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这就是生活阅读答案-《这就是生活》阅读理解答案

发布时间:2017-09-16 所属栏目:就是爱

一 : 《这就是生活》阅读理解答案

《这就是生活》阅读理解答案

《这就是生活》阅读理解答案的参考答案

1-沟壑(hè) 反诘(jié) 跋涉(bá)(shè)蹉跎(cuō)(tuó)

2-第二段中心句:生活就是一条千回百折的小溪.

说明了生活中也有许多挫折与磨难.

3-感叹号 逗号 问号 句号

4-面对此情此景,不要悲伤-

5-(1)生活的真谛,奋斗,拼搏.

(2)把有限得生命活的淋漓尽致

6-(1)人生需要的是脚踏实地的努力,如果不是这样,那所有的一切都只会想泡沫一样,美丽,却容易破碎

(2)人的一生必须做出一些事情

7-人的一生活是一杯酒,散发着迷人的醇香;生活是一本书,有无穷的知识;生活是一首诗,既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情,也有“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的无奈;生活是乐曲,奏着高低不同的“1,2,3,4,5……”;生活是彩虹,赤橙黄绿青蓝紫,多姿多彩;生活是五味盒,装着酸甜苦辣;……

你没有给相关问题,我只能全复制你了

二 : 《好好活着就是爱》阅读答案

《好好活着就是爱》阅读答案

好好活着就是爱

李 晓

①20年前的3月26日凌晨,一个年轻男人躺在了山海关的铁轨上,一辆呼啸的火车碾压过一个中国田园诗人的身体。那天,正好是他25岁的生日。

②这个男人,就是写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这个一生都在用饱含汁液和水分的声音,呼唤生长粮食和蔬菜的诗人,用这种残酷的方式,了结了自己短短的一生。

③然而,这个原名叫做査海生的孩子,他在另一个世界不会知道,在他生日的那天早晨,母亲已经在乡下的炊烟中熬好了一锅红米粥,以这样一种传统的方式,为在异乡的儿子默默祝福。

④当冰凉的铁轨上躺着一个血腥的生命,一个母亲的心,再也经不起碾轧。在生日那天结束自己的生命,也许,这是世界上最让一个母亲心碎的事情。

⑤在那个雨水滴答的乡村三月,这个叫做査海生的男人的骨灰,被送到了母亲居住的查湾村,就在房门前三百多米的树林下,垒起一座土坟。

⑥从此,母亲的视线一天也没有离开过儿子的土坟。陪同儿子入眠的,是母亲的灵魂。在20年乡下的风雨声里,母亲哭她的儿子海生,哭坏了眼睛。海生,是一个母亲在经久的岁月里,一直在她的唇间不停地呼唤的乳名。

⑦海生15岁时考进了北京大学,一个村子沸腾了,一个县城也轰动了,母亲挨家挨户发送她深夜蒸好的白糕。这个儿子毕业以后,在北京成了一个诗人。第一次去北京看见儿子留那么长的头发,母亲只是笑眯眯地说:“海生,去剪了吧!”母亲走的那一天,这个贫穷的诗人找人借了三百元钱,执意揣进了母亲的包里。母亲的那个包,装了家里的五十个鸡蛋,母亲在乡下为儿子养着一群小鸡。经过几天几夜的颠簸,到了北京,居然一个也没有破。母亲一直把装满鸡蛋的布包搂在怀里,因为她相信,儿子每吃下一个鸡蛋,那个叫做诗人的儿子,他苍白的脸色就会多一丝红润。

⑧儿子塞给她的那三百元钱,听说,至今还在80岁的母亲的怀里掖着。母亲说,等她去世以后,用儿子的这三百元钱送她上路就够了。

⑨海子自杀后,很多人惊呼,这是一颗彗星的陨落;更有人叹息,他的诗歌是惊雷。然而,在母亲的眼里根本没有彗星,只有连着她心房的一个生命,更没有惊雷的声音在母亲的耳畔响起,在耳畔响起的,只有一个孩子在梦呓里的啼哭。一个国家,可以没有诗人,而一个母亲,根本不能失去孩子。海子,他把最疼痛的一首诗,没有写进他歌颂的土地里,而嵌进了一个母亲疼痛的血脉里、心房中。

