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波瑞德斯创始人范晓岚新春祝福
值此新春佳节到来之际,衷心感谢消费者对波瑞德斯服饰的厚爱和支持,真诚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康健、阖家幸福、万事胜意。二 : 空空狐创始人自述20天内被资本踢出局 曾被塑造为天才少女
12月8日下午消息,空空狐创始人余小丹今日通过个人公众号发文称,由于公司内部治理原因,公司日前被第二轮投资方昆仑万维清算,目前创始人余小丹已被踢出董事会,并被辞去CEO职位,实际上完全失去了对一手创立的公司的控制权。
空空狐是一个主打女性二手交易的社区,此前由于余小丹的“90后”、“天才少女”,“美女创始人”等身份,一度受到热捧,还有不少“央视对喷俞敏洪”、“被VC追着投”、“靠不断交男朋友活下来”之类的报道等。
然而现在,通过一封自述长信,余小丹讲诉了她自己20天内被资本踢出局的故事。
公开资料显示,余小丹1990年出生于重庆市。于2014年4月创立空空狐,任职CEO,空空狐于2015年6月获得由红杉资本领投的2000万人民币A轮风险投资,2015年8月获得由昆仑万维领投的1500万美金B轮风险投资。(李根)
以下为空空狐创始人余小丹自述信全文:
我是少女丹,开始写这封公告的时间是2016年11月30日,距离我昏厥被送往急诊的11月10日过去了20天。这期间我知道了一些朋友对我的留言关心,我现在还在治疗中,但不是绝症而且也没有生命危险,恢复健康只是时间问题,如果不尽快跟大家报个平安的话,我会惴惴不安。发生的事情密度非常高,我注意力集中会加剧头痛所以也就支撑得起每天写一点,发出来的时候应该至少是几天后了。如果只写概况,也许会有很多问题,来回回答会很累,所以我尽量在这里写完,前面是基本情况,后面是细节。
基本情况
11月10日的晚上,我在家处理公司的事,发邮件和微信,中途接了几个电话。后来我知道了,我在中途昏倒在地板上,全身抽搐,头持续向后撞击,发出类似哭喊的声音。等我睁开眼睛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头很重,意识模糊,试图站起来,也站不起来。距离我最近的医院是“和睦家医院”,我被送去了和睦家医院的急诊,立刻照了脑部CT并拿到了结果,以下医生我按见到的顺序用ABCD来标注。急诊值班医生A告诉我脑部有一个阴影,是什么不清楚,他不是专科医生,建议明天跟神经内科的专科医生确认。
第二天,见到了神经内科医生B,医生询问了发作的详细情况,哪些症状有,哪些没有,然后确认了以前有没有这样的发作,我说从来没有过,这是第一次。诊断这是“痫性发作”,但具体脑部什么原因引起的,CT片不够,需要做核磁共振MRI和脑电图EEG。感谢她的费心协调,当天就做了脑部增强MRI(MRI with contrast)。做完MRI在等结果,护士告诉我医生给她们打来电话,让我不用回门诊找她了,医生会过来找我说。
半个小时后,医生来了,把我带到休息室,跟我说她已经看了传过去的MRI片子了,看起来是有一个肿瘤。她停了一下,看着我。我说,知道了。那么这个肿瘤可以怎么处理?她接着说,大概率是良性的,手术就可以,不用立刻做可以观察它长大的速度。我问,是开颅手术吗?她说,是的。到此我知道了目前全部的信息,跟医生道谢后,我接下来的要做的就是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好的医院,分别诊断,然后尽快做完检查。北京神内神外科最好的医院应该是“天坛医院”,但这所公立医院非常繁忙,另一个信息是其中有一部分“天坛医院”的专家也在和天坛医院合作建立的医院“天坛普华”出诊。为了快,接下来的几天我就在这两所医院来回。
天坛医院神经内科专家C看完当前资料诊断结果如下。医生B认为肿瘤的地方医生C认为是囊肿,好消息。这次“痫性发作”的原因他认为不是这个地方引起的,有脑膜炎的可能,坏消息。有明显“海马体变异”,坏消息。完成检查需要住院7-14天。
做了肿瘤检测目前最先进的PET/CT技术。
做了腰椎穿刺,取了脑脊液送去“协和医院”检查,测了颅压高于正常值较多。
然后连续抽了十几管血,结果还没有完全出来。
12小时脑电图接着24小时脑电图,都没有抓到能证明癫痫的特征波棘波。
检查结果是由“天坛医院”和“协和医院”共同出,现在已经拿到大部分。剩下的顺利的话也会在两周内拿到了。天坛医院神经内科专家C、天坛普华三位医生会诊看了已经拿到的这部分材料,四位都是神经内科的医生。目前的结果总结起来是:
单次痫性发作。初期判断跟癫痫反应类似,但两次脑电图都没有抓到癫痫的特征“棘波”。因此判断为急性发作,器质性原因不明,情绪性诱因是当天情绪激动。总结起来:暂不能诊断为癫痫,如果再次发作需立刻住院。
海马体病变。可能是导致这次痫性发作的器质性原因,如果之后不引起其他并发症就不处理。
左侧有囊肿。颅压250,高于正常值90-180较多,原因不明。
照我的理解,神经内科医生的意见认为是不发作就休息,再次发作就住院。另外等得到全部检查结果后我也会递交给天坛医院的神经外科医生,如果剩余检查结果没有跟之前的结果相悖,那么就可以确定:目前不用动手术。
