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如何读懂简谱-如何读懂镜头名称

发布时间:2017-12-26 所属栏目:医学知识

一 : 如何读懂镜头名称

  导语:刚刚接触单反相机的爱好者们大概都会对镜头上那一圈数字+字母的名称感到莫名其妙吧?是不是听到老手们讨论摄影器材时,对他们嘴里的一个个镜头名称也感到不知所以?不同品牌的镜头名称,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各自的特点。本文就教你学会读懂镜头名称。

  如何读懂镜头名称

  想读懂镜头名称,先要知道在哪里看名称。一般的镜头会把完整名称印在镜头正面和前镜组的侧面,很容易找到。

  一个完整的镜头名称会包含以下信息:镜头接口,焦距,最大光圈,镜头马达类型,是否有防抖,是否有特殊镜片,其他特殊标识等。

如何读懂镜头名称

以上图中这支镜头为例,在镜身头部印有“CANON ZOOM LENS EF 24-70mm 1:2.8 L USM”字样。其中的“CANON ZOOM LENS”表示这是一支佳能变焦镜头,“EF 24-70mm 1:2.8 L USM”是它的完整名称。下面我们分别详细说明一下。

  EF,指这支镜头的接口采用佳能EF接口,这是目前佳能镜头的通用卡口。注意镜头接口需要与机身一致才能直接安装,比如佳能所有的数码单反相机也都是EF接口。

  24-70mm,镜头焦距。“mm”是焦距的单位毫米。24-70表示这是一支变焦镜头,广角端是24mm,长焦端是70mm。如果是定焦镜头,则这里只有一个数字,比如50mm。焦距是镜头最重要的基本参数之一。

  1:2.8,镜头最大光圈。光圈的常用表示方法还有f/2.8或F2.8。出现在镜头名称中的是最大光圈。“:”后只有一位数字表示这是一支恒定光圈镜头。如果是非恒定光圈镜头,其最大光圈会有2个数字,比如1:3.5-5.6,表示最大光圈会随着焦距不同在3.5-5.6之间浮动。光圈也是镜头最重要的基本参数之一。

  L,佳能顶级镜头的标识。L是Luxury的意思,代表顶级奢华,表示这支镜头是佳能的顶级产品,代表了最高级的技术和制造水平。带L的镜头会在镜头前部有一个红颜的圈,因此也成为“红圈头”。不同品牌这里会采用不同的标识。

  USM,超声波马达。印有USM表示这支镜头采用超声波马达,拥有更快更安静的对焦体验。不同厂家对超声波马达的标注不一样,需要辨认。

  在这支镜头的名称,我们没有看到代表防抖功能的“IS”,说明这支镜头并不具备防抖功能。

  平时我们在提及一款镜头时,可以不说完整名称,只简称其焦距/光圈即可,比如24-70/2.8。但对于同一规格不同版本的镜头,则需要说出其有区别的标注。比如70-200mm f/2.8有I、II 2代产品,必须说清楚是70-200/2.8,还是70-200/2.8 II。

二 : 如何读懂小提琴谱

原文地址:如何读懂小提琴谱作者:张笑笑

小提琴谱与大部分西洋乐器的记谱方法一致,为五线谱记谱法,五线谱(www.61k.com]就是五条线,由低到高分别命名为第一线、第二线、第三线、第四线及第五线。而五条线中间的空白处我们将它叫做间,总共有四间。放在五线谱开头还有1个大家都见过的记号([转载]如何读懂小提琴谱)叫做高音谱号,这是小提琴所用的唯一1种谱号(其他乐器还有其他谱号)。

五线谱记谱方式的基本概念是:音符从低到高一目了然,每1个音符都在1个固定的位置上--在线上,或线间。

钢琴的五线谱图

下面画的是1个标准的钢琴五线谱表(这里省去了升降号),红色的是与五线谱音符相对应的简谱音符。高音谱号和低音谱号各自有五条线,五线谱也因此得名。中央1是高低音谱号的分水岭,中央1向上区域就为高音谱号,中央1向下区域就为低音谱号。

[转载]如何读懂小提琴谱

简谱唱法与五线谱的唱名音名对照表

唱名是指我们在演唱旋律时为方便唱谱而采用的名称。目前,我们采用的将自然大调式中的7个基本音级分别唱作do、re、mi、fa、sol、la、si(或ti)。音名指的是对固定高度的音所定的名称。现代音乐用7个英文字母CDEFGAB(或其小写)来标记音名。


[转载]如何读懂小提琴谱

[转载]如何读懂小提琴谱

[转载]如何读懂小提琴谱

特殊标记之延长记号

延长号:[转载]如何读懂小提琴谱延长号的形状是在1个半圆形的中间加上1个圆点,在单声部音乐中,它写在音符或休止符的

上面,表示按作品的风格、演奏者的意图可以自由的增长音符或休止符的时值。在多声部音乐中,延长号也

可以记在音符或休止符的下面。此外,延长号还可以记在小节线上,表示小节间片刻的休止。当延长号记在

双纵线小节线上时,代表音乐的结束或告一段落。

特殊标记之连弓:

连弓是一条向上或向下弯曲的弧线,其作用是:将2个或2个以上的音符相连,在演

奏时运弓不换方向,在单声部音乐中,连线永远写在和符干相反的方向。


[转载]如何读懂小提琴谱

如果是双声部音乐,则高声部的连线朝上弯,低声部的连线朝下弯。如果多于2个声部,连线则分别记在两

边。

变音记号是用来表示升高或降低基本音级的记号,一共有5种:

1.升记号(#):表示将基本音级的音高升高半音;

2.降记号(b):表示将基本音级的音高降低半音;

3.重升记号(※):表示将基本音级的音高升高2个半音(1个全音);

4.重降记号(bb):表示将基本音级的音高降低2个半音(1个全音);

5.还原记号([转载]如何读懂小提琴谱):表示把已经升高或降低的音还原。

三 : 如何读懂《论语》?

