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紫貂:紫貂-外形特征,紫貂-分布范围
紫貂又叫黑貂、赤貂、青门貂等,体形很像黄鼬(黄鼠狼),但较大,体长在40厘米左右,体重约650克。它的四肢短健,后肢比前肢稍长,前后肢均具五趾,还具有肉垫,弯曲的利爪有半伸缩性,非常适于爬树。紫貂的身躯细长、苗条,脸和鼻部较尖,吻端圆钝,鼻唇部中央有明显的纵沟,还有20余根颇具弹性的发达触须。眼睛大而有神,耳壳大且直立,略呈三角形,尾巴粗大而尾毛蓬松,约占体长的30-40%。紫貂现在仅见于黑龙江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老爷岭、张广才岭、完达山,吉林的长白山和辽宁的恒仁县境内气候寒冷的林海雪原中,以及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地等,呈间断性分布。紫貂喜欢栖息在海拔800-1600米的针叶阔叶混交林和亚寒带针叶林中,是其中的典型动物之一。
紫貂_紫貂 -外形特征
俗话说:关东有三件宝--人参、貂皮、乌拉草,这里所说的貂,就是紫貂。紫貂又叫黑貂、赤貂、青门貂等,体形很像黄鼬(黄鼠狼),但较大,体长在40厘米左右,体重约650克。它的四肢短健,后肢比前肢稍长,前后肢均具五趾,还具有肉垫,弯曲的利爪有半伸缩性,非常适于爬树。紫貂的身躯细长、苗条,脸和鼻部较尖,吻端圆钝,鼻唇部中央有明显的纵沟,还有20余根颇具弹性的发达触须。眼睛大而有神,耳壳大且直立,略呈三角形,尾巴粗大而尾毛蓬松,约占体长的30-40%。
紫貂体躯细长,四肢短健,体型似黄鼬而稍大,雄性一般比雌性大;具5趾,爪尖利弯曲。耳大直立,略呈三角形。尾毛蓬松。脸和鼻部较尖,吻端圆钝,鼻唇部中央有明显的纵沟,还有20余根颇具弹性的发达触须。眼睛大而有神,耳壳大且直立,略呈三角形,尾巴粗大而尾毛蓬松,约占体长的30~40%。
【体长】:40厘米左右
【尾长】:12厘米左右
【体重】:0.5~1.0千克
【毛色】: 野生的紫貂全身为棕黑色或褐色(家养的紫貂有黑、白、蓝、黄等颜色);头部淡灰褐色,耳缘污白色,具黄色或黄白色喉斑;胸部有棕褐色毛,腹部色淡。
【寿命】: 8~15年
【地理种群差异】:该属仅有1种,无地理差异。
紫貂_紫貂 -分布范围
紫貂紫貂现在仅见于黑龙江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老爷岭、张广才岭、完达山,吉林的长白山和辽宁的恒仁县境内气候寒冷的林海雪原中,以及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地等,呈间断性分布。紫貂喜欢栖息在海拔800-1600米的针叶阔叶混交林和亚寒带针叶林中,是其中的典型动物之一。除了雌兽生育儿女时在石堆或树洞中筑窝外,其它季节都过着四处流浪的生活。一般单独活动,性情孤僻,昼夜均能活动觅食,但以夜间居多。常以石缝、石洞、石塘、树洞等作为临时住处,洞内干净、清洁,还分为仓库、厕所和卧室等,卧室呈小圆形,直径20-25厘米,里面铺垫有草、鸟羽和兽毛等,洞口常有入口出口之别,活动范围一般在5-10公里左右。紫貂_紫貂 -亚种分化
已知我国紫貂分四个亚种,即阿尔泰亚种(M. z. averin)、大兴安岭亚种(M. z. princeps)、小兴安岭亚种(M. z. linkouensis)、长白山亚种(M. z. hamgyenensis)。
紫貂_紫貂 -生活环境
