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十册):《孔明借箭》教案

发布时间:2017-07-30 所属栏目: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一 : 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十册):《孔明借箭》教案

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十册):《孔明借箭》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各种方法,把课文读通顺。
2、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孔明借箭的前因后果,进一步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3、引导学生联系全文内容,理解全文中心句,认识孔明、周瑜这两个人物的特点。
4、帮助学生认识“瑜、曰、吾、晌、嘱、擂”;会写“曹、瞒、吾、嘱、勿、诈、擂、呐”;理解“妒忌、军令状、迟延、调用、奇谋、神机妙算、欣然而立、军中无戏言”等词语。
5、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把对名著《三国演义》的认识加深、扩大。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阅读《三国演义》中有关孔明借箭的内容资料。
2、查阅搜集介绍诸葛亮及故事中人物的文章或相关资料。
3、船模型及相关的演示材料。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各种方法,把课文读通顺。
2、学习生字新词。
3、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结构。
4、介绍文章的背景、人物。
教学过程:
—、揭题激趣。
1.启发入题,了解出处。
《孔明借箭》这篇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的前半部分,有所删改。是—篇历史题材的课文。学习本文时,首先要弄清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还要弄清故事中写了哪几个历史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2.简介背景,了解人物。
(1)东汉末年,正值孙刘联合抗曹之时,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孔明借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历史阶段,也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赤壁之战》之前。
(2)了解曹操、周瑜、诸葛亮、鲁肃各是怎样的人,之间关系如何?(曹操是汉室的丞相,周瑜是孙权手下的大将,诸葛亮是刘备手下的军师,鲁肃是协助周瑜统率三军的。诸葛亮和鲁肃都是主张孙刘两家联合抗曹的人。课文通过孔明借箭一事,赞扬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二、自读课文。
1.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请教老师和同学,读通课文。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
2.自学生字新词(划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3.填空练习,了解大意。
()要()三天赶造()。()向()借船,然后用草船向()借到了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理解多音字及部分词语的意思)
“擂”读作léi,不读成lèi;“丞”读作chéng,不读成cén。
比较下面各组字,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雷—擂内—呐属—嘱日—曰
愉—瑜昨—诈吾—语勿—匆
2.初步理解课文意思。
3.指名逐节朗读课文。(正音、评读)
四、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回答问题。(理清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也是在解决课后第二题)
2.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借箭的过程:准备→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3.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l、2自然段)、二(3--9自然段)、三(10自然段)、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五、自己练习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全文内容,理解全文中心句,认识孔明、周瑜这两个人物的特点。
2、进一步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3、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把对名著《三国演义》的认识加深、扩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8课《孔明借箭》。(出示课件题目)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深入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三段
1、请同学们翻开书迅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个词最能概括诸葛亮的特点?(板书:神机妙算)
2、你从哪句话知道的?生读句,“瑜大惊,慨然叹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3、“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4、针对“神机妙算”,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或你想知道些什么?)(预测:为什么要用“神机妙算”?神在哪里?妙在哪里?怎样神?……教师择要板书问题。)
