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高考在即先打好平和心态这一仗
原本不想再写高考了。因为这个话题的确太热了,也太敏感了,担心说得不好,会误导人家。但26日晚报的一篇报道使我感到,高考的话题在中国可能是不可避免的。二 : 18【漂亮的外国诗歌】一
1.博尔赫斯《雨》
突然间黄昏变得明亮
因为此刻正有细雨在落下
或曾经落下 下雨
无疑是在过去发生的一件事
谁听见雨落下 谁就回想起
那个时候 幸福的命运向他呈现了
一朵叫玫瑰的花
和它奇妙的 鲜红的色彩
这蒙住了窗玻璃的细雨
必将在被遗弃的郊外
在某个不复存在的庭院里洗亮了
架上的黑葡萄 潮湿的幕色
带给我一个声音 我渴望的声音
我的父亲回来了 他没有死去
The Rain
Jorge Luis Borges
The afternoon grows light because at last
Abruptly a minutely shredded rain
Is falling, or it fell. For once again
Rain is something happening in the past.
Whoever hears it fall has brought to mind
Time when by a sudden lucky chance
A flower called "rose" was open to his glance
And the curious color of the colored kind.
This rain that blinds the windows with its mists
Will gladden in suburbs no more to be found
The black grapes on a vine there overhead
In a certain patio that no longer exists.
And the drenched afternoon brings back the sound
How longed for, of my father’s voice, not dead.
2.《巫师苏格拉底》的扉页诗句
那朵透明的花
他在孩子时闻见过
就在灵魂潜入时蓝色的水痕里
tansparente, la fleur qu’il a sentie ,enfant,
Au filigrane bleu de vame se greggant
——Stephane Mallarmee
Las de I’amer repos
3.《我是这第一个》
我是第一个喝下蓝色的人
它仍在寻找它的眼睛
4.《岁月,从你到我》
我们摊开一个空洞和仅有,
当夜是夜,
它和早上一起开始,
挨着你 它把我安顿下来。
5.枯叶飘零,君属何人。
leaves have withered , you belong to no one .
6.或许你还会想起我,
就像想起一朵不重开的花朵。
(好像是叶赛宁的诗吧,记不清楚了。反正当初看到的时候就觉得好美丽。)
7.曼德尔施塔姆 《从我的手心拿去一点蜂蜜》
从我的手心拿去一点蜂蜜,
一个小小的太阳,好安慰你的心。
8.《我们甚至丧失》
我们甚至丧失这个黄昏
没有人看见我们在薄暮里手拉手
当湛蓝的夜跌落在世界上
9.我用我的紧裹在我那
你所了解的悲哀之中的灵魂回忆你。
10.我最爱的《布宜诺斯艾利斯激情》 1923年 博尔赫斯
《陌生的街》
鸽子的幽冥,
希伯来人如此称呼傍晚的开始
11.再见------(葡萄牙)埃乌热尼奥·德·安德拉德
一路上我们说尽了千言万语,我的爱人,
我们所剩下的一切,
不足以驱散四壁的严寒。
我们耗尽了一切,只剩下一片沉寂。
我们的眼睛因泪水的咸涩而枯干,
我们的双手因紧紧相握而疲惫,
我们浪掷了光阴,让街角的石头
无声地等待。
我把手插进衣袋,却一无所获。
以前我们富有得互相给予,
好像我们拥有世上的一切,
越是给你我就越富裕。
12.《余晖》
它是原野生锈。
13.我曾经爱过你 .С普希金
爱情,也许, 在我的心灵里还没有完全消失; 但愿它不会再去打扰你; 我也不想再使你难过悲伤。 我曾经默默无语地,毫无指望的爱过你, 我既忍着羞怯,又忍受着妒忌的折磨; 我曾经那样真诚,那样温柔的爱过你 但愿上帝保佑你,另一个人也会像我一样爱你。
14. 里尔克《沉重的时刻》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哭,
无缘无故在世上哭,
在哭我。
此刻有谁夜间在某处笑,
无缘无故在夜间笑,
在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走,.
无缘无故在世上走,
走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死,
无缘无故在世上死。
望着我。
15.博尔赫斯《棋》
I
在他們莊嚴的角落裏,對弈者
移動?緩慢的棋子。棋盤
在黎明前把他們留在肅穆的
界限之內,兩種色彩在那裏互相仇恨。
那些形體在其中擴展?嚴峻的
魔法:荷馬式的車,輕捷的馬
全副武裝的后,終結的國王,
傾斜的象和入侵的卒子。
在棋手們離開之後,
這儀式當然并不會終止。 這戰火本是在東方點燃的 如今它的劇場是全世界。 像那另一個遊戲,它也是無窮無盡。 II 軟弱的王,斜跳的象,殘暴的 后,直行的車和狡詐的卒子 而棋手同樣也是被禁錮的囚徒 在另一個 黑夜與白天構成的棋盤上。 是上帝移動棋手,後者移動棋子。 在上帝身後,又是什麼上帝設下了 這塵土,時間,睡夢與痛苦的佈局?
