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我的偶像魏晨作文-做偶像老爸老妈全文阅读 作者:章晨

发布时间:2018-02-15 所属栏目:凡所际遇绝非偶然

一 : 做偶像老爸老妈全文阅读 作者:章晨

做偶像老爸老妈全文阅读 作者:章晨 《做偶像老爸老妈》由www.61k.com集整理于网络,如文章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是侵犯了其他的法律法规,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考虑删除做偶像老爸老妈全文阅读页面。
新生代父母完全家教手册:做偶像老爸老妈 作者:章晨


序言 走孩子心中的偶像
“谁是你最尊重和崇拜的人?”
“父母。”日本和美国孩子的第一选择。
“父母?”中国的孩子置疑。在他们心中,父母名列10位以后。
以上这一结论来源于日本青少年研究中心主持的一项调查。问卷对象选择了日本15所高中的13000多名学生,美国13所高中的1000多名学生,中国大陆21所高中的1200多名学生。这次调查中,日本、美国的高中生都把自己父母列为自己最尊重的人,有的把父母摆在第一的位置,唯独中国的学生所崇拜的名单中,父母榜上无名。
现代学生的偶像可以是伟人、英雄,甚至是名不见经传的三流歌星,为什么就不能是朝夕相处的父母呢?很多爸爸妈妈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一心一意为孩子着想,可为什么孩子们还是不满意?他们疑惑不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来看看孩子是怎么说的。
“我知道父母爱我,可他们爱得我想去死。”一个小学生如是说。
“父母自以为是,不尊重我们,有意和我们过不去。”
“爸爸妈妈总是让我学这个学那个,我不喜欢,他们就总是说为我好。可是我真的很讨厌。”一个7岁的小男孩说。
“我一做错事情,爸爸妈妈不是骂我,就是打我。但是我并没有想做错。”
……
我们无法统计生活中有多少孩子会把自己的父母当成偶像来学习,但我敢肯定那些经常打骂孩子、虐待老人、常通宵打麻将影响孩子学习、缺乏爱心和公德心的父母绝对不会成为孩子的偶像。所以,与其希望孩子向英雄和杰出人物学习,不如先从自己做起,在日常生活中以良好的道德行为标准去默默感染和影响孩子,让孩子从小懂得生活的真、善、美。因为孩子们认识那些英雄和杰出的人物,仅仅只是从学校、社会和家人的教育中了解的,欠缺真实感和亲切感。而你们就不同了,你帮助了一个人,你和他一起去捐了一笔款,你和他一起在灯下学习,你关心、爱护身边的老人,他都真真切切地看到和感受到,无形中他就学到了好东西。
如果问问孩子们心中的完美父母是什么样的时候,父亲往往被描述成坚强、大度、敢于承担责任、家中的主心骨。许多孩子们将顶天立地的父亲,看成是自己的精神支柱,把博学多才又讲道理的父亲,视为偶像。而母亲则被描绘成勤劳、贤慧、会管家、疼爱孩子的全能女性,把充满柔情、慈祥细致的母亲,看成是自己的偶像,往往用“她是世界最疼我的人”来表达对母亲的赞美。
想想看,这些孩子渴望的完美父母,我们有多少做到了。如果你是一个爱好喝酒、赌博、懒惰的父亲,特别是有赌博习气、沉湎非法“六合彩”的父母,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不会喜欢的。一旦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逐渐感受到父母的行为令人生厌,那么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就要大打折扣了。更可怕的是,在有不良行为父母的影响下,孩子一方面会效仿父母的许多不良行为。
所以,做父母的一定要切记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分量,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请记住:你想让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要成为那样的人!只有你自己做好了,你才可能成为孩子心中的偶像!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面对乱发脾气的宝宝有妙招(1)
现今社会,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于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甚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爸爸妈妈,三代人围着一个孩子。他们对这个宝贝呵护备至,并且不管孩子提出什么要求都从不拒绝。久而久之,小宝贝们只要是要求得不到满足,或是有一点点委屈,就会乱发脾气。
所谓“知己知彼”,想做孩子的好朋友,让宝宝心情愉快,就先看看这些宝宝是怎么发脾气的吧。

不同年龄段的宝宝发脾气的原因和表现方式是不一样的。
1.孩子二三岁时,常常因为感觉被忽视或者失败而发脾气。表现出来的就是双足乱踢、地上打滚、乱扔玩具等。
这个时候的孩子比较黏妈妈,如果妈妈因为加班迟迟未回家,孩子就会觉得没有安全感,继而哭闹、丢玩具等以发泄心中的委屈。
2.孩子三岁到五岁时,往往因为愿望得不到满足而发脾气。常表现为提高声量、粗暴行为、攻击及报复性的行为。
三岁多的宝宝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假如孩子要求妈妈带他出去玩,这时妈妈如果没有理会孩子的要求,孩子可能就会用手抓妈妈,甚至用身边的玩具打妈妈以表达自己生气了。
3.五岁以上的孩子,一般是因为别人不理解而发脾气。这个时候的孩子有了独立的语言表达能力,开始从父母那儿学会责骂、粗暴行为。
五岁以上的孩子已经有了很强的表现欲,当孩子尽情向你讲述自己同学趣事的时候,你因为忙于别的事情,而只是随便点点头或哼哼两声来应付,那孩子就会感到妈妈不理解自己的感受,也会借故发脾气,以宣泄心中的不满。
在家里,孩子就是中心,家里人都围着他转,他胡乱发脾气也没有人会真的去计较。可是,我们的小宝贝总会长大,总会进入社会,那时残酷的竞争是没有人会同情、忍让他的,那他又该如何面对和承受呢?而且孩子们到了学校,如果还是什么事都随心所欲,喜欢干什么就干什么,那肯定会经常和同学发生矛盾。试问,这样的孩子能得到其他同学的认可,能与其他同学和睦相处吗?肯定不能,他甚至会被孤立于同伴之外。
可见,长辈们对孩子百依百顺,并不是真正爱孩子,这样只能使孩子更加顽劣,乱发脾气。作为妈妈的你,该怎么处理这类事件呢?
脾气发作不仅严重损伤孩子的情绪和生理状态,而且使父母深感懊恼。不过一般来说,孩子发脾气的行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许多妈妈对发脾气的孩子之所以感到棘手,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孩子发脾气的各种原因,如果了解了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处理,情况也许就会好得多。
孩子也需要有私人空间,但妈妈不能让孩子觉得私人空间是可以通过发脾气争取来的。当孩子想一个人待会的时候,他越是发脾气,就越是不离开他。等他停止哭闹,妈妈们就要教他怎样和大人沟通,才能自己一个人待会儿。接着让他做一遍,然后才离开他。
首先要了解孩子为什么发脾气,这点很关键。
大致原因有这么几点:是不是身体不舒服,导致孩子情绪不好而发脾气;是不是环境太冷太热太吵,引起孩子不舒服。如果是身体方面的原因,我们就需要立即关注。
如果这两点原因都不是,那妈妈们就需要想想孩子发脾气之前做了什么事情。有可能的原因就是:想要什么东西;想引起父母的注意;想逃避任务;某件事情失败了;想一个人待着,等等。

面对乱发脾气的宝宝有妙招(2)
知道了原因,就要有针对性地去解决。
1.先从年龄上来说
对于二三岁的宝宝,还不懂得如何分享轮流或一起玩耍,因此做妈妈的应该协助宝宝与其他孩子相处;三岁以上的孩子,妈妈可以严格地告诉孩子,乱发脾气是令人难以忍受的;五岁以上的孩子,如果还是乱发脾气,妈妈们就要采取一些小小的惩罚措施了。
当然,父母在惩罚孩子之前,应该和家里人彼此沟通好,千万不要一人在责备,一人又去哄劝,还有一人在孩子面前讨好,更不要当着孩子面前争论。家庭教育最忌讳的,就是内部不一致,所以聪明的妈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注意心平气和地进行协调,努力保持家庭教育的有序性、连贯性以及前后教育的一致性。
2.具体原因的解决方法
只要不是身体上不舒服的原因,孩子一旦开始发脾气,家长不需要立即去做什么,最好的方法就是忽略他的行为,没人理他,他发一通脾气也就过去了。
(1)想要某个东西而发脾气。
如果因为想要某个东西而撒泼耍赖时,不要随便满足他。如果一开始就满足他,孩子尝到了“甜头”,找到了对付家长的最有效的“武器”,他就会用第二次、第三次。一旦孩子学会了耍这种小聪明,他的要求就会越来越离谱。到了那时,你就更拿他没有办法了。所以,要在一开始,就让他知道:无理的要求,即便是撒泼、发脾气也不能得到满足。
第一个方法:如果是在家里,妈妈一定要坚定地告诉他:“除非你平静下来,否则妈妈不会跟你讲话。”然后,安然走开。记住千万不要回头,否则孩子可能会继续胡闹。等他平静后,把孩子轻轻地抱在怀里,谈谈刚才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听听孩子要这个东西的原因。 听了孩子说的原因以后,如果觉得可以满足孩子,这时就要给孩子讲道理,告诉他要怎样做才是正确的方法,然后叫孩子照着做一遍,最后把孩子想要的东西给他。
第二个方法:如果是在家里以外的地方,妈妈可以假装离开一会儿,将孩子短暂隔离,冷落他一下,让宝宝有机会明白他的行为已经惹大人生气了。一旦宝宝停止发脾气,妈妈就要记得给孩子讲道理,直接告诉他刚才的行为是不好的。同时还要让孩子知道妈妈还是爱他的,只是不爱他发脾气的行为。如此反复几次,孩子就会感到自己发脾气、哭闹也毫无意义,也得不到自己要得的东西,慢慢地,就不再乱发脾气了。   
第三个方法:带孩子出门前应向孩子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让孩子能照着做,逐渐培养孩子的自制力。
(2)为引起父母的注意而发脾气。
这个时候更不能理他,我们不能因孩子发脾气而顺他的意思去做,这会让孩子越发越得寸进尺,一旦养成习惯就难以纠正过来。等他停止发脾气后,妈妈要主动去跟孩子沟通,教他怎样正确地引起父母的注意。
如果孩子是因为自己讲话父母没有认真倾听而发脾气,这时千万不要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指责孩子的哭闹脾气上。如果这时过多的批评、讽刺、指责孩子多话,会让宝宝失去表达自己的勇气。正确的方法是:妈妈应该暂时放下手中忙碌的事情,以专注的神情,专心聆听和理解孩子的话。
(3)为了逃避任务而发脾气。
一味的迁就,只会让孩子成为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因此,当孩子为了逃避任务而发脾气的时候,妈妈应该在情况可以控制的形式下,仍然坚持叫孩子完成当前的任务。
如果孩子脾气太大不可控制,就不理他,装作没看见,让他自己在一边发脾气。等他平息后,立即再要求他继续做之前未完成的任务。虽然这样可能引起孩子再次发脾气,但是重复两三次,就会让孩子明白发脾气没用,任务还是要完成的。
如果反复几次,孩子还是发脾气,可能这个任务对孩子来说真的有困难了,这时妈妈可以把任务换成孩子平常拿手的,这样孩子可以很快完成。千万不能反复两三次,就妥协了。
坚持让孩子完成当前的任务是为了让孩子明白,发脾气不可能让他逃避责任。
(4)因为做事失败而发脾气
做任何事情都会有输有赢,所以当孩子因为做某件事情失败了而大哭大闹,做妈妈的千万不能迁就孩子,等孩子平静下来,可以跟孩子说:“什么事情都会有输赢的,这一回输了,那么下次用心,争取赢过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如果你输不起,以后就别再玩了,要知道,输不起的孩子最没有用了,你想做没用的孩子吗?”所有孩子都不想做没用的孩子。
当然,在平常的教育当中,妈妈在陪孩子玩游戏的时候,就应该教孩子公平竞争,面对失败而不气馁,因为只有经历了失败,才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5)想要短时间的独处而发脾气。
脾气发作不仅严重损伤孩子的情绪和生理状态,而且使父母深感懊恼。不过一般来说,孩子发脾气的行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许多妈妈对发脾气的孩子之所以感到棘手,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孩子发脾气的各种原因,如果了解了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处理,情况也许就会好得多。
孩子乱发脾气不好,但是完全不发脾气也不好。孩子发脾气时,我们应该第一时间判断孩子是在无理取闹,还是在向我们发出信号来表达他内心的某种正当需要被忽略了。大人压力大了,还需要发泄一下呢,更何况未谙世事的孩子呢?因此,当孩子发小脾气的时候,我们先不要急于制止,而是要设法找出孩子发脾气的原因。只有当孩子懂得你理解他的心情时,他才会平静下来,听从你的解释与引导,否则只会采取抵触态度,或尽管表面服从,下一次仍旧故技重施。所以,只要注意方式和场合,我们就要允许孩子发发小脾气。给孩子发脾气的权利,有助于孩子宣泄心中不满,也是对孩子关爱的表现。
爸爸妈妈通常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如果爸爸妈妈本身经常发脾气,孩子肯定受影响。因此,妈妈应该和家人一起努力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生活氛围,让孩子保持积极平和的情绪,控制不良情绪的爆发。


让胆小脆弱靠边站
歌德曾说:“你若失去了财产,你只失去了一点儿;你若失去了荣誉,你就失去了许多;你若失去了勇敢,你就失去了全部。”勇敢,是一种气度,更是一种力量,它对于一个人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
我想,每个妈妈都知道21世纪的世界充满了竞争和风险,要想生存其中,每一个人都必须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适应能力和挑战精神。现在的孩子作为未来的主人,就更需要具有勇者的气质,敢于面对一切强手、一切逆境的挑战,具有无所畏惧、不屈不挠的心理素质和竞争状态。  
胆小脆弱的宝宝表现行为有很多种,这可以说是眼下的孩子们比较普遍的心理疾病。比如不少宝宝听到大的声音就惊醒或被吓哭,不愿和小朋友或其他生人接触,对新环境恐惧长时间不适应等。还有些宝宝上小学了还不敢独自睡觉,不敢一人上学、回家,不敢走夜路,甚至怕自己的影子。除了这些,他们往往害怕各种挫折、失败,害怕考试不能得满分,怕评不上“三好”,怕老师批评,怕同学笑话。
怕这怕那的心理,实际上比所怕的事物本身更加可怕。有这种惧怕心理的孩子,事情还没有做,就先把自己吓怕了、打败了。如此脆弱怎么能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的竞争呢?
可是,孩子胆小真的只能怪孩子自己吗?其实不然,除了对巨响、坠落和神秘物本能的恐惧外,孩子对事物的恐惧害怕更多的是来自后天。每个父母都希望能有一个勇敢的孩子,而我们的教育方法却往往适得其反。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许多妈妈为了防止孩子在夜间出去乱跑,便吓唬他说:“黑暗里藏有妖怪,它们专门吃小孩。”如此一来,小孩子就会乖乖待在家里,但同时也就引起他们一见到黑暗就产生恐惧的心理。所以,妈妈们要想培养一个健康、勇敢的宝宝,越早采取措施就越好。
孩子为什么胆小,原因往往有三个:一是因为孩子不了解事情的状况;二是大人在教育时给予不恰当的恐吓;三是家长过分严厉,弄得孩子总是处于惊恐状态。因此,妈妈们是否应该认真审视自己孩子的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帮助孩子实现由胆小到勇敢的转变呢?
培养孩子的勇敢,根本的一条是妈妈们在日常生活和教育中,要舍得让孩子吃苦。对孩子的胆量,要从小培养;对孩子的勇敢精神,应从小训练。
1.引导帮助孩子
当孩子对某件事物表现出恐惧时,比如害怕小虫子等,妈妈应该针对事物的性质,教育和引导孩子认识并消除恐惧。应该说:“这个并不可怕,过来看看。”
2.陪孩子一起做
当孩子想做一件冒险的事情,比如想要爬高等,妈妈应该支持孩子的勇敢并给予引导和保护,而不是恐吓他。你可以说:“你真勇敢,但小孩子一个人做有危险,我陪你一起做,好不好?”
3.给孩子信心
当孩子是因为没有自信去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比如不敢和陌生小朋友玩、不敢在别人面前唱歌说话等等,妈妈千万不要用 “胆小鬼”“这有什么好怕的”等语言讥讽或嘲笑孩子。这样只会加重宝宝的恐惧心理,并且还会因为害怕妈妈的斥责而心绪不宁。长此以往,宝宝真的会以为自己是胆小鬼,从而自暴自弃。你可以说:“妈妈相信宝宝可以的。”
4.告诉孩子真相
当孩子怕黑,不敢一个人待的时候,妈妈可以告诉孩子:“妖魔鬼怪只是传说,现实中是没有的。”并亲自领孩子到黑暗的屋子里、床下、门后看一看,让孩子相信确实没有什么鬼怪。同时妈妈还可以给孩子讲一些譬如孙悟空、黑猫警长等有益的故事,帮助宝宝战胜恐惧。
很多妈妈之所以不敢让孩子去冒险,是因为害怕孩子尝试的过程中有可能遇到困难和危险。但是,如果仅仅因为孩子的某些冒险做法就去责备他们,阻止他们继续尝试,慢慢地,孩子就会养成畏手畏尾的习惯。所以,锻炼孩子的勇敢,妈妈和家人应该多鼓励孩子去探索、去尝试,而不是处处阻拦,什么事都严格控制。也许孩子的一些行为看起来有些可笑、有些简单、甚至有些“愚蠢”,但是只要我们在孩子克服某种恐惧后给予孩子鼓励和赞扬,并积极地引导他们朝正确的方向前进,就能极大地增强孩子的信心,培养他们勇敢坚强的性格。
书包网 www.61k.com

懒惰与勤奋互换
勤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到了现在有些孩子那里,却被扔得无影无踪。为什么呢?
其实,孩子是不是懒惰,与遗传因素没有关系,最主要的是环境,而这里面,起决定作用的是孩子的家长。因为孩子天生就是积极的、勤快的,他们睁开眼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尝试到处看看,等到他们能自己控制自己的行为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模仿大人的动作,不光模仿,他们还到处摸、到处看、到处试,而这些事情当中很多都是他们第一次做,所以难免出错。如果孩子的每次尝试大人都报以厉声呵斥“不准……”或大惊小怪的惊呼“危险!不要……”,孩子就好像被电击了一样,久而久之,孩子就学“乖”了,那就不摸、不碰、不试,他认为这样才是大人眼中的好孩子。结果等孩子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时,大人却是追悔莫及。
懒惰宝宝衣服懒得穿,鞋带懒得系,东西懒得捡,椅子倒了懒得扶。妈妈叫孩子先把作业做完再玩,他不听,继续玩;妈妈叫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他不理,还是坐着不动……
同样,我们可以回想一下,下面的场景我们是否都经历过:孩子要自己穿衣服,妈妈说:“你看你,扣子都系错了,我帮你穿吧。”孩子想帮妈妈洗碗,妈妈说:“你洗?你还是去玩吧,省得把碗打破了。”孩子想扫地,妈妈赶紧拿过扫把,说:“你只会帮倒忙,还是我来吧。”想想看,这样的教育方法,孩子能勤快吗?
勤奋永远是成才的钥匙,是成才的第一推动力。可是,如果孩子已经变得懒惰 ,妈妈应该怎么办呢?  
要培养出勤快的孩子,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使孩子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1.称赞鼓励表扬为主
当孩子主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不管那事儿做得好与坏,都不能大声斥责,而是要称赞他、鼓励他、表扬他,这样会使他大大提起做事的兴趣。
2.不要过分给予
妈妈和家里人要商量好了,在对待孩子上,切记不要过分给予,让孩子有所追求和渴望,你要做的是鼓励和支持。
3.家长做事要有始有终
家里人做事情也要有始有终,千万不要半途而废。而且在孩子想要放弃的时候,要及时鼓励他,给予适当的帮助,但不能代替他。孩子的能力是在不断学习和锻炼中得来的,如果有点困难,家长就帮忙或者让孩子逃避困难,孩子肯定得不到良好的发展。
4.要求不要过高
每个孩子的兴趣和特长都不同,妈妈们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提出适当的要求和希望,如果要求过高或孩子不感兴趣,孩子就会带着抵触的情绪做事,长此以往,自然也就失去了做事情的热情。
5.与孩子一起分享他的快乐
孩子的勤奋是从做事情的过程当中养成的,当孩子认真做了,妈妈和家人就要承认他的干劲,及时给予肯定,分享他的成功和喜悦。
一旦孩子为自己的成绩感到骄傲的时候,内心就会充满信心,必然乐于再次去做。更重要的是,孩子往往为了再次得到这种情绪上的愉悦体验,即使在做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也会想办法自己解决,不会半途而废。
6.不要有双重标准
什么是双重标准?就是有些父母认为他们应该拥有一些孩子不能享有的特权,因此,他们往往用双重标准来要求自己和孩子。例如,妈妈要求孩子把他们的房间整理好,而客厅里却撒满了她自己从单位带回来的东西;爸爸抱怨说他辛苦工作了一整天,因而可以不用干家务,却要求孩子放学后做家务。他忘记了上学和玩也是孩子的工作,孩子跟他一样也不喜欢干家务。当父母否认孩子应有的权利时,会降低孩子对自己在家里的价值的认可,认为自己是低人一等。于是,他认为做这些事情是看不起自己的表现,从心底里就会不喜欢。要知道孩子时刻都在观察着你怎么做,你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成为他们行为的模版。所以,你要求孩子做好,那你也要做好。
当然,孩子的懒惰不是一天就形成的,让懒宝宝变成勤快宝宝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父母要注意,态度很重要,孩子做不好,也不要总是唠叨,因为这会引起孩子的反感,结果事与愿违。再次,唠叨会大大削弱孩子的主动性。所以妈妈们的正确做法是:不要过多地重复同一要求;要求一经提出,必须监督孩子执行,并检查他们执行的结果。
好的妈妈会让孩子明白:让他们做事情,并不是妈妈不喜欢他,相反,正是因为太爱了,才让宝宝多劳动;只有多劳动,多锻炼的人才能越来越能干、越来越受大家欢迎。
俗话说得好:“替孩子包办一切,又想让他们成为有出息的人,终将适得其反。”所以,妈妈们要记住:孩子终究要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现在让他自己动手做事,不仅是培养他的独立精神,提高动手能力,还能让他因为获得尊重而感到快乐,体验自己对家庭的贡献而感到自己的价值。妈妈们要知道,“自豪感”对于孩子的一生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决定着孩子自信心的培养。


