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雨霖铃教案-雨霖铃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7-12-30 所属栏目:雨霖铃教案

一 : 雨霖铃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雨霖铃教学反思篇一

  古诗词是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活力和人文精神。在上完《雨霖铃》后,我进行了一番思考,反思自己在本课教学中的所得所失。

  一、朗读环节: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以朗读为突破口,能较好的品味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读一直是诗歌教学非常重要的方法,读让学生理解文意,感受作者情感,体会诗词所描绘的意境。在介绍完作者之后,就以学生自由朗读、个人朗读、教师示范、集体朗读的方式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这也让学生感受到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给学生提供了诗歌朗读的指导。

  二、诗词鉴赏环节。我在课堂一开始就呈现了一些关于离别的诗歌,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认不识君”等等,这些诗歌都是以前学过的,重新朗读,既是一种很好的复习,又为本课的已经创设作铺垫。在语言赏析中,我也注意到引用一些诗歌来使丰富这堂课浓浓的诗歌意境之中。我感觉这种无形中的渗透远比直白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尚有一些我还没有兼顾到的问题,比如:

  1.诗词的讲授,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接触文本,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既要训练诵读,又要训练鉴赏表达,感觉时间很紧张,不够舒展自如。

  2.在引导学生感悟词人表达情感的教学中,稍显生硬。学生拥有感情、拥有感知感情的能力以及拥有发现美、表达审美体验甚而创造美的能力是语文教学必须达到的各个阶段的目标。我奢望能帮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变成灵动的语言。

  3.学生讨论不够充分,应给予更充分的时间,给予恰如其分的提示,使他们有更大的施展空

  希望在我能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更好地探索出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改观我目前的不足。

  高中语文雨霖铃教学反思篇二

  古诗词是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活力和人文精神。在上完《雨霖铃》后,我进行了一番思考,反思自己在本课教学中的所得所失。

  一、朗读环节: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以朗读为突破口,能较好的品味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读一直是诗歌教学非常重要的方法,读让学生理解文意,感受作者情感,体会诗词所描绘的意境。在介绍完作者之后,就以学生自由朗读、个人朗读、教师示范、集体朗读的方式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这也让学生感受到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给学生提供了诗歌朗读的指导。

  二、诗词鉴赏环节。我在课堂一开始就呈现了一些关于离别的诗歌,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认不识君”等等,这些诗歌都是以前学过的,重新朗读,既是一种很好的复习,又为本课的已经创设作铺垫。在语言赏析中,我也注意到引用一些诗歌来使丰富这堂课浓浓的诗歌意境之中。我感觉这种无形中的渗透远比直白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尚有一些我还没有兼顾到的问题,比如:

  1.诗词的讲授,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接触文本,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既要训练诵读,又要训练鉴赏表达,感觉时间很紧张,不够舒展自如。

  2.在引导学生感悟词人表达情感的教学中,稍显生硬。学生拥有感情、拥有感知感情的能力以及拥有发现美、表达审美体验甚而创造美的能力是语文教学必须达到的各个阶段的目标。我奢望能帮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变成灵动的语言。

  3.学生讨论不够充分,应给予更充分的时间,给予恰如其分的提示,使他们有更大的施展空

  希望在我能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更好地探索出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改观我目前的不足。

二 : 《雨霖铃》教学反思

篇一:《雨霖铃》教学反思

诗词赏析是学生学习的难点。(www.61k.com)诗歌教学该以何种方式才能发挥最大的课堂实效性,是我在语文教学中一直思考的内容。在上完《雨霖铃》后,我进行了一番思考,反思自己在本课教学中的所得所失。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以词作的内容把握和情感体验为重点,以诵读、品味为手段,力图通过意境的创设以和师生共同感悟达到预设情感体验目标,同时把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课堂主要设计了“重朗读,抓意象,品语言,析手法,明感情”这五个教学环节。教学环节的一些得失总结如下:

一、激趣环节:在课堂一开始我就以“黯然神伤者,唯离别也。”入题,要求学生说出以前学过的一些关于离别的诗歌,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认不识君”等等。这些诗句都是以前学过的,重新朗读,既是一种很好的复习,又为本课的创设作铺垫。结果有的学生说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有的学生说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课堂气氛活跃热烈。

二、朗读环节: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以朗读为突破口,能较好的品味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读一直是诗歌教学非常重要的方法,读让学生理解文意,感受作者情感,体会诗词所描绘的意境。因此,我就以学生集体朗读、个人朗读、教师带读的方式来进行。.对于学生朗读的指导,我不是硬性的示范,而是用提问启发的方式来进行。我问学生“对长亭晚”,该如何划分节奏;“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念”字是什么意思?这时该怎么读才识合适的?“今宵酒醒何处?”既然是个问句,要不要停顿。学生很快的豁然开朗。

三、意象与语言环节:我先让学生在课本上划出诗中所用的意象,然后要求学生调动所学来分析意象,相当一部分同学表现得非常积极。如解读“寒蝉”,能够把寒蝉的两层内涵(一是透露季节是秋天,而是渲染凄清冷落的离别氛围)分析得很到位。有的意象,学生能找出来,但是分析不好,这时我能用浅显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思考解读,如“骤雨”,我问学生下骤雨前,天气怎样,人的感觉如何,诗人写骤雨是为了什么。有的意象是学生根本不会,如“千里烟波”,这时也是以老师引导为主。

四、手法环节:这个环节的实现,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结合语言的讲解。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动作神态细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设问,“年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是虚写等,这个环节的教学应该说是顺畅的。

五、明情环节:很多学生都知道是“伤离别”,但是往往忽略了“自古”二字。因此,我问学生“自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加这2个字,引导他们思考诗作的情感范畴。

六、修正作业:上课之前,我布置了预习作业,上了课,尚有3分钟,我要求学生自己修改预习的作业,看看那些地方是做错的,要修改;哪些地方是写的不够的,要补充。一节课就这样结束了。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尚有一些我还没有兼顾到的问题,比如:

1.诗词的教学,向来要求以读带悟,要求教师一定不能只做客观的引领者,而需要投入真情,把真实的情感注入进课堂中,真正地和文本和课堂融为一体,以自己的范读来感染学生,但是由于教师本身的朗读素质和课堂时间的限制,学生的朗读不够充分,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这一点,作为我的弊病,以后一定要加以改善。

2.在课堂上,尽管有学生的活动,但是大多以教师的引导为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不够充分,今后应给予更充分的时间,给予恰如其分的提示,使他们有更大的施展空间。

3.课堂上学生的鉴赏表达较少,因此我设计了修正作业的环节来补充。

篇二:《雨霖铃》教学反思

古诗词是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活力和人文精神。在上完《雨霖铃》后,我进行了一番思考,反思自己在本课教学中的所得所失。
一、朗读环节: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以朗读为突破口,能较好的品味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读一直是诗歌教学非常重要的方法,读让学生理解文意,感受作者情感,体会诗词所描绘的意境。在介绍完作者之后,就以学生自由朗读、个人朗读、教师示范、集体朗读的方式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这也让学生感受到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给学生提供了诗歌朗读的指导。
二、诗词鉴赏环节。我在课堂一开始就呈现了一些关于离别的诗歌,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认不识君”等等,这些诗歌都是以前学过的,重新朗读,既是一种很好的复习,又为本课的已经创设作铺垫。在语言赏析中,我也注意到引用一些诗歌来使丰富这堂课浓浓的诗歌意境之中。我感觉这种无形中的渗透远比直白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尚有一些我还没有兼顾到的问题,比如:
1.诗词的讲授,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接触文本,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既要训练诵读,又要训练鉴赏表达,感觉时间很紧张,不够舒展自如。
2.在引导学生感悟词人表达情感的教学中,稍显生硬。学生拥有感情、拥有感知感情的能力以及拥有发现美、表达审美体验甚而创造美的能力是语文教学必须达到的各个阶段的目标。我奢望能帮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变成灵动的语言。
3.学生讨论不够充分,应给予更充分的时间,给予恰如其分的提示,使他们有更大的施展空
希望在我能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更好地探索出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改观我目前的不足。