16. 里尔克《秋日》一段:
谁此时没有房屋,就不必建造, 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就醒着,读着,写长长的信,
在林荫路上不停地徘徊
当着落叶纷飞。
17.聂鲁达的长诗《马丘比丘》中的一段:
等到粘土色的手变成了粘土, 等到小小的眼睑闭拢,
充满了粗砺的围墙,塞满了堡垒, 等到所有的人都陷进他们的洞穴, 于是就只剩下这高耸的精确的建筑, 这人类曙光的崇高位置,
这充盈着静寂的最高的容器,
如此众多生命之后的一个石头的生命。
18.泰戈尔的:
你询问的眼睛是悲伤的。
18【漂亮的外国诗歌】一_外国诗歌
它想要探索我心里的意思,正如月亮要探测大海的深浅。
我已经把我的生活自始至终,全部暴露在你的面前,毫无隐藏,毫无保留。 这就是你为什么不了解我的缘故。
假如它是一块宝石,我就能把它碎成千百颗粒,串成项链,戴在你的脖子上。 假如它是一朵花,圆圆的,玲珑而又芳香,我就能把它从花茎上摘下来,缀在你的胸前。
然而它是一颗心啊,我亲爱的。哪儿是它的边哪儿是它的底呢? 你不知道这王国的疆界,但你仍是这王国的皇后。
19.爱伦坡,可能多数人只知道他的小说,但是他的诗同样的有深度。贴一首《孤独》:
我不在乎我尘世的命运 只有少年的尘缘 我不在乎我多年的爱情 被遗忘在恨的瞬间 我不悲叹我孤独的爱人 生活的比我快活 但我悲叹它为我伤心 我仅仅是个过客
20.叶赛宁我认为最有意境的就是这一句:
我漫步在初雪的冬天
黄昏在我道路的周围点燃了蓝色的星光 21.聂鲁达《二十首情歌和绝望的诗》里我最喜欢的是那首《我喜欢你是寂静的》
我喜欢你是寂静的,仿佛你消失了一样,
你从远处聆听我,我的声音却无法触及你。
好像你的双眼已经飞离去,如同一个吻,封缄了你的嘴。
如同所有的事物充满了我的灵魂,
你从所有的事物中浮现,充满了我的灵魂。
你像我的灵魂,一只梦的蝴蝶。你如同忧郁这个词。
我喜欢你是寂静的,好像你已远去。
你听起来像在悲叹,一只如鸽悲鸣的蝴蝶。
你从远处听见我,我的声音无法触及你:
让我在你的沉默中安静无声。
并且让我借你的沉默与你说话,
你的沉默明亮如灯,简单如指环,
你就像黑夜,拥有寂寞与群星。
你的沉默就是星星的沉默,遥远而明亮。
我喜欢你是寂静的,仿佛你消失了一样,
遥远而且哀伤,仿佛你已经死了。
彼时,一个字,一个微笑,已经足够。
而我会觉得幸福,因那不是真的而觉得幸福。
22.伊朗导演阿巴斯的诗句
非东/非西/非北/非南/我正在此
墓地/覆满了/积雪 只在三块碑石上/雪正融化/三个年轻的亡灵
23.聂鲁达的
为什么整个的爱情突然降临在我身上,当我感到悲哀并且觉得你离我很远? 你总是穿过薄暮往后退,退向那开始被黄昏抹掉雕像的地方
24. 俄罗斯诗人费特《旧信》
长久被遗忘的书信,早已布满轻尘
珍藏的面容突然又闪现在我面前
一瞬间心中的苦痛死灰复燃
那早已失去的一切又重上心头
再次面对你充满信任,希望与柔情的目光
我无地自容,备受羞愧之火的煎熬。
那些感人的话语,那些褪色的字迹
热血从心底里澎湃着涌上脸颊
如同沉默的证人拷问着我的灵魂
让我一次次回想起我生命里那些春日与冬夜
你们依旧如此鲜亮,如此神圣,如此年轻
和我们痛苦分别的那一刻一模一样
我背叛了那些曾经的誓言——
好象世上有什么竟比爱情还重要!——
我冷酷地抛弃了那些旧日的书信
我冷却心中的激情与你挥手永别
满腔冰冷独自起程奔向漫漫前路
可是为何那些往日欢笑还会让我泪眼朦胧 你曾望着我的眼睛,细语呢喃向我讲述什么是爱情 即使一切重归于好,死去的心又怎会复活 热泪再灼人,也洗不净这些诗行。
25.艾略特《四首四重奏》
Who then devised the torment? Love. 是谁想出这种折磨的呢?是爱。 Love is the unfamiliar Name爱是不熟悉的名字
Behind the hands that wove它在编织火焰之衫的那双手后面, The intolerable shirt of flame火焰使人无法忍耐
Which human power cannot remove. 那衣衫绝非人力所能解开。 We only live, only suspire我们只是活着,只是悲叹
Consumed by either fire or fire. 不是让这种火就是让那种火把我们的生命耗完。
26.《蒙得维的亚》 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诗选
我滑下你的暮色如厌倦滑下一道斜坡的虔诚。
年轻的夜晚像你屋顶平台上的一片翅膀。
你是我们曾经有的布宜诺斯艾利斯,那座随着岁月悄悄溜走的城市。 你是我们的,节日的,像水中倒映的星星。
时间中虚假的门,你的街道朝向更轻柔的往昔。
黎明之光,它送出的早晨向我们走来,越过甘甜的褐色海水
在照亮我的百叶窗之前,你低低的日色已赐福于你的花园。
被听成了一首诗的城市。
拥有庭院之光的街道。
27.华兹华斯的诗句
我看最卑微的花朵都有思想
深藏在眼泪达不到的地方
28.Sensation (March 1870)
Arthur Rimbaud (兰波)
蓝色的夏日薄暮中的小径,
麦芒轻刺,我将踏着新新的青草。
梦游一般,我会感受凉意渗入双脚,
我光裸的头将沐浴在风中。
我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想
但是无垣的爱意将满载我心,
然后我将远行,远远的,像吉普赛人一样 ---- 如同女伴同游般欣畅。
29.马雅可夫斯基的诗
你为什么叫我诗人
我不是诗人
我只是个哭泣的孩子
看,我只有洒下沉默的眼泪
你为什么叫我诗人
我不是诗人
我的忧愁便是大众不幸的忧愁
如此微不足道
如果把它们告诉你
我会羞愧的脸红
今天我想到了死
我想去死
只因为我疲倦了
只因为大教堂上贴出的画像让我因为爱和悲而颤抖 只因为今天我温顺的像一面镜子
像一面不幸而忧伤的镜子
你看
我并不是一个诗人
我只是一个想去寻死的忧愁的孩子
你不要为我的忧愁而惊奇
也不要问我
我只会对你说些徒劳无益的话
如此徒劳无益
以至于我真的像快要死去一样大哭一场
我的眼泪就像你祈祷时的念珠一样忧伤
可我不是一个诗人
我只是一个温顺的沉思默想的孩子
我爱每一样东西的普普通通的生命
我看见激情渐渐的消逝
为了那些离我们而去的东西
可你耻笑我,你不理解我 我想我是一个病人 我确确实实是个病人 我每天都死去一点 我可以看到,就像那些东西 我不是一个诗人 我知道想要被人叫做诗人 应该过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种生活 天空 在烟雾中被遗忘的蓝色的天空 仿佛衣衫褴褛的逃亡者般的乌云 我都把它拿来装点这最后的爱情 这爱情鲜艳夺目 就像痨病者脸上的红晕
30.博尔赫斯《离别》里的
在我的爱人和我之间 必将竖起三百个夜晚如同三百高墙 而大海就像我们中间的魔法一场。
三 : 红色电影里一吹冲锋号就不要命的往前冲,真是这么打仗的么?