(二)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研究诸葛亮“神机妙算”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联系全文思考:哪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可一边默读,一边勾划,一边批注。)
生默读课文,思考。
请同学们分组研究这个问题。
建议每个小组中的人员分好工:先是一人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课文中哪些材料与解决这个问题有关;读完课文后互相交流、讨论,一人准备汇报,其余同学准备补充。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是夜,大雾漫天,长江之中,雾气更甚,对面不相见。孔明促舟前进,果然是好大雾!”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⑴会不会是凑巧赶上大雾满天呢?联系上文说说。“第一日,却不见孔明动静;第二日亦只不动。至第三日四更时分,孔明密请鲁肃到船中。”(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⑵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议论。)
小结:“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2、“遂命将二十只船,用长索相连,径望北岸进发。”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3、“孔明叫把船只头西尾东,一带摆开,就船上擂鼓呐喊。”
(军事擂鼓呐喊,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
4、“鲁肃惊曰:‘倘曹兵齐出,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吾等只顾酌酒取乐,待雾散便回。’”
“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小组讨论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提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不把这些话写出来呢?”
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为什么?因为他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这样写,不仅使课文含蓄,而且给读者以思考回味的余地。
5、诸葛亮算得准不准呢?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出示:“操传令曰:‘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轻动。可拨水军弓弩手乱箭射之。’……约一万余人,尽皆向江中放箭:箭如雨发。”
引导学生理解: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琴手射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
6、“孔明叫把船吊回,头东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呐喊。”为什么?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生齐答:神。)妙不妙?(生齐答:妙。)
7、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出示:“待至日高雾散……这里船轻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生读)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三)学生理解以上内容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突破难点:“借箭起因”(1—2节)。
学习方法:分角色朗读,其他学生做人物心理分析。
周瑜:表面客气设下圈套→步步相逼话里藏刀→置人死地而后快。
诸葛亮:表面糊涂早已察觉→立下军令状胸有成竹→置于死地而后生。
(四)出示讨论: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提示后讨论交流)
生:我觉得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生: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生: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教师提示:根本区别在于,提到箭,周瑜想到的是什么,诸葛亮想到的是什么?由此你觉得两个人的真正差距是什么?
(五)孔明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1、(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②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满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③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2、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练习复述课文。
3、题目“孔明借箭”,箭是借来的吗?题目说“孔明借箭”合适吗?为什么?
4、出示后人借这件事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
一夜浓雾满长江,
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
孔明今日伏周郎。
这首诗是后人用来赞扬诸葛亮的智慧的。引导学生齐读、背诵;同时指出:这首小诗精炼地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经过,其中的“骤雨飞蝗”用来比喻曹军射来那么多的箭。要求学生课后把这首诗抄下来,背熟。
三、课外延伸。
1、你还知道《三国演义》的那些历史故事?选择周瑜、鲁肃、曹操三个人物中的一个,谈谈自己的看法。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三国演义》。
四、布置作业:
1、继续分角色朗读课文并练习复述课文。
2、继续阅读课外读物。