[黑暗中我们彼此为灯]如何读懂《论语》?
“读懂”在这里是指,可以有一些登堂入室的理解和心得这样的程度。
下面就看看www.61k.com小编为您搜集整理的参考答案吧。

网友夜小紫[黑暗中我们彼此为灯]如何读懂《论语》?给出的答复:
如何读《论语》这个问题,其实是个很大的命题。题主问的还是读懂,这就在读的基础上更深一层了。几位老师的答案角度各自不同,我也来斗胆回答一下,我的角度可能更偏向个人化一些。

第一,对于我个人来讲,要读孔子之书,首先应当排除偏见,把自己心中的一些既定结论暂时清零。我遇到过很多人,他们不读孔子之书,不知孔子其人,而大言炎炎,动辄说孔子是腐朽的,儒家的礼教是吃人的云云,提起来就嗤之以鼻,更有甚者,会大放宏论,论述儒家对中国文化的荼毒。

这些东西,都是阻碍你去读书的。【结论尽量不要从别人那里得来,而要从自己得来】,这是我个人的第一个心得。初中的时候看一些杂书,虽然没读过,但是心目中对孔子很不屑,后来高中的时候,因为参加一个国学夏令营,要写一个论语心得,遂不得不硬着头皮去读,这么一读,就发现自己之前是有多么的愚蠢和浅薄。

读懂的第一步,是排除一切干扰性的因素,去读它。去读原书,而不是满足于听二手货,于丹说如何如何,南怀瑾说如何如何,北大工农兵学院怎么说,那都是二手的。

第二,开始读这个过程,其实是需要一个好的版本的,在此推荐钱穆先生的注和杨伯峻先生的注。我初读是读的杨伯峻先生的本子,获益很多,注释精确且晓畅,后来读《四书章句集注》,回过头再看杨先生的注,获益简直不能更多。

这一个阶段,是读懂文意。不能说我不会走路就先飞起来了,任何上升到思想的东西,都必须建立在我读明白了文意的基础上。

第三,了解历史背景和关注故事性对我的的帮助很大,在这个过程中,我把夫子从一个平板化的印象立体成了一个人。这个阶段对我个人非常重要,因为一切说教性质的话,在我当年看来,都是在一定程度上虚伪的。因为我很质疑这样的说教有没有用。这种思维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让我觉得论语嘛,不过是本名人名言,《名人名言》这本书作为小学初中写作文必备神器,家慈让我背了很多,我对这本书遂产生了极其强大的逆反心理,觉得都是飘着的话,没用的话。

我读论语很重要的一个点,是夫子厄于陈蔡之际,颜回的:子在,回何敢死。

我一下子就脑补出了那个年代里他们一行人是如何面对那样的苦难,他们为什么要面对这些,于是我去找来了背景资料,去读了孔子世家,查了各种百科,想了很久之后,没有别的,我只是觉得感动。这种感动,逆转了我对论语即名人名言的心态。从此,我读河不出图凤不来,读知不可为而为之,心里的感触较之之前完全不是一个档次的。

同样的,在读的过程中,我又无数次觉得夫子是一个很可爱很可敬的老头子。譬如我第一次读到:伤人乎?不问马。我觉得夫子要破纸而出,完全是真实的个体。又如我读到:子于是日哭则不歌。想一下那个画面,不知道为啥就觉得他真的很可爱。

把夫子真人化,是我很重要的点。

第四,真正深入。

在我们经过之前的经历,理解了文本,与夫子同悲喜之后,要真的读懂,就需要进一步拓深进去。拓深的方式很多,一字一句的训诂是拓深,论语成书的源流是拓深,思想体系的建立是拓深……方式有很多,我觉得自己说真的读懂了,那是骗人的。一本论语可以挖掘的东西太多了。

譬如,论语是夫子的语录,从这本书出发,了解夫子的思想体系,三礼首当其冲,由三礼反观论语乃至诗书春秋,贯通一气,真是我辈心向往之的事情啊。

再如,我很感兴趣的一点是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考察儒家的源流,包括礼的建立更深的意义,比如儒家本是宗教而来,为何不语怪力乱神。这些角度都是很有趣的。

总之,要读通,很容易,要读懂,我觉得很难。要想登堂入室,其实是和写诗一样的,你先得扫除以上我说的种种偏见,绕开一些常见的弯路,只要你是有求知欲的,而且会为之付出思考和时间,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暂且这样。


网友吳復[黑暗中我们彼此为灯]如何读懂《论语》?给出的答复:
阁下想要上轨道,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具备进入学术讨论的基础。以下是人大国学院陈壁生老师开列的论语精读书目,阁下可寻此门径一一读过,论语就算是过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程树德的集释考订确实翔实,但是有流于繁琐之嫌,所以主要参考本应该以朱子集注本,参考以程的集释。刘宝楠的正义也一定要随手备考。

基本參考書:
程樹德《論語集釋》,中華書局1997年出版,是書為論語學在近代的集大成之作,其於文字考辨甚博,而於義理考異亦甚精,為精研《論語》之入門必讀之書,極宜人手一冊,於詞句歧解之間細加玩味,必有所得。

精讀書目:
1,何晏注,邢昺疏《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本,可用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點逗本,此本在阮元、孫詒讓的基礎上做了一些新的版本、文字對勘,惜乎點逗屢有筆誤,學者宜挑剔之。
案:可同時參考清焦循《論語補疏》(《皇清經解》本),清丁晏撰《論語孔注證偽》二卷(續四庫本),並參考清人袁鈞集佚鄭玄《鄭氏佚書》之《論語注》。
2,皇侃《論語義疏》,《四部要籍叢刊》,中華書局1998年版。亦可參四庫本。
案:讀此書,可同時讀湯用彤先生《魏晉玄學論稿》。亦可並參清吳騫撰《皇氏論語義疏參訂》十卷附錄一卷(續四庫本)。
3,朱熹《論語章句集注》,《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1983年出版。
案:此書宜逐字細看,並同時參考朱熹《四書或問》、《朱子語類》之《論語》部分。可參清人潘衍桐《朱子論語集注訓詁考》二卷(續四庫本)。亦可並參毛奇齢《論語稽求篇》(《皇清經解》本,四庫本)。
4,劉寶楠《論語正義》,諸子集成本,中華書局點逗出版。
案:讀此書,可同時讀楊樹達《論語疏證》。亦可並參清劉臺拱撰《論語駢枝》一卷(續四庫本)。
5,康有為:《論語注》,中華書局出版。

進一步閱讀書目:
1,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四書訓義》,見《船山全書》,嶽麓書社出版。《讀四書大全說》中華書局有單行本。
2,清宋翔鳳撰《論語說義》十卷 、劉逢祿《論語述何》、戴望《論語注》。(皆為續四庫本)
案:此三書與康有為《論語注》,為有清一代公羊家解《論語》之代表。
3,潘維城《論語古注集箋》(續四庫本)
4,閻若璩:《四書釋地》一卷、《四書釋地續》、《釋地又續》二卷、《四書釋地三續》二卷,四庫本。
5,江永《鄉黨圖考》,四庫本。
6,松川健二編:《論語思想史》。
7,黃俊傑編:《中日<四書>詮釋傳統初探》,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8月出版。
8,皮錫瑞:《經學曆史》、《經學通論》,中華書局出版。
9,錢穆:《孔子傳》,《論語新解》,三聯書店出版。
10,費孝通:《鄉土中國》。


