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不满足于在网游圈称王,「大胃王」腾讯会吃掉「steam」的蛋糕吗?
来源:B座12楼
作者:天然卷
世界上只有一个 Steam,暴雪没做到过,EA 没做到过,Ubisoft(育碧)也没做到过,但 Valve 却做到了。
近日,腾讯游戏平台(简称 “TGP”,「Tencent Games Platform」)宣布即将代理《这是我的战争》(《This War of Mine》),这是继TGP前段代理《饥荒 联机版》后又一款 PC 端优质游戏,而《饥荒 联机版》曾在短短两周时间内销量突破50W,堪比该款游戏在 Steam 平台上半年的累计销量。
腾讯进军 PC 游戏发行,首单也拿出了不错的成绩单,一直以来的疑问又被重新挖起:TGP 能否成为中国版的 Steam?
为什么喜欢拿 TGP 对标 Steam?
今年10月20日起,TGP 宣布联合海外发行公司 Supernova 正式发行《饥荒:联机版》,提供包括限时折扣、联机国服、平台综合服务等在内的TGP用户专享服务。(不与 Steam 用户共享服务器)
这一行动也印证了腾讯几个月前的宣言——今年8月份,腾讯互动娱乐游戏平台与社区产品部TGP产品总监王伟光、运营总监钟畅波表示,转型后的TGP平台将涵盖单机、网游、页游、手游以及VR/AR游戏的综合发行平台,除去原有的网游页游和手游服务外,还引入第三方正版单机,未来的业务重心是PC游戏,包括单机和网游的发行和运营。
过去,TGP依靠着 LOL(英雄联盟)、CF(穿越火线)等热门网游跻身顶尖游戏公司行列,近年来,购得 暴雪6%股份、收购 Riot Games(LOL开发商),TGP 给人的标签还是更跟网游产业比较搭一些。
但今年来:
5月份,腾讯也联合英特尔、海尔在CES ASIA 2016 推出 TGP游戏主机,配合 TGP 的游戏资源,试图进军游戏主机市场。
86亿美元巨资收购Supercell(《部落冲突》《海盗奇兵》等知名手游开发商);
代理 Klei Entertainment 开发的《饥荒:联机版》,两周销量达到50万;
腾讯似乎在向世人宣告他们不仅仅满足于在国内网游圈子一家独大,腾讯欲将 TGP 打造成一个全方位游戏平台。
而事实上,TGP 的「全方位平台」转型之路正与 Steam 发生冲突,即使说 TGP 在单机游戏代理发行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
但是,基于腾讯拥有的庞大资金支持、雄厚的研发实力,扎实的用户基础,过去腾讯也证明了他强大的海外收购能力,没人敢小看腾讯的动作,吃瓜群众们自然就拿它跟全球最大的 PC 游戏平台—— Steam 进行全方面对比,腾讯若是想在 PC 游戏市场有所作为,Steam 必然是腾讯绕不开的一座大山。
腾讯到底有没有这个能力?
说到底,腾讯到底有没有这个能力?相比舶来品的 Steam,背靠 BAT 一极的 TGP 自然有他的优势:
用户基础,TGP 前期运营的庞大玩家基础,加上腾讯QQ、微信两大社交工具的推广渠道,TGP推广可谓是能覆盖到国内多数网民,另外,较之Steam 传统的登录方式,一账户登录的便利程度也较高。
市场,中国拥有大量的单机游戏用户,且过去几年,国内正版游戏市场正日渐完善。
支付方式,Steam 的卡单现象不是一般的严重,这点腾讯等国内企业还是具备一定的优势的,但是,如果与 Steam 竞争,腾讯为何开放微信支付接口给 Steam 呢?
