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今又生说明书-今又清明

发布时间:2017-11-20 所属栏目:叙事作文

一 : 今又清明

  一把推开教室门,仿佛拔掉沸水壶的气门,满室喧嚣扑面而来,我的脚步顿了一下,然后便迈进了教室。静静地放下书包,环视了一下教室,在同学们的脸上,看到了喜悦、看到了憧憬、看到了放松……我疑惑了,抬头看了看中考倒计时:距中考只余74天。我不懂:如此紧张的冲刺阶段,什么事能让他们如此兴奋,一扫往日的疲惫与阴霾。正思考中,答案便传入耳中:“……清明……放假……”我恍然大悟:“是啊,紧张的初三,放假之于我们,是如此的奢侈而激动人心。”我的心里也是一片欢欣,但随之就被一抹沉重压下。然后陷入了的深深地思考……

  年年清明,今又清明,这是我们的传统,这是我们的节日。

  今又清明,却仿佛变成了我们的假日。

  父母背井离乡,带着我们异地奔波,清明节便变的可有可无起来,只知道它是一个节日,在这一天应祭奠死去的亲人。当几年前,清明节被定为法定节假日时,对学生来说,它好像又多了一重身份:可以放松身心的假日。

  放学时,老师的一声“明天休息一天!”令同学们欢心鼓舞,怀着期待的心情,迈着轻快地步伐走出了校门。而我却有一丝茫然:今又清明,家在远方,让我去祭奠谁?呵!十几年的记忆里,仅儿时在老家随着姥姥度过一次清明。仔细回忆时,记忆却模糊了,只记得那时姥姥骑着单车,带着酒、冷食、冥币,穿过一片片荒田,去那坟头跪拜我不知是谁的亲戚。姥姥伏在地上,莫名地哭泣,冥币大把大把的烧,眼泪大把大把的流,仿佛要浇灭那窜起的火苗。空旷的地方,凉风袭来,荒坟上的招魂幡便沙拉沙拉地响。我那时心中害怕,便也跟着哭,后来便昏昏沉沉的回家了……

  而现在,却连个拜祭的亲人都没有,心里空落落的,有点无奈,有点悲伤,亦有点释然:那时太小,不懂悲伤;现在长大,懂亦不懂,却没了悲伤的机会。

  清明这天,我走在路上,却无法体会古人“清明雨纷,行人断魂”的悲戚。我看见很多人跪在公路边,高楼前,公园里,广场上……默默地烧着纸币,大多数人仅能在这样的地方为逝去亲人摆一些冷食,然后跪拜。我感到一抹深沉的悲哀,清明时“拜无可拜之人,跪无可跪之地”是现代人的一种尴尬处境。现在的我们连那令人心怵的坟头都无可跪拜。古人云“入土为安”,无法想象那在地下沉睡的逝者无法安然。当若干年后,他们的子孙后代是否仍能找到他们这“大隐隐于市”的沉睡之地?我的心头仿佛布满了铅重的阴云。风起了,吹走了那灰烬,纷纷扬扬;雨开始下了,淅淅沥沥,浇灭了那火焰,青烟消逝。

  清明,清明,年年清明,今又清明。我走在路上,欲——断——魂。

  河南安阳曲沟鄣邓小学四年级:李思甜

 

二 : 今又清明……

◇李清明

我出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的一个清明节,父母亲文化不高,整日忙于生计,加之家中兄弟姐妹多,在给儿女取名的问题上也就十分随意,于是我弟兄的名字也大多是狗仔、牛伢之类,唯有我因是清明节出生的缘故,便给我取名为清明。为此,长大后我还曾戏谑地说笑过父母:好在我是清明节出生的,倘若我是过年出生的,岂不成李大年了哈。

人生之旅,牛马风尘;马蹄功名,牛背笛声。清明已至,在这个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日子里,也许是特殊的节日,特殊的名字的缘故,每当此节临近之时,我总是平添许多特殊的感悟。

清明节古代有多种称谓,最常见的叫做“思亲节”,有诗言,“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天,我国广大地区都有踏青扫墓,怀念先人的习俗。如元人杨允浮《滦京杂咏》诗:“高柳岂堪供过客,好花留待踏青人。”还有宋人高翥的《清明》诗:“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日各纷然。”……一群群男女老少带着一脸虔诚祭祖扫墓,此情此景,所揭示出来的正是我们这个民族“饮水思源、慎终追远”的传统美德,正所谓:“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我曾感言:一个不能很好地孝敬父辈和先人的人,至少不是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对亲人、对家庭,乃至于对团体、对社会没有责任感的人,也不是能委以重任和做知心朋友的人。

