼前时,一种独特的睿智、风趣而又诗意地气质让我们如沐春风。在和学生第一次见面自我介绍时基廷就诗意地嘱咐他们,要用惠特曼的诗句来称呼他:“Oh, captain,my captain!”
第一堂课,基廷吹着口哨,手插裤袋,悠闲地穿过教室走到后门,让学生目瞪口呆。接着,他带领疑惑不解的学生远离井然有序的教室来到校史陈列室。这与前面乏味迂腐的几何老师和拉丁文老师上课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表面上离经叛道,却直指生命。他让学生们停下烦躁的脚步,去细看走廊上挂着的那一张张因年代久远而发黄的已故校友照片,聆听死亡的声音,反思生的意义。他说这屋里的每个人总有一天都要停止呼吸,僵冷,死亡,所以要把握今天,让生命超越凡俗。seize the day,他让学生们感受到生命的珍贵和短暂,告诫学生要及时行乐,品尝生活的精髓,让人生与众不同。“花堪折时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www.61k.com)基廷老师的惊世骇俗的言论在这些长期被压抑的孩子心中无异于引发了一场地震。
船长告诉我们:要做生命的主人,而不是生命的奴隶。正如米兰·昆德拉所说:假如我们不能改变这个世界,那我们至少应该改变我们的生活,自由自在地活着。基廷老师就是学生们成长的人生导师,年轻懵懂的心在他的感召下得到指引和鼓舞,在意气风发的青春岁月里,深深地感受到生命的真谛和自由的喜悦。
二、学会思考
第二节课,学习英文诗歌鉴赏导论部分,基廷给出了“一派胡言”的结论,他说:“撕吧!这是一场战争,它关系到你们的心智和灵魂,你们要学习独立思考。”他告诉学生,如果拜伦和莎士比亚被僵化的理论所遮蔽,那么就把这些理论从教科书里毫不犹豫地撕掉,他还说书本并非就是金科玉律,尽信书不如无书。
接着,基廷热诚地告诉学生,读诗并不是为了技巧,而是因为对人类充满了热情,他说:“医生、律师、商人、工程师,这些都是高贵的理想,但是诗意、美、浪漫、爱才是我们活着的原因。”他指出诗歌需要用生命去体验,而不是刻板的横纵坐标的理论分析。感受诗就是在感受生命,诗歌的魅力在于它对生命的体验与诠释,所以他告诉学生每个人都要为生命贡献一首诗歌。
基廷在所有学生愕然的表情中公然站到讲桌上,告诉学生要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而且他还鼓励他的学生一个个站上去感受,孩子们惊奇地发现这种感觉如此奇妙,换一个新的角度和高度去观察原本熟悉的环境呈现在眼前的居然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他告诫他的学生,“一旦觉得自己懂得,就必须换一种角度来看。这可能显得有些荒唐,或者愚蠢,但必须试一下。同样读书的时候,不要只想作者怎么看,想想你自己怎么看。”要学会独立思考,有自己见解。他说:“你们必须努力寻找自己的声音,因为你越迟开始寻找,找到的可能性就越小。”三、学会创新
第三节课,基廷把学生带到庭院,让三个同学排成一列走路,刚开始三个人的步子个性淋漓,走着走着,再加之基廷在旁边喊着口号:“左, 左,左右左……”三个人很快步调一致,其他旁观的学生也跟着步调整齐地鼓掌。这别出心裁的“散步”活动,让学生既生动亦深刻地体验了盲从、随大流好像是人的“天性”,同时也让学生们深刻明白:走自己的路,坚持自己节奏不从众,拥有独立品质的可贵。基廷告诉学生,“不在意大众的态度,做你想做的,走你想走的路”。每个人要坚持自己的信仰,坚持自己的观点,在人生的道路上寻找属于自己的路,走出自己独特的“走姿”。当校长很不赞同地问基廷,为什么要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走来走去,而不是在教室里上课。基廷老师很一语中的回答:“教育的根本是学会自我思考。”确实,我们教师往往用自己的思考代替学生的思考,忽略了学生的需要,抹杀了学生独特的个性,威尔顿预备学院如此,我们中国现行教育亦如此。
