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清明杂谈
对于清明节的认识,我们都只知道那是一个祭祀祖先的日子。这个日子应该是草木含悲,天地戚戚的。君不闻杜牧那首流传千古的《清明》诗读来很凄凉吗?那么古人除了扫墓祭祖,还有其他的活动吗?
其实清明时节,风和日丽,草木迎春。冬去春来,古人在这个时候都已经脱掉厚厚的棉衣,走出屋子,出去旅游了。而放风筝就是他们最重要的娱乐活动。
清人潘荣陛在其所著《帝京岁时纪胜》中就有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 。
古人认为清明放风筝还可以去晦气。
古时候的人们会将自己的名字写在风筝上,然后将它放上天去,最后将风筝的线剪断,认为这样就可以远离晦气。因为风筝代表晦气,所以人们绝对不会去捡那些落下的风筝,以避免将别人的晦气带到自己身上。《红楼梦》中就有记载:林黛玉不想将制作精美的风筝放掉。李纫劝她说:“放风筝图的就是这一乐,所以叫放晦气,你该多放些,把病根儿带去就好了。”而当紫鹃要去拾断了线的无主风筝时,探春就又劝阻她:“拾人走了的,也不嫌个忌讳?”
今天,我们放风筝,纯粹是为了娱乐,早已没有了古人的那些讲究。(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二 : 清明节琐谈
清明节琐谈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扫节日。在节日前后几天里,人们忙着为其祖先修坟扫墓,以示后人的敬仰。建国后,政府曾一度明文禁令,不准祭扫。定其为宗派迷信活动,大加干预。文革十年更是划为四旧,坚决破除。人们的祖坟、古墓,或荆棘丛生,或树挤塌陷,甚或人为的挖掘,作路基石、修水渠、建猪场、缺口小桥板••••••大地的祖坟、古墓几乎夷为平地,无处寻觅。
改革开放后,人们才追根寻源,想起祖先来了。鼻祖、远祖、少祖,大公房、小公房。人们都逐一查找核实,一一重修,而且一个比一个有气派。
清明祭扫,一是为墓地铲草斩棘,培土整修;二是挂纸敬香,凭吊先人。老人们说挂纸是为亡灵修房盖瓦。这还真有一个故事呢。世人有句顺口溜么:世上无神鬼,全是人搞起。据说,这挂纸也是一些有心人(其中不排除商人)的杰作。说有人在深夜迷路了,这个地方是荒芜的坟地,好多好多的旧坟。他也累了,索性坐在一块石头上休息。四周静静的,有点昏暗的月光。忽然不远处好像有人在说话,又不见人影。他猜想可能是鬼吧。他仔细一听,呵,大致意思是:他们好寂寞,家里人也很少来关照,房子漏雨了。也没人为他盖盖瓦。另一鬼说,阳间人怎样才能为他的房子(坟)盖好瓦呢,那鬼说,不难啊,只要在坟上盖上几行草纸就行了。后来这个人就对乡邻们说了这件事。人们也就一传十十传百的传开了。这样,造纸作坊也忙开了,清明时小店也火了,人们祭奠的形式、内容也多了。
前几年,我胡氏族人在奉新华林找到了远祖墓地。宋代时,我远祖诚公在这创办华林书院,显赫几个世纪。
奉新华林,从二00六年开始了一系列的重建规划。现已列为国家级文物遗产地,也是旅游圣地,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观光。(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我大房奇公,曾有几年为别房后人敬拜。经两房人查找旧谱核实,才算墓归正主。实属滑稽。此种尴尬各地都有。我小房侃公墓地,也找了几年,最后问神求卦,才定了一处旧坟。准确否,谁人心里有底?
今年三月十九日,河南省政府主办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新郑市举行。这是第四次拜祖大典。该活动把海内外炎黄子孙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他们更加了解大陆,更加热爱祖国。
国家今年也规定了清明节为法律假日。这期间,城里人也下乡祭扫。公路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田野里、山坡上艳丽的清明花一丛丛一束束,与映山红争相辉映,美丽极了.
