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带走了《时尚先生》特稿部的李海鹏 称好的内容IP捉襟见肘
樱花节招商季 上创业项目招商无忧
“我们不能光做媒体,做媒体有啥前途呢?”在上海亭东文化的办公室里,李海鹏对36氪说。他说的“我们”,包括韩寒旗下的媒体型App “ONE”,以及做电影的亭东影业。这位中国最好的特稿记者,前《人物》杂志主编和《时尚先生》的总编,在亭东坐满超过50人的办公室里,看起来自由闲散,的确像是个新人。
这是李海鹏带着整个《时尚先生》特稿部门,跳槽到韩寒的亭东文化的第1个月。他在这里的职责,是为亭东文化找到好故事,放在ONE这个App上,或者出版成书、拍成电影。
毫不夸张地说,李海鹏要干点什么,整个中国媒体界都会关心。
他引起的最近一次全行业关注,是在今年3月。《时尚先生》杂志的一篇特稿——《太平洋大逃杀》的影视改编权,被乐视以百万级别高价购买。特稿内容,或者说非虚构写作生产的故事,第一次得到前所未有的高回报。之后,《黑帮教父最后的敌人》这篇特稿,则被台湾导演陈昊义及其公司买下。这在中国影视领域几乎是开先河,好的非虚构作品成了不断膨胀电影市场的猎物。这也让收入低迷多年的传统媒体人,面前忽然多了一条看起来很光明的新路。
6月24日,李海鹏从《时尚先生》离职。离职的那天,李海鹏在公众号上戏称,为了纪念他脱离时尚集团,英国脱离了欧洲。他曾公开表示过并不想创业,他宣布离职那片文章标题叫做《贫穷而听着风声也是好的》。
“我的选择只不过是随浪潮滚动”
和影视IP带给特稿作者无限想象相比的是,资本力量给影视市场带来的助推更为猛烈。过去的一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达到440亿,这比往年增长将近一半,可谓无限风光。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票房收入的国内电影市场,甚至有可能在可期的将来,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票仓。
影视市场一片繁荣的表像背后,是优良内容的捉襟见肘。行业的繁荣和焦虑并生,好的故事剧本正在成为影视行业的稀缺资源。“当故事市场有强烈需求,而产品不够的时候,所有类型的故事,只要是故事,只要够好就可以被吸收。”李海鹏说。
和《太平洋大逃杀》版权收购有一样期待的,是更多的特稿自媒体平台。网易“人间”,界面“正午故事”,以及“全民故事计划”等,以非虚构作品为特征的自媒体平台,希望探索出一条非虚构写作的商业化之路。其中商业化的第一路径,便是非虚构故事的影视版权转化。
早在特稿风行的年代,很多优秀的特稿作者吸引过编剧的关注。林珊珊在写出《黑帮教父》之前,她的第一篇特稿作品《少年杀母事件》便引发极大轰动,有导演想把故事改编成电影,但因诸多限制计划被搁浅。2011年,林珊珊写出作品《线人》,同样吸引了影视行业的关注,也因为审查原因没有进行。影视领域的关注一直不缺,但真正把特稿转化为商业收益更高的剧本和电影,这件事并未达到理想的局面。
这条路并不那么好走。影视IP转化对写作者和故事本身都要求较高。李海鹏认为,对于所谓的“故事内容创业”来说,在好的故事产出和好的写作者之间必占其一,否则仍然很难看好。
李海鹏和韩寒,One和亭东
李海鹏在亭东文化的职位是首席内容官CCO,他自己则说自己的角色是“故事经理人”:寻找好的故事,找到更好的写故事的人,把故事做成不同的形态,传播给更多的人看。
具体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提高影响力,包括ONE的流量,也包括产出的出版物或者影视产品的影响力;第二提高内容变现的能力:挑选故事内容,签下版权,做成出版物,或者改编成剧本,输出给亭东影业或者其他影视公司。
做为一个“内容买手”和“作家经理人”,李海鹏要在有限的优质内容和优质作家资源中,抢得先机。
优质作家的签约可能是李海鹏的一个优势,除了把原先的内容团队带过来外,他在作者圈子内会做更多的拓展。“这总的来说是一个年轻群体,我帮助他们做写作规划,甚至可以做些指导,并把作家推向公众,要做对作家有帮助的事”。
由于韩寒的个人品牌惯性,亭东文化的内容包会更倾向于年轻群体。ONE的写作平台已经聚集了一批年轻的写作者,这会是内容包的重要来源,但更多的资源,会在外界拓展。
从杂志主编,到故事经理人之间的跨度,在于主编面对的是自己的记者,因为记者的质量和工作态度更可控,通常不用外部作者;而“故事经理人”面对的是更多不可控的写作者。“要把固定的钱花在采购好的故事和好的作者身上”,李海鹏需要“把钱花得更有效率”,这是份选择面更广、更自由的工作,但更不可控。
在媒体人纷纷转型“内容创业”的风潮下,他对此保持着谨慎的态度。李海鹏断言,资讯已经不存在价值,但真正的“新闻”,依然是稀缺。
以下是李海鹏关于故事、媒体和电影的想法和回答:
36Kr:从人物特稿作者转变到电影行业,难点在哪?