伟大的教育应该教会学生独立,学会创新,而不是亦步亦趋,人云亦云。基廷老师用操场上的行走引发我们对人生的思考,让我们明白保持自己独立性的困难与重要,而生命恰恰因为这种独特才彰显出其价值。基廷说:“你们用不着表演,完全为你自己。”所以我们应该用自己的步伐走出最真实的自己,走出与众不同的自己,活出属于自己的那份自由。
四、学会尝试
托德,一个羞涩内向但内心却很丰富的男孩,在他优秀的哥哥的光环下显得自卑怯懦。基廷老师那一番关于生命的言论在托德内心起了涟漪,他拿起笔在纸上一笔一画地重重写下“seize the day”,虽然后来把它揉皱扔到了桶里,但充分地表明了他内心的挣扎。
基廷发现了这个不善于表达、封闭但却丰富的小伙子,看出了托德内心的恐惧,知道只有释放他自己才能激发出他潜在的激情。在课堂上,他叫托德朗诵自己的诗作时,托德没有勇气推脱自己没有完成。基廷对怯懦并不宽容,“托德·安德森认为他内心的一切都是无价值和难堪的”。基廷激动起来,在黑板上写下惠特曼的诗句,让托德上台对墙上惠特曼的挂像进行描述,再让他闭上双眼尽情想象,最终在基廷老师的谆谆教导之下,托德喊出了自己内心野性的狂叫“他看起来像个牙齿流汗的疯子”,自信的惊喜第一次出现在托德的脸上,一种坚定从心底油然而生。他的热情与想象力被基廷一点一点激发出来,吟出了发自灵魂的诗篇,新奇而又深刻,震惊了全场,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托德,光彩且充满活力。
五、活出自我
基廷和学生在《欢乐女神》的歌声中激情奔放地踢球,他让学生踢球之前每人念一句激励自己的诗歌,他挖掘学生们的潜能,点燃他们在理性的现实之下隐藏着的激情梦想。他让学生明白人生的路应该由梦想来引导,由个人自己来创造,而不是让他人来规划。活出自己,释放自己,其实就是这部电影的主题。
在追求自我的过程中,基廷老师教学生要理智且智慧,尽量控制在理性可行的范围内,但仍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尼克的死和查理的退学。“惟有在梦中才有真正的自由。”基廷如是说。但我们明白唯有积极争取才能无限接近自由,尼克的死告诉我们,没有了梦想的生活比死亡更可怕。
“传统,教育,帮他们进入大学做准备,其他方面顺其自然”,这是校长对基廷的警告。拉丁文教师说:“把十六七岁的孩子培养成为独立思想者,天方夜谭!”“基廷,离我儿子远点!”尼克父亲愤怒地吼道。这些是强大的守旧势力对基廷教育改革进行威胁和阻挠。在影片的最后,孩子们集体站到了桌子上,向他们的青春领航者——基廷老师——送行致敬!这是一个无声的画面,给我们的心灵前所未有的震撼冲击。这是一次意味深长的对视,无数目光饱含着复杂的感激和不舍的深情。面对这个世界,孩子们第一次做出了发自内心的选择,一个愿意承担后果的选择。当一双双沉着有力的双脚纷纷踏上桌椅,我们终于看到了,传统的教育方法终于在校长无力的号叫中败下阵来。
《死亡诗社》是一部关于青春和教育的经典影片,语言智慧,富有哲理。特别是基廷老师的精彩台词和他的诗意片段,给人无限的艺术熏陶和人生启迪,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渗透进学生干涸的心田,点燃了他们生活的热情,让他们重获新的生命。虽然最后基廷老师离开了,但孩子们却已经懂得“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这首诗的真谛!
[参考文献]
[1] 周亚飞.浅析《死亡诗社》中基廷老师的教育思想[J].文教资料:高教版,2009(09).
[2] 孙勇.电影《死亡诗社》的教育启示[J].中国德育,2010(08).
[作者简介] 陈燕(1982— ),女,四川广安人,广安职业技术学院教育二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学。