篇三:《雨霖铃》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重新强调回归体验、回归心灵。每一篇文章,每一个句子,甚至每一个词汇,注重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获得心灵共鸣,从而得到美的享受,这是课堂教学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扩展:教学反思 / 雨霖铃教学设计 / 雨霖铃教学实录

强调学生的主观感受,让学生获得心灵的共鸣,古典诗词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古典诗词由优美文字构成,饱含优美的意象组合,意境幽深,汇聚了很多语文要素。不讳言的说,诗词鉴赏课是一种让人陶醉的演绎。

诗词赏析是学生,尤其是我们的学生学习的难点。诗歌教学该以何种方式才能发挥最大的课堂实效性,是我在语文教学中一直思考的内容。在上完《雨霖铃》后,我进行了一番思考,反思自己在本课教学中的所失。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以词作的内容把握和情感体验为重点,以诵读、品味为手段,以学生选曲吟唱为能力提升的切入口,力图通过意境的创设以和师生共同感悟达到预设情感体验目标,同时把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课堂主要分成三大块:首先是知人论世,主要是背景、作者介绍;其次,是作品的品读和理解,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和对作者抒情方式的分析,尤其注重意境创设和语言的体悟;最后,是选曲吟唱,相和而歌的环节,选择《送别》一曲的曲谱,引导学生填词歌唱,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这样一种富有趣味的尝试。教学环节的一些失误总结如下:

1.诗词的讲授,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接触文本,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既要训练诵读,又要训练鉴赏表达,感觉时间很紧张,不够舒展自如。

2.在课堂上,教师一定不能只做客观的引领者,需要全身心地投入所讲授的文本之中,因为只有和文本产生了情感共鸣,才能把真实的情感注入进课堂中,真正地和文本和课堂融为一体,才能引领学生获得美的体验。我在课堂上很多时候情感投入的并不够,特别是朗读上不够到位,这一点,作为语文教师的弊病,一定要加以改善。

3.在引导学生感悟词人表达情感的教学中,稍显生硬。学生拥有感情、拥有感知感情的能力以及拥有发现美、表达审美体验甚而创造美的能力是语文教学必须达到的各个阶段的目标。我奢望能帮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变成灵动的语言。

4.学生讨论不够充分,应给予更充分的时间,给予恰如其分的提示,使他们有更大的施展空间

篇四:柳永词两首之《雨霖铃》教学反思

这学期,我所教授的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中,第二单元共有八首词的学习内容。古诗词是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强调回归体验、回归心灵。每一篇文章,每一个句子,甚至每一个词汇,注重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获得心灵共鸣,从而得到美的享受,这是课堂教学所追求的至高境界。诗词赏析是学生,尤其是我们的学生学习的难点。诗歌教学该以何种方式才能发挥最大的课堂实效性,是我在语文教学中一直思考的内容。在上完《雨霖铃》后,我进行了一番思考,反思自己在本课教学中的所得所失。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课堂主要分成三大块:首先是知人论世,主要是背景、作者介绍;其次,是作品的品读和理解,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和对作者抒情方式的分析,尤其注重意境创设和语言的体悟;最后,是选曲吟唱,相和而歌的环节,引导学生填词歌唱,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这样一种富有趣味的尝试。教学环节的一些得失总结如下:

一、朗读环节:以朗读为突破口,能较好的品味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读一直是诗歌教学非常重要的方法,读让学生理解文意,感受作者情感,体会诗词所描绘的意境。在介绍完作者之后,就以学生自由朗读、个人朗读、教师示范、集体朗读的方式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这也让学生感受到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给学生提供了诗歌朗读的指导。

