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比的基本性质说课稿-《比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发布时间:2017-08-17 所属栏目:分数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一 : 《比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一、学情分析

新课标中指出“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其实就是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生活经验、认知经验进入课堂,参与学习。在认知经验中,学生已经理解了除法的意义与基本性质、分数的意义与基本性质,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知识,掌握了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解答分数乘、除法实际问题且理解了比的意义。有了这些知识的储备,学生只要进行知识的迁移、类比就可以自主探究出比的基本性质。学生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不但能加深对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意义、比和分数、比和除法等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且也为以后学习比的应用,比例知识,正、反比例打好基础。

二、教材处理

根据教材的编排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我对本段教材的教学作出以下两点处理:

1、比的基本性质的探究

原教材联系比和除法、分数关系,通过“想一想”启发学生找出比中有什么样的规律?然后概括比的基本性质。我认为这样的编排是一种纯数理之间的推理,是符号之间的运算,欠缺生活气息,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为此,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激发探究欲望,不着痕迹地完成了“比的基本性质”的探究过程。

2、例1的教学

例题由两道题组成。第(1)题采用“神州五号”的题材。此素材有利于渗透情感价值观的教育,且蕴含了相似变换的数学思想,是非常好的编排。第(2)题给出的两个比,我认为过于单调,且没能涵盖比的各种呈现形式,为体现课堂的动态生成,教学资源的丰富性,我采用了开放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第(1)题的基础上自主举例练习化简整数与分数、分数与分数、整数与小数、小数与小数、分数与小数等各种比。

以上两点处理均基于数学教育的生活化、数学资源的多元化的现代数学教育教学理念进行个性处理的,并以此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体现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三、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使学生领悟并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②能力目标: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让学生通过尝试来化简并探讨出不同类型比的多种化简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③情感目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积极、自主的学习探究兴趣,使每个学生都尝到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策略

1、坚持“发展为本”,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时间和空间诸方面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怎样有序观察、怎样概括结论,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感受,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2、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寻”数学,在实践操作中“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用”数学。

3、“学以致用”是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学习数学的终结所在。让学生感到数学的有趣和可学,我们还应注重将数学知识提升应用到生活中,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实际能力,让学生真正做到会学习、会创造、会生活的一代新人,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活动的、创造的课堂。

五、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生活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上课开始,我询问学生:“同学们喜欢喝果珍吗?”大部分同学会说愿意并会表示他们愿意喝更甜一些的。这时我会适时的向学生说明其实小明同学和大家一样也喜欢喝甜的果珍,这不小明的妈妈给小明准备了三杯果珍,但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杯,哪杯甜呢?这下难坏了小明,聪明的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他吗?多媒体课件演示:第一杯100毫升的水,10克果珍;第二杯200毫升的水,20克果珍;第三杯400毫升的水,40克果珍.同时我也以此在讲台上做了这个实验,同学们会兴致盎然,想尽各种办法帮助小明。

(设计意图是: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热情的,都是乐于助人的,尤其是愿意帮助同学解决问题,因此一听说帮助同学,学生会产生极大的兴趣,兴趣就是学生思维的原动力,只要有兴趣,就会产生创造性的源泉。另外小明的困难又是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这有利于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探索,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同时又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

(二)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总结比的基本性质

同学们帮助小明解决问题,有的利用商不变性质,有的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学生在师生互动中说出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内容。(屏幕出示文字内容。)我接着询问在分数的基本性质里,有哪些关键词?在商不变的性质里,有哪些关键词?缺少他们行吗?为什么?通过类比让学生想到比的基本性质,从而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是:先通过学生回忆已学旧知,进而猜想比的基本性质从而引出课题,放飞了学生思维,让他们自主地依据已有知识经验,在观察、合作、猜想、交流中展开合理的想象与多角度思考。)