10号这天昏厥我完全没料到,由于毫无准备被吓到了。其他的,医生告知我脑部肿瘤也好,剧烈头痛快一周不能起床也好,发现新的脑部问题也好,身体上不太舒服,但我心情上一直平静。有一部分原因是心里隐约知道。往回倒几个月,我每天书包里就背着一包药,周围的好些人发现我不仅完全放弃了喝酒,我开会前喝咖啡的习惯也停了。去医院的频繁程度就像零件轮番报废的机器人,好多次都是拿了药就从医院直接去工作地点。有投资人发现我比以前瘦了很多,并且脸色苍白,其实就是因为我很痛。六月份时其中一个肿瘤指标高于正常值3倍,根据我有限的医学知识也知道这有可能提示有问题,当然也有可能什么事都没有。了解这一年我病情的医生催促我住院,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拿了药就走了。我也很想停下来解决一下身体的问题,不要再连夜工作透支了,但我当时觉得比较负责的方式是,把融资解决后保证公司资金充足,然后再找到合适人选替代我做CEO,不合适的人员辞退和补位处理完毕。然后我就去住院。
在10日之前,我竭尽全力做着这些事。10日的突发病倒后,接连发生很多事,其中最容易猜到的,就是在确认我不是装病而是真的病倒了,因而短期没办法管理公司的时候,我的公司会易主。看起来我最重要的价值就是:持有一家市场估值2-4亿的公司超过60%股份。在病倒前,公司发放工资的钱已经不足,另外,由于用户使用支付宝交易需要手续费,而空空狐是由平台方来垫付这笔费用,已经支付金额200万,现在是在用用户的交易流水金额来周转,如果用户集中提现,那资金链必定出现危机。我跟股东提过,就算是让我拿持有的所有股份作为交换,只要对方能保证我的员工的工资和社保公积金不受影响,用户能正常提现,我愿意接受。
在听的人看来,这也就是说说而已,谁会放弃。10日病倒后,除了“员工和用户的利益不受损”,“我要安心治疗不再受到刺激”也加入了我的目标清单。现在我已经接受了一切针对我的苛刻条件,执行的律师说这是他负责修改过的最伤感的协议,但换来了公司正常运行。
我病得突然,昏倒前都在高强度的工作,股东和离职高管刚开始不相信我会突然病倒,直到他们通过各自的方式确认了。在病中,我出去参加了一次会面,强打精神出去的原因回想起来很伤感,当时我只有出现在现场这一个办法,才能避免他人以我的名义去借钱……
签署了0对价转让股份协议后,股东担心我病好以后会反悔,因此跟代表我的委托人反复确认。现在我好一些了,意识也清醒,就对股东说一下:我签署的合同我就会遵守。
以下是细节
以11月10日为分界线。
10日之前的内容是背景介绍,关于公司是干什么的、我平时在干什么、股东和离职高管在干什么。
11月10日之前
有些朋友知道我,是因为工作宣传出现在电视节目上面,我是一家小公司的CEO,但具体是干啥的,我自己很少在微博说。一方面是因为在电视媒体这些地方为公司宣传嘻嘻哈哈的我已经精疲力尽了,微博我想做自己。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关注我微博的朋友并不是我产品的核心受众,所以从现实层面上来说也完全没必要。
小部分早期关注我的粉丝是知道的,我创立的就是“空空狐”,女生用的二手交易平台,2016年业内比较权威的第三方统计机构“易观中国”发布的二手平台排名,前三的是阿里集团旗下的“闲鱼”、58赶集集团的“转转”和“空空狐”。各位可能在微博上看到过我们投放的广告,男生的话,如果用过“闲鱼”,那也容易理解,就相当于女生版的,交易衣服、包包这些闲置的。这是我的团队2014年9月发布的产品。
这是个毁誉参半的交易平台APP,被喷的常见情况是一个用户被另一个用户坑了,平台方却只能通过平台上双方的聊天记录订单记录来判定,而平台以外的证据,比如微信聊天记录我们没有能力判定真伪,因此可能被认为偏袒了买方或者卖方。这种被骂是很正常的,也是作为平台应该承受的。
另一种常见情况是,用信用卡套现被判定为异常用户后,会加入灰名单,这些用户申请提现之后会被冻结然后延期提现。正常用户仍然是在三个工作日内完成提现。信用卡套现的人不能及时套到现,就组队发帖,大意就是“平台空空狐拿钱跑路”,负面新闻也许可以引起大量用户恐慌,平台就可能顾忌名声或者融资提前跟他们妥协。
两种情况基本覆盖了空空狐的负面新闻类型。
从资本价值来说,公司估值从第一轮5000万,到第二轮2.8亿,到第三轮进入资本寒冬,也就在3-4亿之间。第一轮是红杉资本(Sequoia Capital)领投的,第二轮是上市公司昆仑万维的董事长周亚辉领投,红杉资本、源码资本等机构跟投的。
两年前刚开始跟风险投资机构打交道的时候,看到身边风险投资机构跟其他公司签了Term Sheet(投资框架协议)最后反悔,导致这些公司错过跟其他机构的谈判机会,我都觉得惊讶。因为投资框架协议仅单方面限制公司接触其他投资人这一条有法律效应,对投资人没有限制,所以从法律上来说投资机构这么做是没有问题的。后来我第二轮融资的时候,公司和投资人签署完具有双方约束法律效应的SPA(正式投资协议文件),一起给媒体提供了融资信息后,投资款最终照样没到齐。
如果问我,既然都有法律约束,为什么不能让签署协议的股东打钱?而且我这件事从来没有公开说过。为什么呢?因为太危险了。诉讼,就算真的有希望,需要的时间是几个月还是一年没人能预测,在那之前公司很可能就没有资金运转了,所以我至今还没看到有人敢这么做。除此之外,这样做本身就意味着跟股东公开撕破脸。引用股东源码资本的合伙人曹毅在一次电话会议上跟我说的话:
“你还想不想在圈子里混了?你公司还想不想以后融资了?”