二、诗词鉴赏环节。我在课堂一开始就呈现了一些关于离别的诗歌,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认不识君”等等,这些诗歌都是以前学过的,重新朗读,既是一种很好的复习,又为本课的已经创设作铺垫。在语言赏析中,我也注意到引用一些诗歌来使丰富这堂课浓浓的诗歌意境之中。我感觉这种无形中的渗透远比直白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1、在教会学生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时,我比较注重传统的教法和学法。主要让学生从“抓意象、领会意境,到把握感情”这一思路来进行学习。如《雨霖铃》这一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先找意象,如“寒蝉、长亭、骤雨、烟波、暮霭、杨柳、晓风、残月”等,品味意象所构造的意境“凄切悲凉”的特点,再找找词中直接表现情感的词句,这样下来,学生就基本把握了全词的要旨,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发现了词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如“融情于景”等。

2、在讲解诗词的过程中,我会详细分析词中关键性的语句。可以通过对其中的重点语句的讲解、赏析,拓展学生想和联想的空间,补充词意的空白,从而更好的把握词中营造的艺术境界。

3、联系词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状况。中国古代文人虽然有着各不相同的人生经历,但是他们内心深处的矛盾冲突往往有着相似之处。教学时,要帮助学生学会知人论世的分析鉴赏方法,在了解词人的思想倾向的基础上把握全词的思想内容。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尚有一些我还没有兼顾到的问题,比如:

1.诗词的讲授,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接触文本,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既要训练诵读,又要训练鉴赏表达,感觉时间很紧张,不够舒展自如。

2.在课堂上,教师一定不能只做客观的引领者,需要全身心地投入所讲授的文本之中,因为只有和文本产生了情感共鸣,才能把真实的情感注入进课堂中,真正地和文本和课堂融为一体,才能引领学生获得美的体验。我在课堂上很多时候情感投入的并不够,特别是朗读上不够到位,这一点,作为语文教师的弊病,一定要加以改善。

3.在引导学生感悟词人表达情感的教学中,稍显生硬。学生拥有感情、拥有感知感情的能力以及拥有发现美、表达审美体验甚而创造美的能力是语文教学必须达到的各个阶段的目标。我奢望能帮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变成灵动的语言。

