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年味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任然保留着春节这一传统节日,可是它那火箭高速般的发展却让这中间的有些东西变了味道。
红包
“恭喜发财,红包拿来”这应该是每个中国人都熟知并常用于过年的一句话。红包起源于明清时候,是传统意义上的压岁钱,也是农历春节时长辈给小孩儿用红纸包裹的钱。起初,包的只是100块(约现在的1分,只能买颗糖果之类的)五六十年代,包的是几分、几毛;后来,包的钱财越来越多,用处也开始不单纯只是送一份祝福。
一位在香港读大学的朋友说道:香港的红包包的大多数是10元、20元的港币,有的甚至是一条纸上祝福。
一位在内地读小学的孩子说道:我这些年收的红包储起来多达20万元人民币。
甚至,一些下层官员递给上司的红包,大吉大利、红包薄厚,诡异的笑脸相逢却笑里藏刀,互相一个握手点头,你我心照不宣!
年货
趁着特殊节假,商场抓紧时机、提早预备。一堆堆货品前后摆放的价格牌令多数人不禁赞叹:现在的一百块能买到些什么呢?物涨、货涨,唯独工资不涨!可是,这真的是物超所值吗?不!这都是人心惹的祸——大多数人选年货的标准是:拿出手的时候要显得阔气。各商家看准了这一商业契机纷纷给自己的物品包上一件件诱人的包装。由此,价格就仗着突飞猛升,不是一般人能买得起。那些所谓耀眼霸气的包装只能换来一句左耳进右耳出、从不进脑、从不深刻的“呀!这包装真漂亮”,过后还不是当成废物卖掉,有谁会留着呢?那您又多浪费了多少钱呢?
过年时节,走亲探访肯定少不了满手年货。有些人过年一家团聚普普通通便是福,从来不奢求;有些人一袋年货过百千,从来不吝啬。亲眼可见,要么是推推让让好不容易收下了,要么就是拿一袋去、提一袋回,反正结果都是多得吃不完,摆着堆灰尘——你若喜欢、你拿去,你若不喜欢就垃圾桶拿去。
年饭
自从东方的中国巨龙腾飞之后,经济迅速发展,一年辛勤劳动下来大家都挣得盆满捧满。
年饭大家各有各的选择、各有各的特色,而早已提早预订完毕的驰名酒楼敞开大门等待贵客某天大驾光临。要是迟了一步,就只能收到千篇一律的回复,通俗来讲就是:现在想订?对不起,明年请早!
但在中国这地大人多的陆地上,并非所有人都如此。
一些人,以幸福为名,一家只能吃条鱼、配些饭、带些谈笑,于是尝了富人们一顿中的小东西。
一些人,以“辛勤”为名,一心只想订间房、配上奢侈、带上银行卡、留下名贵剩菜,于是吃了穷人们一年里的所有饭菜。
谁还记得?那些年,钱财不多、单纯祝福的红包;
谁还记得?那些年,普普通通、互相交换的年货;
谁还记得?那些年,一家团聚、幸福满满的年饭;
今时今日,谁还会因为长辈给的一毛几分的红包连夜晚作梦都还满脸笑容?
今时今日,谁还会肆意地满街大跑只为在这新春佳节图个开心,玩个够本?
今时今日,谁还会大过年的在门口坐着,一边看着小孩子们玩耍一边跟左右邻居毫不吝啬地谈笑?
那时那日的过年味道真的寻不回了吗?