我的诉求很明确,就是业务已经汇报了,公司快没钱运转了, 你们的钱啥时候打?如果有什么疑虑的话,是毁约吗?确定毁约的话直接告诉我,不要反复开电话会议找理由了,已经几个月了,我们得明确废弃之前的合同,我才能赶紧寻找投资人给公司续命啊。要不然公司有上一轮的投资合同束缚,股东应付投资款又不到账,就连新一轮投资人问我们上一轮的确定的融资额到底是多少都不能回答,上一轮投资没结束的情况下,下一轮没办法进行。
好几次快要发不出工资,我焦头烂额为了钱到处跑,但同事们并不知道有这么多次危机,因为无论如何我还是按时在每个月10号发出了,没有耽误过。
从去年8月份接下来的一年,公司的投资款到底会到账多少,我也不知道,因此预算起伏变化。股东先是催促我快速增长业务,也就是增大市场投放花钱,几个月后改成告诉我停掉市场投放,是停掉噢。如果我这次仍然这么执行,那么就相当于放弃接下来的融资了。之前一轮的投资款还没有到账,又损失掉下一轮融资的希望,这样谁来负责呢。当我这样回问股东的时候,没有得到答复。
最后第二轮的投资款加起来总共3400万,并且按照这个数字重新修改了协议。此前红杉投资人介绍了闲鱼的运营负责人季诺来空空狐担任COO,周亚辉支付给COO 300万,这笔钱由于是周亚辉直接支付给COO的,公司账面上没有呈现。但钱是算在投资款里。也就是说,公司运营实际收到的钱是3100万。除此之外COO年薪税后200多万,税前公司支出的钱超过全公司的所有人的工资总和。
COO的薪资支出超过全公司总和,支出太不合理了,因此我每次都要回答未来投资人对薪资结构的质疑,而且以后引进的其他高管怎么办,薪资不可能一直这样下去。所以我早晚得按照高管的市场薪资把这个支出降到合适范围,比较保险的方案是,在公司新融资到账后,再决定COO的降薪,这样即便有离职风险,也不影响全体员工的稳定性,这个职位也有足够的时间来补位。跟计划不同的是,融资还没敲定的时候,资金已经很紧张,如果这种时候给COO降薪,最大的可能就是COO离职,而离职进而证实了公司资金危机,那么也许等不到融资谈妥就员工动荡投资人退缩了。如果不降薪,下个月的工资发不出来了。没有哪个方案是好的,我选降薪续命。
那段时间,除了跟投资人,我几乎完全不说话,实在太累了。白天去投资机构开会,晚上更新机构不断新增索要的业务数据文件到凌晨。基础数据、留存分析、复购分析、融资后市场计划、预期用户增长根据、财务预测……
COO没有提前跟我说,直接邮件抄送HR要离职。这时候公司正在查处信用卡套现,一边联系支付宝提供我们监管的记录,另一边第三轮融资已经见完所有合伙人,数据尽调也做完了,到了最后阶段。
11月10日
11月10日发生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10号是每个月发工资的日子。
我的个人存款全部垫付公司支出以外,员工的工资缺口45万是我前一天晚上飞回重庆借的。为了不延迟发工资,还没来得及赶回北京我就先把借的钱打到了公司账户上。COO是除我之外唯一一个没发工资的,其他同事的工资都发了。
第二件事,COO打电话给我。
由于借的钱不够,把我和COO从发薪名单里面去掉,先发其他基础员工的工资,我和COO的工资在公司融资到账后补发。几分钟后,我就接到COO的电话,但这一次威胁我也没有用了,其他员工的工资是我个人借钱发的情况下,当时没有钱发给他。接着COO说,让我立刻给他盖章办离职证明,要不然就在公司闹。高管离职我得通报董事会,通过了才能给COO办,我没有权力独自同意,两个董事,红杉的董事郑庆生我今天就可以联系到,但另一个董事昆仑万维的董事周亚辉据说在美国,可能需要一两天的时间。我把这个情况说了,COO在电话笑着说你骗谁呢你盖个章就行。这个电话挂掉就一直打进来,我把详细情况写成文字汇报给董事会,红杉董事郑庆生很快有了回复,“不要影响公司融资,给COO开离职证明让他走。”周亚辉没回复。我打电话回公司执行这个决定。
在当晚7点左右,我昏倒失去意识,被送到急诊。
