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孩子的教育问题-孩子的“性”问题

发布时间:2017-11-04 所属栏目:议论文

一 : 孩子的“性”问题

性是人的两大本能之一,性欲随出生而来,并非始于青春期,只不过是不能用成人的性概念来理解罢了。

两岁以前的婴儿有把能拿到的任何东西或手指放入口中吸吮或咬、嚼的本能,这虽然与婴儿吃的本能和通过口腔接触来了解外部世界有关,但这同时也是一种性需要的表现,即婴儿通过吸吮来达到性的满足。可见,婴儿吸吮母乳能达到食物和性欲两方面的满足。这种现象被生理学家称为性欲的口欲期。

母亲是婴儿第一个信赖和使之满足一切的人。如果非母乳喂养或断奶过早,不能满足婴儿的口欲,以后就有可能出现补偿现象,即咬指甲、吮手指或咬其它物品等。

稍大些的幼儿,从能控制排便时起,其对欲望的满足就从完全被动转为部分主动。这时,幼儿对性的满足从口欲期转为肛欲期,即通过排便和忍便来得到快感。

婴幼儿时期孩子的行为几乎完全由父母掌握,到了幼儿期,孩子便可能通过排便与否部分地支配父母的行为,从中得到“权力”欲望的满足。排尿的心理变化基本与排便相同。

到了四五岁,幼儿的性欲逐渐转移到外生殖器。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能通过抚摸外生殖器而获得性的满足。但男女孩之间是有一些差别的。如男孩对其阴茎能够勃起并能站着排尿产生一种自豪感、支配感,从中得到更大的性满足。而女孩对男孩的这种本领非常羡慕,常因没有男孩的“那个东西”而感到自卑,从而形成了温顺服从的性格。有的女孩甚至模仿男孩站着排尿,从中得到一时的满足感。

上面那些现象基本都是自恋的表现,自我满足性欲。但到了六七岁时,这种情景会发生改变,男孩会出现恋母情结,女孩会出现恋父情结,即将性欲对象从自子身转向其他人。

二 : 谈孩子的教育问题

本文摘自 www.61k.com .php?td=8867

每个年代的孩子教育方式都会一样,就拿我们那个年代来说,都算是比较听话的啦,而现在孩子的教育问题比起我们就要难很多了,给大家推荐一篇文章,就是谈谈孩子的教育问题。[www.61k.com)

中国人最重视自己子女的成长、发展,对子女的前途寄托于无限的希望,进入中老年的家长几乎把全部的精力财力放在子女身上。孩子是父母心中的宝贝,在孩子身上寄托着无限的希望。

孩子习惯的培养、性格的形成、甚至一些缺点的出现都与家长日常与他接触中的言语、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仅是负责他饮食起居的“保姆”和主管,保姆和主管的工作,更是他行为习惯的教练和榜样,是他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应该如何当好这一复杂的角色呢?根据书中的意思,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饮食起居生活方面的工作,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可以做得越来越好了。自己做不了,还可以请专业人士来帮忙。教练和老师的角色,虽然也可以请人协助,但是,总没有父母自己来担当好。这里有一个亲情血缘的因素。有这么二句话,“婴儿一开始就对养育之情很敏感。维系这种情感的有效方法就是父母经常与他眼神对眼神、皮肤与皮肤的亲密接触。”这就告诉我们早期的情感培养非常重要。作为父母,不管多忙,应该尽量多抽时间,多争取机会与自己的孩子交流与接触。

在孩子的培养训练方面,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给孩子设定适当的目标。

目标的设定决不要追求完善,决不要有非让孩子达到什么什么样的要求,决不要陷入急于求成的期望。这样会超出你孩子的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不仅你失望,孩子自己也会灰心伤气。不要听到同事和朋友的小孩怎么、怎么样了,看到自己的孩子还做不到,心里就容易起急,甚至恨自己的孩子不争气,当着孩子的面说出一些不应该说的话来,做出一些不应该做的行为来。这样又会导致孩子心里有一种失败的感觉,产生一种被压抑的情感,以至于失去继续进取的勇气,这对他顺利地成长和发展是极不利的。。

2、要有足够的耐心。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无数的不足和缺点。有时,我们常常用成人的观点来看待,觉得他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这是不对的。对他来说,眼前世界上一切都是全新的,一切都要从头学起。许多东西,必须极其耐心地、不厌其烦地教他。尤其一些行为、习惯、技能的学习,决不是靠一、二遍讲解、一、二遍示范就可以掌握的,要靠多次的反复,一定时间的积累。因此,当看到孩子一时达不到你的要求时,千万不要起急、不耐烦,要耐心再耐心,必要的重复是需要的。

要注意和表扬孩子的每一个积极举动和进步。在早期教育中,我们对孩子的缺点可以全然不顾,但对他的每一个积极举动和进步必须十分注意,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是一种最有效的引导。因为表扬和鼓励会使他的精神处于兴奋,兴奋是接受知识和技能的最佳状态。一个人处于灰心、压抑之中,整个神经系统会处于麻木状态,还谈什么学习与思考。最重要的,家长应该永远以积极进取的形象出现在孩子面前,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遇到困难和挫折表现出永不退缩、永不气馁。

