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统计基础知识与实务-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发布时间:2017-11-06 所属栏目:统计基础知识与实务

一 :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统计基础部分

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一、总体与总体单位

? 总体是客观存在的,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整体,是统计总体,简称总体。(www.61k.com]

? 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称为总体单位

? 总体与总体单位的概念不是固定不变,随着研究目的的不同,可以改变。

例题讲解:

例1.1: 对某市工业企业职工收入情况进行研究,总体是:D

A. 每个工业企业 B. 该市全部工业企业

C. 每个工业企业的全部职工 D. 该市全部工业企业的全部职工(总体)

例1.2: 要了解某工业企业职工的文化水平,则总体单位是:B

A .该工业企业的全部职工 (总体) B 该工业企业的每一个职工(总体单位)

C 该工业企业每一个职工的文化程度 D 该企业全部职工的平均文化程度

例1.3 构成总体,必须具备:D

A. 总体性、数量性与同质性 B. 总体性、同质性与差异性

C. 社会性、同质性与差异性 D. 同质性、大量性与差异性

例1.4 总体的基本特征有( )( )( )( )( )。

A.同质性 B.大量性 C.差异性 D.相对性 E.绝对性 (06年考题)

二、指标与标志

? 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

? 标志是指总体中各单位所共同具有的属性和特征。或者说,单位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和特征的名称。

? 标志的分类:

按性质不同:品质标志、数量标志

数量标志又分常量、变量 变量又分连续变量、离散变量

? 指标与标志的区别:指标是总体特征,标志是总体单位特征。

例1.4: 总体:一年级全体在校大学生。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例1.5:一个总体( D )。

A. 只能有一个标志 B. 可以有多个标志

C. 只能有一个指标 D. 可以有多个指标 (07年考题、06年考题)

例1.6 某职工月工资为1800元,“工资”是(B )。

A.品质标志 B.数量标志 C.变量值 D.指标 (06年考题)

例 1.7 某工业企业作为总体单位时,该企业的工业总产值是数量标志;若该企业作为总体,则企业的工业总产值是统计指标。√ 例1.8 总体的同质性是指总体中的各个单位在所有标志上都相同( ) (06年考题)

注:错误 同质性,指有共同特征的总体单位组成,注意总体具有各单位差异性!

例1.9 下列标志中属于数量标志的有:A B C D

A商品零售额 B工资 C 计划完成百分数 D 合同履约率 E 企业经济类型

例2.0下列各项中,属于离散变量的有: A E

A 全国总人口 B 年龄(统计中认为年龄是连续变量) C 平均工资 D 钢铁产值 E 某市三资企业个数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第三节 统计的任务与过程

? 统计的任务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www.61k.com] ? 统计的工作过程划分

? 为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

? 定性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定量的统计认识过程,再由定量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定性的认识

第二章 统计调查

本章学习概要:

统计调查 1、 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的概念、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的概念(结合教材P36例子理解)

2、 常用的统计调查方法 (1) 普查的概念(理解) (2) 重点调查的概念(理解)

(3) 抽样调查的概念(理解) (4) 典型调查的概念(提示:是一种非全面调查)

第一节 统计调查的概念与种类

一、统计调查的概念与作用

? 统计调查就是使用明确的概念、方法和程序,以有组织、有条理的方式,从一个总体的部分或所有单元中收集感兴趣的指标信

息,并将这些信息综合编辑成有用的简要形式的所有活动。

二、统计调查的要求

三、统计调查的种类

? 按调查对象范围划分: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全面调查是针对有限总体而言的,指对构成调查对象的所有总体单位全部进行调查登记。

非全面调查又称部分调查,是在总体中选择一部分个体进行调查,从所了解的局部数据来了解总体情况

? 按调查时间是否连续:连续调查和不连续调查

? 按组织方式分: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

例2.1 下述调查中属于全面调查的是:B

A 就全国钢铁生产中的重点单位进行调查

B 对全国的人口进行普查

C 到某棉花生产地了解棉花收购情况

D 抽选一部分单位对已有的资料进行复查

第二节 统计调查方案

一、调查目的

? 确定调查目的就是明确调查中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调查要取得什么样的资料,取得这些资料有什么问题。

二、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

?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 报告单位可能是直接承担者,也可能是提交者

例2.2 调查单位与报告单位的关系是:( b )。

A. 二者是一致的 B. 二者有时是一致的

C. 二者没有关系 D. 调查单位大于报告单位 (06 07考题)

例 2.3 调查单位和调查对象是个体和总体的关系。如果调查对象是全部工业企业,则调查单位是( D )。

A.每一工业企业中的每个职工 B. 每一工业企业中的厂长

C.每一工业企业中的每个车间 D. 每一工业企业 (06考题)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例2.4 在工业企业设备调查中 B C E

A 所有的工业企业是调查对象 B 工业企业的所有设备是调查对象

C 每台设备是调查单位 D 每台设备是报告单位 E 每个工业企业是报告单位

三、调查时间和调查期限

? 调查资料所属时间。调查期限一般指调查登记工作开始到结束的时间。

例 2.5 调查时间是指开始调查工作的时间。( )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错误! 调查时间是调查资料所属时间!区分调查时间与调查期限 (07 考题)

四、调查项目和调查表

? 调查项目即依附于调查单位的统计标志,其标志表现就是统计调查取得的资料。[www.61k.com]

? 调查表是用来表示调查项目的表格,其目的是保证统计资料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五、调查的组织计划

第三节 统计调查方法

一、定期统计报表

? 统计报表是按国家统一规定的调查文件,以基层统计的原始记录为依据,自下而上,逐级定期地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方

式。

二、普查

? 普查即指普遍调查,是依据调查任务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

三、重点调查

?重点调查是在全部调查单位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调查,借以了解总体的基本情况的一种非全面调查。所谓重点单位,是指

这样一些单位,它们的数目在全部单位数中只占很小的比重,但它们的标

?重点调查在实际应用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重点单位的选择不带有主观因素。

(2)重点调查不能精确推断总体总量。

四、抽样调查

? 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出适量单位组成样本予以调查,用样本资料推算总体数量特征的一种

调查方法。

五、典型调查

? 典型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任务,在对所研究的现象总体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单位进行的非全

面调查。

例2.6 非全面调查是仅对一部分调查单位进行调查的调查方式方法,下列项目中属于非全面调查的有:ABC

A 重点调查 B 抽样调查 C 典型调查 D 全面统计报表 E 定期调查

例2.7 通过调查鞍钢、首钢、宝钢等几个大钢铁基地来了解我国钢铁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属于(BE)

A典型调查 B重点调查 C抽样调查 D普查 E非全面调查

六、统计调查方法的结合运用

第四节 统计资料搜集的方法

一、初级资料搜集的方法

? 直接观察法:是由调查人员亲自到现场对调查对象进行观察、记录和计量,以取得第一手统计资料的调查方法。 ? 报告法:报告法是由被调查单位按照调查机关的调查方案要求,及时向调查机关报告统计资料的调查方法。

? 面谈访问法:是由调查人员与被调查人员见面,取得第一手资料的调查方法。

? 邮寄访问法:邮递方式与被调查人员联系,取得第一手资料的调查方法。

? 电话访问法:电话访问的形式, 取得第一手资料的调查方法。

? 互联网访问法:指利用互联网进行调查,获取调查资料的统计调查方法。

二、次级资料搜集的方法

? 通过已经公开出版或发表的资料,对资料的搜集

三、企业事业单位统计资料搜集的方法

? 原始记录,原始资料是按照统计、会计和业务三种核算的要求,通过一定的表格形式,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情况所作的

最初的、直接的数字或文字记载。

? 统计台账,根据编制统计表报表、满足经营管理需要而设置,按照时间的顺序进行登记并汇总或积累统计资料的账册 ? 企业内部报表,为满足企业领导和业务部门指挥生产、管理企业和填制国家统计报表的需要而设立的企业内部统计报表

第五节 统计调查资料的质量控制

一、统计调查误差的种类

二、控制统计调查误差的途径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一)控制登记性误差的方法

(二)控制代表性误差的方法

第三章 统计整理

07年考题12分

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并掌握统计整理的意义和步骤;统计分组的概念、作用和方法;次数分布的概念;分布数列的种类、变量分布数列的编制;次数分布的表示方法;正态分布的概念;数据的计算机录入汇总与质量控制;统计表的概念、构成、内容、分类以及基本编制规则。(www.61k.com)

第一节 统计整理的内容和方法

第一节 统计整理的内容和方法

一、统计整理的意义

(一)统计整理的概念

统计整理是统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根据统计研究的任务与要求,对调查所取得的各种原始资料,进行审核、分组、汇总,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从而得到反映总体特征的综合资料的过程?

(二)统计整理的任务

统计整理是统计由个别现象的认识上升到对总体现象的认识的一个和重要阶段,在统计工作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是统计调查的继续和深化,又是统计分析和预测的基础和前提。?

二、统计整理的内容

统计整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和检查、对各项指标进行综合汇总并分组,编制统计表与分析表,以及对统计资料进行系统积累。?

2008年真题:

l进行统计整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A )(B )( C )( D )( )。

A.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与检查

B.对各项指标进行分组综合汇总

C.编制统计表与分析表

D.对统计资料进行系统积累

E.与上期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现象本期发展变化情况(任务)

三、统计整理的方法

统计整理的基本方法是分组、汇总和编制统计图表。?

第二节 统计分组

一、统计分组的概念

(一)统计分组的概念

统计分组是根据研究的任务和对象的特点,按照某种分组标志将统计总体分为若干组成部分。?

统计分组是统计资料整理中常用的统计方法,它区分总体中性质相异的单位?

(二)理解统计分组的概念需注意的问题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对象是总体?

分组标志?

分组对总体是“分”,对总体单位是“合”?

二、统计分组的作用

发现社会经济现象的特点和规律?

例 3.1: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某班的学习成绩:

90 78 69 59 69 88 90 93 93 89 79 75 78 53 66 63 60 70 80 90 88 87 89 86 49 60 70 83 85 86 87 88 58 66 87 77 78 74 73 69 64 79 75 98 93 71 72 83 82 84 85 92 90 84 88 86 76 76 75 88 50 89 89 84 83 85 83 55 53 30 49 55 59 78 90

经过第二章各种统计调查方法的学习,我们运用这些调查方法取得社会经济现象的基础、原始的初级资料。(www.61k.com]比如用全面调查调查得到了全班76名同学本门课程期中考试成绩如下:

这些成绩是全班每个同学的个体数据,仅是原始资料的堆积。从这些数据我们看不出全班同学这个总体的成绩的基本状况:比如全班总平均分是多少?及格人数是多少?优秀人数多少?各档次占多大比例?等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如何整理呢?只要按照各种等级进行分组,就能整理出我们想要的结果。

全班76名同学本门课程期中考试成绩分组表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将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划分为性质不同的各种类型(如:企业类型分类)

分析总体中各个组成部分的结构情况(例如:三产对经济的不同贡献)?

揭示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三、统计分组方法

(一)选择分组标志的原则

根据研究目的与任务选择分组标志?

反映事物本质或主要特征的标志?

根据所处历史条件选择分组?

(二)分组方法

按品质标志与数量标志分组?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按主要标志与辅助标志分组

2008年真题 :

下列分组中属于按品质标志分组的是(B )。

A人口按年龄分组

B在校学生按性别分组

c职工按工资水平分组

D企业按职工人数规模分组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四、统计分组体系

统计分组体系是根据统计分组的要求,对同一总体进行多种不同分组而形成的体系,体系中的各种分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可以加深人们对社会经济现象的认识。[www.61k.com]?

1、简单分组与平行分组体系

将总体按一个标志分组称为简单分组?

将同一总体选择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标志分别进行独立的简单分组,就形成平行分组体系。?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A=总体 B=总体 C=总体 D=总体 E+F=C=总体 A=B=C=D

例如:对某校学生先按不同分组,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特点:分组越来越细。每种分类有自己的分组方式。

2、复合分组与复合分组体系

对同一总体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重叠起来进行分组,叫复合分组

多个复合分组组成的分组体系就是复合分组体系。

例3.3 :对某校学生分别按年级和性别分组,由此形成的分组体系是复合分组体系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特点: C+D=A C+D=B A+B=总体 A≠B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特点:

五、统计工作中常用的分组

按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分组

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组

按单位隶属关系分组

按地区分组。(www.61k.com)

第三节 次数分布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一、次数分布的概念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二、分配数列的种类

三、变量分布数列的编制

(一)组距与组数

组距(每组):组距=上限-下限? 例:2000-1000=1000(组距) 组数:所分的组的数量?

(二)等距数列与异距数列

组距相同的数列是等距数列?

组距不同的数列叫不等距数列(异距数列)?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三)组限与组中值

组限:上限(终点值)下限(起点值) ?

一般上限是最大值,下限是最小值,可以变化。[www.61k.com)?

组中值:上限下限的中点?

例3.4:不等距闭口组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上限:2000、5000

下限:2000

组中值:500、3500 、6500

首组组中值=首组上限-邻组组距/2

末组组中值=末组下限-邻组组距/2

注意:重叠组限(2000、5000)上限不在组内? 即:2000与5000 计入下一组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例3.5 :某连续变量数列,其末组为开口组,下限为200,又知其邻组的组中值为170 ,末组组中值是:

解:邻组组距=2*(200-170)

末组组中值=200+(200-170)

例3.6 :某村农民人均收入最高为426元,最低为270元,据此分为六个组,形成闭口式等距数列,则组距为:

解:总的区间=426-270

因为6个组 组距=(426-270)/6 =26

(07考题)

例3.7:某班学生的统计学考试成绩为60分以下、60-70分、70-80分、80-90分、90-100分共5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CDE

A 某学生的成绩如果是80分,他应归入70-80分这一组

B 第一组的假定下限是50 C 相邻组距组限是重叠的

D 第三组组中值为75 E 它属于等距分组

例3.8 : 对一些企业按计划完成程度不同分为三组:第一组为80%--100%, 第二组为100%--120%,第三组为120%以上, 则下列各项中选择正确的有:( ABE )( )( )( )( )。(www.61k.com]

A.若将上述各组组别及次数依次排列,就是变量分布数列

B.该数列的变量属于连续变量,所以相邻组的组限必须重叠

C.此类数列只能是等距数列,不能采取异距数列

D.各组的上限分别为80%、100%、120%,某企业计划完成程度为100%应归入第一组

E.各组的下限分别为80%、100%、120%,某企业计划完成程度为120%应归入第三组

(07考题)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四)频数与频率

频数:指分配数列中各组的单位数,即:次数?

频数越大,该组对总体影响越大? 例如 10的频数最大 频率: 频数/总数 例:10/21=0.48?

四、次数分布的表示方法

(一)列表法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第四节 数据的计算机录入汇总与质量控制

(一)计算机汇总的步骤

包括编程序、编码、数据录入、数据编辑以及计算和制表?

(二)数据录入的质量控制

做好登记与审查工作?

控制录入质量?

利用计算机进行审查?

第五节 统计表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一)统计表的概念以及作用

(二)统计表的内容

(三)统计表的分类

按作用不同,广义上的统计表分为调查表、汇总表或整理表、分析表;按主词加工方法不同,可分为:简单表、简单分组表、复合分组表。(www.61k.com)?

(四) 统计表的编制规则

例3.9 某公司下属A、B、C三个营销网点,三个网点营销人员的情况如下:

A网点有男售货员18人,其中25岁以下的4人,25-35岁之间的6人,35岁以上的8人;有女售货员30人;其中25岁以下的16人,25-35岁之间的10人,35岁以上的4人。

B网点有男售货员21人,其中25岁以下的5人,25-35岁之间的9人,35岁以上的7人;有女售货员40人;其中25岁以下的20人,25-35岁之间的10人,35岁以上的10人。

C网点有男售货员25人,其中25岁以下的6人,25-35岁之间的10人,35岁以上的9人;有女售货员53人;其中25岁以下的21人,25-35岁之间的20人,35岁以上12人。

根据以上资料,要求:

(1)编制该百货公司营销人员情况统计表,反映营销人员总数、性别构成及分年龄的性别构成;

(2)计算营销人员性别构成百分比。

(07考题)

解: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计算略

课后题:

计算题:

某地企业情况: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1、 上述变量数列属于哪种变量数列

2、 指出上表中的变量、变量值、上限、下限、次数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3、 计算组距、组中值和频率

简答题:

4、 试着举例说明品质数列,变量数列。(www.61k.com]

5、 各企业暴雨遭受的经济损失分别按照换算人民币折算和按照地区分布分组,这种分组属于什么分组?

6、 企业按资产总额分组()

A 只能是单项式分组 B 只能使用组距式分组 C 可单项式分组 D 无法分组

7、计算机汇总的步骤一般包括()

A 编程 B 编码 C 数据录入 D 数据编辑 E 计算与制表

8、比较法审查是()

A 利用逻辑理论检查指标之间有无矛盾

B 主要审查数据之间的关系

C 利用指标之间的比例关系进行审查

D 与上期资料进行对照研究

某工厂职工月工资2000-3000元的50人 3000-4000元的30人、4000-5000元的20人。请列出统计表,

9、上述变量数列属于哪种变量数列

10、并计算各种工资段的频率。

答案:

1、 等距分组的次数分配数列

2、 变量是工人人数

变量值:160-210.、210-260?..

上限是:210、260、310、410、460

下限是:160、210、260、360、410

次数是:4、5、2、3、1

3、 组距=50

组中值=(上限+下限)/2 185 、235、??

频率:4/15、5/15 、2/15、??..

4、 略

5、 复合分组体系

6、 B

7、 ABCDE

8、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B

9等距分组的次数分配数列

10、略

第四章 统计指标

第一节 统计指标与统计指标体系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一、统计指标的涵义

统计指标是反映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基本概念及其具体数值的总称。(www.61k.com)?

统计指标包含三+三(实际工作)要素:指标名称、计量单位、计算方法、时间限制、空间限制、指标数值。?

统计理论和统计设计上讲三要素:指标名称、计量单位、计算方法

如果是统计工作,加三要素:时间限制、空间限制、指标数值

例:2005年 我国 国内生产总值为18万亿

二、统计指标的特点、作用

统计指标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同质事物的可量性;二是量的综合性。?

统计指标的作用?

1. 认识的角度:记录社会经济现象变化发展情况的工具,同时,又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数量规律的手段。

2. 社会管理和科学研究的角度讲,它提供以数量表现的事实,是进行社会管理和科学研究的基本依据。

三、统计指标的种类

总体现象内容的不同(2类):数量指标(绝对数) 质量指标(相对数和平均数)?

例如: 数量指标:企业个数 、企业员工数、全国总人口、工资总额(标志总量)

质量指标:人均GDP、平均工资、劳动生产率

注意区别标志的数量标志、品质标志。

例如:下列指标中属于质量指标的有 A B C D E

A.劳动生产率

B.工业增加值

C.设备人均拥有量

D.生产税净额

E.人均年收人 (2008年考题)

作用和表现形式不同(4类):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标志变异指标从其他角度进行分类

四、统计指标体系

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组成的整体称为统计指标体系。?

第二节 总量指标

一、总量指标的概念和作用

总量指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间、空间条件下的总规模或总水平的最基本的综合指标(绝对数表示)?

总量指标的作用?

1. 总量指标是认识现象的起点。

2. 总量指标能够反映社会经济发展规模、国情国力和生产建设成果,是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制定经济发展政策的重要依据

3. 总量指标是计算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等其他形式统计指标的基础。

二、总量指标的种类

(一)总体单位总量指标和总体标志总量指标

总体单位总量指标:总体单位数的总和? 例如:职工人数、企业总数、

总体标志总量指标:总体内各个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的总和 例如:利润总额、产品销售收入、固定资产原值、工资总额?

例题:某企业有职工1000人,职工年工资总额(总标志总量)为2846.4万元,要研究该地区40个企业(总单位总量)状况,(本题的前提这里研究的总体是该地区所有企业)

例:下列指标中属于总量指标的有:( A )( B )( D )( F )()。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A.消费品零售额 B. 钢材消耗量

C. 森林覆盖率 D. 年度国内生产总值

E. 车速100公里/小时 (07考题)

F. 工资总额 G.商业网点密度

H. 流动资金周转天数

(二)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按时间标准不同)

时期指标:反映总体在某一段时期内累计规模的总量指标。[www.61k.com)(时期指标具有可相加性)? 例如:某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每月零售额)、全年固定资产投资额(= 每月投资额)

例 :当年年底职工人数是什么指标?

时点指标:反映总体在某一时刻状态上规模的总量指标(不可累计相加的指标)例如:当年年底职工人数(≠? 每月职工人数)是什么指标(时点)

?

时点与时期指标的区别:是否可加!?

例:下列数列中,属于时点数列的有:( A )( C )( E )( )( )。

A. 全国四次人口普查数 B. 某省近5年钢铁产量

C. 某商场各季末商品库存量 D. 某商场1990—2006年商品销售额

E. 某市近5年企业数 (07考题)

例:

某企业从业人员2300人,职工年工资总额为5600万元,产品销售额132560亿万元,产品库存量为120箱,设备台数为1113台。以上总量指标依次为( C )。

A时点指标、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时期指标、时点指标

B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时点指标

c时点指标、时期指标、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时点指标

D时期指标、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时点指标、时点指标 (08考题)

例如:

下列数列中,属于时期数列的是(B )( D )

A.全国四次人口普查数

B.某省近5年钢铁产量

c.某商场各季末商品库存量

D.某商场1990—2007年商品销售额

E.某市近5年各年末企业数 (08考题)

三、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和计算原则-

(一)实物单位:台、艘、人、米、立方米??

(二)价值单位: 元、亿元、万元??

(三)劳动时间单位: 工日、工时

第三节 相对指标

一、相对指标的概念和作用

应用对比的方法,将两个相互联系的指标加以对比计算的一种比值。?

(一)相对指标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二)相对指标的计量形式

复名数:分子分母的复合单位计量。例如:元/人、吨/万元?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无名数:百分数、千分数、倍数、成数。(www.61k.com)例如:%? 、2倍

(三)相对指标的作用

反映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程度,说明总体现象的质量、经济效益和经济实力的情况。?

利用相对指标可以使原来不能直接相比的数量关系变为可比。?

相对指标可以表明事物的发展程度、内部结构以及比例关系,为人们深刻认识事物提供依据。?

二、相对指标的种类和计算原则

(一)同一总体内部之比的相对指标

属于统一总体内部之比的相对指标有: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计划执行进度相对指标(累计完成数/全期计划数)、结构相对指标(部分/总体)、比例相对指标(一部分/另一部分)、动态相对指标(报告期/基期)五种。?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某厂甲种产品单位成本计划降低率为3%,实际成本降低率为6%,则甲种产品单位成本降低率计划完成程度为( B )。

A.150% B.96.9%

C.103% D.200% 07考题

X=1-0.06/1-0.03=0.969

(二)两个总体之间对比的相对指标

属于两个总体之间对比的相对指标有:比较相对指标(同类指标比较)、强度相对指标(不是同一个总体的比较)。?

例如:强度相对指标:人口密度:136人/平方公里

(三)计算相对指标的原则

要选择对比的基数,保持对比指标的可比性。?

第四节 平均指标

一、平均指标的概念、作用及分类

(一)平均指标的概念

平均指标是将一个总体内各个单位在某个数量标志上的差异抽象化,以反映总体的一般水平的总和指标?

(二)平均指标的作用

可以消除因总体规模不同而带来的总体数量差异,使不同总体具有可比性?

可以反映同一总体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趋势?

可以分析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可以进行数量上的推算和预测?

(三)平均指标的分类

算数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

二、算术平均数

(一)简单算术平均数

算术平均数是一种应用最为广泛的平均数。?

算术平均数就是对总体各单位的某一数量标志进行的平均即总体各单位某一标志值的算术和除以总体单位数。

算术平均数=标志总量/总体总量

算术平均数的特点:①计量单位的名数应当和标志总量的计量单位一致。②分子分母为同一总体,分母是分子的承担者。③数量标志的平均,品质标志不能平均。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例:某班共3人,成绩分别是75、65、80 求平均成绩

X=75+65+80/3

(二)加权算术平均数

平均数的大小受两个因素的影响:1、变量值本身水平的大小;2、标志值在各组出现次数的多少。[www.61k.com]?

权数的概念:次数被称为权数,而标志值与次数相乘,则被称为加权。在标志值水平一定时,权数的大小影响平均数的大小:权数越大,平均数就越接近这组标志值;权数越小,平均数就离这组标志值越远。?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第五节 标志变异指标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一、标志变异指标的概念及其作用

概念:是反映同质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差异程度的,即数列的离散趋势。(www.61k.com)?

例如:一组成绩20、30、50、90 另一组成绩:47.5、46、49 他们的平均值都是:47.5 但反映的实际情况不同,第一组数据的标志离散程度大,第二组小。因此需要全距、平均差、标准差作为标志变异指标衡量离散程度。

作用:?

1、衡量平均指标的代表性;

2、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均衡程度;

3、是统计分析的一个基本指标。

二、标志变异指标的计算

标志变异指标的种类:全距? (R)、平均差(A.D.)、标准差(σ)

(一)全距=最大值—最小值

全距的意义明确,计算简单。但它只考虑极值的大小,而不考虑其他变量值的分布情况,因而,用全距来测定数列的离散程度就不全面。

(二)平均差:是每一个变量值与总体平均数的平均差异程度。平均差因取绝对值,计算处理过程繁琐,数学性质也不理想,所以,应用较少。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第五章 时间数列

掌握三部分内容:什么是时间数列、时间数列的水平指标(发展水平、平均发展水平、增长量、平均增长量)、时间数列的速度指标(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第一节 时间数列的概念和种类

一、时间数列的概念

? 将同一统计指标的数值按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成的数列称为时间数列。(www.61k.com]亦称为动态数列或时间序列。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 时间数列一般两个基本要素构成:1、现象所属时间;2、反映该现象不同时间的统计指标数值。

二、时间数列的作用

? 时间数列可以描述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状态和结果

? 通过时间数列资料可以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趋势和发展速度

? 通过对时间数列进行分析可以探索社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 通过时间数列对某些社会经济现象进行预测,是统计预测方法的一个重要内容

? 把不同的时间数列进行对比,是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统计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时间数列的种类(什么指标组成的时间数列就是什么数列)

(一)总量指标时间数列

? 时期数列 95~99年GDP

? 时点数列 95~99年年末人口数

例: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某企业从业人员2300人,职工年工资总额为5600万元,产品销售额132560亿万元,产品库存量为120箱,设备台数为1113台。(www.61k.com)以上总量指标依次为( C )。

A时点指标、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时期指标、时点指标

B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时点指标

C时点指标、时期指标、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时点指标

D时期指标、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时点指标、时点指标 (08考题)

(二)相对指标时间数列 95~99第三产业比重

(三)平均指标时间数列 95~99居民平均工资

四、时间数列的特征

? 长期趋势1950~2006年

? 季节变动 例如:夏天卖冰棍、冬天卖羽绒服、用电高峰

? 循环变动 例如:经济周期

? 不规则变动 例如:例如97东南亚金融危机

五、时间数列的编制原则

? 指标数值所属的时期长短或时间间隔应该一致

? 指标数值所属的总体范围应该一致

? 指标的经济涵义应该相同

? 指标数值的计算方法、计算价格和计量单位应该一致

第二节 时间数列的水平指标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 作为计算其他动态分析指标基础是发展水平

? 基期水平、报告期水平

二、平均发展水平

(一)平均发展水平的概念和作用

? 平均发展水平是将不同时期的发展水平加以平均而得到的平均数,也叫序时平均数或动态平均数

(二)序时平均数的计算

? 根据总量指标时间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

1、时期指标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2、时点指标

连续时点数列(指时间的连续)

A未分组的连续时点指标。(www.61k.com)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 间断性时点序列与连续时点序列:间断时点序列的区别在于每隔一段时间记录的资料,因此只能掌握某个点的情况。 2 间断时点数列

A间隔相等的间断时点数列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B间隔不等的间断时点数列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注意: 计算间断时点数列的序时平均数时,所采用的方法带有一定程度的假定性:假定现在各时点间的变动是均匀的,因此时间越长,准确性越差。(www.61k.com]

做题步骤:1、分清数列是什么数列,时点还是时期指标

2、如果时点指标,连续?还是间断?注意:日子相连才叫连续,连续月不是连续时点指标 3、间隔是否相等?

4、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计算。

? 根据相对指标时间数列计算时间数列

根据相对指标时间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就是先计算构成相对指标时间数列的分子与分母数列的序时平均数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计划工业产值、实际工业总产值---------时期指标 计算方式采取时期指标算法: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例如:某企业职工人数比上年增加5%,职工工资水平提高2%,则该企业职工工资比上年增长了多少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 计算公式有4种:简单算数平均法、加权算数平均法、简单序时平均法、加权序时平均法 三、增长量

(一)逐期增长量 ai –ai-1 (二)累计增长量 ai –a0

例:计算2000-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的逐期增长量和累计增长量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四、平均增长量

?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平均增长量=(135822.8-99214.6)/ (4-1)

第三节 时间数列的速度指标

一、发展速度

(一)定基发展速度 ai/ a0 (二)环比发展速度 ai/ ai -1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 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的关系: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定基发展速度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例 某企业的职工人数比上年增加5%,职工工资水平提高2%,则该企业职工工资总额比上年增长( C )。(www.61k.com]

A.11%

B.10%

C.7.1%

D.7% (08考题)

解答 工资总额/职工人数=工资水平

第一年工资总额=1

第二年工资总额=职工人数(1+5%)*工资水平(1+2%)=1.071

1.071/1=107.1%

三、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

(一)水平法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例: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开几次方用n=最末年-最初年 ?

? 如果已知最初水平a0 和最末水平an、时期数n 可以使用水平法。(www.61k.com]使用较方便 例:假定某产品产量2007比1997年增加了235%,求1997~2007年平均发展速度

解:定基增长速度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

=235%

=1+235%

注意题设:如果题设改为:某产品产量2007年是(为)1997年的235% 那么(二)累计法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235%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求解高次方程求得

? 如果已知各期发展水平之和

例如:

某企业2008年上半年总产出及工人人均产值资料如下表所示: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需要查《平均增长速度查对表》

、最初水平a0 、时期数n 可以使用累积法。但累积法由于比较麻烦,一般不使用。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计算该企业2008年上半年平均月劳动生产率。(www.61k.com)(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08年考题)

第六章 统计指数

第一节 统计指数的概念及其应用

一、统计指数的概念

? 指某一经济现象在某一时间内的数值和同一现象在另一个作为比较标准的时期内的数值的比数

(一)狭义指数

? 指数是用以测定总体各变量在不同场合下综合变动的一种特殊相对数。

(二)广义指数

? 任何两个数值对比形成的相对数称为指数。

二、统计指数的分类

(一)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 个体指数是反映某一项目或变量变动的相对数

? 总指数是反映多种项目或变量综合变动的

1. 综合指数:由两个总量指标对比而形成的指数

2. 平均指数:通过对个体指数加权平均核算的指数

(二)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 数量指标指数用于测定数量指标的变动,反映现象总规模或总水平的变动程度。例如:产量指数

? 质量指标指数用于测定质量指标的变动,反映现象的相对水平、平均水平或工作质量的变动水平。例如:价格指数

(三)动态指数和静态指数

? 动态指数(时间性指数)是反映现象数量方面在时间上的变动程度。分为定基动态指数、环比动态指数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 静态指数(区域性指数)是反映同类现象的数量在相同时间内不同空间的差异程度。

三、统计指数的作用

? 综合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变动方向和变动程度。

? 分析经济发展变化中各种因素的影响方向和程度。

? 研究现象的长期变动趋势

? 对经济现象进行综合评价和测定

第二节 总指数及其编制方法

? 指数的分子分母包括的范围必须一致

? 若是数量指标综合指数,一般应将同度量因素固定在基期

? 若是质量指标综合指数,一般应将同度量因素固定在报告期

? 可将不变价格作为同度量因素

一、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

(一)综合指数的概念

? 在所研究的总量指标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因素,将其中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因素指标固定下来,仅考察其中一个因素

的变动,这样编制出来的总指数叫综合指数。

(二)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

? 指数化指标是编制综合指数所要测定的因素

? 同度量因素是指媒介因素

(三)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的编制方法

1. 编制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综合指数

例:某商店有三种商品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解题步骤: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三种不同的商品如何确定价格水平?

