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南京大学师资力量-南京工商大学:南京工商大学-学校规模,南京工商大学-师资力量

发布时间:2017-12-23 所属栏目:大阪大学

一 : 南京工商大学:南京工商大学-学校规模,南京工商大学-师资力量

南京工商大学是一所以培养工商贸易学科人才为特色的民办普通高等院校。南京工商大学深知师资质量决定教学质量的道理。先后制定培训政策,鼓励青年教师考硕、考博深造学习,不断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努力创建学习型院系。

南京工商_南京工商大学 -学校规模

[www.61k.com)学校占地2000余亩,建筑面积45.9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23万册,自然景观秀丽,是一所建筑风格独特大学。目前有全日制中外学生约18800 人,非全日制学员2000 余人,留学生200余名。现已形成以本科生为主,专科生、成人教育和中、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职教师资培训等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为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南京工商_南京工商大学 -师资力量

南京工商大学深知师资质量决定教学质量的道理。先后制定培训政策,鼓励青年教师考硕、考博深造学习,不断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努力创建学习型院系。并引进博士15人,硕士28人;教师中3人攻读博士后(其中出站1人),16人考取博士,6人考取硕士。

南京工商_南京工商大学 -办学目标

南京工商大学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重点,以改革为动力,秉承“惟平惟准,近知近仁”的校训,全面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学科强校、人才名校”4大战略,坚定不移地走创新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开放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为建设有特色开放式工商大学而奋斗。

二 : 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师资力量(教授博导)简介75

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教授博导简介

曾庆元,男,汉族。博士生导师。1925年出生,江西省泰和县人。中共党员1950年毕业于南昌大学,1956年清华大学土木钢结构研究生毕业。

曾庆元教授长期从事桥梁结构振动与稳定的教学和研究。创立了一套崭新的列车一 桥梁时变系统横向振动分析理论,其研究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提出了大跨度斜拉桥局部与整体相关屈曲极限承载力分析理论及刚构架、系杆拱桥、板桁组合结构桥梁的极限承载力分析理论、列车-轨道时变系统横向振动分析理论及高速无缝线路轨道结构横向动力稳定性分析理论。他提出的弹性系统动力学总势能不变值原理是对动力学理论的重大改进及对Hamilton变分原理的重要补充;提出的形成系统矩阵的"对号入座"法则是对结构矩阵分析的本质变革,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先后获詹天佑成就奖,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多次获省、部级奖励。

曾庆元教授1999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宝琛,男,满族。1932年生,辽宁省开源县人。1956年8月毕业于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采矿工程系本科,获四年全5分优秀学生奖。 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长沙矿治研究所(现长沙矿治研究院)工作。1957年10月至1962年2月,被派往波兰科学院岩石力学研究所作博士研究生,获博士学位后回国。现任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南大学铁道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兼任湖南省科协副主席、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中国国家小组成员,中国铁道学学会高级会员、东北大学、重庆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及武汉理工大学教授。1994年当选波兰科学院外籍院士,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宝琛院士是我国随机介质理论奠基人及其应用的开拓者。45年来一直从事岩石力学及其应用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开创了时空统一随机介质理论并应用于建筑物下、河下及铁路下安全开采技术研究,使大量呆滞煤层及矿床得以开采利用,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研究开采地表移动规律基础上,与廖国华教授合作,于1965年由中国工业出版社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开采地表移动的专著《煤矿地表移动的基本规律》,以后又把随机介质理论应用于铁矿、金矿及磷矿“三下”开采,使随机介质理论和方法在国内得到普遍认可并广为应用,同时还获得澳大利亚及美国有关专家的好评。他还致力于岩石流变学及岩石力学实验研究,于1978年在国内首次获得岩石应力-应变全图,提出了一种通用的岩石力学模型及其本构关系,并应用于地下工程的支护计算,近年来他又把随机质理论应用于隧道工程及地铁工程,解决了很多工程实际问题。

刘宝琛院士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七五”、“八五”科技攻关及省部级科研项目数十项,内容涉及煤矿、金属矿、露天及地下矿、铁路及公路,以及基础工程各个方面,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

刘宝琛院士出版专著多本,发表科技论文160余篇,其中国外发表30多篇,曾应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前主席哈德逊邀请为5卷集《岩石工程综述》编写了一章,共28页。他曾先后应邀去美国(4次)、加拿大(4次)、澳大利亚(2次),以及德国、瑞士、瑞典、波兰及日本作客座教授、讲学,参加国际会议及访问学者多次,国际学术活动较多,影响较好。

由于他多年来的突出贡献,1994年被评为湖南省首届“科技之星”,200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2002年被评为“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

王永和,男,1945年生,安徽合肥人。

1969年毕业于长沙铁道学院桥隧专业,78-80年在研究生班学习岩土工程专业,曾在西德DEC公司驻巴格达专家组任顾问工程师,92年在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VERSITY等美国高校学习研究。现为中南大学铁

道校区党工委书记,教授,岩土工程和道路与铁道专业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等基金评审专家。全国高等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交通高教研究会第五届常务理事,湖南省高等教育学会第四届常务理事,中国铁道学会高级会员和教育委员会第二届委员。《现代大学教育》编委。92年前协助和指导硕士生6名,并在美国协助指导博士生。96年后指导博士生10名。长期从事岩土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方面的教学和研究,以及教育管理。