李海鹏:难点在行业和行业之间的相互认知。过去像我这样的例子很少。
但是这个事儿是有过的。比如说鲸书,真格基金徐小平找她。做投资有钱,行业的盈利好,地位好,自然就想品牌有点文化。还有特稿作者做的比较好,到影视公司当编剧了。
但是有没有人明确地认识到,某个特稿记者的故事才能是非常非常好的?比如说签约,定80万的合同的剧本。没有,都只是试探性的,看到了可能性,但是没有直接的确定这种可能性。
人都瞎,只有你做出来,才知道。特稿卖出去了,才知道这东西是值钱的,否则都瞎。这个行业通常都是这样。
其实这两者是一回事,你比如说一个记者去采访,做一个非虚构报道。你去采访什么呢?这是一个问题。就像你一个编剧坐在这,说我想写点啥,这是一回事。只不过他去找,你在这想象。想象不可能空头想象,你也是依据事实的,关键是你的目标是什么,这是一回事。
就像是一个会做菜的人想一个菜怎么做,几分钟到什么火候,到什么颜色下什么料。实际成品跟他脑子里想的是差不多的。这是一回事。
36Kr:觉得好的特稿作者多不多?
李海鹏:不多。我们不评判人,我们来说这个评判标准吧。
两个标准:看完之后,会不会说,我靠!这个真好,不管谁说都可以,这是第一标准。也就是认可、赞美、赞同的绝对值是多少,100分你达到了多少分。
第二,有多少人看,或者说你在微信公众号上的阅读数是多少。10万+是一回事,3000是另外一回事。如果你阅读数低,那你肯定不好,这是很简单的事情。如果你阅读数很高,大家说没什么劲,噱头,这也不能说好。这是两个评判标准,换句话说就是,总阅读人数乘以平均的认可程度,得出那个总分。
这些有个值,比如说10个人看,十分制,至少要达到八分,不用十万人看,4万人看就可以了。4万人乘以8,32万。你得到32万分,你这篇报道就是一个好报道。
打个比方,什么叫做井?井里面是有水的。如果你挖了一个坑,坑里没有水,那就不叫井,你挖多少坑也是白挖。因为大家要的是水,从你的里面需要得到的是愉悦,是对世界新的认知等等。
36Kr:目前很多做全民故事分享的自媒体,但似乎很难达到高质量?
李海鹏:这有两个办法。第一个,基数够大,里面自然选择,无数人讲自己的故事,一定有好故事。但是你在一个公众号上做,你怎么做?这是不可能的,他是UGC的模式,只有直播可以在微信公众号上做。最典型的是虎扑,虎扑是一个体育论坛,但里面有讲出轨的故事,一找一大堆。因为量够大,人够多,年轻人在那玩,自然玩出这些出来,这是基数的问题。
第二,基数少,比如说我做全民故事计划,我自己做,一个人做。我去采访你,你父母,我一定可以做得出好看的故事,为什么?因为是我。
或者基数够大,或者写作者或者编辑的能力好,二者必有其一。你一样都没有,那注定是失败的。
36Kr:会倾向之前在《南方周末》起来的那批优秀的特稿作者开始吗?
李海鹏:不会特别从非虚构的角度去找,主要还是虚构的角度。我们基本定了一个策略,主要是哪些为主,其他也不是不要,作者其实就是那么多,每月出的也就是那么多,有的已经被买走了,剩下的你要不要买,你在里面选。没有什么特别,其实就是要拿到可采购目录,然后你在里面选。
36Kr:目前的工作规划是什么样的,来亭东有什么当下想做的事?
李海鹏:大概的一个规划已经做完了。策略永远是宽泛的,你放在这就可以了,我跟韩寒也沟通过。我说策略就是这样,我希望咱们十八个月是不变的。
首先想做的事情,首先我想做的是,更多的人才来加入,因为人是最重要的。人完了之后才会涉及到其他部分,具体执行怎么样之类的。
目标是齐头并进吧。翻成最古老的一句话,就是既有销量,又有质量。翻成现在的一句话就是,KPI要好。KPI好了之后,你才有流量。流量好了之后,你要有质量。质量的判断标准就是我刚才说的,你有32万分吧。只有32万分,你才能产生价值。
我们做的是一个内容包,内容包是最重要的。这边的故事可以在ONE上发表,也可以不发表,这个不重要。这个包不是ONE的,这个包是整个亭东文化的。因为这个包可以随时分开出去,给到亭东影业,亭东影业就会立项,这就是价值。我这个包拆出来,卖给华谊,也是OK的,只不过亭东影业有第一的优先的使用权。这个部分才是真正产生价值的。
不管是什么东西,比如说库里有假如说《三体》,那不就OK了嘛。那《三体》之后的电影只是开发运作的问题,但是《三体》本身的价值是在这的。
36Kr:这个行业缺少好的故事,还是缺少好的人,还是缺少好的包装?