例:某企业2007年总生产成本比2006年上升了50%,产量增加了25%,则单位成本提高了:

二、平均指数及其编制方法 (一)平均指数的概念

? 平均指数是编制总指数的另一种常用的形式,它是以个体指数为基础,通过对个体指数加权平均计算的总指数。(www.61k.com) (二)平均指数的编制方法

1. 用综合指数变形权术编制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三)平均指数和综合指数的区别和联系

? 解决复杂总体不能直接同度量问题上,二者思想不同,综合指数:“先综合,后对比” 平均指数:“先对比,

后综合”

? 运用资料的条件不同

? 在经济分析中的作用区别

第三节 指数体系及其因素分析

一、指数体系的概念及作用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二、指数因素分析法的步骤

? 确定分析的对象和影响因素

? 确定分析对象指标和影响因素指标,并列出其关系式

? 建立分析指数体系及绝对增减量关系式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 分析各因素变动对对象变动的影响

三、综合指数体系因素分析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1.销售额变动: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第四节 几种常用的统计指数

一、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二、国房景气指数

三、消费者信心指数

四、企业家信心指数(宏观经济景气指数)

五、股价指数

第七章 抽样调查基础知识

第一节 抽样调查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一、抽样调查的概念与特点

(一)抽样调查的概念

抽样调查是从研究的总体中按随机原则抽取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研究,并根据这部分单位的调查结果来推断总体,以达到认识总体的一种统计调查方法。(www.61k.com)抽样调查又称为概率抽样或者随机抽样?

随机原则:在抽取调查单位时,完全排除人为的主观因素影响,保证每一个调查单位都有相等的中选可能的原则。就概率意义而言,又称为等可能性原则。?

(二)抽样调查的特点

按照随机原则抽取样本?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根据样本的资料推断总体的数值?

费用低?

时效性强?

抽样调查有时是唯一的选择?

例:抽样调查有:1%人口调查

二、抽样调查的种类

(一)非概率抽样

随意抽样?

街道拦截访问法是最常见的随意抽样,弊端就是调查员倾向有差别,所遇到的人差别较大

志愿者抽样?

例如研究非典疫苗,需要人体试验,需要志愿者

判断抽样?

专家或者熟悉行业的人事,对抽样对象有所了解,采用判断抽样

配额抽样?

例如按男女比例抽样。(www.61k.com)

(二)概率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

一步抽样法,不分组,随机原则进行抽样

系统随机抽样?

等距抽样,按照一定的距离抽取样本,例如:4000户居民中抽40人,1-100号中随机抽取1个号码5,则5、105、205、以+100为单位抽取

分层抽样?

先分组,后抽组内,比如每个组抽5人

整群抽样?

先分群,抽群 ,比如:全市居委会为不同群,抽不同的群,整群进行研究

多阶抽样?

分两个阶段抽,都是随机抽样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与大小成比例的抽样?

第二节 抽样推断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总体和样本

总体是指包括调查对象所有单位的全体,它是由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单位组成的。?

二、总体指标和样本指标

总体指标是根据总体各单位标志值计算的综合指标。?

样本指标是根据样本各单位标志值计算的综合指标。?

三、重复抽样与不重复抽样

重复抽样是把已经抽出的样本单位再放回到总体中,继续参加下一次抽选,使总体单位数始终是相同的,每个总体单位有多次重复抽中的可能。?

不重复抽样是把已经抽出来的样本单位不再放回总体,每抽一次,总体会相应减少,每个总体单位只能被抽中一次。?

第三节 抽样误差

一、抽样误差的概念

(一)代表性误差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代表性误差:用部分样本推断总体时,由于样本各单位的结构不足以代表总体的状况而产生的误差。[www.61k.com) 系统误差:破坏了随机原则而产生的误差,带有主观性的抽样?

随机误差:是遵守了随机原则,但可能抽到不同的样本而产生的误差。?

(二)抽样平均误差

抽样估计中所说的抽样误差一般就是指抽样平均误差,用? 表示

抽样平均误差利用数理统计方法是可能计算并控制在所允许的范围之内的?

(三)影响抽样误差的因素

样本单位数目?

总体标志变动程度?

抽样方法?

抽样组织方式?

二、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第四节 参数估计

一、点估计

点估计是直接用一个样本指标估计总体指标的推断方法?

二、区间估计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第五节 样本单位数的确定(重复抽样的情况,不重复抽样的情况推导一样) 样本数多少合适?有一个合理的范围。(www.61k.com]

一、 影响样本单位数的几个主要因素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第八章 统计分析基础知识

第一节 什么是统计分析

一、统计分析的概念

统计分析指从一定的目的出发,根据统计调查、整理所掌握的大量数据及相关资料,运用统计所特有的方法,对客观现象进行分析研究,透过现象的数量表现来揭示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并预测其发展趋势的一种认识活动。(www.61k.com)?

统计分析是整个统计活动过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统计活动一个及其重要的阶段,是统计设计、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的延续和深化。?

根据统计分析的目的、作用以及所涉及问题的层次和范围不同,统计分析可以表现为微观分析、宏观分析、专题分析、综合分析、检测分析、评价分析和预测分析。?

二、统计分析的特点

数据性?

目的性?

时效性?

三、统计分析的作用

统计分析是企业经营的依据?

统计分析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依据?

统计分析是提高统计人员综合水平的途径?

四、统计分析的程序

确定分析课题?

拟定分析提纲?

搜集、整理统计资料?

编制统计分析表?

进行系统分析?

撰写统计分析报告?

第二节 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

一、对比分析法

二、比例分析法

三、速度分析法

四、动态分析法

五、弹性分析法

六、因素分析法

七、相关分析法

八、模型分析法

九、综合评价分析法

第三节 统计分析报告写作的特点与原则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一、统计分析报告写作的特点

二、统计分析报告写作的原则

统计实务部分

第一章 统计报表制度综述

第一节 统计报表制度基本框架

? 国家统计报表、部门统计报表、地方统计报表

一、国家统计报表制度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 国家统计报表制度是各级政府统计部门实施国家统计调查项目的业务工作方案,由国家统计局制定,或者由国家统计局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制定。(www.61k.com)

(一)周期性普查制度

? 周期性普查制度是国家统计报表制度的一个类型,是就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由国务院组织,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普查的统计调查制度。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每隔5年进行一次的? 逢3和8:经济普查

每10年进行一次的,逢0 人口普查

逢6 农业普查

(二)经常性调查制度

? 经常性调查制度是国家统计报表制度的一个类型,是由国家统计局制定,或由国家统计局与国务院其他部门共同制定,进行年度和定期(半年、季度、月度等)经常性统计的统计调查制度。 例如:统计报表和抽样调查、重点调查等等共30项。

(三)非经常性调查制度

? 国家统计局每年都要进行相当数量的非经常性统计调查工作,其中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开展并形成相对稳定的统计报表制度的主要有《中国农村贫困监测统计调查制度》等

二、部门统计报表制度

? 部门统计报表制度由国家统计局以外的其他部门制定,是各级政府部门实施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的工作业务方案。

? 其他部门包括(四类):中央国家机关、国务院下属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经授权代主管部门行使统计职能的国家级集团公司和工商领域联合会或协会、经国务院授权具有一定行政职能的人民团体。

三、地方统计报表制度

? 地方统计报表制度是指省及省以下各级地方人民政府统计部门和其他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部门,为满足地方行政管理和行业管理需要而实施的各类统计调查方案。

第二节 统计报表制度的管理

一、统计报表制度管理的相关法规依据

? 1998年《统计调查项目审批管理规定》

1999年《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二、管理机构与职责权限

? 政府综合机构统一管理和协调国家统计调查制度、部门统计调查制度和地方统计调查制度,其中国家统计局负责管理和协调国家统计调查制度和部门统计调查制度,县及县以上地方各级政府统计局管理和协调同级地方各类统计调查制度

三、管理原则与事后监督

管理原则?

? 经审批或者备案后的合法统计调查表应当具备法定标识,即在统计调查表的右上角标明表号、制表机关、批准或者备案机关、批准或者备案文号、有效期限。

第三节 统计报表制度的贯彻与实施

一、普查制度的贯彻与实施

普查的数据处理工作由县级以上各级经济普查机构组织实施。

二、经常性和非经常性调查制度的贯彻与实施

各级统计部门通常采用的调查方法有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和重点调查等。

第二章 统计分类与统计分类标准化

第一节 概述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一、统计分类、统计分类标准、统计分类标准化的概念

? 统计分类:就是根据事物的内在特点,按照一定标志将重复出现的社会经济现象体区分为不同的类型

? 统计分类标准:是由统计主管部门对统计分类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一般是以国家标准或统计标准形式发布的。(www.61k.com)

? 统计分类标准化:是指由统计主管部门制定和发布一系列统计分类标准,并在统计工作中贯彻实施这些统计分类标准,以适应统计信息采集、处理及管理的规范化和自动化的要求,实现统计的功能和统计的最佳效益

二、统计分类标准化的作用

三、统计分类标准化的特点

科学性与系统性?

统一性与强制性?

通用性与稳定性?

第二节 常用统计标准分类介绍

一、《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编制规则》(GB11714-1997)

? 单位代码是一个无关标识代码,由八位无属性的数字和一位校验码做成,由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登记主管机构赋予每一个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团体。

二、行政区划代码

? 行政区划代码是指单位所在行政区划的代码,用六位阿拉伯数字分层次代表我国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市、州、盟)、县(区、市、旗)的名称。此外补充三位:乡、镇一级行政区划,又补充了三位表示居委会、村委会一级。总共12位数字

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行业分类是依据经济活动的同质性原则,对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和个体从业人员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或其他社会经济活动的类别进行的标准分类?

? 行业分类最理想的基本单位是产业活动单位。但由于统计目的和核算对象的不同,行业分类的基本单位也可以采用法人单位。 ? 行业分类标准共分20个门类、95个大类、396个中类、913个小类,并对每个类都按层次编制了代码 A~T

? “采矿业B”,“制造业C”,“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D”三个门类合并,就是我国习惯上所称的工业。

四、《三次产业划分规定》

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业;?

? 第二产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包括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五、《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

? 全部企业划分为3个大类,16个中类,部分中类下设若干小类。规定中明确,非企业的其他经济组织参照执行。

? 企业登记注册类型3个大类:内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

六、《关于统计上公有和非公有控股经济的分类办法》

七、《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

八、《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划分办法(暂行)》

? 工业企业和建筑业企业,以从业人员数、销售额和资产总额三项指标划分大中小型企业

其他类型企业,以从业人员和销售额划分大中小型企业?

第三章 基本单位统计

第一节 概述

一、基本单位的概念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 是指我国境内除住户以外拥有一定活动场所并从事一定生产活动的社会经济单位

? 按作用和性质的不同划分为两种,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

二、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的条件

法人单位具备三个条件:

? 依法成立,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www.61k.com]

? 独立拥有和使用资产,承担负债,有权与其他单位签订合同

? 会计上独立核算,能够编制资产负债表

产业活动单位具备的条件:

? 在一个场所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社会经济活动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 相对独立组织生产经营或业务活动

? 能够掌握收入和支出等业务核算资料

例如:某某实业公司是一个法人单位,下属有一个酿酒厂是其产业活动单位

某肉质品实业总公司是一家法人单位,总部设在本村,在本村有一个养殖场(产业活动单位),在本乡的王家村还有一养殖场(产业活动单位)

三、法人单位与产业活动单位的关系

? 二者存在隶属关系:法人单位有产业活动单位组成,一个法人单位可以包括一个或者多个产业活动单位

? 位于一个地点并从事单一经济活动的法人单位同时也是产业活动单位。

? 一个法人单位至少包括一个产业活动单位

? 产业活动单位接受法人单位的管理和控制

? 两个或两个以上产业活动单位组成的法人单位称为多产业法人单位

第二节 基本单位统计的主要内容

各类单位的基本标识、主要属性、基本状况和其他主要数据等

第三节 基本单位统计调查方法

一、经济普查年份的基本单位统计

? 基本单位统计的调查方法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

二、非经济普查年份的基本单位统计

? 在非普查年份,国家统计局对调查方法未做统一规定,一般采用重点调查的方法。

第四章 生产活动统计

第一节 概述

一、生产活动统计概念

? 对生产活动全过程各个方面的测量和计算

二、生产活动统计范围

? 统计范围是国民经济行业门类的生产活动统计

三、生产活动统计单位和对象

? 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批发和零售业

第二节 生产活动价值量统计

一、增加值的概念与计算方法

? 增加值:也称追加价值。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之和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 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增加值之和就是国民经济核算中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标

(一)生产法增加值

? 生产法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 总产出(总产值):是一定时期内所有常住生产单位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活动的总规模 。(www.61k.com) ? 中间投入(中间产品或中间消耗):一定时期内所有常住单位在生产或提供货物与服务活动过程中,消耗和转换的素

有非固定资产的货物和服务的价值。中间投入一般按购买者价格计算

(二)收入法增加值

? 收入法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 固定资产折旧:是一定时期内为补偿生产过程中所损耗的固定资产而从成本费用中提取的价值。

? 劳动者报酬:劳动者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全部报酬

? 生产税净额:是各生产单位应向政府缴纳的生产税与政府向各生产单位支付的生产补贴相抵后的差额

? 营业盈余:企事业单位从生产经营总收入中扣除成本、费用、税金后的剩余。

据核算,2006年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470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0200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82703亿元。 请计算:

1、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 24700+102004+82703

2、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构成状况。 24700/(24700+102004+82703), ?? (07考题)

二、各行业总产出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 农林牧副渔--------产品法

? 工业总产出--------工厂法

? 建筑业总产出-------建筑工程产出+安装工程产出+其他产出

计算方法:按照一定时期实际完成的(实务工程量×单价)+间接费率+一定比率的计划利润率和税率。

? 运输业------营运收入+服务收入

? 批发和零售业------- 商品销售收入-商品进价=毛利

? 餐饮业---------餐饮企业的营业收入

?

服务业---------盈利性服务业、非盈利行服务业单位(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地质勘查)

第三节 生产活动成果的实物量统计

一、农业产品产量

二、工业产品产量、销售量、库存量

三、运输业运输量、周转量统计

? 客运量

? 旅客周转量:旅客人数×运送距离

? 货运量:发送货物吨数、到达货物吨数、运送货物吨数

? 货物周转量:货物重量×运送距离

? 旅客吞吐量:进出港的旅客人数

? 货物吞吐量:进出港的货物数量

例: 某运输企业在报告期完成了四批货物运转,第一批400吨 ,运距300公里;第二批600吨,运距200公里;第三批500吨,

运距600公里;第四批800吨,运距450公里。

要求:计算该企业报告期完成的货运量、货物周转量。

货运量: 400+600+500+800=2300

货物周转量:400*300+600*200+500*600+800*450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第四节 生产活动成果统计分析指标

一、增加值率

? 增加值率=(增加值/总产出)*100%

二、工业产品销售率

? 工业产品销售率=(现代工业销售产值/现价工业总产出)*100%

第五章 能源统计

第一节 概述

一、 能源统计的概念

能源统计是运用综合能源系统经济指标体系和特有的计量形式,采用科学统计分析方法,研究能源的勘探、开发、生产、加工、转换、输送、储存、流转、使用等各个环节运动过程、内部规律性和能源系统流程的平衡状况等数量关系的一门专门统计。(www.61k.com]

二、能源统计的研究对象

研究经济系统运动的全过程以及相互联系的数量表现及其关系,揭示能源内部运行规律。?

研究能源利用状况,挖掘节能潜力,促使合理有效地使用能源。?

研究能源综合平衡状况及其规律,反映能源资源的形成及能源使用方向,揭示能源供需之间的矛盾。?

研究如何搜集、整理和分析能源系统数量关系的方法论。?

三、 能源统计的任务

为各级政府和部门制定方针、政策,编制能源计划提供可靠资料。?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对能源经济活动和能源方针、政策、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统计检查和监督。?

为加强能源科学管理,挖掘能源潜力,提高能源利用率服务。?

为企业生产、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降低能源消耗服务。?

对能源生产及需求进行统计预测。?

第二节 能源统计的主要内容

一、能源购进统计

(一) 购进量概念

(二)购进量的核算原则

(1)计算购进量的能源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一是已实际到达本单位;二是经过验收、检验;三是办理完入库手续;?

但是,在未办理完入库手续前,已经投入使用的或已经销售的,要计算在购进量中;使用多少,计算多少。?

(2)“谁购进,谁统计”。

凡属本单位实际购进的,符合上述原则,不论从何处购进,均应计算在内,包括作价购进的加工来料。?

凡属本报告期实际购进的,办理完入库手续,即计算购进量;什么时间办理入库手续,什么时间计算购进量。?

根据以上原则,下述情况不能计算在购进量内:

供货单位已发货,但尚未运到本单位,即使已经付款;?

货已运到本单位,但尚未办理验收、入库手续的;?

经验收发现的亏吨,(按验收后的实际数量计算购进量);?

借入的,自产自用的,车间、工地上年领用今年退回的,以及加工来料(作价的除外)。?

(三)购进量金额:

指本单位在报告期实际购进的、已办理验收入库手续的各种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的金额。其金额以购货发票上的总金额(含增值税)计算,统计原则、范围与购进量相同。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统计购进量金额须注意以下几点:

价值量指标要与实物量指标相一致,即计算实物量的,亦计算价值量,反之亦然;?

已验收入库尚未结算,购货发票未到,购进量以实际验收数量计算,购进金额以货物的上期平均价或合同价格乘购进量计算,待结算后再作调整。(www.61k.com]?

实物量与价值量之一,如不够一个计量单位,两者都不填报,待以后两者都达到一个计量单位时,再同时填报。?

购进量金额不应该包括运费和装卸费用?

二、能源消费统计

(一)能源消费量

指能源使用单位在报告期内实际消费的一次能源或二次能源的数量。

能源消费量统计的原则是:

谁消费、谁统计。即不论其所有权的归属,由哪个单位消费,就由哪个单位统计其消费量。?

何时投入使用,何时计算消费量。企业的能源消费,在时间、工艺界限上,以投入第一道生产工序为标志,即投入第一道生产工序就计算消费;何时投入第一道生产工序,何时计算消费量。?

消费量只能计算一次。既在第一次投入使用时,计算其消费量。对于反复循环使用的能源,消费量不得重复计算,如余热、余能的回收利用。?

耗能工质(如水、氧气、压缩空气等),不论是外购的还是自产自用的,均不统计在能源消费量中(计算单位产品能耗时除外)。? 企业自产的能源,凡作为企业生产另一种产品的原材料、燃料,又分别计算产量的,消费量要统计,如煤矿用原煤生产洗煤,炼焦厂用焦炭生产煤气,炼油厂用燃料油发电等。但产品生产过程中消费的半成品和中间产品,不统计消费量,如炼油厂用原油生产出燃料油后,又用燃料油生产其他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燃料油不计算产量,那么作为中间产品的燃料油也不计算消费量(如果燃料油计算产量,那么也要计算消费量)。?

(二)工业企业能源消费量

工业企业能源消费包括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作为燃料、动力、原料、辅助材料使用的能源以及工艺用能、非生产用能源?

1、能源加工转换企业能源消费量计算内容

2、除工业企业以外的其他企业的能源消费量计算

(三)工业生产能源消费

(四)非工业生产能源消费

(五)交通运输工具用能

(六)能源加工、转换投入

(七)液化投入

(八)能源加工转换产出量

(九)能源加工转换损失量

(十)用作原材料的能源消耗

(十一)综合能源消费量

(十二)终端能源消费量

三、 能源库存统计

(一) 能源库存量

(二) 能源生产企业产成品库存

(三) 批发、零售企业用于经营销售的库存

(四) 能源使用企业用于消费的库存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第六章 财务统计

第一节 概述

一、财务统计的基本概念

二、我国财务统计的基本情况

我国在一些国民经济的主要行业设置了财务统计报表或者统计指标?

企业财务状况表分为长表和短表?

第二节 企业财务统计的主要内容

一、企业资产负债财务统计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1资产

资产按其流动性分类: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其他资产和递延税项。(www.61k.com)

2、负债

3、所有者权益

二、企业损益财务统计

收入-费用=利润(或亏损)

1、收入

(1)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2)收入指标取自企业会计报表中“损益表”中相应的本年累计数

2、成本及费用

3、利润及分配

(1)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2)其他业务利润

(3)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4)投资收益

(5)补贴收入

(6)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7)应交所得税

三、企业工资、福利、增值税财务统计

1、工资

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等

2、福利费

福利费是劳动报酬的有益补充,是劳动收入的一部分

3、增值税

第三节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统计的主要内容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统计的主要指标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统计主要指标的内容

第七章 劳动统计

第一节 概述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一、劳动统计研究对象

劳动统计反映和研究在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劳动力的使用,劳动力的再生产等方面的数量情况,反映这些方面的规模、水平、速度、结构以及比例关系,揭示这些现象的变化发展规律,从而达到认识社会和服务于现代化建设的目的。[www.61k.com)

二、劳动统计主要内容

劳动统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从业人员统计、城镇劳动力就业和失业统计、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统计和劳动生产率统计等。

第二节 从业人员统计

一、从业人员的概念和范围

从业人员?

单位从业人员:指现行国家劳动统计报表制度规定的,在各级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及企业、事业单位中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的全部人员。?

二、在岗职工的概念和范围

在岗职工是指在本单位工作并由单位支付工资的人员,以及有工作岗位,但由于学习、病伤产假等原因暂未工作,仍由单位支付工资的人员。?

三、从业人员统计的原则和方法

期末人数:报告期最后一天的实有人数?

平均人数:指报告期内平均每天拥有的人数。?

月平均人数=报告月每天实有人数之和/报告月日历日数?

季平均人数=报告季内各月平均人数之和/3?

年平均人数=各月平均人数之和/12 或4个季度的平均人数之和除以4?

例:某公司2004年9月26日成立,从业人员64人。10月16日招聘技术人员6人;11月5日招聘销售人员12人,其中兼职人员5人,11月28日辞退违纪职工2人。 (05年考题)

请根据上述资料计算该公司第四季度从业人员平均人数、2004年平均人数和年末人数。

答案:

第四季度平均人数={[64×15+(64+6)×16]/31+[(64+6)×4+(64+6+12)×23+(64+6+12-2)×3]/30+(64+6+12-2)}/3 =76(人)

2004年平均人数 =[(64×5)/30/3+76]/4=20(人)

2004年年末人数 =64+6+12-2=80(人)

四、从业人员的构成统计

为了反映从业人员的构成情况,对其按用工期限分组,按工作岗位分组。?

五、从业人员的变动统计

上期末人数+本期增加人数-本期减少人数=本期末人数?

第三节 城镇劳动力就业与失业统计

一、就业人员的概念和范围

就业人员:一定年龄以上,有劳动能力,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二、失业人员的概念和范围

失业人员是指在一定年龄以上,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期间无工作,当前有就业的可能并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的人员。[www.61k.com]?

三、城镇失业率

失业率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趋势的先行指标。发达国家把它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并列为反映市场经济运行的三大指标。

第四节 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统计

一、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的概念和范围

工作性补偿,包括在岗职工工资总额和其他从业人员劳动报酬。?

二、在岗职工工资总额统计

1、工资总额的概念:直接支付给在岗职工的全部劳动报酬、

2、工资总额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其他工

资。

3、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不包括的范围。

三、平均工资的计算方法

1、平均工资

平均工资通常是指以货币数量的表示的平均工资,也称为平均货币工资。它反映一定时期内工资的平均水平。?

平均工资=报告期工资总额/报告期平均人数?

2、平均实际工资

平均实际工资是扣除物价变动因素后平均的实际工资?

平均实际工资=报告期平均工资/报告期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3、平均实际工资指数=平均工资指数/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平均实际工资水平的变动一般是通过计算平均实际工资指数来反映,它表明了实际工资水平提高或降低的程度。

第八章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

第一节 概述

一、固定资产及固定资产投资的概念

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在规定的年限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的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来实物形态的资产。? 固定资产投资是指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经济活动?

二、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作用

第二节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主要内容

一、建设项目统计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二、投资完成额统计

1、投资完成额的构成

建筑工程?

安装工程?

设备、工具、器具购置?

其他费用?

2、投资完成额的计算方法

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完成额的计算方法?

直接费用(包括 分部分项工程的工作量*相应的预算单价计算)分别乘间接费率和利润率,得到间接费和利润,然后全部相加得到投资完成额。(www.61k.com]

建筑工程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设备、工具、器具购置投资完成额的计算方法?

3、计算固定资产投资额的价格

建筑安装工程投资额一般按预算价格计算?

设备、工具、器具购置投资额一律按实际价格,即支出的全部费用计算。?

三、资金来源统计

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是指固定资产投资单位在报告期收到的用于固定资产建造和购置活动的各种资金?

四、新增固定资产统计

新增固定资产,是指通过投资活动所形成的新的固定资产的价值。?

五、新增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统计

六、房屋建筑面积统计

七、投资经济效益统计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二 :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教材电子版72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一、总论

统计是指对与某一现象有关的数据的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等的活动。一般理解为三个含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统计工作是指利用科学的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和提供关于社会经济现象数量资料的工作的总称。统计资料是指通过统计工作取得的、用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数据资料的总称。统计学是指研究如何对统计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三者的关系:联系:1、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过程与活动成果的关系。2、统计工作与统计学是统计实践与统计理论的关系。3、统计工作是先于统计学而发展起来的。

(一)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P4

1、总体与总体单位

(1)总体:凡是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整体就是统计总体,简称总体。(2)总体单位: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称总体单位。

一个统计总体中所包括的单位数如果是有限的,称为有限总体;如果是无限的,则称为无限总体。

对无限总体不能进行全面调查,只能调查其中一小部分,据以推算总体;对有限总体既可以进行全面调查,也可以只调查其中的一部分单位。总体是由总体单位构成的,但是总体和总体单位的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研究目的的不同,总体和总体单位也会由所不同。

2、指标与标志

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指标还可以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及其具体数量。都能用数值表示。如:GDP、人口数等。

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可分为:品质标志,不能用数值表示,如性别、民族等;数量标志,可以数值表示,如年龄、工资等。指标与标志的区别:1、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而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2、标志可以分为不能用数值表示的品质标志与能用数值表示的数量标志两种;而指标都是用数值表示的,没有不能用数值表示的指标。联系:1、有许多指标的数值是从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的。2、指标与数量标志之间存在着变换关系。

3、变异与变量P6

标志在同一总体不同总体单位之间的差别就称变异。可分不变标志和变异标志。不变标志是指对总体单位都有完全相同是具体表现的标志;变异标志是指在总体单位之间具有不同标志表现的标志。

数量变异标志称为变量。数量变异标志的表现形式是具体的数值,称为变量值。变异标志有品质便标志和数量变异标志之分。

4、总体单位基本特征: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

数量变异标志称为变量。数量变异标志的表现形式是具体的数值,称为变量值。按变量值的连

续性可把变量分为连续变量与离散变量两种。连续变量的数值是连续不断的,相邻的两个值之间可作无限分割,即可取无限个值。离散变量的两个变量值之间只能取有限个变量值。在社会经济统计中,一般表现为只能取整数的变量为离散变量。

(二)统计的工作过程P8-9

我国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

统计的工作过程划分为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四个阶段。

1、统计设计是统计工作第一阶段,是保证统计工作质量的重要前提。2、统计调查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础。3、统计整理 统计整理处于统计工作的中间环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4、统计分析是统计获得成果的阶段。

统计的认识过程是:从定性认识(统计设计)到定量认识(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再到定量认识与定性认识相结合(统计分析)。这种质一量一质的认识过程是统计的完整过程,虽然每个阶段有各自的独立性,但他们又是相互连接的统计过程,缺点哪个环节都会出现偏差。

二、统计调查。统计调查是按照预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客观实际搜集统计资料的过程。原始资料指向调查单位搜集的尚待汇总整理的个体资料,这些个体资料需要通过汇总、整理,形成反映总体特征的综合资料。它是统计活动所取得的初级统计资料,是原始的统计信息。次级资料是已经经过加工整理的资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总体现象。是经过加工整理的二手资料。

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准确性、及时性、以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

统计调查的种类:1、按调查对象的范围不同,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全面调查是对构成调查对象的所有单位进行逐一的、无一遗漏的调查,包括全面统计报表和普查。非全面调查是对调查对象中的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包括非全面统计报表、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非典型调查方法都叫抽样调查。2、按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分为连续调查和不连续调查。连续调查是为了观察总体现象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内)的数量变化,它要求随着调查对象的发展变化,连续地进行调查登记。不连续调查是间隔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通过是一年以上)所作的调查,一般是为对总体现象在一定时点上的状态进行研究。3、按调查组织方式的不同,分为统计报表调查和专门调查。统计报表是按照国家统一规定表示要求,自下而上地逐级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方式。专门调查是为了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某种情况或某项问题而专门组织的调查。专门调查包括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等。

(一)调查方案一般有以下五个方面内容:1、确定调查目的和任务;2、明确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3、制定调查项目和调查表;4、选择调查方式和方法;5、规定调查地点、时间、组织计划等。

1、确定调查目的:确定调查的目的就是明确在调查中要解决那些问题,通过调查要取得什么

样的资料,取得这些资料有什么用途等。

2、明确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调查对象是根据调查目的、任务确定的调查的范围,即所要调查的总体,它是由某些性质上相同的许多调查单位所组成的。调查单位是所要调查的现象总体中的个体,即调查对象中的一个一个具体单位,它是调查中要调查登记的各个调查项目的承担着。报告单位是负责向统计调查机关提交调查资料的单位。

3、制定调查项目和调查表。调查项目是指对调查单位所要调查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调查单位的各个标志的名称。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有时是一致的。

(三)统计调查的方式。定期的统计报表。是我国统计工作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它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自上而下地统一布置,自下而上的逐级按照统一要求提供基本统计资料的一种报告制度。

1、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或时期内的现象的总量。是一次性的,全面性的,周期性的。普查的组织方式:一是组织专门的普查机构;二是由被调查单位填报。在组织普查工作时,要遵守以下几点:第一,确定普查的标准时间。第二,普查的登记工作应整个普查范围内同时进行,以保证普查资料的时效行、准确性,避免资料的搜集工作拖得太久。第三,同类普查的内容和时间在历次普查中应尽可能保持连贯性。

2、重点调查P17重点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对所要调查的总体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调查。

重点调查能以较少的投入、较快的速度取得某些现象主要标志的基本情况或变动趋势。

非全面调查、重点单位。

3、抽样调查P17

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是按随机原则从调查总体中选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用以推算总体参数的调查方式。

特点:按照随机原则抽取样本;根据样本的资料推断总体的数值。

应用范围:1、对一些不可能进行全面调查的现象,必须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取得资料。2、对一些难于进行全面调查而又必须取得全面调查的社会现象。3、对一些不要的进行全面调查的社会现象。4、对普查等全面等调查资料的质量进行检验,可利用抽样调查方法。它的不足之处,只能提供宏观数据或某些微观数据,不能提供地方各级领导机关所需要的某些数据。

4、典型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在对被调查对象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若干具有典型意义的或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的调查。这种调查由于受“有意识地选出若干有代表性的单位”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们主管认识的影响。

