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五年级册语文教学反思-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8-02-28 所属栏目:教学反思

一 :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可贵的沉默》教学反思

《可贵的沉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五组的一篇阅读课文。本篇课文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受到要关心父母,回报父母之爱的教育,学会关心别人。

如何让学生从一个只知道接受爱的人,意识到在生活中要付出爱的关键在当老师问同学们“你们中间有谁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请举手。”“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的请举手”这两个问题是同学们沉默了。我在处理这一部分教学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后在小组里讨论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同学们为什么沉默了?”“从课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得出当时课堂上很沉默?”

2、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课堂沉默的一句话或一段话读一读。

3、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这些句子,读出沉默的语气。

4、让学生积累摘抄体现课堂沉默的词语,句子。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议代讲,事半功倍。沉默中使得孩子们领悟出最为可贵的东西:不能只会接受爱,享受爸爸妈妈给我们的爱,更应该懂得关心父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他们带来快乐。

但是上完课时我感觉到同学们把这种沉默只停留在“给父母过生日上”。如果能引申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平时对父母的表现不只是停留在为父母过生日这一件事上,同学们联系实际说到:父母每天为我们准备早饭,我们却总嫌饭菜不可口;父母每天送我们上学,我们却从不说“谢谢”等这些生活小时。让学生主动体验父母为我们的付出,反省自己对父母的忽略,可能这样课堂中的沉默就会有更深一层的含义了。

这节课中学生感悟沉默,要先让学生透过文本看清自己,只有这样才达到感悟的真正目的。?

《她是我的朋友》教学反思1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在这节课上,我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充分的阅读文本。在学生大体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不断加以指导,使学生在感知文本的同时顺利地进入文本。“针对阮恒的这些表现你有什么问题吗?”让他们自己深入研读文本,在思想上、情感上与文本产生共鸣。

这是一篇特别感人的文章,我将纯真的感情基调贯穿全文,让学生通过对朗读中感情基调的把握来进一步理解课文,达到对课文的深入体会和理解。因此,我通过创设情境、想象画面、默读思考,小组交流等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平淡到感人,学生对课文的认识也完成了由“感知”到“理解”直至“深入理解”的过程。

让学生读中悟情,把尽量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多读多想。“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从不同方式的朗读中感悟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这样也充分展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多读描写献血过程这一部分,勾画出描写阮恒动作、神情的语句,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学生评议,激励读,创设情境读,让学生明白阮恒献血时内心很复杂。学生在此时充分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全班互助互学,共同探究阮恒的内心世界,体会阮恒虽然说以为献了血自己就会死去,但为了朋友能活下去,仍然坚持献血的可贵品质。

语文教学要“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灵魂塑造灵魂”。老师在学生理解全文后,用满含激情的语言进行熏陶感染:“小阮恒的鲜血流入了小女孩的身体内,她慢慢地睁开了眼睛,她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她的朋友。是朋友将她幼小的生命挽回,是朋友让她感到了这世界的温暖,是朋友使阮恒勇敢地举起了手,是朋友使他有了战胜面临死亡的勇气。他们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然后发问:“同学们,你们现在的心里有着怎样的想法?最想说些什么?”于是学生有的谈自己读了这个故事以后的感受,有的对阮恒说些什么,也有的对小女孩说些什么。这一设计着眼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利于学生学习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发挥。充分体现了“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理念,从而实现“培养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这一目标。

《七颗钻石》教学反思2

《七颗钻石》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这个短短的童话故事,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种社会理想: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爱心是永恒的,它像星星一样晶莹闪烁,普照人间。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是本课的重点,同时应引导学生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在于,读关于爱心的神奇故事,体会爱心对别人乃至对社会的意义,懂得关心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

这篇课文情节比较简单,但内涵比较深,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以读为本的方式引导学生用心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现在,我将结合课堂教学环节,谈谈我的本课设计中想体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经历感知、思考、质疑、探究、发现、交流等多种学习活动中,从而让他们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进而有所感悟和生成。我努力将以上思想运用教学实践中。

1、读书指导具有层次性。教学中我利用自读,读通难读的长句子,感情朗读来推进教学。而且每次读的要求不一样,层次也不一样。

2、抓住重点语句,指导感情朗读,教于读书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中我让学生再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默读,画出学生最感动的语句,并思考是什么让你一次又一次的感动。然后让学生再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在全班交流的时候,我根据学生的立足之出,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并让学生在各种读的方式下,总结出如何将课文读得又感情,如何去体会课文所蕴涵得情感。让学生在感情朗读得同时习得读书得方法。

这一节课结束了,可是留给我得是深深的反思。现在回过头来细细反思课堂,我总结出以下几点做的不完善,今后应该改正:

1、时间分配有点不合理,造成前松后紧的课堂节奏。

2、读书指导上有点不到位,过渡型语言不简洁明了,有些不准确。

我会用汲取本节课总结的经验和教训,用于以后的课改之路上。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反思集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1

在教学《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时,我根据课文思考题“养羊人对街坊的劝告,开始是怎么想的?后来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结果怎样?”设计了表格,让学生自学课文,收到了良好效果。

出示表格以后,请学生自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表格。

学生自己读书、思考、填表,克服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归纳学生死记的弊端,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自学获得了知识,学会了学习。

课后,学生向我指出课堂上我出现的问题,例如:甲同学在读“则”时,发音不准,我没有及时纠正;乙同学在对养羊人评价时,说了一个同学们不理解的成语,教师忽视了这一环节,含糊而过,给同学带来了学习上的阴影。这些只是学生给我提出的,可能还有一些细节出现了纰漏,作为“当局者”的我也没有意识到,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悉心聆听、快速分析、及时指出。

《惊弓之鸟》课后反思

今天执教了《惊弓之鸟》,回过头来反思一下,这堂课有不少得失之处。

先来谈谈收获。首先,今天学生的表现非常棒,完全入境了,尽情地与文本展开了对话。当我向边飞边鸣的大雁采访时,“雁小姐,你为什么飞得这么慢呢?”徐宁馨悲伤地说:“我上次被一支箭射中了,伤口还没有愈合,每扇动一下翅膀都痛彻心扉。”我深情的说:“是啊,怪不得你飞得如此缓慢!”“雁先生,你叫的声音为什么如此凄惨呢?”另一生:“因为我与同伴失散了,孤零零的,我多么需要同伴的帮助啊!”“我边飞边鸣,希望有同伴能听见,来帮帮我,可是这么长时间了,还是每人来帮我!”我适时评价:“此时,你又孤独,又害怕,多可怜啊!你还想什么呢?”“我担心着会不会又有一支箭射上来,这下我可要完了!”“下次再听到弦响,我可要快点飞高些!”学生完全把自己当作了大雁,想大雁之所想,悲大雁直所悲,充分展现了孩子们独特的感悟,同时也理解了更羸的分析,在随后的理解更羸的两句话,用因果句练习说话时水到渠成。

教材在更羸的分析之后戛然而止,魏王听了之后会有什么反应呢?这成为了教材的留白之处,运用这个空白,让学生说说魏王可能还会说些什么。学生思考了片刻后,精彩的点评此起彼伏,纷纷借魏王之口谈出了自己的体会。“更羸,你真不愧是我们魏国的射箭能手!”“更羸,你不但有精湛的射箭技术,还善于观察、分析。我要封你做大将军”(真是慧眼识英才)“更羸,你真是名不虚传啊!”(已经佩服的五体投地了)“更羸,你是我们魏国的骄傲!”……学生们积极性完全调动了起来,讲起来滔滔不绝。

其次,我抓住“更羸是古时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深思探究,为什么说更羸是射箭能手?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中,寻求答案。在为什么说是“嘣”置大雁于死地的讨论中,引导学生分析更羸分析的一段话,明白课文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在质疑把大雁吓下来的本领人人都有,更羸的本事到底高明在何处的问题探究中,引导学生再次与文本进行对话,明白更羸观察-分析-判断的思维过程,层层深入,跌宕回环,一次又一次地设疑,激起学生的求知欲,绽放思维的火花,揭示成语蕴涵的寓意,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其次,在课外拓展上,所选用的《战国策》中关于“惊弓之鸟”的片断,为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而选用古文段落。由于学生看不懂,而效果低下。

此时,突然想起窦桂梅老师主题阅读的教学理念,何不由此生发,让学生收集成语,分层阅读呢?如:以弓箭为线索:《杯弓蛇影》、《一箭双雕》、《百发百中》、《箭在弦上》;以射箭能手为线索:《后羿射日》、《纪昌学射》、《百发百中》;以成语的出处为线索:《战国策-楚策》。



《画杨桃》教学反思

在课堂上,教师是知识的指导者、引导者。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机智地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灵活地加以引导,课堂上教师能够机智的处理问题,会让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在教学《画杨桃》一课时,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的机智是课堂的灵魂。在教学中由于自己的教学不够机敏,致使课堂上的许多亮点没有爆发出来。我认为在课堂上需提高引导的机智和评价的?

如果我能及时让其他学生对这位学生的说法进行评价,说说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学生就会各抒己见,说明自己的看法。课堂上就会出现不同的声音,思维产生碰撞。同时也进一步地深化文章的主题: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

二、提高引导的机智

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它可以让学生杂乱的思维变的有序、深刻;同时也能使知识的掌握更具条理性。而我在教学《画杨桃》一课时,恰恰忽视了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如当学生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不是用简洁的语言进行叙述,而是在复述课文时。我这样处理会更好:再找一个学生用概括的语言说说主要内容,然后引导,我们在说文章主要内容时,如果能用简短、概括的语言叙述就会更好,而你好像是在复述课文内容。这样一引导学生就知道如何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对其他同学也起到指导的作用。

再如,在教学理解老师的一段话时,如果这样处理学生的理解就会更深刻些。让学生把老师说的这段话都来读一读,再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学生的思路就会更清楚,理解起来会更顺畅。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当发现学生读的并不理想时,教师加以示范朗读,效果就会不一样。

通过上《画杨桃》一课,我认为自己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自我提高:

1、深入钻研、挖掘教材,灵活地处理教材。

2、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机智。

3、深入地研究自己的薄弱之处,提高评价的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我将在这门艺术的殿堂中不断提高。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

这是一个开发学生智力的有趣的故事。我首先创设一个类似情景:如何用最少的钱装满整间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入本课的学习。

课文篇幅短小,文字也比较浅显,但讲述的道理很有启发性。我就放手让学生把课文读懂,让学生先参照课文提示,明确学习要求,独立阅读、思考,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全班学生交流、讨论。

在学生广泛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提示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开阔学生的思维。如:画出《山深藏古刹》《十里传蛙鸣》。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第二单元反思集

《翠鸟》教学反思1

【教学设计方面】

??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很重视读书。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感悟和积累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然后通过模仿或重组的训练加以运用,从而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这种“读书──感悟──积累──运用”的有序设计,使得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层层深人,富有实效。其中“感悟”是关键环节,它是读的目的,又是积累和运用的基础。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对语文文字的感悟。如《翠鸟》一课中,让学生交流、讨论:课文有哪些描写值得我们学习?把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从而品味课文用词的精当、描写的生动形象。但从效果看,学生找出了文中精彩的描写,但由于忽略了对“课文有哪些描写值得我们学习”的探究,因而学生对句子的感悟层面较浅。由于感受不深,朗读时情感表达显得不够充分。

【学生活动方面】

摆正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精练巧妙的设问,紧密有致的课堂组织,使得学生在课上有大量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听说读写议等活动,语文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如《翠鸟》一课中,让学生动手画图,通过还原图形检验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和理解;让学生扮演自然博物馆讲解员,通过语言重组和表达训练,进行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凸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能。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使朗读更生动、表达更准确、想象更丰富、思维更活跃。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旨在生生互动中多元收集信息,但如何使小组学习不流于形式,对学生合作学习进行有效的组织,促使每一位学生在小组内均有表达机会,并挖掘学生差异资源,在优差生互动中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思考和探索。

【教师技能方面】

?善于运用表扬、鼓励方法来激励学生,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参与氛围,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并能较好地控制教学进程。注重对学生潜能的挖掘,学生的聪明和智慧被老师激活、在教学中形成一个个不小的高潮,使课堂充满了活力。美中不足的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有时未能及时回授,例如《翠鸟》一课中学生质疑:作者描写翠鸟的外形为什么先写爪子?问得精彩!可惜老师始终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放弃了一个激活学生思维、学习写作技巧的好时机。开放性的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具备灵活机智的教学应变能力,开放性的现代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位具有进取心的教育者都会认识到提高自身教学素质、培养良好教学技能的重要性。

《翠鸟》教学反思2

《翠鸟》这篇课文通过描写翠鸟的外形、活动和居住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是本课值得学习的地方。要学习作者在介绍翠鸟的外形时,抓住颜色鲜艳,身材小巧玲珑的特点,写了翠鸟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绍翠鸟的活动特点时,抓住“贴”、“一眨眼”、“注视”、“蹬”、“叼”、“刹那间”表现了它的机灵和动作敏捷。渗透爱护自然的思想也是本文的目的,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动物也应该自由自在的生活。

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是直观性强,中年级学生尤其如此。于是,我利用课件设计了让学生根据预习所得给翠鸟上色和模仿课文介绍插图中翠鸟的外形的教学环节。这样做一是可以检查学生是不是准确地理解了外形描写这部分,头脑中是否形成清晰的翠鸟形象;二是这样做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三是训练说的能力。

在教学翠鸟等鱼、捕鱼的部分,我以“谁能用自己的朗读把翠鸟的机灵、敏捷读出来”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读的过程中以“听你读,我感觉不出翠鸟飞得快?”、“鱼儿跑走了”等语句鼓励学生再练读。同学们通过练读,体会到“清脆”、“疾飞”、“一眨眼”、“轻轻地停”、“一动不动”、“蹬”、“叼”、“刹那间”应该如何变化读。再进行比赛读,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点出学生读书的不足,引导学生读中感悟。

爱心是人天生应该具备的,学生心中更是充满了爱。本组的主题是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因此,在课文结束时,我故意问学生:“这么可爱的翠鸟你想不想拥有。”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不想”“怎么不喜欢?”“不是,是因为太爱,不能让它失去自由。”还有同学提到了直播威海中倡议大家关爱白天鹅,为无处觅食的小鸟送一把米的活动。多好的孩子,关爱小动物已经成为他们的共识。我无须多言了。

《燕子专列》课后反思1

一、“阅读”的层次要清晰

把教学感受深刻、有创意、效果好或失败的课例以及自己的心得体会、学生的喜人变化如实准确地记录下来,并分析、研究这些案例可以帮助教师解决具体教学问题。在教学第三段时,由于是四年级的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状况,我调整了教学的内容。在充分理解“人们为燕子作了什么?”这一问题后,进行感情朗读指导时,大胆地鼓励学生去正确评价他人。在评价他人和自己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并通过自己的朗读呈现出来。但是,在今天的展示课中,由于是四年级的学生,在第三段的理解上,层次不够清晰。应该是“自读──交流──再读──展示读(评价)”的过程,而在实际课堂中,将“学生的交流”与“学生的再读”进行了两次,这没有必要,并且没有起到深入理解的作用。因为学生在第一次交流中,已经是十分充分了。所以“读”的层次显得不是很清晰。

二、抓住闪光点,推动教学进程

俄国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说过:“对于我,作曲是一种灵魂的表白。”音乐,是一门心灵的艺术,语文教学,是一门塑造心灵的学科。它们共同打动人心灵的东西便是“情”。善于“抒情”、“煽情”的语文老师,会使他的语文课堂魅力无穷。当我们在课堂上用心灵去拨动孩子的心灵时,我们的课堂中就会流淌出音乐般美妙的旋律。这是我要追求的语文教学的美、美的语文教学。