“小霸王”变“乖宝宝”
做妈妈最快乐的事情就是自己的孩子懂事乖巧,可是孩子并不天生就是懂事乖巧的,更多的孩子是小气的,甚至是霸道的。为什么?其实这并不是孩子们不愿意和别人分享,只是孩子在刚懂事的时候,他们的思考方式受限于“自我为中心”,所以无法顾及别人的感受。也可以说孩子们的世界是天真的,在他们的世界中,从来没有小气与大方、霸道与乖巧的明确界限,他们只是依照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快乐。对于孩子来说,小气与霸道只是为了不让快乐丢失。
当然,孩子2~4岁时的小气霸道与长大后的“自私”并无必然关系。不过,话虽这么说,但是如果这时妈妈们不去正确引导,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变得真正自私霸道,我想这是任何一位妈妈都不愿意看到的情况。
1.自己的零食不肯给别人吃
当大人让宝宝把他手里的零食分给别的小朋友吃一点的时候,孩子往往是抱紧了零食说:“不要”。
2.玩具不愿借别人玩
一旦家里来了其他小朋友,妈妈让孩子把自己的玩具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都会遭到拒绝。更有甚者,小朋友摸什么,孩子就抢什么。
3.妈妈是自己的
看到妈妈或家里人抱别的孩子,有的宝宝就会生气,甚至大哭大闹。他们会觉得,妈妈或家里人不跟自己好了。
4.受不得半点委屈
其他小朋友不小心踩了孩子的鞋或者弄脏了他的衣服,孩子可能会马上翻脸说:“把我的鞋踩脏了,你坏,不跟你玩了”。
当然,除了以上这些比较典型的表现外,小气霸道的孩子一般还会具有以下特征:做事爱讲条件,缺乏同情心,适应能力较差,嫉妒心强,做事缺乏果断性,甚至还喜欢和人动手动脚,抢别人东西。
时间长了,其他小朋友肯定不喜欢和小气霸道的孩子一起玩,还会影响孩子以后的发展。所以,妈妈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豁达大度,能够宽容别人。那么该怎样培养孩子慷慨待人的品格呢?
孩子的“自私”是阶段性的,因为他们在刚明白“你我”的区别时,都会认为“我”最重要,所以,如果妈妈在刚开始急于求成反而会适得其反。正确的做法是:
1.行为纠正
这个行为纠正首先要求妈妈和家人不要把小孩看得太重,不要什么东西都是小孩第一,比如买回来的水果不要全部给孩子吃,要让孩子亲自把水果分给家庭成员,与家人共享。
试想一下,如果一切都给了孩子,孩子没有了争抢和分享,他自然就不懂什么叫大方,什么叫慷慨了。所以,妈妈们千万要记住:要让孩子明白“家里好吃的东西并不是只有他能吃,好玩的玩具人人都能玩”。
2.正确引导
不要强求孩子将东西给别人玩,而是要鼓励他和小朋友商量,还可以引导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他心爱的玩具,让他体验共同游戏的乐趣。妈妈也可以给他出主意,让他去要求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好玩具来交换,记住对待孩子的事情,一方面要给他讲道理;另一方面要留出机会让他自己多去实践和体会。
3.树立榜样
家人是孩子模仿的对象,所以为孩子树立学习与模仿的榜样,是妈妈和家人首要的任务。在日常生活中,妈妈和家人应首先做到慷慨大方。比如在家里上敬老,下让小,夫妻之间不要斤斤计较;邻居家来借东西时,应热情地借给人家;主动把好吃的东西拿出来与人共享等。另外,也可以让孩子和慷慨大方的孩子多接触。
4.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小气霸道是孩子为了获得更大满足的途径,这种品格在孤单的环境下更为严重,所以我们不妨多带孩子参加孩子间的社交活动,如生日聚会等,让孩子在欢愉的氛围中产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欲望。
当然,在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玩的时候,如果他们因为争玩具或是其他事情而发生争执的话,我们就要适时制止了。
5.不要当众斥责孩子
孩子也有自尊,如果孩子表现出小气霸道,也不要激烈地指责他,特别是不要当着小朋友的面说他,不给就不给,不要强迫。一旦强迫,会让孩子觉得分享毫无乐趣,只是一种不得不承担的不愉快的义务而已,不利于大方之心的自然成长。等他和小朋友一起玩得高兴时,不用我们刻意去说,他自然也就和小朋友玩到一起了。切记,孩子也有自尊,我们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他的问题。
6.适当表扬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妈妈应该对孩子的每个慷慨之举作出表扬,使孩子得到快慰的心理体验,促进其慷慨行为的进一步发展。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块璞玉,只要经过细心地雕琢,都能变成一块通透纯净的美玉。因此,我们不要责怪宝宝的“自我为中心”,只要大人耐心地教育和引导,让孩子多经历几次成功的合作游戏,那他们心中刚刚萌芽的友谊观念会渐渐长成参天大树,自然也就学会体贴别人、与人合作。
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面对孩子的不诚实
记不得是哪位哲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孩子不诚实几乎总是恐惧的结果。”而著名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博士也发现:“4岁以下的孩子都把爸爸妈妈是否高兴当做衡量自己行为对错的标准,为了不让爸爸妈妈生气,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不承认自己做错的事情。”
明明是孩子自己打破了花瓶,可当妈妈问他是谁打破了花瓶的时候,他却硬说是奶奶打碎的;如果是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自己做错事可能就会指责别人;明明是自己吃掉了桌上的糖果,却硬说是别人吃的;甚至自己尿了裤子,也会说是别人尿的。
说谎在不同年龄意味着不同的问题,诚实的品格是逐渐形成的。我们不要把孩子的不诚实归结于他的天性,不过,这种后天的行为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就会变成一种习惯,而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改正,因此我们要谈谈怎样使小孩子不说谎。孩子的说谎,一般起于3~4岁,尽管五花八门,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害怕责骂。很多妈妈和爸爸,在小孩子做错某件事情的时候,责骂孩子,甚至打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为了逃避责骂和被打,便用说谎来掩饰自己的过错。这种掩饰只要成功一两次,孩子便会形成习惯,于是再做错事请,就会自然地用说谎去逃避。
第二,逃避责任。有时侯宝宝不愿意或不能做某事时,便会找各种借口去推托,比如肚子疼、头疼等。这种谎言又往往得到父母的同情,因此以后便也常说谎去推诿了。
第三,要面子。也许某次一件并不是他做的好事,你误以为是他做的,于是表扬、鼓励,得到奖赏,让他尝到了甜头,以后在遇到这样的事情,他便开始说谎了。或者事情本来是他做的,但做得不好,怕丢脸,于是他说那件事不是他做的,也说谎了。
第四,贪利。很多孩子想吃什么东西,便说谎,又有些孩子为了要得到很高的分数或奖品,便在考试时作弊还硬说是自己的本领高人一等。
既然找到了原因,那妈妈们应该怎样去纠正呢?
妈妈们应通过正确的态度去鼓励孩子不要说谎,根据孩子的理解力运用以下的方法培养他的诚实品质。
1.区别对待
孩子的说谎行为可以分为无意识的说谎和有意识的说谎两种。一般两三岁的宝宝说谎属于无意识说谎,所以我们要先帮助2~3岁甚至4岁的孩子学会什么是假装的,什么是真实的,这很重要。如果发现是有意识的说谎,妈妈就要严厉制止了,注意在教育的过程中,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
2.言传身教
可以说,妈妈是孩子的主要模仿对象,所以,妈妈为孩子树立诚实的榜样是非常重要的。有些父母常在孩子面前议论一些人的欺骗行为或自己有时装病不上班,给孩子造成潜移默化的坏影响。
同时,不要轻易对孩子许诺。很多妈妈为了哄孩子高兴,经常许诺给孩子买这买那,可到后来什么也没买。孩子除了失望、生气外,还会得出一个错误的结论:撒谎是可以的。因此,只要是对孩子下了保证,就要坚决做到。
当然,现实社会中,家长的一些善意的谎言,不要急于向孩子解释,而是让孩子日后长大了,慢慢去体会这种不可言传的方式。
3.创造环境
把富于诱惑性的东西移到孩子无法碰到的地方。比如妈妈如果要孩子在晚饭前不要吃饼干,就应该把饼干藏在孩子看不见的地方。
在家里培养一种讲真话的环境。比如准许偶尔说谎而不予惩罚,但若说谎则被视为不对,而讲真话则受到尊重和表扬,这样孩子很快知道应争取做一个正直诚实的人。
4.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
当你知道孩子做错了事,千万不要像警察盘问犯人一样,这不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正确的方法是发现孩子做错事,对孩子的惩罚不要严厉到使他甘愿冒险说谎的地步。这就要注意家庭亲子关系的民主化,让孩子信任父母、依靠父母,不必害怕讲出真实情况而受罚。 
妈妈在发现孩子做错以后,不要使用问句,而是要告诉孩子他做错了什么;同时不要给孩子狡辩的机会,在你不完全了解情况的时候,要向孩子了解情况;让孩子明白做错事和撒谎的不同:告诉孩子如果他讲真话你就不会那么生气,而说谎只能给他带来加倍的麻烦。
5.不要说太多的理由
对于两三岁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探索欲望非常强烈,可懂得的道理很少。当他说谎时,最好用最简明的话警告他或制止他,最好不要唠唠叨叨地讲一大堆道理,这样会导致相反的效果。
6.运用奖惩手段
妈妈要帮助孩子认清说谎不会成功,即使蒙混过关,也只是暂时的;而诚实会减轻对他做错事的惩罚,撒谎则会受到更严厉的惩罚。当然,当孩子有了诚实的行为时,应及时给予鼓励和奖励。
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具有诚实的品格,那么着力完善自己的诚实吧。要记住:奖励诚实比惩罚撒谎更重要,妈妈们必须看重孩子的诚实行为,给他适当的表扬。只有待人诚实,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才能在与他人交往中结下友谊,成为真正的朋友。
书包 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命令的口气不该有
不知道各位妈妈是不是经常这样对孩子说话:“去,帮妈妈把碗刷了,你反正没事。” “还不赶快去学习,看什么电视!” “我都说了不许看电视,你怎么不听呢?” “又跑哪里去疯了,下次给我早点回来。” “不是叫你给奶奶拿个香蕉吗,怎么还不动?”
可是,妈妈们,你们发现没有,孩子们根本不吃这一套,而是常将你们一道又一道的命令当做耳边风。
著名儿童教育专家卢勤女士认为:“‘成人世界’与‘孩子世界’沟通的钥匙,不仅仅掌握在孩子手中,而是父母和孩子每个人手中都有一把,而最重要的是父母手中的钥匙”。所以,要想和孩子沟通好,妈妈们必须学会一件事——经常从孩子的观点上来思考,从孩子的角度来观察、决定事情,这是对孩子最大的尊重。因此,与其用命令的方式对孩子指东指西,不如将命令改成建议,好好和孩子说话。
命令只会产生两个结果。
首先,一个生长在专制的家庭中,长期听着父母的训斥“你给我听着”“你给我去……”的孩子,他心中很可能形成一种对强者唯命是从的习惯,养成怯懦的性格。
其次,孩子也许慑于父母的打骂而表面上唯命是从,但是他内心肯定是极度反感的,他并没有真正接受这种命令。等到这种情绪在心里积累到一定程度,爆发出来就可能产生难以想象的后果。
我想,以上两点都是任何妈妈不愿意看到的事情。我们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有人整天对我们颐指气使,动不动就要求我们这样、要求我们那样,我们能心情愉悦的做好事情吗?肯定不能。可见,命令是一种单方面的交流,是一种只顾及自己,而不考虑别人感受的行为。孩子虽然小,但他们并不是供我们发号命令的奴仆,他们跟我们的关系是平等的,他们也同样有自己选择的权利。
这里给天下所有的妈妈提一个醒:没有孩子是喜欢听着命令长大的。所以,亲爱的妈妈们,我们是不是可以把文章开头的命令的话语换成下面的语句:
孩子,妈妈现在有点忙,你能不能帮妈妈把碗刷了?
好了,动画片看完了,你不打算去学习一会儿吗?
孩子,爸爸在休息,看电视会打扰他的,你先看会儿书好吗?
孩子,妈妈知道你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相信你不会惹麻烦,但妈妈担心遇到坏人或是交通问题。以后,如果有事最好先打电话回来说一下。
孩子,奶奶最心疼你了,你是不是也应该心疼一下奶奶呢?奶奶喜欢吃香蕉,你拿根香蕉给奶奶吃,奶奶肯定会非常高兴的。
……
上面这些建议的口气,不仅能使家庭气氛和谐,而且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思维和判断能力。因为孩子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他们都希望父母能够给予他们尊重和平等。而当妈妈用建议的口气和孩子说话时,孩子会觉得妈妈是在跟自己商量,在征求自己的意见,他首先会觉得自己是受了重视。于是,在心理上,他更容易接受妈妈的这些要求。同时,他也会随着父母的引导,郑重地思考要做的事,作出决断,并考虑该如何做,这对他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也是一种有益的锻炼。


不好回答的问题也要有交代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天生就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于是,孩子常常会指着那些他们没见过的新奇东西,问这是什么,那又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孩子为什么好奇?这源于他们不知道。很多事情,他们会用自己的眼睛去寻找答案,但更多的是,他们没有获得答案的途径。于是,他们就会用他们的思维来询问我们。而我们呢,也许学识并不是很渊博,家里也许并没有储备一部百科全书,所以,有些问题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孩子的提问。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
很多父母在面对孩子也许很幼稚的问题时,总是一副不耐烦的态度,甚至口气生硬地说:“你自己想吧”或“你问我,我问谁去?”
我们把这样的情况放在自己身上,如果我们问某个人某个问题,但是对方只是随便敷衍几句来搪塞你,你会是什么心情?如果每次都碰到这样的事呢?你又会怎么想?我估计除了气愤,多碰壁几次后,再也不会去问了。对待孩子也是这样。
孩子也同样如此。妈妈对孩子的问题不耐烦或是不回答首先会严重打击孩子的好奇心。如果经常这样,孩子会逐渐变得对身边的事物失去兴趣,也失去了思考的机会,大脑会趋向于迟钝。其次,会影响自己与孩子的亲密关系,因为孩子会觉得父母根本就不关心自己。
我们可不要小看了孩子们的好奇心,这中间往往蕴藏着不可预知的潜能。孩子天生就有好奇心,好奇心是他们探索世界、敢于创新的动力,同时好奇心也是孩子获得智慧的关键。所以,孩子在问妈妈问题的时候,其实是好奇心在作祟。因此,我们不要抹杀了孩子的好奇心。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就是保护孩子未来的幸福。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好奇心是小孩子获得知识的一个最紧要的门径”。强烈的好奇心能使孩子产生学习的兴趣。孩子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才能从学习中体验到快乐,才会热爱学习,并主动学习。所以,当孩子主动问我们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有所准备。
第一,妈妈们应该从孩子的角度学会接纳孩子以及他的提问。即便是很难或者不好回答的问题,也要对其提问表示出关心,并明白地告诉他:“等你长大了自然会明白”或者“这个问题太复杂了,等明天妈妈弄清楚了,再告诉你好吗?”当然了,说了明天告诉孩子答案就要明天做到,不能敷衍孩子。
第二,父母千万不要随便乱说一个答案,尤其是一些涉及科学知识的问题,一定要自己弄清楚了再告诉孩子。
第三,鼓励孩子细心观察生活,培养孩子从小事、小细节中受到启发,从而引发孩子更深层次的思考,并鼓励孩子勇于发现问题。
第四,让孩子自己探索问题。妈妈们不能一味地回答孩子的问题,这样不能使孩子很好地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所以,妈妈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寻找答案,或者一起讨论,鼓励孩子开动脑筋,认真思考,查阅相关书籍和资料,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
第五,尊重孩子的观点。在与孩子讨论的过程中,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毕竟,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尊重孩子是对孩子最好的帮助。
有时候,孩子提问并不一定就是要一个准确的答案,他们喜欢仅仅在提问这个过程,而不是答案本身。所以,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提问能够表现出耐心,孩子心理上就获得了被接纳、被重视的满足感,他的好奇心及对父母的信赖会慢慢地发展起来。
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赞扬孩子讲分寸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能缺少父母的赞美和表扬,而赞美和表扬也是父母在教育孩子养成社会所期望的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使用的手段。可以说,现在很多妈妈和爸爸已经意识到应多表扬、鼓励孩子,可是,在具体的家庭教育实践中,结果却收效甚微,甚至会适得其反,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况?
很多妈妈在对孩子赞扬的时候往往容易走进两个极端。
第一,过于空洞。“宝宝真乖”“宝宝做得很好”“不错,妈妈很高兴”……这些也是表扬孩子的语言,可是,妈妈们有没有发现,这些赞扬的语言太过空洞,大一点的孩子还好,小一点的孩子也许根本不明白这些话是什么意思。而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空洞的赞扬会让孩子一眼就看透了你的目的——不就是想用这个方法让我听你的话吗?我偏不听。教育因此失去了意义。另外,空洞的赞扬会显得很抽象,孩子听了,也未必能真正理解自己所得到的肯定。
第二,赞扬太过夸大。“嗯,真不错,宝宝的画赶上大师的水平了。”“写得真好,孩子,你简直就是个小作家了!”不错,这也是一种赞扬孩子的方式,可是,这样的赞扬就有点过头了。
做父母的,可千万不要以为孩子是那么好哄骗的,你说的话几分真几分假,孩子心里也有数呢。赞扬太过夸大,他会觉得父母没有诚心,很虚假。时间长了,他很可能根本不把这些称赞的话放在眼里,也会对父母产生心理上的反感和排斥。
一句话,我们不能让孩子在受责备的环境中成长,但是也不能让他们整天泡在甜言蜜语里。未来的生活也许是艰难的,孩子必须学会应对,所以,表扬要讲方法、讲艺术,如果方法不对会适得其反。那么,怎样表扬孩子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呢?希望下面的观点能给你们带来些启发和参考。
第一,不要吝啬我们的表扬。尤其是对年龄小的孩子,他们做好一些“简单”的事已经很不容易了,更是需要妈妈的鼓励。要知道,孩子良好的习惯和惊天动地的成绩就是由这些“简单”的小事累积起来的,而妈妈正确的表扬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因此,年龄愈小,表扬愈多,随年龄的增长逐渐提高表扬的标准。
第二,实事求是的表扬。表扬不要过滥,也不要为了讨好孩子乱表扬或过分夸大孩子的优点与成绩,导致孩子产生虚荣的心理,喜欢戴“高帽子”。
第三,表扬要具体化。对孩子的表扬一定要具体明确,就事论事,说出好在哪儿,使孩子能够有所遵循和发扬,表扬得越具体,孩子对哪些是好行为就越清楚。不要笼统地对孩子进行表扬,使孩子不清楚究竟自己的哪一行为得到了鼓励,导致其产生错误的理解。
第四,表扬要及时。孩子做完某件事或正在进行中,就给以适当的赞美和鼓励,效果很好。如果一时忘记了,应该设法补上去。否则,时间过长,孩子对这个表扬不会留下什么印象,更不能强化好的行为。
第五,尽量避免当众表扬孩子。常看见妈妈们闲聊的时候,喜欢当众表扬孩子,认为这样做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其实这样夸奖很容易造成孩子爱虚荣、骄傲自满的倾向。一些被当众表扬惯了的孩子,有一点好的表现,没被注意到,就会感到委屈,甚至有的孩子为了夸奖而弄虚作假,这样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
同时,妈妈们也要记住了:赞扬跟药品青霉素一样,不是拿起来就能用的。必须遵守使用的量和度,并注意可能产生的过敏性反应。这里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赞扬孩子应就他的努力或成绩而说,不要涉及他的个人品格。举个简单的例子:
周末的时候,孩子一个人在家做了一顿饭慰劳上班回家的父母。妈妈看了,心里虽然很高兴,但只需要对他说:“妈妈没想到你做的菜这么好吃,妈妈要再吃一碗。谢谢你,孩子!”就可以了。像其他什么“你实在太棒了!”“你今天真是乖呀!”这样的话,就不必当面对孩子讲出来了。
从小处说,孩子做饭给父母吃是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件事情,他在做的过程肯定希望自己的努力得到肯定,至于自己是否“很棒”、是否“乖”,他也许压根没想过。所以,妈妈的赞扬只要中肯就行,孩子也能在这样适度的称赞中自行演绎出他的品格,不需要父母来给予某种肯定。
当然,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除了及时表扬和肯定孩子外,同时也需要以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去指出孩子存在的缺点和错误,给孩子思考和认识的机会, 不要让孩子生活在虚假的肯定和表扬中,这样,只会积累孩子的自卑,而不是培养孩子的自信。