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省部级及横向研究课题25项,在桩基础、新型支挡结构和软弱地基处理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其中,“加筋土结构研究”获93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加筋土基研究”获95年湖南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单排埋式抗滑桩计算方法与设计原则”获铁道部科技进步三等奖,“锚固桩试验研究”获得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在95——2000年担任长沙铁道学院副院长分管教学期间,成人高等教育接受了铁道部专家评估获得“优秀”结论。特别是,1999年作为一般院校第一个接受教育部随机性水平教学评价,获得“优秀”。作为个人。97年和2002年先后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和湖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各一项。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50多篇,主编著作1部,参编4部,住审1部。91年获“长沙市高校中青年教师奖励金”奖。

1994年以来先后荣获“铁道部优秀教师”,“铁道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称号和“矛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教育教学专项奖”,享受政府特出津贴。

任伟新,男,1960年5月生,汉族,桥梁工程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1995年破格晋升教授,1996年批准为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桥梁与隧道工程岗位特聘教授,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入选人事部等七部委“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首批“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国务院享受特殊津贴专家。

作为访问教授在日本、比利时、美国和澳大利亚工作7年之久,2007-2010年担任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SCE)桥梁工程杂志副主编,目前担任其它4个国际杂志编委;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结构计算理论与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作为大会主席主办3个国际会议,20余次在各类国际会议做大会报告或担任学术委员,应邀为本专业30余种国际期刊杂志的论文审稿人,几乎

包括了本专业全部的著名杂志。20余次应邀到10余个国家的大学做学术报告和专题讲座。

长期从事桥梁结构稳定与振动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己出版专著5本,发表论文220余篇,其中国际一流杂志论文5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100余篇,SCI(ISI Web of Knowledge)引用近500百余次,SCI H-index=12;在Scopus数据库引用近600百余次,H-index=15(除去自引和共同作者引用)。己主持和参加完成科研项目30余项,回国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排名第1)。

叶梅新,女,博士生导师,1946年2月6日生,上海南汇县人。1970年7月复旦大学数学系力学专业本科毕业,1982年7月国防科技大学一系固体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1994年9月至1995年3月赴英国访问。1993年晋升为教授,1999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从1987年起从事铁路桥梁结构的研究,1995年从英国访问学习回国后,主要从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研究,先后承担铁道部科研项目20多项,发表相关科研论文50多篇,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20多名。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芜湖公铁两用长江大桥和秦沈客运专线,并即将应用于京沪高速铁路和青藏铁路等。

2002年“大跨度低塔斜拉桥板桁组合结构建造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8/15。

2000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2000年度中南大学茅以升铁路教育专项奖(科研专项奖)”。

2001年获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教育工会“优秀女教职工”称号。

2001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詹天佑铁道科技发展基金第五届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人才奖”。

余志武,男,汉族,1955年5月生,湖南省临湘人,无党派,1984年6

月湖南大学结构工程研究生毕业。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余志武教授长期从事土木工程教学、科研与技术开发工作,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理论与应用、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设计理论与应用、工程结构抗火性能及结构健康诊断与加固改造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并在长沙市锦绣华天大厦、钦州市文化艺术中心、湘雅医院内科病栋、岳阳市琵琶王立交桥、长沙市环线芙蓉路立交桥、三峡永久船闸临时施工桥等十多个工程项目中推广应用,社会经济综合效益显著。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部级优秀设计三等奖1项。被授予铁道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被评为铁道部优秀教师,詹天佑人才奖,湖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

余志武教授现任的主要学术职务有: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建筑学会混凝土结构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分会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委员会委员、《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主编、《建筑结构学报》编委

周朝阳,男,博士生导师,1964年2月生,湖南衡阳人,中共党员。1989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土木工程系,获博士学位。经国家教委选派,曾在英国曼彻斯特科技大学任访问学者;曾任伦敦西敏大学访问教授、青海大学客座教授、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员。

现为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工程系主任、土木建筑及交通运输学科学位委员会委员、土木建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改委负责人、土木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还是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湖南省土木建筑学会理事、全国建筑物鉴定与加固改造技术委员会湖南委员。曾被评为铁道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长期从事土木工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教学方面,曾多次获得教学质量、教学成果、教材或优秀教师等方面的校、省级奖励。研究与实践方面,主要从事建筑、桥梁及市政等各类工程结构的分析、设计、检测、评估、加固或改造,以

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师资力量(教授博导)简介75_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及新材料、新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已完成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0余个,在混凝土结构设计理论、结构评估与加固、预应力技术、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工程应用等方面有较深入研究,5次获得省、部及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已在国内外发表论文40多篇,出版著作4部,待出版2部。

徐志胜,男,1962年2月出生,山东省安丘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

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副院长,防灾科学与安全技术研究所 所长。

1994年7月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1994年8月~1996年12月在西南交通大学安全工程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工作。长期从事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建筑火灾科学、铁路运输安全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6项,其中主要有: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防

灾减灾关键技术研究”;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城市公共安全综合试点”;教育部项目“高速铁路长江沉管隧道火灾危险性及安全体系研究”;湖南省中青年专家基金“建筑物火灾内在灾害机理及灾后结构损伤鉴定与修复”;湖南省科委重点项目“建筑结构受火灾损伤后的加固技术研究”;湖南省社会发展科技领域科技攻关重点项目“大中城市火灾安全规划及建筑结构快速修复关键技术研究”,先后出版专著3本,公开发表科研论文26篇。