⑩所以,我总觉得,在春天来怀念这样一个诗人,其实对母亲来说,更是一种剜肉剔骨的残酷。浩瀚无际的天空,它对广袤无垠的大地,如何表达深沉的爱意与温柔的呢喃?我认为,那是密集的、轻盈的雨水和雨丝。那么,一个孩子对于母亲,如何表达最深的爱呢?

(11)我想,答案只有一个,好好活着,就是对母亲的爱。再没有一个比健康美好的生命,让孕育了生命的母亲更幸福的了。

17.从全文看,第①段运用了什么记叙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18.结合语境,谈谈你对“第一次去北京看见儿子留那么长的头发,母亲只是笑眯眯地说:‘海生,去剪了吧! ’”中加点词“笑眯眯”的理解。(2分)

19.从“从此,母亲的视线一天也没有离开过儿子的土坟。陪同儿子入眠的,是母亲的灵魂。”这个句子中你读出了什么?(2分)

20.从内容和修辞两方面对第⑩段中划线句子作简要赏析。(4分)

21.文中哪一个细节最让你感动?为什么?(2分)

22.结合文章题目和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篇文章后的感悟。(2分)

参考答案:

17.运用了倒叙的记叙方法,(1分)交代了事情的结局,造成悬念,吸引读者。(1分)

18. 母亲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劝诫儿子,从中可以看到母亲对儿子的爱和包容。

19.儿子是母亲的希望,母亲的全部,儿子的离去让母亲无比思念,万分悲痛。母亲虽然活着,但是她的灵魂已经随儿子去了。可见儿子对母亲来说是多么重要,母亲对儿子爱得多么深沉。(意思符合酌情给分)

20. 内容:作者借填空对大地表达爱意的形式,告诉我们做儿女的应该用怎样的方式来关爱和回报养育自己的人。(2分)修辞:运用设问、拟人的修辞手法,引起读者思考,生动、形象地强调了儿女应当如何回报亲人对自己的爱。(2分)

21. 答案略。找出细节1分,回答原因1分。 22. 紧扣标题内涵,联系生活实际,谈出真实感悟即可。

三 : 仲利民《山就这么高》阅读答案

仲利民《山就这么高》阅读答案

(2010·浙江省义乌市,7-10,14分)

山就这么高

仲利民

那年,他在学校的成绩非常不理想,他觉得无颜面对父母,是父母在外拼命地打工,积攒下来钱供他来城里的这所学校读书,希望他将来能够出人头地,可是他现在的成绩根本就没有什么希望考上好的大学,至于将来的高考更是他不敢想象的。

他不敢对父母说:“我不想读下去了。”那样,即使父母什么也不说,仅仅是他们那失望的眼神就会将他击垮。他想偷偷地出去打工,等到生米煮成熟饭再跟父母讲明。他们叹息也好,怒骂也罢,随他们去。

经过一夜的思考,他做了决定,这个星期正好父母从外地回家,他先陪他们过上一晚。也许,这个夜晚是一道分水岭,从此就决定了他未来的人生方向。

父亲看到他回家,很热情地和他讲外面的事情,母亲则在厨房里忙着做他喜欢吃的一切。他在等父亲问他的学习情况,可是父亲就是不问。

吃过晚饭,父亲少见地和母亲陪着他一起去村庄西边的小山脚下,父亲说:“娃儿,你看这山有多高?”他小时候爬过这山,因为山势陡峭,荆棘丛生,从未爬到过山顶,所以很难回答。【仲利民《山就这么高》阅读答案】仲利民《山就这么高》阅读答案。没有经历过,怎么会知晓呢?面对父亲的提问,他不知如何作答。

父亲见儿子沉默,就说:“这山,说高也不高,努力去爬了,到达山顶就知道了。如果从未爬到过山顶,你就永远也不知它有多高?”其时,圆圆的月光洒下来,如同白昼,山在那里坦然地呈现出它的身姿。

父亲说:“孩子,今天,你母亲在山下看着,我们俩一起开始爬山,看谁先到山顶?”他想不明白,父亲今天为什么有闲心陪他来爬山,而且是晚上,以前,他很少有这样闲情逸致啊!