听听孩子说什么
看过一篇文章,记不得是从哪本书上看到的。大意是:
小学的某个班要开班会,班会的主题是:“长大后想做什么?”班上那些七八岁的孩子们兴奋无比、争先恐后地说:科学家、医生、老师、老板……可是有一个平常很少发言的小男孩也举起了手。老师很惊奇,于是点名让他说,小男孩怯怯地说:“我,我想做小偷。”顿时,全班同学哄堂大笑。笑声使小男孩不敢继续说话,他惊恐地看着老师。老师一开始的反应也是吃惊和气恼。可是,她突然想到:何不听听他的理由呢?
于是,老师忍住怒火问他理由,小男孩结巴着说:“我,我想偷一缕阳光送给冬天,让妈妈不受冻疮的痛苦,我想偷一片光明给盲人,让他们感受世界的五彩缤纷……”
小男孩越说越激动,说了很多美好的事物。全班同学都被他的激情和美好所吸引了。老师情不自禁地鼓起掌,孩子们跟着鼓,小手拍得通红通红的。
很庆幸那个老师多问了一个为什么,庆幸老师倾听了小男孩的心声,否则不仅错过了那诗一般优美的语言和情怀,更为可怕的是会伤害一颗善良而又纯真的心。
在家里,妈妈是孩子语言的第一位老师。而语言,又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环节。所以如果我们想让自己的孩子变得更聪明些,那就从倾听孩子说话开始吧!
善于倾听的妈妈,会发现,孩子的语言有多么的美丽传神!懂得倾听,你会发现孩子原来是那么的纯真坦率!那应该如何倾听孩子的话呢?
聪明的妈妈与其做一个高明的说者,不如做一个高明的听者。
1.再忙也要抽出时间
也许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步伐的加速、竞争压力变大,很多爸爸妈妈常由于工作忙碌,而无法留给孩子充足的时间,陪着孩子一起成长。中国台湾心理学家游干桂便认为:现代爸爸妈妈不应该只是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反而应该抽出更多时间,去了解孩子的性格、兴趣,让自己和孩子的心灵更为亲近。
其实,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最信任的就是自己的爸爸妈妈,最想说话的人也是爸爸妈妈。因此,无论多么忙,妈妈们都应该抽出一定的时间听孩子说话,不论是2小时、1小时,甚至是30分钟都好。如此一来,妈妈们便能真正看到孩子的优、缺点,然后有针对性地教育。
2.保持平等的地位
很多妈妈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喜欢保持居高临下的态势与孩子交谈,带有命令式的口气,孩子在这种气氛下,带有一种恐惧或逆反心理,而不愿吐露心中的秘密。所以,妈妈更多的应该以一种朋友的身份和语气与孩子交谈。
3.注意正确的姿势
孩子小,声音弱,所以妈妈在倾听孩子说话时,最好使自己在身高上与孩子处于平等位置,用眼睛真诚地看着孩子,面对面地交谈,自然地表达你的兴趣和愉悦。在倾听的过程中,不要用手捂着嘴巴,两手抱着胳膊,或翻看着书。这些举动对孩子来说,都是一种障碍。
4.表现出听的兴趣
妈妈应以关怀的笑容、信任的眼神、理解的心态耐心地倾听孩子把话说完,以平和、商讨的口气与孩子交流。千万不能在孩子说到半道上就打断孩子的话说诸如“这个我早知道了”之类的话。当妈妈的关心孩子,不应只是关心他的冷暖、吃住,还要关心他感兴趣的事。
5.将专注倾听的态度传递给孩子
“微笑,并常常做出吃惊的样子”是孩子最爱看到的表情,他们希望看到大人对自己所说的事情表示出吃惊的表情。能把大人吓住,说明自己很有本事。同样,在孩子说的过程中,适时地说些简单的诸如“太好了!”“真是这样吗?”“我跟你想的一样。”“你的想法太好了,接着说!”等话语来表示你的兴趣。
孩子的话,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所以,请多一点耐心,多一点童心,多一点爱心,像对待朋友那样去关爱孩子。只有真正懂得倾听孩子的妈妈,才能获得和孩子真正交流的机会,才能真正明白孩子心中所想以及他们行为的真正动机。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告诉孩子快乐学习(1)
我想,中国的孩子在上小学以后,妈妈常说的话就是:“赶快写作业去!”或者“还不给我看书去!”学习固然重要,但是孩子的健康和快乐也同等重要。可是,似乎自古以来,学习的问题,一直是父母和孩子的心头结。在父母的眼里似乎只有金榜题名,只有试卷上的分数;而孩子呢,老是担心成绩太差遭父母责骂。父母要孩子把学习放在第一位,而孩子除了学习,还要玩乐。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对于孩子来说,玩乐和健康跟学习是一样重要的。每个妈妈都是从孩童时代走过来的,更应该理解孩子爱玩的天性。让孩子在玩乐中了解世界,在快乐中获得知识比起妈妈们硬逼着他去学习要容易得多。只有有了轻松愉快的心情,健康的身体和精神,才有精力把学习搞好。所以,请妈妈们不要随便地呵斥孩子。
妈妈们是否可以回想一下,当我们第一天送孩子去上学的时候,孩子是不是蹦蹦跳跳非常开心,是不是刚开始都喜欢学习,一回来就做作业?可是,后来孩子变了,变得厌学,憎恨做作业。这是为什么呢?从根本来说都是我们大人造成的。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于是,逼着孩子刻苦学习,努力学习。 当孩子做作业的时候,我们逼着、管着、骂着、打着;而孩子呢,焦躁、生气、流泪、痛苦不堪。由此,孩子今天学习痛苦,明天学习痛苦,天天学习,天天痛苦,天长日久,于是孩子就形成了“学习=痛苦”的条件反射。从此,一提学习,孩子就痛苦,一到写作业时间,就是一场大战。
可见,硬逼孩子,孩子的逆反心理一上来,就什么也做不成了。如果妈妈包办的成分太多,只会使孩子的学习兴趣处于被动状态,大大降低学习的乐趣,给孩子今后的学习造成很大的困难。那么如何让孩子们高兴地学习,快乐地做作业呢?
学习、玩、健康,对孩子来说是一样重要的,所以,我们要把“逼”换成“鼓励”,帮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让孩子在鼓励中感受到关怀,在快乐中学到知识。
1.根据孩子的性情对症下药
对于特别贪玩、调皮的孩子,妈妈就要因势利导了。比如孩子玩累了,可以对他说:“歇一会儿,去做功课吧。做完了功课,可以玩得更开心。”
对于性格内向,而成绩又不太好的孩子,其心理压力一定很大,这时妈妈要想办法让他学会放松,多跟其他的孩子一起玩,或者带他出去玩,减轻学习给他带来的心理负担。在语言上更是要体现关心,比如孩子做完功课,你可以对他说:“学习是很重要,但不用这么拼命,咱们不急,一点点来,要把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
2.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
要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可以做得好。让孩子量力而行,除了学习,还要结合自己的实际,不要太劳累,不要太强迫自己。
当孩子听你这么说,感受的不仅是鼓励,还有来自亲人的最真诚的关怀,这会让他心里觉得温暖。同时,学习带给他的压力也因此而化解了。
3.随时随地学
比如妈妈和孩子一起外出,对于外面的事物,妈妈可以和孩子比赛谁看到的事物最多,谁说得最美。如果孩子“我看到了大楼了”。妈妈则说:“我看到一栋银白色的玻璃高楼,它在蓝色的天空下,发出耀眼的光芒。”孩子都是善于模仿的,这样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bookbao.com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告诉孩子快乐学习(2)
当然还可以在孩子玩游戏的时候,教他学习。比如可以利用拼音卡片,与孩子像玩扑克牌一样玩拼音游戏:让他自己把卡片按声母和韵母分开,然后,妈妈和孩子各执一叠。当孩子把打出来的卡片上的声、韵母拼读对了,就给予适当的奖励,或亲吻一下,或送一个大拇指,或奖一块饼干等。这个时候,妈妈们还可以装学生,孩子当老师,让孩子教你读。在这样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妈妈和孩子的亲子关系,也让孩子在愉快的心情下学到了知识。
4.引导孩子正确做作业
作业是孩子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项,作业做好了,孩子的学习也就做好了一半,但是作业做好也有讲究。
第一,当孩子放学回来,不要急于让他做作业,可以让他先吃点水果补充能量,休息一会再让孩子做作业。
第二,最好先做作业,再吃晚饭。因为人吃完饭后,人体大量的血液要流到胃部去消化刚吃下的食物,而孩子做作业需要大脑工作,大脑缺少血液的话,容易疲劳。
第三,作业做完了才可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比如,孩子最喜欢看动画片,可以让他看,但必须在做完作业以后看。并将此作为制度定下来,不得改变。时间长了,就会养成习惯,这样也会培养孩子的自律习惯。
第四,劳逸结合。允许孩子做一会儿,玩一会儿,这样可以缓解孩子大脑疲劳。妈妈要根据孩子年龄的大小,确定做作业和玩的时间。比如孩子做20分钟作业,就让孩子休息会儿。当孩子玩了七八分钟,再让他继续做作业。当然,不能让孩子在书房里玩,书房是学习的地方,要玩就到大厅去玩。也不能让他玩游戏和看动画片,但是可以看图书、聊天,可以在地板上打个滚,或者什么也不做。
第五,养成规律。孩子放学回家后,一直到睡觉,活动地点、内容、时间最好固定。在孩子适应了一套作息时间后,最好就不要变了。
第六,让孩子独立完成作业。如果孩子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差,未来在学业和事业上,遇到困难就不能独立解决。所以,妈妈们应该从一开始就培养孩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让孩子体验独立完成每一科作业,或每一道题的胜任感和快乐感,并及时予以赞扬。
当然,妈妈可以在孩子不懂的时候或是提问的时候,启发孩子自己思考,给予适当指导,但是不能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当孩子第一次战胜难题时,就会获得快乐,时间长了,孩子就习惯应对难题了,其独立意识也就会慢慢养成了。
总之,妈妈在帮助孩子克服学习困难的时候,一定不要急躁激进,切忌包办、代替,避免加重孩子的负担。孩子的心是柔软的,而妈妈们要做的功课是对孩子的更多关注,不仅仅是生活上和学业上,更重要的是对孩子的心理上倾注心血。因为,教育孩子不仅仅是教给他们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过程中开发他们的智力、想象力、创造力。


走出管教孩子的误区
管教是门大学问!不正确的管教,塑造出的孩子只会让我们心力交瘁、疲惫不堪!因此我们要做到未雨绸缪、坚持不懈,并随时都保持头脑冷静。可是,还是有很多妈妈在教育孩子时,常常由于急于求成或者爱子心切而不知不觉步入某些误区。
误区一:乖孩子=好孩子
传统的观念认为:好孩子要乖,听大人的话,懂事,长大后才有出息。孩子太乖,事事都听父母的,按部就班地照大人的安排去做,大人是省心了,但孩子的个性却被抹杀了,而且太乖的孩子长大以后会十分依赖父母,缺乏独立意识。现代社会中特别强调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我们不能图省事,就极力让孩子“乖”。
我们要培养孩子的个性,个性不是另类,而是从孩子自身的特点来培养他们主动、勇敢、热情、体谅别人等优秀的品质。我们可以不要求孩子具有别人所有的优点,也不需要和其他的孩子比,而是慢慢培养孩子自己的认同感。即使孩子顽皮,我们可以帮助他把坏的习惯改掉,好的习惯发扬,让孩子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误区二:把孩子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方向
很多家长把自己一生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完成自己当年没有完成的梦想,于是,一直逼孩子往自己以为是正确的路走。即使孩子并不适合,或者不喜欢,譬如学钢琴,学画画。在这种压力和逼迫下,家庭变得不快乐,亲子的愉快时光成了斗争大会。牺牲了亲子的和睦关系,追求一些并不一定正确的父母的理想。当子女长大回想起童年,尽是不快乐的回忆。
误区三:过分溺爱
有些妈妈害怕孩子受到伤害,于是,对孩子的一切大包大揽,连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都不让他们碰。这种过分溺爱的表现,只会让孩子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后孩子走上社会了,也会让他缺少自信,阻碍他社交能力的养成。
误区四:父母意见不同
很多妈妈和爸爸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有不同的意见,不是沟通商量着去解决,而是各持己见,甚至当着孩子的面争吵。殊不知,这样的做法不但帮不了孩子,还会让孩子感到不安全和不知所措。因此,妈妈们如果和爸爸有什么不同意见,最好避开孩子进行沟通和商量,不要让孩子感到只有一个人说了算,以免一方不在场时,另一方不起作用。
误区五:过于民主
很多妈妈认同打骂孩子不对,于是不管大事小事都寄希望于对孩子“晓之以理”, 结果是理没谈成,孩子却被惯坏了。为什么?因为孩子缺乏经验和判断力,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需要依赖父母的指导,如果对其过于民主,很容易使其变得为所欲为。对其过分民主,容易把他宠坏,使其变得固执、任性。因此,妈妈们应当根据孩子年龄的大小来确定是否由孩子做主。孩子越大,越可以晓之以理,让他自己抉择。
当然,有时候该采取强制措施时还是要采取的,让孩子懂得淘气应有限度,任何时候都不能有过分行为,在不良行为一开始就制止他,然后再解释为什么。
误区六:小看和责备
有些妈妈可能是为了激励孩子,于是总是主观地否定孩子的言行,喜欢拿别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作比较。妈妈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方法错了,因为这样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无能,长此以往,会将孩子的积极性、上进心扼杀,而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会被无情地摧毁。因此,妈妈千万不要小看自己的孩子。即便他真的错了,可以提醒他,让他知道你相信他有能力做好,不要用“你老是这样,从没做好过”这类话指责他。或者因为做错事,孩子必须受到一定的惩罚,也不可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而是要让孩子明白:妈妈是爱自己的,只是不喜欢我这样做所以才受到惩罚。  
误区七:奖励和惩罚不对称
奖励和惩罚都是必要的,但是很多妈妈却走进了极端。要不就只奖励不惩罚,要不就只惩罚不奖励。
比如,有的孩子做错了事,有些妈妈却承诺以奖励来让他改正。这种方法只能纵容他下次再犯,用奖励的方法制止孩子的错误行为,实际上是变相鼓励孩子继续做错事。有的孩子进步了,理应得到奖励,可妈妈怕孩子骄傲,于是什么也没有说,这样只会让孩子失望,长此以往,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
因此,孩子真的犯了错误,惩罚必不可少,而该奖励的就一定要奖励,做到有的放矢。
误区八:从不向孩子道歉
有些妈妈和爸爸明知道自己做错了,可是碍于父母的面子不好意思给孩子道歉。其实,如果父母真的知道自己错了,跟孩子说声“对不起”,可以让孩子明白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尊重,错了就要改正的道理。
其实,在实际生活当中,妈妈们还是会走进很多误区,而现在的孩子自尊心很强,管理不当就会适得其反。所以,妈妈们一定要用心对待,使自己走出这些教育的误区。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收起你的大嗓门
孩子们调皮是很正常的,我想,妈妈们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过早地成熟,像个成年人一样彬彬有礼。但有时孩子分不清对错,把握不了分寸,比如他揪小朋友的头发取乐或将你急需的东西藏起来看你心急火燎而暗自得意。于是,再理智的妈妈也难免有怒火冲天的时候。这个时候,不管教一下,似乎不行了。前面我们说了,管教孩子要有方法,千万不能对着孩子大喊大叫,强词夺理地说:“不准就是不准,没有为什么!”
当你对着正在做某事的孩子大喊大叫的时候,是没有说服力的。也许你认为这一手段很见效,孩子什么也不说,乖乖按照你的意思去做了。可是,他是真心的吗?那也不过是他无力反抗而已,并未心悦诚服。他仍会在内心里坚持自己的想法,而且还多了一份对这种“霸道”的反感。更严重的是,这也容易养成孩子投机取巧的习惯,你在的时候,表现尚可,你不在的时候,变本加厉。
何况孩子天生就有一种逆反心理,你越是强制他做什么,他越不愿意做。你越是大喊大叫,他越不会信服你。长此以往,会让孩子形成条件反射,不管你要求做什么,他都想和你对着干。
这是你愿意看到的结果吗?肯定不是。孩子可以学会听话、懂事,但这个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而这是需要我们教给他们的。严厉管教固然不好,但有时又不得不用这个方法对待犯有严重错误或者屡教不改的孩子,这个时候,妈妈们该怎么办呢?
如果想要减少严厉的次数,最关键的就是未雨绸缪,事先就要跟孩子约定好哪些不能做,哪些能做。
1.说到做到
“说到做到”最关键的是不能心软,不要在“只此一次”面前让步。所以,妈妈们事先总结出你认为最重要的规矩和无论何时孩子破坏这些规矩后所出现的后果。然后,将这些统统告诉孩子。
假如,你和孩子一起去超市买东西,你事先就要告诉他们不要乱动和拿里面的商品,并警告如果违反了的后果是什么。如果孩子真的违反了,这时你管教起来就要先跟孩子讲明你们的约定,再惩罚或者管教也不迟。说到做到要求你从头到尾贯彻到底,无须大声威胁。
2.控制自己
严厉管教并不是要我们对孩子大声责骂,一旦我们情绪失控就会影响努力我们管教孩子的成果,孩子不但学不到什么,相反,一旦他习惯了你的这种方式之后,会将你的话当做耳边风,慢慢就会变成:你的批评或表扬他都无所谓了。所以,当你真的想动手打孩子的时候,先冷静一下,深呼吸。如果最终还是忍不住打骂了孩子,要记住事后真心地向孩子道歉,告诉他,你也是人,也会犯错,但你能承认并改正错误。这样孩子也会从你身上学到知错就改的品性。
3.爱的安抚
当孩子情绪失控,开始发狂时,妈妈们一定要保持冷静并确保他们不会伤害到自己。这时,对孩子大声喊叫只会让孩子更加焦躁,一个比较有效的让孩子平静下来的方法是妈妈们真诚的爱的安抚。
试着温柔地轻拍他的肩膀,抚摸他的胸口。如果谈话似乎会使他焦虑,就和他待在一起,保持冷静,温柔抚摸他的胸口。只有当孩子平静下来的时候,你才可以开始和他交谈并找到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妈妈们要记住了:也许对你来说,是不在乎的小事,在孩子的世界里可能是个天大的事。
4.让孩子自己思考
当你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许孩子由于不服气而反驳了你,你千万不要说:“大人说的话你还敢不听?”或者说:“我是你妈妈,我说怎样就怎样!”孩子能够不畏你责骂而反驳你,不要制止他,这是好事,因为他敢于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这时妈妈明智的做法是认真听听孩子的意见,给予适当的评价,然后再耐心地讲明自己的理由。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将自己的想法和你的理由加以对比,能领悟到一些是非对错,这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了,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妈妈们一定要记住:冷静才能处理好一切事情。不知道妈妈们有没有看过这个故事——《太阳和风》:
太阳和风打赌,看谁能让路上一位穿大衣的男人脱掉身上的大衣。
风说我可以,于是鼓足力气吹起了十级大风,结果不仅没将那男人的大衣给吹掉,反而让男人更加裹紧了自己的衣服。
太阳则是让自己热力十足地照射着那个人,结果不一会儿他就忍不住在太阳热情的照射下,自然而然地脱掉了大衣。
看了这个故事,不知妈妈们是怎么想的?你是想要做一个如风般费大劲却无功的“大嗓门”妈妈,还是愿意让自己去试试温柔和煦的太阳策略呢?我想不用我多说什么,妈妈们定能明白这其中的道理。所以,当你是以孩子的立场来考虑问题的时候,就不会像以前那样动不动就责骂孩子了。这样一来,你的心情也好了,孩子也会自由、如实地表达自己的心情。
书包网 www.61k.com

自我管理开始了
孩子总会长大,也总有离开父母的一天。那时孩子必须要自立于社会,自立于人生。这就需要从小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东西自己管,自己的生活自己安排的自我管理习惯。可是,我们来看看,现在的孩子有多少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生活自己安排?


每次孩子游戏结束,地上、沙发上到处都是他的玩具,桌子上也是乱七八糟的,椅子不知移到何处,结果只好辛苦父母收拾。
学习时三分钟热度,耐挫性差,功课的难度一上去,孩子就容易走神。上课时注意力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
不按时起居,不正经吃饭,想干什么干什么,不想干的事情大人让干也不干,生活没有规律,家务事不会做,也不愿意做。
……
“自我管理能力”包括生活自理能力、计划执行力、情绪自制力、耐力……当孩子拥有了这些能力以后,不仅能增强孩子行动的独立性、目的性和计划性,还能对孩子今后生活的幸福和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是需要从小就开始培养的。所以,如果孩子让你失望了,应该检讨的恰恰是你自己。孩子不是橡皮泥,不会因为你认为他应该怎么样了,就立刻发生变化。所以,“自我管理能力”的养成需要根据孩子自身情况长期培养才能具备的。从现实的情况中,我们发现,现在的孩子,缺少的不是父母来自物质和精神上的给予,而是“自我管理能力”。 那么,面对这样的情况,妈妈们该怎么办呢?