11月10日以后
不知道突然什么时候又会失去意识,我委托了一位创始员工代我执行公司的事。第二轮领投的股东“昆仑万维”的董事长周亚辉提出,由“昆仑万维”接手“空空狐”,承诺是由“昆仑万维”给公司注资500万(签署协议并派遣指定CEO任职后即注资200万),保证员工社保公积金正常缴纳和用户的提现正常不受影响。条件是创始人将股份无偿转让给“昆仑万维”,最后创始人的股份由60%多变成10%。这显然不是一个像之前两轮那样的正常估值的融资,但我已经没有什么谈判的筹码。
摆在我面前的路有三条:
1. 把老股东的投资款要齐。
不可能。要了一年都没有要齐,何况在公司困难的情况下,股东就更不会到账了。
2. 第三轮新投资人的融资打入公司。
虽然到了最后阶段,但负责以后业务规划的创始人突然生病了并且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复工,这种消息足以让融资泡汤。
3. 先借钱把危机撑过去。
维持公司人员开支和用户正常提现大概需要200万,这个数字也许借得到。但这之后仍然要把第三轮的新融资打入公司,如果办不到,那之前借的所有钱也就都白费了。拿到第三轮新融资现在出现的变数,就是我生病了。如果告诉新投资人我几个月后就会好,就会回到公司,一方面这么说完全没有根据,另一方面员工的公积金在当月25号之前必须交上。员工的五险一金一旦断掉,公司里计划购房购车的员工该怎么办?
所以我没有再去借钱。当时有人提出只需要借钱把公司这段撑过去,然后即便低价出售公司,3亿的公司也得卖个几千万,我的收益也是过千万,而提出方案的人也想从中分得利益。我拒绝了,说拒绝都不够准确,应该说是以关系破裂为代价阻止了这个做法。
对我来说,公司既然都要易主,我自己有钱当然比没有好,但是这个方案如果失败,员工的五险一金就断保了……
以前我跟投资人争执,从不会跪下低头。但这次我负担着整个公司员工的利益,在这种时候,我是很干脆的跪下的。接受“昆仑万维”的条件是当时最稳妥的办法。
基本已经讲完了。
11月28日,转股协议签署、新CEO接任、公司注资200万。在合同最后签署之前,周亚辉把由“昆仑万维”接收股份改为由他个人来接收,所以在工商变更后的“空空狐”的90%股权持有者变更为周亚辉。
我丧失董事会席位,因此接下来实际上给我剩下的10%股份也是可以通过类似这次的远低于市场估值的融资来稀释到0.1%或者更低,所以这个股份就相当于没有。
股权、董事会席位我都不需要,我离开后,公司应该按照员工入职时间计算创始员工的期权。这个后来被模模糊糊的绕过去了,方式就是告诉我们写着创始员工入职时间的员工协议找不到了……
我尽力了。
“空空狐”还在,部分员工离职,新派遣的CEO已经接管公司一段时间。
如果接下来公司被出售,我剩下的股份有“一点点”的可能性变现,那不论多少,我都不要,全部按照当初的比例给创始员工补偿他们。
这三年里,我犯了不少错,承受不住股东压力盲目增大市场投放、引进高管过程中考察不全面、忙于对外融资对内把控团队不足……每一个错误环环相扣走到了现在的失败。但我也成长得比以前任何时间段都快,这三年是我和世界交涉的一个开始,未来我还有很多想实现的事。我不再是CEO,也没有存款和房子,暂时回到父母家里休养。谢谢关心我的各位,我身体在恢复,Westworld第一季也看完了。
三 : 峰瑞资本创始合伙人李丰:我不好看网红电商的逻辑是什么?
中国的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以后,几乎可以确定,消费升级是中国未来最重要的大趋势。
在这个大趋势下,零售业、电商行业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但是去年年初有著名的网红电商的项目,我们没投。为什么?我想谈谈对电商行业的一点看法,比起网红电商,为什么我们更倾向于投资传统经济、线下零售行业做的电商。
为什么美国没有网红电商?