四 : 刘向信: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转)

刘向信: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转)

刘向信,1955年生,山东滨州人,文学博士,教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历任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山东经济学院院长,2005年10月任山东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1999年,对于中国高等教育和山东科技大学来说都是不平凡的一年,也正是从这一年起,刘向信与山东科技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一年,高校超常规扩大招生、高校布局结构调整、省部(市)重点共建知名大学、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等,均取得了重大进展;这一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出台了鲁政发〔1999〕106号《关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简称“38条”),提出了我省高等教育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成为我省高教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件。学校不失时机地抓住了这次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组建成立了“山东科技大学”,成为文件直接的受益者;而文件的起草者,正是时隔6年之后成为学校新一任掌舵人的刘向信教授。

崇尚“进取、淡泊、善良”

刚到“知天命之年”的刘向信,5岁进入学堂开始读书,聪明早慧的他那时就感觉到读书是一种乐趣,书中有一个奇妙的世界。高中毕业后回乡当了5年的民办教师,从小学、初中教到高中,从语文、数学、自然、音乐、体育到物理、化学、生理,都一一涉猎,深受学生爱戴和崇拜;1977年恢复高考,考入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他“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如饥似渴、不知疲倦地读书学习,4年间,他几乎没有在晚上12点之前睡过觉。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89年调到原山东省教委工作,先后担任省教委高教处副处长、处长,省教育厅副厅长。一路走来,从容淡定地应对了数次挑战。“过去从没想过要当大学校长”的他,2004年1月担任山东经济学院院长;22个月后,他又完成了人生中最快的一次角色转换,就任山东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在外人看来,儒雅清淡的微笑是刘向信经典的表情。其实,接近他的人才知道,他身上的书卷气绝非徒有虚名。作为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的知识分子和领导,他深知不管是创新力、选择力还是执行政策的能力归根到底取决于学习力。在知识迅速更新的时代里,只有学习型的领导才能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真正做到与时俱进。2000年,时任教育厅副厅长的刘向信没有满足,他毅然下定决心报考博士。成为博士研究生需要通过统一的英语和专业课入学考试,尤其是英语考试,这对他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大学对官员和普通人考取博士的门槛完全一样高,刘向信考文艺学的博士,需要考英语,完全靠自己。”刘向信的博士生导师谭好哲教授说。为了恶补英语,很长一段时间,他坚持每晚睡觉前都戴着耳机听英语磁带,时间一长,连夫人也习惯了伴着英语入眠。当年,刘向信没有如愿,他不言放弃,又坚持复习一年。2001年他成功考入山东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读博士以后,一边是繁忙的工作,一边是沉重的学业,忙碌程度可想而知,但他乐在其中,加上自己精力过人,将二者处理得游刃有余。求学的三年间,他不仅工作成绩斐然,还公开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博士论文得到国内专家的高度评价,顺利通过答辩,如期取得文学博士学位。

时至今日,他仍然保持着学习的刻苦与勤奋。因此无论多么忙,他在睡觉前总得抽出一到两个小时看书抑或写作。他说读书使他淡泊名利,心境平和,悟出了做人的道理,做事时才能把握好做人的准则。他深知做官是一时的,做人是一世的。他尽可能在做官的时候先把人做好。

作为领导,刘向信需要在各种场合中讲话,很多听过他讲话的人打趣地称他的讲话有“驱眠效应”,也就是说,即使你在会场上昏昏欲睡,但是刘向信一开口就让现场气氛融融,大家会立刻精神抖擞,听得津津有味,睡意全无。无论是工作报告还是即席讲话,他总善于用浅白的语言来表述思想和理念。他的讲话既有新意,又富有深刻的内涵,益人神智;既表述得明明白白,生动幽默,又给人以全新的启迪,使听众入耳入脑入心,由衷地爆发出阵阵掌声。譬如,2006年3月21日在面对科大三千多名师生所作的报告《和谐人生漫谈》(2006年6月,这篇报告被山东省高校工委作为学习材料向全省高校转发)中他讲道:

“我把人分为两种:好的和坏的。……好的也分两种,一种是好心有好方法,一种是好心缺方法。坏的也是两种,一种是坏心加手腕,另一种是坏心缺手腕。好心加方法,我们中华民族道德与智慧的代表诸葛亮,忧国忧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同时又有超凡的智慧。三国时期,人口大约有1000万人。曹操的魏国600多万,孙权的吴国300多万,刘备的蜀国100多万。诸葛亮六出祁山,讨伐曹操,取得了许多胜利,体现了高超的治国治军艺术,是高尚的人格和炉火纯青的处事艺术有机结合的典范。

好心缺方法。辩证唯物主义讲求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好心得办好事,好心没方法也容易把事情办坏。农村有句话,‘拐着馍馍篮子走不出亲戚来’,本来去给人送礼,但因为说话欠分寸或处理欠周到,结果还落了不是。农村还有句话叫作‘拉一堆磨挨了一顿磨棍’,你看他拉了磨了,卖了力气,大汗小流的,拉得不好还得挨打。有人掉到水里了,你会水下去救他,你不会水就站在那里大声吆喝,‘来人啊,有人掉水了,快来救他呀’。你又不会水,又忙活着下去救人,不是两个人一起拉着手掉进水底去了嘛?”