当然,教师的教学设计是“死”的,而课堂上的学生是“活”的。有时候,我上课上考虑的只是教案、环节、过程。其实,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状况,应根据课堂上生成的情景,推动教学的进程。视学生的学情,一边上课,一边调控、创造、发展、适应。对学生各方面发解得越充分,教学的主动性就越大。

这节课一下,有的老师就对我说:“杨老师,你上课真有激情,整个身心和课堂融进去了。”、“你的过渡语是这样的自如,对学生的评价很有针对性,具有个性化的语言,让学生有发展,让我们听得有意思,不疲劳。”其实,这也是我们平时在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整合课程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把课改专家的思想转化为教学实践,产生的良好的效果。只有平日里有了丰厚的积累,才能让一节语文课上得如行云流水,收放自如,师生共长。

《燕子专列》教学反思2

事后,我对这件事情进行了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教师也应该改一改自己的教学思路了,假如这节课我用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引入,如:出示生字“专、列”,学生正确读出字音后,再解释这两个字的含义,既让学生理解了“专列”的意思,又激发了学生课前预习的欲望,还能把学生的思维拎进课堂,岂不是一举三得吗?可是,由于自己备课的疏忽,忽略了学生的成长、进步,差点儿就被学生给个下不来台,看来,学生并不是总给老师留“面子”的。虽然自己当时灵机一动,顺利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可毕竟让人虚惊一场。为避免这种事情的再次发生,以后的教学,我、我们都该好好动动脑筋了。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反思1

第多惠斯指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试问教育者要激励、唤醒和鼓舞什么呢?当然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求知欲望以及思维的活跃性。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将如何引导学生由被动地、静态地学习转变到主动地、动态地学习状态呢?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段话给我很深的启示。他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既然学生有着如此强烈的愿望,教师为何不给予满足呢?因此,在《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课的教学设计中结合课文内容精心设计导语,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探求、发现。本课我在开课环节作了如下设计:学生观看课件展示小村庄原来的美丽景象和洪水来临后的变化。在学生对刚才看到的情景意犹未尽之时教师问道:“你看到了什么?”学生纷纷发言:“我看到了村前的那条小河,小河的水唱着歌向远方流去。”“我看到了一棵棵大树伸展着茂密的枝叶,形成浓浓的绿荫。”“我看到下雨了,雨越下越大,发洪水了,小村庄里的房子、大树都被洪水冲走了。”“我发现就连斧头也被洪水冲走了,清晨洪水退去的时候,小村庄不见了。”教师进一步引导:“同学们,看到这两种不同的景象你现在心里怎么想?”学生踊跃回答:“太可惜了,那么美的一个村庄竟然会在一场暴风雨中消失,简直太不可思议了。”“我感到很难过,又感到很奇怪,好好的村庄怎么那么经不住洪水的侵袭呢?”趁学生心有疑问之时,教师趁热打铁:“同学们,就那就带着你最想知道的问题去细读课文,看看从中你能发现什么?”学生此时已经不知不觉由一个发现者转变成一个研究者的角色,教师给每个学生充足的读书、思考的时间,使他们人人都能把课文读上几遍。学生置身于自我思索、不断发现的情境之中,学文前自己提出的问题自然也会凭着自己的能力迎刃而解。只要学生善于钻研、发现,课文对他们永远是新鲜、活跃的生命实体。

看到学生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真令人高兴。但课堂上发言的仅仅只是一部分学生。尽管教师在提问的覆盖面上做了很大的努力,但由于40分钟的局限,仍不能使全班每个学生均得到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教育家陶行知说得好:“只要把儿童解放出来,小孩能办大事,也能互教互学,自己当‘小先生’。”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把学生编排成学习小组,并在学习过程中把个人自学、同桌商量、小组讨论、合作研究、全班交流等形式有机结合起来,给每个学生创造各抒已见的机会,使他们在讨论中提高,在合作中竞争,在交流中发展。在寻找小村庄被洪水冲毁消失的原因时引导学生先根据以往学习的经验,归纳出学习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读后自行在课文中画出有关语句,组织四人小组讨论,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发言的机会。最后进行全班交流,由小组推选出一个代表发言,充分发挥集体作用,集思广义。在学生分组讨论的时候,我在行间巡视,俯下身去跟学生轻声交换意见,与他们平等谈话,共同磋商,并激励他们组组竞争,看哪一组说得好,在全班交流时,我鼓励小组代表积极发言。学生沉寂的心活跃起来,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到钻研讨论的行列中去。讨论时,每个孩子对问题都有一个基本看法,滔滔不绝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观点不一致时,他们就产生争论。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正确,他们就再回到课文中去,再进行一番钻研,直到找到问题的真正答案。全班交流时,课堂又营造出活跃的气氛,每一个学生都跃跃欲试,可以说,这时学生的思维完全达到最佳状态。

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课程标准中一项重要地要求,也是学生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深刻的含义,悟出课文蕴涵的深刻道理。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激活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个性化地朗读。有人说,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哈姆雷特”都不尽相同,因为每一个读者都给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赋予了独特的感情色彩。在本课设计时给学生创设了优美的情景,让他们先感受小山村的美。又在读文的基础上想象小山村空气甜润、森林郁郁葱葱、鸟语花香的舒适感觉,使学生身临其境,学生很容易激发起朗读的欲望。在学习过程中,运用生动形象的课件引导学生感受语句蕴涵的感情。采用个人读文、评议读文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鼓励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读出自己独特的体验。

语文综合化是当今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本课是一篇具有现实意义的文章与当今中国以至于全球环保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本课的课后就安排了环保问题调查的综合实践活动。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到教材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学生实际。在课的结束环节中安排学生交流搜集的环保问题资料一方面锻炼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因为学生要查阅资料、分析数据,综合运用到数学、科学、品德与生活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在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过程中也是对这些学科知识的一个整合过程。在环保行动这一环节中,请学生根据搜集到的资料结合本课小村庄被洪水冲毁的教训,谈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自己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谈自己的打算。在说的过程中,就是学生对自己社会责任的一个认定,造福社会的忧患意识、热爱自然的真挚感情就在小小的心中开始萌芽了。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反思2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通过写一个小村庄的人们无节制地乱砍滥伐树木,使周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最后受到大自然严厉的惩罚──整个小村庄都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从而告诫人们要爱护树木,保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这篇课文虽然篇幅短小,语言朴实,但寓意深刻,读后耐人寻味,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指导学生朗读的好课例。因此,在备课时我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悟出文中蕴含着的道理”做为主要教学目标。围绕着这个教学目标,在读准字词并初步感受课文内容后即以“老师想提一个问题,这节课我就提一个问题。你们有信心答对吗?要想答对我的问题,你们得好好读读课文。该怎么读呢?你们先猜猜我会提什么问题,按你们猜的问题使劲儿钻研,钻研得越透彻越好。”在学生再读课文后接着揭示问题: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是什么滋味?本想借着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地认真地去读课文并深刻地去领悟每一句话所蕴含的道理,然后再以“如果这个小村庄还有人活着,你想对他说些什么?”来进行说的训练,最后再进行一些拓展练习,为学生补充一些资料。可惜,正当大家深入地理解课文时,本节课却不得不戛然而止。

课后一直觉得很遗憾,留了个小尾巴。但细细一想,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讲,这样的一篇言简意深的课文要想在40分钟内既深刻地去领悟每一句话所蕴含的道理又能感情地朗读也决非易事。要想训练得更扎实,只能慢慢地去引导,反复地去体验,深刻地去感悟。

有人说,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的确,只有在挫折与困顿中不断反思才能成长,但我是个唯美的人,当好一名教师,拥有一节无撼的课是我永远的追求。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1

今天,我上了《路旁的橡树》这篇课文。这是人教版第六册教材的课文,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娒林斯基写的。考虑到在一节课里要基本完成教学内容,我为四年级的孩子选择了这篇比较短小浅显的课文。尽管评课的老师给了我很多鼓励的话语,但我想起莎士比亚的一句话:保留自己的判断!老师们为了鼓励我才尽量说优点,我自己知道,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有一些遗憾。这只能说明,我的临场应变能力还不够强,现场调控能力还有待加强,而思考和实践是走向成熟的捷径。

我想如果能把自己授课的过程全部摄下来,以旁观者的角度去审视的话,一定会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在教学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真正做到顺学而导。

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有很多地方都和我原先预料的不一样的。每个人对文本的理解是多元的,因人而异的。这就决定教师必须敏锐地察觉他们的思维过程,从错综复杂的信息中提炼最值得探究的教学问题,带领学生在文本中走个来回,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揣摩、感悟、体验、想象去解决心中的问题,把学和教、预设和生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管“风筝”飞得多远,“线”永远在老师的手中。在教学中,我原想以中心突破法来指导学生理解全文,但是,由于疏漏了让学生说感受的环节,自然引不到中心句去。而且从学生阅读的心理规律上来看,学生更迷茫的不是最后一句,而是写工程师和工人们沉默的话。在对学生学情的估计和及时调整策略上,我显然缺乏教学机智。我想在探究“工人们和工程师为什么叹气”这个问题前,还是应该先让学生解决“马蹄形”是什么形状,从而对课文意思有一个初步的概括和了解。在引出“有必要让树,还是把树砍了吧?”这个问题,就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争辩思维,更有兴趣地去读书。

因此,教学是要充分预设的,同样的教学内容,到不同的班级去教,过程也是不一样的,教师最要紧的是现场灵活的调控能力。在细节上,还有很多毛病,比如一开始自己也有些紧张,说明缺少实践锻炼的经验;对多媒体课件的操作不够灵活,导致不小心把后面一张幻灯片提前放了出来;对时间的控制不够完美,导致教学出现了几十秒的多余时间,又让学生提问,使教学又终点回到了起点;对板书的设计虽然比较有新意,但是当时考虑到时间,漏了“和谐画卷”这几个词,我想如果加上,也许效果会更好一些。

总之,在辛苦的过程里,我们会得到自我的提升,搞课题、上课都是一样。我想起一个朋友的话:“做一棵会思考的芦苇”吧!在过程里,我们感受着快乐!同时我也要感谢我们这个团结协作的大集体。

《路旁的橡树》教后反思2

《路旁的橡树》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棵粗壮、结实、挺拔的橡树的故事。在南北的两座大城市之间,准备修建一条公路。在公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工人们遇到一棵高高挺立着的橡树。为了保护这棵橡树,筑路工人与工程师经过精心的设计,在不改变筑路计划的前提下,使公路在橡树边拐了一个马蹄形的弯儿,既保住了这棵橡树,又圆满地完成了筑路计划。这个故事,表现了人们对一草一木的珍惜,赞扬了工程师和筑路工人的环境保护意识。

文章语言质朴,情节简单,所反映的人们的行为非常高尚。从筑路工人与工程师的言行可以看出,他们保护橡树的行为完全是自发自觉的,换句话说,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已经成为了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意识。这篇课文的另外一个突出特点是,通过对一件寻常小事,处理却不寻常的作法的描写,读者在读后内心受到震动和感染,自然而然地增强自己的环保意识。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环保意识、爱护自然界里的一草一木;二是通过具体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心情。本文教学的难点是理解“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这句话的含义。

经过了一个多星期的准备,教案一改再改,还制作了相应的课件,教学的设计在头脑里过电影似的放了多遍,想努力营造出理想中的课堂,但理想与现实总是有一定的差距。以下是几点反思:

一、多种方式落实词语教学

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只有教活了,学活了,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在《育人三部曲》中曾经说过:儿童大脑的自然属性要求,对他的智力培养须直观形象中,首先是在大自然中进行,使得思维由具体形象向着这个形象的信息“加工”转换。如果脱离大自然,从一开始学习起就只感知词语,脑细胞很快就会疲惫,以致无法完成教师布置给他的工作。因此,他常常把学生带到大自然这本百科全书里引导学生学习,这样的课堂是令人神往的,但我们无法把每一堂课都把学生拉到大自然中去,所以得借助媒体等有效手段,给学生创设情境,加深理解与记忆。新课伊始,我先给学生欣赏了笔直平坦的公路和高大的橡树的图片,然后让学生到课文中寻找相关的词语,这样的学习,让学生增加了感性的认识,当读到平坦、挺拔等词语时,头脑中会显现出相关的画面,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是很有帮助的,相信这种联想,也会延伸到他们今后的学习中,看到类似的画面,会很自然地把这里学到的词语运用到自己的语言中去。另外,课文中有一个很生僻的词:锲子。我查了相关的词典,发现里面的解释是越解释越模糊,其实这是我们在建筑工地上常见的木钉子。于是,我到学校的建筑工地找了一个锲子,当学到这个词时,给学生展示了实物,让学生一看就非常明了,也懂得了语言反映的就是我们整个生活。

二、留足空间实现多元解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作为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但对文本内涵的深层理解,离不开老师的引领。这篇课文的主旨是培养学生环保的意识。对于这一点,相信每一个学生读完文章,都会被文中建筑工人这种自发的保护环境的行为所打动,但我们要的不是语言上的巨人,最困难的是怎样把理解落实到自己的行为中去。我觉得课文中最后一句中对于高尚的理解,可以起到助推器的作用。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我反复地出现这一段话,让“高尚”一词在学生的心灵上打上深深地烙印。一开始,让学生质疑,他们对高尚一词是不太理解的,然后通过研读课文,体会工程师内心复杂的思想斗争,特别是理解他如果选择砍去橡树,也一样可以得到赞美或者得到更多的赞美,但最后却作出了这样的选择,让学生懂得,高尚并不是非要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在这样的平凡小事中,在矛盾挣扎中,能让好的思想占上风就是一种高尚。

另外,在读建筑工人和工程师说的话时,让学生补充词语,想象他们是怎样说的,学生读法不一,把课文中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自己的解读中明朗化了。

三、人文性与工具性并举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纵观这一册实验教材,审视我们新课程下的课堂,凸现了人文性,淡化了工具性。记得前几天参加小学语文的培训时,虞哲中老师曾经讲过:现在的课堂要呼唤工具性的回归。当然我们并不是要回归到以前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着重字、词、句的训练,将文章分析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而是要努力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因此,在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的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美好的行为时,除了让学生感受他们品格的高尚,还不失时机地安排一些语言训练。看着这个弯曲的马蹄形进行说话练习,让学生想象风中的橡树在跟人们说些什么,这样的练习既让学生体会到这像箭一样笔直的公路上,这唯一的马蹄形的弯,昭示了筑路工人高尚的心灵,又让学生在说话练习中,锤炼了文字的准确性,提高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四、联系生活拓展语文外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我们在课堂里大谈特谈环保,可是学生走出课堂却依然我行我素,那么这就是教育的最大失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把学生的视线引向广阔的生活课堂,让学生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发现多姿多彩的美。因此,在学完课文之后,我布置了这样两个作业,一是了解建水月亭大桥时花大量的资金移香樟树的事例,二是了解身边保护环境或破坏环境的事例。把学生的视线从语文之河引向广阔的生活之海,而不再只是在课堂里纸上谈兵的苍白。

只要是真实的课堂,就会有遗憾。虽然自己也努力过,想离完美更近一些,但回头审视自己的课堂,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现列举几点:

1、可能是理解课文时每一个一个环节都紧密联系,所以在分析课文时,过于注重了对文本的解读,却忽略了朗读的训练,如工程师与筑路工人沉默不语时的场面,如果能让学生通过朗读加深体会,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2、一开始我出示了作者苏霍姆林斯基的介绍,目的是想让学生明白,写这篇文章的年代是在距今三四十年以前,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因为那时,我们都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里的人们一样,只知道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还没有环保意识的觉醒,以体会作品中人物的高尚,但后面的阅读理解中却忘了这一环节。

3、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但自感放手不够,老师扶得还较多。对于略读课文,如何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很困惑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集---1

评课稿 2010-08-21 21:58:22 阅读505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燕子》教学反思 1

《燕子》是我国著名文学家郑振铎的作品,通过描绘燕子的外形、飞行和停歇,赞美了燕子给春天带来了勃勃生机。这篇文章应该说中国散文的名篇之一。这篇文章不仅词好,更重要的,那燕子被写的“神”了。

一上课,我清唱学生非常喜欢的歌曲《小燕子》,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引领学生走进《燕子》。

课文第一段描写了燕子的外形,写得简洁明了。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读课文,找出燕子的特点,再读出燕子的活泼机灵。学生很快找到了它的特点,但朗读时只注意燕子的活泼机灵,没能读出味道,读出燕子的可爱。教学时,应让学生体会燕子的可爱,带着自己对燕子的喜爱之情去读课文,情真意切,自然能读好课文。

课文的第二段写了美丽的春景,写得真是相当相当的好。教学中,我设置了一个情景:先让学生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的景物,再出示老师写的一段文章,也是描写这些景物的,不过写得比较简洁,然后让学生比较。学生认为书上写得好,我不服,要求学生讲出充分的理由来说服我,先四人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学生情趣高涨,学得非常投入。通过交流,学生体会到文中谴词造句的精妙。再指导朗读,学生自然能读出美感来。

设置情景,一遍遍地引导学生发现——思考——美读,他们很有兴趣。也许这就是哲学家休姆所说的“习惯性期待”吧,当孩子们期待的是与以前不一样的学习方法时,他们立刻会产生想要弄明白的心理,从而也就产生学习兴趣。这样我想到我们老师要经常变换教学方法,不停地玩玩魔术,这样会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燕子》教学反思2

课堂是一个富于变化的时空,主体、客体、本体、媒体等随时都处于不断转换之中,如果教师为“圆满”完成预定教程而一味抢时间、赶教案,生硬施教而少有“花絮”,则学生必然只能跟着教师亦步亦趋,何谈主体地位和愉快发展?我在教《燕子》一课时,是这样解题开讲的——

师:我知道咱们班上有几位女同学名字中有“燕”字。

(学生在底下高兴地报出了名字)

师:大家知道她们为何用“燕”作名字吗?