1999年获“湖南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1999年“铁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称号。

卫 军,男,(德国)工学博士(Dr.-Ing.)。现任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

导师。为中国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协会理事、建筑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石动力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高强混凝土及工

程应用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混凝土结构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结构计算理论与工程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美国混凝土学会中国片(ACICC)理事,国际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会员。

卫军教授长期致力于混凝土材料性能、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及混凝土结构基本

性能等方面的教学和科学研究,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过:建筑材料、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高层结构设计、土木工程问题的计算机仿真、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概论、高等混凝土结构理论和高等结构设计理论等课程,主编出版本科生教材一部;参与了数十项工程结构设计、技术咨询等工作;主持完成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曾获得教育部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教育部重点项目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重点)、铁道部重大专项、交通部西部科技计划等一系列基金的资助,曾于1993年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排名第

一)。

至2010年6月底,卫军教授在国内外发表本研究领域的科研论文160余

篇,其中有60余篇次分别被SCI、EI、ISTP等索引所收录,申报发明专利多项。指导毕业各类硕士研究生65人、博士研究生8人,博士后研究人员3人。

王星华,男,1957年7月29日(农历)生于长沙市,籍贯:湖南省衡山县,

汉族,中共党员,1995.4毕业于中南工业大学地质系勘查工程,获工学博士学位,1997年7月从西南交通大学岩土所博士后出站来到长沙铁道学院土建学院岩土工程教研室工作。

一、主要研究领域:

1、软土地基处理;2、地下工程防治水;3、城市轨道交通;4、工程管理等;

5、隧道工程。

二、主要研究活动:

负责与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参加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

目10余项,获得国家级奖励与省部级奖励多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

型专利1项,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8篇,出版个人专著1本,主编教材1本,参编教材1本。

曾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振动注浆技术机理的应用研究,省部级项目:粘土固化浆液固结机理的研究、深基坑失稳定时预报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洞庭湖区堤坝砂土地基动力学特性研究、铁路岩溶路基注浆实验研究、石质路堑边坡喷砼植草实验研究、膨胀土处理方法研究、湖南省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及可持续开发研究、深基坑失稳定时预报软件的研制,铁道部重点项目两项:青藏铁路试验工程昆仑山和风火山隧道关键技术的研究(隧道防排水技术试验研究)、青藏铁路试验工程融区和多年冻土过渡段路桥涵关键技术研究(沱沱河拼装式涵洞应用试验研究,湖南省高速公路路基填料基本性能对路基设计与施工周期影响的研究。其它项目如:粘土固化浆液固结机理的研究及其在广州地铁杨-体区间含水沙层固结、防水、开挖中的应用研究、粘土固化浆液在湖南省砂砾地基病险堤防注浆加固中的应用研究、特种注浆机具在湖南省砂砾地基病险堤防注浆加固中的应用研究、砂土路基加固技术的研究、南京地铁穿越软流塑淤泥地层试验研究。

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粘土固化浆液固化剂,专利号:96117823.X,专利证书号:62224,实用新型专利:ZC-1型钻进液摩擦系数测定仪,专利号:

85200204.1。

曾参加项目:CS-3,4,5,7,8钻井润滑剂、金刚石地质岩芯钻探配套技术推广应用、矿山地下水防治--江西九江城门山铜矿湖泥注浆技术半工业试验研

究、粘土固化浆液流变性研究。

张家生,中南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岩土工程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4年2月出生,1993年6月毕业于原中南工业大学,获博士学位。

一直致力于岩土力学、岩土边坡、控制爆破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或参

加了20多项科研工作。其中参加并部分负责的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高陡边坡工程及计算机管理技术研究”,于1998年获冶金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现为湖南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彭立敏,男,1956生,湖南省澧县人,教授。1986年获硕士学位,1988年被评为讲师,1994年评为副教授,2000年获博士学位,并被晋升为教授,2001年6月被聘为博士生导师。

1992年以来担任教研室主任,在职期间先后主讲过《隧道工程》、《地下铁道》、《地下建筑结构》等课程,指导硕士研究生10人(已毕业5人)。1994年被原长沙铁道学院评为年度优秀教师。88年以来完成省部课题5项及10多项横向课题,获鉴定成果3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2项。此外还主持了湖南省及邻近省份共10多座公路隧道的设计、配合施工以及技术咨询工作。90年以来,陆续在全国各级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40多篇,有3篇分获湖南省优秀学术论文奖励(二等奖1篇、三等奖2篇),主编专业教材两本。

李亮 男 江苏省人 1962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汉族,博士、教授、博

士生导师,中南大学铁道校区研究生分院院长,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湖南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土木建筑学会理事。

多年来,一直从事岩土工程的教学与研究,在《铁道学报》、《岩土力学与

工程学报》等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论文共30余篇,获部、省级成果奖2项,主持和参加省部企业科研、咨询、设计等项目40余项。

冷伍明;男;博士生导师 出生年月:1964年6月;籍贯:湖南益阳;政治面貌:九三学社;最后学历:博士研究生;学位:工学博士;毕业学校:西南交通大学。现为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中国铁道学会地质和路基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路基工程》和《铁道建筑技术》学术期刊编委.