愿于阁下略有帮助。


网友紫吳[黑暗中我们彼此为灯]如何读懂《论语》?给出的答复:
字句叫人死,精意叫人活。
不读于丹。


网友胡江[黑暗中我们彼此为灯]如何读懂《论语》?给出的答复:
宋陆九渊说“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等读论语觉得“论语注我”的时候,你就读懂论语了。


网友王路[黑暗中我们彼此为灯]如何读懂《论语》?给出的答复:
《论语》,不存在读懂读不懂的问题。只存在理解深浅的问题。
小学一年级,学“三人行必有我师”,就能懂。
不就是三个人走路,其中有一个人是我的老师吗?
二十年后,想到这句话,又有不同的理解。
为什么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唐僧说: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谁信呐。
论勇猛无畏,火眼金睛,孙悟空是他的老师。
论任劳任怨,不离不弃,沙悟净是他的老师。
猪八戒呢?猪八戒就没一点优点了?
笑语殷勤,插科打诨,谁都不如猪八戒。四人中少了猪八戒,一路会太沉闷。
再回到《论语》来:无友不如己者。这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师”一句的一个绝佳注脚。
如果你不介意,最好,把《论语》背下来。如果你觉得背了就忘,那拉倒吧,还不如去看一场电影。
能背下来,不管它,放脑子里。放久了,还没忘掉,它就是你的。
时不时的,碰到事,拿来比照比照,解释解释,想想圣人和他的弟子们碰见这种事情,活在今天的时代,会如何对待?他们是不是也一筹莫展?是不是那些废话老古董解决不了21世纪的问题?
要活。不能死在句下。
举个例子。
王阳明受廷杖之辱以前,走的是宋儒“得君行道”的路子,想像宋朝的士大夫一样,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但是,明朝那帮皇帝们不干,从朱元璋开始,就把士大夫看成狗,不仅废了宰相,还设了廷杖这种极端侮辱士大夫的手段,还把孟子臭批一顿。总而言之,宋朝的路子行不通了。王阳明36岁之前的努力,整个受到了大挫折。
终于,在贵州龙场,他思考:圣人处此,更有何道?
也就是说,假如你孔子,生在这个年代,你该怎么办?你怎么解决摆在你面前的难题?
想通了。就从得君行道的路子,转为觉民行道。
这就是不死在句下。
读书,要死在句下,还不如上街喝瓶啤酒吃块肉。多舒服。


网友帆仔啊[黑暗中我们彼此为灯]如何读懂《论语》?给出的答复:
大学有过一段时间研究《论语》,写过一篇论文。仅作一下自己的分享。
刚开始我觉得《论语》真的是高大上的东西啊,啃高大上的东西我的内心就会出现一个宏大的图片,我要把这些东西都看一遍!但是真正实践起来,发现这个东西真的不是一时半会就行的,因为自己不够厉害,所以,刚接触的时候很枯燥无味,一想想还有这么多部要啃我就懈怠了。这个错误的做法在我想读《马克思全集》《饮冰室全集》等一些经典的文章的时候,导致了失败。
所以现在我讲一下一个没有基础的人如何读懂《论语》的技术性建议:
1、不要给自己设定宏大的目标,完全可以没有顺序地阅读。我以前有强迫性看东西必须按顺序来,这样有时候会阻碍自己的兴趣。所以,建议遇到读的觉得饶有兴趣的时候,多读几篇。
2、建议找一些别人的注释来看看,比如我看过南怀瑾的《论语别栽》这本书是老先生自己对论语的理解,口语化很多,内容上也啰啰嗦嗦,但是确实是能够让你理解句子。当你看别人的注释以后,你就会对整篇论语有了一个基本认识,多看几家,然后把这些都忘记,再看几遍论语,这个时候你可以大声诵读,然后可以忘记这回事了。第二个步骤对没有接触古文或者看到古文会犯困的人是很重要的,因为通过这样有趣的阅读打通了你对文言文的恐惧。我个人不喜欢用古汉语字典,一个是会浪费时间,第二个会打断我的阅读节奏。个人比较喜欢这种自然而然吸收知识的方式,如果有兴趣的,可以系统总结一些古汉语的语法,避免犯基本理解上的错误。
3、当你完成步骤2以后,剩下第三部就是理解。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件,你在论语里面找到相应的解释和理解。这样能够加深你的印象,把这个东西真正变成自己的。忘记那些百度百科里面说的什么仁义纲常,治国治人这样宏大的说法。你仅仅需要在生活中找到你的角度来理解,就足够了。譬如,“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可谓孝矣。”你到处查它什么意思,你会发现大家给出的解释是这样:“父亲在世时,儿子不能享有独立行动的权利,因而只有观察他的志向;父亲去世时,就要看一看他的行为,如果他能长时间的遵照父亲生前的道德规范而没有改变的话,就可以称他是孝子了。”这样的解释在我看来真的是狗屁不通的,如果爹是个贼呢?爹情绪偏颇像个小孩根本就不成熟呢?当你带着疑惑想着想着,换了一个思维,你觉得是不是有别的意思呢?突然你在家有一天和家人吃饭的时候,看到爸爸妈妈的身影你觉得应该是这个意思“在父母面前的想法和行动与父母不在的时候是一样的,三年甚至更久都这样做而且和父母的感情没有变化,这个就是孝了!”当然这些翻译并不一定很准确,就是一种感觉,但是有这种感觉以后,你就收获了这样的知识!
4、如果你想看更专业的解读,可以去知网上搜相应的论文,还是那句不要被别人的想法牵了鼻子走,名著就是一种朦胧美,没有标准答案。




--------------分割线--------------------分割线--------------------分割线--------------------分割线--------------------分割线--------------------分割线--------------------分割线--------------------分割线--------------------分割线------------------



下面附上自己曾经写的一篇解读《论语》的东东,希望有帮助,如有不足欢迎探讨!