“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其实就是培养孩子的成长能力,事实上,这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部分。孩子懂得自控,懂得忍耐,做事有条不紊、毫无疏漏,有很强的独立生活能力,能够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并能推己及人、换位思考,体谅他人的喜怒哀乐……最终,孩子将成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也会使他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与自豪。
1.自己的事自己做
从幼儿时期就要注意让孩子学会自己穿衣、叠被子、洗自己的小毛巾等事情。其实,两岁左右的孩子已有自己穿脱衣服的独立意识,虽然他们可能穿不好,费时也费力,但妈妈们还是要不厌其烦地鼓励孩子自己实践, 同时教给孩子正确的穿、脱衣服方法。否则依赖性一旦形成,孩子会做的事也不愿自己动手。
当孩子再大一点,就可以有意识地锻炼孩子做家务的习惯。参与家务劳动将使孩子学会简单的统筹法——如何平行地做两三件事而不致手忙脚乱。同时,还可以帮助孩子确立对其他家庭成员的责任心,使他与长辈有休戚与共的感受。这对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了解及体察家长的情绪变化,有着绝佳的效用。反复做同样的家务:擦地板、拣菜、晾衣服……对孩子的忍耐力也是很好的锻炼。此外,与家长一起做家务也是一项极好的亲子活动。
2.整理自己的玩具
建议妈妈们只为孩子准备一个放置玩具的架子、一个鞋架及一个杂物桶等。让孩子自己筛选哪些玩具是需要的,哪些是不需要的。玩完以后,一定要让孩子放回原处。让孩子知道这些东西各有各的“家”,每次玩好用好都要送回“家”去;要让孩子意识到收拾玩具是自己的事,父母只是帮忙而已。当然刚开始,孩子可能由于年纪小,不太配合。这时妈妈们可以用游戏的方法教导孩子把玩具放回原处。只要习惯养成,以后不用你提醒,孩子就会把东西放回原处。
3.常自律
妈妈可以一起和孩子制定一天的工作计划,当孩子完成一项工作时,就会得到一个“印章”,取得若干数量后,孩子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父母亦可与孩子一起调闹钟,让孩子学会自己起床。孩子可每天观看工作清单,学会“今天的事今天做”。
从小就要培养孩子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当父母了解到孩子长处与短处,再按情况做出适当奖赏,让孩子从以成人的赞赏作为标准发展成为自律。
4.自己安排和自己负责  
每次孩子出门玩之前, 可以让孩子想想要带什么?几次提醒,孩子便主动想起要戴好帽子或穿好外套。当孩子要带东西出去而忘记带或把带出去的东西忘在外面而生气发脾气时, 妈妈们千万不能自揽责任包办代替,而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想做的事自己应该安排好,并且学着负责到底。
当孩子大一点,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以后,还可让孩子试着安排一下今天到哪里玩?准备做些什么? 并帮助孩子分析这样做的优劣和可能性。
5.找伙伴
儿童行为分析家们认为:从儿童6岁起,“伙伴”的影响力将逐渐超过家长,而“不教而教”的根本,就是利用假期及平时的双休日,给孩子找一个“自我管理能力”较强的伙伴,让孩子跟他生活一段时间。
不过,在孩子和这个小朋友在一起的时候,妈妈千万不要把自己孩子贬得一无是处。当“自我管理能力”较强的孩子领着自己的孩子一起玩的时候,妈妈们要做的是鼓励两个孩子一起制订计划,安排每一天的生活:几时做功课,几时打球,几时帮忙做家务,几时玩电脑游戏……相处久了,“自我管理能力”较弱的孩子就会从伙伴那里学到控制、忍耐与未雨绸缪的本领。
当然,这些方法的实施需要妈妈和家人的以身作则,因为每个大人都是孩子学习的范本。总之,孩子“自我管理能力”越早培养越好。当孩子成为一个不妨碍他人的人、友善忍耐的人、井井有条的人、生活自理且乐于助人的人、情绪正面的人的时候,妈妈们就可以品尝到孩子成功的果实了。
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责骂也有艺术(1)
当孩子调皮捣蛋、顽劣不听话,或慵懒好玩而荒废学习的时候,做妈妈的难免会啰唆或责骂孩子。在某些妈妈眼里,责骂也是教育孩子的一种方法,俗话说:“不骂,孩子就不晓得厉害。”
话虽这么说,但从培育教导小孩的观点来看,怎样责骂大有学问!简单、粗暴的责骂不但不能使孩子心服、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关怀,反而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一旦形成就会造成父母和子女间的隔阂和冲突。所以,责骂也要分轻重,不能对孩子说出伤害性的威胁话,打击孩子弱小稚嫩的心灵。

经常听见有些妈妈责骂孩子道:“这么调皮,怎么会是我生的孩子。”或“你不是妈妈生的,你是路边捡回来吧,快滚出去!”或者“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妈妈不要你了。”等。更有甚者,有些妈妈的责骂还带着否定孩子的意思,如“看你一无是处,将来只有去扫大街,真叫人担心!”或者“你怎么这么没有出息,这么容易的题目也做错,真丢人。”
也许,妈妈们当时这么说,只是在气头上说的气话,当不得真,但这类恶意的威胁话语,无疑就像一把刀子一样刺痛了孩子幼小的心灵。因为孩子会在潜意识认为这些话是真的,孩子听来会大受打击。
孩子自从出生起,就非常依恋妈妈,渴望得到妈妈的疼爱。等再大一点,就会产生潜在的不安全感,认为没有妈妈,自己就无法生存,心理学上称为“基础不安”。可见,孩子是很在乎妈妈是否爱他的,尤其是那些年龄偏小的孩子。如果妈妈经常对他说:“你不是妈妈的孩子”,或是“妈妈不要你了”这类否定的嫌弃他的话,就会激起孩子内心的不安,打击之大有时是大人无法想象的。
为什么有些小孩子动不动就哭闹,甚至是离家出走,其实深层次的原因就是由于小时候常被责骂,感觉到父母会抛弃他或不再爱他,精神上缺乏安全感。于是渐渐形成隐发性意识,一旦再发生冲突,孩子便成为不幸事件的导火线。可见,责骂也要讲艺术。

爱孩子是需要技巧的,并不是高兴就抱一抱,不高兴就揍一揍。责骂得好了,不仅能够让孩子认识到错误,还能激励孩子改正进步。那么应该在何种情况下,以何种方式来责骂孩子呢?
1.严厉管教要说明理由
前面我们就说过孩子天生有一种逆反心理。你越是强制他做什么,他越不愿意做。你越是不讲道理,他越不会信服你。如果孩子对你盲目地服从,也就无从养成自己的判断力。所以,真正好的方法是,当孩子不听从你的时候,你应该先了解孩子的心理,倾听孩子的意见,然后再告诉孩子:“为什么应该这样做?”直至孩子心服口服为止。
2.不要强迫孩子学习
妈妈们是不是见过这样的镜头:孩子放学回来,书包一丢,就玩起来了,一玩几个钟头。书也不看,功课也不做。这时,你的反应是什么?估计很多妈妈会很生气地马上制止孩子正在玩的东西,大声说:“快去做功课!整天就知道玩,看你将来怎么考大学!”
可是,妈妈越是不准,孩子们越是要玩。这种强迫孩子学习的教育,最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因为如果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强迫孩子去做,孩子只会对念书感到痛苦,会讨厌学习;而且家长越责骂,孩子愈讨厌。

责骂也有艺术(2)
所以,当孩子在回家后玩乐的时候,不能简单粗鲁地制止,而是应该想办法转移孩子的兴趣,把孩子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例如妈妈可以问:“今天的功课做了吗?”或者“今天都学了些什么?老师讲了些什么问题?跟妈妈说说看。”或者“你觉得今天的功课有趣吗?哪里有趣?”等等,慢慢引导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
当然,孩子不喜欢学习的原因有很多种,我们不能简单地责骂,而是应该首先找到孩子不肯学习的原因。然后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只有通过耐心细致和热情的关怀,帮助孩子自己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对读书产生兴趣,让孩子由不自觉而逐渐变为自觉地学习,才是最好的治本方法。同时,妈妈还有责任帮孩子处理好“玩”与“学”的关系,让孩子做到劳逸结合。既要学习好,又要休息好。
3.不要一味地唠叨和催促
常看见很多妈妈怕孩子不用心学习,不仅在家从早到晚提醒孩子学习的事,而且和孩子一起外出时也不忘随时随地进行现场教育。
有的妈妈看孩子吃饭吃久了,也不停地催促:“还不快点吃完,那么多功课没有做!”或者看到孩子做完功课,桌子上到处是书和本子,就又唠叨开了:“这么乱,赶快把桌子收拾干净!”
可是,你唠叨也唠叨了,催促也催促了,可结果如何呢?孩子下次还是照样该干吗干吗,照样吃饭磨蹭,照样桌子上乱七八糟。可见,对于孩子的教育,唠叨只会令孩子讨厌,老调重弹不会起到任何教育作用。
所以,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除了从小培养以外,还必须随时注意方法,不能一味地唠叨和催促。在你发出该做什么事情的命令的时候,要给孩子思考和行动的时间,不要急不可待,马上又去催。比如你可以这样提醒:“你今天有作业吗?功课做完了没有?那么你就不要玩太久,要记得做功课。”或者“做完了功课,要记得把书本整理好,不要都摊在桌上!”然后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和行动。
4.不可暴怒
完全不责骂,对孩子的任何行为都听之任之,必然会娇纵孩子,惯坏孩子。但是在责骂的时候,绝不能由于一时气愤就大发雷霆。如果你经常暴怒,动辄大声斥责,孩子就会习以为常:“又来这一套。”对于稍大一点的孩子,这样大声斥责,还会造成顶嘴和反感。可见暴怒下的责骂是管教孩子最笨的方法。
所以,当孩子真的犯了很大的错误时,我们首先要冷静而细声地同孩子讲清楚:“知道为什么叫你吗?”或者“对于你所做的事,你有什么感想?”引导孩子自己反省,承认错误。这种反省也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加深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
5.责骂时不要揭短
我们还可以看到有些妈妈在和邻居朋友闲聊的时候,揭孩子的短。比如,“我们家小明就是不喜欢读书,考试也老是不及格。”或者“我们家小辉一点都不懂礼貌,见人也不叫。”还有一种情况是,家里来了客人,有的人由于客套对孩子夸奖几句,但是妈妈们为了表示谦虚,会说:“哪里的事,这孩子又娇气又懒。”或者“你就不要夸他了,越夸他,他就越不知天高地厚了,这孩子,太任性。”
也许在妈妈看来,这算不得责骂,可是在孩子听来却是妈妈对自己的不认可。这样做不仅丝毫无助于对孩子的教育,而且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无地自容,在人前抬不起头来。即使孩子真有这些缺点,也不应向外人张扬。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责骂也有艺术(3)
孩子的自尊心和羞耻心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孩子的缺点,家人知道没什么,但说给外人听,只会让孩子柔弱的自尊心大受打击。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认为自己反正就是这样,无所谓了。所以,妈妈在与外人交谈时,谈到自己的孩子时绝不要揭短。相反地,作为父母对孩子的点滴进步要时刻加以肯定。譬如在外人赞美自己的孩子时,父母可以说:“是的,我的孩子最近进步很大!”这样孩子觉得光彩,同时也会更加奋发向上。
6.不要和别的孩子比较
见到自己的孩子学习不如别人,妈妈有时难免会骂出一些过头的气话:“你看人家琳琳,成绩样样百分,只有你期期不及格,把我的脸都丢尽了!”
“比较”是正常的,自私点说妈妈们都希望自己的“作品”是超能的,自己才有面子、有成就感、有满足感;而从孩子的角度来说,聪明、超能是以后生存的资本。可是孩子不可能向我们想象或期望中的“完美”。当妈妈们说出这些话的时候,是想让孩子向别人学习,学习别人的优点。但殊不知,孩子年纪小,心理和思维都还不成熟。因此,这样的责骂不会对孩子有一丝的好处。相反还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变得更加抬不起头来,变得阴郁,或者逼他走向反面——憎恨!
所以,妈妈们记得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孩子,发现他们的优点。最好不要比较,如果实在要比,记得不要拿孩子的缺点和人家的优点比较。要知道,你在比较的时候,别的妈妈也在要他家的孩子学习你家的优点呢!所以最好这样说:“你看隔壁的小明比你讲卫生 ,你要向他学习,不过你比小明有礼貌,他要向你学习。好朋友是要相互学习的。”
7.不要威胁和埋怨
很多时候,家长越是出于民主地让步,孩子越是变本加厉地坚持自己错误的行为。于是有的妈妈便不断使用威胁语言:“你再……我就怎样怎样!”可是这样雷声大雨点小的威胁能起作用吗?
估计起作用的时候很少!为什么?我想原因在于这样的威胁本身对孩子不构成任何威胁。因为很多时候我们说出了威胁的话,但并不真正的去执行,于是孩子每次都在试探大人。如果大人态度不强硬或者他看不到大人有什么实际制止或惩罚他的行动,他就认为大人其实是在默许他,至少大人的限度是可以放宽的。最后孩子就在不知不觉中认为“妈妈不可能不要我”“姥姥不可能让我饿肚子” “老师不可能不让我上课”,由此他们觉得“可以到外面玩不回来”“可以为看动画片而舍一顿饭”“可以不来上课,反正我也不愿上”。
所以正确的做法就是有时候不妨专制、专权一些,当然前提是他们知道自己是错的。总之,必须用行动让孩子看到我们的底线。否则威胁也可能是纵容,也可能让孩子越来越不听话。
8.不要讽刺孩子
讽刺是孩子自信心的杀手。我们可以看到有些妈妈在看到孩子把一些极简单的作业做错,就气不打一处来。于是会骂:“这么简单的都会算错,你真是白吃了几年饭!”
或者某些孩子平常不怎么用功,可是由于某些原因开始努力了,做妈妈的不但没有鼓励,反而说:“真新鲜,太阳从西边出来了。”也许妈妈们这样决不是对孩子付出的努力和热情不高兴,而是因为孩子的努力超出了自己的预料,感到十分惊奇,不好意思将喜悦心情坦率地表达出来,而说出了如此带讽刺意味的话语。
每个孩子都希望听到大人说他们聪明能干。父母挖苦讽刺等于告诉孩子“你的天资差”“你不应该这样。”所以,讽刺挖苦的方式是教育不好孩子的。所以,妈妈们应该正确关注孩子每一个细微的进步,让孩子明白无论他的成绩如何,表现如何,只要他努力了,就是大家都疼爱的好孩子。
孩子毕竟只是孩子,责骂并不一定能使孩子变好,不恰当的斥责还可能使孩子变坏,影响孩子的成长。总之,希望所有的妈妈,当孩子在犯错误的时候,当我们准备责骂的时候,一定要控制自己,冷静地思考一下,到底哪种批评教育更恰当,孩子更为容易接受。
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心平气和点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犯错误是难免的事情,怎样帮助他们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却并非易事。有些妈妈在看到孩子做错事情以后,气急败坏地指责孩子,或者大声斥骂孩子不应该这样做。更有甚者,对孩子采取武力。我不觉得这样的方式,孩子能够真心地接受,或者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那是不是说明孩子犯了错误,可以听之任之?不是。孩子做了错事,做妈妈的一定要认真处理。但处理的方式最好是心平气和。


“叫你不要到处乱扔垃圾,你长耳朵没有!”“不是叫你不要跟小朋友抢东西吗,你还去跟小朋友抢,丢不丢脸啊。”“你怎么这么不长眼睛,看把人家的玻璃打破了吧,以后再这样,看我怎么收拾你!”
常常听很多妈妈在看到孩子犯错时,说出以上这些话。其实,过分的或者不问缘由的指责,只会使孩子畏畏缩缩,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形成孤僻的性情。想想,知道自己犯错以后,孩子肯定已经很害怕了,担心挨骂、挨打。有时候孩子并不是故意做错事情,本想对父母解释,而父母不分青红皂白,一顿数落,他在对父母产生恐惧感的同时,还会感到失望,觉得父母并不理解和宽容自己。久而久之,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只会越来越疏远。
在生活中,谁不犯错呢?每个人一开始并不知道这个世界是有那么多事情不能做的。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都是后天父母教的。所以,很多事情孩子可能真的是无心之过。而我们在很多时候,都夸大了孩子的错误,把不严重的事弄得非常严重。自己生不必要的气不说,还让孩子无辜地受责骂。
我们的责任就是在孩子犯错误时,及时给予提醒,制止他们的这种行为,引导孩子认识错误、改正错误。那么,当遇到孩子犯错误时,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当自己想发火时,先通过深呼吸使自己能够心平气和地对待孩子,多想一想:“孩子毕竟是孩子”。
第二,在指正孩子的错误时,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批评教育孩子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在融洽的氛围中,孩子能够轻松愉快地接受批评,并认真思考并改正错误。
第三,在批评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切忌,当众训斥孩子。
第四,直接指出孩子的错误,孩子可能因为逆反心理而不愿意接受。我们可以借助讲述寓言、故事、童话等加以引申、发挥,含蓄委婉地教育孩子。这样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五,鼓励和表扬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一种精神营养,更是一种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好方法。孩子爱听好话,喜欢被人称赞,而且在人们对他的评价中认识自己。但我们不能什么都表扬,而是应该表扬孩子所做的努力,比如改正缺点,克服困难等。对孩子的表扬要具体说出好在哪里,让他有所遵循和发扬。适当的表扬可以促使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第六,有时候采取“冷处理”的方式,能够使孩子感受到无声的惩罚,从而反省自己的过失。
当然,我们在指出孩子的错误的时候,还要记住“不要揪住孩子的错误不放”。有研究表明:如果对于孩子的某个错误过多的重复和批评,就会引起孩子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这称之为“超限效应”。“超限效应”的后果是:使孩子对这个错误从内疚不安——不耐烦——反感讨厌,被“逼急”了,会出现“我偏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因此,为避免这种“超限效应”的出现,我们对孩子不能重复批评某件事情,更不能老账新账一起算。如果要再次批评,也应换个角度,换种说法,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降低。
书包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教给孩子怎样思考(1)
每个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出息,能够出人头地。于是宁肯自己省吃俭用,也愿给孩子“智力投资”。可是,为什么有时候却事与愿违呢?很多妈妈抱怨自己的孩子不爱动脑筋,懒得思考。不知道这些抱怨的妈妈有没有问过自己: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你给他思考的机会了吗?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总是容易忘记一个既省钱又很重要的方法:帮助孩子思考。劳埃尔?皮科克说:成功人士的首要标志,是他思考问题的方法。一个人如果是个积极思维者,实行积极思维,喜欢接受挑战和应付麻烦事,那他就成功了一半。既然思考这么重要,妈妈们有没有想过,自己是怎么做的。
听其他妈妈讲过一个故事,故事说:
某小学语文考试,其中一道选择题是:下列哪一个答案不是植物?A桃子,B竹子,C麦子,D桌子,E狮子。
很多小朋友只选了狮子,老师说:“错,桌子也不是植物。”
小朋友不服气,说:“桌子是木头做的,木头是树砍下来的,树是植物,那桌子怎么不是植物呢?“
老师说:“不是就不是,你想太多了!”
小朋友回家问妈妈,妈妈也告诉他:“不要想那么多!”
老师错了吗?不一定。因为桌子不都是木头做的,也有铁的、塑料的。孩子错了吗?我觉得没有全错,因为他懂得思考,懂得说出自己的观点。所以我们不要归咎于这道问题的答案了,而在思考能不能展开!如果我们不给孩子思考的空间,不给他询问解惑的机会,那他得到的不是“教育”只是“教训”!
思考有两种基本类型:“右脑思考”和“左脑思考”。“左脑思考” 是指逻辑的、分析的、理性的思考,是由人的意识来做一步步的推断,然后达到一个合乎逻辑的结论。这种思维一般是由人的左脑控制。“右脑思考”是直觉的、灵感的思考,主宰这个思考的是人的潜意识心灵,这种思考有助于科学的发现或某些方面的创造性突破。这种思维一般由人的右脑控制。
长期以来,大多数家庭培养的是“左脑”型孩子。如听说读写、计算、逻辑推理、分析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和成绩,首先受到鼓励和表扬。右脑直觉的、灵感的思考的开发和利用却都被放在次要的地位。像美术、舞蹈、音乐、体育等,至多被认为是有益于身心健康,但很少被认为会增进智力。我们也许不用把孩子变成一个艺术家,可是我们可以帮他成为一个有创意的人。
可见,正如人的左右手同样重要一样,左脑右脑也是同等重要的。只有两者达到平衡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时,人的智力(包括记忆力)和创造力才能得到高度的发展。那么,我们怎样促进孩子左右大脑共同发展呢?  

1.让孩子自己分析
无论遇到什么事家长都不要代替孩子思考。孩子做错事时,不要直斥其非,可让他先想想做了什么事,什么地方做错了,为什么做错了,应该怎样做。总之,让孩子自己分析和反省。
2.让孩子自己思考
孩子每提问一个“为什么”都是孩子对事物的缘由或目的的想象。每一个“怎么样”都是孩子对事物发展过程与机理的思考。当孩子问“是什么”的时候,我们可以随口解答,但当孩子进一步探求事物之间的关系而提出“为什么”时,就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深入浅出地给予解释;甚至有些问题可以暂时不要回答,而是提出建议,让孩子去观察和动手验证。这样收效会更大。如果孩子不能立刻回答出来,家长不要着急,要耐心地引导、启发他。

