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地球资源枯竭-地球资源枯竭

发布时间:2018-03-21 所属栏目:资源枯竭城市

一 : 地球资源枯竭

范文一:资源枯竭型城市

资源枯竭型城市

2009-10-22

摘要: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世界性趋势,我国已对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2008年3月,大冶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12个资源枯竭城市之一。为了经济发展,必须尽快地推进转型。文章首先从政策风险、资源危机、可持续发展危机、环境生态危机、“四矿问题”五个方面进行了风险分析,然后从对接国家省市发展战略、融入武汉城市圈、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市域经济发展实力四个方面阐述了经济转型的必要性。 关键词:资源枯竭,大冶,风险,转型,必要性

建市以来,大冶依赖丰富的矿产资源,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但是,伴随着金属、能源矿产资源的不断消耗,资源日渐枯竭,大冶市的发展面临越来越多的风险和问题。由此可见,大冶这座资源依赖型城市,在这关键时期,如果不加大转型力度,形成新的替代产业,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将可能会一直走下坡略。

“www.61k.com)

大冶市的发展面临越来越多的风险和问题

在全国660多座资源型城市中。真正的资源依赖型城市有178座,大冶也位列其中。大冶的矿产资源相当丰富,全市已发现矿产65种,占全国已发现矿产种类的38%,其中探明资源储量的有42种。在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中,非金属矿产达到了29种,且储量都比较丰富,大冶市主要的非金属矿产包括石灰石、硅灰石、方解石、白云石、石膏、陶瓷土等。建市以来,大冶依赖丰富的矿产资源,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但是,伴随着金属、能源矿产资源的不断消耗,大冶市的发展面临越来越多的风险和问题。

(一)政策风险

全国钢铁的生产能力大约为6亿吨,而目前我国的需求量不到4亿吨,产能明显过剩。全国6亿吨的生产能力,有1亿吨是300m以下高炉生产出来的,有5000万吨是在20吨以下电炉生产出来的。对此,国办发号文件下发后要求从严查处违规审批项目和建设项目,严格市场准入,原则上不批准新的钢铁企业。2006年11号文要求“十一五”期间淘汰1亿吨钢铁产能过剩的高炉,其中2007年前淘汰200m及以下高炉等落后设施;2010年前淘汰300m及以下高炉等其他落后装备,这使得大冶市很多钢铁企业面临关停的风险。

(二)资源危机 333

由于前期大量的开采以及开采过程中的滥挖滥采等问题,大冶市资源开发的成本越来越高,矿井越挖越深,资源越来越少。

(三)可持续发展危机

能源矿产濒临枯竭,矿业经济有衰退趋势;替代产业尚未完全形成,经济稳定性较差;支柱产业比较单一,城市功能发育不太健全。

(四)环境生态危机

大冶市水土流失面积达到33%;废水排放量每年达到了5000万吨;地质灾害比较频繁,地面塌陷、滑坡、泥石流等时有发生。

(五)四矿问题

1、矿山:矿山企业困难较多,竞争力弱。这主要是因为:一是后备资源不足;二是国家对矿业索取过多;三是矿山企业负担重,矿山企业比其他企业担负更多“办社会”的任务;四是不少矿山企业管理粗放,技术装备落后,劳动生产率低。

2、矿业:矿业投入不足,资源供需形势十分严峻。

3、矿工:矿工收入低,劳动条件差,已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采掘业职工人均工资水平居于各行业中倒数第二位。

4、矿城:矿业城市面临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

大冶市经济转型必要性

由此可见,大冶这座资源依赖型城市。面临着转型的关键时期,如果不加大转型力度,形成新的替代产业,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将可能会一直走下坡路。因此,大冶市的经济转型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大冶市要顺利实现城市转型,首要的还是依托自身矿产资源丰富的市情,相比之下,大冶市的非金属资源储量大,目前的开发和利用程度较低,可开采年限较长,是进一步推动大冶市的经济增长重要依托,因此,大冶市非矿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城市转型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发展非金属矿产业是大冶转型的必然选择,县产业替代的必然趋势。

(一)对接国家省市发展战略,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全国都掀起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热潮的今天,大冶市进行经济转型,大力调整产业布局,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正是对接国家发展战略,顺应时代号召的明智之举。

湖北省“十一五”规划指出,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改造提升优势产业,加快装备制造、食品、纺织、建材工业改造与发展步伐。实施一批重大工业项目,推进工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大冶市在“十一五”规划中也明确指出,要“实施工业立市战略。改造提升支柱产业,培育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冶市实施经济转型战略,是对湖北省发展战略的有力承接,是实现大冶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

(二)融入武汉城市圈,推进两型社会建设

2007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求武汉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尽快形成有利于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率先走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要素集聚能力强、产业布局和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型城市化道路,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为推动全国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武汉城市圈建设提出了五个—体化战略,在产业发展和布局—体化方面,未来将以城市圈的支柱产业和重点行业为龙头,形成汽车、电子信息、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盐化工、纺织服装、造纸及包装、建材及建筑业、粗副产品加工等10大优势产业链,建设—批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实现圈内工业经济集约增长。大冶处在这个城市经济圈中,应该及时找准自己的位置,主动与城市经济带中的主导产业相对接,成为主导产业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借助城市经济圈的辐射和拉动,培育新的支柱产业。大冶市的经济转型有利于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与城市圈内其他城市分工协作、错位发展,形成拥有若干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三)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产业集群效应

1、有利于大冶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大冶市“十五”期间三次产业构成从2001年的13.24:53.96:32.8调整到2005年的13.07:50.25:36.68,且产业结构一直保持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值得说明的是,从2001年到2004年的4年间,第一产业比重增长缓慢,在2004年还出现了倒退现象,而这期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则不断增长。2005年大冶市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使第二产业又不断增长,而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总体呈现出下降趋势。大冶市产业结构的不尽合理严重影响了大冶整体经济的发展,实施大冶市经济转型战略将有利于迅速推动大冶市工业有序健康发展,并且还可以通过发展配套服务业,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实现大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大冶整体经济跨越式发展。

2、有利于充分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产业集群是由相互关联的企业和机构在一定区域内大量集聚发展并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企业集聚形成的产业集群通过专业化分工,能够产生明显的规模经济、资源共享、减少交易成本、技术溢出等企业经营效应。大冶市的经济转型有利于整合资源,延长产业链,推进支柱产业集群。通过产业、产品及相联企业的聚集,产生聚集效应,对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产业集群是围绕相关产业发展形成若干关联企业集群、形成关联产业的聚集,规模的不断扩大,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形成,带动了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增强。产业集群能够成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同时产业集群中的技术溢出和衍生企业的便利性能够促进新创企业不断产生,并最终成为中小企业成长的摇篮。

3、提升市域经济发展实力,实现大冶持续发展。大冶市属于资源型城市,其依赖的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一般都要经历开发建设一繁荣鼎盛一经济衰退一产业调整四个阶段。大冶市自1995年建市以来,已经完成了第一轮发展周期,即依托资源创业的周期,下一步,将进入超越资源发展的新—轮周期,这一周期是实现大冶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实施经济转型战略。大冶市的经济转型着力第一、二、三产业战略性调整,使三次产业结构更加合理,通过改造升级、延伸配套,调整产业内部结构及产品结构,使钢铁、水泥、食品加工等传统支柱产业层次得到提升,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医药化工、休闲旅游、农副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等新的替代产业发展壮大。最终通过加快结构调整,集中解决资源性、体制性、结构性、社会性矛盾突出等问题,降低经济对资源的依赖程度,使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并形成3-5个大规模特色产业集群,市域经济竞争力得到显著提高,实现大冶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孙雅静,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路径分析[J],经济论坛,2004(8)

2、邓项宇,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及对策[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4(3)

3、薛巍,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实证分析,煤炭经济研究,2007(8)

4、姜春海,王竹梅,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机制分析[J],研究报告,2007(4)

原文地址.html

资源枯竭型城市

2009-10-22

摘要: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世界性趋势,我国已对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2008年3月,大冶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12个资源枯竭城市之一。为了经济发展,必须尽快地推进转型。文章首先从政策风险、资源危机、可持续发展危机、环境生态危机、“四矿问题”五个方面进行了风险分析,然后从对接国家省市发展战略、融入武汉城市圈、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市域经济发展实力四个方面阐述了经济转型的必要性。 关键词:资源枯竭,大冶,风险,转型,必要性

建市以来,大冶依赖丰富的矿产资源,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但是,伴随着金属、能源矿产资源的不断消耗,资源日渐枯竭,大冶市的发展面临越来越多的风险和问题。由此可见,大冶这座资源依赖型城市,在这关键时期,如果不加大转型力度,形成新的替代产业,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将可能会一直走下坡略。

大冶市的发展面临越来越多的风险和问题

在全国660多座资源型城市中。真正的资源依赖型城市有178座,大冶也位列其中。大冶的矿产资源相当丰富,全市已发现矿产65种,占全国已发现矿产种类的38%,其中探明资源储量的有42种。在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中,非金属矿产达到了29种,且储量都比较丰富,大冶市主要的非金属矿产包括石灰石、硅灰石、方解石、白云石、石膏、陶瓷土等。建市以来,大冶依赖丰富的矿产资源,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但是,伴随着金属、能源矿产资源的不断消耗,大冶市的发展面临越来越多的风险和问题。

(一)政策风险

全国钢铁的生产能力大约为6亿吨,而目前我国的需求量不到4亿吨,产能明显过剩。全国6亿吨的生产能力,有1亿吨是300m以下高炉生产出来的,有5000万吨是在20吨以下电炉生产出来的。对此,国办发号文件下发后要求从严查处违规审批项目和建设项目,严格市场准入,原则上不批准新的钢铁企业。2006年11号文要求“十一五”期间淘汰1亿吨钢铁产能过剩的高炉,其中2007年前淘汰200m及以下高炉等落后设施;2010年前淘汰300m及以下高炉等其他落后装备,这使得大冶市很多钢铁企业面临关停的风险。

(二)资源危机 333

由于前期大量的开采以及开采过程中的滥挖滥采等问题,大冶市资源开发的成本越来越高,矿井越挖越深,资源越来越少。

(三)可持续发展危机

能源矿产濒临枯竭,矿业经济有衰退趋势;替代产业尚未完全形成,经济稳定性较差;支柱产业比较单一,城市功能发育不太健全。

(四)环境生态危机

大冶市水土流失面积达到33%;废水排放量每年达到了5000万吨;地质灾害比较频繁,地面塌陷、滑坡、泥石流等时有发生。

(五)四矿问题

1、矿山:矿山企业困难较多,竞争力弱。这主要是因为:一是后备资源不足;二是国家对矿业索取过多;三是矿山企业负担重,矿山企业比其他企业担负更多“办社会”的任务;四是不少矿山企业管理粗放,技术装备落后,劳动生产率低。

2、矿业:矿业投入不足,资源供需形势十分严峻。

3、矿工:矿工收入低,劳动条件差,已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采掘业职工人均工资水平居于各行业中倒数第二位。

4、矿城:矿业城市面临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

大冶市经济转型必要性

由此可见,大冶这座资源依赖型城市。面临着转型的关键时期,如果不加大转型力度,形成新的替代产业,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将可能会一直走下坡路。因此,大冶市的经济转型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大冶市要顺利实现城市转型,首要的还是依托自身矿产资源丰富的市情,相比之下,大冶市的非金属资源储量大,目前的开发和利用程度较低,可开采年限较长,是进一步推动大冶市的经济增长重要依托,因此,大冶市非矿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城市转型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发展非金属矿产业是大冶转型的必然选择,县产业替代的必然趋势。

(一)对接国家省市发展战略,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全国都掀起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热潮的今天,大冶市进行经济转型,大力调整产业布局,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正是对接国家发展战略,顺应时代号召的明智之举。

湖北省“十一五”规划指出,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改造提升优势产业,加快装备制造、食品、纺织、建材工业改造与发展步伐。实施一批重大工业项目,推进工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大冶市在“十一五”规划中也明确指出,要“实施工业立市战略。改造提升支柱产业,培育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冶市实施经济转型战略,是对湖北省发展战略的有力承接,是实现大冶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