5、结合运用。在《统计法》中规定:统计调查应当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以必要的统计报表、重点调查、综合分析等为补充,搜集、整理基本统计资料。

(四)统计资料搜集的方法

统计调查包括搜集原始资料和搜集次级资料,次级资料来源与原始资料。

原始记录:是按照统计、会计和业务三种核算的要求,通过一定的表格形式,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情况所作的最初的直接的数字或文字记载。最初性、直接性。

初级资料搜集方法:直接观察法、报告法、面谈访问法、邮寄访问法、电话访问法和互联网访问法(CATI)。面谈访问法分入户访问法和街上拦截访问法。

企业事业单位统计资料的搜集1、原始记录。是按照统计、会计和业务三种核算的要求,通过一定的表格形式,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情况所作的最初性、直接性。它是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真实记载或证明。

2、统计台帐的特点和分类,统计台帐是根据编制统计报表、满足经营管理需要而设置,按照时间的顺序进行登记、汇总或积累资料的账册。其特点:按照时间的顺序对统计资料进行的登记。随着时间的进程不断循序地汇总或积累资料。统计台帐一般分为进度台帐和历史台帐。在企业中,厂部、车间、班组都负担有分级管理的责任。3、企业的内部报表,企业内部报表是指为满足企业各级领导和业务指挥生产、管理企业和填制国家统计报表的需要而设立企业内部统计报表。4、报送形式:传统的报送方式,包括邮寄报送、电话报送、磁介质报送等方式。计算机数据处理和远程传输。其他报送方式。

统计调查误差,是指调查所得的统计数据与调查总体真值的差别。统计调查误差分为登记误差和代表性误差。登记误差是由于调查过程中各个有关环节上的工作不准确而产生的误差。代表性误差,是指用部分总体单位的指标估计总体指标时,估计结果同总体实际指标之间的差别。

控制登记误差的方法:首先要制定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案,使调查人员或填报人员能够明确执行,不致产生误解。其次,要抓好调查方案的贯彻执行工作。控制代表性误差的方法,在抽样调查中,要严格遵守随机原则,通过调查样本容量、改进抽样调查的组织形式等,从而达到控制代表性误差的目的。

三、统计整理

(一)统计资料整理的内容和方法

统计资料整理是统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根据统计研究的任务与要求,对调查所取得的各种原始资料,进行审核、分组、汇总,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从而得到反映总体特征的综合资料的过程。

统计整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P26-27

1、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与检查,如果发现被调查单位的资料不齐全或有差错,要及时查询订正。2、对各项指标进行综合汇总,并按调查和分析目的的要求进行各种分组,汇总出各组单位数和各项指标的总数。3、将汇总的结果编制成统计表与分析表,以便进一步分析和应用。4、对统计资料进行系统积累。

统计整理的基本方法:是分组、汇总和编制统计图表。

(二)统计分组概念:是根据研究的任务和对象的特点,按照某种分组标志将统计总体分为若

干组成部分。注意三点:对象是总体;应有分组标志;对总体总体而言是“分”,对总体单位而言是“合”。

作用:1、发现社会经济现象的特点和规律。2、将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划分为性质不同的各种类型。3、分析总体中各个组成部分的结构情况。4、揭示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方法:统计分组的关键是选择分组标志与划分各组界限。选择分组标志的原则:1、应根据研究目的与任务选择分组标志。2、要选用能反映事物本质或主要特征的标志。3、要根据现象所处的历史条件及经济条件来选择标志。

1、分组方法:P30-31确定分组标志后,进行具体分组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按品质标志与数量标志分组 。按品质标志分组就是反映事物的属性、性质的标志分组,它可以将总体单位划分为若干类型。按数量标志分组是用事物数量的多少作为标志来进行分组。

(2)按主要标志与辅助标志分组

2、统计分组体系:P31统计分组体系是根据统计分组的要求,对同一总计进行多种不同分组而形成的体系。1、简单分组与平行分组体系。将总体按一个标志分组称为简单分组。将同一总体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分别进行独立的简单分组,就形成平行分组体系。平行分组体系的特点是:每一个分组固定一个分组标志的差异,以反映总体内部的分布情况,所有分组都是独立进行的,各分组之间是平行并列的关系。

2、复合分组与复合分组体系。对同一总体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重叠起来进行分组,叫复合分组。多个复合分组组成的分组体系就是复合分组体系。

3、统计工作中常用的分组。按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分组。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组。按单位隶属关系分组。按地区分组。

次数分布的概念:将按某一标志进行分组后的总体再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归并排列,形成总体单位数在各组间的分布,称为次数分布或变量分布、统计分布。

根据分组标志的不同,分配数列可分为品质(属性)数列和变量数列。按照变量是否离散变量或连续变量,变量数列又可分为离散变量数列和连续变量数列。连续变量数列,一般是组距式的,每个组包含若干变量值;对于离散变量数列,如果变量值数目不多,可编成单项式,即以一个变量值作为一个组(或每个组只包含一个变量值),如果变量值很多,应编制成组距式。

在编制组距式变量数列时,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要素:1、组距与组数。组距是指每个组变量值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一般把最大值叫该组的上限,最小值叫该组的下限。组距等于上限或下限之差,即:组距=上限-下限。2、等距数列与异距数列。在组距数列中,各组组距都相等的数列,叫等距数列;各组组距不相等的数列,叫异距数列(或不等距数列)。对于标志值的变动幅度在各组之间相等的分组,即为等距分组,否则为不等距分组。3、组限与组中值。组限是指每个组的两端标志值,每一组的起点值为下限(或最小值),终点值为上限(或最大值)。每个组上限与下限的中点值叫组中值,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教材电子版72_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即:组中值=(上限+下限)÷2。

划分组限时,相邻组的上下限可以不重叠,也可以重叠。在后一种情况,与上限相等的标志值应该计入一组,即“上限不在组内”。

首组开口组的下限=首组上限—邻组组距

末组开口的上限=末组下限+邻组组距

首组开口组的组中值=首组上限—邻组组距÷2

末组开口组的组中值=末组上限+邻组组距÷2

4、频数,是指分配数列中各组的单位数,也称次数。频数实际上是各组标志值的加权,用以衡量各组作用的大小。

次数分布的表示方法组要有列表法和图示法。图示法形式:直方图、折线图、曲线图、饼图。

5、正太分布。次数分布是统计描述社会经济现象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其中,以标志变量的平均值为中心,沿对称轴向两边发展,越接近中心,分配的次数越多,离中心越远,分配的次数越少,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钟形分布曲线,叫正态分布或钟形分布。

运用电子计算机汇总,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编制程序2、编码3、数据录入4、数据编辑5、计算与制表。整个汇总工作成败的关键,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做好登记与审查工作。2、控制录入质量3、利用计算机进行审查。

单项式变量数列的编制方法(计算)P34

1、将所有变量值按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2、分别汇总出每一变量值所对应的数量。

(四)统计表概念:是应用得最广泛的形式,它以纵横交叉的线条所绘制的表格来表现统计资料。广义上统计表包括统计工作各个阶段中所用的一切表格;狭义上的统计表则是指统计整理与分布研究阶段所使用的表格。统计表是表现统计资料的一种形式,它的主要作用有:1、阅读方面,一目了然。比较直观,可在短时间内给人以明确的概念;2、通过合理、科学地排列统计资料,便于读者进行对照比较,从而发现现象之间的规律;3、便于汇总和审查;便于计算和分析。

分类:按作用不同分类:1、调查表;汇总表或整理表;分析表。按主词加工方法不同分类:1、简单表2、简单分组表3、复合分组表。

四、统计指标 统计指标的含义:统计指标是反映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基本概念及其具体数值的总称。

统计指标包含的三个要素,即:指标名称、计量单位、计算方法。

统计指标的特点与作用:两个特点:1、同质事物的可量性。2、量的综合性。作用:1、从知识的角度讲,它是记录社会经济现象变化发展情况的工具,同时,又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数量规律的手段。2、从社会管理和科学研究的角度讲,它提供以数量表现的事实,是进行社会管理和科学研究的基本依据。

(一)统计指标的种类P50-51

1、按统计指标说明的总体现象内容的不同,可分为数量指标(外延指标)和质量(内涵指标)指标。数量指标是说明总体外延规模的指标,反映总体绝对数量的多少,它用绝对数的形式表示,并有计量单位。数量指标又称为总量指标,可表现为总体单位总量,也可表现为总体标志总量。质量指标是说明总体内部数量关系和总体单位水平的指标,它通过以相对数和平均数的形式来表示。

2、统计指标按作用和表现形式的不同,可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标志变异指标四类,分别反映 的规模、水平、结构、比例、集中分散程度等数量特征。

总量指标是反映总体规模的统计指标,表明现象总体发展的结果。

相对指标是两个有联系的总量指标相比较的结果。

平均指标是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一般水平的统计指标。

标志变异指标是表明总体各个单位标志值的差异程度(离散程度)的指标。

3、统计指标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分类:

按指标的时间标准不同可分为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

按指标的报告次序和准确性不同可分为预计指标和终期指标;

按指标的用途不同可分为观察指标和考核指标。

(二)总量指标P52

1、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P52-53

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内容不同可分为总体单位总量指标和总体标志总量指标。总体单位总量指标是总体单位数的总和,它说明总体本身规模的大小。

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分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时期指标是反映总体在某一段时期内累计规模的总量指标。

时点指标是反映总体在某一时刻状态上规模的总量指标。

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区别在于:

(1)时期指标数值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成正比,时间越长,时期指标数值越大,反之则越小;时点指标数值的大小与时点间的间隔长短无直接关系。

(2)时期指标的各期数值可以相加表示现象在更长时期内发生的总量;时点指标的数值不能相加,因为相加的数值没有实际意义。

相对指标的概念:就是应用对比的方法,将两个相互联系的指标数值加以对比计算的一种比值。 属于同一总体内部之比的相对指标有: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计划执行进度相对指标、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等。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检查分析方法,一种叫做累计法,一种叫做水平法。

(三)平均指标P61

平均指标的概念及特点:平均指标是将一个总体内各个单位在某个数量标志上的差异抽象化,

以反映总体的一般水平的综合指标。

平均指标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它是一个代表性的指标,代表总体各个单位某一数量标志的一般水平。它代表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集中趋势。二是它把总体各个单位某一标志数值的差异抵消掉,而反映总体的综合特征。

平均指标的作用:1、可以消除因总体规模不同而带来的总体数量差异,从而使不同规模的总体具有可比性。2、可以反映同以总体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趋势。3、可以分析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4、可以进行数量上的推断和预测。5、对总量指标进行补充说明。

平均指标的分类:按计算方法分为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

加权算术平均数:概念:是在总体经过分组形成变量数列(包括单项数列和组据数列),有变量值和次数的情况下,将各组变量值分别与其次数相乘后加总求得标志总量,再除以总体单位数(即次数总和)而求得的数值。计算公式:加权算术平均数=

(四)标志变异指标。常用的标志变异指标有全距、平均差、标准差(均方差)、离散系数等四种。

1、全距是总体中单位标志值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距,说明标志值变动的最大范围。2、平均差是指总体中各单位标志值与平均数离差绝对值的算术平均数。在统计中,把总体各单位的每一种变量值与平均数之差(x-x)叫做离差.

公式两种:① ②

标准差(计算)P70

标准差是总体各单位变量值与其平均数的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的平方根。

计算公式:(见书)

根据未分组资料求标准差,其计算公式为:

根据分组资料求标准差,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

权数。

五、时间数列

(一)时间数列概念和种类P73-74

将同一统计指标的数值按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成的数列称为时间数列。时间数列也称 为平均数;xi为变量值;n为总体单位数;k为分组数;fi为组的频数或

为动态数列或时间序列。

时间数列的种类:按其排列的统计指标不同,可分为:总量指标时间数列、相对指标时间数列和平均指标时间数列三种。

1、总量指标时间数列

(1)时期数列。当时间数列中所包含的总量指标都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某一段时期内发展过程的总量时,这种总量指标时间数列就称为时期数列。

(2)时点数列。当时间数列中所包含的总量指标都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某一瞬间上所达到的水平时,这种总量指标时间数列就称为时点数列。

2、相对指标时间数列

将同一相对指标的数值按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成的数列叫做相对指标时间数列。

3、平均指标时间数列

将同一平均指标的数值按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成的数列叫做平均指标时间数列。

(二)时间数列的特征P74

1、长期趋势。是指社会经济现象在某一相当长时期内呈现出向上发展变化的趋势或向下发展变化的趋势或稳定的水平趋势。2、季度变动:是指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年内由于受季节性改变而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动。3、循环变动:是指社会经济现象围绕长期趋势而呈现的一种波浪性或震荡式的变动,也称周期性变动。4、不规则变动:是指社会经济现象由于受某些偶然的、不规则的、孤立的因素影响而发生的持续时间很短、无一定规则分辨不出是什么形式的变动。

(三)时间数列的编制原则P74

保证时间数列中各个指标数值具有可比性是编制时间数列应遵受的基本原则。

1、指标数值所属的时期长短或时间间隔应该一致;2、指标数值所属的总体范围应该一致;

3、指标的经济涵义应该相同;4、指标数值的计算方法、计算价格和计量单位应该一致。

(四)平均发展速度

序时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

1、根据总量指标时间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

2、根据相对指标时间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80

根据相对指标时间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就是先计算构成相对指标时间数列的分子与分母数列的序时平均数,然后再将这两个序时平均数进行对比。

举例:见P81例8

3、增长量是用类说明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期内所增长的绝对数量的指标,它是报告期水平与基期水平之差,反映报告期比基期增长的水平。又可分为逐期增长量和累计增长量两种。

4、平均增长量是用来说明某种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期增长的数量的指标,它也是一种序时平均数。公式:

(五)时间数列的速度指标包括:

1、发展速度

①定基发展速度是指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时期水平(通常是最初水平)之比,表明这种社会经济现象在较长时期内总的发展速度,因此也叫“总速度”。②环比发展速度是指报告期水平与前一期水平之比,表明这种社会经济现象逐期的发展速度。如果计算的单位时期为一年,那么这个指标也称为“年速度”。③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各个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将相邻时期的定基发展相除,即可求得相应的环比发展速度。

2、增长速度P84

增长速度是表明社会经济现象增长程度的相对指标,它是根据增长量与其基础水平对比求得,说明报告期水平比基期水平增加了几倍或百分之几。

增长速度由于采用的基期不同,可分为定基增长速度和环比增长速度。

年距增长速度=年距增长量/去年同期发展水平=年距发展水平-1

3、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85平均发展速度是一种根据环比发展速度计算的序时平均数它表明社会经济现象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逐期平均发展变化的程度。

平均增长速度表明社会经济现象逐期平均增长变化的程度。

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

六、统计指数(一)概念P88

统计指数可简称指数。是指某一经济现象在某一时期内的数值和同一现象在另一个作为比较标准的时期内的数值的比数。指数是表明经济现象变动的程度。

总指数是反映多种项目或变量综合变动的相对数。

总指数的计算方法有两种:综合指数法、平均指数法

综合指数是由两个总量指标对比而形成的指数。综合指数是总指数的表现形式。

分类:1、个体指数和总指数。个体指数是反映某一项目或变量变动的相对数。总指数是反映多种项目或变量综合变动的相对数。2、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数量指标指数用于测定数量指标的变动,反映现象总规模或总水平的变动程度。质量指标指数用于测定质量指标的变动,反映现象的相对水平、平均水平或工作质量的变动程度。3、动态指数(时间性指数)是反映现象数量方面在时间上的变动程度。动态指数又是分为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静态指数(区域性指数)是反映同类现象的数量在相同时间内不同空间(地方和单位等)的差异程度。

(二)统计指数的作用P89-90

1、综合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变动方向和变动程度。

2、分析经济发展变化中各种因素的影响方向和程度。

3、研究现象的长期变动趋势。

4、对经济现象进行综合评价和测定。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教材电子版72_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三)编制综合指数(计算)P90-

综合指数是总指数的一种形式,在所研究的总量指标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因素,将其中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因素指标固定下来,仅考察其中一个因素的变动,这样编制出来的总指数叫综合指数。分两种:1、指数化指标是编制综合指数所要测定的因素。

同度量因素是指媒介因素。借助媒介因素,可把不能直接加总或直接对比的因素过度到可以加总和对比。

公式为:(1)销售量指数为:

∑(报告期销售量X基期单价)

=—————————————X100%

∑(基期销售量X基期单价)

编制原则:应将质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同度量因素固定在基期。

(2)商品零售价指数为:

∑(报告期单价X报告期销售量)

=——————————————X100%

∑(基期期单价X报告期销售量)

编制原则:应将数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同度量因素固定在报告期。

(3)总成本指数为:

∑(报告期单位成本X报告期产量)

=————————————— X100%

∑(基期单位成本X基期产量)

绝对差价=∑(报告期单位成本X报告期产量)-∑(基期单位成本X基期产量)

(4) 成本总指数为:

∑(报告期单位成本X报告期产量)

=————————————— X100%

∑(基期单位成本X报告产量)

绝对差额=∑(报告期单位成本X报告期产量)-∑(基期单位成本X报告期产量)

(5)产量总指数为:

∑(报告期产量X基期单位成本)

=————————————— X100%

∑(基期产量X基期单位成本)

绝对差额=∑(报告期产量X基期单位成本)-∑(基期产量X基期单位成本)

(6).: K=

平均指数:是编制总指数的另一种常用的形式,它是以个体指数为基础,通过对个体指数加权平均计算的总指数。分为加权算术平均指数、加权调和平均指数两种。

平均指数和综合指数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1、在解决复杂总体不能直接同度量问题上,二者思想不同。

综合指数是指通过引进同度量因素,先计算出总体总量,然后进行对比,即“先综合,后对比。”而平均指数是在个体指数的基础上计算总指数,即“先对比,后平均”。所谓“先对比”是指先通过对比计算个体指数:kq=q1 / q0或kp=p1 / p0;;所谓“后平均”则是将个体指数赋予适当的权数q1 q0或p1 p0,加以平均得到总指数。

2、运用资料的条件不同

综合指数需要研究总体的全面资料,对起综合作业的同度量因素的资料要求也比较严格,一般应采用与指数化指标有明确经济联系的指标,且应有一一对应的全面实际资料,而平均指数则既适用于全面的资料,也适用于非全面的资料。例如,根据一部分代表规格品的价格资料,使可用平均指数形式计算价格总指数。对于起综合作用的权数资料,只要在正确评价各要素重要性的前提下,对资料的要求比较灵活,不一定要全面。

3、在经济分析中的作用有区别

综合指数的资料是总体的有明确经济内容的总量指标,因此,总指数除可表明复杂总体的变动方向和程度外,还可以从指数化指标变动的绝对效果上进行因素分析。平均指数除作为综合指数的变形加以应用外,一般只能通过总指数表明复杂总体的变动方向和程度,而不能用于对现象进行因素分析。

联系:平均指数和综合指数的联系主要表现为在一定的权数条件下,两类指数间有转换关系,由于这种关系的存在,当掌握的资料不能直接用综合指数形式计算时,则可用它转换的平均指数形式计算。这种条件下的平均指数和与其对应的综合指数具有完全相同的经济意义和计算结果。

指数体系:从狭义上讲,指数体系是指经济上具有一定联系,且具有一定的数量对等关系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指数所构成的一个整体。

指数体系的作用:1、可以进行指数间的互相推算。2、可以测定各因素的变动对总变动的影响,进行因素分析

抽样调查:是从研究的总体中按随机原则抽取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研究,并根据这部分单位的调查结果来推断总体,以达到认识总体的一种统计调查方法。抽样调查又称为概率抽样或称为随机抽样。

抽样调查的特点:

1、按照随机原则抽取样本,这个原则要求总体中每个单位都有同等抽样的机会,这牙膏就能保持样本的结构近似于总体的结构,使样本对于总体具有代表性。

2、根据样本的资料推断总体的数值。这种推断虽然存在一定的抽样误差,但误差的范围是可

以计算和加以控制的,使推断结果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3、费用低。普查需要对总体的所有单元进行调查,因而所需的费用很大,而采用抽样调查,对于单位数较多的总体来说,可以利用单位数相对较少的样本来获得所需的总体的重要信息,从而可以节省大量的调查经费。

4、时效性强,通常情况下,需要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完成数据收集,处理和结果发布。比如,电视节目收视率调查,时效性要求高,不可能采用普查的方法,而只能采用抽样调查。

5、抽样调查有时是唯一的选择。对一些产品进行破坏试验以检验总体的性能时,只能用抽样调查的方式,比如检验一批灯泡的寿命,需进行破坏性试验,这时不可能将所有的灯泡都拿下来进行试验,而只能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进行检验。

概率抽样:在抽取样本时不带有任何倾向性,它通过从总体中随机抽选单位来避免这种偏差,因而对总体的推断更具代表性。

常用的抽样组织方式:

1、简单随机抽样 4、整群随机抽样

2、系统随机抽样 5、对阶抽样

3、分层随机抽样6、与大小成比例的抽样

七、抽样调查

(一)分层随机抽样P104分层随机抽样又称为类型随机抽样、分类抽样。它是按照某一标志,先将总体分成若干组(类),其中每一组(类)称为一层,再在层内按简单随机抽样方法进行抽样。

(二)抽样误差P107

影响抽样误差的因素:

1、样本单位数目。 2、总体标志变动程度。

3、抽样方法。 4、抽样组织方式。

总体:包括调查对象所有单位的全体,它是由具有某种共同性的许多单位组成的。

样 本:从总体中按随机原则抽取出来的部分单位所组成的集合体就成为样本

总体指标:是指根据总体各单位标志值计算的综合指标。

样本指标:是指根据样本各单位标志值计算的综合指标。代表性误差:是指在抽样调查中,用部分样本推断总体时,由于样本各单位的结构情况不足以代表总体的状况而产生的误差。

代表性误差有两种即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影响抽样误差的因素:1、样本单位数目2、总体标志变动程度3、抽样方法4、抽样方式

影响样本单位数的几个主要因素:

1、抽样推断的可靠程度 2、总体标志的变异程度 3:数值的大小。 4、抽样方法与组织方式的不同 5、人力、物理和财力的可能条件。

统计分析的程序:

1、确定分析课题 2、拟定分析提纲 3、收集、整理统计资料 4、编制统计分析表、5、进行系统分析6、攥写统计分析报告

常用的统计分析包括:对比分析法、比例分析法、速度分析法、动态分析法、弹性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相关分析法、模型分析法、综合分析法等

比例分析法:又名“比率分析法”,是用倍数或百分比表示的分数形式,即通过计算相关指标之间的相对比值,来揭示和对比不同规模、不同性质事物的水平和效益的还坏,或分析部分和整体之间比例关系的分析方法。

因素分析法:是用来考察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某种事物,在其总变动中各个因素的影响方向程度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

综合评价分析法:是指对多个指标、多个单位同时进行评价和比较的统计分析方法。

根据调查项目的不同,统计报表制度分为国家统计报表制度、部门统计报表制度和地方统计报表制度三大类

国家统计报表制度是各级政府统计部门实施国家统计调查项目的业务工作方案,由国家统计局制定,或者由国家统计局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制定。

现行国家统计报表制度分为周期性普查制度,经常性调查制度和非经常性调查制度

周期性普查制度:是国家统计报表制度的一个类型,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状况,由国务院组织,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普查的统计调查制度

调整后的朴昌项目包括经济普查、农业普查和人口普查三个项目

经济普查每10年进行两次,分别逢3、8的年份实施。农业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在逢6的年份实施。人口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在逢0的年份实施。

经济性调查制度:是国家统计报表制度的一个类型,是由国家统计局制定,或由国家统计局与国务院其他部门共同制定,进行年度和定期(半年、季度、月度等)经常性统计的统计调查制度。 现行性的国际统计调查报表制度

非经常性调查制度:是国家统计报表制度的一个类型,是由国家统计局制定,或由国家统计局与国务院其他部门共同制定,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实施或一次性实施的专项调查、试点调查等临时性统计调查制度。

在其中一定时期内持续开展并相对稳定的非经常性调查制度主要有《中国农村贫困检测统计调查制度》等。

部门统计报表制度:由国家统计局以外的其他部门制定,是各级政府部门实施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的工作业务方案。

地方统计报表制度:是指省以下各级地方人民政府统计部门和其他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部门,为满足地方行政管理和行业管理需要而实施的各类统计调查方案。

地方统计报表制度按调查频率分,可分为经常性统计报表制度和非经常性统计报表制度;按调查方法分,可分为全面调查统计报表制度和非全面调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等)统计报表制度;按调查内容分,可分为综合统计报表制度和专业统计报表制度等。 国家统计局负责管理和协调国家统计调查制度和部门统计调查制度。

统计调查报表的法定标识:1、表号 2、制表机关 3、批准机关/备案机关4、批准文号/备案文号 5、有效期截止时间 普查的数据处理工作由县级以上各级普查机构组织实施。

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组织普查数据的质量抽查工作,抽查的结果将作为评估全国及各地区普查数据质量的主要依据。

所谓“条”:即利用同级各有关业务部门(系统)已有的统计渠道、统计资料和行政记录,按统计报表制度的要求,由各有关业务部门(系统)组织调查或进行资料整理,形成各系统统计报表或数据。

所谓“块”:即地方政府统计部门根据统计报表制度的要求,对那些没有主管部门或有主管部门,但其主管部门没有统计基础的统计调查单位,直接组织调查,取得统计资料。

统计分类标准化作用:

1、统计分类标准化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统计分类标准化是统计分组的规范3、统计分类标准化是进行数据自动化处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前提4、统计分类标准化有利于加强统计资料的国际对比

统计分类标准化的特点:1、科学性与系统2、统一性与强制性 3、通用性与稳定性

《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编制规则》其目的是使国家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社会团体等组织机构均获得一个唯一的、始终不变的法定代码,以适应对各类单位实现计算机自动化管理的需要,单位代码是一个无关标识代码,由八位无属性的数字和一位校验码组成,其本身没有任何含义,不反映单位的行业类别、隶属关系等任何标识。单位代码由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登记主管机构赋予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社会团体,并颁发由技术监督部门制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

行政区划代码,用六位阿拉伯数字分层次代表我国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市、州、盟)、县(区、市、旗)的名称。规定了表示乡、镇(街道办事处)一级行政区域划分的三位代码。国家统计局又补充了三位表示居委会、村委会的代码。我国从省、地、县、乡一直到居委会和村委会都有了统一的代码,一共由12位数字组成。

行业分类是依据经济活动的同质性原则,对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和个体从业人员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或其他社会经济活动的类别进行的标准分类。

划分原则,行业分类最理想的基本单位是产业活动单位,但由于统计目的和核算对象的不同,行业分类的基本单位也可以采用法人单位。行业分类标准共分为20个门类、95个大类、396个中类、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教材电子版72_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三个门类合并,就是我国习惯上所称的工业。 三次产业的范围是:

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水的生产和供应,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以我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企业登记注册的实际类型为基础,将全部企业划分为3各大类, 企业登记注册类型具体划分以下几种:内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

《关于统计上公有和非公有控股经济的分类办法》以法人企业为对象,根据企业实收资本中某中经济成分的出资人出资情况进行分类,并按出资人对企业的控股程度,分为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

控股经济分为代码为:100公有控股经济110国有控股120集体控股200非公有控股经济220港澳台商控股230外商控股

《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我国的行政区划分为基础,以民政部门确认的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为最小划分对象,以实际建设为划分依据,将我国的地域划分为城镇和乡村。

《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划分办法(暂行)》以法人企业划分规模的对象,以从业人员数销售额和资产总额三项指标为划分大中小型企业的依据。

基本单位:是指我国境内除住户以外拥有一定活动场所并从事一定生产活动的社会经济单位。 我国的基本单位按其作用和性质的不同划分为两种,一种叫法人单位,另一种叫产业活动单位。

法人单位条件:1、依法成立,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2、独立拥有和使用(或授权使用)资产、承担负债,有权与其他单位签订合同3、会计上独立核算,能够编制资产负债表。

产业活动的单位的条件:1、在一个场所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社会经济活动

2、相对独立组织生产经营业务活动3、能够掌握收入和支出等业务核算资料法人单位:由产业活动单位组成,一个法人单位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产业活动单位。

并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经济活动,这类法人单位本身就是一个产业活动单位,即单产业法人单位。这种两个或两个以上产业活动单位组成的法人单位称为多产业法人单位

基本单位统计的主要内容:

1、单位代码:指根据国家标准《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编制规则》,由组织机构代码登记主管部门颁发的在全国范围内唯一、始终不变的代码。

2、单位名称:指经有关部门批准正式使用的单位全称。单位名称与单位公章一致。

3、法定代表人(单位负责人)指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组织章程规定,代表法人形式职权负责人。

产业活动单位填写本单位主要负责人。

4、单位所在地及行政区:指本单位实际所处的详细地址以及行政区划分代码

5、联系方式:包括电话号码、邮政编码、电子信箱和网址

6、行业登记:指根据单位从事的经济活动性质对各类单位进行的分类。

7、登记注册(或批准情况):指办理注册登记手续的机关(或批准成立的机关)名称和登记注册号码。

8、登记注册类型:指各类法人企业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具体类型。

9、控股情况:依据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关于统计上对公有合肥公有控股经济的分类办法》企业控股经济情况分为公有控股和非公有控股经济。

10、执行会计师制度类别:分为企业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其他四种。

11、机构类型:指经济普查划分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其他组织机构等六种机构类型。

12、产业活动单位数:指法人单位所拥有的产业活动的个数。

13、从业人员数:指在各级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及企业、事业单位中工作并取得的劳动报酬的年末实有人数。

14、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包括企业全年营业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和资产总计等。

在经济普查年份,基本单位统计的调查方法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在非经济普查年份,国家统计局对调查方法为做统一规定,一般采用重点调查的方法。 基本单位名录库对于我国顺利实施统计调查具有重要意义。

增加值:也称追加价值,是所有常住单位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之和,即追加到中间投入上的价值。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增加值之和就是国民经济核算中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标。增加值可以按生产法计算,也可以按收入法计算。

生产法增加值:是从生产角度计算的增加值公式生产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总产出:是一定时期内所有常住生产单位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反映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生产活动的总规模。

中间投入(也称中间产品或者中间消耗):是一定时期内所有常住单位在生产或提供货物与服务活动过程中,消耗和转换的所有非固定资产的货物和服务的价值。中间投入一般按购买者价格计算。

中间投入的计算一般遵循以下两个原则:1、范围一致的原则。2、实际消耗掉和外单位提供的原则

中间投入一般是外单位的劳动成果

收入法增加值:是从生产要素收入的角度计算的增加值。

收入法增加值由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四个部分组成。

收入法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固定资产折旧:是一定时期内为补偿生产过程中所损耗的固定资产而从成本费用中提取的价值。劳动者报酬:是劳动者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全部报酬。生产税净额:是各生产单位应向政府交纳的生产税与政府向各生产单位支付的生产补贴相抵后的差额。营业盈余:是企事业单位从生产经营总收入中扣除成本、费用、税金后的剩余。

国民经济各行业总产出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农林牧渔总产出一般采用“产品”进行计算

工业总产出包括:成品生产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自制半成品、在产品期初末差额价值。

工业总产出一般采用:工厂法计算

建筑总产出(自行完成施工产出)是以货币表现的建筑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建筑业产品和服务的总和。建筑总产出包括建筑工程产出、安装工程产出和其他产出三个部分。

其他产出:建筑业总产出中除建筑工程、安装工程以外的产出。包括房屋构筑物修理产出、非标准设备制造产出、总包企业向分包企业收取的管理费以及不能明确划分的施工活动所完成的产出。