扩展:教学反思 / 雨霖铃教学设计 / 雨霖铃教学实录

4.学生讨论不够充分,应给予更充分的时间,给予恰如其分的提示,使他们有更大的施展空间。

对于《雨霖铃》的教学,有成功之处,也有最后反思的四点都是自己做得不够的地方,我只能说,追寻没有止境,吾辈尚需努力。

篇五:公开课《雨霖铃》教学反思

反思一:关注教学的三维目标
每一节课都有不同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前,老师必须准确地把握好这三维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地阅读理解类似文章,最终实现自我学习
高中第三册课本安排了三个单元中外诗歌的教学,较以往的教材,诗歌的教学增大了容量从学生考试反馈情况来看,普遍反映诗歌鉴赏是薄弱环节,对所学到一点诗歌常识,并不是很能理解与运用,甚至对学过的诗歌也仍然是似懂非懂,难以读懂悟透,在考试中诗歌鉴赏题失分很多因此,根本谈不上形成诗歌分析、鉴赏的能力
我国自古就有重视诗教的传统,古人说:“不学诗,无以言”一首好的诗歌能增进人的见识,熏陶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境,提高人的文化修养在《语文课程标准》里,中学语文对诗歌教学的要求是:能够阅读、鉴赏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因此,在中学阶段能初步理解、鉴赏、评价古代诗歌就成为高中生必修的内容
古典诗歌教学要紧扣“怎样读,怎样表达”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而“怎样读”是首要完成的任务于是,在《雨霖铃》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从意象、意境人手,揣摩诗的思想情感,运用联想手段来分析诗歌,体会婉约词缠绵悱恻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比如,从学过的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导入,引导学生扣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相关意象,发挥联想与想像,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让人想到:在这惹人愁绪的时节,面对令人伤怀的景致,只有凄凉的西风与赢弱的老马与这个游子相伴,悲凉之情油然而生这样,在讲到“杨柳岸晓风残月”时,自然引导学生找出“杨柳”“晓风”“残月”几个意象,体会渲染出的那种凄清、伤感的艺术氛围,最终感受作者那浓浓的别离之情之后还可引导学生联想课前不久学过的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清泉、翠竹、明月、碧莲”等意象也营造出空山秋天恬静、清幽的意境美只要抓住关键的意象词,通过联想,举一反三,易于阅读理解
古典诗歌是传承民族灵魂的载体,诗歌的语言典雅、意蕴丰厚,需要经过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其中的精妙在诱导和启发思维的课堂教学中,如果充分调动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把新旧知联系起来,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像,定会激发学生诗歌学习的积极性,他们也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扎实有效的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这样,在中国古典诗歌面前,我们的学生也就不会或熟视无睹,或敬而远之,或望而却步,或一脸茫然,或瞎猜乱想,曲解诗意所以,语文教师有必要在课堂上通过诗歌教学培养学生读诗的兴趣,提升学生审美的情趣
反思二: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
鼓励学生自由质疑、自主理解诗意,是学好古诗的关键我们不能因为古诗产生的年代距今久远,背景陌生,理解不易,就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事实上,只要我们相信学生,给他们创建宽松的环境、自读自悟的机会,引导学生从书中的注解找寻答案,从课外收集的资料中筛选信息,从课堂聆听学生的交流中获得灵感……学生就一定能凭借自己的力量,运用自己的知识积累完成古诗的理解
本节课我注意调动了学生原有的学习经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后,我认为,还可以进行这样的教学设计:进一步启发学生做拓展思维训练比如,同样是写离别,柳永的《雨霖铃》有“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噎”,显得黯然销魂,那我们学过的有关反映离别主题的作者作品诗句又有哪些,风格又如何呢?通过收集与回忆,可以找到许多这样的诗句:屈原有《离骚》“悲莫悲兮生别离”,显得幽愤悲苦;王勃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显得积极乐观;李白有《梦游天姥吟留别》“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显得飘然脱俗你看,一句话,同是离别,诗人的语言特色、性格情怀与人生感悟不同,格调也不同又如,柳永《雨霖铃》“杨柳、晓风、残月”,虽然也是融情于景但那种愁绪,总给人一种软绵绵愁戚戚的感觉而苏轼《水调歌头》“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却创造了一种开阔的境界,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大气,通过多向比较多元解读,引导学生自由地推敲诗人独特的语言魅力,自觉地走近诗人独特的情感世界,自主地品味诗人独特的人生感悟在不同格调的离别情怀中,既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又加深了学生对人生的感悟重要的是,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也得到迅速的提高!
我们应当承认: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在生活与学习中积累的大量经验会使学生对所学语文知识有所认识作为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已有的经验,真实的课堂应该面对学生真实的起点,正视学生的学习基础让孩子的感性经验成为课堂教学的资源,成为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为后面真实有效地展开学习过程打开局面,真正演绎知识建构的全过程
反思三:关注孩子的思维水平
语言与思维与生俱来,如鱼与水关系密切难分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进行听、说、读、写的培养和训练,而且还要努力培养和训练学生深刻的、灵活的、独创的思维能力面对柳永的《雨霖铃》,教师可要求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一幅画,或写一首歌词配上画面把情人难舍难分的情景展现出来相信这种宽松的课堂氛围,灵活多变的课堂设计,远比教师一板一眼地讲解要有趣得多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都是平等的,都有自己独到的体验和感受,对通常提出的问题没有固定的正确答案,反馈的也不是简单的对与错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生对学习内容有选择的自由,可以选择那些自以为最有意义的诗句作为思考品赏的对象,主动的独立的体验、感悟、思考,获得启迪;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大胆想像联想,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阐述自己的理由,在互相交流中发生思维碰撞教师要给他们一个艺术再创造的空间去思考,享受浓浓的审美乐趣学生课堂学习的质量高低,取决于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所设计问题的启发性又是促使学生思维活跃的关键因素因此可以说,一位教师预设主动学习过程的艺术性也是这位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扩展:教学反思 / 雨霖铃教学设计 / 雨霖铃教学实录