[王山水]红色电影里一吹冲锋号就不要命的往前冲,真是这么打仗的么?网友王山水对[王山水]红色电影里一吹冲锋号就不要命的往前冲,真是这么打仗的么?给出的答复:
我爸以前中苏关系最恶劣的时候在内蒙当过兵,所以接受过一些初级的训练,他说冲锋是肯定的,但不是一次冲到底,那前面的人肯定死绝了,都不会冲前面,退一万步说就算都不怕死体力和气势也都跟不上,实际中的冲锋是分梯次的。
在冲锋之前,会分成若干波,并且分配好任务,比如一连你们先冲前面到达某某位置就自行寻找掩体位置就地掩护;二连跟在后面冲,一连卧倒掩护你们接着往前冲,到指定位置就同样停下掩护,后面的三连又到前面了…
大概就是这种意思,交替冲锋,比较顺利一轮过去就你接着第二轮继续,这样一般说前面几波冲的其实风险相对较小,越往后风险越高伤亡越大,所以心理上排前面冲的人都气势旺不会有抵触心理,而后面的人跟着前面的冲出去,群体效应下也顺势就出去了,冲一阵心理的恐惧也稳定下来了……
这样一来,冲锋当然是所有人都冲上去,但是冲最前面的总是不同的人,他们当然会玩命向前到达指定位置,越快到达存活几率越高,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就是:哥冲到指定地点就任务完成了,下一轮之前可以松口气了,哪帮人冲到瓶颈位置就算谁倒霉,一般那个位置有一两波冲不过去,后面的人就会停止继续冲锋,这样不算违抗军纪。(当然,如果后面冲锋号又在吹就只能硬着脖子上了,但是这种情况极少,一般指挥员不会干这种失心的蠢事。)
然后稳住这一线,重新计划,或者重新分配冲锋任务,比如之前每波任务大致分配是冲一百米,这次每波缩减为二十米。
总之,就是让冲的人一直抱有生存的希望和侥幸的心理才成。因为一个公平的组织制度(风险均摊)比单纯的道德感召和暴力胁迫要有效得多。
如果不冲呢,你掉在后面,如果没受伤后面的队伍都是之前在前头玩命冲过来的,此时当然最看不起你这种怂包了,你根本没可能装死或者自伤,等着去接受军法处置吧,尊严全无。比较关键的时候还有督战队在后头呢,可以直接毙了你,冲不一定死,不冲肯定死…
这种梯次冲锋不是红色军队独有,一般军队都有,日军用得最典型。
只不过红色电影最喜欢拍冲锋时这种镜头,要的就是个气势(就和军演的新闻镜头一样,追求和角度不同而已,有的国家军演新闻放出来就几个大兵探头探脑趴那儿或不紧不慢前进,有的国家拍出来就一个个生龙活虎,跨战壕、侧翻甚至近身搏斗猛得电影一般…)。
网友李亦可对[王山水]红色电影里一吹冲锋号就不要命的往前冲,真是这么打仗的么?给出的答复:
因为有图片可能更好解释当年解放军/志愿军实际作战方式,所以把之前评论里的回复汇总了一下。
以下是回复内容,加上了图片
-----
SheldonLC
而且即使是每一轮次冲锋,也是采用的三三制细分,一个班,也分成几个批次,三人一组还有前后之分,从守军角度看,完全是这边突然冒出几个人,一下子又消失(卧倒),另一边又出来几个,这样此起彼伏的交替冲刺,这才是人海战术的真身
昨天 12:50
---
SheldonLC回复 featherwit
不过西方人还有不少国人对PLA实际的人海战术理解还是很大偏差的,实际上PLA在进攻的大部分阶段是不会排着队密集阵型冲锋的,因为现代战争的火力密集阵形不仅打不赢而且简直就是送菜,以美军的补给,我们每个人都被打成筛子弹药也用不完,倒是工农红军时期部分极左将领这么搞过,结果你也知道,被打出根据地了,志愿军时期的PLA基本还是三三制为主,在起始阶段分散的很开,一个宽正面同时一个连就算比较多了,在三分之二的进攻路程都是此起彼伏式的火力小组分散进攻,机枪和迫击炮做为支撑火力点也是分散进攻向前,而在后三分之一路程,开始逐渐合流,在最后一小段路程,则突然加速冲锋,在敌军阵地近距离行程几个集群,集体投掷手榴弹并冲锋近战。
------------------------------------------
下面这张图片以前收集的,是朝鲜战争中志愿军争夺一个山头的战斗,很明显看出来3人攻击小组,然后在山顶攻击目标位置逐渐汇合,形成局部优势,后方也有火力掩护(一般是机枪或者迫击炮,受限于当时火力),这就是当时所谓的“人海战术”的实际情形
类似的随处可见,这个是从我方阵地出发,可以看到进攻队伍已经开始分成战斗小组,但是因为初段,并未冲刺姿势。
下面是一个典型的火力小组反坦克的战例,两人手榴弹攻坚,一人拖后作为精确射手掩护
网友蒙面大侠对[王山水]红色电影里一吹冲锋号就不要命的往前冲,真是这么打仗的么?给出的答复:
四 : 红色电影里一吹冲锋号就不要命的往前冲,真是这么打仗的么?