(二)融入武汉城市圈,推进两型社会建设

2007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求武汉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尽快形成有利于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率先走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要素集聚能力强、产业布局和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型城市化道路,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为推动全国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武汉城市圈建设提出了五个—体化战略,在产业发展和布局—体化方面,未来将以城市圈的支柱产业和重点行业为龙头,形成汽车、电子信息、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盐化工、纺织服装、造纸及包装、建材及建筑业、粗副产品加工等10大优势产业链,建设—批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实现圈内工业经济集约增长。大冶处在这个城市经济圈中,应该及时找准自己的位置,主动与城市经济带中的主导产业相对接,成为主导产业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借助城市经济圈的辐射和拉动,培育新的支柱产业。大冶市的经济转型有利于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与城市圈内其他城市分工协作、错位发展,形成拥有若干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三)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产业集群效应

1、有利于大冶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大冶市“十五”期间三次产业构成从2001年的13.24:53.96:32.8调整到2005年的13.07:50.25:36.68,且产业结构一直保持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值得说明的是,从2001年到2004年的4年间,第一产业比重增长缓慢,在2004年还出现了倒退现象,而这期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则不断增长。2005年大冶市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使第二产业又不断增长,而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总体呈现出下降趋势。大冶市产业结构的不尽合理严重影响了大冶整体经济的发展,实施大冶市经济转型战略将有利于迅速推动大冶市工业有序健康发展,并且还可以通过发展配套服务业,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实现大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大冶整体经济跨越式发展。

2、有利于充分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产业集群是由相互关联的企业和机构在一定区域内大量集聚发展并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企业集聚形成的产业集群通过专业化分工,能够产生明显的规模经济、资源共享、减少交易成本、技术溢出等企业经营效应。大冶市的经济转型有利于整合资源,延长产业链,推进支柱产业集群。通过产业、产品及相联企业的聚集,产生聚集效应,对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产业集群是围绕相关产业发展形成若干关联企业集群、形成关联产业的聚集,规模的不断扩大,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形成,带动了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增强。产业集群能够成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同时产业集群中的技术溢出和衍生企业的便利性能够促进新创企业不断产生,并最终成为中小企业成长的摇篮。

3、提升市域经济发展实力,实现大冶持续发展。大冶市属于资源型城市,其依赖的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一般都要经历开发建设一繁荣鼎盛一经济衰退一产业调整四个阶段。大冶市自1995年建市以来,已经完成了第一轮发展周期,即依托资源创业的周期,下一步,将进入超越资源发展的新—轮周期,这一周期是实现大冶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实施经济转型战略。大冶市的经济转型着力第一、二、三产业战略性调整,使三次产业结构更加合理,通过改造升级、延伸配套,调整产业内部结构及产品结构,使钢铁、水泥、食品加工等传统支柱产业层次得到提升,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医药化工、休闲旅游、农副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等新的替代产业发展壮大。最终通过加快结构调整,集中解决资源性、体制性、结构性、社会性矛盾突出等问题,降低经济对资源的依赖程度,使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并形成3-5个大规模特色产业集群,市域经济竞争力得到显著提高,实现大冶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孙雅静,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路径分析[J],经济论坛,2004(8)

2、邓项宇,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及对策[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4(3)

3、薛巍,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实证分析,煤炭经济研究,2007(8)

4、姜春海,王竹梅,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机制分析[J],研究报告,2007(4)

范文二:资源枯竭,如何转型

3月21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发表该委有关负责人关于《东北振兴“十二五”》的访谈。其中谈到,下一步关于推进资源型枯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其中包括,发展接续替代产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建立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等三个方面。   而早在2月,媒体就已曝出,旨从宏观层面指导资源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下称《规划》)已经编制完毕,日前有望通过国务院常务会议审批。   2006年《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此后在2008年、2009年、2011年,我国分三批确定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县、区)。   据了解,中央财政将在“十二五”期间将针对全国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投入近1000亿元。再加上省级的配套资金,这些资源枯竭型城市在“十二五”期间有望获得超过5000亿元的资金支持。全国118个资源型城市都希望能纳入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和《规划》。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总共有70多个城市在争取,最后只批准了25个。   在第一批资源型枯竭城市中,东北老煤炭基地辽宁阜新是较早开展产业转型的地区,具有一定代表性;在第二批中,瓷都景德镇的情况又具有一定的非典型性;第三批刚刚确定的资源型枯竭城市中,位于江苏省徐州市的贾汪区情况又有所不同。   在“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任务更加紧迫,在旧有资源面临枯竭之时,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转型阵痛中,如何处理好民生与发展的关系?三地南北,各地情况不同,而面临的共同问题是,如何更好更持续地发展。

范文三:淡水资源枯竭

淡水资源枯竭

08服工(1) C0842**** 何莉珊

摘要:水是世界上最普遍的物质之一,总体积为14.1亿立方公里,其中只有2%是淡水。淡水的87%又被封冻在两极及高山的冰层和冰川中,难以利用。便于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只有21000平方公里左右。这些资源在时空上分布不均,加上人类的不合理利用,使世界上许多地区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危机。据dailynews网站2006年4月17日报道,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和印度德里科学和环境中心在世界水日(3月22日)发布了几篇令人们感到惊恐万分的研究报道。这些研究报道称,地球水资源正在迅速减少,到2015年左右全球地表水可能将面临枯竭。到时候,全球将近一半的人,特别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中国和印度可能将面临基本饮用水供应短缺的困境。 关键词:淡水 减少 枯竭

正文:在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各种要素中,淡水资源占有极为特殊的地位。人类目前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浅层地下水。这些淡水储量只占全部淡水的0.3%,占全球总水量的十万分之七,即全球真正有效利用的淡水资源每年约有9 000立方千米。今天的人类,可以没有石油,可以没有电力,也可以没有煤炭,但绝对不能没有淡水。因为人类没有石油电力煤炭这些东西,照样可以生存,至多回到刀耕火种的年代;但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了水,我们人类连同这个世界就会一同消亡。所以,淡水资源,不仅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制约着人类的生存和生存质量,它的作用,是任何其他资源无法替代的。

按水资源量大小排队,前几名依次是:巴西、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印度。世界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大洲南极洲,南极洲面积有1400万平方公里,95%以上的面积常年被冰雪覆盖,形成一巨大而厚实的冰盖,它的平均厚度达2450米,冰雪总量约2700万立方公里,占全球冰雪总量的90%以上,储存了全世界可用淡水的72%。有人估算,这一淡水量可供全人类用7500年呐!

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所导致的人均用水量的增加,在过去的三个世纪里,人类提取的淡水资源量增加了35倍,1970年达到了3500平方公里。本世纪的后半叶,淡水提取量每年增加4-8%,其中农业灌溉和工业用水占了增长的主要部分(见表2-13),特别是本世纪70年代“绿色革命”期间,灌溉用水翻了一番。据有关国际组织预测,到2050年,预测生活在缺水国家中的人口将增加到10.6亿和24.3亿之间,约占全球预测人口的13-20%。人类对水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全世界1975年用水

量为3万亿立方米,1994年为4.3万亿立方米,2000年为7万亿立方米。据分析,2030年以后,世界水资源将供不应求;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虽然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 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拥有十三亿人口,人均淡水资源低于世界平均。人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左右,亩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亩均占有量的3/4。据对149个国家和地区的最新统计,中国人均占有量已经退居世界110位。因此,正确处理好水及人和人及于水两方面的关系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艰巨复杂。我国淡水资源在地区上分布不均,水土组合不平衡。我国的水量和径流深的分布总趋势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并且与人口数耕地的分布不相适应。81%集中分布在长江及其以南地区,而耕地面积仅占全国的36%;淮河及其以北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国64%。降水及河川的年内分配集中,年际变化大,连丰连枯年份比较突出。我国主要河流都出现过几年来水较丰和几年来水较枯现象。例如黄河在过去几十年中曾出现过连续9年(1943—1951)的丰水期;在近几十年内也曾出现过连续28年(1972—1999)的少水期,其中断流21年,而且在1991到1997年间是年年断流,总断流时间是717天,平均每年断流102.4天。降水量和径流量在时程上的这种剧烈变化,给淡水资源的利用带来困难。要充分利用淡水资源势必修建各种类型的水利。是淡水资源污染波及全国。如果从淡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上说,中国缺水主要是指北方区域的话,淡水资源的污染却是一个具有全国性的问题。而且,越是丰水区和大城市,越是人口密集地区,往往污染越是严重。结果丰水区出现水质性缺水的现象。这是中国淡水资源更为严重的问题。最近,中国水利部门对全国约700条大中河流近10万公里的河段进行水质检测,结果是近1/2的河段受到污染,1/10的河段被严重污染,不少河水已失去使用价值。另据调查,目前全国有90%以上的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部分流域和地区,水污染已从江河支流向干流延伸、从地表向地下渗透、从陆域向海域发展、从城市向农村蔓延、从东部向西部扩展。近年来中国废水、污水排放量以每年18亿吨的速度增加,全国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每天的排放

量近1.64亿吨,其中约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用水效率低和过度开发并存。首先是用水效率低,而且,越是缺水的地方,效率就越低。比如,严重缺水的黄河流域,农业灌溉大量采用的还是大漫灌方式。宁夏、内蒙灌区,每亩农地平均用水量都在1000立方米以上,比节水灌区高几倍到十几倍;农业用水利用率普遍偏低,目前,生产单位粮食的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2倍~2.5倍。农业用水如此,工业用水也是如此。目前中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远低于先进国家75%的水平,单位GDP用水量是先进国家的十几倍到几十倍,一些重要产品单位耗水量也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甚至几十倍。 对淡水资源过度开采的情况日趋严重。比如海河流域,海河流域是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分地区和山东、山西、内蒙、河南部分地区,区域内有26个大中城市。这个地区也是中国最为缺水的地区,人均只有293立方米。这些年来,这里的社会经济的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同20世纪50 年代比,人口增加一倍,灌溉面积增加6倍,GDP增加30多倍,使得总用水量增加了4倍,大大超过淡水资源的承载力。结果,地表水、地下水长期过度开采,开采率达到98%,远远超出40%的警戒线。据水利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国地下水超采区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56个,扩展到目前的164个,超采面积也由8.7万平方公里扩展到18万平方公里;年均地下水超采量超过100亿立方米,有6万多平方公里的地面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一方面,中国的淡水资源就不够丰富;另一方面,用水的浪费,水质的严重污染,使得可用淡水更加紧张。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缺水现象由局部逐渐蔓延至全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据统计,在正常年景下,中国缺水总量估计已达400亿立方米,“十五”期间,农田受旱面积年均达到

3.85亿亩,平均每年因旱减产粮食350亿公斤。全国农村有3.2亿人饮水不安全。有400余座城市供水不足,较为严重缺水的有110座,缺水和水的污染,对环境和人的身心健康都产生严重的影响。

所以,淡水资源保护是一个国家为了满足淡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需要,维护淡水资源的正常使用功能和生态功能,采取经济、法律、行政科学的手段合理地安排淡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并影响淡水资源的经济、生态属性的各种行为进行干预的活动。水污染、水源枯竭,水流阻塞和水土流失,

以满足社会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淡水资源的需求。在水量方面应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发展淡水资源的多种功能。注意避免水源枯竭、过量开采。同时,也要顾及环境保护要求和生态改善的需要。在水质方面,应防治水污染,维持水质良好状态,要养活和消除有害物质进入水环境,加强水污染的防治和监督。 面对淡水资源的严峻挑战,人们一定要建立起水资源危机意识,把节约水资源作为我们自觉的行为准则,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水资源警示教育。其次,必须合理开发水资源,避免水资源破坏。水资源的开发包括地表水资源开发和地下水资源开发。水资源属于国家所用,因此,生产和生活用水的开发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有关规定,作到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在开采地下水的时候,由于各含水层的水质差异较大,应当分层开采;对已受污染的潜水和承压水不得混合开采;对揭露和穿透水层的勘探工程,必须按照有关规定严格做好分层止水和封孔工作,有效防止水资源污染,保证水体自身持续发展。