3、不要姑息、放纵。

过分指责孩子的缺点是不好的,但不等于可以姑息、放纵。有些家长,对孩子的缺点采取任其发展的态度。孩子有什么要求,不管合理还是不合理,一概地满足;孩子在外边有什么不恰当的言行举动,受到外人的批评或制止,就视为被欺负,就出面无原则地袒护。如此溺爱和袒护,对孩子的成长极其有害。也许你的动机是好的,结果会使你大失所望的。目前你也许有能力满足孩子一切要求,但是,今后呢?你能满足他一辈子吗?姑息、袒护、放纵会使你的孩子养成一种不应该有的依赖性。一旦将来失去这种依赖,他会感到十分无助,从而可能使他产生铤而走险的念头。因为,在这样溺爱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一定是不会有多大的生存能力的,更别说有出息的可能了 。

4、激励孩子的想象力。

孩子的成长,除了身体的发育、技能的训练,就是智力的发展。而智力的发展最关键的就是思维能力。俗话说,人长一张嘴,吃饭说话两件事;人长一个脑袋,就是思考一件事。一个人将来有无出息,主要靠脑袋的思维能力。在孩子开始学习思考的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和鼓励他的想象力。不要在他面前轻易说,“这是对的、这是不对的”;“应该这样、不应该这样”。他的一切想法,从我们成人的思维角度看,可能有点儿离奇,但从孩子的思维特点来说,有它的合理性,最起码是他动脑的结果。家长可以用这样的话来鼓励他,“你再想一想?”

在与孩子一起玩中进行指导。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最重要的还应该是始终和孩子一起玩,要求孩子做任何事情,不要依靠下指示和命令来完成,而是和孩子一起做。比如,与其跟孩子说:“去,把你的玩具整理好!”不如拉着孩子的手,说:“该把你的玩具收起来了”,同时跟他一起整理。整理时,动作中掺入一些想象,言语中多一些幽默和玩笑,以类似游戏的方式进行整个过程,时间可以适当长一点,直到孩子把所有的 玩具都整理好。

5、做孩子的行为表率。

在孩子面前,家长自身的行为也十分重要。孩子在八岁以前的学习成果都是通过模仿榜样而取得的。和他接触最多的是家长,家长在他面前所展示的一切都是他模仿的榜样。家长说与做不一致,孩子也会跟你一样。

不要等形成了不良习惯再去纠正。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需要无数次的反复训练。有些家长忙于事业,很少关心孩子的日常行为。孩子在豪无指导的情况下,自己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等家长发现,再想纠正就十分困难。因此,从孩子出生的第一天开始,就要十分注意这个问题。

6、必要时,必须说“不”。

在前面提到,对孩子不要轻易说“不”或“不对”,但是,有的时候必须说“ 不”,而且必须让他明白:你说“不”的那件事是不允许做的。例如,一些可能伤害到孩子自身的事情,可能伤害到别人的事情,结果可能十分危险的事情。即使在说“不”的时候,也不要以对抗的形式出现,尽可能用一些有兴趣的东西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在跟孩子说什么不能做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应该告诉他为什么不能做。这样,他在今后就会变成为自觉的行为,就会成为良好的习惯。

7、不要期望值太高。

对孩子成长过程的每一步都要求十分严格,唯恐哪一点上出现一点儿差错,影响孩子的前程,而使他们自己的幻想破灭。就是在孩子还很小,应该全面打基础的阶段,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为孩子设计未来的目标,开始着手进行定向专业化培养,逼孩子参加这种班,那种班,也不管是不是适合自己孩子的特点,不管孩子本身是不是喜欢。一旦孩子在哪一步上达不到他们所期望的要求,他们就会起急、生气,责怪孩子不争气,甚至打骂、惩罚孩子。这种家长,应该说,愿望是好的,用心也没有错。问题是不懂人才成长的规律。人才的成长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培养。在后天培养过程中,最根本一条是应该因材施教,应势利导,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随时调整培养方针和方法。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注意发现孩子的兴趣、兴奋点。兴趣是接受知识的第一动力,兴奋点是孩子能不能学有成效的决定性因素。有些家长一厢情愿地要求孩子学这样,学那样,完全按自己的意愿来要求孩子,孩子完全没有了自主性。这将会是事与愿违的。在孩子还小,基本上还没有多少自主意识的时候,这种方法从表面看来也许还行。实际上可能是对一个真正人才的埋没或摧残。因为,你的孩子也许有某一方面的特殊天赋,也许可能成为某一方面的特殊人才,你不知道,却用你的意志去塑造。你的意志不是他的意志,也不是他的潜在的成才优势,你的意志和理想不一定能实现不说,他的潜能和优势也随之而被埋没了,一个真正有可能的未来人才也就被摧残了。现在我们还不能对孩子的潜能和天赋做出正确地预测和判断,不可能事先知道一个孩子的成才方向,因此,这些家长的教育思想所造成的后果往往不易被人们所察觉,也就不认为这种做法有多少不利之处。再加上我们现在的教育制度中存在好多弊端,例如,考核制度,升学制度等,从某种程度上助长了这种思想和做法的发展。