教给孩子怎样思考(2)
3.让孩子亲身体验
平常应多给孩子创造些亲身体验的机会,如节假日带孩子去旅游,让孩子观察各种自然现象,增长各方面的知识。在睡觉前,可以给孩子讲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或让他们看一些画册、儿童读物等,并从中提出问题,让孩子思考、解答,使孩子的想象力更丰富,眼界更开阔。带孩子去博物馆时不要走马观花,简单地欣赏作品,不妨提出“恐龙如果复活了,地球会变成什么样”之类的问题引起孩子的思考。
4.创造家庭思考的环境
我们不能压抑孩子,应该为孩子提供宽松的想象空间,激发孩子的创造性和思考欲望。如果过于压抑孩子,只会造成孩子懦弱、唯命是从的性格。
我们还可以从日常事例中提出来讨论,以刺激孩子的头脑,对问题作思考。比如给孩子讲故事时,就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由此引起孩子联想出一连串问题。培养孩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将使孩子终生受益。
除了那些危险的和错误的事情以外,我们不应对孩子做事限制太多。当孩子失败时,应该和他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鼓励他克服困难,争取下次的成功。
5.给孩子独处的空间
宁静的环境,会使人有较多感想浮现。所以应该给孩子适当独处的空间和时间。这对孩子的思考是十分有帮助的。
6.游戏开发
在孩子们做游戏时,尽量让他们自己开动脑筋去做,千万不要害怕孩子弄脏衣服而约束他们。在游戏之前,还可以给孩子介绍各种工具、材料的用法,并提醒孩子要注意安全。在孩子遇到困难时,要他们自己先解决,实在解决不了时,才给予一些必要的帮助。
7.让孩子自已想办法
在日常生活或游戏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家长不要迫不及待地去帮助孩子,而是应该先问孩子:“你该怎么办?”“你有什么好办法吗?”等他经过思考后,再和他一起分析他的意见中的可取和不可取之处。
8.让孩子学会听取不同的意见
小孩子大多数只顾说出自己的想法,没有耐心去等待别人把话说完。由于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就容易忽略那些能开阔视野的见解。而倾听别人说话,可能使孩子看到自己未曾想到过的方面。同样,让孩子留意新闻、广播等对同一事实的种种不同分析,对孩子学会集思广益大有好处。
9.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比如讲故事、音乐、画展、儿童剧、阅读都可以让孩子更有想象力。我们在给孩子讲故事的同时,也可以引导孩子讲故事给我们听。帮孩子选择 1~2 个儿童节目,看过之后,让他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能看完就了事了。多让孩子用画画、捏玩具、拼图、组合玩具、陶土、说话去表达自己的感受。
10.多参加体育活动
运动是促进左右脑共同发展的重要方法。当孩子运动时,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的左手、右手多重复几个动作。孩子全身都在活动,不仅促进了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性,更重要的是,右脑在运动中随之而来的鲜明形象和细胞激发比静止时来得快。由于右脑的活动,左半球的活动受到某种抑制,人的思想或多或少地摆脱了现成的逻辑思维方法,灵感经常会脱颖而出。
11.多让孩子听些古典音乐
心理学家发现:音乐有助于开发人的智力。所以父母应该让孩子学习音乐。此时,还可以在孩子从事其他活动时,创造一个音乐背景。音乐由右脑感知,左脑并不因此受到影响,仍可独立工作,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右脑的锻炼。
让孩子学会思考不是短期就能见效的事情,妈妈们应该持之以恒,不断地从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孩子学会思考。思维需要苦练,但苦有所值,苦有所得。没有提问与思考,或许蔡伦不会发明造纸术,或许牛顿不会发现万有引力,或许爱迪生也不会发明电灯。所以,请妈妈们尊重孩子的提问和思考。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教给孩子怎样阅读
各位妈妈们,请问你们是什么时候开始给孩子读书的呢?是你的孩子出生之后,还是出生之前?你还记得第一次给孩子读书的情形吗?
也许很多妈妈在孩子还在肚子里的时候就已经给孩子读书了,有的妈妈是孩子几个月大的时候,有的妈妈是孩子上幼儿园开始给孩子读书的,而有的妈妈也许到现在还没有行动。不管妈妈们的看法怎么样,阅读不仅能提高孩子的语言发展能力,而且阅读能力还是任何学习开始的基础,因为每一门学科都从阅读书籍开始。有句俗话说:“7岁看老。”也许这句话不完全正确。但不能否认,大多数人,一生的爱好都是从很年幼的时候就培养起来的。如果一个孩子到了3岁,还是不喜欢看书,你也很难指望他到了13岁、23岁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爱看书了。所以还没有开始行动的妈妈赶快开始和孩子一起阅读吧。
妈妈陪着孩子一起阅读是在任何公共场所中的阅读都无法替代的。在父母和孩子一起阅读的过程中,孩子不仅仅从阅读中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在阅读过程中,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那种亲子关系和情感的交流,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营养成分。这个过程传递的爱,让孩子体验到了阅读的幸福,并让他一生都爱书。
也许这时有妈妈要问了,我们家的孩子太调皮,让他安静一分钟都难,还怎么让他看书呀?对于孩子来说,阅读又有一定难度,那如何能让天性好动的孩子坐下来专心阅读呢?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也是如此,有了兴趣,再调皮的孩子也会被吸引。所以,要提高孩子读书的成效,最明智的方法是找准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突破口。这里就给大家介绍几种很容易的方法。
1.树立对书的尊敬
当孩子问你某个问题,而你又答不上来的时候,你会怎么办?其实不管你处理的方法是什么,这个时候是最好培养孩子对书产生敬意的时机。你可以跟孩子说:“妈妈现在不知道,但妈妈可以去查查书,待会再告诉你。”这个时候,孩子心里就会认为书里什么都有,连妈妈不知道的都知道,这说明他已经对书产生敬意了。
2.品尝成功的乐趣
当妈妈在给孩子念儿歌,讲故事的时候,可以先从比较简单的开始,然后再让孩子复述。当孩子大一些有了记忆,可以在念的过程中,让孩子回忆其中的情节。当然了,这个过程是要及时给予孩子鼓励和赞美的。当孩子成功的正确复述,他会产生一种自豪感,让他产生足够的信心。
3.从听书开始
选择孩子比较感兴趣的书,当孩子还没有识字之前念给他听。听书也是阅读史中很重要的一页。
也许很多人不以为意,认为很多知识可以从电视、交谈、观察、生活中获得,但就深度来说,没有任何一种形式能够代替读书。读书的速度可快可慢,书的内容也可以自由挑选,这比其他吸收知识的形式多了许多思考的空间,主动性更强。在读书的时候,还可以提问、讲解,还可以有目的地查阅,也许书中的一个情节所引发的探讨和追问能把人带到完全不能想象的地方。
4.谈论书中的某个情节
在给孩子读书的过程中,不能只是你一个人在讲,而是要和孩子一起互动着读书。可以多提问,多想象,启发孩子主动思考,或者让孩子自己想象故事的结局。当然,如果孩子提问,也要及时并具体形象地解答他的疑问,帮助他理解。这样可以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帮助他使用正确的用词和语句,并鼓励他接受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5.刺激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可有意带孩子参观博物馆、图书馆,带孩子走入大自然去郊游、旅游,引起他认识事物、研究事物的兴趣,让他对周围事物和现象产生兴趣和热爱,渴望获得知识。同时,采用多种形式如讲故事、做游戏、猜谜语、阅读课外书等,帮助孩子掌握和积累知识。
6.引导孩子思考
读书不在多,关键要思考。书读得再多,如果消化不了,也就毫无价值可言,而“兴趣”是引导孩子思考的良药。怎样才能找到孩子的兴趣点呢?首先我们不要迷信“人云亦云”,大家都说好的,不见得就好,都说不好的,也不见得就坏。即使确实是个好东西,也要看适不适合你的孩子。有了兴趣,才会有思考的欲望。
7.和小伙伴一起读
很多时候,大人的教导是无力的,孩子们相互间的影响比大人对他的影响更大、更直接,因而孩子和什么人交朋友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所以,妈妈们要在自己的周围找一个同样爱看书的小朋友。当两个人看完书后,可以让他们讨论,发表自己对书中的一些见解。孩子们能彼此给予快乐和力量,他们之间的相互学习,也是人生经验的重要部分。
8.不强迫孩子读书
如果孩子这个时候不想读书,我们也不能强迫。强迫只会让孩子变得焦躁,不耐烦,潜意识产生反抗读书的情绪。
9.创造环境
当孩子稍大一些时,如果条件允许,最好空出一个房间当做孩子的书房,配有专门的小书桌和各种图书、画册;如果家里空间不够,也可在客厅一角,安放宝宝自用的书桌和椅子,每天和他在那里看一会儿书。
10.榜样的力量
如果要孩子对读书发生兴趣,首先要让他知道父母很喜欢看书,求知欲望很强,并且不断学习。所以,我们更是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喜欢看书,不断学习,经常带孩子看看书展、逛逛书店,不时买几本自己喜爱的书或为孩子买几本适合孩子阅读的书。
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做到的,而是要在平时的一点一滴中体现阅读的重要性,让孩子从内心喜欢阅读,有阅读的欲望,从而由被动地去读变为主动去读。阅读就像我们吃饭、睡觉一样,谁也代替不了,只有亲自读。真正的好书不是“公认”的好书,而是自己喜欢的书。好书不是读一遍就扔了的,温故而知新,永远都有收获。


教给孩子怎样创造
创造力即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它是一个孩子智力和能力的标志,是孩子能否成才的重要因素。孩子出生以后就有了创造力,只是表现的很微弱和不稳定。随着孩子的成长,创造力的发展不断受后天的影响。于是,有的孩子的创造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而有的孩子的创造力则被扼杀在萌芽状态。可见,要想孩子具有很好的创造力,离不开家长的努力。
一个孩子的母亲,因孩子把她刚买回家的一块金表当新鲜玩具给摆弄坏了,就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孩子的老师。不料,这位老师却幽默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这个母亲不解其意。老师给她分析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的一种表现,你不该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从小就有动手的机会。”
这个故事发生在半个世纪前,故事中的那位老师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估计有很多妈妈在面对孩子的破坏时,都会有和上面这个妈妈相似的举动。其实,我们不要小瞧了孩子的这种“破坏”。每个孩子天生就有一种“破坏”能力,而这种破坏能力正是孩子创造力萌芽的一种体现。小小的孩子,他们对世界上各种陌生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如果我们能够合理利用孩子的这种天性,多方引导、鼓励,将极大促进孩子大脑的发展和日后处理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从小培养了孩子浓厚的求知欲望,为他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小孩爱“破坏”,失去的只是可估量的价值,而得到的却是孩子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思考、创造和智慧。可是,很多妈妈没有认识到孩子的这种“创造力萌芽”,认为孩子只要聪明、智商高就一定会有所发明创造,其实不然。创造力如果不好好的培养,即使有的人智商很高,也可能没有任何创造性表现,终生庸庸碌碌。这是因为创造力的发挥除要求有正常的智力水平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即兴趣、意志、性格、动作、情感。那么如何发展孩子的创造力呢?

我们不是单纯地教孩子如何创造,而是让孩子自己去创造。
1.激发想象力的游戏
孩子在恰当的玩具和游戏中可以获得更多的想象力。我们可以为孩子准备一些能真正激发孩子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玩具,比如积木、小型乐器、扮家家行头、陶土、美术用品、工具箱、放大镜等。不要小看了这些玩具的作用,却能让孩子们在创造和想象中乐此不疲。
2.留出时间让孩子随心所欲地玩
安排一个无人看管的时间。每天留出至少30分钟的时间让孩子可以随心所欲地玩,也许这样可能会减少孩子别的活动的时间。当在这段孩子说了算的时间里,他们自己玩时会变得更有想象力。
3.珍惜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是孩子的特点之一,是探索知识奥秘的动力。好奇心越强想象力越丰富,创造力就越高。上面故事中孩子的“破坏力”也是孩子的好奇心所致。牛顿从苹果落地得到启发,后来提出“万有引力”定律。瓦特少年时曾为壶盖被水蒸气顶起而惊奇,最终发明了蒸汽机。所以家长要引导孩子大胆去想,允许他们创造性地尝试。
4.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还有的妈妈怕孩子添乱,不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其实,孩子身上有我们不能想象到的力量,我们应该相信孩子,让孩子动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要鼓励和启发他想办法克服和解决,但不能什么事都替他做。
5.走出家门
大自然是很好地培养孩子创造力的场所。我们可以不必每天都出去旅游,但当我们在带孩子到户外的时候,可以尽量让他体验一下自然界不同的感受。比如赤脚感受不同的平面——潮湿的草地、滚烫的人行道、干燥的沙地——问他每一项的感觉如何。也可以和孩子在住宅周围探宝,让孩子翻看树叶和石头下面,并告诉你他的发现。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个藏宝箱,让孩子把每次的战利品保存在里面,用于将来的学习和生活。
6.在生活中创造
一个懂得在生活中制造惊喜的妈妈肯定能培养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孩子。比如妈妈可以和孩子一起在瓶子中装入干的豆子,做成噪声机器;或者用旧袜子做成手偶,或者把一个可乐瓶子做成花瓶,上面插满各种自制的纸艺品。很快你的孩子就会开始提出他自己的创意玩法。
再或者改变一些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比如,每周让孩子设计一个菜单,然后和孩子一起动手做菜单上的菜,让家里的餐桌变得更丰富多彩。或者去城里的另外一家公园,而不是老去家附近的操场。不是坐车,而是从学校走回来,指出你们看到的沿途有意思的事情。当你对未知世界表现出好奇与热情的时候,你就是在给孩子做榜样。
当一个孩子变得好问、敏觉、表达流畅、有自己的想法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大致判断出他是一个有创造力的孩子。所以,妈妈们不要吝啬你的耐心和时间。多陪伴一下孩子,多给孩子一点“破坏”的空间,多给孩子一些思考的时间。让他们去探索,去发现他们身边世界的奥秘。


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责任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责任心是孩子健全人格的基础,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也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与家庭幸福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责任感可以派生出诸如敢担当、自律、守信用、忠实于信念和感情等许多健康人格特质。对自己分内的事情非常清楚,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既然具有责任心是孩子重要的品质之一,可是为什么在现今的家庭里,孩子缺乏责任感却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呢?除了孩子本身做事更多地重视行为过程本身,而不太重视行为的结果之外,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家长的代理控制和过分保护。前者让孩子习惯于让父母替自己作决定,没有为自己负责的意识;后者让孩子缺乏锻炼丧失了自己负责的能力。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孩子之所以缺乏责任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孩子的父母。虽然这样,可是父母却认识不到,最后还要抱怨孩子没有责任感。可见,要想孩子适应21世纪的社会要求,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是摆在每一位家长面前的严峻课题。那么,作为妈妈的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呢?

培养责任感应该从日常小事做起,从家庭中为自己负责和关心他人开始,到集体荣誉感和社会公德,都是我们应该帮助孩子建立的品质。
1.锻炼孩子独立做事的能力
有意识地交给孩子一些工作,让他们独立完成。比如洗自己的小手绢、自己穿衣服等。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加事情的难度。做之前提出要求,鼓励孩子认真完成。如果孩子遇到困难,不能让他半途而废或者自己代替孩子完成,而是要在语言上给予鼓励和指导,让孩子把事情独立做完。
2.做事有始有终
首先自己做事情也要有始有终,才能要求孩子做到。当然孩子对某一件事情的兴趣也许只是好奇,当好奇心一过,可能就会失去兴趣,进而放弃。所以,我们就要做孩子的监督员。当我们交给孩子做的事情,哪怕是很小的事情,也要有检查、督促以及对结果的评价。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持之以恒,认真负责的习惯。
3.让孩子对自己的责任心感到自豪
当孩子帮家里做了某件事情以后,家长一定要及时给予夸奖和鼓励。简单的一句鼓励可能就在孩子心中种下责任的种子。
4.对自己的事情负责
当孩子做错事以后,我们不能替孩子开脱。这样只会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和遇到困难就逃避的习惯。比如,当孩子不小心损坏朋友家的物品时,也许朋友不会要求你作出什么赔偿,但是你应该让孩子知道,是由于自己的过错才造成了这种后果,应当给予赔偿。之后一定要带孩子一起买东西去朋友家道歉。
5.信守承诺
首先父母就要为孩子做出遵守诺言的榜样。无论作出什么许诺,都要尽可能地实现,如果不能实现的话,一定要向孩子说明。告诫孩子不要轻许诺言,一旦许诺,就必须努力执行。
6.榜样的力量
向孩子传教杰出学者勤奋学习、摘取胜利果实的动人事迹。同时还要多带孩子参观科技展览,鼓励孩子参与科学实验。让孩子自觉、勤奋、认真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让他们自律地形成追求学习、渴望学习的责任感。千万不要用贿赂的方式来让孩子学习。比如“你这次考试得100分,我给你买什么”,这样的说话只会渐渐造就孩子唯利是图的性格。
7.家庭环境
娇惯、过度保护孩子,只会让孩子养成自私自利、为所欲为的性格。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就会缺乏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心。而让孩子绝对服从的教育方式只能培养出唯命是从、毫无主见、不敢负责的人。所以我们应该对孩子采取民主的态度,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允许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8.关爱他人
孩子心中有爱,关心他人,善待他人,这是培养孩子对社会的责任心的基本要求。所以,平常我们应该主动教育孩子关心老人、病人和比自己小的孩子。当家里有人生病的时候,可以让孩子试着去照顾病人。让孩子记住家人的生日,鼓励孩子给家人送上一份生日礼物。
责任心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妈妈们长期的坚持以及家人的以身作则。要通过孩子自身的实践体验,家长亲历亲为是无济于事的。家长自身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心如何,对孩子来说是一面镜子。父母的责任心可以折射出孩子的责任心。一个对家庭、社会毫无责任感的父母,不可能培养出有责任心的孩子。
所以,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1)
世界因为有爱才精彩,生活因为有爱才会幸福,心灵因为有爱才能富足。每个人都是在“爱”中诞生,在“爱”中成长。不敢想象,如果一个人没有了爱,他将变成什么?仁爱是人类最光辉灿烂的人性,最崇高最伟大的品德。所以,教子做人,首先要赋予他一颗仁爱之心。
可是,现实生活当中,我们的“小皇帝”、“小公主”是怎么做的呢?好饭菜要独吃、先吃;衣服鞋帽要父母帮穿、脱;只知道伸手向父母要这要那,对父母却从不关心。父母生病不闻不问;自己的生日记得清清楚楚,可是对于长辈的生日却是毫不知晓。
也许这样的孩子是少数,但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爱己,不知爱人。这是我们教育孩子过程中必须避免的问题。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根源就在父母的私爱和溺爱。“自私自利”、“自我中心”是培养孩子爱心的大敌。所以,为了不让孩子的爱心枯涸、泯灭,我们不仅要爱孩子,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爱”。
这是一个真实的感人的故事:
瑞恩是加拿大的一个很普通的男孩。一次,6岁的瑞恩在读一年级时,听老师讲起了非洲的生活状况:孩子们没有玩具,没有足够的食物和药品,很多人甚至喝不上洁净的水,成千上万的人因为喝了受污染的水死去。
老师告诉同学们:“我们的每一分钱都可以帮助他们:一分钱可以买一支铅笔,60分就够一个孩子两个月的医药开销,两块钱能买一条毯子,70加元(约合380元人民币)就可以帮他们挖一口井……”
瑞恩的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想为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
他找到了妈妈。不过,妈妈并没有直接给他这笔钱,也没有把瑞恩的这个想法当成小孩子头脑一时发热的冲动。妈妈对瑞恩说:“你要捐70加元是好的,妈妈支持你。但是只有用你自己的钱捐才能代表你。所以你应该用自己的双手来挣这笔钱。”瑞恩明白了,点点头。妈妈接着说:“孩子你要多干一些活,多承担一些家务,慢慢地积攒,积攒到一定时候,就能够有这些钱了。”瑞恩说:“好,我一定多干活。”
于是瑞恩承担了正常家务之外的事。哥哥和弟弟出去玩,他吸了两小时地毯挣了两块钱;全家人都去看电影,他留在家里擦玻璃赚到第二个两块钱;他还要一大早爬起来帮爷爷捡松果;帮邻居捡暴风雪后的树枝……
瑞恩坚持了4个月,终于攒够了70加元,交给了相关的国际组织。
然而,工作人员告诉他:“70加元只够买一个水泵,挖一口井要2000加元。”
小瑞恩没有放弃,他开始继续努力。一年多以后,通过家人和朋友的帮助,他终于筹集了足够的钱,在乌干达的安格鲁小学附近捐助了一口水井。
故事到此并没有结束,因为瑞恩知道还有更多的人喝不上干净的水。于是,他决定攒钱买一台钻井机,以便更快地挖更多的水井。让每一个非洲人都喝上洁净的水成了瑞恩的梦想,他真的坚持了下去。
瑞恩的梦想被登在了报纸上。于是,5年后,这个当初是一个6岁孩子的梦想变成为千百人参加的一项事业。2001年3月,一个名为“瑞恩的井”的基金会正式成立。如今,基金会筹款已达百万加元,为非洲国家建造了30多口井。这个普通的男孩,也被评为“北美洲十大少年英雄”,被人称为“加拿大的灵魂”,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去爱和帮助他人。bookbao.com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2)
估计很多读者都会被瑞恩所感动,但是如果没有瑞恩的妈妈去呵护与珍惜瑞恩的爱心,瑞恩能实现自己如此感人而美丽的梦想吗?瑞恩的妈妈没有替孩子承担,也没有替孩子去实现爱心,而是让孩子用自己的劳动成果奉献自己的爱心。这样才是他真正的爱心。他是用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所以说之所以有“瑞恩精神”的出现,是因为他有一个伟大的妈妈。
可见,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只有富有爱心的父母,才能培养出富有爱心的孩子。孩子时时刻刻把父母作为自己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所以,要想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具有爱心的人,首先要从自己做起。

培养孩子的爱心,要从孩子开始具备意识的时候抓起。
1.自己首先要有爱心
父母平时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孝敬老人、关心孩子、关爱他人、乐于助人……让孩子觉着父母是富有爱心的人,自己也要做一个像爸爸妈妈那样的人。
2.为孩子培养爱心机会
有的父母以为给孩子多点关心和疼爱,等他长大了,他就会孝敬父母,疼爱父母。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事实上施爱与接受爱是相互的,你没有给孩子学习关爱的机会,他们怎么会关爱别人呢?比如,公共汽车上,家长对孩子说:“你看,那个阿姨抱着小弟弟多累呀,我们让他们坐到这里来吧。”邻居阿婆年老生病,家长带着孩子去探望问候,帮阿婆做事。新闻报道有人缺钱做手术,生命垂危,家长带孩子去捐款,献上一份爱心……
3.保护孩子的爱心
有个小孩蹲在地上帮一只受伤的小鸡包扎。小孩的妈妈生气地说:“谁让你摸它了,小鸡多脏呀!”孩子的爱心就这样被父母剥夺了。如果换作你,你的心情会怎样。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父母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在不经意间伤害或剥夺孩子的爱心。
4.珍惜孩子爱的表达
也许以前孩子很调皮,但孩子是在成长中的人。他可能会在某一个时刻顿悟,突然产生一个愧意或者悟出了一个道理,而向你表达了他对你的爱。那么作为父母要珍惜孩子这种爱的表达。
在这个微妙的时刻,你可以惊喜地说:“是吗?为什么呢?你怎么会想到这个问题呢?”你这么一问,孩子当时可能就会说出一些感受来。由此你可以和他平静地讨论一些问题。你还可以向孩子表达:“我也很爱你。”亲子对话,就是心与心的交流。
5.通过劳动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条件再好的家庭,孩子想得到一样东西,也应该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要求得到满足的程度,与等待实现的心理过程是成正比的。梦寐以求而终于得到时的喜悦,和想要立刻就得到时的喜悦是有天壤之别的。
假如孩子想要火车、布娃娃时,家长立即答应,孩子获得满足的程度就会降低,也不会产生视如珍宝的惜物之情。而通过劳动所得,也会让孩子懂得任何东西来之不易的道理。
只要我们注意日常生活中对孩子一点一滴的培养,一言一行的引导,扎下“爱心”的种子,随着孩子的成长,这颗种子就会在孩子心里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卢勤老师说:“孩子的爱心是稚嫩的,你在乎它,它就会长大;你忽视它,它就会枯萎;你打击它,它就会死去。”所以,如果你想拥有一个富有爱心的孩子,那就请你在生活中珍惜它、发现它、培育它。
书包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宝贝,妈妈爱你
“我的孩子,妈妈好爱你哦!”“宝贝,妈妈非常爱你!”“你真是好样的,妈妈太爱你了。”
你经常对你的孩子说“我爱你”三个字吗?估计说的不多吧。很多人常有这样的感觉:想跟自己的父母说点好听的,以表达你对他们的爱。可是话到了嘴边就是说不出来!也许是中国人比较害羞, 经常把内心的感受收起来。在西方是很容易就听到别人说“ I Love you”。其实这并不是肉麻,而是一种爱的表达。但是,我们在现实中,却常常看到这样镜头:明明非常疼爱自己的孩子,但口里就经常用教训的语气;明明想说几句表达爱意的话,但话到嘴边就是说不出口。也许对于你来说,并没有什么不对的,但到失去的时候,你肯定会后悔的。那你希望你的孩子以后也像你这样吗?估计没有几个妈妈会愿意。
人就是这样喜欢浪费时间,也是在浪费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所以,我们还是要学学怎么把自己的爱说出来。单是“表现”是不够的。也许你觉得已经“表现”出来了,但孩子能不能感受到则是另一回事。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说出来。
一个妈妈每天在孩子睡觉前,都会摸摸孩子的头,搂着他说:“你真是个好孩子!妈妈爱你!”
有一天晚上入睡前,妈妈又说了同样的话。孩子眨了眨大眼睛,看着妈妈,突然也轻轻地回了句:“妈妈,我也爱你!”
当时,妈妈感到幸福得要流泪了。她再一次抱了抱孩子,而孩子呢,则亲了妈妈一口,睡下了。
我们不要小看了这小小的一个拥抱,短短的一句“我爱你”。她可以化作涓涓细流不断地融入孩子的心。每个孩子从出生到幼儿,甚至儿童时期,都是需要与母亲之间的拥抱,并且渴望妈妈常常表现出对自己的爱。3岁以前,如果孩子被亲吻或拥抱的次数越多,就越觉得自己是被爱的。因为觉得被爱而会更加爱惜自己,并可在无形中增加孩子的自信心。而拥抱也能影响孩子的人格和性格的形成。
常被父母拥抱或者常听父母说“我爱你”的孩子对于他人的反应比较敏锐。如自己做错事时马上就可以从父母的严厉态度中,判断自己做错事了,以后也懂得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有时孩子因为想引起父母的注意而故意捣蛋使坏。在这种情况下,父母除了责骂之外,更重要的是在责备之后向孩子表达“爸爸妈妈是爱你的”信息。这样可以加深亲子间的情感联系,也可以安抚孩子做错事之后的不安。
人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爱与被爱的阶段,孩子只有先感觉到了爱,才能学会去爱别人。如果你还没有这样的感受,快点每天都跟孩子说“我爱你”吧!
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妈妈陪你玩(1)
“孩子,我们一起玩吧。”“孩子,你教我怎么玩。”“这个游戏看起来很好玩,妈妈和你一起玩,怎么样?”
回忆一下,在过去的一个月里,你跟孩子玩的时间有几次?常看到很多孩子不是自己玩,就是和别的孩子一起玩,却很少看见有父母陪孩子一起玩的。殊不知,孩子越小,学习吸收能力就越强,他们小脑袋内的细胞在快速分裂下,对各种各样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学习能力特别强。所以,这时孩子对学习新语言新事物也容易入手。如果父母愿意陪伴悉心教导,孩子的基础能力也会突飞猛进。
孩子每天的任务除了学习新事物外便是游戏,通过游戏学习是把学习生活化、趣味化。可是,往往妈妈们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不愿意陪孩子玩,而是叫孩子自己玩,或者和小朋友玩,错过了教导孩子的机会。所以,妈妈应该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妈妈陪你玩”。