接下来,让学生观察商不变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猜一猜,想一想,比的基本性质应该是怎样的呢?小组讨论,学生根据讨论结果发表意见,师生共同总结比的基本性质的内容。最后强调学习了比的基本性质,哪些词语是很重要,提醒同学们注意“同时、相同、0除外”这些关键词。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体会到充分利用已有知识自学新知的学习方法,进一步弄清了比、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然后通过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共同完善比的基本性质,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领悟了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学习方法,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又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类比推理能力。)

(三)理解最简整数比

通过类比让学生明白利用商不变性质,我们可以进行除法的简算;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我们可以把分数约分成最简分数。同样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小组讨论怎么理解“最简[www.61k.com)单的整数比”这个概念?然后达成共识:(1)是一个比;(2)前项、后项必须是整数,不能是分数或小数;(3)前项与后项互质。

设计意图是“最简单的整数比”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所以先类比然后让学生讨论最后对这个概念产生共识的方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互动交流中自发地尝试利用已有的知识来解读新概念。)

(四)教学例1

1、教学第(1)题

(1)出示例1的第(1)题。

(2)让学生阅读例题,说说图片中的事件,并按要求列出两个比,然后尝试运用比的基本性质把两个比化成两个最简单的整数比。

(3)师生点评,小结。

(4)提出问题:两面旗的长、宽不一样,但化成最简单整数比后是一样的,你发现了什么?

2、谈话:以上我们学习了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的知识,但比的呈现形式有很多,你能不能自己举例出不同的比,并进行化简呢?

(1)要求:分小组进行探究活动,每小组分别举出整数与分数、分数与分数、整数与小数、小数与小数、分数与小数的一个例,并在小组内完成探究练习。

(2)小组汇报探究成果。

(3)简单小结各种比的化简办法。

(这样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交给学生,让课堂教学资源多元化,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提升学习能力,在探究活动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五)应用与拓展

1、完成教材46页的“做一做”。

2、游戏:小蜗牛找家。

3、判断。

(1)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5,比值不变。()

(2)比的前项扩大2倍,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除以2。()

(3):12化成最简整数比是3:48。()

4、完成教材48页第6题。

(设计意图:层次性训练中,提高学生知识技能,发展学生个性。第1、2题是基础性练习,让学生巩固比的基本性质的应用。第3题是判断题,设计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比的基本性质的理解。第四题使用讨论形式,通过全班的辩论,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 961.1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说课稿

《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下面我将从学习任务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说教法、学法及说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对本框教学进行说明。

一、学习任务分析

首先是教材分析,即本框题的教学地位和作用。

《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安排的内容。本框题从人民民主的生动写照入手,讲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的有关知识,说明了我国的人民民主是广泛而真实的民主,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本框是《政治生活》的开篇之课,起着辐射全书的基础性作用,学好本框题,为后面单元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生活基础和知识基础,所以,本框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了有效的进行本框题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框题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我将我国人民民主和专政的特点和表现确定为本框题的教学重点。因为对我国民主与专政的特点的分析归纳,是学生理解人民民主专政本质的必要要求;这也是贯穿政治生活的一条主线,为后面知识的学习提供了理论出发点和奠定知识构建基础。本框题的教学难点为民主和专政的关系,对于刚刚接触政治常识的学生来说,缺乏理解民主和专政的关系的相关知识背景,要求他们从课本上仅有的介绍就对二者的关系有个清楚认识是相当难的,这就下需要教师将其确定为教学难点,课堂上注重帮助学生理解。

二、学习者分析

本框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已经接触过相关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较零散不系统,同时缺乏一定的参与政治生活的方面的实践,理论基础单薄,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较弱。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注重对学生初学时的接受能力的照顾,特别是本框处于政治生活第一课第一框,就需要教师在授课时注重给学生营造便于其理解知识的心理氛围,如通过视频,图片等激发学生兴趣,奠定政治课学习中的情感基础。

三、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相关内容,联系高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基础知识以及认知、理解和接受能力,我制定了本框题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识记国家的含义、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理解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民主和专政的关系,运用生活实际说明我国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分析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意义,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对民主与专政的关系的分析,培养和提高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等方式,学会从具体材料入手,进行理论抽象,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体会用辩证的思维分析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逐步确立国家意识、民主意识,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爱国热情,坚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立场。