主持完成省部级科技项目6项、横向科研项目8项。主持和参加的科研项目已通过省部级鉴定的有5项,有些项目的鉴定意见认为成果技术水平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在《岩土工程学报》、《土木工程学报》、《铁道学报》、《中国铁道科学》、《桥梁建设》等著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8篇,出版专著一本;主编和参编湖南省地方设计与施工规范两本、参编大学本科教材一本。作为专业技术负责人完成了多项基础工程、支挡结构、深基坑支护、软土地基处理、房屋纠偏、病害墩台基础检测与加固的技术咨询、设计和计算分析工作。

在研项目

1.广深、沪宁既有线桥墩桩基础动力测试研究,铁道部项目

2.单桩轴向和水平向动静载试验研究,铁道部项目

3.高速铁路墩台基础工后沉降计算方法和工后措施的研究,铁道部项目

4. 超深基坑计算分析与施工监测,横向科研项目

文雨松,男,博士生导师,1950年2月13日生于湖南省桃江县。1981年毕业于长沙铁道学院土木工程系桥梁工程专业,并获得工学硕士学位。

毕业后,先后在长沙铁道学院土木工程系(现为中南大学土建学院)任教员、副教授、教授。主讲《桥梁工程》、《桥渡设计》、《计算机程序设计》、《工

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师资力量(教授博导)简介75_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程结构可靠度》和《结构设计原理》等多门课程。

在科研方面,文雨松完成了铁道部等部门委托的科研项目《铁路桥梁可靠度》等20多项科研项目,其内容涉及到桥梁结构可靠度理论、桥梁动力学、桥梁疲劳、桥梁水文、既有桥梁检测等学科。现主持的铁道部下达的项目《既有铁路桥梁抗洪能力评估与水害整治专家系统》,是解决桥梁抗洪确保铁路运输安全的应用项目。

在完成科研项目的同时,以第一作者的名义,在“铁道学报”、“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等刊物发表科研论文3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铁路桥涵可视化水文检定”一部。指导研究生并与其同时发表论文若干篇。

郭少华,男,1960年6月生,陕西西安人,中共党员,博士,1997年9月晋升教授。现为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土木建筑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国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力学学会理事等学术职务。

曾主持和参加过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的科研攻关项目和教育改革项目,以及多项重要工程的建设项目。专业领域涉及结构工程,岩土工程和工程力学,主要学术研究包括:混凝土力学与结构分析理论;岩土力学与基础设计理论;固体力学原理与新方法等。在混凝土本构关系,强度设计和非线性数值计算方面;在岩石与土体强度理论,断裂过程分析和地震波传播特性方面做过研究工作,系统提出了本征固体力学及其算子化原理。近十年来,在“力学进展”、“工程力学”、“应用力学学报”、“应用数学和力学”、“固体力学学报”、“岩土工程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和“Trans of Nonferr Met Soc China”等国内外各种重要学术刊物上第一作者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4部。

E-mail : gsh@mail.csu.edu.cn

刘庆潭 男 博士生导师 1947年8月 湖南衡山 中共党员 本科 长沙铁道学院

著有《结构分析中的传递矩阵法》等著作7部,分别由中国铁道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和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 独立或合作发表科研论文52篇,有7篇分别被国内外的权威检索刊物所收录。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省部级课题和横向课题15项,分别通过湖南省科委、建委和教委的鉴定,鉴定意见分别为:“国际先进水平”、 “国内领先进水平”和“国内先进水平”。先后获湖南省教学成果

一、二等奖,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铁道部优秀教材二等奖,多次获校教学优秀奖。现为土木建筑学院力学系副主任兼基础力学教研室主任。

谢友均,男,1964年1月生,湖南郴州市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土木工程材料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水泥混凝土研究。自1998年以来作为课题组长或副组长,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超细粉煤灰在低水胶比混凝土中的改性机理研究”;国家863计划“西部高海拔、高寒地区抗盐渍侵蚀建筑材料与技术研究”;铁道部科技发展计划“青藏铁路低温早强耐腐蚀高性能混凝土应用研究”、“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桥徐变变形试验研究”、“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在桥梁构件中的应用研究”、“超细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应用研究”;湘雅医院“内科病栋结构健康诊断和可靠性评价”等十余项纵横向科研课题。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专题各1项。近5年来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被SCI和EI收录论文9篇。已有6项研究成果通过省部级鉴定或评审,2项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项国内领先部分国际先进,2项国内领先水平。先后获得铁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和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奖(三等奖)等荣誉称号。

参编的《建筑材料》(第二版)获铁道部优秀教材一等奖。

(xieyj@mail.csu.edu.cn)

王孟钧 女 1960年7月生, 中共党员, 湖南长沙人, 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教授, 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南大学工程管理研究所所长,工程管理系副主任。

长期从事工程管理、建筑经济、建筑市场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近年来,在国内外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WTO与中国建筑业》等专著与教材5本,主持科研项目10多项,其中“建筑工程招标投标系统研究与应用”课题,获2001年度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铁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理论与应用”课题,获2002年度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排名第三。 担任湖南省土木工程学会施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工程管理分会理事,全国高校施工研究会理事,《建筑》杂志编委,《建筑经济》杂志编委。为全国首批注册监理工程师,全国首批注册造价工程师。