海拔800~1600米的气候寒冷的针叶阔叶混交林和亚寒带针叶林。多在树洞中或石堆上筑巢。紫貂喜欢以松鼠、花鼠、田鼠、姬鼠、鼠兔、野兔、雉鸡、松鸡、小鸟、鸟卵和昆虫等为食,有时也捕鱼,采食蜂蜜、松籽和浆果等。行动敏捷,多在地上捕捉猎物,攀援爬树也很灵活,跳跃自如。冬季大雪封山,食物短缺时,就迁移到低山地带,待天气转暖时再返回。在地面行动时的步态主要有小步跑和跑跳步2种,行进中总是跑跑停停、边嗅边看,有时昂首向四周张望。捕食和避敌的时候则连跑带跳,一般纵跳可达30厘米左右,也有人认为它可以跳到2米远。它的足迹在深雪中为1个深窝,在略覆薄雪的冰面上可以看到清晰的爪痕。
由于紫貂的繁殖力又不算太强,加上长期大量猎捕,以及大面积采伐森林和喷洒鼠药所造成的污染,使其数量锐减,目前全国野外总数仅有1000多只,已经濒临灭绝。
紫貂_紫貂 -生活习性
除了雌兽生育儿女时在石堆或树洞中筑窝外,其它季节都过着四处流浪的生活。常以石缝、石洞、石塘、树洞等作为临时住处,洞内干净、清洁,还分为仓库、厕所和卧室等,卧室呈小圆形,直径20~25厘米,里面铺垫有草、鸟羽和兽毛等,洞口常有入口出口之别,活动范围一般在5~10公里左右。
紫貂除交配期外,多独居;其视、听敏锐,行动快捷,一受惊扰,瞬间便消失在树林中。昼夜均能活动觅食,但以夜间居多。食物短缺时,白天也出来猎食,活动范围在5~10平方公里之内。多在地上捕捉猎物,攀援爬树也很灵活。冬季食物短缺时,就迁移到低山地带,待天气转暖时再返回。以松鼠、花鼠、田鼠、姬鼠、鼠兔、野兔、雉鸡、松鸡、小鸟、鸟卵和昆虫等为食,有时也捕鱼,采食蜂蜜、松籽和浆果等。
在地面行动时的步态主要有小步跑和跑跳步2种,行进中总是跑跑停停、边嗅边看,有时昂首向四周张望。捕食和避敌的时候则连跑带跳,一般纵跳可达30厘米左右,也有人认为它可以跳到2米远。它的足迹在深雪中为1个深窝,在略覆薄雪的冰面上可以看到清晰的爪痕。主要天敌是黄喉貂和猛禽。
生长繁殖
在春季有假发情现象,真正的发情交配期是6至8月间。雌貂妊娠期约229-276天,受精卵有滞育期,至翌年2-3月间才能着床发育。紫貂每产2-4 仔,但1-3仔居多。据饲养观察,3-6岁的母貂产仔率最高,7-10岁的雌貂仍有产仔能力。雄性约3岁半性成熟,雌貂要早些。寿命为16-18年。
紫貂_紫貂 -人工繁殖
国内动物园养紫貂的不多。1957年吉林特产研究所开始进行笼养紫貂繁殖试验,先后多次共引进野生紫貂250余只,这些野生种貂主要来自长白山区,于 1965年获得笼养繁殖的后代;1963-1967年由黑龙江省横道河子野牲饲养场引进8只小兴安岭紫貂;1972年又引进2只新疆的阿尔泰紫貂,并于 80年代又连续获得了阿尔泰紫貂和长白山紫貂的杂种后代(佟煜人等,1981)。现吉林特产研究所的笼养紫貂繁殖群已达500多只。
种群现状
濒危物种
由于紫貂的繁殖力不算太强,加上长期大量猎捕,以及大面积采伐森林和喷洒鼠药所造成的污染,使其数量锐减。
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法已将紫貂列为国家 I 级重点保护动物。在紫貂分布区内的自然保护区主要有黑龙江的呼中、汗马、诺敏河、洪河、山河、镜泊湖、丰林、龙凤湖和吉林长白山老向顶子等自然保护区。
紫貂_紫貂 -保护措施
1、加强保护,因貂皮价值很高易受盗猎,对紫貂保护来说严格执法尤其重要;
2、加强其栖息地保护。目前我国虽无专为保护紫貂建立的保护区,但紫貂资源较丰富的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应列入紫貂专项管理计划,以保证紫貂种群的恢复;
3、可考虑在原有紫貂分布而且栖息条件适宜的地区有计划地进行重引回项目,以利种群恢复;
4、发展紫貂养殖事业,解决市场对紫貂的需求,并有利于野生种群的保护。
紫貂紫貂_紫貂 -保护级别
CITES濒危等级:未列入
IUCN濒危等级:未列入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一级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濒危