建筑业总产出的计算方法:按照一定时期实际完成的实物工程量乘以单价,加上一定比率的见解费率,所得的结果再加上一定比率的计划利润率和税率。

原则上按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结算价格计算

运输业总产出:指各类运输企业、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从事旅客和货物运输、装卸作业、货物堆存、外轮代理、通用航空、地面服务、管道输油气等方式完成的运输总量的货币表现,反映运输业生产活动的总成果。运输业总产出是运营收入和服务收入的总和。

批发和零售业总产除:指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单位一定时期内从事商品的购进、保管、整理、包装、及销售等服务活动总量的价值。它表现为通过商品购销活动追加到商品上的价值,也就是商品销售收入减去商品进价所得的差额(即毛利)。需要扣除外购的运费和装卸运费(这部分是运输业活动)

盈利服务业单位产出:具体可包括以下行业的企业或单位: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住宿业以及从事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

非营利性服务业单位产出:一般没有营业收入,或虽有收入但也不抵补不了支出。

非营利性服务业单位的总产出是按本期内提供服务的总费用计算的,包括本单位经常性的工资支出、办公费用的支出和虚拟固定资产折旧费,但不包括不属于经常性支出的设备购置费、人民助学金、零星土建工程费用等。

增加值率:就是一定时期内增加值占总产出的比重。

工业产品销售率:是工业销售产值与工业总产出的比率。工业产品销售率在某一时期可能高

于100%,一般来说,工业产品销售率的理论值为100%(大量统计而言),但实际统计总往往都不低于这个值。

能源统计指标按其不同的属性和计量单位分为价值量指标和实物量指标。目前能源统计指标以实物量指标为主。

能源经销企业能源购进量:指能源经销企业在报告期内购入的、用于销售的各种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

能源使用企业能源购进量:指能源使用单位在报告期内外购的、用于本企业消费的各种一次性能源和二次能源。能源使用企业能源购进量由能源使用企业填报。

计算购进量的能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1、以实际到达本单位 2、经过验收、检验 3、办理完入库手续

下述情况不能计算在购进量内

1、供货单位已发货,但尚未运到本单位,即使已经付款。

2、货已运到本单位,但尚未办理验收、入库手续的

3、经验收发现的亏吨(按验收后的实际数量计算购进量)

4、借入的,自产自用的,车间、工地上年领用今年退回的,以及加工来料(作价的除外) 能源消费量是指能源使用单位在报告期内实际消费的一次能源或二次能源的数量。

能源消费量统计的原则是:

1、谁消费、谁统计

2、何时投入使用,何时计算消费量

3、消费量只能计算一次

4消耗工质(水、氧气、压缩空气等)不论是外购的还是自产自用的,均不统计在能源消费中,(计算单位产品能耗时应根据具体的指标规定将某些耗能工质包括在内)

工业企业能源消耗量:工业企业的能源消耗量包括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作为燃料、动力、原料、辅助材料使用的能源以及工艺用能源、非生产用能源。

具体包括:

1、用于本企业产品生产、工业性作业和其他生产型活动的能源

2、用于技更新改造措施、新技术研究和新产品试剂以及科学实验等方面的能源

3、用于经营维修、建筑及设备大修理、机电设备和交通运输工具等方面的能源

4、用于劳动保护的能源

5、生产交通运输工具的企业(如造船厂、汽车制造厂)向成品轮船、汽车添加动力用油,应算作企业的能源消费,但不作为工业生产消费,应作为非工业生产消费和交通运输工具消费

6、其他生产消费能源

工业生产能源消费是指工业企业为进行工业生产活动所消费的能源。

交通运输工具用能是指在厂区内、外进行交通运输活动的交通运输工具所消费的能源。

如果工业企业所属的车队是独立核算的企业,气消费的能源既不能包括在“工业企业能源消费”中,业不能包括在“交通运输工具用能”中,他的消费应为交通运输业企业消费。

能源加工、转换:是指为了特定的用途,将一种能源(一般为一次能源),经过一定的工艺,加工或转换成为另外一种能源(二次能源)。能源的加工与转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能源加工:是能源物理形态的变化,能源转换,是能量形态以及物质化学形态的变化。

综合能源消费量:指报告期内工业企业在工业生产活动中实际消费的各种能源的综合净值。

根据生产活动的性质,综合能源消费量在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计算方法:

综合能源消费量=工业生产消费的能源合计-加工转换产出能源合计-回收利用能源合计

能源库存量:他是企业在报告期的某时间点所拥有的各种能源数量。

能源库存量的核算原则是:

1、时点性原则 2、实际数量原则 3、库存量的核算4、能源生产企业产成品库存和能源经销企业(批发、零售企业)用于经营销售的库存按照能源的所有权原则统计。能源使用企业用于消费的库存按照能源的使用权原则统计。(建筑业能源库存按照“谁管理、谁统计”的原则统计)。 批发零售企业用于经营销售的库存主要包括:1、购进的、经验收办理完入库手续的商品

2、寄存在外单位的商品

3、已销售、但按提货制度要求还没有办理完货款结算手续,按送货制要求还没有办理完承运手续的商品

4、设在外地的仓库和中转仓库中的商品

5、盘点中的账外产品 财务统计是连续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桥梁

企业财务统计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1、企业资产负债财务统计。主要反映企业拥有的资产、承担的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状况,是进行国民经济核算和编制资产负债表的基础资料。

2、企业损益财务统计。这样反映企业收入、成本、费用、利润及分配情况,是考核企业经济效益和计算企业增加值的基础资料。

3、工资、福利、增值税财务统计

主要反映企业从业人员收入和增值税缴纳情况,是企业损益及分配的补充指标,为计算企业增加值提供相应的基础资料。 企业资产负债财务统计反映了企业在月末、年末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方面的状况,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资产总计: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教材电子版72_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利。 资产按其流动性(即资产的变现能力和支付能力)可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其他资产和递延资产。

流动资产:是指企业可以在一年内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主要包括现金、银行存款、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使用期限超过一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无形资产: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或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无形资产分为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

可辨认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等

不可辨认无形资产:指商誉

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实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1、负债合计:指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将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按偿还期长短可认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

2、流动负债:指企业债务的偿还期在一年内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的短期借款,应付和预收款项、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付股利、应付税金等。

3、长期负债:是指企业债务的偿还期在一年以上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

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

1、所有者权益合计:指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企业净资产的企业全部资产扣除全部负债后的余额。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或者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末分配利润等

2、实收资本:指投资者按照企业章程或合同、协议的约定,实际投入企业的资本,包括货币、实物、无形资产等各种形式的投入。

3、实收资本按投资主体分为国家资本、集体资本、法人资本、个人资本、港澳台资本和外商资本

企业损益财务统计反映了企业在本年度内收入、费用、利润形成及分配的情况,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收入-费用=利润(亏损)

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总流入

1、主营业收入:指企业从事主要生产经营活动所取得的营业收入

2、其他业务收入:指企业除主营业务收入外的其他销售或其他业务收入

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消耗。

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产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1、主营业务成本:指企业从事主管业务活动所发生的各种消耗

2、营业税金及附加:指企业从事主管业务活动按规定应由主管业务收入负担的税金及附加,

包括营业税、消费税、城市为建设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和教育费附加。

3、营业费用: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包括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保险费、展览费、和广告费,以及为销售本企业商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的职工工资及福利费、业务费等经营费用。

4、管理诶用:指企业为组织和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费用,包括行政管理部门的职工工资和福利费、修理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办公费用和差旅费等,还包括工会经费、各类保险、咨询费、诉讼费、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技术转让费、矿产资源补偿费、无形资产摊销、职工教育经费、研究与开发费、排污费、存货盘亏或盘盈、计提的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等。

5、财务费用: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而发生的费用,包括应作为期间费用的利息净支出(利益支出减利息收入)、汇兑净损失(汇兑损失减汇兑收益)以及相关手续费等。

利润是指企业在报告期内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最终财务成果的货币表现形式。

1、主营业务利润:指企业从事某种主要生产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成果。

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2、其他业务利润指企业从事主营业务以外的业务活动所取得的成果。

其他业务利润=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支出

3、营业利润:指企业从事所有生产经营活动所取得的全部成果。

4、收益利润:指企业对外投资所取得的收益扣除发生的投资损失和计提的投资减值准备后的净额。

5、补贴收入:指企业按国家规定实际收到的各种补贴,包括退还的增值税,对有关销量、工作量等按期给予的补贴,国家政策扶持领域而给予的其他形式的补贴等。

6、利润总额: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实现的盈亏总额,是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净收入的总和,反映企业最终的财务成果。

利润=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7、应交所得税:

增值税:是以法定增值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计税依据是纳税人销售货物的销售额和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应税劳务的营业额,税率分为4%、6%、13%、17%

1、应交增值税:指企业按税法规定从事货物销售或提供劳务等增加货物价值的活动,本期应缴纳的税金。

2、进项税额:指企业购入货物或接受应税劳务而支出的、准予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增值税额。

3、销项税额:指企业销售货物或提供应税劳务应收取的增值税额。

年末资产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债权、和其他利益。

固定资产原价是:指使用年限在 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包括房屋和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其他固定资产等。

上年结余:是指行政、事业单位上年结转本年的经常性结余、专项结余及经营亏损。

本年收入合计:是指行政事业单位从事各种渠道获得的收入,包括财政拨款、行政单位预算外资金、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事业单位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和其他收入。收支结余:是指行政(事业)结余和经营收支结余的合计项。行政(事业)结余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年度各项事业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余额,经营收支结余是指事业单位年度各种经营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余额。

经营税是:指事业单位提供劳务或销售产品应负担的税金及附加,包括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和教育附加费等。 劳动是进行社会生产的基本要数,劳动统计的研究对象是劳动经济现象。 从业人员是指从事一定社会经济活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

单位从业人员是指现行国家劳动统计报表制度规定的,在各级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及企业、事业单位中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的全部人员。

单位从业人员包括在岗职工和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民办教师、以及在单位中工作的外方人员和港澳台方人员、借用的外单位人员、兼职人员、从事第二职业的人员等单位其他从业人员。

单位从业人员统计中暂不包括人员:乡镇企业从业人员、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参加单位生产劳动的军工和勤工俭学的在校学生,以及大中专、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的实习生。

在岗职工:是指本单位工作并由单位支付工资的人员,以及有工作岗位,但由于学习,病伤产假等原因暂未工作,仍由单位支付工资的人员。

各单位在计算从业人员时,应按“谁支付劳动报酬谁统计”的原则进行统计.期末人数是指报告期最后一天的实有人数.平均人数是指报告期内平均每天拥有的人数。月平均人数:指报告月内平均每天实有人数。

计算公式:月平均人数=报告月每天实有人数之和/报告月日历日数

根据岗位职工使用期限的长短,将全部在岗职工分为(长期职工)和(临时职工)

按工作岗位分为工人、学徒、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和其他人员6中从业人员变动统计:从减少的方面看分为离休、退休退职、开除、除名、辞退、终止和解除合同、调出人员和其他减少人员。

就业人员指:子一定年龄以上,有劳动能力,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 失业人员:是指在一定年龄以上,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期间无工作,当前有就业的可能并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的人员。在城镇劳动力调查中对城镇

城镇失业率是指城镇失业人员数与城镇就业人数与城镇失业人数之和的百分比。公式

城镇失业率=城镇失业人员/城镇就业人员+城镇失业人员*100%

失业率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趋势的先行指标。发达国家把它与国家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通货膨胀并列为反映市场经济运行的三大指标。

单位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是指现行国家劳动统计制度规定的,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从业人员的工作性补偿。包括在岗职工工资总额和其他从业人员劳动报酬两部分。

在岗职工工资总额是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在岗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 工资总额构成包括六部分: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其他工资。

计时工资是:指按计时工资标准和工作时间支付给个人劳动报酬。包括已做工作按计时工资标准支付的工资,新参加工作职工的见习工资(学徒的生活费)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因病、工伤、产假、计划生育假、婚伤假、事假、探亲假、定期休假、停工学习、执行国家或社会义务等原因按计时工资标准或计时工资标准的一定比例支付的工资,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制的单位支付给职工的技能工资和岗位(职务)工资;合同制职工按规定的比例缴纳的退休养老基金、职工受处分期间的工资,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基础工资、岗位工资、各种专业技术等级(职务)工资,体育基础津贴等。

计件工资是指:对已做工作按计件单价支付的劳动报酬。

奖金:是指支付给职工的超额劳动报酬和增收节支的劳动报酬。

津贴和补贴是指:为了补偿职工特殊或额外的劳动消耗和因其他特殊原因支付的津贴,以及为保证职工工资水平不受物价上涨或变动影响而支付的物价补贴。

加班加点工资:是指对法定节假日和公休假日工作的职工,以及在正常工作日以外延长工作时间的职工按规定支付的加班和加点工资。

其他工资:指其他根据国家规定支付的工资,如附加工资、保留工资、调整补发的上半年工资等。 平均工资=报告期工资总额/报告期平均人数

平均实际工资是指扣除物价变动因素后平均的实际工资。

平均实际工资=报告期平均工资/报告期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平均实际工作指数:是指平均工资指数与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之比。

平均实际工资指数=报告期平均工资指数/报告期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固定资产:使用前现在规定年限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的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来实物形态的资产。

固定资产投资: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经济活动。对固定资产进行的跟新、改建、扩建、新建活动都属于固定资产投资活动,凡属于大修理、养护、维护性质的工程(如设备大修、建筑物的翻修和加固、农田水利工程和提防、水库的岁修、铁路大修等)对不作为固定资产投资管理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

关的费用的总称。

投资完成额的构成包括:

1、建筑工程 2、安装工程 3、 设备、工具、器具购置 4、 其他费用

投资完成额的技术按方法是一定时期完成的实物量乘以相应的价格。

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完成额的计算方法:建筑安装工程投资额是根据已经完成的实物工作量乘以预算单价计算。实际工作中主要采用单价法和部位进度法

新增固定资产:(又称交付使用的固定资产)是指通过投资活动所形成的新的固定资产的价值。包括已经建成投入生产或交付使用的工程投资和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设备、工具、器具的投资以及有关的应摊入的费用。

计算新增固定资产的工程是已经建成投产的工程,变现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设计文件或计划方案中规定的形成能够生产能力所必需的主题工程和相应的辅助工程(包括主机和配套辅机)均已建成,形成产品生产作业线,具备生产设计规定的产品条件。2、经过负荷试运行,并由有关部门验收鉴定合格,或经负荷试运行,证明具备正常生产(或运转)条件,并正式移交生产部门

3、设计规定配套建设的三废治理和环境保护工程同时建成并移交使用。

新增固定资产的计算方法:凡能独立发挥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的单项工程,在建成投产或交付使用后,即可计算工程的新增固定资产。

新增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指通过固定资产投资活动而增加的设计能力。

主要指标:1、本年新增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 2、建设规模 3、本年施工规模:报告期内施工的单项工程的设计能力(或工程效益)即全部建设规模中在本年正式施工的部分。4、自开始建设累计新增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

房屋建筑面积统计主要指标是:

1、施工房屋面积:本期竣工和本期施工后又缓建的房屋,其建筑面积仍计入本期施工房屋面积

2、房屋新开工面积

3、竣工房屋面积

4、竣工房屋价值:包括作为房屋建筑组成部分而列入房屋建筑工程预算内的设备(如电梯、通风设备等)的购置和安装费用。

固定资产投资经济效益:是指固定资产投资活动中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投入表现为在固定资产建造和购置过程中消耗的人工、建筑材料及有关的货币支出,产出则表现为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的新增固定资产,新增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以及通过固定资产投资新增加的产值(如国内生产总值)利润和税金等,固定资产投资经效益指标就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活动中的投入与产出之间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的指标。

单位生产能力投资=投产项目(或单项工程)全部投资完成额/该项目(或单项工程)新增生产能力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教材电子版72_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或工程效益

生产能力利用率=报告期实际产量/设计生产能力*100%

投资回收年限=建设项目全部固定资产投资额/建设项目投产平均年利税额 投资回收率=建设项目投产后平均利税额/建设项目全部固定资产投资额*100% 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报告期新增固定资产/报告期实际完成投资*100% 房地产开发投资不包括单纯的土地交易活动

为进行开发的工程、只进行单纯的土地交易活动不作为土地开发投资统计。 发地产投资按工程用途,分为住宅、办公楼、商业营业用房、其他

商品住宅按照用途可以划分为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别墅、高档公寓

政府统计的概念:所谓政府统计,就是国家机关(主要是行政机关)依法运用各种统计方法和手段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等活动的总称。 政府统计的特征(四个基本特征)1政府统计的实施主体是特定的,或者说主要是政府机关。2政府统计必须严格依法实施。3政府统计具有强制性。4政府统计的结果具有社会共享性。 政府统计的功能:我国政府统计已具备了信息、咨询、监督的整体功能。 政府统计的任务(三个方面) 1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 (统计调查:是指统计调查者按照统计制度规定的统计调查对象、统计指标体系、统计分类标准和统计调查方法等,依法向统计调查对象搜集统计资料的活动。统计调查目的是取得准确、及时的原始统计资料。统计分析:是统计调查的延续,是把收集的资料进行定量定性的分析,是一个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2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 (统计资料;是统计调查工作的成果,是通过统计调查得到的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统计信息的总称。统计咨询意见;指利用统计部门所掌握的丰富的统计信息资源,运用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科技发展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专题研究,为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咨询意见和对策建议。3实行统计监督(统计监督;是根据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从总体上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的运行状态,并对其实行全面、系统的定量检查,监测和预警,以促使经济、社会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持续、协调、稳定的发展。 统计监督的三种形式:1。通过各级统计部门定期编制的宏观经济监督和预警统计报告,以及在此基础上编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年度报告,全面、系统地监测、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态势,揭示其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规律。2。通过各级统计部门不定期地提供的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研究报告,发挥统计的监测和预警作用,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3。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统计部门通过建立起来的宏观经济监测和预警制度,用一套统计指标对国民经济运行状况进行检测。 依法统计的必要性:首先政府统计活动有赖于法律的保障。只有以法律的强制力为保障,政府统计才能顺利实施,才能搜集到准确、及时的统计数据。其次政府统计活动必须受到法律的约束。政府统计必须依法进行,不能滥搞调查,必须依法保密,最大限度的实现统计信息的社会共的享 统计法的概念:统计法是调整政府机关组织实施统计活动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统计法的特点统计法作为规范统计活动的法律规范,与其他法律规范相比有以下特点:1调整对象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特殊性是与其他部门法相比而言的,是区别于其他部门法的根本所在。复杂性指;统计法调整的社会关系既有政府机关内部关系,也有政府机关与统计调查对象的关系,既有纵向的管理关系也有横向的指导关系。2. 规范内容具有专业性。专业性指统计法律制度中包含着大量关于统计工作的技术性规范,如调查制度、统计标准等。这些规范由有关机关以办法、规定等形式发布实施,是 统计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统计法的表现形式1、统计法律。指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关于统计活动的行为规范。目前我国唯一的一部统计法律是1983年12月8日由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统计法律在统计法律制度中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制定统计行政法规、地方性统计法规、统计规章的依据。统计法律特点:1)统计法律所规定的内容是统计工作中一些根本性的问题。2)统计法律在统计法律制度中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制定统计行政法规、地方性统计法规、统计规章的依据。 2、统计行政法规:法律地位和效力仅次于宪法和法律。3、地方性统计法规4统计行政规章。包括政府规章和部门规章两类。 统计法规范了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各种经济组织以及公民在统计活动中的行为,保障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及时性。1明确要求统计调查对象要依法申报统计资料。统计法明确要求,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体工商户和个人等统计调查对象都必须依法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如实提供统计资料,不得提供不真实、不完整的统计资料,不得迟报、拒报统计资料。 2明确要求统计机构、统计人员要依法履行职责,完成统计工作任务,保证数据质量。统计法规定,统计机构、统计人员应当如实搜集、报送统计资料,不得伪造、篡改统计资料,

集、审核、录入的统计资料与调查对象报送的统计资料的一致性负责。3赋予统计人员一定的职权,以保证及时获得真实、完整的统计资料。 统计法的作用效地、科学的组织统计工作,推进统计工作的现代化进程。首先,统计法确定了国家建立集中统一的统计系统,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明统计机构设置及其职能人员配置的要求,以法律的形式为统计工作的现代化从体制上、组织上提供了保障。其次,统计法为统计标准的科学化提供了法律依据

。然后,为统计工作的现代化提供了保障。统计法明确规定,国家有计划地加息化建设,推进统计信息搜集、处理、传输、共享、存储技术和统计数据库体系的现代化。最后,为建设一只具备现代化统计专业知识的队伍提出了明确要求范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各种经济组织以及公民再统计活动中的行为,保障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及时性。准确性指,统计数据要能够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客观,即不存在趋势性的技术差错,也不存在故意提供虚假数字的现象。及时性,指按统计法和统计调查制度规定的时间,及时的上报统计数据,不得拒报、迟报。 为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统计法从以下几方面做出规范;首先,明确要求统计调查对象要依法申报统计资料。其次,明确要求统计机构、统计人员要依法履行职责,完成统计工作任务,保证数据质量。最后,赋予统计人员一定的职权,以保证及时获得真实、完整的统计资料。 统计法的基

本原统计法基本精神的体现,是统计法所调整的统计法律关系的集中反映,是贯穿与整个统计法律规范,对各项统计法律制度和所有统计法律规范起

作用的准则障统计工作统一性原则1)国家建立集中统一的统计管理体制2)统计制度和统计标准应当是统一的3)统计资料应当依法统一管理和公布 护统计调查法权益原则1)统计调查对象报送的资料受法律保护2)尽可能减轻统计调查对象的负担3)对非法定统计义务,统计调查对象有权拒绝履行

26

障统计信息社会共享原

则1)建立定期公布统计资料的制度2)采取多样化的统计资

方式和手段3)积极做好统计信息咨询服务工计调查对象依法履行原则。包含;1)统计调查对象的义务是法定的2)统计调查对象必须依法履行义务计机构依法履行职责原则 。包括;1)统计机责是法定的2)统计机构应当依法履行其职权,既不能放弃职权,更不能超越职权、滥用职权。①统计机构是统计法律法规赋予统计机构的神圣职责,统计机构不能放弃。②统计机构应当再统计法律法规规定的职权范围内行事,既不能超越职权,更不能滥用职权。③统计机构再行使职权时,不进应遵守统计法律、统计行政法规、地方统计法规、统计章程等实体法的规定,还应该严格遵守法定的程序,遵循《行政许可证发》、《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发》、《行政诉讼法》等程序法的规定。3)统计机构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不受任何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非法干涉。也就是说统计机构再依法行使其法定职权时,其地位是相对独立的。 统计管理体制的发展演变:1952年8月7日中英人民政府决定成立国家统计局,统一领导全国的统计工作。1958—1976年,我国统计工作和统计管理体制都经历了曲折发展。1958年全国出现大跃进局面,统计工作受到严重冲击。从1966年开始的十年“文华大革命”使我国统计工作遭到最严重破坏,统计工作几乎中断。1978年3月国务院批准恢复国家统计局。国务院分别于1979年10月和1984年1月发布了《关于加强统计工作充实统计机构的决定》、《关于加强统计工作的决定》,明确了“统一领导、分级分则”的统计管理体制。1983年1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将这一统计管理体制上升为法律规定。 我国现行统计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统计法》第三条规定:国家建立集中统一的统计系统,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统计法》第四章还就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有关部门统计机构的设置及其基本职责、管理关系做出了规定。主要内容 :一、机构和编制管理方面;我国政府统计系统在机构和编制管理上以双重管理为主。分为三种情况:1.国家统计局及其派出的调查队2.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 和乡镇统计员3.部门统计系统。二、经费管理方面;基本上是分级负责,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三、业务管理方面;实行高度统一的管理。表现为:1.实行统一的统计标准2.统计业务以上级政府统计机构领导为主 。 我国最早统计法律始于周朝 历史上第一部现在意义上的统计法律是1932年国民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统计法》。于1938年修正公布。 新中国统计法制发展; 一、统计立法;指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统计法律法规的行为。首先,加强统计立法是统计法制化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也是统计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加强统计立法是统计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最后,加强统计立法是促进统计管理体制改革,保障统计改革成果的需要。1983年12月8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并与1984年1月1日起施行。1996年、2009年进行了两次修改。1987年1月19日国务院批准了国家统计局起草的《统计法实施细则》。截止到1999年全国31个省、区、市都办不了地方统计法规。二、统计执法;“徒法不足以自行”,关键是要加强执法工作。,

加强执法工作必须实现执法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发和经常化。《统计执法检查规定》的颁布实施,规范了执法工作

的规范化奠定了基础。目前,全国各地普遍形成了以全面检查、重点检查为主的检查制度、统计法制宣传 。法律意识是我国法律制度的组成因素,人们创制法、实施法的活动都,还决定着人们对它的理解和运用程度,以及对违法犯罪现象的抵制和斗争的态

度。所以要积极宣传统计法制教育活动,切实提高法律意识,从而几级促进各项统计制度的建立。依法正确的旅行责任和权利。所以,大力培养法律意识是法制建设工作中一项重要内容。

二 、统计调查管理

查的分类 1、政府统计调查国家统计调查、部门统计调查、地方统计调查 2、民间统计调查自愿性、营利性 统计调查项目的批 1、国家统计调查项目的制定及审批2、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的制定及审批3、地方统计调查项目的制定及审批 编制统计调查项目的原则 1、国家统计调查、部门统计调查、地方统计调查应对明确分工,互相衔接。2、部门统计调查和地方统计调查不得与国家统计调查重复、矛盾,在已经批准实施的各种统计调查中能够搜集到资料的。不得重复调查。3、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的综合协调部门需要的统计资料,应当从本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搜集;确实需要统计调查的,应当编制统计调查计划和统计调查方案,依照《统计法》及其细则的有关规定,经批准后实施。 4、抽样调查、重点调查或者行政记录可以满足需要的,不得印发全面统计调查表;一次性统计调查满足需要的,不得进行经常性统计调查;按年统计调查可以满足需要的,不得按季统计调查;按季统计调查可以满足需要的,不得按月统计调查,月以下的进度统计调查必须从严控制。5、编制新的统计调查方案,必须事先试点或者征求有关地方、部门和基层单位的意见,进行可行性论证,保证切实可行,注重调查效益。6、统计调查需要的人员和经费应当有保证。 统计调查制度的制定 1、统计调查制度的概念:统计工作各个阶段所应遵守的技术性规范 2、统计调查制度的内容:调查目的、调查内容、调查方法、调查对象、调查组织方式、调查表式、统计资料的报送和公布。 3、统计调查制度的法律效力:统计调查制度一经审批或者备案,即成为统计调查组织实施的法定依据,非经批准,不得变更。 统计调查方法 搜集、统计资料,应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题,综合运用全面调查、重点调查等方法,并充分利用行政记录等资料。 1、普查:重大国情国力普查由国务院统一领导,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组织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共同实施。2、抽样调查3、全面调查4、重点调查 三统计调查证件管理的意义 统计法规定“统计人员进行统计调查时,应当出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或者有关部门颁发的工作证件;未出示的,统计调查对象有权拒绝调查。” ①规范统计调查活动,维护统计调查对象的合法权益 ②促进政府统计机构依法行政、依法统计 统计调查证件的种类:统计调查证、临时统计调查证、工作证、普查员证和普查指导员证 统计资料的管理和公布 1、统计资料的特征:客观性、合法性、相关性2、统计资料的管理体制:统一管理、分级负责3、统计信息共享:应及时公开、公布统计资料,建立统计信息共享机制 统计资料的审核和归档 1、统计资料的审核:对有关统计资料进行审查、核实,并由统计人员、统计负责人和统计机构签字盖章的制度 2、统计资料的审核制度 ①、统计调查对象审核和签署统计资料②、统计调查对象设置原始记录,统计台账 ③、统计机构、统计人员对录入的统计资料进行审核 3、保管统计资料的范围:政府统计工作中所形成的所有统计资料,具体包括统计台账、原始统计报表、汇总统计资料以及电子介质的统计资料,以及统计管理工作中形成的所有文件。

27

4、统计资料的公布 1)统计资料的定期公布制度:发布统计资料的时间基本上是固定的;发布统计资料的载体应该是公开的、大众的、官方的、方便查找的。 2)公布统计资料的权限:国家统计数据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为准3)国务院有关部门统计调查取得的统计数据,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公布4)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公布其统计调查取得的地方统计数据,应当遵守统计法、行政法规、国家有关规定以及地方性法规和本级政府的规定。5)统计资料公布的程序:统计资料的核定、审批和备案 统计资料的保密 1、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对在统计工作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应当予以保密。(国家秘密是关系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分为绝密、机密、秘密三级) 2、统计调查中获得的能够识别或者推断单个统计调查身份的资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外提供、泄露,不得用以统计以外的目的。

三 、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

统计人员的概念:指从事统计活动的专职或兼职的工作人员,包括各级人民政府综合统计机构,部门统计机构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以及在不设统计机构的部门、乡镇(街道办事处)、行政村或其他组织中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和指定的统计负责人。 统计人员的职权①、统计人员具有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监督的职权。 ②、统计人员进行统计调查时,有权就与统计有关的问题询问有关人员。③、统计人员有权要求有关人员如实提供有关情况、资料。④、统计人员有权要求有关人员改正不真实、不准确的资料 统计人员有学习专业知识的权利,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统计人员的专业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 统计人员的职责统计人员应依法履行职责,如实搜集、报送统计资料,不得伪造、篡改统计资料,不得以任何方式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不真实的统计资料,不得有其他违反《统计法》规定的行为。 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忠诚统计,乐于奉献;实事求是,不出假数;依法统计,严守秘密;公正透明,服务社会。 统计资格认定制度的意义①有利于提高统计人员素质,促进统计队伍建设②有利于规范队基层统计队伍的管理 统计从业资格及其范围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等统计调查对象中承担经常性政府调查任务的人员,必须取得统计从业资格,持有统计从业资格证书。 统计从业资格认定主管机关的主要职责:国家统计局领导和管理全国的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省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是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的实施机关;县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是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的承办机关; 取得统计从业资格的程序:申请,受理、审查、决定。 统计从业资格证书:全国范围内有效,主动接受统计继续教育