为了讲清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来谈谈:

在教法上,根据学情,教师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根剧本课的特点,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案例分析法、问题探究法、集体讨论法。一方面利用图片、歌曲等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而引导学生通过复习旧知,巩固新知,同时针对学生疑问,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用这些教法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学法上,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我主要采用了自主探究法、分析归纳法、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在快乐中、探究中、分析中与反思中学有所得。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我将通过以下六个环节进行教学:

环节一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在新课开始前,我将用多媒体展示关于西藏和平解放前和解放60多年来发生变化的图片,同时播放《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作为背景音乐。

这样,从学生们从小就会唱的歌入手,结合西藏和平解放前后对比的图片,进行情景营造,以此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入本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并奠定学生的情感基调,理解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

接着我将展示西藏和平解放60年来西藏人民政治生活发生的变化,让学生们体会中国人民民主真实的写照。

(板书:一、人民民主的生动写照 二、广泛、真实的民主)

环节二 回顾旧知 理论提升

首先,我将带领学生回忆初中政治知识,即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

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中各阶级的经济地位,以此帮学生导出国家的含义和根本属性。

(板书:1.国家的含义和根本属性)

通过回顾所学知识,既巩固了旧知识,又学习了新知识,实现新旧知识的连接,

使学生们体会到只有社会主义国家中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

其次,我将会展示我国的国徽图片,让学生分析我国国徽所蕴涵的内在含义,得

出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样,从学生熟知事例着手,能进一步整理课堂,集中注意力,引发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衔接到我国的“国体”这一知识点,然后再过渡到“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知识点上,具有逻辑性

(板书:2.我国的国体)

环节三 设疑探究 引议释疑

在上一环节,我们得出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这一环节主要是完成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和表现的教学,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首先,我将让学生们一起朗读课本第5页第四段的话,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是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人实行专政,因此,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板书:3.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和本质)

这段话理论性较强,读起来拗口,学生很难理解,会产生很多的疑问,例如什么是民主,什么是专政等。因此,接下来,我将会讲解民主、专政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这段话,既承接前面内容,又启示下面内容。

其次,我将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背景,呈现四则材料:

材料一是我国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的组成情况,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解放军等。

材料二是关于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收到的议案,关注的热点。 材料三我国宪法对人大代表的选举的规定。

材料四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将“尊重也保障人权”写入《刑事诉讼法》和叙利亚人权状况。

基于以上四则材料的呈现及问题探究,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能分析得出我国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板书: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政治课的教学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所以我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背景,结合当下时政热点进行教学,有利于使学生养成关注时政、关心国家的习惯,而且能为第五课的教学做铺垫。

环节四 剖析案例 层层深入

这一环节,我将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反腐行动,将一个个贪污腐败者给予法律制裁的案例和台独分子分裂活动的例子,来得出我国专政的职能。这些例子具有典型性和时效性,能让学生容易从例子中得出知识点。并通过《反分裂法》的制定,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我国既要实行民主职能又实行专政职能,以此来分析民主与专政的关系(区别和联系)。

环节五 合作学习 情感升华

这一环节,我将设置分组讨论,让学生们分别从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地位、“民主”与“专政”这两项职能、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新时期内容三个方面来分析为什么坚持人民民主是正义的事,讨论后每组派出代表来发表各自组的结论,得出我国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学会在合作中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他们热爱祖国、为祖国发展而努力学习的情感。

环节六 体系建构 课堂延伸

这一节课是学习政治生活的入门钥匙,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由我带领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习的新知识,帮助学生理清本课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另外,适当的课堂练习能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因此,课堂小结后我将让学生做一些典型的练习,加深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同时为为下一课的学习做准备。

三 : 《意识的本质》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意识的本质》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说课;

首先是教材的分析;