8、不要爱得过分,溺爱。

中文中的有些词汇很形象,很有意思。溺爱,就是说,淹死在过分的“爱”之中。现在有些家长视自己孩子为心肝宝贝,含在嘴里怕化了;顶在头上怕晒了;抱在手里怕摔了 ,真不知道把孩子怎么好!当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开始惯孩子,自己可以少吃少喝,可以吃尽各种苦头,对孩子的要求,不管合理还是不合理,都尽量予以满足,有一个说法叫:“亏了谁,也不能亏了孩子。” 的确,孩子是不能亏的,因为他们是我们的希望、我们的未来。但是,我们的希望是什么?我们是希望他将来成才。而溺爱是达不到这样的目的的。在孩子还小,还不太懂事的时候,应该说,依着孩子一点,还情有可愿。当孩子稍微大了一点,开始有他自己的思想意识了,再这样做,就会造成许多不良后果。从家长无限制地满足他的要求中,他会逐渐认为:这一切都是应该的,他需要的东西不需要自己去努力争取,周围的人似乎都是为他的需要而存在的。这种心理的养成对他的成长与发展极不利的。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不求进取,在生活中必然好吃懒做,在社会交往中必然惟我至上,目空一切。这是我们所希望的人吗? 溺爱,一开始应该说是出于家长对儿女的爱心。孩子的确需要我们的爱,但是这种爱,应该有原则,有尺度。爱的原则是有利于他的成长与发展,而不是阻碍他的成长与发展。爱的尺度是满足他成长成才中的各种需求,而不是他的所有一切要求。也就是说不要无限度地盲目地爱。这种无限度地盲目地爱,最终结果是淹死在你那好心的“爱”之中。出现这种情况最多的就是隔辈人监护孩子的家庭。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监护孩子,往往容易出现二种特殊的心理:一是对自己儿女的爱的延伸心理。自己的儿女长大成人了,不需要自己再去精心呵护了,就把这种情感转移到隔辈人身上;二是寻找新的精神寄托心理。自己年岁大了,退休了,没有别的什么精神寄托,也就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几乎都集中到了小孩身上。这二种心理促使老年人对隔辈人的教养上容易产生以感情来代替理性的现象,也就容易造成溺爱的结果。其次就是独生子女家庭。一个孩子可能有六个大人关心他,呵护他,他可能得到的爱要比普通的多好几倍。而且这六个人很可能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去爱他,爱的原则不同,爱的尺度不同,使幼小的孩子不知道什么爱是对他有益的,应该接受;什么爱是对他不利的,不应该接受。在这太多的爱之中,孩子就无所适从了,也就容易造成溺爱的结果。第三种就是“晚年得子”的家庭。这种家庭很晚得到子女,因此对这一孩子必然非常珍惜,对孩子的教养容易失去理性,走上溺爱的道路。还有一种就是“暴发户”家庭。这种家庭自认为有钱,就给孩子无限的满足。同时,这种家长一般来说文化修养也不会很高,对子女的教养问题不可能有心去研究。一味地爱孩子,结果也必然是溺爱。当然,不是所有这些类型的家庭都会溺爱孩子。是不是溺爱孩子,主要取决于家长本人的文化修养和对子女教养问题的认识,真正弄明白怎么样爱孩子才是正确的。爱一个孩子不难,爱得正确,爱得恰当,爱得有效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9、不要只注意对孩子的表面的关心。

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养与教,往往只注重孩子是否吃饱穿暖,是否生病不舒服,是否与坏孩子在一起,上学考试得多少分等等,对孩子的兴趣、爱好不注意去发现,对孩子的心理、情感、思想的发展不注意去关心、观察、了解。他们往往不懂得这些东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作为家长,在教养子女过程中所要关心的不仅仅是孩子是否吃饱穿暖,是否生病不舒服。如果仅仅是这些,那就跟养一个宠物没有什么区别了。也不仅仅是关心他是否与坏孩子在一起,上学考试得多少分等简单的问题。与坏孩子在一起的确不好,容易受影响而走上邪路。考试得多少分,固然可以看出他在学习中的成果,但也不是最根本的东西。最根本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心理、情感、思想都在发生变化。所谓一个孩子长大,表面是身高、体重的增加,实质应该是心理的成熟、情感的丰富、思想的发展。这些东西是他成长的决定性标志。有了成熟健康的心理、情感和思想,即使他与坏孩子在一起也不会变坏。有了健康的心理、情感和思想,他就会懂得,为什么要上学?怎么才能上好学?即使一时他的考试分数不是十分理想,那也不等于他没有学好。现在我们中小学中那种为考试而学,以分数高低来衡量学习好坏的氛围实在是害人不浅。