阳军生 男,1969年2月出生,湖南省永兴县人,汉族,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96年在中南工业大学获博士学位,2000年3月完成湖南大学土木水利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研究,2001-2002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访问学者,现为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隧道工程系教授、湖南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隧道工程和岩土工程方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学术研究包括:城市隧道施工引起的地层位移及其对周围环境影响评估、溶洞与采空区的影响分析与处理、隧道结构分析、隧道监控技术、软土地基处理等。近5年主持和参与10余项科研项目,出版学术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1998年和2000年分别获湖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和二等奖。

杨果林,男,1963年1月10日出生,湖南省桃江县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

2001年3月中南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博士毕业并获博士学位;2003年6月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出站。1985.7-1990.10 在湘潭矿业学院科研处工作;1990.10-1992.9 在湘潭矿业学院建筑工程系任教,兼工程结构实验室主任;1992.9-1995.6 长沙铁道学院“岩土工程”专业,全日制攻读硕士研究生,1995.6毕业并获硕士学位;1995.6-1998.9 湘潭工学院土木工程系任教,兼任院中心实验室主任;1998.9-2001.3 中南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全日制攻读博士研究生。2001.3毕业并获博士学位。2001.3-现在 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教授;2001.6-2003.6 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1996.7月评为讲师;1999.6破格晋升为副教授;2001.6破格晋升为教授。主持、参与省部级科技攻关项目、基金项目等二十项,其中获奖五项。申请专利三项,其中一项已授权,两项获转让。在国内外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五十篇,其中获奖七篇,八篇被《EI》收录。出版专著两部评为先进个人两次;获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三次。主要研究方向有加筋土、膨胀土 、桩基础 、地基加固和处理、路基与支撑结构、钢纤维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等。

饶秋华,教授 博士生导师:女,1965年7月生,江西省丰城人,中共党员。 1986年本科毕业于湘潭大学机械系,1989年在湖南大学获固体力学专业硕士学位,1989-1994年在湘潭大学机械系力学教研室工作,1994年9月考入原中南工业大学采矿工程专业攻读博士,同年调入建工系(后合并为资源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工作,1997赴瑞典律勒欧工业大学土木与采矿工程系学习,1999年获岩石力学专业博士学位,随后赴美国田纳西大学土木工程系作博士后研究,于2001年回国。2001年9月晋升为教授,现任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力学系主任、力学教学实验中心主任,兼任全国流变力学学会秘书长、湖南省力学学会理事、湖南省应用力学学会理事,被评为“全国力学教学优秀教师”。主要

研究方向为:岩土材料的流变、损伤与断裂,计算固体力学。参加或主持国家、省部级及横向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EI、SCI、ISTP收录16篇,出版专著一本《Pure shear fracture of brittle rock》,Lule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ess, Sweden, 1999 (ISSN:1402-1544)。

黄方林,男,博士生导师,汉族,1964年9生,工学博士,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结构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测试技术、信号分析与处理、系统辨识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EI收录5篇,ISTP收录2篇,1篇获陕西省科协一等优秀论文奖,出版专著1部。

一、教育与工作简况

80.9.-84.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机系飞机设计专业,获学士学位

84.8.-87.8. 中国直升机研究所结构设计室,助理工程师

87.9.-90.3. 西北工业大学振动工程研究所振动、冲击、噪声专业,获硕士学位

90.3.-93.6. 西北工业大学振动工程研究所一般力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研究方向:结构动力学。博士论文题目:结构故障诊断与结构动力修改的若干问题研究。

95.6.-99.12. 原长沙铁道学院机电学院机电教研室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99.12.-至今 中南大学土建学院结构力学教研室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二、教学工作

先后为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主讲了14门课程。分别是:测试技术、FORTRAN语言、数字信号处理、结构力学、弹性力学、建筑力学、结构稳定(本科生)、结构动力学、振动力学;高等结构动力学、现代控制理论基础、信号分析与处理、弹塑性力学(硕士研究生);测试技术基础与参数识别理论(博

三 : 京都大学:京都大学-简介,京都大学-师资力量

京都大学是继东京大学之后成立的日本第二所国立大学。建于1897年,当时定名为京都帝国大学。初建时整个大学只有一个理工科分科大学,共有6个专业21个讲座,学生不到500人,后增设了法科、医科、文科等3所分科大学,这时全校已有5个分科大学。这样,京都大学就成了在日本仅次于东京大学的学科齐全、规模宏大的国立综合大学。

京都大学_京都大学 -简单介绍

京都大学:京都大学-简介,京都大学-师资力量_京都大学
京都大学

日本国立综合性大学,建于1897年。该校强调“自重自敬,自主独立”的办学方针,并以注重学问的自由研究而著称。该校设有大学本科和研究生院。大学本科有:文、法、理、医、药、工、农、教育、经济、教养等学部。研究生院有文学、教育学、法学、经济学、理学、医学、药学、工学、农学等研究科,除医学研究科只设博士课程外,其余八个研究科既设硕士课程又设博士课程。该校还设有原子能研究所、基础物理学研究所、原子反应堆实验所、灵长类研究所、人文科学研究所等。其中人文科学研究所以继承内滕湖南“中国学”学派传统,从事独特的文化研究而驰名于世界。此外,还设有回旋装置核聚变研究中心、放射性同位素综合中心、环境保护中心、东南亚研究中心、大型计算机中心等科学研究机构。京都大学是一所国立大学,基本上由国家拨款,办学经费充足,自创收入亦很可观。

