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唐代宗李豫的儿子-揭秘唐代宗李豫:古代史上鲜有的痴情帝王之一

发布时间:2018-01-18 所属栏目:唐代宗

一 : 揭秘唐代宗李豫:古代史上鲜有的痴情帝王之一

从历史数据中可以看到,李豫是个至情志性、重情重意的人。他对祖父和父亲尽儿孙之道、行仁孝;他手足情深,对建宁李倓之死一直难以忘怀;对儿女钟爱有加,不似其他之王室;因为他经历过战乱,熟知百姓疾苦,因而能够体恤百姓;他对人臣也很宽容豁达,《打金枝》就是很好的一个案例,当郭子仪老将军战战兢兢将自己的儿子郭暧绑缚到代宗面前,代宗笑曰:“不痴不聋,不作家翁。”他教育了升平公主的任性,使得升平公主自此之后成为一贤明惠达的公主,和丈夫郭暧一起,为民间百姓做了不少善事,包括她的女儿郭后,也是一位出名的贤惠皇后。这不仅表现了他的胸怀宽广、英明豁达,而且也能体现他的知人善任的用人之道。在代宗李豫16年的执政期间,他以温和路线而闻名,从未有过滥杀无辜的记录,这在历朝历代的帝王史上也是凤毛麟角和难能可贵了。

另外,代宗李豫在历朝历代的帝王之中也是鲜有的痴情帝王。

代宗李豫有两个皇后,一位是睿真皇后沈氏,一位是贞懿皇后独孤氏。

代宗李豫的睿真皇后沈氏是结发之妻,741年成婚,夫妻恩爱非常,代宗对沈氏宠爱有加、两情甚笃,742年沈氏产下未来的德宗李适。历史上传说升平公主也系沈氏所出,也有传说系崔氏所出。《旧唐书》记载代宗崔妃文字如下:“代宗崔妃,博陵安平人。父峋,秘书少监。母杨氏,韩国夫人。天宝中,杨贵妃宠幸,即妃之姨母也。时韩国、虢国之宠,冠于戚里。时代宗为广平王,故玄宗选韩国之女,嫔于广平邸,礼仪甚盛。生召王偲。初,妃挟母氏之势,性颇妒悍,及西京陷贼,母党皆诛,妃从王至灵武,恩顿渐薄,达京而薨。”史上记载代宗对崔氏比较冷淡,他们的婚姻系政治联姻,崔氏虽貌美,性却妒悍,更何况杨家之势,在代宗眼中已然不喜。而李豫与沈氏感情甚好,夫妻相处十几载,故此推算,升平系沈氏所出的可能性比较大。呵呵,不过这在这里也不算重点,闲言闲语聊作休闲罢了。

代宗睿真皇后沈氏,吴兴人,也就是现在浙江省人,江南出美女嘛,呵呵。其父名讳易直,世为冠族。开元末,以良家子选入东宫,赐广平王。

然而,代宗李豫和沈氏的幸福不过区区十几年,沈氏的命运颠簸坎坷,身世堪怜,却是受了那无妄之灾的祸端所引起,致使夫妻二人天涯两茫茫,不见归路,一片痴心向谁诉?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玄宗率众亲信逃离京师。沈氏不幸,被留在广平府邸,陷于贼,后被拘于东都掖庭。后代宗李豫讨伐归来,收复东都,从牢中见到失散的沈氏,夫妻二人短暂相聚,后又征战沙场,没有来得及将沈氏迎归长安。不料史思明再攻东都,东都失陷。等代宗再次收复东都,却遍寻沈氏不得,引以为憾。

待代宗即位后,十余年寻访沈氏踪迹,虚悬后位,并且立沈氏的儿子李适为太子。代宗一生,未立皇后,并且自沈氏失踪后,多年冷淡后宫,直到遇见独孤贵妃。

代宗贞懿皇后独孤氏,父颖,左威卫录事参军,后为工部尚书。独孤氏以美艳选入宫中,受到代宗的宠幸,并且册封为贵妃。独孤氏生有一子一女:韩王迥和华阳公主。代宗最宠华阳公主,华阳公主聪悟过人,却命如纸薄,一场大病魂归西方,代宗痛苦万分。独孤因思女过甚,也于第二年逝世。自独孤去后,追封为贞懿皇后,代宗不让人装殓,一直安放在身边许多时日,后因尸体腐化,不得不入殓,离别戚戚。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代宗李豫的钟情。他一直不相信沈氏已死,寻访十余年,直至终老;他为他虚悬后位,那个位置致始致终为她而留;他为她将王位留给了她的儿子;他为她冷淡后宫多年。沈氏何其幸,遇见这样一位帝王;沈氏何其不幸,战祸涟涟,与丈夫离散,与子女分离,这是怎样的悲恸和不公的命运?

不仅对沈氏,对独孤氏,代宗李豫也是情深一片,虽然一直未立独孤为皇后,却宠爱之深,那个虚名又有何用呢?怎及这眼前的一片真实,家庭相聚,其乐融融。

有人怪责李豫为何在逃难时没有带走沈氏,而使她深陷贼囚,为贼所辱。他们的理由时:既然李豫和沈氏是恩爱夫妻,李豫又是那麽宠幸沈氏,何以而丢弃在陷城?

有人怪责李豫为何在东都掖庭时没有妥善安顿好沈氏,致使沈氏失踪,下落不明。他们的理由是,大抵被弃于失陷之城的王公贵族和后宫妃嫔们,无不将遭受叛兵所辱。而这是王室所万万不能允许的。李豫没有将沈氏转移到京师长安,正是因为他有心结,受不起这样的奇耻大辱。

然而,疑问是,如果李豫是这样的人,那他何必又寻访沈氏十余年直至终老呢?一生虚悬后位为她保留呢?这不就产生了矛盾了麽?