10、不要有“护牍”的心理与发展。

有些家长爱子心切到了没有原则是非的地步。孩子在外边吃了亏,不问是怎么一回事,就断定自己的孩子受欺侮了,就要为孩子去争回一口气。明明是自己的孩子错了,也不认为有问题,非要找出为自己孩子解脱的理由或可能性。久而久之,在孩子的心理形成了一个极其错误的概念:吃亏了,有人会为他打抱不平;错了,有人会替他兜着。这对孩子的成长、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11、构建和谐家庭,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所谓和谐家庭,就是孩子父母与长辈之间的和谐、夫妻之间的和谐、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和谐、家庭与邻居之间的和谐。例如家长的虚荣心,不求上进,不务正业,不文明言行,喝酒,打麻将,种种不良习惯都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启蒙教师。身教重于言教。要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首先要注意家长自身素质的提高。有一句话叫:“龙生龙,凤生风,老鼠的儿子就会打洞。”主要说明遗传作用。先天遗传的因素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后天环境的影响也决不能忽视。家长作为孩子来到世上接触最多的人必须注意对他的影响力。自己由于学识等原因也许不能给孩子直接有效的教育内容,最起码不能给他坏的影响,尽可能给他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所以,家境不好,不会太影响孩子的成长与发展。而家长本身素质的低劣,对自己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影响可大了。

12、要特别注意孩子潜能和优势的挖掘和发展。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在学校学习书本知识仅仅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还有思想、心理、情感、体质、文明生活习惯等等许多方面的内容。那些考试,那些分数只能代表书本知识掌握的相对程度,无法代表一个人成长发展所需的全部基础内容水平。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往往不被人们所重视,就是一个孩子潜在能力优势的挖掘和发展。每一个人与生俱来都有一种潜在的能力优势,或者叫天赋。也就是这种天赋正是一个人将来在哪一方面成才的先天因素。在中小学打基础的阶段如果能有意识地注意这方面的挖掘与发展,那对一个人的成才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保证基础,挖掘潜能,发展个性,培养能力”应该是对孩子教育的基本方针。保证基础,就是保证孩子成长发育必要的物质条件,保证孩子接受良好教育的基本条件,保证孩子成长发展的宽松空间。挖掘潜能,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孩子的兴趣爱好兴奋点,积极创造各种可能的条件,有意识地去诱导,培养,发展,促使其成为某种优势。发展个性,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培养开拓精神,创新意识。有点家长可能认为,孩子还小,谈不上什么开拓、创新的问题,似乎只要把书念好,将来考上大学就行。书要念好,大学要考上,但是这与培养开拓、创新精神并不矛盾。孩子的开拓、创新精神不是要他搞什么发明创造,就是对孩子平时出现的在大人看来似乎很离谱的一些奇思妙想,不要轻易否定,简单武断地压制;对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在可能情况下,不要简单地告诉他,是什么,不是什么,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确的,要合理地启发,及时地引导,让他自己去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培养能力,就是希望家长在与孩子朝夕相处中,通过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每一个场合,为孩子创造能力训练的机会。什么都不让他动手和参与,一切能包办代替的都包办代替了,表面上看是好像爱护孩子,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提高能力的机会,是在害孩子。

13、小学生存在十大不良消费现象

这是一个被我们忽略了的事实——小学生已经形成了现代社会的一个消费群体,而且在这个消费群体中已经出现了许多不良现象。

不良消费一饮食消费

食品广告的泛滥,大大影响了中小学生的饮食结构,广告食品成了对中小学生的新诱惑。零食消费对孩子身体健康不利,容易引起孩子乱花钱的不良习惯。

不良消费二服装消费

现在的校园,名贵衣服已不鲜见,名牌产品更是比比皆是。孩子之间很容易形成穿衣的攀比心理。

不良消费三人情消费

孩子之间互相过生日,买礼物,有时小学生的父母将小朋友全部邀请到家或饭店,花费几百元设宴款待。

不良消费四促销消费

当前大部分以中小学生为消费对象的饮料、零食、玩具等小商品均有促销吸引青少年学生消费的行为,他们通过带有博彩性质的“抽奖游戏”吸引青少年。这些行为不但分散了学生的精力,还滋长了学生急功近利的思想。

不良消费五手机消费

现代通信工具的确给学生带来了沟通上的诸多方便,手机干扰教学秩序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的弊端也逐渐显露了出来。课堂上的突然铃响和不健康的声讯电话都成为了孩子们的危险信号。还有,孩子的不正常消费也给家庭增加了原本不必要的负担。

不良消费六网吧消费

现在的流行游戏都是多人联机型的,而家庭中的电脑只能一个人玩,所以网吧就钻了这个空子,引来大批的小学生去玩。更有甚者,一些不良业主开设一些有赌博内容的电脑,并带有淫秽的东西,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害处。现在网吧有不少的小学生,孩子很容易迷失方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造成终生遗憾。

不良消费七成人化消费

一些中小学生除了服装、文具等学生消费品之外,化妆品、首饰、手机等一些成人用品也成为他们消费的热点。在一些商场和专卖店,经常可以看到不少学生为自己选购化妆品之类的用品,在商场的金饰柜台,还有一些家长带小孩来购买价值不菲的真金首饰。

不良消费八重复消费

一位家长在给孩子购买书包、文具盒时曾说:“孩子一味追求时尚的文具。不买还不去上学,真没办法!”对此,孩子们的解释是,他们虽然知道旧文具还能用,但是同学们都换了流行的,自己不换,感觉“没面子!”