语言优势,由于中文编码原因和开发成本,Steam 上游戏厂商愿意出中文版的还是少数,对于部分玩家而言,语言障碍还是构成了障碍(国内有一部分 Steam 玩家因为某些游戏未汉化给予差评,如 FM2017 ),此次腾讯代理《饥荒:联机版》推出汉化版正是很好的例子。(虽然之前传闻盗窃国内其他汉化组汉化成果这一行为还有待商榷。)
据steamspy.com,Steam 中国区用户份额高达5.61%,仅次于美国(16.53%)和俄罗斯(8.66%,也是知名低价区),排在全球第三位,可见国内正版市场正处于渐渐成长。10月份 Steam 开发者大会上,Valve(Steam 母公司)公布数据,2014以年,Steam 亚洲地区收入增长近 500%,自然与中国地区的潜力也有较大的关联,不乏中国地区成为 Steam 低价区的因素。
首先,谈数据,以下为国外知名 Steam 数据统计平台 Steamspy 有关《Don't Starve Together》(原版 《饥荒 联机版》)的统计数据:
(数据源自Steamspy)
可以看出,《饥荒:联机版》于2016年4月登陆 Steam,历经近7个月时间,全球累计数量约为500多万份,中国约占比 8.4%,也就是说中国地区销量大约为42万份,其中还包括半卖半送的——《Don't Starve Together》版本上线前短暂期间,购买《Don't Starve》时可获赠联机版一份(笔者也是受益者,233)。
所以说,这次 TGP 短短两周内完成50万销量,已经超过了《Don't Starve Together》在 Steam 上近半年的累计销量,不论是 TGP 的用户转化能力还是国内正版游戏玩家的消费潜力,50w的销量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问题。
另外,网易代理《守望先锋》玩家超1500万,如果说《饥荒:联机版》21元的售价并非多大开支,《守望先锋》198以及328的定价完全就是 Steam 一款 3A 大作的级别,这些案例都似乎能让「单机游戏资本回报率低」这一点不再成立。
如果原来的网游用户真的能实现向单机游戏用户的转化或是融合的话,对腾讯而言,毫无疑问,这又是一个巨大的收费点。
但是,这些优势是否意味着腾讯必然能继续单机游戏发行这条路呢?
腾讯实在做不到的?
事实上,国内大形势依旧恶劣,离正规的游戏市场还有较大差距。
1.商业模式
国内过于完善的盗版游戏市场,破解+汉化+补丁一应俱全,中国玩家并未养成为正版游戏付费的消费习惯,
以 App Store 为例,付费排行榜以1元应用或是更多低价应用居多,相比为正版IP付费,中国用户更愿意等待冰点价或是限免,《纪念碑谷》等优秀作品限免时能够登顶免费榜榜首就是很好的例子。
面对尚不健全的国内游戏市场境况,也是有着对 TGP 的商业模式的质疑:资本回报率低。
如果借鉴 Steam 模式,不同于 TGP 以往运营的网游作品,多属于典型的一次性付费游戏(当然也不乏部分游戏有内购选项,如 V社 自家的 CSGO),而 TGP 旗下大多数热门网游(DNF、LOL、CF)、手游(Clash of Clans)等多属于免费+增值的收费模式,能否实现高比例的用户转化或是融合就是一个问题。
2.粉丝效应
早期 Steam 依靠《CS》、《Garry's Mod》、《半条命》、《传送门》等自家优秀系列游戏,积累了大量的骨粉级玩家,也成为 Steam 发行其他厂商作品时的优秀用户。
反观腾讯旗下,诸如QQ系列等游戏多属于免费+氪金的网游,难以衍生类似于 Steam 端的骨粉级用户,且腾讯游戏早期在业界积累下来的印象说实话也给予了玩家先入为主的观念,TGP 收费下能否提供持久稳定的优质服务,包括服务器、DLC、MOD等维护更新还需要 TGP 继续加强。
3.市场环境
公司属性:要知道,Steam 母公司 Valve 属于私有型公司,而腾讯属于上市公司,腾讯若想在单机游戏市场走的更远,必然需要长期的时间积累和用户口碑,投资方能否愿意给腾讯足够的时间,腾讯又是否愿意舍弃更多流量、更赚钱的网游、页游,而去运营风险更大的单机游戏市场?