现代水利工程,如防洪、发电、航运、灌溉、养殖供水等在发挥一种或多种经济效益的同时,对工程所在地、上下游、河口乃至整个流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也可能造成一定范围内水资源破坏,因此,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对水利工程进行环境评价。我国要求在水利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即进行环境评价,大型工程和一般中型工程要编写环境影响报告,对环境影响较小的中型工程和小型工程要编写环境影响评价表。另外,一些采矿行业对水资源的破坏不容忽视,如煤炭开采中每采一吨煤要排漏0.88立方米水,按我省年采煤3亿吨计算,每年仅因采煤损失地下水资源高达2.5亿立方米,并对地下水体地质构造造成极大的破坏。又如,无限度的乱砍乱伐,造成植被严重破坏,对水土保湿及水资源的地表埋藏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水资源浪费。有效节水的关键在于利用“中水”,实现水资源重复利用。如果中水利用能在全社会范围内通行,不仅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又能令社会形成一种珍惜水资源的良好风气。目前,许多大中型企业已经开发利用中水,如霍州煤电集团各个矿井都

利用中水返回井下洒水和地面冲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另外,利用经济杠杆调节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由于水管理不到位,很多地方有长流水现象发生,而有些地方会“捧碗祈天”,因此,必须安装有效的水计量装置,执行多用水多计费的原则,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城市用水定额管理是国际上通行的办法,它是在科学核定用水量的前提下,坚持分类对待的原则,市民生活用水、工商企业用水、机关事业团体用水实行不同的水价,定额内平价,超额部分适当加价,以培养公民节约用水的习惯。

在节约用水资源的同时应避免无效浪费。北方的冬季,水管很容易冻裂,造成严重的漏水,应特别注意预防和检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了缓解水资源紧张的情况,除了大力抓好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工作外,跨流域调水已经成为我国北方城市的必然选择,跨流域调水必然带来水资源供需关系的变化,所以水权交易必在实行;由于我国一直实行“福利水”制度,水没有被当作一种经济商品对待,所以,在水资源的配制上,市场机制通常被管制方法所替代,当前应当转变观念,认识到水资源的自然属性和商品属性,遵循自然规律和价值规律,确实把水作为一种商品,合理应用市场机制配置水资源,减少资源浪费。

进行水资源污染防治,实现水资源综合利用。水体污染包括地表水污染和地下水污染两部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废水、工业垃圾、工业废气、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都能通过不同渗透方式造成水资源的污染,长期以来,由于工业生产污水直接外排而引起的环境事件屡见不鲜,它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极坏影响,因此,应当对生产、生活污水进行有效防治。在城市可采取集中污水处理的途径;工业企业必须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生产污水据其性质不同采用相应的污水处理措施。总之,我们必须坚决执行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制度,必须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严格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度,促进企业污水治理工作开展,最终实现水资源综合利用。

参考文献:1. 《世界淡水资源综合评估》 作者: 郑守仁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 《中国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作者:张岳 出版社: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3. 《中国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 作者:钱易 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范文四:当水资源枯竭时

窗外,是一片苍凉的景象。因为水资源枯竭,鱼啊,鸟啊,走兽啊的,都渴死了。而聪聪是地球上最后一个人了。忽然,远处的天空出现了一个圆圆的,似盘子似的东西。“飞碟?”聪聪惊喜地叫道。这时,飞碟里走出来一个外星人对聪聪说:“Hi,我叫杰克,来自第二宇宙银河系水星球。我以前来过地球,那时地球上人很多,怎么现在只剩下你一个人了呢?”聪聪无奈地说:“你看那边,以前是一片湖泊,可是现在却干了。这都是因为有些人不爱惜水资源,尽管电视台拍了不计其数的公益广告,可是仍然无济于事。”说完,他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这时,外星人无奈地走了,没有提起要帮聪聪,聪聪心里不禁又一次失落。   又不知过了多少天。有一天 ,外面突然乌云密布,聪聪心里一阵惊喜。雨渐渐下了起来,可外面最后一棵树,却枯萎了。原来外面下的是酸雨。此时,聪聪睡着了。不是困了,他永远地睡着了,再也不会醒来!外面的雨仍旧淅沥沥的下着,似乎在为聪聪而流泪。   人类啊!爱惜水资源吧!如果我们再不爱惜水资源,也许世界上最后一滴水,将会是世界上最后一个人的最后一滴眼泪。但愿上面的事只是在未来人们编给子孙们的一个故事。   人类啊!救救自己吧!如果我们再不珍惜水资源,也许留给我们子孙的只是一个没有水,没有动物,没有一丝生机的世界!他们享受不到我们现在能玩的水上乐园,也看不到大海潮汛时的壮观!玩水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可望不可即的梦!   救救自己吧!

范文五:当水资源枯竭时

人需要水,水养育人.   当水资源枯竭的时候,人类将会面临怎样的困难呢?当水没有的时候,人们会因为没有水而慢慢地死掉.从此以后,整个地球不会再生机勃勃,而是死气沉沉的地方.   是,是动物,植物,人的一部分.如果没有了水份而枯萎.人,则会烦躁不安,慢慢地从这各世界上小时.这个原本充满着生机的,五彩缤纷的世界就会因为没了水资源二毁灭.我们也就无法再待在这个世界上继续享受了,就要与这个美丽的大家园从此说再见了.原来昌盛繁华的世界变成了一片死气沉沉的地方.就是因为人们对水毫不在乎的后果.人们总以为,水是不可能用完的,随便怎么用,都是会有的.可是.如果水资源完全枯竭了,人们才意识到危险的来临,后悔浪费水资源,那时候,一切都太晚了.   觉悟吧,人们,现在节约用水,一切都还来得及不久.如果你们现在觉悟了,就拿出一些行动来不要让环境受到一点点的恶化,也不要让我们人类一错再错了.   同学们,你可以不在乎钱,但一定要在乎水.钱失去了可以再挣,宝贵的资源失去了,再也回不来了.节约用水,就是保护我们人类的未来.亲爱的同学们,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美好型社会,应该体现在平时的一点一滴中.   请节约生活中的每一滴水吧!觉悟吧!不要再浪费珍贵的水了.

范文六:全球十大环境灾难之十资源枯竭

全球十大环境灾难之十 资源枯竭

地球上的资源,又称环境资源,主要是指土地、森林、淡水、矿床、石油、粮食、草源、野生动植物等等,其中相当一部分不可再生。经过近200多年的发展和人口的激增,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陷入了资源枯竭、“僧多粥少”的窘境。

环境和自然资源,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基础财富。1995年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第一次公布了世界各国人均财富的报告,澳大利亚第一,加拿大第二,中国位居150位之后,仅比印度高出一点儿。造成地球资源枯竭的原因,除了人口激增、耗量日上、均值锐减外,大部分资源不可再生也是一个根本原因。比如石油、天然气、煤炭和其他矿床、原始森林以及物种多样性,是经过数百万年甚至上亿年时间才得以形成的,是不可再生的,用一点就少一点,不出几十年数百年就会耗尽。据《2004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显示:时下全球最关紧的石化能源石油总储量为1.15万亿桶,以目前的开采速度计算只能生产41年。即使不断探明新的储量,但考虑人口的增加和耗量的提高,前景仍不乐观。还有,发达国家资源消耗量太大,也是造成资源短缺的重要原因。以一个寿命80岁的美国人为例,按目前水平计算,一生要消耗2亿升水、100万升汽油、120吨钢材和300棵大树的木材,同时制造了远远高于世界人均水平的垃圾。有人估算过,全人类如果都达到美国人目前的消耗水平,若静态观之,就需要再造出

20个新地球。

中国是个全球少有的资源贫乏国,过去常常自诩的“地大物博”仅仅是小孩说梦。按人口平均,同全球相比,淡水只有1/4,可耕地1/5,森林蓄积量1/9,45种主要矿床为1/2,只有煤炭不要进口。每公顷土地要养活的人数,美国1.2人,法国3人,印度4.5人,我国多达12人!再看2000年公布的一个数据:矿床储量同世界人均比石油11%,天然气4.5%,煤炭54%,铁矿石42%,铜矿18%,铝土矿7%。2003年,我国几项主要资源进口量同国内总消耗量之比为:石油35%,铁矿石30%,电解铝50%,原木板材3024万m3,约20%。由于我国进口量太大,乃至造成上述资源(包括粮食)的全球性涨价。但是,我国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并不因此而改变,原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著文披露:2003年中国消耗世界钢材总产的30%,水泥的40%,煤炭的31%,而GDP只有全世界的3—4%。我国单位资源产出水平只有德国的1/6,美国的1/10,日本的1/12,而单位GDP能耗高达发达国家的8-10倍。

地球资源十分短缺,贫富占有十分不公,发展中国家浪费资源又如此惊人,已经搅得全球很不安宁,争夺资源已成为跨国战争的重要因素,地球子民不搞适度消耗、珍惜自然、节约资源则别无出路。

为应对资源枯竭难题,特就一次性用品、商品包装、废旧物资回收和生物质能源等进行简述,望对资源枯竭趋势认识不足者

行为相悖者有所启迪。

(一)

2001年初,美国人菲力普〃P〃潘文,为中国的林业生产写了一篇短文,题目是《一次性筷子毁了森林》,而且加了一段意味深长的引言:“许多年后,子孙们问,中国的森林都到哪儿去了,我们只能悲哀地说,我们把森林制成筷子了。”

筷子在中国历史悠久,公元前1500年,筷子就成了中国人的主要吃饭用具,不想到21世纪竟然会引发环境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防止疾病传播,中国人开始推广一次性筷子。本来,一次性筷子是日本发明的,精明的日本人却从不利用覆盖率高达64%的本国林木生产一次性筷子,完全依靠从别国进口,并且统一回收用于造纸,基本收回了进口筷子的开支。据悉,回收3双一次性筷子,就可造出一张名信片或一张A4复印纸。2005年,日本全年消耗一次性筷子257亿双,人均200双,96%从中国进口,只有4%在日本国内生产。这样,算其经济直接帐,日本人赚了;算其环境保护间接帐,日本人赚得更多。近几年来,中国年产一次性筷子450—500亿双,消耗木材300—350万立方米,除了出口,近200亿双自产自销。只怨国人落落大方,用了就丢,毫不吝惜,到头来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由日本人的“双赢”变成了我国的“双亏”。

国人自耗家产的岂止一次性筷子!睁开眼睛一看,一次性餐具,一次性包装,一次性农用薄膜……一次性用品简直琳琅满目,

数不胜数。现在,朝鲜和韩国已于6年前就改一次性木筷为金属筷子,越穷越讲排场、越顾面子的中国人,不知哪一天才能觉醒?哪一天才真正懂得资源枯竭对华夏的潜在威胁!

(二)

商品包装是商品生产的最后一道工序。但是,当今社会的商品包装,却严重存在着浪费资源、冲击环境的双重隐患。

目前市场上的商品包装一般都有2至4个层次。以五花八门的“补膏”为例,第一层包装是玻璃瓶或塑料瓶,第二层是充满礼盒空间的发泡填塞物,第三层是优质打蜡涂油甚至过塑厚纸盒,第四层加个纸质或木质小“集装箱”,全靠令人目眩的包装哄抬着“补膏”的身价。

过份的商品包装,存在巨大的社会负效应:糟蹋资源,污染环境,在此夺魁的莫过于“塑料大王”。

塑料的问世是工业生产技术领域和人类物质生活内容的一次大飞跃,塑料所具有的无可替代的优越性使之占有几乎所有的生产生活空间。市场上大量使用的塑料袋、塑料瓶、塑料包装、一次性聚苯乙烯快餐盒、电器包装和玻璃瓶包装发泡填塞物、一次性塑料桌布等等,当它们完成使用使命后便成为废物加入垃圾行列,充斥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空间,形成了目前条件下难以对付的“白色污染”。据报载:目前我国每年生产各类塑料包装物160万吨,按1吨塑料需要消耗3吨石油计算即是480万吨,占了全国石油消耗总量的1.5%,足见塑料包装是浪费资源、污

染环境的典型之作。

商品包装冲击环境不仅仅只有塑料,一切包装成为废物后都会影响环境质量。用于包装的纸袋、玻璃、铁盒、木箱等等,都是用环境资源生产出来的,都需要人们尽可能少用之,废弃后则要善待之,最好的办法是分类回收,物尽其用。有人给全国的衬衣包装算了一笔总账:据悉,我国每年生产衬衣8亿件,8亿套包装盒需要用纸24万吨,至少消耗木材60万立方米。时下,全社会都在呼吁减轻商品包装负担,进而减轻我国的资源短缺压力。

(三)