不良消费九舍本逐末消费

中小学生消费的一个倾向就是“舍本逐末”,将大量钱用在零食和玩具上,可是真正的目的却是零食和玩具附带的一些卡片或小玩具。有一些学生,为了收集一种方便面里附送的卡通卡片,在买来方便面之后,只要卡片,而将面饼扔掉,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面对这些不良的消费。中小学生的高消费现象,是家庭、社会共同促成的。一方面,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使这种消费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少数家长对孩子娇惯、溺爱和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是产生这种消费误区的直接因素。高消费带来的消费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如何正确引导小学生消费,这已不仅是校园内的话题,而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

三 : 孩子的教育问题交流探讨家长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家长朋友:

  大家下午好!

  今天非常高兴,能够在诺贝尔摇篮和这么多的家长朋友一起就孩子的教育问题进行交流探讨。我发言的题目是《牵手》。

  牵手,是一个让人感觉温暖幸福的动作,所以在婚姻的殿堂前,新人十指相扣,款款走来,从此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一牵手,也牵出了一个崭新的生命,夫妻俩又共同牵起了一份欣慰,当然还有一肩责任,那就是孩子的教育。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人才之成,自儿童起”,正因为我们都懂得这些道理,所以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我们这些信心百倍的年轻父母就开始高度关注,四处考察,最后选择了诺贝尔摇篮。无疑,诺贝尔摇篮是得到了大家认可的最好的学校,否则我们也不会选择她。于是家长们就把孩子安心地全权交给学校了,但是,这样的家长还不是一个完全称职的家长,孩子的教育不能只依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对于孩子的教育,家长同样有着重大的责任,而且责无旁贷。

  我的孩子现在就读于诺贝尔摇篮小学,上二年级了。老师们都觉得她在学习上有一些好习惯,所以让我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总结总结与大家分享,同时也向大家取取经,以期继续改进。我觉得对于孩子的培养,有三个方面是我们比较注重的:阅读习惯、快乐学习和亲近自然。下面我将介绍一下具体的情况:

  一、天天阅读,习之为常

  阅读,尤其是经典的阅读,一直是诺贝尔摇篮的一大特色,阅读习惯的培养渗透在学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孩子从入幼儿园开始就沐浴着浓浓四溢的书香。特别是现在小学部经常开展的“无声读书日”活动,偶尔的一天,不上课,不说话,潜心阅读,海量阅读,徜徉于书海,新鲜又充实,教室后面书柜里累累可汗牛的名著名篇给孩子们带来了别样的快乐。

  但孩子刚接触经典的时候我也有点困惑,这么晦涩难懂的东西,孩子能理解吗?孩子对经典的学习能力不可低估,熟读之后自然会“领悟”,这一点我现在也认同了。上周学校举办了诗歌朗颂会,孩子回家后告诉我,在朗颂会上听到了一首诗,说的是一个丁香样的姑娘,很美,让我给她找这首诗,我知道这是戴望舒的《雨巷》,就从网上下载了,她真是爱不释手,当晚就把这首诗背下来了。正是在经典的熏陶下,孩子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我和先生都爱看书,在这一点上,我们和学校配合很默契。晚上的时间我们通常是全家人一起在书房度过,远离电视,远离喧嚣,唯有书香。我们也会陪孩子去书市、去图书馆,陪伴她并引导她多看书,看好书。

  孩子看书有一个特点,喜欢重复,我想您应该有过体会。一本厚厚的睡前故事书,都讲了一年了,还在讲第一个故事,因为孩子总是只让讲第一个故事。我的孩子现在还保留着这个习惯,总是反反复复看同一本书,之前我也为这事很烦恼,于是跟班主任老师反应了这个问题,但老师看问题不同,老师跟我说:这是个好习惯,而且是个很难得的好习惯,她会从中受益的,您相信我。去年寒假她看了《西游记》,青少年版的,天天看,看了不知道多少遍,有一天她突然拿着书对我们说:“爸爸妈妈,你们提问吧,只要是书上有的,随便你们问什么我相信我都能答出来”。我们试了试,果然都能答出来,而且是脱口而出,于是我们就往难里钻,轮流考她,都没难住,后来我先生问她:“水濂洞口有一幅对联,你知道写的什么吗?”“花果山福地,水濂洞洞天。”还是没有难住她。可见,重复确实是一个好习惯,我们给她买的书,少则看十几遍,多则看几十遍,买书的钱几乎没有浪费,而且通过重复孩子真的把书读懂了,读透了,读到能背了,读到化为已有了,这样的效果是多么的可遇不可求啊。从此以后,我们家里就有了一种新游戏,就孩子看过的书提问,当然孩子也可以就我们看过的书提问。