四 、统计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

统计违法行为的概念:指行为人在统计活动中违反统计法和统计制度的规定,对统计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形成侵害的行为。 统计违法行为的特征①、统计违法行为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②、统计违法行为是行为人有过错的行为。③、统计违法行为是违反统计法律规范的行为 统计违法行为的种类⑴提供不真实或不完整的统计资料⑵拒绝提供统计资料或者经催报后仍未提供统计资料⑶拒绝答复或不如实答复《统计检查查询书》⑷拒绝、阻碍统计调查、统计检查⑸转移、隐匿、篡改、毁弃或者拒绝提供原始记录和凭证、统计台账、统计调查表及其他相关证明和资料⑹迟报统计资料⑺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原始记录、统计台账⑻利用虚假统计资料骗取荣誉称号、物质利益或者职务晋升⑼、自行修改统计资料 ⑽、编造虚假统计数据⑾、要求统计机构、统计人员或者其他机构、人员伪造、篡改统计资料⑿、打击报复依法履行职责或者拒绝、抵制统计违法行为的统计人员⒀、对本地方、本部门、本单位发生的严重统计违法行为失察⒁、未经批准擅自组织实施统计调查或未经批准擅自变更统计调查制度内容⒂、伪造、篡改统计资料 统计法律责任的概念:指行为人对其违反统计法律规范的行为所应承担的惩罚性法律后果。 统计法律责任的特征①、统计法律责任的承担者,必须是具有统计违法行为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②、统计法律责任的内容是由法律规范明确规定的③、统计法律责任的认定和追究,必须由专门机关通过法定程序来进行,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均无此权利④、统计法律责任具有国家强制性(统计法律责任可以分为行政法律责任和刑事法律责任两种) 统计行政处罚的种类:警告和罚款 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的决定机关是违法行为人的任免机关或者是监察机关 五 统计监督检查与行政争议的解决 统计监督检查的特点:1、统计监督检查是由国家依法授权的机关进行的2、统计监督检查是一种行政执法活动,具有严肃性、权威性和国家强制性3、统计监督检查是按照一定的权限、程序和方式进行的 统计监督检查的方式定期监督检查和临时监督检查、全面监督检查和重点抽查、联合监督检查和单独监督检查 统计违法案件查处程序:立案、调查、处理和结案 立案:指统计执法机关对违反统计法的行为人的有关材料进行审查、分析和研究,认为确有违法事实存在并依法需要追究法律责任的,决定进行调查处理,并办理批准手续的一种工作程序。立案查处的统计违法案件,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1有明确的行为人(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2经初步审查,有违反统计法行为,情节较重的应追究法律责任3按照职责和分工规定,属于管辖范围内的 听证:指行政机关在作出有关决定之前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申辩、质证的程序 统计行政复议的概念:指统计执法机关在行使统计行政管理职权的过程中,与管理相对人发生争议,根据相对人的申请,由该统计执法机关的上级行政机关对引起争议的具体统计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的活动。 统计行政复议的特征1统计行政复议是行政机关的活动2统计行政复议是上级统计行政机关对下级统计行政机关进行层级监督活动3统计行政复议以引起行政争议的具体统计行政行为为审查对象4统计行政复议由不服具体统计行政行为的利害关系人依法提出申请而启动5统计行政复议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 行政复议的范围和管辖统计行政复议的范围,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申请统计行政复议的事项的范围统计行政复议管辖,从形式上看,是指复议机关受理统计行政复议案件的权限分工 统计行政复议的程序:申请、受理、审查、决定和执行 统计复议决定,是指复议机关经过对统计行政复议案件的审查,根据事实和法律,就被申请复议的具体统计行为作出相应的决定。 ①、维持决定 ②、履行决定 ③、撤销、变更和确认违法决定 ④、行政复议中的和解、调解制度 ⑤、执行(行政复议决定作出后,被申请人应按期履行行政复议决定。被申请人不履行或无正当理由拖延履行行政复议决定的,分不同情况,由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或行政复议机关或有关上级行政机关依法强制执行,或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28

统计行政诉讼的概念: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统计行政执法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进行审理并作出判决的活动。 统计行政诉讼的特征①、统计行政诉讼的双方当事人中,被告只能是行使统计行政权力、作出引起纠纷的具体行政行为的统计行政执法机关,即国家统计局及其派出的调查队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原告则是认为统计行政执法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②、统计行政诉讼所要解决的是统计行政争议③、统计行政诉讼的起因是相对人对统计行政行为不服,持有异议,认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④、统计行政诉讼是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进行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 1.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体工商户和个人等统计调查对象,必须依照本法和国家有关规定,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提供统计调查所需的资料,不得提供不真实或者不完整的统计资料,不得迟报、拒报统计资料。 2.统计调查表应当标明表号、制定机关、批准或者备案文号、有效期限等标志。 3.搜集、整理统计资料,应当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题,综合运用全面调查、重点调查等方法,并充分利用行政记录等资料 4.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在调查统计违法行为或者核查统计数据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1)发出统计检查查询书,向检查对象查询有关事项2)要求检查对象提供有关原始记录和凭证、统计台账、统计调查表、会计资料及其他相关证明和资料3)就与检查有关的事项询问有关人员4)进入检查对象的业务场所和统计数据处理信息系统进行检查、核对5)经本机构负责人批准,登记保存检查对象的有关原始记录和凭证、统计台账、统计调查表、会计资料及其他相关证明和资料6 )对与检查事项有关的情况和资料进行记录、录音、录像、照相和复制7)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进行监督检查时,监督检查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并应当出示执法证件;未出示的,有关单位和个人有权拒绝检查。 5.作为统计调查对象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予以通报;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给予处分①拒绝提供统计资料或者经催报后仍未按时提供统计资料的②提供不真实或者不完整的统计资料的③拒绝答复或者不如实答复统计检查查询书的④拒绝、阻碍统计调查、统计检查的⑤转移、隐匿、篡改、毁弃或者拒绝提供原始记录和凭证、统计台账、统计调查表及其他相关证明和资料的企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有前款所列行为之一的,可以并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个体工商户有本条第一款所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下罚款。 重点调查与典型调查的区别 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都是非全面调查。 主要是调查的着眼点不同。 重点调查是选取一部分重要样本进行调查,这些重要样本在量的方面占优势,可以进行定量调查;而典型调查是有目的的选取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调查,侧重该样本的质的方面,可以进行定性调查。 统计调查的方式1、定期统计报表——自上而下布置,自下而上报告2、普查——专门的一次性全面调查3、重点调查——总体中抽取一部分重点单位4、抽样调查——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部分单位(非随机抽样)5、典型调查——选取有代表性的单位 统计资料搜集的方法1初级资料搜集的方法(直接观察法、报告法、面谈访问法、邮寄访问法、电话访问法、互联网访问法 2次级资料的搜集方法(判别所需资料 寻找资料 清理补充)3企业事业单位统计资料的搜集(原始记录、统计台帐、企业内部报表4统计资料报送的组织形式(传统报送方式、计算机传输、联网直报 统计分组方法关键是选择分组标志与划分各组界限1、分组标志的原则:研究目的、事物特征、客观条件2、分组方法——根据总体单位标志分组,品质和数量、主要标志和辅助标志 统计分组体系1、简单分组与平行分组体系2、复合分组与复合分组体系 统计指标的种类数量指标、质量指标 总量指标——规模 相对指标——结构 平均指标——般水平 标志变异指标——集中分散程度 恩格尔系数 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将逐渐减小,这一定律被称为恩格尔定律,反映这一定律的系数被称为恩格尔系数。其公式表示为 食品支出总额恩格尔系数(%)??100%

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29

三 : 2012年《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考试重点83

统计基础知识 第一章 总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实际应用中,统计的涵义是指( C )。

A.统计理论与统计实践 B.统计设计、统计调查与统计整理

C.统计工作、统计资料与统计学 D.统计分析报告与统计预测模型

2.构成总体,必须同时具备( D )。

A.总体性、数量性与同质性 B.总体性、同质性与差异性

C.社会性、同质性与差异性 D.同质性、大量性与差异性

3.要了解某工业企业职工的文化水平,则总体单位是( B )。

A.该工业企业的全部职工 B.该工业企业的每一个职工

C.该工业企业每一个职工的文化程度 D.该企业全部职工的平均文化程度

4.下列属于品质标志的是( D )。

A.身高 B.工资 C.年龄 D.文化程度

5.统计工作的基础是( B )。

A.统计设计 B.统计调查 C.统计整理 D.统计分析

6.统计的认识过程是( D )。

A.定性认识到定量认识 B.定量认识到定性认识

C.定量认识到定性认识再到定量认识 D.定性认识到定量认识再到定量认识与定性认识相结合

7.一个总体( D )。

A.只能有一个标志 B.可以有多个标志 C.只能有一个指标 D.可以有多个指标

8.某职工月工资为1800元,“工资”是( B )。

A.品质标志 B.数量标志 C.变量值 D.指标

9.统计工作与统计学的关系是( A )。

A.统计实践与统计理论 B.统计活动过程与活动成果 C.内容与本质 D.时间先后

10.对某市工业企业职工的收人情况进行研究,总体是( D )。

A.每个工业企业 B.该市全部工业企业

C.每个工业企业的全部职工 D.该市全部工业企业的全部职工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统计学中常用的基本概念有( ABCDE )。

A.总体 B.总体单位 C.标志 D.变量 E.指标

2.下列标志中属于数量标志的有( ABCD )。

A.商品零售额 B.工龄 C.计划完成百分数 D.合同履约率 E.企业经济类型

3.下列各项中,属于离散变量的有( AE )。

A.全国总人口 B.年龄 C.平均工资 D.钢铁产值 E.某市三资企业个数

4.统计的工作过程一般包括( ACDE )。

A.统计设计 B.统计预测与决策 C.统计调查 D.统计整理 E.统计分析

5.总体的基本特征有( ABC )。

A.同质性 B.大量性 C.差异性 D.相对性 E.绝对性

6.统计设计阶段的结果有( ABCD )。

A.统计报表制度 B.统计调查方案 C.统计分类目录 D.统计指标体系 E.统计分析报告

7.统计分析阶段的任务包括( CDE )。

A.搜集完整的原始资料 B.准备系统的、条理化的综合资料 C.分析和评价所掌握的统计资料

D.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 E.对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科学的预测

8.在全国人口普查中,( BCD )。

A.全国人口数是总体 B.每一个人是总体单位 C.全部男性人口数是统计指标

D.人口的平均年龄是统计指标 E.人口的性别比是总体的品质标志

三、判断题

1.统计是指对某一现象有关的数据的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等的活动。( √ )

2.统计学是先于统计工作而发展起来的。( × )

3.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而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 √ )

4.品质标志是不能用数值表示的。( √ )

5.总体的同质性和总体单位的变异性是进行统计核算的条件。( √ )

6.标志的具体表现是在标志名称之后所表明的属性。( × )

7.对有限总体只能进行全面调查。( × )

8.总体的同质性是指总体中的各个单位在所有标志上都相同。( × )

9.有限总体是指总体中的单位数是有限的。( √ )

10.某工业企业作为总体单位时,该企业的工业增加值是数量标志;若该企业作为总体,则企业的工业增加值是统计指标。( √ )

11.总体与总体单位,标志与指标的划分都具有相对性。( √ )

统计基础知识 第二章 统计调查

一、单项选择题

1.统计调查搜集的主要是原始资料,所谓原始资料是指( B )。

A.统计部门掌握的统计资料 B.向调查单位搜集的尚待汇总整理的个体资料

C.对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后取得的预测数据 D.统计年鉴或统计公报上发布的资料

2.统计调查所搜集的资料包括原始资料和次级资料两种,原始资料与次级资料的关系是( A )。

A.次级资料是从原始资料过渡来的 B.二者不相干

C.原始资料就是次级资料 D.次级资料质量上次于原始资料

3.统计调查有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之分,它们划分的标志是( D )。

A.是否进行登记、计量 B.是否按期填写调查表

C.是否制订调查方案 D.是否对所有组成总体的单位进行逐一调查

4.全面调查是对构成调查对象的所有单位进行逐一的调查,因此,下述调查中属于全面调查的是(B )。

A.就全国钢铁生产中的重点单位进行调查 B.对全国的人口进行普查

C.到某棉花生产地了解棉花收购情况 D.抽选一部分单位对已有的资料进行复查

5.按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统计调查可分为连续调查和不连续调查。下述调查中属于连续调查的是(D)。

A.每隔10年进行一次人口普查 B.对2006年大学毕业生分配状况的调查

C.对近年来物价变动情况进行一次摸底调查 D.按旬上报钢铁生产量

6.调查单位与报告单位的关系是( B )。

A.二者是一致的 B.二者有时是一致的 C.二者没有关系 D.调查单位大于报告单位

7.对某省饮食业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进行调查,调查对象是该省饮食业的( C )。

A.全部网点 B.每个网点 C.所有从业人员 D.每个从业人员

8.对某省饮食业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进行调查,调查单位是该省饮食业的( D )。

A.全部网点 B.每个网点 C.所有从业人员 D.每个从业人员

9.我国的统计报表( B )。

A.都是全面统计报表 B.目前大多是全面统计报表

C.目前大多是非全面统计报表 D.只有个别单位填报

10.统计报表报送周期不同,报表所反映的指标项目有不同的详细程度。一般,周期越短,则报告的指标项目(

A.越多 B.可能多也可能少 C.越少 D.是固定的

11.对1990年6月30日24时的全国人口进行逐一调查,这是( C )。

A.定期调查方式 B.统计报表制度 C.普查 D.典型调查

12.抽样调查与典型调查都是非全面调查,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 D )。

A.灵活程度不同 B.组织方式不同 C.作用不同 D.选取调查单位的方法不同

13.通过调查鞍钢、武钢等几个大钢铁基地,了解我国钢铁生产的基本状况。这种调查方式是(B )。

A.典型调查 B.重点调查 C.抽样调查 D.普查

14.统计调查可以分为统计报表制度和专门调查,划分的根据是( C )。

A.调查的内容 B.调查的领导机关 C.调查的组织方式 D.调查的报告单位

15.如果调查对象是全部工业企业,则调查单位是( D )。

A.每一工业企业中的每个职工 B.每一工业企业中的厂长

C.每一工业企业中的每个车间 D.每一工业企业

16.典型调查是从被调查对象中( D )。

A.按照随机原则选取若干单位进行调查

B.按照调查目的有意识地选取若干处于较好状态的单位进行调查

C.按照随机原则选取若干具有代表|生的单位进行调查

D.按照调查目的有意识地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调查 )。 C

17.全面统计报表是一种( C )。

A.专门组织的调查方法 B.就重点单位进行的调查方法

C.报告法的调查方法 D.主观选择调查单位的调查方法

18.下列属于专门调查的是( A )。

A.普查 B.非全面调查 C.全面调查 D.专业统计报表

19.调查时间是指(C )。

A.调查工作开始的时间 B.调查工作的起止时间 C.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 D.调查工作结束的时间

20.在统计分析中,需要已婚人口数和未婚人口数指标,则相应的调查标志是( A )。

A.婚姻状况 B.已婚人口数 C.未婚人口数 D.已婚及未婚人口数

21.下列属一次性调查的是( A )。

A.全国实有耕地面积 B.职工家庭收入与支出的变化 C.商品购销季节变化 D.单位产品成本变动

22.普查是专门组织的( B )。

A.经常性全面调查 B.一次性全面调查 C.一次性非全面调查 D.经常性非全面调查

23.区别重点调查与典型调查的标志是( C )。

A.调查单位的多少不同 B.搜集资料的方法不同 C.确定调查单位的标准不同 D.确定调查单位的目的不同

24.抽样调查和重点调查都是非全面调查,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 D )。

A.灵活程度不同 B.组织方式不同 C.作用不同 D.选取单位方式不同

25.调查对象是指( A )。

A.所要调查的总体 B.进行调查的标志承担者 C.提供调查资料的单位 D.组成统计总体的基本单位

26.某市工业企业2006年生产经营成果年报呈报时间规定在2007年1月31日,则调查期限为(B )。

A.一日 B.一个月 C.一年 D.一年零一个月

27.重点调查中重点单位是指( A )。

A.标志总量在总体中占有很大比重的单位 B.具有典型意义或代表性的单位

C.那些具有反映事物属性差异的品质标志的单位 D.能用以推算总体标志总量的单位

28.在生产过程中,对产品的质量检查和控制应该采用( D )。

A.普查 B.重点调查 C.典型调查 D.抽样调查

29.调查期限是指( B )。

A.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 B.进行调查登记工作开始到结束的时间

C.调查工作登记的时间 D.调查资料的报送时间

30.街头拦截面访的缺点之一是( D )。

A.问卷长度比较长 B.费用比较高 C.效率不高 D.搜集的数据对总体的代表性不强

31.对某市自行车进行普查,调查对象是( C )。

A.该市每一个拥有自行车的人 B.该市所有拥有自行车的人 C.该市所有自行车 D.该市每一辆自行车

32.对某市自行车进行普查,调查单位是( D )。

A.该市每一个拥有自行车的人 B.该市所有拥有自行车的人 C.该市所有自行车 D.该市每一辆自行车

33.对某市自行车进行普查,报告单位是( A )。

A.该市每一个拥有自行车的人 B.该市所有拥有自行车的人 C.该市所有自行车 D.该市每一辆自行车

34.为了了解职工的业余生活,某市统计局欲对该市职工2006年8月15日至21日一周的时间安排进行调查。此项调查宜采用( D )。

A.普查 B.重点调查 C.典型调查 D.抽样调查

35.某市统计局欲对该市职工2006年8月15日至21日一周的时间安排进行调查,调查对象是(A )。

A.该市全部职工 B.该市每个职工 C.该市职工的业余时间 D.该市职工的业余时间的支配情况

36.某市统计局欲对该市职工2006年8月15日至21日一周的时间安排进行调查。要求此项调查在9月底完成。调查时间是( B )。

A.8月15日 B.8月15日至21日 C.8月底 D.9月底

37.一项调查,当数据需从总体每一单位中搜集时,称为( D )。

A.抽样调查 B.重点调查 C.典型调查 D.普查

38.一项调查,当数据仅从随机抽取的总体部分单位来获取时,称为( A )。

A.随机抽样调查 B.重点调查 C.典型调查 D.普查

39.下列属于抽样调查的是( D )。

A.经济普查 B.人口普查 C.农业普查 D.1%人口调查

40.下列属于概率抽样的是( D )。

A.志愿者抽样 B.判断抽样 C.随意抽样 D.简单随机抽样

41.按照某一标志,先将总体分成若干层(组、类),再在层内按简单随机抽样方法进行抽样,此种方法为( C )。

A.简单随机抽样 B.系统随机抽样 C.分层随机抽样 D.整群抽样

42.先将总体中各单位按一定的标志排队,然后每隔一定的距离抽取一个单位构成样本,此种方法为(B )。

A.简单随机抽样 B.系统随机抽样 C.分层随机抽样 D.整群抽样

43.将某居民小区的4000户居民从l—4000编号,在1—100号中随机抽取l个号码为3,则3、103、203??3903构成抽样调查样本,这样的抽样方法为( B )。

A.简单随机抽样 B.系统随机抽样 C.分层随机抽样 D.整群抽样

44.某校高三年级学生共l000人参加考试,将1000份试卷编好号码后,从中随机抽取30份计算平均成绩,此种抽样方法为( A )。

A.简单随机抽样 B.系统随机抽样 C.分层随机抽样 D.整群抽样

45.为了了解某地区职工家庭生活状况,调查时,将职工家庭按居委会分组,并以居委会为单位进行简单随机抽样,再对抽中的居委会所辖每户职工家庭一一进行调查,这种调查组织方式为(D )。

A.多阶抽样 B.系统随机抽样 C.分层随机抽样 D.整群随机抽样

46.对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调查,按平原、丘陵、山区分组来抽选样本单位,此种抽样方法为(B )。

A.整群抽样 B.分层抽样 C.多阶段抽样 D.简单随机抽样

二、多项选择题

1.非全面调查是仅对一部分调查单位进行调查的调查种类,下列各项中属于非全面调查的有( ABC )。

A.重点调查 B.抽祥调查 C.典型调查 D.全面统计报表 E.定期调查

2.制定一个周密的统计调查方案,应包括的内容有( ABE )。

A.确定调查目的 B.确定调查对象 C.确定标志性质 D.确定资料的使用范围 E.确定调查项目

3.全面统计报表是一种( ABC )。

A.全面调查方法 B.报告法调查 C.经常性调查方法 D.一次性调查方法 E.快速调查方法

4.通过调查鞍钢、首钢、宝钢等几个大钢铁基地来了解我国钢铁的基本状况,这种调查属于( BE )。

A.典型调奄 B.重点调查 C.抽样调查 D.普查 E.非全面调查

5.重点调查是一种( BCDE )。

A.统计报表制度 B.非全面调查 C.就重点单位进行的调查

D.可用于经常性调查也可用于一次性调查的调查方法 E.能够大致反映总体基本情况的调查方法

6.重点调查的实施条件是( CD )。

A.所研究问题比较重要 B.没有能力进行全面调查 C.重点单位的标志值在总体中占绝大比重

D.调查目的不要求掌握全面数据,只须了解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调查少数重点单位能满足需要 E.经费充裕

7.抽样调查的特点包括( ABC )。

A.是一种非全面调查 B.按照随机原则抽选调查单位 C.根据样本的资料推断总体的数值

D.是一种定期进行的调查 E.与典型调查相似

8.统计调查按组织方式的不同可分为( BE )。

A.全面调查 B.专门调查 C.非全面调查 D.经常性调查 E.统计报表

9.统计调查方案的主要内容有( ABCDE )。

A.确定调查目的 B.确定调查时间和期限 C.确定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

D.确定调查项目和调查表 E.确定调查的组织计划

10.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CATI)的优势有( ABD )。

A.能够建立良好的跳问模式 B.能够当场对数据进行审核 C.可以减少访问误差

D.支持程序问卷的再使用 E.访问速度比较快

11.在全国工业企业普查中( BCE )。

A.全国工业企业数是调查对象 B.全国每一个工业企业是调查单位 C.全国每一个工业企业是报告单位

D.工业企业的所有制关系是变量 E.每个工业企业的职工人数是变量

12.在工业企业设备调查中( BCE )。

A.所有的工业企业是调查对象 B.工业企业的所有设备是调查对象

C.每台设备是调查单位 D.每台设备是报告单位 E.每个工业企业是报告单位

13.下列统汁调查属于非全面调查的有( BCD )。

A.统汁报表 B.重点调查 C.典型调查 D.抽样调查 E.普查

14.下列哪种调查方式属于面谈访问( DE )。

A.CATI B.邮寄调查 C.电话访问 D.人户调查 E.街上拦截访问

15.原始记录必须具备的特点是( BD )。

A.时效性 B.最初性 C.准确性 D.直接性 E.可操作性

16.统计台账的特点是( ABD )。

A.按时间的顺序对统计资料进行登记 B.是一种账册 C.多是按空间排列进行一次性的汇总

D.随着时间的进程不断循序地汇总或积累资料 E.只在生产班组设置

17.概率抽样的特点包括( AB )。

A.按照随机原则抽取样本 B.根据样本资料推断总体数值 C.有时是唯一可选择的调查方法

D.费用相对较低 E.时效性较差

18.下列有关抽样误差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BCE )。

A.系统误差是不可控制的 B.随机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C.代表性误差越小则样本代表性越高

D.样本数目越少误差越小 E.误差大小受不同抽样组织方式的影响

3.影响抽样误差的因素有( ACE )。

A.样本单位数目越多,误差越小 B.样本单位数目越多,误差越大 C.总体变异程度越小,抽样误差越小 D.总体变异程度越小,抽样误差越大 E.误差大小受抽样方法影响

三、判断题

1.全面调查是对调查对象的各方面都进行调查。( × )

2.我国的人口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因此,它是一种经常性调查方式。( × )

3.在统计调查中,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有时是一致的。( √ )

4.调查时间是指开始调查工作的时间。( × )

5.普查可以得到全面、详细的资料,但花费较大。( √ )

6.各种调查方式的结合运用,会造成重复劳动,因此不应提倡。( × )

7.要想通过非全面调查来取得全面资科,应选用典型调查方法。( × )

8.在统计调查中,调查单位与报告单位是不一致的。( × )

9.统计报表是按国家有关法规颁布的,是必须履行的义务。故各级领导部门需要统计资料时,都可以通过颁布统计报表来收集。( × )

1O.普查可以取得被研究事物总体的全面情况,且不需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 )

11.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中最有科学根据的方式方法,因此,它适用于完成任何调查任务。( × )

12.全面调查与非全面调查是根据调查结果所取得的资料是否全面来划分的。( × )

13.有些调查必须也只能使用抽样调查。( √ )

14.对同一个问题进行调查,采用抽样调查比全面调查使用经费要多。( × )

15.概率抽样调查存在抽样误差,但可以度量并控制。( √ )

统计基础知识 第三章 统计整理

一、单项选择题

1.统计分组是统计资料整理中常用的统计方法,它能够区分( D )。

A.总体中性质相同的单位 B.总体标志 C.一总体与它总体 D.总体中性质相异的单位

2.统计分组的关键在于确定( D )。

A.组中值 B.组距 C.组数 D.分组标志和分组界限

3.按照反映事物属性差异的品质标志进行分组称为按品质标志分组。下述分组中属于这一类的是( B )。

A.人口按年龄分组 B.在校学生按性别分组 C.职工按工资水平分组 D.企业按职工人数规模分组

4.按数量标志分组的关键是确定( D )。

A.变量值的大小 B.组数 C.组中值 D.组距

5.全国总人口按年龄分为5组,这种分组方法属于( A )。

A.简单分组 B.复合分组 C.按品质标志分组 D.平行分组

6.对某校学生先按年级分组,在此基础上再按年龄分组,这种分组方法是( B )。

A.简单分组 B.复合分组 C.再分组 D.平行分组

7.对某校学生分别按年级和年龄分组,由此形成的分组体系是( A )。

A.平行分组体系 B.复合分组体系 C.二者兼而有之 D.二者都不是

8.组距数列中的上限一般是指( A )。

A.本组变量的最大值 B.本组变量的最小值 C.总体内变量的最大值 D.总体内变量的最小值

9.组距和组数是组距数列中的一对基本要素,当变量的全距一定时,组距和组数( D )。

A.没有关系 B.关系不确定 C.有正向关系 D.有反向关系

10.等距数列和异距数列是组距数列的两种形式,其中等距数列是指( C )。

2012年《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考试重点83_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A.各组次数相等的数列 B.各组次数不等的数列 C.各组组距相等的数列 D.各组组距不等的数列 11.用离散变量作分组标志时,相邻组的上下限应( B )。 A.重合 B.间断 C.不相等 D.相等 12.某企业职工月工资收入最高者为4260元,最低者为2700元,据此分为六个组,形成闭口式等距数列,则组距应为(B) 。(4260-2700)/6=260

A.710 B.260 C.1560 D.3480

13.在组距数列中,对各组的上限与下限进行简单平均,得到的是( A )。 A.组中值 B.组平均数 C.组距 D.组数

14.在分组时,如遇到某单位的标志值刚好等于相邻两组上下限数值时,一般是( C )。 A.将此标志值单列一组 B.将此值归入作为上限的那一组

C.将此值归入作为下限的那一组 D.将此值归人作为上限的组或下限的组均可 15.将企业按资产总额分组,使用的分组形式为( B )。

A.单项式分组 B.组距式分组 C.既可以是单项式分组,又可以是组距式分组 D.以上均不对 16.企业按资产总额分组( B )。

A.只能使用单项式分组 B.只能使用组距式分组 C.可以单项式分组,也可以组距式分组 D.无法分组 17.某连续变量数列,其末组为开口组,下限为200,又知其邻组的组中值为170,则末组组中值为( C )。 A.260 B.215 C.230 D.285 200+[200-(170*2-200)]/2=230 18.统计整理主要是整理( C )。

A.历史统计资料 B.统计分析资料 C.原始调查资料 D.综合统计资料 19.简单分组与复合分组的主要区别在于( C )。

A.分组对象的复杂程度不同 B.分组组数的多少不同 C.各自采用分组标志个数不同 D.分组的目的和方式不同 20.分配数列包含两个组成要素,即( B )。

A.分组标志和组距 B.分组和次数 C.分组标志和次数 D.分组和表式 21.划分组限时相邻组的上下限如重叠,则( C )。

A.与上限相等的标志值计入上一组 B.与下限相等的标志值计人下一组 C.与上限相等的标志值计人下一组 D.与下限相等的标志值计人上一组 22.在分配数列中,频数是指( C )。

A.各组单位数与总单位数之比 B.各组分布次数的比率 C.各组单位数 D.总单位数 23.将某地区30个商店按零售额多少分组而编制的分配数列,其变量值是( C )。 A.零售额 B.商店数 C.各组的零售额 D.各组的商店数 二、多项选择题

1.统计分组是将统计总体按一定标志区分为若干部分的统计方法。它( ABDE )。

A.是统计研究中的基本方法 B.是在统计总体内部进行的 C.是在统计总体之间进行 D.对总体而言是分 E.对个体而言是合

2.统计分组有按品质标志分组和按数量标志分组两种,下述人口总体分组属于按数量标志分组的是( BD )。 A.按性别分组 B.按年龄分组 C.按文化程度分组 D.按收入水平分组 E.按居住地区分组 3.下表表示的分布数列的类型为( BCD )。

A.品质数列 B.变量数列 C.组距数列 D.不等距数列 E.等距数列

4.对一些企业按计划完成程度不同分为三组:第一组为80%-l00%,第二组为100%-120%,第三组为120%以上,则会( ABE )。

A.若将上述各组组别及次数依次排列,就是变量分布数列 B.该数列的变量属于连续变量,所以相邻组的组限必须重迭

C.此类数列只能是等距数列,不可能采取异距数列

D.各组的上限分别为80%、l00%、120%,某企业计划完成100%应归第一组 E.各组的下限分别为80%、l00%、120%,某企业计划完成100%应归第二组

5.某地区2005—2007年粮食产量如表所示:

该表属于( ADE )。

A.简单表 B.简单分组表 C.调查表 D.分析表 E.时间数列表 6.下列分组中,按数量标志分组的有( BCD )。

A.企业按所有制分组 B.企业按产值分组 C.企业按工人数分组 D.企业按计划完成程度分组 E.企业按隶属关系分组 7.统计分组是( AC ),

A.在统计总体内进行的一种定性分类 B.在统计总体内进行的一种定量分类

C.将同一总体区分为不同性质的组 D.把总体划分为一个个性质不同的、范围更小的总体 E.将不同的总体划分为性质不同的组 8.在次数分配数列中( CD )。

A.总次数一定,频数和频率成反比 B.各组的频数之和等于l00 C.各组频率大于0,频率之和等于l D.频数越小,则该组的标志值所起的作用越小 E.频率又称为次数 9.下面按品质标志分组的有( BCE )。

A.工厂按产值计划完成程度分组 B.学生按健康状况分组 C.企业按所有制分组D.职工按工龄分组 E.职工按文化程度分组

10.统计整理的内容包括( ABCD )。

A.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与检查 B.对各项指标进行分组综合汇总

C.编制统汁表与分析表 D.对统计资料进行系统积累 E.与上期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发展变化情况 11.报送统计资料的组织形式有( ABCDE )

A.邮寄报送 B.电活报送 C.计算机远程传输 D.使用磁介质报送 E.网上直报 12.选择分组标志应考虑( ABC )。

A.研究目的与任务 B.能反映事物本质或主要特征 C.现象所处历史条件与经济条件 D.与过去的分组标志一致 E.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13.组中值的计算公式为( ADE )。

A.组中值=(上限+下限)÷2 B.组中值=上限+下限÷2 C.组中值=下限÷2+下限 D.组中值=下限+(上限-下限)÷2 E.组中值=上限-(上限-下限)÷2

14.将某班学生的统计学考试成绩分为60分以下、60—70分、70—80分、80—90分、90—100分共5个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CDE )。

A.某学生的成绩如果是80分,他应归入70—80分这一组 B.第一组的假定下限是50 C.相邻组组限是重叠的 D.第三组组中值为75 E.它属于等距分组

15.在某厂工人按日产量(件)分组的变量数列中,下面正确的说法有( ABCDE )。 A.“日产量”是分组的数量标志 B.各组工人的日产量数值是变量值或标志值

C.各组的工人数是次数或频数 D.各组工人数的比重是频率 E.分组变量是离散变量 16.按所起作用不同,统计表可分为( ABE )。

A.调查表 B.汇总表 C.简单表 D.复合分组表 E.分析表 17.统计整理的基本方法包括( ABC )。

A.分组 B.汇总 C.编制统计图表 D.计算机录入 E.计算指标值 三、判断题

1.统计整理仅指对原始资料的整理。( × )

2.统计分组是统计整理的关键一步。( √ )

3.分组标志是将统计总体区分为不同性质的组的依据。( √ )

4.根据数量标志下的各变量值,很容易就能判断出现象性质上的差异。( × ) 5.各组次数占总体次数的比值通常称为频数。( × )

6.某一变量分为下述两组:15-20,21—25,由此可以判断该变量为一连续变量。( × ) 7.用组中值可近似地表示一组中各个体变量值的一般水平。( √ ) 8.用统计表表示次数分布,各组频率相加之和应等于100%。( √ ) 9.统计表是表达统计整理结果的唯一形式。( × )