清明节这天,各房族的人们都要集餐一天。不亚于喜事宴席。妇女在家忙着洗切煮烧;男人除负责后勤外,可以走动的,不论老幼都去扫墓。我大房有一老哥八十多岁,武汉市退休教授。每年清明他都要下乡为亲人祭扫。他很爱锻炼,天天要晨练一会,身体特好,上山爬坡不比青年差。我总是盼他早点下乡,他也很喜欢下象棋,总想与他对弈几局。
说也奇怪,清明这天,年年都是格外晴朗。的确是春光明媚,人们的心情更是舒畅无比。有踏青扫墓,有触膝谈心,有热情洋溢的祝酒辞令••••••亲情融融,惬意爽爽。
祖国大地这才又回归到人性化的天地了。
从我记事起,有个五六岁吧,依稀记得,跟父亲去坟地挂挂纸,烧点草纸,放一两响大爆竹,很简单,也没什么花费。
大概是五八年最困难时期,连吃的都没有,哪有心思过清明节;再就是政府不允许。反正有几年,人们简直是忘了这节日。
在我读五年级的时候,大概是一九六二年春季吧,清明节又兴起来了。原来,大人小孩都在流传这样的故事:说有人看见一个仙家老太婆,神秘地告诉之,人间将有大灾难。那人问求解救的办法,仙人说,清明节做菜粑可以消灾。说完仙人老太婆不见了。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传开了。于是就又重视清明节了。不过清明节还是没有假,我们该上课的上课,该工作的工作。那年我正在上课学习呢,妈妈步行十里送菜粑到学校。那一次的菜粑至今没忘,香香的,真好吃。
我们小孩就是指望有好菜粑吃。菜粑真的做得很好,有腊猪肠掺杂的,有腊肉掺杂的,那个香呀,叫你久久回味。可是六六年的文革期间,清明节又给中断了。破除四旧,谁有那个胆子去搞清明祭祀?
先是战乱,后是连着的政治运动,有好多人家近几辈的先人坟不全了。像我家爷爷在景德镇谋生,死得早,父亲只有七八岁,奶奶带着父亲逃到乡下。到局势稳定时,父亲也就到了中老年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当时葬在景德镇的爷爷也就找不着了;就连乡下家里的尊公坟也难寻找。唉,也就望空一拜吧。
在我奶奶坟旁,有个喜妹老婆婆,儿子先她而去,家里再无人了;有个女儿远在十几里外,外甥一年中也来一两次,远了,实在不方便。这次,外甥几人,花钱买了一副好墓碑,给坟重新整修,真的其孝心感人。每次祭奠奶奶,我也顺便给这老婆婆烧点纸钱,敬一柱香。立时,这老婆婆生前的音容笑貌跃然眼前••••••
坟墓真的要经常整修啊。我嫂嫂六十多点岁得癌症死了。她有几层子孙,也就几年时间,竟然坟头长小树。每年不是没清除杂草,小苗子,刀割一下,没除根,现在树桩竟有三寸丁,把个碑牌挤开了。哈,只得重新整修。这清明祭扫有必要么?
清明节真可谓一波三折,但是,我们炎黄子孙就是忘不了自己的根。祭奠先人,让逝去的亲人永留心中吧!
二0一一年三月
三 : 杂谈清明节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此时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回升,草木萌茂。这节气的开始一日为清明节,自古有踏青扫墓之习俗。
古人写清明的诗词很多,而最脍炙人口的是唐代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全诗不用典故,文字通俗,通过对雨、行人、牧童、酒家的描绘,勾画出了清明时节那特殊的气氛。有人戏将此七绝重新断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而变得有长短句的韵味了。
北宋时的王禹偁也有一首《清明》:“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诗的内容通俗易懂,语言质朴流畅,描绘了一位贫寒书生过清明节的境况。前两句说,贫寒的读书人过清明节,无花无酒,像远游的和尚那样孤寒萧索。新火,清明节前一天是寒食节,古代习俗,这一天禁火,家家户户吃冷食,第二天才重新生火,故曰新火。后两句说,昨日向邻家讨得了新的火种,天亮前便可以点燃灯来读书了。
宋人高翥也有一首七律《清明》:“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此诗写的又是另外一种心态了。清明祭扫南北山头上人来人往,忙乱混杂。纸钱灰飘飞在空中,像一只只白色的蝴蝶。扫墓人伤心落泪,眼睛哭出了血,把杜鹃花都染红了。白天坟前的泪血,不过是一种形式,到晚上,死者仍寂寞孤单,生者自逍遥欢乐。儿孙们来祭奠,其实一滴酒也到不了九泉之下,倒不如活着的时候及时寻乐啊。