二 : 红龙鱼:红龙鱼-外形特征,红龙鱼-环境特性
红龙鱼,属古代鱼类,骨舌鱼科,硬骨舌鱼属,美丽硬骨舌鱼(Scleropages formosus)的红色变种。繁殖能力弱,雌鱼产卵,雄鱼含在口里孵化和养育,淡水观赏鱼中价格最昂贵的品种,有橘红、粉红、深红和血红四种,其中以血红色最为漂亮名贵。1980年华盛顿野生动物保护条约将其列为甲级保护动物。通常情况下红龙鱼是淡水观赏鱼中价格最昂贵的品种,(也有一些稀世双头龙其价格比红龙昂贵数倍)体型与金龙鱼、红尾金龙相似,细分有橘红、粉红、深红和血红四种,其中以血红色最为漂亮名贵,且数量极少。由于中华龙文化的影响,龙鱼成为吉祥化身,有招运进宝之意,故被雅称为风水鱼。红龙鱼属繁殖能力弱,雌鱼产卵,雄鱼含在口里孵化和养育,非常奇特。由于其嘴上的两条胡须,加上闪光发亮的大鳞片及其古老的身世,使人们自然而然地将它与神秘的龙联系起来,称其为“龙鱼”。在东南亚,港澳台地区和国外华人集中的地方,龙鱼被视为神鱼,认为可以旺家镇宅避邪,当做风水鱼来养,尤其是红龙鱼,由于濒临绝种,在1980年华盛顿野生动物保护条约列为甲级保护动物而身价高贵。
辣椒红龙鱼图片_红龙鱼 -外形特征
辣椒红龙鱼图片_红龙鱼 -环境特性
辣椒红龙鱼图片_红龙鱼 -生活习性
辣椒红龙鱼图片_红龙鱼 -种群现状
辣椒红龙鱼图片_红龙鱼 -亚种分部
辣椒红龙鱼图片_红龙鱼 -养殖技巧
辣椒红龙鱼图片_红龙鱼 -挑选方法
辣椒红龙鱼图片_红龙鱼 -辨识技巧
三 : 亚洲象:亚洲象-科学分类,亚洲象-外形特征
亚洲象属今天只有一种,包括4个亚种,印度象,锡兰象,苏门答腊象,婆罗洲侏儒象。现分布于北纬24.6度以南的中国云南西双版纳的勐腊县及南亚、东南亚部分地区。亚洲象是列入《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濒危物种之一的动物,也是中国一级野生保护动物,中国境内现仅存300余头。
婆罗洲侏儒象_亚洲象 -科学分类
亚洲象属今天只有1种,包括四个亚种,印度象,锡兰象,苏门答腊象,婆罗洲侏儒象,
[www.61k.com](1)斯里兰卡象(锡兰象)是亚洲象现存最大的亚种,重4500-8500公斤,肩高3.1米。分布于斯里兰卡。
(2)印度象其次,重达4000-8000公斤,肩高2.9米。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
(3)苏门答腊象则重达3500-5500公斤,肩高2.7米。分布于苏门答腊。
(4)婆罗洲侏儒象最小,重3500-4500公斤,肩高2.4米。分布于婆罗洲北部。
婆罗洲侏儒象_亚洲象 -外形特征
亚洲象比起他在非洲的亲戚要小一些,分别这2种大象的最容易的方法是亚洲象的耳朵要小一些。
亚洲象能够长到2-4米高,重量可达3000-5000公斤,是亚洲体型最大的陆上哺乳动物,雌象的体型比雄性较小。
亚洲象鼻端有1个呈手指状的突出物,由于此突出物有大量的神经细胞,因此使象鼻像人类的手指一样灵活。雄性的亚洲象长有象牙,而雌象即使有象牙亦不是太突出。有一定比例的雄性不长象牙,这一比例可能与它们在过去受到的捕猎压力有关。
亚洲象的耳朵比较小、较圆,前脚有5只脚趾,后脚有4只脚趾,共有19对肋骨(其中苏门答腊象有20对,但比非洲象少一对),头骨有2个突起,背脊拱起。性情温和,比较容易驯服。
在野外,老虎、豹和人类是亚洲象的主要敌人。亚洲象每群由数头到数十头象不等,其中由一头最强壮的雄象作首领。它们没有固定的栖息地点,分布范围亦广
婆罗洲侏儒象_亚洲象 -栖息生态
亚洲象生活在潮湿的热带、亚热带森林和草原,但是它常常在密林里穿行。亚洲象的食量很大,每天要吃掉约300公斤的新鲜饲料,所以象经常集群搬家,以获得食物来源。为了生存,象群每天要奔走18到二十个小时,只睡2小时到4小时。亚洲象喜欢人烟稀少、温暖湿润的森林、沼泽地区,不适应生态环境的剧烈变化。