本课是必修四《生活和哲学》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题的内容。通过上一课的学习,学生们已经明白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以及物质运动的规律性,在此基础上,本框开始学习“意识”。学好本课将有助于学生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并对下一框意识的作用打下扎实基础。

接下来是学情的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和自然科学知识,具备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但由于本节课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需要教师发挥引导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探究。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识记并理解意识的本质;运用所学原理,分析论证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过程方法目标:

具有正确认识意识现象、分辨物质与意识的界限、把握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牢固树立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思想观点,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的信仰。

当我们全面分析了教材、学生并确立教学目标后,就不难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了。

教学重难点都是:意识的本质的三个体现

这是由于:本知识点的理解对于学生来讲需要很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是本门课程的一个基础知识点,正确认识意识的本质对于以后学习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立足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取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运用能力。

讨论法:针对某些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促使学生学会在学习中解决问题。

讲授法:通过教师对教材有逻辑的分析,引导学生系统掌握知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这节课指导学生的学法主要采取:体验式学习、交流合作学习、分析归纳式学习。

下面,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整个教学过程环节:

首先是,导入新课部分

展示:罗马天主教教义问答手册——灵魂就是离开躯体但却具有理智和自由意志的活的生物体。

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世界上有没有灵魂存在?你可以用哲学的观点进行反驳吗?

(这样设计激发学生讨论兴趣,很快可以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下面是讲解新课部分

首先,展示两则材料:

材料一:前苏联著名生物学家巴浦洛夫曾做过的一个试验;

材料二:印度狼孩的例子;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板书)

学生通过讨论,并结合材料发表看法,教师给予总结,并详细讲述知识点

从而掌握——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板书)

(这样设计,材料的运用,直观易于理解抽象的知识,便于学生把握,合作讨论,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度)

接下来,过渡到意识的第二个特征的学习——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板书)

首先展示人类训练黑猩猩的一则视频,并设问探究:这则视频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在此基础上展示图表:动物脑和人脑比较材料

教师结合材料进行总结,引导学生理解----1.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板书)

进一步举生活实例来讲解引入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

并结合书本引导学生体会到

2、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板书)

(这里视频的播放激发学生兴趣,集中注意力,材料的多维运用丰富知识面,教师的讲解有助于学生对抽象知识系统把握)

下面,我们将进入最后一目内容的学习----三、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板书)

首先,展示一则材料:宗教所描绘的世界

并设问问题探究:宗教所描绘的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有针对讲解补充。

下面,时间交给学生,通过阅读书本,并结合多媒体补充的资料,自主学习意识的第三个本质,并邀请个别学生扮演教师角色讲解知识点

1、人脑是生成意识的厂房和机器

2、客观存在是生成意识的原材料(板书)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点评,稍作补充。

(这样设计,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自主建构知识,把握内涵,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综合素质)

接下来呢是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巩固知识。

(这里我运用的是提纲式板书:这种形式的板书能够突出课文的重点,便于学生抓住要领、把握内容、加深印象,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布置作业:也就是教学评价环节

一道有关本节课内容的高考题

(这样呢,拓展知识,加深理解,同时减轻负担)

谢谢大家,我的说课就到这里。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意识的本质

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1.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2、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

三、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人脑是生成意识的厂房和机器

2、客观存在是生成意识的原材料

模拟上课:导入

灵魂就是离开躯体但却具有理智和自由意志的活的生物体。——罗马天主教教义问答手册

大多数宗教都认为,人死后仍存在某种形式的精神,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类的本质。并非所有的宗教在细节上都完全一致,但至少在一点上它们有着广泛的共识:人类确实具有灵魂。

问题探究:世界上有没有灵魂存在?你可以用哲学的观点进行反驳吗?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引导:

如果这个世界真有灵魂,那也就意味着意识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推进新课

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板书: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教师总结: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从其自身的发展中产生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

问题情境

(多媒体课件展示)

1919年,一个印度人在狼窝内救出了两个小女孩。小的约2岁,大的约8岁。小的不久就死去了,大的却活下来,人们给她取名卡玛拉。卡玛拉刚开始被救出来的时候,生活习性和狼一样,她像狼那样用四肢爬行,吃扔在地上的肉;害怕光亮、水、火;不穿衣,给她衣服就把衣服撕破;白天睡觉,夜间活动,深夜时经常发出狼一样的号叫。

问题探究: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样的哲学道理呢?