细读《学而》探讨古文翻译时上下连贯的重要性

——我读《论语》

摘要:

以前读书的时候,对古人说的东西不甚了解,而且翻译都是从老师、翻译书那得来的,很少经过自己的大脑仔细研究。重新读了《论语》以及一些关于《论语》的解读以后,发现自己对《论语》有许多的误解,而且这误解从宋朝至今还在大众中有根深蒂固的影响。此文的写作目的一是纠正对《学而》中的误解,再是提倡一种认真思考、连贯上下文的翻译思想。

关键字:古文翻译连贯性

“中国文化库存里堆积的东西太多了,几千年来的文化都藉着古文保留着。至于接受白话文学教育的人们看不懂古文,当然就打不开这个仓库,因此从中国文化的立场上看,就此一刀拦腰斩断了。”[i]所以现在的人们对古文的了解都来自前人的翻译,前人的注解。那么前人的注解是不是一定对的呢?特别是宋代朱熹的《四书章句注集》成为了读书人的教科书以后,我们接受的都是以理学的眼光所研究的《论语》,明显地,理学色彩浓厚,大多是朱熹个人的解读。而且里面有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把论语里面的内容都分拆成一个一个的句子,我们小时候学的《论语十则》就是这样。

其实作为一本书,《论语》有它自己的整体性,不能把人家硬生生地分拆了。以下是我对《学而》的理解。

一.连贯解读《学而》的大意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是《论语》的第一句。我们一般的解释就是:学习的时候经常复习以前学习的知识,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看我,难道不快乐吗?别人不能了解我而我却不生气,这样的做法难道不是君子的行为么?大家扪心自问,学习的时候是快乐的吗?特别是刚刚接受新知识的时候,很痛苦!或许学到了新知识以后,有了成就感、满足感另当别论。朋友来看望我,当然高兴,但是招待朋友的钱并不是时刻都是充足的!那应该怎么理解?《学而》其实是围绕着“做学问”展开的一篇文章,到底什么是学问?孔子认为看一个人有没有学问,就看这个人能否对父母尽孝,对兄弟姐妹是否友爱,而并不只是读书读得好。所以应该围绕主题来展开我们的翻译。

此句我的理解是:在生活中,任何的事情都会给我们启发,我们亲身体验,有了进步,所以快乐;有一个理解我的朋友,我非常快乐。做学问是一个寂寞的过程,这个“远”不止是空间上得远,还可以是时间上的远,譬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理论直到十几年后才逐渐被大众认可,时间“远”吧!

接着是,有子[ii]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此句话是说:“孝弟”的人有深厚的感情,这种人不喜欢捣乱。不喜欢犯上却喜欢作乱的是不可能的,因为这种人有分寸、有限度。

再看,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说的是一个做学问的态度,不能够沉浸在表面的光鲜上,要真正达到“仁”的境界是很难的!下一句,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讲的是怎样做学问:答应别人的事情有没有尽心尽力?“忠”字里“心”在“中”间,不动摇,就是尽心尽力的意思;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言而有信呢?老师教给我如何做人处事的学问,我有没有真正去实践呢?

下面引用了孔子的话,来阐述学问的外用。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其实就是告诉我们领导者的学问,当一个领导者,治理一个大国,要对任何一件事情认真,宁可不接受,也不要不认真地对待它,这样才能使手下的人信服;对待经济要节约,这样可以让更多的人,甚至子孙后代也可以享受到福泽;用人要把握时间,恰到好处,这样部下和人民自然会和你站在同一条战线上。

再来,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说的是:学生在家里孝顺;做人谨慎,但谨慎不等同于小气。假使一个人能够爱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和爱自己一样,再亲近一些有学问有道德的朋友,做到以后,还有剩余的力气,然后你爱干什么干什么,当优秀的农民、科学家、艺术家都是你的兴趣所在了,并不是只拘泥于书本。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我们看到一个人,学问品德什么都好,我们就会尊敬他,改变对他的态度。对待父母,我们要竭尽其力,但是“竭”是什么呢?是尽到力所能及的孝敬,其实孔子的伟大是在于他能懂得常人的心理,他并不是一个只说空话的伟人。君,并不单纯讲的是君主,是指道德高尚,年龄大的长者,也可以理解为对平辈的尊称。这句是说,你答应了一个与你感情好的朋友的要求,你一定要尽心尽力。但是,一个常人真正做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是不容易的!所以子夏最后说:尽管一个人没有读过什么书,但他却还是有学问的!“学问”是个有内涵有深度的词。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这里也有一个误解,认为“不重”就是对学生板着脸,扯嗓子批评!其实不然,说的是一个君子没有自信心,他就没有威信,他的学问就不稳固,容易遭人质疑。“重”是自重,也可以理解成自信。后面还有一句理解不到位的:“无友不如己者”许多人理解成了不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照这样说孔子就可怜到没朋友了?我们仔细想想,像孔子这样的伟人能说出这样功利的话来么?我们经常这样扭曲了古人的意思。他所说的是,我们身边的所有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没有人会完完全全比不上自己,当我们发现了别人的长处,发现了自己的缺点就不要怕改正错误,这也是学问的一种啊!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终追远”,“终”是结果,“远”是很远的原因,这句话就等同于“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当所有的人都认识这个道理以后,社会道德的风气,就会变得淳朴。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这里是一段非常有意思的对话。子禽悄悄地问子贡:“我们的先生每到一个地方都要问别的国家的政治。他到底是想做官还是只是想给别人一点点意见,让这个国家强大起来呢?”子贡就笑了:“我们的老师有温、良、恭、俭这些美德。他的追求和普通人不相同啊!”温,是非常地温和;良,是善良、道德的;恭,是恭敬的;俭,是简朴。这里给了我们一个启发式教育的例子。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此句并不是说,父亲在世的时候就继承他的志向,父母死了就看他的行为,如果他的行为3年没有改变他父母所走的路线的话,他就是孝子。这样的理解是大错特错的!如果父母是坏人怎么办?说的是什么呢?说的是,当着父母的面要言行一致,以至当父母离开人世也要说到做到。如果是好人就做到底,父母离开3年这么久还能够坚持说到做到,没有对父母感情淡薄,和父母在的时候一样,这样的人才是孝顺啊!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礼”可以维护和平。“先王”不是死去的皇帝的,而是“传统文化”“中国文化”的意思。“先王之道斯为美”说的是我们列祖列宗创造的中华文化是非常伟大的。后面的总体是讲,我们讲究礼仪太过了会让人讨厌,但是不讲礼仪又不行。所以“礼”起到的作用是什么呢?就是中和一件事。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讲:守信的人,不能够讲空话,因为说了的话一定要兑现。“复”就是兑现。礼貌的时候要恭敬,免得招来不必要的耻辱。人绝对无私是不可能的,但是我有了大家急需的东西,我先给我的父母,再扩大到给别的人,这样的行为也是可以宗仰的。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说的是,生活不要太奢侈,住的地方可以就行了,不要追求太多华丽不实用的东西。一切该做的事情,要立刻做,不乱说话。这就是道,这就是好学啦!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老师啊,人穷了、倒霉了,还是不拍马屁不谄媚。富裕了,还能对人不骄傲。这个怎么样?”孔子说:“你穷了对人不谄媚,认为自己还是这么大,其实你在自卑。你富裕了又刻意对别人有礼貌,这样还是一种高傲的表现。只要做到安贫乐道就好了!”“恩,是啊,做学问就像完成一件玉器作品一样要经过切、磋、琢、磨,我懂了!”“赐啊,你懂得了这个道理,你就可以开始读诗了,因为你的悟性高,可以举一反三。”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要怕别人不了解自己,最重要的是你是否了解别人。