婆罗洲侏儒象_亚洲象 -繁殖
雄象性成熟后会离开象群自己独处。雄象在10到17岁时达到性成熟,而雌象在9到12岁之间。
母象怀孕期大约为二十二个月(哺乳动物中最长的),小象一直由母乳喂养直至3-4年后另一只小象出生。刚出生的小象一般重100公斤,出生后由母象和象群中其它成员一同照顾。
婆罗洲侏儒象_亚洲象 -分布
亚洲象现时的分布情况亚洲象主要栖息地,为东南亚和南亚这些热带地区的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越南、印尼和马来西亚等13个国家,大约四十四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古代从西亚的两河流域,往东延伸到中国的黄河流域,都曾经有它们活跃的踪影。
现今(截止2012年)中国境内就只剩下云南西双版纳一带才能找到其足迹。过往可再分四个亚种:此外还有数个亚种,马来西亚有1种亚洲象亚种——婆罗洲侏儒象,体型更小,是最近数年才被发现。还有不复存在的中国原生种——中华象
婆罗洲侏儒象_亚洲象 -种群现状
野生亚洲象现在已经很少,在东南亚一些国家驯养的家象中,役象很多。中国亚洲象仅分布于缅甸,老挝相邻的地区,数量十分稀少,屡遭捕杀,破坏十分严重。
在其分布国家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对随意捕杀野象的偷猎者,国家按法律予以严厉制裁。由于象牙可以制造珍贵的工艺品,象经常遭到偷猎者的袭击,作为大型动物,它的生育周期较长,因此非常容易灭绝。目前各国为保护象已经禁止象牙交易。中国的法律也已经规定禁止象牙交易和继续生产象牙制品。
中国的亚洲象数量不多,1980年调查,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180头;江城(中老边境)20头;云南西南南部沧源(南滚河自然保护区)10头;中国亚洲象总数约200-250头。尼泊尔50-90,不丹60-150,印度17310-22120,孟加拉国200-350,斯里兰卡2700-3200,柬埔寨2000-3000,马来西亚1300-3000,印度尼西亚2900-5500。全部分布区内的总数为34470-53720头。
1995年,国家林业局(林业部)启动了首次全国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2004年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全国亚洲象仅存180只。
野外亚洲象种群数量从19世纪早期至今已经下降了97%,而且一直呈下降趋势。现在野外亚洲象数量大约为28,000-42,000头。
用途
亚洲象在南亚国家经常被驯服用来役使,在交通不方便的森林地带搬运木材等。在古代时,亚洲象亦被训练为战象,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进攻印度时,就遇上印度的战象。现代,则有近年去世的林旺,林旺曾在抗日战争中为日军与国军搬运物资,后迁居台湾木栅动物园。
婆罗洲侏儒象_亚洲象 -历史文化
亚洲象在古代中国不单是南方邻国进贡的礼品,皇家多驯养象用于典礼时显示威仪,甚至用来战争。古时在黄河流域,亚洲象仍是用来耕田的家畜。在《吕氏春秋》中,亦记载了商王曾经骑象攻打东夷部族。
婆罗洲侏儒象_亚洲象 -国际保护行动
越南
1999年,国际动植物保护组织(FFI)越南分支在其印度支那计划下和越南政府合作,对越南大象的分布和现状进行定位、评估。
苏门达腊
