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沟通智慧的启发-沟通的智慧

发布时间:2017-10-05 所属栏目:亲子鉴定的程序

一 : 沟通的智慧

几年前,我带当时尚不足4岁的儿子去商场购物。大多数男人购物往往有这样的特点,就是直扑目标而去,购完即走。当我们快要步出商厦时,儿子给我出了这样一个谜语:“爸,一个碗加一个锯是什么?”看到我苦思冥想无言以对,他颇为得意地告诉我那叫“玩具”。我恍然大悟——刚才匆匆经过玩具柜台时没有停步。我偷笑着带他折回,儿子很严肃认真的对我声明:不用买,只是看看就行……
  这段经历经常引起听者的暴笑,对我而言却有一种特别的韵味:原来沟通还可以以这样的方式进行,一个毫不起眼的稚童听起来滑稽可笑的话语却几乎化解了所有可能的抵触,却又是如此明确表达了他的需求。  

  也曾经读到过这样一则发生在幼儿园里的故事:幼儿老师问起孩子们雪化了变成什么,众多孩子争先恐后地回答说变成了水,只有一个小朋友怯怯地说:“雪化了变成春天……”。

  结果却是惹来了老师严厉的呵斥以及其他小朋友们的嘲笑。

  那一瞬我悲哀莫名。

  老师可能会永远封闭的,是孩子心智中的天才创意之门,一朵美好的心灵之花可能因此而凋谢。难以沟通的背后,不是年龄的差异,似乎也已经与聪明程度无关。

  那是智慧的差异。

  没有沟通的社会将是一个死寂的世界。我们不能不去深深思考,是什么妨碍了有效的沟通?  

  有效沟通,必须建立在对相同规则认知(同)的基础之上  

  一个美丽的德国女孩爱上了一个在德留学的极为优秀的中国青年,很快他们便坠入了爱河。然而在一次共同出外购物时,他们在路口碰上了红灯。男孩看到路上没有任何车辆,毫不犹豫信步走过了路口。

  这却导致了他们的分手。

  严谨的德国女孩这样想:他连基本的社会规则都不遵守,我怎么能将自己交与这样的一个人?  

  无奈的青年人后来回到了中国,很快他便获得了一位同样美丽的中国女孩的垂青。又一次的出外购物,又面临了同样的情景。年轻人牢记上次的教训,静静站在原地等候绿灯。

  女孩却拔腿离他而去,再也没有回头。

  女孩这样考虑:他连这样的胆量都没有,将来会有什么出息?  

  有人将此归结为文化上的差异,而我却认为这是一个沟通的问题——那位青年人并不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异同,他的无奈源于他没有坚持恒定的标准。我们看到,哪怕他在相处中始终坚持标准其一,他总会肯定获得一个女孩的爱,然而由于在不同的标准间游移,导致女孩在对他的认知上产生障碍。

  所以,有效沟通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沟通的双方必须建立在对相同的规则标准认知(同)的基础之上,而与规则自身的科学优劣与否并无直接关系。这在我们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尤具意义:不论我们企业的制度建设如何科学先进,如果不能在员工层面达至广泛的认知(同)而只停留于书面上的文字与行为的标准规范限制,它就难以形成自上而下的有效沟通,从而也就难以达成令行禁止步调划一的企业经营行为。如此我们便很容易解释中国为什么有些在制度建设上极不完善“土”企业的成功而具有现代意义制度体系的许多“洋”企业的失败,这同样给我们忙于ERP、CRM、BSC等的企业一个善意的提醒。

  有效沟通,必须拥有共同的愿景  

  在一个古老的王国,美丽的公主爱上了英俊善良的青年侍卫。国王发现了他们之间的恋情,暴怒之下,青年被关进了监狱。

  国王让青年作出这样的选择:在竞技场里,面对全国的百姓,他只能打开两扇门中的一扇:一扇门里面是一头饥饿凶猛的狮子,打开后青年会被吃掉;一扇门里面是全国最为温柔美丽的少女,打开后整个王国将会为青年与少女举办盛大的婚礼。

  在抉择的头天晚上,公主偷偷去监狱探望了青年。

  青年并不知道哪扇门后面是狮子,哪扇门后面是少女,而公主也只是到了竞技场才探知底细。当青年被带到竞技场时,他看到看台上的公主用眼神示意了其中的一道门,公主的眼神虽然矛盾复杂,然而却充满了浓浓爱意。那么,青年要选择走向哪扇门呢?  

  这同样是一个有关沟通的问题。

  我们发现自己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这里的关键是,他们是相互信任的,然而在此信任基础上能否产生有效沟通?

  另一方面,他们之间可能会有沟通,然而,在此特殊环境下,他们之间能否还会相互信任?