扩展:教学反思 / 雨霖铃教学设计 / 雨霖铃教学实录

三 : 《雨霖铃》优秀教案

《雨霖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 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3. 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

3.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雨霖铃》MTV;朗读flash。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 语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这学期我们也一直徜徉于诗的园林,在“国风”粗朴而纯美的乡野民声里结识了散璞玉之辉的“诗经”,在屈原浪漫而深沉的情感激流里邂逅了纵日月之光的“离骚”。我们的心灵之谷还回荡着李白“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铿然之音、杜甫“万里悲秋常做客”的苍凉之叹。今天,我们又将在这瑰丽的园子里摘取另一朵奇葩----宋词,并把我们关注的目光投向一个“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杰出词人---柳永。(板书标题)

二. 柳永简介(幻灯片展示)

1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也有很大影响。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本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整体感知

1.播放《雨霖铃》MTV,让学生在歌声中体会这首词,并谈谈观看后的一个整体感受。、

(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觉得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

2.浓情厚意从低徊婉转、一唱三叹的旋律里汩汩而出,离愁别恨也从悱恻动人、缠绵哀怨的诗意里幽幽而泻。“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让我们在音乐叹惋的余声里走进作者用文字所营造的意境。

(A.请学生概括这首词的内容——在萧瑟的秋天里,词人和他的红颜知己伤心地告别。

B.那么词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这个内容呢?)

那么这首词就是在冷落清秋的景色中抒发他离别的伤感之情(板书)

冷清秋之景 今宵酒醒何处?

情景交融

伤离别之情 杨柳岸晓风残月。

四.诵读指导(好,整体把握之后让我们用心诵读这首婉约派的代表词作。)

1. 派学生代表朗读;另外的学生进行评点。

2. 教师指导

① 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② 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 2

(人物情感的高潮);

③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④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⑤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⑥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学生读出的地方要予以肯定,没有读出的地方教师加以补充)

3. 再请学生试读

4. 教师稍做提点再自己示范朗读(下面老师也来尝试一下,力争把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体现出来)

5. 学生听录音朗读(好,我们在独立理解、交流想法的基础上再来听名家朗读,让自己静心凝神的去意会语之精妙、情之精诚。)

6. 跟读(听了因为不同理解而呈现不同风格的几次朗读后,我相信大家一定发展或完善了自己原有的想法,那么就请带着你新的感悟一起轻声跟读)

五. 鉴赏本词的艺术特色

(刚才我们是通过诵读来意会全词,那么下面我们可是要以讨论的形式来言传自己独到的理解和真切的体悟了)

1.提问:大家一起说说,本词最大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情景交融(板书)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深刻体会《雨霖铃》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一切景语皆情语”,大凡诗词,一般都具有情景交融这个特点,那么这种艺术手法在柳永的《雨霖铃》中又是如何体现的呢?下面同学们分小组讨论这个问题,准备派代表发言) ① 用哀景和乐景同写悲情

(作者在词中选用了哪一类景?这种景怎么表现作者的情感?)