历史的谜点我们也很难猜测端详,只能从遗留下来的之言片句来感受。

代宗李豫不可否认是个不可多得的痴情帝王,他的痴情与他的祖父玄宗不同,他的痴情显得更真,并且不会祸乱国家。对于玄宗的评价,恐怕只能说是功过参半;而对于代宗的评价,则是功大于过。

然而,即便如此,他也有他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他从广平王到太子的身份转换后,他的政途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面对周遭的危险,他的地位也并不是那麽稳固的。后人不能要求他像爱德华一般“不爱江山爱美人”,他有他的爱情,同时,爱情也不是他的全部,他有更高于爱情的使命存在,他也同样具有权利欲望,我不信他对王位没有憧憬。在这种情况下,也许对于他在战乱之中使得沈氏流离失所就能给予理解了。但,终归是可悲的,那时女子的命运却如此飘零。

代宗给我们印象深刻的地方在于他的才学丰厚和痴情一片,虽然他有其本身的局限性,但纵观历史长河,这样的帝王实属不可多得。

最后,以《旧唐书》一句话作为总结:“古之贤君,未能及此。”虽然评价高了些,但究其他的情感之路,倒也不为过。

二 : 唐代宗李豫皇后独孤氏——代宗生命里最爱的女人

唐代宗李豫皇后独孤氏——代宗生命里最爱的女人

  贞懿皇后(?—776年)独孤氏,唐代宗李豫皇后。失其何所人。父独孤颖,左威卫录事参军。天宝年中,李豫为广平王,当杨贵妃外家贵冠戚里,秘书少监崔峋妻韩国夫人杨氏以其女女皇孙为妃。崔妃生子李偲,所谓召王者。崔妃倚母家,颇骑媢。当杨氏被诛后,礼数日渐薄。后来崔氏逝世,独孤氏以姝艳进,居常专夜。广平王即位,册为贵妃。独孤贵妃生韩王李迥、华阳公主。  大历十年逝世,追号为皇后,上谥。唐代宗悼思不已,故殡内殿,累年不外葬。后三年,始诏于都城左边建陵,欲朝夕望见之。补阙姚南仲谏而止,乃葬庄陵。诏宰相常衮为哀册,唐代宗对独孤皇后厚爱,故送终华广,务称其情,衮极道凄婉,以中帝意。又诏群臣为挽辞,唐代宗择其尤悲者令歌之。 当初,独孤皇后爱遇第一,宗叔独孤卓为少府监,兄独孤良佐太子中允。

相关史料

  《新唐书列传第二》代宗贞懿皇后独孤氏,失其何所人。父颖,左威卫录事参军。天宝中,帝为广平王,时贵妃杨氏外家贵冠戚里,秘书少监崔峋妻韩国夫人以其女女皇孙为妃。妃生子偲,所谓召王者。妃倚母家,颇骑媢。诸杨诛,礼浸薄,及薨,后以姝艳进,居常专(www.61k.com)夜。王即位,册贵妃,生韩王回、华阳公主。   大历十年薨,追号为皇后,上谥。帝悼思不已,故殡内殿,累年不外葬。后三年,始诏於都左治陵,欲朝夕望见之。补阙姚南仲谏而止,乃葬庄陵。诏宰相常衮为哀册,帝於后厚,故送终华广,务称其情,衮极道凄婉,以中帝意。又诏群臣为挽辞,帝择其尤悲者令歌之。  初,后爱遇第一,官其宗叔卓少府监,兄良佐太子中允。

三 : 唐代宗和沈珍珠的故事:唐代宗李豫曾是唐代陈世美

唐代宗这个人,相信大家是很熟悉的,热播剧《醉打金枝》说的就是他的大女儿升平公主的故事。如果搞个唐代知名皇帝排行榜的话,他可以排在第三位,李世民、李隆基之后,就要数到他了,比高宗李治的得票率要高,原因就在于他对原配妻子的负义。

在电视剧中,说升平公主和后来的唐德宗李适(音为Kuò)是一母所出,这是不对的。升平公主是崔贵妃(杨玉环的姨侄孙女)所生,而李适才是唐代宗的原配沈珍珠所生。

沈珍珠,浙江吴兴(今湖州竹墩)人,汉族,出身著名世家“吴兴沈氏”,玄宗开元末年被选入东宫。时肃宗李亨为皇太子,赐沈氏予广平王李豫(李亨长子,即唐代宗)为妃。沈氏美貌如花,又贤淑纯良,曾深得李豫宠爱。安史之乱发生时,李适已十四岁,幸运地跟上了逃难的队伍,而沈珍珠自己则做了安禄山的俘虏,被掳到东都洛阳,后又成为史思明的战利品,再后来就不知所踪了。

据《新唐书》记载:“安禄山之乱,玄宗避贼于蜀,诸王妃妾不及从者,皆为贼所得,拘之东都之掖廷。代宗克东都,得沈氏,留之宫中;史思明再陷东都,遂失所在。”也就是说,唐代宗(当时是兵马大元帅身份)收复洛阳,找到了沈珍珠,可他回军长安时,却没有把沈氏也一起带走,着实当了一回“陈世美”。这是为什么呢?咱们综合史料来分析分析。

四 : 闲话“儿皇帝”(40)唐代宗李豫

七 唐 代宗 李豫(727——779)

李豫出生的第三天,他的爷爷、唐玄宗李隆基就断言:“这孙子,比他爹有福!”

他爹是肃宗李亨,在太子位置上苦熬了十八年才转正,仅仅过了七年瘾就驾崩了;而他只做了四年太子就即了位,一直当了十七年天子。这一对父子,福分大不相同。

二十三岁之前,李豫曾用名李俶,大概是他那能掐会算的祖父的主意。“俶”有“开始”之意,李隆基希望这个孙子将来能开创大唐王朝新时代,把老李家的事业做大做强。不过,“俶”的另1个含义是“整理”,一般与“装”字合在一起,“俶装”就是“整理行装”,就是收拾东西,准备跑路。

“整理行装”有时是好事,比如求学、旅游、升迁、做倒插门女婿等;有时也是坏事,比如逃难。李俶还只是1个普通的王爷时,就与他爹、他祖父一起“俶装”,被安禄山赶出了长安;后来,他当皇帝时,又被吐蕃人撵出了京城。难道是“俶”字惹的祸?