各位妈妈们,你们没有陪孩子玩的原因,是不是以下几种:
孩子太小,没有自制力,教他玩什么、学什么又麻烦又费工夫,等他上幼儿园以后老师再教他就会了。再说,有些东西,孩子大点儿自然就会了,没必要现在教! 
孩子喜欢玩的东西都太脏,像沙子呀、泥巴呀、树枝呀,乱七八糟都往家带,弄得家里脏兮兮的,不好打扫,所以不喜欢和他玩这类的游戏。
本想在游戏过程中教他一些知识,可孩子专注力太差,一会儿一个花样,也不知道他到底想怎么玩,看着他“瞎”玩,下次就没心情了。  
有的游戏太容易让孩子兴奋,比如一些运动游戏,怕他得多动症,所以不能陪孩子玩。
其实,这上面所有的原因都只是借口。我们不要认为随着孩子的成长,很多知识和能力孩子自然就会拥有。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想法。很多优秀的能力和素质是需要我们帮助孩子建立并完善的。而且孩子对周围事物的探索是没有干净和脏的区别的。如果我们不想制约孩子对事物的认知和探索水平的话,我们要做的就不是限制孩子的行动,而是要教会孩子事物或玩具不干净的时候怎么处理,手或衣服被弄脏了怎么办。更重要的是,游戏是带给孩子快乐的源泉。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能太过追求结果而忽略了游戏带给孩子的快乐感受。至于游戏容易让孩子兴奋的原因,其实只要游戏安排合理和科学,任何游戏都不会让孩子得多动症。我们要把握好的就是在什么时段给孩子玩游戏,每次玩多长时间,而不是限制孩子的需求。
这里介绍几个家人和孩子同做的游戏,不仅可以加深孩子与家人之间的感情,还可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1.广播电台
玩法:以家庭每个成员的名字作为一个广播电台,如妈妈广播电台、爸爸广播电台、孩子广播电台。一个成员作为听众打进电话,当拨到孩子电台时,孩子电台就播放歌曲、相声、讲新闻等节目。这样每天练习,可促使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益处:培养孩子口齿清楚、态度大方,有表情地讲述故事和朗诵诗歌。
2.传电报
玩法:一个家长在孩子耳边讲一些有趣的电报内容,如春天,花儿开得满山遍野,美丽极了;黑黑的小蝌蚪变成了绿色的大青蛙等。孩子听后传给第三个人,第三个人讲出电报内容,发电报人进行验证。如无第三个人,则要求孩子在成人耳边再复述一遍。书包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妈妈陪你玩(2)
益处:培养孩子的记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小小营业员
准备:孩子的玩具5~10件、围裙。
玩法:将玩具逐一放好,家长先系上围裙当营业员,向孩子介绍商品。如指着玩具狗说:“这是只小狗,白白的毛,鼻子会闻气味,它有4条腿,有一条卷卷的尾巴,它会帮人们看门,你喜欢它吗?你想买它吗?”孩子听营业员讲得好,就将小狗“买”回去,然后由孩子当营业员介绍商品。当然,还可以让顾客描述自己要买的物品特征,不说出名字,让营业员猜,猜对了就把物品“卖”给顾客。
益处:培养孩子运用口语进行连贯讲述的能力,巩固其对物品特征的认识。
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可以作为和孩子一起玩的游戏。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妈妈们需要特别的耐心,我们关注的不应是游戏的教育效果是否“立竿见影”,而更应该关注的是是否给予了孩子快乐。
不过,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同样玩一个游戏,有些妈妈可以和孩子玩得很开心,可有些妈妈却只会让孩子抱怨,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并不是游戏本身不好玩,而是有些妈妈没有注意到那些可以让游戏更好玩的技巧。如何陪孩子玩,让孩子觉得好玩,其实这里面也大有文章。

让孩子既能玩得开心,又能从中学到知识,估计是很多妈妈真实的想法。不过,妈妈们在陪孩子玩的过程中,最好注意以下几点:
1.放开自己 
既然已经决定和孩子一起玩了,就要放开自己,表达自己对游戏的兴趣。孩子其实是很敏感的,如果你勉强和他去玩,很容易玩不下去,也会伤了孩子的心。所以,在和孩子玩之前,可以和孩子商量,玩一些大家都感兴趣的游戏。一旦决定玩什么,就要全身心投入,和孩子一起快乐,一起思考。短时间全身心的投入要比长时间的敷衍更能抓住孩子的心。
2.倾听孩子的话
每个孩子都是希望自己得到爸爸妈妈的重视。倾听能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关注和爱意,让他更有自信地展示自己。孩子在玩游戏过程中,肯定会有很多问题要问,有很多话要说,这时,妈妈们就要多花些心思去倾听。也许这时,你能知道一些孩子想对你说却不敢或不知如何开口的心里话。在倾听中,你可以看到孩子所看到的世界。
3.孩子当老师
孩子最喜欢看到的就是自己的作品或者话语能让大人吃惊或者感到不可思议。在与孩子玩的过程中,我们不再是大人,而是孩子的学生,让孩子带着我们去玩,让孩子统筹安排游戏的顺序,我们要做的就是配合。
4.多问开放性的问题 
既然你是学生,学生当然要问“老师”问题了。想让孩子在游戏中增长知识,就要多问多学。孩子的想象力往往是我们望尘莫及的,在他们眼中,太阳可以是绿的,马儿是可以飞的。这时我们不要急着表达自己的想法,问问孩子为什么这样想,问问他们应该怎样做。如果因为孩子不切实际的想法而斥责他们,那我们就成为了扼杀他们想象力的刽子手了。
5.试着让孩子自己解决困难 
当孩子在游戏过程中遇到问题和困难时,也许有些妈妈会不自觉地帮他解决问题。其实孩子也是有征服欲和挑战欲的,游戏是孩子学习解决问题的最安全的方法。比如:当孩子搬不动他整箱的积木时,可以问问孩子“怎么办呢”,多些耐心,你可能会和孩子一起享受他打开箱子,搬出积木,解决问题的得意与骄傲。
虽然在游戏的世界中孩子才是真正的主角,但我们全身心地投入与陪伴,也是与孩子一起游戏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当你和孩子一起玩的时候,孩子很有可能变得快乐无比。因为有了你的陪伴,孩子会玩得更带劲,也会因此而拥有一份健康的心态。只有在快乐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才是“真正健康”的孩子,只有拥有“真正的健康”,孩子才能获得智力的发展。 


孩子,妈妈想跟你商量件事
“孩子,咱们商量一下怎么办。”“这件事妈妈想听听你的意见。”“孩子,这是个严重的问题,咱们商量一下看怎么解决好。”
当有什么事情需要作出决定的时候,你是怎么处理的?是自己独断专行,还是与孩子商量后,再作决定?不用多说,很多家庭都是决定好了再告诉孩子。
其实,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最重要的是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而实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方法就是学会商量。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商量是非常重要的,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受尊重的需要是人类较高层次的需要。一旦这种需要无法获得满足,人就会产生沮丧、失落等负面情绪。
我们不要小看了孩子的思想,他们也有受尊重的需要。如果父母喜欢与孩子商量,孩子就会非常乐意与父母交流,反之,孩子则会产生逆反心理,封闭自我。
“你为什么都不问问我愿意不愿意?”
当明明听妈妈说要把自己送到寄宿学校上学时,伤心地大声质问妈妈。明明是一个乖孩子,很少不听妈妈的话,可是这次,她真的不想去寄宿学校。她以为自己的眼泪能换来妈妈的改变。可是妈妈却生气地说:“大人决定的事,还要问你同不同意?再说,我和你爸爸明年会很忙,没有时间照顾你。”
明明还是觉得很委屈,继续哭着说:“可我也是这个家的人,为什么你们决定之前都不跟我说一声?”“好了,这事已定了。以后再有什么事,我们都先跟你商量好吗?”妈妈打圆场了。
真不知道这位妈妈说话是否算数,是否等到真有下次的时候,又把孩子完全撇在一边。其实,故事中的明明说得对,“我也是这个家庭的一员,为什么不跟我商量?”一个完整的家庭,除了爸爸妈妈,还有孩子。可是大部分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还小,想问题不周到,什么事情都是决定了再把结果告诉孩子。
也许你认为的没错。生活中纯粹的大人之间的事可以暂时不让孩子知道。可是那些与孩子有关的事情,我们就不能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尤其是那件事孩子还是当事人的时候。我们不要以为孩子是自己的你就可以随便对他作出决定。他们的年龄也许还小,但他们也有思想,他有权知道关于自己的事情。
与孩子共同商量既可以增加相互的理解,也可以避免家庭中一些无谓的争吵,营造一种良好的家庭氛围。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教会孩子在社会上怎样做人和与人共事。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只要与人相处,分歧是不可避免的。同样,喜欢与孩子商量的父母是民主的父母。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孩子渐渐会养成民主的习惯,都愿意主动与父母进行沟通。这样的亲子关系,你难道不羡慕吗?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比如家里经济紧张了,需要商量如何节约开支;比如要添置一样家具,需要商量买什么式样和价位的;比如想在家里搞个小聚会,商量怎么办才有创意;比如和孩子去参加某个酒会,衣服怎样搭配才更漂亮……这些事情完全可以让孩子也参与讨论,让他也贡献一份“才智”。不能否认,很多有创意的点子就是孩子想出来的。即使孩子真的说不出什么有价值的意见来,这种讨论本身也是一种对孩子思维的锻炼。对家庭、对孩子来说,都是有意义的。
可见,与孩子商量着办,真的益处多多。如果你还在抱怨孩子不理解你,老跟你作对,那么就先想想自己是否理解和尊重了孩子吧。
书包 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不要紧,试试看
“不要紧,试试看!”“别害怕,试试看,说不定你能做得很好呢!”“试一试嘛,失败了不要紧。”
好好想想,你是否常和孩子说这样的话呢?估计很多妈妈习惯对孩子说“不许……”和“一定要……”也就是很多妈妈不习惯用鼓励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更有甚者,在孩子主动要求做某事的时候想也不想就一口回绝。试想,这样的教育方式除了扼杀孩子锻炼自己的大好机会和严重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以外,对孩子能起到什么好的作用吗?
很多人都听过《小马过河》的故事,但是很多人却没有真正的明白这个故事的寓意。
马妈妈要小马驮小麦到磨房去。到磨房去要经过一条小河。小马来到小河边,但不知河的深浅,不敢过河,于是问牛伯伯河有多深。牛伯伯说水很浅只过脚踝,小马于是满怀信心准备过河,但刚把脚伸到河里,树上的小松鼠就警告小马说,河水很深,去年就有一只松鼠被河水冲走了。
小马因此害怕起来,它去问它的妈妈该怎么办。马妈妈告诉它,说:“孩子,遇事要先想一想,试一试,不要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想法。牛伯伯和小松鼠都说得有道理,但都是根据它们自身的条件来判断的。牛说河水浅是由于它本身长得高,小松鼠说河水深是由于它是小个子。”小马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于是信心百倍地过河了,而河水只刚刚浸到它肚皮。
故事中的小马妈妈尊重了孩子认知,激活了孩子的求知、实践的欲望,是真爱孩子表现。是呀,小马妈妈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她没有直接告诉小马可不可以过河,而是让小马亲自去试一试。
的确,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当他们第一次做某件事情的时候,难免因为害怕或者担心失败而有许多犹豫。这个时候,大人的经验对孩子成长固然很有用,但孩子的亲身体验要比大人的教诲要深刻得多。所以这时我们尤其要鼓励他们。你一句“试试看”,不仅让他感到轻松,还能让他明白,妈妈是相信自己的。结果好坏并不很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尝试。即使孩子最后真的错了,我们也应该多一点包容,相信他们会犯错误,也有能力改正自己的错误。无论孩子做得好与不好,他都付出了努力,并且战胜了自己的怯懦。这一点是必须给以肯定的,所以家长都要对他的勇敢尝试给予赞扬。
经常这样鼓励孩子,孩子也就有了更多的锻炼机会。他在不断的尝试中,建立了自信心,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再遇到什么事情,不用父母说,他都会主动去尝试。当然,鼓励孩子去尝试,也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当孩子要求做某事的时候,只要没有安全危险,都应该鼓励孩子“试试看”;二是当孩子没有这种要求时,我们也要适时鼓励他做某事。比如,孩子要求做家务、骑自行车等都可以让他尝试,或者孩子胆小,不敢跟人说话,也可让他帮你打电话等。
其实,生活中孩子总是在疑问中求知,在探索中体验。然而,我们做家长有一大部分都是图省事,不是斥责孩子不准做,就是帮孩子完成。殊不知,这表面上是在帮孩子,实际上则是害了孩子。所以,经常给孩子机会做他没有做过的事,他的经验和阅历就会慢慢丰富起来,对自己也逐渐产生了信心。如果从来不鼓励孩子自己动手,亲身实践,那么孩子很难得到进步,未来的社会他也很难适应。


错了没关系
“孩子,没关系,妈妈知道你是无心的。”“错了没关系,下次别再犯就行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当孩子由于无知或者不小心犯了错误,你会怎么对待?可能很多妈妈都不好意思回答了,因为她们面对孩子的错误时,不是严厉斥责,就是唠唠叨叨,揪着孩子的错误不放。我们是否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当我们在工作时出了差错,如果上司不问青红皂白就把我们臭骂一顿,我们会怎么想?当上司并没有过多指责,而是给我们机会重新来做,我们又会怎样?估计面对这样的好上司,我们会信心百倍,争取把事情做得更加完美,不辜负上司对我们的理解与信任。
孩子也是一样,让他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关键是孩子犯错误以后,家长怎么对待。如果我们真能换位思考一下,知道孩子也不想犯错,也想把事情做得更好,那么请不要老是责骂孩子的错误,请你也给孩子一次机会,并对孩子说:“错了没关系,下次一定要注意。”
其实,孩子做错了事,本身已经很紧张了。他内心或许已经在不断地责备自己不该这么做。如果这时你再横加指责,说不定会加深孩子的逆反心理,让他觉得无所谓了。这对孩子以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而这时如果你说一句“没关系的”,不仅会让他心里轻松很多,还会让他对你心生感激。于是他会努力去改正错误来作为对这种宽容的回报。此时,你也是给了他改过并获取成功的勇气。
当然了,凡事都有度,过分的宽容也是不可取的。我们在宽容孩子过错的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宽容也不是无条件、无原则的。要让孩子明白他为什么错了,应该如何做才能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该怎样做才能做得更好。在这样的讨论中,不仅让孩子认识到犯错的原因并及时改正,而且还启发孩子去思考,让孩子考虑问题更加全面。
如果我们担心这种宽容会让孩子毫无顾忌而犯更多错误的话,那我们就应该提前让孩子知道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情是不允许做的,而不要等孩子犯了错误再告诉他这是不允许的。“有了规矩,才能成其方圆”。当然如果孩子连续几次犯同样的错误,我们可以考虑给予孩子适当的惩罚。比如让他在自己的房间里思过,而不允许看他喜欢看的动画片。不过这时,你是否也应该反省一下你的教育出了问题呢?
总之,家长要知道:孩子还小,还不懂得成人世界的规则。做妈妈的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理解孩子所犯的错误,给他们正确的引导。让孩子们信任你,让自己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的问题。
bookbao.com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多交几个朋友
“不要老是待在家里,出去跟小朋友玩吧。”“多交几个朋友,别总是一个人玩儿。”“学习累了吧,出去和小朋友玩会。”
这样的话,你是否经常和你的孩子说呢?常常看到很多孩子一放学就被要求在家做作业,做完作业还要练习弹琴,弹完琴以后又被要求早睡。周末的时候去这个班补习,去那个班上课。总之,孩子除了“学”,就没有其他的玩伴了。还有一些家长,为了不让孩子出门,买了很多玩具让他玩。没有人跟他一起玩,他没有机会展示他玩具的“魅力”。没法获得乐趣,那又有什么意思呢?孩子怕的就是孤独,就是没人跟他玩,他最需要的是玩伴而不是玩具。你给孩子买一堆的玩具,不如让他去交一个好朋友。

在书上看见湖南一名四年级小学生写过一首小诗,题目是《我要做星星》,诗是这样写的:
我不愿做太阳,
我不愿做月亮。
做太阳太寂寞,
做月亮太孤单。
我要做星星,
因为星星有无数朋友,
将黑夜点缀得更加美丽、漂亮。
各位妈妈,看到这样的心声,你们有什么感想呢?很多家庭都把孩子比如成家里的“小太阳”。但孩子们却不愿意做太阳,因为太阳没有朋友。他想做星星,因为他们需要朋友,需要友情。
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不可能离群索居。即使性格再安静的人,也是希望有个朋友的,这样才不会觉得孤独。孩子也是如此,他的世界本来就要比大人单纯,他就更需要朋友的陪伴。如果连朋友也没有了,他该是多么地孤独和无助。
一个经常独处的孩子,他会觉得很孤单,很无聊。常此以往,他的性格就会变得内向、沉默寡言,甚至导致心理障碍。比如,讨厌与人交往,孤僻、冷漠、疑心重、多愁善感。你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变成这个样子吗?估计没有一个妈妈会愿意。所以,请妈妈们放手,让孩子多交几个朋友。

鼓励孩子多交朋友,也会让你成为孩子的好朋友。不过,很多孩子由于种种原因,而不太会交朋友,这时就需要妈妈们多帮忙了。
1.创造多交朋友的环境
带着他到处串门,让他认识别的孩子,与同龄人相互沟通。当然,还可邀请别的小朋友到家里来玩,让孩子自己招待这些小朋友;或者让孩子把自己的玩具和别的小朋友一起分享,也让孩子学着向别的小朋友要玩具玩。家长还可以在家教孩子玩各种角色游戏,然后鼓励孩子组织别的小朋友一起来玩这些游戏。这样,小孩子们通过在一起玩游戏,很容易就能彼此熟悉起来,这样也可以培养孩子的组职能力。
2.鼓励孩子出去
孩子稍大一些,就要给时间让孩子出去和朋友玩。我们不能小看孩子们在一起玩游戏,有时他们虽然是各玩各的,很少有交流,但孩子们在一起玩,对孩子的潜在好处会远远超出我们成人的想象范围。所以要鼓励孩子多交朋友。
3.规范行为
现在的孩子往往大都以自我为中心,不会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在与朋友交往中难免会发生争执。这时就需要规范孩子的行为,督促他们改掉坏毛病。告诉孩子在交友中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并加以训练和指导,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这样,他才会受到伙伴的欢迎。如果发生争执,要采取劝解的办法加以疏导,千万不可偏袒一方。此外,要帮助孩子多从自身寻找原因,如果是自己孩子错了,要让孩子主动去赔礼道歉,鼓励孩子与伙伴和好。
4.提前预防
聪明的妈妈不是不许孩子交朋友,而是帮助孩子交朋友。如果害怕孩子交到坏朋友,事先可以提醒他,交朋友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告诉他什么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平常也可以引导孩子谈谈他的朋友。比如聊天的时候,你给孩子讲自己的朋友,孩子也许就来了兴致,他也会跟你讲他的朋友。这也是侧面了解他交友情况的一种方法。了解的情况中,好的现象予以鼓励和支持,不好的现象给以提醒和建议。教育孩子,要先把正确的择友观念告诉他,使孩子有良好的自我判定是非的能力。这和发现他交上“坏朋友”后再亡羊补牢相比,可能会事半功倍。
5.交友求异
经常让孩子和情感、志趣甚至性别相同的人做朋友,这样做的局限性很大。因为将来孩子是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接触。如果孩子从小就不会与各种不同的人相处,将来孩子就不可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因此,作为家长应多鼓励孩子交不同的朋友,比如如果你的孩子沉默内向,你可以让他和性格开朗、外向一点的孩子玩;如果孩子在家里比较娇惯,就建议他跟独立性强一点的孩子玩;如果孩子很胆小,就多让他和大胆勇敢的孩子在一起。也可以男生和女生交朋友,学习好的学生跟学习差的学生交朋友,城市的和农村的孩子交朋友,家庭条件优越的和家庭困难的孩子交朋友等。
6.让孩子珍惜友谊
友谊是要呵护的,所以,我们要注意提醒孩子多跟认识的小朋友保持联系。平时可多询问孩子:“你今天与小朋友怎么玩的?”发现孩子取得进步时,要及时地鼓励和表扬。你的关注以及表扬和鼓励,会大大激发孩子与同伴长期友好相处的愿望,促使孩子珍惜和巩固友谊。
孩子要学会交朋友,必须要我们家长多为孩子创造条件。这样,孩子就不会不合群了。要知道,有很多的快乐,是家长不能给予孩子的;有很多的东西,也是只有朋友才可以给孩子的。