他把复杂的“人”的问题阐释得如此通俗易懂、如此通透,是一种才能也是一种智慧。听他的讲话,听者往往能够很有效地从他提出的思想和理念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和做人做事的准则。他妙语连珠、充满活力的讲话风格赢得了一批“粉丝”。每次讲话后,都会有听众向刘向信索要讲话稿,而他的很多讲话,纸上列的就是短短几行字的提纲,其中丰富的内容大都是博闻强记的他在现场随手拈来、即兴发挥的结果。如果缺乏扎实的理论素养、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广博的学识,这是很难做到的。

凡是接触过刘向信的人都会有一种共同的感受,那就是会被他身上散发出来的人格魅力所吸引。这种魅力来自于他所深受的中国传统文化儒、道、释三家的濡染。他为人处事崇尚“儒家的进取、道家的淡泊和佛家的善良”。凡与他共过事的人,都说他有一副菩萨心肠。“善良地做人、认真地做事、广结善缘、广做善事”是他的准则,无论在哪里任职,刘向信都提倡“树善良之心,成善良之事,做善良之人”,营造人心思“善”、人心思“进”、人心思“诚”、人心思“爱”的和谐氛围。他说:“‘善’既是为别人,也是为自己。行善能使别人快乐,自己升华,环境净化,何乐而不为呢?你善,我善,大家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就会家庭更温馨,环境更文明,人际关系更融洽,单位就会和谐有序地发展,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刘向信的菩萨心肠使他自然而然具有一种亲和力。作为一位领导干部,从刘向信身上看不到丝毫的官派头和官架子。和他交往,他自然的亲和力会营造出一个“场”,使人很快融入其中,感到放松、亲切、平等、被关注,愿意敞开心扉。亲和力是一种形之于外、发乎于内的向心力,是一种真挚、平等、稳定的心态。例如刘向信刚来科大担任党委书记不久,有年轻女教师反映人际交往面太窄,请他帮助解决个人问题,也就是让刘书记帮她们找对象。面对这样“私人化”的请求,刘向信立即召集工会有关负责人谈话,请他们为科大的未婚教职工与开发区和周边大学组织联谊活动,使他们在广泛的人际交往中收获属于自己的爱情。在现今这个时代,年轻人主动要求领导帮助解决终身大事的,实不多见。正是这种可感而不可量的亲和力使她们把刘书记既当作可信的领导,更当作慈祥可亲的长者。

刘向信菩萨心肠的另一个方面体现在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这种善待包括对家人深沉的爱,对朋友真挚的情,也包括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对身边工作人员的鼓励和信任。刘向信心态平和,为人谦和,很少见他训斥下属,更鲜见他大发雷霆。但在工作中,他的勤政务实和高效的办事效率,不怒自威,赢得下级干部由衷的信赖与尊重。他以自己的学养、谈吐和阅历,民主的作风和体贴入微的关怀,帮助下属在政治上更加进步,事业上快速成长。例如一次有下属向刘向信汇报工作时,谈到科大今年招生形势很好,就说科大一定要保住这个势头,争取霸主地位,一听此语,刘书记微微一笑,说:“霸主这个提法不妥,对于高等学府而言,我们的目标是要做到让人觉着有大气,如果是有霸气,人家恐怕是要退避三舍的,再说什么是霸主?春秋五霸、楚霸王项羽不都是霸吗,结果如何,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在历史的舞台上都只是昙花一现罢了,可见,霸气要不得。”一席话讲罢,令听者头脑清醒,认识提高了一个层次。无论在省教育厅、山东经济学院,还是在科大,几乎所有在他身边工作过的人都觉得,跟着他干一段时间,都感到如沐春风,觉着自己心气儿越来越顺了,看问题的水平提高了,办事的能力增强了。