也许是觉得“俶”字不是那么很吉利,李俶三十二岁被册封为太子时,他爹李亨就给儿子改了名,唤作“豫”。

“豫”字含义极佳,是“快乐、喜悦、安适”的意思,表达出他那倒霉的老爹对儿子的无限祝福。

然而,李豫这一辈子并不“豫”。幼年时,他的妈妈吴氏就去世了,年仅十八岁。母爱对李豫而言,是遥远的、破碎的记忆残片;当了太子后,继母张皇后屡屡想把他拉下马,换成自己的儿子。吉人自有天相,张皇后亲生的儿子夭折了,次子又太小,让李豫逃过一劫;登基以后,李豫的日子并不舒心。境外的吐蕃不断地敲打他,回纥屡屡要挟他;国内的地方军阀乘乱而起,割据称雄,形成所谓的“藩镇”,不守纪律,不听指挥,使皇帝的权力只限于京都及其附近。

李豫认为,外患不足惧,藩镇不可怕,即便闹事,自有郭子仪等一干忠臣良将去收拾他们;让他真正感到“不豫”的,是身边的“4大恶人”,你方唱罢我登场,像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生一茬,一茬比一茬耐药、难缠,整得他头大。

除此以外,家务事也不让他省心,宝贝女儿与乘龙快婿时不时地闹点小摩擦,让他这个皇帝不得不低声下气地进行调解。直到闭眼前的那一刻,他才长出最后一口气:俺,终于“豫”了,再也不用“俶装”了。

(一)恶贯满盈李辅国

用“恶贯满盈”来形容李辅国,实不为过。宝应元年(762)四月,这个老太监悍然发动政变,捕杀了皇后张氏,吓死了皇帝李亨,犯下了十恶不赦的滔天大罪,就算把他用零刀子剐了,也不解恨。

李豫对李辅国的情感较为复杂,总起来就是:一分感激,二分仇恨,七分恐惧。

如果不是李辅国杀了张皇后,张皇后就可能立李豫同父异母的弟弟越王李系为帝。到那时,李豫怕是连小命都保不住,更不用说爬上皇位了;如果不是李辅国吓死了他病中的老爹,李豫也不能提前登基。就这两点而言,李豫还是对李辅国心存感激的。

杀父之仇,夺妻之恨,不共戴天。虽然李亨早已病入膏肓,迟早是个死,但李辅国惊吓了他老人家,使之提前咽气,是个间接凶手。李豫不恨李辅国,还成个人吗!所以,仇恨还是应该有的,只是多少问题。

李豫怕的不是李辅国这个人,而是他手下的兵,手中的刀。这老小子掌管禁军多年,上下左右都是他的亲信爪牙,形成了1个皇帝都管不了的独立王国,和想管皇帝的武装集团。稍有不慎,李豫这个皇帝的人头都可能安不牢靠。他,能不怕吗!

消除恐惧的最好办法,就是消除恐惧的放射源。自打登上皇位那一天起,李豫就暗中打定了除掉李辅国的主意。

李辅国并不知道李豫的心思,更不懂得以反革命的两手对付革命的两手,因为他一向自我感觉良好。他常常在自己宽大的办公室里自我欣赏:瞧俺能的!吓死了皇帝,处死了皇后,谁也不能把俺咋的!这个天下,究竟是哪个李家的呢?

当初他发动政变前夕,就向同党宣布了他的决策:铲除张皇后,拥立豫太子。他为何不立李豫的其他兄弟呢?因为他与李豫缘份极深,渊源极长。

长期以来,李辅国与李豫关系一直很融洽。早年间,二人是主仆关系,李辅国在东宫侍候李豫的爸爸李亨时,就一直将李亨的长子李豫当成自己的小主人,他是看着李豫长大的。可以想象的是,李豫当年肯定也曾将李辅国当成马骑,让他驮着自己到处玩耍。日久生情,不是亲情胜似亲情,李豫几乎离不开李辅国了,这一点从李豫长大后的一件事即可看出来。

至德元载(756)九月,为了平定安禄山之乱,肃宗李亨设立了天下兵马元帅府,任命30岁的李豫为天下兵马元帅,负责全国军事。李辅国也没闲着,担任元帅府行军司马一职,相当于总参谋长,调兵遣将。组织战役、筹备粮草等都由他一手操持。

试想,如果没有皇帝李亨的赏识和李豫的信任,这么重要的职务能落在1个太监的身上吗?此时的二人,又成了上下级关系,甚至可以说,当年的行军长史李泌是皇帝李亨的智囊,李辅国就是李豫的心腹。

正是因为有如此缘分和渊源,李豫成了李辅国心目中唯一的皇帝人选。他想到做到,一手将李豫推上了皇帝宝座。李辅国自己为啥不当皇帝?别忘了,他是个太监,身上缺这个少那个的,连个男人都当不成,何况男人中的极品呢!

李豫登基时已经三十六岁了,正值壮年,很想干出点名堂来,今天做个重要讲话,明天发个重要指示,忙得脚不沾地,这让五十九岁的李辅国很是不爽。一日,李豫刚要对国事表达重大看法,李辅国昂着头、瞪起眼,厉声道:“你老人家只管老老实实地在宫里呆着!外头的事,别管!俺就办了!”

李豫心头一震,刚要发作,转念一想:这老东西攥着刀把子,惹毛了他,不是好耍子!他赶紧摁住肚子中的蛤蟆,不敢让李辅国看出自己有气,满脸堆笑,说:“你办事,俺放心!”李辅国这才满意地扬长而去。

刀架在脖子上,谁敢不听话?除非不想活了。李豫还没有活够,还不想当死皇帝,只能在李辅国面前低头。他放下皇帝的架子,主动向李辅国示好。从登基的第六天开始,他就改了对李辅国的称呼,既不叫他李公公,也不是李尚书,而是“尚父”。

“尚父”的意思是“可尊敬的父辈”,相当于“干爹”,但比“干爹”要庄重不少。最初周武王尊称姜子牙为“尚父”。姜子牙有福,能得善(www.61k.com)终,后世的“尚父”们就没有他那么走运了,吕“尚父”吕不韦被毒毙,董“尚父”董卓被砍头。李辅国现在居然也成了“尚父”,心中得意,却不知死期将至。李豫这么做亦有些过分,他爸爸才死了几天,尸骨未寒,就急急忙忙找了“干爹”,还是个太监,也算是个不孝之帝了。