其次,清明也是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是一年之中气温和空气最为清净、明洁、和润的时候,也是我国农事活动的重要节日。农谚道:“清明谷雨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绿州改天又换地,清明植树好时节”。当然,此等时节,也是人在一生或一年之中立志和发奋读书的大好时节。记得,十五岁那年清明节我就曾端抄过宋代王禹俏的《清明》诗励志:“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正是年少的立志,才有我年长后的立人、立德,乃至于立功、立业。所以说,没有春种,肯定是不会有秋收的。

当然,也有将清明与政治联系起来的。它说的是春秋时代的介之推曾随晋国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流亡十九年,在生活艰苦之时,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公子重耳充饥。后来,重耳即位,介之推陪老母尽孝隐居绵山,不愿受封领赏,晋文公焚山逼赶,介之推仍不出,终被蔓延的山火焚化……文公大哭,在山顶的树洞里发现一封介子推的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悔,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愿政清明复清明!这份血书,除写出了忠臣对君主的忠心和希望之外,还有较强的政治内容,那便是君王为政要“清明复清明”。(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据悉,晋文公依照介子推的遗言,勤政清明,成了一代春秋霸主。清和明是连在一起的,老百姓形容清明:“清似水明似镜”,所谓清正廉明是也。清明,成了时代的渴望。此时此刻,我们在心里默默地缅怀已逝的亲人的同时,也深深地祝福贫穷但却依然坚强而快乐地生活着的父老乡亲。

凝望高高拱起的青冢,聆听郊外骤响的爆竹,其间所揭示的生之倥偬与死之乌有,最容易使人感悟生死的不可逾越,以及生命的匆匆,世事的难料,面对死亡的威胁,美好的生命往往脆弱得不堪一击……我们必须“视死如生”,学会在破中立,在亡中生。将“生”时种种挣扎、种种痛苦包容,做一些必须而乐意而为的事情,永葆淡泊澄明的心境,过好每一天,将生命的美好无穷尽地延续和传承。

岁岁清明,今又清明。今年的清明生日时我意外地收到了朋友们送给我的三件礼物:一根金利来领带、几盒保健药品和一套高尔夫球杆。三件礼物代表着美好的生活、强壮的身体和成功的事业,送礼的朋友似乎非常理解四十多岁的男人需要什么了。酒醒歌停、夜深人静,望着书案上的礼物,我似乎想得更多,更远……

生活本是从简单到复杂的,一般来说,在复杂上就嘎然而止了。然而,我却不断地追求从简单到丰富再到简单的过程。四十岁之前求取事业功名多用加法和乘法,人至中年之后则多用减法和除法。举重若轻与举轻若重,从薄到厚再从厚到薄,本身就是一种顿悟、一种进步、一种自然良性的循环。

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把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后。第一种人有乐观但只留回忆;第二种人虽然悲观但还有希望。面对葡萄,我却不断地在寻思将好坏葡萄轮换着吃,让乐观、回忆、悲观、希望不断地轮换和交叉,走向简单后的丰富,又回归丰富后的简单——就如同我现时的处境,文学是浪漫的,企业却又是理性的,我却乐于让其变换和交叉。上午理性后,下午和晚上又归于浪漫,如此循环往复,竟也乐此不疲。企业创造的是物质财富,文学所反映和创造的则属精神财富。精神与物质同行,灵与肉的交叉和重叠,空灵与重量的融汇……也同样不失为一种和谐,一种美好咧。

由此我曾遥想明代大儒王阳明“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传世名句。这位卓尔不群的前辈,文采出众,少而知兵,屡有战功,后来功升兵部尚书和两广巡抚。之后,他却隐住深山写书授徒,致力于改造程朱理学,专心致志地破“心中之贼”,最终悟出,摧物易摧心难,获取易放下难,热闹易静处难……此心安处是吾乡啊。

而今,每当“满街杨柳绿如烟,画出清明三月天”的时节,我还总不忘放下手头的工作回故乡走走,也常常不忘到左宗棠、郭嵩焘等湘军领袖的故居追寻一番。左宗棠、郭嵩焘与我同属一县,其故居离我家相近,每次去的时间不同,思想和感悟也不太一样。年少时,想得最多的是如何卧薪尝胆,早些建功立业,多学习些治国、齐家、平天下的本领;到了而立和不惑之年想得最多的却是如何修身养性,回归自然,寻找心灵的皈依。