(A.秋雨黄昏送别图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处歇”

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这句词表面写景,实际是在写情,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全词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酒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虹收残雨,蝉嘶败柳长堤暮”、“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亲”、“高柳乱蝉嘶”。“河桥望行旅,长亭送故人”(王褒《送别裴仪同》、“西陵侠少年,送客短 3

长亭”王昌龄《少年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长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所以,长亭已经被当作离别地点的通称。)

B.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烟波浩淼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选取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地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

C.“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良辰好景”原为欢乐愉快的场景,但是随后而来的“虚设”二字顷刻间就使这种欢乐消失得无影无踪,而是沉入了无边无际的愁伤之中,所以,这个地方是以“乐景写悲情”。与前面几处的景物描写是有区别的。(迎娶刘兰芝的场面)

②景情水乳交融,妙合无痕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a.“柳”的情感内涵。

“年年柳色,灞陵送别”(李白〈忆秦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周邦彦〈兰陵王〉)柳既是送别的象征物,又是送别的见证人,如今独在旅舟上见柳,怎不惹起满怀离思?

b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为一幅鲜明的画面。

(温庭筠《菩萨蛮》“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曹植“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李清照“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c.虚中有实,虚景实写,以景“染”情,融情入景

他写的是真景物,汴河堤畔,本多垂柳。杨柳岸三字随手拈出“本地风光”,令人感到亲切、自然。一夜行舟,醒来时早已置身于寥廓开阔的山驿水程中,所以唯觉晓风清冷、唯见残月凄楚,晓风残月四字便写出了此种扁舟晓行的真切风光。

d.写出幽美深约的新境界

常人在离别时,往往能深切的感受到它悲哀的一面,而优秀词人却在此同时写出了它的美:夹岸残柳,参差拂动于秋风之中:孤舟离人,黯然独对天边残月,悲剧性加上美感,凄清加上丽景,词人在舒缓而哀恻的声调中传递出一种抑郁惝况的凄情和烟水迷离的凄美来,这种“绮怨”的风味,正是最典型的“婉约”词的 4

风味。

e.情景妙合无痕

明写眼前景,暗写别时情,含蓄蕴藉。

③ 浓情郁结于心、难于化解

(教师简述:全词始终笼罩在一股化不开的浓情里面,开篇这份离情就已慢慢酝酿,离别之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情感到达高潮;离别之后,这种愁绪仿若绕梁的余韵始终萦绕在词人的心头,此时此刻“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六.小结

细致深入、动情用心地体悟了字里行间散发的魅力,我们被和谐

的音律打动,被隽永的语言吸引,我们更惊艳于凄美的意境,伤怀于

哀婉的离情。大凡好的作品,它所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点知识的补充,

几次能力的训练,它所馈赠给我们的更多的是心灵的丰富,情感的升

华。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用自己多情多思的心灵去感知绵绵文

化的经纬,悠悠生命的掌纹!

七.布置作业

课外将《雨霖铃》与《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比

较阅读,体会它们的不同风格。

5

四 : 《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教案

原文: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教学难点)

(2)鉴赏意象和意境,掌握婉约派词的风格特点。(教学难点)

(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教学重点)

2、能力目标:

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教学重点)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以真情品读作品,培养学习诗歌的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方法1.诵读法。2.问答法。3.讨论法。4.点拔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语

有关离别的诗词名句: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5、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6、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7、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

8、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在现实生活中,离别是一种常事。江淹曾经写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写离别的名篇柳永的《雨霖铃》。[板书课题]

(二)柳永简介(略)

(三)创作背景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是跟歌伎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

柳永原名柳三变,大约在38岁时进京参加科举考试。以自己的才华,柳三变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等了5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其中有“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柳三变这首牢骚歌被广为传唱,竟传到了皇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三年后,他再次参加科举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又把他给勾掉了。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三变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 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之后,“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才改名为柳永,54岁时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柳永最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

在柳永的作品中,很多反映了他和歌伎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最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不得不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四)整体感知:

1.听录音,注意正音和节奏

2.指读,注意诗歌基调。本词是词人与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离别场景,因此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诀别的悲壮不同,是“凄苦”。