网红电商产生有三个特殊逻辑:
强大的供应链+淘宝平台+消费升级
我们为什么不投网红电商?中国网红电商兴起的背后逻辑是什么,这是我们要去思考的第一个问题。
我经常做的一个对比就是,为什么在中国有网红电商,在美国只有网红,没有网红电商?我想是这三个问题造成的。
第一,美国的生产供应链和中国的生产供应链相差甚远。
美国基本上把大部分的生产供应链放在了中国,中国孕育出了庞大的制造供应产业。这个庞大的制造供应链成为中国网红电商诞生最重要的基础。
中国网红为什么能够自己做商品设计和商品生产?另外一个很特殊的背景在于,中国的商品供给远远不及美国的商品供给优质丰富。
很多中国的消费品品牌,是为了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物品的可获得性问题,而不是选择性和范围性的问题。
而美国消费品品牌恰恰没有这项短板,从消费市场零售端的任何一个角度来看,各个商品品类的竞争都是充分且激烈的。这也是导致美国电商发展比中国慢的原因。
第二,那美国的网红干什么去了?不是做电商供应链,而是代言了各种已有品牌。
一方面因为美国品牌的分散度和垂直度已经足够,所以美国网红不需要参与新品牌的生产和供给,为已有品牌代言是更好的方法。
另一方面,美国亚马逊没有投资美国的社交平台,导致网红和交易之间的链接没有被打通。
第三,中国有网红电商,是因为我们凑巧在消费升级的转角。
几乎中国所有原来的消费品品牌所代表的消费文化,都没有很好地代表今天消费者群体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以及消费升级,所以在这个节点上,中国出现了网红电商。网红电商非常典型地代表了新一代消费者对品牌的需求。
所以网红电商这件事情,是非常有中国特色的。因为中国既有极其丰富优质的供应链,又有淘宝的关系,再加上中国原来传统品牌不能满足新消费者需求的趋势,这三点合起来代表了中国网红电商的产生逻辑。
网红电商是阶段性还是永久性现象?
它只是暂时填补了
消费者生活表达方式的空白
网红电商是阶段性现象还是永久性现象?
于我而言,我觉得网红电商只是一个阶段性的现象。它代表了一个消费升级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暂时性需求,由于用户在原有品牌的消费需求上没有得到满足,并且短时间内,没有出现新的能够代表新生活方式的品牌,在这种情况下,网红电商仅仅是作为一个填空式、阶段性的现象出现。
原因如我上面所述,因为对消费者来讲,最终还是要回到产品本身,或者说,对消费者消费需求本身最高效的解决方案,品牌是“高效”的最终解决方案。
品牌最底层的逻辑还是在于效率,因为它实际上解决了消费者反复试用产品的时间和成本浪费。
我并不是觉得网红电商不好,只是很客观地认为,解决供给问题的最终方案一定是品牌,这个事情从本质上是不会变化的。这是我对网红电商的一个结论。
选择线下零售做的电商
我们看消费升级看三点
品牌、品类、渠道升级
线下零售业已经经历了充分的市场化竞争,如何利用互联网效应使其原有线下的极限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这是我们在投资时考虑的重要标准。
这也是我们在最近一轮消费升级大势下,选择投资跨境电商、出口电商、ERP等等传统经济、线下零售行业做的电商的原因。
其实我们自己在看消费升级的时候,基本上就看三个事情:
1品牌升级
原有传统品牌在没落,市场需求在增长,一定会有品牌升级。
2品类升级
坚果类零食刚刚出现的时候,“坚果比普通零食更加健康”这个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当“三只松鼠”火起来的时候,这个观念开始深入人心,不是它造成的,而是用户消费升级造成的。大家认为吃坚果和不饱和脂肪酸会是通用概念上更好的消费品品类,这是一个自然增长。
3渠道升级
线上线下的零售渠道升级,以及品牌传播和塑造方式这些东西产生了变化。
我们自己在做投资的时候,要求自己的同事去考虑这三个方向。一定要在你所投的项目里面,至少占两点,运气好的话,能三个全占。
所以,归根到底,最后能够考核的标准只有一句话,就是现有模式在原有线下的极限效率上,到底提高了多少分?不管是商业模式改革还是互联网+,到底给你的效率加了多少分?如果没加到足够多的分,这件事就起起落落,从2013年2015年之间,无数O2O起来,无数O2O死掉,大概就是这样的循环。
本文转自混沌研习社(微信号:dfscx2014),经演讲者本人授权发布。
四 : 酷6网创始人李善友:后并购标本 壮志未酬
每天晒晒太阳,打打牌,看点闲书,喝点小酒,这是李善友之前不敢想象的生活。即将不惑之年的李善友,终于给自己放了个长假。
3月14日,李善友在其博文中宣布辞去酷6网CEO职务,盛大集团首席投资官朱海发暂时代理酷6的CEO。
关于李善友的突然离去,母公司盛大集团官方给出的辞职原因是“个人考虑”。李善友在博文中的解释是,“影院里,无论剧情多么精彩,你都可以随时出去方便一下,因为你知道,回来时电影还在那里,而且可能会更加精彩。人生则不然,出于对不确定性的恐惧,大多数人不敢真的出离,终其一生纠结于一片场景。其实,人生剧场中,智慧地出离,会让你一辈子活成几辈子的精彩。若问善友何处去?撒尿去也!”