二 :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1

1草 原
教材分析
本文是“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笔下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文章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因此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可以结合生活体验,边想象画面,让学生在读中品味作者语言的精妙,感爱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通过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渲染、勾勒、翠色欲流、陈巴尔虎旗、迂回、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等词的意思。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景的美,情的深,并背诵一、二自然段。
4.体会蒙汉情深的真挚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体会句子中包含的深刻含义,感受作都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蒙汉深情何忍别 天涯碧草话斜阳”
教学时间 2课时
单元学情分析

教学基本程序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
一、单元导读
1.同学们,课前先请大家欣赏一组图片:雪山,高原,草原,戈壁
2.看到同学们为这些美丽的风光而赞叹,是啊,这就是西部,祖国版图上神奇的土地!西部,世界历史上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如今,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在建设者辛勤汗水的浇灌下,西部又焕发出勃勃生机!课本第一单元的单元主题就是走进西部,让我们打开书,快速浏览第一单元课文,书上都向我们介绍了哪些西部的景和物呢。(一望无垠的草原,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高大挺拔的白杨,跨跃世界屋脊的青藏铁路)
3.学习要求:同学们,阅读本组课文,要把握主要内容,还要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如果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老师同学讨论。
4.现在,就让我们随着课文,走进西部,去亲近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
二.揭题
1.今天,我们首先要去领略那一望无垠的大草原。(板书:草原)
2.同学们,在你们的心目中,对于草原有哪些印象呢?
3.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老舍”,在他的眼中,草原又是一番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感受老舍笔下的草原。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读通课文,检查字词
一碧千里 无边的绿毯 绿色渲染 墨线勾勒 翠色欲流 忽飞忽落
群马疾驰 襟飘带舞 拨转马头 鄂温克姑娘 陈巴尔虎旗
蒙汉深情何忍别 天涯碧草话斜阳
(1)分组读,正音理解
渲染 勾勒:正音 结合课文注释理解意思
忽飞忽落:由一对反义词组成,再说几个这样的词
襟飘带舞:看图,理解“襟”就是衣襟
鄂温克姑娘 陈巴尔虎旗:读准音 了解“鄂温克”是草原中的一个少数民族;“陈巴尔虎旗”: “旗”是民族自治地方的的一个行政单位,主要在内蒙古自治区,旗相当于县级。 陈巴尔虎旗位于呼伦贝尔盟西北部,是著名的呼伦贝尔草原牧区四旗之一。
(2)观察,每组词分别在写什么?(草原景,草原的人,作者的感受)
2.理清文脉
(1)课文从草原的景和人这两方面来赞美草原,抒发“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这种民族大团结的美好情感。(板书:景 人)
(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哪些部分在写草原的景,哪些部分又在写草原的人?(把课文分为两部分)
(3)分小节朗读。
(4)读了课文后,同学们,草原的景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呢?
草原的人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回答之后师小结)
小结:草原的景和人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美。(板书:美)
三、朗读品析,感受美景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理解字词:请同学们自已读读这一段,不懂的词,可以做上记号。
3.理清结构:同学们,我们看看这段话哪几句话是在写景的,哪几句是抒情的,找出来,分别读一读。(个别读)
4.读抒情的句子:“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61阅读搜索辛弃疾的其他诗词,并搜一搜词牌名清平乐,看看还有哪些同类作品。

三 :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再见了,亲人》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再见了,亲人》教案(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十二个生字,认识四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探究

(一)引入课题

1.我们每个同学都是在爱的海洋里成长,谁能说说最关心你、与你最亲的人是谁?他们是怎样关心爱护你的?

2.出示图片,志愿军赴朝鲜图

同学们,嘹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在响起。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出示图片,火车站分别图

1958年3月15日那天,在最后一批志愿军胜利返回祖国的前一刻,千万朝鲜人民噙着泪花前来送行,志愿军们也含泪告别,大家都深情地说着这样一句话──出示课题图片,板书课题:再见了亲人(不打标点)

3.读课题

① 指名读课题:再见了亲人

② 加标点(板书:,)再读:再见了,亲人

③ 体会:哪一句的感情更强烈些?(齐读)

4.提问:

①”亲人”一般指哪些人?

②”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

板书:志愿军

③ 课文中的“亲人”指的是哪些人?

板书:朝鲜人民

④ 他们是亲人吗?不是。板书:不是亲人

T:可是…… (出示课题:再见了,亲人)

(二)、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诗配乐朗诵,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

那是1个现在看来非常久远的年代……有一天,战火烧至了鸭绿江边,

年轻的人们拿起了枪奔赴战场,只为能有宁静的生活,无情的战争让人们倒下,但没有人退缩,哪怕是伟人的儿子 … …平静的生活又回到了我们身边,但14万年轻的生命消失在滔滔江水边… …

2.同学们课前也查找了相关的资料,对这段历史,你们还了解到些什么?(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二、合作交流

1.是什么让不是亲人的人却比亲人还亲呢?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最使你感动的小故事,选择你喜欢的读书的方式,想一想,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能用朗读来表达你的情感吗?可以和同桌或学习小组的同学交流讨论一下,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2.学生自学,讨论。

3.汇报交流。

你最喜欢哪个小故事?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你能读读吗?初读课文,

三、品读体验

在文中找出“亲人”具体指的是哪些人?(用自己喜欢的线条勾划)你最想交流的是哪个故事?

根据学生的顺序,来安排3个故事的教学顺序。

1.重点理解第一自然段。

①大娘明明送去的是打糕,书中为什么说是“雪中送炭”呢?为什么这样比喻?( 因为大娘想战士之所想,急战士之所急,若不是他们比亲人还亲,能冒着硝烟冒着炮火雪中送炭吗?)