游戏审核:TGP 发行的游戏也面临审核的难题(Steam 属于海外企业,不归国内管辖),还记得今年6月份,广电总局推出的《关于移动游戏出版服务管理的通知》吗?手游审核尚且严厉如此,如若 TGP 欲引进 Steam 平台级别的海量游戏资源,政策环境不变的情况下,审核这一关必然是更难突破的大关。
4.强有力的竞争对手——Steam
中国成为 Steam 新的低价区,500%的增长率,Steam 的存在毫无疑问才是 TGP 发展路上最大的拦路虎,但也不希望看到有一天 Steam 退出中国的消息。
虽说腾讯算是国内唯一具备和 Steam 硬碰硬的游戏公司(虽然网易游戏也是蛮强的),毕竟凭借 LOL、CF、DNF 这几款游戏,这些已经为 TGP 带来海量的玩家基础。但是,就当前而言,归结于以上因素和国内的市场环境,下一个 Steam?至少目前来看,TGP面临的难度还是不小的。
不过,值得肯定的是,TGP 试水单机游戏发行对国内正版游戏市场也是一笔强心剂,开始做的不好,后面还可以优化,但一直没人来做的话,恐怕今后一直会是G胖的天下。
二 : 「我思故我在」是真命题吗?
[黑暗中我们彼此为灯]「我思故我在」是真命题吗?网友蒙面大侠对[黑暗中我们彼此为灯]「我思故我在」是真命题吗?给出的答复:
首先 我認為老師直接說Cogito(下面將我思故我在全部縮寫為Cogito)是錯的,這個結論是非常武斷的,這其實是學界仍然在爭執的一個話題。
要回答這是不是一個真命題,我們可以首先來看Cogito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產生的。笛卡爾在Meditations的第一卷裡面將"stable and likely to last"作為了自己所探求知識的目標,他對於知識的標準也在第一卷中有闡述,for the purpose of rejecting all my opinions, is to find in each of them at least some reason for doubt,也就是說在任何一個proposition中,他只要能夠找到任何懷疑的理由,他就暫且不把這個當作可信賴的知識。
那麼在第二卷中,我是否可以懷疑我不在思考呢?答案是不可以的,因為當我開始懷疑我不在思考的那一刻,懷疑本身就是一種思考,因此我就開始思考了。所以“我思”是一個不可能被懷疑的結論。
通過“我思”,笛卡爾認為可以馬上intuitively得到I exist。這個不是通過三段論邏輯,笛卡爾在Objections and Replies中非常明確的提到了這是一種直覺。如果我思考,那麼我一定存在。
因此,通過不可被懷疑的我思,得到了我存在,這也是笛卡爾的sceptical project裡面的第一個完全確定的知識。
有幾條路線可以挑戰這個結論,我在這裡列舉兩種:
(1)許多笛卡爾的擁護者認為我思故我在並不是尋求的metaphysical truth(形而上學意義上的真理),而只不過是epistemic certainty(認知上的確認)。同理,cogito得到的結論是我沒有辦法懷疑我存在這個結論,我完全確認我存在,這個結論和“我存在”是不是真的是有差距的。
(2)Dicker認為笛卡爾能夠得到的不是I think我思,而是A thought is going on。如果在此刻笛卡爾直接加入了I think,他便已經加入了"I",所以純粹語法上來說,指代的“i”就已經存在。因此,我思故我在是一個沒有意義的句子。
-------------------------------------------
2014/08/05 更新
@forevercyy 提到了这么一个观点:
1. “我思故我在”是唯心主义。
2. 马克思说唯心主义是错的。
3.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哲学民族性的必然要求。
所以
4. 我思故我在是错的。
我认为这个argument是从头错到底的。第三个premise中啥叫“哲学民族性的必然要求”我不是很理解。怎么又通过“哲学民族性的必然要求”得到“它是错的”我更加不理解。
不过上面这些争论我觉得没有什么意义:我们的课本、报纸中充斥着这样的逻辑。我在这里想重点关心第一个premise:也即“我思故我在”是否是“唯心主义”。这个分析也将有利于大家理解“我思故我在”。