李善友没有明确回答离开的理由,而坊间的传闻是由于盛大董事长陈天桥(专栏)希望酷6网的发展方向是“视频资讯新闻”,李善友则更坚持购买正版版权的“大片模式”,路线之争导致李善友挂靴而去。针对这一传闻,陈天桥更是亲赴酷6在北京的总部给予驳斥。他澄清所谓“大片与资讯”之争完全是空穴来风,这次的调整不仅不是冲突,而是一次水到渠成的变化。
抛开二人间的分歧不谈,作为一家创业型公司的代表,在酷6选择向盛大这家大公司靠拢时,结局似乎就已经注定了。
“创业者的离开是迟早的事情,把自己创业的公司卖给大公司再离开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李善友圈中好友向《商务周刊》透露,在2009年签字将酷6卖给盛大的那一刹那,李善友就已经有了预期,“因为盛大有自己的战略布局,酷6融入盛大后,就会有很多是创业者无法左右的事情”。
撒尿去也
陈天桥与李善友结缘于2009年。
这年对于陈天桥来说是“织网”最为重要的一年,他逐渐搭建出梦想中盛大娱乐帝国的雏形,而视频是这张网的一个重要支点。李善友的酷6则正面临着生存的危机。当时主要竞争对手优酷已经融资1.2亿美元,酷6则只有2400万美元,李善友开始为酷6的前景担忧。“不是兄弟无能,是他们实在钱太TM多了!完全没办法去跟他们拼,绝望了,完全没得活了,那怎么办? ”他曾这样回忆说。
和众多创业型公司一样,当公司发展遇到某种瓶颈时,李善友将目光瞄向了被收购。
“我融的钱少,我公司的价格低,如果年景好的时候,我当然去独立IPO了,但是做任何事情都是有前提的,你不能求最优解,要求次优解。如果不能独立IPO怎么样?那就寻求被收购呗!你得愿赌服输啊。”李善友之前接受《商务周刊》采访时表示,“在最糟糕的年景,酷6找到了适合那个最糟糕年景的出路。”
当时由朋友牵线,陈天桥与李善友取得了联系。“善友,找个时间我们来讨论下互联网行业的事情。”这是陈天桥发给李善友的第一个短信。陈天桥的出发点就已经站在了大行业之上,而非简单地想拯救酷6。
陈天桥和李善友的第一次见面就谈了很久。陈决定给酷6注资将其并购,但后来的一段时间里,在考察了视频市场之后,陈又决定不投了。“酷6不是第一名,人家投是情分,不投是道理,你不能因为这个而生人家气。”李善友说。
但李善友仍然一直跟陈天桥保持沟通,时不时发个短信,比如酷6有什么进步了,甚至他老婆生儿子,都给陈发了短信。
这中间,李善友又见了陈天桥三次。经历了四起四落之后,纠结的陈天桥下定决心赌上一把。盛大首先是以每股存托凭证4美元的价格,并购了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华友世纪41%的股份。2009年11月,华友世纪通过换股的方式收购了成立三年的视频网站酷6网。第二年8月通过与华友世纪股份互换,酷6曲线登陆美国纳斯达克,完成漫长的上市之路。
酷6借壳上市后,在新的董事会架构中,独立董事吴征(微博)出任董事长,陈天桥任职薪酬委员会主席、企业发展及财务委员主席,把控着高管的薪酬、战略及财务大权。与此同时,尽管仍然身为酷6的第一大个人股东,但李善友的股份已稀释至10%左右,原酷6的高管不少也先后离职。
酷6还未上市时,其战略及执行都是由创始人李善友一人拍板,他有着绝对的权威。上市后,新的董事会架构由上述“三驾马车”组成,这无疑是削弱了李善友对酷6的控制权。
“在酷6的主动权越来越小,这显然是曾经创业者身份的李善友不能接受的。” 互联网专家谢文对《商务周刊》说。
针对外界对他地位的质疑,李善友曾回应说,陈天桥毫无疑问是对酷6最有影响力的人,超过他和吴征,但是,“酷6的日常运作,所有的问题还是我一个人说了算,这个跟以前没有任何的变化”。
在谈到独立董事吴征出任董事长而非李善友兼任这一职务时,上述李善友好友的解释是,吴征是酷6董事里面在资本运作、媒体操作方面经验最丰富的一个,而且他是独立董事,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从外而内的看公司。
酷6一位离职的人士告诉《商务周刊》,陈天桥和李善友的磨合并不顺利,并没有迎来李所预期的蜜月期。他透露,陈天桥虽然几乎不怎么来酷6总部,但总会通过电话或者邮件的方式与酷6高管层进行沟通,希望酷6网能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并做出相应调整。
从2009年开始,李善友特别注重酷6的“长视频正版化”,他认为酷6的优势在于正版化较早,具有先发优势。而陈天桥的骨子里有很深的“媒体情结”,从当年试图收购新浪再到酷6,都是希望在其娱乐帝国的版图里补上媒体这一环节。酷6纳入盛大旗下后,陈在发布会上多次强调做资讯平台。关于这一点,李善友也曾对外界透露,陈天桥曾将酷6的内容与新浪、江苏卫视等做比较,半年内他就被陈痛批过三次。李善友对外的解释是,“被骂是因为被器重”。