②战斗异常激烈,战士们已经几天几夜没合眼了,这时,大娘…… (导读,尽情让学生去感受文章感染人的语句)

③”救助伤员,失去孙孙”这一部分,你读懂了什么?从哪个词体会出来?(唯一)指导学生饱含深情的读。

小孙孙是大娘唯一的后代,唯一的希望。可是为了救志愿军,大娘却失去了他。这种情谊岂止是亲人,这真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啊!)生读。

④“您说,这比山好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谁能把这个反问句换个说法?哪种说法好些?为什么?(这句话是多么的亲切,又是多么的热烈啊!)

八年来,大娘一次次地把慈母般的爱给了志愿军,难怪志愿军们舍不得让大娘拖着疲惫的身体送了他们一程又一程,于是他们恳切地对大娘说──(学生齐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志愿军对朝鲜的关心体贴都尽在这一声声恳求之中了。

过渡:还有哪个故事让你感动呢?

2.第二、三自然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的能力,去挖掘文中感染人的词句。

3.我们在与朝鲜亲人告别时,回忆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往事,这一件件一桩桩令人感动的事,无不凝聚着朝鲜人民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所以我们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对于他们,你还有哪些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问题?(学生交流)

4、师生共同解决提出的问题。

5.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留到下节课解决。

第二课时

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1.仔细默读课文想想文章里大娘、小金花、大嫂3个人的故事都催人泪下,凝聚着他们对我们的深厚情谊。那是不是朝鲜人民就只是这3个人有这样感人的事呢?(那为什么只写这3个人的事呢?(因为要写的事太多了,不可能一一记下,只能选择重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老、中、小),作者用概括的手法写全体,这是1种经常用得到的选材组材方法,你们以后写一次活动,写景即可用这种方法)

2.快读课文想想这3个故事在表达上共同的特点?(开头亲切称呼亲人,中间回忆感人事情,结尾赞颂双方的深情厚意。)

3、精读课文最后三段,体会文章感情的升华

(1).在这片土地上,不仅居住着许许多多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一样的亲人,而且还渗透着我们与亲人们并肩战斗而洒下的鲜血,还留下了许许多多我们共同浴血奋战的故事。那一件件催人泪下的事情,无不凝聚着朝鲜人民对我们的深情厚谊。而另1个个让人泣不成声的故事,更让我们看到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一片赤诚。(投影:英雄图)

(2).但此时此刻,列车的汽笛长鸣,车轮已经启动。这是1个激动人心,充满留恋之情的场面,两国人民是在捧着一颗颗赤诚的心向最亲最爱的人告别呀!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饱含深情地读读这三段吧!(齐读)

(3).师引读(投影句子)

战士们登上回国的列车,望着这些可敬可爱的人,望着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志愿军从心底里喊了声──投影第一句。

汽笛响了,列车徐徐开动了,战士们多乡再看亲人们一眼啊!于是,他们只好请求隆隆前进的列车──投影第二句。

然而,列车飞快地向前驶去,亲人们离战士们越来越远了。他们只好挥动手,大声喊着──投影第三句。

(4).小结:他们的确不是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可他们是比亲人还亲的人呐!

板书:(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们之间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是人世间最崇高、最珍贵的友谊。战争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我们彼此的心中切有1个共同的愿望──愿中朝两国友谊永存!(板书)

4、回顾全文,归纳总结

(1).本文作者魏巍以志愿军战士的口吻,生动的记述了中朝两国军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颂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文章的写作方式回顾。

四、巩固延伸

关于抗美援朝的资料。

课堂作业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大娘 送打糕 昏倒路旁

救伤员 失去孙孙

小金花 救老王 失去母亲

大嫂 挖野菜 炸成残疾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透彻。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学生学习认真,扎实深受感动。学习效果好。

五年级下册语文《再见了,亲人》教案(二)

最近与师傅同上一堂课,虽然我上得很失败,但比较自己与师傅的课堂,找出差距,又经师傅的点评让自己豁然(www.61k.com)开朗,感觉我确实学习着,收获着。

一、教师在前——作为引领者

这里的教师在前,我觉得指一堂课的教学设计,教师都要经过精心钻研教材,精心准备,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还有每1个教学环节的预设是为了达到什么目标,教师都要心中有数。