二.上下连贯看《学而》

看完上文的翻译,我们可以看到,分开上下文来单独看一句话的意思是不对的。我们知道《论语》一共分为20篇,分别以第一句的开头为题目。古人这样编排是有道理的,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学而就是讲个人做学问的内在修养的问题,我们可以细分为教育、交友、求知识……如果这样的话,那么我们就会面临一个问题,论语就要重新编排一次了!很多人自以为这是一种明智之举,但是却不知道是因为他们没有把每一篇论语的内容连贯起来看。像《为政》主要是讲学问的外用问题;《八佾》是把个人的内圣为学,乃至外用为政,综合起来的文化精神,实质就是讲孔子的核心思想“礼”。

所以,在上文解读大意的时候,笔者已经把我们通常理解错误的地方给更正过来了。不连贯上下文揣摩作者的意思就会造成这样的错误,让我们觉得孔子就是一个会说大话的人,经常要求我们去做一些做不到的事情。我们文革的时候批林批孔,有个原因就是我们曲解了孔子的意思。其实孔子是个很有人情味的老人。我们这样断章取义的做法比信息接受不全更可怕。

三.如今的我们怎么翻译古文

自从白话文革命以后,中国的古文学习断层。在此之前,国人有几个看不懂文言文,不懂填词作诗?古时候,纸张来之不易,古人下笔前都深思熟虑,用最简练的字眼表达丰富的含义。随着时间的流逝,语言的变迁,许多意思都发生了变化。像《论语》形成于春秋战国的书籍,到唐宋已经过了几百年的历史,所以,许多宋人的注释也带有个人偏见。所以,第一点,需要我们抛开注释,自己去领悟古人的意思。只需要一本《论语》,一本字典,多诵读几遍。有句话不是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和得到一种知识一样,我们平时学的都是别人早已得到的结论,真正的感悟,还需要我们有百遍读书之后的“顿悟”。“顿悟”之前要联系上下文,联系篇章才能有结果。

另外,我们要调整心理,端正态度。学习是一件枯燥的事情,但是《三字经》里面有句话说得好“教之道,贵以专。”教授知识,和接受知识,最重要的是专心致志,是devote into这个事业里。如果我们急功近利,恐怕还是会误读别人意思,取不到真经。如今在物欲横流,追求实际收益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恪守古人的这种“专”的精神,凡事问个为什么,追求个来龙去脉。也学我们会了解更多,收益更广。


网友Yi Val[黑暗中我们彼此为灯]如何读懂《论语》?给出的答复:
这个问题很大,要用一生来回答。

首先呢,既然是老夫子的书,请参照 老夫子的教学方式:背诵。背诵的好处不用多说。

其次呢,论语里蕴藏的道理,在人生不同阶段均会有不同的体现和影响。所以还是要背诵。只有熟知那些字句,才会在人生的特定时刻猛然参透个中道理。


最后想说,论语真的是一本非常非常非常伟大的书目,几千年过去其中道理居然可以生生不息实在是令人赞叹。不断经历我才不断领悟其中的内涵有多博大精深。希望有一天大陆呢,可以像海峡对岸的那里一样,在基础教育里重视这样一本教科书。> <


网友轩辕自在[黑暗中我们彼此为灯]如何读懂《论语》?给出的答复:
过去读论语,多注重于 食不言啊,任重道远啊,仁为己任啊,忠恕啊,逝者如斯啊,以直报怨啊,诸如此类。。。
现在读论语,多注重于,吾与点也,子见南子,杀少正卯,近之则不逊啊,哦,对了,还有三人行啊。。。Ps下,还可以看看,孔子东游,见两小儿。。。

看看庄子是怎么黑孔子的,想想老子是怎么劝孔子的,记得看看孟子,看看荀子(想想荀子TM的竟然是儒家的),看看李宗吾,看看柏杨,想毀三观,看看春秋繁露,会对为啥独尊儒术有所认识。

不要把一种东西神秘化,神圣化,范道德化,TM孔丘也是个人,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也TM得fuck and eat ,论语这么多年早TM不知道馊了几遍了,别跟学究似的较真。孔丘这个私生子成了中国几千年的正统代言人,也tm够讽刺了。

说这些,就是,想把圣人和道德光环去掉,再去读论语,最好每读一句,喊一句,我X或者fuck,son of 碧池,最恰当了。

请注意,我不是跟愤青似地在贬低孔子和论语,TM我距离孔子还TM太遥远。

说了这么多,就是,在论语里看论语,永远看不清楚,就像没有镜子,你不知道自己的脸是啥样,不看别人脸色,你不知道自己长得多么挫,但是最终你一定会接受自己的挫样,然后有一天,你发现,其实挫才是芸芸众生的常态。