  少年若天性,习惯之为常。通过学校和我们家人的共同努力,现在我的孩子已经深深地迷恋上了阅读。只要有书在手,她马上就能安静下来,沉醉其中,如入无人之境。有一次在图书馆看书,我剥了根香蕉给她,结果她看书入了迷,竟吃掉了一节香蕉皮。

  二、一人读书,全家学习

  有一个笑话,一个孩子天天被家长念叼着要好好读书,终有一天烦了,说:“一家人吃饭,凭什么我一个人读书?”一个人学习可能容易感觉枯燥无聊,所以学习也需要一个良好的氛围,回到家中也需要父母的陪同。经常听到有家长抱怨,孩子上学之后真的不自由,每天晚上都要陪着她做作业,哪里都别想去玩。的确有很多的家长陪得非常辛苦,只是此“陪”非彼“陪”,这种“陪”充其量是一种“守”,守着孩子把作业完成就大功告成了,其实这种“守”很不利于孩子自觉性的形成。我们很少守着孩子做作业,但是我们会参与做作业,比如说英语的网上作业,孩子做完之后,我也来做一遍,然后比比看谁做得又快又好。还有一些背诵的作业,孩子背,我们也背。

  有一次,老师布置以《路灯》为题作一首诗,孩子有点犯难了,因为她之前已经写过一首,再写的话难度更大。于是,我和先生为了鼓励她,决定全家都来写诗,还有比她大一岁的堂哥,她平时喜欢舞文弄墨的伯伯,都打电话通知他们,一人一首,然后把我们作的诗,不论好歹,写在一张纸上,交给了老师,她是又开心又骄傲。正因为有家人的参与,学习不会成为孩子的负担,反而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学习路上,她不孤单。

  三、亲近自然,积累知识

  时时皆学习,处处皆学习,事事皆学习。在学校里要认真学习,校园外的广阔天地也可以好好学习。

  我得到自由时便有了歌声,这是瀑布的欢唱,孩子又何尝不是,走出教室,走出家门,美丽的大自然,正是她们展翅的天地。周末一天的户外活动,在我们家是雷打不动的,带着孩子,体验四时气候,领略四季美景。学的时候认认真真地学,玩的时候高高兴兴地玩。

  我们还在家里养了很多的动植物,孩子戏称我们家是“花鸟鱼市场”,假期里,孩子有很多时间都是在打理这些小宠物们,给植物浇水、施肥,给动物喂食、打扫,还给它们取好听的名字。

  有一只鸽子,叫雪莲,爷爷亲自给它做了精致的笼子,昼飞夜巢。

  有一只龙虾,叫勇士,来自西洞庭,来我们家三个月了,换了一次壳。

  有一只乌龟,叫隐士,冬天爬到极隐蔽的地方冬眠了,以为失踪,天气转暖却奇迹般的回来了。

  有一缸金鱼,分别取名鱼村村长、黑王后、有才等等,鱼缸里弱肉强食,性情温和者命长,性情急躁者命短。

  有一丛吊篮,向着阳光的方向长跑了偏,将花盆转个方向,现在枝繁叶茂像个绿色的球。

  有一株君子兰,被人丢弃,我们捡了回来悉心照料,在今年春天向我们呈现了绽放的美丽。

  有一株仙人球,把它架在水上,三个月后,看到了三根细嫩细嫩的根伸到了水下,漫长的跋涉之后终于找到生命之源。

  据说唐朝大诗人李贺小的时候,每天一早骑着一匹弱马出门,背着一个锦囊,涉山历水,如果想出了什么诗句就赶紧记下来,投到锦囊里。记下的都是零星想到的断句,并没有事先定下一个题目,围绕着这个题目构思。等天黑了,回了家,从锦囊里把那些零星的诗句都拿出来,或取或弃,排列组合,完整的诗篇就这么成型了。处处留心皆学问,回归自然,感受自然,感悟自然,这应该是一种宝贵的如诗意般美丽的积累吧。

  现在让我们回到我们的主题:牵手。您应该还依稀记得,孩子刚学走路时,您小心翼翼地双手牵着她,当您确信孩子站稳了,就会轻轻把手松开,但仍环抱在她身边保护着,当她重心不稳时,马上把她扶住。其实在学习上、生活中,您一生都在这样牵着她,护着她,扶着她,直到她成人、成才,只是这牵手的意义就远远不止这些了。教育的成功是最大的成功,教育的失败是最大的失败。我越来越认同这句诤言。家长朋友们,向着这个伟大的成功,我们出发吧!