李海鹏:不缺少包装,中国的文化都是过度包装。好故事是缺乏的 ,发现好故事的人也是缺乏的。
文化行业,从管理到策略,到认知,到具体的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是欠缺的。而且尤其欠缺的,是作为故事的一部分。那其实是影视的基础,你没有故事,你怎么可能拍摄?钱进来之后,可以吸引足够好的人才,加入到这个行业。然后这个行业因为钱的原因,竞争就会变得激烈,他的成长就更快。
咱们往前数十年,你看到过一个充满创意的故事吗?李安的《少年派》,李安的《午休时刻》,那种故事是缺乏的。
但你能看到很多学习的迹象,包括ONE上的故事,多角度的故事。很容易,邯郸学步就学会了。90后的写作者是缺乏的,人永远是滞后的。90的经济人才是厉害的,经济人才是不缺的。影视来了,编剧加快了。不用着急,很快人才很快就赶上了。电影热了三年,教育滞后个两年,五年之后就起来了。
36Kr:怎么看待新媒体转型?
李海鹏:资讯是不存在价值的,因为资讯谁都可以做。关键是产品的可替代性,能吸引多少受众,他的商业模式。如果真的是广告模式,那其实没什么吸引力。
36Kr:来亭东文化,是因为去年《太平洋大逃杀》等两篇特稿卖出版权吗?
李海鹏:一点关系没有。实际你从大的框架来理解,没有必要把个人当作一个特例,去研究他自己的动机,大家都是历史当中的小蚂蚁。
关于我自己的选择,实际上是这样:1980年代,是我成长的年代,那个时候的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是一个所谓的精神自由的年代,经过文革之后,大家在文化方面很饥渴。所以当时是各种热潮,其中就有文学热,文学热是文化热的一部份,那是一个狂热的一个状态。我是无数个在文学热中成长起来的少年当中的一个,我的文化基因是这个。
80年代结束了,90年代没有立即开始,要到93年。92年,邓小平南巡,93年证券市场开放,对我来说,这是记忆犹新的事情。那个时候往后,才会进入到90年代,90年代就是商业,80年代就是所谓的理想,这两个是最颠倒的。那时比今天的变化剧烈得多。今天的变化是渐进式的,科技也好,互联网也好。但是那时候昨天还是黑的,今天就是白的。
1995年我大学毕业,但我是80年代精神的产物,我的根里面、基因里面是想当作家。但是90年代,大概是历史上对中国作家最艰难的一个时期,90年代你去查当年的出版记录,一年出不了几本小说。93年到2000年之间,文化是一片萧条的。80年代你不是神圣了吗,你现在就是狗屎了,别人都瞧不起了。
所以呢,我擅长这个东西,只能做跟它相关的工作。所以新闻我是可以做的,特稿我是可以做的,杂志我是可以做的,影视的故事储备,IP这块我是可以做的。你现在去找一个游戏公司,去建构一个世界,理论上我也是可以做的。都是跟故事,跟文学是相关的。我无非就是随着这个浪潮往后滚动。仅此而已。
二 : 捉襟见肘的故事
【注音】zhuō jīn jiàn zhǒu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曾参隐居不仕,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他住在卫国,面容憔悴,手脚都长满了茧子,衣服破烂不堪,生活十分困顿,有时连续三天不生火,十年没做新衣服,正一正帽子,帽上的缨绳就断,拉下衣襟,胳膊肘就露出来了。
【出处】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襟而肘见,纳履而踵决。 《庄子·让王》
【解释】拉一拉衣襟,就露出臂肘。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非常贫困
【相近词】衣不蔽体、衣衫褴褛、百孔千疮
【反义词】绰有余裕、绰绰有余、完美无缺
【其它使用】
◎ 作品写得愈好,评论家的概括就愈困难,而这种概括就愈容易显得挂一漏万与捉襟见肘。
◎ 社论说,当局的"财政也已经捉襟见肘,钱从哪里来还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 加上物价和教师工资的上涨,至少占三分之一的大学常常处于"捉襟见肘"的困境之中。
三 : 绿萝2.0升级:捉襟见肘的医疗软文及新闻源
7月1日,百度绿萝2.0升级公告称,将惩罚低质量推广软文及新闻源,很多医疗网站赖以生存的新闻源外链势必要成为“过去时”,无论是否真的一刀切割,但作为在医疗网络营销行业摸爬滚打了几年我,还是有必要和大家探讨下关于医疗网站外链及营销软文的一些问题:
1、软文的软实力变成简单粗暴式强加
医疗行业做SEO的学新闻出身也多常见,因为新闻源的软文多数还是这些人做的。不知道大家是否又去百度站长资讯看过这条新闻,上面的案例相信很多做医疗及其它行业SEO的推手们都有做过的,笔者自从和朋友创建易尔灵网络科技(120SEO)品牌之后,综合企业做的多,医疗倒做的少了,这类推广软文近两年已经很少做。软文的注重点其实不是简单粗暴的强加的广告行为,但现实中无法让这一惯性停止,并且愈演愈烈,直到现在百度做出大范围整治。
其实很多低质量软文是可以避免的,凡是在医疗行业浸淫多年的推手,对医疗技术、医患关系还是有很多题材可以写的,但浮躁和追求短期利益的医疗行业惯性让推手们很无奈,这点不乏有企业因素,因为“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是很多医疗投资商的常见行为。当然,这里面主要的还是推手们的“自掘坟墓”行为,从普通的信息分类、论坛外链平台发展到新闻外链,行业发展来说这是一种提升,但提升的同时操作者并没有在自己的思维和行动上做出改变,仍然以普通平台的外链模式来对待新闻源外链。这是医疗企业无法真正达到软实力突进的一个阻碍!