  如果他们共同选择爱情,以死来抗争,公主会示意里面有狮子的那扇门,青年也会毫不迟疑地去打开。公主也会徇情,从此成就人世上一段伟大爱情。

  如果他们共同决定先活下去,公主会示意有少女的那扇门,青年也会极不情愿地去打开。从此世界上又多了一幕人间悲剧,演绎出悲欢合离。

  这时,目标相同,信任与沟通是一致的。

  然而,当青年选择以死抗争,而公主希望青年活下来时,会怎样呢?

  她如果示意有少女的那扇门,出于对公主的信任,青年会义无返顾地走向另一扇门。

  正是担心这一点,出于对青年的了解与信任,她想应该示意关狮子的那扇门。她希望欺骗青年走向少女,从而挽救他的生命。

  问题是,青年也可能会意识到这一点,导致了他走向公主示意的那扇门(狮子)。

  这时,公主已无法判断青年的选择,青年也难以把握公主的示意。因而(在此问题上)他们对对方都已难以再建立信任。

  他们也都陷入两难的境地。

  最为糟糕的是,这是在常规方式下无解的问题。  

  由此,我们是否可以得到有效沟通的另一个必要条件,就是沟通双方必须建立在具备共同目标愿景的基础之上,这同样与目标的是否远大或者渺小以及科学可行甚至有悖道义无关。它警醒我们一个为企业员工所充分认知(同)的共同目标(而不是仅仅局限于高管层的所谓战略愿景)对企业而言是多么的重要,它也告戒我们,不管企业的愿景多么宏伟,如果在操作层面上不能与员工的切实感受(而不仅仅是利益)联系在一起,那它同样由于难以在沟通基础上产生信任、引发共鸣而使员工产生内在的自我激励行为,从而使企业愿景成为一个虽然美好但却难以实现的梦境。 

www.haiyijiao.com 海一角营销人网
有效沟通,必须得益于制度的保障  

  曾经读到这样一条谜面:辛亥革命后,黎元洪任湖北军政府都督,某日与众部下议事,常州人梁适武问及如何处理满清降将罗金成及其麾下清兵数十人,黎略一思索,即召文房四宝书以“何水无鱼?何山无石?何树无枝?何子无父?何女无夫?何城无市?”一谜作答。

  部下有通佛典者看后心领神会。皆拱手:“都督真菩萨心肠也!”

  黎微笑不语。

  至梁适武返办公署欲行收编降兵,其在场幕僚章公行阻之说:“梁公误矣!”。解谜后梁适武大悟,遂将降将罗金成及其麾下清兵数十人设计秘密处决。

  笔者遍寻出处,《释迦凡尘语录》名曰:劝修经,南水无鱼?无山无石?阿人无父?弥女无夫?陀树无枝?佛城无市?语咒“南无阿弥陀佛”。意如通佛典者所解,放清兵降将一条生路。

  然而幕僚章公行所解却是如此:

  何水无鱼? 隐喻“清”字

  何山无石? 隐喻“冰”(兵)字

  何树无枝? 隐喻“余”字,余有残余之义

  何子无父? 隐喻“孽”字

  何女无夫? 隐喻“处”字

  何城无市? 隐喻“死”字

  按章公行所言:黎都督不愿于众部下前斩降兵致惑人心,但他应知降将罗金成为人善变无信,所以责令梁公秘密处决降兵。   

  虽是小小一谜,但令笔者感慨不已的是,由于不同的解释理解,又都是如此有理有据,几十条生命瞬间逃出生天瞬间又灰飞烟灭,黎元洪的谜面正解到底如何可能也已成为一个千古之谜——也正是如此才让我感到阵阵寒意,黎元洪获得的是一个仁慈的美名,而杀人的却是梁适武。黎都督的指令可以有多种解释,而一旦有朝一日追究起责任,只有梁摆脱不了干系。

  这同样是另一种沟通的方式,只不过当事人为了达到自己特定的目的,而有意采取了暧昧、模糊的表达方式,因而它就必须倚赖于另一方心照不宣的心领神会,因而也就难以保证其中信息的不被误读曲解,从而也就难以保障有效沟通,即便是这种沟通可以同样有着共同的目标、遵循确定的规则——不同的是,这个目标不是共有的愿景而是一丘之貉的沆瀣一气;这种规则不是成文的律令而是非成文的内部(潜)规则,不是有形的机制而是无形的体系——每个体系自有一套难为外人所知的运行规律,因而掌控这个规律、这个体系已需要极高的心机智慧而非职业能力了。

  说穿了,这是一个权谋的世界,而权谋世界得以形成在于对制度体系的摧毁,其根源在于人们内心深处的无尽私欲。制度体系的破坏又导致了沟通所倚赖基础的丧失,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因而,有效沟通真正的最大障碍,还是源自我们内心深处的无尽私欲。