学生回答:如果人一出生就不在社会中生活,那么人就不会形成意识,这说明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

教师总结:这位同学分析得非常深刻。人一旦生下来就不在社会中生活,那么他就不能产生意识,这说明了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还是社会的产物。

板书:2.意识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意识是从动物的心理发展而来的,但纯粹的动物心理并不会自发地形成意识。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因此,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重要的还是社会的产物。

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问题情境

(多媒体课件展示)

黑猩猩经过人们的反复训练,它能打开水龙头,用水桶接水灭火。

后来,人们把黑猩猩放到船上,同样点上火,给它一个水桶,让它灭火,但它此时已束手无策了。

问题探究: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样的哲学道理呢?

学生回答:说明动物不能产生意识,只有人脑才能产生意识。

动物脑和人脑比较(多媒体课件展示)

人脑

动物脑

重量

1 500克,占体重的1/50

黑猩猩400克,大猩猩500克

大象6 000克,占体重的1/1 000

构造

大脑皮层2 600平方厘米140亿个神经细胞

皮层平滑

黑猩猩的大脑皮层是人脑皮层面积的1/14

机能

人脑机能区包括运动区、感觉区、语言区,形成网络系统

动物脑没有语言区

教师总结: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现代脑科学研究成果证明,没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人脑,就不可能有人类意识的产生。

结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板书:1.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问题探究:肚子饿了,我们知道要吃点东西了;这几天天气冷了,同学们知道要增添衣物了,这种反应在生物学上叫什么?

学生:反射。

教师继续设问:同学们家里如果养了一个宠物狗,平时你用铃声训练它吃饭,那么现在你回家喂你家的宠物狗可简单了,只要敲一下铃,它就知道要“开饭”了。其实人又何尝不是这样,上午第四节课的时候,我们只要听到学校的铃声,也会往外面跑,甚至还没有等老师喊下课。这叫什么反射?

学生:无条件反射。

今年夏末秋初,我们学校的石榴树上结满了石榴,学校为了防止个别贪吃的同学摘石榴,就在石榴树上贴了一张纸,上面写着:此树刚洒了农药,请同学们不要摘吃!假如学校有几只猴子,它们也会做到这样吗?为什么?这又叫做什么反射?

学生:条件反射。

教师总结: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动物由遗传获得的本能。条件反射有两种:一种是由于具体事物的刺激而引起的反射,叫做第一信号,这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一种是在语言刺激下产生的反射,叫做第二信号系统,这是人所特有的。意识就是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产生的反映。

板书:2.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

动物:无条件反射 → 条件反射 → 第一信号引起的反映

人:无条件反射 → 条件反射 → 第一信号引起的反映、第二信号引起的反射→人的意识

四 : 34《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各位评委你们好,我试讲的题目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本节内容是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第二节的内容。

说教材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是在学生学习了等式性质的基本性质后,从研究不等关系入手,展开对不等式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学习。本节内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它既是对上一节不等式概念的深化也是之后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重要理论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说学情和教法

数学是八年级学生的主要课程,学生的学习态度好,学习积极性高,且有部分学生能自主学习,整体数学水平良好,但是也有一少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上课容易分神导致数学成绩较差。针对学生们的成绩差异,采取“结对学习”和“培优补差”的方法,一方面对成绩优异的学生提供引导,更好的发掘其潜能,玲一方面让其帮助后进学生进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

2,利用不等式三条基本性质的对不等式进行变形

3,根据不等式的变形求字母的取值范围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会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不等式的变形,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题的能力。

2,经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点,发展学生类比意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使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引导学生发现更多生活中的数学,培养探究精神

2,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表现形式采用文字解说和算式表达两种方式,培养学生准确表达的良好习惯

3,课堂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建立学习小组,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不等式三条基本性质的理解及应用

2, 利用不等式性质对不等式进行变形

教学难点:

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课题(预计5分钟)

问题1:公园的票价是:每人5元;一次购票满30张,每张可少收1元。某班有27名团员去公园进行活动。当领队准备到售票处买27张票时,李敏提议买30张票。但有的同学不明白,明明我们只有27个人,买30张票,岂不是“浪费”吗?