他关心学生的成长,经常深入学生当中和他们促膝谈心。在一次与学生的对话中,他语重心长地讲到:“人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就像围棋一样,在黑子白子的对弈中慢慢地积累优势,积累胜局。积累知识,积累能力,积累人缘,积累阅历,积累经验,积累成绩,积累人生的必胜之局。”“进取要注意科学发展。我总结为‘六发’,蓄势待发,边蓄边发,蓄发结合,蓄大于发,借势待发,共赢互发。势是物理学上的一个概念,距离越大,质量越大,势能越大。我们现在正是蓄积势能的阶段,攒好了本事,天生我才必有用。工作以后要边蓄边发,一边工作一边充实自己的知识,不断充电。蓄发结合,用的和学的大体一致。蓄大于发,争取你的本事比你的工作需要的能力要强,做到大马拉小车。借势待发即善于借力;借船出海,借米下锅,借鸡生蛋,借脑生智。特别是今天,借力发展更为重要。共赢互发,奉行联合共赢战略,在合作团结当中发展……”这些都是他多年经验和智慧的结晶,一位师者、智者、长者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一位科大的学生听了刘向信的谈话后,深有感慨地在网络BBS上发帖子说:“听刘书记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很庆幸科大来了一位务实、具有人文素养和人格魅力的好书记,这对于一个理工科高校来说多么重要。他带来的变化是实实在在的,我信赖他、支持他!”

人格魅力是一种吸引力、感召力,刘向信的魅力如春风化雨般,给周遭的人以点点滴滴润物无声的影响。

奉行以人为本 倡导和谐人生

宋人胡诠说过这样一句话:“一踏青云,便弃笔砚。”说的是许多人本来是喜欢读书写作的,可一旦当了官,便与书籍和笔砚疏远了,甚至断绝了来往。但刘向信不是这样,不管是在省教育厅当副厅长,在经济学院当院长还是在科大当党委书记,他都坚持不懈读书写作。政务缠身却笔耕不辍的刘向信,潜心研究,成果颇丰。

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迄今他已出版了《高教理论与实践研究》、《实践与研究》、《艺术人才修养》、《家庭学》、《推广教学成果深化教学改革》、《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探讨》、《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评价研究》、《中国现代人本主义美育思想研究》等学术著作8部;在《中国高等教育》、《文史哲》、《山东社会科学》、《齐鲁学刊》等国内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这些成果既是他近20年来高等教育管理工作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又是他从事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思维结晶。就学术价值而言,刘向信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前沿的许多重要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就其内容来看,高等教育的发展观、改革观、管理观、德育观、智育观无不涉及,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此外,他为省委省政府起草指导全省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关于高等教育加快发展深化改革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意见》(鲁政发〔1992〕137号)、《关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鲁政发〔1999〕106号)、《关于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意见》(鲁发〔2003〕10号)、《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鲁政发〔2002〕66号)等,对全省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主持完成的教学教研项目更是获奖不少,其中:

“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评价研究”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与教学管理评价方案研究”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山东省高师试题库建设”获教育部研究成果一等奖;

“山东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研究”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健全三种机制促进学生成才》获山东省软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山东省社科二等奖;

《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六个趋势》、《试论新时期高校领导干部的能力和素质建设》、《建设和谐校园增强软实力》分别获山东省高校领导干部优秀论文一等奖等。

他的著作和文章笔法娴熟流畅,亦庄亦谐,可读性极强,具有独特的感染力,而且内容丰富,读后不仅耐人寻味,更使人受益匪浅。纵观刘向信的这些成果,最核心就是他所倡导的“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人生”的理念。“以人为本”,他主张以慈善之心予人以体贴入微的关怀,这在教育教学管理实践中具体体现在要求把受教育者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扩大受教育者的范围,不断满足受教育者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正是基于这种理念,刘向信主持实施了“313”成才工程,以促进每个学生的成才。