1999年,国际动植物保护组织(FFI)和LIPI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共同实施印度尼西亚政府在其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确立的项目。旨在保护苏门达腊岛上现存的大象,防止森林进1步退化、偷猎和人象矛盾对大象的破坏性影响,并监测大象的种群数量。
亚洲象数据库
从1995年起,亚洲象保护委员会(AECC)一直在对四个大象保护区的森林系统进行调查,搜集实地数据和统计资料。它还为寻找实际对策提供方便。例如,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可以描绘大象和人类发生冲突的区域,输入和农作物播种范围有关的数据。
数据库为评估大象的栖息地及其种群状态,对空间与数量数据进行排列组合、统计分析提供了1个有力的工具。确定大象种群优先保护的对象。它帮助决策者和自然保护规划人员根据保护的优先顺序制定保护战略、分配保护基金。
印度
在印度,大象破坏庄稼的事件屡有发生。印度各地都有报道说,在大象保护区周围,农田遭践踏的情况愈演愈烈。在克达古地区1992年~1995年,全部赔偿金的数额仅是实际损失的一小部分,而未经报告的袭击案例就没有得到赔偿。
有证据证明克达古地区农田遭大象破坏的现象较为普遍。尽管深受其害,大部分农民都认识到保护大象的必要,并认为象群有权拥有自己的栖息地。而小农户在种植季节往往损失严重,经常夜间还需要保持警惕,看护庄稼。
保护级别
亚洲象从1997年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物种,被CITES列入附录I。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四 : 竹叶青蛇:竹叶青蛇-基本简介,竹叶青蛇-外形特征
竹叶青蛇是蝮亚科的一种,属于竹叶青蛇属。又名青竹蛇,焦尾巴。竹叶青蛇是一种美丽的毒蛇!全身翠绿,眼睛多数为黄色,瞳孔呈垂直的一条线,有点象猫的眼睛,观赏价值极高。头大、三角形,颈细,头颈区分明显。头顶具细鳞;左右鼻间鳞不相切,由细鳞分开;背鳞除最外一行外均起鳞,中段19-21(偶有23)行。除少数为卵生外,绝大部分品种为卵胎生。血液毒素,毒性一般,极少发生致命事件,但伤口处理不当则有危险。竹叶青蛇发现于海拔150~2000米的山区溪边草丛中、灌木上、岩壁或石上、竹林中,路边枯枝上或田埂草丛中。
白唇竹叶青_竹叶青蛇 -基本简单介绍
(www.61k.com)物种命名人及年代:Zhao,1977。
栖息地:半树栖性。常发现于近水边的灌木丛,山间溪流边。
成体体型:全身可达60-90厘米。
适合温度:22-32度。
活动时间:喜居树上,多夜间活动。
外型特征:头大,呈三角形,颈细,尾短。头顶有细小鳞片。体背草绿色,最外侧的背鳞中央白色,自颈部之后有白色侧线,有的在白侧线内又有一条红侧线,但也有无侧线者。腹面淡黄绿色。瞳孔椭圆形,红色。尾巴焦红色。
食物:啮齿类动物,鸟类,树蛙,小型蜥蜴。
食欲:视亚种与个体情况而定。
性情:神经质,具攻击性。近距离遇到人将进行攻击。但也视亚种与个体情况而定。
毒性:血液毒素,毒性一般,极少发生致命事件,但伤口处理不当则有危险。
繁殖:卵胎生,产幼蛇10-25条。
生存状况:较常见。
白唇竹叶青_竹叶青蛇 -外形特征
通身绿色,腹面稍浅或呈草黄色,眼睛、尾背和尾尖焦红色。体侧常有一条由红白各半的或白色的背鳞缀成的纵线。头较大,呈三角形,眼与鼻孔之间有颊窝(热测位器),尾较短,具缠绕性,头背都是小鳞片,鼻鳞与第一上唇鳞被鳞沟完全分开;躯干中段背鳞19~21行;腹鳞150~178;尾下鳞54~80对。
腹面淡黄绿色。瞳孔椭圆形,红色。尾巴焦红色。啮齿类动物,鸟类,树蛙,小型蜥蜴。神经质,具攻击性。近距离遇到人将进行攻击。血液毒素,毒性一般,极少发生致命事件,但伤口处理不当则有危险。卵胎生,产幼蛇10—25条。