生:我想是因为燕子很美丽。

生:因为燕子非常活泼可爱。

生:因为燕子是一种益鸟,也是人类的朋友,大家都很喜欢燕子。

师:由此可见,人们非常喜欢燕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燕子》这篇课文,看看郑振铎先生笔下的燕子能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说到底,教学设计毕竟只是教师在课前的一种单向预测与规划,无法绝对符合实际进展情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施教时切不可墨守成规,而必须灵活自如地因地制宜、因课制宜、因生制宜,做到在随意之中显现匠心,既使师生水乳交融,也令课堂情意浓浓。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

语文教学,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这是新课标中明确规定的,所以在《咏柳》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根据低年级学生喜欢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这一特点,在课前,通过让学生收集有关柳树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诗歌的特点,出示直观的插图,再现诗歌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悟春天的美。

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主人”意识,让学生自己观察字的结构,然后小组讨论怎样记住这些字,从中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贯彻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课标精神。

另外,我让学生在学诗歌中练习写话,让学生借助自己所收集的图片,先说后写,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消解写作的神秘感,让学生想说什么就写什么。从中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2

听《咏柳》课后的反思

近日,我校开展了“人人献一节好课”活动,其中,我校焦老师执教的《咏柳》一课呈现出一种新型的、和谐的课堂氛围,引起了我的反思。

焦老师在执教《咏柳》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让同桌的两个学生互相读,纠正字音。在开始之前,焦老师说到:“请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你认为他(她)读得好,你就学学他(她),你认为他(她)读得不如你,你就帮帮他(她)”。一时间,两个小伙伴就你一句,我一句地读开了,有的说:“这句话应该这样读……”,有的说:“请你来教教我吧!”全班62个学生,每一个孩子都积极、主动,他们情绪高涨、热情投入,形成了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动态教学过程。

课后,焦老师的那句话一直萦绕在我的耳际,孩子们津津有味读书的情景,一直浮现在我的眼前,我联想起自己的教学,深刻地反思着。

焦老师的成功之处在于:

1、尊重、赞赏每一位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全班62个学生,难免有学业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面对班级中的后进者,老师不是报怨指责,不是轻言放弃,而是尊重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你认为他(她)读的不如你,你就教教他(她)”,一句“不如你”,既保护了那些后进生同学的自尊心,又体现了老师的善意关怀和对每一位同学的尊重、期待。当然,对于那些成绩优秀的孩子老师也不失时机地给予赞赏、鼓励,“你认为他(她)读得好,你就学学他(她)”,能够得到同学的赞扬、学习,这不是一件令人自豪而高兴的事情吗?

2、善于挖掘课程资源,发挥学生的潜力。新课程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课堂中,教师正是利用课堂中的学习资源,让生生互教互学,形成了平等的、民主的教学模式,在学习中,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俨然成了耐心的小老师,而那些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也不由自主、情不自禁地进入了学习的状况,很好地处理了教师的“教”与“学”的关系。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每个新课程实施者的共同心愿。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那些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尊重那些被孤立和被拒绝的学生,尊重那些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在教学中,尊重不是一句空谈,更应该是一种落实,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让每一个学生都多一份真诚的笑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进步与发展,这或许就是“帮帮他(她)”给我的启示吧!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3

《春日》之反思从教以来,从来没有如此的经历:同样一篇课文在同一学期连续执教七次!因此得到许多从来也不曾有过的感受,想来有必要记录在案,以备后忘!

一、尊重自己的愿望,选择《春日》

在我看来,每学期必上的一堂教学公开课,肯定是每一位老师非常重视的一件大事,作为刚进城北的我更是如此!众所周知,要上好一堂课,课文的选择绝对是相当关键的一步!本学期刚一始,选择什么课就摆到了我的工作日程中,然而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一方面自己对许多课文研究不深,没有独到的见解,走前人的老路显然是一件意义不大且没有激情的事;另一方面,城北小学语文教坛高手如林,开出来的教学交流课都是另人赞叹不已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我却随随便便选择一课,那显然会影响学校的声誉,这种事也千万不可为的。怎么办?语文书翻过来又翻过去,实在是拿不定注意。有一次,观摩了省优质课评比的录象课,发现一位老师上的古诗《江雪》挺有意思,我就想:古诗词浩瀚无边,我能否在这里头下点心思,找点突破?于是马上翻到《古诗四首》认真阅读起来!在阅读与思考的过程中,当第五、六次读到《春日》时,我脑海里忽然灵光闪现,出现了一幅美丽的春光图,当时我就想,能否让学生读了诗歌之后进行绘画,诗画结合,深入理解诗意?基于这种简单的冲动,我开始有点兴奋,马上找到师傅及其他老师征求意见。在她们的鼓励、支持与指点下,我作出了教学《春日》的决定!

二、一塌糊涂的试教,没有动摇我的信心

现在说“信心”可能带有一些夸张的嫌疑,因为许多人会想:万一当初正式公开课再次失败,看你还谈什么信心?倒也的确如此,如果再次失败,那么,也不必谈信心,也就更没有今天的所谓的反思了。暂且不说这个,首先感谢第一次痛苦的坐在505教室后面坚持听完我试教的我的蓝美凤师傅以及所有五年级语文老师,如果说我的信心没有动摇那是纯粹的谎言,真正让我找回信心并最终有勇气再一次走上《春日》的讲坛的是你们直言不讳的指点以及满怀信心的期待!针对试教课堂上学生毫无目的的信手作画及老师的完全失落的引导,蓝老师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让我受益菲浅;夏丽娟老师把自己心中所想一股脑儿说了出来,并急我所急,调动她的孩子为我寻找制作课件所需的材料;其他老师也一个个替我出谋划策,指点迷津,……这一切的一切都另人感动,是这些老师的共同力量,使我完成了《春日》教学设计的主体轮廓,使我有机会站在更多朋友面前展示春日的魅力,展示自己的风采,展示城北小学集体的智慧!

三、揣着八分信心两分随缘,提着担心,第一次成功执教《春日》

这里所谓的“成功”指的是比较彻底的实现自己的教学设计,完成教学目标。

由于试教之后紧接着就是学校举行的“青年教师教学比武”活动。在我初步修改好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后,没能来得及进行第二次试教就怀着忐忑的心情再一次走上了《春日》的讲台。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自己心中牢牢记住的是课堂上的几个主要环节,并读了几遍每个环节的导语。也没有细致地想过学生会有什么样的情况,一心想做的就是把自己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展现出来。从对课堂的预见性来讲,我是头脑一片空白进的课堂,在这堂课中,502班的学生充分地、主动地参与了学习过程,并表现的非常活跃(这一点与蒋老师课前的鼓励密不可分,在此特别鸣谢),特别是魏来同学的简笔画相当到位地表达出《春日》所描绘的意境,而且又恰恰漏画了春风,这一微瑕却又被眼尖的田静怡同学看个正着,并且来到台上寥寥几笔画出了一棵迎风招展的柳树,把“东风”表现得淋漓尽致!说实话,这堂课让我最深切地感受到502班学生的机灵和可爱,我为所有的老师以前总将他们和调皮捣蛋联系在一起而鸣冤(当然,许多时候有部分同学的确很调皮)。我想,学生的积极参与是这堂课成功的一大因素。另外,本堂课给我留下一生不会忘记的是赵老师的眼神,虽然,赵老师没有机会听完我整堂课,可是,她那仰着头,微微张着嘴的投入的听课的神情显然给了我极大的鼓励,赵老师自己可能也没有发觉,她的神情会给一个年轻老师带来如此大的力量,因为,我发现,她不论听哪位老师的课都是那么的投入,那么的专注,这也许已经成了她的一个习惯,一个理解人,尊重人的习惯。正是她的理解与尊重,让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被认可的感觉,一见到她的眼神,我就会产生一种力量,上课就会多出一份激情。在此,向赵校长以及所有认真听课的同行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并一定向你们学习!

四、面对优秀的学生

参加城关镇优质课评比时,学校安排的是501班,这个班级的学生语文素养比较高,是城北小学公认的优秀班级。在上课开始的第一个环节,要求将诗歌读正确时,几个学生就把古诗读得有声有色。面对这一情况,我在后来的朗读感悟阶段,没有做到进一步的激发提升,也没有范读引导,导致整堂课没有那种螺旋上升的感觉,失去了课堂的立体感,结束后,翁建明老师专门针对这一点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使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得到很大的帮助!

五、参加区优质课评比,接受专家点评

莲都区优质课评选提前而至,三年前,我无缘此项赛事,如今,当我站在这一期盼已久的特殊的讲台前,心中难免有一些激动,我渴望成功,渴望将自己的水平尽情发挥,渴望得到与会老师、专家的指点以促进自己的进步。担任本次评委的是区教研室翁建明老师,市教研室赵胜勇老师以及丽水师专小语教黄香源老师。赛后,赵老师认为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学生画画评画这一环节,他认为,这一点是古诗教学的一个新尝试,比较有创意,另外,他对我的课堂形象以及教师语言进行了比较高的评价,给了我很大的鼓励。黄老师主要针对古诗文中的一些文学性比较浓的字词提出了意见,她认为应该让孩子体会到一种典范与意境,比如“等闲”这一词语,闲字的用法,在诗中表示随随便便,不用费心,她说:“应该让孩子知道这个字有这种意思,比如毛主席的“万水千山只等闲””。和他们的交流,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对诗镜的把握更加准确了。

六、囿山行,第一次市级公开课的成败得失

七、送教石牛,投入的感觉真好

八、远赴天台,亲身感受差距

《荷花》教学反思 1

《荷花》这篇课文以“我”的感受力为线索,写出了荷花的美。

怎样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阅读来欣赏这种美呢?我先指导学生理清了课文记叙的顺序:闻荷花──看荷花──赞荷花──变荷花──看荷花,把握文章的脉络。在读中有所感悟。在学生充分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引入:“是荷花的清香把作者吸引到荷花池边,作者又是怎样写荷花的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引导学生把在“看荷花”这节课文中感受到的荷花的姿势美、颜色美、动态美,充实到“赞荷花”这节课文中去,再要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课文。最后,我启发学生想象,化为课文中的“我”,化为池中的一朵荷花,身临其境,一阵风吹来怎么样,风停了又怎么样,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怎么快乐,小鱼告诉我昨夜做的是什么好梦。

针对这一富有灵性、创造性的诱导,学生用心倾诉,真情流露,既是心灵的独白,又是个性的张扬,使作者、学者、教者融为一体。

《荷花》教学反思2

《荷花》是一篇状物写景的散文,生动细腻地描写了公园里一池美丽多姿的荷花和“我”观赏荷花时的细腻、真切的感受,抒发了作者对荷花、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我在教学时围绕“初闻花香──再赏花姿──幻化荷花”的思路,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我在课中,力求让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几乎所有的问题都让学生思考,讨论来解决,学习任务由学生自己去完成。如荷花美在哪里,怎么读出荷叶的美来,写荷叶与写荷花之间的关系等等,学生的积极性,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虽然也调动了起来,可就是不能达到预设的目标。

因此,我在反思,是不是我的引导缺乏技巧,还是学生的语言显得贫乏?与大师于永正老先生的课堂比起来,我的学生感悟总是的浅了许多。我在不断实践和总结,现在有了一点收获,学生的积累显得贫乏,因而课堂语言的表达也就显得贫乏。而且学生的积累有了,但是学生的迁移不够。因而要将阅读充盈于整个语文教学,加强学生的积累和学会运用。

《珍珠泉》教学反思

《珍珠泉》这篇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珍珠泉水又绿又清,水泡既美丽又有趣,表达了作者对珍珠泉、对家乡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研读,我设计了了解美景中悟情的教学思路:

1、泉水的特点。特点:绿、深、清。

我让学生充分的想象:

那样清,清得能倒映出 (   )。水是那样清,清得就像 (   )。从而让学生感受泉水的美,为进一步的朗读做基础。具体感受完三个特点后,我创设了让学生给老师们介绍珍珠泉的水有多美,为学生感情朗读提供了语言环境。

2、有趣的水泡。

课文从水泡的形、动、色三方面介绍了水泡的有趣。在学习水泡的形时,我采用了评读的方式,让学生在相互的朗读之中感受重点。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又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接着我借助学生的表演,让学生感受到了水泡的形成过程的有趣。在这我为学生表达的训练创设了一个情景:“小水泡们,你扑哧一笑想说什么?”为学生的朗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学习水泡的颜色时,我让学生自己去找读懂了什么?但我发现平时教学中多次强调的标点的问题学生病没有真正得到重视,所以耽误了时间。设计时可以改为找了两个同学读,在第二个同学读时我告诉了它读的技巧,一方面是为引起其他同学的重视,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水泡的五颜六色。

3、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已深深的感受到作者是多么喜欢珍珠泉,同时我也感受到学生也已经深深的爱上了这眼清泉,在他们心中有了一种表达需要。

这时我设计了:你想对珍珠泉说些什么?作者说了什么,找到文中的话,读出自己的感受。在这一部分中学生强调更多的是前半句。为此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个重走作者童年走的小路去打水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水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从而达到赞美家乡的情感。这一部分中学生的情绪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了。顺理成章的设计了一首小诗,让学生尽情的表达。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集第五单元

评课稿 2010-08-21 22:07:00 阅读48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可贵的沉默》教学反思1

在一次校本课活动中,我抽签执教了《可贵的沉默》一课。这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组的一篇课文。本组课文是围绕“感受人间真情”编排的,《可贵的沉默》讲述了一个贴近生活、令人深思的故事。结束这节课后,我认真整理了课堂实录,冷静地思考,有一些感悟和收获:

整堂课都是在读文和悟情中进行。通过对重点词句和重点段落的读来体会文中的孩子前后不同反映的根源所在,通过读,学生主动理解了沉默的可贵之处,这时抓住时机联系实际谈自己感受到的父母的爱以及如何回报父母的爱,学生的反映极其强烈,所谈的内容极其感人,引起了在场的家长以及全体同学的共鸣。李想,这个平日里从不写作业的孩子,在和妈妈说自己的心理话时,动情地哭了……为人母的我听到孩子们那感人至深的话语和稚拙的表达感情的方式,我被深深地感动了……谁说孩子小不懂事,谁说孩子小不懂事,谁说孩子小不懂感情,谁说孩子小不会善解人意,会的,懂的,无论是性格内向的还是外向的,无论是善于表达的还是不露声色的,他们全懂,全会。这堂课对我对孩子们都是“可贵”的!