不过,他看了父亲一眼,那个在他的眼里曾经高大的身体,现在已经有些苍老了,他不相信会输给父亲。就答应了父亲的要求。

山虽然很陡峭,但是他熟悉这座山的身材,哪里有坡,哪里有路,还有他年轻矫健的身体,他相信自己会爬到山顶的。在母亲的注视下,他们父子俩开始爬山,月光下,两个身影用自己的方式向山顶攀去。

脚下凹凸不平,手被刺破#from 本文来自学优网http://www.gkstk.com end#了,腿受了伤,胳膊擦破了皮,脸上还划了条伤口,虽然如此,他还是爬上了山顶,这是他第一次到达山顶。他的心忽然有了一份豪情,他真想大喊一声,告诉别人他内心的快乐。【仲利民《山就这么高》阅读答案】文章仲利民《山就这么高》阅读答案出自,转载请保留此链接!。

看到父亲也快爬到山顶了,他弯下腰,拉了一把父亲。父亲也到达了山顶。站在山顶上,父子俩一起大声地对着夜空喊了起来:“噢——,噢——”整个小村都回荡着他们的声音。

他对父亲说:“山就这么高!”

学优网http://www.gkstk.com/

父亲笑笑:“其实山就这么高。”

他决定回校去好好读书。任课的老师都感到奇怪,他怎么像变了一个人,成绩像雨后的竹笋,蹭蹭地升了上来。后来,他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成了一位非常有名的律师。在他的心中,一直屹立着一句话:山就这么高。

(选自《大阅读》2010年5月,有改动)

7. 文中父亲要“我”爬山的起因是什么?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分)

8.结合具体语境,揣摩下列加点词,指出其表达效果。(4分)

(1) 月光下,两个身影用自己的方式向山顶攀去。

(2) 在他的心中,一直屹立着一句话:山就这么高。【仲利民《山就这么高》阅读答案】阅读答案。

9.本文与已学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立意相似,但有区别。请你比较两篇文章,分别写出其生活哲理。(3分)

(1)《山就这么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走一步,再走一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写一段叙平结合的赏析性文字。(80字左右)(5分)

【答案】

7.“我”成绩非常不理想,不想读下去。

8.(1)“攀”字表现了山的陡峭,突出了爬山的艰难(2) “屹立”突出了这句话在“我”心中的重要地位或产生的重大影响

9.(1)有信心和勇气就能克服困难(2)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因难,逐步解决

10. 例 :文中父亲关爱儿子成长。儿子成绩不好想辍学,父亲通过爬山让儿子明白学习需努力的道理。父亲勤劳,肯吃苦,重视子女教育,注重教育方法,耐心,言传身教

四 : 阅《特警风采》这就是爱

散文

辽宁兴城 张清清

当我拿到《宁远文学》

翻看里面的目录

被《特警风采》所吸引

想当军人而未如愿的我(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草草的翻了一遍

这扬扬洒洒一万多字

字字、行行招我坐下来

静心阅读

他的词语凝炼

他的结构严谨

他的文字清晰

你看那:“这是一群热血男儿,面对邪恶,他们英勇无畏,面对百姓,他们侠骨柔情。突发事故,他们最早到达现场;抢险救灾,他们奋不顾身、勇往直前。不管白天黑夜,无论酷暑严寒,他们用热血和汗水,智慧与忠诚,日夜守护着古城的安宁。”