[大冲锋号]红色电影里一吹冲锋号就不要命的往前冲,真是这么打仗的么?网友李亦可对[大冲锋号]红色电影里一吹冲锋号就不要命的往前冲,真是这么打仗的么?给出的答复:
我爸以前中苏关系最恶劣的时候在内蒙当过兵,所以接受过一些初级的训练,他说冲锋是肯定的,但不是一次冲到底,那前面的人肯定死绝了,都不会冲前面,退一万步说就算都不怕死体力和气势也都跟不上,实际中的冲锋是分梯次的。
在冲锋之前,会分成若干波,并且分配好任务,比如一连你们先冲前面到达某某位置就自行寻找掩体位置就地掩护;二连跟在后面冲,一连卧倒掩护你们接着往前冲,到指定位置就同样停下掩护,后面的三连又到前面了…
大概就是这种意思,交替冲锋,比较顺利一轮过去就你接着第二轮继续,这样一般说前面几波冲的其实风险相对较小,越往后风险越高伤亡越大,所以心理上排前面冲的人都气势旺不会有抵触心理,而后面的人跟着前面的冲出去,群体效应下也顺势就出去了,冲一阵心理的恐惧也稳定下来了……
这样一来,冲锋当然是所有人都冲上去,但是冲最前面的总是不同的人,他们当然会玩命向前到达指定位置,越快到达存活几率越高,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就是:哥冲到指定地点就任务完成了,下一轮之前可以松口气了,哪帮人冲到瓶颈位置就算谁倒霉,一般那个位置有一两波冲不过去,后面的人就会停止继续冲锋,这样不算违抗军纪。(当然,如果后面冲锋号又在吹就只能硬着脖子上了,但是这种情况极少,一般指挥员不会干这种失心的蠢事。)
然后稳住这一线,重新计划,或者重新分配冲锋任务,比如之前每波任务大致分配是冲一百米,这次每波缩减为二十米。
总之,就是让冲的人一直抱有生存的希望和侥幸的心理才成。因为一个公平的组织制度(风险均摊)比单纯的道德感召和暴力胁迫要有效得多。
如果不冲呢,你掉在后面,如果没受伤后面的队伍都是之前在前头玩命冲过来的,此时当然最看不起你这种怂包了,你根本没可能装死或者自伤,等着去接受军法处置吧,尊严全无。比较关键的时候还有督战队在后头呢,可以直接毙了你,冲不一定死,不冲肯定死…
这种梯次冲锋不是红色军队独有,一般军队都有,日军用得最典型。
只不过红色电影最喜欢拍冲锋时这种镜头,要的就是个气势(就和军演的新闻镜头一样,追求和角度不同而已,有的国家军演新闻放出来就几个大兵探头探脑趴那儿或不紧不慢前进,有的国家拍出来就一个个生龙活虎,跨战壕、侧翻甚至近身搏斗猛得电影一般…)。
网友蒙面大侠对[大冲锋号]红色电影里一吹冲锋号就不要命的往前冲,真是这么打仗的么?给出的答复:
因为有图片可能更好解释当年解放军/志愿军实际作战方式,所以把之前评论里的回复汇总了一下。
以下是回复内容,加上了图片
-----
SheldonLC
而且即使是每一轮次冲锋,也是采用的三三制细分,一个班,也分成几个批次,三人一组还有前后之分,从守军角度看,完全是这边突然冒出几个人,一下子又消失(卧倒),另一边又出来几个,这样此起彼伏的交替冲刺,这才是人海战术的真身
昨天 12:50
---
SheldonLC回复 featherwit
不过西方人还有不少国人对PLA实际的人海战术理解还是很大偏差的,实际上PLA在进攻的大部分阶段是不会排着队密集阵型冲锋的,因为现代战争的火力密集阵形不仅打不赢而且简直就是送菜,以美军的补给,我们每个人都被打成筛子弹药也用不完,倒是工农红军时期部分极左将领这么搞过,结果你也知道,被打出根据地了,志愿军时期的PLA基本还是三三制为主,在起始阶段分散的很开,一个宽正面同时一个连就算比较多了,在三分之二的进攻路程都是此起彼伏式的火力小组分散进攻,机枪和迫击炮做为支撑火力点也是分散进攻向前,而在后三分之一路程,开始逐渐合流,在最后一小段路程,则突然加速冲锋,在敌军阵地近距离行程几个集群,集体投掷手榴弹并冲锋近战。
------------------------------------------
下面这张图片以前收集的,是朝鲜战争中志愿军争夺一个山头的战斗,很明显看出来3人攻击小组,然后在山顶攻击目标位置逐渐汇合,形成局部优势,后方也有火力掩护(一般是机枪或者迫击炮,受限于当时火力),这就是当时所谓的“人海战术”的实际情形
类似的随处可见,这个是从我方阵地出发,可以看到进攻队伍已经开始分成战斗小组,但是因为初段,并未冲刺姿势。类似的随处可见,这个是从我方阵地出发,可以看到进攻队伍已经开始分成战斗小组,但是因为初段,并未冲刺姿势。
下面是一个典型的火力小组反坦克的战例,两人手榴弹攻坚,一人拖后作为精确射手掩护
网友张小北对[大冲锋号]红色电影里一吹冲锋号就不要命的往前冲,真是这么打仗的么?给出的答复:
【这个问题本身就有些问题,但我可以歪楼回答一下】
【不要从电影里学习历史啊!】
建国初期,在拍摄《南征北战》等『军教片』时,八一厂里的军事顾问,真的是当年参加过那些战斗的指战员,所以他们对当时战斗场景以及战术的还原相当逼真。当年拍摄这些军教片的演员,都参加了军训,一些战斗场景的拍摄中,部分演员还是当年亲身参加过战斗的部队战士参与演出的。