 有道是功名两个字,用破一生心。无论是一代枭雄,还是我等凡夫俗子,其心中之贼竟是那么相同相近——功名利禄乃男人们心中之大“贼”也。对此,一方面梦寐以求,不遗余力;另一方面,经历过了,又有些熟视无睹,有些看穿看透,视之如同“鸡肋”一般。正确之法,应是看透而不看穿,追求而不沉溺;真正做到身在红尘恋红尘,看破红尘超越红尘。

时下人们对成功男人的评判标准,说是要做好的三件事:盖一间房,种一棵树,写一本书。盖一间房,是要成家立业,有经济实力;种一棵树,是要延续生命,有责任意识;写一本书,是要遍历人生,有生活感悟。有如古人所说: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如此种种,我将此定格为男人的事。

一个人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生活要求之后,最大的自由和幸福,莫过于全身心地投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和愿意做的事,追寻一份喧嚣过后的宁静。——诚然,男人的事,须男人百折不回地努力和尝试。

努力过,耕耘过,成不成那是上帝的事,不后悔则是自己的事,正如路边的野花,有人欣赏她要努力地开,没人欣赏她也要努力地开。 人生有如沧浪之水,荡涤的是污垢和浮躁,留下的则是一泓清泉,一份永恒。

又是一年芳草绿,千里春风任梦遥。

三 : 今又清明

  一把推开教室门,仿佛拔掉沸水壶的气门,满室喧嚣扑面而来,我的脚步顿了一下,然后便迈进了教室。静静地放下书包,环视了一下教室,在同学们的脸上,看到了喜悦、看到了憧憬、看到了放松……我疑惑了,抬头看了看中考倒计时:距中考只余74天。我不懂:如此紧张的冲刺阶段,什么事能让他们如此兴奋,一扫往日的疲惫与阴霾。正思考中,答案便传入耳中:“……清明……放假……”我恍然大悟:“是啊,紧张的初三,放假之于我们,是如此的奢侈而激动人心。”我的心里也是一片欢欣,但随之就被一抹沉重压下。然后陷入了的深深地思考……

  年年清明,今又清明,这是我们的传统,这是我们的节日。

  今又清明,却仿佛变成了我们的假日。

  父母背井离乡,带着我们异地奔波,清明节便变的可有可无起来,只知道它是一个节日,在这一天应祭奠死去的亲人。当几年前,清明节被定为法定节假日时,对学生来说,它好像又多了一重身份:可以放松身心的假日。

  放学时,老师的一声“明天休息一天!”令同学们欢心鼓舞,怀着期待的心情,迈着轻快地步伐走出了校门。而我却有一丝茫然:今又清明,家在远方,让我去祭奠谁?呵!十几年的记忆里,仅儿时在老家随着姥姥度过一次清明。仔细回忆时,记忆却模糊了,只记得那时姥姥骑着单车,带着酒、冷食、冥币,穿过一片片荒田,去那坟头跪拜我不知是谁的亲戚。姥姥伏在地上,莫名地哭泣,冥币大把大把的烧,眼泪大把大把的流,仿佛要浇灭那窜起的火苗。空旷的地方,凉风袭来,荒坟上的招魂幡便沙拉沙拉地响。我那时心中害怕,便也跟着哭,后来便昏昏沉沉的回家了……

  而现在,却连个拜祭的亲人都没有,心里空落落的,有点无奈,有点悲伤,亦有点释然:那时太小,不懂悲伤;现在长大,懂亦不懂,却没了悲伤的机会。

  清明这天,我走在路上,却无法体会古人“清明雨纷,行人断魂”的悲戚。我看见很多人跪在公路边,高楼前,公园里,广场上……默默地烧着纸币,大多数人仅能在这样的地方为逝去亲人摆一些冷食,然后跪拜。我感到一抹深沉的悲哀,清明时“拜无可拜之人,跪无可跪之地”是现代人的一种尴尬处境。现在的我们连那令人心怵的坟头都无可跪拜。古人云“入土为安”,无法想象那在地下沉睡的逝者无法安然。当若干年后,他们的子孙后代是否仍能找到他们这“大隐隐于市”的沉睡之地?我的心头仿佛布满了铅重的阴云。风起了,吹走了那灰烬,纷纷扬扬;雨开始下了,淅淅沥沥,浇灭了那火焰,青烟消逝。

  清明,清明,年年清明,今又清明。我走在路上,欲——断——魂。

  山西省晋城市十中初三:单歆

本文标题:今又生说明书-今又清明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86614.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