《可贵的沉默》教学反思2

《可贵的沉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五组的一篇阅读课文。本篇课文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受到要关心父母,回报父母之爱的教育,学会关心别人。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这是当前素质教育中最响亮的呼声。课堂上老师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还必须善于驾驭学生的主动性并使学生从中得到更大的收获。这节课结束之后,我想了很多很多。平时,每节课教师都是主人,有时学生脱离轨道马上拉回来,生怕浪费教学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有时又害怕学生造成尴尬的场面,自己下不了台,有时甚至牵着他们走。今天这节课反而让我感到了教学的轻松,学生创造的火花也在不断闪烁。这节课成功的很大一个原因就在于我为学生创设了安全的学习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了学生。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师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中,只有这种良好的、民主的伙伴关系,才能进一步创设和谐、愉快、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如在交流“同学们为什么沉默时”,林东同学举手想回答却又答不出来。我没有批评他,也没有不理他,而是耐心地跟他一起研究,一起讨论,这就换给了学生学习的充分自由,使他们充分享受到参与的乐趣,享受到发表不同意见的乐趣,使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综合。”执教本课后我发现:无论是讲读课文还是阅读课文,,在课堂上教师一定不能忽略让学生体验感悟这种情感。学生通过文本感悟生活,只有感悟到了,他们才会用心去生活,才会逐渐变成一个有理想的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够感受到周围的人对他们的爱,同时知道在生活中处处都要回报爱,付出爱,真正感悟到了爱的真谛。

如何让学生从一个只知道接受爱的人,意识到在生活中要付出爱的关键在当老师问同学们“你们中间有谁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请举手。”“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的请举手”这两个问题是同学们沉默了。我在处理这一部分教学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后在小组里讨论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同学们为什么沉默了?”“从课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得出当时课堂上很沉默?”

2、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课堂沉默的一句话或一段话读一读。

3、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这些句子,读出沉默的语气。

4、让学生积累摘抄体现课堂沉默的词语,句子。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议代讲,事半功倍。沉默中使得孩子们领悟出最为可贵的东西:不能只会接受爱,享受爸爸妈妈给我们的爱,更应该懂得关心父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他们带来快乐。

但是上完课时我感觉到同学们把这种沉默只停留在“给父母过生日上”。如果能引申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平时对父母的表现不只是停留在为父母过生日这一件事上,同学们联系实际说到:父母每天为我们准备早饭,我们却总嫌饭菜不可口;父母每天送我们上学,我们却从不说“谢谢”等这些生活小时。让学生主动体验父母为我们的付出,反省自己对父母的忽略,可能这样课堂中的沉默就会有更深一层的含义了。

这节课中学生感悟沉默,要先让学生透过文本看清自己,只有这样才达到感悟的真正目的。?

《她是我的朋友》教学反思1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在这节课上,我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充分的阅读文本。在学生大体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不断加以指导,使学生在感知文本的同时顺利地进入文本。“针对阮恒的这些表现你有什么问题吗?”让他们自己深入研读文本,在思想上、情感上与文本产生共鸣。

这是一篇特别感人的文章,我将纯真的感情基调贯穿全文,让学生通过对朗读中感情基调的把握来进一步理解课文,达到对课文的深入体会和理解。因此,我通过创设情境、想象画面、默读思考,小组交流等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平淡到感人,学生对课文的认识也完成了由“感知”到“理解”直至“深入理解”的过程。

《她是我的朋友》教学反思2

在校际教研活动中,陈素花老师执教的《她是我的朋友》一课以其朴拙的常态教学风貌,引发与会者深刻的思考,为提升校际教研内涵提供了鲜活的范例。现综合诸方观点,阐述如下:

一、常态教学令人欣喜

与会者一致认为,陈老师的课堂教学摒弃以往哗众取宠、华而不实的“教虫小技”,自然纯朴,无刻意雕饰之痕,其浑然天成的教学方式于我们的日常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

1、文道统一,教学目标多维化:

该课的教学目标“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引导学生学会从内容入手体会思想,懂得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由表及里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同时,极其注重语文学习的人文性,让学生体会阮恒待人真诚、无私助人的品格,感受朋友之间的真挚友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友情观。

2、读悟结合,学习方法探究化:

让学生读中悟情,把尽量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多读多想。“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从不同方式的朗读中感悟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这样也充分展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多读描写献血过程这一部分,勾画出描写阮恒动作、神情的语句,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学生评议,激励读,创设情境读,让学生明白阮恒献血时内心很复杂。其二,发挥想象,合作释疑。教学时发动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当学生找出阮恒神情动作句子后,引导学生抓住阮恒的异常表现及其矛盾之处提问,以小组的形式讨论,想象阮恒当时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在学生读议之后,各小组汇报本小组的想法,充分展现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学生在此时充分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全班互助互学,共同探究阮恒的内心世界,体会阮恒虽然说以为献了血自己就会死去,但为了朋友能活下去,仍然坚持献血的可贵品质。

3、读说互促,情感体验生命化:

语文教学要“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灵魂塑造灵魂”。陈老师在学生理解全文后,用满含激情的语言进行熏陶感染:“小阮恒的鲜血流入了小女孩的身体内,她慢慢地睁开了眼睛,她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她的朋友。是朋友将她幼小的生命挽回,是朋友让她感到了这世界的温暖,是朋友使阮恒勇敢地举起了手,是朋友使他有了战胜面临死亡的勇气。他们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然后发问:“同学们,你们现在的心里有着怎样的想法?最想说些什么?”于是学生有的谈自己读了这个故事以后的感受,有的对阮恒说些什么,也有的对小女孩说些什么。这一设计着眼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利于学生学习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发挥。充分体现了“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理念,从而实现“培养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这一目标。

二、精彩失约引人深思

陈老师在反思中提出,她在“假如你是阮恒,你会怎么做”这一教学环节中,预设了两种教学方案,即学生“愿意献血”和“不愿献血”两种可能性下的教学思路。结果,课堂上只出现“愿意献血”一种声音,教学流程偏离了教者的“埋伏线”,教者只好将另一方案黯然搁下。对此,刘金山老师不无遗憾地说:“此时的课堂,如果有部分学生提出异议,发出‘另类声音’,教者再顺而导之,便是本堂课的一大亮点。”可惜,亮点与现实教学擦肩而过,精彩失约了。针对这一困惑,我们进一步深入分析课堂教学,认为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真正做到“让预设和生成激情共舞”(周一贯语)。

1、摒除传统教材观:

在传统观念中,教材是神圣的,其育人目标是无可置疑的。教者在教学中往往就教参教教材,抱着教参的“最高指示”不敢越雷池一步,本是绚丽多姿的语文课堂成了一言堂。学生的读悟被无形的镣铐锁定,自然就听不到“异音”。《她是我的朋友》一文中,作者抱紧“生命诚可贵,友情价更高”这一主旨,对阮恒的“伟大的抉择”津津乐道。我们如果借此教育学生体会友情、学会奉献当然无可厚非。但如果从“珍爱生命”、“合法献血”(阮恒不满18周岁)的角度来看问题,学生则有一百个理由说“我不献血”。因为, “拥有生命,才有奉献”。我们备课时,要尽量多维度审视教材。教师个性化解读教材,是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前提。教者对教材的理解如果是单层面的,在设计教学时,个性化导读就会被忽略。

2、、优化课堂民主性:

只有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动态资源才有生成的空间。在陈老师的课堂上,“告诉我”、“跟我说”这一口头禅不绝于耳。试想,面对六十几名学生,教师与学生交流时,要学生“告诉我”、“跟我说”,学生会做何感想?这种“单线性”、“单向性”交流是极不利建立民主课堂氛围的。尽管教师时常很有礼貌地说个“请”字,但在这彬彬有礼的话语背后,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仍然“阳魂不散”。在教学中,“蹲下来”与学生说话,“迎上去”听学生说话,是融洽师生关的技巧,也是不可忽视的小细节。此其一。

其二,在师生、生生互动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放得开”。本堂课在导入课题时,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朋友观的环节,这本身是极为自由宽松的生成性教学环节。教学时,谈话环节浅偿辄止,一两名学生发言就匆匆“收摊”,一张民主气氛的网刚刚撒开就打住。课堂伊始,自由表达的氛围便“胎死腹中”了。

3、找准生成切入点:

精彩是可以预约的。找准生成点,顺学而导,教学亮点将在课堂中时时闪烁。

我们认为,在《她是我的朋友》一课中,可引发生成的有:

⑴ 课堂伊始,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朋友观,师相机导之。(陈玉梅建议)

⑵ 理解、对比“啜泣”、“呜咽”、“哭泣”三个词时,让学生设身处地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说心里的想法,如“我要死了,我好怕”等(林文锋建议)。

⑶ 课堂临近结束时,启发学生说说“假如不是朋友”该怎样对待这样的事(陈志强建议)。这样,摆脱文本的拘绊,引导学生立足文本的同时,跳出文本,超越文本,焕发个性,在真正的意义上实施生命化阅读教学。

《七颗钻石》教学反思 1

一节课下来,自我感觉效果还可以,学生的参与面广,学生很感兴趣,想象丰富,课堂气氛活跃。

比如,“让学生想象有一位仙人看到了小姑娘的遭遇,她会看到什么,又会怎么想,怎样做的?”这里学生最有兴趣,学生还可以展开想象,小姑娘在找水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她又是怎么克服的?

又如,在让学生转换角色时,学生就是小姑娘,我问:“你为什么这样匆匆忙忙的啊?”这时学生的思维完全打开了,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那种情景之中,此时学生都知道,便不约而同地说:“急着为母亲去送水啊!”

再如,在解决第三个问题时,我问:“小狗会向小姑娘哭诉什么?”“小狗又会向小姑娘欢喜地说些什么?”我用亲切的评价语去引导学生说,学生非常愿意说,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于是,我再让学生自主学习,相互交流,学生非常乐意。我觉得这是我这节课的一个亮点吧。

《七颗钻石》教学反思2

《七颗钻石》是俄国作家列夫8226;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描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个短短的童话故事,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种社会理想: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爱心是永恒的,它像星星一样晶莹闪烁,普照人间。课文首先写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地球上的一次大旱灾,使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使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突出了水在当时的重要性;然后写小姑娘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随着一次次让水,水罐也一次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地球上终于有了一股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是本课的重点,同时应引导学生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在于,读关于爱心的神奇故事,体会爱心对别人乃至对社会的意义,懂得关心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

这篇课文情节比较简单,但内涵比较深,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以读为本的方式引导学生用心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现在,我将结合课堂教学环节,谈谈我的本课设计中想体现的教学思想:

一、创设情景引发情感陶醉

由于儿童生活区域的局限性,这篇与我们孩子生活仍相距甚远,那么就需要"未成曲调先有情",即我们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供引导性材料,建立起与课文的联系,以引导学生的注意与兴趣,诱发积极情感。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置身于故事中,设想处理水的种种方法和理由,既能调动学生课堂的参与的积极性,还可为凸显文中小姑娘广博无私的爱心做铺垫。于是上课伊始,我利用动画课件和凄凉的音乐为背景,我把形、声、光、情、意融为一体,接近时空距离,然后有感情的朗诵课文的第一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认识到水的重要性。认识到水就是生存的希望,有了水认和万物才能继续生存下去,没有了水,等待人和万物就只有死亡。使学生身临其境,诱发学生的情感。

二、自主识字,轻松识记

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于是,我努力将这一理念体现在识字教学中。我运用直观形象的课件,进行识字教学。先通过学生自主识字来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在鼓励他们同桌合作识字,并全班交流识字方法,识字过程体现循序渐进,先认读带拼音的,再读去拼音的生词,最后进入猜读小熊身后的不带拼音的字,让学生趣味识字,加强巩固。

让学生在轻松、宽松的氛围中学习自主识字,体会了主动探究、合作探究的快乐。学生体验了成功带来的喜悦,同时识字能力进一步提高。

三、学生真正"读者"的地位,在形式多样的朗读中发展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经历感知、思考、质疑、探究、发现、交流等多种学习活动中,从而让他们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进而有所感悟和生成。我努力将以上思想运用教学实践中。

1、读书指导具有层次性。教学中我利用自读,读通难读的长句子,感情朗读来推进教学。而且每次读的要求不一样,层次也不一样。

2、抓住重点语句,指导感情朗读,教于读书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中我让学生再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默读,画出学生最感动的语句,并思考是什么让你一次又一次的感动。然后让学生再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在全班交流的时候,我根据学生的立足之出,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并让学生在各种读的方式下,总结出如何将课文读得又感情,如何去体会课文所蕴涵得情感。让学生在感情朗读得同时习得读书得方法。

这一节课结束了,可是留给我得是深深的反思。现在回过头来细细反思课堂,我总结出以下几点做的不完善,今后应该改正:

1、时间分配有点不合理,造成前松后紧的课堂节奏。

2、读书指导上有点不到位,过渡型语言不简洁明了,有些不准确。

我会用汲取本节课总结的经验和教训,用于以后的课改之路上。

《妈妈的帐单》教学反思

江苏省湖州市南浔实验小学 丁伟利

听了沈老师的课,我想从三方面谈点自己的看法。

1、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发挥:

学生从彼得给妈妈的帐单入手,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彼得是个能干的孩子这一结论。出示妈妈的帐单后,又请学生联系自己的妈妈,体会妈妈给彼得的十年幸福生活所付出的那份辛苦,填写妈妈应向彼得索取多少报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2、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在学生联系自己的妈妈平时是如何关心照顾后,请他们再填写妈妈那份不完整的帐单时,有许多学生已在情感上受到了感染,不约而同地填写了0芬尼。当学完课文,反复朗读了妈妈那份无价的、无私的、无声的帐单后,学生已体会到了母爱的那份真诚。因此,有的学生激动地想对妈妈说:“妈妈,我爱您!”“妈妈,我因您而骄傲!”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这就是教材中能体现的“语文教学的情感性”的魅力所在。

3、教师的语言精炼、流畅:

在整个的教学中,沈老师的语言是很精炼的,没有重复的、多说的话;沈老师的语言也是流畅的,各个环节的导语清新、自然,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在这样的课堂语言熏陶下,学生的语言发展定会有长足的提高。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7单元教学反思

评课稿 2010-08-21 22:08:51 阅读378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太阳是大家的》教学反思

为了迎接市教科院的评估,学校领导要求每位教师必须准备一节课,我选择了《太阳是大家的》这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一首拟人化的儿童诗,描写了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鲜花上洒满了金色的阳光,小树在阳光的照耀下茁壮成长,小朋友在阳光下欢快地玩耍。诗歌文辞很简单,但含义却不容易领悟。《太阳是大家的》寓意“世界是大家的”,只有全世界人民加强理解和信任,各国人民才能和平共处,人类才会有更美好的明天,全世界的孩子才能共在一片蓝天下,分享太阳的温暖、世界的和平、社会的安宁。