李辅国并不满足于1个“尚父”的空名,伸出白白胖胖的小手又要了2个官衔:司空、中书令。司空是一品,位及人臣;中书令有实权,想干啥就干啥。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他马上将曾经阻扰他当宰相的户部尚书萧华,远远地贬到外地去做了1个小小的司马。出了这口恶气,他才觉得自己身上似乎啥也不少。

李辅国的蛮横,不仅使皇帝不快,也使别人不爽。时任飞龙副使兼左监门卫将的另1个大太监程元振,原本是李辅国的亲信副手,狼狈为奸,共同发动了铲除张皇后的政变,也是李豫登基为帝的“有功之臣”。他看出李豫对李辅国的不满,又觉得李辅国挡了自己的权路,处心积虑地要将李辅国扳倒。

宝应元年(762)六月,程元振偷偷溜到李豫面前,咬着皇帝的耳朵如此这般一番,说得李豫两只眼睛闪闪放光,立即下令免去李辅国兵部尚书和天下兵马元帅府行军司马的兼职,解除了他的兵权。

李辅国当然不服,跑道李豫那里,刚要骂娘,一眼瞥见一旁面色铁青、眼冒寒光的程元振,一下子成了驼背,灰溜溜地滚了出去。他心中很清楚,程元振在禁军中比他还有人缘,既有酒肉朋友,也有铁杆哥们,他要是不站在自己一边,禁军是不听自己的指挥的。

回到家中的李辅国,坐也不是,站也不是,不停地绕圈子,思谋着如何卷土重来。猛可地听到门外花炮齐鸣,人声鼎沸。一打听,方知道长安城中的百姓自发地庆祝他的下台。

丢了兵权,反了亲信,失了人心,李辅国顿时撒了气,知道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只好打点精神,上书李豫,要求辞去所有官职,退居二线。李豫对他还不错,批准了他的要求,免去了他的中书令等实职,但封他为博陆王。太监封王,开了大唐的先例。

皇帝如此恩典,李辅国心思又有点活动,盘算着以情动人,靠舌头夺回权力。他找到李豫,跪在地下,咚咚磕了无数响头,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哽咽道:“老奴俺伺候不了郎君了,就让俺到九泉之下伺候先帝吧!”

“郎君”是家奴对小主人的称呼。李辅国企图借此唤起李豫的回忆,意思是说:俺伺候你三十多年了,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你不能这样对俺。李豫心中很是反感:谁是你的郎君!那几天你牛之际,眼里都没有皇帝了,还会有郎君吗!你还口口声声要去伺候俺爹,俺爹不是叫你吓死的吗!少在俺这里撇清!心里虽然这么想,嘴上却不能这么说,这老东西还是立过大功的。李豫扯了几句咸淡,就把李辅国打发走了。

也是该着倒霉,李辅国那句“请归地下事先帝”提醒了李豫。皇帝事后猛拍大腿:着啊!你老小子不是申请去当地下工作者吗?俺成全你!

怎么成全?李豫犯了难。李辅国绝不能留在世上,一是怕他日后作怪,二是李豫要替父报仇,博1个孝子的美名。李豫想了又想:杀是要杀的,但不能公开杀,怕宫中那帮有实权的太监兔死狐悲,铤而走险,那可就大大不妙了!而且,没有他,俺怕是当不了这个皇帝,俺不能让功臣们寒心。

这点小事难不倒英明的皇帝李豫。4个月后,他亲自委派1个武林高手,深夜潜入李宅,摘了老太监的项上人头,卸了一条胳膊。李豫将李辅国的头颅扔进了粪坑,喂了蛆虫。然后下诏追赠李辅国为太傅,派人亲切慰问其家属,发了1大笔抚恤金。

李辅国的丧事办得极为风光。皇帝下令用香木给他刻了1个脑袋,隆重下葬,是这个死太监的身体免于“两头”尽失。李豫真是有情有义!

(二) 作恶多端程元振

踢开了李辅国这个绊脚石,程元振可谓名利双收,即成了李豫眼中闪闪发光的红人,又当上了骠骑大将军兼内侍监,总管禁军,封邠国公,比李辅国生前还要牛气。

此人心胸狭窄,睚眦必报。时任左仆射兼山陵使的裴冕,在一次办公会议上与程元振发生了争执。程元振哪能咽下这口气,告了御状。李豫将裴冕降为地方刺史,撵出了京城。

收拾完裴冕,程元振还不罢休,又将矛头对准了宰相兼兵部尚书来瑱。

来瑱还有1个兼职,即山南东道节度使。节度使相当于后世的军区司令,辖区为一州或数州之地,上马管军,下马管民,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拥有说一不二的权力。安史之乱中,节度使渐成气候,形成尾大不掉的所谓“藩镇”,不太听中央甚至皇帝的招呼,时不时地闹出点动静来。李豫这个皇帝也拿他们没辙,能哄则哄,不能哄就出兵表示一下,往往是不了了之。

程元振以中央大员自居,没把皇帝也奈何不了的节度使们放在眼里,纯粹属于无“知”无畏。他经常找节度使办点私事,给亲戚安排个工作,谋个一官半职,或是“借”点小钱。

大部分节度使虽然不听上面的指挥,但也不想公开撕破脸皮,对中央还是表面上装出一副尊敬的模样来。他们并不想落个“叛军”的名号,不想像安禄山、史思明那样成为全国人民的公敌。对于程元振表面客气的请托或赤裸裸的敲诈勒索,节度使们大都予以满足。屡屡得手的程元振又去打来瑱的主意,满心希望再发笔横财。

来瑱出身将门,少年时就已春风得意,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又屡立战功,既有傲气又有傲骨,偏不买帐,断然拒绝了程元振的要求。程元振脸上无光,一直怀恨在心。

上调中央后,来瑱将自己的部队留在了地方,只身带着数十名贴身护卫到长安赴任。程元振大喜:老虎离了山,还有啥能耐?京城可是俺的地盘,收拾你还不容易!