白唇竹叶青_竹叶青蛇 -生活习性
生存条件
习性:发现于海拔150~2000米的山区溪边草丛中、灌木上、岩壁或石上、竹林中,路边枯枝上或田埂草丛中。竹叶青喜欢上树,常缠绕在溪边的灌木丛或小乔木上。多于阴雨天活动。
食物:以蛙、蝌蚪、蜥蜴、鸟和小型哺乳动物为食。
食欲:视亚种与个体情况而定。
性情:神经质,具攻击性。但也视亚种与个体情况而定。
消化系统
竹叶青蛇的消化系统非常厉害,有些在吞的同时就开始消化,还会把骨头吐出来。竹叶青蛇的消化要靠在地上爬行,利用肚皮和不平整的地面来摩擦。竹叶青蛇的毒液实际上是蛇的消化液,一溶解了被咬动物的身体,所以表现出“毒性”,人的胆汁也属这种消化液。
竹叶青蛇的食欲较强,食量也大,通常先咬死,然后吞食。嘴可随 食物的大小而变化,遇到较大食物时,下颌缩短变宽,成为紧紧包住食物的薄膜。竹叶青蛇常从动物的头部开始吞食,吞食小鸟则从头顶开始,这样,鸟喙弯向鸟颈,不会刺伤蛇的口腔或食管。吞食速度与食物大小有关,5~6分钟就可以吞食小白鼠,较大的鸟则需要15~18分钟。Barton认为非洲岩蟒只有在确定捕获物的鼻子或耳朵位置时,才开始吞食。
竹叶青蛇亦有判断捕获物头、尾的能力。竹叶青蛇消化食物很慢,每吃一次要经过5~6天才能消化完毕,但消化高峰多在食后22~50小时。如果吃得多,消化时间还要长些。竹叶青蛇的消化速度与外界温度有关,Skoczylas(1970)观察到游蛇在5℃气温下,消化完全停止,到15℃时消化仍然很慢,消化过程长达6天左右,在25℃时,消化才加快进行。竹叶青蛇的牙齿是不能把食物咬碎的。消化系统如咽部,以及相应的肌肉系统都有很大的扩张和收缩能力。
保护问题
我们知道了野生动物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方面所起的极其重要的作用。野生动物物种都是生态系统 中的重要一环,它们通过食物链的关系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一旦食物链的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就会受到严重影响。青草——蝗虫——蛙(鼠)——蛇——鹰,这就是其中的一条食物链,如果人类无节制地捕猎野外的蛇,蛇就越来越少,导致森林、草地和农田的鼠害越来越猖獗,鼠害和虫害给农林牧业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生态环境就会受到严重破坏。 捕杀野生动物在全世界都是严重的问题,据西方报章报道:世界各地的蛇毒交易将导致毒蛇在地球上灭绝。巴西全国各地的人都涌到米纳斯州去捉蛇,也许不久的将来,蛇会成为只有在民间故事中才会提起的动物。
白唇竹叶青_竹叶青蛇 -生长繁殖
竹叶青蛇是雌雄异体,体内受精、卵胎生的动物。自孵化生出后
2~3年性器官成熟。竹叶青蛇在春季或秋季发情交配,在繁殖季节,雌蛇尾基部的1种腺体能散发出特殊的气味,雄蛇凭借这种气味追踪雌蛇。在繁殖季节,一条雄蛇可与几条雌蛇交配。在每年的繁殖季节,雌蛇虽然只有一次性接受交配,但存于雌蛇泄殖腔内的精子在3年内仍有受精能力。因此,人工饲养中,公、母蛇比例1:8便可。蛇的生殖有卵生与卵胎生2种。蛇卵长椭圆形、卵壳坚硬,呈乳白色或浅黄色。卵多产在隐蔽良好,有一定温度、湿度的草地、落叶、肥堆中。大多数蛇产完卵即离开产卵处,让卵在自然条件下孵化。竹叶青蛇是卵胎生,一般而言,其产仔期为7一8月,每次产4一15仔。
白唇竹叶青_竹叶青蛇 -分布范围
广泛分布于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生活于山区树丛或竹林,常栖息于溪涧边灌木杂草或山区稻田田埂杂草,或宅旁柴堆、瓜棚。
竹叶青蛇
翠青蛇