分类回收废旧物资,特别是从垃圾中“抢救”各类资源,已被纳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修课。回收废纸,是废旧回收的重台戏。丢弃于垃圾堆中的各种废纸、废木纤维,多年来被一些国家回收利用,成为廉价的造纸新原料,科学家称其为原始森林、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之外的“第四种森林”。

据了解,目前我国年消耗各种纸张3500万吨,造纸厂每回收1吨废纸,可造出再生好纸800公斤,相当于节省木材3立方米,同时还可节水100立方米,节省化工原料300公斤,节煤

1.2吨,节电600度。如以一个厂的再生纸的年生产量为2万吨计算,每年可节约木材5.8万立方米和大量的水资源以及环境治理费用。目前我国每年流失废纸600万吨,浪费木材1500万立方米,等于200万亩森林被毁掉。再说,我国每年扔掉的100多

亿只废旧电池中,含锌11.5万吨,含铜2000吨,含二氧化锰16万吨,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另有1954年到1999年,全国回收废旧物资9亿吨,价值7000亿元,相当于少开采矿床15亿吨,少采煤10亿吨,少伐木6亿立方米,减少垃圾处理量3400万吨,经济、环境、社会效益三位一体。

进入21世纪以后,各国都在加大废纸回收和再生纸推广力度,保护森林资源。美国政府规定:政府官员办公用纸要有98%的再生纸,德国官员的再生纸使用要求也不低于60%。只可惜森林稀少的中国尚无相关规定,废纸回收、再生纸利用全凭市场运作。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为1.8亿吨,其中含废塑料占6%,即1080万吨,回收后不仅可以生产再生塑料,还可以还原为燃油400—500万吨。深圳市眼下每天产生废旧塑料6000吨,按理论可还原燃油3000吨。不用置疑,随处可见、形形色色的废旧物资回收,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之力举,其前景十分广阔。

(四)

鉴于石化燃料日渐告缺,有远见卓识者已在生物燃料上作文章。生物燃料属于生物能源,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储存在生物中的一种能量形式,它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是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量。生物质主要指薪柴、农林作物、农作物残渣、动物粪便和生活垃圾等,它用途广泛,比如人们用玉米为原料加工成汽车燃料乙醇等。

进入21世纪,欧洲国家抓生物能源已领世界之先。法国生物燃料的总产量目前是45万吨,2010年以后将上升到125万吨,而法国用于生产生物燃料的作物面积也将达到100万公顷,从而超过德国,成为欧洲最大的生物燃料生产国。

据报道,目前法国生产的生物燃料主要是二酯和乙醇。二酯是一种从油菜、大豆或向日葵等作物中提取的物质,它被添加到粗柴油中后,可成为很好的车用燃料。而利用甜菜、粮食、土豆等可以制取乙醇,并添加到汽油中去。

又据新华社2006年7月报道:我国研究出农作物秸秆转化成油的高效方法:将木屑、稻壳、玉米秆和棉花秆等高温加热冷却,可提炼出生物质原油,出油率高达50%,再加工后可替代柴油、汽油。我国这类原料多达7亿吨,其中的30%可转化为1亿吨生物油,可替代5000万吨重油或柴油。

最后,还需为我国的资源问题写个小结:2002年世行公布,由于长时期坚持“拼资源”式的大发展,中国自然资产损失占GDP的比重已由70年代的6—7%飚升到21世纪初的30%。2004年底国家环保总局一位副局长沉重宣称:“中国的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已近极限!”面对越逼越近的资源危机,我们别无选择,只有动员全民节约节约再节约,回收回收再回收,再生再生再再生,才能延缓“极限”时刻的到来!全球十大环境灾难之十 资源枯竭

地球上的资源,又称环境资源,主要是指土地、森林、淡水、矿床、石油、粮食、草源、野生动植物等等,其中相当一部分不可再生。经过近200多年的发展和人口的激增,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陷入了资源枯竭、“僧多粥少”的窘境。

环境和自然资源,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基础财富。1995年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第一次公布了世界各国人均财富的报告,澳大利亚第一,加拿大第二,中国位居150位之后,仅比印度高出一点儿。造成地球资源枯竭的原因,除了人口激增、耗量日上、均值锐减外,大部分资源不可再生也是一个根本原因。比如石油、天然气、煤炭和其他矿床、原始森林以及物种多样性,是经过数百万年甚至上亿年时间才得以形成的,是不可再生的,用一点就少一点,不出几十年数百年就会耗尽。据《2004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显示:时下全球最关紧的石化能源石油总储量为1.15万亿桶,以目前的开采速度计算只能生产41年。即使不断探明新的储量,但考虑人口的增加和耗量的提高,前景仍不乐观。还有,发达国家资源消耗量太大,也是造成资源短缺的重要原因。以一个寿命80岁的美国人为例,按目前水平计算,一生要消耗2亿升水、100万升汽油、120吨钢材和300棵大树的木材,同时制造了远远高于世界人均水平的垃圾。有人估算过,全人类如果都达到美国人目前的消耗水平,若静态观之,就需要再造出

20个新地球。

中国是个全球少有的资源贫乏国,过去常常自诩的“地大物博”仅仅是小孩说梦。按人口平均,同全球相比,淡水只有1/4,可耕地1/5,森林蓄积量1/9,45种主要矿床为1/2,只有煤炭不要进口。每公顷土地要养活的人数,美国1.2人,法国3人,印度4.5人,我国多达12人!再看2000年公布的一个数据:矿床储量同世界人均比石油11%,天然气4.5%,煤炭54%,铁矿石42%,铜矿18%,铝土矿7%。2003年,我国几项主要资源进口量同国内总消耗量之比为:石油35%,铁矿石30%,电解铝50%,原木板材3024万m3,约20%。由于我国进口量太大,乃至造成上述资源(包括粮食)的全球性涨价。但是,我国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并不因此而改变,原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著文披露:2003年中国消耗世界钢材总产的30%,水泥的40%,煤炭的31%,而GDP只有全世界的3—4%。我国单位资源产出水平只有德国的1/6,美国的1/10,日本的1/12,而单位GDP能耗高达发达国家的8-10倍。

地球资源十分短缺,贫富占有十分不公,发展中国家浪费资源又如此惊人,已经搅得全球很不安宁,争夺资源已成为跨国战争的重要因素,地球子民不搞适度消耗、珍惜自然、节约资源则别无出路。

为应对资源枯竭难题,特就一次性用品、商品包装、废旧物资回收和生物质能源等进行简述,望对资源枯竭趋势认识不足者

行为相悖者有所启迪。

(一)

2001年初,美国人菲力普〃P〃潘文,为中国的林业生产写了一篇短文,题目是《一次性筷子毁了森林》,而且加了一段意味深长的引言:“许多年后,子孙们问,中国的森林都到哪儿去了,我们只能悲哀地说,我们把森林制成筷子了。”

筷子在中国历史悠久,公元前1500年,筷子就成了中国人的主要吃饭用具,不想到21世纪竟然会引发环境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防止疾病传播,中国人开始推广一次性筷子。本来,一次性筷子是日本发明的,精明的日本人却从不利用覆盖率高达64%的本国林木生产一次性筷子,完全依靠从别国进口,并且统一回收用于造纸,基本收回了进口筷子的开支。据悉,回收3双一次性筷子,就可造出一张名信片或一张A4复印纸。2005年,日本全年消耗一次性筷子257亿双,人均200双,96%从中国进口,只有4%在日本国内生产。这样,算其经济直接帐,日本人赚了;算其环境保护间接帐,日本人赚得更多。近几年来,中国年产一次性筷子450—500亿双,消耗木材300—350万立方米,除了出口,近200亿双自产自销。只怨国人落落大方,用了就丢,毫不吝惜,到头来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由日本人的“双赢”变成了我国的“双亏”。

国人自耗家产的岂止一次性筷子!睁开眼睛一看,一次性餐具,一次性包装,一次性农用薄膜……一次性用品简直琳琅满目,

数不胜数。现在,朝鲜和韩国已于6年前就改一次性木筷为金属筷子,越穷越讲排场、越顾面子的中国人,不知哪一天才能觉醒?哪一天才真正懂得资源枯竭对华夏的潜在威胁!

(二)

商品包装是商品生产的最后一道工序。但是,当今社会的商品包装,却严重存在着浪费资源、冲击环境的双重隐患。

目前市场上的商品包装一般都有2至4个层次。以五花八门的“补膏”为例,第一层包装是玻璃瓶或塑料瓶,第二层是充满礼盒空间的发泡填塞物,第三层是优质打蜡涂油甚至过塑厚纸盒,第四层加个纸质或木质小“集装箱”,全靠令人目眩的包装哄抬着“补膏”的身价。

过份的商品包装,存在巨大的社会负效应:糟蹋资源,污染环境,在此夺魁的莫过于“塑料大王”。

塑料的问世是工业生产技术领域和人类物质生活内容的一次大飞跃,塑料所具有的无可替代的优越性使之占有几乎所有的生产生活空间。市场上大量使用的塑料袋、塑料瓶、塑料包装、一次性聚苯乙烯快餐盒、电器包装和玻璃瓶包装发泡填塞物、一次性塑料桌布等等,当它们完成使用使命后便成为废物加入垃圾行列,充斥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空间,形成了目前条件下难以对付的“白色污染”。据报载:目前我国每年生产各类塑料包装物160万吨,按1吨塑料需要消耗3吨石油计算即是480万吨,占了全国石油消耗总量的1.5%,足见塑料包装是浪费资源、污

染环境的典型之作。

商品包装冲击环境不仅仅只有塑料,一切包装成为废物后都会影响环境质量。用于包装的纸袋、玻璃、铁盒、木箱等等,都是用环境资源生产出来的,都需要人们尽可能少用之,废弃后则要善待之,最好的办法是分类回收,物尽其用。有人给全国的衬衣包装算了一笔总账:据悉,我国每年生产衬衣8亿件,8亿套包装盒需要用纸24万吨,至少消耗木材60万立方米。时下,全社会都在呼吁减轻商品包装负担,进而减轻我国的资源短缺压力。

(三)

分类回收废旧物资,特别是从垃圾中“抢救”各类资源,已被纳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修课。回收废纸,是废旧回收的重台戏。丢弃于垃圾堆中的各种废纸、废木纤维,多年来被一些国家回收利用,成为廉价的造纸新原料,科学家称其为原始森林、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之外的“第四种森林”。

据了解,目前我国年消耗各种纸张3500万吨,造纸厂每回收1吨废纸,可造出再生好纸800公斤,相当于节省木材3立方米,同时还可节水100立方米,节省化工原料300公斤,节煤

1.2吨,节电600度。如以一个厂的再生纸的年生产量为2万吨计算,每年可节约木材5.8万立方米和大量的水资源以及环境治理费用。目前我国每年流失废纸600万吨,浪费木材1500万立方米,等于200万亩森林被毁掉。再说,我国每年扔掉的100多

亿只废旧电池中,含锌11.5万吨,含铜2000吨,含二氧化锰16万吨,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另有1954年到1999年,全国回收废旧物资9亿吨,价值7000亿元,相当于少开采矿床15亿吨,少采煤10亿吨,少伐木6亿立方米,减少垃圾处理量3400万吨,经济、环境、社会效益三位一体。

进入21世纪以后,各国都在加大废纸回收和再生纸推广力度,保护森林资源。美国政府规定:政府官员办公用纸要有98%的再生纸,德国官员的再生纸使用要求也不低于60%。只可惜森林稀少的中国尚无相关规定,废纸回收、再生纸利用全凭市场运作。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为1.8亿吨,其中含废塑料占6%,即1080万吨,回收后不仅可以生产再生塑料,还可以还原为燃油400—500万吨。深圳市眼下每天产生废旧塑料6000吨,按理论可还原燃油3000吨。不用置疑,随处可见、形形色色的废旧物资回收,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之力举,其前景十分广阔。

(四)

鉴于石化燃料日渐告缺,有远见卓识者已在生物燃料上作文章。生物燃料属于生物能源,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储存在生物中的一种能量形式,它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是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量。生物质主要指薪柴、农林作物、农作物残渣、动物粪便和生活垃圾等,它用途广泛,比如人们用玉米为原料加工成汽车燃料乙醇等。

进入21世纪,欧洲国家抓生物能源已领世界之先。法国生物燃料的总产量目前是45万吨,2010年以后将上升到125万吨,而法国用于生产生物燃料的作物面积也将达到100万公顷,从而超过德国,成为欧洲最大的生物燃料生产国。

据报道,目前法国生产的生物燃料主要是二酯和乙醇。二酯是一种从油菜、大豆或向日葵等作物中提取的物质,它被添加到粗柴油中后,可成为很好的车用燃料。而利用甜菜、粮食、土豆等可以制取乙醇,并添加到汽油中去。

又据新华社2006年7月报道:我国研究出农作物秸秆转化成油的高效方法:将木屑、稻壳、玉米秆和棉花秆等高温加热冷却,可提炼出生物质原油,出油率高达50%,再加工后可替代柴油、汽油。我国这类原料多达7亿吨,其中的30%可转化为1亿吨生物油,可替代5000万吨重油或柴油。

最后,还需为我国的资源问题写个小结:2002年世行公布,由于长时期坚持“拼资源”式的大发展,中国自然资产损失占GDP的比重已由70年代的6—7%飚升到21世纪初的30%。2004年底国家环保总局一位副局长沉重宣称:“中国的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已近极限!”面对越逼越近的资源危机,我们别无选择,只有动员全民节约节约再节约,回收回收再回收,再生再生再再生,才能延缓“极限”时刻的到来!