四 : 在孩子的角度谈教育问题

E度 

  我已经18了,我不在是个孩子,在大人眼里我也许还小,也许我还是个孩子。

  在看这篇文章的时候,希望大人们能放下自己的年龄,以及教育孩子时为资本的人生阅历。

  爱,这是个永恒的话题,每个家长对孩子的爱,以及大部分老师对孩子的爱,每个人都明白,每个人都拥有,这些都毋庸置疑。但孩子们为什么还是那么叛逆,他们不懂得报答吗?非也,施爱是一种艺术,并非是用口说就表示你爱着孩子,“不要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爱需要用行动配合着语言去表达,去传递。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施爱,当然,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受爱的习惯。家长总说孩子不懂事,感受不到父母的爱,那么,你们想过没有,你们表达爱的方式是否是你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呢?你送出了爱,很无私,很伟大的爱,但他没接受,是算你爱他了,还是算你没爱呢?

  爱,因人而异,教育,更因人而异。先撇开以和尚撞钟为工作方式的老师,对那群人类没什么说的。不知道从哪听来了这么一句话“家长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仔细想来,这是一句很正确的话。对现在这个以爆炸的速度发展的社会,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代沟很深,我想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在这样的背景下,你用曾经你们的父母教育你的方式来教育孩子,那将大错特错。当你给孩子讲自己当年多么可怜,吃不饱穿不暖,孩子理解吗?就算孩子理解,现在的社会怎么会吃不饱穿不暖?所以说这些对孩子来说都是一段过去的,将不会再回来的历史,还能有什么教育意义,反而,孩子还嫌你啰嗦。只有在不断的感受孩子的心,用正确适用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孩子才会真正的天天向上。

  我来说说我所知道因教育不当而引起孩子所犯的错误。父母望子心切,希望孩子有个较好的成绩,引发孩子考试作弊。老师想让学生遵守纪律,用勒令退学之类的后果来吓唬学生,让孩子总觉得自己在班上是个累赘,老师总希望找借口赶走他。总以严格的对与错来评判事物,孩子如果做来所谓的错事,不会对家长谈起,形成出门一个人,回家一个人。现在的孩子互相交流如何对付家长的事已经屡见不鲜,孩子都很聪明,想到的办法总会有些近乎完美的,可以骗过家长的。这样导致的后果是家长还欣欣然以为自己的孩子很优秀时,其实孩子已经走到了绝路。

  教育,确实是一个很难的事情,并非一般人能够做好,这就是天下的成功人士总是很少的原因。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的性格都是由所处的环境所造成的,所处的环境不同,性格自然互异。成功的教育打造人才,失败的教育打造庸人,甚至恶人,这跟环境造就性格同理。我想每个父母都不希望伤仲永的悲剧发生在自己孩子的身上。当父母以不恰当的方式教育孩子的时候,孩子便会出现叛逆的倾向,当父母总是以打骂来教育孩子的时候,那么,孩子必然会叛逆。有时候,一个并不一定会造成严重后果的错误,在家长严格的教育下,出于青春期的叛逆,孩子很可能会做出很过分的事。

  我目睹了一个悲剧。在我身边有一对恋人,那时是高一。他俩学习成绩都不错,彼此激励着对方,每天都开开心心的。说实话,当时我很是羡慕。但他们总是缠绵在一起,经常逛街,女孩的家长先发现他们的关系,什么都不问,让他们分开,当时的他们应该是很深的爱着对方,不能割舍对方,又不想违背家长的意愿,一直迷茫着,但一直还没有分手。渐渐,家长已经开始逼他们。他们每天都是闷闷不乐。终于在最后,还算很乖的女孩,选择了放弃学业,她只是觉得已经没法学习了,她认为她做的没错,她认为即使没有结果,总算可以激励她学习,为什么早恋就必定是错的,是有害的呢?就这样,她几乎成为一个厌世的人。至于男孩,本来就是个比较捣的孩子,出现这样的事,直接就步入了社会。现在,他们还相爱着,男孩算是一个混混,女孩算是一个太妹,家长拿他们已经没办法。

  这个悲剧的根源就在于家长,每天都开开心心的难道不好吗?即便是分手,也不会有如此的结果吧。有些人早恋确实是无心学习,成绩不断下降,那样确实是一件错事,但并不代表每个人都是这样。孩子都不小了,有点分寸了,不会做的太过分。但在家长和老师的威逼下,走向迷茫,走向叛逆,走向毁灭。这就是对事物严的格评判对与错所造成的悲剧。也算孩子不懂事,但能有多少孩子懂那么多。明白的说,早恋的现象不能说严重,应该说泛滥,至少有70%的学生都有过恋爱史,家长不知道还很多很多,难道说曾经谈过恋爱的孩子都必定失败?

  教育孩子,不能仅仅以对与错来评判一件事。当你对一件事评判的不够全面的时候,孩子会失去对你的信任,渐渐会认为你根本不了解他,日益觉得父母很烦,结果孩子叛逆。

  因此来说,教育的方法得当,才能成为爱的载体,反之,毁掉的是一个孩子,是你们视为一切的孩子!

  黄龙县中学高一:匿名

 

五 : 教育孩子的时机问题你了解吗?