2、捉襟见肘的医疗网络企业尴尬境地
百度绿萝2.0升级,对于低质量软文及新闻源链接双方都会是个不小的打击。同事今天还接到一个新闻源朋友的电话,问我公司是否能做医疗企业网站备案,该朋友说现在新闻源不好做,收录不好,打压严,但是很多亟需域名备案的医疗网站很多。这在360退出“良医”搜索和百度推广“企业认证”后变得尤为重要,据说北京医疗网站备案有叫价1500元的,可见现在医疗网站的处境艰难。但一如我们说起中国足球,大家一致认为该从体制着手改变,医疗行业也是如此。短期投资、唯利是图、管理混乱这是很多中小型医疗网站企业结症所在。有些因为是承包科室,公家医院不给你备案审核表上盖章你就私刻假章,不让你夸大技术、专家你就连篇累牍夸虚宣传,这种事情比比皆是。
百度站长公告里提及的惩罚新闻源链接双方,这是一种信号,提醒医疗网络营销企业及时停止低质量软文制作,虽然我们不能100%确定百度是否真的有这个实力去实现这一大“清除”,但“枪打出头鸟”还是没什么难度的。
医疗网站SEO已经成为惯性,短时间也是难以改变,百度不断的算法升级虽然让很多优化推手头疼,但长远来说这是合乎情理、合乎民众需求的举措。我们谈SEO都会讲究一个目的性,但如果前面加了“医疗”两字后希望所有推手能对此谨慎而为,与民生、与生命密切联系的行业过于虚浮不是好事,相反可能是“灾祸”。
本文由南京易尔灵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易尔灵科技,120SEO)张胥撰写,首发于http://www.120seo.cn/。
注:相关网站建设技巧阅读请移步到建站教程频道。
四 : 乐视依然捉襟见肘 但最“脆弱”的时刻已经过去
8月20日,乐视网(300104.SZ)发布的《2016年中报》显示上半年营收突破100亿、同比增长125.6%,但2.84亿净利润的同比增幅仅为11.64%。
营收增长但净利润徘徊不前、多家参股公司持续亏损、负债率居高不下……部分投资者信心动摇,在财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乐视股价收跌逾3%。但乐视网在其后的七、八天走势却比较稳健,连续出现“缩量十字星”。
虎嗅2016年3月23日文认为视频网站普遍亏损,激进扩张的乐视网应当亏却不敢亏,否则创业板上市地位将不保。假如当初选择了纳斯达克,乐视网完全可以像京东、去哪儿、优酷土豆、亚马逊那样“理直气壮”、“扬眉吐气”地亏损。
从2B蜕变为2C
2016年上半年,乐视网营收超过100亿,超过2013、2014两个财年的营收之和(91.8亿)。收入迅猛增长的功臣无疑是终端业务(机顶盒、智能电视、智能手机),2012年此项业务收入仅为3800万,2013年暴增到5亿元以上,2016年上半年为51.3亿。
乐视网兼据“前端收费”和“后端收费”两种基因:
前端收费面向个人用户(2C),由付费会员缴纳。前端收费以刚性的内容需求为基础。这种刚性来自于内容的不可替代性及有效打击盗版。
后端收费面向企业(2B),形式为广告费,以流量导入能力为基础。例如,优酷土豆的收入几乎100%为后端收费(广告收入)。
乐视网从一开始就有相当一部分收入来自会员付费业务并且后来居上。近三年来收入结构的变化,体现出乐视网从2B到2C的蜕变。
2013年,广告、会费收入分别为8.39亿和3.93亿,分别占营收的36%和17%。2016年上半年,广告、会费收入分别为15.6亿和31.1亿,分别占营收的16%和27%。
乐视网还有一项独特的收入——版权分销及影视发行。这块属于2B的收入对乐视的重要性一直在下降。2014年以前,版权分销业务是乐视网的支柱。以2012年为例,11.67亿营收中5.55亿来自视频版权分销,占比近50%。2014年,乐视网首次取得1.9亿影视剧发行收入,而版权分销收入超过7亿。到2016年上半年,形势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1.83亿的版权分销收入仅占营收的1.82%,2.16亿电视剧发行收入占营收的2.15%。
乐视网四大业务中,广告及版权分销属于2B业务、终端及会员属于2C业务。2013年2B业务收入占比为62%,到2016年上半年已经降至20%。
乐视网收入模式的蜕变在中国互联网公司中绝无仅有且速度惊人。
赚钱靠广告、估值靠会员