10.统计分组实际上是通过分组保持组内统计资料的同质性和组间统计资料的差异性。( √ ) 11.复合分组就是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组标志对同一总体进行的并列分组。( × ) 12.统计分组的关键问题是确定组距和组数。( × )

13.统计分组的关键是选择分组标志和划分各组界限。( √ )

14.统计整理是统计由对个别现象的认识上升到对总体现象认识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在统计工作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 )

15.统计资料整理就是对各项指标进行综合汇总、分组,并按要求进行各种分析。( × )

16.统计分组是根据研究的任务和对象的特点,按照某种分组标志将统计总体分为若干组成部分。(√ ) 17.将同一总体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重叠起来进行分组,就是复合分组。( √ ) 18.平行分组体系是要按照主要标志和次要标志对总体进行多次分组。( × ) 19.简单分组就是用简单标志进行的分组。( × )

20.对连续变量数列,既可以编制成单项式变量数列,也可以编制成组距式变量数列。( × ) 21.在同一变量数列中,组数与组距成正比关系。( × )

22.分布(分配)数列是反映总体各单位分配情况的数列。( √ )

23.在划分组限时,相邻组的上下限如果重叠,则与上限相等的标志值应该计入本组。( × )

24.统计表的内容可分为主词和宾词两部分,前者是说明总体的统计指标,后者是统计表所要说明的总体。( × ) 25.在统计分组日中,频数实际上是各组标志值的加权,用以权衡各组作用的大小。( √ ) 26.所谓统计分布,就是按顺序列出各组标志变量和相应的频率。( × ) 27.按品质标志分组可以将总体单位划分为若干类型。( √ ) 28.统计汇总主要是计算标志总量。( × ) 29.组距式分组中每组包含多个变量值。( √ )

30.统计分布是指总体中各个单位在各组间的分布。( √ ) 31.在变量分布中,各组的频率均大于0小于l。( √ ) 32.目前,对于大量统计资料,一般使用计算机汇总。( √ )

33.统计表的格式一般是“开口”式的,表的左右两端不画纵线。( √ ) 34.钟形分布的特征是两头大、中间小。( × ) 四、综合应用题

(1)上述数列属于( AD )。

A.变量数列 B.品质数列 C.不等距数列 D.等距数列 (2)上列数列中的变量是( A )。

A.日产量 B.工人数 C.日产量的具体数值 D.工人数的具体数值 (3)上述数列中工人数是( B )。

A.变量 B.频数 C.变量值 D.分组标志 (4)各组的频率分别为( C )。

A.6 12 12 14 15 18 22 8 B.55 65 75 85 95 105 115 125 C.6% 11% 11% 3% 14% 17% 21% 7% D.60 70 80 90 100 110 120 130

2.为了解北京市2010年统计从业资格考试情况,北京市统计局从所有参加考试的人员中随机抽取了200人进行调查,这200人的考试成绩统计资料如下:

利用以上所给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1)题干中北京市统计局的行为属于( C )。

A.统计资料 B.统计学 C.统计工作 D.以上都不是 (2)题干中的数列属于( D )

A.单项式数列 B.品质数列 C.不等距数列 D.等距数列 (3)题干中的人数是( B )

A.变量 B.频数 C.变量值 D.频率 (4)题干中的变量是( A )。

A. 分数 B. 人数 C. 分数的具体数值 D. 人数的具体数值 (5)题干中各组的频率分别为( C )

A.18 52 73 44 13 B.0.18 0.52 0.73 0.44 0.13 C.0.09 0.26 0.365 0.22 0.065 D.9 26 36.5 22 6.5 (6)抽中的200人中有人考试成绩为80分,则应归入( B )

A.第三组 B.第四组 C.第三组或第四组均可以 D.第三组或第四组均不可以 (7)题干中北京市统计局所采用的抽样方式属于( A )。

A. 简单随机抽样 B. 多阶段抽样 C. 分层随机抽样 D. 整群随机抽样 (8)题干中所进行的调查中,调查对象是(B )

A.北京市2010年所有统计从业资格考试试卷 B. 北京市2010年所有参加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的人员 C. 北京市2010年每一份统计从业资格考试试卷 D. 北京市2010年每一个参加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的人员 (9)题干中所抽取的200人构成一个( B )。 A. 总体 B. 样本 C. 总体单位 D. 样本单位

(10)题干中分组数列的全距是( C )

A.30 B.40 C.50 D.60

(11)题干中200人的平均成绩是( B )。

A. 74分 B. 74.1分 C. 75分 D. 75.1分

(55*18+65*52+75*73+85*44+95*13)/200 统计基础知识 第四章 统计指标 一、单项选择题

1.统计指标反映的是(A )。

A.总体现象的数量特征 B.总体现象的社会特征 C.个体现象的数量特征 D. 个体现象的社会特征 2.总量指标( D )。

A.能从无限总体中计算出来 B.数值大小与总体的范围无关

C.与数学中的绝对数是一个概念 D.反映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某种经济现象的总规模或总水平 3.质量指标的表现形式是( D )。

A.绝对数 B.绝对数和相对数 C.绝对数和平均数 D.相对数和平均数 4.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可分为( B )。

A.预计指标和终期指标 B.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 C.基期指标和报告期指标 D.先行指标和滞后指标 5.统计指标体系是由( A )。

A.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组成的整体 B.若干个相互矛盾的指标组成的整体 C.若干个相互联系的数量指标组成的整体 D.若干个相互限制的数量指标组成的整体 6.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内容不同,可分为( C )。

A.总体指标和个体指标 B.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C.总体单位总量指标和总体标志总量指标 D.总体单位总量指标和标志单位指标

7.反映同一总体在不同时间上的数量对比关系的是( C )。

A.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B.比较相对指标 C.动态相对指标 D.比例相对指标

8.某企业计划规定单位产品成本降低2%,实际降低7%,则其单位成本降低计划完成程度为(D )。 A.102.3% B.94% C.140% D.94.9%

9.在不掌握各组单位数资料,只掌握各组标志值和各组标志总量的情况下,若计算平均指标宜采用( B )。 A.加权算术平均数公式 B.加权调和平均数公式 C.几何平均数公式 D.简单算术平均数公式 10.甲、乙两数列的平均数分别为l00和14.5,它们的标准差为12.8和3.7,则( A )。 A.甲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高于乙数列 B.乙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高于甲数列 C.两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相同 D.两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无法比较

11.对于不同水平的总体,若比较其标志变动度,不能直接用标准差,而需分别计算各自的( A )。 A.标准差系数 B.平均差 C.极差 D.均方差 12.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可分为( D )。

A.长期指标和短期指标 B.当期指标和远期指标 C.长期指标、中期指标和短期指标 D.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13.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46619亿元;2002年全国金融、保险业增加值为5948.9亿元;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55566.61亿元;2003年全国城乡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l03617.7亿元。以上总量指标依次为( C )。 A.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时点指标、时期指标 B.时期指标、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时点指标 C.时期指标、时期指标、时期指标、时点指标 D.时点指标、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时期指标 14.某地区有职工1000人,职工年工资总额为2846.4万元,要研究该地区40个企业状况,则(D )。 A.1000人为总体单位总量、2846.4万元为总体标志总量、40个企业为总体单位总量 B.1000人为总体标志总量、2846.4万元为总体标志总量、40个企业为总体标志总量 C.1000人为总体标志总量、2846.4万元为总体单位总量、40个企业为总体单位总量 D.1000人为总体标志总量、2846.4万元为总体标志总量、40个企业为总体单位总量 15.下列指标中属于质量指标的是( D )。

A.工资总额81.6亿元 B.2004年全省总人口6808.75万人 C.期末库存量 D.人均GDP

16.某工业公司所属三个企业某年实际完成工业总产出分别为500万元、700万元、600万元,各企业计划完成相对指标分别为110%、115%、l05%。则该公司工业总产出计划完成程度为( C )。 A. B. C. D. 17.某建设施工队盖一栋大楼,计划320天完成,实际290天就完成了,若求计划完成程度,则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B )。 A.计划完成程度为90.63%,没完成计划 B.计划完成程度为90.63%,超额9.37%完成了计划 C.计划完成程度为110.34%,完成了计划 D.计划完成程度为110.34%,超额l0.34%完成计划 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如下:

以2000年作为基期,则历年投资的发展速度为( A )。

A.113.05% 132.15% 168.8% B.13.05% 32.15% 68.8%

C.113.05% 116.89% 127.74% D.13.05% 16.89% 27.74%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指标中属于总量指标的有( ABD )。

A.工资总额 B.钢材消耗量 C.商业网点密度 D.年度国内生产总值 E.流动资产周转次数 2.下列属于统计指标的有( BD )。

A.生活质量 B.2001--2005年原煤产量87.4亿吨 C.某家庭的年收入5万元

2012年《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考试重点83_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D.2005年末发电装机容量比2000年末增加l.8亿千瓦 E.空气污染 3.相对指标的计量单位有( ABCDE )。

A.百分数 B.千分数 C.系数或倍数 D.成数 E.复名数 4.时期指标的特点是( ACE )。

A.不同时期的指标数值可以相加 B.不同时期的指标数值不能相加

C.某时期的指标数值与该期时间长短有直接关系 D.某时期指标数值的大小与该期时间长短无关 E.更长时期的指标数值可通过连续相加得到 5.下列属于总体标志总量指标的有( BCDE )

A.企业数 B.利润总额 C.产品销售收入 D.固定资产原值 E.工资总额 6.下列指标中,属于时点指标的有( BE )

A.销售额 B.设备台数 C.工业增加值率 D.利税总额 E.库存 7.下列属于两个总体之间对比的相对指标为( AB )。

A.比较相对指标 B.强度相对指标 C.动态相对指标D.比例相对指标 E.结构相对指标 8.下列指标中属于时点指标的有( ABE )。

A.资产库存 B.耕地面积 C.全年出生人口数 D.进出口总额 E.年末全国城市数 9.下列指标中,属于同一总体内部之比的相对指标有( ACD )。

A.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B.比较相对指标 C.动态相对指标 D.结构相对指标 E.强度相对指标 10.相对指标数值的计量形式有两种,( BCD )。

A.一种是复名数,另一种是百分数 B.一种是复名数,另一种是无名数 C.一种是以百分数、千分数、系数或倍数、成数等表示,另一种是复名数

D.一种是无名数,另一种是以分子分母的复合单位计量 E.一种是系数,另一种是复名数 11.下列指标中属于总体单位总量指标的有( BE )。

A.2008年北京地区生产总值10488亿元 B.2008年末北京常住人口1695万人

C.2008年北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725元 D.2008年北京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589亿元 E.2008年末北京市共有卫生机构6590个

12.下列指标中属于总体标志总量指标的有( AD )。

A.2008年北京地区生产总值10488亿元 B.2008年末北京常住人口1695万人

C.2008年北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24725元 D.2008年北京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589亿元 E.2008年末北京市共有卫生机构6590个 13.下列指标中属于时点指标的有( BE )。

A.2008年北京地区生产总值10488亿元 B.2008年末北京常住人口1695万人

C.2008年北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725元 D.2008年北京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589亿元 E.2008年末北京市共有卫生机构6590个

14.下列指标中,属于同一总体内部之比的相对指标有( ABC )。

A.2008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3% B.2008年全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20.56

C.2007年工业产品销售率98.14% D.2005年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l04680元/人年 E.我国2007年每万人口医院、卫生院床位数为26.3张

15.下列指标中,属于两个总体之间对比的相对指标有( DE )。

A.2008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3% B.2008年全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20.56

C.2007年工业产品销售率98.14% D.2005年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l04680元/人年 E.我国2007年每万人口医院、卫生院床位数为26.3张 16.统计指标的特点主要有( DE )。

A.同质事物的大量性 B.事物的差异性 C.事物的大量性 D.同质事物的可量性 E.量的综合性 17.按统计指标的作用和表现形式来划分,统计指标可分为( BDE )。

A.数量指标 B.总量指标 C.质量指标 D.相对指标 E.平均指标 18.标准差系数是( BCDE )。

A.平均数和标准差的比值 B.可衡量平均指标不同的总体标志变动度的大小 C.标准差和平均数的比值 D.用相对数表现的标志变动度指标 E.离散系数 19.企业职工工资总额是( AE )。

A.数量指标 B.质量指标 C.相对指标 D.时点指标 E.时期指标 20.下列指标中,属于时点指标的有( BE )。

A.产品产值。 B.产品库存量 C.产品销售量 D.销售收入 E.职工人数

21.数量指标( AC )。

A.与总体规模大小有关 B.不随总体范围的变化而变化 C.它是总体中单位的数目 D.它是内涵指标 E.没有计量单位

22.下列指标中,属于时点指标的有( BCDE )。

A.餐饮业销售额 B.物资库存量 C.企业固定资产数 D.职工人数 E.储蓄存款余额 23.下列指标中属于数量指标的有( ABC )。

A.总体单位总量指标 B.总体标志总量指标 C.总量指标 D.人均年收入 E.发展速度 24.下列指标中属于质量指标的有( BDE )。

A.工资总额10656.2亿元 B.职工平均工资9464元 C.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89403.6亿元

D.我国人口密度132人/平方公里 E.钢材利用率87.5%

25.2008年全国居民消费支出为80120.5亿元,其中农村居民消费支出21114.9亿元,城镇居民消费支出59005.6亿元。若求比例相对指标,则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AD )。

A. B.

C. D. E.

26.某城市人口数为20万人,零售商业机构600个,求该城市零售商业网密度,并指出此概念的定义。则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DE )。

A.商业网密度正指标333人/个,逆指标3个/千人 B.商业网密度为比例相对指标 C.商业网密度为同一总体不同部分总量指数之比 D.商业网密度为强度相对指标 E.商业网密度正指标为3个/千人,逆指标为333人/个 三、判断题

1.对于一个特定研究总体而言,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可以有若干个。( × )

2.平均指标是将一个总体内每个单位在某个标志上的差异抽象化,以反映总体一般水平的综合指标。( × ) 3.平均指标代表了总体各单位某数量标志的一般水平,它抵消了标志数值的差异。( √ )

4.平均指标可以使不同的总体具有可比性,并能以此分析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如分析劳动生产率水平与平均工资水平的关系等。( √ )

5.简单算术平均数与加权算术平均数计算上的区别在于变量值出现的次数即权数的不同。( √ ) 6.在分组数列中,各组的次数 有权衡各组变量值轻重的作用,某组的变量值越大,对平均数的影响就越大。( × ) 7.在分组数列中,某一组的次数越大,则该组的变量值对平均数的影响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 8.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大小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受变量值大小的影响,二是受权数的影响。( √) 9.只掌握各组的标志值和各组的标志总量,则用调和平均数的方法计算平均指标。( √ ) 10.时期指标数值的大小和时间长短有直接关系。( √ )

11.标志变异指标能衡量平均指标对总体单位某个标志的代表性程度。平均差能够综合反映总体中各单位标志值的离散程度。( √ )

12.标准差愈大说明标志变动程度愈大,因而平均数代表性愈大。( × ) 13.可以用标准差直接比较不同水平的总体标志变动的大小。( × )

14.实物单位有自然单位、度量衡单位、复合单位、标准实物单位。( √ ) 15.人数、吨公里、米、台时、亿元为实物单位。( × ) 16.马力/台、千瓦时、艘、工日为实物单位。( × )

17.不同的实物单位可以进行汇总,指标的综合性能较强。( × ) 18.总量指标还可以表现为同质总量之差的绝对数。( √ ) 19.在变量数列中,影响平均数大小的是次数本身。( × )

20.两个指标的统计方式、统计时间、统计手段、计算价格以及计算方式等方面具有可比性,才能计算相对指标。( × )

21.平均指标就是数值平均数。( × )

22.两个指标的经济内容、统计范围、计算方法、计算价格以及计算单位等方面具有可比性,才能计算相对指标。( √ )

23.统计设计意义上的统计指标包括指标名称、计量单位和指标数值等三个要素。( × ) 24.统计指标反映的是总体的量,它是许多个体现象的数量综合的结果。(√ ) 25.某个概念有了质的规定性,就能成为统计指标。( × )

26.数量指标一般用相对数的形式来表示。( × )

27.质量指标通常以绝对数和平均数的形式来表示。( × )

28.统计指标体系是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组成的整体。( √ )

29.“某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为l000亿元”是一个要素完整的统计指标。( × ) 30.质量指标是反映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的指标。( × )

31.时点指标数值的大小与时点间的间隔长短有直接关系。( × ) 32.总体单位总量指标不能转变为总体标志总量指标。( × ) 33.职工人数是时点指标,人均工资是时期指标。( × )

34.属于同一总体内部之比的相对指标有比较相对指标、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 × ) 35.相对指标必须是同类现象的指标相比。( × ) 四、综合应用题

1.甲、乙两企业人数及月工资分组资料如下:

在根据上述资料计算平均工资的步骤中,请回答下述问题: (1)各组组中值分别为( D )。

A.400 500 700 900 1100 B.200 400 600 800 1200 C.400 600 800 1000 1200 D.300 500 700 900 1100 (2)采用的平均数计算方法为( C )。

A.简单算术平均 B.调和平均 C.加权算术平均 D.几何平均 (3)甲、乙两企业工人月平均工资为( C )。

A.甲823.74元 乙832.74元 B.甲838.66元 乙823.74元 C.甲823.74元 乙838.66元 D.甲838.66元 乙832.74元

(4)有关甲、乙两企业工人月平均工资的代表性,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CE )。 A.甲企业标准差160元,乙企业标准差170.5元

B.甲企业标准差大于乙企业标准差,甲企业平均工资代表性大 C.甲企业标准差162.96元,乙企业标准差175.19元

D.平均指标不相同的总体,可直接用标准差比较其标志变动度的大小

E.甲企业离散系数为19.78%,乙企业离散系数为20.89%,甲企业平均工资的代表性大 解题过程:

2.某车间工人日产量如下表:

请回答:

(1)若求工人的平均日产量,则采用的平均数计算方法为( A )。 A.加权算术平均 B.简单算术平均 C.调和平均 D.几何平均 (2)工人平均日产量是( A )。

A.26.8件 B.28件 C.25.7件 D.27.8件 (3)各组工人数所占比重为( ABE )。

A.结构相对指标 B.15% 20% 35% 30% C.比例相对指标 D.结构相对数之和大于等于l00 E.结构相对数之和等于l00% 解题过程:

3.甲、乙企业工人月产量资料如下表:

请回答:

(1)若比较两企业工人月平均产量,则采用的平均数计算方法为( B )。 A.简单算术平均 B.加权算术平均 C.加权调和平均 D.简单调和平均 (2)两企业工人平均月产量为( D )。

A.甲企业72件乙企业67件 B.甲企业67件乙企业70件 C.甲企业75件乙企业85件 D.甲企业67件乙企业72.8件 (3)两企业工人平均月产量标准差分别为( D )。

A.σ甲=14.07件 σ乙=11.24件 B.σ甲=12.24件 σ乙=14.07件 C.σ甲=11.24件 σ乙=12.24件 D.σ甲=14.07件 σ乙=12.24件 (4)两企业工人平均月产量标准差系数分别为( B )。

A.V甲=20%V乙=17% B.V甲=21% V乙=17% C.V甲=20% V乙=21%D.V甲=21% V乙=18% (5)对比两企业工人平均月产量代表性,则正确的选项有( B )。 A.甲大乙小 B.乙大甲小 C.无法判断 D.代表性相同

2012年《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考试重点83_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4.某厂生产某种产品,上年实际单位成本l000元,本年度计划规定单位成本降低5%,而实际单位成本降低了8%,同时,计划规定该厂本年劳动生产率比上年提高10%。而实际提高了15%。 请回答

(1)单位成本计划完成程度为( D )。

A.160%、超额60%完成计划 B.96.84%,没完成计划

C.96.84%,超额2.16%完成计划 D.96.84%,超额3.16%完成计划 (2)劳动生产率计划完成程度为( A )。

A.104.5%,超额4.5%完成计划 B.150%,超额50%完成计划 C.94%,没完成计划D.94%,超额6%完成计划 解题过程:

(1)单位成本计划完成程度=(1-8%)/(1-5%)=0.92/0.95=96.84% (2)劳动生产率计划完成程度=(1+15%)/(1+10%)=1.15/1.1=104.5%

5.为了解北京市2010年统计从业资格考试情况,北京市统计局从所有参加考试的人员中随机抽取了200人进行调查,

利用以上所给资料,完成下列题目:

(1)题干中200人的平均成绩是( B )。 A.74 B.74.1 C.75 D.75.1

(2)上述平均成绩的计算所采用的方法是( C )

A.简单算术平均法 B.调和平均法 C.加权算术平均法 D.几何平均法 (3)题干中200人的成绩标准差是( A ) A.10.45 B.10.54 C.11.45 D.11.54 (4)题干中分组数列的离散系数是( B ) A.0.16 B.0.14 C.0.15 D.0.13 (5)离散系数的意义是( B )

A.离散系数越大,均值的代表性越强 B.离散系数越大,均值的代表性越弱

C. 离散系数越大,标准差的代表性越强 D. 离散系数越大,标准差的代表性越弱

(6)将北京市2010年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平均成绩与上海市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平均成绩相比较,得到( C )。 A.结构相对指标 B.比例相对指标 C.比较相对指标 D.强度相对指标

统计基础知识 第五章 时间序列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数列中,指标数值可以相加的是( C )。

A.平均指标时间序列 B.相对指标时间序列 C.时期数列 D.时点数列 2.在时间数列中,作为计算其他动态分析指标基础的是( A )。 A.发展水平 B.平均发展水平 C.发展速度 D.平均发展速度

3.已知各时期发展水平之和与最初水平及时期数,要计算平均发展速度,应采用( B )。 A.水平法 B.累计法 C.两种方法都能采用 D.两种方法都不能采用

4.已知最初水平与最末水平及时期数,要计算平均发展速度,应采用( A )。 A.水平法 B.累计法 C.两种方法都能采用 D.两种方法都不能采用

5.假定某产品产量2007比1997年增加了235%,则1997--2007年期间平均发展速度为( B )。 A. B. C. D.

6.环比发展速度与定基发展速度之间的关系是( D )。

A.环比发展速度等于定基发展速度减l B.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环比发展速度之和

C.环比发展速度等于定基发展速度的平方根 D.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定基发展速度 7.环比增长速度与定基增长速度之间的关系是( D )。

A.环比增长速度之和等于定基增长速度 B.环比增长速度之积等于定基增长速度 C.环比增长速度等于定基增长速度减l D.二者无直接代数关系

8.某企业的职工人数比上年增加5%,职工工资水平提高2%,则该企业职工工资总额比上年增长( B )。 A.7% B.7.1% C.10% D.11% (1+5%)×(1+2%)=1.05×1.02=1.071=107.1% 9.总速度是( A )。

A.定基发展速度 B.环比发展速度 C.定基增长速度 D.环比增长速度

10.以1980年为基期,2006年为报告期,若求平均发展速度须开方计算,应开几次方,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C )。 A.28 B.27 C.26 D.25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数列中,属于时期数列的有( BE )。 A.全国四次人口普查数 B.某省近5年钢铁产量 C.某市近5年企业数 D.某商场各季末商品库存量 E.某商场1990--2006年商品销售额

2.已知各时期环比发展速度和时期数,就可计算( AC )。

A.平均发展速度 B.平均发展水平 C.定基发展速度 D.逐期增长量 E.累计增长量。 3.用水平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时,被开方的数是( ACE )。

A.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 B.定基发展速度的连乘积 C.报告期发展水平与基期发展水平之比 D.基期发展水平与报告期发展水平之比 E.总速度 4.定基增长速度等于( ACD )。

A.累计增长量除以基期水平 B.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 C.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减1 D.定基发展速度减1 E.逐期增长量分别除以基期水平 5.编制时间数列应遵循的原则包括( ABCDE )。

A.指标数值所属的总体范围应该一致 B.指标的经济涵义应该相同 C.指标数值的计算方法应该一致 D.指标数值的计算价格和计量单位应该一致 E.指标数值所属的时期长短或时间间隔应该一致 6.反映现象发展变化程度采用的指标有( BCDE )。

A.发展水平 B.发展速度 C.增长速度 D.平均发展速度 E.平均增长速度 三、判断题

1.发展水平是计算其他动态分析指标的基础,它只能用总量指标来表示。( × )

2.保证时间数列中各个指标数值具有可比性是编制时间数列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 ) 3.平均增长速度等于平均发展速度减1。( √ )

4.序时平均数与一般平均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没有共同点。( × )

5.若将某市社会商品库存额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此种时间数序属于时期数列。( × ) 6.平均增长速度不能根据各个环比增长速度直接求得。( √ ) 四、综合应用题

1.某市2011年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人数数列资料如下表: 某市2011年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人数 单位:万人

请回答:

(1)关于此数列,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BD )。

A.属于时期数列 B.属于时点数列 C.数列中的每个指标数值可以相加 D.数列中的每个指标数值不能相(2)2011年该市的年平均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人数为( C )万人。

A.145.02 B.145.07 C.145.12 D.145.15

(3)为了更真实地反映该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的变动情况,应尽可能地收集( A )。 A.月度数据 B.季度数据 C.半年度数据 D.年度数据 解题过程:

2.某企业2001—2006年期间工业增加值资料如下表: 某企业2001—2006年期间工业增加值 单位:万元

请回答:

(1)该企业2001—2006年期间工业增加值数列属于( AC )。

A.总量指标时间数列 B.相对指标时间数列 C.时期数列 D.时点数列 (2)该企业2001—2006年期间工业增加值的年平均增长量为( B )万元。 A.10.33 B.12.40 C.42.00 D.62.00

(3)该企业2001—2006年期间工业增加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 C )。 A. B. C. D.

(4)该企业2001—2006年期间年平均工业增加值为( D )万元。 A.239.33 B.239.14 C.237.43 D.234.17 解题过程:年平均增长量=(262-200)/5=62/5=12.4

年平均增加值=(200+220+231+240+252+262)/6=234.17

3.2000年到2008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基本资料如下:

(1)题干中的几个数列,属于总量指标时间数列的是(AB)。 A.GDP数列 B.人口数列 C.三产比重数列 D.人均工资数列 (2)题干中的几个数列,属于相对指标时间数列的是(C)。 A.GDP数列 B.人楼口列 C.三产比重数列 D.人均工资数列 (3)题干中的几个数列,属于平均指标时间数列的是(D)。 A.GDP数列 B.人口数列 C.三产比重数列 D.人均工资数列 (4)题干中的几个数列,属于时期数列的是(A)。

A.GDP数列 B.人口数列 C.三产比重数列 D.人均工资数列 (5)题干中的几个数列,属于时点数列的是(B)。

A.GDP数列 B.人口数列 C.三产比重数列 D.人均工资数列 (6)十五期间,我国年均GDP为(A)。

A.14.18万亿元 B.13.47万亿元 C.15.83万亿元 D.13.14万亿元 (7)2001年到2008年我国人口平均数为(B)。

A.13.40亿人 B.13.04亿人 C.14.03亿人 D.14.30亿人 (8)2000年到2008年我国GDP的累计增长量为(D)。

A.19.10万亿元 B.20.01万亿元 C.8.39万亿元 D.20.10万亿元 (9)2000年到2008年我国GDP的年均增长量为(C)。 A.3.35万亿元 B.2.23万亿元 C.2.51万亿元 D.2.87万亿元

(10)计算时间数列的水平指标时,常需要计算逐期增长量和累计增长量这两个指标,二者的关系是(A)。

A.逐期增长量之和等于累计增长量 B..逐期增长量之积等于累计增长量楼数列 C. .累计增长量之和等于逐期增长量 D. 累计期增长量之积和等于逐期增长量 (11)2000年到2008年我国人口数的定基发展速度为(B)。 A.106.27% B.107.02% C.6.27% D.7.02%

(12)2000年到2008年我国GDP的年定基发展速度为(A)。 A.302.62% B.3.02% C.2.62% D.202.62%

(13)2000年到2008年我国GDP的年平均发展速度为(A)。 A.114.85% B.104.85% C.113.09% D.103.09%

(14)计算上述平均发展速度时使用的方法是(A)。 A.水平法 B.累积法 C.叠加法 D.换算法

(15)计算时间数列的速度指标时,常需要计算环比发展速度和定基发展速度这两个指标,二者的关系是(B)。 A.环比发展速度之和等于定基发展速度 B.环比发展速度之积等于定基发展速度 C.定基发展速度之和等于环比发展速度 D.定基发展速度之积等于环比发展速度 (16)2000年到2008年我国GDP的定基增长速度为(D)。 A.302.62% B.3.02% C.2.62% D.202.62%

(17)2000年到2008年我国GDP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A)。 A.14.85% B.4.85% C.13.09% D.3.09% 解题过程:

十五期间(2011年-2005年)年均GDP=(10.97+12.03+13.58+15.99+18.31)/5=14.18(万亿元) 2000年到2008年我国GDP的累计增长量=30.02-9.92=20.1(万亿元)

2000年到2008年我国GDP的年均增长量=20.10/(9-1)=20.1/8=2.51(万亿元) 2000年到2008年我国人口数的定基发展速度=13.56/12.67×100%=107.02% 2000年到2008年我国GDP的年定基发展速度=30.02/9.92×100%=302.62% 2000年到2008年我国GDP的年平均发展速度= =114.85%

2000年到2008年我国GDP的定基增长速度=302.62%-100%=202.62% 2000年到2008年我国GDP的年平均增长速度=114.85%-100%=14.85% 统计基础知识 第六章 统计指数 一、单项选择题

1.反映现象总规模或总水平变动程度的指数是( B )。

A.质量指标指数 B.数量指标指数 C.平均指数 D.个体指数 2.反映多种项目或变量综合变动的相对数称为( B )。 A.个体指数 B.总指数 C.综合指数 D.平均指数 3.公式 称为( A )。

A.固定权数加权算术平均指数公式 B.固定权数加权调和平均指数公式 C.综合指数公式 D.指数体系公式

4.某企业2007年总生产成本比2006年上升了50%,产量增加了25%,则单位成本提高了( D )。 A.25% B.2% C.75% D.20% (1.5/1.25=1.2=120%) 5.若物价上涨,销售额持平,则销售量指数( B )。

A.增长 B.降低 C.不变 D.与物价上涨幅度一致 6.平均指数是通过下列哪项指数加权平均而成的指数( D )

A.总指数 B.数量指标指数 C.质量指标指数 D.个体指数 7.编制总指数的两种形式是( C )。

A.个体指数和综合指数 B.动态指数和静态指数 C.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 D.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8.计算商品销售量指数的目的是测定某项指标的总变动,该项指标是( A )。

A.各种商品销售量 B.各种商品销售额 C.各种商品零售价格 D.居民购买力 9.指数划分为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的依据是( C )。

A.按指数所反映的对象的范围不同 B.按指数所反映的现象特征不同 C.按总指数编制方法不同 D.按确定同度量因素原则的不同 二、多项选择题

1.综合指数( ABC )。

A.是总指数的一种形式 B.可变形为平均指数 C.是由两个总量指标对比而形成的指数

D.是由两个平均指标对比而得到的指数 E.是对个体指数进行加权平均而得到的总指数 2.平均指数( ACDE )。

A.是个体指数的加权平均数 B.是计算总指数的唯一形式 C.是计算总指数的一种形式 D.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指数形式 E.可作为综合指数的变形形式来使用

3.三种商品的综合价格指数为105%,其绝对影响为68万元,这表明( ABD )。 A.三种商品的价格平均上涨5% B.由于价格上涨使销售额增长5% C.由于价格上涨使居民在维持一定生活水准的情况下多支出68万元

D.由于价格上涨使商店在一定销售量条件下多收入68万元 E.报告期价格与基期价格的绝对差额为68万元 4.在计算综合指数时,同度量因素时期的选择( ABCD )。