你自己选吧,妈妈当参考
“你喜欢什么,自己选吧。”“妈妈不干涉你的选择,但是你自己要慎重。”“你自己选,妈妈当参考。”
你是否给了孩子选择的权利?见惯了太多的父母为孩子安排一切,不是逼着孩子学这学那,就是告诉孩子应该怎么怎么做,不准这样,必须那样!很多妈妈认为这是对孩子负责,是一种爱。殊不知这样做,只是在扼杀孩子的天赋,毁坏孩子的前途。

一位学者去一所中学调查中学生的自主性状况,在被调查的150名学生中,当被问到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难题,一时解决不了时怎么办?
150名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有困难当然是找父母解决。没有一名学生回答自己先想办法解决,实在解决不了,再找父母帮助;当被问到今后准备从事什么职业时,竟有90%的学生说要等回家问过父母才能回答。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为孩子准备好了一切,当孩子对这些安排稍有不满意或抵触时,父母总是说:“我们不会害你的,我们比你懂,你按我说的做,准没错。”就这样,在爱的名义下,孩子犹如父母的木偶,选择权被无情地剥夺了。如果你选择对了,那么孩子只是坐享其成,他无法体验到抉择的过程,无法享受到实现自我价值带来的愉悦感;如果你选择错了,只会让孩子更加痛苦,并且还会怪你。可以说,这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同时,不管你的选择是对还是错,他都失去了独立思考和承担责任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在面对抉择时,就会变得优柔寡断;遇到困难时,也只能依靠父母来解决。试问,这样的孩子在未来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能否立得住脚?这就是剥夺孩子选择权利的后果。
一个人,从懂事开始到长大成人,都会面临无数的选择。可是,拥有最佳的选择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选择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作出一项正确的选择,需要考虑很多方面的因素,比如有利的、不利的、眼前的、长远的。它考验的是一个人的眼光、智慧、胆量和魄力。试想一下,如果我们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做主了,让他没有选择的余地,这些能力,孩子能拥有吗?所以,奉劝过于积极的父母一句:如果你真想孩子有出息,请把选择权还给孩子。
孩子由于自身经验和知识的缺乏,在选择时,难免会出现偏差。但是,并不能因此就剥夺他们的选择权。选择和责任是相辅相成的,人的责任感是在自我选择逐渐形成的。一个人如果没有选择权,只有被选择权,也就谈不上承担什么责任。因此,多给孩子一些自主选择的权利,让孩子对自己的事做主,是培养孩子责任心的需要。同时,在选择过程中,又能培养孩子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顽强意志,形成遇事冷静、有主见的良好心理素质。
如果孩子已经养成了依赖的性格,我们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慢慢让孩子变得独立。比如在和孩子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为孩子提供一些不会出错的选择项,让他作最终决定。孩子会很高兴父母对他的信任、理解与尊重,也会慎重地对待自己的选择。一次两次,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父母慢慢放手,给孩子越来越大的选择空间。
孩子终归要离开父母,去开拓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如果孩子不懂得选择,他今后又怎么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迎接各方面的挑战和竞争呢? 所以,当孩子作选择的时候,希望妈妈们在陈述完自己的意见后,真诚地对孩子说一句“你自己来决定吧”。


爸爸是什么
爸爸是什么?爸爸应该为子女做些什么呢?
词典上解释说,有子女的男子是子女的爸爸;英文中fatherland也是祖国的意思。这些都是正式的解释。但是我想“爸爸”这个词,在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不一样的定义,每个爸爸对自己孩子的爱都是用他们不同的方式来表达的!
有的爸爸,为圆女儿的追星梦,可以倾家荡产献出生命;有的爸爸,为了孩子能有更好的物质条件,早出晚归、日以继夜地拼命赚钱;有的爸爸,为了孩子出国留学,接受贿赂最后走向铁窗;有的爸爸,虽然贫微,但却给了孩子最坚实可靠的港湾……
“爸爸”到底是什么呢?在我看来,“父亲”可以是任何事物,但每一种事物都不能完整的表达“父亲”的内涵。
爸爸可以是为孩子遮风挡雨的雨伞。可是再好的雨伞也有破损的时候,也有被狂风暴雨吹跑的时候。爸爸可以是一颗为孩子乘凉的参天大树。可是如果孩子总是在大树底下乘凉,难免会阳光不足,弱不禁风,难以超越父亲这颗大树,成为栋梁;爸爸也可以是滋润孩子的泉水。可是泉水一旦过于充足,也会让孩子淹没在爱的海洋里。
那么,爸爸到底应该是什么呢?
爸爸首先是一个男人。是男人就要顶天立地、就是泰山压顶不弯腰、就是打掉牙往肚里咽!不管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他应该做的、他必须做的只有战胜和克服!哪怕他不足五尺身躯、哪怕他身有残疾、哪怕他穷途末路,也要杀出重围、义无返顾!因为他是一个家的主心骨。当天下太平时,日常生活中那些零零碎碎的琐事大多由妈妈做了,爸爸似乎只会看报、吃饭。然而,一旦出现危难坎坷,爸爸坚实的肩膀就要撑起整个家。
爸爸是一部百科全书。上学前,他陪着孩子说话,牵着孩子的小手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上幼儿园了,他手把手地教孩子从最简单的生词,到最简单的1+1=2;进入小学了,他陪着孩子学语文、数学、英语;到了中学、大学,孩子已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是,不管是数学、化学、物理、生物,孩子总有答不出的难题在等着跟他探讨。
爸爸是一个避风港。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天底下让他们最有安全感的男人就是爸爸了。孩子们有时候看起来脆弱得那么可爱,如果不稍加保护似乎就会受到严重的摧残。而这时,爸爸的怀抱,是他们最安全的向往。
爸爸还是一个银行。不过这个银行,似乎是专为孩子开设的。因为从孩子懂事开始,“这个银行”就让孩子了解了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钱的妙用。他们想要什么东西,伸出手,然后甜甜地叫上一声“老爸”,而此时,没有几个爸爸能挡住孩子的温柔攻势。所以,孩子们很小的时候就把“钱的妙用”跟“爸爸的妙用”混为一谈。事实上,孩子们简直把爸爸看成“有两条腿的钱”了。因此,孩子们把事情单纯化了,不是通过爸爸去用钱,而是直接“用爸爸”。
爸爸还是一个出色的导游兼脚夫。爸爸总是适时地给孩子们安排最完美合适的旅行,让孩子自由自在地畅游,并且满足观光客的任何需要。在旅行中,爸爸可以告诉孩子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政治、经济、军事、体育、国内、国外、现今、古代……五花八门;零食、饮料、行李、衣服、纪念品……总之,能挂的东西,爸爸都能“挂”在身上。
然而,生活中,买菜、做饭、接送孩子上下学等琐事,似乎只见妈妈忙碌的身影,爸爸又在哪里呢?
爸爸是当家里龙头管道跑冒滴漏时的水工、短路跳闸拆装灯泡的电工、换煤气扛重活的搬运工、所有大小故障的修理工;爸爸是当孩子死皮赖脸,不肯自己走时,不管自己多累,都会背过孩子的那个人;爸爸是当电闪雷鸣之际,冒着狂风骤雨抢收阳台上的衣物并把所有的门窗一一关紧的那个人;爸爸是可以跟孩子一起下棋、打扑克、散步的那个人……
一句话:爸爸是平时家里看起来像个可有可无的影子,却无所不在的那个人。他的爱是点点滴滴渗透在家庭的每一处,他是整个家庭的灵魂!
不过,爸爸总是爸爸。我们有时候会觉得为爸爸下定义有许多困难,其实,爸爸的真正性质是不可比喻的。
对于“爸爸是什么”的最完美的答案,应该只能是:爸爸就是爸爸!


不当爸爸是长不大的
一个男人,一个女人,一座房子,再加一个孩子,便组成了一个家。家是港湾,是牵挂。有了牵挂的家,才是男人最爱的地方。因为在这里,男人真正长大了。
对于男人,生命中最大的挑战,莫过于由父母的儿子摇身一变成为孩子的父亲。当宝宝带着一声清脆的啼哭宣告他来到了人世间,你是否感受到了一种难以言表的兴奋之情?当医生用冰冷而锋利的剪刀,迅速剪断孩子和母亲血脉相连的脐带时,你是否感受到了肩上的责任瞬间增大?其实,有时候,责任就是一种幸福。
从孩子牙牙学语开始,爸爸就要承担起孩子的教育。要教导孩子如何成为社会有用之人。同时他是丈夫、是儿子,他要关心妻子孝顺父母。他也要有自己的事业,他要在工作上干出一片天地。这一切,只有当男人自己成了父亲以后,他的体会才会更加深刻。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男人,不管是什么时候都会对自己的妻子和家有一种呵护的责任心。可能是在有了孩子之后,更觉得这份责任的重要吧。曾经有一个朋友告诉,他的老公以前总是跟她吵架,可是有了孩子之后,老公变了,变得特别和气了,而且在她和老公争吵的时候,老公却说,我不和你吵了,因为我是孩子他爹了,我该让着你。听过这话之后,让我觉得男人在有了孩子之后才会长大。也许这种长大就是男人有了更多的责任感吧。他要努力地为孩子和这个家庭付出,让孩子生活的最好。
当了爸爸以后,责任不仅是把孩子养大,更多的是引导孩子长大后成为什么样的人。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所以,爸爸们在给予孩子物质上的满足的同时,更不能缺失了对孩子怎样做人的教育。让孩子远离暴力、血腥、阴暗,给他们更多的善良、美好和阳光,这是每一个爸爸应尽的责任。所以,这时的男人知道努力工作和提高自己的意义,不单单是为了自己的将来,更是为了一家人的幸福;也知道了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别人可以信任的人,这样才能更真切地影响孩子。
当了爸爸以后,就意味着无条件的付出。孩子的降临,让男人在为自己明天打拼的同时,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去筹划孩子的未来,并由此而奔波劳碌……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这种付出是拉动孩子稚嫩的腾飞翅膀的源动力。俗话说:“人无压力轻飘飘。”爸爸的责任是一种压力,但由责任感带来的压力,是引导人脚踏实地的积极因素,能够转化为助推前进的动力。这样的男人才是真正成熟的男人。
当了爸爸以后,男人更懂得“爱”了。孩子的降临,让男人在关爱着自己的父母、妻子、亲人、朋友的同时,还得抽出心思去关心和爱着自己的孩子。中国“百行孝为先”的千古遗训让男人体会更深。这个时候,他比任何时候都更强烈地提醒自己——好好地去爱自己的父母!让儿女的爱陪伴父母一天天老去,这仅仅是对父母最微薄的回报啊!
一个家就好像一列火车,爸爸是正机司,妈妈是副机司,而孩子是乘客。这列火车最终会去到哪里,不是孩子的事,也不是妈妈的事,是父亲的事。因为他是正机司,他是带领整个家庭的人。所以,男人只有当了爸爸以后,才能真正长大。他们在恣意享受做爸爸的幸福时,还要负起更多的责任。这一辈子,不仅要让自己、父母、妻子好好地生活着,还得让孩子好好地长大成人好好地生活……
书包网 www.61k.com

成为孩子心中的偶像
什么是偶像呢?在人们心目中,偶像往往是那些在银幕上光芒四射的明星和各种媒体上不断出现的英雄人物。有了这样的想法,似乎生活中很难见到真正的偶像。其实不然,作为男人,只要你用心和努力,用你爽朗的笑声,豁达的胸襟,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你的孩子,那么你在家庭中,就很可能是妻子崇拜的丈夫,是孩子敬仰的偶像。只要爸爸们努力了,就能时常听到孩子向小伙伴夸耀:我的爸爸最了不起!这时,你已经成为孩子心中的偶像了。
孩子都是喜欢模仿他所喜欢的人的一些举动。因此既然是偶像,就对孩子有一种引导与带动的作用。那么,你该怎么做,才能带领孩子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呢?
1.偶像是孩子的领路人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爸爸的影响力在很多方面要比妈妈大得多。因此,在对孩子培养的过程中,爸爸要更多地参与其中,做好孩子的领路人。
对于孩子来说,如果爸爸总是对自己不耐烦或者发脾气,那他以后的为人处世很难有自信心。所以,如果爸爸们想帮助自己的儿子成长为一名有信心的男子汉,就不应该在孩子哭的时候向他发脾气,在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玩耍的时候批评他,或者强迫他去做某件事。你应该看到孩子在身旁而感到欢喜,让孩子觉得自己和爸爸亲如一人。有秘密也可以告诉孩子,并且时常带他去旅行。这样,孩子也会更好地从爸爸那里观察,模仿男性的语言和行为,逐渐表现出男子汉的气概。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都是从儿童和少年时期爸爸对自己的赞许中获得信心。为了让爸爸感到自己也很棒,他就会认为不管他想不想接受邀请,爸爸都可能希望他和爸爸参加体育活动,一起去钓鱼、去野营,以及观看各种球类比赛等。当他觉察到爸爸对他的活动、进步、观点和抱负很感兴趣的时候,他就对自己有了信心。而且在爸爸和孩子的交流中,可以让孩子接触到良好的、明确的男性榜样,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特气质。
2.偶像是具有正义感的
一个没有正义感的人,是很难让人崇拜的。所以,要成为孩子的偶像,富有正义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爸爸们可以教育孩子解决问题不能使用暴力,不能蛮不讲理,也不能屈从于压力,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是非观与道义观。
比如,当孩子告诉你,他在幼儿园玩滑梯,看见有个小朋友加塞儿,可是他打不过那个小朋友的时候,你是怎么处理的?你是告诉他:“好汉不吃眼前亏,”还是告诉他:“你告诉老师去。”其实,最好的方式是告诉孩子:“他这样做是不对的,以后再碰到这样的事情,你应该劝加塞的小朋友去后面排队,告诉他,滑梯是大家玩的,要遵守公共秩序。”
3.偶像是有责任心的
一个具有责任心的人,才是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所以,爸爸们要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比如孩子做错事了,要让孩子明白自己做错的事不能推给别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要怕孩子会以为你冷漠,不喜欢你。任何一个孩子都会以拥有一个有责任感的父亲为荣的。
4.偶像是有同情心的
当你在和孩子走在大街上,突然被一个乞丐当街拉住,你会怎么做?是拉着孩子就走,还是告诉孩子:“要饭的都是假的,说不定他们比我们还有钱呢!”也许当时你解围了,可是孩子理解这些吗?在他们眼里看到的是一个人放下了尊严与羞耻来向自己的父亲乞讨,父亲却如见到瘟疫一般避之不及!一个冷漠的人是不可能成为孩子的偶像的。
这时,你可以拒绝也可以施舍,但不管怎么做,你都要告诉孩子你的理由。如果你想给,你可以告诉孩子:“她身上还背着一个孩子,那个孩子和你一般大,可他吃不饱穿不暖,他没有自立的能力,我们帮助他一下好不好?”要让孩子知道你们所帮助的是一个没有自食其力能力的人,而不是想不劳而获的人。如果你不打算给,也应该讲清楚:“你看,这个人天天在这里要钱,他为什么不能去劳动呢?我们能帮他一时,但帮不了他一世啊。”又或者乞讨者拉着你不让你走,你千万不要因为有孩子在场而显出紧张的样子,你可以当着孩子的面对要饭的人说:“这样吧,派出所就在附近,有困难找警察,我带你过去吧。”这样的话既能揭穿伪乞者的面目,也不会破坏你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
当一个爸爸用全身心去爱自己的孩子的时候,用他的理性智慧去教育孩子的时候,用他一言一行去影响孩子的时候,没有理由不成为孩子心中的偶像。当孩子发自内心地对小伙伴说“我的爸爸最了不起”的时候,恭喜你!你已经可以担当得起“父亲”这个称呼了。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爸爸的“工作”
从完美老公到完美老爸,从“甩手掌柜”到“家庭主夫”,对于初为人父的你来说,你跃跃欲试地要给宝宝喂牛奶、换尿布、洗澡……虽然你会有些粗心大意、笨手笨脚,总是越帮越忙,什么事都做不好;虽然你会觉得有些辛苦,虽然你知道想做一个好爸爸很不容易,可是你依然满心欢喜。因为你坚信自己会是一位称职的好爸爸!但是,在骄傲、激动的背后,你是不是也会感到一些迷惑:自己是一个称职的好父亲吗?
其实,“笨”点不要紧,谁天生就会做爸爸呢?照料小宝宝的吃喝拉撒睡,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所以新爸爸们可要准备好了。这里给你支几招,希望各位新爸爸们都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新爸爸。

“爸爸”这个新角色对你来说是完全陌生的,你会遇到很多以前没有遇到过的事情。当然也就难免会犯一些错误。所以,当务之急就是避免犯错。
1.一间适宜温馨的小屋  
刚从医院回来的母子俩都是最脆弱的,稍不留意,就会生病感冒。所以,为他们准备一间温暖舒适的房间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这间小屋的温度最好控制在18℃~22℃之间,电扇、空调、暖气、火炉可以帮你达到这个目标,不过无论是电扇、空调或自然风都不要直接对着母子吹;湿度在60%~66%就好,向地上洒水和使用加湿器可以使空气湿润。另外,无论是春夏秋冬,室内都应保持空气新鲜。当然,也要让娇嫩的妻子和宝宝避开窗口。
2.营养美味的饮食
产后的饮食调养对妻子和宝宝是非常重要的,饮食不好,妈妈们可能就会少乳或者无乳。所以,多给妈妈们做些鸡、鸭、鱼、虾、排骨、豆腐等营养丰富的食品,多煲鱼汤、排骨汤、猪蹄汤、鸡汤等营养美味促进乳汁分泌的汤类;多准备些新鲜水果和蔬菜,尽量选购含水分、维生素丰富的蔬菜水果,如西瓜、橘子、橙子、葡萄、西红柿等。
不过要注意做饭时,最好少放盐以及不要放味精。这些都对婴儿的发育不好。同时也要注意让喜欢辛辣刺激食物的妈妈们克制一下自己,少吃或不吃这些食物。一日三餐外,可适当为新妈妈们增加2~3次加餐,如汤类、水果等。
3.避免妻子产生抑郁情绪
女人在经历了怀孕和分娩的艰辛后,体内的荷尔蒙水平会发生很大变化,情绪也会因此受到影响,动辄哭泣、发脾气;此外家务和照料婴儿的负担,与外界接触少,也容易让妻子情绪波动。如果注意不当,这些都能导致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所以,在妻子生了宝宝后,新爸爸们一定要学会察言观色,以便及时体会妻子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安慰,以免发生产后抑郁。
4.做一个卫生协理员  
关爱妻子的身体健康也是新爸爸们的职责之一。也许在月子里,你们帮不上什么忙,但是可以提醒妻子每天洗脸、勤梳头、勤刷牙、勤洗澡。尤其是洗澡,夏天应每天洗1~2次,冬天有条件的可每天洗澡,否则2~3天洗一次,但要天天擦身。做好洗浴的准备工作,可是丈夫的责任哦!
5.多与宝宝进行肌肤接触
抚养宝贝长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单凭热情并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父亲。所以,平常要多注意与宝宝的肌肤接触。这样不仅可以增加你与孩子的亲子关系,还可以起到安抚宝宝情绪的作用。爸爸可以与宝宝肌肤接触的事情有:帮宝宝换尿布、哄宝宝入睡、为宝宝洗澡等。甚至解开自己的衬衫纽扣,让宝宝紧贴着自己的胸膛小睡一会儿,倾听自己的心跳声,也不失为一个与宝宝肌肤相亲的好办法。爸爸越多参与这些工作,就会越有信心当个好爸爸。
6.夜里不要逃避照顾宝贝
妻子在经历了怀孕和分娩后,身体和精神都需要充分的休息才能尽快得到调整。所以,称职的新爸爸们在夜里也应该醒来做些分内的事,比如,用奶瓶给宝贝喂奶,为宝贝换尿布……要尽可能多地为妻子创造休息的条件。
7.陪妻子做运动
生产完后,应鼓励新妈妈们尽早下地活动,这对身体恢复很有帮助。一般来说,正常分娩后6~8小时,剖宫产24小时后产妇可扶床轻微活动。当然了,新妈妈由于生产时失血过多,初次下地时可能会有头晕眼花的现象。这时你应陪伴在她身边,搀扶照顾她,避免她跌倒。
产后10天左右产妇可开始做产后保健操,你要鼓励妻子天天坚持锻炼。产后两个月,待身体复原后,应鼓励和支持妻子参加体育活动,如游泳、打球、跳健美操、参加舞蹈形体班等。
8.每天都要与宝宝“交谈”
无论多忙,每天都应该抽出一定的时间抱抱宝宝,与孩子说说话。不要以为孩子小听不懂。爸爸们越是喜欢与宝宝交谈,而且自己的词汇越是丰富,对孩子的语言能力的发展就越有益。母亲的交谈对孩子的语言基础最重要,而父亲的“话”则对孩子语言的细节很有帮助。
总之,既然已经晋升为爸爸了,就应该勇敢地挑起自己身上的责任。加倍关心、体贴妻子,理解、安慰妻子,给妻子更多的物质和精神帮助,主动承担家务、积极参与照料宝宝的工作。新时代好男人的标准之一就是要爱妻子、带孩子、不再对家务事不管不顾。如果你也想成为妻子心目中的好丈夫、孩子心目中的好爸爸,那么,就从现在开始行动吧!
书包网 www.61k.com