在程元振的指使下,他的亲信向李豫打小报告,说来瑱当年曾于安史叛军勾勾搭搭,使国家损兵折将。李豫大怒,找来程元振商议。程元振乘机道:“来瑱在地方时就不听调遣,当了宰相后对皇帝还是不恭敬,不服气,常常说些不三不四的话。”李豫脸上青红不定,马上下令将来瑱撤职流放。程元振生怕夜长梦多,鼓动李豫又追加了一道命令,赐死来瑱。

来瑱之死,让其他节度使心生恐惧,不敢轻易到长安去,生怕自己成为来瑱第二。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程元振又在李豫面前大说同华节度使李怀让的坏话。李怀让在节度使中,兵马不多,实力偏弱,听说程元振暗中捣鼓自己,吓得自杀了。

凭着一条生花“毒”舌,程元振一口气害死了2个节度使,得意非凡,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除了皇帝。他不知道,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李豫的工具。

李豫一直对节度使独霸一方,不听指挥,耿耿于怀,一心想要“削藩”,铲除地方势力,谋求中央一统。程元振两次进谗,使李豫两度有机会发难,解决了2个节度使。这使得皇帝对身边的这个太监更加重用,因为狗要是不叫,主人是不能抄起棍子发威的。从此,李豫对程元振无比信任,结果是引来了一场大祸。

广德元年(763)七月,吐蕃大举入侵,唐军一败再败。程元振不知何故,严密封锁消息,把李豫瞒了个结结实实。3个月后,吐蕃兵临长安城下,李豫这才醒悟,赶紧“俶装”,狼狈出逃。京城失陷,百姓遭殃。

逃到陕州(今河南陕县一带)的李豫,连发多道紧急诏书,调集各地兵马前来救驾。可怪的是,李豫望穿双眼,也不见一兵一卒,不仅拥兵自立的节度使们不来,就连名将兼忠臣李光弼等人也按兵不动。原来,程元振心理阴暗,嫉贤妒能,谁有功就害谁,吓得谁也不敢到皇帝的跟前来,因为他的身边有只逮谁咬谁的疯狗!

跟随李豫逃难的大官们,更是害怕程元振,无人敢于出头揭发他的恶行。倒是1个小小的太常博士柳伉挺身而出,冒死上奏,严正指出,只有斩了程元振,才能引来四方兵。

李豫不愧是圣明天子,危难之中抓住了最后一根稻草,决定丢卒保帅。他高高举起屠刀,砍向程元振,一刀砍去了他的职务,一刀砍去了他的封爵。程元振保住了小命,喜滋滋地回家养老去了。李豫实在舍不得这个大太监,毕竟他帮自己上了台,又帮自己杀了2个节度使,功莫大焉!

此害一去,天下归心。各路人马纷起,最终赶跑吐蕃,收复长安。落难的皇帝又回了家。

程元振并不傻,知道皇帝割舍不了自己,早晚还要用他的。打听到李豫回到了皇宫,程元振立即扮成1个娘们,潜回首都。太监扮娘们,自有后天的优势,几乎不用化妆。主管首都治安的京兆府的捕快们,见惯了太监,一眼就看穿了程元振的把戏,将其逮捕。

李豫知道程元振回京的消息的同时,也收到了御史的奏章,指控程元振图谋不轨,罪不可恕。他担心起用这个太监,会再度引发众叛亲离的局面,忍痛割爱,下令流放。程元振最后死于江陵,有人说是病亡,有人说是为仇家所杀,总之未得善终。

(三) 凶神恶煞鱼朝恩

程元振倒台后,另1个大太监浮出了水面,他叫鱼朝恩。

早在肃宗李亨时期,鱼朝恩就极受器重。乾元元年(758)九月,李亨命令郭子仪等7个节度使帅二十万人马讨伐安禄山之子安庆绪,又让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等人相助。考虑到郭子仪、李光弼二人职务相当,威望相当,怕他们谁也不服谁,李豫就没有指定1个最高指挥官,而是让太监鱼朝恩出任观军容宣慰处置使,名为监军,实为元帅,郭、李等人都在他的领导之下。从此以后,鱼朝恩逐渐掌握军队。

鱼朝恩很有头脑,会做官亦会做人。李豫被吐蕃撵出长安、逃往陕州时,鱼朝恩率在陕的全体将士前来迎驾。警卫工作做得好,让李豫有了安全感;伙食工作也不错,伺候得皇上还胖了几两。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李豫对这个太监印象极佳,准备大用。

程元振倒台后,回到长安的李豫立即任命鱼太监为天下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不仅是全国的总监军,而且主管禁军,负责皇帝的安全保卫工作。李豫重用太监,有他不得已的苦衷。地方节度使不听调遣,朝中大臣各有门派,他这个皇帝也只能指望身边的太监。

鱼朝恩久在军中,常临前线,动不动以皇帝的名义发表讲话,大小将领都得乖乖服从,惯出了他的军阀脾气,不论啥事都要说了算,极为骄横。同时,他又畏敌如虎,一有风吹草动,就马上溜之大吉。

永泰元年(765)九月,吐蕃再度打至长安城下。李豫一咬牙,下诏亲征。鱼朝恩献上一计,在京城强征用私人马匹,令所有男子都去当兵,一时间城中鸡飞狗跳,人心惶惶,纷纷逃难,难以制止。鱼朝恩也觉得大事不妙,心中发慌,企图带着李豫去河中(今山西永济西),投靠节度使郭子仪。

一日清晨,百官上朝,等了很久,不见皇帝前来训话。突然,鱼朝恩全身披挂,带着十几个举着寒光闪闪的钢刀的禁军士兵,从宫中涌出,恶狠狠地叫道:“吐蕃又打来了,皇上要去河中,你们看如何?”

朝中大臣全都吓傻了,一片寂静。倒是1个担任给事的刘姓小官,挺身而出,厉声喝道:“鱼公公要造反吗!现在大军云集,正是与吐蕃决战的大好机会,你却要挟天子逃命。不是造反,又是什么!”

鱼朝恩心中本就打鼓,也怕背上劫持皇帝的恶名,见有人反对,当场泄了气,灰溜溜地滚了出去。好在老天保佑李豫,一连下了八天八夜倾盆大雨。吐蕃屯兵坚城之下,前进不得,害怕外围的唐军乘势进攻,使自己陷入内外夹击的险境,不得不解围而去。其实,城中的李豫畏敌如虎,哪敢贸然出击!