1.毛利润主要来自广告
在与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土豆等视频网站抢购版权、拼自制内容的争战中,乐视网资金实力不占优势,但还是推出了《芈月传》、《太子妃升职记》等现象级热播剧,加上智能终端产品的助力,总算跻身于一线。
comScore的数据显示,乐视网日均UV排名在2016年4月、5月、6月均连续占据行业第二位。
乐视网没有单独披露网站的运营成本,但视频网络直接运营成本中CDN及宽带成本占非常大的比重。
2016年上半年,网站CDN及宽带成本为3.24亿占15.6亿广告收入的21%。扣除人力等其它直接成本,广告业务毛利润不低于10亿元,成为乐视网当下最宝贵的毛利润源泉。
2. 2C业务在财务上的意义
首先,乐视网的2C业务是推动营收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2014年以来,智能终端、付费会员两项2C的业务为乐视网贡献了80%以上的营收增长,体现了从2B向2C的转型。2016年上半年,2C业务取得营收82.42亿,对营收增长的贡献率达88%。
其次,乐视网2C业务分担了版权摊销成本。
视频网站巨亏的重要原因是版权内容太“烧钱”,而吸引乐视付费会员及终端产品用户的主要是版权内容,因此2C业务至少应当分担一半的版权成本。
以2016年上半年为例,2C业务(终端、付费会员)收入为82.42亿;终端采购成本为66.05亿、分担摊提费用4.7亿,再扣除人力成本、市场费用、财务成本,基本不会产生净利润。
尽管如此,由于2C业务分担了一半的版权成本,乐视网的财务状况显著优于优酷土豆、爱奇艺等竞争对手。
3.付费会员支撑千亿估值
研究2C公司估值时,经常使用顾客终身价值(Customer Lifetime Value)这个概念,即每名用户未来可能为企业带来的收益的总和。汽车制造厂从一位顾客获得收益的潜力远远超过一辆汽车的销售款,保养、零配件、二手车、保险、美容……不过传统汽车厂商没有能力将这些收益尽数纳入囊中。
甚至twitter、微博粉丝数量都被拿来为足球俱乐部估值。亏损累累的恒大淘宝足球俱乐部,因为有800万微博粉丝被估了个150亿。也就是每100万粉丝价值18.75亿,每位粉丝对应1875元估值。曼联每100万twitter粉丝对应了30亿美元市值,每位粉丝对应的估值折合人民币达1万元!
曼联、恒大淘宝的“粉丝估值法”不敢恭维,而基于智能电视、智能手机用户数为乐视估值则有几分道理。
既然“一根粉丝儿”都能估1800多元,一位智能手机付费用户估2000元,一个安装智能电视的家庭估5000元也不为过。按500万智能电视用户、2000万智能手机用户计算,乐视网“用户价值”高达650亿。
依然捉襟见肘却已渡过惊涛骇浪
1.当下目标并非盈利
虎嗅关于《乐视财技》的文章中总结了乐视网保持盈利的四个秘籍:版权分销、硬件销售的安排、版权内容多购买少计提、研发费用资本化。由于版权分销业务大幅萎缩,另外三个秘籍已发挥到极致。
2016年上半年,乐视网毛利润达15亿,几乎相当于2015年全年的水平。而三年前的2013财年,毛利润不过6.93亿。
按照规模效应原理,随着营收、毛利润率扩大,营销、行政、研发等费用会被摊薄,企业盈利能力将有所提高。
规模效应也曾体现于乐视网财报:2012、2013、2014这三年“三项费用”占营收的比值从2012年的37%降至2013年的28%,再进一步降至2014年的22%。
但2015年及2016年上半年,三项费用占营收的比值较2014年没有明显下降。2016年前六个月,乐视花掉9.09亿销售费用和8.64亿研发费用。
中国创业板企业是不允许亏损的,亏一分钱就得退市。激进扩张的乐视网将财技发挥到极致才实现“报表盈利”。值得注意的是,毛利润成倍增长后,乐视网没有去过“宽松”日子而是继续“玩悬的”,尽量多地向营销、研发砸钱。
短期之内,乐视网营收再怎么长,净利润都将维持在每年几个亿的水平。
2.参股公司“丢卒保车”担子轻了
根据2015年报,乐视致新、乐视云计算分别亏损7.3亿和1亿,担当了“丢卒保车”的任务。在2016年中报里,乐视网披露了10家主要的参股公司,其中花儿影视、霍尔果斯乐嗨、TCL多媒体等取得盈利,乐视致新亏损额从上财年的7.3亿大幅收窄至5700万,而初创期的乐视电子商务亏了1.94亿。