“313”成才工程,即“三保一奖三嫁接”,由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嫁接机制三种机制构成。“三保”就是贷款保学费,助学保饭碗,补助保重点。其核心是解决贫困学生的学费和生活问题。贷款保学费,就是学校向银行提供助学保证金,争取银行向学生提供助学贷款,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缴得起学费。助学保饭碗,就是使困难学生通过勤工助学得到报酬,保证其基本生活,学校一方面增加了勤工助学岗位,另一方面增加了助学报酬。补助保重点,就是对于特别困难的学生,学校提取学费的2%,给予重点帮助。“一奖”即激励机制。这种激励机制的基础是转变观念。刘向信特别强调要转变的“观念”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所推崇的“从严教育”,他认为这种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他倡导“赏识教育”。赏识本质上是一种激励,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赏识教育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挖掘潜能、重视诚信,激发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激励学生成才。具体实施办法即增加奖学金的力度和奖项、扩大获奖人数比例、四育(德智体美)并举等。也就是说只要一个学生四年本科不是犯了大错,基本上能拿到两次奖。这样做的效果用刘向信的话说是:“学生得一份激励,母校留一份温馨,家长多一份体面,就业多一份砝码。”“三嫁接”即嫁接机制。校内不同专业之间的嫁接,与国内有关高校相关专业之间的嫁接,与国际有关高校相关专业之间的嫁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全球化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313”成才工程,兼顾了各个层面学生的利益,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拓展了学生发展的空间和渠道,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融洽和谐关系的形成。“313”成才工程实施以来,其切实有效性不仅赢得了广大师生的赞誉,而且受到了省领导的高度重视,山东省委副书记王修智和山东省副省长王军民亲自批示全省高校借鉴学习。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性化的发展观,是在和谐中求发展。党中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学校提出建设和谐校园。以此为基础,刘向信创造性地提出构建“和谐人生”的理念。他认为:“和谐社会、和谐单位、和谐人生是联系在一起的。没有众多的和谐人生,就没有和谐单位,也就没有和谐社会,所以说和谐人生是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基础。”刘向信对什么是“和”有独到的见解:“和”是人类的最高境界,是事物井然有序、良性发展的状态。“和”是一种哲学,“和”是一种战略,“和”是一种修养,“和”是一种艺术,“和”是一种理想,“和”是一种趋势;“和”是人类对过去互相争斗的反思;“和”是人类最聪明的选择。“和”能致祥,“和”能聚力,“和”能生财。“和”就是要简化、优化、净化人际关系,提倡“君子之交淡如水”,追求志同道合。“和”意味着按客观规律办事,意味着优势互补,意味着众志成城。追求“和”的境界,就是要最有效地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实现单位的跨越式发展。

刘向信用非常朴实的语言来定义“和谐人生”:“和谐人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人生是一个过程,人生是一种体验,人生是一场考试。和谐人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我认为,和谐人生是指大事比较顺利,为社会作出一定贡献,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较高,全家祥和平安的人生过程。简言之,大事顺利,有点贡献,有吃有穿,全家平安,就算是和谐人生。”从这个定义可以清楚地看出,和谐人生是每个普通人都可以做到的,和谐人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高比例的和谐人生构成和谐单位、和谐社会。要构建和谐人生,他提出5个条件:善良、进取、宽容、淡泊、朴实,同时要克服“恶、偏、贪、虚、玩”。

“三宽、三公、三善、六和”,刘向信特别善于用数字来精练其思想和理念,在提出为构建和谐人生营造好的外部环境“和谐校园”时,他使用3个“三”和一个“六”,即营造“宽松、宽容、宽厚”的环境,激活学校的创造力。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加强学校的民主政治建设。倡导“树善良之心、成善良之事、做善良之人”,加强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建设。“心平气和、家庭祥和、亲爱朋和、政通人和、天感地和、内谐外和”,“六和”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融洽关系。这种数字描述法使深厚的理念易懂、易记、易解。这又恰好印证了刘向信处处“以人为本”的理念。

原山东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著名学者曾繁仁评价说,“向信同志‘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人为善’的生活理念,以及特别重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教育实践,‘高校管理应该向老师和学生倾斜政策’的教育管理模式,都是一个精神纯洁、境界高尚、责任心强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工作中重视对人的美学教育、追求艺术化人生生活方式的体现。”

讲求“不知有之”的领导艺术

一提到党委书记,在许多人的心里,就会条件反射般地出现“领导”、“严肃”、“古板”等诸如此类的刻板印象,在以庄重著称的中国政坛上,产生这样的直觉确实也无可厚非,但刘向信却是个例外,他不是那种脸谱化的党员干部,而是一个不多见的典型的学者型领导。

作为多年从事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领导工作的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刘向信有着自己一套精深独到的领导艺术,并在实际工作中躬行实践。他的领导艺术可以用“不知有之”来概括。