我们先看看 @forevercyy(摘抄的?)唯心主义的定义。很明显,如果cogito是唯心主义的,那么肯定是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和基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
我的观点是:这个定义上的唯心主义是一个ontological-metaphysical statement,体现的是Berkeley的'esse is percipi'的观点。Descartes的cogito不是这样的一个观点。
如果将“我思故我在”理解为“我存在的根源是我的思考”,那么这一定是唯心主义。正如Berkeley的观点,世界上存在的所有东西只有spirits,我们的material world exist in virtue of being perceived by spirits。
但是笛卡尔没有考虑存在的本质这个问题,笛卡尔考虑的是我们在认知的时候,怎样能够得到一个完全确定的无法质疑的真相。第一个完全确定的无法质疑的也就是“我思”。所以在笛卡尔的体系中,“思”并不是ontology和形而上学中世界存在的根源和基础,而是认知学中我第一个确定的东西。而人类认知的顺序和存在论中本末之分是有非常大的区别的。
因此,“我思故我在”并不符合 @forevercyy给出的唯心主义的定义。
网友徐酿泉对[黑暗中我们彼此为灯]「我思故我在」是真命题吗?给出的答复:
毫无疑问你老师说得对。
就和投机倒把要整死,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三年是因为自然灾害,马教是宇宙真理,要把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戴三个表,核心价值观……一样正确。
咳,无非是定义问题罢了,“+”可以是自然数加法也可以是逻辑运算,“正确”和“错误”也可以是实际正确和政治正确啦。
政治上的正确就是妓女,用权利艹艹就正确了。
从逻辑上来说,这种自指命题其实比较麻烦。
网友san chen对[黑暗中我们彼此为灯]「我思故我在」是真命题吗?给出的答复:
这个命题已经被康德批判过了,但好像没有人提到,所以我来补充一下。
——————————
康德在分析这个命题时,将其推理过程拆分成这个三段论:
大前提:实体是指一切思维的主体。
小前提:我是思维的主体(我思)。
结论:我是实体(我在)。
康德认为不能这样搞。
——————————
为什么康德不认同呢?首先康德承认思维需要主体,但笛卡尔通过“我思故我在”来确立思维主题,自以为这是通过逻辑推出来的,康德认为这十分荒谬。(笛卡尔的逻辑推理见排名第一的回答 @Youlin Yuan )
康德说,这是偷换概念。
大前提中的“一切思维的主体”,是指在判断中作为考察的中心的主词,是一切宾词描述的持存的对象,所以是实体。
而小前提中的“我”,仅仅是一种思维所必须预设的逻辑前提,只是个单纯的主词,不是经验的“我”。
“我思”的我是个逻辑主词而不是主体,笛卡尔偷换成了这个“我”的概念,所以这是个谬误推理。
——————————
我想尽量用浅显的语言来表述康德的思考,可惜我是个渣渣,没说清楚,希望大家指正。
网友何足道对[黑暗中我们彼此为灯]「我思故我在」是真命题吗?给出的答复:
从逻辑上来说,这句话甚至不是一个命题,「我」有歧义。另外,「存在」按分析哲学的讲话,是一个二阶谓词。
网友胡晓萌对[黑暗中我们彼此为灯]「我思故我在」是真命题吗?给出的答复:
笛卡尔讲的“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在”严格的表达应该是“我思故自我在”,前一个我是语法上的主词,后一个我成了客观的主体,或者客体的实体。笛卡尔讲“我思故我在”,是指我在思的时候,作为对象、作为实体的我是存在的,这是笛卡尔的命题。
笛卡尔认为前面的我和后面的自我是没有区别的,因为他用拉丁文写出来的时候,后面的自我是没有的,就是“我思故在”,“在”当时是第一人称的形式,是动词,所以我们把它翻译成我思故我在,在字面上是合乎他原来的命题的,但是从意思上来说,特别是翻译成中文的时候,我们应该理解为我思故自我在,也就是说我思的我和我在的自我这两者是完全不同的。