新型老爸
什么是“新型老爸”呢?据说“新型老爸”的称呼数年前已出现,而且直到现在也备受人们的推崇。如果大街上出现一个怀抱可爱宝贝的彪形大汉,或是下午放学时,校门口有男性家长在等候,牵起子女小手带领回家,你是否会感到很奇怪呢?不要大惊小怪,这就是现在的“新型老爸”。
现在“一家之主”已经不是原来的吃完晚饭就守着电视,对家事不闻不问的“大男人”了。“新型老爸”的标准形象应该是既能干又体贴。全家外出,二话不说,自觉自愿就会负责把宝宝安顿好,给他系紧婴儿座安全带;而且还“下得厨房”:爸爸卷起袖子,三下两下就做出一桌美味佳肴;与孩子同乐自然少不了,和孩子一起上网、一起打网游、一起写博客……
试问,这样的老爸,哪个宝宝不喜欢,哪个妻子不开心?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新型老爸”出现了?现在的新爸爸一般都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生的,这个时代的孩子都是看卡通片长大的一代人。卡通片里,儿童形象中最经典的莫过于“蜡笔小新”和“樱桃小丸子”了。估计有很多老爸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蜡笔小新”和“樱桃小丸子”一样活泼可爱。所以,可以看出,这些父亲中的“严父”必然越来越少,能和自己的“小新”一起一边唱着《大象歌》,一边在地上滚来滚去的“卡通父亲”会越来越多。而且,这些爸爸几乎都是国内互联网发展初期的第一代“网民”,对互联网有着深厚的感情。即便做了父亲,互联网早已成了他们社交、生活的习惯。于是,可以想象,老爸和儿子一起打网游,和女儿一起写博客的“电子家庭”会越来越普及。
不过,原因归原因,真要做一个“新型老爸”,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尽管现在的爸爸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任何男子都不得不承认,在家务负担和养育子女方面,自己的付出总是占第二位的,所以,现在就赶紧自觉地尽可能地帮助自己成为一个“新型老爸”吧。
1.不要以自己的模式塑造孩子
对孩子最重要的是支持并鼓励孩子走他自己选择的道路,不应该强迫他接受你的意愿。大多数父亲之所以要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子女,可能是希望子女将父母梦寐以求的理想变为现实。
2.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好的习惯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培养教育才能形成。切不可断断续续,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卓有成效。
3.重返童年
如果你准备当个称职的现代父亲,那么你会经常地带着孩子去电影院欣赏动画片或者陪他一起玩拼图、搭积木。也许这些活动对成年人来讲毫无意义,但对孩子的成长却是必不可少的。
4.与妻子共同研究如何培养孩子
教育和培养孩子是双方的义务,自然由妈妈独自承担培养孩子的教育方式是不合适的。只有夫妻双方经过协商取得一致才能防止偏差,收到有益于孩子的最佳教育效果。
5.父爱无价
爸爸应该用各种方式表示和传递父爱,使孩子经常感受到父亲的爱和关心。也许经常对孩子说:“我爱你,儿子(女儿)!”会让男子汉的你有些难以启齿,那你也可以换一种爱的表达方式。比如说临睡前给孩子一个亲切的吻,或者婉转地告诉他:“谢谢你,我的孩子,是你给了我做爸爸的无穷乐趣。”
教育子女是夫妻共同的责任,母爱可以使人变得温柔、体贴,而父爱可以使人变得刚强、坚毅。好父亲的角色是任何人无法替代的。所以,当你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后,你就能体会到做一个“新型老爸”的美好滋味。


世上不只妈妈好
记得以前有一部电影《世上只有妈妈好》,里面的主题曲《世上只有妈妈好》歌词是: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连歌遥都这样唱,可见母爱的伟大。但是,难道爸爸的爱就比妈妈少吗?
其实不然,也许母爱的伟大往往使很多人忽略了父爱的存在和意义,但是对于许多人来说,父爱一直以特有的沉静的方式影响着他们。父爱怪就怪在这里,它是羞于表达的,疏于张扬的。这正说明爸爸对孩子的爱是深沉的,他也和妈妈一样深深地爱着他们的孩子,丝毫不逊于母爱。

爸爸与妈妈对孩子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一般而言,孩子在妈妈面前表现很安静,而在爸爸跟前则表现得很兴奋。研究表明,在绝大多数的文化和社会阶层中,爸爸经常用不同的方式来抱宝宝,而妈妈通常每次都用相同的姿势;爸爸的动作一般比较粗犷,喜欢通过身体接触的方式与宝宝一起玩耍,而妈妈却很轻柔平和,倾向于用玩具逗宝宝玩;爸爸给宝宝更多的自由去探险,不会过分保护,妈妈则倾向于热烈的保护,对宝宝的每个动作都很紧张。
每次考试之后,母亲关心的是分数和孩子在班上的名次;父亲关心的是孩子的考试水平及紧张心理的影响。考试不理想时,母亲常常缩减孩子游戏的时间,督促多投入在功课上;父亲则建议孩子通过走入大自然或游戏来放松一下自己,消除沮丧的情绪。
不可否认,母爱是伟大的,是发自内心、发自天性的无私的爱。但我们不能由此而否认了爸爸对孩子的爱。爸爸对孩子的爱较为内隐,在日常生活中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着孩子,从司空见惯的日常事物启迪孩子的智力与潜能。在孩子与爸爸的共同活动中,会让孩子受益多多。比如获得高智商、减少暴力行为、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从而使孩子能更好地迎接未来生活的挑战。
美国耶鲁大学一项研究表明,由爸爸带大的孩子,智商更高些。他们在学校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在社会上更容易成功。为什么?母爱可以使人变得温柔、体贴,而父爱可以使人变得刚强、坚毅。可见,爸爸对孩子的成长更是从性格上去影响的。这里,我来列举一些爸爸对孩子产生影响的方面。

在美国1998年6月的《父母》杂志中,父亲被认为对宝宝的一生有下列影响:
一、父亲跟母亲是不同的;
二、父亲更爱与宝宝玩闹;
三、父亲对宝宝的推动作用更大;
四、父亲使用的语言更复杂;
五、父亲对宝宝的约束更多;
六、父亲使宝宝更社会化,为他走进现实世界作准备;
七、父亲常向宝宝介绍男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行为;
八、父亲支持妻子;
九、父亲能帮助宝宝发挥潜能。
可见,父亲在孩子个性形成和行为塑造方面确实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好父亲的角色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所以,爸爸们千万不要忽视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其实每个孩子除了依恋妈妈以外,更渴望爸爸对自己的关注。孩子对你的要求也并不高,你给孩子一个亲密的拥抱、一个幸福的微笑、一个关注的眼神、一次倾心的交谈,甚至是一次适时的批评,都会让孩子感觉到你在关注他、爱他。孩子最怕的是你对他不理不睬。所以,让孩子感觉到“世上不是只有妈妈好”,你是孩子的臂膀和脊梁,是孩子力量的源泉。


老爸的胎教
孩子还没有出生,很多爸爸已经急不可待地表达他们的爱了。这时的爸爸们可以把你的爱撒向那还未出世的胎儿。可别以为胎儿什么都不懂。4个月的胎儿手足就能轻微活动了,5个月后胎儿就具有了听力,7个月以后就能动作很大地表达他的喜怒了。所以,胎教不是妈妈一个人的事情,而且有专家指出,诞生聪明健康的小宝宝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亲。


胎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它在整个胎儿孕育期间都是少不了的。而且胎教有很多种,不同的胎教对胎儿的影响也是不同的。所以,要想有一个聪明健康、全面发展的宝宝,那爸爸们就要从全方位来表达你们的爱了。
1.音乐胎教
可不要小瞧了音乐对胎儿的影响,生物学家认为:有节奏的音乐可刺激生物体内细胞的分子发生一种共振,使原来处于静止和休眠状态的分子和谐地运动起来,以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甚至有学者指出,古典音乐中特别是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会促进大脑形成a波,使精神较易安定。而且轻柔悦耳的音乐还可让孕妇的情绪处于稳定的状态,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使身体内分泌系统协调,帮助胎儿在最佳环境中生长发育。
所以爸爸们,赶紧行动吧。为你爱的宝宝和妻子购买一些优美的音乐,比如欧洲古典音乐,如巴赫、莫扎特、舒伯特、贝多芬的乐曲。在这些乐曲中蕴藏着一种犹如河水潺潺流动样的周期波声音,与大脑中的a波和心跳波动图形很相似,很容易被胎儿喜欢。
当然音乐胎教不仅是给宝宝放音乐,你还可以经常与妻子一起为胎儿唱歌。胎教专家指出,经常聆听父母的歌声,会使胎儿心理健康发展,有利于出生后形成良好性格。而且胎儿非常喜欢听爸爸低沉宽厚的声音。它可使妻子和胎儿感到由衷地欣慰,并产生安全感。所以,无论你有多忙,都要尽量抽出时间为胎儿唱歌,也可与妻子一起哼唱。
2.语言胎教
知道了宝宝喜欢爸爸低沉宽厚的声音,所以爸爸们要经常和胎儿聊天。为了方便,你还可以给宝宝起一个小名,这样可以随时呼唤宝宝。比如每次给胎儿讲故事之前,可以先告诉宝宝:“宝贝,想听什么故事呀?爸爸给你讲一个《白雪公主》的故事,好不好?”你还可以把每天看到的情景、听到的趣事及家里的生活情况讲给胎儿听。长期坚持,只要你一呼唤,胎儿就会惬意地动起来。
聊天时最好摸着妻子的肚子,先和胎儿打个招呼。与胎儿说话时,也不要与妻子离得过远,但也不能紧贴腹部,这样会妨碍准爸爸把感情、眼神通过妻子的视觉传递给胎儿。要注意用柔和、平缓的语调与胎儿交谈,不要一下子就发出很大的声音,这样容易惊吓着胎儿。
3.抚摸胎教
经常抚摸胎儿,不仅可以沟通母子、父子之间的信息,并且也交流了感情。从而激发了胎儿运动的积极性,可以促进胎儿出生后动作的发展。如翻身、抓、握、爬、坐、立、走等动作,宝宝出生后这些动作的发展就可能比没有经过抚摸而出生的婴儿要早一些。在动作发育的同时,也促进了大脑的发育,从而会使孩子更聪明。所以,爸爸们在跟孩子聊天或者给胎儿听音乐的时候,要轻轻地抚摸胎儿。
到了孕晚期,你就可以清楚地感觉到胎儿的形体。在音乐的伴奏下,当你轻轻地触摸妻子的肚子,圆而硬的是胎儿的头部,平坦的是胎儿的背部,不规则而又经常变动的是胎儿的胳膊或腿,圆而柔软的是胎儿的臀部。这时的你肯定会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男人。
不过,也要注意了,有习惯性流产、早产史、产前出血及早期宫缩的孕妇,不宜做抚摸胎教。抚摸胎教不宜时间过长,每天做2~3次,每次5分钟左右即可。
4.情绪胎教
妻子怀孕后,在精神、心理、生理、体力和体态上都将发生很大变化。如果妻子在妊娠期情绪低落、高度不安,孩子出生后即使没有畸形,也会发生喂养困难、智力低下、个性怪癖、容易激动和活动过度等。所以,在妻子怀孕过程中,丈夫应倍加关爱妻子,让妻子多体会家庭的温暖,避免妻子产生愤怒、惊吓、恐惧、忧伤、焦虑等不良情绪,保持心情愉快,精力充沛。
爸爸们可以多抽时间陪妻子一起到环境清新的公园、树林或田野中去散步,做做早操,嘱咐妻子白天晒晒太阳。你还可以用风趣的语言及幽默的笑话宽慰及开导妻子,这些都能让妻子感到丈夫温馨的体贴,于是心情自然舒畅惬意。
不要觉得这些事情很麻烦,其实胎教并不费时间,贵在坚持才是最重要的。也许一开始会觉得很不习惯,谁高兴每天对着妻子的肚子“叽里呱啦”讲话呢,一忙一累也就容易忘记和宝宝“聊天”。其实,做爸爸是需要提前进入角色的,只要你调整心态,想象着有一个小生命在妻子的肚子里很认真地听你讲话,这样你就会很投入地每天去和宝宝进行交流,而且这是培养你对孩子爱心的一个绝佳机会。
书包 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呵护孩子的自信心
有研究表明:和父亲的关系决定着孩子的自信心。如果在孩童时代害怕自己的父亲,没有和父亲建立良好关系,那么这个孩子以后就会缺乏自信心:上学时害怕老师,工作时害怕领导,在比自己地位高的人面前表现得紧张。你想成为这样的爸爸吗?
估计任何一个爸爸都会回答“当然不想”。可是,在实际的生活当中,很多爸爸会忘记他们的回答,而对孩子指手画脚,责备打骂。不管你的出发点是什么,这样做只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知道,孩子的成就如何,永远和孩子的自信心密切相关。
1968年,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罗森塔尔和他的助手来到一所小学。他们对校方说是要进行一项庞大的心理学试验,要求校方配合。他们从一至六年级各班中选了18个班,对班里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然后,教授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占总人数20%的“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任课教师,并叮嘱他们一定要保密,否则会影响试验的正确性。
8个月后,他们再次来到这所小学,对18个班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当初上了名单的学生,他们的成绩个个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并且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其实,当初那份“最有前途者”的名单只是罗森塔尔教授随机抽选出来的,不过这个谎言对老师产生了心理暗示。在这8个月里左右了老师对名单上学生的能力评价,老师又将这一心理活动通过情感、语言和行为传染给了学生,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老师的热爱和期望,从而使他们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这一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是心理学上的一种“自证现象”。就是说,对于一件事情,如果一个人坚信自己能够成功,他就会努力去做,假如他遇到困难,他也不怀疑自己,而是绞尽脑汁、继续努力;假如出现了挫折,他也不灰心,相信这是暂时的,从教训中获取经验对自己进行调整,最后真的获得了成功。假如一个人认为自己不能做到,那么,只要困难一出现,虽然他本来有能力解决,但是他不相信自己,自我判定自己不行而选择放弃,最后他就真的不能成功。
可见孩子的自信心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由人们对自己的能力的看法决定,而且自信心又反过来影响和控制自身的能力。能够影响孩子一生的是他自己对自己的信任程度。他相信自己能够做多大的事情,那么他肯定能够做到。作为爸爸尤其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支持和鼓励!所以,在孩子幼儿时期,千万不要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为这是他成长的两块重要基石!
既然自信心这么重要,那爸爸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呢?

自信心在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的表现都是不一样的,当然,爸爸们的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
让宝宝从小自信,你当然希望他自信,但自信不是天生的:
1.询问宝宝
周末带宝宝出游,征求他的意见,但不要问:“你想去哪里?”而是这样问:“你想去动物园还是水族馆?”给他选择的范围,让他自己作出选择,会增添对自己的信心。
2.给宝宝自信
宝宝提出问题,耐心倾听,如果你回答不了,老实告诉他。让他知道任何人都有做不到的事情,打消他对别人的敬畏心理,从而增加自信。
3.尊重宝宝
用商量的口气让宝宝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把报纸拿给爸爸,好吗?”让孩子知道,被人需要是提高他自信心的最好方法。


以坚强的性格影响孩子
要做到坚韧不拔,最要紧的是坚持到底。估计很多爸爸都知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故事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就是一个有着坚强意志的人。对于保尔来说,贫困、失恋、坐牢、战争、重伤、失明,一个接一个的挫折打击着他,但是所有的挫折都没有打倒这位钢铁般的战士。他以坚强的意志顽强地战斗着,把自己有限的生命全部贡献给了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诚然,坚强是成功的核心品质。

有人问一位智者:“请问,怎样才能成功呢?”智者笑笑,递给他一颗花生:“用力捏捏它。”
那人用力一捏,花生壳碎了,只留下花生仁。
“再搓搓它。”智者说。
那人又照着做了,红色的种皮被搓掉了,只留下白白的果实。
“再用手捏它。”智者说。
那人用力捏着,却怎么也没法把它毁坏。
“再用手搓搓它。”智者说。
当然,什么也搓不下来。
“虽然屡遭挫折,却有一颗坚强的百折不挠的心,这就是成功的秘密。”智者说。
可见,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坚强的性格是不可缺少的条件,有坚强性格的人也往往是生活中的强者。要想自己的孩子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好,爸爸们就要用自己坚强的性格影响孩子。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精神医学专家,将婴儿分成“母亲养育组”和“父亲养育组”两个测试组,进行多年的跟踪观察和研究,发现促进孩子“自立”意识萌发的是父亲,或者说由父亲养育长大的孩子比母亲养育长大的孩子“独立意识”更早更坚强。可见,爸爸对孩子坚强性格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孩子成长的世界里,离不开爸爸对其人格的影响。因为对于孩子来说,父爱与母爱是不同的,父爱给孩子以坚强,母爱给孩子以爱心。父亲支撑着孩子的世界,母亲则抚育着孩子的成长。那么,爸爸应该怎样从小培养孩子的这种性格呢?
1.培养孩子的独立
在这一方面,爸爸和妈妈的做法是不同的。我们常常看到孩子跌倒了,妈妈说的话往往是:“孩子,摔疼了吧,以后要小心!”而爸爸则会说:“孩子,没什么,自己爬起来,生活就是摔倒了爬起来!”孩子在跑步,妈妈总是说:“孩子,跑累了,就歇歇,饿了吃点东西。”爸爸则说:“孩子,快跑,爸爸在前面等你!”
孩子的成长不能没有母亲的慈爱,也不能没有爸爸坚强的支撑。所以,当爸爸如果看到妈妈过于溺爱孩子的时候,一定要让妈妈明白“孩子不事事依赖大人,而是自己的事自己做”。因为过于依赖的孩子容易滋生懒惰,产生精神松懈、不愿独立思考,容易被他人左右。所以,你和孩子的妈妈都应该明白,让孩子从小事事依赖于父母,并不是在帮助孩子,而是在害他。
2.给孩子提一些力所能及的要求
你可利用孩子的好强心理,对孩子提出一些力所能及的要求。比如打针不哭,晚上一个人睡,一个人上厕所等。一旦孩子做到了,就应该给予相应的鼓励和表扬,这样孩子就会逐渐形成坚强的性格。
3.适当让孩子独立做一些事情
如单独活动,同陌生人谈话,与小朋友来往,自己完成作业等。即使有一定困难也要让孩子自己去做。因为只有孩子经常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事情他才能体验克服困难和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并变得坚强起来。
4.教会孩子坚持
不管是寒冬还是在烈日下,不管是户外活动还是参加劳动,也不管当时的环境有多苦,都要鼓励孩子坚持、坚持、再坚持一下。这样慢慢地,就能培养孩子的忍耐力,而忍耐力和坚强的性格是相辅相成的。
5.给孩子一些适当的挫折
挫折训练可以很好地培养孩子面对困难时的忍耐力和意志力。所以,爸爸们可以常给孩子制造一些困难,让孩子学会面对苦难是该怎么办。比如适当让孩子尝一下饥饿的滋味,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偏好。比如孩子做了不应该做的事情,就要接受批评、惩罚,有时还要严厉一点,从小培养孩子的挫折感。甚至可以有意识地忽视一下孩子,让孩子学会调整心态,从而帮助孩子在与人交往中保持良好的心态。
生活中荣誉和挫折是并生的。父母要鼓励孩子跌倒后自己爬起来。成功的果实,只有坚持不懈地奋斗,只有不断地克服困难,不断地吸取教训,才能获得。
总之,爸爸们要在孩子的生活、学习、劳动、课外活动和文体活动中,系统地帮助和鼓励他们克服外部和内部的困难。要使孩子善于自觉地、主动地、独立地调节自己的行为,使它服从于一定的有益的目的、任务,而不是事事依靠外力的督促和管理;要使孩子养成贯彻始终、坚持到底的坚毅精神;要使他们善于按照一定的观点、原则,经过深思熟虑后,果断地处理一些充满矛盾的问题。要使他们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善于迫使自己去完成应当完成的任务,并抑制自己一些无关的或外界强烈吸引的活动和行为。
书包 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做偶像老爸老妈全文阅读 作者:章晨 《做偶像老爸老妈》由www.61k.com集整理于网络,如文章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是侵犯了其他的法律法规,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考虑删除做偶像老爸老妈全文阅读页面。

二 : 七绝·秋晨偶拾

东方破晓露红颜,人迹车声渐已喧。

几处秋黄遮碧草,一池波冷锁寒烟。

三 : 晨练观景偶得

原创:北雪||葵

新栽稻苗列有序,

鹅黄嫩绿一畦畦;

路边田侧丁香开,

散入空中香浓郁;

鸟鸣树梢声婉转,(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花间鸟语对影怜;

啄羽梳妆映水面,

水中鱼儿戏得欢;

艳阳跌入水中景,

水天相融韵无限。

勤劳双手绣农田,

春播夏忙育丰年!

(照片来源:三星手机当地实景拍色)

四 : 晨练观景偶得

原创:北雪||葵

新栽稻苗列有序,

鹅黄嫩绿一畦畦;

路边田侧丁香开,

散入空中香浓郁;

鸟鸣树梢声婉转,(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花间鸟语对影怜;

啄羽梳妆映水面,

水中鱼儿戏得欢;

艳阳跌入水中景,

水天相融韵无限。

勤劳双手绣农田,

春播夏忙育丰年!

(照片来源:三星手机当地实景拍色)

五 : 《晨练偶感》

北雪/葵

今晨是本年度第一天起床去晨练,路上偶成小诗一首,特记录于此,以示留念!

//

阳光明媚四月天,

清晨起床去锻炼;

鸟声鸣,车声喧,(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白云蓝天映眼帘。

//

纯净音乐萦耳边,

踏着歌声跑得欢;

路虽长,熟人见,

挥手致意展笑颜 。

//

2015年4月20日晨 6:00

本文标题:我的偶像魏晨作文-做偶像老爸老妈全文阅读 作者:章晨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69600.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