强敌走了,长安城便成了鱼朝恩的天下。这个老太监,比李辅国、程元振还要专横狠毒几分,整得李豫灰头土脸。

鱼朝恩的拿手好戏是敛财。除了卖官鬻爵、收受黑金之外,他还有一手绝招,叫“吃大户”。

大概他手头有一本长安胡人编的“财富排行榜”,日夜研究,看谁有钱,而且不大搭理他,便找来一些地痞无赖,让他们诬告富豪。理由无非是里通外国,或是偷税漏税,或是勾结官府中的腐败分子,或是为富不仁、称霸一方、黑白通吃等等。然后,他派出首都警卫部队,上门擒拿,关入地牢,严刑拷打,屈打成招,务求办成铁案。

天子脚下的富豪或大款们,哪个屁股干净呢?找他们的毛病还不容易!拿到富豪们的白纸黑字、签字画押的交代材料,就等于拿到他们家的保险柜钥匙或是银行卡的密码,鱼朝恩因此发了大财。

他以国家的名义派出国家的军队,对富豪的豪宅进行地毯式搜查,挖地三尺,收获大大地有。除了拿出一小部分赏给告密者外,大头都归了鱼太监。他并没有独吞,而是让亲信们都跟着沾光,至少也要让他们的生活水平达到小康。因为他知道,独吞意味着自绝于人民,以后谁替他干活?他可不做自绝财路的傻事。

发财以后,他一手拿着官印,一手数着元宝,对着“财富排行榜”嘿嘿冷笑:“怪不得一千二百年之后,人们把它叫做‘杀猪榜’,有道理!”

鱼朝恩的行为,当然有人不服,告到了李豫那里。李豫压根不管,因为他也分了不少羹。鱼朝恩善拍马屁,而且不惜血本,花了上万亿修了一座章敬寺,以纪念李豫那位十八岁就死了的老娘吴氏,把李豫感动得眼泪哗哗的。他怎么可能去管老鱼的闲事呢?

鱼太监不仅要财,还要“名”。这个“名”不是官名,是“才名”,他自以为是文武全才。

当了几年监军,鱼朝恩还真上过战场,也指挥打了几次胜仗,觉得自己比当时的名将郭子仪还要高明。他不想让人仅仅把自己当成一名统帅千军万马的武将,因为在中国的封建时代,武将的地位一直低于文官。所以,他拼命涂脂抹粉,想把自己装扮成一名儒将,文能安邦,武能定国。

这老小子文化水平实在不敢让人恭维,也就会写几个字,勉强读通文章,但极有胆气和超乎寻常的自信,居然在国子监这个帝国最高的学府开讲四书五经。听讲的人还真不少,除了朝中重臣,大都是他的部下,一群只会耍枪弄棍的丘八。台上唾沫横飞,颠三倒四;台下不知所云,东倒西歪,成了大唐的一道别致的景观。

真正能使鱼朝恩意气风发的地方,是在朝堂之上。皇帝端坐龙椅,如泥塑的菩萨,一语不发;大臣拱立于丹墀之下,唯唯诺诺;鱼太监站在天子身边,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凡是他提出的建议,李豫无一不准;凡是他推荐的干部,李豫无一不用;凡是他所憎恶的官员,李豫无一不撤。

李豫乘他偶尔未能出席办公会议之时,自己处理了一些事情,事后忘了与之通气,鱼朝恩大怒,四处扬言:“忒不象话了,俺不点头,事就能办吗!”李豫知道后,心中很不舒服。

养儿防老,人之常情。太监也不例外。他们自己无法生育,大都去抱养1个或数个,过过有人叫爹的干瘾。鱼朝恩最喜欢1个养子,叫鱼令徽,年纪轻轻就当了内给使一职,白领工资不上班。某日,鱼少爷不知哪根筋不对,居然溜到单位上逛逛。同事、上司不敢对他爹咋样,正好拿他出气,冷嘲热讽,说他是个“绿蛤蟆”。唐制,三品以上穿紫衣,六品以下着绿。

鱼少爷受此窝囊气,哭着跑回家找到养爹,死活要穿紫。鱼朝恩心疼儿子,第二天早朝时,牵着儿子直接去见皇帝,尖声叫道:“俺儿子官太小,受人欺负,请陛下给他换件紫衣。”

李豫还没听明白什么事,不怕皇帝怕太监的吏部官员就已经手捧紫衣,恭恭敬敬地侍候鱼少爷换装。鱼少爷欢天喜地,鱼朝恩眉开眼笑,李豫哭笑不得,口是心非地言道:“贵公子穿上紫衣,倒也般配。”心里可实在不是滋味。

皇帝都不放在于眼里,其他人就更不在话下。大历元年(766)八月初四,几成危房的国子监修缮完毕。鱼朝恩要尝个鲜,以示自己重视教育,亲自登台解读《易经》。

他借题发挥,含沙射影,对听课的两位宰相王缙、元载大加讽刺,暗示他俩误国误民。王缙气得鼻子通红,胡子乱翘,而元载笑容满面,似乎并没有往心里去。下课后,鱼朝恩对人大发议论:“王缙发火了,这是人之常情,这老小子是个实诚人;元载皮笑肉不笑,不是什么好鸟!”

他的判断极为精准,元载的确城府很深,是个搞阴谋诡计的高手。他冷眼观瞧,揣摩出了李豫的心思,秘密上奏,请求收拾鱼朝恩。君臣二人一拍即合,决定动手。

鱼朝恩身体虽然缺了个别重要零件,心眼却没少。他知道朝中上下企图害他的还真大有人在,所以一直防备森严。他模仿东汉末年的董卓,组织了百余人的贴身警卫,由武艺高强的射生将周皓统领,出出进进时紧随护卫。同时,他又派亲信皇甫温出任陕州节度使,手握重兵,充当外援。

元载也不傻,虽未读过后世的《三国演义》,但毕竟读过不少书,对三国故事了然于胸。他以东汉末年的王允为榜样,用重金收买了周皓和皇甫温,斩断了鱼朝恩的左膀右臂。捕鱼的大网已经悄悄展开,这条大鱼却不知大祸即将临头,依然悠哉游哉。

鱼朝恩的另1个铁杆亲信、时任神策都虞侯的刘希暹,似乎有特异功能,嗅出了不祥的味道,提醒领导多加小心。鱼朝恩顿生警惕,三番五次试探李豫。李豫心怀鬼胎,脸上却是春风,见到老鱼时,又是赏酒,又是赐物,拍得老鱼通体舒泰,渐渐地又轻狂起来。

大历五年(770)三月,皇甫温由陕州来到首都,向李豫汇报工作。元载将他邀至家中,与周皓共同密谋,决定收网。元载向李豫合盘托出了计划,李豫面色凝重,嘱咐道:“再好好想想,看看有啥漏洞,千万不能让他倒咬一口!”