还是这句话概括性高,读书太少,想得太多。另外想说,题主你年纪还小吧。

。。。。。。。。。。。。。。。。。。。。。。
把我以前无聊时写的一篇东西拿出来
闲着无聊,思思古人。
孔子,孔丘,想想这个一辈子在呼吁回归正统的人,竟然是个私生子,历史、人生真是满是黑色幽默的东西。于是很多东西似乎可以理解了。
一般来说,一个人越强调的东西,往往是他最缺少的东西。
孔子的童年一定有不少阴影。这不是妄加推测,试想一个七旬的老头和一个二八的少女生下的孩子,在从来强调血缘正统的民族里的一个最遵周礼的国度里,能光明正大地进入自己的家族吗?根据相关资料推测,孔子似乎很晚才知道自己的父亲葬在哪里(他妈不告诉他,让我想起阿飞正传)。于是,我们应该很容易得到这样的结论,孔丘他爸没有进入老孔家的祖坟。试想,在中国这个安土重迁、崇拜先祖的国家里,一个人若是连祖坟都进不了,那他在家族里是受到什么待遇的,那他野合的私生子又会受到什么待遇。又想,儒,儒家大兴之前就是做丧葬祭祀的小人物。那时已经不是原始社会,巫师一类的人的地位、收入已然是很低微。孔子自己说,他很早就学会这些了,为什么,为了生存。生存给了他抹不去的烙印,还好,孔丘心理素质很是强大,硬生生地将这么低微的出身做到鲁国大司寇,硬生生地将儒家撑起来,后来甚至能与如日中天的墨家抗衡(想想好特么励志,一个私生子屌丝进化成男神的典范)。还好,不知孔丘这一路走过来,走得太坚定,陷得太深,真真把欲望控制了不少,得志之后做的事也不是很出格,加上后世弟子政府多少次的维护,不仔细想想,还真难窥其端倪。几个简单且代表性比较好的例子。孔丘杀少正卯,写春秋(什么乱臣贼子怕,哪个朝代的乱臣贼子怕过孔丘的这本小人书),还有他跟南子不得不说的段子啦,还有……。重点说下少正卯仇杀案。
这事儿是酱紫滴。
少正卯和孔丘都开办私学,招收学生。少正卯的课堂多次把孔丘的学生都吸引过去听讲,只有颜回没有去。少正卯成为鲁国的著名人物,被称为“闻人”。鲁定公十四年,孔丘任鲁国大司寇,上任后七日就把少正卯杀死在两观的东观之下,暴尸三日。孔丘的弟子都不明白为何要杀他,子贡忍不住向孔丘提出自己的疑问,孔丘回答说:少正卯有“心达(或作“逆”)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五种恶劣品性,人的品性只要有这“五恶”中的一种,就不能不施加“君子之诛”,而少正卯是身兼“五恶”的“小人之桀雄”,有着惑众造反的能力,他和历史上被杀的华士等人是“异世同心”,不可不杀。少正卯被杀后,其学说没有流传下来。据说后世的“闻”姓的原型是“闻人”复姓,是少正卯的后人所改用的姓氏。
从孔丘冠冕堂皇的这一堆话里,可以这么推测(嘿嘿,所以都说解释就是最大的掩饰)。
首先,鉴于颜回同学比较特殊,先说说他吧。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苦,回也不改其乐。这个孔子最欣赏的弟子,一辈子竟特么什么著书立说的木有,一辈子什么像样的事都没做出来,而且估计也没哪家姑娘喜欢他吧。你说人家是隐士,不屑于这些,老大,他可不是跟着庄子的,他可是儒家代表,孔子入室关门弟子,儒家弟子的发展路线是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难不成这个最特么优秀的儒者,连个修身都没完成,就把自己整死了,这样说来,那些出将入相的人都特么是什么货色?颜同学真是当时的活雷锋嘛,为了儒家的理想献身,甘做一颗螺丝钉儿了。说这么多,结论一点,那就是,不用怀疑颜同学是不是正常,是不是深井冰,而且是不是最后放弃了治疗,这特么都不重要,重要的结论是,孔子除颜同学(他可以忽略了)外所有弟子都跑到少正卯那,说明,少正卯对大众(不是官府)的吸引力绝对比孔子强百倍。
第二,孔丘这么解释,少正卯, “心达(或作“逆”)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可见他也不得不承认少正卯心达、行坚、善辨、博记等常人难得的本事,偶像,男神等一大堆词都可往卯哥身上套了。道不同不相与谋,只需下辣手。于是一个两个男人命里注定要你死我活的故事在我头脑里形成了——少正卯同学出身高贵,天赋异禀,面若冠玉,目若朗星,身形伟岸,从小立志图远,而孔丘同学出身贫农,资质中上,虽然特别努力,仍不能在专业技能上望其项背。最终的决战,孔丘虽然在学术上不能直接打败少正卯,可是在政治上他远比少正卯成熟,右派分子的罪名一套,就把少正卯秒杀了,一代男神就因这么个莫须有的罪名,陨落在春秋结束之前。末了,游街示众,曝尸三日,既立威,又解气(孔丘你是得有多阴暗)。
第三,前面提了,莫须有可不是秦桧老师开创的,其历史至少可以到孔丘和少正卯生活的年代 ,人家少正卯做什么了,人家不过是有些激进的变革主义者,要不是孔丘,也许春秋战国的乱世可以早日终结。
第四,归根结蒂,孔丘与少正卯为啥命里注定势不两立,注定有你死我活的一天,因为一个由于童年阴影而誓要正统与稳定,一个因为信念一定要积极变革,所以这就是少正卯仇杀案里外的始末了。
后来, 苏轼的乌台诗案是对孔少案的借鉴和发展,甚至我们可以这么推测,秦老师应该也是受到孔老师隔世的指点了。讽刺的是,批林批孔时,这条罪名成了孔丘的一大罪状。有时,卑鄙也是卑鄙者的墓志铭。
最终,这么个结论,童年有阴影的狠人,一定少招惹。
如此发泄一下无聊。


网友南音[黑暗中我们彼此为灯]如何读懂《论语》?给出的答复:
您所谓读懂论语,我可以就两个方面来理解,文本解读和心领神会学以致用。
文本方面,首先,版本问题。
若您有一定基础,推荐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的本子。
若基础较为薄弱,推荐杨伯峻的《论语译注》也是中华书局的本子。
其次,阅读方法。
第一,通读自不必说。对其内容,成书年代,作者有个大致了解。文本通读,对二十篇有个大致印象。
第二,抄录并熟读成诵。无论是梁启超先生还是章太炎先生,均认为对于古典文献的学习应该勤抄录,《论语》作为四书之一,又是儒家经典,成诵自不必说。
再次,阅读心态——尽信书,不如无书。对于《论语》本身所具有一些局限性,历来学者都有目共睹,至于后人的注解,更是一家之言。因此对《论语》的解读,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以防有先入为主的思想,做到格物致知。例如就“学而时习之”,对“习”的解读,学界存在的看法不下十种,这就需要读者仔细辨别,体会精要。
对于心得体会和学以致用。
首先,学而不思则罔。装进头脑的书是玉,思考就是对玉的打磨,玉不琢,不成器。
其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论语》中的“学”,十有八九皆指“学做人”。如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窃以为,《论语》的精妙绝不只在语言,微言大义才是精髓之所在。只有躬行才算是懂了《论语》。
最后,用《大学》里的话来与大家共勉:“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正心诚意,格物致知,学问自来。


网友罗云云[黑暗中我们彼此为灯]如何读懂《论语》?给出的答复:
大哉问!题主的这个问题远远超过“林放问礼之本”,也大大超过“或问禘之说 ”!所谓的“有一些登堂入室的理解和心得这样的程度 ”到底是个什么程度?如果只是希望自己有一些心得,那要省事得多!而要有登堂入室的理解,即便是走进中小学的课堂教室,也是很不容易的,除非你想照本宣科人云亦云!而要登上“百家论坛”,那就更不容易了!确切地说,无人能够全面地真正地读懂《论语》!就连孔子的得意弟子们也没有谁能够完全理解孔子的思想!
如果有一定的文言文功底,就一般情况而言,要想比较深刻地理解《论语》原文含义,最重要的一点是:必须先要了解《论语》中人物(主要是孔子)的思想脉络和当时的价值观念,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尽可能地了解孔子及相关人物的生活经历和当时的政治社会背景,还要尽可能地了解孔子之前的社会背景,特别要了解孔子提到过的一些文献古籍和相关历史人物的事迹、、、、、、这几个“尽可能地了解”的程度决定读《论语》的理解程度!