(www.61k.com]

京都大学实行校长、学部长负责制和评议会、教授会参政相互结合的管理运行体制。学部长(与之同级的还有研究所长、教养学部长、图书馆长、中心主任、行政机关部局长)以及各学部的教授会成员都由所在单位的教职工从教授中选出,他们还可出任学校有关委员会成员,如评议会等。各学部及相关机构的教学、研究、行政事务由学部长会同教授会共同管理,以学校的有关法律规章为据,他们可以独立地开展工作。学校的领导机构有下面几部分:校长,学校法人代表,由各学部的教授会选举产生,任期4年,连任累计最多不超过6年,主要通过下属的行政辅助机构及各部局长会议,对学校进行行政管理。京大的校长已历21届,现任校长为西岛安则。评议会由各学部长、研究所长等及各部的两名教授代表组成,会长由校长兼任。主要任务是审议学校财政预算,制定大政方针、规章制度,讨论院系设置,教学科研和对外交流等学校重大办学事务。研究生院审议会,有学部长、研究所长、部分中心主任、各研究科主任等组成,审议全校研究生教育中有关重大事项。此外还有专门委员会即某方面的工作委员会,如学生部、国际交流、基础教育、保健等。

京都大学_京都大学 -师资力量

京都大学:京都大学-简介,京都大学-师资力量_京都大学
京都大学据1990年5月统计,京都大学的在校生中,本科生13,056人,其中女生1,629人;研究生中,读博士课程1,799人,硕士课程2,283人;另外还有附属电子医学技术短期大学学生562人。到1987年5月止,京都大学授予各种类型的博士学位19,663人。同期,全校共有教职员工5,433人,包括校长1人,职员2,833人,教授700人,副教授678人,讲师152人,助教1,059人 。

京都大学是一所国立大学,基本上由国家拨款,办学经费充足,自创收入亦很可观。在1989-1990年度,共支出798多亿日元,其中用于人员支出近419多亿日元,用于设备材料等支出近380亿日元。学校各项收入来源有:大学医院服务146亿元;学生学费收入56亿多日元;其他收入33亿日元。另外还有科学研究补助费43亿多日元。

京都大学_京都大学 -学部设置

京都大学:京都大学-简介,京都大学-师资力量_京都大学
京都大学

京都大学现共有十个学部,各学部所属系科及附属设施有文学部,含文学、史学、哲学及人际学4系,共5一个讲座,并设有文学博物馆、中亚研究所等;教育学部,含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3系共十四个讲座;法学部,仅有法律学1个系含公法、民刑法、基础法学及政治学4科共3九个讲座,附属图书馆中设国际政治法律文献中心;经济学部,含经济学、经营学2系共十一个讲座;理学部,为京都大学最大的学部之一,几乎包括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即有数、理、化、生、宇宙、地球科学等九个系共70个讲座,各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叉,设施有2个天文台,八个火山、地震、气候、天体学等方面的观测所,四个海洋实验所,1个植物园等;医学部,含有基础和临床2大分部的若干系科共有3九个讲座,附属机构有校医院,脑神经研究、免疫学研究设施,人体先天异常标本中心,综合解剖中心,动物实验设施等。工学部,是京都大学最庞大的学部,含二十四个系16八个讲座,研究领域涉及土木建筑、化工、机械、交通、电气、冶金、航空、自动化、原子能、情报工程等,附属机构有离子工程,自动化研究所、环境微量污染防治、重质炭资源转换等工程研究设施;药学部,含药学、制药化学两系共十三个讲座,附设药用植物园;农学部,含十个系5三个讲座,并有附属农场、林场、牧场、及供农学研究、亚热带作物、水产、细胞培养、农业会计等方面进行研究的设施等。

京都大学_京都大学 -管理体制

京都大学:京都大学-简介,京都大学-师资力量_京都大学
会议举行了专利局铃木隆

京都大学实行校长、学部长负责制和评议会、教授会参政相互结合的管理运行体制。学部长(与之同级的还有研究所长、教养学部长、图书馆长、中心主任、行政机关部局长)以及各学部的教授会成员都由所在单位的教职工从教授中选出,他们还可出任学校有关委员会成员,如评议会等。各学部及相关机构的教学、研究、行政事务由学部长会同教授会共同管理,以学校的有关法律规章为据,他们可以独立地开展工作。学校的领导机构有下面几部分:校长,学校法人代表,由各学部的教授会选举产生,任期4年,连任累计最多不超过6年,主要通过下属的行政辅助机构及各部局长会议,对学校进行行政管理。京大的校长已历21届,现任校长为西岛安则。评议会由各学部长、研究所长等及各部的两名教授代表组成,会长由校长兼任。主要任务是审议学校财政预算,制定大政方针、规章制度,讨论院系设置,教学科研和对外交流等学校重大办学事务。研究生院审议会,有学部长、研究所长、部分中心主任、各研究科主任等组成,审议全校研究生教育中有关重大事项。此外还有专门委员会即某方面的工作委员会,如学生部、国际交流、基础教育、保健等。