2015年报披露的2家总共亏损8.31亿,2016年中报披露的10家亏损1.43亿。通俗地说,2015年2个儿子为老子担了8.3亿,2016年10个儿子担了1.4亿,担子轻了不少。
3.最脆弱的时刻已经过去
对中国互联网行业稍有了解者,对乐视战线之长、资金需求之庞大必定有着深刻的印象。而乐视庞大的“生态帝国”只有网站广告、影业等寥寥几项业务具备一定的“造血能力”,其它从智能终端到汽车、从易到用车到电商,都还处于烧钱阶段。令人高度怀疑乐视在玩“三把茶壶两个盖儿”。
但事实一次次表明乐视不似想象的那样脆弱,比如7月、8月份发生的两件事:2016年7月,乐视网终于完成拖延两年的非公开发行。8月, 乐视网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关于互联网电视的合作获广电总局批复。前者带来48亿股权融资、后者解决了困扰乐视已久的牌照问题。
乐视最脆弱的时刻是2014年贾跃亭滞留海外的那段时间。如今不论几个茶壶几个盖儿,他都能玩下去。
五 : 带走了《时尚先生》特稿部的李海鹏 称好的内容IP捉襟见肘
“我们不能光做媒体,做媒体有啥前途呢?”在上海亭东文化的办公室里,李海鹏对36氪说。他说的“我们”,包括韩寒旗下的媒体型App “ONE”,以及做电影的亭东影业。这位中国最好的特稿记者,前《人物》杂志主编和《时尚先生》的总编,在亭东坐满超过50人的办公室里,看起来自由闲散,的确像是个新人。
这是李海鹏带着整个《时尚先生》特稿部门,跳槽到韩寒的亭东文化的第1个月。他在这里的职责,是为亭东文化找到好故事,放在ONE这个App上,或者出版成书、拍成电影。
毫不夸张地说,李海鹏要干点什么,整个中国媒体界都会关心。
他引起的最近一次全行业关注,是在今年3月。《时尚先生》杂志的一篇特稿——《太平洋大逃杀》的影视改编权,被乐视以百万级别高价购买。特稿内容,或者说非虚构写作生产的故事,第一次得到前所未有的高回报。之后,《黑帮教父最后的敌人》这篇特稿,则被台湾导演陈昊义及其公司买下。这在中国影视领域几乎是开先河,好的非虚构作品成了不断膨胀电影市场的猎物。这也让收入低迷多年的传统媒体人,面前忽然多了一条看起来很光明的新路。
6月24日,李海鹏从《时尚先生》离职。离职的那天,李海鹏在公众号上戏称,为了纪念他脱离时尚集团,英国脱离了欧洲。他曾公开表示过并不想创业,他宣布离职那片文章标题叫做《贫穷而听着风声也是好的》。
“我的选择只不过是随浪潮滚动”
和影视IP带给特稿作者无限想象相比的是,资本力量给影视市场带来的助推更为猛烈。过去的一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达到440亿,这比往年增长将近一半,可谓无限风光。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票房收入的国内电影市场,甚至有可能在可期的将来,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票仓。
影视市场一片繁荣的表像背后,是优良内容的捉襟见肘。行业的繁荣和焦虑并生,好的故事剧本正在成为影视行业的稀缺资源。“当故事市场有强烈需求,而产品不够的时候,所有类型的故事,只要是故事,只要够好就可以被吸收。”李海鹏说。
和《太平洋大逃杀》版权收购有一样期待的,是更多的特稿自媒体平台。网易“人间”,界面“正午故事”,以及“全民故事计划”等,以非虚构作品为特征的自媒体平台,希望探索出一条非虚构写作的商业化之路。其中商业化的第一路径,便是非虚构故事的影视版权转化。
早在特稿风行的年代,很多优秀的特稿作者吸引过编剧的关注。林珊珊在写出《黑帮教父》之前,她的第一篇特稿作品《少年杀母事件》便引发极大轰动,有导演想把故事改编成电影,但因诸多限制计划被搁浅。2011年,林珊珊写出作品《线人》,同样吸引了影视行业的关注,也因为审查原因没有进行。影视领域的关注一直不缺,但真正把特稿转化为商业收益更高的剧本和电影,这件事并未达到理想的局面。
这条路并不那么好走。影视IP转化对写作者和故事本身都要求较高。李海鹏认为,对于所谓的“故事内容创业”来说,在好的故事产出和好的写作者之间必占其一,否则仍然很难看好。
李海鹏和韩寒,One和亭东