我是这样设计的: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感悟“太阳落山时的美丽,太阳一天的工作以及别国小朋友对太阳的期盼”。(因为朗读是语文课中阅读教学的主旋律)我以学生熟悉的“晚霞”为切入点,带出“红彤彤的晚霞”,再引出第一节和整首诗歌,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所描写的美景和太阳给小朋友带去的快乐和希望;再通过品读、评读相结合,又以老师的范读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诗歌所蕴涵的寓意“世界是大家的”,也使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这节课学生读得充分,悟得也轻松。

在这节课上,读是重点,可就在读这一方面,由于我的评价语的模糊没有针对性,导致学生在读上没有一点进步;朗读的次数虽然很多,但只是少数同学在读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结果在后半节课时,有少数同学觉得无所事事,有些散了。学生的问题我在课堂上感觉了事情的变化,可不知道怎么挽回。这可能是经验不够吧,或者是我没有把面向全体学生这个理念贯彻到脑海里吧。

而且学生和我预想的也有差距,当我在出示卡片“彤” 和“红彤彤”让学生读,并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时,(因为朝读课时我指导过预习范读过课文)居然学生都说是多音字。害得我解释了半天。

通过这节课,我知道了,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锻炼自己。备课时不光备课本,更要备学生。备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

《一面五星红旗》教学反思 1

“爱国情感”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个虚幻、空洞的词。如何引导学生感悟文章中的爱国之情,体会世界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便成了教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而爱国情感不是感性的说教,它务必在教学中有个实实在在的载体,那就是语言实践。没有扎实的语言实践,热爱祖国的说教自然成了“空中楼阁”。而语言实践就是要带领学生研读文本,反复品味,深切体会,读出文中情,读出文中味,读出融入孩子自己的情感的文本味来。课刚开始,通过看运动员获奖,升国旗的录象和自己在这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中,望着徐徐升起的五星红旗,你会想到些什么?通过心灵对话:学生初步明白五星红旗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尊重和爱护它。在教学中,我重点引导学生研读重点词句,感悟爱国情,体验爱国情。如在指导学生感悟“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等重点句子时,呈现典型的三个层次:读出理解──说出感受──再读体验情感。首先学生自由读重点段落,勾画出表示”我“动作的词句,自读、自悟、自得;再让学生默读体会,说说自己对句中哪些词有特别的感受?交流中,我相机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吃力、趔趔趄趄”,从中品出了留学生身上沉甸甸的爱国情意,为维护国家的尊严,决不向饥饿低头;接着,再给予学生阅读的空间,让学生带着自己感悟到的文中情,自由感情读重点语句,读出自己的内心真实的情感体验来,切实地体验到留学生身上浓厚的爱国情思。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得到了“言”,感受到重点语句中每个字词里所蕴含的“爱国情”;也得到“意”, “我”的爱国情与孩子生活中的感性的爱国情融为了一体,使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得到净化与升华。

在调控课堂教学发展中,语言机智似乎也有待锤炼,不仅抓不住学生问题的实质进行有效的课堂生成,而且问题琐碎,如“哪里体现他很饿?”“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没有人给他吃东西?”“他来到面包店吃到面包了吗?”……这一个个毫无思考价值的“以教定学”问题扼制了学生的发展。

《一面五星红旗》教学反思2

我和学生学习课文《一面五星红旗》第二课时,共同和课文中的中国留学生进行心灵对话,体验到他爱生命,更热爱象征祖国的五星红旗,使学生体会到只有爱国的人,才会受到世人的尊重。每一个中国人,既应具有中国灵魂,又应拥有世界眼光。因为学生年龄小,他们对五星红旗的理解,对祖国的热爱,只停留在很浅的层面,课文中这个感人的五星红旗的故事,引领学生设身处地的去想,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去体验生命的可贵,当一个人面临生死的抉择时,如果他为了祖国而牺牲自己,他就是一个崇高伟大的人,这是人世间最高尚的情感,这种情感都是从留学生的行动中体现出来的,想起来容易,真正做起来很难,恰恰留学生用行动证明自己为保住五星红旗,宁愿饿死,不做有损于祖国的事,学生感受到这行动背后所蕴涵的巨大的动力,知道五星红旗的重要,再理解异国面包店老板的态度变化的原因就水到渠成了。如果在此时加入中国留学生会以何种方式感谢面包店老板呢,在全篇的行动胜过语言的氛围中,就很有

必要了。

在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过程中,我应该把国旗护卫队在天安门升旗的录像放在小记者采访后,然后再导入自从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五星红旗就在人类的旗海里闪烁起绚丽的色彩,最后让学生欣赏五星红旗飘扬,感受做一名中国人多么自豪。

学生在读中领悟,在欣赏中升华感情。我引导学生读得不充分,应该多读,各种形式有感情地读,学生会感同身受。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

本课的对话较多,要指导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在课文中,有很多语气词的提示,例如,“夫人,您买一个吧!”要读出恳切的语气;“您是中国人吧?”是猜测,要读得比较轻。教师指导前,让学生自己先说说,课文中的对话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提示学生寻找课文中类似的词语。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2

本课叙述详略得当,作者对美丽的大瀑布风光一带而过,而是围绕课文重点,,将笔墨放在选木雕,放弃买木雕,送木雕等.

我觉得这篇课文对三年级孩子而言,课文里的时代背景还是有必要再和孩子介绍.于是一上课,我就和同学介绍了赞坦铁路的建设,我们中国当时对非洲的援助.孩子们听了都非常感兴趣. 接着进入课文学习,从复习入手,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南非. 在那个地方有什么著名的东西呢?读课文,让孩子开始读前面四段.读后说说知道了什么?并让孩子理解"名不虚传""游人如织""琳琅满目\';等四字词语,让孩子们知道了什么是大瀑布和木雕是非洲的有名的,把孩子们说的"选木雕"写在黑板上. 接下来的文章内容就是让孩子自由读了,抓少年言行的句子,和同桌交流交流,想想那少年心里可能在想什么.然后全班交流,同学说了再请全班读,读后说说那少年可能在想什么.孩子读少年的话,我读中国夫人的话,这么反复读了,再一起读读划出来的关于少年言行的句子.根据孩子们说的,我在黑板上继续写"放弃买木雕,送木雕". 然后思考,读到这里,你觉得少年是怎么一个人?你感受到什么?思考后同桌讨论说说,全班交流.孩子都能够说出这少年是个对中国人非常友好的孩子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教学反思

借助媒体、资料,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体验。学生生活阅历少,存在许多认知上的空白,为此,教师十分重视借助媒体、资料等手段帮助学生体验。《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一文写的是非洲国家阿尔及利亚发生地震,中国派出了救援队帮助救灾的事。中国国际救援队这种组织离孩子们太远,他们无法体验他们工作的艰难和伟大,因此,首先借助图片资料让学生先了解这种工作的性质,然后再通过他们工作时的一些图片及当地受灾后的一些场面介绍极大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感受到了救援队的了不起。最后,学生通过感情朗读,融入情境,尽情释放自己的心情,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在体验中感悟文本丰富的主题。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资料的使用,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补充学生的认知空白,提高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起了很大的作用。

老师们,就让我们如省小语会会长沈大安老师所说:实实在在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做一个智慧型的老师,让语文教学更具魅力!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8单元教学反思

评课稿 2010-08-21 22:11:02 阅读348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乞巧》教学反思

《乞巧》是人教社新课标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一首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智巧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培根说过:“读诗使人灵秀。”那是因为诗中有意境。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的是创设情境、互动教学的方式,也就是意境互动教学策略,事实证明还是比较成功的。

1、借画面互动:

《乞巧》这首诗有两幅大的画面:一是天上,碧霄只是背景,而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才是主画面,这在教材的底图很清晰;二是人间乞巧的场面。除了在课前加几个晚班搜索到了让我中意的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外,在教学环节中,我还安排了让学生根据诗句想象画面,配乐再现画面,让诗句和诗意化为可以视觉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图片。

2、借音律互动:

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在教学中让音乐成为拉近时空、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是我的初衷。在朗读在背诵在想象的时候,我本想选用经典名曲《阳关三叠》作为背景音乐,可后来又觉得学生难以从中体会到牛郎织女的相思之苦、重逢之喜、人间姑娘的乞巧之切。于是,我便用《西游记》插曲《女儿情》取而代之,音乐响起,缠绵悱恻,宛若将人带至几千年前的时空,怎能不激发起在座的学生、家长无边的遐想呢?

3、借吟诵互动: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吟诵是古诗教学很多老师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我教学时由学生背诗入课,教师吟诗入题。课中吟中诵,诵中说,说中解诗意、品诗味、入诗境。

4、借想象互动:

丰富的想象是这首诗明显的写法特点。教学中,我让学生想象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画面,想象人间乞巧的场面,最后请学生大胆地向织女祈愿,启发学生吟诗明志,用说来体会诗人的志趣,体验乞巧的民俗,学生自己借诗咏志,借想象抒情怀。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作为古诗教学,尤其要注意以读带讲、多读多悟,这样才能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这样学生才会不满足于当一个听众,更会自主的去读,也会读得更动听,读得更动情,读得更感人。这是我此堂课的薄弱环节,也是以后要与各位同仁共同努力之处。

《嫦娥》反思

在备课的时候,看到教参上说这首诗在理解的时候会有些困难。但上下来,我感觉还不错的。在上之前,我先让学生回顾了一下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在故事结尾的时候,我有意地进行了渗透,“嫦娥离开了后羿,一个人住在月宫里,虽然做了神仙,但她心里快乐吗?”学生这时候就说她是孤独的。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诗歌教学,在大致了解诗歌内容之后,我又讲了关于作者李商隐的一些相关资料,渗透之后,提问学生:作者一个人坐在房间里很长时间,他为什么会想到嫦娥呢?为什么会觉得嫦娥应该后悔呢?这时候,就有出挑的学生举手说:“因为作者心里也感到很孤单,就像嫦娥一样。”这时候,我就顺机问,“那么,其实,作者在写嫦娥其实就是在写?”“他自己!”学生就马上回答出来了。接着,我就让学生再回过头,自己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当时的意境,像“烛影深”,再进行诗歌吟诵。我觉得,整个环节还满顺的,上得还满舒服的。

《西门豹》教学反思1

1、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做到了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环节简练明快。课堂伊始,以学生畅谈理想导入教学,激发兴趣。接着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写作思路。进而抓住联系,明白人物之间是通过破除迷信这件事联系起来的,从整体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使学生能很快进入学习情境。

2、能启发学生从西门豹对巫婆、官绅头子、众官绅说的话中体会将计就计办法之巧妙。还让学生根据板书用“因为……所以……”练习说话,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不仅让学生明白了西门豹是以客气的话为理由惩治恶人,而且还懂得了“将计就计”的真正含义,此环节的设计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3、在探究过程中采用四人小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自己学习、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时间比例的分配比较恰当。

4、教学中设计的板书起到了多种作用,达到了教会学生学习的目的。

《西门豹》教学反思2

教学《西门豹》一文时,我颇为踌躇。到底该怎样教学呢?我总觉得不能让学生游离在故事情节之外,只做观众和听众。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教学第二段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又到了河伯娶妻的日子了,漳河边上热闹非凡。《法制在线》栏目需要一批记者前往漳河,采访这件事,谁愿意去?学生踊跃报名。接着让学生自由看课文,了解经过。分析内容时,没有逐段分析,而是挑几个重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你在漳河边看到了什么?(人多)听到了什么?(自由想像)新娘命运如何?谁救了她?怎么救的?(出示句子,读一读,议一议,当时你听到西门豹这样说,怎么想?后来怎么明白了?)那些害人的巫婆和官绅有没有受到惩罚?(出示句子,读一读,演一演,议一议。在表演巫婆落水时,要求加上语言、动作。学生很有想象力,嘴里大喊着:“救命,救命!河里没有河伯,那是我骗你们的。快把我拉上来!”然后让其他同学饰演群众,会怎样说,怎样做?学生很有入情入境的感觉。)你作为记者采访了谁?(自由交流,采访了西门豹大人,采访了新娘,新娘父母,采访老大爷,青年、官绅等等,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事件的看法。)最后,你看了整个事件,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请你评价一下西门豹大人的做法。整个过程生动而又重点突出。使学生通过讨论,明白西门豹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是以牙还牙,将计就计,使巫婆和官绅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而且表面上还跟巫婆和官绅很客气。从而使学生明白西门豹是个足智多谋的人,为百姓着想的好官。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1

在上第一课时.读课题之后,我问他们知道了什么,学生说知道了主要是写女娲的,知道写女娲补天的故事。我请学生说了关于女娲的其他故事,学生津津乐道,说了女娲造人的故事。然后再读课题,问他们想知道什么。学生的问题提的很好,就是围绕着女娲为什么补天和女娲怎样补天来问,这也就是我们这篇课文要解决的主要内容。请了四个同学读课文,请别的同学一边听一边寻找问题的答案。我下去巡视了一圈,大部分学生能专心听,勾出问题的答案。但也有几个学生什么也没勾出来。

开始解决第一个问题,在请学生读了这一部分之后,让他们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说得很好。有的说:“我仿佛看到洪水冲来,房屋倒塌,人也被冲走。”有的说:“我仿佛看到孩子们在哭着寻找爸爸妈妈。”还有的孩子说:“我听到了孩子的哭声,动物惊慌的尖叫声。”在体会之下我们充满感情地读了“许多人在水里挣扎”。然后我问他们这两天热吗?孩子们点头,我说:“如果这时身边有熊熊大火,你有什么感觉?”“热啊,热死了!”“会被烧死。”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有的还用手不停地扇风,仿佛真的被火围住了一样。我们再感情朗读“许多人被围困在山顶上”。在体会“地被震裂了,田野里出现一道道深沟”时我启发他们结合地震的灾难来体会。然后再请学生读,两个学生读得很有感情,仿佛真的看到了那种灾难。然后全班再读,感觉学生的读上了一个台阶。

看到学生有滋有味地读,我觉得很高兴。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2

《女娲补天》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我国古代流传已久的神话故事。本文自然灾害场面描写生动逼真,全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想象奇特丰富。学习本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受到我国历史文化的熏陶,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二是感受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民大众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的精神。要求学生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边想象画面。了解女娲为什么要补天以及补天的过程,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劳苦大众,不怕危险、勇于奉献的精神。

首先在讲课前,我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包括理解生字词,熟读课文,这样,在学生还没有学习课文之前就已经对课文比较了解了,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

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看一段录像,然后通过自己阅读课文先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对课文中难读的字音、不理解的词语,鼓励他们先自己解决。弄不懂的向同学和老师请教,互相讨论弄懂。让学生再读课文时,让他们带着问题读,思考问题,和同学讨论来读懂课文。然后就问题展开讨论,让他们各自发表自己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到女娲的勇敢精神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在小组讨论时,我要求他们就讨论一个小组成员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因为就围绕一个问题,所以每个同学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课堂气氛活跃。

在全班同学讨论时,我让同学们自己说,他们回答问题很积极,就边平时很少举手的同学,这堂课上也很活跃。他们根据看书的理解,说出自己的喜欢、崇敬、向往、同情的感受。我想,只要给学生创造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主动,就能听到学生幼稚的语言,真实的感受。

本来准备本堂课将课文学完,但没有预计到同学们的回答会那么积极,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没有学完,但我觉得,同学们能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也是一种收获。

《夸父追日》课后反思1

《夸父追日》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但在教学中仅仅让学生略读是不够的,要授之以法,循法而学。叶圣陶先生就曾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先让学生自由读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并围绕课题“追日”质疑,以为什么追、怎么追、追到了没有为切入口,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段落、相关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再用自己的话来表述,由形象到抽象,由具体到概括,为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铺设了台阶,符合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化难为易。