上述李善友的好友强调,陈天桥和李善友在对酷6大的方向判断上是没有分歧的,都是定位在娱乐化的媒体,“大片路线”也是二人达成一致的策略。“大片是为媒体而服务的,只是在实际的操作中会有一些细节的差异。”他说,“他们之间的小分歧从签订并购协议那一刻开始就有,毕竟一个是站在集团的角度,一个是单独站在酷6的角度,君子和而不同。”
李善友曾经是搜狐网的副总裁、总编辑,在职位触到天花板时,他选择了另起炉灶,创办酷6网也让他从职业经理人转身为创业家。而从酷6被盛大收购的那一天起,李善友又重归职业经理人行列。不同的是,这次他是一家上市公司的CEO。
作为一个上市公司的CEO,必须给股东、投资人带来业绩。虽然目前视频网站依旧是全行业亏损,但真正敢于不计成本、不怕亏损的,都是老板可以当家作主的企业,如古永锵的优酷、张朝阳(专栏)的搜狐视频等。重归职业经理人角色的李善友,显然没有了这份底气。他首先就得给董事会一个体面的交代。而另一方面,盛大在其他领域的多元化尝试并不顺利,在如此背景下,酷6网依旧不断的“失血”。
互联网专家刘兴亮对《商务周刊》表示,路线之争存在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管是正版视频还是媒体资讯,两块业务都没有让酷6缩小亏损,“与其说因为路线之争换将,还不如说是因为有人要为酷6一年来没有好转的亏损状况负责”。
在止血的压力之下,加上李善友本身是个控制欲不强的人,他觉得该是放手的时候了。李善友私下和上述好友说:“这个孩子已经大了,我提供不了更多的机会了,只有让它去更开放的地方,参与更全面的锻炼,才能有利于它的发展。”
2010年11月,李善友正式向陈天桥申请职业生涯转化,提出辞职。
接下来的几个月,李善友一直和陈天桥商量如何过渡、谁来接班的问题。李善友推荐了投资人出身的朱海发。而李善友则称自己下一步可能去盛大基金,在投资领域工作。他在微博中写道:“请不要用直线来看我的发展,我有很多跳跃线。”
2.0能改变酷6吗?
同创始人李善友一样,酷6这家创业型公司也并不好过。李善友选择盛大抛来的橄榄枝,就是希望通过借助盛大这个平台让酷6起死回生,获得更大的生机。
不过被盛大看上的幸运儿酷6并没有外界想象的那样风光。刚上市时的酷6被认为是现金流最为充足的时期,李善友意在豪赌江湖,将酷6打造成第一视频网站的品牌。他试图投入巨资以提升酷6网在国内视频行业的排名,与优酷、土豆一起跻身第一阵营。当时酷6投入3亿元,在版权、带宽和新媒体内容方面同时出击,试图通过超前卡位确立其行业地位。
然而事与愿违。2010年财报显示,全年酷6运营收入仅有1660万美元,相比之下,优酷的营收达到5870万美元。但在投入方面,酷6的成本加运营支出有7000万美元左右,与优酷相当。这最终导致酷6在2010年亏损5050万美元,比优酷多出1950万美元。在2010年第四季度,酷6的总营收为580万美元,优酷则为2310万美元,双方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在拉大。
在媒体建设方面,酷6在获得成绩的同时也引来不少争议。去年世界杯期间,酷6网由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处购得视频网站独家转播世界杯的权益,据估算其付出的价格在人民币2000万元以上。DCCI的数据显示,酷6网的世界杯频道流量在所有跟世界杯相关的视频流量中占比高达46.13%,几乎占了整个互联网视频行业近一半的流量。不过,这却遭到了同行优酷网的质疑,为此两家打起了口水仗。整个世界杯赛事期间的版权费用加上推广费用合计约500万美元,当季酷6的总营收只有240万美元。
对于巨亏,上述李善友的好友解释说,“因为酷6以前欠的账太多了,比如带宽。这些事情做了之后,不会说立刻就有回报的。”他还强调,如果考察酷6在2010年对比2009年的业绩,则会发现收入增长超过250%,“由于酷6没有走IPO路径,其2009年业绩作为对比是无法进入投资人的视野的,2009年的财务数据对比只能使用华友世纪的历史成绩”。而在刘兴亮看来,借助盛大的平台,李善友看似给了酷6一个无可限量未来,同时也承担了资本游戏之下的种种不确定性。
作为创始人,李善友是酷6的灵魂人物。刘兴亮认为,对酷6来说李善友的意义已不仅仅是CEO那么简单,他代表的是整个公司的业务模式、策略制定等方面,他的离职对酷6网本已尴尬的局面将产生更为不利的影响。
李善友离任后,陈天桥从“放手”转为亲自坐镇,第一时间到酷6北京总部宣布了酷6新的发展方向,要求酷6从“传播自己独立观点的1.0”向“每个用户有独立观点的2.0”转变,“酷6要创造人人有独立观点的平台,重视用户传播与评论的力量,满足视频2.0的发展需求”。在陈天桥强调的下一步战略提升中,只字未提李善友强调的大片模式。
这一更为社区化的定位转变是否能扭转酷6的局面,现在判断还为时过早。不过陈天桥强调,盛大从自身的战略发展需求,以及产业趋势的角度,不但对旗下视频业务会继续坚持,还要有更大的战略上的提升,“对视频行业盛大将毫不犹豫的加大投入”。酷6内部员工向《商务周刊》透露,陈天桥给酷6新的投资马上就要落实了。