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讲究一个天时地利人和,这些因素缺一不可。教育孩子同样也是要讲究时机的,下面我们帮助家长总结一了些方法方便家长教育孩子时作为参考估计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哟,教育孩子更有把握。

时机一:当孩子困惑时

  每个孩子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都会遇到困惑,在这些时候,他们往往特别渴望别人的理解和得到问题的答案,而此刻也正是家长教育他们的最佳时机。

  因为此刻,无论家长是摆事实,还是讲道理,孩子都会很容易地接受,从而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早教网

时机二:当孩子取得成绩时

  生活中,孩子总会取得一定成绩,如在学校中考得了好名次,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团员”,或在某项活动中表现突出受到奖励等。这个时候,孩子的情绪都会比较高昂,自信心也会比平常强,家长要善于抓住这个时机,在肯定和鼓励的基础上,给孩子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引导孩子乘势而上,把一时的热情转化成持久的动力。

  当然,家长也不要忽视孩子因取得成绩而引发的骄傲自满情绪。骄傲是成功的大敌,做家长的千万马虎不得。许多孩子的学习成绩经常大起大落,其原因就是骄傲自满。因此,家长在表扬孩子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应该及时让孩子懂得“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

  另外,当孩子做了好事的时候,如给老人让座、帮助同学解决困难、关心班集体等,家长一定要给予孩子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孩子做好事常常是无意识的,家长要善于把这种无意识引导到有意识,逐步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早期教育

时机三:当孩子犯错时

  综观古今中外,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事实:许许多多的名人或成功之士,在他们成功成名的背后都有着一个经典的故事——那就是他们在犯错时,他们的父母在当时的情景下处理这些事情的方式方法,对他们有着深刻的影响,激励着他们一生的成长。

  无数事实证明: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犯错改错的过程,而犯错的过程就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因为只有在犯下错误的同时,孩子才更有可能深刻地去理解更多的人生道理。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孩子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孩子不敢面对自己的错误。这时候,家长就要帮助孩子去分析错误,引导孩子面对错误,最终达到改正错误的目的。幼儿教育

时机四:做客时

  有很多孩子在家很听话,但是到了客人家,就容易“人来疯”,放任骄蛮,让大人很没面子。这时,如果家长当着客人的面大声训斥孩子,孩子不但不听,甚至会故意大哭大闹,弄得大家都很尴尬。因此,要使孩子在别人面前变得听话、懂礼貌,家长就必须在做客前和做客中对孩子做一些相应的指导,并且在做客后及时对孩子的表现作出评价。此时,无论是表扬还是惩罚,都将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

时机五:待客时

  待客时,是孩子学习待人接物礼仪的最佳时机。

时机六:孩子对某些事物有浓厚兴趣的时候

  家长平时对孩子的行为要细心观察,一旦发现孩子对某一事物特别有兴趣,就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抓住孩子兴趣的“闪光点”因材施教。这样做,说不定就会激发出孩子某一方面的智慧火花,引导孩子沿着自己的兴趣走向成功。幼儿教育

时机七:就餐时

  许多家长都有这样的感受,平常工作忙,几乎挤不出时间来教育孩子,于是一日三餐就成了教育孩子的一个好时机。如此一来,只要一到吃饭时间,家长便开始问功课、查成绩、讲孩子过错,常常弄得孩子愁眉苦脸、哭哭啼啼,使就餐笼罩在一种不愉快的紧张气氛中。

  一位儿童心理学家指出,“餐桌教育”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压抑和情绪低落,使父母和孩子隔阂加深,从而导致孩子不亲父母的尴尬局面。

  但是,这并不是说在餐桌上不能教育孩子。其实,吃饭时,家长完全可以教孩子认一认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告诉孩子这些菜生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烧熟了后又是什么样子,并让孩子记住它们的名字。这样,一边吃东西一边学习,孩子会吃得更香。

  其实,餐桌虽小但意义重大。家长如果能够营造一个愉快、舒适的进餐环境,就等于搭建了一个和孩子良好沟通的桥梁。在愉快的环境当中,孩子有发表自己“高见”和“新闻”的机会,这样既有利于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又有利于父母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同时还有利于活跃进餐的心理气氛。

时机八:当老师来家访时

  大多孩子最怕老师上门,因为,他的在校表现就会暴露出来,同时,孩子更怕家长将他在家的所作所为告知老师。因此,家长应懂得孩子的心理,在老师家访时,把孩子的长处告诉老师,同时以提出希望的口气间接地说出孩子的缺点以让老师了解。早教网

时机九:生活中任何一个合适的时刻

  生活中,教育孩子的好时机有很多,当孩子有崇拜的对象时、当孩子受到挫折时、当孩子经历失败时、当孩子享受成功时……家长抓住这些时机,对孩子进行教育,每个孩子都会成长得很快。

  幼儿教育小编总结:教育孩子讲究时机,当然,这需要家长用心去发现时机、用耐心去等待时机、用宽容的心去创造时机……只要时机得当、方法得当,每个孩子都不会让家长失望!因此家长应该注意一下自己的方法。

本文标题:孩子的教育问题-孩子的“性”问题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67500.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