在研读重点句子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读自悟,边读边悟,让学生在自主读文的基础上,讲讲你读懂了什么?进行简单的交流,并指导学生一次又一次的朗读,感受夸父的形象。

在最后“考考你”这一环节,联系最早写夸父追日故事的《山海经》,请学生读读古文,结合课文所学,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其含义,旨在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再上一个台阶,学会阅读古文,同时亦是对所学内容的又一次升华。

《夸父追日》课后反思2

练笔的指导。课后的泡泡,实际上是一则小练笔,也是一种读书方法的引导。要提示学生:学习本组课文,不能只停留在注意故事情节的有趣、好玩上,应该多想想课文为什么要这样写,从课文内容中能想到些什么,并多与身边的人交流看法,慢慢就会有一些感悟,再提起笔来就有话可说了。这种读书的方法可以迁移到其他组(册)的学习中。

二 :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燕子》教学反思

本文语言清新明快,描写准确生动。(www.61k.com)燕子可爱的外形,飞行的轻快,休息时的优雅,都一一跃然纸上。我在教学中作了以下一些尝试:

1、充分利用多媒体再现课文所描绘的场景,促进教学的形象性。我在教学一开始,就为学生播放了一段明媚春光的录相。学生观看后都不由自主地发出赞叹。后来我又播放了燕子飞行和休息时的情景,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燕子飞行的轻快和休息时的悠闲。

2、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教学的自主性。在本课教学中,能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尽可能地创设条件,提供了各种吸引学生个体、学习、自主参与的机会。

3、不断丰富学生想象,链接生活实际,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如在理解“赶集”一词时,我让学生说说自己去赶集时的感受。再想想课文中说谁赶集?为什么这么说呢?学生通过与生活的联系,一下子就明白了春天花开多,给人以赶集、热闹的感觉。我还让学生试着说说课外有关春天的诗句,激发学生对语言的兴趣。

让学生看图、欣赏燕子优美的身姿,可以给孩子们一片开放的园地,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讲,讲自己喜欢的,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也会使得课堂上的知识进一步得到了升华。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开发,变封闭为开放,教学活动犹如放飞快乐的翅膀,让学生的阅读快乐从课本飞向想象的空间,从课堂飞向课外,多形式和多渠道,高效地发展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体现了语文教学与生活的有效结合。

2011年2月24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这是新课标中明确规定的,所以在《古诗两首》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根据中年级学生喜欢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这一特点,在课前,通过让学生收集有关春天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诗歌的特点,出示直观的插图,再现诗歌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悟春天的美。

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主人”意识,让学生自己观察字的结构,然后小组讨论怎样记住这些字,从中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贯彻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课标精神。在《咏柳》一课中,我先让学生回忆有关柳树的诗句,和你想象中的柳树的样子,便于学生对本古诗的理解,《春日》一课中,我让学生先想象春天给我们带来哪些变化,从而更好的理解作者的心情,理解古诗的意思。

另外,我让学生在学诗歌中练习写话,让学生借助自己所收集的图片,先说后写,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消解写作的神秘感,让学生想说什么就写什么。从中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课堂上启发学生互相交流查阅资料的收获,不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对学生终生有益。特别是课后作业的布置:“除了学过的,同学们再找一两首,下节课你们来做老师,给大家介绍。”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很有新意,它打破了课内外的界限,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这正是素质教育的需要。(www.61k.com]

2011年2月25

《荷花》教学反思

《荷花》一课已经结束了,反思这堂课,有欣喜,有遗憾,欣喜是学生带给我的,

而遗憾却是我留下的。

《荷花》是一篇经典美文,为了不破坏它的整体韵味和美感,我设计的第一课时重

点是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第二课时重点是理解、积累和运用。

第二课时,我的追求的目标是让学生在情境中品读语言,欣赏语言。不仅要让学生

领略到荷花的美,更要让学生领略到语言的美。很羞愧地说,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比我出色。他们对词句的品读和感悟有一定的深度,而且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尤其是对“挨挨挤挤”、“冒”、“露”等词的探究,让课堂实现的真正的“对话”,给课堂带来了生机。接下来的一个环节,我的意图是想不露声色地把他们带入情境,让他们在无意识中把自己当作一朵荷花或一片荷叶,让他们互相观察,互相欣赏,然后用语言描述身边“荷花”的“千姿百态”。教材上没有具体描绘荷花的种种姿态,这样做是对教材的一种扩充,也是对语言在理解、感悟基础上的一种创造性运用。但是,在进入这个环节的时候,我的引导有些仓促,我那么急切地让他们“冒”出来,可他们就是一下子“冒”不出来。等他们“冒”出来时,留给他们观察、欣赏和用语言表达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这本该是这堂课的一个高潮,但由于我的引导失败,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非常遗憾!

新课改倡导自主学习,以学生为本,但是,如果课堂上,教师为了尊重学生,顺其

自然,不对课堂做任何调控,那课堂就容易陷入无序状态,课堂效率会大打折扣。这样,显然和新课改是不相符的。课堂上,如果你努力地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调控自己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每个环节都把时间掐得准确无误,这样做,或许能完成你预先制定好的任务,但是,课堂就容易陷入僵化状态,没有生机,更难有所谓的“生成”。可见,课堂上教师的调控是必不可少的。

2011年3月1日

《珍珠泉》教学反思

《珍珠泉》是非常美的一篇散文,我觉得从文章中的语言以及泉水的特点来说都非

常的贴近孩子的生活,应该会引起他们更多的兴趣,所以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还是非常有信心的。

在课前我搜集了很多关于泉水的资料,有图片和视频材料,还有一些文本的材料也

是关于中国的名泉。原以为这些足够能够帮助学生来学习和理解课文并且从中体会作者写作的思想感情,可事实上却不是这样。追根究底就是我在教学设计上考虑的不够全面。因为本课是略读课文,所以我只设计了一课时就结束。在导入的环节中,我给同学们看我搜集到的图片,他们发出了惊喜的赞叹声,基本上达到了我的目的,充分的引起了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接下来就是认识生字词,分段读课文。就在读课文这个环节上让我觉得头疼,感觉到很多同学在预习课文上做的很不好,课文读的不够流利,有的生字甚至还读错,在此耽误了很长时间,到开始分析理解课文的时候已经过了20分钟了,这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个时候我就很着急。[www.61k.com]学生已经知道了珍珠泉是个美丽有趣的地方,于是我就让他们到课文中去找一找哪些地方最能体现出珍珠泉的美丽和有趣呢,把这样的句子或词语在书上划出来,读一读。可是由于剩下的时间太少了,我就没有给学生太多读书的时间就让他们开始汇报,结果就可想而知。现在想了想我又犯了以前常有的错误,就是没有重视读,学生读的不够到位,自然没有太多的感悟,虽然我也在努力的改正这个毛病,可是有的时候不知不觉就着急了。而且我以后也要更加的重视学生的预习,因为这也直接关系到上课听课的情况。

上课要注重方法,如本节课用的是演绎法,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去感悟,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出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然后再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对这个句子的理解。这样的话就有助于孩子们理解能力的提高。

2011年3月2日

《翠鸟》教学反思

在教《翠鸟》这一课时,我在备课中考虑到对于翠鸟这种只闻其名,不见其形的小鸟,学生们知之甚少。针对本课必须完成的教学目标,从网上下载的课件,结合挂图和若干鸟类头饰,并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翠鸟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的资料。

课堂中,感到引导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然后分组交流的完成为学生主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供了适宜的空间,汇报交流中指导学生注意语言准确与生动,培养了想象力与表达力,如出示两组句子,每句较之前一句都多一个“形容词”,这样写的作用让学生观察,读中比较体会,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学生感受、体验作者抓翠鸟外形美、捉鱼本领高这两部分时,我适时播放了色彩艳丽、富有动感的画面,借助了画面由爪子→头部→背部→腹部,颜色不断叠加,呈现了五彩斑斓的羽毛变换,同时配以小鸟清脆的鸣声,朴棱着翅膀箭一样捉鱼疾飞的身影,鱼儿机灵吐水泡的声音,较好地解决了本课理解上的难点,使学生身临其境,不仅感受到了翠鸟外形的艳丽之美,而且极好地体会了翠鸟“钓鱼郎”的美称了,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在孩子们饶有兴趣之时,我的一句:“你们喜欢翠鸟吗?原意背下来翠鸟的美丽和它捉鱼本领高的描写吗?”学生们齐声“愿意”继而兴趣盎然地背起来,全然没有了畏难情绪和被动状态,而此时我依然用课件演示外形分环节画面,帮助那些有困难的学生。这种分层指导课后效果得到检验,绝大多数学生均能背诵下来。

根据文本特点,要力求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营造一个优美的教学环境。精美的课件、新颖的板书设计让学生从视觉上,听觉上都有一种美的感受。因此整堂课学生都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在快乐中积极主动的深入文本,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来感受动物的可爱。

2011年3月9日

《燕子专列》教学反思

上了《燕子专列》感受颇深,这是一篇发生在人和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内容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不是太难理解,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的重点语句中体会到人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与动物之间的美好的情意,对学生进行爱护鸟类的环保教育。[www.61k.com)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就以爱作为主线来贯穿课文打动学生。

在授课的过程中我就注重了这一个“爱”。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背诵第一课《燕子》中的第二段,感受燕子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是多么快乐,在让学生进入课文,本课中的燕子遇到了什么困难?让他们的心一下子为燕子的遭遇而调动着,为燕子的遭遇困难而着急着,而我也注重了每个环节导入语的设计,希望学生在充满感情的导语的引领下,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又可以有舒服自然的感觉。而大部分学生也非常的配合,一堂课下来基本理解的透彻了,在朗读方面都能体会到他们真的是进入了课文,被人们的爱感动了。但还有些同学在槛上我也感觉他很活跃回答问题也很正确,可为什么一做作业就不行了,是不理解吗?

现代语文教学,非常注重个性化阅读和感悟,注重学生大胆地表达个人的创见和疑问。新课程认为,对课程的内容和意义的理解不是每一个人都相同。每一个人都在重新解读课程,把课程给的内容转化成自己的课程。教师是课程的二度开发者。学生也应该是课程的最终创造者。所以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参与和建设文本的机会。

2011年3月10日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反思

本文篇幅短小,语言朴实,然而其中蕴涵的道理是十分深刻的。因此我将本文的主要特点归纳为“言简意赅”,根据这个特点展开了准备工作,在具体执教之后,我从以下几个反面展开反思。

正是由于学生的识字和写字量增加了,所以识字的巩固工作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拿《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课文中的生字“葱”的字形、“裸”的读音,“郁”的字义来说都是难点,因此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仍然做了强调,目的就是加强巩固,让这些难记的字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深的印象。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精读课文时教材的主体,是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主要凭借,在本文的执教中我虽然采取了多种多样的读,但是我主要进行了默读的训练。在我分析了文本特点“言简意深”之后,我将默读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因为本文中有很多地方的词句是要求学生认真思考的,而默读的特点就是速度比朗读快,更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因此在朗读的时候我强调了默读的特点“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强调要“在心里读、在脑中思”。虽然刚开始这样的训练,还有点难度,如在课文教学时,我虽然让学生默读课文中三次提到的“锋利的斧头”的句子,但是学生也没有能真正地进入思考的状态,但是我相信,只要进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学生的默读技巧一定有更多的进步。

教学的惊喜有时候是在课内,但也还有课外的延伸。教学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倡议孩子们为我们周围的环境做点小事,没有想到周末的时候,班长带来几个学生到我家找我,说他们做了几个保护环境的广告牌,当时我还想这只是我的一个作业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是孩子们却说要把这些广告牌放到学校旁边的小河边,还扬扬手中的垃圾袋说要利用周末的时间和伙伴们清理河边的垃圾。

2011年3月14日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主要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www.61k.com)刚开始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学生借助拼音,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然后是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主要抓住重点词句,反复朗读,从筑路工人和工程师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增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体会人们为保护橡树而体现出的一颗高尚的心。最后是让学生锻炼口语交际: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能为保护环境做那些事。通过本课的学习,我发现大部分学生深受感染,环保意识增强了不少。他们纷纷表示要保护树木,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一个学生说主要讲工程师和工人们为了不砍橡树,就把公路修成了马蹄形。这时另一个学生表示反对,他认为工程师想砍树,是在工人们的影响下才改变主意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契机,于是我向学生了解他们的看法。有七八个孩子同意后者。于是我让孩子们仔细读课文,找到自己的根据。孩子们找的很认真,不一会,一双双小手就迫不及待地举起来了。认为前者的孩子首先找到的根据是“工程师”说: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说明他认为计划是最重要的,意思是要砍掉橡树。马上就有孩子反驳:“请读这一句:他长久地看着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如果他想砍掉橡树,还会长久地看橡树吗?”说得多好。我马上对孩子们说:“读读这一句,想想他在想什么?一个孩子说:“他在想计划是不能修改的.”另一个孩子说:“他在犹豫.一个孩子说:他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时一个孩子站起来说:“他不想砍掉橡树,也不想修改计划,正在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工人们的话让他做了决定.”于是我们又一起读了这两段.孩子们肯定了这种想法.于是我们看他们这样做得到了怎样的结果,一个孩子提出什么是高尚的心.很多孩子自动举手回答了他的问题.然后我们再回到课文中,让孩子们找出哪些句子能表现他们的高尚,孩子们很快找到了,并且谈到了自己的体会.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情朗读了句子.孩子们热烈地讨论着,我微笑地听着他们的见解。一个个重要的句子就在他们的辩论下轻松地解决了,最后孩子们达成了共识:工程师也有一颗善良的心。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老师要做好学生作文的引路人,想让学生的作文鲜活起来,就要让他们阅读!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用纯净的心灵去触摸这个世界,认识这个世界。用眼睛去发现大千世界的真善美,用耳朵去倾听大自然的各种声音。用心去体验成长路上的点点滴滴。

2011年3月16日

《寓言两则》教学反思

了解故事,读懂寓言所蕴涵的道理,这既是寓言学习的主要目标,也是寓言学习的方法,老师把学习的目标与方法清晰地教给孩子,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扎实进行,落实有效。从题目激趣导入,探究“寓言”的意思,以关键问题为切入点,引导理解故事内容,感悟寓言的道理,并创设平台,多次引导学生把读懂故事内容与感悟故事蕴涵的道理交织深化,使目标的落实扎实到位。

在教学《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时,我根据课文思考题“养羊人对街坊的劝告,开始是怎么想的?后来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结果怎样?”设计了表格,让学生自学课文,收到了良好效果。出示表格以后,请学生自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表格。学生自己读书、思考、填表,克服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归纳学生死记的弊端,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自学获得了知识,学会了学习。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寓言《南辕北辙》的教学首先以理解课题中的“辕”和“辙”入文,然后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点出“南辕北辙”的意思的两个句子,读读体会。[www.61k.com)以为课文基本是对话,所以第二部分是让学生通过对读来体会人物的特点。同桌对读,熟悉课文后,师生第一次对读,教师读朋友,学生读坐马车的这个人。教师在读时,把文中的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读后让学生比较,通过比较理解朋友的竭力相劝,和反衬这个人的固执,不听劝。师生的第二次对读,角色交换,教师在读时,省去三个“没关系”。学生认为这样不能很好地体现这个人的顽固、傲慢和不虚心,因此补上三个“没关系”,再读课文。经过这两次的对读,学生从人物的言行中体会了人物的特点,既读熟、学懂了故事,又提高了理解能力,寓意的理解也水到渠成。最后让学生同桌再对读,加深理解。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教学,当发现与文本的对话中、与同学的交流中有自己不能理解或者无法接受的看法时,便表达了出来,与同学老师交流。从而,课堂教学便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和多变性。对于《南辕北辙》这则寓言,在“地球是圆的”的理论得到充分证实以后,它的寓意确实已经悄悄地发生了变化。当课堂充分开放,充分接纳学生对时代发展的不同认识时,课堂教学便具有了极大的生成空间。