这一点康德已经提出来了,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里的《理性心理学的谬误推理》第一部分里面就批评了笛卡尔,批评他混淆了subject的两层不同的含义。subject的一层含义就是作为主词,是人称代词,另外一层含义就是主体,主体就是一个实体,一个东西,一个对象。主词和主体这两者在汉语里翻译时当然是不同的,但是在德文里面、在英文里面都是同一个词,在英文里面都是subject,我们可以翻译成主词,也可以翻译成主体。所以在西文里面,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很容易迷惑人,因为同一个词有两种不同的含义,由此来判断因为我思,所以我就存在,大前提是一切思维者都存在。这好像是一个三段论式,但是在这个三段论式里面,subject有两重含义,所以笛卡尔的推理犯了一个谬误推理错误,即概念含糊,中词含糊,或者逻辑上叫做次名词的错误,一个三段论判断怎么会有三个名词?这是因为他偷用进了第四个名词。所以在康德看来,从我思并不能直接断定一个作为思维主体的自我的存在,那是推不出来的。
从自我意识的角度上来讲,“我思故我在”悖论,“我思”的我与“我在”的我、主体的我与客体的我在这里已不是同一个我,但它们却装作是同一个我的样子。这并不是单纯形式逻辑上的错误,而是反映着自我意识自身不可解决的矛盾。自我意识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一个荒诞:它把自己看作一个与自己不同的对象,但它又体验到自己与这个对象实际上是同一的;反之,当它与这个对象是同一个东西时,它又觉得自己可以、甚至本来就和这个东西不同,它可以对自己说“不”,觉得自己是自己的束缚。自我意识就是“是其所不是”和“不是其所是”,也就是萨特所说的“自欺”(mauvaise foi)。而人的移情在直接性体验的一瞬,跨越了主体与客体的界限,成功地解决了主体的我与客体的我、我思与我在的二律背反。
网友匿名用户对[黑暗中我们彼此为灯]「我思故我在」是真命题吗?给出的答复:
先说一下结论吧:个人认为是真的,但是必须要放在一个或许是非笛卡尔原义下的语境来理解。
如果我没记错,笛卡尔是以普遍怀疑作为起点来展开推论的。他尝试怀疑所有事物的真实性,也就是说,他尝试把所有事物都设想为实际上不存在的。按他的原话说就是一个魔鬼在不断地放出幻觉欺骗他。
笛卡尔这样做的目的是要找到一个哲学赖以起飞的基点,这个基点由于可以排除一切对其存在的怀疑而成为确定的,笛卡尔认为自己的哲学必须建立在这样一个确定的基点之上。
在几次极端的尝试后,他发现唯一不可能怀疑的东西只有怀疑行为本身。也就是说,任何除了“怀疑”这个意识行为之外的所有对象都可以被设想为不存在,这意味着它们都不具有确定性。而唯一不能怀疑其存在的事物是正在进行的“怀疑”:如果“怀疑”这个行为不存在,那么就没有任何事物能被怀疑。
然后笛卡尔通过“怀疑”和“我思”之间的某种关系推出“我思”存在,又从“我思”和“我”的某种关系推出“我”也是存在的,这些按我的看法,是有一些问题的,我认为这个和西语的语言特性有关,比如后世对他的批评一般是从词语的多种意义的混淆使用之类的语法上角度批判的。比如如 @胡晓萌所言的那样。不过由于我康德学的不是很好,而且我对此有点自己的想法,这里就不做过多评论了。
我想从一个个人理解的角度来谈一下这个推论。作为考察对象的是怀疑、作为怀疑执行者的我以及两者间的关系。
我们在前面推论过,“怀疑”作为一个正在进行的意识活动,其存在是确定的。因为如果“怀疑”不存在,那么就不会有东西能被怀疑。
“怀疑”作为一个意识活动,要有一个执行者。不然“怀疑”这个行为根本不能成立。可能有人会认为我们完全可以设想没有执行者的怀疑……其实不行,因为怀疑作为一个行为来说并不是一个可以独立自存的实体,它如同灵魂一样是一个仅可在观念上被抽象思考的要素。
我们可以确立怀疑的执行者是我,所以作为一个怀疑执行者的自我必须得是存在的。
不过这里要注意!在这里被论证为存在的“我”必须排除所有的经验的成分。换而言之,这里的我只能是作为行为发散极的先验自我,而不是一个昨晚通宵打LOL今天睡了五个小时就起床的历史性的经验自我。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由直观担保的。直观不能论证,反而是论证的前提。
网友蒙面大侠对[黑暗中我们彼此为灯]「我思故我在」是真命题吗?给出的答复:
同意 @Youlin Yuan 回答中的精彩论述。本来在答案后写下的评论因为太长而不易阅读,所以就改成了一个回答发在这里。个人不是哲学专业,仅仅是上过「哲学导论」通选课后自己的思考。
————————————————————————————————————
我觉得这个命题更应该叫「我疑故我在」。
因为如果把「怀疑」扩充为普适的「思考」,那可能出产生新的漏洞(比如「我思考我要不要吃番茄炒蛋」,这时候这个思考并不是不能怀疑的,而只有「我在怀疑」这一种思考不能被怀疑。)
其实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没有指明「怀疑」的对象,而正是因为这个模糊性,导致了我不能「怀疑「我在怀疑」」,如果说「我怀疑「我想吃番茄炒蛋」」,这就可以被怀疑,也就是「我怀疑「我怀疑「我想吃番茄炒蛋」」」,然后不停嵌套下去。。。
以上这两条我认为都是应该澄清的,作为一个学数学的,不能忍受这种「对总体中一个情形结论成立,于是这个结论就对所有总体的情形都成立」的逻辑。。
不过话说回来,第一条批评是不本质的,因为「我思考」这个条件对于推导「我存在」有些太强了,在这方面「我怀疑」就足够了。事实上我一直是按三段论来理解这句话的,如果默认假设是「行为的主体一定存在」的话。
另外除了原回答中列举的两种批评,我也十分推荐 @胡晓萌 的回答,这条回答才是当时学习时真正打动到我的一种对 Cogito 的批评。
最后插一句个人的吐槽,我觉得绝大多数早期的哲学问题和论述都是因为说的太不清晰了,看起来便头头是道也平易近人,而近现代哲学终于开始严谨到丝丝入扣后,逻辑链太短的大众反倒看不懂了,所以还是会纠结甚至争吵于这些奇奇怪怪的问题,这时候越机灵的人反而能服众(好像也俗称「打机锋」)。我觉得探讨任何问题都要先了解一下它的历史,不要罔顾前人的成就自己瞎干,要不真是事倍功也无。
网友柳等等对[黑暗中我们彼此为灯]「我思故我在」是真命题吗?给出的答复:
如果用唯物主义来看它是错误的!可是我一直觉得哲学的意义不在于唯物还是唯心,更多的是教会我们怎么思考和认识事物,因为我们从小就受马哲的影响,我们的官方一直在强调马哲的正确性,凡是和马哲不一样的观点都是不科学不正确甚至是伪命题!这本身就跟马哲自身的观点自相矛盾!就想一些唯心主义观点阐述的一样,我们不能确定,也不知道,也许我们对世界所有的想法,甚至认为无神,认为世界万物一切都是物质的,这些一切一切的认知也许就是冥冥之中有一个无形的超能力在操纵你,它存在却告知你不存在,也许你奉若真理的认知,其实就是别人灌输给你的谎言,当你对这个世界了解越多你就发现自己越无知!我心故我在,只是这万千认知的一个观点,只有不同没有对错,无论是马哲还是中国古代哲学,欧洲古典哲学等等,这些不用争个你死我活,不用争个孰是孰非,小孩只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
网友紫吳对[黑暗中我们彼此为灯]「我思故我在」是真命题吗?给出的答复:
真命题。
「我思故我在」笛卡尔的这句话包括:第一个「我」是唯心主义,第二个「我」是唯物主义,「思」包含所有的认识论,并且这里的「思」是「怀疑」,并非简单的思考和其它,「故」包含所有逻辑学和科学、哲学,「在」是存在主义、「意志主义」、结构主义,符号学,对这几个字进行定义,就是所有传统哲学的基础。对这整句话作分析,则是现代语言学。而现代哲学又基本上是从对于这句话的策反开始的……
这句话是真命题。但也是概括性质的,是研究推论,并非绝对的真理性质。
我思故我在
法语:Je pense, donc je suis
英语:I think, therefore I am
拉丁语: cogito ergo sum
西班牙语:Pienso, luego existo
网友匿名用户对[黑暗中我们彼此为灯]「我思故我在」是真命题吗?给出的答复:
缸中的大脑这个实验更极端啊,它的设定是即使能够我思但也可能只是化学反应而已,我思故我在就不能证明了
网友新青年对[黑暗中我们彼此为灯]「我思故我在」是真命题吗?给出的答复:
应该是思故我在。因为我思故我在首先肯定了一个在者即我,这是独断的。而应当是思是第一,因为有思并且是有自我意识的思才能意识到自我的在。
网友吕义旺对[黑暗中我们彼此为灯]「我思故我在」是真命题吗?给出的答复:
别管什么唯心唯物,别想着去证明这个命题的正确与否,他们本身是不可证明的。
“我思故我在”是为了回答:什么才是真实可信的?