范文七:全球面临着极大的资源枯竭威胁

全球面临着极大的资源枯竭威胁,人们出行前可以申请一个公共交通席位,每一次的时限是 15 分钟,只有杰出人物可以使用轿车。大多数人会生活在浮动的城 市建筑中,在家里处理工作,在虚拟世界中和朋友、合作伙伴等见面。异常惊人的物价会使人们把目光转向海洋,浮游生物和海藻成为主食。这不是大片中的 情景,这可能是 2040 年人们的生活方式…[我来说两句]

2040 之前的世界:人类面临艰巨挑战

人口膨胀: 气候变化:影响城市水源、 人口膨胀:一座座巨大城市在亚非拉美崛起 气候变化:影响城市水源、食物以及能源

资源分配: 资源分配:许多资源面临 50 年内枯竭危险

人类近

气候

庞大

来达到了一个历史转折点:城市人口第一次超过非城 改变将影响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对城市发展 人口将对资源分配造成重大影响,比如肉类、汽车。 市人口,而且这种趋势依然在加剧。到 2040 年,三分产生深远影响。比如热流或者洪水会影响城市日常生 全球对淡水、种植农作物的土地、牲畜、生物燃料等 之二的地球人类将居住在城市中,届时人类将比现在 活的舒适性、成本以及可靠性。但是气候改变也会影 需求增加。所有这些资源都已经在大规模开发,许多 资源短缺将导致竞 多出 20 亿,达到 88 亿人。在这期间,更多巨大城市 响更大的领域,比如城市水源、食物以及能源供应。 资源甚至面临 50 年内枯竭的危险。 将崛起,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以及拉丁美洲。 高科技不是靠谱的“救世主” 《2012》的最后一刻,凝聚人类最高智慧的诺亚方舟拯救一部分人类,但这毕竟是电影,在现实的社会中,能否有这样靠谱的高科技,在最关键时刻拯救人类。 在未来 30 年中,人口仍然膨胀,资源在减少,环境在变坏,我们必须依赖科技改变我们困窘的现状,但高科技真有那么靠谱么?[我来说两句] 争加剧,价格上涨…

依赖科技发展,也要改变我们的一些生活方式 依赖科技发展,也要改变我们的一些生活方式 可再生能源的大量应用、立体化交通、垃圾、废物转化等等都可能依赖高科技的发展实现,但这毕竟不是那 么的靠谱,人类不能将所有筹码都压在高科技的发展上。为了人类能够在地球上延续下去,只有改善我们不 好的习惯,合理的利用能源,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最大限度的争取科技发展的时 间,如此两项措施并举,才能让我们在未来过上更好的生活。

未来城市四种模式猜想: 严格规划和控 未来城市四种模式猜想:1.严格规划和控

一个化石燃料占支配地位的世界,能源价

的解决方式就是建立

严格规划和控制的城

市:城市中依然有大量化石燃料为动力的

数增加,但大多数城市居民都面临着匮乏

施…3.可再生城市:世界日益依赖可再生 可再生城市: 可再生城市

不良“习惯 不良 习惯” 习惯

不能把所有的筹码寄托在高科技上

清洁以及规划合理的交通,这将帮助地球

交通城市: 交通城市 的从地下开掘石油、矿产,这些总有一天会枯竭;我们释放了大量温室气体, 来自全球的 40 位城市规划专家草拟出人类在 2040 年的生活方案。那时候,全球面临着 人…4.交通城市:新世界转而更多使用可

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很多珍贵的物种在逐渐消失,这将会破坏生态平衡;还极大的资源枯竭威胁,人们出行前可以申请一个公共交通席位,每一次的时限是 15 分 通体系更加私人化,更多交通模式开始与

断膨胀,人口增多,交通拥堵等等问题,这些不仅困扰我们现在,更会影响 钟,只有杰出人物可以使用轿车。大多数人会生活在浮动的城市建筑中,在家里处理工 间… 作…[详细]

生活。

NO.008 那些永不鼓掌的人

2011/01/27

NO.007 高铁应为需求而建

2011/01/25

NO.006 美国医改成反奥巴马运动

2011/01/24

NO.005 退休再就业

2011/01/19

NO.004 美伊科 20 年恩怨画上句号

2011/01/18

范文八:导致大西洋鳕鱼资源枯竭的罪魁祸首是地球变暖

维普资讯

第2 2卷 第 6期

C S T 马苏金枪鱼保护委员会 ) CB ( 管

理。 加盟 C B CS T的有 日本 、 澳大利亚 、   新西兰和韩 国4国。 外 , 此 菲律 宾 、 印

现 代 渔 业 信 息

期 间北冰 洋的海流调 查 中,已发现冰  的融 化在增加 , 河川 注入北 冰洋 的  从 淡水量在增加 , 的模式 ( 风 风向 ) 在变

近 年 来 秘 . 产 鱼 粉 的  鲁.

价 格 在 节 节 攀 升

秘 鲁 是 世 界 上 最 大 的鱼 粉 供 应  国。 04 秘 鲁 的鱼 粉产 量 达近 2 0 20 年 0  万t 。秘鲁 鱼 粉价 格 的涨 落 除 了与 秘

尼、 南非 和中国 台湾 等以合作 非加盟  国和地 区的身份 , 在指定范 围内活动 ,

也接受捕捞配额 , 但无表决权。   在 2o o6 0  2o 年期间 , C B 实施  C ST 的马苏金枪鱼的年捕捞配额 为 1 2t 49 5,

化, 低盐分 浓度 的冷水从 北冰洋 南下  随拉布拉多塞 流经戴维斯海峡 流人大

西洋西北 部。这些盐 分浓度 低 的寒 冷

鲁 国内的缇鱼产量和其捕 捞配额有关  外, 还与国际上对鱼粉的需求有关 。

17 年 秘 鲁 的缇 鱼产 量 达 1 3  90   0 2

水, 重新 形成 水温 差 的交界 线 , 使植

物浮游生物生长 的时机和组成发 生变

其 中加盟 国 日本的配额 为60 5,  6 t 澳大

利 亚为 525,  6t 新西 兰为 4 o, 国为  2t韩

化, 据说其结果对鳕鱼不利 。 因此 , 大  西 洋鳕鱼 资源崩 溃的 问题 , 不是单  并

纯 的 由于捕 捞过度 的原 因 , 而是 由于

万 t 创 历史最高纪录 , 17 年受到  , 但 92 厄尔尼 诺现象 的影响 , 9 3 的产 量  17 年 激减至 20 t 秘鲁政府 为 了保护 鲤  0万 , 鱼资 源 , 17 年起 对缇鱼 实施捕 捞  自 94

配额制。在过去年 1 年间 ( 9 0 2 0  5 19 - 0 5

110。 外, 加盟 的菲 律宾为 5 ,  4 t 此 非 t o  印尼为 8o, 非为4 t 中国台湾为 1 0 南 t 5,   10。 4 t 然而 , 近年来 ,由于 马苏金枪 鱼  资 源一 直处 于低 迷状 态, 见有恢 复  未

的迹 象。为此 , C B C S T于 20 年 1 月 06 0

气候 变动 而带来 的影响 , 如在 北冰洋  冰 的融化加 快 , 涌入北 冰洋 的淡 水量  在增 加 ,随风 向的改 变 , 而使 盐 分浓  度低 的寒 冷水 流入西北部 大西洋就是

年) 年平均 的捕捞配额维持在 70 t 6万 ,   其 中 2 0 年和 2 0 年的均为 80 t 04 05 0万 ,

但 2 0 年 的 减 至 50 t

06 0 万 ,比 2 0 年  05 的减少 4 %, 0 7 的好 不容 易仍维  0 20 年

间在 日本召开的第 1 次年会上 决定将  3

20 - 09 0 72 0 年期间的全球马苏金枪鱼捕  捞配额 减至 1 5o,比20 年 的减少  13   t 06

例 。为此 , 今后 的渔业 管理 上应  在

重视掌握海洋状况变动 的因素。

缪圣 赐摘译 自日 《 本 水产经济新闻 》 ,

2 0 年 2月 2   07 8日

持在 5 0 t 处于减少倾 向。 0万 ,

世 界 上 最 大 的 鱼 粉 消 费 国是 中

2%。 3 其中 , 日本 的配额减至 30o,  0 t 比

20 年的 605减少 5%, 06  6t 1 澳大利亚 的  为 525不变 , 西兰 的为 4o 不变 ,  6t 新 2t

国, 其次 是 日本 , 以上 两 国对鱼 粉需  比 利 a 首  ̄l t-k塞 尔   g" l a r - S l 召 9f欧 洲 金 枪 : t 议   - i f会 在2 0 年欧洲海产 品展览会 开幕  07 前一天的2 2 月 3日, 比利时首都 的布  在 鲁塞尔召开了欧洲金枪鱼会议。 参加会  议 的除 了有汇合在 欧洲 海产 品展 览会

的买主、 销售业者 、 加工业者、流通业  求 的动 向也 左右着 国际鱼粉 的行情 。

韩国的减至 1 0 。   o 此外 , 作非加盟  0t 合 者的菲律宾减至4 t 印尼减至 7o, 5, 5 南  t 非减至 4t 中国台湾减至 1 0 , 0,   o 新认  0t 可为合作非加盟者的欧盟为 1t 在其  0。 中对马苏金枪鱼极为需要 的 日本所受

打击最大 , 配额减少一半以上。

缪圣赐摘译 自日 《 本 水产经济新闻 》 ,

2 0 年 3月 6日 07

从 资料显示 , 0 3 中国 的鱼 粉进 口 20 年

量 为 8 万 t 2 0 年增 至 19 t 0 ,0 4 5 万 ,尽  管 2 0 年 的减至 9 万 t 但 中 国对 鱼  06 8 , 粉需求 的潜力很大 ,中国将在 20 年  08 在北 京举办 奥运会 , 0 0 2 1 年在上 海举

办 世博 会 ,为此 预 测 2 0 - 0 0 期  0721 年 间, 以养鸡 、 养猪 、 养鱼为 中心所需 求

的 鱼粉量 很 大。现下 , 中 国进 口的  在

者等之外, 还有欧盟的有关行政人员和  有关科学工作者等 4 个 以上 国家 的人  0 员。 在会议上就在需求上 日益增加的金

鱼粉中 6 %- 5 0 - %是来 自秘鲁 。 6

鉴于近年秘鲁 的缇鱼捕捞配额趋  于减少 之 中, 于在 国际 上特别是 中  鉴

导 致大 西 洋 鳕 鱼 资源

枯 竭 的 罪 魁 祸 首 是   地 球 变 暖

据刊载在美国科学杂志《 cec 》 Sine   的新

研究结果 , 加拿大东 岸到美 国  从 东 岸西北 部大 西洋鳕 鱼资 源 的枯竭 ,

与其 说是捕捞 过度 的原因 , 不如说 是

枪鱼 的罐头 、 刺身 ( 生鱼片 ) 鱼排 、 、 鱼  块、 鱼段等商品进行 了情报交流。   在 罐头 中, 枪鱼罐 头是 欧洲人  金 最 为青睐 的商 品, 欧洲 现下是全 球最  大 的金枪鱼罐 头消 费市场 之一 , 与之  同时 , 近年 来 欧洲人 对用 于 鱼排 、 鱼  块、 鱼段 等 的金 枪鱼冷 冻品也青 睐起  来。 在过去的4年间 , 在欧洲 的不少市  场 内的金 枪鱼冷冻 品的销售爆 炸性地