现在的清明节,多带有踏青郊游、亲友聚会的性质了。正如诗中所言“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甚至出现了替人祭扫,代人哭坟的行当。殡葬业是一口价,丧家绝无讨价还价的余地。公墓地价可以超过房价,有人慨然曰“死不起”。不买公墓就取不出属于自己的骨灰,这是典型的官商勾结啊。
公墓应该是属于公益性质的产业,政府应该出面干预,让殡葬业回归人性,不要让人感到死也难。(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四 : 清明节杂谈
清明节杂谈
清明节是一个寄托中华民族哀思的日子,这一天,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炎黄子孙大多数都在举办着各种各样的祭祖活动。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魄,”我原以为清明节天总是阴着脸流着泪,和人的心情一样沉重,然而,今年的清明节,一大早我拉开窗帘,外面却阳光明媚,我懒洋洋地起床,陪着岳父到巢南乡下祭祖,我和岳父的上辈没有共同生活的经历,祭祖时心里没有情感压力。我本不情愿来,因为春和景明,权当一次踏青吧。
今天,路上的车辆比平常多了几倍,多数是返乡祭祖的人,山冈上,坟地里,平时很少被人光顾的地方,一下子热闹了起来,到处香烟缭绕,鞭炮齐鸣,礼花飘彩。清明节是活人的哀思节,却是死人的欢乐节,是死人的年。
在我记忆中,我们这里的祭祖活动始于80年代。60~70年代是不作兴祭祖的,如果有人偷偷地烧纸、烧“钱”。一经发现就被指责是搞迷信活动,轻则挨批,重则受罚。尽管官方明令禁止,而在清明、冬至,夜间仍有人暗暗地烧纸。小时候,我不知道祖父母的坟地在那里?因为我从来就未到祖上的坟地去过。有时候在清明节的夜晚,母亲不知从哪里拿出一卷草纸在村口烧,并划上圈,口中轻轻地念到“某某来收钱”。这种阴沉的气份,在我幼小的心里烙下了深刻的阴影。烧纸原来是给死人发钱,难道这世界上还真的有鬼?
长大后,在唯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我渐渐认识到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鬼,母亲的那种祭祖方式,实质上是对先人的一种追思,只不过是她没有说出这种祭祀的本质,她也不可能讲出它的本质。只能用传统的、迷信的方式表达它的形式。(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80年代后,民间的祭祖活动逐渐公开化,人们可以大张旗鼓地进山烧纸,少数开放的人,率先在祖上的坟前立了碑,这些立在坟地的碑不是歌功颂德的,只简单地记录了亲属的脉络,更多的是一种认祖的标志,而大多数碑都有“慎终追远”的横批。在这四个字中,我看到祭祖活动的实质,这也是民间文化的一大进步。
既然祭祖已不是迷信活动,而是对先人的一种追忆。那么应该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就应该大力提倡,于是国家正式规定清明节放假一天,这无疑是对祭祖活动的肯定。于是祭祖的方式也就不断升级,由过去单纯的烧纸,发展到烧“钱”“美元”“金条”,甚至有人在坟地烧上了真钱,以此来表达对先人的真情。祭祖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张,由单一祭祖,上升到亲属祭祖、宗族祭祖。祭祖的本意是表达后人对先人的追思,其反应的是活人与死人的关系,近年来,有人通过祭祖这种形式,来体现家族、宗族势力,显亲扬名,实质上反应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家族性的祭祖现场,一个或几个长辈带着一大群后辈,在坟地里烧纸、烧香。突然一人提出晚辈们要给老祖宗叩头,其他人也不好拒绝,于是顺次按排晚辈叩头。晚辈叩完后,中辈只好叩,然后有人说:“长辈们就不叩了”,但也有较真的长辈说:“我们在你们面前是长辈,但在老祖宗面前仍是晚辈”,说着纳头并拜,其他的长辈不论年龄大小,职务高低,也不得不叩下去,尴尬不已。祭祖作为民族传统可以传承,但希望要有理性,在坟地里叩头,是否就真能表达对先人尊敬呢?死去的祖先并不知道,只有叩头的人自己心里明白。
五 : 清明图谈
汴河两岸小船泊,
清明楼宇静风波。
摇摇松柏蝉鸣起,
尽把千古繁荣说。
初二:姚远
本文标题:柏桦谈明清奇案-清明杂谈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