三月初十,正逢寒食节。李豫在宫中设下酒宴,盛情款待鱼朝恩。酒足饭饱之后,李豫留下急于回营的鱼朝恩,说是有事相商。鱼朝恩不知是计,欣然从命。

要和鱼朝恩商量的,无非是想要他的人头。李豫历数鱼朝恩的罪行,字字是血,声声是泪。鱼朝恩当然不服,攥拳瞪眼,破口大骂。正当他酣畅淋漓之时,周皓带人一拥而上,死死勒住了他的脖子。鱼朝恩双目凸起,扑腾了几下,变成了死鱼。到死他也不明白:周皓咋就成了皇帝的人呢?

(四)穷凶极恶元公辅

诛杀鱼朝恩之功,首推元载。此人字公辅,进士出身,是读书人中的佼佼者,只是人品不好,善于钻营,靠着老婆的裙带一路青云直上。他老婆是李辅国的本家。

鱼朝恩死后,李豫对元载无尚感激,更为宠信和重用。搭上了皇帝这条线,元载更是不知天高地厚了,走起路来两眼朝上,也不怕摔着;嘴上也没个把门的,时不时地表扬与自我表扬相结合,自吹自擂,道是文武全才,古今第一。

他的权势并不亚于李辅国、程元振、鱼朝恩这3个大太监。某日,他的一位长辈从外地入京,想讨要个一官半职。元载思量此公实乃庸才,无法安置,便写了一封信,让他去找河北节度使。

这位元姓长者求官心切,对元载又不大放心,怕他不给自己好生安排,半路上拆看了信件。一看之下,火冒三丈,原来是一封空函,除了元载的亲笔签名外,别无一字。元姓长者破口大骂,道是元载不是东西,戏弄长辈。骂完了,他准备掉头回家。转念一想,盘缠也没了,总不能饿着肚子回去吧,只好去河北碰碰运气,说不定还能划拉仨瓜俩枣的。

河北节度使看完了元载的空白书信,心中大悟,急忙将来人安置在当地最豪华的五星宾馆住下,每日一小宴,三日1大宴,水路并陈,热情款待,最后赠绢千匹,礼送出境。元姓长者发了一笔横财,心中赞叹:元载这小子,真有两下子,一张白纸换得三辈子吃用不尽的东西!

拉帮结派,排除异己,是得意小人管用的手法,元载当然不能例外。岭南节度使徐浩,搜刮辖区范围内的奇珍异宝,恭恭敬敬结结实实地孝敬了元载,被上调进京,出任吏部侍郎。

这是掌控干部升迁的肥差,不几年徐浩就捞回了本钱。而原任吏部侍郎杨绾,偏不买元载的账,被迫下岗,调任清汤寡水的国子监祭酒。

元载最忌惮的人是李泌。此君在李豫爸爸肃宗李亨是就极受尊宠。李豫上台后,对李泌待以师礼,时常请教军国大事,这让元载极为不爽,怕这个白衣隐士抢了自己的风头。元载公开对李豫说:“李泌与鱼朝恩走得很近,经常一起喝酒捞肉,肯定知道鱼朝恩的阴谋,却从不汇报,此人不可留在皇上身边。”

李豫没有搭理他。元载不死心,发动同党群起上书,攻击李泌,一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李豫没有办法,含泪对李泌说:“元载容不下你,你很危险,俺看你还是到江南去避避风头吧!等俺收拾了元载,你再回来。”君臣二人洒泪而别。1个皇帝,居然保不住亦师亦友的隐士,心中的郁闷、无奈与愤怒可想而知。

赶走了李泌,元载仍然放心不下,怕李豫再相信别人,便提出了1个建议:“百官凡有事上奏,先要向部门长官请示,长官再汇报宰相,经批准后方可见到皇上。”李豫没辙,只好照准。从此,李豫的耳目尽失,彻底被架空,真的成了泥菩萨。

如此过了六年,元载越发嚣张,就连他的老婆孩子甚至秘书都公然批发乌纱帽,大发利市。帝国的首都乌烟瘴气,民怨沸腾。

李豫实在坐不住了,决定动手。大历十二年(777)三月二十八日,正在办公室里喝茶聊天的元载,被突然闯入的禁军逮捕。具体指挥此次行动的是左金吾大将军吴凑,他的另1个身份是皇帝的娘舅。

李豫还算仁慈,没有公开处决元载,只是赐他自尽。元载没有自杀的勇气,哀求使者帮个忙,好让他快死。使者不紧不慢地说:“这事好办,只是您老人家得受点委屈。”言罢,脱下脚上的臭袜子,塞进元载的嘴里,然后勒死了他。他的老婆和3个儿子亦未能幸免,一家五口阴间团聚去了。

(五)无可奈何郭子仪

李辅国、程元振、鱼朝恩、元载这4大恶人,之所以落了个凄惨的下场,是因为他们公然向皇权提出了挑战。李豫这个皇帝,可以忍一时,绝不能忍一世,所以雷霆之下,4大恶人灰飞烟灭。

然而,当时的帝国之中,有1个人威望高于皇帝,军力强于朝廷,李豫却不能也不敢把他怎样。

此人便是郭子仪,将门之后,武举出身,熟谙兵法。安史之乱中,他出任朔方节度使,大败史思明,收复首都长安和东京洛阳。李豫称帝后,他又联合回纥,击退了吐蕃的入侵。天下因他而获得安定将近三十年。

对于这样一位身系国家和自己的安危的国之长城,李豫与他爸爸肃宗一开始是不信任的。

乾元元年(758)八月,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率军二十万讨伐死去的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李亨不设总领一切的司令官(元帅),派亲信太监鱼朝恩担任观军容宣慰处置使,名为监军,实为统帅。