增加起 来。表 明现下金枪 鱼在欧 洲也

国对鱼 粉需求 的增加等 。近年秘鲁 产

鱼 粉 的出 口价格 节 节攀 升。 0 5 8 20 年

月, 秘鲁指标 性 ( 白质含量为 6%, 蛋 7   组胺 含量 为 10 p m) 0 0p 鱼粉 的每 吨价

为 75 1 美元( &F) 但 2 0 年 1 月涨  C , 05 2

由于在北 冰洋 融化的冰冲淡 了海水 的  盐分 浓度。当这些 冲淡 了的海水南 下  时, 生态 系统发 生变 化 , 给鳕 鱼  使 而

至 90 0 美元 , 0 6 2 0 年春涨至 10 美元 , 00

20 年 夏猛 涨 至 10 - 5 0 元 , 06 4 0 10 美 - 虽

然 2 0 年 2 中旬 ( 07 月 现在 ) 然 回落  虽 到 10 美元 , 20 但仍维持着高价。

缪圣赐摘译 自日 《 本 水产经济新闻 》 ,

2 o 年 2月 2   07 8日

的生存 带来 了不 利 因素的结果 。 这样

即使 曾经是屈指 可数 的鳕 鱼渔 场 , 也  难以躲避地球变暖的影响。

有 广泛市 场。因此 , 有人 说金 枪 鱼 已  成为全球性 商业 的对象 了。

缪圣 赐摘译 自日 水产经济新闻 》 本《 ,

2 0 年 2月 2   07 8日

上世 纪 8 年代 后半 期 到 9 年代  0 0

范文九:资源枯竭城市补血

转型是长期、艰巨、复杂的过程,国家应保持转型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推进全面持续转型。   资源枯竭城市的转型得到了国家的进一步支持。   财政部7月3日发布消息,2013年中央财政安排对地方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总规模为168亿元,比上年增长5%。据财政部预算司负责人介绍,2013年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资金主要按照资源枯竭类型、非农业人口、所在省的财力状况、该城市的财政困难程度等客观因素进行公式化分配。享受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较多的地区分别是:黑龙江20.4亿元、辽宁16.4亿元、吉林15.27亿元。接受补助的地方政府可统筹安排此项资金,重点用于生态环境治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等领域。   由于过于依赖资源的发展路径,随着资源的逐渐枯竭,曾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历史性贡献的煤城、铜都、林海等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开始陷入了困境,这些城市的产业逐渐衰退,就业和民生保障难以为继。   为了帮助资源枯竭型城市化解历史包袱、加快推进资源枯竭城市转型,2001年国务院确定辽宁省阜新市为首个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启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工作。2007年,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工作全面展开。经国务院批准,阜新、辽源、伊春等69个城市(县、市辖区)分三批纳入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范围。   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推动下,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热潮涌动,主动转型的意识明显增强,产业和城市转型成效开始显现。不过,在历史包袱沉重、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资源支撑能力下降等因素影响下,一些资源枯竭城市的经济转型仍旧步履维艰,存在接续替代产业培育困难,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   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徐建中、重庆社会科学院城市所副所长彭劲松等专家认为,当前,许多资源枯竭型城市正在努力形成多元化产业,但是产业层次仍较低,同时受资金、人才、技术等因素制约,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需要外界支持才可以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此外,由于长期的矿产开采,一些资源枯竭城市的地质环境破损严重,生态修复压力巨大。   事实上,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并非中国独有。一些发达国家因为工业化开发矿产资源比中国早,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挑战到来也早,目前已有一些成功的范例,比如美国休斯敦地区的市场式转型、德国鲁尔地区和法国洛林地区的政府主导式转型、日本筑丰的产业政策援助式转型等,而这些国家的许多经验或许值得我国借鉴。   目前,中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民生保障、生态治理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有专家指出,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是长期、艰巨、复杂的过程,国家应保持转型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坚持并进一步完善扶持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制度保障体系,推进全面持续转型。

范文十: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之路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之路

2003-10-2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国内外许多资源枯竭的城市都面临如何发展的问题。

焦作市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近几年来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立足本地资源和优势,大力培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旅游业,使国民经济从低速徘徊中走上了快速发展轨道,城市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探索出了一条具有焦作特色的经济转型之路。 焦作市2001年、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实现256.7亿和286.5亿元,增长11.4%和12.1%,增速分别居河南省第一位和第二位,限额以上工业实现利润增幅连续两年名列全省前茅。今日的焦作正在转型成为我国中西部最具发展活力的,以工业为主,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的新型城市之一。

工业———

从资源主导转向科技主导焦作是一个因煤而兴的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城市,全市许多行业的形成和发展都与矿业有着密切的关系。资源型工业企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一度在80%以上。“九五”后期,随着矿产资源日益枯竭,开采成本越来越高,资源型工业企业效益下滑、亏损严重,主导产业增长乏力。整个“九五”期间,在全国GDP年增长率持续稳定增长的情况下,焦作GDP年增长率仅为3.5%,资源枯竭使焦作经济几乎滑入谷底。 焦作立市的基础是工业,实现经济转型的关键也在工业。面对资源萎缩、产量下降、效益下滑的局面,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焦作及时作出了以“推进科技进步,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核心内容的第三次创业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工业转型的目标,即到“十五”末全市主要行业、重点企业基本完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基本形成高新技术企业群体和高新技术产业雏形。围绕这个目标,焦作市对工业结构进行了一系列战略性调整。一是做强做大铝工业。焦作市先后投资30多亿元,实施了强化烧结法氧化铝、280KA槽电解铝等一批国家级科技示范工程和技术改造项目,使铝工业的优势地位很快突显出来。2002年,铝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4.1%,铝工业增长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目前,几个铝工业企业都在与国外大公司洽谈更大的合资合作项目,预计“十五”末全市可以形成150万吨氧化铝、46万吨电解铝的生产能力。二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骨干企业。积极应用高新技术和各种适用技术对现有的能源工业、化学工业、机电工业、建材工业及轻工业进行全面改造,基本实

现了由煤炭工业向电力、热电联营、铝电联营的转变,由原料化工向生物化工、医药化工、精细化工的转变,由单一的

煤矿机械向环保机械、粮食机械、汽车机械、特种电缆和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转变,由水泥建材向新型建材、环保建材的转变,由一般轻工向出口炻瓷、稀土节能灯、林浆纸一体化的转变。在传统产业得到全面优化升级的同时,也培育壮大了一批地方经济的支柱企业,全市18户重点骨干企业的年销售收入绝大多数都较5年前翻了一番。2002年18户重点骨干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0.9%,实现利税占全市工业企业的36.9%。三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引进开发出了单晶铜、丙烯酰胺、纳米氧化锆等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和产品。到2002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已达到29家,高新技术产品已达到104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3.7%。四是利用农业资源,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焦作市按照突出特色、建立支柱、扶持龙头的思路,瞄准农副产品发展近农工业。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粮食加工、四大怀药(山药、地黄、牛膝、菊花)加工、皮毛皮革加工和林纸加工为主的四大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500多家,小麦、玉米和四大怀药的年加工能力已分别达110万吨、95万吨和8000吨,不仅解决了农产品就地转化增值的问题,而且发展形成了一个新型资源工业。围绕牛羊资源发展起来的皮毛、皮革加工产品畅销日本、美国、意大利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2002年全市皮毛、皮革加工企业出口创汇达6000万美元。利用黄河北岸90万亩的滩涂资源,实施了三年的大规模人工造林,形成了30万亩以三倍体毛白杨为主的工业原料林,并着手规划建设20万吨纸浆和20万吨浆纸项目。 旅游业———

从地下矿山资源转向地上山水资源

焦作北依太行、南临黄河,独特的区位优势、地质结构以及气候条件,造化了焦作独具特色的山水景观。但长期以来,焦作山水一直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近年来,焦作人开始认识到山水旅游资源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把目光由地下矿产资源转向地上山水资源,制定了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全市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战略。先后投资5亿多元,开发建设了2个4A、2个3A、1个2A景区,形成了云台山、青龙峡、青天河、神农山四大景区和十个景点的大旅游格局。旅游业的大发展,对全市第三产业起到了巨大的拉动作用。2002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较3年前增长了39.1%,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了1.9个百分点。旅游业作为推动全市经济转型和富民兴市支柱产业的作用已经基本形成。 城市———

从黑色原貌转向绿色新颜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随着焦作经济的快速转型,焦作市的城市建设也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昔日的煤炭工业城市正在向山水园林城市转型。焦作市在完成由煤炭城市向工业城市转型的基础上,对城市发展方向作出了新的定位,提出了在新世纪把焦作建设成为山水园林城市的奋斗目标。开始了以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综合功能、优化城市环境为重点的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加大了城市治污力度,关停并转了30余家对大气和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规划建设了175个废气治理项目,笼罩城郭几十年的烟尘终于散去,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地表水质达到国家标准。以绿色为主题,开展了全方位、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和城市绿化美化活动,城市绿地面积达到两千余公顷,绿化覆盖面积达到2363公顷,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7.9%和44.1%。开发水域面积2000多亩,建成了占地2000亩水域700亩的以现代休闲娱乐为主的龙源湖水城,建成了占地3000亩的集影视、文化、餐饮、住宿为一体的凤凰山城,新建城区水体景观、音乐喷泉、雕塑亭台20余处,形成了中心城区的绿色园林特色。通过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实施了大规模的城市拆迁改造。加大了城乡道路建设,相继建成了焦郑、焦晋高速公路和焦作黄河公路大桥及城区干道10余条,修建了县乡道路近600公里,提前8年实现了“乡乡通二级”和“村村通油路”的目标,焦温、新焦济高速公路也正在建设中,“十五”末将实现“县县通高速”的目标。

今日的焦作正在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最具发展活力的新型工业城市之一;正在成为有着名山名水、青山绿水、雄山秀水的新兴的旅游城市;正在成为城市形象特色鲜明,居住环境舒适幽雅的山水园林城市。

二 : 地球资源枯竭的表现

2010-03-09 19:53 wcx19950724 | 分类:教育/科学 | 浏览1791次



2010-03-19 13:13 提问者采纳

现代人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改变自然环境的能力。不过人类在享受科技进步营造的舒适生活环境时,并没有及时意识到所付出的生态代价,结果是人类被迫面对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地球生态危机。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应该是怎样一种关系?人类能把自然看作自己的附属品吗?对环境与人类之间关系的重新考虑是本世纪人类文明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本期动态将从五个不同的方面, 谈谈人类面临的几个重大的环境问题。

人口:地球难以承受之重

现在,每掀开一张日历,就有20多万个婴儿降生在地球上。1999年10月12日,世界第60亿公民在波黑呱呱落地。

60余亿人口----这是目前人类的总和。而与此相对照,空气、水、森林、耕地、矿藏......几乎所有生存资源的平均数都在因分母的不断膨胀而日益缩小。

人口问题在远比以往更为深广的背景下凸显于世人面前。国际人口科学联盟副主席卡瓦胡先生指出,当一个国家人口增长率达到4%时,就会给这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问题。联合国人口基金执行主任萨迪克博士则强调:人口稳定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是一个关键的重要目标。国际人口科学联盟理事蒋正华说,中国是真正对可持续发展和提高计划生育服务水平实现了政府承诺的国家,充分了解中国的人口政策是经过严格论证的,目标是合理的,工作方法也是在不断改进的。人口问题从本质上讲是发展问题,摆脱贫困落后、提高教育水平、保护妇女健康、追求生活质量......几乎没有社会生活的哪个方面,不需要从人口角度加以权衡。

瞩目现实,人口过快增长的警钟确实在鸣响:1830年世界人口还只有10亿,100年后增加到20亿,以后分别只有30年、15年和12年的时间,世界人口总数就增加到30亿、40亿、50亿。现在,全球每年净增人口在8600万以上,却有1700万公顷森林消失,600万公顷土地沙漠化,贫困人口不断上升,并引发诸如白发浪潮、城市化所产生的各种都市症等社会问题。

20世纪以前,人口科学作为一门科学还鲜为人知,但进入20世纪特别是二战以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它在20世纪对人类作出的历史性贡献,是对人口剧增提出了预警性的分析,使人类能及时认识到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了相应措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尽管各国经济发展和文化背景各异,所面临的人口问题也不尽相同,但寻求最佳的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努力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不应仅是国际人口科学讲坛上的呼吁,而应是各国政府的认同,因为这其实是民众的需要。

曾几何时,"计划生育"似乎是一个中国味十足的专有名词。而今,即使是远离经济发展快车道的国家,降低妇女总和生育率的进展都很显著。生育革命,正成为人类跨世纪的选择。

这场革命的内容当然不仅是人口数量的减少。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就是要通过少生来促进优生优育优教,促进妇女的健康和妇女的解放,促进计划生育户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世界人口的天平上占五分之一强。只要简单地设想一下,如果中国人口盲目增长,资源破坏,环境恶化,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事实上,自20世纪70年代全面推行计划生育以来,中国人口控制已取得巨大的成就。按70年代的生育率计算,中国实行计划生育20多年来共少出生了3亿人,将中国11亿人口日推迟了四年,将亚洲30亿人口日推迟了三年,将世界50亿人口日推迟了两年。中国计划生育,是事关中华民族的大事,也是事关整个世界的大事。

自然资源:取之不竭吗?