陈天桥表示,在投资酷6前双方长达9个月的商讨中,朱海发是最坚定的支持者,他对产业链的理解、构划方面具备独到的能力,希望他能凭借自身理性的个人风格和丰富的投资经验,给酷6带来更快的发展,同时不排除在内部发掘培养未来CEO的可能。
被并购后的命运
像李善友一样的创业者在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选择被并购的大有人在。2003年,搜狐并购房地产网站焦点网,创始人吴波离开。2006年,千橡收购校内网,创始人王兴离开。不同的是,李善友是在并购一年多之后选择了离开。
在现今这样一个规模经济备受推崇的年代,并购已是商业的宠儿。尤其是在互联网领域,大公司与创业者之间开始变得越来越紧密。
对那些有被收购打算的企业来说,并购是同巨人们比肩、与利润同行的捷径,被并购就是最好的赢利模式。无论所涉及的行业是否相关,无论未来的结果是否如愿,总有一大批后继者趋之若鹜。而这也意味着未来许多创业者将放弃独立上市的幻想。
然而并购真的是创业者们的天堂吗?并购真的能使一个企业超越自我吗?被收购之后的这些幸运儿们并没有外界想象的那样光鲜,即使是被Google这样人称“创业者天堂”的公司收购也不例外。
有人形容被Google收购的公司及其用户的情绪总表现出这样的模式:公司刚卖出去的时候,用户欢天喜地;几个月后,用户变得有点不耐烦,公司员工被调到Google的其他项目。公司情况在随后几个月依旧不见好转,用户开始离去。
Dodgeball这家颇具创新的移动服务商,曾是Twitter、Jaiku以及现在诸多用于苹果iPhone手机的定位感知(location-aware)系统的老前辈。2005年,Dodgeball的两位创始人丹尼斯·克罗利和阿列克斯·雷纳特选择了被Google收购。然而,不久两位创始人就发现,Google高层对这项收购并不太看重,在长达6个月时间内,Google仅向Dodgeball派去一名软件工程师。二人逐渐认清Google收购的真正意图,即仅仅是为了获得Dodgeball在移动社交网络业务方面的技术,而不是Dodgeball建立的服务。于是,他们在2007年4月双双从Google辞职。
“没有一家创业公司在被并购之后能成长为一个巨型公司。”谢文表示,并购是一家企业获得成长空间的一种方式,但不是唯一的。
谢文认为,创业公司被收购后,创业者的命运,基本注定就是被收购方的职业经理人替代,即使有过短暂的停留。他说:“被收购的创业家们都是壮志未酬的,他们绝不甘心被他人控制。”
在跨国巨头进军中国市场的路上,同样不难发现,没有一个被收购的本土公司创始人至今留在跨国公司。2002年,贝塔斯曼并购文学网站榕树下(后来又被盛大集团收购),创始人朱威廉离开。曾红极一时的网络实名搜索3721,2003年11月被雅虎中国收购,创始人周鸿祎在出任雅虎中国总裁一年半之后选择离开。周鸿祎当时的解释是,自己更喜欢做创业者,“做职业经理人就像是在给别人养孩子”。同样,eBay收购易趣之后,创始人邵亦波淡出,亚马逊吞下卓越网后,陈年也离职创办凡客诚品。有意思的是,这些创始人再次创业的公司,大多比其上一个被并购的创业公司活得更好。
至于李善友会不会再次创业,他那位好友表示,“一切皆有可能”。
五 : 一网情深创始人张春晖加盟松禾资本
4月23日消息,一网情深BBS创始人、中国互联网资深人士张春晖今天向网易科技确认,已经于本周正式加盟松禾资本。今后将主要侧重于移动互联网、通信及互联网项目的投资。
对于加入松禾资本的初衷,张春晖用“水到渠成”四个字来形容。他透露,这也是职场生涯很自然的一步。在加入松禾资本之前,其曾有着丰富的互联网创业经验,做过职业经理人,也帮朋友做过融资。所以这次接受松禾资本的邀请,投身风投行业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张春晖是中国互联网行业的资深人士,有着16年电信、IT从业经验,1996年,网名为“Spider”的张春晖推动建立了中国互联网上的第一个公众BBS——“一网情深”。2000年开始个人创业,创建“安络科技”。2004年在北京华亚和讯做职业经理人,负责WLAN增值服务及宽带增值服务及139.com项目的启动。2005年,创建“主流网”,研发全球首家提供电子杂志在线制作与在线阅读的“富媒体平台”,06年3月获IDG VC的投资。
松禾资本是2007年成立的一家专业创投管理机构。团队主要来自于有10多年创投经验的深港产学研创投,深港产学研创投的管理骨干都是松禾资本的发起人。松禾资本目前有4只基金,管理总规模10多亿元。
本文标题:峰瑞资本创始人李丰-波瑞德斯创始人范晓岚新春祝福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