A.应根据指数的经济内容来决定 B.在计算数量指标综合指数时,应将同度量因素固定在基期 C.在计算质量指标综合指数时,应将同度量因素固定在报告期

D.在实际应用中,可将不变价格作为同度量因素 E.应根据基期或报告期资料是否全面来决定 5.下列属于数量指标指数的有( ACE )。

A.产品销售量指数 B.产品成本指数 C.工业总产出指数 D.零售物价指数 E.职工人数指数 6.编制总指数的方法有( ABCD )。

A.综合指数法. B.平均指数法 C.数量指标指数法 D.质量指标指数法 E.因素指数法 7.编制综合指数首先必须明确的概念有( AB )。

A.指数化指标 B.同度量因素 C.数量化指标 D.权数 E.指标间的数量关系 8.指数的作用有( ABCDE )

A.综合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变动方向 B.综合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变动程度 C.分析经济发展变化中各种因素的影响方向和程度 D.研究现象的长期变动趋势 E.对经济现象进行综合评价和测定

9.下列属于质量指标指数的有( BDE )。

A.产品销售量指数 B.产品成本指数 C.工业总产出指数 D.零售物价指数 E.劳动生产率指数 10.假定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为115.4%,则说明( BCD )。

A.甲商品零售价格上涨了15.4% B.甲商品零售价格上涨可能超过15.4% C.甲商品零售价格上涨可能低于15.4% D.总体上看,零售物价上涨了15.4% E.总体上看,零售物价上涨了115.4% 三、判断题

1.总指数最主要的作用是综合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变动方向和变动程度。( √ ) 2.个体指数是综合指数的一种形式。( × ) 3.平均指数是综合指数的一种形式。( × )

4.同度量因素时期选择的一般原则是:数量指标综合指数的同度量因素时期固定在报告期,质量指标综合指数的同度量因素时期固定在基期。( × )

5.如果基期或报告期的资料不全,就不能计算总指数。( × ) 6.指数一般是用百分比表示的相对数。( √ )

7.同度量因素的作用是把不能直接相加的指标过渡到能够相加和比较的指标。( √ )

8.某企业按1990年不变价格编制的2007年工业总产出指数为134.8%,这表明该企业2007年的产量是1990年的l.348倍。( √ )

9.指数体系可以测定各因素的变动对总变动的影响,进行因素分析。( √ ) 1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属于静态指数。( × ) 四、综合应用题

1.某商场三种商品销售量和零售价格资料如下表:

2012年《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考试重点83_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若根据上述资料编制三种商品的销售量指数和零售价格指数,并分析销售量和价格变动对销售额的影响,请回答下述问题:

(1)销售量指数为( A )。

A.107.69% B.116.35% C.92.86% D.90.56% (2)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 B )。

A.105.67% B.108.04% C.90.28% D.94.62%

(3)销售量变动对销售额的影响程度和金额分别为( B )。 A.由于销售量的变动,使销售额增长16.35%,增加34万元 B.由于销售量的变动,使销售额增长7.69%,增加16万元 C.由于销售量的变动,使销售额下降7.14%,减少14万元 D.由于销售量的变动,使销售额下降9.44%,减少19万元 (4)价格变动对销售额的影响程度和金额分别为( B )。 A.由于价格的变动,使销售额增长5.67%,增加13万元 B.由于价格的变动,使销售额增长8.04%,增加18万元 C.由于价格的变动,使销售额下降9.72%,减少22万元

D.由于价格的变动,使销售额下降5.38%,减少12万元 解题过程:

销售量指数= =2240000/2080000=107.69% =2240000-2080000=160000

价格指数= =2420000/2240000=108.04% =2420000-2240000=180000

2.某企业三种产品的单位成本和产量资料如下表:

若根据上表资料编制三种产品的总成本指数、成本总指数、产量总指数,并分析由于单位产品成本和产量变动对产品总成本的影响,请回答下述问题: (1)总成本指数为( A )。

A.108.62% B.118.04% C.92.05% D.98.45% (2)产量总指数为( B )。

A.114.86% B.115.02% C.86.94% D.87.06% (3)成本总指数为( B )。

A.96.57% B.94.44% C.105.88% D.106.65%

(4)单位产品成本变动对总成本的影响程度和金额分别为( C )。 A.由于单位产品成本的变动,使总成本增长5.88%,增加2117元 B.由于单位产品成本的变动,使总成本增长6.65%,增加2400元 C.由于单位产品成本的变动,使总成本下降5.56%,减少2000元 D.由于单位产品成本的变动,使总成本下降3.43%,减少1235元 (5)产量变动对总成本的影响程度和金额分别为( A )。 A.由于产量的变动,使总成本增长15.02%,增加4700元

B.由于产量的变动,使总成本增长14.86%,增加4650元 C.由于产量的变动,使总成本下降13.06%,减少4087元 D.由于产量的变动,使总成本下降12.94%,减少4050元

=34000-31300=2700 产量指数= =36000/31300=115.02% =36000-31300=4700 成本指数= =34000/36000=94.44% =34000-36000=-2000

3.某电器城5、6两个月所销售的三种电器资料如下:

利用以上所给资料,完成下列题目:

(1)题干中彩电销售量变动的相对数是一个(D)。

A.总指数 B.综合指数 C.平均指数 D.个体指数 (2)利用题干中所给资料可以计算得到(ABCD)。

A.数量指标综合指数 B.质量指标综合指数 C.个体指数 D.总指数 (3)利用题干中所给资料计算得到的销售量指数属于(A)。

A.数量指标综合指数 B.质量指标总指数 C.个体指数 D.总指数 (4)利用题干中所给资料计算得到的销售价格指数属于(B)。

A.数量指标综合指数 B.质量指标总指数 C.个体指数 D.总指数 (5)利用题干中所给资料计算得到的销售额指数属于(D)。

A.数量指标综合指数 B.质量指标总指数 C.个体指数 D.总指数 (6)利用题干中所给资料计算得到的销售量指数为(A)。 A.106.82% B.106.38% C.113.64% D.105.83%

(7)利用题干中所给资料计算得到的销售价格指数为(B)。 A.106.82% B.106.38% C.113.64% D.105.83% (8)利用题干中所给资料计算得到的销售额指数为(C)。 A.106.82% B.106.38% C.113.64% D.105.83% (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A.与5月相比,该电器城的销售额上升了30万元,其中,价格提升导致销售额上升15万元、销售量增加促使销售额增加15万元

B. 与5月相比,该电器城的销售额上升了30万元,其中,价格提升导致销售额上升12万元、销售量增加促使销售额增加18万元

C. 与5月相比,该电器城的销售额上升了30万元,其中,价格提升导致销售额上升18万元、销售量增加促使销售额增加12 万元

D.以上说法都不对

(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

A.与5月相比,该电器城的销售额增加了13.64%,其中,价格提升导致销售额上升6.82%、销售量增加促使销售额增加6.82%

B. 与5月相比,该电器城的销售额上升了13.64%,其中,价格提升导致销售额上升6.38%、销售量增加促使销售额增加6.38%

C. 与5月相比,该电器城的销售额增加了13.64%,其中,价格提升导致销售额上升6.82%、销售量增加促使销售额增加6.38%

D. 与5月相比,该电器城的销售额增加了13.64%,其中,价格提升导致销售额上升6.38%、销售量增加促使销售额增加6.82%

销售额指数= =2500000/2200000=113.64%

=2500000-2200000=300000

销售量指数= =2350000/2200000=106.82%

=2350000-2200000=150000

销售价格指数= =2500000/2350000=106.38%

=2500000-2350000=150000

统计基础知识 第七章 统计报告

一、单选题

1.统计报告是统计工作的最终成果,是社会和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用于对社会、企业经济发展的过程进行反映、指导和(A)。

A.监督 B.掌握 C.调控 D.总结

2.统计报告描述统计分析结果的工具主要是文字和(C )。 A.表格 B.图形 C.数据 D.案例 3.统计报告实用性的前提和条件是( D )。 A.客观 B.全面 C.时效 D.真实

4.在撰写统计报告时,要有机地结合统计数据和( C )。 A.统计案例 B.统计方法 C.统计语言 D.统计指标 5.统计报告分为一产、二产、三产,其划分标准是(B )。

A.所分析的范围 B.所分析的部门 C.所分析的深度 D.所分析的时间 6.利用企业发展现状的各项指标数据整理而成的数列称为(B )。

A.纵向数列 B.截面数列 C.时期数列 D.时点数列 7.我们撰写统计分析报告时,研究企业的切入点是(A)。

A.企业同时期指标值 B.企业各时期指标值 C.企业发展影响因素 D.企业发展目的

8.每篇统计报告都应该有明确、新颖、独特的观点,统计报告的中心内容、基本思想、核心观点常常集中体现于(A)。 A.标题 B.开头 C.正文 D.结尾

9.副标题从范围、时间、内容等方面对正标题加以限制、补充或说明,前面一般会加上(B)。 A.引号 B.破折号 C.书名号 D.冒号 10.好的标题必须具备三点:贴切、简洁和(D)。 A.实用 B.时尚 C.全面 D.新颖 11.初稿要成为定稿,需要经历(A)。

A.润色修改 B.谋篇布局 C.收集资料 D.表明观点 12.修改统计报告时,观点的审核在于审核观点的(B)。 A.完整性 B.正确性 C.实用性 D.时效性 二、多项选择题

1.统计报告是一种独特的文体形式,下列属于其自身的一些文体特点是(ACDE )。 A.科学性 B.全面性 C.实用性 D.专业性 E.时效性 2.统计报告中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包括( BCDE )。

A.数据的采集方法 B.数据的整理方法 C.数据的分析方法 D.数据的推算方法 E.数据的预测方法

3.统计报告按其所分析的范围来分,可分为宏观统计报告和微观统计报告,下列属于微观统计报告的有( ADE )。 A.生产统计报告 B.综合统计报告 C.专题统计报告 D.劳工统计报告 E.销售统计报告 4.撰写统计报告需要每个作者具备一些基本的条件,包括( ABCDE )。

A.了解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 B.了解现行法律、政策和客观环境 C.了解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统计指标体系 D.熟知企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E.具备观察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能力 5.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对象的宏观核算,源于( BCE )。

A.经济核算 B.统计核算 C.会计核算 D.资本核算 E.业务核算 6.写好统计报告的前提是熟悉每一个统计指标的(CDE)。 A.起源 B.背景 C.含义 D.口径 E.计算方法

7.要写好统计报告,就要苦练基本功,具体联系的方面包括(ACDE)。

A.从报表数字写起 B.从大的内容写起 C.从结构简单的写起 D.从描述写起 E.从模仿写起 8.撰写统计报告的具体步骤包括选题定向、收集资料、表明观点和(ABC)。 A.谋篇布局 B.遣词造句 C.润色修改 D.规划结构 E.总结归纳 9.选择适合自己撰写的题目是指(ABD)。

A.有条件撰写 B.有能力撰写 C.有精力撰写 D.有兴趣撰写 E.有价值撰写 10.资料在统计报告中的表现形式主要有(ACD)。 A.文字 B.案例 C.数字 D.图表 E.引言 11.在统计报告中,从内容上看,资料主要有(ACD)。

A.政策型资料 B.信息型资料 C.情况型资料 D.统计型资料 E.综述型资料 12.资料的使用需要进行选择,选择要求包括(BCE)。 A.选择容易搜集、整理的资料 B.选择最能说明情况、阐明观点的资料 C.选择真实可靠的资料 D.选择时效性高的资料 E.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资料 13.统计报告的题目类型主要有(BCDE)。

A.探讨式 B.主题式 C.观点式 D.提问式 E.正副标题合用 14.统计报告文章的提纲的内容一般包括(ACD)。

A.主题思想 B.中心内容 C.篇章结构 D.所需资料的名称、来源以及加工整理的方法 E.总论点和分支论点 15.要改好一篇统计报告,需要掌握修改的方法,一般,统计报告的修改方法包括(BCE)。 A.浏览疏通法 B.征求意见法 C.自我推敲法 D.转换创新法 E.对比衡量法 16.下列属于资料的核实内容的是(ABDE)。

A.真实性 B.准确性 C.贴切性 D.时效性 E.完整性 17.统计报告有其特有的论证方法,包括(ABCDE)。

A.提问和定义 B.分类和举例 C.比较和引用 D.假设和推断 E.数字和图表 三、判断题

1.写好统计报告是做好统计工作的基本要求,是统计从业人员最基本的一项技能,也是其综合素质二红水平的体现(√)。

2.统计报告的时效性不是必要的,一些过时的统计报告能够反映过去的一些状况,从而能够用于前后时段的对比分析。( × )

3.专题统计报告是对一个地区、一个产业、一个部门、一个行业、一个企业在一年或更长一段时间内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的统计报告。( × )

4.统计报告撰写人员应从总体上掌握国民经济运行的规律,同时从局部进行观察。( √ ) 5.统计报告撰写者要选择适合自己撰写的题目和有新意、有价值的题目。( √ )

6.撰写统计报告时要选择有待于研究的题目、选择可深入研究的题目、选择观点没有争议的题目。( × ) 7.搜集、整理、分析资料只会在统计报告的撰写之前进行。( × )

8.提问式的题目是指以设问方式提出分析报告索要分析的问题,一引起注意和思考,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在这种情况下,文章的题目就是整篇文章所要回答和研究的问题。( √ )

9.所谓遣词造句,就是要在观点明确的基础上,按照事先拟定的框架结构,把收集、整理好的文字、数字、图形,根据说明问题或阐述观点的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 √ )

10.文字的斟酌要力求文章语言的通顺,不要求文章语言的简洁。( × )

四、综合应用题

1.某统计工作者撰写了一篇题为《北京碘盐为何脱销》的统计报告,研究李敖2009年7月的碘盐销售现状,但到2010年6月才成稿。

(1)该统计报告的题目类型是(C)。

A.主题式 B.观点式 C.提问式 D.中心式 (2)本篇统计报告不能满足(A)。

A.时效性 B.完整性 C.准确性 D.代表性 (3)该篇统计报告属于(BCD)。

A.宏观统计报告 B.微观统计报告 C.销售统计报告 D.专题统计报告 第八章 统计实务基本概念 一、单项选择题

1.统计报表制度是政府综合统计部门对同级政府各有关部门、上级统计部门对下级统计部门关于调查工作的综合要求,具有权威性和(C )。

A.具体性 B.有效性 C.法规约束性 D.统一性

2.统计报表制度可分为国家统计报表制度、部门统计报表制度和地方统计报表制度三大类别,这样分类是按照(A)。

A.统计调查项目的不同 B.统计调查单位的不同 C.统计调查性质的不同 D.统计调查地点的不同 3周期性普查通常是为了详细地了解某项重要的国情、国力而专门组织的,属于( B )。 A.重点调查 B.全面调查 C.抽样调查 D.典型调查

4.周期性普查制度是国家统计报表制度的一个类型,组织者是(C)。 A.国家统计局 B.国家发改委 C.国务院 D.中央及地方政府

5.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对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居住的自然人,进行的年份是(B)。 A.2011年 B.2010年 C.2009年 D.2008年

6.统一管理和协调国家统计调查制度、部门统计调查制度和地方统计调查制度的部门是(C)。 A.国务院 B.国家统计局 C.政府综合统计机构 D.地方各级政府 7.统计调查项目制定必须贯彻的原则是精简效能和(A)。 A.成本核算 B.事后监督 C.按部就班 D.层层审批

8.地方普查机构要聘用或抽调具有相关专业和统计业务素质的人员担任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并负责进行业务培训,考核合格后,颁发普查指导员证或(D)。

A.调查员证 B.统计从业资格证 C.统计师证 D.普查员证 9.各项统计调查的基础是(D)。

A.工业统计 B.农业统计 C.人口统计 D.基本单位统计

10.我国的基本单位按其作用和性质的不同划分为法人单位和(B)。 A.经营活动单位 B.产业活动单位 C.企业活动单位 D.事业单位 11.企业一套表的报送单位是(C)。

A.经营活动单位 B.产业活动单位 C.法人单位 D.事业单位

12.纳入企业一套表范围的调查单位直接向国家统计局或省级统计局数据中心报送原始数据时要求统一采取的方式是(C)。

A.上交纸质数据报表 B.口头上报 C.联网直报 D.电话汇报

13.国内(地区)生产总值,简称GD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体规模和(C)。

A.经济水平 B.经济活力 C.经济结构 D.经济目标

14.GDP按照现价和不变价分别核算,现价核算采用的是当期的价格,不变价核算采用的价格则是(C)。 A.上期的 B.当期的 C.固定基期的 D.预计的下期的

15.工业生产增长速度是用以反映一定时期全国或某一地区工业生产增减变动的相对数,通常的表示方式为(B)。 A.小数 B.百分数 C.指数 D.对数

16.现行工业生产增长速度的统计和计算的组织实施单位是(B)。 A.国务院 B.国家统计局 C.国家发改委 D.地方各级政府统计部门 17.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按年度计算的变动率通常被用来反映(C)。 A.经济水平 B.消费能力 C.通货膨胀程度 D.收支差额 18.负责CPI基础数据收集工作的单位是(D)。

A.国务院 B.国家发改委 C.各级人民政府 D.国家调查队系统 19.全国CPI数据由国家统计局统一对外发布,发布频率为(B)。

2012年《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考试重点83_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A.每周一次 B.每月一次 C.每季一次 D.每年一次

20.住宅销售价格指数的现行对比基期为(C)。

A.2008年 B.2009年 C.2010年 D.2011年

21.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简称(B)。

A.CPI B.PPI C.GDP D.IPI

22.计算工业生产者价格时,确定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的调查方式是(B)。

A.主观选样 B.随机抽样 C.主观选样和抽样相结合 D.全部入样

23.在获得农村居民生产、收入、消费、积累和社会活动方面的数据时,应结合访问调查和(C)。

A.定期报表 B.行政记录 C.日记账 D.居民回忆

24.在计算粮食产量时,薯类折算粮食的比例为(D)。

A.2:1 B.3:1 C.4:1 D.5:1

25.能源消费总量核算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分别是供应和(A)。

A.消费 B.生产 C.分配 D.使用

26.国家统计局发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每季一次,其中限额以上部分(B)。

A.每周一次 B.每月一次 C.每季一次 D.每年一次

二、多项选择题

1.统计报表制度关于统计制度方法要素作出了规范表述和统一规定,主要包括统计指标、统计表式、统计对象和(ADE)。

A.统计范围 B.调查时间 C.调查地点 D.调查方法 E.调查频率

2.根据统计调查项目的不同,统计报表制度分为国家统计报表制度和(AD)。

A.部门统计报表制度 B.单位统计报表制度 C.企业统计报表制度 D.地方统计报表制度

E.机关统计报表制度

3.现行国家统计调查制度分为周期性普查制度和(BC)。

A.定期性普查制度 B.经常性调查制度 C.非经常性调查制度 D.随机性调查制度 E.长期性调查制度

4.2003年,我国对国家普查项目及其周期安排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普查项目包括(ABC)。

A.农业普查 B.人口普查 C.经济普查 D.工业普查 E.基本单位普查

5.统计报表制度规定,凡通过一些调查方法能够满足需要的,不得组织开展全面调查。这些调查方法包括(BCD )。

A.典型调查 B.抽样调查 C.行政记录 D.重点调查 E.经验推估

6.法人单位包括( ABCDE )。

A.企业法人 B.事业单位法人 C.机关法人 D.社会团体法人 E.经法定程序批准设立的其他法人

7.企业一套表在组织实施上实行的方式是(AC)。

A. 统一布置 B.统一上报 C.集中采集 D.集中处理 E.集中管理

8.实施企业一套表的要求包括(ABCDE)。

A.统一设计报表制度 B.统一管理调查单位 C.统一数据采取处理方式 D.规范统计工作流程 E.统一布置与分专业负责相结合

9.以下属于纳入一套表制度的企业调查表有(BCDE)。

A.工业活动 B.调查单位基本情况 C.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 D.科技活动 E.信息化情况

10.企业统计指标元数据标准规定和定义了统计指标的(BDE)。

A.定义属性 B.基本属性 C.单位属性 D.管理属性 E.数据属性

11.统计分组和目录元数据标准规定和定义了(BD)。

A.定义属性 B.基本属性 C.单位属性 D.管理属性 E.数据属性

12.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有(ABD)。

A.生产法 B.收入法 C.产品法 D.支出法 E.消费法

13.年度GDP生产核算的主要资料来源有(ABD)。

A.统计资料 B.行政管理资料 C.企业收支资料 D.会计资料 E.单位收支资料

14.由于工业统计调查的范围和频率不同,工业增长速度分为(DE)。

A.规模以下工业增长速度 B.中小型工业增长速度 C.大型工业增长速度 D.全部工业增长速度 E.规模以上工业增长速度

15.中国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的组成部分包括(BE)。

A.工业生产者生产价格指数B.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 C. 工业生产者消费价格指数 D. 工业生产者出口价格指数 E.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

16.农村居民家庭总收入包括(BCDE)。

A.生产性收入 B.工资性收入 C.家庭经营收入 D.财产性收入 E.转移性收入

17.计算单位国内(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时,要使用的指标是(CE)。

A.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 B.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C.能源消费总量 D.工业生产增长速度 E.国内(地区)生产总值

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按照发布口径,构成部分分为(AD)。

A.固定资产投资 B.企业固定资产投资 C.单位固定资产投资 D.农户固定资产投资 E.个人固定资产投资

19.在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统计中,统计范围涵盖了160万家城镇单位,包括全部国有单位和(ABCDE)。

A.城镇集体单位 B.联营经济单位 C.股份制经济单位 D.外商投资经济单位 E.港澳台投资经济单位

三、判断题

1.统计报表制度仅仅是各级政府统计部门依法实施国家统计调查项目的业务工作方案。( × )

2.国家统计报表制度是各级政府统计部门实施国家统计调查项目的业务工作方案,由国家统计局制定,或者由国家统计局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制定。( √ )

3.周期性普查主要用来收集某些不能够或不适宜用定期的全面调查报表收集的信息资料,以搞清重要的国情、国力。(√ )

4.人口普查每l0年进行一次,在逢5的年份实施;经济普查每l0年进行一次,在逢3的年份实施;农业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在逢6的年份实施。( × )

5.国家统计局负责管理和协调国家统计报表制度、部门统计调查制度和由省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单独制定或者和有关部门共同制定的地方统计调查项目。( √ )

6.统计调查项目必须兼顾需要与可能,充分考虑基层调查人员与被调查者的承受能力,调查项目所需经费由各方筹集解决(× )

7.未办审批手续的统计调查项目,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开展统计调查,一律视为违法统计调查。( √ )

8.全面调查的一种方式是政府统计部门按照一定的表式和要求,自上而下逐级布置,直到调查对象,再自下而上逐级上报。( √ )

9.重点调查是对一些特定的调查对象进行调查,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等,其组织方式和抽样调查相类似。(×)

10.基本单位是指我国境内除住户以外拥有一定活动场所并从事一定生产活动的社会经济单位。( √ )

11.法人单位由产业活动单位组成,一个法人单位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产业活动单位。( √ )

12.法人单位只能位于一个活动场所,并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经济活动。(×)

13.企业一套表的统计范围中,规模以上工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3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单位。(×)

14.企业一套表的统计范围中,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住宿和餐饮法人单位。(×)

15.全部工业增长速度的统计范围为全部工业,按月度统计、计算和公布。(×)

1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

17.国家统计局编制CPI的基本方法为:固定一篮子居民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以及各个项目在篮子中的权数,通过对比报告期与基期的权数金额反映价格变动情况。(√)

18.农村居民纯收入是农村居民家庭总收入扣除当年家庭经营费用支出及缴纳各种税费后的收入总和。(×)

19.国家统计局公布全国及分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每月一次。(×)

20.核算能源消费总量时,可以重复计算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

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指企业(单位、个体经营户)通过交易直接售给个人、社会集团非生产、非经营用的实物商品金额,以及提供餐饮服务所取得的收入金额。(√)

22.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业单位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0万元的批发单位、2000万元的零售单位、2000万元的住宿和餐饮单位。(×)

四、综合应用题

1.已知某地区某年有关经济发展的综合统计资料如下:

①农业总产出为120亿元,其中间投人为40亿元;

②工业总产出为350亿元,其中间投人为250亿元;

③建筑业总产出为150亿元,其中间投入为90亿元;

④运输邮电业总产出为110亿元,其中间投入为70亿元;

⑤贸易、餐饮业总产出为100亿元,其中间投人为50亿元;

⑥盈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为90亿元,其中间投人为30亿元;

⑦非盈利性服务业经常性费用支出为35亿元,固定资产价值为l00亿元,虚拟折旧费按固定资产价值的5%计算; ⑧全地区劳动者报酬为320亿元,固定资产消耗为40亿元,生产税收人为100亿元,生产补贴为60亿元,营业盈余为30亿元。

请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计算该地区生产总值(GDP)可采用的方法有( AB ).

A.生产法 B.收入法 C.支出法 D.产品法

(2)该地区生产总值(GDP)为( B )亿元。 A.425 B.430 C.525 D.310 (3)该地区工业增加值率为( A )亿元。 A.28.6% B.40% C.41.7% D.71.4% (4)收人法增加值由( D )组成。 A.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营业盈余 B.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补贴和营业盈余 C.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和营业盈余 D.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

解题过程:

生产法增加值=(120-40)+(350-250)+(150-90)+(110-70)+(100-50)+(90-30)+(35+100×5%)=430

收入法增加值=40+320+(100-60)+30=430

工业增加值率=(350-250)/350=100/350=28.6%

2.某户农村居民家中有常住人口4名,某年的家庭收支情况如下:家庭总收入为10万元,家庭经营费用支出2.2万元,税费支出3000元,生产型性固定资产折旧2400元,赠送农村亲友支出14000元。

请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面问题:

(1)农村居民家庭总收入包括(ABCD)。

A.工资性收入 B.家庭经营收入 C.财产收入 D.转移性收入

(2)该调查户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A)。

A.14650元 B.25650元 C.11720元 D.10200元

(3)该被抽中的居民家庭提供农村居民生产、收入、消费、积累和社会活动方面的数据时,可采用的方式包括(BC)

A.农村居民家庭统计报表 B.农村居民家庭现金收支日记账 C. .农村居民家庭实物收支台账 D. .农村居民家庭现金收支月记账

(4)抽取农村的调查户时,采取的方法为(BCD)。

A.重点调查 B.多阶段抽样 C.对称等距 D.随机抽样

解题过程:

该调查户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0000-22000-3000-2400-14000)/4=14650(元)

第九章 统计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

1.统计分类标准是由统计主管部门对统计分类所做的统一规定,一般发布形式是国家标准或( A )。

A.统计标准 B地方标准 C.国际标准 D.信息标准

2. 统计分类标准是由专家起草,经有关部门反复协商一致后,由主管部门发布实施的,其依据的基础是科学理论和

(D)。

A.专家经验 B.政府规定 C.常用习惯 D.社会实践

3. 统计分类标准由主管部门发布后应保持稳定,尽可能使用较长的时期,避免由于频繁地修订而影响统计资料的(C)。

A.真实性 B.准确性 C.可比性 D.实用性

4.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由本体代码和校验码组成,其中本体代码有八位,校验码有(A)。

A.一位 B.二位 C.三位 D.四位

5.单位代码由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登记主管机关机构赋予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社会团体,并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该证书的制订部门是(D)。

A.统计部门 B.质监部门 C.质检部门 D.技术监督部门

6.《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行业分类标准划分的门类数为(B)。

A.10 B.20 C.56 D.96

7.统计用区划代码的位数为(B)。

A.10 B.12 C.16 D.18

8.《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的发布单位是(C)。

A.统计统计局 B.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C.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D.国务院

9.为了全面完整地反映我国行政区划情况,以满足统计工作的需要,国家统计局规定了村级区域的编码规则,用统计用区划代码的10~12位表示(D)。

A.省(自治区、直辖市) B.县(区、市、旗) C.乡、镇(街道办事处) D.居委会、村委会

10.在餐饮业中,从业人员在10~100人、营业收入在100~2000万元间的企业属于(C)。

A.大型企业 B.中型企业 C.小型企业 D.微型企业

11.对于企业划分指标中的营业收入,限额以下批发与零售业企业采用的代替指标是(C)。

A.主营业务收入 B.营业额 C.商品销售额 D.资产总额

12.对于企业划分指标中的营业收入,限额以下住宿与餐饮业企业采用的代替指标是(B)。.