由于人口膨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对地球影响规模空前加大,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愈来愈突出,引起了全世界的忧虑和不安。了解和认识全球资源态势,研究与资源开发相关的全球环境问题,对于实现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然界的土地、水、矿物、空气、森林和草地等,是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于地球上的自然物,在没有人类干预前,它们按照自身的规律运动、变化着,只是在人类出现之后,被人类利用,并给人类带来效益,才被人类称为自然资源,简称为资源。

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70%以上为广阔的海洋所覆盖,陆地面积仅占29%,约1.5亿平方公里。陆地本身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态系统,除了沙漠、冰川、冻土、不宜开垦的山地和土质极差土地外,只有约30%可以耕种。据联合国粮农组织1989年统计,全球土地面积为1306925万公顷,约占全球总面积的?,在全球土地面积中,耕地占11.29%,草地占24.58%,森林及林地占30.98%,其它土地占33.15%。

水是地球上一切生命发生和存在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地球上大约有14亿立方公里的水,其中不适宜人类饮用的海水占97%以上,淡水只占3%;淡水中有77.2%和22.4%分别被储藏在冰川和地下,可以利用的地表水仅占0.35%,主要蕴藏在湖泊、沼泽和河流中,其中河水储藏不及0.01%。据估计,地球上有1000万个动植物物种,其中被分类和命名的物种资源约160万个。森林资源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全球森林面积45.01公顷,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木材资源,而且对全球物质、能量循环起着巨大的作用,同时,还是巨大的基因库。草地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为动物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全球草地面积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将近一半。上述土地、森林、草原均是可以更新和重复利用的资源,被称为可再生资源。

与上述可再生资源相区别的矿产资源不能再生和重复利用,被称为非再生资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利用矿产资源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到目前为止,人类已发现的矿物有3300多种,其中有工业意义的1000多种,被列为矿产资源的有160多个矿种,对人类经济有重要价值的有煤、石油、天然气、铁、铜、铝、铅、锌、金、银、磷、硫,盐等40多种。

此外,海洋既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又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它包括海水、海洋生物、海底矿产等多种资源,是人类未来发展的主要空间。

全球资源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资源系统的整体性和各种资源的相关性。自然资源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整体,各种资源在生物圈中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完整的资源生态系统。一种资源的开发,会影响其它相关的资源,一种资源的变迁会诱发其它资源的演变。

二,资源的有限性。任何资源都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矿产资源是非再生资源,用一点就少一点,土地、水、生物等再生资源也是有限的,不合理利用也会引起水质污染、水土流失、森林急剧减少、草地退化等不良后果,能被人类利用的资源就会越来越少。

三,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无论是可再生资源,还是非再生资源,在全球的分布都是不均衡的。以森林资源为例,南美洲森林面积最大,覆盖率最高,为51.4%,其它各洲的森林覆盖率依次是北美洲36.6%、欧洲30.5%、非洲24.5%、亚洲22.0%、大洋洲18.9%。再以石油资源为例,全球石油可采储量为3113亿吨,其中中东地区占41.9%,北美地区占17.8%、独联体各国及东欧地区占13.4%、南美洲占8.6%、亚太地区占7.1%、西欧占3.2%。

四,资源系统的演变性。全球资源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存在着永恒的矛盾,由于自然界本身的演变规律和人类对资源的干预,引起资源种类、数量、质量、分布的演变,如人口增长,人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资源需求量增加,引起资源消耗量的增长;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作为资源载体的环境质量下降。造成资源再生能力的降低和部分消失,从而使资源数量和质量下降。又如人类社会进步,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原有类型资源数量和品种增加,同时人类发现新类型、新物种、新领域资源,资源利用新途径的出现,使资源种类增加,数量上升,质量提高。

近百年来,特别是二战后的几十年里,人类开发资源手段之先进,能力之巨大,是前所未有的。当今人类已经成为一种超越自然的巨大力量,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范围,由地表向地球深层和太空扩展,由陆地向近海和远洋扩展。现在全球每年开采各种矿产150亿吨以上,包括废石约1000亿吨;人类的农业活动每年可移动3000立方公里的物质,农业用水22901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80%;人类每年从海洋中的捕鱼量约1亿吨。

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资源消耗量的不断增大,加上交通、通信事业的飞速发展,宇宙空间相对缩小,人类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因此,资源开发利用突破了区域界限和国界,资源配置向国际化和全球性发展。由此而引起了一系列的全球性问题:

一是全球性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特别是人类活动与地球各个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影响整个地球表层的环境问题,如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消耗而导致的温室效应所引起的全球变暖,会使极地的冰盖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使得一些海拔较低,土地肥沃的河流三角洲被水淹没,同时还会引起海水倒港灌,污染地下水源。与温室气体增加相关的还有臭氧层的破坏等。

二是全球普遍存在的区域环境问题。由于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所造成的土地退化、森林滥伐、生物多样性的损失等,它们的累计效应足以影响全球。如由于土地不合理利用而造成受沙化影响的土地总面积20亿公顷;全球受水土流失和干旱危害的土地达26亿公顷;人类对森林的乱砍滥伐导致大量的物种绝灭,仅在热带森林中每天至少就有一种物种正在消失。

三是点多面广的工业污染问题。由于工业"三废"(废渣、废水、废气)所造成的土质、水质和大气污染,其累计效应也会影响全球。近几十年来,由于世界各国排入大气中的废气愈来愈多,酸雨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环境污染问题。

四是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环境问题。由于地球内部和星球之间的运动所造成的个别突发事件,如火山爆发、特大地震、山体滑坡等,其影响经过多级反馈,逐级放大,最终也影响全球环境。

臭氧层:人类的保护层

众所周知,地球被一层大气紧紧围裹着,从地面算起,从下而上可分为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和散逸层。离地面最近的对流层与人类最为密切,给人类带来了云、雨、雾、风、霜、雪等复杂的天气现象;而对流层上方的平流层中有一臭氧层,其浓度为10%,厚度为30公里,能大量吸收来自宇宙的辐射,特别是可以吸收掉99%的太阳辐射到地球的紫外线,从而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伤害。所以,臭氧层被誉为"人类的保护伞",如失去了这个"保护伞",地球将受到紫外线强烈辐射,物种将难以生存,人类的健康将受到极大的威胁。

这不是耸人听闻,而是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事实,许多地方已经出现了种种不祥的征兆。先看看南极臭氧洞之下的地面生物。在智利南端濒临麦哲伦海峡的地区,河里本来有许多欢蹦活跃的鱼类,今天成了呆木乱撞的"盲鱼";喜欢游荡的羊群因患了白内障而变为"盲羊",整天闷闷不乐;连蹦带跳的兔子变成了"盲兔",猎人可轻而易举地将它们抓获;自由飞翔的野鸟因双目失明而迷失方向,撞进了居民的院宅......这是一种多么令人悲哀又发人深思的景象。

谁能想到,臭氧空洞的罪魁祸首是在工业和生活中使用频繁的制冷剂氯氟烃。夏天喝冰镇饮料曾经是古代帝王专享的权利,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工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广泛地使用性质比较稳定、不易燃烧、易于贮存、价格又比较便宜的氯氟烃类物质来做致冷剂、喷雾剂、发泡剂及清洗剂。这些物质可以在大气中长期存在并破坏臭氧层,从而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和影响生物生长。

厄尔尼诺

1997到1998年,似乎整个世界都在遭受恶劣气候的折磨。连续的高温使全球森林火灾发作得格外频繁。干旱袭击了澳大利亚、智利等国家,使农作物严重减产。燃烧了近一年的印尼森林大火,几乎把整个东南亚都淹没在浓烟里。

看样子地球气候是出了大问题。而事实上,这只是周期性的自然现象。我们只有竭力在它们变幻莫测的脚步中摸出规律,才能更好地面对这两个淘气的孩子: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厄尔尼诺在西班牙语里的意思是"圣婴",其特征是东太平洋局部海水温度异常上升。与之相对,"圣女"拉尼娜则是指东太平洋水温异常下降。这两种气候现象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已经超过了温室气体排放,成为导致气候异常的首要因素。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一直悄无声息地伴随着地球的历史。

科学家声称厄尔尼诺在1万5千年前就曾给地球气候造成破坏性影响。但人类认识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历史非常短暂。19世纪后半叶,气象学家观察到一种奇怪现象。当西太平洋上空的气压高于正常标准时,太平洋东侧的气压就低于正常值,反之亦然。看一看太平洋长期以来的气候记录,就可以发现,东西太平洋气压呈现一种跷跷板式的关系。这种现象被称为南方涛动。气压的反常引起了气温和降水的异常,对人类社会和经济造成了很大的破坏。8年成为100年来最热的一年。全世界的农、牧、渔业因此遭受了巨大的打击。由于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升高,造成鱼类大量死亡。1970年秘鲁的鱼捕获量达1200万吨,而经过1972年的强厄尔尼诺,1973年陡降至200万吨以下。1997至1998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又使秘鲁鱼产量减少为正常年份的38%。海水升温还使世界大面积海域里的珊瑚死亡。印度洋、太平洋、红海的珊瑚都受到了严重威胁。

在厄尔尼诺年份与灾难性的森林大火频繁发生的年份之间,有非常密切的联系。1994年悉尼附近的森林发生大火时,正值厄尔尼诺周期。历史上,本世纪发生的许多火灾也是如此。

1997到1998年,似乎整个世界都在遭受恶劣气候的折磨。连续的高温使全球森林火灾发作得格外频繁。干旱袭击了澳大利亚、智利等国家,使农作物严重减产。燃烧了近一年的印尼森林大火,几乎把整个东南亚都淹没在浓烟里。

现在对厄尔尼诺的成因还没有定论,人们还不知道它是天灾还是人祸。通常情况下,太平洋西部有一个海洋表面温度较高的区域,被称为赤道暖池。这个热发动机把绵延数十公里的巨大云团送进大气层。暖气流越过太平洋,穿过赤道,最后在太平洋东部的阴冷海面上空下沉。暖空气在信风的作用下转而向西流动,形成所谓的沃克环流。在信风减弱的年份,赤道暖池就会东移,使沃克环流区域集中在东太平洋上空。于是,澳大利亚北部的空气变得干燥起来,而南美沿岸的大气更加湿润。这可能是厄尔尼诺即将来临的征兆。这就像是看到天空中密布的阴云,你就知道暴风雨要到来。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能预测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世界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监测系统,密切关注热带太平洋水温的细微变化。因为这些变化可能是圣婴兄妹到来的先兆。

救救森林

很多年前曾看过一副含义深远的漫画:生活在"水泥森林"里的城市人排着长队等候进入博物馆观看地球上已很难看到的稀有物种----活着的树。漫画家通过形象和夸张的手法发出了"惊世骇俗"的呼号:救救森林!