  我们看到,我们的企业内部之间更多的是这种方式的沟通,而消除这种因私欲所带来的沟通障碍,不能仅仅倚靠道德水准的提高,根本的解决还必须仰仗于制度的力量。  

  结语
  如此,如果在企业层面上分析沟通,我们是否可以将有效沟通的智慧理解为:在制度体系的保障之下、遵循一定的规则、沿着共有愿景的创意表白与发挥。

二 : 这四个法宝,是亲子沟通的最高智慧

 这四个法宝,是亲子沟通的最高智慧

文:屈开,摘自《把快乐还给孩子》

下面这四个法宝,不只是和孩子沟通,和任何人沟通都是有效的。

1、真诚:

真诚即真情流露。

在心理咨询中强调同感、同理心、无条件接纳、无条件的爱。在家庭成员相处过程中也是一样,要无条件地爱自己的父母或子女,真正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们的内心。其实人做任何事情都是一样,只要出于真情、发自内心地为别人考虑,一定会打动对方。

我常常和朋友们分享我的一个感悟:人最难拒绝的是真诚!

例如:

如果我不小心冒犯了你,明白过来之后你已经不理我,如果我对你说:“我心里很难过,当时是我一时糊涂,后来我特别后悔,我真的很珍惜我们的友谊,为了这件事情我都睡不着觉……。”你会不会原谅我?一定会!为什么?因为我表达了我的真诚!

俗话说:“以心换心”,当孩子体会到父母对他们的真情时,决不会无动于衷。同理,如果把孩子当成不懂事的小家伙,随口敷衍,或用哄骗的方法达到自己的要求,就容易失去孩子的信任和尊重。

有些爸爸妈妈常说“如果你不听我的话,我就不要你了。”或者是:“好,我明天给你买!”结果呢?明天早忘到脑后了。孩子觉得父母说话不算话,以后对他们的话也不会认真对待。一旦孩子形成这种印象,再想补救就困难了。

2、信任:

信任是彼此保持友谊和良好关系的基石。

如果彼此没有信任,就什么感情都谈不上了,什么事情都不好处理了。尤其在孩子教育上,如果父母与子女间缺乏信任,孩子会变成没有安全感的人,也很容易形成怀疑型人格。

一个初一的男孩子放学回家路上被高年级的一个男生截住,向他要钱。开始这个孩子不肯给,结果被打了一顿,被迫拿出了2元钱。那个男生还说以后每天要他准备2元钱,否则就打他……

晚上回到家里,孩子一直在等爸爸回来,想让爸爸帮助自己。没想到,和爸爸说了以后,爸爸不相信孩子的话是真的,以为孩子是为了骗爸爸要零花钱才编的故事。

这个孩子没有办法,就每天向同学借钱给那个男生,一直到一个月以后那个男生的案子曝光了,他才得到解脱。

我们常常听到父母这样问孩子:“是真的吗?你撒谎没有?你这个孩子怎么这么让人不放心呢?你告诉我你到底干什么去了?……”

这类问话本身就是在否定孩子。孩子感到父母不信任自己,就很容易心灰意懒,甚至破罐破摔。越是不信任,孩子越是做你不希望他做的事情。而得到父母信任的孩子,因为感觉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获得了认可,能激发出更多的自信心和创造力。越是得到信任的孩子,越是努力去做得更好。

因此,家长应尽可能多地给予孩子信任,不要随便怀疑,并要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信任,告诉孩子:“我知道你是一个善良的孩子”、“我知道你非常体谅父母”、“我知道你能行”、“我相信你能够自己处理好这件事情”。这样的话语,是对孩子最好的鼓励。

3、尊重:

每个人都有被别人尊重的需求。

不要以为孩子年龄小就不需要被尊重,实际上,孩子都有很强的自尊心,一样需要维护自己的尊严。

有一个问题很多父母都不明白:“为什么孩子总是和比自己差的孩子比呢?”许多家长认为是孩子没有出息,没有自尊心。其实,孩子和比自己差的孩子比,恰恰就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体现人的自尊才这样做的。

从另一个角度讲,人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你说的事情让我内心满足,我当然愿意听你的,否则我为什么要听你的?孩子感觉到你尊重他,他就爱听你的;如果感觉到你不尊重他,他就很反感,当然就对你的话听不进去了。

我当老师的时候,很少在课堂上批评学生,当遇到学生违反课堂纪律时,我就用眼神暗示他,他改了更好,不改,我也不会立即批评他,让他在同学面前难堪,而是下课后找他谈话。指出问题之后我会说:“老师可是给你留面子了,你是不是也要给老师留面子呀?”下次只要我看他一眼,他立刻就明白什么意思,一般都会马上改正错误的。我尊重他们,他们也尊重我,我的课堂纪律一直很好,学生很少故意给我找麻烦。