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曾把领导分为四种境界,即“侮之恨之”、“惧之敬之”,“亲而誉之”、“不知有之”。刘向信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惧之敬之”和“亲而誉之”的领导方式较为普遍,尤其后者更应受推崇,但前三种领导方式都有明显的局限性,即在整个领导活动中,仍然是领导者居于领导情境的中心,被领导者完全处于被动和顺从的地位。由于忽视了下属的主观能动性,这些领导方式都难以产生理想的结果和持久的效应。而“不知有之”的领导理念则完全不同,它从本质上讲是一种隐性领导。也就是说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要适时地“隐身遁形”,而不是总处于“舞台”的中央,不是处处指挥,而是时时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讲,“不知有之”领导方式的影响和作用形式是不易被观察到的,它体现为一种人的内心体验和感受,表现为一种微妙的意识和情感互动。这种领导方式好比是“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无处不在,无时无刻地不在起着作用。

刘向信“不知有之”的领导方式凸显了制度化管理的主导地位,避免了人治化管理带来的种种弊端。他指出:“为政者重点是要抓一种理念、一支队伍、一套制度。理念一致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有一支精干的队伍才能将任务落到实处,事半而功倍;建立一套科学的制度和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才能依法治理,防止过于依赖人治的局面。”为此,他从人文的视角和实践的立场,创造性地提出了为政者应做到“三个注意、五个结合”的思想。他说:“为政者有两个难题:一是私心与公权的矛盾,即有私心的人干的需要无私心的事;二是有限和全面的矛盾,即能力有限的人做的需要能力全面的事。为了克服这两个难题,领导干部要加强修养,淡泊名利,讲究决策艺术,减少决策失误,做到‘三个注意、五个结合’:注意不以个人和权力群体的利益为圆心画圆;注意决策符合尽可能多的人的利益;注意解决少数人乃至个人的合理诉求。把哲学的高度、历史的经验、理工的严谨、文学的想象、实践的与时俱进结合起来,也就是做到理性与感性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做到‘三个注意’才能减少和避免当权者侵占群众利益的问题,才能消除矛盾营造和谐的局面,才能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作为领导者,必须要有哲学的思维,以善于把握本质、鸟瞰全局;历史就是治人与治事,成功的经验要活用到今天,失败的教训要尽可能借鉴;理工科的特点之一是严谨规范,是决策者应该具备的素质;文学是形象显示思想,可以提高人的悟性和直感能力;实践之树常青,因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变化,因应之策也须相应地发生变化。做到了‘五个结合’,就会减少‘有限’和‘无限’的矛盾,提高决策的准确率,减少失误和偏差。这是优化内部环境、建设和谐校园的关键因素。”

具有战略性眼光和前瞻视角、在全国高校首倡“和谐校园”建设的刘向信,来到山东科技大学后,确立了“继往开来,突出重点,促进学校健康和谐发展”、“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用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的工作思路和“干事、创业、育人、建章、树风”的10字方针,提出了“广求支持,广结善缘,广求合作,广开财路,广集信息,广泛借力”,“三宽”、“三公”、“三善”、“三家”、“三化”、“六和”的观点。这些理念和措施淡化了领导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把师生员工推向舞台的中心,为大家提供一片“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天空,把师生员工当成搏击长空的鹰,而不是随意调控的风筝。这样大大激发了大家的工作潜能和创新意识,积极性和创造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切实有效地在学校的决策者和师生员工之间建立起共同向往和共同追求的前景目标,大家齐心协力,共创锦绣前程。正是在“不知不觉”中,领导效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收到了富有实效的成果。

“不知有之”作为一种高层次的领导方式,对领导者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新时期的高校领导干部要做挥动令旗、气定神闲、调动千军万马的将军;轻摇羽扇、出谋划策、高招迭出的军师;鼓舌摇唇、情理结合、善于争取人心的说客;春风化雨、循循善诱、团结单位全体同志的长者;精通教育、深通专业、两方面有机结合的复合型专家;胸有大局、居高临下、擅长上下结合的决策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具有良好道德情操的楷模。”刘向信生动形象地用“七种人”描述了领导人需要具备的决策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知识综合能力、洞察力、预见力以及品德素养,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深长。