分析:其实买30张门票需要4X30=120(元), 买27张门票需要5X27=135(元),由于120〈135,所以买30张门票比买27张还要划算。由此建立了一个数与数之间的不等关系式

[设计意图:问题1的设计是为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说课课后效果评价:此处情境,有为情境而情境的嫌疑,且与本节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中任何一条无挂钩!不如是举类似生活中“小明今年6岁,小红9岁,六年后大小呢?三年前呢?”此类实例

二、相似类比,得出规律(预计10分钟)

等式的基本性质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整式,所得等式依然成立。

等式的基本性质2:等式两边都乘(或者除以)同一个数或者整式(除数或者除式不能为0),等式依然成立。

问题2:类比等式性质1,在不等式的两边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吗?

如不等式“7>4”、“-1<3”不等式的两边都加5,都减5,不等号的方向改变吗?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再举几例试试,验证你所得的结论正确吗?(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合作交流)

学生会得到: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把“数”的范围扩大到整式可以吗?可以,因为整式的值就是实数。

归纳总结: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引导学生说出符号语言:

如果 a>b,那么a+c>b+c;

如果a>b,那么a-c>b-c;

问题3:类比等式的性质2,若不等式两边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吗?

如不等式“2<3”,两边同乘以5,同除以5(即乘以1/5 ),同乘以0,同乘以-5,同除以-5。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再举几例试试,验证你所得的结论正确吗?

归纳总结: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引导学生说出符号语言:

如果a>b,c>0 ,那么ac>bc

如果a<b,c>0 ,那么ac<bc

如果a>b,c<0 ,那么ac<bc

如果a<b,c<0 ,那么ac>bc

[设计意图:类比等式的基本性质,研究不等式的性质,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类比思想的应用,并训练学生从类比到猜想到验证的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完成任务,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

(说课后评价,因主要方法为类比学习,类比作为数学中的一种数学思想,其关键是什么?是找到两者的异同点!如等号没有方向性,而不等号具有方向性。所以在类比中,有何等式相似的情况,如性质1,2,但也有性质3 的差别)

三,出示例题,典型剖析(预计10分钟)

例 1: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把下列不等式化成 x<a或 x>a的形式:

(1) x -5 >-1 (2) - 2 x > 3

解 (1)根据不等式的性质1,两边都加上5得:

x-5+5 > - 1+5

即 x > 4

(2)根据不等式的性质3,两边都除以-2 得:

即 x <-3/2

例题2:若关于x的不等式(1-a)x>2可化为x<2/(1-a),则a的取值范围是( )

解:因为:不等式不等式(1-a)x>2可化为x<2/(1-a),所以不等号改变了方向

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得到1-a<0 ,解出得:

a>1

四、尝试练习,应用新知(预计10分钟)

练习1: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把下列不等式化成 x<a或 x>a的形式:

(1) 6x >5 (4) -2 x < 5 - x

练习2: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求x/(a+3)<2可以化x<2(a+3),求a的取值范围?

[设计意图:数学练习是巩固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途径,两道练习给学生一个验收掌握情况的效果,增进了对本堂内容的理解。]

五、总结反思,获得升华(预计3分钟)

本节课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在重点把握和难点突破上也抓的很准确。学生们上课积极性高,学习氛围浓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引导作用,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六、布置作业、深化巩固(2分钟)

完成137页课后练习

剩余5分钟时间做为答疑解惑时间

本文标题:比的基本性质说课稿-《比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62299.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