李海鹏在亭东文化的职位是首席内容官CCO,他自己则说自己的角色是“故事经理人”:寻找好的故事,找到更好的写故事的人,把故事做成不同的形态,传播给更多的人看。
具体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提高影响力,包括ONE的流量,也包括产出的出版物或者影视产品的影响力;第二提高内容变现的能力:挑选故事内容,签下版权,做成出版物,或者改编成剧本,输出给亭东影业或者其他影视公司。
做为一个“内容买手”和“作家经理人”,李海鹏要在有限的优质内容和优质作家资源中,抢得先机。
优质作家的签约可能是李海鹏的一个优势,除了把原先的内容团队带过来外,他在作者圈子内会做更多的拓展。“这总的来说是一个年轻群体,我帮助他们做写作规划,甚至可以做些指导,并把作家推向公众,要做对作家有帮助的事”。
由于韩寒的个人品牌惯性,亭东文化的内容包会更倾向于年轻群体。ONE的写作平台已经聚集了一批年轻的写作者,这会是内容包的重要来源,但更多的资源,会在外界拓展。
从杂志主编,到故事经理人之间的跨度,在于主编面对的是自己的记者,因为记者的质量和工作态度更可控,通常不用外部作者;而“故事经理人”面对的是更多不可控的写作者。“要把固定的钱花在采购好的故事和好的作者身上”,李海鹏需要“把钱花得更有效率”,这是份选择面更广、更自由的工作,但更不可控。
在媒体人纷纷转型“内容创业”的风潮下,他对此保持着谨慎的态度。李海鹏断言,资讯已经不存在价值,但真正的“新闻”,依然是稀缺。
以下是李海鹏关于故事、媒体和电影的想法和回答:
36Kr:从人物特稿作者转变到电影行业,难点在哪?
李海鹏:难点在行业和行业之间的相互认知。过去像我这样的例子很少。
但是这个事儿是有过的。比如说鲸书,真格基金徐小平找她。做投资有钱,行业的盈利好,地位好,自然就想品牌有点文化。还有特稿作者做的比较好,到影视公司当编剧了。
但是有没有人明确地认识到,某个特稿记者的故事才能是非常非常好的?比如说签约,定80万的合同的剧本。没有,都只是试探性的,看到了可能性,但是没有直接的确定这种可能性。
人都瞎,只有你做出来,才知道。特稿卖出去了,才知道这东西是值钱的,否则都瞎。这个行业通常都是这样。
其实这两者是一回事,你比如说一个记者去采访,做一个非虚构报道。你去采访什么呢?这是一个问题。就像你一个编剧坐在这,说我想写点啥,这是一回事。只不过他去找,你在这想象。想象不可能空头想象,你也是依据事实的,关键是你的目标是什么,这是一回事。
就像是一个会做菜的人想一个菜怎么做,几分钟到什么火候,到什么颜色下什么料。实际成品跟他脑子里想的是差不多的。这是一回事。
36Kr:觉得好的特稿作者多不多?
李海鹏:不多。我们不评判人,我们来说这个评判标准吧。
两个标准:看完之后,会不会说,我靠!这个真好,不管谁说都可以,这是第一标准。也就是认可、赞美、赞同的绝对值是多少,100分你达到了多少分。
第二,有多少人看,或者说你在微信公众号上的阅读数是多少。10万+是一回事,3000是另外一回事。如果你阅读数低,那你肯定不好,这是很简单的事情。如果你阅读数很高,大家说没什么劲,噱头,这也不能说好。这是两个评判标准,换句话说就是,总阅读人数乘以平均的认可程度,得出那个总分。
这些有个值,比如说10个人看,十分制,至少要达到八分,不用十万人看,4万人看就可以了。4万人乘以8,32万。你得到32万分,你这篇报道就是一个好报道。
打个比方,什么叫做井?井里面是有水的。如果你挖了一个坑,坑里没有水,那就不叫井,你挖多少坑也是白挖。因为大家要的是水,从你的里面需要得到的是愉悦,是对世界新的认知等等。
36Kr:目前很多做全民故事分享的自媒体,但似乎很难达到高质量?
李海鹏:这有两个办法。第一个,基数够大,里面自然选择,无数人讲自己的故事,一定有好故事。但是你在一个公众号上做,你怎么做?这是不可能的,他是UGC的模式,只有直播可以在微信公众号上做。最典型的是虎扑,虎扑是一个体育论坛,但里面有讲出轨的故事,一找一大堆。因为量够大,人够多,年轻人在那玩,自然玩出这些出来,这是基数的问题。
第二,基数少,比如说我做全民故事计划,我自己做,一个人做。我去采访你,你父母,我一定可以做得出好看的故事,为什么?因为是我。
或者基数够大,或者写作者或者编辑的能力好,二者必有其一。你一样都没有,那注定是失败的。
36Kr:会倾向之前在《南方周末》起来的那批优秀的特稿作者开始吗?