50年代末期拍摄的一些抗美援朝题材的战争片,因为受到当年拍摄条件限制,部分战斗场景的拍摄,使用的是过期的真子弹(比空包弹还便宜)。某位(我记不起名字了)扮演机枪手的演员后来回忆说,当时拍摄机枪扫射镜头时非常紧张,因为用的是真子弹,万一打偏了真会死人。【崔永元《电影传奇》某期节目中有此段采访】
不过在真实战斗中,冲锋时很少有那么密集的队列。机枪和火炮组合普及之后,步兵密集冲锋的战术就失去实际意义了。国共内战期间,大规模步兵冲锋场景其实已经非常罕见了。一般的班排级阵地冲锋,更接近「突击」和「逆袭」的战术概念。
电影中喜欢这种场景,是因为拍起来省事效果好。《大决战》系列电影可能是对普通观众误导最严重的电影了,但之所以会采用这种方式,完全是受当时电影拍摄技术条件限制,不得不采用密集队形冲锋,否则最后拍出来的镜头中没几个人,实在太没气势。
这种电影美学风格的具体形成,是一个很复杂的话题。但如果具体到提问中说到的细节,那么,无论是『共军』还是『国军』,在实际战斗中都有过类似的情形,只是我们很少在大陆电影中看到『国军』的镜头而已。
理由很简单,『共军』『国军』的基本战术都差不多。『共军』又不是完全靠自己单独发明了一套基本技战术理论,很多战术都是从『国军』那里学来的。
网友羊Vv对[大冲锋号]红色电影里一吹冲锋号就不要命的往前冲,真是这么打仗的么?给出的答复:
介绍林彪“六大战术原则”——一个创造性地解决具体问题的典范
“六大战术原则”:一点两面、三三制、三猛、三种情况三种打法、四快一慢、四组一队
一点两面:
进攻时只攻一点,包围两面(敞开两面甚至三面)。
集中兵力于一点上,采取纵长(点)与分散(面)相配合。那么开始突击时只有两三个排进入战斗,(形成)逐次增兵逐次消耗的“添油战术”,“头尖尾巴长”,形成后劲最大的尖刀。
7/9—8/9的兵力放在点上,2/9—1/9的兵力放在面上;放在点上搞集中兵力的绝对化。
集中兵力打开一个口子,以保证打垮敌人。一点打垮了,其余的就会垮。
只搞自己与自己的点与面的兵力对比,只在两面部署兵力,反对四面包围。四面包围是平均主义,缺乏重点,是逼敌作困兽之斗。
“面”的配置:可以“一点一面”,也可以“一点两面”,乃至于“一点多面”,“三面”,“四面”。可以“有点无面”,可以“多点多面”,可以“点中有面,面中有点”。
中心是为了集中兵力,只讲自己点上 、面上兵力对比,把自己兵力集中在一点上。至于同战场上敌军兵力对比,则可以不占优势。
四快一慢:
(抓住敌人后的)准备要快,前进要快,扩张战果要快,(敌溃退后)追击要快。总攻开始时间要慢。
中心是一个“慢”字。
“慢”的时间用以侦察地形 `敌情,布署兵力 `火力,进行政治鼓动工作,休息。
不管情况与任务怎样,反正我要准备好了才打,没有准备好就不打。你有千条计,我有老主意。
不要害怕由于准备而产生的新困难,一不怕(因为自己准备而)敌人工事加强,二不怕敌人增援,三不怕敌人跑了。
不能打急了,打急了就不能实现“慢”字。一开始进攻的时间不准快,只准慢。
不管上边怎么催,总是要准备好了再打,没准备好就不打。
攻击准备时间要超过战斗经过时间。如七天。
(“四快一慢”是攻打四平失利的经验总结。攻打四平时侦察敌情不仔细,未识破陈明仁借鉴了日本人的守城战术。另外,林彪认为发动总攻太匆忙了,使许多战士牺牲在坚城之中。)
三三制:
步兵班编为三~四个战斗小组,每组3—4人,老战士、新战士、解放战士结合配置。攻击时以小组为单位,呈三角形队形。这样进攻时队形疏散,减少伤亡。
三猛:
猛打 猛冲 猛追
猛打 猛冲:必须拼命打,只管拼命打,第一梯队打不下来就换第二梯队打,第二梯队打不下来就换第三梯队打;照原计划硬打下去。
猛追:(追击溃敌时)不管三七二十一,一下子拥上去,发扬冒险精神,不要怕情况不清楚,追就是了。以乱对乱,冒险扩张战果,死追、硬追、穷追。
一切战术中最重要的战术就是死打。打光就打光,完蛋就完蛋。
三种情况三种打法:
根据敌人三种不同情况(防御、退却、要退而不退),采取三种不同的攻击方法(不打莽撞仗,要打莽撞仗,半打莽撞仗)。
一种是敌人守:要完成一切准备工作再攻击。
一种是敌人要退不退:如果准备好了再打,敌人会跑掉;不准备就打,又会碰不下来。这时应先将敌人围起来,围而不攻或围而小攻,用一部分和他打,拖住他,使他摆不脱,然后准备好了再大打。
再一种是敌人退:那就要猛追,这时不要等命令,不要怕部队少,也不要怕情况不清楚,追就是了。
四组一队:
以连为单位,设“四组”——火力组、突击组、爆破组、支援组,合起来为“一队”——突击队。
是为了解决攻城战、巷战中的队形问题。同时说明不受四个组的限制,可以灵活运用。
==================
朝鲜战争中,其实四野基本也是用了这个战法,志愿军火力不行,幸好那时候美军还没有夜视技术,所以志愿军唯一打发基本就是夜间靠近,短距离冲锋。也就是传说中的:
人海战术----步兵密集冲锋战术。
步兵密集冲击战术就是指:冲击时,在一个营级作战单元中,构成多种密集的战斗队形,形成以班组为最小战斗单位的冲击布势,在步枪射程内,以最快的速度,最少的时间,形成最大的冲击力,在一瞬间要求以最多的士兵冲到敌前沿阵地,完成初期突破,尔后实施小范围的追歼战斗。