九节度使当然不听鱼朝恩的调遣,又不满意皇帝对他们猜疑,出工不出力;鱼朝恩亦无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验和本领,结果被前来救援的史思明打了个大败。

事后,鱼朝恩为推卸责任,在李亨面前屡进谗言,要求将其撤职查办。李亨不辨真伪,下令召郭子仪回京。郭子仪的部下怕他有个好歹,哭着喊着拦住去路。郭子仪借口礼送使者,快马加鞭而去。回京后,李亨命郭子仪闲居。

过了不到四年,即宝应元年(762)二月间,绛州(今山西新绛)发生兵变,形势危急。李亨不得已,重新起用郭子仪,封为汾阳王,率军平乱。郭子仪不费吹灰之力,斩了叛军首领,安定了局势。可惜李亨福薄,早早病逝,未能看到老将军的凯旋。

李豫即位后,掌权的程元振嫉妒郭子仪,多次在皇帝面前说他的坏话。李豫对助他扳倒李辅国的程元振言听计从,再度将郭子仪回京闲住。

广德元年(763)七月,吐蕃大举入寇,一直打到长安周边。李豫大惊,不得不请郭子仪出山抗兵,自己仓皇逃出京城。

在郭子仪的指挥下,唐军击败吐蕃,收复长安。从此,李豫在军事上全盘依仗郭子仪,把他当成了大唐王朝的守卫神;在政治上极为笼络,除封王外,让郭子仪当了二十四年的中书令(相当于宰相),并握有帝国最劲盛的军队;七子、八婿皆为朝廷显官,部下出将入相者层出不穷,在经济上不惜血本,每月工资就两万缗(贯),其他赏赐不计其数。

李豫对郭子仪如此厚爱,源于3个原因:一是郭子仪功高。每到关键时刻都挺身而出,救皇帝于水火之中。不像其他节度使那样拥兵自重,阳奉阴违。例如李豫被吐蕃撵出长安、逃难陕州时,郭子仪率兵远途奔忙,前往扈驾,而与之齐名的另1个太尉兼节度使李光弼却按兵不动,这让李豫极为感慨称;

二是郭子仪听话。只要皇帝有令,不论合理与否,他都立即抛下军队,只身前往京城,听候发落;

三是郭子仪有智。他深知功高震主的道理,战时死命向前,以讨皇帝的欢心;平时大兴土木,广讨小妾,穷奢极欲,表现出一副知足常乐的神态,以让皇帝放心。

即使这样一位国之干城、逍遥老将,有时也让李豫头疼,不是因为国事,而是家事。

永泰元年(765)八月,为了拉拢郭子仪,李豫将自己的女儿升平公主下嫁给了郭子仪的五儿子郭暧,君臣二人成了儿女亲家。

升平公主娇生惯养,郭暧是贵胄子弟,小两口脾气都挺大,互相不服,难免呕气。一日争吵的时候,升平公主摆出了皇女的派头,柳眉倒竖,杏眼圆翻,大骂不止。郭暧一怒之下,犯了少爷脾气,嚷道:“你仗着你爹是天子吗!告诉你,俺爹还不想什么鸟天子呢!”

公主也不是善茬,跳上马车,狂奔入宫,向父皇告状。李豫听了,急得一把捂住女儿的嘴,颤声道:“你个女孩懂个啥!你老公说得对,他爹要是想当这个皇帝,天下还会是咱家的吗!”

郭子仪听说媳妇跑回了娘家,吃惊不小,赶紧把儿子关了起来,亲自赶到宫中请罪。李豫安慰道:“俗话说,不痴不聋,不做家翁。小两口吵架说的话,哪能当真!”郭子仪一块石头落了地,说了不少好话,替儿子赔罪。李豫十分大度,劝住了亲家翁,二人尽欢而别。

回到家中,郭子仪又打了儿子数10大板,算是对亲家翁和儿媳有了交代。从此,升平公主也不回娘家搬救兵主持公道了,知道那没用;郭暧也不敢与老婆拌嘴了,那样做,嘴是痛快了,屁股受不了。

李豫是个明白皇帝,知道郭子仪的能量,也知道自己的分量。他能用轻飘飘的一纸诏书,轻易剥夺郭子仪的兵权,但前提是郭子仪是个古今罕见的忠臣。郭子仪要是不听他的,八十道金牌亦不管用。

李豫当了十七年皇帝,都做了些什么呢?外敌他抵挡不住,安史他招架不了,藩镇他指挥不动,功臣他不能下手。权威所及,唯有皇宫和朝堂而已。皇宫中出了3个十恶不赦的家奴,朝堂上跳出1个唯利是图的宰相,闹得他顾此失彼,按下葫芦起了瓢。他这一辈子,能管得了的,也就是宫中那些女人了。

大历十四年(779)五月二十一日,李豫驾崩,终年五十四岁。

本文标题:唐代宗李豫的儿子-揭秘唐代宗李豫:古代史上鲜有的痴情帝王之一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65933.html
src="http://qzonestyle.gtimg.cn/qzone/app/qzlike/qzopensl.js#jsdate=20111107&style=3&showcount=1&width=130&height=30" charset="utf-8" defer="defer">> window._bd_share_config = { "common": { "bdSnsKey": {}, "bdText": "", "bdMini": "2", "bdMiniList": false, "bdPic": "", "bdStyle": "1", "bdSize": "24" }, "share": {}, "image": { "viewList": ["qzone", "tsina", "tqq", "renren", "weixin"], "viewText": "分享到:", "viewSize": "16" } }; with(document) 0[(getElementsByTagName('head')[0] || body).appendChild(createElement('script')).src = 'http://bdimg.share.baidu.com/static/api/js/share.js?v=89860593.js?cdnversion=' + ~(-new Date() / 36e5)]; type="text/javascript" src="http://j.61k.com/pc/js/pub.js?01">> (function(){ var src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http:") ? "http://js.passport.qihucdn.com/11.0.1.js?bf841da45fefc760cf8f93fde3c9de23":"https://jspassport.ssl.qhimg.com/11.0.1.js?bf841da45fefc760cf8f93fde3c9de23"; document.write("<"+"script src='" + src + "' id='sozz'><\/script>"); })();