如果不看这篇作品,我还真不知道特警是作什么的,他的性质是什么,他肩负的使命是什么。现在知道他成立于2008年5月,是一支巡警队伍,主要担负市区重点区域,昼夜巡逻,查缉、防控及处置群体性、突发性事件,暴力等恐怖犯罪事件。了解了他是公安局的拳头和尖刀队伍,说:他的装备精良,训练辛苦,管理严格。促使我再次认真的看下去。

“引子”把你带入,“一辆带有‘特警’标志的警车,闪烁着警灯,在小区巡逻。”

让你走进“宝剑锋从磨砺出,”他告诉你“特警之特,不仅体现在职能和装备上,更体现在训练和管理上。兴城巡特警大队的训练和管理,即有部队经验,又有警察风格,科学严谨,独具特色。这得益于特种部队出身的大队长窦艳国。”你看那八个字用的多好啊,“科学严谨,独具特色。”

从文章看出巡警干部对战土们的人性化管理,和对战土们的爱,他们个个精明强干,不畏艰险,勇于进取,发挥自身潜能,利用人民赋予的平台实现自身价值。从他们训练及作息时间表来看,他们就是两部曲:一是有突发事件就出警;二是没有事件就训练。每天都在亢奋紧张中,为的是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他们在“侠骨柔情护平安”中,小事是,钥匙丢了帮助把锁头打开,把躺在地上的痛苦呻吟的醉汉送回家,家属送来锦旗感谢救命之恩。把离家出走的孩子送到母亲的怀里,亲人们的团聚,他们舒心的微笑。这是巡警与百姓血浓于水的无价之彩画。他们细心到,晚上,一饭店的门上挂着钥匙,下车检查没有被盗,于是帮助看守,一直到凌晨4点多钟。这样的事枚不胜举。

他们的术语是:巡逻、处突、盘查可疑人员。

我们感谢作者让我们了解到,巡特警的性质。

你看那:“最能体现巡特警大队爱民情怀的,通过征询群众意见和建义。按照群众要求,巡特警大队强化了对各巡逻区域治安动态的监控力度,重点预防和控制‘两抢一盗’案件,利用车巡、武装步巡与便衣蹲点巡逻相结合,定点与流动交叉编织的形式,构筑了‘点、线、面’相结合的‘三巡两岗’治安防控体系,形成了多线路交叉巡逻,无间隙覆盖的大巡逻格局,最大限度地提高‘见警率’、‘见车率、’‘见灯率。”让我们百姓知道,有了他们,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安全与宁静呀。

大事是,用作者的话说:“安全保卫,是巡特警大队的又一项重要职责。领导视察、重要会议、大型演出等各种重大活动,都有特警队员执勤的身影。”是呀,他们保护一方平安,使我们的城市和谐美丽安宁。

我急于走进“危难之处显身手”。因为这里有太多让我们终生难以忘怀的人和事,他们用生命、用他们的大爱诠释他们的人生价值。是的,他们此刻没有想如何如何,使自己成为什么名与利。只想救人,别无他想。

2010年8月4日5日兴城那场特大暴雨24小时没有间断,雨点打在玻璃上啪啪作响,电闪雷鸣,那雨水像拖僵的野马四处肆虐。作者描述:当时24小时降雨量超过325.4毫米,是兴城市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值,钓鱼台街道红石村600余户生命安全受到洪水威胁。巡特警大队迅速启动应急预案,10分钟100名警力,7辆警用装备车,火速到达水灾现场。他说:地面水深一米以上,地势低洼,周围的水还快速向这里汇聚。可见形式紧迫。而巡特警队员们在乡村干部带领下,挨门逐户叫醒熟睡的群众,在水里一次次往返。有的队员掉进住户便池,队员们把他救出,他继续参加抗洪抢救,他们背着老奶奶,抱着孩子,抬着产妇。在大家与领导们齐心协力共同努力下,终于救出全部群众。