李海鹏:不会特别从非虚构的角度去找,主要还是虚构的角度。我们基本定了一个策略,主要是哪些为主,其他也不是不要,作者其实就是那么多,每月出的也就是那么多,有的已经被买走了,剩下的你要不要买,你在里面选。没有什么特别,其实就是要拿到可采购目录,然后你在里面选。
36Kr:目前的工作规划是什么样的,来亭东有什么当下想做的事?
李海鹏:大概的一个规划已经做完了。策略永远是宽泛的,你放在这就可以了,我跟韩寒也沟通过。我说策略就是这样,我希望咱们十八个月是不变的。
首先想做的事情,首先我想做的是,更多的人才来加入,因为人是最重要的。人完了之后才会涉及到其他部分,具体执行怎么样之类的。
目标是齐头并进吧。翻成最古老的一句话,就是既有销量,又有质量。翻成现在的一句话就是,KPI要好。KPI好了之后,你才有流量。流量好了之后,你要有质量。质量的判断标准就是我刚才说的,你有32万分吧。只有32万分,你才能产生价值。
我们做的是一个内容包,内容包是最重要的。这边的故事可以在ONE上发表,也可以不发表,这个不重要。这个包不是ONE的,这个包是整个亭东文化的。因为这个包可以随时分开出去,给到亭东影业,亭东影业就会立项,这就是价值。我这个包拆出来,卖给华谊,也是OK的,只不过亭东影业有第一的优先的使用权。这个部分才是真正产生价值的。
不管是什么东西,比如说库里有假如说《三体》,那不就OK了嘛。那《三体》之后的电影只是开发运作的问题,但是《三体》本身的价值是在这的。
36Kr:这个行业缺少好的故事,还是缺少好的人,还是缺少好的包装?
李海鹏:不缺少包装,中国的文化都是过度包装。好故事是缺乏的 ,发现好故事的人也是缺乏的。
文化行业,从管理到策略,到认知,到具体的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是欠缺的。而且尤其欠缺的,是作为故事的一部分。那其实是影视的基础,你没有故事,你怎么可能拍摄?钱进来之后,可以吸引足够好的人才,加入到这个行业。然后这个行业因为钱的原因,竞争就会变得激烈,他的成长就更快。
咱们往前数十年,你看到过一个充满创意的故事吗?李安的《少年派》,李安的《午休时刻》,那种故事是缺乏的。
但你能看到很多学习的迹象,包括ONE上的故事,多角度的故事。很容易,邯郸学步就学会了。90后的写作者是缺乏的,人永远是滞后的。90的经济人才是厉害的,经济人才是不缺的。影视来了,编剧加快了。不用着急,很快人才很快就赶上了。电影热了三年,教育滞后个两年,五年之后就起来了。
36Kr:怎么看待新媒体转型?
李海鹏:资讯是不存在价值的,因为资讯谁都可以做。关键是产品的可替代性,能吸引多少受众,他的商业模式。如果真的是广告模式,那其实没什么吸引力。
36Kr:来亭东文化,是因为去年《太平洋大逃杀》等两篇特稿卖出版权吗?
李海鹏:一点关系没有。实际你从大的框架来理解,没有必要把个人当作一个特例,去研究他自己的动机,大家都是历史当中的小蚂蚁。
关于我自己的选择,实际上是这样:1980年代,是我成长的年代,那个时候的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是一个所谓的精神自由的年代,经过文革之后,大家在文化方面很饥渴。所以当时是各种热潮,其中就有文学热,文学热是文化热的一部份,那是一个狂热的一个状态。我是无数个在文学热中成长起来的少年当中的一个,我的文化基因是这个。
80年代结束了,90年代没有立即开始,要到93年。92年,邓小平南巡,93年证券市场开放,对我来说,这是记忆犹新的事情。那个时候往后,才会进入到90年代,90年代就是商业,80年代就是所谓的理想,这两个是最颠倒的。那时比今天的变化剧烈得多。今天的变化是渐进式的,科技也好,互联网也好。但是那时候昨天还是黑的,今天就是白的。
1995年我大学毕业,但我是80年代精神的产物,我的根里面、基因里面是想当作家。但是90年代,大概是历史上对中国作家最艰难的一个时期,90年代你去查当年的出版记录,一年出不了几本小说。93年到2000年之间,文化是一片萧条的。80年代你不是神圣了吗,你现在就是狗屎了,别人都瞧不起了。
所以呢,我擅长这个东西,只能做跟它相关的工作。所以新闻我是可以做的,特稿我是可以做的,杂志我是可以做的,影视的故事储备,IP这块我是可以做的。你现在去找一个游戏公司,去建构一个世界,理论上我也是可以做的。都是跟故事,跟文学是相关的。我无非就是随着这个浪潮往后滚动。仅此而已。
本文标题:捉襟见肘的意思-带走了《时尚先生》特稿部的李海鹏 称好的内容IP捉襟见肘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