网友佚名二[黑暗中我们彼此为灯]如何读懂《论语》?给出的答复:
作为一个立志成为段子手的大一生,春秋战国是我最喜欢的中国历史时期,因为我觉得这个时期有种难以言说的黑色幽默与思维上的现代感。
孔子和论语也是这样。
我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完全拜高中课本和高考作文所赐。心路历程如下:

一,感受时代背景。学习了课文崤之战。秦穆公的神吐槽深深震撼了我。

二,抛开成见拜读论语原文。学习了课文四子侍坐。原来孔子的理想生活和我的理想生活这么一致!于是孔子在我心中成了自由洒脱,真性情的男人。后来的吃人理教给他抹的黑在我心里就洗白白啦。

三,脑洞大开意淫八卦出场人物。虽然我们说孔子是个思想家,我们对待学术需严谨。但论语本不是一部严谨的学术专著嘛。不懂这个人儿,咋懂他的魂儿。难得出场人物各个性格鲜明,不八卦都不行。

四,玛丽汤姆苏,以穿越和反穿越的角度,遐想古代观点和现代的碰撞或现代观点与古代的碰撞。有种第一次读科幻小说后被反视狭隘的人类中心思维模式的脑洞大开感。豁然开朗。

于是,一切变得叫我欲罢不能以至于我这个暑假想试着读读孔先森的易传,虽然我肯定看不懂。

以上四点,无法保证深刻理解,但确有利于激发兴趣(如果你和我一样低级趣味)。楼主我看你措辞风骨,是个研究国学的奇才,一定ok啦


网友寒山[黑暗中我们彼此为灯]如何读懂《论语》?给出的答复:
尚未去读,何以言懂?莫非,你要以他山之石,攻他山之石么?欲登堂入室者,本该把鞋先穿好才是。


网友lloer we[黑暗中我们彼此为灯]如何读懂《论语》?给出的答复:
缠中说禅《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
正解不解释


网友释平象[黑暗中我们彼此为灯]如何读懂《论语》?给出的答复: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句话是我看论语最大的收获!也就是古语讲的君子无德怨自修,小人有过怨他人的最大区别之处。佛教讲的,境缘无好丑,好丑在其心。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觉的根本教义。先读懂这一句人生就会避免很多烦恼。


网友匿名用户[黑暗中我们彼此为灯]如何读懂《论语》?给出的答复:
形而上的东东,是没有定解的,大多是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古往今来,对论语做解的人很多,可惜没有定论。

我读不懂。除非孔子亲自讲解,否则其他人说了都不算。虽然如此,脑力过剩者,可以参考多家的注解,择善从之。


网友蒙面大侠[黑暗中我们彼此为灯]如何读懂《论语》?给出的答复:
要有上轨道的理解,建议先查明对话背景、对谈之人物介绍,再自行看原文并以注释为辅助的方式去读。在了解字句表面意思后要换位思考,思考一下那些人物何出此言,以及话语背后所暗示的意义。我个人不太建议直接基于某一版本的译文去尝试理解,但可作为自己的认识自成体系后的拓展阅读,这会帮助自己不断修正原本的理解,在反复咀嚼中终得正道。
希望有心得就去将所理解的字面意思,联系至生活并提炼成自己的想法和感悟。基本上有了上轨道的理解后,要做到这点并不难。
看到王路前辈提到理解深浅的问题,我就在这里补充几句。我认为这里以王阳明先生一段对于道之精粗的评价作为概括是恰当的:
问道之精粗。 先生曰:“道无精粗,人之所见有精粗。如这一间房,人初进来,只见一个大规模如此。处久,便柱壁之类,一一看得明白。再久,如柱上有些文藻,细细都看得出来。然只是一间房。”理解深浅取决于人的眼界,心得同是。


网友王琨[黑暗中我们彼此为灯]如何读懂《论语》?给出的答复:
不妨去思考,为什么读不懂《论语》,或是哪些因素阻碍我们了解《论语》。
如果把《论语》还原成一个孔子门徒与我们交流的过程,那么以下环节都有可能阻碍沟通,作者是否能表达其心中所想,在口耳相转的过程中是否出现偏离,受众自身是否能够理解字中的韵味,在沟通之后对主题能否有所升华?
首先,作者能否表达其所想。《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们对孔子及其弟子轨迹的记录,什么才是孔子心中所想。因此,想要真正读懂论语,要站在一个能够想孔子所想的高度,即春秋时期如何维系周王邦国的长治久安。孔子把自己对于哲学层面的探索铭刻在《周易》之中,孔子为《易》作《十翼》,他读易能读到“韦编三绝”的程度,可见他对于《易》的重视。《易》是周公的脚印,是孔子追求的线索。孔子把自己对于国家外交之间的见解凝聚在《春秋》之中,《春秋》作为孔子毕生心血之一,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著作,更重要的是为读者提供了是非标准,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时间告诉统治者行为的当与失。春秋有三传,都需要涉猎。孔子重视礼制,因此,不可不了解《礼记》,否则在读论语中对于各种礼的描写会让读者感到错愕。如果能够深入《礼记》,对于孔子的一些言行取舍便能有自己独到的评判。同样,《尚书》(作为先王,即尧舜的足迹)、《诗经》(外交辞令、民风反映)等的见识,都会成为帮助受众了解《论语》所没有表达尽的思想。正如《论语》文中所说,“虽未学,吾可谓其学矣”。
其次,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是否出现偏离。对于《论语》考据的已然成为一门庞杂的学科。杨伯峻、钱穆先生等的书籍是不错的渠道。初读论语,可以读台湾商务印书馆的今注今译系列,《论语》部分由毛子水先生注译。不论如何,快餐读本始终不是最佳选择。
再次,受众能否理解文字中的韵味。其实,能够做到前两步,这个问题已经没必要谈了。对于某一文字的理解,如果没有时间考据,一定要翻阅最适当的工具书,汉代许慎撰写的《说文解字》许多的文字是并非今人所理解的那个意思。对于春秋地理、历史、经济、政治情况也要做到心中有数,做到尽善尽美的还原。
最后,我们作为《论语》的读者,能否对论语做出发展。孔子最出众的门徒中,数孟子、荀子成就大,再往后面的受过论语熏陶的人不胜枚举。切不可以为“半部论语治天下”,当你去了解这句的话的典故便能知道,这句话不是在夸赞论语,而是另有情景。实践,是读书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在日常生活中,反思从论语中读到的东西,哪些可以古为今用,在用之前要做出哪些改良,当做到这些,才真的叫读懂论语。读懂这本书之后,通达的人可以思考能否为这部书再注入新鲜的血液,把论语说未言尽的思想发扬光大,便可谓至善之境。