初二:三芊年
二 : 年味
年味
年,如期而至。
照例,家家户户开始大扫除,门口贴上了春联,街上挂满了灯笼,商场里摆满了年货,鞭炮声不断,礼花飞上了天,到处都显示出节日特有的气氛,可是在我心里总是有一种隐隐的感觉:年味淡了。
仔细想想,年味是什么?年味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憧憬,年味是理想变成现实的一种喜庆。为什么日子越来越好了,年味却变淡了?如果回顾过去几十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也许就会发现,一些曾经的憧憬已经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一些曾经的理想已经变成了现实,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环境在变,思想观念在变,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于年的感觉也在变。
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是最盼望过年的。那时生活条件差,平日里吃的是煎饼和咸菜,穿的是补丁衣服,只有过年才能吃上美味的水饺和各种油炸食品,只有过年才能穿上新衣服和新鞋子;在过年这段日子里,小孩子可以尽情地玩耍,放鞭炮,拜年,走亲戚,看戏,每一件事情都是那么令人快乐。而且对于小孩子来说,每过一个年,就能长大一岁,这也是一件快乐的事。那时候的年味是最浓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电视机开始走进千家万户,观看“春节联欢晚会”成为过年的新时尚,八点一到,大人孩子都坐在电视机前,节目众多,精彩纷呈,笑声不断,举国欢腾,那无疑是一场精神文化的盛宴,年味也似乎比以前更浓了。(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时光流逝,几十年过去了,一切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过去只有过年才有能吃到的一些食物,诸如炸肉、炸鱼、炸绿豆丸子、炸豆腐丸子、酥锅等等,如今只要想吃,随时都能在路边小店里买到。商店里摆满各种时髦的新衣服,人们不用等到过年也可以把自己打扮得光鲜亮丽。过去只有过年才能见到的那些东西,如今已经遍布在日常生活之中了。上了岁数的人有一句话:现在天天都在过年。还有最令人关注的一年一度的春晚,似乎也越来越差,难以满足胃口了。我以为,并不是春晚的水平下降了,而是我们几乎天天都能从电视上看到各种综艺节目,欣赏水平提高了,眼光越来越苛刻了。试想,再好吃的东西天天吃,嘴里也会没有了滋味;再好看的景色天天看,也会出现审美疲劳;再好听的曲子天天听,也会昏昏欲睡。过去只有过年才能带来的满足感正在一点一点消失,于是我们觉得年味淡了,开始去回忆中寻找过去那浓浓的年味。有人说,现在是物质生活丰富了,文化生活匮乏了。我以为,物质生活虽然丰富了,我们并没有很好地利用;文化生活不是匮乏了,而是泛滥了,泥沙俱下,鱼目混珠,我们已经有些无所适从了。其实,年味并没有变,只是我们的感觉变了而已。
对于年味,我过去也曾经有过一些独特的感受。
记得我参加工作的第二年,除夕之夜,区队安排我值班,那是我第一次一个人在外地过年。晚上,先是与几位同事在区队会议室看春晚,后来那几位同事相继离开了,我顿觉索然无味,也回到了自己的值班室,一个人冷冷清清,听着外面鞭炮声声,想着老家的父母,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和寂寞。结婚后,每年都会带着妻子女儿回老家过年,忙忙碌碌,热热闹闹,迎来送往,走亲访友。可是有时候也会觉得过年是件很繁琐的事情,是一种劳累和负担,身心俱疲,对过年产生了一种心理上的排斥,希望过年能好好地放松休息。况且,一年又一年,岁月流逝,头发渐少,皱纹渐多,过去的光阴一去不复返,只剩下日渐苍老的容颜和美好的回忆。于是乎,年,越来越近,心,茫然不安。记得有一年初一,午饭之后,我忽然想避开节日热闹的氛围,于是一个人朝着村外走去,一直走到了西面的山坡上,周围是大片的麦田,空旷,冷寂,心里也平静了很多,正漫步而行,却发现远处也有一个人正在慢慢走着,十分悠闲,那人也看到了我,相互对望一眼,又继续各走各的路,原来出来寻找清静的并非只有我一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渐渐沉静下来,对于年味的认识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年,是告别过去、面向未来的特殊时刻,当我们真正成年之后,过年也应该渐渐演变成为一种责任,想想自己以前过年怕麻烦,似乎有逃避责任之嫌。假如没有了那些旧的麻烦,可能又会有一种缺失感,反而又会去找一些新的麻烦来填补,想想那些所谓的年味,恰恰都在很多麻烦之中。