就任伊始,刘向信在山东科技大学一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上就旗帜鲜明地提出各级干部要努力提高领导层次和水平:“一是干事。要积极进取想干事,‘在其位,谋其政’,求上进,争作为,不能坐而论道、夸夸其谈,更不能得过且过、应付了事;要大胆创新会干事,在实践中勇于开拓,不断长本事、长才干,有所为;要善抓落实干成事,要有一股韧劲,一抓到底,不达目的不罢休;要谨慎小心不出事,深思熟虑,清正廉洁,努力做到不出乱子,不留后遗症。二是创业。干事属于守成,创业属于开拓,守成不易,开拓更难。在时移事异竞争不断加剧的今天,不开拓也难于守成。创业就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旧到新,从后到前,广大师生员工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强化创业意识,提高创业素质,奉行奉献精神,艰苦创业,勇于开拓,把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三是育人。育人是一种责任,一种境界,一种艺术。育人是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根本。各级领导干部要想方设法让部下跟着你长道德、长本事、长素质,努力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促进人才脱颖而出。四是建章。‘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好的制度和机制可以少受人员的更迭和环境变化的影响。因此,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用规矩成方圆;通过按制度办事减少失误和差错;通过规范运行来提高质量和效率。五是树风。一个学校的教风、学风、干部的作风是学校校风的具体体现。一种良好风气的形成,可以使学校形态、文化神态、师生心态和谐,提升办学实力,激发学校活力,增加文明魅力。”这五点要求既是对领导者自身素质的要求,有效地使领导从“权力迷恋”中超脱出来,从“事必躬亲”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同时也注重培育被领导者的个人修养和内在素质,只有被领导者的整体素质也随之提高了,才能为开展“不知有之”的领导提供必要条件。

“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先公后私的奉献精神,严谨认真的求实精神,求同存异的团结精神和令行禁止的忠诚精神”,是刘向信总结的山东科技大学在几十年办学历程中长期积淀和造就而成的灵魂之光。“心有灵犀一点通”,这五种精神的精辟阐述被公认为是学校发展历史的真实写照,使学校领导和师生员工在思想、认识和情感方面产生强烈同频共振,成为双方协同行动的纽带。

“不知有之”的领导艺术是刘向信的所思、所讲、所做。正如2005年11月8日其就职典礼上省委组织部副部长于刚同志所肯定的:“向信同志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和领导工作……他政治素质高,党性原则强,有较高的政治决策水平,对全省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和高等教育规律比较熟悉,有比较丰富的高等教育管理经验,组织领导能力和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强,考虑问题全面,工作思路清晰,工作创新精神强,尤其在担任山东经济学院院长期间,在院党委的领导下,团结带领院行政领导班子解放思想,大胆开拓,使经济学院各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特别在加快提升学院内涵发展方面作了很大的努力,得到了学校教职工的广泛赞誉。”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不知有之”的领导艺术体现了领导者驾驭领导工作的高超才能,是领导者学识、经验、智慧和创造能力的综合体现。“不知有之”的领导方式就像一个强大的“磁场”,它是无形的,然而却是最有效的。这种领导方式看似“无为”,实则“无所不为”,它需要领导者具备大智慧、大眼界、大心胸和大谋略。刘向信讲求的“不知有之”的领导艺术强化了“非权力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为开展“艺术化”领导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他自己也在身体力行地努力着,实践着,发挥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艺术效果。

“他(刘向信)的高尚的品德、民主的作风、亲民的品格和高雅的情趣,好比春风化雨,点点滴滴,却给我们产生了终生积极的影响。他的人格魅力和人生准则震撼着我们的灵魂。虽然他离开了经济学院,但他的面容、谈吐、对我们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对我们真诚的爱护在我们的心中、脑海里、灵魂深处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他从不索求报答。他体现了一个领导者的真正含义。”这是山东经济学院教职员工在刘向信卸任院长一职前往山东科技大学担任党委书记时的共同心声。尽管来科大只有短短的10个月时间,科大人已深切地感受到这位学校领军的主将——能谋善断、精明强干、学识广博、心胸坦荡、公正练达的党委书记,不仅能凭借自己的才能自如地运用权力影响,很好地强班子、带队伍、促创新、谋发展,更重要的是能够以才服人,以超凡的人格魅力和自身素质的非权力影响力去凝心聚力,带领科大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本文标题: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阳光雨露润无声雪莲花开春满山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68418.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