京都大学_京都大学 -学科优势

京都大学:京都大学-简介,京都大学-师资力量_京都大学
京都大学

京都大学与东京大学虽为日本东西两方同等齐名的国立大学,但它们的传统与办学目标迥然不同。东大以培养治国人才为主;京大则以培养科学家见长。所以,尽管到目前为止京都大学只出过池田勇人一名首相,也少有著名的科学家活跃于日本政坛,但在科学研究方面,人才和成果都不少,因而被人们称为“科学家的摇篮”。特别引以自豪的是,在1949-1987年的39年中,日本获诺贝尔奖的7名得主中京大就占4名(又有人说是4个半):汤川秀树、朝永振一郎、福井谦一、利根川进,多于东大。获日本文化勋章和日本科学院奖以及其他方面奖励的更是数不胜数,这些成就的取得同它的优秀传统是分不开的。京大从创校以来就有理重于文的传统,在全校的学部、研究所、教学与科研中心中理科明显占优势。一向注重于学术上的高标准,尤以理科著称,因而形成了自在特色的“京都学派”。人们曾这样形容“京都学派”:京都大学的学者教授们“十分执着于理论研究,即使在常人看来芝麻一样的小事,京大教授了会饶有兴趣,只要合乎学术道理的,就会义无反顾地去做”。这个学派最早是京大文学部著名的哲学家西田几多郎以及他的弟子田边元、三木清等人倡导发起的,原意是指他们对日本哲学的研究有独到的见解,后来日本学术界引伸为京都大学毕业出来的“不问实际,只管求知”的一群人。正是他们这种“兴趣”和“执着”才使京大成了科学家的摇篮。

从机构的设置和科学研究的组织上也可以充分看出京都大学的特色。有不少研究所和中心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优良的研究环境为科学研究准备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研究人员如鱼得水,因而无论在研究课题和研究成果上在日本均很有影响。这不仅可以从前述一些具有独家性和独特性的研究所建制中反映出来,而且一些研究设施也很引人注目。

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京都大学更是走在日本各大学的前头,影响最大的是以汤川秀树为首任所长发展至今的基础物理研究所,现已成为世界基础物理理论研究的中心之一,研究领域包罗了天体物理、基本粒子、原子核、宇宙、统计物理、物性等诸多方面。汤川因基本粒子的中子物理研究于1949年获得了日本第1个诺贝尔奖。现今,每年一次的汤川国际讨论会吸引了世界各国的科学家来京大交流、讨论理论研究的进展。“汤川财团”奖学金向国外招募长期或短期研究人员来京大进行合作研究。在化学反应理论研究方面,福井谦一的量子化学边界轨道理论已应用于化学工程,1987年获得了诺贝尔奖。数理分析研究沟通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2大领域。借助数学模型的方法已愈来愈普及到对许多理论问题的研究,并实现计算机处理的程序化。病毒的研究、癌的发生和遗传理论也有所进展。通过对猿猴等灵长类动物的形态、生理、心理、神经活动、社会行为、生物学基础等方面的研究,为探讨人类这些方面的客观状况和规律取得了许多进展。

在核科学研究方面,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工程运用研究,美国学者也不得不承认,京都大学已走在国际的前沿。从组织上,京都大学有工学部的原子核工程系,有理学部的关于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众多学科,有原子能研究所、核反应堆研究所、螺旋质普仪核聚变研究中心,基础物理研究所等众多机构都参与的研究中心,有着一流的研究人员和一流的研究设施。核反应堆研究所的热功率达5000千瓦的核反应堆及其他各种实验装置,可供每年5000名研究人员来所进行工作。在螺旋质普仪核聚变研究中心,日本政府耗资80亿日元建立了世界最大的核聚变反应炉,温度可达千万度。连同重质炭同位素资源的转换工程研究,为日本开发新能源和节能研究迈出了重要的1步。

在医学教育与研究方面,除学科齐全的医学部和药学部外,还有设备先进、功能多样的附属医院。后者占地150,187平方米,有病床1,081张,仅1989年一年中,接诊的校内外病员分别为33万和44万人次。此外,具有特色的胸腔疾病研究所和附属医院,也有160张病术,每年接待近10万名病员。连同人体先天特异标本解剖中心、综合解剖中心、药用植物园、实验动物研究等设施,使京大在脑神经、免疫、胸腔疾病、癌、新药合成等医药研究领域成果卓著。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医学部有数十名人员获得日本科学院奖或其他方面的表彰与奖励。药学部矢岛治明教授,1981年率先完成了含有1二十八个氨基酸的核糖核酸酶合成全过程并得到结晶,因而获日本科学院奖。佐佐木隆获得日本第二届文化勋章。利根川进因其卓越的研究成果而摘取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的桂冠。另外,化学所在抗癌药物的筛选,病毒所在癌的发生与遗传方面的研究均处于一流水平。