年味就是除旧迎新,打扫卫生,擦去玻璃上的灰尘,清理角落里的垃圾,干干净净,整整洁洁,一尘不染;年味就是家人团聚,无论多远都要回到老家,围坐在一起吃一顿热腾腾的水饺;年味就是给长辈拜年,看望长辈,祝福长辈,陪伴长辈;年味就是一种欢乐的气氛,贴春联,挂灯笼,燃放烟花爆竹;同时,年味还应该与时俱进,既要尊重传统的风俗习惯,又要接受现代的时尚,现在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我开始不赞成再像过去那样燃放烟花鞭炮,以为外出旅游应该是一种很好的过年方式;今年过年,很多人都在盯着手机又发“红包”又抢“红包”,想想一份“红包”能有几个钱,图的是那份热闹,这也是一种年味;年味是在唤醒我们,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好的东西要留下,不好的东西要抛弃,让一切从新开始;年味承载着我们太多的理想:健康、团圆、平安、幸福、孝敬、和睦、富贵、祥和-----一句“过年好”几乎包含了所有的年味。
年味就像我们亲手烹制的菜肴散发出来的香味,是浓是淡,全由我们自己把握。追根溯源,年味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传说中的“年”竟然是一种凶猛的怪兽,过年正是为了驱赶这种怪兽,由此看来,最早的年味应该是苦涩的。后来,年味渐渐变成了一种喜庆的滋味,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年味应该是我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来的,年味应该是我们对理想生活的一种追求。
冯骥才先生说:在过年的日子里,生活被理想化了,理想也被生活化了。年,实际是一种努力生活化的理想,一种努力理想化的生活。
只要我们用心经营,年味永远都是浓浓的。
三 : 年味
超市里挂起了红灯笼,商铺也卖起了对联,沿街小店堆满了年货。新的一年即将到来,新年景象依旧这般的熟悉。浓浓的年味飘散在大街小巷,飘散到每家每户。提到新年,我们自然而然的会想到假期、团圆、压岁钱、年夜饭、春晚……在新年里,人们的一切不好都会被宽容。新年新气象,新年新希望。好像,这就是新年才有的感觉。于是,人们那么喜欢春节。
小时候,一到过年就会到外婆家吃饭。一家人围坐在大圆桌旁吃饭的温馨感依然记忆犹新。饭后,小孩子们会聚在一起边吃零食边玩游戏,然后一起吐槽春晚,一起守夜。大人们则会趁着难得聚在一起的时间打麻将。反正,特热闹,特开心。在我的记忆里,这一部分一直都很清晰很深刻,因为那么美好。小时候,最期盼新年的到来了。
然而,如梭的岁月,不仅增长了我们的年岁,也逐渐冲淡了过年热热闹闹的氛围。年味一年比一年淡薄……姐姐们的出嫁和外出工作,即使大家庭的人数在变多,但在外婆家过年的人却越来越少了。春节联欢晚会仍然很难看,却没有一起吐槽的人了。还是会几个人玩游戏,却没有一群人的乐趣了。家里再也没有亮过一整晚的灯了,再也没有一起守夜到凌晨了,再也没有拿过新年红包了……过年越来越无聊要不就是期盼新年不要到,要不就是期盼春节快点过去。春节对于我来说居然成了一种负担。
传统的年味在逐渐变淡,但是一种新的过年气氛却迎头而上。家族微信群里吵翻了天,全家开启红包霸屏模式。红包的钱虽然不多,但是老老少少都参与了进来,大家都沉浸在了一片欢声笑语中。即使只抢到一分钱,也会因为自己的坏运气而哈哈大笑。大家都在调侃;“瞧瞧以前,100的现金拿出来都不好意思给小朋友们当压岁钱。现在一块钱都抢的那么开心。这微信红包还真是不错呢。”春节联欢晚会成了一种摆设,人们的红包抢的不亦乐乎,谁还在认真的“欣赏”那“有趣”的春晚呢。“倒春运”现象也在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老人离开家乡去到儿女们工作的城市过年。不得不说,我们小时候的,记忆中的过年的样子已经基本不存在了。传统的年味的确在变淡,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热情却依旧高昂。我们在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诠释团圆,用更现代化的手段来重温过年的情怀。