笛卡尔的答案是:我思故我在。(笛卡尔认为“我思” “故” “我在”,所以“我在”是可以被相信的。但他没有回答“我思”是否真实可信,也没有发现这个“故”背后需要逻辑支撑,也是不足之处。)
我的答案是:“思考”是可以被信赖的(思考包含了观察、抽象、逻辑)。
对,我的答案没有证明,只有描述,因为,如果还“不能确定什么是可以信赖的”,我拿什么证明“什么东西是可以被相信的”?“证明的逻辑”的正确性需要证明么?
注:这句话的意义在于提醒自己有些问题是不会有结果的,同时在碰到这些问题的时候作为论据出现,起到防范的作用。
网友匿名用户对[黑暗中我们彼此为灯]「我思故我在」是真命题吗?给出的答复:
电脑不能判断自己是「关机」的状态,而电脑这个实体还是存在的。
网友匿名用户对[黑暗中我们彼此为灯]「我思故我在」是真命题吗?给出的答复:
我思故我在中的第一个我是笛卡尔先入为主地认为存在的,然后得出了第二个我的存在。按照笛卡尔当时的逻辑,假设一个我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网友刘龙飞对[黑暗中我们彼此为灯]「我思故我在」是真命题吗?给出的答复:
我思->我在 命题引入我在->我思 常识所以说这是一个悖论,是自相矛盾的。而悖论不是命题。
举一个例子“我说的是假话”。你说这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网友杨云鉴对[黑暗中我们彼此为灯]「我思故我在」是真命题吗?给出的答复:
生活有没有可能是虚幻,世间是否真实?庄周梦蝶,我们不能证明周围的一切是真实。那有没有东西是一定真实存在的呢?笛卡尔认为,因为至少我在思考是可以被肯定的,所以至少我存在这件事是真的。
这就是我思故我在。真命题。
网友媛馨媛悳对[黑暗中我们彼此为灯]「我思故我在」是真命题吗?给出的答复:
不是。
这是典型的极度自私的偏执思维,只做了“平衡自己”,而不做“平衡自己与他人”,也不顾“人与自然”,这些关系是存在的充要条件。
这世界有太多的伪命题,大家觉得有些道理,但又似事而非,总觉得哪里没对,但从逻辑上又一时没有说服力的辩论。可事实是,人脑是多么高深灵敏的,区区逻辑仅能解释冰山一角,你又何必对这玩意儿太认真。
能平衡我说的那三种关系,就能活得真实。
这世界有太多的听上去不错的伪命题,需要大家的慧眼啊!
提高质量问题才能提高思维效率!
三 : 是谁在组织「一席」?
[一席 大冰]是谁在组织「一席」?网友闫石对[一席 大冰]是谁在组织「一席」?给出的答复:
感觉一席的影响力还是挺大的,过去一定做了不少积累,邀请的嘉宾也都不错~
一席和TED感觉上还是很有差别的,一席的话,更文艺范儿?
同时,TED的一些科技话题,在国内真的有种组织不起来的感觉。。。果壳的一些演讲,感觉上挺一般的。
网友叶喜宝对[一席 大冰]是谁在组织「一席」?给出的答复: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