2011年3月23日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

今天执教了《惊弓之鸟》,回过头来反思一下,这堂课有不少得失之处。

先来谈谈收获。今天学生的表现非常棒,完全入境了,尽情地与文本展开了对话。当我向边飞边鸣的大雁采访时,“雁小姐,你为什么飞得这么慢呢?”学生悲伤地说:“我上次被一支箭射中了,伤口还没有愈合,每扇动一下翅膀都痛彻心扉。”我深情的说:“是啊,怪不得你飞得如此缓慢!”??学生完全把自己当作了大雁,想大雁之所想,悲大雁直所悲,充分展现了孩子们独特的感悟,同时也理解了更羸的分析,在随后的理解更羸的两句话,用因果句练习说话时水到渠成。

教材在更羸的分析之后戛然而止,魏王听了之后会有什么反应呢?这成为了教材的留白之处,运用这个空白,让学生说说魏王可能还会说些什么。学生思考了片刻后,精彩的点评此起彼伏,纷纷借魏王之口谈出了自己的体会。“更羸,你真不愧是我们魏国的射箭能手!”“更羸,你不但有精湛的射箭技术,还善于观察、分析。我要封你做大将军”(真是慧眼识英才)“更羸,你真是名不虚传啊!”(已经佩服的五体投地了) “更羸,你是我们魏国的骄傲!”??学生们积极性完全调动了起来,讲起来滔滔不绝。

其次,我抓住“更羸是古时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深思探究,为什么说更羸是射箭能手?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中,寻求答案。在为什么说是“嘣”置大雁于死地的讨论中,引导学生分析更羸分析的一段话,明白课文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上课中,竟然由于紧张,时不时忘了下一个教学步骤,而不得不时时拿着教案上课,犹如那只惊弓之鸟,心理素质如此脆弱,是我课前所为料及的,致使对学生的回答不能做到全神倾听,适时作出恰当评价,更好地调控课堂。看来,还得多加锻炼,多上公开课。

窦桂梅老师在主题阅读的教学理念中曾说过,何不由此生发,让学生收集成语,分层阅读呢?如:以弓箭为线索:《杯弓蛇影》、《一箭双雕》、《百发百中》、《箭在弦上》;以射箭能手为线索:《后羿射日》、《纪昌学射》、《百发百中》;以成语的出处为线索:《战国策-楚策》,值得我去进一步的思考和学习。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2011年3月24日

《画杨桃》教学反思

我主要从读的角度入手,以读为主,朗读感悟。[www.61k.com]

上《画杨桃》时,我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就安排了让学生自由表达质疑。孩子们读书后,都应该有一种“读完了就想说一说”的冲动。因此,我请学生自主地、自由地站起来说一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心得。在我的鼓励下,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提出了很多有代表性的问题。这些发言,不但培养了学生自读自悟、表达质疑的能力和习惯,也使教师了解了学生初读之后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疑难所在,为教师下一步的教学,提供了学情参考。从学生的发言和质疑看,他们提出了为什么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的样子?他们理解的重点放在了对父亲的话和老师的话的理解上,即“角度不同”和“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上。而同学的两次回答,第一次回答:“不像!”“像五角星!”,第二次回答:“不??像。”“像?? 五??五角星。”两次回答内容相同,但是语气却不同,我让学生先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为什么会这样?这一环节中,学生在课文中找得很准确,这里既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从中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而且在朗读时孩子们的语气很好,让听得人很容易感受到文中人物的心理,让我很高兴,这达到了我对学生文字理解和朗读的训练目标。

然而,在教学《画杨桃》一课时,由于缺乏教学的机智,导致教学过程不是很流畅,一学生在同学们质疑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它讲到了两个方面,学生说为什么它会画成五角星的样子。一位学生马上说了两个方面,一是小作者的位置不一样,再一个是受爸爸的话的影响,由于预设没有想到前后顺序,于是自己没有将课件的使用与这个课堂实际很灵活地结合。

《新课程标准》在目标定位中强调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良好的语感,要先靠平时多读,和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来实现。语文学科的复杂性,决定了语文教学改革的复杂性。不同的课文,必然有不同的教法,怎样找到最适合“本课”的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而又符合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读思结合的基本规律是最需要思考的。

2011年3月25日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

今天,我执教了《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这篇课文故事性强,文字浅显,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于阅读和理解。

通过自己的课堂实践和领导的点评,我有几点体会:

在教学中,我始终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读文之前,我用《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故事吸引学生,让他们以浓厚的兴趣投入到课堂中来。听完故事,问:“你们知道为什么皇帝刚开始不满意,当他看到最后一幅画的时候又连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声叫好吗?”学生回答后,自然导入到新课:“是啊,最后一幅画的作者想到了别人没想到的,所以取得了成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就是一个《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www.61k.com)”

教材要求教师在讲略读课文时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不必把每一句话都搞清楚,大的方面搞清楚了,有些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可以留着今后解决。正是由于这一思想指引,我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组织学生围绕一定的学习任务进行合作学习,并围绕着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这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主要是想让学生把前面精读课文中所学习的分段、理解课文等语文基本功,用于本课的阅读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为了节省时间,我设计了一个表格,目的是让学生小组讨论后填表,但可能是因为每人手中都有一个表格,大家没有讨论而是各自完成后才交流的。如果再上我会给每小组发一张表格,真正发挥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在拓展环节,我把教学创新点放在以教材为基点,向生活、向课外延伸,为学生提供大量的阅读内容,开阅学生的朗读视野。

可是,我却把这种读设计、实践为学生的默读全全代替了,使课堂上没有听见一次完整的或个人的或集体的朗读声。今后不管再上任何语文课,我都不会忘了朗读在语文中的作用。当学生读完一篇文章或一个故事,更要注意引导学生按课型的特点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今天这节课上回答的几个学生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语言都不是十分简练,遇到这种情况应及时给他们一个思路,一条线索,让他们准确地说出文章的大意。

新课程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本篇课文虽然是一篇略读课文,但也要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中品味语言,加强语感,加深体验。

2011年3月28日

《和时间赛跑》教学反思

回首自己的教学,在第一轮接触教材的时候一般都会花很多的时间去熟悉文本,参考教参,设计教学方案。到了第二遍教的时候,发现凭印象匆匆应对的课,往往自己郁闷学生无趣。有第二轮思考的课文,上过后总有新的感触和收获,上完课犹如经历了一次愉快的旅行。

《和时间赛跑》讲“我”因为外祖母去世而悲伤不已,听了爸爸的话寻求什么是“永远不会回来了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产生了和时间赛跑的念头,并由此体会到了应该怎么样珍惜时间。

教学的第一课时,我抓住“他们知道与其欺骗我说外祖母睡着了,还不如对我说实话:外祖母永远不会回来了。”引导学生讨论“父母对我说的是哪一句话,是“外祖母睡着了”还是“外祖母永远不会回来了。”

出乎意料,有不少学生选择了父母欺骗我说外祖母睡着了。此时,我引导学生再读一遍课文。学生重读课文,读到第三自然段的“什么是永远不会回来了呢?”都明白了问题的答案。此时我马上表扬肯定学生的学习方法:这就是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句子。学生在解决一个问题的过程中马上产生了新的问题“什么是永远不会回来了呢?”,很自然地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在思考中讨论中明白了“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可人年老了,不可能再少年。”产生了人生难再的恐惧,在教师适当地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引导“我们是不是要一直在主要唯恐老去、死去的恐慌中度过一声,直至死亡真正来临呢?”留待下堂课你们来回答。[www.61k.com]

在这个小片断中也许有了那么一点点“先学后教”的痕迹。学生有了问题并不可怕,这正是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调动学生思维的良好时机。教师要善于把握,把球传给学生,让他们在独立运球、相互协作中投球射门,真正解决问题。

想起自己也曾因为看到到初夏深深浅浅、变幻无穷的的绿意,产生了花谢春逝的悲悯,从而开始珍视时间,唯恐人生虚度。不知道我今天的教学是不是也让学生产生这么的念头呢?

2011年4月6日

《检阅》教学反思

《检阅》讲述的是波兰国庆节来临之际,儿童队员要参加国庆检阅,主人公博莱克是一位左腿犯有残疾的儿童,大家在讨论参加检阅时不知道如何安排博莱克,最后大家决定让博莱克走在第一排这样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开课伊始,学生唱了一首歌,歌词的结尾刚好是“人生路上要自强。”我一听,特别惊喜,让同学们把这一句重复唱了一遍。同学们感到很意外,我顺势告诉同学们:我们今天就要学习一个与自强有关的故事,学生不仅对今天的学习内容有了底,甚至有些迫不及待。这可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啊!”

在学生急于想知道故事的来龙去脉的时候,我并没有像往常一样,让他们立马进入文本。而是巧用插图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检阅”,什么是“盛大而隆重的节日”,什么样的场面称得上“人山人海”。学生通过看插图,知道这是一个热闹非凡的场面,是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场面,是一个让人十分羡慕的场面??我当即告诉学生这是波兰首都在进行国庆检阅。不过有很多学生不明白什么叫检阅。我告诉他们在文中找答案。这时,有很多同学问我,为什么检阅要这么热闹?这么隆重?而且,有一个非常细心的孩子告诉我为什么这么盛大的检阅,站在队伍前面的是一个拄拐的男孩?我见时机成熟,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想一想,刚才的问题,想一想课文的内容哪些是插图上有的。教室里立刻充满了朗朗的读书声。

本文中有两个泡泡,一个泡泡是“为什么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另一个泡泡是“我能体会博莱克当时的心情。”围绕两个泡泡,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与两个泡泡相关的重点词句进行品读。很快,同学们找到了与第一个泡泡有联系的关键兔句子。“因为博莱克,左腿截肢,现在靠拄拐走路。”是啊,面对这个棘手的事情谁愿意第一个开口呢?尽管如此,儿童队员们还是要面对啊!那么到底是谁又有如此大的勇气第一个开口,他又是如何决定的呢?学生再一次通过重点词语“鸦雀无声、洪亮、打破 、沉默”认识了文中又一位重要的角色“队长”。我相机让学生通过对这些关键词语的理解去感受这是一个怎样的队长,是一个怎样的集体。很快学生明白这是一个勇敢的队长,一个有爱心的集体。难怪人们称赞“这些小伙子真棒!”

围绕第二个泡泡,学生找到了重点词语“忘记自己拄拐、目视右方,睁着眼睛”,我再一次让学生回到插图,观察博莱克的神情,学生从博莱克自豪的神情中知道这是一个“自信、坚强、勇敢??”的小伙子。难怪文中称赞“这个小伙子真棒!”这时,我又一次让学生看插图,学生看到了举旗挥舞的人们,看到了鼓掌欢迎的领导,看到了挥手致敬的外国贵宾??我顺势小结,这就是国家领导、外国贵宾、波兰人民在检阅他们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的军队、团体,因为有博莱克的参加,让检阅变得隆重,让检阅成了盛大的节日。(www.61k.com)此时此刻,学生不仅理解了检阅,而且理解了这是一次怎样的检阅,学生的情感通过对关键词语的品读,对插图的细看,一次次被唤醒。

讲自己理解巧妙的运用到教学中,让学生悄无声息的领悟了文本的内涵,积累了丰富的语言,同时又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技巧,真正达到了人文统一。

2011年4月8日

《争吵》教学反思

《争吵》是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我”和克莱谛因本子弄脏而发生争吵的事,要让孩子们懂得同学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这是一篇人文性很强的文章,与孩子们的现实生活比较接近的。然而,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课文的字数较多,生字也较多。现在我对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印象比较深刻的地方进行反思:

我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除了要解决字词以外,更想让孩子们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本文篇幅较长,如果让孩子们直接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会有难度,还会浪费不少时间。于是我先设计了四个简单的问题,如:“谁和谁为什么争吵?争吵之后我和克莱谛各自表现如何?结果怎样?父亲知道这件事后态度如何呢?”这四件事其实就是本文的内容。孩子们把它变成自己的话串在一起,就是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实际也正如此,孩子们很快就知道了大概内容,语言的表述也很完整,这也是本节课得以顺利完成的保证。看来在中年级段,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方面,老师要适时降低难度,适时引导,还需多去考虑学生的实际,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在课文精读部分,我抓住人物争吵时的对话来展开教学。学生通过读、悟来体会人物的心情。明白争吵的真正并非弄脏了本子,而是出于嫉妒。在这个环节读悟相应成趣,读和悟的能力都相应的得到了提升。

不足之处有很多:在我的课堂上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一大群孩子举手回答问题,我往往不知所措。挑吧,浪费时间;不挑吧,有点伤害孩子们的积极性。一贯做法,挑一个又一个,殊不知时间就流走了。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属于学生的,倘若不属于学生,课堂与老师则没有了存在价值。在课堂上,不是学生配合老师的教,而是老师服务于学生的学,老师的行为取决于学生学习的需要,这就要求,老师要融入学生的学习之中,体验洞察学生的学习状态,该导向时导向,该启发时启发,该设疑时设疑,该鼓励时鼓励。

2011年4月13日

《绝招》教学反思

《绝招》这篇课文讲的是几个小伙伴之间发生的趣事。这篇课文富有童心童趣,文中细致刻画的小柱子这个人物形象鲜活欲出,跃然纸上。可以说,他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典型代表,很多学生都可以从他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自尊,好强,不服输。因此,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很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略读课文是人教版教材的新类型,本课教学我进行了大胆尝试,根据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和本课的选编意图,力求突出以下几点:

1、自读自悟: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www.61k.com)教学时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点拨,组织下,运用自己感兴趣,最擅长的学习方法进行充分的自主阅读,自主学习,并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全班讨论,互相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整个教学环节中,实践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既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享受了阅读的乐趣;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感受深刻而丰富。

2、学法指导:

重点内容精读,次要内容略读,这是略读课文主要的教学方法。因为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根本不用老师去讲解,分析,所以这节课我基本选用“全放”的教学方法。以一个学习伙伴的身份给学生加油,并作适当的引导。根据本组课文内容和本课“阅读提示”,我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训练,培养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引导学生读书时先想一想课文中讲了几个小伙伴,涉及了哪几种绝招。建议学生动笔在文中画出来,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其次,让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在小组里质疑并互问互答,合作学习。接着组织学生各抒己见,全班解决,如“小柱子为什么要练绝招?他练了什么绝招?为什么小伙伴羡慕地竖起大拇指?”这样的课堂既能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的目标,又达到合作探究,互动学习的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由学生具体读,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要求“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课程标准。从而实现了师生互动教学活动。

2011年4月14日

《可贵的沉默》教学反思

《可贵的沉默》是第六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执教本课后,我发现:一篇课文,忽略感悟这种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文本这一介质感悟生活、感悟人生,只有感悟到了,他才会用心去生活才会逐渐变成一个有思想、有理想的社会人。

这节课上,同学们能够感受到周围人对他们的爱,同时知道在生活的时时处处都要回报爱、付出爱,就感悟到了爱的真谛。

如何让同学们从一个只知道接受爱的人,意识到在生活中要付出爱,关键在当老师问同学们“你们中间有谁知道爸爸的生日?请举手!”“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的请举手!”这两个问题时同学们沉默了。我在处理这一部分时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自读讨论:“同学们为什么沉默了?”和“从课文中那些词可以看出课堂上很沉默?”