我的女儿在加拿大,发现房东对他的孩子非常有礼貌。当外人去他们家办事情的时候,如果大人正在和孩子谈什么或者做什么,不会因为外人来了,就放下孩子不管,而是告诉客人,我和她谈完就过来,您先坐。如果大人正在和客人谈事情,孩子跑过来要求父母做什么事情,也是一样。父母会告诉孩子,我正在和客人谈事情,等我谈完了就过去和你一起做。对待孩子和对待客人是一样的尊重,并非是只尊重客人而忽视孩子。这在我们中国的家庭里是比较少见的。我们常常是不管和孩子在做什么,只要有客人来了,马上就放下孩子不管,去接待客人去了。这对孩子其实就是不尊重。

人与人之间的礼貌和尊重真的很重要。可是我们却常常听到朋友之间说这样的话:“咱们两个还需要这么客气吗?跟我不用来这套。”尤其是夫妻之间,更是以为没有必要客气。亲密的朋友和亲人之间到底该不该有礼貌呢?请看下边一个有趣的故事:

满身带刺的豪猪到了晚上为了取暖,大家就挤到了一起,可是因为身上有刺,彼此刺痛了就又分开,分开了又感觉到冷,就再往一块儿凑合,太近了刺痛了再分开,后来它们找到了一个刚好能够不刺痛对方,又能够保证取暖的距离。这个距离是什么?就是人们常说的礼貌。

为什么人经常伤害自己最亲近的人?因为没有距离。亲人间一样要有适度的礼貌,在最亲近的人面前也要学会说:“你好!谢谢!真的感谢你!”等等话语。

尊重别人等于尊重自己,俗语“我敬人一尺,人敬我一丈”同样适用于家庭中。

4、智慧:

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时时运用自己的智慧。比如说话,话不能拿过来就说,要斟酌思量怎么说效果更好。比方说,丈夫不能在妻子面前过分夸奖人家的妻子,父母不能够在外人面前说孩子的缺点;给岳父母送礼要由丈夫出面,给公婆买东西要由儿媳妇拿出来;对胖人要说富态,对瘦人要说苗条;批评人不能太宏观,不能全盘否定,表扬人不能太具体,不能够让人误认为其他方面都不好。

丈夫说:“今天你怎么对我这么好?”妻子不高兴地说:“我哪天对你不好了?”

妈妈表扬:“你今天作业怎么写的这么快?”孩子很不乐意,说:“哪天慢了?”

妈妈说:“你怎么天天都这么磨蹭呀?”儿子说:“我怎么天天磨蹭了?不就是今天我有点肚子疼嘛?”

孩子洗碗的时候不小心打了一个碗,妈妈说:“我就知道你不会干好事情。什么事情到你的手里就没有好!”孩子听了特别委屈,呜呜地哭了起来。

关键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我们如何看待、如何处理已经出现的问题。大家还记得情绪治疗中的ABC理论吗?一件事情所产生的结果并不取决于事件本身,而是取决于我们的评价、态度、看法和认知水平。如果你是智慧的父母,如果你有着积极乐观的心态,你就不会担心孩子在成长的路上会发生什么令人不高兴的事情。

一个母亲听幼儿园老师说儿子上课爱讲话。她没有批评儿子,而是问儿子:“你说,小朋友上课讲话对不对?”儿子非常果断的回答说:“不对!”孩子很有是非观念。妈妈问:“那你呢?”儿子回答:“我表现好啊。”妈妈说:“那好,你是好孩子。”儿子听了很高兴,以后上课说话的情况少多了。

这位母亲就很有智慧,她不直接批评孩子上课讲话不好,而是通过问话达到让孩子往好的方向发展的目的。

在开心妈妈网上看到一篇非常令人感动的帖子:

妈妈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对她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3分钟都坐不了, 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妈妈,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只有她的儿子表现最差;惟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1分钟,现在能坐3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你的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在第40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你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走出教室,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了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再细心些,就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 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亮,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从这以后,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总是在差生的行列中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家长会结束,都没听到他儿子的名字。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听了这话,她惊喜地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走在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时,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第一批重点大学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对儿子说过,相信他能考取重点大学。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就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大哭起来,儿子边哭边说:“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赏我……尽管那是骗我的话。”听了这话,妈妈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流下,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一位网友看了后说:

看到这篇文章,我竟然流泪了,真的好感动。我很理解这位妈妈的心,我儿子也是很好动的,不过我没像文章中的妈妈那样做,有时为了一点点小事,就大呼小叫地训斥孩子,我要检讨!谢谢漂亮妈妈带来的好帖子!

这个故事又一次证明,事情的结果并不取决于事件本身,而是取决于我们的认知水平。认知水平决定了每个人对事情的不同表达方式和处理方式,使同样的事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智慧地看待问题才能智慧地解决问题。

这就是人生的智慧。


本文标题:沟通智慧的启发-沟通的智慧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59611.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