在人文科学的研究方面,京都大学同样十分重视具有自己的特色,在京大历史上也出现了不少世界著名的优秀学者,有的还得到日本文化勋章,如日本哲学宗师西田几多郎,法学的佐佐木恣。中国史的的贝冢茂树,中国文学的吉川幸次郎等。文学部附属文学博物馆收藏有5万年以前至现在的许多珍贵出土文物,其中不少是国宝。还有来自日本、高丽、中国、印度、中亚、埃及、欧洲和美洲等国的达20万件古代展品。1987年对外开放,展品在日本和其他国家多次展出。文学部另一机构中亚研究所(羽田会馆)藏有许多早年从我国沈阳带过去的重要文物的摄影和一万多种重要文献资料,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因而京都大学文学部成为外国留学生最为憧憬的留学之地。校属人文科学研究所设有日本、东方、西洋三部,其中尤以东方研究部的中国研究最为著名,以中国的社会、政治、历史、革命史、古典文学为重点,在唐诗、元曲、尚书正义、天工开物、汉书律历志的研究上远胜于日本其他大学,为世界大学中的佼佼者。所内藏有研究汉学的珍贵中国文献41万册,其中有些是连我国国内也难找到的。比如商甲骨文、汉籍拓本,以及日本从我国各地带回来的像片、地图、录像带、缩微影片等。考古研究中心发掘、调查、研究进而保护古城京都的历史古迹起了重要作用。

在农学研究方面,农学部的农业会计研究设施在农业会计学和农家经济分析学方面为日本唯一的研究与教育普及部门;植物生殖设施在植物的起源、分化、传播、远缘杂交、遗传资源的收集保存等方面显示出该资源的优势,被国际遗传资源理事会认定为“基本银行”而成了国际活动中心。

从日本最高学术奖学士院奖的获奖情况更可直接看出京都大学的实力和地位。1911-1990年的80年间,京都大学出身的人共有71人获奖,占全日本获奖人数的12.4%。从学科上分析,经济学与东京大学不相上下,并列第一;十二个学科中有七个处于全国大学中的第2位,三个学科第3位,只有法学、政治学未能进入前3名。再从现今在京大工作的获奖者情况比较,结果与上面差不多,除了法学、政治学外,其余十一个学科均进入前3名,其中数学为第1位,七个学科第2位,三个学科第3位,综合以上两方面的分析,可明显看出京大在全国大学中均已稳坐第二的交椅。

京都大学_京都大学 -图书馆

全校共有5五个图书分馆,几乎每个学部及研究所均有自己的图书室。1990年全校总藏书量为4,857,357册,仅1989年一年用于购置图书期刊的经费就达13亿日元,包括定购3,000种杂志和27,370册新书以及其他的情报信息资料。全校图书馆建设先后经过四次革新新,新图书馆于1984年建成,共有面积14,000平方米,存书250,759册;存期刊3,800种(其中西文1,800种)。此外,还有珍、希本图书5万多册,其中包括3九种170册国家指定的重要文物图书。全部资料对外开放,并不时举办展览。仅1985-1987年就公开展出过7次。京都大学建成了遍布整个校园并与国内外大学接通而能随时互换信息的高速情报通讯综合网络系统,这在日本大学中还属首家。下一阶段的目标将是实现会议电视化。

京都大学_京都大学 -交流合作

实行对外开放,重视国际交流,亦是京都大学在国际上知名度不断提高的1个重要原因。京都大学每年要派出近百名研究生出国学习。至于教员出国研究、调查、讲学、参加国际会议等活动则更多,每年超过1500人次。学校鼓励以个人、系、专业、研究等多种形式对外交流和开展合作,包括邀请国外学者携带课题来京大进行长期或短期合作研究。到1990年5月止,京都大学已接收来自世界5五个国家和地区的764名留学生、600名访问学者和研究人员,并同我国的复旦大学、西北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等校签订了校际交流协议。

京都大学_京都大学 -未来展望

京都大学与东京大学相比,它们是分列日本东西的两颗灿烂的学术明珠。经过百年的努力,在世界上赢得了很高的声望。今后,凭借它那得天独厚的学术环境、独具特色的传统和学风,学校全体成员坚持不懈的努力,可以相信,它一定会成为日本乃至全世界的名副其实的学术重镇。

京都大学_京都大学 -著名校友

池田勇人:第58~60任日本首相
冈洁:数学家
汤川秀树:物理学家、1949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
朝永振一郎:物理学家、1965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
福井谦一:化学家、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利根川进:生物学家、1987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
野依良治:化学家、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宏中平佑:数学家
张风波:著名经济学家,金融专家
森重文:数学家
朝比奈隆:指挥家
绫辻行人:作家
杜聪明:台湾第一位医学博士,台湾高雄医学院创办人
雷震:自由主义思想家,台湾《自由中国》杂志负责人
谢长廷:前台湾“行政院”院长,曾任高雄市市长,民进党前党

京都大学_京都大学 -京大事件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气焰高涨,对外增兵,对内加强思想统一的工作,斗争的矛头也指向有自由主义色彩的人士。1933年,京大法学部的泷川幸辰教授,在著作中对于“通奸罪”只适用于妻子一方的法律提出批评,因此受到攻击,被指为是共产主义的学说。文部大臣要求校方将泷川免职,校长不从;泷川被迫停职,法学部全体教授提出辞任抗议;校长换人,接着泷川和一些教授被免职,学生的抗议活动也随之爆发。这就是泷川事件,京都大学的师生为了学问的自由和大学的自治,与官僚体系激烈抗争,展现学风士格的一段历史,也称为京大事件。二十年之后,泷川幸辰成为京大第十五任校长。

京都大学_京都大学 -国际排名

2011年5月23日,英国高等教育调查公司QS公布2011亚洲大学名最佳大学排行榜,排名第7。
本文标题:南京大学师资力量-南京工商大学:南京工商大学-学校规模,南京工商大学-师资力量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67744.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