我看到这样一段叙述:“雨如注,星月无光,漆黑的夜色中,只看见洪水一片白茫茫。队员们无从分辨哪里是路,哪里是坑,在湍急的洪水中来往穿梭,搜索被困人员。哪里汛情最重、哪里最危险、哪里有受灾群众,哪里就会有巡特警出现。”可见我们信赖的人是多么的辛苦啊。我在文章里徜徉着、感动着,“经过五个多小时连续奋战,巡特警大队配合有关部门,安全转移受灾群众800多人,无一人伤亡。此时的的特警队员,已经十分疲惫,却没有片刻时间休息,因为大雨还在继续,险情还在扩大。他们又奉命赶到烟台河大桥,封堵决口,修复大堤。直到第二天中午,险情解除,才返回驻地。队员们蜷缩在一起,席地而眠。”

到这里,我停下笔,站起身来,踱着步思考,作者不是用笔在写,而是用心、用大爱、用真挚的情感在写。

一个真正的作者,不亲临现场是写不出这样真切实感的作品。当时,他也在大雨中,也是同可爱的人并肩作战暴雨中,不目睹当时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面,是写不出那壮丽惊人之举。他把我们带入当时的场景,知道我们可敬的人,当时是冒着生命危险,来拯救我们的百姓。只有心里装着人民、装着家乡、装着劳苦大众才能写出为人民的好文章。他是用慈爱、用善良的情怀在写。

文章的结尾:“面对鲜花和掌声,他们没有陶醉,也不会止步。因为窦艳国还有更高的目标,队员们还有更高的理想,全市人民对他们寄予了更高的希望,上级领导也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只能勇往直前,用行动和成绩,续写事业的辉煌传奇和生命的壮丽诗篇。”

这几句话写出了男儿心与男儿心紧紧相融,只有心里装着祖国、大爱的胸怀、人民的幸福与安宁,才能写出巡特警那种甘洒一腔热血无所需求,写出了巡特警肩负责任与担当,不惜自己的身体,为驻地百姓所付出的热血和汗水。

这是一群男儿

这是一群军人

这是一个爷们

只有爷们的笔

只有爷们的构思

只有爷们的责任与担当

才能写出爷们那种

为国 为民 为家乡的爱

才能写出爷们那种

面对邪恶无所畏惧

才能写出爷们那种

面对百姓 侠骨柔情

但愿 爷们这样的作品

为我们打开

超越时空的境界

给我们深深的沉思

但愿 也有女人的

爷们作品

诞生

当我看到责任编辑,是李昀姐姐,呵呵,这也是一位美丽的女性爷们,她在审核时,也一定非常激动,感染其中。

我的家乡真是人杰地灵,英雄辈出啊。

2013.8.22日

手机:

地址:辽宁兴城兴海北路一段一号

五 : 诗一定要有形式,这形式就是韵律 阅读答案

诗一定要有形式,这形式就是韵律

邓加荣

诗歌的特点是在韵律中运行,中国和外国,概莫能外。这是诗歌得以流传的基本要素,越是保持韵律严谨的好诗,流传得越是久远。反之,再好的诗如果没有韵律,也难以广泛地流传。这正如孔子所说的:“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根据这个道理,反思我国近百年的自由体新诗,之所以缺少传诵的耐力,根本的原因就是放弃了作为诗歌这种文体的基本要素——韵律。

在新诗刚刚兴起正在探索自己发展道路之时,章太炎先生就曾明确提出诗必须有韵,坚决反对那种认为只有摆脱韵律束缚才能写出好诗的说法。他在给曹聚仁的信中说:“必谓依韵成章,束缚情性,不得自如,故厌而去之;则不知樵歌小曲,亦无无有韵者,此正触口而出,何尝自寻束缚耶?”