无论过年的方式如何变化,我们心中关于过年的情怀却永远不会改变。带着腊肉的香气,鞭炮的烟气,年味飘散在寒冬里,飘向下一个新年。
四 : 年味
聚集周末,话题讨论“说说咱们的年”。老生常谈,一年又一年,有什么好说的?百无聊赖,我也咀嚼起了自己过年的时光。
过年的快乐,兴奋,印象里仍只是在童年少年时代,因为可以在漫长的假期里,整天疯狂地玩心情地吃,生活比平日里丰富多彩了很多。在大人的操持和忙碌中,无忧无虑地一天天地盼望着年的到来。年少的心是天真烂漫的,也是很容易满足的。为那翘首以盼的心目中最美最漂亮的新衣服,难得的一 年又一年的父母亲人的压岁钱及礼物,兴致勃勃地挨家串户的拜年,和小伙伴们三三两两买来的烟花爆竹,一张彩色的全家福……就足以让年少的我们欢天喜地,兴奋无比,幸福绵延。
因为年幼,单纯,所以快乐,幸福的味道大概也就是那个时候了。随着年龄和心理的增长,对生活成长的体验,也越来越复杂,对年的到来也由盼望到忧愁,忧愁时间快得揪心,忧愁自己在碌碌无为中又长大了一岁。
不知何时学会了沉默,学会了呆在自己的空间里,习惯了独处,习惯了一个人消化苦痛,自影自抚,与父母的隔阂也随着年岁越拉越深。也只有到了一年的年夜几日,全家人围坐在暖暖的火盆边,那种暖暖的久违的幸福的味道,又重新笼罩了家里的每个人。此时,觉得,相聚,团圆,便是年的意义。
在暖暖的,心心相贴的氛围里,我们滔滔不绝地说着,遥远的过去或未来。听着父辈们讲着他们小时候的经历,过年的情景,只有到了过年才盼来的一套,由父母缝制的或改制的“新”衣,穿起来是怎样地爱惜怎样地舍不得;那时候水果几乎是没有的,糖果/干果,就算是人间珍肴了,去别人家拜年,能够得到几个糖果或一把瓜子花生,就高兴得忘得所以了,放在口袋里,一次次地看一遍地摸一遍,就一点点地品尝着幸福,快乐不散……
在听着他们的回忆讲述,我们又会不约而同地感慨现在:年复一年,我们的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都在发生着变化,节节高升,可为什么,还是有更多人感觉不到幸福和快乐呢。(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越长大,越孤单,越觉得冷清,年味也越来越淡。快乐、期待、热情的心境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不断的购物送礼,不断的聚会应酬,早早准备的红包……甚至连送礼送红包也开始逐步“升级”,攀比斟酌,小孩子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比较,谁的成果最辉煌,谁的收获更骄傲……
是不是生活越优越,得来的太容易,就越不知道去珍惜?越感觉不到幸福?是不是我们平日里跟过年时的生活情景没什么两样,便少了新意,少了惊喜,加之人与人之间的来往也渐次稀少,电话拜年,短信拜年,也已经成为过年的一部分,固然也少了人情味,少了年味。
就连年夜饭,也推出了酒店预约,网上预订,花样翻新,层出不穷,颇受人们欢迎。下一步,还有什么也是可以一个电话就预订的呢?“连三句话都不愿意说,电话也省略了,一个短信且不署名就算拜年了?”如今我们听到身边还有几个人说着这样的话?还有几个人有着这样的不满且无奈?这是时代的进步呢,还是我们评判生活及人情的标准的心态的退步?
五 : 年味
年味
文/紫竹心
·
其实味觉早已消失。
若干年前的子夜,那一场围炉而坐的固守。
如同昨日写下的条幅。(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张贴,抑或悬挂?都不曾打动门庭。
·
奶奶臂弯里的孩童,乳臭未干。
自当不识五谷杂粮,更是不知春夏秋冬。
娘亲便是代言,尝遍千辛万苦。
及至成年,又何曾记得酸甜苦辣咸,五味掺杂的旧事。
·
于是,年,便少了味儿。
柴米油盐成五颜六色的故事,时光里流淌。
情节已然翻新,那年,那月,那人。
浑然泛黄成故土的炊烟,模拟芬芳。
2016.02.20
本文标题:年味-年味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