中国人民志愿军其实所使用的是较之大大改进的步兵密集冲击队形。这个队形就是:以班组为单位,相隔一定距离,这个距离要求就是一颗迫击炮炮弹不能同时炸倒两个班或组来确定的。这就形成小密集、大分散的战斗队形。
网友蒙面大侠对[大冲锋号]红色电影里一吹冲锋号就不要命的往前冲,真是这么打仗的么?给出的答复:
大家不要误解了,林总那个原则只是一些具体的战术应用。影视片里更是为了刻画战士英勇,以及好描写战斗场面才有冲锋号的。
其实土共的最牛的战术是轻步兵快速运动和包抄,比如“交替掩护和火力支援,穿插迂回,小股多路的灵活运用,以及撕开口子后向纵深发展的主动性”,实际中是完全看不到人海战术的。
真有人海战术,面对优势武器的国军和美军早都被打光了。
网友周祚对[大冲锋号]红色电影里一吹冲锋号就不要命的往前冲,真是这么打仗的么?给出的答复:
不专业,随便说两句抛砖引玉:
1. 步兵冲锋一定是要一群人一起冲的,一个个或者一排排按次序跑过去那不叫冲锋,那叫测试对方机枪稳定性。
2. 因此,不管是冲锋号,还是无线电,还是团长大吼一声,在冲锋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统一的号令方式让所有人都知道:开始冲锋了。不管以上哪种方式,都是军令,必须遵守的,即使枪林弹雨你也得冲,否则就是逃兵,准备上军事法庭。这个规则,共军国军日军美军德军共通的,只有意大利人可能是例外。
3. 对于士兵个体来说,如果注定要冒着对方火力冲上去,那一定是一群人一起冲每个人活下来的几率才能最大化,反正大家一起赌命,看运气,于是才有了大喊大叫、挥舞兵器这些仪式化的手段来“壮胆”。
4. 对于个体来说,一起冲锋不傻逼,心眼一动跑慢了几步,等大家都上去了你再被宪兵队拿枪指着往前跑,对方所有火炮机枪都盯着战场上那孤零零的你,那才叫傻逼呢。
5. 所以说,题目里面说的一听冲锋号就不要命地往前冲,是有心理学和经济学上的依据的。
6. 再扯两句关于为什么要“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话题:一般来说各国正规军使用这种操蛋战术基本就到二战为止了,因为一战及以前大型兵器设备没那么先进,面对驻防好的对方公事,只能用步兵扛着枪去淹,不过在凡尔登绞肉机(http://baike.baidu.com/link?url=kY3oI8nh6E8gFdrmyUPbcoCXK01dSBCuQjlO3UKM4fI5PXXRXJnLJEQd0Nem-k7FRYzAHqRXnfQnss-6XgyRDa)之后,实际上各国都很少使用这种人海战术了——效率太低,也太损士气了。所以即使是在二战之中,美欧德日的正面作战战术也是基于多角度侦查+空中轰炸+坦克对轰+实在不行了再上步兵的这一人道主义方式——战争机器都是很耐操的,但人不行。一直到今天,战术在发展,原则却还是这个。总之步兵冲锋是现代战争中所没有的东西了。
7. 所以说,红色电影之中所展现的肉盾冲锋战术,看似展现了前辈们大无畏精神,实际上也暴露出了战术和装备上的不堪,至于为什么没有重型装备,为什么没有现代化战术,为什么没有人道主义关怀,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8. 最后,我得说:题主印象中的,以及电影中出现的这种冲锋场面,在真实历史之中,绝大多数是发生在国军的正面抗战战场上的(如淞沪会战)。
欢迎喷~
======================
PS:我再补充一点,诚如@张小北老师所说的,现实中的冲锋,是尽量拉开距离,排成一个单排弧形成包围状的冲锋,人和人之间的距离至少10米。不过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伊战中美军拍摄的真实对战视频:那很无聊的。所以电影作品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展现导演想法,只能用集中和拼接的方法,很多会进行艺术化的处理,当不得真的。
网友吴奇对[大冲锋号]红色电影里一吹冲锋号就不要命的往前冲,真是这么打仗的么?给出的答复:
李云龙说,一个排一个排的冲,那叫添油战术。
网友蒙面大侠对[大冲锋号]红色电影里一吹冲锋号就不要命的往前冲,真是这么打仗的么?给出的答复:
看过训练,玩过游戏,应该能吹两句。—————————————————————————————— 楼上几位说的不错,确实是一波一波地冲,冲也不是直接冲向敌军肉搏,而是抢夺战略地形。进攻是分布进行的,比如部队分为三块,一部冲锋,二部三部负责侧翼火力掩护,等一部占领了地形,二部三部再依次发起冲锋,由其余两部掩护,由此部队形成阶段式前进 ———————————————————————— 冲锋中的武器通常需要这样:迫击炮,重机枪,冲锋枪,手雷,爆破桶等等,其中炮和机枪是极强的压制武器,但也最吃地形,为重机枪与迫击炮拿下关键地形或掩体也成为冲锋队的重要任务。同理,敌军的机枪部队,碉堡也会成为我军前进的重要阻碍,此时就需要冲锋队中的爆破部队去完成定点清除。董存瑞就是干这个的。—————————————————————— 当敌军重机枪、火炮等杀伤性据点被拔干净,剩下的就是清扫残局了,冲锋号响起,全军出击,战斗胜利。