新诗的推出,不可否认是诗歌发展的一大进步,是适应了时代的需求。但是从它发展至今的百年历程反思看,当时倡导新诗的先驱们,在打破统治了千百年的格律诗束缚的勇气和无畏的精神下,不免由于慎思不足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完全“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从而忽略了另一个方面的问题,即中国诗歌(从《诗经》到元曲)不管是哪一种格式都是有韵有律的,这些韵律的格式是经过千百年的锤炼才形成的。正是由于有一定格式的韵律,诗歌才得以流传。而倡导自由体新诗的先驱们在他们刚刚走出国门,初见外国诗歌,在外语不太精深、未能熟谙外语中音节长短、重音排列等在母语中已经约定俗成的内在规律时,会不会仅从书面上看到它句子的长短不齐和语尾的有韵无韵,便误以为外国诗歌一律是没有任何格律的自由体诗呢?而对于大多数没有去到外国、只凭译文了解外国诗歌的人,则更是以为外国诗歌天生便是无拘无束的充分自由体,就是分行的散文。【诗一定要有形式,这形式就是韵律 阅读答案】诗一定要有形式,这形式就是韵律 阅读答案。

应当说,新诗至今虽然已经经历近百年的历程,但仍然处于探索与寻求更适合于自己表现形式的阶段。历史上,每种新的诗体出现,由《诗经》到《乐府》再到格律诗、词、曲,每一次都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过程。我认为,还是鲁迅先生说得对。他说:“诗要形式,要易记、易懂、易唱、动听,但格式不要太严,要有韵,但不必依旧诗韵,只要顺口就好。”鲁迅的话在五四时期推动诗歌革命,促进新诗产生时是正确的;今天,在推进新诗如何探索,如何找出更适合于自己的表现形式的过程中,仍很重要。

总之一句话,诗一定要有形式,这形式就是韵律。至于这形式、这韵律如何铸造,如何形成,仍然亟待探索、锻铸与完善。(选自《光明日报》2013年3月)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和外国的诗歌都一样,流传得越是久远的诗歌越具有韵律严谨的特点,因为韵律严谨是诗歌得以流传的基本要素。

B. 诗歌的基本要素是韵律,由于我国近代以的诗歌不讲韵律,所以失去了传诵的耐力,不能流传下好的作品。

C. 新诗也要有韵律,章太炎先生在新诗刚刚兴起并在探索自己发展道路时,就反对那种只有摆脱韵律束缚才能写好诗的说法。【诗一定要有形式,这形式就是韵律 阅读答案】文章诗一定要有形式,这形式就是韵律 阅读答案出自,转载请保留此链接!。

D. 孔子曾经说过:“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诗歌,诗要讲求韵律,保持韵律严谨的好诗,才流传得久远。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倡导新诗的先驱们,具有打破统治了千百年的格律诗束缚的勇气和无畏的精神,他们推出的新诗,是诗歌发展的一大进步。

B. “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是倡导新诗的先驱慎思不足得出的认识,这样他们在打破千百年的格律诗的束缚之时,不免走向另一个极端。

C.倡导自由体新诗的先驱们初见外国诗歌,仅从书面上看到它句子的长短不齐和语尾的有韵无韵,就误以为外国诗歌一律是没有任何格律的自由诗体。

D.虽然已经历经近百年,但新诗至今仍然处于探索与寻求更适合自己表现形式的阶段,新诗的探索还要继续推进。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章太炎认为“樵歌小曲”不是没有韵律,只是这些民间小调无须刻意讲求韵律,“自寻束缚”,韵律已是触口而出。

B. 中国诗歌的韵律格式是经过千百年的锤炼才形成的,从《诗经》到元曲,中国诗歌正是由于有一定格式的韵律才得以流传的。

C.以为外国诗歌天生便是无拘无束的自由体诗歌的错误理解,或是因为刚出国,未能谙熟外语中的语音规律,或是因为没有到过外国只凭译文了解外国诗歌。

D.“只要顺口就好”是鲁迅在五四运动时期推动诗歌革命,促进新诗产生的正确观点,在今天,这个观点在推进新诗找出更适合自己的表现形式的过程中仍很重要。

答案



本文标题:这就是生活阅读答案-《这就是生活》阅读理解答案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67583.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