森林是"地球之肺",这恐怕是人人皆知的道理。然而人类保护森林的措施却远远跟不上无情的利斧。据世界观察研究所1999年初发表的一份报告透露,世界森林正在以每年1600万公顷的速度消亡,差不多是一个英国或半个德国的面积。迄今,森林已消失了一半。如果森林继续按这个速度消失,总有一天地球有可能被砍成"光头"。

人类年年呼吁保护森林,然而森林面积年年锐减。这看似矛盾,但实则有因果联系。我们需要森林的庇护,但更需要森林的付出。人类在寻求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这本来无可厚非。然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有的人往往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向森林肆意索取。专家警告说,在人类仍被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和功利心所驱使的情况下,森林就难以摆脱目前的厄运。

森林是地球的宝藏。正因为如此,砍伐森林成了一些人发财致富的捷径。当耕地和牧场不够用时,有人便向森林索取;当需要外汇时,一些国家不惜对森林乱砍乱伐;当市场上稀有木材家具行情看涨时,森林"家族"中的部分"成员"便要大祸临头。有关数字显示,最近30年,这种类型的砍伐树木活动增长了3倍。

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森林的需求也在年年增长,它象一张大口吞噬着日益减少的森林。以造纸业为例。世界观察研究所的报告指出,造纸工业迅猛发展是世界森林的一大威胁。90年代每年用于造纸的木材消费比1950年增长了两倍,到2013年纸的消费量还将倍增。目前,世界被砍伐的树木有百分之四进了工业国家的造纸厂。美国是纸消费的第一大国,每年人均消费341公斤;其次是日本和德国。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但纸制品消费却占世界的三分之二,这些国家的木材几乎全是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因此发达国家对世界森林的减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人祸猛于虎。造成森林锐减的正是我们人类自己。这是我们必须承认的现实。面对千疮百孔的"地球之肺",人类是否应该反省?有关地球资源枯竭的资料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RgOOXHJiYa1One9lCWVkSko4vpk-74qGLUNUqiKPdoq0-pblIDRp0MqMGDIJHW1QWwK8WSuxChrSeH_FMdqHFq1、环境污染加剧

全球每年排放进入大气层的气体,CO2为57亿t,CH4约2亿t。排放有害金属铝200万t,砷7.8万t,汞1.1万t、镉5500t,超出自然背景值的20~300倍。SO2的排放,诱发的酸雨的频度在增加,面积在扩大;空气质量严重下降,全球有8亿人生活在空气污染的城市中;江河湖海的污染日趋严重,淡水匮乏使12亿人口生活在缺水城市,14亿人口在没有废水处理设施下生活;水质污染引发的疾病死亡率已成为人体健康最主要的危害;城市垃圾、污水、船舶废物、石油和工业污染、放射性废物等大量涌入海洋,每年有200亿t污染物从河流进入海洋,约500万t垃圾被抛进海洋,在入海口处数万平方公里的臭氧层正在扩大。

2、森林锐减和物种灭绝

生物多样性的世界正发生着严重的危机。研究表明(IIED,1987),在人类活动干扰以前,全世界约有森林和林地60亿hm2。到1954年世界森林和林地面积减少到40亿hm2,其中温带森林减少了32%~33%,热带森林减少了15%~20%。近30年来,世界森林,特别是热带森林的减少速度明显加快,平均每年减少800万hm2。中美洲由1950年的1.15亿hm2减到1983年中0.71亿hm2。非洲森林减少更快,从1950年的9.01亿hm2减至1983年的6.9亿hm2。

世界森林的不断减少直接导致生物品种多样化的消失和物种灭绝。据估计,地球上曾经有5亿个物种,目前尚有500~1000万个物种,其中占压倒多数是无脊椎动物和植物(IIED,1987)。一些专家推测,当前每年消失的物种已达数千种之多。

森林锐减和生物物种的大量减少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将产生巨大影响。特别是森林植被的大量减少,大大改变了碳、氮等微量元素的源、汇分布,使得微量元素在地球系统中的循环遭到破坏,并迫使其从原有的平衡态向新的平衡态过渡,从而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带来巨大影响。

3、淡水资源短缺

据IIED提供的资料1987年,全球约140亿m3的水量中,大约有4.2亿m3淡水,约占全球水量的3%,其中约77.2%被冷储在冰盖和冰川中,22.4%是地下水和土壤水,约0.4%为湖泊、沼泽和河水。

由于水循环的结果,全球水量分布极不均匀。从作物需水量的角度出发,非洲中东和中亚大部分地区,美国西部,墨西哥西北部,智利和阿根廷的部分地区以及澳大利亚全部都是贫水区,其年蒸发量超过年降雨量。另一方面,20世纪以来,世界用水量大幅度增加,年用水量从1990年的约4000亿m3增加到1995年的3万亿m3,增长了6.5倍。到2000年,全球淡水用量已达6万亿m3。目前,世界上已有43个国家和地区缺水,占全球陆地面积的60%,约20亿人用水紧张,10亿人得不到良好的饮用水。

三 : 全球IP地址正式枯竭 企业面临资源危机

2011年2月10日,全球互联网IP地址相关管理组织发出正式通告,现有的互联网IP地址已于当天分配完毕。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方面也确认,IP地址总库已于过年期间正式枯竭。

“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导致这些地址资源的消耗速度远高于预期。” 全球IPv6论坛主席Latif Ladid在采访时说。他还表示,“这无疑将限制中国互联网强有力发展的上升空间。”

2010年,中国网名人数正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我国互联网的速度正呈几何级式发展,IP地址的空缺将使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形势更为严峻,尤其是对中国中小企业的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应用。“IP地址就像空气、水对地球一样,是互联网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性资源。独立IP地址紧缺,对于企业用户来说,影响尤为突出。” 相关人士指出,私有和动态IP地址容易造成安全问题,非独立IP在面对DDos等网络攻击时,将可能因为遭受攻击或IP被屏蔽而有许多无辜的用户被牵连和伤害;也会因为某个用户发垃圾邮件被ANTISPAM组织屏蔽而使其他用户无法正常使用此IP的服务。此外,在日常使用和传播方面,用户无法通过IP来直接访问或调试,易用性和灵活性差。而且非独立IP对搜索引擎的支持不太友好,不利于网站的排名,从而影响了传播的效果。

另外,IPv4地址的枯竭还将导致用户成本大幅增加。绝大多数IDC厂商由于其IP资源需要通过电信运营商购买,很多小型的IDC企业从电信运营商购买IP从原来的几十元现在已上升至几百元,到达最终用户的手中的价格自然更贵。

根据记者对IDC市场的调查发现,截止目前,国内几大知名的IDC企业中,中国万网掌握的存量IP数最多,尚有能力给所有虚拟主机和邮箱配置独立IP,这一优势将成为用户选择的重要考虑因素。

据CNNIC有关人士表示,目前唯一的办法就是尽快走向IPv6。“数字资源组织”(NRO)的负责人劳尔·埃什贝里亚也发表声明说,“互联网的未来在于IPv6”。

不过,由IPv4向IPv6的协议转型是个巨大工程,并且服务商在开发相互兼容的技术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相关人士提醒,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IP地址缺口的情况将不容乐观,现阶段企业用户最好选择有手上有独立IP的IDC厂商,度过这一难关。

四 : APNIC主席称IPv4地址将在3年内枯竭

8月26日消息,“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IPv4地址将于未来3年内枯竭。”APNIC主席Paul Wilson今早在接受网易科技专访时做了上述表示。

Paul Wilson在第28届亚太网络信息中心开放政策会议的会后向网易科技作出了上述表示。他认为IP地址、域名是互联网的逻辑基础设施,对互联网的未来发展有决定性影响。面对IPv4地址的日益耗尽、以及越来越多的针对域名系统的网络攻击,互联网基础资源的管理与运维已经逐渐从后台技术问题走向了前台,因此他呼吁国内应尽快推动IPv6地址的部署。

Paul Wilson称,APNIC举行此次会议的重要目的之一是:面对IPv4即将耗尽的挑战,着重讨论是否允许IP地址资源在市场上转移的议案,以推动部分闲置的IPv4资源能被充分利用起来。

此外,互联网界如何做好IPv4向IPv6的平稳过渡,以及如何将IPv6空间自动分配给IPv4地址所有者等议案也是他在本次会议期间与国内互联网从业人员着重讨论的议题。

APNIC是世界五大地区性互联网注册管理机构之一,其主要职责是亚太地区的IP地址和相关数字资源的公平分配和责任管理,该组织会于每年定期召开两次开放政策会议,以讨论影响亚太互联网社区的技术与政策问题。

五 : IPv4资源枯竭 IPv6将为全球互联网“补血”

全球IP地址将在2012年耗尽?电脑将可能因为没有IP地址无法上网?随着互联网发展急剧膨胀,“无边无际”的网络开始显得有些拥挤。“现在互联网的IP地址资源枯竭趋势将不可避免。”国家973计划项目“新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理论研究”首席科学家、清华大学信息网络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吴建平教授对此颇为忧心,“用IPv6取代IPv4是维持当前互联网增长趋势,或者创造一种全新可持续增长方式的惟一途径。”

2010年IP地址枯竭

经常上网的人,如果点击“我的连接”——“属性”,一定会看到选项“Internet协议TCP/IP”,双击后便可看到自己电脑中由一串由数字组成的“IP地址”,这就是一台电脑之所以能上网的核心——IP地址编码,有了它,电脑才能使互联网辨识自己,才能与世界相连。目前的互联网采用的是IPv4协议(互联网协议第4版),地址有32位,这使得可供分配的IP地址是有限的——约42亿,“根据国际互联网标准化组织IETF的预测,2010年6月IPv4地址将分配完毕,我国迫切需要向下一代互联网过渡。”吴建平认为这并非危言耸听。

截止到2008年底,中国网民数量已达2.98亿,令吴建平担心的是,中国的IPv4地址还不到2亿,这个数字,尚不及美国一个大学拥有的地址数量。在第一代互联网时代,IP地址这种稀缺资源的分配,被美国掌握了绝对控制权。

中国拥有世界最大纯IPv6网络

“IPv6并不等同于下一代互联网,但下一代互联网必然选择IPv6。”吴建平关注的下一代互联网采用的是IPv6协议(互联网协议第6版)。与IPv4相比,IPv6的地址是128位编码,能产生2的128次方个IP地址,其资源几乎是无穷的,“相当于世界上每一粒沙子都可以分配一个地址。”

2003年8月,国务院批准同意了CNGI(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的总体战略。根据规划,“十一五”期间将建成全球最大规模下一代互联网,推广下一代互联网重大应用,形成我国下一代互联网产业。经过五年建设,CNGI现已建成包括6个核心网络,22个城市59个节点,在北京和上海分别建成两个CNGI国际、国内互联中心,实现了六个主干网之间的互联,并连接了美国、欧洲、亚太地区的下一代互联网。在全国100所高校、100个科研单位、73个企业建成了273个IPv6驻地网,通过核心结点接入主干网清华大学等25个高校的CNGI教育网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纯IPv6大型互联网,远远超过了项目当初的设计及要求。

首次进入国际互联网核心标准

“然而,尽管我们在下一代互联网的研究和建设上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5月,美国突然加大了IPv6地址申请量,IPv6地址量从4月份位居世界11位一跃成为世界第1。欧盟明确要求在2010年前推动25%的个人及机构试用IPv6网络,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在下一代互联网中引入IPv6的进程加速,都预示着全球在IPv4资源枯竭之前的布局加速。”吴建平表示,我国将继续抢占国际下一代互联网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据介绍,CNGI目前已向国际互联网标准化组织IETF提交标准草案12项,其中RFC4925和RFC5210已获批准,这是我国第一次进入国际互联网核心标准。目前其余几项申请也在陆续获批过程中。

给每个电器都分配一个IP地址

那么IPv6究竟有什么好处呢?简单举个例子,人们曾多次幻想的未来生活:下班前遥控电饭煲煮饭、“指挥”洗衣机提前开动……前提条件是这些家用电器都可以上网,每个电器都分配一个IP地址,在IP地址匮乏的IPv4时代,这显然不可想象,而在IPv6网络中,几乎无穷尽的IP资源将此变为现实。“在下一代互联网的研究进程中,IPv6将是一个成熟的方案,它主要解决了地址的问题,解决了当前最紧迫的可扩展性问题,但IPv6不会等于下一代互联网,”吴建平认为,正如互联网开创之初,人们无法想像它的广泛应用一样,下一代互联网也同样充满了创新和挑战的空间。

本文标题:地球资源枯竭-地球资源枯竭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66035.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