竹叶青也是武夷山比较常见的毒蛇。它的身体是绿色的,不仔细辨认会与无毒的翠青蛇相混起来,但是它的尾巴焦黄,这正是与翠青蛇相区别的地方。因为它的尾巴似火燎焦,所以当地人叫它「焦尾仔」或「火烧尾」。竹叶青头是明显呈三角形的,眼较小,一般是红色的,也有灰色的等等。最外一行鳞片是红色和白色或红白相间(福建竹叶青,较常见),不过仅从这一点不能分辨它就是竹叶青,因为有些竹叶青全身绿色无一点花纹,或者体色不是绿色(视亚种而定),尾较短,呈焦红色或绿色等。翠青蛇体型不一定比竹叶青大(视品种而定),其眼大呈黑色,全身为翠绿色,一般没有花纹,尾较长。总而言之,分辨竹叶青蛇和翠青蛇比较实用简便的方法就是看头部是否呈三角形。 重庆周边地区亦有竹叶青蛇的分布,不过数量极少。同时,也有无毒的"青竹标"共同分布,如不仔细辨认较难分辨。
白唇竹叶青_竹叶青蛇 -亚种分化
世界上同样也分布着各种各样的竹叶青亚种,以下例举一部份竹叶青亚种的名称。
墨脱竹叶青(Trimeresurusmedoensis),可以说是中国的特产。
福建竹叶青(2张)
白唇竹叶青(Trimeresurusalbolabris)
福建竹叶青(Trimeresurusstejnegeri)
台湾竹叶青(Trimeresurusgracilis)
扁鼻竹叶青(Trimeresuruspuniceus)
海岛亚种竹叶青
哈氏竹叶青(Trimeresurushageni)
坎布里竹叶青(Trimeresuruskanburiensis)
大眼竹叶青(Trimeresurusmacrops),分布在泰国和中南半岛。
红树竹叶青
坡普氏竹叶青(Trimeresurusp.popeorum)
红树竹叶青(Trimeresuruspurpureomaculatus)
苏门答腊竹叶青(Trimeresurussumatranus)
斯里兰卡竹叶青(Trimeresurustrigonocephalus)
缅甸竹叶青(Trimeresuruserythrurus)
冈氏竹叶青(Trimeresurusgumprechti)
白唇竹叶青蛇(Trimeresurusalbolabris)
墨脱竹叶青蛇(Trimeresurusmedoensis)
白唇竹叶青_竹叶青蛇 -咬伤
症状
竹叶青咬人时的排毒量小,平均每
竹叶青蛇(4张)
次排出毒液量约30毫克。其毒性以出血性改变为主,中毒者很少死亡。伤口牙痕两个(偶尔可能只有1个),间距0.3-0.8厘米。伤口有少量渗血,疼痛剧烈,呈烧灼样,局部红肿,可溃破,发展迅速。其典型特征为血性水泡较多见,且出现较早;一般较少出现全身症状。全身症状有恶心、头昏、腹胀痛。部分患者吐血、便血,严重的有中毒性休克。在福建、台湾、广东等省,竹叶青是造成毒蛇咬伤的主要蛇种。竹叶青蛇咬虽不致有生命危险,但咬伤的病例很多,故危害甚大。
案例
2010年2月11日,16岁北京少女小慧被邻居家养的宠物蛇咬伤中指,家人急忙将她送往医院,医生立即为她
竹叶青蛇
进行治疗。小慧虽然脱离了生命危险,但由于伤口深,中毒重,右手中指局部已经坏死,肌腱骨头外露,必须进行皮瓣移植。2012年10月23日,福州马尾的陈女士去登高,结果被毒蛇咬伤。朋友紧急将她送到省蛇伤救治中心,经过医生初步判断,咬伤陈女士的是竹叶青蛇。记者昨日从省蛇伤救治中心获悉,自10月以来,这里收治的蛇伤病人达40多例,其中多名伤者是福州人。
毒素特征
竹叶青产生的毒素是血循毒。血循毒的种类多,成份复杂。
竹叶青蛇
以心血管和血液系统为主,产生多方面的毒性作用。其临床表现相当于中医的火热毒症状,故称"火毒"。
竹叶青咬人时的排毒量小,其毒性以出血性改变为主,中毒者很少死亡。伤口牙痕两个,间距0.3-0.8厘米。伤口有少量渗血,疼痛剧烈,呈烧灼样,局部红肿,可溃破,发展迅速。全身症状有恶心、呕吐、头昏、腹胀痛。部分患者有粘膜出血,吐血、便血,严重的有中毒性休克。
白唇竹叶青_竹叶青蛇 -寄生虫病