A.主营业务收入 B.营业额 C.商品销售额 D.资产总额

二、多项选择题

1.随着统计信息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管理中的作用不断加强,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统计信息的(ABCDE)。

A.质量 B.类型 C.传递方式 D.加工深度 E.速度

2.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组成要素包括基本概念和(ABE)。

A.统计分类标准 B.核算原则和方法 C.核算标准 D.指标体系 E.基本表式和账户

3.统计分类标准化的特点包括科学型性、系统性和(BCDE)。

A.同一性 B.统一性 C.与强制性 D.稳定性 E.通用性

4.统计分类标准对每个分类对象都作出了统一规定,包括分类对象的名称、定义和(BDE)。

A.内容 B.计量单位 C.范围 D.计算方法 E.代码

5.《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以我国的行政区划为基础,以民政部门确认的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为最小划分对象,以实际建设为划分依据,将我国的地域划分为(AD)。

A.城镇 B.东部 C.西部 D.乡村 E.中部

6.《统计上大中小微企业划分办法》将我国的企业划分为(BCDE)。

A.巨型 B.大型 C.中型 D.小型 E.微型

7.为了全面反映我国公有经济和非公有经济的控股情况,2005年国家统计局制定了《关于统计上对公有和非公有控股经济的分类办法》,将企业控股情况分为国有控股、集体控股和(ACDE)。

A.私人控股 B.单位控股 C.港澳台商控股 D.外商控股 E.其他

三、判断题

1.统计信息作为全社会共有的财富,只有实现了统计分类标准化后,才能借助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达到真正的信息资源共享。( √ )

2.统计分类标准由主管部门发布后应保持稳定,尽可能使用较长的时期,避免由于频繁地修订而影响统计资料的可比性。( √ )

3.组织机构代码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法注册、依法登记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颁发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唯一的、可以改变的代码标识。( × )

4.《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行业分类标准共分为96个大类,96个大类代码用两位阿拉伯数字01到96表示。(√)

5.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由1~8位代码组成,县以下区划代码由9~12位代码组成,按照国家标准《县以下行政区划编码规则》(GB/T10114-1988)和国家统计局制定的村级代码编制规则编制( × )

6.行政区划代码是指单位所在行政区划的代码,用6位阿拉伯数字分为三层,每层2位,分别代表求我国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市、州、盟)、县(区、市、旗)的名称。( √ )

7.《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的适用范围不包括住宿和餐饮业。(×)

8.在仓储业中,从业人员在100~200人、营业收入在1000~30000万元间的企业属于小型企业。(×)

9.企业划分指标中,从业人员是指全年平均人员数。(×)

10.在企业的全部实收资本中,集体经济成分的出资人拥有的实收资本(股本)所占比重虽未大于50%,但相对大于其他任何一方经济成分的出资人所占的集体相对控股,也属于集体控股。(√)

四、综合应用题

1.某企业的全部实收资本中,国有经济成分的出资人拥有40%的股本,集体经济成分的出资人拥有30%的股本,私人经济成分的出资人拥有30%的股本。

请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述问题:

(1)该企业属于(A)。

A.国有控股 B.集体控股 C.私人控股 D.其他

(2)我国的企业控股情况可分为(C)。

A.四类 B.五类 C.六类 D.七类

(3)该材料中涉及到的常用统计标准是(D)。

A.企业登记注册类型 B.大中小微企业划分 C.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D.企业控股情况划分

(4)该企业若实施改制,改制后国有经济成分的出资人拥有50%的股本,私人经济成分的出资人拥有50%的股本,未明确由谁绝对控股,则此时该企业属于(A)。

A.国有控股 B.私人控股 C.集体控股 D.其他

第十章 企业主要统计报表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经济普查年份,基本单位统计的统计方法是(C )。

A.抽样调查 B.重点调查 C.全面调查 D.典型调查

2.在非经济普查年份,国家统计局对基本单位统计的统计方法未作统一规定,一般采用(B)。

A.抽样调查 B.重点调查 C.全面调查 D.典型调查

3.产业活动单位是本部的,如果没有法定代码,使用法人单位法定代码的前8位,第九位校验码填(B)。

A.A B.B C.C D.D

4.单位负责人是指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组织章程规定,代表法人行使职权的负责人,又称(C)。

A.单位主管 B.单位代表 C.法定代表人 D.法定负责人

5.机构改革中,有些单位虽然名称有变化,但其基本职能未变,成立时间要填写(A)。

A.最早成立的时间 B.名称改变时间 C.改革开始时间 D.改革结束时间

6.登记注册(或批准)机关级别划分的级别数为(C)。

A.2 B.3 C.4 D.5

7.从业人员期末人数是指期末最后一日24时在本单位中工作,并取得工资或其他形式劳动报酬的人员数,属于(B)。

A.时期指标 B.时点指标 C.平均指标 D.累计指标

8.无论用工单位单位是否直接支付劳动报酬,劳务派遣人员的填报单位均为(D)。

A.劳务派遣单位 B.订立劳动合同的单位 C.户籍所在地行政单位 D.实际用工单位

9.在计算从业人员平均人数时,公休日与节假日的人数应(C)。

A.按期初人数计算 B.按期末人数计算 C.按前一天的人数计算 D.按后一天的人数计算

10.在年内新成立的单位年平均人数的计算方法为:从实际开工之月起到年底的月平均人数相加除以(B)。

A.开工月数 B.12个月 C.开工后的整月数 D.单位成立月数

11.工资总额包括单位从个人工资中直接为其代扣或代缴的房费、水费、电费、住房公积金和社会保险基金个人缴纳部分等,是(B)。

A.税后工资 B.税前工资 C.基本工资 D.绩效工资

12.财务统计是桥梁,连接着统计核算与(C)

A.经济核算 B.财务核算 C.会计核算 D.资产核算

13.固定资产合计表示固定资产经过扣减折旧、减值准备等后的期末余额,属于(B)。

A时期指标 .B.时点指标 C.平均指标 D.总体指标

14.负债划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的依据是(C)。

A.流动性 B.债务数额的大小 C.偿还期长短 D.负债的原因

15.企业在报告期内销售货物或提供应税劳务应收取的增值税额称为(D)

A.销售税额 B.出口退税 C.进项税额 D.销项税额

16.生产活动统计的目的是全面系统地调查、整理和提供一定时期国民经济各行业(各部门)生产活动成果流量,或在一定时点上的存量,以及与生产活动相关的(A)。

A.基本条件 B.基本范围 C.基本物资 D.基本目标

17.对国民经济生产活动的总体统计一般称为国民经济核算,其主要指标是(B)。

A.国民生产总值 B.国内生产总值 C.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D.工业生产者价格支持

18.总产出是一定时期内生产的货物和服务的全部价值,包括转移价值和(C)。

A.投入价值 B.生产价值 C.新增价值 D.中间价值

19.最终消费是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对于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分为居民消费和(C)。

A.集体消费 B.国家消费 C.政府消费 D.企业消费

20.在计算货物的出口和进口价格时,按照(B)。

A.到岸价格 B.离岸价格 C.出厂价格 D.销售价格

21.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计算方法一般采用(A)

A.产品法 B.生产法 C.收入法 D.支出法

22.工业总产值计算的依据是(A)。

A.现行价格 B.期初价格 C.期末价格 D.平均价格

23 .批发和零售业总产值表现为通过商品购销活动追加到商品上的价值,也就是商品销售收入减去商品进价所得的差额。(B)

A.净利润 B.毛利 C.销售额 D.商品价值

2012年《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考试重点83_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4.为了避免流通过程中的重复计算,需要扣除外购的运费和装卸搬运费,这样可以保持商品购进价格的(D)。

A.真实性 B.准确性 C.完整性 D.一致性

25.住宿和餐饮业总产值即住宿和餐饮业营业额,不包括(C)。

A.客房收入 B.餐费收入 C.商品宣传收入 D.商品销售收入

二、多项选择题

1.单位详细名称按照民政部门登记、批准的名称填写的单位包括(ABDE)。

A.社会团体 B.民办非企业单位 C.行政事业单位 D.基金会 E.基层群众自治组织

2.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的规定,将单位划分为大型、中型、小型和微型的依据指标包括(ADE)。

A.从业人员 B.占地面积 C.进出口总额 D.营业收入 E.资产总额

3.基本单位统计中,联系方式包括(ACDE)。

A.固定电话 B.单位地址 C.移动电话 D.邮政编码 E.网址地址

4.营业状态是指企业(单位)的生产经营状态,包括营业、停业和(BCDE)。

A.休假 B.筹建 C.当年关闭 D.当年破产 E.其他

5.执行会计标准类别分为(ABCDE)。

A.企业会计制度 B.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C.行政单位会计制度D.民间非盈利组织会计制度 E.其他

6.从业人员统计包括(CE)。

A.从业人员期初人数 B.从业人员期中人数 C.从业人员期末人数 D.从业人员变动人数 E.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7.从业人员统计的指标包括(ADE)。

A.在岗职工 B.临时工 C.实习员工 D.劳务派遣人员 E.其他从业人员

8.其他从业人员是指本单位中不能归到在岗职工、劳务派遣人员中的人员,具体包括(ABCD)。

A.非全日制人员 B.聘用的正式离退休人员 C.减织人员和第二职业者 D.在本单位中工作的外籍和港澳台人员 E.编制外招用的人员

9.在岗职工工资总额是指本单位在报告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在岗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从构成角度分解为(BCDE)。

A.管理费用 B.基本工资 C.绩效工资 D.工资型津贴和补贴 E.其他工资

10.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中的基本工资也可称为(ACD)。

A.标准工资 B.效益工资 C.合同工资 D.谈判工资 E.业绩工资

11.工资性津贴和补贴具体包括补偿特殊或额外劳动消耗的津贴、岗位性津贴、保健性津贴及(BCE)。

A.全勤津贴 B.技术性津贴 C.地区津贴 D.节约性津贴 E.其他津贴

12.企业财务统计主要包括以下几大部分:(BCDE)。

A.产品销售统计 B.资产负债统计 C.损益及分配统计 D.人工成本及增值税统计 E.土地和固定资产支出统计

13.企业的资产总计中,非流动资产可分为(ACDE)。

A.长期股权投资 B.应收账款 C.固定资产 D.无行资产 E.其他非流动资产

14.资产归为流动资产的条件是(BCDE)。

A.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和工具 B.预计在一个营业周期中变现、出售或耗用

C.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 D.预计在资产负债日起一年内(含一年)变现

E.自资产负债日起一年内,交换其他资产或清偿负债的能力不受限制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

15.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股东权益,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和(CD)。

A.法人资本 B.个人资本 C.盈余公积 D.未分配利润 E.外商资本

16.应交增值税是指企业按税法规定,从事增加货物价值的活动本期应缴纳的税金,其中增加货物价值的活动包括(AE)。

A.货物销售 B.产品创新 C.劳动效率提高 D.降低原材料成本 E.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

17.土地和固定资产支出是指用于土地以及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方面的资金支出,包括的方面有(ACE)。

A.土地购置 B.职工住房公积金 C.房屋和建筑物 D.工会经费 E.机器设备

18.增加值,也称追加价值,是所有常住单位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之和,其计算方法有(BCD)。

A.消费法 B.生产法 C.收入法 D.支出法 E.投入法

19.收入法增加值的组成部分包括(ABCD)。

A.固定资产折旧 B.劳动者报酬 C.生产税净额 D.营业盈余 E.净出口总额

20.营业盈余是指企事业单位从生产经营总收入中扣除部分项后的剩余,其中部分项包括(BCE)。

A.固定资产投入 B.成本 C.费用 D.流动资金 E.税金

21.居民虚拟消费支出包括(ABCD)

A.单位以实物报酬及实物转移的形式提供给劳动者的货物和服务 B.住户生产并由本住户消费了货物和服

务 C.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媒介服务 D.保险公司提供的保险服务 E.居民用货币购买的服务

22.目前我国开展的生产活动统计范围主要包括的国民经济行业门类有(ABCDE)。

A.农业 B.工业 C.建筑业 D.批发和零售业 E.其他服务业

23.工业总产值包括(ABE)。

A.生产的成品价值 B.对外加工费收入 C.对外提供的原材料 D.工人年劳务报酬 E.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

24.工业总产值计算时应遵循的原则包括(CDE)。

A.范围一致原则 B.实际消耗原则 C.工业生产的原则 D.最终产品原则 E.“工厂法”原则

25.建筑业总产值包括(BDE)。

A.土地产值 B.建筑工程产值 C.维修工程产值 D.安装工程产值 E.其他产值

.

三、判断题

1.生产活动统计既要反映价值形态,也要反映实物形态。( √ )

2.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增加值总和就是国内生产总值(GDP)。( √ )

3.中间投入的计算范围可以与总产出的计算范围不一致。( × )

4.工业总产出一般按产品法计算。( × )

5.工业总产出是按不变价格计算的。( × )

6.盈利性服务业单位通常情况下是指通过经营活动取得营业收入,收支相抵还有盈余的单位。( √ )

7.增加值率就是一定时期内增加值占总产出的比重。( √ )

8.客运周转量是运送旅客人数与其相应运送距离的乘积。( √ )

9.工业产品销售率是工业销售产值与工业总产出的比率。( √ )

10.实际统计中,工业产品销售率为100%。( × )

四、综合应用题

1.某企业2007年末资产负债资料如下:流动资产1000万元;固定资产原价1600万元,其中生产经营性固定资产1300万元;累计折旧500万元,其中本年折旧80万元;资产总计2200万元;负债合计1300万元,其中长期负债700万元。该企业没有长期投资和其他资产,也没有在建工程。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该企业2007年末固定资产净值为( B )万元。

A.1600 B.1l00 C.1300 D.1520 (解:固定资产净值=1600-500=1100)

(2)该企业2007年末固定资产合计为( B )万元。

A.1600 B.1100 C.1300 D.1520 (解:固定资产合计=1100)

(3)该企业2007年末所有者权益为( D )万元。

A.2200 B.1500 C.1300 D.900 ( 解:所有者权益=2200-1300=900)

(4)下列对该企业流动负债的表述中,错误的有( BC )。

A.流动负债等于负债合计减长期负债 B.流动负债等于负债合计减长期借款

C.流动负债中不包括应付工资 D.流动负债中包括应交税金

2.某公司2004年12月8日成立,从业人员28人,12月12日录用9人,12月28日解聘6人。

根据所给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该公司2004年年末人数为( A )。

A.31 B.37 C.22 D.28 (解:年末人数=28+9-6=31)

(2)该公司12月份平均人数为( C )。

A.31 B.29 C.27 D.26 (解 :月平均人数=(28×4+37×16+31×4)/31=27)

(3)该公司全年平均人数为( A )人。

A.2 B.14 C.16 D.27 (解:年平均人数=27/12=2)

(4)该公司使用的下列人员中,( ABCD )不应该计入在岗职工总数。

A.外籍职工 B.实习学生 C.兼职人员 D.内部退养人员

四 : 2013年《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模拟试题

2012年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模拟试题

一、 单项选择题(每题有1个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选项的代表字母填写在答题纸上;每题1分,30道题,共30分)

1. 下列属于品质标志的是( )。

A.身高 B.工资 C.年龄 D.文化程度

解析: 品质标志不能用数值表示,而数量标志能用数值表示。

2. 统计工作的基础是( )。

A.统计设计 B.统计调查 C.统计整理 D.统计分析

解析: 统计设计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前提,统计调查是基础,统计整理是介于调查和分析之。

3. 统计工作与统计学的关系是( )。

A.统计实践与统计理论的关系 B.统计活动过程与活动成果的关系 C.内容与本质的关系 D.时间先后的关系 解析:统计工作是实践活动,先有实践,后形成理论,理论反过来又可指导实践。

4. 统计调查有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之分,它们划分的标志是( )。

A.是否进行登记、计量 B.是否按期填写调查表 C.是否制定调查方案 D.是否对所有组成总体的单位进行逐一调查 解析:统计调查按是否对所有组成总体的单位进行逐一调查,分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5. 重点调查中重点单位是指( )。

C.那些具有反映事物属性差异的品质标志的单位 D.能用以推算总体标志总量的单位

解析:重点单位是单位个数不多,但标志总量在总体中占的很大的比重的单位。

6. 对某市自行车进行普查,调查单位是( )。

A.该市每一个拥有自行车的人 B.该市所有拥有自行车的入 C.该市所有自行车 D.该市每一辆自行车

解析:对某市自行车进行普查,调查单位是该市每一辆自行车,调查对象是该市所有自行车报告单位是该市每一个拥有自行车的人。

7. 典型调查是从被调查对象中( )。

C.按照随机原则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调查 D.按照调查目的有意识地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调查

解析:典型调查抽取的是有代表性的单位,是解决现象的一般水平的,不过这受抽选人主观的意识的影响。

8. 区别重点调查与典型调查的标志是( )。

A.调查单位的多少不同 B.搜集资料的方法不同 C.确定调查单位的标准不同 D.确定调查单位的目的不同 解析:区别重点调查与典型调查的标志是确定调查单位的标准不同,典型调查是从被调查对象中按照调查目的有意识地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调查,重点调查是标志总量在总体中占有很大比重的单位。

9. 统计分组是统计资料整理中常用的统计方法,它能够区分( )。

A.总体中性质相同的单位 B.总体标志 C.一总体与它总体 D.总体中性质相异的单位

解析:统计分组对总体而言是分,即将总体区分为性质相异的若干部分,可以使人们认识到同一性中存在的特殊性。

10. 对某校学生分别按年级和年龄分组,由此形成的分组体系是( )。

A.平行分组体系 B.复合分组体系 C.二者兼而有之 D.二者都不是 解析:平行分组体系是对同一总体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分别进行简单分组而形成的分组体系。平行分组体系中,所有分组都是独立进行的,各分组之间是平行并列的关系。

11. 组距数列中的上限一般是指( )。

A.本组变量的最大值 B.本组变量的最小值 C.总体内变量的最大值 D.总体内变量的最小值

解析:上限是本组的最大值,下限是本组的最小值。

12. 某企业职工月工资收入最高者为5000元,最低者为2000元,据此分为5个组,形成闭口式等距数列,则组距应为( )。

A.700 B.600 C.560 D. 80

解析:等距数列的组距=(最大值-最小值)/组数=(5000-2000)/5=600。

13. 将某班级学生按身高分组,使用的分组形式为( )。

A.单项式分组 B.组距式分组 C.既可以是单项式分组,又可以是组距式分组 D.以上均不对

解析:身高是连续型变量,连续型变量分组采用的是组距式分组。

14. 某连续变量数列,其末组为开口组,下限为500,又知其邻组的组中值为450,则末组组中值为( )。

A.550 B.600 C.400 D.450

解析:开口组的组中值=组限±邻组组距/2。本组下限是邻组的上限,因而末组的组中值=500+(500-450)=550

15. 将某地区100个工业企业按主营业务收入多少分组而编制的分配数列,其变量值是( )。 A.按照随机原则选取若干单位进行调查 B.按照调查目的有意识地选取若干处于较好状态的单位进行调查 A.标志总量在总体中占有很大比重的单位 B.具有典型意义或代表性的单位

A.企业个数 B.企业主营业务收入 C.企业总人数 D.企业的隶属关系

解析:对企业按主营业务收入分组的,变量值就是各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

16. 统计指标反映的是( )。

A.总体现象的数量特征 B.总体现象的社会特征 C.个体现象的数量特征 D.个体现象的社会特征

解析:统计指标简称指标,是反映同类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综合数量特征的范畴及其具体数值。

17. 反映同一总体在不同时间上的数量对比关系的是( )。

A.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B.比较相对指标 C.动态相对指标 D.比例相对指标

解析:动态相对指标又称发展速度,表示同类事物在不同时期的数量对比,说明现象的发展变化情况。

18. 对于不同水平的总体,若比较其标志变动度,不能直接用标准差,而需分别计算各自的( )。

A.标准差系数 B.平均差 C.极差 D.均方差

解析:比较不同水平的总体的标志变动度,是用离散系数来比较,离散系数越小,变动越小。

20. 某企业有职工1000人,职工年工资总额为2846.4万元,要研究该地区40个企业的状况,则( )。

A. 1000人为总体单位总量、2846.4万元为总体标志总量、40个企业为总体单位总量

B.1000人为总体标志总量、2846.4万元为总体标志总量、40个企业为总体标志总量

C.1000人为总体标志总量、2846.4万元为总体单位总量、40个企业为总体单位总量

D.1000人为总体标志总量、2846.4万元为总体标志总量、40个企业为总体单位总量

解析:企业职工人数、工资总额都是企业的标志总量,企业个数是单位总量。

21. 在时间序列中,作为计算其他动态分析指标基础的是( )。

A.发展水平 B.平均发展水平 C.发展速度 D.平均发展速度

解析:发展水平可作为计算其他动态分析指标基础。

22. 若物价上涨,销售额持平,则销售量指数( )。

A.增长 B.降低 C.不变 D.与物价上涨幅度一致 解析:总指数=数量指数*质量指数,销售额持平即总指数为100%,物价上涨,即质量指数大于100%,销量指数则要小于100%,所以销量指数会降低。

23. 统计报告是统计工作的最终成果,是社会和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用于对社会、企业经济发展的过程进行反映、指导和( )。

A.监督 B.掌握 C.调控 D.总结

解析:统计报告是统计工作的最终成果,是社会和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用于对社会、企业经济发展的过程进行反映、指导和监督。

24. 修改统计报告时,观点的审核在于审核观点的( )。

A.完整性 B.正确性 C.实用性 D.时效性

解析:修改统计报告时,观点的审核在于审核观点的正确性。

25. 统一管理和协调国家统计调查制度、部门统计调查制度和地方统计调查制度的部门是( )。

A.国务院 B.国家统计局 C.政府综合统计机构 D.地方各级政府

解析:政府综合统计机构统一管理和协调国家统计调查制度、部门统计调查制度和地方统计调查制度。

26. 计算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时,确定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的调查方式是( )。

A.主观选样 B.随机抽样 C.主观选样和抽样相结合 D.全部入样

解析:计算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时,确定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的调查方式是全面调查,确定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的调查方式是随机抽样。

27. 国家统计局发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每季一次,其中限额以上部分( )。

A.每周一次 B.每月一次 C.每季一次 D.每年一次

解析:限额以上是指:批发业单位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0万元及以上,零售业单位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万元及以上,住宿和餐饮业单位为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万元及以上。国家统计局通过网站按月发布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8. 单位代码由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登记主管机构赋予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社会团体,并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该

证书的制订部门是( )。

A.统计部门 B.质监部门 C.质检部门 D.技术监督部门

解析:国家质检总局于2008年发布并于2009年实施了《组织机构代码管理办法》。

29. 产业活动单位是本部的,如果没有法定代码,使用法入单位法定代码的前8位,第九位校验码填( )。

A.A B.B C.C D.D

解析:产业活动单位是本部的,如果没有法定代码,使用法人单位法定代码的前8位,第九位校验码填“B”。

30. 工业总产值计算的依据是( )。

A.现行价格 B.期初价格 C.期末价格 D.平均价格

解析:工业总产值是按现行价格计算的。遵循工业生产的原则、最终产品的原则、“工厂法”原则。

二、 多项选择题(每题有2个或2个以上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选项的代表字母填写在答题纸上,多选、错选、漏选、未选均不得分;每

题2分,10道题,共20分)

1. 统计分析阶段的任务包括( )。

D.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 E对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科学的预测

解析:搜集完整的原始资料、准备系统的、条理化的综合资料是统计整理阶段的任务。

2. 重点调查的实施条件是( )。

D.调查目的不要求掌握全面数据,只须了解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 调查少数重点单位能满足需要 E.经费充裕

解析:重点调查的实施条件是重点单位的标志值在总体中占绝大比重、调查目的不要求掌握全面数据,只须了解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 调查少数重点单位能满足需要。

3. 选择分组标志应考虑( )。

D.与过去的分组标志一致 E.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解析:选择分组标志时应遵循的原则有根据研究目的与任务选择分组标志;选择最能够反映现象本质特征的标志作为分组标志;根据事物所处具体条件选择分组标志。

4. 下列属于统计指标的有( )。

D.2005年末发电装机容量比2000年末增加1.8亿千瓦 E.空气污染 解析:统计指标是反映同类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综合数量特征的范畴及其具体数值。具有同质事物的可量性和量的综合性。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只有BD。

5. 用水平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时,被开方的数是( )。

D.基期发展水平与报告期发展水平之比 E.总速度

解析:用水平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时,被开方的数是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报告期发展水平与基期发展水平之比、也就是总速度。

6. 在计算综合指数时,同度量因素时期的选择( )。

C.在计算质量指标综合指数时,应将同度量因素固定在报告期 D.在实际应用中,可将不变价格作为同度量因素

E.应根据基期或报告资料是否全面来决定

解析:同度量因素时期的选择是根据指标的经济内容来决定,而不是根据基期或报告资料是否全面来决定。

7. 撰写统计报告的具体步骤包括选题定向、收集资料、标明观点和( )。

A.谋篇布局 B.遣词造句 C.润色修改 D.规划结构 E.总结归纳

解析:撰写统计报告的具体步骤包括选题定向、收集资料、标明观点、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润色修改。

8. 统计报表制度规定,凡通过一些调查方法能够满足需要的,不得组织开展全面调查。这些调查方法包括( )。

A.典型调查 B.抽样调查 C.行政记录 D.重点调查 E.经验推估

解析:凡通过抽烟调查、行政记录、重点调查能够满足需要的,不得组织开展全面调查。

9. 为了全面反映我国公有经济和非公有经济的控股情况,2005年国家统计局制定了《关于统计上对公有和非公有控股经济的分类办法》,

将企业控股情况分为国有控股、集体控股和( )。

A.私人控股 B.单位控股 C.港澳台商控股 D.外商控股 E.其他 解析:2005年国家统计局制定了《关于统计上对公有和非公有控股经济的分类办法》,,将企业控股情况分六类:国有控股、集体控股、私人控股、港澳台商控股、外商控股和其他六类。

10. 土地和固定资产支出是指用于土地以及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方面的资金支出,包括的方面有( )。

A.土地购置 B.职工住房公积金 C.房屋和建筑物 D.工会经费 E.机器设备

解析:土地和固定资产支出是指用于土地以及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方面的资金支出,包括土地购置、房屋和建筑物、机器设备等方面的支出。固定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

三、 判断题(判断对错,正确的划“√”,错误的划“×”;将各题答案符号填写在答题纸上,每题1分,20道题,共20分) 1.

2.

3. 总体的同质性和总体单位的变异性是进行统计核算的条件。( √ ) 某工业企业作为总体单位时,该企业的工业增加值是数量标志;若该企业作为总体,则企业的工业增加值是统计指标。( √ ) 总体的同质性是指总体中的各个单位在所有标志上都相同。( × ) A.应根据指数的经济内容来决定 B.在计算数量指标综合指数时,应将同度量因素固定在基期 A.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 B.定期发展速度的连乘积 C.报告期发展水平与基期发展水平之比 A.生活质量 B.2001年~2005年原煤产量87.4亿吨 C.某家庭年收入5万元 A.研究目的与任务 B.能反映事物本质或主要特征 C.现象所处历史条件与经济条件 A.所研究问题比较重要 B.没有能力进行全面调查 C.重点单位的标志值在总体中占绝大比重 A.搜集完整的原始资料 B.准备系统的、条理化的综合资料 C.分析和评价所掌握的统计资料

解析: 同质性是个体都必须具有某一共同的品质标志属性或数量标志数值。

4.

5.

6. 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中最有科学根据的方式方法,因此,它适用于完成任何调查任务。( × ) 复合分组就是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组标志对同一总体进行的并列分组。( × ) 统计资料整理就是对各项指标进行综合汇总、分组,并按要求进行各种分析。( × ) 解析:抽样调查也只能做部分的调查任务。 解析:平行分组是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组标志对同一总体进行的并列分组。

解析:统计整理是对统计调查所收集到的大量原始资料进行分类、汇总或对已加工过的资料进行再加工,使其条理化、系统化、科学化,最后形成能够反映现象总体特征的统计资料的工作过程。

7.

8.

9. 平均指标可以使不同的总体具有可比性,并能以此分析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如分析劳动生产率水平与平均工资水平的关系等。( √ ) 可以用标准差直接比较不同水平的总体标志变动的大小。( × ) 时点指标数值的大小与时点间的间隔长短有直接关系。( × ) 解析:用标准差系数直接比较不同水平的总体标志变动的大小。

解析:时点指标数值的大小与时点间的间隔长短没有关系。

10. 保证时间序列中各个指标数值具有可比性是编制时间序列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 )

11. 如果基期或报告期的资料不全,就不能计算总指数( × )。

解析:如果基期或报告期的资料不全,总指数也可用平均指数求得。

12.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属于静态指数。( × )

解析: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是不同时期数据的对比,属于动态指数。

13. 撰写统计报告时要选择有待于研究的题目、选择可深入研究的题目、选择观点没有争议的题目。( × )

解析:选题时注意的问题:选择适合自己攒写的题目和选择有新意有价值的题目。

14. 所谓遣词造句,就是要在观点明确的基础上,按照事先拟定的框架结构,把收集、整理好的文字、数字、图形,根据说明问题或阐述

观点的需要有机地组合起来。( √ )

15.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业单位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0万元的批发单位、2000万元的零售单位、2000万元的住宿和餐饮单位。

( × )

解析: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业单位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0万元的批发单位、500万元的零售单位、200万元的住宿和餐饮单位。

16. 国家统计局编制CPI的基本方法为:固定一篮子居民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以及各个项目在篮子中的权数,通过对比报告期与基期的

权数金额反映价格变动情况。( √ )

17. 企业划分指标中,从业人员是指全年平均人员数。( × )

解析:企业划分指标中,从业人员是指期末从业人员数,没有期末从业人员数的,采用全年平均人员数代替。

18. 行政区划代码是指单位所在行政区划的代码,用6位阿拉伯数字分为3层,每层2位,分别代表我国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

(市、州、盟)、县(区、市、旗)的名称。( √ )

19. 在基本单位统计中,中间因某种原因停顿后又恢复的单位,其成立时间填恢复设立的时间。( × ) 解析:机关、事业单位的成立时间分三种情况:新设立的单位成立时间填新设立时间;恢复设立的单位(指中间因某种原因停顿,后又恢复的单位)成立时间填以前设立的时间;机构改革中,有些单位虽然名称有变化,但其基本职能未变,成立时间要填写最早成立时间。

20. 从业人员包括离开本单位但仍保留劳动关系,并定期领取生活费的人员。( × ) 解析:从业人员不包括: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并定期领取生活费的人员;利用课余时间打工的学生及在本单位实习的各类在校学生;本单位因劳务外包而使用的人员。

四、 案例分析题(每题有若干组答案选项,每组有1个或1个以上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选项的代表字母填写在答题纸上,每组分别计分,

在每组选项内多选、错选、漏选、未选均不得分;每题10分,其中每组2分,3道题,共30分)

(一) 为了解北京市2010年统计从业资格考试情况,北京市统计局从所有参加考试的人员中随机抽取了200人进行调查,这200人

的考试成绩统计资料如下:

利用以上所给资料,完成下列题目:

1) 题干中的变量是( )。

A.从业资格考试的情况 B.分数 C.人数 D.合计数

解析:变量是具有数量标志,这里是分数。

2) 题干中200人 的平均成绩是( )。

A.74 A.74.1 A.75 A.75.1

解析:平均成绩=(55*18+65*52+75*73+85*44+95*13)/200=74.1

3) 题干中200人 的成绩标准差是( )。

A.10.45 A.10.54 A.1.45 A.11.54

4) 题干中分组数列的离散系数是( )。

A.0.16 A.0.14 A.0.15 A.0.13 解析:离散系数=标准差/平均数=10.45/74.1=0.14

5) 离散系数的意义是( )。

A.离散系数越大,均值的代表性越强 B.离散系数越大,均值的代表性越弱

C.离散系数越大,标准差的代表性越强 D.离散系数越大,标准差的代表性越弱

解析:离散系数越小,均值的代表性越强。

(二) 某企业三种产品的单位成本和产量资料如下表:

答下述问题:

1) 总成本指数为( )

A.105.66% B.118.04% C.92.05% D.98.45%

解析:总成本指数=Σp1q1/Σp0q0=(320*60+176*50)/(350*50+180*50)= 105.66%.

2) 产量总指数为( )

A.114.86% B.113.21% C.86.94% D.87.06%

解析:产量总指数=Σp0q1/Σp0q0=(350*60+180*50) /(350*50+180*50)= 113.21%

3) 成本总指数为( )

A.96.57% B. 93.33% C.105.88% D.106.65%

解析:成本总指数=Σp1q1/Σp0q1=(320*60+176*50)/ (350*60+180*50)= 93.33%

4) 单位产品成本变动对销售额的影响程度和金额分别为( )

C.由于单位产品成本的变动,使总成本下降6.67%,减少2000元 D.由于单位产品成本的变动,使总成本下降3.43 %,减少1235元 解析:单位产品成本变动对销售额的影响程度和金额分别为(1-93.33%)=-6.67%,减少2000元

5) 产量变动对总成本的影响程度和金额分别为( )

A.由于产量的变动,使总成本增长13.21%,增加3500元 B.由于产量的变动,使总成本增长14.86%,增加4650元 A.由于单位产品成本的变动,使总成本增长5.88%,增加2117元 B.由于单位产品成本的变动,使总成本增长6.67%,增加2000元

C.由于产量的变动,使总成本下降13.21%,减少3500元 D.由于产量的变动,使总成本下降12.94%,减少4050元

解析:产量变动对总成本的影响程度和金额分别为(113.21%-1)= 13.21%,增加3500元

(三) 某企业2009年6月11日成立,从业人员30人,12月21日录用10人,26日解聘5人。

请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 从业人员统计的指标包括( )。

A.在岗职工 B.临时工 C.实习员工 D.劳务派遣人员 E.其他从业人员

解析:从业人员统计的指标包括三个指标指:在岗职工工资、劳务派遣人员工资、其他从业人员工资。

2) 该公司2009年6月末人数为( )。

A.35 B.37 C.22 D.28

解析:2009年6月末人数=30+10-5=35人。

3) 该公司6月份平均人数为( )。

A.31 B.29 C.24 D.26

解析:12月份平均人数=(30*10+40*5+35*6)/30=24人

4) 该企业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中的基本工资也可称为( )。

A.标准工资 B.效益工资 C.合同工资 D.谈判工资 E.业绩工资 解析:基本工资也可称为标准工资、合同工资、谈判工资。指本单位在报告期内(季度或年度)支付给本单位在岗职工的按照法定工作时间提供正常工作的劳动报酬。

5) 该企业职工工资性津贴和补贴具体包括补偿特殊或额外劳动消耗的津贴、岗位性津贴、保健性津贴及( )。

A.全勤津贴 B.技术性津贴 C.地区津贴 D.节约性津贴 E.其他津贴

解析:工资性津贴和补贴具体包括:补偿特殊或额外劳动消耗的津贴及岗位性津贴、保健性津贴、技术性津贴、地区津贴和其他津贴。

本文标题:统计基础知识与实务-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60875.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