网友王大力对[大冲锋号]红色电影里一吹冲锋号就不要命的往前冲,真是这么打仗的么?给出的答复:
“从未在电影里看见国军有类似冲锋”,题主真是高级黑。
现代信息化战争之前,传统战争的模式都是相似的,不管是您眼中电影里的共军,还是太平洋岛礁上的美军(同为美军,陆军比海军陆战队要娇贵得多,一般遇到敌人的强火力就会停下找掩体然后呼叫炮火覆盖或者等待支援,海军陆战队则勇猛的多,作战风格勇猛,敢打敢冲),还是为天皇玉碎高喊“板载”的日军,亦或是手持波波莎高喊“乌拉”的苏军,都是冒着敌人炮火冲锋的。
您问出这样的问题,说明您实在低估了军人血性。
网友SunYe对[大冲锋号]红色电影里一吹冲锋号就不要命的往前冲,真是这么打仗的么?给出的答复:
影视作品需要,现实的仗不会这么打法。
步兵的冲击队形在二战和二战以前主要是散兵线,二战和二战之后则是三五人为一组,小集群交替掩护,即上面几位知友说的三三制。
电影电视里面那种密集的冲击纯属为了视觉感官需要,事实上一个步兵连冲击,200m正面是看不到几个人。
步兵搭乘轮式车辆通常是距敌前沿5000米外下车展开成徒步行军队形运动至出发阵地,车辆就地隐蔽,开设营基本指挥所,隐蔽近敌到500-1000米左右时开设营前沿指挥所,同时展开营支援火力;出发阵地通常选择距敌前沿200-400米左右时,此时步兵展开为进攻队形展开冲击。我们所了解的五公里武装越野,400米障碍也就是根据以上这些战术条例所制定的训练科目。
出发阵地位置很重要,要保证敌不易发现,发现也不易被敌步兵火力所压制、拦阻。
到达出发阵地后,配属给步兵连的重机枪、无后坐力炮(火箭筒)选择发射阵地;连长、排长根据敌阵地布置和进攻路线给重机枪和无后坐力炮划定射界;机枪班班长掌握射界之后指挥机枪班构筑发射点、射击、装定超越射击标尺,每挺重机枪应构筑2~3个发射点。
步兵连冲击,连突破口一般在200米左右,展开进攻队形,不是一线排开;全连冲击队形是个梯形,短底边向敌,展开4~5个步兵班,另4~5个步兵班在后,重机枪和无后坐力炮布置在长底边的两侧;重机枪射击不是直挺挺的扫过去的,而是以全连斜边为限制射界,以一定角度侧射。
网友蒙面大侠对[大冲锋号]红色电影里一吹冲锋号就不要命的往前冲,真是这么打仗的么?给出的答复:
1、存在。
2、不仅仅存在于红色电影、主旋律影视作品,欧美影视剧中也有,特别是描写两次世界大战的。
3、实战中的冲锋和影视作品不一样。除了极端情况、个别极端军队,不会有军队冲锋时会像电影里那么密集,真的无视各种火力网阻击的。一般都是火力准备后,整个散兵线前后分散开,交替掩护快速前进,装备好的还会有轻机枪、迫击炮等伴随掩护,士兵之间间隔很宽,不会像电影里似的给机枪来回突突。
网友匿名用户对[大冲锋号]红色电影里一吹冲锋号就不要命的往前冲,真是这么打仗的么?给出的答复:
看到这么多答案,我都不好意思说我当兵时是这么演习的。
网友蒙面大侠对[大冲锋号]红色电影里一吹冲锋号就不要命的往前冲,真是这么打仗的么?给出的答复:
国军也有啊,比如国军在忻口会战中对1002高地的强袭,就是典型的人海战术。
--------时隔好久的分割线---------
当时随意一回答还有知友评论,那就让答案再丰满一下吧。
上面说国军对1002高地的进攻是人海战术,主要还是因为过于密集的队形,造成己方后方人员的武器无法使用,而对方的武器命中率则大大提高,徒然增加自己的伤亡。
当然日军也强不到哪里去,日俄战争的时候,日军强攻二零三高地造成己方重大伤亡,以下是维基百科的相关内容。
「203高地争夺战是典型的攻山头战役。战斗先由日军第7师团与第1师团残存部队主攻,之后的战术由满洲军总参谋长儿玉源太郎定案日军28个连队使用舟波性的攻击,每隔15分钟部队发起一次冲锋。当时俄国守军的武器上有两个优势:日军所没有的手榴弹与马克沁重型机枪,该战役中日军伤亡有近半亦由马克沁机枪造成。而俄军方面在辽东地区的总司令官是施特塞尔中将(在肯德拉切夫中将12月15日战死于鸡冠山堡垒后继任),旅顺要塞司令官是史密鲁诺夫中将,旅顺港司令官为古雷葛勒维其少将。旅顺地区全部俄国守军约42,000名,大炮640门,军营52处。在203高地争夺战中日军战死5,052名,且日军战场指挥官乃木希典的次子乃木保典少尉于11月30日战死于此役中的203高地西北坡(在战死之地竖有一个碑“乃木保典君战死之所”)。而乃木希典的长子乃木胜典中尉在5月27日傍晚5点30分因战伤不治伤死于第2军(由辽东半岛盐大澳登陆)南山战役(此役日军死伤4387名并获胜。在金州俄守军1个师约1万7千名、火炮131门,在南山(扇子山)的俄守军为西伯利亚第5团约4,000多名,此役俄军伤亡约1,100名并败走撤退)中的金州陆军野战医院。」
太平洋战争中岛屿攻防战中日军采用这种战术就更多了,采用人海战术的一方,一般都是因为火器和对方相差太大,日俄战争日军没有马克沁重机枪,甚至没有配备重炮和手榴弹,无法打击壕堑中的俄军有生力量,战争之后,日军广泛装备了掷弹筒作为基层作战单位的曲射火力,在抗日战争中给装备更差的中国军队带来了更大的麻烦。据统计,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有百分之三十左右的伤亡来自日军掷弹筒,百团大战中的关家垴之战中,八路军一二九师以密集队形进攻(装备差没办法)付出重大代价也没有能全歼日军冈崎大队,和掷弹筒有很大关系。