竹叶青蛇的寄生虫危害有以下几种:裂头蚴寄生在竹叶青蛇体表皮下,可用利刀剖开皮肤取出,然后在伤口涂1%~2%碘酊。裂头蚴寄生在其它部位,不用专门治疗,可在治其它寄生虫时附带治疗。
②鞭节舌虫寄生于竹叶青蛇的肺部和气管中,危害很大,能使蛇窒息致死。
对此种寄生虫可用兽用敌百虫溶液灌入胃中,按每千克体重0.01克给药,连续灌胃3天。
③棒线虫寄生于肺泡腔内,多时密布患部,使竹叶青蛇肺部糜烂而死。
治疗用四咪唑,每千克体重0.1~0.2毫克灌服。
④异双盘吸虫寄生于竹叶青蛇的胆囊中。
⑤蜱虱蜱虱是由笼舍及饲养环境卫生条件差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蜱虱可使蛇体血清蛋白减少,并传播病原体,给宿主带来强烈的不良刺激,降低免疫力,常导致发生全身性疾病。
虱一般寄生在眼睛周围的凹陷处、咽喉部及泄殖腔周围。一旦在竹叶青蛇体上发现蜱虱,就必须不断治疗,对接触过病蛇的蛇也应全面治疗。蛇体浸在水中数分钟后就可以从水中发现蜱虱,据此可判断蛇体表有无蜱虱寄生。
五 : 鲇:鲇-基本简介,鲇-外形特征
鲇,catfish (nián)或称鲶鱼、猫鱼。鲇形目(Siluriformes)鱼类的统称。鲇类与脂鲤类、鲤类及米诺鱼类(minnow,鲤形目〔Cypriniformes〕)近缘,可一起归于骨鳔总目(Ostariophysi)。卵生,但以各种形式表现出对后代的关心,如棕鮰(Ictalurus nebulosus)会筑巢、护巢并保护幼鱼,而雄海鲇则把玻璃球大小的卵及幼鱼含在口中携带。鲇(Silurus asotus):以体粘滑而得名。发音:nian(二声)〔~鱼〕头大嘴宽,尾圆而短,皮有黏质,无鳞,背部苍黑色,腹白色,上下颌有四根须。
鲇_鲇 -基本简单介绍
鲇类与脂鲤类、鲤类及米诺鱼类(minnow,鲤形目〔Cypriniformes〕)近缘,可一起归于骨鳔总目(Ostariophysi)。而另一分类系统把它们归为鲤形目(或骨鳔目〔Ostariophysi〕)的鲇亚目(Siluroidea)和鲤亚目(Cyprinoidea)。
[www.61k.com)鲶鱼又名鳀、生仔鱼、胡子鲶、鲶巴郎、鲶拐子、洼子。鲶鱼生活在江河、湖泊、水库的中下层,多栖息在水草丛生、水流缓慢的底层。白天多隐蔽,晚间则十分活跃,习惯于游至浅水处觅食。秋后潜居于深水或污泥中越冬。为肉食性底栖鱼类,经常伏身于水草丛生的水底,等候小鱼接近时张口吞食,也食虾类和水生昆虫。
鲇_鲇 -外形特征
猫鱼因其口周有长须并很像猫吻端的触毛,故俗称猫鱼。其上腭至少有须一对,吻部也可能有一对,颏部另有一对。许多鲇的背鳍和胸鳍前部生有硬刺,与毒腺相连,刺人甚痛。体光滑或具骨板无鳞,现存鲇约30科2,500种。大多生活于淡水,但有少数种属于海鲇科(Ariidae)和鳗鲇科(Plotosidae),生活于海水。淡水猫鱼几乎遍及世界各地,在缓流或静止的水体或湍急的山溪中均能生存;海水猫鱼则分布于热带近海。一般底栖,喜于夜间活动。多为食腐动物。几乎以任何动植物为食。卵生,但以各种形式表现出对后代的关心,如棕鮰(Ictalurus nebulosus)会筑巢、护巢并保护幼鱼,而雄海鲇则把玻璃球大小的卵及幼鱼含在口中携带。
鲇_鲇 -体粘滑
鲇(Silurus asotus):以体粘滑而得名。体重一般1~2kg。体长形,头略大而平扁。口宽大,下颌突出。齿细尖绒毛状。眼小,被皮膜。上颌须1对,可伸达胸鳍末端;下颌须1对,较短,体无鳞. 臀鳍很长,后端连于略凹的尾鳍。遍布于东部各水系.
发音:nian(二声)〔~鱼〕头大嘴宽,尾圆而短,皮有黏质,无鳞,背部苍黑色,腹白色,上下颌有四根须。昼伏泥中,夜出活动。肉可食,鳔入药。
本文标题:蛇的外形特征-紫貂:紫貂-外形特征,紫貂-分布范围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