3.结合注释理解词意,描述诗意:

《雨霖铃》

秋蝉的鸣叫凄凉急切,面对着暮色中的长亭,一阵暴雨刚刚停歇。在京城门外设帐饮酒饯别,却没有好心情,正当难舍难分之时,行船的人催着要出发。手拉着手泪眼相望,哽咽着竟然说不出一句话来。想到我这次要一程又一程的离别远去,舟行千里,水上雾霭朦胧,夜晚浓云笼罩着的南方天空是多么深远辽阔。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无不悲伤地离别,偏偏又在这冷落凄清的深秋时节,叫人怎能承受?今晚酒醒我身在何处呢?也许是泊舟杨柳岸边,晨风习习,天空挂着一钩残月。这一去经年累月,就算遇到美好的日子、美好的景物,也形同虚设。即使有千般情意,又能跟谁诉说!

4.整体把握:

1)全诗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情感?

“多情自古伤离别”, 词以“伤离别”为主线。写离别,抒“伤”情。

2)锤炼诗眼: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可结合背景,知人论世)

该句在诗中为“过片”,承上启下,并表明诗歌主旨情感,为全词“诗眼”。而且本句由伤离别——自古伤(见下)——多情更伤——秋更伤(见下)——清秋更伤——冷落更伤来层层突出“那堪”“伤离别”的情感,表达细腻,情感凄苦,感人至深!

自古:离别在古代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所谓“生离死别”主要原因是交通的不发达,远行多半走水路,行程往往成年累月,以及诸多难以预见的阻隔因素,从而让分别之人产生前路迢迢、山重水复、归期难料的纷繁情绪。加上离人多半因为被贬、流放,或为生活所迫,或因战争离乱或男女情缘,这就特别惹起人的万端感慨。

清秋:秋天本来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中往往会有一种凄清冷落之感,所以古人在描写秋天的时候,经常与“愁苦悲凉”的感情联系在一起。先秦的宋玉在《九辨》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南宋吴文英在《唐多令》中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而曹雪芹在《秋窗风雨夕》中则说:“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这些诗句都写出了怀有特定情感的人在秋天中的特定感受。词人把离别之事与清秋之气叠加悲苦再加凄凉,情感的表达更加沉重。

抒情手法:直抒胸臆。

3.围绕诗眼,体会全诗的基本结构:

上片:别时(实写)晚(黄昏)长亭(饯别——催发——执手——念)

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别后 (虚写)今宵 杨柳岸

经年未卜

(五)合作探究赏析(理解文句,具体赏析意象和意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分析角度提示:

1.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注意抓首句的作用以及本句的意象特色来分析)

开首三句道出时间、地点、景物。以凄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

元代的卢挚在《沉醉东风》:“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

宋代词人晏几道在《采桑子》:“一寸愁心,日日寒蝉夜夜砧。”

长亭:早在秦汉时便开始在道旁设亭,供旅客停息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当时是十里置亭,也叫“十里长亭”五里一短亭。

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骤雨初歇,凉意彻骨,暮色苍茫,云低风冷的环境中,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让人黯然销魂!首句借景抒情,营造了凄清惨淡的画面,奠定全诗低沉伤感的情感基调。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注意从离人心理的矛盾现实的无情入手)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注意抓离人的动作分析人物的心理)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注意从该句的空间感、色彩感入手体会“念”而难舍的情感)

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注意从白描手法、想象虚写、景语皆情语、意象的特征等等的特色体会)明确:杨柳离,晓风冷,残月缺,更酒醒。

6.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注意抓想象、反问、虚词等体会情感中的无限怅恨!)

(六)朗诵,总结

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多情自古伤离别,那堪冷落清秋节。念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 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 “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不尽愁思。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七)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词。

2、查找有关描写离别的诗词或文章,比较鉴赏。

本文标题:雨霖铃教案-雨霖铃教学反思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67333.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