课堂中用背景资料的介绍作为情景导入,是课前设计好的,可以让学生了解背景,同时引领学生谈谈看到了什么,想说什么,这样初步感受中朝人民的深情厚谊。

在感悟重点句之际,设计中也明确哪几句是要“咬文嚼字”感悟的,那么在课堂中,就要时刻关注学生动态,引领抓字词感悟,在我的课堂在中,学生说到“冒着”体现大娘不顾生命危险,而我没有顺势让他们找找还有那些动词也体现了这个。师傅的课堂在中,抓住一系列的动词“带着、顶着、冒着、穿过、送”感悟到危险,并以悟促读,更加体会到大娘不顾生命危险为志愿军送来打糕的精神。

学习送打糕之际,师傅设计大娘送去的仅仅是打糕吗?学生回答很精彩,有“还有一份心”、“一份温暖,一份真情”、“1种精神的慰藉”、“是精神上的帮助”。而我没有在研读部分挖深,只是浮在表面上,所以学生也游离在文本之外,游离在课堂之外,更不能很好地朗读了。

二、教师在旁——作为合作者

教师作为语文教学的引领者,但决不是牵引着学生走进课堂,进行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在旁,是指面对课堂的生成,怎样进行有效的应对,怎样与学生真正的合作,共同完成教学设计的目标。

在初读课题“再见了,亲人”之际,一学生“亲人”读得特别重,于是老师反问,你为什么这样读,学生回答因为这里要突出亲人,老师又机智地告诉学生这个课题顺序倒了,本来应该是“亲人,再见了”,那是为了突出重点,接着又让学生读了课题,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

在说到大娘为了救伤员而失去了唯一的亲人之际,学生说伤员可能很重,而大娘年龄大,身体瘦弱,志愿军背大娘还差不多,现在大娘背,而且背到很远的防空洞,一定很艰难。这是老师没有想到的,在放手让学生读之际,相信学生是聪明的,等待他们把精彩的答案呈现出来。学生还讲到丢下自己的小孙孙,背进防空洞可以看出,大娘想都没有想,老师马上讲到,是啊,一背一丢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啊,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在一齐朗读志愿军回忆大娘所做的事情之际,学生无意地将“三天三夜”读得特别重,于是师傅马上抓住这点,反问学生为什么读那么响亮,学生又开始联系上下文,说到:

“说明打得困难。”

“跟后面顶着打糕,冒着炮火,送食物联系起来,更能体现雪中送炭。”

“志愿军空着肚子拼了三天三夜,很辛苦。”

“一般空着肚子饿一顿就不行了,他们还三天三夜不吃,很困难。”

教师从生成的地方,与学生合作,一起关注语言文字,让学习不露痕迹,不觉得生硬。

三、教师在后——作为鞭策者

这里的教师在后指面对目标的初步达成,如何进行有效的提升,让教师作为鞭策者,在学生的后面轻轻一挥鞭,让学生更快、更深地领悟到文本思想。

当学生讲到从“丢下自己的小孙孙,背进防空洞”可以看出,大娘想都没有想就丢下小孙孙,把伤员看得比小孙孙还重要,老师马上讲到:“是啊,一背一丢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啊,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当一学生读得很有感情,都快流泪之际,教师表扬到:“老师似乎真的看到志愿军流下了眼泪。”这一表扬,读的学生倍加有信心,听的学生有了试一试以及想挑战的欲望,让朗读更加有感情,让感悟更加深刻了。

要上好一堂课,教师必须把握好自身的角色,真正把学生装在内心,随时改变引领、合作、鞭策的角色。我知道,教学这条路还很漫长,我只是刚刚起跑线上,还需要全力地研究与实践,不应该气馁,不应该灰心。

四 :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

本文标题: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十册):《孔明借箭》教案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55880.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