尽管武器装备和美军同样差距巨大,但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却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战绩,和志愿军没有向日军一样采用人海战术有较大关系,同时,志愿军中高级军官对战机的预判和应变能力也是远高于日军的死板执行力,对散兵线的作用也达到炉火纯青的能力,被誉为当时最强轻步兵也是实至名归了。
网友罗洗河对[大冲锋号]红色电影里一吹冲锋号就不要命的往前冲,真是这么打仗的么?给出的答复:
冲锋也是要分场合的 不是所有战斗都可以用吹号密集阵冲锋解决的。另外,真实的战斗,说实话,绝大多数时候木有什么视觉效果,很多喜欢好莱坞大片的人完全看不下去兄弟连这种写实风格的片子。所以电影表现的东西和事实是有很大偏差的
网友蒙面大侠对[大冲锋号]红色电影里一吹冲锋号就不要命的往前冲,真是这么打仗的么?给出的答复:
人海战术必要的时候国共双方都会使用,比如林彪在锦州就说过『我不要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国军更是将人海战术加以滥用。抗战后期国军在滇西打的松山、龙陵战役,攻坚时广泛使用人海战术,而且是更加机械、呆板的人海战术,在重火力和空中支援的绝对优势下还付出了五倍于敌的伤亡。
网友博朱对[大冲锋号]红色电影里一吹冲锋号就不要命的往前冲,真是这么打仗的么?给出的答复:
俺的姥爷抗日战争打过尾巴,国共内战从山西打到解放西南,当年太原会战时因祸得福受伤先退了下来,他所在的班太原会战后只剩三个人,其中两个都是一早受伤就下来的,另外还有很多亲身的经历还好我中学时很仔细跟他聊过。
我要给出大家一个不一样的答案!打仗时根本不是那样的!按我姥爷的说法就是那只是电!视!电!影!当然并不是说完全没有冲锋的时候,但是那样做太少太少了,而且绝对不会像剧中那样一堆人扎堆儿冲出去,那样做最方便对手撂倒一大片好不好?散兵阵型时每个人横向不少于十几米前后也有层次才好这也是保护自己。
又不是冲到前面去捡金子谁捡到算谁的,冲到最前的得枪子儿机会也更大(即使敌人溃败时也会一边退一边放枪啊!)----好吧前面那个捡金子的比喻不是我姥爷说的是我自己想的,就这样吧第一次认真答题了!
网友蒙面大侠对[大冲锋号]红色电影里一吹冲锋号就不要命的往前冲,真是这么打仗的么?给出的答复:
某边防团快速反应分队退伍,两年间野外驻训、演习超过十个月,步兵战术爱好者。
答案是仗不是这么打的。
1、电影中的大规模密集冲锋,只有电影里、封建社会之前、帮派械斗才会出现。古代社会步兵靠的是阵法,罗马兵团、诸葛亮都是这样,现在的武警防暴盾牌阵就是古代传承下来的。不求快,求得是稳中取胜。
2、在提三三制,地面进攻单位,不论是步兵、步战车、坦克、自行火炮基本都遵循着交替式进攻,或者品字形,或者梯形,或者轮替,也是强调稳扎稳打,互为掩护,而且单兵距离要求五到七米(可能有不同要求,这是手榴弹杀伤半径),战斗小组距离十米以上。扣题,进攻尽量保存自己,保持距离,保持稳步推进。
以上,暂时想到两点,手机码字,来日补充
网友赵梦师对[大冲锋号]红色电影里一吹冲锋号就不要命的往前冲,真是这么打仗的么?给出的答复:
没看过只能说明LZ确实没看过王师自己拍的主旋律战争片。另外LS几位说的很全面了,我再补充一点,TG的军号体系完全照搬的国军,然后自己做了一些小修改而以,如果国军不冲锋,那他们的冲锋号又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网友长风破浪对[大冲锋号]红色电影里一吹冲锋号就不要命的往前冲,真是这么打仗的么?给出的答复:
之前看《凤凰大视野》,里面一个参加过朝鲜战争的老兵说,他从未听到过吹冲锋号,都是跟着前面的战士,一个接一个。我想因为志愿军发起战斗时大都是在晚上,要达到突袭的效果。吹号要看情况的的吧,突击前吹号不是傻逼行为么?
网友跳跳vitamin对[大冲锋号]红色电影里一吹冲锋号就不要命的往前冲,真是这么打仗的么?给出的答复:
冲锋号和冲锋是真的。
住在12军XX师旁边,以前该部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家人见过部队出发和回营。听参战伤兵讲过,冲锋号一吹只能往前,到达指定位置,过程中遇火力压制自行隐蔽,但是不能回头。进入阵地时没参过战的新兵都很怕,有发抖的,腿软的。但是冲锋一开始,周边全是喊声,出了战壕就什么都不怕了,血性一下就起来了,只顾着往前冲,子弹飞的声音也确实听得很清楚,都是擦着过的。
对越自卫反击战回来的伤兵真是看着心疼,缺胳膊少腿的很多,受伤系绷带的更是无数。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