2、积累、摘抄表现课堂沉默的词语、句子。

3、找出你认为最能表现课堂沉默的一句话或一段话读一读,读出沉默的语气。

4、有感情朗读。

上完课后我感觉到:同学们把这种沉默只停留在“给父母过生日”上。如果能引申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平时对父母的表现,不只是停留在为父母过生日这一件事上。同学们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如果联系实际说到:父母每天为我们准备早饭,我们却总嫌饭菜不合口味;父母每天送我们上学,我们却从不说“谢谢”,还觉得是父母该做的??等等这些生活小事。[www.61k.com)让同学们主动去体验父母为我们的付出,反省自己对父母的忽略,可能这样课堂中的沉默就有更深一层含义了。

对课堂生成的内容要增加教学机智,对学生的回答要多肯定,要和学生共同探讨,不要主观地或者是简单地下结论,要抛开心里面那个现成的答案,真切地走入学生的心里,和他们共同体会,让课堂绽放更多的活力。

2011年4月21日

《她是我的朋友》教学反思

《她是我的朋友》这篇课文写的是战争时期的一个故事。课文先写一名小姑娘在炮弹爆炸中受了伤,急需输血;接着具体写了阮恒献血的过程,生动地描写了阮恒献血时的神情、动作,真切地反应了这个小男孩献血时的复杂心情,同时设下了悬念;最后点明阮恒内心矛盾痛苦的缘由和坚持献血的原因。因此,体会描写阮恒献血时动作、神情的语句,理解他当时复杂的内心活动,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我上的是第一课时,学习目标是教学生字新词,感受战争所带来的危难,给小姑娘输血迫在眉睫。

我在学生理解全文后,用满含激情的语言进行熏陶感染。如我在指导教学第3—4自然段时,重点指导了“输血迫在眉睫”这句话。引用诗意课堂的上课风格,用导语创设情境,课件作辅助,学生朗读的感情一次比一次强烈,很好的体会到小姑娘输血真的很紧迫,情况很危急。

我这堂课也有好多遗憾。在师生、生生互动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放得开”。本堂课在导入课题时,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朋友观的环节,这本身是极为自由宽松的生成性教学环节。可在谈话环节,我让一两名学生发言就匆匆“收摊”,一张民主气氛的网刚刚撒开,我怕时间来不及打住了。

再如上课文的第五自然段:“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哦。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抓住阮恒小手的动作:举起——放下——举起,从这一系列动作中,引导学生体会他的思想斗争非常激烈。我没有真正的挖掘好,上好课只觉得自己上得不对劲,没有处理好,但究竟哪里不对我不清楚。后来师傅为我点出没有抓好“沉默”这个词,我才恍然大悟。想要阮衡的形象跃然纸上,不光指导好朗读,还应让学生从人物出发,准确地把握好。很可惜,这一环节亮点与现实教学擦肩而过,精彩失约了。

2011年4月22日

《七颗钻石》教学反思

《七颗钻石》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描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

这篇课文情节比较简单,但内涵比较深,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以读为本的方式引导学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生用心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www.61k.com)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现在,我将结合课堂教学环节,谈谈我的本课设计中想体现的教学思想:、

一、创设情景引发情感陶醉

由于儿童生活区域的局限性,这篇与我们孩子生活仍相距甚远,那么就需要“未成曲调先有情”,即我们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提供引导性材料,建立起与课文的联系,以引导学生的注意与兴趣,诱发积极情感。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置身于故事中,设想处理水的种种方法和理由,既能调动学生课堂的参与的积极性,还可为凸显文中小姑娘广博无私的爱心做铺垫。于是上课伊始,我利用动画课件和凄凉的音乐为背景,我把形、声、光、情、意融为一体,接近时空距离,然后有感情的朗诵课文的第一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认识到水的重要性。认识到水就是生存的希望,有了水认和万物才能继续生存下去,没有了水,等待人和万物就只有死亡。使学生身临其境,诱发学生的情感。

二、自主识字,轻松识记

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于是,我努力将这一理念体现在识字教学中。我运用直观形象的课件,进行识字教学。先通过学生自主识字来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在鼓励他们同桌合作识字,并全班交流识字方法,识字过程体现循序渐进,先认读带拼音的,再读去拼音的生词,最后进入猜读小熊身后的不带拼音的字,让学生趣味识字,加强巩固。

让学生在轻松、宽松的氛围中学习自主识字,体会了主动探究、合作探究的快乐。学生体验了成功带来的喜悦,同时识字能力进一步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经历感知、思考、质疑、探究、发现、交流等多种学习活动中,从而让他们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进而有所感悟和生成。我努力将以上思想运用教学实践中。

2011年4月26日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妈妈的账单》教学反思

妈妈的账单是一篇略读课文,我觉得略读课文的教学,应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教师要更加放手,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逐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针对本课教学中的难点,全篇以账单为线索贯穿整堂课,先读一读两份账单,然后一份一份通读,体会,最后让学生通过两份账单的对比来深深体会本文主题,母爱的无私和无价,懂得帮助父母做事。[www.61k.com]一堂课上下来,让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根据需要,有机渗透学法指导

在三年级的语文课中,初读后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大意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学生往往很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大意,因此在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时,我又一次出示了“索取报酬、如愿以偿、羞愧万分”三个词,让学生用上这三个词来说,有了这三个词的帮助,学生避免了平时长篇大论,复述课文似的概括,一下子就能说得简明扼要了.课前围绕着主题"学法指导的渗透"的一些设想在这堂课上得到了较充分的体现,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二,抓住重点,在体会人物思想感情中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

本课中理解妈妈给小彼得的那份账单的含义,体会母爱的无私与无价是教学的难点,我觉得要突破这一难点,必须将彼得的那份账单来对比,因此我紧紧地围绕两份账单展开教学,让学生充分读悟.在读了彼得的账单后,我让学生用句式说说对彼得的印象:我觉得他是一个( )的孩子,因为他( ).然后,再重点读妈妈的那份账单,为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母爱的无私与无价,我精心设计了一些导语(如:彼得手拿妈妈这份爱的账单,心中百感交集地读了起来,读着读着,许多往事拥上心头,他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十年里妈妈亲手洗的衣服是那样干净,舒适;十年里,妈妈的怀抱是那样的温暖;十年里,成长的每一天,妈妈做的饭菜总是那么可口;他想起了很多很多成长中的故事),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跟着小彼得回忆成长中母亲给予自己的爱。

尽管我自己感觉在这堂课中面对一些意外的生成时能够及时引导,但有些地方还是没把握好时机。无法说出无私这点时,我的引导过于牵强,只是说母爱多么伟大啊,无私啊,现在细细想来,的确不够灵活.还有我自己有个比较大缺点,就是课堂语言不够简练,喜欢啰啰嗦嗦的 ,喜欢用一些语气词,这样使整堂课还不够紧凑,我想这得靠自己今后的有意培养,平时在课堂中注意简洁。

《太阳》教学反思

《太阳》这篇文章是一篇说明文,本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了解用数字、比较等方法来说明事物的写法,并能运用到写作中。我在教学本课时根据学生的学情以及教材的编排目的,把教学重点放在学习方法的教授上,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对太阳、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教学时,我能基本做到教学条理清楚、把握课堂教学的重点、尽力突破教学难点。我比较注意让学生深入文本,来感受作者是如何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表现太阳的特点的。我采用小组合作、学生自学、教师导学等多种形式、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和文本接触。同时我也注意在朗读中体会、感悟。

教学设计时,让学生深入接触文本了解各种说明方法,以及它们的重要性。在讲授说明方法时,从最简单的“列数字”入手,引入其他的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让学生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通过小组讨论找出来。(www.61k.com)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由于事先对说明方法的说明力度不够,所以学生出现了“打比方”和“作比较”混淆的情况。所以怎样让小学生比较清楚地区分这些说明方法是一个难点,可能还需要老师用比较直观的方法跟孩子们渗透。所以我觉得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将接受式学习和自主探究式学习有机结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生接受新的知识时,要给孩子适当的点拨或示范,让他们有较明确学习方向,从而享受到学习成功的愉悦。

从备课到讲课,我深深的体会到要讲好一节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想讲好一节课需要教师除了有娴熟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外,还要有深钻教材,深钻教法,体现新的理念,敢于做新的尝试的精神。我想自己在这些方面还差的很远,课前已经想了很多次的语言没有及时的表达,合作学习中还没有很好的教给学习的方

教师和学生融为一体的共同参与语文学习过程,是当今语文教学所倡导的。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当今课堂十分需要的。能与学生进行眼神上的交流,情感上达到共鸣,心灵上能够交汇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不可少的素质。这些对于我来说是欠缺的。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尤其注重这些方面的锻炼,使自己提高的更快。

《一面五星红旗》教学反思

上这一课完之后我即进行了反思,发现学生在课堂读的次数较多,但总感觉读的层次性不明显,最终的情感体验只能在几个学生的朗读中体现。“爱国情感”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个虚幻、空洞的词。我设计让学生自由读重点段落,勾画出表示”我“动作的词句,自读、自悟、自得;再让学生默读体会,说说自己对句中哪些词有特别的感受?在此环节学生的读仅仅只是几个学生,如果在此引导同桌互相练读,然后指名读并及时评议,最后齐读。给予学生阅读的空间,让学生带着自己感悟到的文中情,自由感情读重点语句,读出自己的内心真实的情感体验来,切实地体验到留学生身上浓厚的爱国情思。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得到了“言”,感受到重点语句中每个字词里所蕴含的“爱国情”;也得到“意”,“我”的爱国情与孩子生活中的感性的爱国情融为了一体,使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得到净化与升华。

《女娲补天》教学设计

《女娲补天》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我国古代流传已久的神话故事。本文自然灾害场面描写生动逼真,全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想象奇特丰富。学习本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受到我国历史文化的熏陶,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二是感受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民大众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的精神。要求学生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边想象画面。了解女娲为什么要补天以及补天的过程,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劳苦大众,不怕危险、勇于奉献的精神。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首先在讲课前,我要求学生做好预习。[www.61k.com)包括理解生字词,熟读课文,查找有关女娲补天的资料。这样,在学生还没有学习课文之前就已经对课文比较了解了,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

在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思考,和同学讨论来读懂课文。先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对课文中难读的字音、不理解的词语,鼓励他们先自己解决。弄不懂的向同学和老师请教,互相讨论弄懂。然后就“思考·练习”第二题展开讨论,让他们各自发表自己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到女娲的勇敢精神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在小组讨论时,我要求小组长给组员明确的分工,各自学习不同的自然段,再把理解的内容向小组长汇报,小组长再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学习情况。因为分工明确,每个同学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课堂气氛活跃。最后通过有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重点朗读了描写自然灾害和女娲补天经过的段落。

在理解课文之后,我请同学说说自己查到的有关女娲补天的资料。学生的发言十分精彩。有的同学找了女娲的资料:传说在天地初开时,大地上并无人类,女娲便抟黄土做人并使他们活起来。女娲每天劳作,十分辛苦,这样才有了人类。有的同学找到了天塌的原因:因为风神和雨神斗法,弄得天塌了一块。还有的同学把女娲补天的故事讲得更完整,而且不同的同学找到的故事情节也不太相同。因为本文是童话传说,随时间的推移,很多人给它润色,所以,相同的故事,也有不同的版本。由于学生年龄的特点,他们对故事特别感兴趣,发言涌跃,听的同学也十分认真。虽然学生都知道这并非是真实的故事,但大家都感受到了古代童话的魅力,了解了古代人民的想象力。

没想到学生查到的资料如此丰富,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让他们经常查资料,锻炼他们查找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

三 : 五年级语文下册16《桥》教学反思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桥》一课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本文故事性强,情节感人。在教学本课时,我注重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感悟。 

1.反复读,强调学生多角度的阅读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是课标中的要求。对含义深刻的句子,需要学生反复读,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如在解读“老汉像一座山”我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为什么要把老汉比作一座山。学生解读老汉沉着冷静是一座山。引导学生感受“对老汉有话要说吗?”“很敬佩他。”“真了不起。”“请带着敬佩之情读,(学生读句子)“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我接着引导学生联系下文体会,学生解读老汉受人拥戴他公正无私,他是领头羊是群众的靠山。教师学生再读句子,“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反复读,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时,提升学生的感悟。

2.以“读”为主线,关注学生的“学”。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理念。语文素养靠语文实践,读,无疑是最好的方法。但在强化读书感悟的同时不能忽略了另1个重要的问题-即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其中的一维小学语文主要目的不是学“道”(指文章内容),而是学“文”(指语文规律和读写规则)。在轰烈烈的感悟中,教师要不忘学习方法知识,基本的语法知识和修辞知识。

在阅读感悟的同时,要学习方法。本课突出体现在引领学生学习人物时,注意让学生归纳学法,“刚才我们在体会老汉的形象时,大家是通过对老汉的哪些描写感悟到的。”“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义。”“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体会的。“

3.读写结合,生发语文能力

在学习到最后一部分之际,让同学们展开想象,把自己想[www.61k.com]象成村子里的人们,这时他们想对老汉说什么呢?让大家把自己想到的话写下来,既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又是对交际能力的1种培养。我感受到学生兴趣盎然,语言在生成,能力在增长,连平时很难动笔动口的同学也跃跃欲试。这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只有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学生才会感到易于动笔,只有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才乐于表达。

但本课当中回想其中,不足之处为过于追求学生自主的回报感悟,作为教师没有很好的处理课堂上即尊重学生的体验,又能面向全体的教学艺术。

四 :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回顾·拓展一教材简析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回顾·拓展一教材简析教学反思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回顾·拓展一教材简析_教学实录_案例反思,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教材分析:

回顾拓展一是结合本单元的专题学习内容,就课内和课外的学习与活动进行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的碰撞,受到方法的启示。在交流和对比中,初步学习理性地分析总结自己的学习,并进行改进。而“日积月累”安排的是一些古代关于读书的名句,展现了古人关于读书的体验和方法。这些句子千百年来历久不衰,一直被人们传诵着,作为劝学的名句引用着,激励过一代又一代人。这次展示、交流的主要是学生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成果,学生可以用多种方式进行展示,汇报自己这一阶段来的学习收获。教材中提供了三个角度的展示建议,分别是成立读书兴趣小组,开展读书讨论活动;课外做阅读记录卡;在班里建立图书角,给图书归类,并制定借阅规则。教师根据口语交际和习作中的了解,根据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情况,允许学生有更多的形式,如展示读书笔记、自己的藏书目录等,更充分地展示学习的成果。

设计理念:

1、《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本学期的口语交际教学,既要重视彼此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培养学生倾听和应对的能力,又要重视培养独白(如演讲)的能力。要在学生口语表达中随机训练和规范,循序渐进提高口语表达水平。回顾拓展一围绕“我爱读书”这一主题,教师要就课文学习,结合学生课外的综合性学习,交流对读书乐趣的体会和学到的读书方法。和大家一起交流,共同欣赏读书的名言,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通过阅读记录卡或读书笔记的展示增强学生读书的兴趣,真正意识到“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达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的具体实践。

教学建议:

1、回顾拓展一是结合本单元的专题学习内容,就课内和课外的学习与活动进行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的碰撞,受到方法的启示。在交流和对比中,初步学习理性地分析总结自己的学习,在交流中发展思维,提升口语交际能力,提高作文的表达能力达。

2、回顾拓展一让学生在互学,背诵,交流,展示中,体现合作的学习之路,教师在引导学生名言名句的理解和积累中,增强他们对读书的理性思考,从而能爱读书,会读书,能读好书。养成良好读书习惯受益终生。

3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确定交流的角度,只有尊重学生的情感选择和兴趣,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才能让学生学的主动,学得轻松,并在读书交流中去感受,体验,思考,汇报交流,从而达到感悟语文,增加读书乐趣。

4、将课内引向课外,将课堂引向社会,是展示台拓展了学生的交流空间,使学生懂得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对自己的成长有重要的意义。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在阅读中增长知识。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回顾·拓展一教材简析,回顾 拓展一,希望对你有帮助!
本文标题:五年级册语文教学反思-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68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