网友欧阳一博[黑暗中我们彼此为灯]如何读懂《论语》?给出的答复:
用你的经历,感悟,困惑,尽管往上面靠,自然就有自己的理解了。
道听途说,大师讲解,即使对,你也很少会重视起来,做到“读懂”的


网友蒙面大侠[黑暗中我们彼此为灯]如何读懂《论语》?给出的答复:
行为准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学习效果:温故而知新;
生活态度:子不语,怪力乱神;
思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网友cola哦[黑暗中我们彼此为灯]如何读懂《论语》?给出的答复:
可以把《论语》看作一个框架,往里面填充自己的见解收为己用。可以的话尽量不看译文,会影响自己的阅读判断,何况没有人知道孔子当时的所思所想。

四 : 如何读懂古人的医案

古人的书,往往简约而含蓄,言外之旨,话外之意颇多。医书更是如此。所以,有位前辈跟我说过这样一句话:“读书难,读医书尤难,读医书得真诠则难之又难。”为什么难呢?这些“难”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怎样才能克服这些“难”呢?如何读医书而得其真诠呢?这位前辈并没有说。我以读古人医案为例,谈谈自己读医书的感受吧:
古人写医案,意在表明自己的治疗思想,而治疗思想,正是一名优秀医师的灵魂,也是一本优秀医书的核心。所以,医案不同于病历。一份完整的病历,要尽可能详细地反映病人的信息,包括年龄、性别、来诊的日期、四诊的情形、拟用的方法以及开出的处方,如果有复诊,还得说明上一诊服药的反应以及复诊时的情况。但在医案上,这些信息就被砍掉很多。高明的医家整理医案,砍掉的是他认为众所周知的东西,留下的是他认为能集中反映他的治疗思想、医学创见的东西。所以,一位名医所写的病历,可能有很多,但他的医案,往往只有一小本,这一小本,正是核心,是精华所在。对于这些精华物质,我们是不能囫囵吞枣的,而要将其融化在我们自己知识体系的海洋中。
很多医案都只有一诊,没有复诊(这类医案比比皆是)。但实际上,这个病人很可能不止一诊。因为,只要是1个稍微复杂的病,治疗起来就是要分许多个阶段的,什么时候该守方,什么时候该加减药物,什么时候该换法换方,作者认为大家都应该知道,他无暇一一指明。只将治疗该病最核心的一诊拿出来,跟大家分享其治疗的理路。如果我们认为这个方子就管这个病,可以一直吃下去,不随证加减,不灵机变化,不稳妥善后,那就大错特错了。
当然,也有的医案记录了很多诊(《张聿青医案》、《丁甘仁医案》中有很多这类医案),后一诊往往说明服用前方后的变化,其意在突出自己对病程的驾驭和在药物加减、方剂变化中的经验。但即使是读这样的医案,也要注意,作者可能还是留了一手,删去了善后的疗程。他列举的几诊,仍是核心的几诊。
有的医案叫做“验案”,声明疗效很好(最典型、也最优秀的,是何廉臣主编的《全国名医验案类编》),这当然值得我们借鉴,也能增强我们学习的信心。但也有的医案,是不是验案还说不准:开完方子就算完,不说疗效如何。可能当时治病的时候,病人拿着方子走了再也没有消息,但医者觉得这个病处理得很好,能突出自己的治疗思想,所以把它整理下来,这也是值得学习的(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我们可以怀疑它不是验案,但谁敢说它没有学习的价值?)。不管是不是“验案”,我们都不要从中套他的方子,而只能学他的思路。
有的医案,详举症状,其核心在突出辩证之法。像《文魁脉学》、《赵文魁医案》中,有很多“脉案”,完全根据脉象来断病,那就是为了突出脉诊,脉诊就是其核心。有的医案则不列症状,直接指明病因病机,然后处方,其意在突出如何根据病因病机处方用药(如尤在泾《静香楼医案》)。
有的医案中的处方,详细开列药物的剂量,意在突出其在用药剂量把握上的经验,如黄柏少用则苦以坚阴,多用则苦寒泻火,人参少用与多用功效亦不同,在处方上就非得表明剂量才能显示出处方的用意。有的医案处方则不列剂量,我们千万不要以为作者保守,故意不传剂量,而是因为不需要列剂量,只需要把要列出来就能表达他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具体到应用上,我们可以根据男女老幼,根据病情,自行掌握。有人说“中医的不传之秘在用药之量”,其实并非不传,而是无法传,药物的用量要我们在临床运用中去体会和把握。
很多医家还喜欢写出生动有趣的验案,刻画治病过程中的一些“花絮”、描摹病家情态(如徐灵胎《洄溪医案》、余奉仙《医家经验汇编》的前部分),这也是有其苦心的。这既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寓医理于生活故事当中,又是在教我们体察人情。明朝著名医家李中梓的《医宗必读》中有一篇《不失人情论》,讲得非常详细,如:“富者多任性而禁戒勿遵,贵者多自尊而骄恣悖理:此交际之不同也。……有境遇不偶,营求未遂,深情牵挂,良药难医:此得失为之害也。有性急者遭迟病,更医而致杂投;有性缓者遭急病,濡滞而成难挽:此缓急之为害也。有参术沾唇惧补,心先痞塞;硝黄入口畏攻,神即飘扬:此成心之为害也。有讳疾不言,有隐情难告,甚而故隐病状,试医以脉……”而且,不同医家所接触到的患者群不一样,男女、老幼、贵贱、贫富,自不待言,就连病者对疾病的态度和治病的方式都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有的患者,身体一有不适就来治疗,有的患者身体不舒服就忍着,忍到忍无可忍才去找医生;有的患者,症状一旦解决就不再复诊,有的患者,症状解决后,还会配合医生做充分的善后调理。正是从这类很生动有趣的医案中,我们可以学得人情世故,懂得如何去应对这些病人。如果认为这些医案是浮词藻绘,废话太多,那就是他就是不通人情世故的无趣之人了。
总之,读任何医案,皆当从作者着意处明其苦心,要重其所有,而不要则其所无,其所无者,我们可以用我们自己的知识体系去填充。医案中保留的内容,是作者的核心医医疗思想,是作者的医学精华,我们需要动用自己的学识,使这个核心丰富起来,在我们自己的医学知识体系中生根发芽,使这些精华融入我们自己医学知识的汪洋大海。这样,才算读懂了医案。不然,企图从医案中找出某方某法治某病,将永无进步。

本文标题:如何读懂简谱-如何读懂镜头名称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25222.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